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规划案例(精选8篇)
一、案例背景
鄂托克前旗位于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全旗土地面积1.2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1%。内蒙古自治区确定鄂尔多斯市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2010年鄂尔多斯市又将鄂前旗确定为试点。2011年6月17日,作为“点中点”的鄂前旗统筹城乡试点建设全面启动。
与鄂尔多斯其他旗县相比,鄂托克前旗城乡统筹最大的不同是以农牧区为重心,是覆盖全境的农牧民。因为这个地方是一个典型的以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地区。近年来围绕‘三区规划’狠抓生态建设,鄂前旗目前40%的国土面积已建成生态恢复无人区,不住、不种、不养。所以这个地方“特别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转移户进城有事干,生活有保障,而且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可以通过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不会造成失地农牧民。同时,注重对留居农牧区的,通过投资补贴等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案例过程
(一)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难点
从鄂托克前旗的实际情况来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城乡居民收入、资源配置差距较大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着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的实施,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农村牧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薄弱
鄂托克前旗地广人稀,农村牧区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存在着基础教育薄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人畜饮水困难、农牧民出行不畅等问题。
第二,农村牧区转移人口就业任务重、难度大
由于转移人口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人无一技之长,转移后安置工作难度较大,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
第三,推进现代农牧业建设的任务艰巨
由于农村牧区土地流转困难大,给农村牧区土地规模经营、机械化作业带来了一定困难,短期内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推进产业化发展任务艰巨。
(二)采取的有效措施: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增强城市和农村相互促动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此鄂托克前旗对转移农牧民“居民证”发放和管理、住房分配、生活补贴、创业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教育奖励及补贴等八个方面政策,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实施《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转移农牧民优惠政策实施细则(试行)》,对转移农牧民实施提供一套住房、找到一份工作、落实一份社保、发放一份补贴、享受一份教育奖励、领取一份土地收益“六个一”配套工程。
认真抓好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将全旗68个嘎查村整合为14个中心村,构筑“226”发展布局。“2”即以敖镇、上海庙镇2个重点镇为吸纳人口转移重点地区,敖镇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吸纳转移人口的重点,集中建设现代草原生态型小城镇;上海庙镇要重点发展工业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四宜”旅游文化名镇。“2”即以城川镇、昂素镇为居民聚集区,城川镇要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建设蒙陕宁三省区最具现代化、产业化的大型生态集镇;昂素镇要以现代畜牧业为发展方向,打造畜牧业大镇。“6”即以三段地村、特布德嘎查、二道川村、大沟湾村、珠和嘎查及玛拉迪6个嘎查为中心居民点,综合运用生态转移、扶贫转移、产业转移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向中心居民点集聚,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
坚定不移抓好人口转移。坚持把转移人口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突破口,以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继续加快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计划转移农牧民3481户10302人,其中2007年至2009年建设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内转移3015户8743
人,2010年新转移466户1559人。截止去年底,全旗已累计转移农牧民5749户。
加大住房保障力度。新建转移农牧民安居住房5048套,其中,敖镇1859套,上海庙3189套。用两年时间,全部解决全旗转移农牧民的住房问题。(鄂托克前旗财政局乌日斯哈拉)
三、启示
启示一:城乡统筹需移得出、稳得住
农牧民移的出,稳得住,需要政府政策宣传到位,让农牧民了解惠民政策,了解现有的发展困境,改变以往的传统发展方式,朝着农牧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鄂托克前旗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设置专题栏目,对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意义、目标、实施步骤等进行宣传,同时在农村牧区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社员大会进行广泛动员,并组织镇、村干部深入每家每户、田间地头,介绍各项惠民政策,解答农牧民提出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疑惑,引导广大农牧民自愿转移、积极参与试点建设。
启示二:城乡统筹需让农牧民安居乐业
减少农牧民必须致富农牧民。要想富得起,需要增加农牧民收入。鄂前旗特别是把解决就业作为统筹城乡试点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加强培训促进就业、资金扶持鼓励就业、搭建平台提供就业等多种渠道,确保转移农牧民的收入不降低。通过以下渠道安置转移农牧民:一是加强培训,鼓励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重点对20岁至50岁的转移农牧民进行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转移农牧民就业。对吸纳鄂前旗转移农牧民稳定就业一年以上的企业,5年内每吸纳1人每年财政给予3000元奖励,用于企业所承担该转移农牧民社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的补贴。二是鼓励自主择业。凡是稳定就业的农牧民,5年内每人每年给予4000元的奖励。对就业难度较大的转移农牧民以季节工、小时工等多种方式就业的,5年内每人每年给予3000元奖励。三是鼓励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转移农牧民,5年内实行“零税”,形成一定经营规模、收入稳定的,5年内每年予以4000元奖励。四是引导从事第三产业。对政府出资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农畜产品加工园、农贸市场、旅游设施,拿出部分营业用房,优惠租赁给愿意自主经营的部分转移
农牧民。鼓励转移农牧民优先购买上述几类营业用房,安排购房贷款,5年内予以贴息。五是扶持从事设施农业。在敖镇和上海庙镇近郊统一规划建设蔬菜基地,优惠提供给转移农牧民。日光温室面积每1亩为1个标准栋,每栋市财政补贴15000元;塑料大棚面积每1亩为1个标准栋,每栋市财政补贴4000元。六是优先帮助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对转移农牧民子女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且取得学士学位以上,以及煤炭、化工、医疗卫生、师范类等专科以上毕业生,聘用在旗内相应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对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在参加旗内行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时优先录用;对高考落榜生,免费安排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转移农牧民5216人,实现稳定就业2405人,灵活就业6946人。
启示三:统筹全局,科学规划
鄂前旗按照将其敖镇建成西部极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名镇和将上海庙镇建成西部极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工业重镇的发展定位,根据农区城川镇和牧区昂素镇两类实际,按“大集中、小聚集”和“依水、傍电、靠路”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二十多项规划。鄂托克前旗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规划(2011-2015年)正在建设和落实之中。并且进一步细化,按照“符合地区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各大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明确村庄布点和人口转移推进方式、批次,延伸新农村新牧区和重点城镇建设各项单列规划,积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建设。
启示四:统筹城乡社保政策惠民暖民心
