让文化与艺术充满校园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文化与艺术充满校园(精选13篇)

让文化与艺术充满校园 篇1

山青青,水青青,鸟儿鸣叫一声声,四月是个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季节。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例如. 一天早上,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在操场上丢沙包,我们玩得正起劲儿,一位高年级的哥哥朝我们这边飞奔而来,只见他边跑边把手里的食品包装袋儿随手乱扔,我的好朋友丽丽就对他说:“喂,这位大哥,你怎么乱扔垃圾呢?请你捡起来好吗?”谁知他不但不捡,反而冲我们做个鬼脸说:“ 不!俺 偏 不 捡!看你们几个小屁孩能把我怎么着. 丽丽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甜甜叫了一声.好哥哥.请你学学雷锋叔叔.做个好事吧.” 啍! 哈,哈,哈,我爸说雷锋早就出国罗.说完那位大哥就扬长而去了.哎.每次看到不文明的行为.真有说不出的滋味呀.

作为一名学生,爱护校园,美化环境,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的使命。愿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能与文明同行,与礼貌同在,让文明礼貌永远伴随着我们。文明礼貌之月并不只是三月,我们应该事事讲文明,时时讲礼貌。从自己做起,从眼下做起,把文明礼貌当作我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学们,行动起来吧,从此刻出发,做一个文明好少年。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文明礼貌之花开遍我们美丽的校园,也让文明礼貌之花盛开在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中!

[传承中华文化,让文明之花充满校园 (学生作文范文)]

让文化与艺术充满校园 篇2

一、挖掘教材, 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劳技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 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每项劳动与技术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劳技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播, 它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思想: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从今天走向明天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记, 是中华名族文化的内涵之一。这些内容都隐藏在劳技教学内容中,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用好教材、挖掘教材,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如在执教《中国结》这节课之前, 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关于中国结的文化。孩子们看着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中国结自然有了兴趣, 都提前做好了准备。上课时请学生来介绍。

生1:中国结源远流长, 远古时期, 还没有发明数字和文字, 人们就结一个绳结来记录。它可是文字的前身。

生2:中国结有很多种类, 如吉祥结、鞭炮结、平结、梅花结、双钱结、猴儿拳等等。

生3:中国结的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造型。

生4:中国结有着团结、亲密、吉祥的意思。鞭炮结代表着喜庆。中国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辟邪物, 大多为红色!

……

孩子们在查找资料、摘录信息、介绍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结从古至今的变化演绎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孩子们的制作奠定了文化的基础, 让孩子们的制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利用资源, 彰显“草根”文化特征

1.校园资源

我校一直以“打造绿色文化品牌,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工作思路, 以“以绿色之教育、育绿色之未来”为教育思想。这些理念思想中都突出了“绿色”, 即生态的含义。在我们的校园内有一块以“绿源”命名的生态园, 经过几年的规划和调整, 如今是总面积为2500 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基地。基地中有橘、柿、梨、桃、枣、石榴、枇杷等果树和各种花卉、蔬菜及一些小动物。这些不就是资源吗?劳动技术教育就可以从这里开始……

以五年级《烹饪》这一单元为例, 教材中有西红柿炒鸡蛋、蒜泥黄瓜的内容。

孩子们综合实践课种植的蔬菜成熟了, 劳动技术课是他们分享成果的时候了, 孩子们欣然前往。在基地中将成熟的西红柿采摘好, 到鸡窝将鸡蛋捧在手心, 孩子们小心翼翼, 准备好食材进入“梦工厂”, 最后小组里呈现出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西红柿炒鸡蛋, 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种植、收获、制作的西红柿炒鸡蛋, 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由引可见, 校园内的建筑、设计里面可以开发的资源不少, 教师应该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让孩子们在劳动、收获、再加工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与技术的魅力, 感受往昔的农耕文明。

2.生活资源

劳动与技术来源于生活, 又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劳动与技术的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找到技术与生活的链接点。在学校里, 学生们最快乐的莫过于课间活动了, 他们活动的器材则也可以作为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的资源。毽子、沙包都是孩子们大课间的活动项目, 于是怎么制作实用又有特色的毽子和沙包是孩子们又一探索的主题, 这能锻炼他们的缝纫能力。孩子们都拿来了自己的材料, 从简单的穿针、打结开始, 孩子们学得认真极了。

同时, 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往细处做, 做到细, 做到严, 做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被大家忽略。而我们的孩子其实有敏锐的洞察力, 例如某天我发现我的讲台里有一些孩子送我的喜糖盒子, 这是孩子们送的礼物, 不忍扔掉, 放着又占据了很大的空间, 总是花时间在整理它们。一位细心的孩子提议:把这些盒子粘起来, 再包装美化一下, 就可以变成一个收纳盒, 老师还可以把一些零碎的东西分类放到盒子里, 找东西方便了, 桌面也整洁了。于是把这些盒子交给了她, 两天后我的讲台上多了个精致的收纳盒。榜样作用带领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开始收集生活中的“废品”, 经过再利用再加工, 变成生活中有用的物件, 这正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

