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英语人教版知识点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一英语人教版知识点(精选10篇)

初一英语人教版知识点 篇1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name list 名单 an English name 英文名字

2. 必背典句:

(1) Good morning, Alice! 早上好,艾丽斯!

(2)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3) Hi, Bob! 你好,鲍勃!

(4) Hello, Frank! 你好,弗兰克!

(5) Good evening 晚上好!

(6) —How are you? 你好吗?

—I’m fine, thanks.How are you? 我很好,谢谢。你好吗?

—I’m OK. 我很好。

3.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

在英语中,见面时的问候语有很多常用的有:

① Hello! “你好!”是比较随便、不分时间的一种问候语,通常用于打招呼、打电话。表示惊讶或引起对方注意。对方应答仍用Hello!

② Hi! “你好!”的使用比hello!更随便,在青年人中使用更为普遍。

③ Nice to meet you! “很高兴见到你!”是两个初次见面、经介绍相识的人互相打招呼的用于。回答时可以说Nice to meet you,too.或者Me, too.表示“见到你很高兴”

④ How do you do? “你好!”用于初次见面,是非正式的打招呼用语。对方应答语应是“How do you do?”

Howare you? 表示问候

How are you? 意为“你好吗?”,为询问对方身体状况的问候语,应答语一般是“I’m fine. Thankyou. / I’m very well. Thank you. / I’m OK.

How are you? 的其他用法:习惯上回答完别人的问候后,常可反问对方的身体状况,此时可用How are you?也可用And you? “你呢?”

3. 大写字母的用法:

①在英语中,句子的第一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应大写。 Sit down, please. 请坐。

②字母I作人称代词时,意为“我”,在句中任何位置都必须大写。日常用语“OK”在句中任何位置都大写。I’m a student. 我是一名学生。 Is everythingOK? 一切都好吗?

③人名、地名、国名、某国人或某种语言等专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

Lucy 露西 China 中国 Beijing 北京 Chinese 中国人

④表示月份、星期、重要节日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May 五月 Monday 星期一 New Year’s Day 元旦

⑤ 电影名、书名、报刊、文章的标题等中的每一个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大写。

English Weekly 《英语周报》 Titanic 《泰坦尼克号真相》

⑥ 某些缩略词的每一个字母都必须大写。

RMB 人民币 CCTV 中国中央电视台 PK 挑战,对决

⑦ 表示职业、头衔和称呼的名词的第一个字母通常要大写。

Uncle Lee 李叔叔 Doctor Wang 王医生

4. 字母A-H的读音及大小写

初一英语人教版知识点 篇2

一、根据课文特点选择确定

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 原本并不作为教学而创作,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的。读者阅读它们, 其目的或者是为了获得事实信息, 或者是为了获得思想感情的信息, 总之, 都是为了获得信息。文章一旦编入教材, 就不再是一篇社会阅读的客体了, 而是语文教学的材料, 是教学的一种凭借。课文是教具, 掌握教具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语文知识、语文方法, 形成语文能力。被编入教材的课文除了有原本传播的信息价值, 同时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 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 这种“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即我们所谓的“教学价值”。课文教学中, 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并不是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学生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是通过掌握课文主旨的过程掌握课文的教学价值, 即掌握如何传播信息的智慧, 也就是言语智慧, 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通过课文教学让学生不但掌握课文说了什么, 更重要的是掌握课文怎么说及怎么读 (写) 这一类文体, 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得意、得言、得法。

一篇课文的语文知识在具体的教学点上是由教学的整体需要及整个教材的价值体系决定的, 我们应该根据课文所处教材的位置、编者意图、学段目标、单元专题要求, 尤其是课文本身特点确定这一篇课文特有的具体的语文知识, 让学生通过课文教学获得新的读法、写法和学法, 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鲸》一文被收入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组第一篇精读课文, 该组专题的内容是“学习说明性文章”, 专题的学法是“要抓住课文的要点, 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再结合《鲸》的用词准确、表达形象这一突出的写作特点, 确定该课的语文知识为: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准确地用词, 形象地介绍事物, 通过练笔学习和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及准确、形象地表达的方法。

