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政策法规知识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业政策法规知识(通用8篇)

林业政策法规知识 篇1

时间:2010-11-25 13:26来源:园林绿化 作者:绿化 点击:

林业政策法规知识

120次

1.如何办理木材运输证?答: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运输木材的,必须向起运地的县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木材运输证。向省外运输木材的,应当向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申请办理木材运输证。申请办理出省木材运输证和省内木材运输证,应当提交下列证明文件:(1)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其他合法来源证明;(2)检疫证明;(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文件。符合前款条件的,受理木材运输证申请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发给木材运输证。2.哪些木材品种需要办理木材运输证?答:需要办理木材运输证的木材品种有:(1)实行木材运输证管理的木材品种目录,由省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并公布。河北省列入木材运输证管理的木材是指原木,锯材,竹材,小杆,木片;半成品是指门窗口料,床板,包装箱板;大宗制品是指用木材及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生产的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细木板,贴面板;(2)成批(车)运输的家俱成品,工艺品,松香不再列入凭证运输范围。3.非法运输木材行为有哪些形式?答:有三种形式:(1)无证运输,即没有办理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2)超范围运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数量的,另一种是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3)假证运输,即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4.非法运输木材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答:无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对货主可以并处非法运输木材价款30%以下的罚款。运输的木材数量超出木材运输证所准运的运输数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超出部分的木材;运输的木材树种、材种、规格与木材运输证规定不符又无正当理由的,没收其不相符部分的木材。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运输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运输的木材,并处没收木材价款10%-50%的罚款。承运无木材运输证的木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运费,并处运费1倍至3倍的罚款。5.违法买卖木材运输证件的行政案件如何处理?答:违反森林法规定,买卖木材运输证件的,由林业主管部门没收违法买卖的证件、文件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买卖证件、文件的价款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6.违法买卖木材运输证件的刑事案件如何处理?答:(1)违反森林法规定,买卖木材运输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次追究刑事责任。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以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定罪处罚;(2)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卖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买卖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原产地证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经营许可证或者批准文件的;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林政管理与林业法规

时间:2010-08-05 18:34来源:园林绿化 作者:绿化 点击:

162次

林政管理与林业法规 需掌握的知识内容:

(1)《森林法》的基本内容、我国林业法规体系的组成。(2)证据的特点、种类,违法行为的概念、构成要件。(2)林业行政处罚的原则、种类、条件、程序。

(3)林业行政复议、林业行政诉讼原则、范围、管辖、程序、条件。

(4)林权管理的法律规定,包括林权的概念;林权的主要内容;林权登记的内容、程序;林权流转;占用、征用林地主要法律规定;林权争议解决的办法、程序。

(5)森林经营管理的法律规定,包括森林林种的划分、林业长远规划与森林经营方案;森林资源清查与森林资源档案制度。

(6)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法律规定。(7)植树造林的法律规定。

(8)森林限额采伐的范围、制定年采伐限额的原则及程序。

(9)木材经营、运输管理,珍贵树木及其制品、衍生物进出口管理的的主要内容(10)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对象、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程序等相关制度的基本内容。

(11)林木种子法律制度包括种子的审定、生产、经营、使用的主要内容。(12)违反森林法的主要法律责任及种类。包括盗伐、滥伐林木,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林木,违法发放、买卖林木采伐许可证、木材运输证等证件、文件,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砂、采土及其他毁林行为,未按规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经营、加工木材,违法改变林地用途、非法运输木材等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与处罚规定。需熟悉的知识内容:

(1)集体林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林业分类经营的基本做法、意义。(3)我国对林业进行扶持的主要措施。

(4)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主要政策障碍及改进措施。(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意义及实施的主要途径。(6)我国林业税费政策的主要内容及改进措施。需了解的知识内容:

(1)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异同

(2)政策、林业政策、林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林业三定、退耕还林政策、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非公有制林业、育林基金、林业跨越式发展等概念的基本内容及相关组成(3)林政管理的原则、主要职责范围。

(4)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主要职责;森林公安机关、基层林业工作站的地位、作用。

(5)与承包经营、林地流转相关的合同法律知识,包括合同的条款、履行、违约责任及合同争议解决办法。

林业科学发展概况

时间:2010-08-27 11:11来源:园林绿化 作者:绿化 点击:

123次

一些新兴学科如数量生态学、生物工程、系统工程、信息管理科学等的渗透,新技术的应用和综合性的技术开发,正使林业科学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发生变化。一个具有广泛理论基础、多门类、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现代林业科学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它的建立,将促进林业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横向联系,并增强林业科学自身的纵深发展。林业科学根据其研究的方向与任务,包括6大门类。

林业基础科学

林业科学各分支的研究不断深化、提高和创新的理论基础。如森林生态学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林学、森林环境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的领域中。其他如树木学、树木生理学、生物化学、林

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木遗传学、木材学、测量学、测树学、森林水文学、森林气象学、森林土壤学、经济学等也都是各有关分支学科的相应的基础学科。林学

林业科学的骨干,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保护、森林动物等学科。主要研究:无林地的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森林资源的扩大,现有森林资源的清查和科学经营管理,林分结构的改善,林分生产率的提高,森林病、虫、火、鸟兽等危害的防治和利用,森林损耗率的降低和森林收益的增加,林业区划和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的制订以逐步实现森林多种目的的永续利用等。

森林环境科学

属国土整治范畴。主要研究:各种防护林的建立、划定、经营管理和防护效益的测定、评价,由于森林破坏而产生和加剧的各种灾害,如水土流失、风沙、洪水、雪崩、泥石流等的发生发展规律,资源的污染和短缺,以及维护、改善和美化自然环境的技术措施等。以维护生态平衡和服务于人的保健、游憩为目的。主要学科有:水土保持学、治沙学、水利工程学、城市林业学、园林规划设计学、园林植物栽培学、风景园林学等。森林工程科学

有关森林资源综合开发、木材商品流通和林业机械设计制造的科学,属森林工业范畴。主要研究森林的合理采伐和造材、木材集运、木材保存、林区道路和桥梁规划设计的理论和技术,木材商品的调拨和销售,以及与上述作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林业机械研制等。主要学科有森林采运工程学、森林道路桥梁工程学、贮木场经营管理学、木材商品学和林业机械设计制造学等。林产加工科学

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学加工的科学,属森林工业范畴。以有关木材和木质材料的理论为基础,研究林产品加工的理论、工艺流程与机械设备,产品设计与二次加工以及产品性能的测试等。主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要学科有木材与木质材料学、制材学、木材干燥学、木材防腐学、人造板生产工艺学、树木提炼物化工原理等。林业经济管理科学