3.本地资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 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其学习热情。校园生活为劳技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劳技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 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 使之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一些传统节日, 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 这些风俗中也渗透了一些当地的文化, 例如当地有立夏吃蛋、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劳技课我们就根据年级设计不同的与蛋有关的课题, 例如蛋壳上的艺术、美味炒蛋、茶叶蛋等。端午节孩子们就开始学包粽子, 可以采取年级互助的方式, 孩子们在端午节都能在学校的食堂领到自己包的粽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节日特色, 掌握一定的技术, 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位于农村, 当地还有很多的手工艺技术, 例如修鞋匠、木匠、竹篾匠等, 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有着高超的技艺, 但由于机械的便捷, 这些技艺也渐渐被淘汰。我们可以开设此类课程, 请这些手工艺人进校教学, 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手艺, 培养他们的兴趣, 将传统手艺保存下来。

三、参与实践, 追求创新文化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 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的起点在生活, 生活中的劳技和身边的劳技富有情境性、情趣性。劳技教育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开来, 只有将劳技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 学生才能产生热爱劳动和钻研劳动技术的思想热情和灵感。因此小学生需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中, 要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在成功体验中提升他们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种品质, 当这种品质变成习惯之后, 劳技教育会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让劳动与技术教育充满文化意蕴 篇3

一、挖掘教材,渗透传统文化思想

劳技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最先发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每项劳动与技术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劳技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文化传播,它应该传递给学生这样的思想: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从今天走向明天的过程中留下的印记,是中华名族文化的内涵之一。这些内容都隐藏在劳技教学内容中,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的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如在执教《中国结》这节课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关于中国结的文化。孩子们看着色彩斑斓、造型各异的中国结自然有了兴趣,都提前做好了准备。上课时请学生来介绍。

生1:中国结源远流长,远古时期,还没有发明数字和文字,人们就结一个绳结来记录。它可是文字的前身。

生2:中国结有很多种类,如吉祥结、鞭炮结、平结、梅花结、双钱结、猴儿拳等等。

生3:中国结的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造型。

生4:中国结有着团结、亲密、吉祥的意思。鞭炮结代表着喜庆。中国结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辟邪物,大多为红色!

……

孩子们在查找资料、摘录信息、介绍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国结从古至今的变化演绎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孩子们的制作奠定了文化的基础,让孩子们的制作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利用资源,彰显“草根”文化特征

1.校园资源

我校一直以“打造绿色文化品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工作思路,以“以绿色之教育、育绿色之未来”为教育思想。这些理念思想中都突出了“绿色”,即生态的含义。在我们的校园内有一块以“绿源”命名的生态园,经过几年的规划和调整,如今是总面积为2500平方米的综合实践基地。基地中有橘、柿、梨、桃、枣、石榴、枇杷等果树和各种花卉、蔬菜及一些小动物。这些不就是资源吗?劳动技术教育就可以从这里开始……

以五年级《烹饪》这一单元为例,教材中有西红柿炒鸡蛋、蒜泥黄瓜的内容。

孩子们综合实践课种植的蔬菜成熟了,劳动技术课是他们分享成果的时候了,孩子们欣然前往。在基地中将成熟的西红柿采摘好,到鸡窝将鸡蛋捧在手心,孩子们小心翼翼,准备好食材进入“梦工厂”,最后小组里呈现出了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西红柿炒鸡蛋,孩子们品尝着自己种植、收获、制作的西红柿炒鸡蛋,是不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由引可见,校园内的建筑、设计里面可以开发的资源不少,教师应该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让孩子们在劳动、收获、再加工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与技术的魅力,感受往昔的农耕文明。

2.生活资源

劳动与技术来源于生活,又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劳动与技术的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找到技术与生活的链接点。在学校里,学生们最快乐的莫过于课间活动了,他们活动的器材则也可以作为劳动与技术课程开展的资源。毽子、沙包都是孩子们大课间的活动项目,于是怎么制作实用又有特色的毽子和沙包是孩子们又一探索的主题,这能锻炼他们的缝纫能力。孩子们都拿来了自己的材料,从简单的穿针、打结开始,孩子们学得认真极了。

同时,劳动与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要往细处做,做到细,做到严,做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事被大家忽略。而我们的孩子其实有敏锐的洞察力,例如某天我发现我的讲台里有一些孩子送我的喜糖盒子,这是孩子们送的礼物,不忍扔掉,放着又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总是花时间在整理它们。一位细心的孩子提议:把这些盒子粘起来,再包装美化一下,就可以变成一个收纳盒,老师还可以把一些零碎的东西分类放到盒子里,找东西方便了,桌面也整洁了。于是把这些盒子交给了她,两天后我的讲台上多了个精致的收纳盒。榜样作用带领着这个班级的孩子开始收集生活中的“废品”,经过再利用再加工,变成生活中有用的物件,这正体现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的。