二、结合具体语境学习领悟

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拼音、标点、生字新词、句子段落、篇章结构、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知识和技能。这些属于教材的言语形式, 而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所以语文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学习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 必须经历一个来回。即通过阅读文本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并在进一步充分理解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通过课文里的典型语例, 学习领会言语形式, 因为离开了具体的语境, 所谓的言语形式是不存在的。再说, 根据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抽象讲解语文知识得到的只是模糊的概念, 对发展学生实际的语用能力并无多大用处。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语文知识要经历以下两个环节。

1. 以掌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为基础

在课文教学中, 掌握文本的思想感情是达成语文课程目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生必须通过阅读课文, 在与课文的语言材料的直接接触中, 得到最初的最真实的感受, 获得审美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在处理此环节教学时, 教师有意识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学课文, 自主理解教材文本的意义。因为,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阅读理解是一项学生能够自发形成的技能, 是一种不需要刻意培养的技能。只要给予充分的时间, 学生就能自发形成阅读理解的技能。在教学中, 这个环节一般让学生通过预习初读课文, 教师只需花少量的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和初读课文的感受。如前所述《鲸》一文的教学,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 了解鲸的形体特点 (大) , 鲸的进化过程, 鲸一般分为须鲸和齿鲸两大类以及鲸怎样进食、用肺呼吸、如何睡觉、鲸的生长特点等生活习性。通过阅读, 学生了解了有关鲸的科学知识, 唤起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奥秘的兴趣, 并受到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熏陶。

2. 在课文的思想情感背景中掌握语文知识

上述在预习或初读课文环节中的做法, 只是让学生作为阅读的客体, 获得一般读者所获取的信息。在课文教学中, 要在学生获得信息后, 重点引导学生学会领悟文本语言信息的处理, 这也是语文智能的本质内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以课文的思想情感内容为背景, 学习和领悟课文言语形式及表达效果, 掌握文本特有的语文知识, 具体安排如下。

(1) 典型示范, 领悟语文知识。首先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思考:课文是怎样说明鲸“大”的特点?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 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 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接着出示“我国发现过一头很重的、很长的鲸”与文中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 约十七米长, 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作比较, 通过比较在具体的语境里感悟作者运用“近四万公斤”“约十七米”等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2) 实践运用, 内化语文知识。让学生找出课文第2至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句, 读读议议, 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在实践运用中, 内化了本文特有的语文知识。

这样, 学生在感受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感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 体会语言形式的表达作用。通过比较、评析等, 领悟作者的言语智慧, 在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 积淀内化学生的语文知识, 不断丰富学生个体的言语形式, 为迁移运用打下基础。

三、通过变式训练迁移运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领悟语文知识, 获得的只是陈述性知识, 理解的是知识的表征, 这时理解的只是一种抽象概念, 这类知识最大的特点是易学易忘。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因此, 学生获得的陈述性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通过必要的变式训练实践操作, 在新的语境中运用, 在运用中上升为程序性知识, 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同时, 要在不同的语境中不断运用,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鲸》一文的教学, 在学生学习领悟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用词准确、表达形象的语文知识后, 让学生补充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白鲸、虎鲸、蓝鲸、座头鲸等不同种类的鲸的图片及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短文, 注意运用学到的说明方法及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方法。这样, 在实践中学生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 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理解所学的语文知识, 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积累经验, 增强语文运用的意识。

初一英语人教版知识点 篇3

一、标点符号不合乎规范

1.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尾误用问号

八(上)第10课余秋雨的《信客》,导引中:“熟读课文,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看看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精神;同时看看周围,有没有这种类型的人?”句中的问号使用不合乎规范。本句是无疑而问的陈述句,句末应该用句号。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在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和第21课《桃花源记》的导引中均有出现。如:“阅读本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把一门复杂的学科介绍清楚的?”“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两句的句末都误用了问号。

2.总括句前面误用逗号

八(上)第26课郦道元的《三峡》,第一段中的“隐天蔽日”与“自非亭午夜分”之间不应该用逗号,而应该用冒号。因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是在写“岭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在写“山高”。因为“山高岭连”,所以才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后这两句是对前文进行总括的语句,冒号用在总括语的前面,表示总结上文,逗号没此功用。

3.连词前误用顿号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中间使用顿号不恰当。连词前面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雪后的西湖已成为一片大的冰雪世界,“湖心亭一点”和“余舟一芥”是在大的背景烘托之下出现的小事物,这两个小事物属于并列关系。既然是并列关系,“、”和“与”就不应该同时用。另外本文中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天”“云”“山”“水”属并列关系,它们之间只用了“与”来连接,而没有同时用“、”和“与”来连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文的标点符号出现前后矛盾之处!