在自愿基础上, 鄂前旗争取将转移进城农牧民全部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养老保险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养老保险待遇,2015年前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养老保险金领取年龄可提前到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提前年限的缴费由财政补足。医疗保险方面,转移农牧民可自愿选择参加新型合作医疗或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就医在全旗范围内实行 “一卡通”,可在旗内自由择院就医,就医时只缴纳个人应承担部分。城镇低保方面,转移进城农牧民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因智障、病残、年龄偏大等丧失劳动能力生活困难的,统一纳入综合福利中心管理。
日前累计鄂前旗为转移农牧民2824户、8284人发放生活补贴5469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保险 “三保合一”体系已经建立,农牧民就医出院即时报销在全旗12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面实现;将4530名转移农牧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康巴什新区力争打造城乡统筹的典范
案例背景:康巴什新区辖哈巴格希一个农村街道,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7544人,耕地面积70000多亩。5个行政村多数属于禁止开发区,农业人口亟待转移进城,实现农民的“转业”、“转居”、“转型”,在全面分析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新区把落实“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部署的着力点定位在:依托新区的开发建设,以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为重点,集中人力资源、集中就业信息、集中就业培训,集中劳务输出,加快人口转移和农民变市民步伐。这一举措的实施,迅速支撑起了新区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为实现“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过程:
康巴什新区抓住我市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 “全区城乡统筹综合配套 改革实验区”的契机,积极探索推进城乡一体化新途径,加快农村人口转移进城,以城镇化、工业化拉动城乡统筹,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着力打造我国西北地区一流的城乡统筹示范区。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保证“四有”。
按照“宽马路、大绿地、低密度、低容积率、现代建筑风格、花园式人居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理念,在新区北区,高起点规划建设集旅游休闲、舒适居住、特色产业为一体的城乡统筹示范区。园区总投资 7 亿元,总占地面积 19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114万平方米,总容积率为 0.57。规划布局移民安 置、副食品加工和批发交易、特色餐饮、商务办公、公益配套等功能区。其中,园区内规划住宅建筑面积 66.3 万平方米、食品加工园区建
筑面积 9.67 万平方米,批发交易区 20.3 万平方米,中心配套商务办公区建筑面积 5.3 万平方米。学校、社区服务 中心、商业经营网点、农家乐等小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步进行。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使之尽快成为转移人口安置就业的集聚地、本地区副食品供应的集散地,让居者有其屋、业者有其职、商者有其所、学者有其师。
惠民政策需安心,加大财政补贴,解决后顾之忧。建设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总容积率0.71的精品移民小区,限价安置转移进城农民;加大补贴范围,在基本生活补贴方面转移农民以户计算每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的,按人补足5000元;转移农民按规定享受80%的物业管理费和供暖费补贴;转移农民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体系,提高政府补贴比例等。
五项保障,让农民移得出、稳得住、富得起。
推进全民转移进城对于转移农民,新区实施了集住房、就业、社保、产权及配套保障于一体的五项保障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对转移农民住房拆迁给予合理补偿,在统筹城乡示范区内建设精 品住宅,并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提供。同时,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让进城农民均能有 合适的住房。——在就业保障方面,一是抓培训。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方向,委托就业企业按照不同 行业、不同工种直接对农民进行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对取得劳动部门认可的结业证或相关 资格证书的,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二是出政策。一方面结合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副食品加 工园区建设,对有意从事副食品加工行业的农民,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办理相关手续、统一提供经营场所,并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创业。另一方面,为转移农民搭 建融资平台,切实解决转移进城农民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拓岗位。通过组建基建劳务公 司、家政公司、保安公司等形式,大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岗位,有序组织农民进城 务工,最大范围的安置农民就业。——在社会保障方面,全面落实农村向城区转移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转移进城在业农民 可参照企业职工养老标准交纳养老保险金,转移农民交足个人部分,新区财政补贴剩余部分。制
定出台转移进城农民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其子女的教育补贴力度。——在配套保障方面,在城乡统筹示范区内配套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医务室、幼儿园等 相关设施,完善小区物业管理,让进城农民共享现代城市文明。——在产权保障方面,以农民一次性转移进城为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健全土地确权为基 础的土地政策,除计划征用范围以外的土地,在完善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工作的基础上,建立 健全土地权利确认台账,并发放土地确权卡,为日后土地流转、征用补偿提供依据。最终建 立归档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征用顺畅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促进农民生产生活转变,为推进城乡统筹创造条件。目前,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和农民转移工作正在快速有序地推进,首期 18 万平方米的 1800 户生态移民住宅小区将建成使用,转移人口 将陆续入住。计划到 2012 年 6 月 30 日前,将周边 5 村、7400 多名农 村居民全部转移进城,最终实现城郊生态自然恢复、农民变市民、生活上水平的目标。
启示一:康巴什新区党建引领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城乡党建工作思路,使党建工作真正成为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保障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以“统筹城乡架设连心桥,服务百姓争做贴心人”的活动载体,实施“三级包扶、四进基层、五项保障”的“三四五”工程,推进新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党员上下互动和区域联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开展“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把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能手”活动,加大在创业能手、致富大户和外出务工回乡创业人员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开展以“送政策、送技能、送理论、提素质”的“三送一提”活动,进行“菜单式”巡回宣讲,切实转变农民观念,引导农民积极融入到新区建设中,主动支持城乡统筹战略。
启示二:找到根本,让进城农民富得起来。新区的劳务经济在发展之初就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方向定位,5个村党支部结合辖区人口就业需求,分别组建了符合群众自身实际的劳务输出型组织。发展劳务经济,农民收获很大,一是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截至
目前,各村劳务公司累计实现劳务收入185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8%,部分村已占到50%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二是群众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劳务经济的发展提升了新区劳动力价格,一些行业通过提高工资待遇来吸引劳动力,从而使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如今,新区待转移农户也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电脑、汽车等现代文明成果。三是农民思想观念明显转变。大批农村劳动力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城市文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使他们享受到了现代文明,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社会公德明显提高,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故土难离、穷家难舍”已成为过去,走入城市创业致富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