3.本地资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校园生活为劳技课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劳技课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条件,有效开发和利用资源,使之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当地的一些传统节日,各地的风俗也各不相同,这些风俗中也渗透了一些当地的文化,例如当地有立夏吃蛋、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在劳技课我们就根据年级设计不同的与蛋有关的课题,例如蛋壳上的艺术、美味炒蛋、茶叶蛋等。端午节孩子们就开始学包粽子,可以采取年级互助的方式,孩子们在端午节都能在学校的食堂领到自己包的粽子。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当地的节日特色,掌握一定的技术,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校位于农村,当地还有很多的手工艺技术,例如修鞋匠、木匠、竹篾匠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有着高超的技艺,但由于机械的便捷,这些技艺也渐渐被淘汰。我们可以开设此类课程,请这些手工艺人进校教学,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手艺,培养他们的兴趣,将传统手艺保存下来。

三、参与实践,追求创新文化品质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育的起点在生活,生活中的劳技和身边的劳技富有情境性、情趣性。劳技教育不应当把人文性与科学性分离开来,只有将劳技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学生才能产生热爱劳动和钻研劳动技术的思想热情和灵感。因此小学生需要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在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要创设民主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在成功体验中提升他们的创新热情。创新是一种品质,当这种品质变成习惯之后,劳技教育会不断为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让校园充满快乐作文 篇4

看完了这句话,我的心头蒙上了深深的自责与愧疚,回忆犹如洪水一般涌入了脑海……

这一天,本应与往常一样,平平淡淡的过去,可是三只不速之客破坏了这平淡的意境。早晨,我与往常一样,背着书包,来到了学校,一切和平常一样,除了——迷迷糊糊的走进教室,立刻就被一阵喧哗吵“醒”了。揉了揉眼睛,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三只小麻雀在教室里乱飞,一会儿撞着墙,一会儿撞着电灯,时不时的在某位同学桌子上撒泡尿什么的。同学们的目光都随着这三只小可爱“飞来飞去”,三只小麻雀在教室里左飞右飞,似乎在说:“这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地方啊,真不错!”可时间一长,它们就变得急躁了起来,开始在玻璃上乱撞,接着就听见了三声惨叫,三只小麻雀纷纷落地,无一幸免。其中一只小麻雀死亡了,另外两只小麻雀,都摔折了脚。此时的同学们不仅没有大发善心,反而玩起了它们,不出五分钟,两只麻雀发出了凄厉的叫声,便倒在了讲台作文上,缓缓的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睁开。

我想,麻雀至死也没有弄清楚,我们为何要这样对它吧。当麻雀死亡的时候,班里静俏俏的,没有一丝声音,直到那时,我真正才明白了生命,理解了生命。

我同时对这次的行为感到十分羞愧,同时我也想对小麻雀和我们的校园说声对不起。

对不起,小麻雀。我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你,我深知自己的过错,在这里真诚的向你道谦,希望你在天堂好好的生活。

对不起,校园。我们这种行为也间接的伤害了你,小麻雀也属于你的一部分,我们伤害了它也同时伤害了你。从今以后,我们校园便少了三只会歌唱的麻雀,校园里的朝气和快乐,也少了一分。

让校园充满快乐,我们就应该善待校园内一切的生命。如果,校园里没了它们,那么就会失去许多快乐,你想,如果你每天开开心心的来到学校,却看到满校都是残花败柳,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再没有了以前的生气,连小鸟也不来唱歌了,你还快乐的起来吗?我想,你肯定不会快乐的,所以,想要生活在一个充满快乐的校园内,就请你好好爱它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

让优秀家风家训充满活力校园 篇5

石湖小学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征文活动的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家校合力教育平台,充分发掘和发挥好的家风、家训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经学校研究决定,在全校“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征文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充分认识家风、家训的重要意义

家风、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礼传家、勤俭持家、尊老爱幼、明事知礼等都是家风家教的永恒主题。好的家风家教,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保证,是我们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已经是“家家之训”,成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正能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补充。

二、高度重视,认真组织

各班级要高度重视本次征文活动,要积极发动,认真组织,做到班班有活动,家家参与,人人参加。要积极开展文章征集以及优秀家风、家训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文章推荐参加镇的征文比赛活动。

三、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各班级要积极通过校园网、板报、校讯通平台等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活动氛围。各班级要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带动家长,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寻家训,立家训,写家训(形式不限,可以是诗歌、漫画、三字“经”、顺口溜等,只要能便于孩子记忆就行);可以级(班)为单位,开展家风家规交流;学校在国旗下讲话、班队活动,组织学生诵读交流优秀的家训;与书法、绘画结合起来,对经典家训、优秀家训在宣传栏、红领巾广播、校园网中流动传播。要结合学校活动的开展,做好信息报送工作,信息要以图文形式呈现,文字不少于200字。

