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的文化价值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数学的文化价值(精选9篇)

论数学的文化价值 篇1

论数学文化在技校数学中的教育价值

数学文化扎根于社会实践,随着人类文明的兴衰而荣枯.本文通过对数学文化基本内涵的`解析,数学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分析,寻找数学文化在技校数学中的教育价值,并初步探索数学文化在技校数学中的渗透与发展.

作 者:周丛 作者单位:大同市第二技工学校刊 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 ROAD TO SUCCESS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数学文化 中职教育 教育价值

论数学的文化价值 篇2

关键词:数学文化,中职教育,教育价值

一、数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数学文化是文明与生俱来的产物, 从古人类在狩猎等活动中因生存需要学会记数以来, 数学文化便伴随着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进入了信息文明时代。数学文化扎根于社会实践的肥沃土地, 随着文明的兴衰而荣枯, 在其枝干不断壮大, 形成一棵参天大树的同时, 她又不断地滋润着人类文明的各个领域。数学文化的概念不仅能够描述整个社会数字化的外在结构, 而且能深刻地表现数学的人性特征。

数学文化内涵的多变性是其历史演变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从历史角度看, 数学最初只是作为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数学本身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 数学文化又凸显出相对的独立性, 尤其是获得了特殊的发展内驱动力以后, 出现了特有的发展规律。有些学者认为, 现代数学文化已经处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较高阶段, 可被认为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或者说文化子系统。数学文化以数学理论为核心。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 (广义讲) 数与形的科学。数量、形状、模式、秩序、关系、结构等是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 数学就是通过不断创新的概念和形态, 逐渐揭示他们的规律。数学以其独特的理性思维引导了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巨匠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 同时还影响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思考, 促进了人文科学的发展。数千年的数学发展史表明, 数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给人类带来了思想解放。数学的外表形态独具魅力。她以专用符号作为自己的语言, 通过创造性和艺术性的表达, 抽象而准确地制造了数性世界的统一与协调、简洁与有序、对称与奇异。数学语言已成为现代文明中交流和存储信息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是人类精神的外部延伸。数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核。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也就是数学时代。数学家程民德说:“环顾世界, 所有的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 必然也是数学大国。”没有现代数学就没有现代文化。现代化建设呼唤高水平的数学文化。数学不仅作为一门独特的基础科学, 在人类深入地认识世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 数学作为一门技术, 在信息社会里正在进一步扮演着主导角色。

现代医学中C T的发明依赖于数学问题;全美电话中继站的优化布局, 依赖于线性规划中的卡玛卡算法;现代战争“沙漠风暴”被军事界称为“数学战”;在军事、外交、金融、通讯等领域起保障作用的密码学研究可求助于数学中的子集求和问题等。事实表明:高新技术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 数学的进步是发展现代科技、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 数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柱。

二、数学文化在技校数学中的教育价值

数学教育培养的是现代化建设中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较好的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技术的渗透, 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对一线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数学要求。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应成为一种时尚。技校数学承担着传播数学文化的重任, 要让社会和大众了解数学对世界的意义, 要把数学作为理解世界及其发展的一把主要钥匙,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理工医农类专业要学, 人文专业也要学, 课内要学, 课外也要用。因此, 传播和普及数学文化是技校数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人的情意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永远胜过责任心。”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数学概念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古今数学方法的简单对比等, 都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数学文化是课程教学的绝佳材料之一。数学知识的无限性与数学时数的有限性这一矛盾首先摆在我们面前。同时, 数学自身的“高难”性与教育自身的“高难”性与教育主体的“低能”性是我们既不可回避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另一类矛盾。数学文化承担了解决两类矛盾的主要任务。在技校学生课堂里, 穿插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成为当今技校数学课的重要形式之一。数学专业知识与数学文化是互补的, 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数学文化帮助分析与思考。一位著名数学家曾说:“如果不知道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 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五十年来数学的目标。”通过数学文化的学习, 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了解数学问题、概念、定理、公式和思想方法的来龙去脉, 了解对它们引入的动机与产生的后果。笔者在为技校学生讲授数学时, 很多学生很难掌握微积分基本概念。在枯燥的概念讲解过程中, 适时添加了二次函数的由来、二次函数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发展等数学文化内容, 学生非常感兴趣, 也因此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也深受启发, 在数学文化的解说中, 数学在学生的眼里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概念、公式。数学教学实践证明:如果用历史回顾和文化轶事点缀枯燥的问题求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数学家们那种追求科学的精神、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成长中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 可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从而达到基础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拥有数学教材中有关的概念、定理、思想方法产生和发展的数学文化, 无疑会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 进而丰富和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拓宽了技校学生的视野, 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际上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 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能解决许多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甚至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重大作用。数学教材内容的呈现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的, 掩去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把数学发明创造过程丢在了一边。我们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就是这样一种形式的数学结果。课本中字斟句酌的叙述, 我们不能看到建立一个系统的结构之前, 数学家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返璞归真, 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介绍相关数学知识, 把数学的形式化逻辑结构恢复为当初数学发明创造时的过程, 展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 解决实际问题的急切需要,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中数学的“活”的思维, 领悟数学创新过程。教技校学生以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 学习一定的数学知识, 能使学生尽快“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是现行中技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数学文化作为掌握实用性较强数学知识的催化剂, 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是一种文化, 只有正确地把握数学文化的内涵, 才能更好地领悟教材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 培养其生存能力和创造力。