加快鄂尔多斯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建议
鄂尔多斯市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互动发展,推进东西部旗区协调共进,加快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这显然是统筹城乡发展在鄂尔多斯实践的具体化。
鄂尔多斯统筹城乡的近期目标是:全面加快“一核、一圈、一带”建设。“一核”就是构筑总面积340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东胜、康巴什和阿镇组团式相向发展,继续做大做强东胜,推进阿康一体化;“一圈”就是围绕核心区220公里的外环路,建设3公里宽的城市防护林生态圈;“一带”就是在东胜与阿康之间打造城市产业带,统筹布局装备制造、金融物流、高新技术、总部经济和研发基地。由此可见,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找准突破点,加强基础建设、惠民政策解民忧、提升农牧民素质,转变观念,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一)科学规划、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立足点。“思路决定出路”,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一定要理清总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旗情,创新发展模式,围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新机制为切入
点,以盘活农牧区土地资源、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为突破口,做大做强旗域经济,科学编制高起点、全方位的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并落实好相关配套政策,逐步构建“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二)培植产业,找准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点
坚持以工促农,大力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牧业现代化的互动过程。近年来,鄂尔多斯各个旗县依托各地丰富的资源、区位、人文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旅游和物流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为促进一产、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充分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和三产对人口的吸纳带动作用。坚定不移地推进三次产业联动发展,以产业积聚带动人口集中,以产业发展繁荣城镇经济、带动人口转移,以城乡产业一体化,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二是突出以工哺农,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产业向园区集中,依托、东胜、康巴什、阿镇现代装备制造及各大园区,通过积聚生产要素,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努力形成大规模、多元化、长链条、大循环的新型产业格局,将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三是注重发挥三产的吸纳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有效解决就业问题。以康巴什发展劳务经济的成功经验,在各旗区依托自身优势值得借鉴。依托各旗县旗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坚定不移发展大旅游,全力打造以成吉思汗陵、恩格贝、秦直道、九成宫、响沙湾等地的旅游品牌;坚定不移发展大物流,全力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坚定不移发展以休闲娱乐、餐饮、家政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大旅游、大物流、现代服务业的构筑,为城乡统筹提供产业支撑。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功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提供产业支撑。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对转移农牧民的吸纳能力和原驻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扩大完善校舍建设,并保证城乡学生按居住区域就近入学,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同等的就学待遇,努力实现教育公平。二要加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范围,让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给农牧民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三要加大对转
移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廉租房的建设,实现转移农牧民有房住、有好房住、而且住房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都很优越。
(四)扎实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惠民政策,真正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中,要按照保障就业、提高收入、措施到户、落实到人的原则,不折不扣的兑现统筹城乡的各项惠民政策,保证农牧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要给所有转移进城的农牧民免费提供一套住房,实现住有所居。二要通过加强培训、鼓励企业吸纳转移农牧民、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择业、优先帮助转移农牧民子女就业等措施,帮助转移农牧民创业就业。三要把转移进城的农牧民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及城镇无业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对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纳入城镇低保。四要保证转移进城农牧民的土地草牧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通过转包、租赁、出租等形式进行流转。
1 城乡交通统筹规划的基本内涵
城乡交通统筹规划就是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作为一个整体, 统一规划, 统筹考虑,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相互关系综合研究, 统筹解决, 充分发挥交通运输业的桥梁纽带作用, 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城乡交通统筹规划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 拥有均等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享有平等的交通出行权利和享受同质化的交通公共服务。
2 浙江某县域的城乡交通统筹规划
本文以浙江某县的城乡交通统筹规划为案例, 重点分析下此县近年来城乡交通统筹规划的方法和总结的经验, 并对以后发展的提供了需改进的地方。
2.1 案例中县域的环境及交通现状
此县域位于浙江省的西部, 是近年来改省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地理结构较为紧凑, 区位和交通条件也日益优越, 和附近几个较为发达的城市相距不足百公里, 总面积0.3万平方公里, 是浙江省各县域和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培养对象。
此县域目前城乡道路与交通现状: (1) 城市道路面积在不断增长, 但仍不足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需要, 人均道路面积不足10平方米。 (2) 开通公交系统, 一体化进程加快。县域目前共开设有10多条公交线路, 基本上满足正常交通需要。 (3) 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正逐步完善, 相信在未来的不久, 公交系统就可以渗透到县域的各个位置。
2.2 城乡交通统筹规划的手段
(1) 建立了县域城乡交通统筹模式。由于体制、观念等因素, 一般县域内的交通系统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公交、出租车及各镇道路系统均自成体系, 交通管理各自为政, 从认识、决策到管理、运行的各个层面上都与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存在冲突。因此, 本案中采用了县域城乡交通统筹模式, 建立了从观念改变到实际操作的多层次体系。
(2) 做好了地域整合工作。县域总是与周边其他县域相毗邻, 围绕着上级城市分散而居, 而县域内各镇、街又围绕县域中心分布。本例中县域内各镇、街与县域中心区、县域与周边城市人员来往频繁, 交流广泛, 这时就更需做好地域整合, 发挥协同效应。
(3) 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策略。县域建设城乡统筹的交通系统, 在决策层面主要是制定明确的发展策略, 并为其有效实施提供政策保证。本例中采取的措施就是将土地使用规划和交通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交通发展规划作为总体的土地利用发展策略的一部分, 制定优化土地利用与运输平衡的战略发展政策。
(4) 管理层面落实好了发展目标。要把县域城乡交通统筹发展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办法, 就必须从管理层面落实认识层面和决策层面所确定的目标。本案例通过制定交通规划, 确定费率, 明确收费标准及服务质量标准, 监督检查服务和质量, 建立交通数据库等的手段, 从而从管理面上做好统筹工作。