四、活动主题

“让优秀家风家训充满活力校园”

五、活动对象: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及家长 征文对象:各校三至六年级学生

六、活动时间:

2014年5月20日—6月20日

七、活动内容

1、开展家训收集:由学生抄写整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家训交给学校评比;

2、征集与家训家规有关作文。开展家训家规征文活动,组织学生讲述立家训,守家规的经历,要求真实感人,富有教育意义,题材不限篇幅在400字以上。

八、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责任到位

2、注重过程,全面实施

3、各班级要举行初赛;

要班为单位开展“家训家规伴我成长”的优秀家训和优秀征文活动的初赛,并评出一、二、三等奖;

4、各班级在初赛的基础上,选出优秀作品参加镇的复赛 ① 每班要上送2条优秀家训; ② 每班要上送征文3篇;

各班于6月20日前,把推荐作品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分类上交给学校政教处。

九、奖励办法

学校将组织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让书香充满校园主题演讲稿 篇6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书香飘满校园”。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在这句话中,莎士比亚通过十分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对我们有多么的重要!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让我们了解如何在社会上做事,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每一次读书,就像与不同知识老人进行交谈,他可以告诉我们所有的未知的神秘世界,他也可以带我们到有趣的童话世界:我们可以和白雪公主一起打败邪恶的巫婆,和灰姑娘一起经历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七只小羊一起与大灰太狼斗智斗勇。

每周一晚上的晚读,学校会让我们读书。铃声一响,同学们都回到了座位上,拿起书认真地读起来,我也一样,眼睛盯着书本,体会着书中的内容,与作者的心一起潮起潮落。

每当作者写到开心的内容时,我的心情就特别兴奋。当作者写到悲伤的内容时,我也会跟着一起流泪。下课铃声已经响了,我却不知道,漫游在书海里,无法停靠。

我们住在远离父母的学校,每当寂寞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的父母,读书让我们忘记了痛苦,忘记了乡愁。我们有书相伴,让身心感受到了愉悦。

书是我成长之路的明灯,它不仅给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陶冶了我的情操,使我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妙用虚实艺术让语文课堂充满灵动 篇7

一、以实击虚, 激发兴趣

语文教学强调“以课本为本, 紧扣教材, 切忌脱离课本的架空分析”。但这并不是要我们在设计教学切入口, 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形式结构时, 始终围绕课文打圈圈, 不敢越雷池一步。相反, 我们在教学中, 应巧妙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 才会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这里的“虚”是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 或创设一种情境, 或创造一种气氛, 或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或为理解课文作铺垫等。

在选择一篇新课文教学切入口时, 往往最能充分发挥虚实相映的教学艺术。在教学《采莲》一课时, 教师先在课前将教室作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的小船、采莲人, 教室四周还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 上课伊始还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这一教学步骤看似画蛇添足, 偏离了课文教学, 是虚笔, 但虚笔并非是闲笔, 而是为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的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 很快就把学生的心牵住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很快进入情境, 跟随老师一起品读课文, 畅想采莲人的语言、表情、动作, 体会采莲人的快乐。这一以虚击实的教学设计确实高明, 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 引人入胜。

二、避实击虚, 掀起高潮

语文教学中的高潮, 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刻理解的时刻, 是学生思维火花灿烂闪烁的时刻, 也是最为宝贵的师生感情水乳交融的时刻。它是使课堂教学立体的关键, 又是课堂教学一定发展阶段的自然显现。高潮处理是否得当, 与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息息相关。高潮的处置, 可在开头处、中间处, 也可在结尾处。可用情境再现, 设问激动, 也可引入例证、避实击虚、思维延展等方法引导和推动高潮的出现。

在一次评优课上,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第六册的《狼和鹿》一文时, 距下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 这位老师突然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 现在我就是凯巴伯森林的居民, 你们说我会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里教师没有按照常规对课文作总结性发言, 而采用避实击虚的方法, 以看似题外话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在学生纷纷猜测后, 她再向学生介绍自然界有关生态平衡的事例, 而后要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以及如何拯救凯巴伯森林。教师这一引入例证、思维延展的方法, 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有的说要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有的说要爱护动物, 不能任意残杀;有的说要做一些标语牌, 上面写上一些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之类的话来提醒人们注意……此时, 整个课堂小手林立, 学生小脸通红, 课堂一派生机, 教学出现了高潮。最后教师顺势一点:凯巴伯森林由原来的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到如今的一片枯黄、死气沉沉, 使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要保护生态平衡。”多好的回答呀, 此时的教学水到渠成, 师生感情水乳交融。整个教学设计, 虚实相衬, 不脱不粘, 使教学情境和谐隽永, 余韵悠长。试想:如果此时还是紧扣课文来小结, 不从虚处落笔, 怎能达到这充满美感与活力的教学境界呢?