与林业部门物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有关的经济管理科学。主要研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生产关系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为解决林产品的供需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学科有林业经济学、林业企业组织计划管理、林业统计学、林业财务会计、木材贸易学、林业法规等。林业厅专业知识面试

时间:2010-08-15 21:08来源:园林绿化 作者:绿化 点击:

295次

建议:

1、了解一下林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共四法5条例。如公民义务植树的年龄,等。

2、准备1-2个大题。比如怎样加快林业发展,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林业

工作很辛苦如何为林业做贡献等。

3、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比如林业的三大效益,森林覆盖率,森林包括的林种。

林业政策法规知识 篇2

一、 现行林业财政政策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近年来, 中央财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支持林业重点工程, 开展林业补贴试点,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逐步构建了现代林业发展财政政策框架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现代林业发展保障投入达 5 829亿元。具体来看,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支持林业重点工程,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一是支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 有效保护森林16.19亿亩, 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净增7.25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促进森林资源从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向提高森林质量转变。“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763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140亿元。二是支持退耕还林工程。该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工程实施以来共造林4.15亿亩, 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 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2.76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多百分点, 涉及面达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 2 279个县、3 200多万户的1.24亿农民。“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 2 289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270亿元。三是支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56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12亿元, 主要用于对工程区域内实行退耕农户的粮食补助、现金补助、禁牧舍饲补助及基建投资。从总体上遏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 明显改善北京周边生态环境。四是支持“三北”防护林等建设工程。“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计投入180亿元, 其中2012年投入34亿元, 支持包括长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珠江防护林等工程建设。其中, “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3.67亿亩,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一倍, 治理沙化土地27.8万平方公里, 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8.6万平方公里。

(二) 建立林业补贴制度, 努力实现“双增”目标

为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的目标, 中央财政创新支持方式, 先后启动了森林抚育补贴、造林补贴、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一是开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森林抚育补贴试点资金129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53.5亿元。抚育任务量达到 4 874万亩, 通过对中幼林实施间伐、修枝、除草、割灌等, 改善了林分结构, 提高了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二是开展造林补贴试点。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造林补贴试点资金34.35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25.4亿元。通过在非工程地区安排造林补贴资金, 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植树造林积极性, 加快了我国造林绿化步伐。三是开展林木良种补贴试点。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木良种补贴试点资金8.48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4.48亿元。通过对国家级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育苗单位给予补贴, 加快了我国林木良种化进程。

(三)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中央财政于2004年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用于国家级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 从2010年起, 对属于集体的国家级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从5元/亩提高到10元/亩。“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偿基金43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109亿元, 纳入补偿的国家级公益林面积达13.85亿亩。二是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为配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 中央财政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 1 104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371亿元。通过明显提高转移支付补助系数, 加大对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调中线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涉及的451个县的转移支付力度。

(四) 扶持林业产业发展, 积极推动“绿色经济”

一是积极推进木本油料产业发展。2011年, 中央财政统筹整合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等十项资金共28亿元, 2012年预计达到37亿元, 支持优质种苗培育、基地建设 (新造、抚育和低产林改造) 、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龙头企业种植加工以及金融支持等环节, 较大程度推动木本油料产业发展。二是支持林业科技推广。“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国家林业局部门预算内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专项资金35亿元, 其中2012年已安排6亿元, 进一步支持了林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林业生产力。三是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业贷款贴息资金4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9.7亿元。通过将社会资金有效地引领到林业领域, 缓解了林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资金压力。四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在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关税方面, 对林业产业实行了减征、免征等税收优惠政策。此外, 为使成品油价格改革不对林业生产产生大的影响, 中央财政还安排相应补贴, 以保障林业生产生活用油。

(五) 推进林业体制改革, 焕发林业生机活力

一是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2007-2010年, 中央财政对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省市, 安排集体林改工作经费35亿元。截止目前, 全国已确权的集体林面积占所有集体林的97%, 已发证面积占已确权面积的87%。二是改革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办法, 安排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资金。2009年6月, 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修订的《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规定, 从2009年7月1日起, 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由林产品销售收入的20%降至10%以下, 具备条件地区可将育林基金征收标准确定为零。为缓解育林基金征收标准降低后地方财政的收支压力, 2010-2012年, 中央财政共安排育林基金减收转移支付资金42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14亿元。三是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近年来, 中央财政就国有林场改革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提出了相关意见。目前, 中央财政正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方案。

(六) 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

一是支持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林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补助资金及基本建设投资共31.06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2.5亿元。通过支持保护区能力建设, 加强监测和救助能力, 有效地支持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加大对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从2010年起, 中央财政设立了湿地保护补助资金, 用于加强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此外, 逐步加大了湿地保护工程的投入力度。截止目前已累计安排12.8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2亿元。

(七) 强化灾情预防控制, 提升抗灾减灾能力

一是支持森林防火。“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边境森林防火隔离带补助费、森林防火补助经费、森林防火基本建设资金共68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12亿元, 进一步健全了森林防火组织体系, 提高防火应急水平。二是支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安排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及林业有害生物基本建设经费35亿元, 其中2012年已初步安排5亿元, 进一步支持基层林业管理单位做好疫情监测、检疫防灾、防治基础设施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三是支持抵抗旱涝和冰冻等自然灾害。“十一五”以来, 中央财政共安排林业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补助资金10亿元, 用于受灾林地、林木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清理, 灾后林木的补植补造、因灾损毁的林业相关设施修复和设备购置等。四是安排森林保险保费补贴, 提高林业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2009年开始, 中央财政陆续在江西、湖南、福建、浙江、云南、辽宁等省开展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 并扩大补贴区域, 提高补贴比例, 2009-2012年共安排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资金16亿元, 其中2012年安排7亿元。

二、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需要正确把握的几个问题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林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以及林业发展面临着更多新使命、新要求、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完善林业财政政策, 使其更好地为林业发展服务。结合对现行林业财政政策的梳理及思考, 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需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 遵循林业发展规律

研究制定林业财政政策必须要遵循两个规律, 即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1.遵循林业发展的自然规律。

