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推荐15篇)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有一点悲伤又让我感动的书《星期天孩子》,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小女孩,她出生在星期天,是一个孤儿,生活在福利院。

八岁的她有一点倔强,一点傻气,脑子里经常会有一些古怪的念头,但她却聪慧、善良。她有时会孤单害怕,这时她就会与奶嘴兔为伴,委屈难过的时候,她把奶嘴兔搂在怀里和它说真心话。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被“星期天妈妈” 带回家,因为她的内心也需要爱和安全,她常常幻想自己的“星期天妈妈”美丽又和蔼的脸,幻想和她一起回家。

当有一天她真被“星期天妈妈”选中时,即使现实没有那么美好,“妈妈” 不那样和蔼,但她却依然满足。

这让我读完之后非常心疼 ,我特别能体会到小女孩内心的痛苦,没有亲人的孤单和对爱的渴望。再想想我自己,有一个非常疼我爱我的妈妈,每天用温暖的手为我洗衣做饭,牵着我上学,但我却不知道珍惜,偶尔还会嫌她唠叨,生气不和她说话。如果让故事中的小女孩有一个疼她爱她的亲生妈妈,我想她一定会特别珍惜,特别听话。我多想送给小女孩一个温暖的妈妈呀!写到这里,我的眼睛已经积满了泪花,妈妈,从现在开始我要听你的话,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快快长大!

教 师 孔 娜 点 评: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篇2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除了平时的言传身教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我们还有两个语文学科独有的“法宝”可以很好地利用———那就是读和写。课外阅读课堂是道德教育的阵地, 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价值观念来影响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绝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学生通过先读再思后写的方式, 与经典文学对话, 从而产生思想与灵魂深处的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真善美的性格品质, 树立远大理想, 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指引孩子正确、文明、得体的言行举止。众所周知, 文学经典中孕育着人类丰富的生命体验与情感经验, 是一个民族、国家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一般都以较为完美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国家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经典中的很多东西往往具有人类社会的普遍性和共同性, 能超越种族、阶级、时代和地域的界限, 而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不仅是为了拓宽知识面, 积累词汇, 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能够修养身心, 启迪智慧, 净化心灵, 指引未来。学生通过阅读作品, 可以从中体验人生的不同生命情感, 体验人生的不同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体验人生的不同人文心态和生活方式。学生通过作品感悟人生, 思考社会、历史、生命、个体以及未来, 并且用自己的心灵之笔写下与阅读文本对话后的种种感叹、诸多思索, 通过写作穿梭在不同的历史、人物、故事情景之中, 反思自己、思考他人、感悟生命, 从而完善自我,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通过在课外阅读课上读经典、写感受的这种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一、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可以完善孩子健康的人格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 在千娇万宠中长大, 所以他们的性格总有一些缺陷, 比如怯懦, 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 不顾他人的感受;对待自己宽容, 对待他人苛责……作为教师有责任纠正孩子身上的这些错误和缺点, 而我们正好可以借助经典文学中的健康的人物性格来纠正孩子们身上不良的性格因素。针对孩子们这种现状, 在课外阅读课堂上, 我们经常开展“全班共读一本书”这样的阅读活动。我会精心选取一些具有鲜明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物形象的小说, 例如《简·爱》、《鲁宾逊漂流记》、《悲惨世界》等, 让全班学生一起读这本书。读完之后, 交流自己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受以及评价, 最后完成自己的读后感。读经典文学作品, 让孩子与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话、思索, 并用笔写下自己对所赞赏的人物的喜爱、崇敬之情, 发掘作品人物身上所具备的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高尚情操, 在这样读—思—写的过程当中, 孩子们会不自觉地拿自己与这些人物形象作比较, 从而发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久而久之, 必定能够完善自我, 培养健康的人格。在同学们读完《鲁宾逊漂流记》之后, 对他们的震撼和影响是很大的, 这从他们写的读后感中可以看出:“主人公身上具备了一系列让我钦佩的性格特点:具有冒险精神;有乐观向上的品质;最重要的是他有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毫不畏惧!我也要做一个像鲁宾逊那样有勇气的人。”孩子们 (尤其是男同学) 在读完整部小说之后, 会被鲁宾逊身上的勇气所折服, 心中不自觉间充满了豪情壮志。那段时间我们班男生的口头禅就是“我们要有勇气面对一切!”一本经典文学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孩子独立、勇敢的人格品质, 文学的力量真是神奇啊!有位女生读完《悲惨世界》后, 被冉阿让的悲惨命运深深打动, 但是更让她感动的是冉阿让高尚的灵魂。她在读后感中写道:“冉阿让的生命呈现了当时巴黎社会的不公平, 一个犯了错的人, 即使改过自新也是徒劳的。……人出身的卑微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灵魂是否纯洁, 是否高尚。读了这部小说, 我骄纵的性格改变了很多, 我试着去宽以待人, 谁人能无过呢?我努力去为别人着想, 帮助别人, 努力让别人幸福, 这样, 我的灵魂就会高尚。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那就用自己平凡的能力做出不平凡的奉献吧!”这位同学的文字也让我深深地感动了。读了《悲惨世界》之后, 同学们的灵魂都得到了一次洗礼, 他们摒弃了以往的自私自利, 心胸变得开阔, 学会了宽容, 学会了奉献。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孩子们的性格, 完善了孩子们的人格, 在孩子的道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 通过读经典写读后感这一方式可以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观念充斥着孩子们幼小而又纯洁的心灵, 使孩子们原本单纯的内心世界过早地沾染了社会的流俗: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推崇金钱至上的观念;有的孩子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有的孩子只看重人的外表、财富而忽视人的美德;有的孩子不讲奉献, 只求索取……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才能还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精神家园?那就是引领他们走进经典文学的领域, 与经典对话, 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正确的道德观念, 重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能够帮助孩子们重塑价值观念, 在课外阅读课上, 我们定期推出一个与价值观念有关的主题, 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读相关的小说。例如:我们第一期推出的主题是“金钱观念”, 围绕这个主题我们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和《项链》, 这两部小说都是体现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观的小说, 读后围绕“金钱”这一主题谈一谈自己的见解。一位同学在读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 在读后感中写道:“在当今的社会中, 仍然有很多‘菲利普夫妇’, 他们推崇金钱至上的原则, 我认为这是一种精神的缺失。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 用爱与责任去铸造更有意义的生命, 因为金钱并不是万能的, 只有拥有亲情、友情等一切真情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从这位同学的读后感中, 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阅读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他否定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 也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以及人情的冷漠, 同时发现人世间最可贵的还是真挚的感情, 从而建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我们还推出了“美丽和丑陋”、“奉献和索取”等一系列的主题, 都激发了同学们深刻的思索。他们纷纷拿起自己的笔, 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另一位同学在读完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之后写道:“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外表丑陋的卡西莫多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拥有美丽外表的人不一定拥有美丽的心灵, 而外表丑陋的人却可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的外表无法改变, 但是, 我们却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更美!”可以说《巴黎圣母院》这部小说用更直观的视角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美, 什么是丑,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这比教师们任何空洞的说教都有力。还有一位同学在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之后, 被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身上那种奉献于国家社会的精神深深感动, 他写道:“他勇于献身, 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 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 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 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 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身上表现的这种精神———乐于奉献, 意志坚定, 应成为我们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相信每个读过这部小说的同学, 从此都会在自己的心中默默地树立起这样的人生目标: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在课外阅读课上, 同学们围绕同一主题读一系列的文学名著, 深入探讨有关价值观念的话题, 这些“心灵的鸡汤”使得孩子们对善恶美丑有了清醒的认识, 对衡量价值观念有了正确的标尺, 帮助学生们重塑了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对于指引他们人生的正确方向也十分有益。