三、虚实交融, 情景相生

以上两例, 可以明白地分为虚实两块, 以实为主, 以虚击实。在教学中我们还可用虚实交融、情景相生的方法。这在诗歌教学中常常被使用。苏教版第十册的《游园不值》和《绝句》两首诗, 都是描写春天美景并赞美春景的。教学时, 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美丽的景色, 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春天的表象, 再根据诗意让学生绘出彩图, 要求学生根据诗情画意在限定时间内构思一段写景的话, 然后进行交流。这种方法比那种紧扣诗句实实在在的烦琐分析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去领悟原诗的意蕴。可以说, 恰当地运用虚实相映的手法, 可以使语文课上得充满活力。

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篇8

学校是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增长知识、健康成长的大家庭,是师生交流最频繁的场所。多年来,我在小学的教学中,都非常重视关爱每一个学生,都想让每个学生在这充满爱的校园里能够健康地成长。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在教学工作中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无论学生的性别、年龄、身份、成绩及性格如何,也无论学生的相貌、穿着、贫富……教师都应赋予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让所有学生在这充满爱的校园里健康成长。

首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提供同等的尊重,使一切学生通过学习都能获得新知识。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神圣职责。特别是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学生的家长都忙于外出挣钱,学生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父母的关爱,有的一年回来几天,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与自己的儿女团聚一次,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爱的鼓励、支持,失去了自信心,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学习成绩差或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因为背景不同,起点不同,对事物的理解方式、深度等都有差异。教师更要像学生父母一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努力提高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同样有机会获得成功。

其次,要实施素质教育。不同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的学生的爱好、兴趣都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着想,按照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都能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学有所得,都有较大的进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交流的重要过程,也是发现、探究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及提升的重要过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有认识的学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课堂的感受,如果教师对学生老是板着脸孔,没有一丝宽容,没有一点关爱,师生之间很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敢向老师请教,这样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更达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意通过创设意境将师生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下有一种心平气和、宽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得感悟,当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信任感时,学生很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兴趣,并从成功的行为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

三、在教学评价用语上体现对学生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在同学面前给予肯定和表扬,把爱的阳光直接滋润学生的心头,使学生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进步,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鼓励的语言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关爱学生,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少一些讽刺、批评,更不能在同学面前说你“真笨”、“真没出息”、“真没用”等这类语言,而应改变一种语言口吻,说你的想法是对的,老师相信你,只要你继续努力,加油,下一次你一定做得更好!为了让全体学生都能品尝到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也应该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支持。因为真切的关爱能使学生觉得自己能行,有信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传统文化充满和谐作文 篇9

“祖国的儿女,龙的传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雅士撰写名著,来突显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人如己,和而不同,才能兼容并包,和衷共济。和谐是我们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为世人所知。这一观点在我心中更是深刻。

小时候,我还不懂和谐这个词语的含义,与别人相处不太融洽。那一天,爸爸带我去慈祥的胖叔叔家玩,爸爸要和胖叔叔谈公事,所以要我去和胖妮玩,前几天,因为和胖妮不和,所以我们已经好几天不说话了,也没有去找她玩。回家后,我把心中的话全部诉给了爸爸听,爸爸听后说:“女儿啊!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友情不长久吗?因为她们俩不和谐,不和谐才会分开,你想和胖妮分开吗?”我仰起了那天真的脸庞,看了看爸爸,然后一头钻入爸爸的怀抱中,“不想”我的声音已有了些沙哑,泪水早已铺满了我的脸庞,肆意地浸湿着爸爸的衣襟,爸爸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说:“爸爸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你爷爷教会了我两个字,知道是什么吗?”我在父亲的`怀中摇了摇那颗小小的脑袋,“是‘和谐’你爷爷虽然一生平平凡凡,但一生最注重和谐。邻里间吵架不和,他总会去调解,在公路上,路人和路人发生争吵他也会去调解。他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和谐能使万家兴,和谐能使国家旺’告诉爸爸你想和胖妮和好吗”我把那张布满泪痕的小脸抬起来,说道:“想”,“那就去吧”……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自从和胖妮和好后,我们俩的感情日渐深厚,且学习越来越好。我们曾约定过即使日子像流水一样快速逝去,我们也一定要相伴到老!