二、文言字词解释有误

1.“船底”被解释成“船顶”

八(上)第23课魏学洢的《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船背”该如何解释?在课本P180的课下注解⒄中,它的意思为“船的顶部”。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的义项为“脊背,泛指物体的背面,反面”。针对此种义项,有很多人认为船的背面就是船的顶部。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又不经推敲。它的义项中除了“泛指物体的背面”外,还有“反面”之意。船的反面应该是哪里?我认为船的反面不是船的顶部,而应该是船的底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古汉语词典》中,“背”的义项为“物体的反面或物体朝后、朝下的一面”,并且后面附着“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这个示例。那么在此文中,这个“背”的义项就应该是“船的反面”或者“船的底部”。按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船的正面应该是人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船身和船顶,而船的反面就是船的底部。除词典上的释义外,我们再结合语境来分析:如果按照“船的顶部”来解释,那么船的顶部应该为船舱的顶部。如果船舱的顶部不算高,在高度上来讲,苏东坡在上面题字还是有可能的。但是本文中的“中轩敞者为舱”的意思却为“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有“高”和“宽敞”,想必苏轼在上面题字还是比较困难的。除了高度外,还有一句“箬篷覆之”,意思是“用箬竹叶做的船篷”。既然已经有船篷了,就说明船舱的顶部已经雕刻了箬竹叶。把箬竹叶和题名刻在一起, 题名如何能达到文中所说的“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的效果?从美观上来看,古人的文章、画等作品题目落款时往往都会选择左下角,避免冲淡作品的主题。魏学洢在雕刻这幅图景时应该会考虑苏轼的题名放在船的底部更合适,若苏轼题在船舱顶部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所以结合语境来看,“背”应该解释为“底部”。

2.“更定”被解释为“定更”

八(上)第29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更定”释为“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就目前来看,杭州西湖冬天在晚上六点左右天黑。在崇祯五年即1632年,晚上八点左右就是初更,而“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这说明此时已经天黑。既然已经天黑,如何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景象?特别是在古代野外的夜晚,没有照明的情况下,作者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的效果?另外,本文中的 “更定”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的“定更”吗?是否是译者将二者混为一谈了?“定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旧时晚上八点钟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而在依据最新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古汉语词典》中查到了“更定”,它的义项为“更深夜静”,而且举的例子就是本文中的“是日更定矣”。《古汉语词典》中“更”的义项为“夜里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后起意义)”。《中学文言文多用词典》中“定”的义项为“人声静谧”,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也是此文中的“是日更定矣”。“矣”的义项为“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综合上面各个义项,先从“人声静谧”入手去分析,虽然深夜比较安静,但是古代晚上还是有打更的人出来打更,有打更的声音和打更人提醒大家防范的喊声。每两小时一次,还无法达到人声静谧,只有当五更都打完了,即到了早上五六点那样才真正的安静下来。再加之“矣”是“了”之意,表完成时态。“更”可以理解为“打更”,“矣”修饰“更”,意为“打更完毕”。那么“更定矣”的意思就是“所有的打更声结束后,人声静谧”。这时大概是早上五六点,而在杭州冬天日出的时间也刚好是五六点左右。在日出之后,作者出门才有可能看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些景象。

3.“郁郁”被解释为“形容草木茂盛”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下注解“郁郁”的意思为“形容草木茂盛”。但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中标注为“香气浓烈的样子”,针对此义项所举的例子恰巧就是本文中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我认为应该翻译为“香气浓烈的样子”。按照语境便可分析出来,“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中的“岸”译为“岸上”。“芷”即白芷,香草名,可入药也可做香料,白芷枝叶呈青色。“汀兰”译为“小洲上的兰花”,兰花的枝叶也呈青翠色。由此可判断出,白芷和兰花发出浓烈的香气,呈现出一片青葱翠绿的颜色。所以此两句应该翻译成“岸上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4.“极”被解释为“尽”