林木生长过程本身, 是通过光合作用, 将二氧化碳和水分、养分转化为木质木材, 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林木高大的树冠覆盖, 减少了土壤表层水分的蒸腾。林木较长的生长周期, 减少了对林地表层土壤的频繁扰动, 进而形成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可以大大减少水土流失。一是从时间上看林木生长具有长周期性。从种植到形成比较稳定的生态系统, 获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需要几代人长期持续不断的培育才能实现。任何过分强调经济利益, 特别是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的体制机制设计, 都不利于林木生长及生态公益效益的发挥, 甚至造成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利用。因此, 对林业的投入扶持政策必须稳定。二是从空间上看林业生产的广域性和区域性并存。首先林业生产具有广域性。尽管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别很大, 但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不少地区的主要领导把造林绿化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 林业财政政策要以广覆盖、普惠制为目标。其次, 林业生产的区域性很强。我国不同地区适生的树种在生长周期、性状等各方面差别很大, 各地也有传统的优势树种和林业产业, 在林业生态建设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因此, 林业财政政策要注意突出不同地区的特点, 对某些地区予以倾斜支持。三是林业发展的其他某些自然规律。除了林木生产以外, 林业发展还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荒漠化防治等诸多内容。这些方面也有其特定的自然规律, 需要在制定林业财政政策时准确理解。

2.遵循林业发展的经济规律。

无论是产出经济产品还是生态产品, 林业发展还具有明显的经济规律。一方面林业产品具有显著公共性。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现代林业主要提供生态产品, 而生态产品大多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防护林体系、绿化带、森林防火等。即使是商品林在未采伐前也具有公共性, 这些公共产品对维护社会的生态环境是必需的, 但通过市场机制又难以保障供给。另一方面林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效益外部性。林业生产的基本内容是森林经营和森林利用。以经营为例, 经营者付出巨大劳动和投入后, 产出首先是空气、水源等被全社会利用的产品。这些产品的经济价值难以衡量, 经营者不能凭此进行市场交换, 也无法成为收入, 因而经营者为自身谋取的利益远远低于为他人和为社会所创造的利益。以利用为例, 经营者采伐森林后生产出木材等物质产品, 尽管通过市场交换可以获得销售收入, 但森林生态效益却随之消失, 这一损失也由全社会来承担。上述两种情况均造成了较大的外部效益溢出, 且难以经过市场价格得到表现, 因此, 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林业生产的投入力度, 并且投入的主要内容是对其公共性的补助和外部性的补偿。

(二) 把握制度基本要求

林业的各方面发展, 涉及到权属、资源、区位等多方面因素, 因此做好林业财政工作不能在真空中和实验室里, 而要把握好国家各项制度的要求。

1.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完善林业财政政策、做好林业财政工作, 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不仅分析林业发展的状况要有历史的眼光、有辩证的态度, 而且制定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要从实际出发, 从解决问题入手。近年来, 各级林业和财政部门出台了若干项很好的政策和做法, 但与林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很不够。

2.把握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要求。

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是我国各项基础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处理好林业发展中的不同权属关系, 是林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 集体林地已经基本承包到户, 集体林已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农民个人财产, 因此集体林地和集体林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功能相应更加突出。作为保护和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的国有林场, 要强化其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突出其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功能。国有林场管理的8亿多亩国有林地及其上面的几十亿立方米木材蓄积, 是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管理的重要的公共资源和资产。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对全体公民而言十分珍贵, 坚持其国家所有、公共享有的特征非常必要, 改革过程中应该保全这部分资源和资产, 任何人不能随意处置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 尤其不能以改革的名义私分林地, 或确权给小集团、部分人, 导致本属公共所有的资源资产的流失, 更不能通过私分和变卖等方式将其私有化。

(三) 提高政策设计质量

政策设计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要把政策设计好, 仅仅有理念、目标和要求是不够的, 需要设计者充分调研、不断学习, 还要考虑政策设计的系统性、利益分配的合理性、政策边界清晰、简便易行。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来看, 政策的设计过程, 就是在既定的政策目标和价值体系下, 以最佳途径和环节达到最佳政策效果的过程。政策设计的科学品格, 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用理论思维整理材料、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注重简单性原则。根据上述四点要求, 纵观当前林业财政政策, 设计质量方面有三点需要进一步提高:一是要加强政策的系统性。经过“十一五”高速发展后, 我国林业发展的某些系统性问题进一步凸显。这就要求在政策设计时注意相关政策的避让与衔接, 即各项政策之间既不能重复, 也不能脱节。这对政策设计者们而言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十一五”时期, 中央财政在加强政策的系统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建立补贴体系, 实现了林业生产的全覆盖;制定出台多项措施, 统筹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但这与我国林业发展的需求和全社会的期望相比仍有差距。今后, 中央财政将继续把加强政策的系统性作为提高政策设计质量的重点之一。二是要加强政策的简便性。林业财政政策既面对千家万户, 又贯通各级政府, 政策体系要简单易懂、方便易行。在研究时可以有复杂的论述和推理, 但是出台的政策措施应当好理解、好执行。如果出台的政策标准繁多、计算麻烦, 干部和群众们难以理解, 则不能说政策是成功的。三是要建设政策的评估机制。现在各项政策很多, 哪些实现了预期效果, 哪些产生了别的效果, 没有进行过全面、基础、量化、客观评价, 很多是靠领导的评语或是社会的反响。以后在研究出台新政策之前, 首先要反思现行政策, 要对照当初的政策目标梳理评估, 在此基础上, 再结合新情况、新问题开展研究。政策执行时, 要不断监督, 及时纠偏。执行完后, 要马上检验, 保证时效性。

三、完善林业财政政策, 做好当前几项林业财政重点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 抓紧研究支持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政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5]29号) , 2005年以来, 国家启动了一批沙区的生态建设重点工程, 包括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及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据2011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 “十一五”期间, 全国沙化土地年均减少 1 717平方公里, 实现了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净减少。但是, 我国土地沙化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仍有173.11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占国土面积的18.03%。我国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老、少、边、贫”地区, 沙化导致生态恶化,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并危及生存。目前我国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仅52.3万平方公里, 仅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30%, 而面积广阔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的沙化土地目前尚未采取任何防治措施。

林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肺”,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之“肾”,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之“免疫系统”, 荒漠化生态系统是地球之“癌”。四者互为因果、缺一不可, 不能厚此薄彼。长期以来, 国家高度重视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并投入了大量资金, 对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逐步走上了正规。因此, 完善林业财政政策的当务之急是抓紧研究支持荒漠化防治的财政政策。

(二) 关于支持国有林场改革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改善林区民生, 促进国有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国有林场改革不是为了单纯的甩包袱和搞活林场经济, 而是要通过完善和创新体制机制, 使广大的国有林场职工得到实惠, 使这部分珍贵的国有林地和森林资源在我国林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国有林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 从当前以及今后国有林场在我国生态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出发, 将现有国有林场全部界定为公益型事业单位, 明确其主要职能是保护和培育国有森林资源,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安全。根据公益型事业单位改革要求, 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 分离办社会职能, 重新核定事业编制。在此基础上, 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即国有林场人员经费和机构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国有林场抚育采伐、森林旅游等经营收入上缴同级财政。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要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1.要坚持公益性质, 明确国有林场改革方向。2.要坚持生态优先, 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3.要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4.要遵循自然规律, 确保林场经营体制与林木生长规律相契合。根据上述思路和原则,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实行事社分开, 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二是理顺管理体制, 合理设置内部管理机构。三是创新经营机制, 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四是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国有林场自身效益。五是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积极扶持政策。六是实行科技兴场,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七是严格依法治林, 加大林业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三) 关于造林补贴