2.3 对此次城乡交通统筹规划工作还仍需要改进的地方
城乡统筹交通规划是政府指导和调控城乡交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之一。随着县域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要避免统筹规划工作中由于规划不到位、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资源浪费和社会问题, 就必须对城乡统筹交通规划工作进行改进再改进, 以做到精益求精。本案例中的县域由于其自身条件的有限, 对统筹工作可以做的工作也较为有限, 从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对统筹工作进行改进, 加大城乡交通统筹规划工作。
(1) 对规划目标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认识。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三农”问题和城乡差别问题也将长期存在规划发展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交通运输业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适度超前。通过统筹兼顾需要与可能, 明确发展目标, 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本案例中的县域处于在浙江省西部属于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县域, 统筹规划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 缩小城乡差距任重道远, 更需要量力而行。
(2) 对规划思路和编制方法及时进行更新改进。城乡统筹交通规划并非要取代各种专项规划, 而是在规划思路上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更高的角度, 以更开阔的视野做好对综合交通资源的整合和统筹。因此县域可以在既做好与原有专项规划的衔接, 保持连续性的基础之上, 又要彻底打破条块分割, 以区域经济和运输一体化发展来审视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3) 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长期的体制分割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成因之一,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交通发展的主要障碍。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就成为发挥规划作用的基本前提, 县域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完善高效的组织制度的手段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而提高城乡交通行政管理效率。这项工作需从政府的规划建设, 管理服务、市场培育和政策扶持等各方面, 加快政府职能向农村辐射、交通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交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逐步实现交通建设城乡统一规划、交通运输市场城乡统一管理, 交通信息资源城乡全面共享, 最终实现城乡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
(4)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拓宽资金渠道。众所周知,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非常巨大, 公益性强于经济性, 投资回收期较长, 不易马上见到回报, 因此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拓宽资金渠道是统筹规划工作实施的最有力保证, 尤其是对于县域和农村这种经济条件必不十分突出的地区, 交通条件的改善目前还必须大体上要依靠政府投入。因此, 县域要做好城乡交通统筹规划工作, 首先就要继续加大县域政府的资金投入, 增加公共财政资金向城乡交通的倾斜力度, 实现公共财政资金城乡统筹安排;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这方面县域可以通过积极吸引利用外资和社会上的投资, 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功能,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3 结语
当前,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统筹城乡交通发展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程。总结并改进浙江省此县域统筹城乡交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对于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和统筹城乡交通发展都是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摘要:城乡统筹交通规划, 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化解交通发展与城乡发展矛盾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浙江省西部某个县域的城乡交通统筹规划工作为实例, 分析了统筹规划的一些方法, 并对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
关键词:城乡交通,统筹规划,改进
参考文献
[1]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J].交通科技, 2009, 11:145~147.
[2]胡兴华, 唐热情, 韩东方.重庆统筹城乡交通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7 (6) :1111~1114.
一、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差异。这两者在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及规划部门、规划时间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土地资源供给为出发点,依照上级所下达的对建设用地的控制指标为限制,按计划进行的土地规划编制,其指导思想是制约供给和引导需求,重点在于对土地利用的控制上。城乡规划是对社会发展、经济状况、产业政策及人文因素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依据市场经济下城镇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社会需求进行编制的规划,其指导思想是以满足需求和方便生活为出发点,重在发展。土地利用规划是以规划期的耕地和其他主要农用地的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数量及控制规模、土地的开发,整理及复垦规模、总体布局要求及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的提高等方面为主要目标。城镇规划则主要目标则是在城镇的性质、规模及发展方向确立的条件下,对城镇的规划区范围及拟定分期建设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确定。
二、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乡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乡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乡规划,城乡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乡规划,或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乡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乡规划。第三,做到多元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乡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 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籌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四、走集约型的城乡建设道路
城乡建设规划应从过去的粗放式建设方式转变为充分发挥城乡可利用空间的集约型建设方式。城乡规划要树立建设用地紧张的观念,对土地进行更加科学、精密、详尽的安排规划,对城乡空间充分利用,适当提高建筑的密度、高度及容积率。当前许多城乡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都比较低,有着很大的开发改造潜力。同时也可通过加强旧城改造,提高旧城用地在布局、结构及功能方面的紧促性与合理性来提高旧城土地的利用效率。另外还可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压缩农村的居民点及村镇企业用地,以达到节约用地的目标。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虽然在概念上各不相同,但是,站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上,而这却是可以统筹的,它们是相互弥补、相互促进的,城乡规划离不开土地规划,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规划也离不开城乡规划,前者需要以后者为坐标,为其前进明确方向。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为了更好地统筹两个规划,不论是在发展思路上,还是在发展途径、制度创新上,都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将城乡规划和土地规划共同纳入城市经济的发展中,城乡规划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参照城乡规划。统筹两种规划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能提高社会效益,才能提高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士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2]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会刊,1998,(1):29-33.