八(下)第27课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意思为“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 从修辞角度分析,应该是对偶句,即“通”与“极”的词性一致,都是动词。课本的课下注解“极” 被解释为“尽”,那么“尽”作为动词时有三个义项:①完,消失;②竭尽;③结束,完成。把这三个义项都带入原句中进行翻译,明显不合语法规范。“极”作为动词时有一个义项是“至,到达”。我认为此处的“极”翻译成“至,到达”或“到,到了”更合适。

三、表意不明

1.小说中的“我”被表述成“作者”

八(上)第8课李森祥的《台阶》的体裁是小说,文中的“我”并不是作者本人,而在P67导引中的“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父亲的故事的”一句表意不明,易让人产生“作者”就是“我”的误解。此处不妨改成“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叙述文中‘我的父亲的故事的”。

2.并列谓语服务于同一个主语导致语意不明

在八下第25课的导引中,有一处文字“这些作品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表意不明,它的表述容易误导读者认为这课中所有的诗词曲都是“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长期被贬异地的悲愤心情,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对人生的达观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杜牧的《赤壁》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和历史兴亡之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表现的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了词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现出其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悲惨命运的根源所在。综上所述,各首有各自的感情特点,因此导引应在“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和“思亲忧国”的前面各加一个“有的”,这个句子就变成“这些作品有的抚今追昔,有的慷慨悲愤,有的感时伤怀,有的思亲忧国”。这样的表述才够准确。

四、对内容分析不当

八(上)《湖心亭看雪》中作者在湖中遇人、饮酒后才“问其姓氏”,人教版参考书对作者的这种行为有如下评论“这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位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我的观点恰恰相反。首先,由“余挐一小舟”和“独往湖心亭看雪”两句可看出,作者是自己划船并且是独自前往,但为什么后文却出现了“舟子”?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孤傲”的意思为孤僻高傲。指对他人的情感、意见或利益的冷漠。由此可看出张岱对身份地位低下的人持冷漠的态度,甚至不把他们当人看。其次,“见余,大喜”意思是“他们看见我,十分高兴”。此处只能看到对方的热情却看不到作者的热情。“拉余同饮”中的“拉”显示出对方主动邀请作者,而不是作者主动上前去交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强”为“勉强”之意,如果很乐意与对方交朋友,肯定也愿意把酒言欢,为何会有“勉强”之意呢?还有“而别”,意思为“就告别了”。作者就住在西湖附近,住处并不遥远,为什么喝了三大杯就告别了呢?由此可见张岱不是性情中人,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不关注朋友之间在情志心灵方面的沟通。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材及教参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教材依旧有出错现象,这些错误也正在误导着祖国的接班人们。如果教材编者能够治学严谨些,再借鉴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相信教材出错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人教版初一语文知识点 篇4

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老舍)

主要内容: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祥子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三起三落,祥子失去了生活信心。到小说结尾,祥子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小说批判了那个不让好人有出路的社会。

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性格特征:

祥子: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虎妞管理车厂工人,大胆追求祥子大胆泼辣而又有点变态刘四残忍霸道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

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冰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nì笑嗅xiù膝xi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2)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2.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金色花》第4段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19获诺贝尔文学奖。

2.《纸船》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诗人、作家(称谓),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

一、《饮酒》

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心远。诗中景物描写突出了宁静闲适的特点。

2、诗歌写了诗人内心的宁静超脱,是因为“心远地自偏”。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置身于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情操的思想感情。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车马”是达官显贵的代名词。

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尔”指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君“指代诗人自己。

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这两句的妙处。

“见”字用得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很好地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的心情。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初一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 篇5

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16本《坟》《二心集》等。 林海英,台湾作家,作品《城南旧事》。 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皇帝的新装》《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 普希金,俄国诗人,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至恰达耶夫》。(《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弗罗斯特,美国诗人,《未选择的路》。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临川先生文集》(《伤仲永》)。 光未然写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都德,法国作家,代表作《小东西》(《最后一课》)。

李大钊,字守常,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邓稼先》)。 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全集》。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命运交响曲》。