三、如何推进数学文化在中职教育中的渗透与发展

我国职教的数学课在传统上被界定为既是一门基础课, 又是一门工具课。从时代的要求看, 技校数学课程应发挥两大功能, 即文化功能和应用功能。其内涵是使学生打下相应的文化基础, 获得适应岗位及进一步发展需要的数学知识、方法及其应用技能, 培养勤奋、求实、探究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形成较好的数学意识与素养。技校数学课的任务简言之是普及数学文化, 培育数学素养,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构架的核心。其精神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 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遵循育人的普遍规律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以“必需、够用”为度, 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方法与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论出版文化的价值 篇3

关键词:出版文化;价值类型;价值创造;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因此,价值属于关系范畴,是客体满足主体某种需要的关系。同样,文化价值也是一种关系,是客体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一定文化需要的属性。它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能够满足某种文化需要的客体,二是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当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发现并占有能够满足自己文化需要的对象时,文化价值关系就出现了。文化价值是社会和社会实践的产物,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文化需要,这种文化需要只有通过人们的文化创造活动才能得到满足。出版文化价值也不例外,它除了具备一般文化价值的特性以外,还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一、出版文化的价值类型

出版文化价值可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这里,我们从价值的存在形态将出版文化价值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制度价值。

1.物质价值

出版文化的物质是人们为了满足出版的需要而创造的自然界里所没有的生产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出版文化的物质价值是人们运用一定的生产工具在出版活动中创造的能够满足编辑、复制、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的物质需求。

出版文化的物质价值主体是出版人。物质价值是出版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创造出来的,表现为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出版人,也是一般人与动物在满足需求方面的根本区别。动物是适应环境,依靠本能利用现存的事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能进行真正的生也就体现在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价值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活动不仅创造出了出版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出版人在出版活动中的物质需求,而且还创造了物质生产资料,以满足出版人因自身的局限所带来的需求。

由于出版人在出版文化活动中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所以出版文化的物质价值也有多样性。物质价值是出版文化活动中基本的价值形态,是构成其他出版文化价值的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物质价值成果,其他的价值创造和实现就不可能。

2.精神价值

出版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指客体与出版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效用关系。从价值功能上看,它能够满足出版人的精神需求,解决出版人精神生活中各种缺失的问题;从价值的消费形式来看,它并不因为被消费而减少价值,相反,它在被消费中可以得到丰富和发展,消费得越多,其价值体现会越大;从价值创造来看,对精神价值占有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与出版人所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往往不成正比,有时付出的多而获得的满足少,有时付出的少而获得的满足多;从价值资源来看,它不会像物质价值那样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相反,通过继承和发展,可出现良性的增长。

出版精神的精神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社会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出版人独有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经过抽象和提升成为出版行业的‘类人化品格’。其中,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出版精神的具化,而基于服务生发的文化理想、文化精神、社会责任,则内化为出版精神的核心”。出版精神蕴含在出版活动之中,往往通过出版人的追求和出版物的品质体现出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出版精神包括出版的个体精神、出版的集体精神和出版的时代精神,三者相互包容、相互激励,共同构成一个在追求文化理想过程中满足出版需要的精神整体。

出版文化精神既有超越性和超前性的特点,又有塑造、培养和形成主体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的功能,其精神价值也就体现在其特点的彰显、功能的发挥之中。