发展历史
1950-1970二元化发展;80s非农化为主的发展,乡镇企业;90s城乡差距增大;2000逐步重视,但差距不断扩大。
问题
1、传统城市化:以城市为核心,以增长为导向的劳动力的非农化。城市重于农村,增长重于发展,经济重于社会、保障,职业改变重于服务。
2、三农问题现象:农业低效、农民低收入、农村落后。
3、农民工问题:低收入、半贫化、两栖、伦理约束降低,犯罪率增高。
误区
1、乡村成为城镇建设“要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民被迫“上楼”
2、未突破传统村镇体系规划,规划师对农村认知不及城市
3、片面理解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一化,资金浪费,不集约不规模
4、关注村庄居民住区多,与农村生产过程联系少;
5、空间组织与设计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关联少,城市型社区特征明显;村民的意愿、空间需求等得不到充分反映;
6、与特定的决策机制、管理方式脱节;
7、缺乏特色。
乡村发展的问题
1、乡村内生发展机制和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缺乏,农村基础设施差,吸引资本能力差,土地产权缺乏,无法享受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财富。
2、经济落后,缺乏活力;
3、集体经济体制和组织弱化,能力降低;
4、不同地区农村间差距加大;
5、乡村衰败,人口逐渐减少;
6、公共设施和服务滞后;
7、资源环境恶化。
现行规划体系的不足
1、二元化,城镇成熟,乡村规划和管理缺位;
2、法律法规混乱,缺失;
3、范围和内容界定不清,层次体系不明;
4、实践矛盾:关注农村生产过程弱,与村民生活方式关联不足,村民意愿和需求关注少,与土地增减制度挂钩
乡村规划与城市的差异
(一)特点不同
1、必然的差异,天然的结构、经济空间、社会结构不同;
2、空间形态不同(集中、分散)
3、社会组织结构不同(乡村更稳定、同质性高、归属性强、自治性高)
4、生长机制不同(乡村内生型)
5、乡村类型更多样化 乡村的发展特征
1、人口萎缩和空间迁移过程中的发展与调整,乡村非农产业相应产生空间布局上的变化。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因素包括人口、农业耕作半径等,易出现规模不经济。只能在一定乡村区域内的聚落进行调整,根据其就业的合理范围重新考虑。
2、乡村用地的功能则相对模糊,宅基地居住和生产,道路和市政与城市不同,绿化等。
3、实施机制:集体所有制,村民委员会的决策机制,尊重村民和村庄的意愿。
4、熟人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际关系能够对稳定。人口规模小,分布散,密度低。公共设施面临便利性与经济性的矛盾,常规方式不合适。自治性高。
(二)规划不同
1、规划前提:增长——萎缩;
2、规划内容:乡村由于萎缩带来的社会问题、区域问题、更新问题、社区文体
3、方法:自下而上,村民自治为主体的机制
如何规划
(一)宏观层面
1、城乡发展利益协调,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公平竞争,同步推进
2、多部门协作,跨部门联合,强化效率
3、多规合一
(二)规划层级
1、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乡村地区规划
2、城镇规划:城、镇;
3、乡村规划:镇域乡村规划、集镇规划、乡域乡村规划、村庄规划、村域规划。乡村规划注意乡村间的差异,无统一标准,应该建立适应差异化发展的技术方法体系。(如:综合性的乡村规划、乡村整治的乡村规划、乡村建设的乡村规划)
(三)转型(规划方法)
1、单项以城市为核心的视角——双向
2、自上而下——双向
3、宏观趋势和地域性研究趋势
4、地方实践
5、教育体系的变化
(四)土地制度
产权、承包权等权利明确,建立统一的产权流转市场和制度。
(五)农村居民点调整
1、公共财政为保留村庄提供公共品,形成村庄人口集聚
2、制定标准,建设用地标准和公共设施配套标准,提高生活水平
3、农村住房建设制度,规范农房拆迁赔偿等
4、配套政策
(六)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引导政府的公共资源的投入方向和力度,长期的引导性规划,外部的规划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不是公共设施)。
配置的问题:传统的配置体系不符合乡村发展的需要。使用功能(乡村分类落后)、按村镇等级(地区差异化无法体现)、按运营方式(公益性简单、盈利性未强制)、按千人指标(均质的人口)、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均质的人口,均一化)。
配置的方法:完善过程需体现出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原则。体系内:类型的完善度、设施的空间布局秩序、相近功能的合理替代、与市场服务的协作。体系外:人口分布、道路交通系统等的影响。重要因素:除了规模数量,还应考虑人口流动、道路交通、不同设施间的替代、投资模式选择、政府和居民对设施的接受。
1、类型协同:职能型、自治型、保护型、专业型、运营型。公共资源有限,需求有优先性的差异,为市场力量参与创造更好的环境,政府和市场的分工与互动。
2、区域协同:根据公共设施的空间布局、服务质量、居民出行方式、居民公共选择的习惯特点来确定。在空间意义上是开放的,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协同。(借用型、合建型、独建型)
城乡统筹 现状:
1、农村现代化不是单靠资金投入,增加反哺就能奏效。而是需要再城市与乡村间建立良性循环。不能就农村论农村,放在城乡开放的大系统中。
2、目前的几种模式:系统有序推进型,建立了城乡通融的发展机制(成都);新农村建设型,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城乡割裂未变(山东河南);掠夺土地型,强制村镇合并,掠夺土地。
3、规划地位不明确,停留在规划研究,缺乏法律保障。规划内容、方法、成果等未统一,影响构建和实施。
4、规划衔接不紧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5、规划实施缺支撑,配套法规、政策、制度,缺乏城乡区域公平房发展制度保障。误区
1、定位于解决三农问题,未建立城乡间的良性循环。
2、过多关注土地西苑,忽视人力资本创新。将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局限于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城市土地扩张。
3、妖魔化城乡头筹,将“耕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作为城乡建设土地管理和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的核心考核指标,不关注农民需求、农村需求,圈地运动,加剧矛盾。目的:以人为本,以人口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为,城乡一体化为目的,城市与乡村开放融通,面向全体国民构建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趋于均等的城乡一体化管理制度。
规划体系: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市空间结构增强人口城市化的综合承载力,形成城-镇-村的规划层级,实现集约、节约、高效率和高品质的规划。县域是维系乡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单元,以县域为主战场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实现统筹城乡的基本单元,探索城乡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战场。
关键:土地高度稀缺下的土地有效利用。乡村自治,公平对待农村集体;城市效率,城乡整体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
城市精明增长,农村精明收缩,收缩型规划(赵明)。如何做
1、制度架构:市场力量+法制化服务型政府
2、规划体系:多领域协调,结合工业化、城市农村现代化完整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建立管理和实施的监督体系
3、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要素结构转型;重视人力资本,构建公平秩序;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有序重组并分享成果,加速农村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
4、提升综合承载力:环境——技术支撑、环境支撑;经济——就业率提高,收入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公平。
5、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动:人口流动,土地流转,财政、社会资本重组,倾向农村,提高农业要素的回报率。实施途径:
(一)宏观
宏观环境与条件的营造,统一的城乡大市场,依法治理,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为法定规划,重视人力资本
(十八大报告,新型城镇化)
(二)地方
政府职能转型,服务型、规范化,注意“越位”“缺位”;
科学规划:
1、规划空间格局覆盖全域,集节约紧凑高效,环境协调,公共服务均等;
2、多规协调,提高综合性;
3、制度改革与公共政策配套(公共财政、人口管理、土地制度);
4、协作式规划,多层次区域、多领域、多利益主体诉求,社区规划师。
(三)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专项支持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标准化来促进均等化,包括不同等级区域中心和基本公服建设的标准;但城镇规模化配置不适合农村分散形态。
(四)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包括人、土地、资产,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资本流动:城市资本进入农村;人口流动:农村向城市,分散到集中,城市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权流转:空间流转,分散到集中;开发权流转,通过市场出让,出让前提是确权颁证。
案例
珠三角南海地区乡村发展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公司)
以农村集体组织为统筹单位,在村域尺度统筹发展;以集体土地产权为主进行土地开发。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为股权,交由村集体管理,委托-代理关系。村集体建设乡镇企业80年代——土地流转为主的开发,村集体出租土地给企业90年代——以物业建设为主的开发,村集体建设物业后对外出租(村民可投资入股)。
用地散碎,基础设施难以统一配套,用地低效,产业结构粗放,劳动密集型。村民自治,自下而上缺乏引导控制。昆山:
政府主导,工业进园区。开始与南海同,但村办企业停办时政府招商引资,征用农村非农用地简称工业园区。村民福利由政府财政负责,组织社区股份合作社为村民补充集体福利和分红,建立农村富民股份合作社让村民投资入股直接参与城市化所推动的土地开发建设。制造业结构成功转型,技术密集型增加。自上而下。成都:
工业向园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还权赋能,农民固有的土地资源具备了向土地资产转换的条件。创建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的制度基础,建立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负责土地流转的相关交易。农民股份合作社,合法流转农民宅基地用于市场开发和建设,农民以多种方式入股成立股份合作社直接参与土地开发建设。苏州村镇公服设施配置:(2013.03/P22)城乡一体化的模式:简化空间层级,聚集优势资源。全域城镇化、镇-村、镇-办事处-村。配置的要求:城乡居民同等;村镇服务均等;品质以基本服务为基础,结合村镇发展特色;服务效用最大化,处理好运行效率与服务便捷的关系。