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 “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福楼拜,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整合运用 篇6

一、注重话题整合的时效性

本套书每单元的热身这一部分意在通过问卷调查、看图讨论、情境听说、思考问题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活其已有的知识, 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该单元的中心话题。毕竟这套教材的推行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很多话题人们照样谈起, 但相关话题的素材却可以由教师再去整合、更新, 使得教学体现明晰的时代特征,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便于激活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能找到切入口, 积极参与, 达到这一部分的教学目的。

例如模块一第四单元的话题是“地震”, 在热身部分提供了唐山和旧金山两个城市的图片, 要求学生描述地震对这两个城市造成的危害, 并展开讨论。与其讨论这两个地方的地震情况, 还不如讨论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 因为这次地震是这一代学生耳闻目睹甚至亲自经历过的, 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更利于他们容易积极参与。所以, 在这一部分教学时, 笔者先给出了几张汶川地震的相关图片, 学生一眼就辨别出了事件并能简单介绍这次地震。随后当笔者再提出一些关于地震灾情的描述、灾后救援情况、全国人民的反应及面临地震时如何自救等问题时, 学生也不觉得十分空洞, 总是能积极思考并给出满意的答案。当过渡到唐山地震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 看似简单的整合, 却给学生留下了巨大的发挥空间。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又不囿于课本, 去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体现语言的时代性的材料, 这样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注重话题整合的指导性和现实性

教材每个单元的语言使用这一部分提供了围绕中心话题的听、说、读、写的综合性练习。这一部分的写的任务一方面检测了本单元的话题是否有效输入, 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语言的空间, 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模块一第一单元的语言运用围绕友谊这一话题, 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有效实现了阅读和写作技能的整合。阅读部分内容是萧东就自己不擅长交友这一问题向王女士写信寻求建议, 写作部分则要求学生以此为任务来解决这个难题, 帮助萧东写一封回信。这一部分对学生来讲没有太大的压力, 他们结合语言运用板块的读和听所获取的语言材料, 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把2012年四川高考卷的作文稍加改动, 作为课外延伸和拓展。“假如你是高一年级新生李华。开学之初, 你的英语老师Ms Wang希望了解每位同学的英语学习情况, 并征求教学建议, 请你按照以下要点用英语给她写封信。 (1) 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2) 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 (3) 自己英语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对英语教学的两点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练习提建议这一功能的写作运用、检测新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以及调查学生对笔者的教学接受情况。后两个目的在高一新生入学之初能更快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对实际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三、注意话题整合的人文性

本套教材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素养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要注重文化积累。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其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当避免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剥离的倾向, 有意识地将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指导学生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 接受他们的表达方式并正确使用英语。如在教模块三第一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 笔者除了和学生一起理解并掌握了课文中提到的节日如墨西哥的鬼节、万圣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狂欢节、复活节等, 还设计了探索圣诞节、情人节和英美国家的新年这三个节日的活动。通过搜集整理资料, 学生知道了英美国家的人们是如何度过以上节日及这些节日的重要性和对他们文化的影响, 了解了为什么近些年圣诞节和情人节在国内也不断被模仿, 并能进一步对比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这些节日的异同, 在加深跨文化理解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试析人教版初中英语理论研究 篇7

关键词:整体思路 听力练习 听说读写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是人民出版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形势下严格编写的一套教材。其语法、听、读、说、写等方面,都严格贯彻国家《普通初中英语课程的标准》。设计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对英语的初步学习逐步掌握综合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这套教材体现了中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多样性。

一、教材编排的整体思路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主体理念是将语言的实际应用转化为课堂实践,宗旨是“合理的引用国外的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的实际状况”,调查了我国绝大地区的初中生英语学习情况,力求将最生活化的语言场景引入到英语教学中来。本套教材的编写思路是:将话题作为主线,将实践应用作为模式,兼顾交际能力和语言知识的结构学习,采用循循善诱的生活化学习程序,指导学生有目的是运用英语。

二、教材的特点介绍

(一)尊重学生间的差异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套教材在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上都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性,给予尊重。在编排上改变了过去单层次的编写模式,将每个单元分为A和B两个部分。SectionA部分为单元教学的基本词汇和语音结构;sectionB是在SectionA基础知识上的拓展与延伸。根据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和基础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科研灵活性的使用教材,在保证教材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情况下,合理地补充或取舍教材的内容,多层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调整学习进度。