三、通过读经典文学作品,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孩子有素养的言行举止

我们不要抱怨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孝敬父母、不知道感恩老师, 也不要抱怨他们不懂得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儿, 或是因为一点小矛盾和同学大打出手……因为道德教育的缺失, 所以才导致孩子一系列不得体、不文明、不正确行为的产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其道德品质的外在体现, 只有道德素质提高了, 他的言行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所以, 我们要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光辉照亮孩子的内心世界, 照亮他们心中每一处黑暗的角落, 让他们的思想在文学的感召下升华, 提升个人道德品质, 这样, 青少年的行为举止才会变得文明得体有素养。在课外阅读课上, 我们每学期都会开展名为“经典照亮人生”的总结性的读后感创作, 内容主要是同学们通过读经典文学, 在思想上发生了哪些转变, 在言行举止上有了哪些进步。然后在班级里对这些读后感进行朗读、评讲, 这样全班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在潜移默化中, 整个班级的班风纯正, 学生们的行为文明得体。例如:一个孩子读了《爱的教育》, 这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他领略到“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 就在作品最平实的字里行间, 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 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这位同学把这些感受深刻的东西都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 并在心中反反复复地体味爱的力量。他还写下这样的文字:“以前, 我曾经为了自己的所谓面子而在‘助残日’捐款, 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去帮助别人, 还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和自己的同学恶语相向, 现在想想, 真是觉得惭愧啊!我的心中原本有爱, 爱这个世界, 爱每一个人, 我要为了心中的这无私的爱而随时去做任何有意义的事。”当我在全班朗读他的读后感时, 孩子们的眼中都有泪光在闪烁。通过他的读后感创作,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经典著作的熏陶下变得高尚了。