3.制度价值

制度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任何一种制度都是用来限制人们的行为规则的,因此制度是需要执行的。或自觉执行,或强制执行,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执行,其价值都是一样的,即都在于满足人们对社会稳定、和谐、协调发展的需要。出版制度也是如此,它在规范出版人的行为、满足出版人出版需要的同时,形成了特有的规制。出版制度是在出版文化发生后形成的,“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都无法摆脱文化,文化对制度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制度的形成具有自然演进和理性建构两种基本方式。不管哪一种方式,制度的形成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根源”。制度中有文化,文化中有制度,但制度和制度文化是有区别的,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制度层面比制度有更浓厚的文化色彩,它关注的是文化系统中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容性、协调性和互补性,且采取文化学的方法将制度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文化分析,所以不能简单地把制度和制度文化等同起来,或简单地在两者之间加以转换。

文化系统是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构成的,而制度文化又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传统、习惯、经验与知识积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二是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包括机构、组织、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其中,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是一个自生自发的规范层面,反映着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则是一个人类有意识的、有目的的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层面,反映着一个社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经法律制度确认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正式制度层面。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与高级层面相互统一、协调一致,是实现制度文化功能的关键”。根据出版文化的特点,我们将出版文化的制度分为两个层面,即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国家、政府、组织、部门、机构所设计和制订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一般可分为法律制度、规章制度、规范制度等。非正式制度类似于美国著名学者诺斯所说的“非正规制约”,来源于社会所流传下来的信息以及我们称之为文化的部分遗产,如传统、观念、风俗、习惯、经验、知识等,均属内在的制度和演进的制度。

nlc202309041846

二、出版文化的价值创造

出版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出版文化价值的创造。那么,出版人为什么要创造出版文化价值?出版人通过什么途径创造出版文化价值?出版人创造出版文化价值的内容有哪些?这是需要我们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1.价值创造的缘起

一切价值都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创造的。“所谓价值创造就是人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通过实践活动在一定的客体和主体之间建立起某种效用关系,也就是价值关系。”出版文化价值的创造源自人的文化需要。人类经过进化和发展,创造了具有文化内容的价值主体;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传播活动日益高级化和复杂化,满足人类文化需要的出版活动应运而生,出版文化价值的客体也就出现了;在出版实践活动中,出版文化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建立起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价值关系;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文化价值主体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提高,价值客体的品种不断增加、品质不断优化,同时建立起来的价值关系越来越丰富,出版文化也就越来越能满足人的需要。有了文化的需要,人类才进行出版文化的劳动;有了文化的需要,人类才进行出版文化的生产;有了文化的需要,人类才进行出版文化的创造。正是人类的需要决定了出版文化的价值创造,所以人类文化需要的多样性导致了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丰富性,人类文化需要的永恒性导致了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永久性。

2.价值创造的途径

价值创造是由中介实现的,中介就是价值创造,所以价值创造的基本途径就是实践。对此,马克思早有论述,他在论述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时说:“在分配中,社会以一般的、占统治地位的、规定的形式,担任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中介;在交换中,生产和消费由个人的、偶然的规定性来中介。”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消费也中介着生产;每一方表现为对方,以对方为中介。他不仅重视中介的作用,而且肯定中介的地位。马克思的中介理论对我们认识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途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出版文化价值创造也是由中介来实现的,而中介实现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基本途径就是出版实践。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如果说得具体一点,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编辑活动,即人类对精神成果进行生产和传播的行为,包括收集材料,编辑作品,将作品规范化、载体化,并引入他人的精神领域。二是复制活动,即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等方式将作品制作成多份的行为。三是传播活动,出版传播活动主要是发行,即出版物的流通环节或销售行为,包括出版物销售的各个环节。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主要途径也体现了出版的本质属性。

3.价值创造的内容

从理论上讲,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多少种出版文化的需求,就有多少种出版文化价值的创造,所以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样的。一般来说,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内容包括出版文化的物质价值创造、精神价值创造和制度价值创造。根据出版文化的实际,我们发现,一些最具特点的价值创造内容主要有这样三点:

第一,促进文化积累的价值创造。人类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上一代把经验、传统、习俗、知识、技术、思想、理论、方法等传递给下一代,而下一代又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加以补充、丰富和发展,使新质文化不断创造、不断积累。正因为如此,文化也就越来越丰富和多样,人类也就越来越聪明和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出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出版使文化内容的保存增加了新的可靠的物质载体,且让个体思维的成果变成了集体的知识,所以说“社会的文化积累反映的是社会所拥有的文化内容的总和,而出版活动是针对社会上已存在的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进行的复制与发行活动,这种文化成果可能是历史上已存在的出版物,也可能是人们新创造的并记载下来的文化成果。因此,出版活动本身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社会的文化内容总和,并非文化积累。但是,出版活动能促进文化积累”。出版虽不能增加文化积累,但可以促进和改善文化积累,通过出版所进行的文化积累的过程是文化净化与文化提纯的过程,是文化价值积累的过程。