(二)教材的学习容量增大

教材的词汇量相对于以前大大增加了。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提供给学生的语言材料应该是“i+1”。“i”表示input,指学生所能理解的语言材料,“1”是一个不确定数,指课稍微大于学生的接受量。对词汇量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本教材在内容上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表所示:

在扩大词汇量的同时,教材中句型、语态、时态的种类也变得繁多复杂。全书光特殊疑问句就出现了13处,6种一般疑问句,在lesson100里还连续出现了还有原因的状语复合句:“some one like…because she like…”还有分词短语做定语的句子:“there are two Chinese boys looking after them.”

(三)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

本教材把语言的应用放到了首位,培养以交际为目的的英语应用能力是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每个单元的口语与书面都密不可分,融为一体。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写可以巩固说读,说又有助于读写听读。本套教材第一册以听说为主,如从第一册7单元起每个单元都编排了听力练习,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听写材料。从第二册开始读写比重逐渐加大,到高年级则侧重于阅读,将各个单项训练由易到难地做到了系统的安排。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教材不再要求学生单纯机械的复读语言,孤立机械的将句子记住,背出来再加以翻译;而是给学生设置场景,展开机会结合实际运用语言。例如,在初一年级学习unit6 how much are these pants?用how much引导文句及回答,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学会谈论物品的颜色及价格,提高学生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四)图文并茂,趣味增强

人民教材的编写,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角度考虑,加以用心的设计。从形式上,每个章节都配有彩图,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设计和描绘,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内容的呈现生动有趣,有吸引力,具有可读性、启发性和多样性。提高青少年对英语教材的阅读兴趣,增强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五)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它运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本套教材在编写评价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与合作评价。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使评价多样化。例如,在每个单元最后的self check部分,教材编写了学生对本单元词汇认识、语言社交能力的自我评价。评价由老师参与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

三、关于教材的不足与建议

教材中对歌曲的选用还缺乏新意,与青少年之间还有些“代沟”,可适当地添加一些弦律优美的流行金曲。如《big big word》,《sunshine in the rain》之类的。如果担心这些歌曲对教学有一定难度,可以安排歌曲欣赏,让同学对美鉴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的听力。总之,其不完善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教版英语教材的编写是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实际的语言应用编写为目的,是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的综合英语学习素质的教科书。

参考文献:

[1]甘火花.人教版初中英语新旧教科书编制比较研究[J].西南大学,2006.

[2]于洪艳.人教版初中英语理论研究[J].新课程,2014,(04).

初一数学人教版知识点梳理 篇8

会判轴对称图形,会根据画对称图形,(或在方格中画)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

(1)等腰三角形: 对称轴, 性质

(2)线段 : 对称轴 ,性质

(3)角 : 对称轴 ,性质

尺规作图:(1) 作一线段等已知线段 (2)作角已知角 (3)作线段垂直平分线

(4)作角的平分线 (5)作三角形

事件的分类:,会求各种事件的概率

(1)摸球:P(摸某种球)=

(2)摸牌: P(摸某种牌)=

(3)转盘: P(指向某个区域)=

(4)抛骰子: P(抛出某个点数)=

(5)方格(面积): P(停留某个区域)=

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方法归纳:(1)求边相等可以利用

(2)求角相等可以利用 。

(3)计算简便可以利用 。

注意复习: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科学记数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绝对值。

七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等腰三角形性质: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一条对称轴)

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重合; (三线合一)

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所对的两条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它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①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轴对称的性质:

①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②对应线段、对应角相等;

② 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且平分; ④对应线段如果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镜子改变了什么:

1、物与像关于镜面成轴对称;(分清左右对称与上下对称)

2、常见的问题:①物体成像问题;②数字与字母成像问题;③时钟成像问题

第六章 概 率

一、概率:反映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 事件P的概率=

二、事件的分类

三、游戏是否公平:双方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否相等。

初一年级下数学复习资料

有理数的运算(本章重点)

(1)有理数的运算法则:?

①加法法则: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符号跟着大的跑。?