经典文学作品不但含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能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同时, 我们也要发现蕴含在其中的人文价值, 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道德品质。我们读经典, 不但可以感受文学的无穷魅力, 更要传承经典文学中可贵的道德文明, 让孩子们在欣赏文学美的同时, 也接受了道德的洗礼。让孩子们拿起手中的书和笔, 如饥似渴地去读, 酣畅淋漓地去写, 去感受一个高尚的精神世界, 去寻找一个美好的人生坐标, 让经典文学的光辉伴随他们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生。

参考文献

[1]李华, 张建永.文学经典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1, (14) .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观后感 篇3

首先,我来介绍下这个引起国内外广大学者和资深教育家以及国内外学生和家长深思的纪录片的总体内容。这个纪录片讲的是来自中国的五名顶级教师被邀请到英国汉普郡的一所知名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以中国式教育来教50名初三年级的英国学生。通过为期四周的教育,在记录了英国学生在中式教育情景下的课堂表现和心理变化之后,最后通过中式考试,确定了这个由50人组成的中式教育实验班的成绩确实比博航特中学初三年级的一个英式教育对照班的成绩要好,从而更加肯定了中式教育的优越之处。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看法。

一 纪律

在看纪录片第一集的时候,来自中国的科学老师杨军第一句便强调了纪律的重要性——“Discipline is very important”,确实,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从出生起就与这个叫做“纪律”的东西脱离不了关系。拿我来说,从一年级到初三,几乎10年期间,每次放假,一天也好,一个月也好,班主任都会让每个同学写一个叫做“安全公约”的东西。比如“不玩火,不玩电,不打架,不骂人…”。刚开始写的时候,我还挺认真地对待,通过我的多方面的考虑后写完了一份安全公约,但是之后一到放假就让写,不管是长假小假,还是小长假,老师规定都必须要写。于是,我记得我就私下借了几个同学的安全公约来抄,每个同学抄几条,最后组成了我自己的安全公约。当然,别人的公约对我来说,我也不一定会去完全遵守。再来看看英国的初中生,公然在教室里拿着电热壶烧水去泡茶喝。这恰恰与我曾写的安全公约中的“不玩电”背道而驰。在纪录片中也详细展现了这一幕,学生也受到了中国老师的批评,光是批评还不够,还要叫家长。在中国,学生被叫家长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只有当你犯错违规的时候才会被叫家长。而在英国,学生们觉得叫家长很好啊,一点都不会丢脸,反而觉得老师和家长聊聊天挺好的。

任何国家的发展状态都是和它的历史息息相关的。中国自古就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训诫,这里的“规矩”不正是用来形容标准法度即纪律吗?再看看今天,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不正是在强调纪律无处不在吗?而当纪律遇上教育(这里所说的教育指的是典型的中式课堂教育),则应处理好二者关系,教育过程中离不开纪律,但也要适度,避免走不干涉和干涉过度两个极端。

二 文化

谈到文化,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中国和英国的文化冲突。纪录片一开始,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群身着统一制服的英国学生。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再看看博航特中学的一名学生怎么说,“I think it seems like parachutes(穿着它简直像降落伞)”。而对于中国的中学生来说,他们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统一的套装校服,几乎没有人会对校服产生多么丰富的联想,更不要说像降落伞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令我吃惊的地方就是英国中学生如何表达他们对所崇拜和喜爱的明星的敬仰的。纪录片中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一个小女孩特别喜欢英国的歌手组合One Direction,当Zayn Malik离开这个组合的时候,她抱头痛哭。想想在中国,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几乎为零。中国的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有的甚至还有生活压力。我记得我在上初三的时候,每天至少是10个多小时的学习,晚上还要上晚自习,每天都想着怎样在中考中获得高分。对追星这个词根本没有太多的感触,喜欢一个明星,只是单纯说说而已。

纪录片中有一点是两国共同推崇的,那就是运动。英国人酷爱运动。据英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在1996至1997年间,有占总人口72%的男公民和57%的女公民,在4周之内,至少参加一体育运动。青少年参加校外体育活动的比例更高。他们为什么很喜欢做早操这件事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们可以看出,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确实成为了这个中式教育实验最大的导火索。在纪录片中五位中国老师也多次强调了英国的制度体系。英国政府有一整套的相对健全且自由度较高的社会福利体系,使得学生们不必去担心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而在中国,我们从学会读书写字开始就被家长老师灌输“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古代战国苏秦“锥刺股”到汉朝孙敬“头悬梁”和匡衡“凿壁借光”到现在的大学生考研占座,无不说明勤奋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三 教育

英国老师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中国老师则偏向于发展学生的共性,即集体主义。在国外生活过至少三个月的人可能注意到了这一点。比如美国,美国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从没有把孩子当作孩子,相反,他们尊重自己孩子的选择,把他们从小当作一个大人来看。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听过这句话“大人说话小孩不要插嘴”。我们不管长多大都是小孩,我们一发表自己的看法,就会被大人当成是插嘴。