第二,组织文化生产的价值创造。文化生产的价值创造是人类围绕符号而展开的寻求和创造意义的活动,当生产者通过编码表达的个人意义对社会具有全新价值时,才表现为浅在层面的文化生产的价值创造;当生产者所表达的独特意义突破了传统的编码规则而被社会认可和理解时,又表现为规则层面的文化生产的价值创造。出版文化生产的价值创造不同于一般的文化生产的价值创造,其“组织”的特点非常明显,组织、选择、加工、设计、规划文化生产是出版文化价值创造的重要内容。

第三,从事文化传播的价值创造。出版活动是对已存在的文化成果通过复制并以发行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因此,文化出版是出版的本质属性,离开了文化传播,出版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由于文化丰富多彩,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又千差万别,所以以出版为载体的文化传播也多种多样。文化传播得越广泛、影响越深远,所创造的文化价值就越大。

三、出版文化的价值取向

出版文化价值是通过出版实践获得的,要实现出版文化价值,就必须对出版文化的方向做出选择,这种对价值实现方向的选择,就是出版文化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修正,因为在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有些困难通过人的努力是可以克服的,从而使价值得到实现;有些困难是人的能力所不及的或是违背客观规律的,这就需要对既定的价值取向加以修正。出版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文化传承、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从含义上说,传承是保留旧文化,创新是创造新文化,传播是散布新旧文化。从联系上说,没有文化传承就没有文化创新,没有文化创新就没有文化传承,而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

1.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是文化在时间上世代传递的过程,因此,它既有穿越历史的共性,又有特定情境的个性。文化传承强调文化从一代到另一代的纵向传递,同时也不排斥横向传播,但纵向传递是其核心。文化传承既包括主动的、自觉的传承,又包括被动的、不自觉的传承,它涉及人的认知体系、知识体系和表述体系,其中“观念”和“行为”是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无论利用什么形式,文化传承都需要有效,需要自觉,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传承,才可能是有效的。

nlc202309041846

出版物是人类对文化进行传授和继承的载体,是出版人自觉地进行文化传递的产物,因此,出版文化传承是出版的重要使命。人类的思想就是靠出版物保存下来的,没有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努力,再深刻的思想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文化也是靠出版物延续下来的,没有以出版的方式连续不断地将文化固化和物化,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湮没在有限的记忆里。由于出版活动自身不能进行文化积累而只能促进文化积累,所以文化积累不能作为出版文化的价值取向;又由于出版可以完好地保存文化、流传文化,所以文化传承是出版活动的重要目的。

2.文化传播

由于出版人通过出版物对文化进行广泛散布,所以文化传播成为了出版的本质属性。出版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而出现的,是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出版从产生之日起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不乏一定的经济性,但它始终是一项文化事业。尽管出版的文化内容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不相同,在出版的过程中也有泥沙俱下的情况出现,但出版的内容从总体上看是代表着时代发展方向的,是与当时先进的文化相关联的。因此,出版与先进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新陈代谢越来越频繁。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的出版,也同样存在着文化的新陈代谢,即使是整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其间也要融入时代的内涵,体现现代社会的文化精神和先进文化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版在传播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出版自身来说,某些出版者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出现了自我迷失:对经济运作的强调超过了对文化内容的强调;对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的强调超过了对文化意识的强调;对市场的强调有的被简化为顺应市场。从出版物的角度来说,腐朽的、落后的、低俗的出版物虽然是少数,但副作用很大。还有一些不伦不类、不疼不痒的娱乐文化、游戏文化和“伪文化”充斥市场,负面影响也很大。这些文化的传播,既不利于出版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文化的建设。出版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对于那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要拒之于千里之外。这是出版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不同文化的出版物对社会有着不同层面的影响,因此要用积极向上、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统领出版,建构以先进文化为内容的出版价值体系。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创新,从来不存在脱离具体时空的、抽象的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有原发性创新、渐进性创新、综合性创新、再创性创新和普及性创新,无论哪一种创新,都是对现有文化格局的突破,都是从旧文化形态向新文化形态的转换。从出版整体的角度来说,文化创新有其特殊的语境和特定的背景,因为出版文化价值是由出版者和作者在互为主客体的精神创造中塑造的,主客体均以创造为目标、以创新为发展方向。从出版个性的角度来说,出版者在文化创新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做法。