②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③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0乘任何数都得0。?

④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0不能作除数。?

⑤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2)运算律:?

①加法交换律:a+b=b+a。?

②加法结合律:(a+b)+c=a+(b+c)。?

③乘法交换律:ab=ba。?

④乘法结合律:(ab)c=a(bc)。?

⑤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a(b+c)=ab+ac。?

(3)运算顺序及注意事项:?

①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一定要先把减法改成加法,除法改成乘法。这样可以防止出错。?

②对含有三级运算的情况,按先乘方、开方,再乘除,最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运算。有括号时按小、中、大括号顺序进行,有时也可灵活去括号。?

③应注意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对互为相反数其和为零的要优先解决。

④会用科学记数法。?

⑤会查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

★ 有关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

★ 初二历史上册知识点梳理

★ 高中一年级历史知识点梳理

★ 中考历史知识点梳理总结

★ 小升初人教版语文知识点梳理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知识点梳理

★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篇9

伤仲永文言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宇注音。仲zhòng谒yè称chèn前时之闻泯mǐn然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世隶耕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3)父异焉异:感到诧异。(4)邑人奇之奇:认为……是奇才。

(5)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6)或以钱币乞之乞:求取。

(7)环谒于邑人谒:拜访。(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9)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10)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

3.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解释为:牵,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名字。

点拨:重点理解“书”“为”等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自是”“就”“之”“理”等词。

3.泯然众人矣。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

点拨:重点理解“泯然”的意思,“泯”,消失。然,……的样子。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为立意。

点拨:重点理解“收族”的意思。

初一语文知识点

一、常识

1.《散步》:作者莫怀戚。

2.《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

3.《羚羊木雕》:作者张之路。

4.《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家奖获得者。

5.《荷叶.母亲》:作者冰心。

6.《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编著。

7.魏巍,散文作家、小说家,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

8.海伦?凯勒,美国盲聋女作家,在十九个月时因一次高烧而导致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9.丘吉尔,英国政治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10.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11.《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的散文有《背影》《荷塘月色》等。

12.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北京市政府曾授予他“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13.《观沧海》选自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14.《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

15.《钱塘湖春行》作者唐朝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16.《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戏曲作家马致远,“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知识点

【句子仿写】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彩虹,经过与雷早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3、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浪,如稻草,彰显着丰收的希望;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诗歌赏析】

1、《次北固山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写诗人停船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江南冬末的景物和感受。

首联勾画出在江南旅途中所见到的明媚景色:茫茫江水,隐隐青山。

颔联抓住早春江湖这一特有的景象,“平”“阔”“正”“悬”四字准确生动,“阔”是“平”的结果,只有江水涌涨,江面才变得宽阔,“正”即包含“和风”又包含“顺水”的意思,使诗句生动地描绘出江水涌涨、水波浩荡、风顺帆正的壮丽图景。

颈联写天将破晓时,一轮红日涌出江面,虽已是残冬,但一轮红日给四周景色带来了生命的光辉。“生”和“入”突出江南早春的特征,这一联妙在不仅描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特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尾联写看到大雁北归,想到新年即将来临,而今身处异地他乡,自然而然地引出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

全诗写景生动传神,意境开阔,抒情自然。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初一英语人教版知识点 篇10

【关键词】人教版 教材 评价 分析

一、《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

根据《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初中生应该达到语言技能的三级目标,下面我将结合新课标中的语言技能的三级目标,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分析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1 My names Gina。

1.听。先让学生听图片中所画物品的单词,然后听录音材料。在听录音的过程中,写出图片中物品的英语单词,并把对话进行编号。再听录音圈出所听到的名字,完成每项任务。总体来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先听单词再到完成对话,然后过渡到写出名字。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便于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在2a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s and number the pictures,2b Listen again. Circle the names you hear,这两项指令符合新课标中听力的第四条要求:识别句子之间的联系。

2.说。在1c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above. Then greet other students in your class.和2c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中,这两个活动能够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利用熟悉的话题进行简单交流。4Name game 中,Practice introducing yourself and others. How many names can you remember?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提供学生个人信息的目标。