空间纵向分层:镇——村镇地区公共活动中心,承担全镇的公共功能和镇区居民的基本服务,镇区可按照城市社区进行划分小区。村——办事处和村庄分级配置。
空间横向分类:镇域协调型设施——服务镇域,指标定性为主,公益性定量,集中布置;半径依赖型——居民日常生活相关,服务半径合理,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同层面都要设置,分散与集中,服务半径无法满足可采取补救措施,完善公交或配置校车等;特色服务型——有特殊需求的特色村镇,定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村现代化间建立良好互动性,集中,市场化导向。
应城市是一个以盐化工业和石膏建材为主的新型工业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内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现辖十镇一个良种场,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一个经济开发区。全市总人口67万,国土面积1103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市不断加大村镇规划工作力度,多法并举,多途并进,村镇规划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2006年,我市完成了一个省级重点镇(汤池镇)总体规划修编、11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和20个市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7年,完成了4个市级示范村和61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我市委托孝感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40个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紧张编制中。我市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计划明年对9个建制镇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届时,使我市镇、村庄规划全覆盖,为镇、村建设和管理提供法定依据,促进村镇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科学规划,为村镇建设提供法定依据
村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规划是保证村镇建设持续推进的根本保证,村镇建设规划编制是个新课题,其包
1含的内容和深度国家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把握三项原则,突出“五定”,做到“五不”,增强村镇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
1、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的原则。我们要求村镇建设规划要符合本地实际,与产业基础、功能分区、人居要求相适应,与农村能源、农田水利、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突出“五定”,即定性质、定集并点数量、定规划区位、定规划结构、定发展目标,做到“五不”,即不推山、不平塘、不填河、不砍树、不大拆大建,保留地方特色,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农村自然风貌。
2、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在合理的镇域体系规划指导下,坚持集中布局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单位,自然湾为单元,因村制宜,确立村域体系,功能分区后,合理布局,形成包括产业发展、村庄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绿化、精神文明建设等在内的建设规划。同时考虑村庄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改造和新建的关系,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集并点的规划选址,新村选址既要规模适度,交通方便,又要避免紧并公路两侧发展。逐步淘汰过于分散、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人居环境较恶劣的自然村落,适度规模地建设新村。并注重加强村庄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改善村庄的生产生活条件。
3、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我们要求,在村庄建设规划没有编制完成和报批实施前,原则上停止对所有农房建设的审批。对符合规划要求的村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要向镇人民政府、场、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由乡镇审查后报市规划、国土管理部门审批发证,乡镇和村级组织应严格监管,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目标在于适用,我们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中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农民看得懂。村镇建设规划成果的图文表达方式要简明扼要,规范、平实、通俗易懂,充分体现村民意愿,让农民在村镇建设中当主人、作主体、唱主角,确保广大村民关心规划、支持规划,进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二是村委用得着。村镇建设规划要结合地方特色,体现发展方向,又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村委会一班人能掌握运用,直接指导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政府管得住。村镇建设规划是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要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统筹城乡发展,指导村镇建设。
(二)规范程序,提高村镇建设规划质量
我们在村镇建设规划编制过程中,着力解决“五个问题”,即着力解决镇域、村域范围内用地布局的问题,着力解决村镇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着力解决村镇面貌和环境整治的问题,着力解决四线控制在村镇建设规划中
应用的问题,着力解决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的问题。在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市基层特点的规划编制程序,从而使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具体操作中严格把好“三个关口”。一是把好技术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把各项村庄建设规划技术指标关,并细化了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需达到的深度,提出“八图一书”的规划成果标准,即村域体系图、功能分区图、村庄用地现状分析图、建设规划布局总平面图、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环境绿化布置图、农村住宅选型图和规划说明书。二是把好评审关。对村镇建设规划方案,聘请专家学者、相关部门领导、乡村干部以及村民代表进行评审论证,进行修改和完善。三是把好批准关。我们依据审批程序将村镇建设规划文本、图册评审意见由乡镇提出请示,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三)培训骨干,运用村镇建设规划成果
编制村镇建设规划的目标在于运用,我市每年定期分批次对相关村支部书记在市委党校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宣讲村镇规划知识、村镇建设的方法步骤、工作要求和工作切入点,基本理清了各村开展村镇建设的工作思路,我市还多次组织乡镇党委书记、部分村支部书记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赴谷城、老河口、神农架、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等地参观学习取经,通过学习看得见、学得着的典型经验,引导全市村
镇建设。如长江埠大普村、郎君镇东村、陈河镇梅岭村、城中保丰村,城北龚河村等村镇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严格管理,确保村镇建设规划顺利实施
1、建立城乡规划管理新体制。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将城区、镇、村庄纳入城乡规划区范围,实行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由市规划局负责全市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并成立了由市规划局管理的市村镇规划管理局负责村镇规划管理具体工作。各镇(场)、街道办事处明确一名领导,确定2-3名干部任规划专管员具体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各行政村配备一名村干部兼任规划协管员,形成了市、镇(处、场、开发区)和村三级规划管理网络,使规划管理覆盖全市城乡。
2、严格执行乡村建设规划行政许可。依据《城乡规划法》要求,村庄内的建设项目应遵守依法批准的村庄建设规划,需办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我市乡村规划许可程序为:由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申请,报镇人民政府审查,定期送村镇规划管理局初审,由规划局审批。
3、加大村镇规划管理执法力度。建立村镇规划执法检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规划检查活动,同时建立工作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增强行政行为的责任性,加大对违反《城乡规划法》条例的查处力度,运用法律赋予市人民政府及其规划主管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的城乡规划执法权,坚决及时地查
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
情 况 汇 报
县人大:
根据县人大统一安排部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予以专项调查工作,现就我乡人大组织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贯彻实施情况
(一)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1、乡立成了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由乡政府主要负责人为主任,城建、土管、房产等为组成单位,常集中办公。
2、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延伸至村、组、户。村(社区)由村主任(社区主任)任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协管员。组(社区党小组)由管水员(党小组长)担任信息员,户以重点帮扶对象为典型,实行全覆盖。