第一,“策划”创新。在大多数情况下,出版者都是先确定选题然后再组织作者根据选题要求进行创作的。在确定选题之前,有一个对选题进行策划的过程。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出版者会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贯穿进去,形成具体的选题策划方案。这种策划,虽不是具体的写作,但仍闪现着思想的光芒,有策划者自己的创新思维,是出版企业自主创新的一部分。至于作者的创作,他是根据选题和选题策划思路而进行的创造,具有原创性的特点。

第二,“发现”创新。在出版实践中,出版者除了自己策划一些选题外,还通常根据作者已经创作出来的作品来确定选题。因此,出版者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及时了解作者和市场的信息,敏锐地发现原创者用生命、心血、情感自发地创作出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作品,在此基础上,再进^“策划”的阶段。其实,“发现”作者、“发现”选题本身也是一种创新;即使是“发现”了作品,在后续的编辑工作中,出版者仍然需要“策划”,需要把编辑的创造性思维融入到文稿的加工之中。

第三,“提炼”创新。选题策划作为一种对文化产品的策划,其策划过程也是一个提炼文化含量的过程。一般来说,选题的文化含量越大,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越大。因此,在制定选题方案的时候,就要从各个环节上提升文化内涵,在各个细节里增加文化含量。同时,编辑加工、装帧设计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无不蕴含着创新的需求。正是这些全面的、立体的、辅助性的创新文化的融入,出版物才“提炼”得更具文化的魅力,更显文化的价值。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篇4

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

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受时尚潮流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本来据有的发展繁荣空间正在被一点点的吞食,民俗文化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民俗文化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通过以金沙江峡谷宝山石头城民俗文化为例来浅析一下民俗文化的当

代价值以及其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以达到传承保护开发目的。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价值 宝山石头城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兴趣

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特色表演一般都会让游客参与进来,有极高的参与性,满族了游客

求新的要求。

2.有利于当地民俗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的普及,许多地方性的民俗文化特色已日益衰落甚至绝迹。由民俗文化旅游这种形式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行之有效。

3.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很多少数民族居住地处于穷乡僻壤之中,与外界交流性不强,经济文化都很落后,适当的旅游活动参与其中,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解决当地人群就业问题。

4.有利于提高游客文化层次

在民俗文化旅游中,游客体验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会增长游客的见识,提高游客的文化层次。民俗文化伴随着历史、宗教、地理等文化知识相对于单一的景观旅游更吸引游客。

三、宝山石头城旅游资源 宝山石头城位于丽江城北110公里的金沙江峡谷中,因百余户人家聚居在一座独立的蘑菇状巨石之上而得名。丽江宝山石头城纳西语称为“拉伯鲁盘坞”,意为“宝山白石寨”,城内瓦屋鳞鳞,巷道纵横,丽江纳西族居民辟岩建屋,房屋柱石和房沿石均随势打成,古朴自然,奇绝无穷。丽江宝山石头城三面皆是悬崖绝壁,一面石坡直插金沙江,仅有南北两座石门可供出入,是一座真正的天险之城。宝山石头城的民俗旅游项目:

1.忽必烈革囊渡江遗址:

位于石头城左侧的太子关山脚下,是一个地势较平缓的开阔地,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征大理时在此度过金沙江。当地充满智慧的纳西居民古时制作革囊,用革囊渡江。现在当地偶尔也会见到革囊渡江的人。

2.克灵溶洞:

位于石头城左侧的太子关山西南,石头城西5公里处,是一个苍莽的山林斜坡间突然凹陷形成的一个巨型溶洞(方圆100米左右),从远处望去,酷似一个马蹄印,为此传说这是忽必烈南征时骑马踩陷的蹄印。

3.滴血求子洞

位于石头城旁观音山下,是当地纳西族人求子拜佛的地方。洞内常年滴出咸泉水,木老板告诉我们当地人常用来坐粑粑。

4.太子关

位于石头城北10公里,海拔3500米。它脚涉滔滔金沙江,形成金沙江距继虎跳峡之后的第二大峡-太子峡。太子关从远处看酷似一幅水墨画,山中猕猴成群。

5.七月半葫芦笙舞蹈

七月半是石头城居民的传统节日,妇女会穿上自制的七星披肩跳舞,男人吹葫芦笙伴奏,节日氛围浓厚。

论湘西民族文化的旅游价值 篇5

湘西的生态资源之“美”,很大程度上在于秀丽的山水树木和丰富的物产。一是林木的数量和种类,湘西有大量的维管束植物,经济林、药材林、果木林、用材林,乔木,裸子植物等,除了较为常见的植物种类,湘西还种植了近50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如银杏、香楠、水杉、珙桐等。二是植物种类和数量,湘西拥有的动物资源占到全湖南省的80%左右,并保有如娃娃鱼、华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逾160多种。三是水资源,包括澧、酉、沅、武四大水系,以及其分散的`千余条河流小溪。四是就丰富的矿产而言,拥有六十余种地下矿藏,和锰、汞等重金属。