3.读。在3a Read the list of names. Write F for the first name and L for the last name.中使学生正确的朗读英文姓名,并区别姓和名。教师可以增加相关的阅读材料,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4.写。2c Ask four classmates for their phone numbers and fill in the address book.和3a Look at the picture. Find the last names and write them below.和3b Look at the ID card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3c Fill in your own ID card,4Write your phone number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put it in a bag. Then take out a piece of paper and find the owner. 紧扣主题,先询问号码,并填写电话号码簿,写出姓名,看身份证回答问题,填写自己的身份证,然后进行游戏,找出身份证上的号码都是谁的。这样的环节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们之间的了解,而且还学到了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课文内容与结构的分析与评价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七年级上册由三个预备单元和12个正式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在话题、语言知识、技能、功能等方面的设计上都具有连贯性和发展性。在学习话题方面,与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密切相关;在语言知识方面,以字母、语音、词汇和基本句型为主,语法知识主要围绕一般现在时态、现在进行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展开;在语言技能方面,突出培养学生的“听”和“说”的能力。

1.内容结构的分析。

(1)文化主题结构。七年级上册教材围绕日常生活和学校生活展开,具体又分为交友、家庭、学校等11个子话题。第一单元 My name is Gina 围绕着结识新朋友的话题展开,这是前3个预备单元话题的延伸,同时又是后面11个单元话题展开的基础。新课标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第一单元的话题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在交友的任务中完成语言学习,掌握好本单元的话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意识,有助于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后面单元中的话题。

(2)语言知识结构。从词汇数量看,第一单元要求掌握的词汇和短语有50个。从词汇类型看,主要以名词、代词、数词为主,没有较高难度的词汇。通过学习和掌握本单元的词汇有助于开展以后的话题交际,为学习高级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作为教材的第一个正式单元,词汇量和难度都不是很高,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从语法角度看,涉及的语法项目是一般现在时态、what 特殊疑问句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从语言技能看,以模仿语音为主,通过“听”和“说”训练语言技能,主要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兴趣。

2.结构设计分析。

(1)从“话题—功能—结构”分析。从表1可以了解到本单元内容是按照“话题、功能、结构”这三个维度进行编排的,其中又以话题贯穿单元内容始终。第一单元分别以 section A、section B、self-check 三个部分构成了单元内容,而这三部分又各自以“话题、功能、结构”这三个维度展开编排。三个部分即可以看成相互独立的个体,又可以通过一条主线(交友)使得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在 Section A 中,话题是交友;功能是使用目标语介绍自己、问候他人;结构是以 My name is xx/I m xx/Whats xx name?/Nice to meet you. 等句型。其中1a是导入,1b提供了一段相互介绍和问候的对话,这是为1c活动的展开做准备。2a,2b都是听力练习,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从2c到3c,都是在围绕基本结构展开,通过前面几个部分的铺垫,在交友话题的真实背景下,学生体验了话题表达和应用的学习过程。在Section B中,话题仍然是交友,但是在这一部分中,话题发生的场景转为电话交谈,这就引出了新语言功能的表达:询问和告知电话号码,而句型结构新增“What ‘s your telephone number?”。1a 到1b通过听力练习引入话题,让学生熟悉电话号码,给予学习情境。再通过 1c的 Group Work 方式将结构用于话题的功能表达。2a、2b和2c的话题没有变化,功能和结构是将 Section A 与Section B 中的1a到1c的内容结合起来,提供阅读材料以供学生学习和掌握。

(2)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分析。从语言输入的角度看,教材提供了词汇、句型、阅读、听力等输入方式,其中 Section A 中的 1b、2a、2b、2c,Section B 中的1a、1b、2a、2b 都是在进行语言输入,从听觉和视觉进行输入。从语言输出的角度看,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填表、阅读、口语表达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语言输出,以求熟练掌握单元目标。其中,Section A 中的 1a、2a、3a、3b 和Section B中的2a、2c是填空输出,Section A中的1c、2c、4和Section B中的1c、2c是口语表达输出,Section B中的3b是阅读输出,3a和3c是写作输出。从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过程来看,教材设置了方式多样的语言输入形式,并在教材的各个部分给予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程晓堂,孙晓慧.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上一篇:C#面向对象学习心得下一篇:儿童计划免疫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