(二)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1、有规划
我乡于2008至2009年间,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市、县有关规划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冤魂成了《公安县章田寺乡总体规划(2009-2020)》、《公安县章田寺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乡16个村的村庄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全面实施。
2、有规章
我乡早在2009年就以政府名义签发了章政办发[2009]57号《章田寺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规范章田寺乡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又于2011年签发章办发[2011]32号《中共章田寺乡委员会办公室 章田寺乡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章田寺乡创建文明卫生集镇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
3、有规定
自2010年来,我乡连续3年与16个村及二个居委会签定了《章田寺乡村庄规划凤管理责任书》和《章田寺乡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责任书》。协管员有《协管员手册》,信息员有每周汇报制度。
(三)建立健全了以点带面,全面开燕尾服新农村建设模式。
我乡早在2007年就以双仁村为试点,创建双星小区,集文、体、卫、商、住为一债权,去年再次以集中居住为模式,建立多层居住小区,现已形成规模。
在双仁村的带动下,有条件的村如杉木桥、联台、达仁、金红、公兴以有新农村集中居住小区,还有长春、南阳、接丰、罗家等村正在规划和筹建中。
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规划不完整。
我乡三个规划(乡总规、村总规、土地利用总规)都只有总规,而缺乏详规,操作起来无目标,建议迅速组织编制三个详规以及控制性详规。
(二)规划不协调。
镇与村总规,镇、村总规与土地利用总规不一致,不协调,操作起来互相矛盾。建议镇、村、土地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达到协调统一,具有可操作性。
(三)规划难实施
规划难实施集中表现在农村。关键在土地,村庄总规和土地总规都有了,而就是没有土地。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出发点是集中居住、节约土地。而集约土地是全乡各村的最大难点,无计可施,而造成原址建房现象,建议政府应当出台切实可性政府,让各村在集约土地方面有法可依。
(四)资源未共享
主要表现在土地资源流失上。国有土地未盘活,集体土地形成村、组、户对手交易,土地管理和村镇规划管理失控,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建议严格加强土地和规划管理,坚持打击对手交易和非法买卖的行为,严肃查处责任人。
(五)设施难配套
有好的规划,没有雄厚资金,也就难以把基础设施配套上来,我乡包括两个集镇在内是一个共性问题,向上要、向外讨、向内集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办法。建议盘活国有和集体资产,盘活国有和集体土地资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集体和私有经济,改善人居环境。
公安县章田寺乡人大联络处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
1.1在完善城乡规划体制体系方面, 要将城市规划进行重视, 同时, 将乡镇规划作为依托, 这样能够将城市规划、乡镇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结合起来, 同时, 在制定规划编制的时候要覆盖到行政区域的乡村, 这样能够提高城乡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将城乡规划的统筹作用进行发挥。
1.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是为了建立统一的规划管理体系, 同时, 在规划方面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将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进行结合, 在城乡发展过程中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明确, 因此, 也能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 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保证城乡的空间布局规划的科学性, 同时, 在发展过程中, 也能对不同的功能区进行科学的管理。城乡统筹规划要具有全局意识, 在规划建设中要对规划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的时序问题进行重视, 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进行结合, 这样能够推动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成绩。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要建立健全制度措施, 这样能够将建设的重点和城市以及城镇的规划和土地利用的规划进行结合, 同时,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也可以让公众参与进来, 这样能够吸收更多的意见, 也能保证居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到保障。城乡统筹规划就是为了给人们的生活营造更好的环境, 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因此, 听取人们的意见也能更好的体现民主性, 同时, 对人们群众的想法进行重视, 也能保证城乡统筹规划的目标得以实现。
2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 是一种统筹城乡发展的调控手段。城市规划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地位日益突出, 因为通过统筹城乡规划, 能够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聚集, 同时, 也能更好的加强城镇的辐射作用, 因此, 能够更好的协调城乡发展。在城乡统筹规划方面对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以及公共服务方面都要进行重视。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解决, 不能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进行破坏, 这样能够导致规划建设中出现更多的问题。城乡规划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和乡镇之间的一体化发展, 因此, 也是为了建设一个新型的城乡关系, 对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打破, 这样能够营造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 同时, 对出现的三农问题也能更好的解决。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 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这样能够更好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 也能扩展乡镇发展的空间, 将城市发展和乡镇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共同发展。
3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3.1城市发展带动乡镇发展, 同时, 乡镇的建设也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工业化发展带动城镇化发展, 这样能够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进行合理利用, 而且, 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乡镇的二三产业更好的发展, 这样能够利用乡镇发展带动农村更好的发展。现在, 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视, 因此, 对乡镇产业的建设用地问题也非常重视, 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也非常重视, 这样对保障城镇生态环境建设非常有利。
3.2城乡统筹规划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共享和联通, 这样能够实现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于农村地区, 同时, 也能对农村的服务设施进行更好的建设, 对提高农村建设水平非常有利。
3.3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实施错位发展, 对原有文化进行重视, 农村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实现差别化发展, 农村建设要将生态、农业以及文化资源发展问题进行重视, 这样能够突出文化建设特色。
4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4.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 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 形成既服务于城市, 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 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 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4.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 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 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 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 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 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 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 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3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 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 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 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 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 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 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 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 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5结束语