2.2 湘西的民族文化资源旅游价值

湘西民族文化是在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代表的土著文化基础上,融合楚巴文化和汉文化的精华,形成的多元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延续性,湘西民族文化在保持自身独特性和差异性之上,还带有与相邻区域文化所相似的共同点。因此,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上具备吸引游客和大力开发的优势。

2.3 旅游资源开发价值

目前,湘西拥有凤凰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张家界森林公园等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泸溪沅水风景名胜区等5个省级风景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耶古城遗址等五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熊希龄故居、天王庙、三潭书院等10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拥有世界遗产地1;风景名胜区4;自然保护区4;森林公园13地质公园4,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2国家历史名城1。由此可见,湘西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非常大。

3 湘西旅游发展的建议

3.1 开发湘西旅游资源与产品

湘西旅游开发的核心是围绕开发旅游和建设旅游生产力以及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品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创新为灵魂,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注重规模的同时,注重产品的创新,要出绝品、精品和特品。湘西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要根据总体规划,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突出资源特色,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思路。

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要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旅游产品是湘西直接进入国内外旅游市场上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综合。建设旅游产品是湘西旅游业发展的重点,争取在旅游产品的创新、升级、换代和优化方面取得突破。

3.2 湘西旅游品牌建设

“大湘西旅游圈”要想成为大三峡旅游产品中的佼佼者,就必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出具有湘西本土特色的名牌旅游产品和优秀旅游目的地。依照湘西旅游资源的赋存和品质,可以考虑打民俗风情品牌、世界遗产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名牌旅游产品,把旅游业发展为优势产业,并逐渐成为主导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3.3 湘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湘西旅游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首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把自然圈、生物圈和社会圈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的共生共存关系。其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丰富的资源是湘西发展旅游的优势,这种资源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承载量,必然会破坏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最终必然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对旅游资源的利用必须保持在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再次,形成可持续的市场观,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开放的实际状况,进行旅游市场定位,确定资源市场的主体和重点,明确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针对性,减少和避免无谓的浪费,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形成可持续的效益观,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即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及地方习惯, 维护当地文化的完整性。同时,合理开发资源,以环境保护提高开发的综合效益,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论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篇6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已经无法回避.大学生正处于价值现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具有不成熟性和波动性,长期接触网络文化,很容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作 者:黄益坤 刘雪敏 方文明 作者单位:黄益坤(华南农业大学设备资产管理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

刘雪敏,方文明(华南农业大学设备资产管理处)

论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 篇7

一、休闲产业的本质内涵

目前, 学术界对什么是休闲产业尚无统一的界定, 纵观各方观点, 笔者认为, 休闲是一种依托一定条件的消费活动, 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的活动, 隐藏在这一活动背后的人们对休闲物品和休闲服务的消费需求。由此可以说, 休闲产业是指以人们的休闲需求为目标, 为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需要和服务而形成的相关产业, 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体育产业和文化传播产业为龙头形成的产业系统, 它是一个产业群或产业链, 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而且也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实际上, 休闲产业有着深邃的内涵, 其最本质的一点, 即它是为满足人们的休闲生活需要和服务而诞生的产业, 并由此形成了生产休闲物品和服务的部门, 使休闲具有了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休闲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其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将越来越强, 可以肯定地说, 它最终会辐射到全部产业的各个领域。

二、休闲产业的基本特征

与传统产业相比, 休闲产业的特点十分明显, 其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 产业门类的多样性。休闲产业门类品种多种多样, 如花卉和园艺种植业、观光林营造业、宠物养殖业、游览服务业、健身服务业、展览服务业、文化娱乐服务业等。其二, 产业类型的密集性。休闲产业是一种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等特性于一体的新兴产业, 可以扩大就业,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其三, 产业资源多样化。休闲产业既有有形产品, 也有无形产品, 既有天然物, 也有人工物, 既有信息符号, 也有观念和意义, 是通过休闲消费来体现其价值的。其四, 产业形态的普适性。休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普适性, 它可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及不同职业人们的要求。其五, 产业形态的个性化、层次性。休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而且具有层次性、个性化。这一独特性表现在可以通过塑造不同形态、不同蕴含、不同性能、不同形式甚至自主定制的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各自需求。其六, 产业的地域性。休闲产业不仅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 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从产业的一般模式来看, 区域休闲产业是一个极具独特性的休闲承载系统, 正是因地域而形成的特色休闲产业, 才使得休闲活动能够丰富多彩。