近年来, 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并逐步扩大补贴规模是完善林业财政政策的重点工作。实施造林补贴,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迫切需要。2009年9月22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了我国林业发展“双增”目标, 即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 4 000万公顷, 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措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获得了林地等生产资料, 加上木材等林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农民普遍感到造林有利可图。三是克服造林绿化“重造轻管”的有效保障。一直以来, 我国部分地区存在“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问题, 主要原因是“重造轻管”的弊端难以有效克服。实施造林补贴政策, 有利于将造林绿化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社会, 将“拿钱替政府造林”转变为“自己造林政府补贴”, 切实增强社会造林主体的权利和责任意识。四是各国增加森林资源的普遍做法。造林活动具有初期投入大、收益周期长及效益外部性等特点。在森林资源增加阶段, 各国政府普遍实行了造林补贴政策。造林补贴政策在四个方面实现了政策创新:实行了普惠制, 凡是有需求的造林主体都可以申请;扩展了补贴地域, 林业重点工程覆盖不到的地区, 均可成为补贴造林地块;造林主体自主决定是否造林、造什么林、怎么造林, 没有指令计划;财政负担合理, 补贴标准以引导和激励造林活动为目标, 不负担全部成本。

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和林业财政工作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弊端的认识逐步全面。克服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弊端, 也是我们大力推动造林补贴工作的重要原因。因此, 下一步, 中央财政将逐步扩大造林补贴规模, 建立健全造林补贴政策, 使其成为我国造林绿化主要扶持政策。

(四) 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

近年来,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我们日常的调研、检查等过程中, 要求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呼声也很多。对于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各地干部群众的反映, 我们高度重视, 不仅积极倾听各方面的呼声, 而且认真研究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究竟是多少?我们认为, 集体或个人的林地被区划界定为国家级公益林的, 其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并没有发生变化, 国家只是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不允许对公益林木进行采伐, 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在每年获得国家补偿的情况下, 不仅仍然拥有公益林林木所有权, 而且可以利用公益林地发展林下经济, 增加收入。退一步讲, 即使对国家级公益林进行租赁, 其租赁价格分摊到轮伐期内每年当中, 每亩也只有几十元。此外, 区划并管护好生态公益林, 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不能单纯地强调经济利益。当然, 就整体而言, 目前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还是偏低的。下一步, 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高度重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二是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三是开展绩效评价试点。

2.研究推进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来源。当前森林生态效益生态补偿基金的来源渠道单一, 也是补偿标准偏低的重要原因。近年来, 部分省区在多渠道筹集补偿基金来源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福建省制定了《江河下游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 以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为依据, 综合参考生态公益林数量及其对流域的贡献大小、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按每年每吨用水量承担生态补偿金0.1元、0.05元、0.06元三种标准测算, 承担期限三年, 所筹集资金用于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目前该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已达到每年每亩12元。广东省从2010年起统一省级以上公益林补偿标准, 并逐步提高标准, 2010年为每亩14元、2011年为每亩16元、2012年为每亩18元。目前来看, 这种补偿主要限于流域间、省域内的生态效益补偿。下一步,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8]10号) 提出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以及“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的要求,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和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政策。

(五) 关于支持发展林下经济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重要措施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各地区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 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 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广西、江西、北京、甘肃等省已正式出台促进林下经济发展文件。安徽、北京、广西、甘肃等省制定了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辽宁、江西、广西、福建等省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其中:广西2011年安排1亿元, 辽宁每年安排 5 000万元, 江西省2011年安排 1 000万元, 福建省2012年安排 3 000万元。在各地积极推动下, 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2011年全国林下经济产值已达 2 081亿元。

林业政策法规知识 篇3

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森林公安、国有林场改革等方面的补助资金。以往,各项资金安排都有独立的政策规定,此次整合旨在深化改革,加强规范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办法》分总则、预算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贴、森林公安补助、国有林场改革补助、监督检查、附则八章。

《办法》规定,每年12月31日前,国家林业局会同财政部下达下一年度林业工作任务计划。各省(区、市)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31日之前上报资金申请文件。4月30日前,国家林业局将林业补助资金分配建议函报财政部。财政部确定林业补助资金分配方案,并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复预算后3个月内,按照预算级次下达资金。林业补助资金采取因素法分配。

《办法》明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包括管护补助支出和公共管护支出两部分。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5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1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相比于即将废止的2009年印发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新《办法》将集体和个人所有的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每年每亩提高了5元。

《办法》规定,林木良种培育补贴包括良种繁育补贴和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的补贴对象为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补贴标准为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每亩补贴600元,采穗圃每亩补贴300元,母树林、试验林每亩补贴100元。林木良种苗木培育补贴的补贴对象为国有育苗单位,补贴标准除有特殊要求的良种苗木外,每株良种苗木平均补贴0.2元。

造林补贴包括造林直接补贴和间接费用补贴。直接补贴的标准为:人工营造,乔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灌木林每亩补贴120元(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等省区灌木林每亩补贴200元),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间接费用补贴是指对享受造林补贴的县、局、场林业部门组织开展造林有关作业设计、技术指导所需费用的补贴。相比于2012年印发的《中央财政林业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新《办法》增加了低产低效林改造补贴。

林业政策案例 篇4

【基本案情】2002年春,居住在某村村边的李某将自己房屋四周杨树、泡桐等围村林树木砍伐。县林业局接到举报后派执法人员到现场调查,经清点李某滥伐树木76棵。县林业局根据李某违法的事实,依法作出林业行政处罚决定,责令补种380棵林木,并按滥伐林木价值3倍处以罚款5600元。李某以采伐自己房前屋后的林木不需林业主管部门审批为由,不服林业局处罚诉至县人民法院。

【处理意见】法院经过调查审理,维持林业局对李某作出的处罚决定。

【案件评析】林业局的处理及法院的判决均是正确的。

根据《森林法》第32条的规定,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这里所指房前屋后的范围怎么界定?房前前至多远、屋后后至何处?是本案定性的关键。