纪录片最后,测试结果出来了后,令博航特中学的老师和中国老师都大吃一惊,中式教育赢了!不管怎么说,成绩高就是赢了。我们从小就参加各种知识大赛,有奥林匹克数学大赛等比赛,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上课模式和升学模式,而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反思是什么呢?纪录片导演,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坦言“我们并不关注它究竟能为反思教育带来什么,而是它是否符合影视人类学所讨论的基本规范、准则”。他认为,作为两种文化的互动与比较,这个教育实验的周期至少应该在一年。“一个外来事物和内在事物的‘相处需要有一个磨合期,才能建立起一个甚至被忘记彼此之间差异的关系。融入与冲突至少应该有一个对比,才能保证平衡”。

《星期天的巨人》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讲的是,从美国回来的怪叔叔乔纳森,每个星期天都要到马克斯家做客,他总是有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能给平凡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说,用两袋沙子,复制一片戈壁沙漠、用粉笔开一场音乐会、用几顶破帽子和风儿玩赛跑的游戏、还有客厅里的海底世界。每一个星期天,乔纳森叔叔都会带来惊喜和期待、欢声和笑语。他是马克思眼中的“巨人”。

小男孩马克斯和爸爸妈妈住在澳地利的一座的小城市里。每个星期天马克斯的叔叔乔纳森都会来到他们家里做客,乔纳森的到来让原本平淡无比的星期天一下子变得不可思议。

乔纳森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脑袋里装满了无数奇妙的点子,时常会做一些疯狂的举动。因为他的出现。让马克思对下一个星期天总是充满期待惊喜的到来。在马克思的眼里,乔纳森叔叔就是一个巨人,一个星期天的大巨人。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读后感 篇5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中通过对每个来福楼拜家做客的作家进行了以上这几个描写,且每个人都描写出了各自的特点。譬如描写神态的有“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张白皙的脸”、“他的眼睛象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描写外貌的有“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它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描写语言的有“他只用几句话,就划出某人滑稽的轮廓”。也就是这样细腻的描写,使聚会变得有声有色,连送客时仍在进行这样的描写。

我并不能象莫泊桑那样对人物描写得细致入微:“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的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我想还是得多看看《莫泊桑短篇小说选》在人物描写方面,我或多或少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6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篇7

我可以和父母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和伙伴们在球场出一身汗

然后———

痛快地洗一次澡

睡觉睡到大天亮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是书籍的星期天,

可以和巴金爷爷说说家的酸甜苦辣,

和鲁迅爷爷谈谈生活的美好,

和朱自清爷爷讲讲时间的飞逝……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是电视的星期天,

可以和柯南体验案件的惊奇,

和哈利·波特享受魔法的神奇,

和狄仁杰探索案情的扑朔 (shuò) ……

我所期待的星期天

———是古诗的星期天,

可以和苏轼欣赏皎洁的明月,

和李白观看壮观的瀑布,

和曹植洞察人心的险恶……

这些都是属于我自己的星期天,

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夏的活力

秋的喜悦

冬的憧憬!

点评:

看书、娱乐、休闲, 本应是学生双休日的主题, 但是他们的生活很多都被培训班、题海战占领着。宇韬同学用自己的笔触, 表达了一个学生的心声, 向全社会疾呼他们这一代人真正的需要。作为一名学生的“价值观”, 此诗耐人寻味, 发人深省。

无聊的星期天 篇8

一早醒来,老爸老妈已经上班去了。偌大一个屋子里只有挂钟“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随手翻了翻床边的日历,“唉,又是一个星期天。”我盯着日历上那鲜红的数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我慢慢地从床上爬起来,向卫生间走去。用凉水一阵猛冲之后,我终于有了一点儿“活力”,但随后身体又松懈下来,呆在家里又需要有多少“活力”?整天被反锁在家里,与囚禁又有何区别?擦干脸之后,我便拖着沉重的步伐走向厨房。早餐依旧是粥,看着白花花的粥,我不禁觉得我星期天的生活就如这粥一样平淡无奇。早餐,我就象征性地吃了几口,无聊啊!

早餐过后,按照固有的程序,我拿出作业,一边不紧不慢地做着,一边想着做完后该干什么。一杯茶的工夫过去了,我做完作业,收拾好本子。接下来干什么?一个人呆在家里,又没有朋友,能做点儿什么?看电视吧,很多台的节目都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总不能一个人玩儿,唱独角戏吧!看书虽好,可一看两三个小时,眼酸,手麻,怎么办才好呢?