三、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定位

休闲产业是当人们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而兴起的产业, 它的最高境界旨在为人们的精神享受提供服务, 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心理需求为主, 促使人们得到全面发展, 这就是休闲产业的基本文化价值定位。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是人们在休闲活动中消费休闲产品和服务折射出的人类文化内涵, 是人们在休闲活动过程中了解、鉴赏、体验得到的文化综合, 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文化上的享受, 是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休闲产业虽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但它在近代工业文明时就已初露端倪, 在欧美国家, 自18世纪出现的期刊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厅, 到19世纪出现的职业体育和假日旅游;进入20世纪,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地应运而生。近十几年来, 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随着上班制度的改革, 工作时间的减少, 一些发达国家政府把加快休闲产业发展作为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减少失业、降低财政支出, 让公民享受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手段, 政府把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 并使其成为建构现代人休闲观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社会生活进步看法的根本性改变, 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实现。

四、改变思维方式, 大力促进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

随着我国休闲时代的到来, 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正确认识和把握休闲产业的发展趋势, 紧紧围绕现代人的休闲观念, 大力促进休闲产业的文化价值提升, 是当前发展休闲产业的首要任务。

第一, 以文明和谐为核心提升休闲产业水平。进入休闲时代, 必须改变发展观, 以文明和谐为核心规范产业发展, 一改过去只讲硬件发展, 不考虑增长的成本和代价, 忽略休闲产业更高目标协调发展的传统观念。以文明和谐发展观为指导的休闲产业, 其发展的核心旨在使人们获得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即人与环境的和谐及文明程度的提高。

第二, 以精神要素为主导提升休闲产业水平。现代人把休闲看成是对闲暇时间的有效利用, 而这一利用有其明确的价值指向。随着经济的发展, 温饱已不再是生活的主要问题, 人们的休闲活动越来越开始瞄向以精神性消费为主导的层面。这就要求调整休闲产业结构, 由以物质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模式向以精神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模式转换。

第三,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提升休闲产业水平。从人的休闲目标来看, 休闲需求具有一致性, 只是需求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不同。但从人的个体差异来看, 不同的人对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是大不相同的, 这就决定了为休闲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 既要体现其历史的规定性, 又要符合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特点, 满足这一需求则是休闲产业提升发展水平的方向。

数学美育观下的数学文化价值 篇8

数学美育与数学文化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全面开发数学的美育价值,可以充分认识数学的德育价值、精神力量价值和思想创新价值。

一、数学美能够激发创造激情,发挥数学的思想创新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下例子。

众所周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之形式是如此简洁、优美、匀称,它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就双曲线而言,平面内的点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之差( )的绝对值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如图1:

按定义可得:

,转化为方程即

,此可作双曲线方程。但它不符合简单性原则。故方程可化为

即 。我们说,此方程简单多了。但是,双曲线具有对称性,它表示的方程也该有对称性。于是,由于 >0,故令 ,即得 ,此式是如此简洁优美。

至此,我们清楚知道,一开始选择“2c”、“2a”正是为了追求简单性,而产生b是人为制造的,但实践证明,b正好是双曲线虚半轴长,又具有鲜明几何意义。为何称为标准方程呢?应该说,对于同一个双曲线,建立不同的坐标系就可得到不同方程,其中若不规定一个作为标准,那人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如此教学,通过深挖教材中数学美的因素,既能阐明问题的本质,又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的思想创新意识。

二、以美启智能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精神力量价值

如二项式展开显示出很强的对称形式,注意到 就可以写出:

在这个式子中,a与b的位置交换结果是不变的。把这个式子的右端系数按n=1,2…排列出来就是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10 5 1

1 6 15 20 15 6 1

1 7 21 35 35 21 7 1

…………………………………………………………

用不着计算,就可以根据对称性及上排的数字写出下排的数字来,一直写下去。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便可以体验数学的形式之美,方法之妙,进而使之产生一种理智的好奇心,在提高学生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数学美育价值在数学教育中的主要表现