2000年9月5日,国家林业局在答复内蒙古林业厅的意见中对《森林法》第32条规定的“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中的“房前屋后”的具体范围进行了解释。“房前屋后”的具体范围一般是指农村居民宅基地的范围;“零星林木”是相对成片林木而言,一般是指农村居民宅基地范围内的零星分布的林木,对于不在宅基地内的“零星林木”不在“除外”之列。

本案所涉及的林木,是李某所在村庄的围村林,所伐林木不在李某宅基地范围之内,并且李某共采伐林木76棵,不应认定为“零星林木”。综上所述,李某所伐林木,不属于《森林法》第32条“农村居民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因此采伐时,必须按照《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申请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进行采伐。否则,无证采伐便构成滥伐,应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观点概括】“房前屋后”的范围一般是指农村居民宅基地的范围;依法不需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零星林木”,一般是指农村居民宅基地范围内的零星分布的林木。

(摘自:国家林业局政法司编《林业行政执法案例评析》)

非法加工木材并收购盗伐的林木应分别追究法律责

发布时间:2012-03-26 11:39 阅读次数:68 选择字号:T|T

【基本案情】村民丁某于2006年3月初,在自家院落内搭建了简易工棚,购进一套木材加工没备,开始承接附近村民的木材加工业务,但未办理木材经营(加工)审批手续。该木材加工点自开业以来,除承接杉木、马尾松来料加工外,还多次收购了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杨树原木累计23.80立方米。县林业局经调查发现,这些杨树原木均系当地村民盗伐的林木。案发时,丁某已赚取杉木、马尾松加工费1700元。【处理意见】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县林业局存在两种不同的意 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丁某开办的木材加工厂,从事来料加工业务,应当以在林区非法加工木材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第二种意见认为,丁某不仅从事了非法加工木材活动,而且还收购了村民盗伐的林木,应当对其在林区非法加工木材、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的林木行为分别进行处罚。

县林业局采纳了第二种意见,对丁某非法加工木材的行为作出如下处罚:(1)没收违法所得1700元;(2)处违法所得2倍的罚款, 计人民币3400元。将丁某收购村民盗伐林木的相关证据材料移交给了森林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案件评析】县林业局的处理是正确的。

第一,县林业局对丁某擅自加工杉木、马尾松的行政违法行为,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为了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行业的监督管理,《森林法实施条例》第34条规定,在林区经营(含加工)木材,必须经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根据这一规定,所谓擅自在林区加工木材是指行为人以牟利为目的,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或者虽经批准但违反其规定,在林区从事木材加工活动、赚取加工费的行为。该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行为人主观上以牟利为目的;(2)客观上实施了在林区非法加工木材的行为;(3)违法情节较轻,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本案中,丁某未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林区擅自承揽木材加工业务、赚取木材加工费的行为,违反了《森林法实施条例》第34条的规定,已构成擅自在林区非法加工木材行为。对擅自在林区非法加工木材行为的处罚,《森林法实施条例》第40条进一步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经营(含加工)木材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没收非法经营的木材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2倍以下的罚款。因此,县林业局对丁某擅自加工杉木、马尾松行为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700元、罚款3400元的处罚是正确的。

第二,丁某收购盗伐林木的行为已涉嫌构成犯罪,县林业局应当依法将丁某涉嫌犯罪部分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本案中值得注意的是,丁某不仅实施了非法加工木材的行政违法行为,还收购了部分盗伐的林木。《森林法》第43条规定,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收购的盗伐、滥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收购林木的价款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谓在林区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林木的行为是指以牟利为目的,在林区收购明知是盗伐或者滥伐林木的行为。该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行为人主观上以牟利为目的;(2)客观上实施了明知是盗伐、滥伐的林木而予以收购的行为。明知与否对于认定丁某非法收购行为的性质十分关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规定:明知包括知道和应当知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视为应当知道:(1)在非法的木材交易场所或者销售单位收购木材的;(2)收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木材的;(3)收购违反规定出售的木材的。本案中,丁某以牟利为目的,收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出售的杨树原木,符合非法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主观要件,应当视为明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森林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20立方米以上或者幼树1000株以上的,属于“情节严重”的情形之一。本案中,丁某收购村民盗伐的杨树23.80立方米, 已达到刑事案件的立案标准,县林业局将有关证据材料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做法是正确的。

【观点概括】在非法经营(含加工)木材活动中,有收购明知是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林业主管部门应对行政违法部分予以行政处罚,涉嫌犯罪部分则应当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追究刑事资任。

首 页 》 政策法规 》 典型案例 》 正文

征用林地手续未批先伐树,按滥伐处

【基本案情】某县药厂扩建.需要使用防护林地

3.6亩。其征用林地申请按程序应当由县、市林业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并按规定预交森林植被恢复费后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在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过程中,药厂以清理施工现场为由,擅自砍伐拟使用林地上的林木(林木补偿款等已交付给林木原所有权人)8.9立方米。县林业主管部门接到举报后,进行查处,作出责令补种滥伐林木5倍的树木、处以滥伐林木价值5倍罚款的行政处罚。药厂认为自己已经上报办理占用林地手续并按规定上交了森林植被恢复费,不属于滥伐林木行为,因此对处罚决定不服,向市林业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

【处理意见】市林业主管部门调查核实后,维持县林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决定。

【案件评析】县林业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和市林业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决定是正确的。

拟使用林地单位按规定申报使用林地手续后,并不是所有用地申请都能得到批准,只有县、市两级林业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并签署意见,报省级或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并发给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用地单位持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等材料按照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后,才能进行施工建设。建设用地被批准后,如果拟施工林地上的林木需伐除时,用地行为人还必须依法办理林木采伐许可手续。因此,药厂正确的做法是应首先取得省级或者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使用林地同意书,办理完有关征用土地手续,然后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凭采伐许可证进行采伐。本案中用地单位虽然已将林木补偿款等交付给林木原所有权人,并获得了林木所有权,但是以已经上报办理使用林地手续、桉规定上交森林植被恢复费为由,在既没有获得使用林地审批,又没有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采伐林木,构成滥伐林木行为,依法应予处罚。

【观点概括】没有取得使用林地同意书并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的情况下,不得擅自采伐拟征占用林地上的树木。

(摘自:国家林业局政法司编《林业行政执法案例评析》

在幼林地内放牧致使林木毁坏的构成违法

发布时间:2012-03-26 11:27 阅读次数:78 选择字号:T|T

【基本案情】2006年6月,村民马某在放牧时将羊群赶入一片沙枣林内,造成106株沙枣幼树被毁,受损林木价值420元,该沙枣林归村民李某所有。经调查,二年前,李某与村集体签订一份承包造林合同,在沙漠边缘营造了这片沙枣林,被马某放牧毁坏时尚属于幼林。