我随手把书一丢,晃晃悠悠地倒在沙发上,迷糊中我觉得我的好朋友都来了:

我们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聊天儿,不时发出一阵银铃般的笑声,空气中还弥漫着馨香的水果气息。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捉迷藏。大家兴奋地四处奔跑着、躲藏着,看着她们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消失了,我便迫不及待地追寻她们。在大树后、水池边、高高的草丛里,我拼命地寻找着、喊叫着,可她们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急得我大哭起来。睁开眼睛,原来是南柯一梦。

唉,星期天的烦恼、无聊,何时才能被抛到九霄云外?星期天何时能够变得多姿多彩?星期天何时才能充满欢笑?望着反锁的大门,我无可奈何……

《疯狂星期二》读后感 篇9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的图画很有趣,它描绘的是一群青蛙飞上天的故事。一天傍晚,一群青蛙从水里飞上了天空,它们坐在荷叶上先飞到了一个吃夜宵的人的家里,走过窗户的时候还向那个人打招呼,那个人惊呆了。接着它飞到了一个老奶奶的家,因为那个老奶奶在睡觉,所以它们打开了电视,它们觉得不好看,关上就走了。

它们一出来就碰上了一条狗,它们一看就害怕,就在这时它们想到了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好汉架不住人多,我们人多势众,一定能打败它的”。就这样它们一拥而上,这只狗吓得直往后跑,就这样狗被打败了。

这时天也亮了,青蛙们个个都跳回了池塘,陆地上开始热闹起来了,人们发现地上有好多的荷叶,但荷叶从哪来的呢?城市里的警察、警犬和人们都疑惑不解,他们纷纷寻找线索。

最有意思的是它的结尾,一群猪儿正跃跃欲试,似乎在说疯狂的故事还要再度上演。看到这些可爱的猪儿,我自己制作了一本《疯狂星期三》的绘本,用来描述这些猪的疯狂行为,我觉得非常有意思。

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校进行“共研一问题,共演一出剧”的主题研习,我们班还就这本绘本进行了舞台剧表演。我有幸参与了这个绘本的表演,我在那里的角色是那只被青蛙吓跑的大黄狗。当时我在演出的时候心里非常紧张,心砰砰直跳,当我投入的演完后,我觉得演出实际上并不难,关键要有勇气和自信。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10

米奇和大部分人一样每天忙于枯燥的工作中,如果不是偶然调换电视频道,看到一挡节目,他的生活可能会继续下去。那档节目的嘉宾竟是十几年前与自己相约再见的教授-莫奇。当得知莫老患上AlS时间不多时,他去找了教授。从他们相拥那刻起,时间为十四周的必修课,上课铃声便已敲响。他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见面。莫里说:“我们都是星期二人”。课堂上不需要课本,但讨论的题目很多。设计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这堂课亲切、严和、幽默。莫里老人对死亡的理解也令人敬佩。

莫里老人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的衰亡。这比死亡残酷的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忙。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的不便,但又很快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此刻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了一种享受。

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再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就应懂得一个道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正因你终究会变老的。”当下,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莫及,这一切不过都是在浪费时间生命而已。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心去感受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下的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你,你都有权享受幸福和快乐,而不是诚惶诚恐的度过余生。

我们的人生总在不停的奔波当中。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都毫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老人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的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

大多数人都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方向。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的东西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圈套;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的是人而不是神。只要你肯,你就可以摘下面具。放松别人,放飞自己。

莫里选择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呼吸。他走了,走的令人心痛。我坚信他是有意识这么做的。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安宁的活着。我仍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心中。”

星期天的早餐 篇11

为此,爸爸妈妈定下了规矩,星期六星期天早上八点之前,王健不能进他们的卧室,因为大人要睡觉。平时他们上班、干家务很累,一个星期只有这么两次睡懒(lan)觉的权利,他不能剥(bo)夺。

“况且,”爸爸说,“双休日的早上,我是一个大怪兽,只有受到足够多的阳光照射后,大怪兽才能化为尘土,爸爸才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你妈妈施的魔(mo)法。"

王健想爸爸一定是在开玩笑,世上哪来什么怪兽啊魔法的?但他又疑惑(yi huo),说不定爸爸的话是真的。因为他曾亲眼看见妈妈从床上刷下来一大堆灰白色的尘土。

王健悄悄地打开了爸爸妈妈的卧室门,爸爸正在打惊天动地的呼噜(hu lu),他很怀疑人类的爸爸能发出这么响的声音。

看来得自己弄早点吃了。王健走进厨(chu)房,为自己倒了杯牛奶。桌上有一袋切片面包。平时他的早餐都是妈妈准备好的,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一杯牛奶,两片切片面包,一个白煮鸡蛋。王健吃得倒胃口,但妈妈说,倒胃口也要吃,因为这个有营养。王健说,妈妈你完全可以把白煮蛋换成五香茶叶蛋给我吃呀,那样不就好吃了么?可是妈妈却一点也不容商量,五香茶叶蛋哪有白煮蛋营养好?茶叶蛋放在酱(jiang)油里煮呀煮的,营养都煮掉了,吃下去不长脑子的。妈妈最喜欢给他吃长脑子的东西了。