让文化与艺术充满校园 篇10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

艺术教育的本质取决于艺术的价值和功能。有人认为, 艺术是人对世界的精神掌握方式, 就是人们通过创造美的艺术形象来反映审美对象、表现审美意识。艺术必须具备美的魅力, 给人以艺术享受, 使人们通过感官对美的对象的体念和感受, 以从中获取精神享受与启迪。显然, 将发挥审美价值和功能看作艺术的职责与使命。

由此可见,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 通过审美来教育学生, 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艺术的审美功能影响学生的智力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和谐校园文化就是各种校园文化和谐并存, 体现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 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精华与大学精神的凝聚和积淀。非主流文化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校园文化中出现了日益盛行的网络文化、短信文化、卡通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新的校园文化形式。) 的和谐共存, 相互促进发展。但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 合理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发展, 两种文化和谐并存, 相互促进。 (2) 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和谐发展, 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共同发展。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精神文化是导向,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是保障。要注意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而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方。 (3) 归根结底是人的和谐发展, 包括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文化建设的方向时曾指出, “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三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审美来教育人, 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而这正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部分, 也是最为根本的目的。由此, 我们可得出艺术教育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两者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艺术教育主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那么, 艺术教育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又是如何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呢?

1. 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主要方式对人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审美教育是艺术教育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是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但艺术教育也不只是能培养审美能力, 因为审美功能还具有辅德、益智的功能,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阿·布罗夫认为, “艺术不论形式, 还是内容, 都是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作的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艺术中描写的客体可能是丑的, 但内容不可能是丑的, 因为内容本身还包含评判。艺术家在他对丑的评判中从美的观念、肯定的观念出发, 这样就会贯彻自己的审美理想, 即应当如此的人的生活观念。真正的艺术内容本身包含着对美的理解, 因此, 富有高度艺术性作品的内容, 始终不以客体为转移它本身包含的美。

因此, 艺术教育能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 使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增强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第二,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艺术教育对人思想道德的影响主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过程, 使其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 审美情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上, 又能使学生的审美趣味变得纯洁、审美能力获得提高。而健康的审美趣味又为高尚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提供动力和条件,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尔》中说:“有了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 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阿·布罗夫认为, “艺术提供关于人的生活, 人的灵魂的特殊认识”, 这使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从中体会到人的关于生活的正确观念, 学会辨别生活中的善与恶, 完善自己的人格,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智力是一个多维结构, 它不仅包括逻辑思维, 也包含想象、直觉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艺术教育善于培养人的形象思维, 而艺术教育的这种形象思维也是通过审美教育得来的。艺术审美可以使人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非逻辑因素得到培养, 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 有利于大脑潜能的全面发展。

科学和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 如音乐和数学就有着内在联系。音乐具有强烈的数学秩序、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统一的, 是人的思维的两个不同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科学思维侧重于左脑的活动, 而艺术思维侧重于右脑的活动。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指出, “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1995年就提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 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

2. 艺术教育影响人的主要途径

第一, 课堂教育。课堂艺术教育是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采取师生双向互动的传授方式, 有利于学生掌握艺术知识, 开展艺术交流与创作, 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各种素质。

课堂艺术教育可采取直观的教学法, 通过教师的示范, 如舞蹈、音乐;或对艺术作品的实物展示或运用电子实物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对艺术作品展示如书画, 让学生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艺术教育中形象资料展示将比单纯口头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教育能方便师生进行交流, 将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受相互交流, 或发表自己对艺术的某些感想, 或将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拿来展示等。这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又可开发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第二, 艺术活动。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高校艺术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现实活动和虚拟网络艺术, 两者是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交流的主要阵地。现实艺术活动包括对内各类艺术展演、竞赛活动、艺术论坛以及艺术类社团的存在方式等校内艺术资源开发;也包括对外拓展式的艺术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外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网络课堂则是包括特色鲜明的艺术教育校园网的开辟和利用网络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对网上艺术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们的艺术天地, 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最佳舞台, 使学生们敢于想象、富于创造、追求新知的创新思维。

第三, 校园环境。这里所讲的校园环境是指高校的物理环境即硬件设施, 艺术化校园环境将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也是和谐校园文化物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以环境艺术理论为指导, 实现校园环境“绿化、美化、艺术化”, 既反映学校的精神、校风与学校的特点、特色相一致, 又要体现出很高的艺术品位。通过建设艺术化的校园环境, 以营造校园文化中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让师生生活在优美的校园中, 时时刻刻感受到校园环境的自然美、艺术美, 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工作有激情, 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艺术教育的特点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 又使学生情感和理智处于平衡的状态, 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好的发展和完善。通过艺术教育的熏陶, 能净化人的心灵, 提高人的素质, 使人更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艺术教育使学生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希俊、张松.艺术教育与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艺术与设计 (理论) , 2009 (4)