【处理意见】在案件处理过程中,县林业局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马某在沙化土地上放牧,造成植被破坏,应当依据《防沙治沙法》第38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马某在幼林地内放牧,致使李某的林木受到毁坏,应依据〔森林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县林业局采纳了第二种意见,对马某作出如下处理:(1)责令停止违法行为;(2)补种毁坏株数2倍的树木。

【案件评析】县林业局的处理是正确的。

首先,李某承包的林地不属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马某的放牧行为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的规定。《防沙治沙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活动。同时,《防沙治沙法》第38条规定,违反本法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范围内从事破坏植被活动的,由县级以上林业、农(牧)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防沙治沙法》中规定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是指由全国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沙治沙规划确定的、暂不具备治理条件或者因保护生态环境不宜开发利用而实行封禁保护的连片沙化土地。本案中,李某承包的林地位于沙漠边缘,已营造了成片沙枣林,并非实行封禁保护的沙化土地,因而并不适用《防沙治沙法》第38条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其次,马某在他人营造的幼林中放牧,属于在幼林地内放牧毁林的行为。所谓在幼林地内放牧毁林行为,是指违反《森林法》的规定,在幼林地内放牧,致使林木受到毁坏的行为。该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行为人主观上以放牧为目的;(2)客观上实施了在幼林地内放牧、致使林木受到毁坏的行为;(3)违法情节较轻,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森林法》第23条第2款明确规定,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森林法》第44条第2款则进一步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林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依法赔偿损失;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本案中,李某的沙枣林尚属于幼林,马某故意将羊群赶人林内,主观上以放牧为目的,客观上致使106株沙枣树被毁,造成林木损失420元,已构成在幼林地内放牧毁林行为。

因此,县林业局采纳第二种意见,依据《森林法》笫44条第2款的规定,对马某作出的处理是正确的。

【观点概括】违反《森林法》的规定,在幼林地内放牧毁林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种毁坏株数1倍以上3倍以下的树木。

(摘自:国家林业局政法司编《林业行政执法案例评析》

盗伐林木在非法运输途中被查获不能按两种违法行

为并罚 发布时间:2012-01-05 09:21 阅读次数:113 选择字号:T|T

【基本案情】村民李某得知地板厂高价收购花曲柳,便产生砍树挣钱的念头,于是在2006年3月26曰。携带刀锯等工具窜至本村集体天然林内盗伐花曲柳两株,并截成2米长的原木6根,折合立木蓄积1.1227立方米,价值505元。李某将木材运往地板厂销售,途经某木材检查站时被执法人员查获。经询问李某无木材运输证明,说不清木材来源,木材检查站将此案移交县森林公安局处理。

【处理意见】在讨论该案时,森林公安局办案人员对如何追究李某的违法行为,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李某构成了盗伐林木和无证运输木材两个违法行为。第二种意见认为,对李某只能定一个林业行政违法行为。

根据《森林法》第39条第1款规定,森林公安局以盗伐林木行为,对李某作出行政处罚:(1)责令补种盗伐林木株数10倍的树木;(2)没收盗伐的林木;(3)处以盗伐林木价值8倍的罚款4040元。

【案件评析】县森林公安局的处理是正确的。

本案中李某既实施了盗伐林木行为,又实施了无证运输木材行为,其行为表面看起来似乎完全符合两个行为的构成要件,已构成了盗伐林木和无证运输木材两种违法行为。但是这两个行为不是单独存在,而是表现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和违法行为上的连续性。两个行为的发生存在着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牵连关系,即李某盗伐林木的目的是非法占有所盗林木变卖挣钱,这是实施违法行为的主要动机;无证运输木材是为了完成“非法占有”这个目的的手段和过程的延续,而且两种违法行为并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无证运输行为已经被盗伐林木行为所吸收。因此,对李某应按其主行为盗伐林木予以处罚,而不能按盗伐林木和违法运输木材两种行为并罚。

【观点概括】当盗伐和违法运输两个行为存在目的行为与手段行为的牵连关系,而且两种违法行为并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时,无证运输行为已经被盗伐林木行为所吸收。因此,对违法行为人应按其主行为盗伐林木予以处罚,而不能按盗伐林木和违法运输木材两种行为并罚。

(摘自:国家林业局政法司编《林业行政执法案例评析》)

•按法院的判决书采伐林木,合法?

• 某县河西村村民赵某由于对村委会个别人不满,自1996年起一直拒绝交纳“三提五统”等费用,到2002年共计欠交1850元。乡、村两级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仍无效果,在村里造成很坏的影响,致使本村一些户产生了攀比思想,出现了拒交提留的现象。为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村委会于2002年7月14日把赵某告上法庭。县法院经过审理,判赵某败诉,并限期交齐7年来所欠的“三提五统”共计1850元整。赵某以家庭困难为由仍拒绝交纳。最后县法院将赵某在承包田边栽植的12棵杨树判归村委会所有,采伐树木以折抵提留款,并制作了判决书。

•其后,村委会便组织人员把赵某的12棵杨树(原木材积4.1立方米)伐倒卖给了乡木材加工厂,除去采伐树木和运输木材的费用,剩余的卖款正好折抵赵某的1850元欠款。

•三天后,河西村无采伐证伐树一事被县林业局林政稽查人员发现,经调查认定属滥伐林木案件,并依法对河西村委会作出限期补种60株树木并处所伐林木价值四倍计8200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同时对乡木材加工厂非法收购明知是滥伐的林木的行为给以没收违法收购的4.1方木材、罚款4100元的行政处罚。河西村委会和乡木材加工厂对林业局给予的行政处罚均提出异议,并向县政府提出行政复议要求。(三)木材经营加工管理制度

•《森林法》第三十六条规定:林区木材的经营和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在林区经营(含加工)木材,必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木材收购单位和个人不得收购没有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其他合法来源证明的木材。•前款所称木材,是指原木、锯材、竹木、木片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其他木材。

• 某甲在自留山上种有20杨树,因和某乙有矛盾,遂将甲某种植的20棵杨树全部砍伐,弃之路边。某乙因此被当地公安机关以违反治安管理的有关规定拘留。但是公安机关在审理过程中,认为此案涉林毁林,于是将该案移交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处理(当地未设立森林公安机关)。该案如何处理?