王健从袋子里拿出两片切片面包,又从饼干箱里掏出了一大块“德芙”巧克力。面包平摊(tan)在桌上,上面随意放了几块掰(bai)碎的巧克力。接下来的事就精彩了,他拿出妈妈的电吹风,调到“强热风”档,对准面包上的巧克力吹了起来。

不一会儿,巧克力融化成了巧克力酱,奶油甜香味一阵阵地飘来,再用小刀一抹,巧克力酱均匀地涂在面包上,吃起来味道好得没法说。这是顾康康告诉他的秘密食谱(pu),他说他经常给自己做一份这样的巧克力三明治当早餐。

“味道不要太好噢!”王健美得闭上了眼睛。顺便说明一下,在他们这个城市里,“味道不要太好”京尤是味道好得盖了帽儿的意思。顾康康真是一个美食家,听他的话准没错!

王健进一步自由发挥。他找来一把不锈(xiu)钢汤勺,把巧克力碎片放在里面,再用电吹风加热。电吹风发出的声音很响很响。不一会儿,巧克力又融化了。王健再把巧克力酱倒进牛奶里,搅一搅,成了巧克力牛奶——嗯,香浓好喝,意犹未尽。

如果把巧克力酱和果酱拌在一起,那味道不是就更好了么?王健有了灵感就要马上实践。赶紧,加热巧克力。一大块“德芙”只剩下最后一点点了。王健拿起电吹风对着巧克力吹,一边吹一边想:等一会我还可以把大白兔奶糖也拿出来加热,然后再把巧克力酱、果酱、奶糖酱统统拌在一起——

“王健,你在干什么!”凶神恶煞的老妈出现在厨房门口。

王健吓坏了,手一松,汤勺掉进了牛奶杯里,牛奶杯打翻了,这下桌子上一片狼藉。

于是,那些美好的计划,那些巧克力酱、果酱、奶糖酱,还有其他的什么酱都没有了。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 篇12

阿特伍德是一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她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利用科技手段肆意奴役大自然的行为深为忧虑,这一切自然也反映在她的文学作品里。如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中,通过描绘想象中的世界末日图景,阿特伍德给当世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生态意识不仅渗透在她的长篇小说中,她的短篇小说同样也处处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关怀和忧虑,而后者并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其短篇小说《平庸的星期三》。

一.生态批评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90年代的生态批评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仿佛拥有了改天换地的可怕能力,大自然作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正被人类以改造和征服为名进行掠夺性的破坏和开发。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历史背景下,生态批评在北美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生态思潮的主要使命是重申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解释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1]生态批评因而背负了挖掘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并为其寻找出路的历史使命。

生态意识是阿特伍德作品的一个主题之一。她在一次访谈中说到:“你没有也无法与自然分离。我们均是生物界的一部分: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2]将人类视为自然这个生态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的高高在上的主人,作者的生态观念迥异于那些“人类中心主义”者。生态环境恶化的思想根源在于欲望。“人类的贪婪是不能满足的。”[3]欲望的永不餍足促使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远远超过其基本需求的生活资料,竭泽而渔式的开发使得大自然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几近崩溃。在《平庸的星期三》这部短篇小说中,作者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人类的掠夺性行为导致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并招致了大自然的反抗,结局将是灾难性的;二,男主人公艾瑞克固执的坚持简朴生活,拒绝一切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行为。本文拟从以上两个角度对该篇小说进行解读。

二.自然的反抗

《平庸的星期三》是收集在阿特伍德短篇小说集《荒野指南》中的一篇小说。这部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玛夏和其丈夫艾瑞克的平凡生活。小说以一个普通的星期三,玛夏和丈夫期待着孩子们回家过圣诞为开端,整个故事仿佛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但流水账般的文字里作者的生态忧虑和责任感却凸显出来。

“是人对大自然更具破坏性,而不是大自然对人更有危险性。而且,就人而言,破坏大自然就是自我毁灭”[4]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掠夺在技术的进步中变本加厉,仿佛可以永无止境的予取予求。得意忘形的人类似乎忘记或故意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是整个生态圈的一部分,因而“破坏大自然就是自我毁灭”,人类的侵略行为势必会导致“自然的反抗”。[5]

“这是一百年以来最冷的一个十二月。晚上气温只有零下30度;骑车轮胎到早上都冻成了方形的,医院里到处都是冻伤病人。艾瑞克说这是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玛夏对此感到很疑惑:她觉得温室效应应该是让气候变暖,而不是变得更冷。‘是导致异常天气,’艾瑞克插话道。”[4]

温室效应主要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以及森林的大面积减少,减少了树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所造成的。而这两个原因都与人类的行为脱不了关系。在小说中作者并未对温室效应详尽分析,但她对于温室效应的忧虑通过女主人公之口向读者清晰的表明:

玛夏费力第爬上了巴斯若斯特站的楼梯,一时间,她看到了如果温室效应继续升级的话,这些贴着瓷砖、光亮可鉴的隧道张曼了苔藓或是又高又长的蕨类,或是淹入水中的样子。她注意到自己不再以如果这种虚拟语气思考问题—而是只用当这样确凿的语气了……[4]

玛夏对于极端天气将导致的生物圈的可怖的巨变和异常越来越确信,甚至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主观臆想,而是“确凿”要发生的事实,而它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正如阿特伍德在一次访谈中谈到的,她在《羚羊与秧鸡》中描述的情节“非常现实。要么可能已经发生,要么他们正致力于实现这种可能性”。[2]而《平庸的星期三》中反复提到的温室效应也早已成为事实。作者正是要借玛夏之口来警醒人类,悬崖勒马,或许还有希望。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6]

恩格斯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警示我们:对于大自然的掠夺和征服行为绝不可能取得成功。大自然作为一个历史久远于人类的存在,其自身价值和存在的权利不容受到人类的挑战。

三.艾瑞克:简单生活观

根据王诺的观点,“简单生活观是与消费文化相反的生态的人生观念。它主张人类节制物质需要,拒绝消费文化对人们的诱惑,尽可能简化物质生活,减轻对生态承载的压力,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1]

小说的男主人公艾瑞克似乎有些与众不同,他喜欢读报,却退订了《晨报》,其中一个原因是“它不用再生新闻纸”[4],虽然妻子玛夏就是这家报纸的专栏作者;他还“反对用裘皮做衣服”[4];他是一个“彻底的老顽固,不会允许家里有台电脑[4]......这些习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二十世纪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与追求效益与速度的现代生活格格不入。不仅如此,除了拒斥这些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生活习惯的同事,艾瑞克还践行一种“简单生活观”:艾瑞克不喜欢吃“脆谷乐”这类东西,他们却“储藏了大量的块根类蔬菜:胡萝卜啦、土豆啦、甜菜根啦。艾瑞克说当年的拓荒者就是这么做的。[4]这种生活方式在殖民早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经济发达,物质过剩的二十世纪,向往甚至实践拓荒者的简单生活方式,则是艾瑞克本人的主观选择了。

简朴的生活意味着花较少的时间在工作上,花更多的时间关注我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的丰富跟人的幸福感并非成正比。小说中艾瑞克靠写历史书挣钱,可是他挣的不多。“比如他关于1812年战争期间的裘皮贸易的观点,得罪了几乎所有人。”[4]毫无疑问,艾瑞克反对裘皮贸易的观点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他的写作速度慢了下来,他觉得这些作品并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渐渐地不再有写作的动力了。”[4]艾瑞克的写作动力的丧失还来自于“他深深的绝望……无处不在的,有如城市里越发糟糕的空气质量。”[4]

小说中男主人公艾瑞克还不喜欢电脑,他是一个“彻底的老顽固,不会允许家里有台电脑”。[4]科技一方面给大多数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另一方面却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越来越疏远。他拒绝的不是电脑这种高科技产物本身,他舍弃的是一种效率、利益至上的虚妄的生活方式。阿特伍德曾经说过:“并不是我们的发明有何问题—所有的人类发明仅仅是工具—而是该对它们做些什么;因为不管人类科技变得有多高明,人这个物种在内心深处依旧和好几万年前一样—同样的情感,关注的东西也没有改变。”[2]艾瑞克选择的是简单生活方式,拒绝高度文明,内心深处仍和几万年前一样关注自己的基本需求,关注大自然及其生物的命运,这也正是作者的希望吧!小说中玛夏所供职的报纸是世界报,“它算是某种国家机器,而且,和当下许多其他国家机器一样,处于分崩离析之中。”[4]随着技术的发展,机器具有了征服、摧毁大自然的能力,作为大自然的对立面,阿特伍德对于机器的态度是很鲜明的,它们“处于分崩离析”中。

小说中对于男主人公简单生活方式的描写,映衬出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像亨利·梭罗一样搬到湖边,亲自践行远离世俗,摆脱物质的简单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摈弃奢侈浪费,以生态环境的整体利益为考量标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损毁。

四.结语

“一个人如果不能和自然达成和解,就说不上有智慧”[7]。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学会与环境和谐共存。自然早于人类亿万年前就已存在,其自身价值不依附于人类的评判。只有舍弃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把自己作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员,才能在价值观上恢复对大自然的敬畏,而不是将其作为征服与统治的对象。

在《平庸的星期三》中,阿特伍德详述了种种因为人类的主观行为给大自然造成的伤害,但她并没有对人类绝望,小说中男主人公艾瑞克的简单生活方式便是作者所倡导的。现在采取行动还为时不算太晚。小说末尾作者写道:“一切都跟婴儿有关,在圣诞节这天。这是所有的希望。”[4]纠正“人类中心主义”这一错误的价值取向,一切都还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袁霞:生态批评视野中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3]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毕聿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荒野指南邹殳葳等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等译[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相约星期二英文读后感 篇13

Morrie is always laughing and talking as he will never be tired out. He licks the ice-cream on the street, eats tongues, and takes a deep breath to count how many seconds it can las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ovie, I can’t even imagine the childish-lovely Morrie is a 77-year-old man with ALS, a rare disease that makes the dancing stop forever and is taking the angel’s life away.