城乡统筹建设一定要对生态优势问题进行重视, 这样能够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结合, 同时, 实现农村发展的绿色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实现循环经济建设, 这样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对环境问题进行重视, 对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迪.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J].决策导刊, 2012 (10) .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总结以往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新农村建设问题,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一、当前的存在问题与认识误区
(一)村庄布局分散,城乡资源难以整合。广大农村地区自然村落大小不等,布局分散,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大。分散的村庄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肢解了规整的地块,而且也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村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村与村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在许多发达地区,村与村之间已经连成一体,但由于各个村镇行政分割,各自为政,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难以共建共享,搞小而全,导致村镇建设一方面整体投入不足,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
(二)片面地将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建农村”。目前一些地方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兴建新村庄、改造老村庄,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生产发展的大前提。新农村建设不是“新村”建设,更不是“村居”建设,而是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制度创新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
(三)过分追求农村景观城市化,村庄传统风貌破坏严重。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水平高度化的集中体现,而乡村则是城市的后花园,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二元结构的依然存在,城市和乡村应该各具特色,城市应该更像城市,乡村应该更像乡村。一些村庄建设过分追求农村景观城市化,大量的老房子由于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全被拆除,而多数新建房屋又是与周围环境不太协调的盒式建筑,传统风貌惨遭破坏。
(四)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村民目前最希望解决道路硬化少、垃圾无处丢、污水无处排等问题。多数村庄没有成体系的排水管网设施,生活污水排放主要是通过自家布置的简陋渠道排在住宅外的道路上或者住宅附近的大坑内。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村内没有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点及垃圾箱、垃圾站等处理设施,生活垃圾一般丢弃在路边,或堆积弃放在低洼处。
二、解决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一)统筹城乡规划,构建城乡融合的区域综合体。城乡一体化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统筹配置资源以取得整体最佳。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不同,城乡规划的主体应包括城市与乡村,而不只是以乡村为背景;它不仅仅是对城乡建设用地的安排,还包括对农田保护区、绿化隔离及生态敏感区等各类用地统一规划。首先,构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做好兼村并点规划。要按照既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中心村,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其次,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构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镇的干线公路,连接镇与镇之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体系;完成覆盖到村的水电与通信规划;做好基本农田和生态敏感区的保护规划。
(二)有选择性地迁村并点、整合区域资源。对于地域集中相连,但是规模又较小的村庄来讲,如果村村都按照新农村的标准建设, 将造成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经济,人均分摊的投资较大, 很可能因为投资限制很难完全满足;同时, 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成本分摊相对较大,很难完全建立和正常运营。从着眼于长期建设效益的角度,这些村庄需要借鉴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的试点经验,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通过迁村并点使资源重新整合,建设新社区。新社区的建设起点、标准要高,在功能区规划、环境治理、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具有超前性、灵活性。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建设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小改小造的新农村。农村建设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需要,不能盲目照搬城市的建设模式。农民不需要的项目,不能盲目推进;农民一时还看不清楚的项目,要先搞试点,通过示范带动让农民理解和接受。村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凡是能用的或者经改造后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迁,更不能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科学指导农民建房,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建房选择方案。引导农民节约建房,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房屋质量安全和改善住房功能上来,注重保护和体现地方特色与农村风貌,防止对农村自然风貌的建设性破坏。
(四)立足于农村消费水平和生活观念,开展低投入、高成效的实用性建设工程技术研究。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中,要从农民的长远利益着想,立足于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观念,充分考虑村镇财力和农民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倡导实施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同时通过乡村实用的、低成本投资的工程技术研究,切实引导农民进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套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五)加强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农村地区缺少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导致污水随意排放,缺少生活垃圾回收处理系统,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近期可以考虑以户为单位用砖砌的池子收集污水污泥用于耕地施肥,远期考虑建设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在街道两旁设立垃圾箱,集中运送到乡镇垃圾站。另一方面,农村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儿童成为村子住户的主要人群。针对这一居住特点,规划建设敬老院、文化大院、小型活动广场、幼儿园、小学、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三、结语
蓝图式的新农村规划,要实现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所以必须规划周详,执行严密,保证新农村规划建设成为一个有机更新过程。
【参考文献】
[1]陈鹏.基于城乡统筹的县域新农村建设规划探索[J].城市规划,2010(2);
[2]于战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J].世界农业,2006(10);
[3]张泉等著.村庄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李同升,罗雅丽.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村镇建设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5(70);
[5]农业部课题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城乡统筹规划案例】推荐阅读:
城乡统筹调查问卷09-21
统筹城乡学习培训体会06-01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07-09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5-23
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情况汇报05-31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06-07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心得体会07-02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09-16
红崖子乡2010年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总结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