•二 滥伐森林或其他林木的行为。违反森林法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一)未经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管部门批准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或者虽持有林木采伐许可证,但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时间、数量、树种或者方式,任意采伐本单位所有或者本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二)超过林木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数量采伐他人所有的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三)林木权属争议一方在林木权属确权之前,擅自砍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的。•

(四)超过木材生产计划采伐森林或其他林木的。•1.滥伐林木一般违法的行政处罚 •1)补种5倍 •2)罚款滥伐林木价值2-5倍

•2.对滥伐林木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滥伐森林或者其他林木,数量较大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滥伐林木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按照《刑法》第345条和最高人民法院[2000]第36号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罚。

•注意

•(1)盗伐林木罪与滥伐林木罪的区别 •(2)共同犯罪

• 某县干渠两侧一片杨树林已经进入采伐期。当初造林时,县水利局与乡政府、村委会及护林员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水利局负责林木的处置,收益分成水利局占20%,乡政府占10%,护林员占10%村委会占60%。由于当时修干渠时土地征用补偿问题没有处理好,村委会与县水利局产生矛盾。因此,林木成材后,县水利局一直不申请采伐。2002年1月有,村支书、村主任商量以还村里为由,以每棵170元买给木材贩子100棵,并于当晚实施采伐,并发现举报。此案如何定性? •盗伐与滥伐的区别――关健在权属

•一是合同虽然未规定林木权属,但应当推定为共同共有,而且属于不可分的共同共有。•二是根据共同共有的特点,共有人其中1人处置共有财产,应当征得其他共有人的同意。

•三是据此,村委会在未征得其他共有人的情况下,对共有财产即林木进行了非法采伐,应当定性为盗伐林木行为。

•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房前屋后的范围:宅基地范围;零星树木:不成片的。

2、宅基地调整后采伐宅地上种植的林木是否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

一是如果林木权属未发生变化,采伐时不需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二是如果权属发生变化,采伐时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三是在原宅基地上新种植的林木采伐,要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集体林采伐管理..等林业政策 篇5

发布时间:2010-02-04 来源: 浏览次数:44

林资发[2009]166号

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10号)精神,进一步调动广大森林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快现代林业建设,现就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重要意义

1.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商品林采伐限额管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只有建立科学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才能使造林经营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经营者充分共享林业发展成果,才能形成森林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已成为林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科学的森林采伐管理是“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关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林农成为森林经营的主体,只有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才能切实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广大经营者发展林业的积极性,释放出人的巨大潜能和林地的巨大潜力,实现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3.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举措。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发展现代林业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采伐管理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途径。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逐步实现由限额指标管理转向森林可持续经营、多功能发挥和多目标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林业分类经营中的科学引导作用,在林业生产力发展中的激励作用,在林业改革中的基础作用,有利于促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推动现代林业健康发展。

4.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有效途径。立足国内解决林产品供应问题,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目标,科学的采伐管理是形成森林资源培育与林产品供给良性循环的基础措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林产品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必须改革和完善集体林的采伐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森林经营、合理采伐、科学利用的机制,才能不断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资源总量,保障森林产品的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5.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在集体林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和经营模式,大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优化森林结构、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建设和培育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基本原则。

坚持分类管理、分区施策,对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经营主体,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

坚持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森林经营者提供便捷、优质、高效服务。

坚持先行试点、循序渐进,确保森林采伐管理改革有序推进。

坚持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坚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全面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综合措施。

7.总体目标。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机制的任务。改革采伐管理服务方式,简化审批程序,推行采伐限额公示制,建立健全简便易行、公开透明的管理服务新模式;创新采伐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森林分类管理新机制;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逐步实现由限额指标管理向采伐备案管理的转变,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新体制。

8.改革范围。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范围是指: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产权明晰给林农所有的森林和仍由集体经营的森林以及其他非国有林。

三、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内容和方式

9.简化森林采伐管理环节。森林经营者需要采伐林木时,可由就近的林业工作站协助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简化环节,提供林权审核、伐区设计和审批发证等“一站式”服务。实行伐区简易设计,林业主管部门由“伐前拨交、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全过程管理,改为森林经营者伐前、伐中和伐后自主管理,林业主管部门提供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

10.推行森林采伐公示制度。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公布采伐限额(含追加和结转的限额)以及森林采伐管理政策;凡符合采伐条件的森林和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的林木采伐计划,必须在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网站和乡村告示栏公开。森林经营单位或个人对采伐计划和采伐审批有疑问的,可提出书面质疑,林业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开反馈。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机构,应加强对辖区内采伐指标分配、采伐审批的指导和监督,并定期公布检查监督结果。

11.实行森林采伐分类管理。非林业用地上的林木,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自主采伐;林业用地上的林木继续实行采伐限额管理。

商品林采伐类型简化为主伐、抚育采伐和其他采伐,抚育采伐和其他采伐可占用主伐指标,各项指标可向以后各结转使用;公益林可以依法进行抚育采伐、更新采伐和其他采伐,采伐指标不可结转使用。

12.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办法。森林采伐限额管理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依据森林经营方案核定年森林采伐限额;对森林采伐实行由蓄积量和出材量双项控制改为由蓄积量单项控制;皆伐作业的按照面积控制;木材生产计划实行备案制。

四、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体系建设

13.编制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构建以全国林业发展区划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分区施策导则为基础的宏观指导体系,指导森林经营方向及生产力布局。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总结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就与经验,提出新时期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明确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强化保障措施,指导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为全面提高我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14.编制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在《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实施纲要》的指导下,构建以区域可持续经营规划为基础的区域决策体系,进一步细化森林功能分区,制定最佳森林经营和采伐利用模式,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基本构架。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以下简称“二类调查”)的基础上,省级和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以森林分类经营为主导,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编制省、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确定森林经营方向、经营模式、采伐利用方式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区域空间框架,协调森林功能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总体要求。

15.推进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和实施。构建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经营管理体系,使森林经营和森林采伐利用活动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相衔接。国家林业局研究制定简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规范;县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在县级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框架下,引导森林经营者编制森林经营方案,特别是林业工作站要指导和帮助林农编制简易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将森林资源培育和采伐利用等森林经营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逐步实现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

林农编制的简易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认定;林农联合体及其他森林经营者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审定;跨行政区域单位编制的森林经营方案,由双方共同的上一级林业主管部门审定。

16.推广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构建以多种森林经营方法、模式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各类经营者科学经营森林资源。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验示范点建设,通过对典型森林经营模式的总结,形成不同类型森林经营的采伐利用技术标准和多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五、抓好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17.稳步推进试点工作。国家林业局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的森林采伐管理改革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为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各地试点工作必须自始至终贯穿森林可持续经营这条主线,抓住建立便捷高效的森林采伐审批机制和县级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这两个重点,细化试点方案,宣传试点政策,落实保障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试点工作。

18.发挥试点的创新和带动作用。各地要结合经济社会和林业发展实际,在推进试点工作过程中,突出分类指导,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机制创新,在采伐指标分配、简化审批手续、优化限额结构、编制森林经营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以及推广可持续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充分发挥试点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要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对经过实践检验,广大森林经营者满意的试点成果,及时吸收到相关的技术规程和政策法规中。