1、审视数学美,启迪问题解决的思路

美的观点一旦与数学问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特征相结合,人们就能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审美直觉,从而确定解题的总体思路和入手方向。因此,数学美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启迪思维,引导人们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例1:已知: ,

, ,

求 的值。

经过认真观察对比,可知22,42,62是方程:

的3个根。可得方程:

由韦达定理可得

从命题外在形式美的特征得到启示,找到了美的解法,这绝不是巧合,而是在和谐美指引下的必然结果。

2、挖掘数学美,简化问题解决的捷径

例2:已知:x,y,z ,且x+y+z=6,求f(x,y,z)= 的最大值。

数学中的数、式、形有着优美的结构,呈现出许多秩序美,对称美的形式。挖掘到本题中条件 x+y+z=6,对于x,y,z,是均衡的,亦即是对称。又因为结论 是由字母次数依次递增,存在着秩序美的形式。考虑到诸多方面的美,利用不等式 致使已知条件出现秩序美的结论,由此,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具有秩序美的形式:

依据均值不等式有:

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即x=1,y=2,z=3时成立,故而f(x,y,z)的最大值为f(1,2,3)=108。

本题的解决挖掘了秩序美这一特征,从而找到了简化问题的解决的捷径。

数学的文化价值需要我们用一种数学的头脑去感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发现,用一种数学的思维去感悟。数学作为训练人们思维的有效工具,在培养组织才能、敏感性、直观性和洞察力方面是再恰当不过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合理的指引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适当加入德育价值、思想创新价值、精神力量价值和美育价值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文化道德、思想素养,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汪先理.数学中的美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5

[3] 林少安.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审美活动[J].兰州数学教学研究.2001.3

论数学的文化价值 篇9

关键词: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美数学活动创新意识世界观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中所体现峋文化价值主要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由教学的实例出发,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文化价值的挖掘。

从数学教学大纲到数学课程标准,教材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更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患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数学教学中所体现的文化价值主要是指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理解.不但要将知识的工具价值展示出来,还要把它的文化价值、育人价值挖掘出来.既要注意它的知识形态,更要注意它的文化形态.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文化价值的挖掘.

关注学生。改进方法,挖掘学生主动参与的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跟孩子交流时,你站着与蹲下来跟他说话.他向你提出问题。他的思路、交流的.方式活跃程度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缺憾.让学生在回答、提问、交流的过程中间把这些问题以及它的结果逐步完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间,营造与学生在平等起点上交流的氛围,让学生不但能够接受你。而且还能勇敢地挑战你.跟你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

例如.宜兴外国语学校的杭字教师在《图形的旋转》的小结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并在班上交流:本节课,我学到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感到最困难的是……然后.结合学生所述,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回顾自己在本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更能使学生更主动、更自主、更智慧地学习.

注重生活中的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

喝白开水与品茶,感受是不同的.如果你只把数学当做一门工具,很可能是淡而无味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来讲.就要慢慢地让学生有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

在数学中.一个复杂问题的简单解法,一个对称的式子,一个优美的图形,一个和谐的结构。一个奇异的念头,都会使你沉浸在数学美的海洋中.数学美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和欣赏解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泰州九龙实验学校的陈建教师在上《黄金分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黄金分割的应用。在播放国歌的同时。用多媒体展示升旗的画面.在歌曲达到高潮(我们万众一心……)的时候。画面旗杆的对应部分出现闪烁的红点.这样。把歌曲中的黄金分割转化为线段中的黄金分割,让学生直观地体验国歌的雄壮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挖掘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要鲜活地使用教材.同一教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对课本素材的充分利用,或挖掘内涵,或利用变式。或改变题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创新使用教材的要求.

例如,宿迁中学的韩成云教师《从问题到方程》一课中,把整个一节课的问题情境通过李雪同学在家中与父母的交流,以故事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使得师生互动、学生交流积极性的调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思维训练。挖掘学生潜能

(1)数学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激发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让学生在质疑、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例如,徐州市九里中学的朱黎生教师在《图形的旋转》一课中,采用学生喜欢的笨笨熊、企鹅为例,通过企鹅荡秋千的情境引入图形的旋转,并由学生类比图形的平移得出图形的旋转的概念.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类比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再如,夏炎教授数学教学中的“传播文化、渗透思想”.所谓“传播文化、渗透思想”.即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将数学思想这一理性文化作为一条主线,将各个知识点及其具体的技巧方法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接受具体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并优化自己的思想和思维品质.

(2)重视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优秀学生干部”获奖发言稿下一篇:狼王梦读后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