Mitch, Morrie’s favorite student, usually does everything just to meet the deadline. He has to live on the phone and do six things at the same time, as busy as a bee without thinking much about the meaning of his life until he saw the news of his coach―Morrie is dying. Then he hesitated whether to visit his dear coach or not owing to the 700-mile journey and his tight schedule or, frankly, his guilt.

However, his girlfriend, Janine said,” You’re on the road on your life. Why can’t you make time for one trip to Boston Think of him. Think of how much it would mean to him.” So the trip began.

Upon seeing Mitch, Morrie showed an expression of

《星期三的战争》读后感 篇14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有叛逆期的,处于叛逆期的人往往会动不动就发火、把别人的好心当成不怀好意。有一本书,就讲述了一个七年级、处于叛逆期的男孩的故事。

书的名字叫《星期三的战争》,作者是美国的加里。施密特,讲了一个生于胡佛设计协会的名叫霍林的男孩,他认为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是一场灾难,因为班上一半同学要去犹太教堂学习希伯来文,而另一半学生则要到天主教堂参加教义问答。作为班里唯一一名基督徒,霍林不得不与严肃的贝N夫人一起待在教室里。但贝N夫人总是在刁难霍林,“罚”他清理黑板擦、打扫教室、整理大老鼠笼子……在种种手段都宣告失败后,贝N夫人使出了最致命的一招――让霍林阅读“冗长”而“乏味”的莎士比亚作品……但就是因为霍林阅读了莎士比亚作品,他参加了长岛莎士比亚公司假日盛典,扮演了仙女爱丽儿,还知道了许多名言、真理……还在贝N夫人的帮助下,在越野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一定要在背后默默地帮助弱小者,你看,霍林虽然和贝N夫人关系不好,但为了能继承爸爸的财产,他对贝N夫人言听计从,贝N夫人叫他阅读莎士比亚作品,他也照听不误。直到贝N夫人帮他改正跑步姿势,赢得了最大的胜利。而这一切都是拜贝N夫人所赐。

《星期天孩子》读后感 篇15

彭博报道称, 今年感恩节次日的“黑色星期五”网购销售额同比增长22%, 其中e Bay和亚马逊的销售额分别增长27%和24%。电子商务分析机构Custora数据显示, 今年“黑色星期五”的网购销售额同比增长20.6%。CNBC的高级编辑Javier E.David评论, 即使是以Custora的增长数据为准, 本周五也已诞生“美国史上最盛大的购物日”。

不过, Custora预计“黑色星期五”的上述记录很快就会被打破。因为下周一是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 它号称“网络星期一” (Cyber Monday) , 去年那天就创下了最高销售记录。预计今年“网络星期一”的网购热潮“无疑”将超过本周“黑色星期五”。

网上销售业绩大涨是今年假日购物季的开门红。美国零售业联盟 (NRF) 预计, 今年的购物季销售额将创三年新高。上季度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年化增长2.2%, 已经高于预期1.8%的增幅。

Custora的报告发现, 和去年相比, 今年“黑色星期五”大热有一定特殊性:一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希望避免“黑色星期五”当天在实体店拥挤购物, 他们要么选择提前一天购物, 在感恩节就采购完毕, 要么选择网购, 免去了店铺排队之苦;二是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县弗格森镇发生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官枪杀案后, 该县大陪审团判决杀人警员免予起诉, 从本月25日起美国90座城市爆发游行示威, 一些抗议活动导致严重骚乱, 出于自身安全考虑, 外出购物的消费者也有所减少。

Custora的数据还显示, 今年网购平均每单交易额较去年下降2.3%, 这显示出网购的消费者变得更精打细算, 至少是更注重性价比了。网购物品之中, 智能手机和平板比重很大, 将近三分之一的网购商品都是移动设备, 这一比例高于去年“黑色星期五”, 当时占比为22.5%。

而移动设备之中, 苹果的产品拥有绝对优势, 今年将近77%都是i Pad和i Phone, 安卓设备占比不足23%。但苹果的市场份额仍不及去年, 去年“黑色星期五”i Pad和i Phone占比高达83.4%。

上一篇: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研究下一篇:荷花节一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