让青春充满自信与活力 篇11

如果说人生是七色的彩虹,那么青春必是绚丽的一抹。 如果说人生是交融的乐曲,那么青春必是自信的弹曲家。 如果说人生是优美的舞资,那么青春必是活跃的力量。 生命给了你:在污垢的陷入下,不要退缩;在坠落的边缘,要有挣扎的精神;在充满荆棘坎坷的道路,心头要有耀眼的阳光。 假如没了你会变怎样?——珠穆朗玛峰不会有人类的足迹;西藏高原不会有长年驻守的绿色踪迹;在没有你的世界多么的寂静无声,多么的枯燥乏味啊! 其实,青春不需要你有满脑的智慧,满身的经验以及深邃的眼光,只需要你拥有热情,无谓与干劲起航的帆船;只需要你坚毅任性,去挑战暴风,海浪,直到把他们打败为止。 青春的世界总有成功与失败的焦点。 当失败出现时,不要自卑自己的浅薄,不要践踏自己的精神,相信自己,给自己机会。岁月是要经过累积的磨练,才能使旧刀成利刀。 当成功出现时,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漩涡会将你卷进无底深渊,真正的青春学会掌握方向。 假如没有腐朽以及没有磨难的青春,那么眼光如同婴儿般的明亮。 让生命换发迷人的光彩吧! 生命不易,不要让自己在人生的恩怨中徘徊不定,也不要让酸甜苦辣的味道时常在自己的短暂人生受到侵扰。 即知生命不易,那就让心灵洁白,充实自己,留下生命的痕迹,认清所走的道路。俗话说“得之不喜,失之不忧“从容的做自己,有了从容自信,自尊,人格就会伴你一生。只要有一颗简简单单,坦坦荡荡的心态,那就是青春最大的幸福与自信。 我们只要记住一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了毛主席的陪伴,青春就更加活力,毛主席万岁。

让习作充满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篇12

陇集中心小学李罗京

内容摘要:要使小学生写出既真实而又有创意的习作,必须做到“三不”:不在习作过程中像复印机一样拷贝他人的想法;不写鹦鹉学舌般的陈词滥调;不走千篇一律的套路,冲破樊篱,对生活道出别样的感受。而要做到“三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感悟;在实践中发现;在想象中创新;在阅读中积累;想写就写,情动而辞发;淡化技巧,流露真情。

关键词:观察,发现,感悟,想象,创新,积累,真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求教师应“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解除了学生习作的种种心理束缚,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才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如何去做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对《新课标》中习作教学要求的理解与思索,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在生活中体验、感悟。

一片茂密的森林,在植物学家眼中意味着无数珍稀的物种;在经济学家眼中预示着丰富的资源;在儿童们眼中则充满神秘,想象着它是多少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家。的确,用眼睛能观察出事物的表面,用

“心”去体验,则能捕捉到自己内心的情感反应。这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培养和练就。所以,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目光引领到生活中去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趣,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自由地徜徉、尽情地放飞。这样,他们才能从生活中汲取到鲜活的东西,书写出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与理解可能是肤浅的,甚至稚拙的,但他毕竟属于学生自己的,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是应该值得倍加珍视的。例如,我曾开设了“生活体验”系列习作,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习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而真情实感的流露正是生活习作的本质。有一位同学经历了家务劳动后写道:“学当小保姆带妹妹,虽然只有短短半天,却真正体会到了当年妈妈带我时的辛苦。如今,我长大了,觉得应该多关心妈妈,等父母年老了,不能照顾自己时,我要多陪伴他们,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做出回报。”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之书,只要我们有意识地引领学生用心去读它,就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感悟,进而收获成功,收获惊喜。

二、在生活中观察,在实践中发现。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也是作文“最重要的能源”。观察可以解决写作的素材问题,观察可以获得灵感,触发写作的内在动机。但小学生还不善于观察,特别是仔细观察的习惯尚未养成,许多垂首而得的习作素材常因他们的熟视无睹而丢失。因此,在平时的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中,教师或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例如,在学校与同学、老师的交

往;跟爸爸妈妈去市场买菜,在集市上看人怎么做买卖,怎么讨价还价;星期天出门游玩或逛书店等等。有一位学生上超市购物,就写了《超市购物心得》一文,写了自己在超市的所见所闻,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同时,还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儿童的精神是愉快的,思维是敏捷的,记忆是最劳的。带他们去春游踏青、放风筝、上敬老院慰问老人,或组织“冬锻”活动(跳绳、踢毽子、打篮球、拔河等),“元旦”、“六一”游艺活动,或科学小实验等,学生们一定愿意把这些精彩诉诸笔端。

“生活处处皆文章”,留心生活,一件件极其平常的小事会活起来,一幅幅极其普通的情景会生动起来,让我们告诉学生:生活中有好多是我们还未曾知道的东西,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的心,就会发现它们,了解它们,我们用笔把这个发现、了解、感悟的过程写下来,就是一篇精彩的习作。

三、在想象中创新。

著名科学家高斯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正是有了奇思妙想,我们今天的世界才会变得如此多姿多彩。若我们平时能引导学生多加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主动探索、参与,就一定能采撷到许多新颖的写作材料。如“金鱼是怎么睡觉的?”“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小蝌蚪掉尾巴”等。生活是个万花筒,而学生们好奇心强,他们的奇思妙想往往超出我们成人的想象,是富有童话般色彩的,所以,应多鼓励他们描写自己的憧憬与幻想,如编写童话故事、科普小说等想象习作,应鼓励他们大胆想象,不要拘泥于想象

是否合理,只有大胆了,才会有创新,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习作来。否则,就会困住学生的手脚,扼杀其灵性和智慧。例如,又一次,我让学生聆听风声、雷声、雨声之后,一位一位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稚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发生在大森林里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人故事。读完习作,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想象的丰富,还有那善良淳朴的童心。还是鲁迅先生说得好:“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想象之鸟一旦高飞,学生们的头脑中便会浮现出许许多多新颖、生动的画面,就会文如泉涌,就会推陈出,新就会张扬个性。

四、在阅读中积累。

习作其实是一个人生活积累、语言积累、知识积累的自然结果,要不古人怎么会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呢?刘勰也曾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所以,我主张写作先打好基础,要养成多读书,请观察的好习惯。多读、熟读、精读,收集好的词句,丰富自己的词汇积累,这样习作时才会出口成章,得心应手。因此,在生活中要引导学生多看报刊杂志,有益的课外书,优秀的习作,背经典古诗词等。在读后开可以进行交流,并促进信息、情感的沟通,为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想写就写,情动而辞发。

当学生对某件事物发生兴趣时做老师的不但要善解学生的心意,还要因势利导,趁势激情。两年前,快放寒假时的一节复习课上,我刚分析了两个“缩句”,突然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雪飘如絮,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他们不住地向窗外看,我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当即决定,把语文复习课改成观察练笔课。“我们去室外看雪,好吗?”学生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三五一伙,边看边指手画脚小声议论,个个眉飞色舞。一刻钟后我们回教室,以《第一场雪》为题习作,没有人觉得困难。下课了,一篇篇小短文完成了。细细读来,发人深省,现摘抄两句:“—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那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先是小朵小朵的雪花,柳絮般的轻轻飘扬着,然后越下越大,一阵紧跟一阵,风绞着雪,团团片片,纷纷扬扬,弥漫了校园。”“有新意”才会“动真情”,这种最适时的训练,激发了学生观察和表达的愿望,习作的字里行间充满儿童特有的情趣,我惊叹:原来这些孩子如此可爱。

六、淡化技巧,流露真情。

有些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会学生审题、分析要求、掌握习作的技巧。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造成教师重习作知识的传授,轻真情的表达、语感锤炼和情智的开启。得过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我们不妨试试: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使其字里行间充满儿童特有的情趣。不借助想象来写自己并没有产生过的情感,尽量使学生沉浸在所写的事情之中,此所谓“动真情也”!所以,只有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视角,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吐真情、抒真情,才会让人读了感到朴实无华,真诚可信。

至此,习作神秘的面纱已经揭去。原来,习作是简单的,习作是自然的,习作是随心的,它没有什么模式,没有什么框框。当然,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主要靠长期的习作实践,最好的办法就是无拘无束地写日记、周记或者时常编些小童话、小故事或者经常写一些小随笔、小感想等。正所谓“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书是读出来的,字是写出来了,文章是做出来的。

习作,是心灵的牧场,它抒写的是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发现、想象、真情,是一种自然的倾吐;它彰显的是儿童生命的本真,是一种瑰丽的灵动;它流淌的是儿童的情趣和才思,一种真情的涌动。我们只有这样去看待习作,才会真正是习作为需要,而不是负担!

最后用叶圣陶先生的一段话结束本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的内部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取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理念》主编陈旭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金华主编《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3、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

4、《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下)教育科学出版社

5、刘勰《文心雕龙》中华书局出版社

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 篇13

一:活动主题

青春阳光,文明健康,智慧人生

二:活动宗旨

塑造和谐的徐医校园文化,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的人才 三:活动对象

全体师生

四:活动时间

(待定)

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徐医校园文化艺术节分健康篇,智慧篇,青春篇,阳光篇

(一)健康篇

“为了你和他”——宣传环保在行动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内容:举办关于环保方面的讲座和签名会

(二)智慧篇

“Talk show”——英语文化月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内容:1:一分钟的自我介绍

2:英语绕口令即兴进行朗诵

3:“秀“起来——电影片段配音

4:抢答:英语习语,谚语,文学常识,风土人情抢答

(三)青春篇

1:时装搭配秀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内容:设立休闲,学生,淑女等系列,现场比赛,分为服装展示,场景搭配,观众评比三大板块。

2:歌唱,舞蹈比赛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内容:现场比赛,观众打分

(四)阳光篇

“仪在我心“

活动时间:(待定)

活动内容:1:话剧比赛——主要反映或展示礼仪方面的话剧,现场评比。

2:礼仪知识竞赛

3:“职业妆”评比

六:后期安排

注意事项:

活动预算:

横幅海报:

协议书:

上一篇:完成句子练习题下一篇:小学作文:我爱家乡的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