六、做好集体林采伐管理的基础工作和相关改革

19.推进森林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各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明确管理机构,充实专业人员,加强森林资源档案建设和管理,及时更新森林资源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二类调查为基础、动态管理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做到监测区域全覆盖,监测成果数字化;要规范林业数表管理,积极开展基础数表的修订工作,完善林业数表体系,为森林采伐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20.完善森林采伐管理相关规程规范。各地要抓紧对现有的森林采伐管理相关规程规范进行系统清理,凡是法律依据不明确、制定主体不当及超越职权范围,或者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废止;凡是与现代林业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森林科学经营不相适应的规程规定,要结合实际,尽快修改完善,为广大森林经营者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1.强化木材运输检查监督。各地要进一步理顺木材运输检查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木材检查人员编制和经费;组织编制《全国木材检查站建设规划》,合理调整木材检查站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固定检查为主、流动检查为辅的木材运输检查监督新机制;执行持证上岗和统一装识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实行全国统一的木材运输证;在报刊、网站等媒体以及木材检查站公告栏,公布各地凭证运输名录,规范木材运输秩序。

七、改革和完善集体林采伐管理的保障措施

22.加强对集体林采伐管理改革的组织领导。按照《决定》和《意见》的要求,各地要将森林采伐管理改革作为当前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层层落实责任,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组成专门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及时对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对改革成果进行总结梳理,研究制订相应的采伐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

2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各地要积极筹措资金做好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编制好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和各类森林经营方案,加快各类数表修编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特别是采伐管理电子政务平台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基层木材检查站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24.建设廉洁高效的森林资源管理队伍。森林资源管理队伍肩负依法对森林资源的培育、利用和保护实施管理与监督的重大责任。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加强队伍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业务建设,强化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依法行政和执政为民意识,全面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逐步建立起制度完备、作风优良、廉洁高效、运转协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

25.加强森林采伐管理改革的监督检查。国家林业局各派驻森林资源监督机构和各直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要强化服务意识,主动融入改革,调整检查方法和监督内容,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

26.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各地要强化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切实保护好广大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借改革之机出现的乱砍滥伐、无证运输、非法经营加工等严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群众反映强烈、影响恶劣的案件,实行逐级挂牌督办,一查到底,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009年7月17日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

发布时间:2007-10-26 来源: 浏览次数:49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出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以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工作,防止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实施。《规定》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约束政府行为,避免人为随意干预,促进林木和林地流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资产评估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按照《规定》,森林、林木、林地、森林景观资产,以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其他资产,由评估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对特定目的和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分析、估算。

《规定》明确了必须依法进行评估的8种国有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变动情形:森林资源资产转让、置换;森林资源资产出资进行中外合资或者合作;森林资源资产出资进行股份经营或者联营;森林资源资产从事租赁经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担保或偿还债务;收购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涉及森林资源资产诉讼;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其他情形。以及根据需要可进行评估的3种情形:因自然灾害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盗伐、滥伐、乱批滥占林地人为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占有单位要求评估。并对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的机构和人员资质条件、工作程序、审核要求,以及有关单位和各级工作人员的责任作了明确规定。

《规定》明确,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其他地区涉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的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涉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的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准或授权核准。

从事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并有2名以上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参加方可开展评估业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须经2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与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共同签字方能生效,签字人员对评估报告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按照抵押贷款的有关规定,凡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应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可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评估或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国有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在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近年来,我国稳步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广大林农造林积极性,以森林资源资产为对象的转让、抵押贷款以及合资、合作、股份经营等经济行为越来越多。但也出现了森林资源资产产权流转操作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流失等问题,现行资产评估机构难以满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快速增长的需要。《规定》的出台,将有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绿色时报2007-01-22)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规范

发布时间:2007-09-25 来源: 浏览次数:184 范 围

本规范规定了用地单位申请占用征用林地(含临时占用林地,下同)时应提供的由具备相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作出的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内容。本规范适用于全国范围内占用征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2 总 则 2.1 目的

为严格执行《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范占用林地征用林地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内容,提高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质量,防止发生违法使用林地的情况,严格控制占用征用林地,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2.2 编写原则

2.2.1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必须依法编写,以不占用征用或者少占用征用林地为原则,对国家禁止供地项目,不得为其编写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

2.2.2 要科学、客观、公正地编写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采用的技术方法要符合有关技术规程和标准,采用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具体明确。

2.2.3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拟占用林地及其林木的现状。

2.2.4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要全面评价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综合影响。特别对涉及重点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对项目区域和项目区的森林资源的影响,以及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

2.2.5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应依据设计单位资质,严密组织、认真调查、深入分析、精心编制。对超越资质或粗制滥编的,经核实后要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造成森林资源重大损失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2.3 编写内容要求

1、符合基本建设程序,项目本身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批复文件具备;

2、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时效性强、精度高,外业勘察、专业调查资料齐全,数据符合精度要求;

3、采用的各种相关数据及社会经济情况等背景资料的来源可靠,数据详实,具有时效性;

4、项目使用林地的方案科学,总体布局合理,项目选址得当,用地规模符合实际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有效;

5、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所做的评价全面具体、方法科学、论证充分;

6、采用的经济技术指标、参数、定额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7、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8、提出的综合评价和结论性意见、措施及建议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

9、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资料完整,附件材料及专题论证报告齐全。3 编写单位资质要求

凡是承担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单位必须具有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认证的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资质。

1、下列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写。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需报国家林业局审核同意的占用征用林地项目。

(2)按照《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需报国家林业局审批的临时占用林地项目。

(3)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占用征用林地项目。

2、下列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丙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写。

(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规定,除农村居民修建住宅以外的其他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的占用征用林地项目。

(2)按照《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规定,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的临时占用林地项目。

3、其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丁级以上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写。4 有关调查技术标准和方法 4.1 林地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即: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4.2 占用征用林地类型

分为防护林地、特种用途林地、用材林地(含采伐迹地)、经济林地(含采伐迹地)、薪炭林地(含采伐迹地)、苗圃地和其它林地。4.3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地调查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地调查全面掌握项目区森林资源的基础数据,通过社会调查掌握项目区域及项目区的相关背景情况。现地调查主要采用森林资源采伐更新作业调查设计规程(即三类调查)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调查内容,更充分利用GPS等技术进行定位和求算面积。

现地调查应增加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古树名木的调查内容。4.4 有关补偿费标准

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物价、财政、林业部门批准颁布的补偿费标准执行。鉴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补偿费标准可能会被重新修订或颁布,计算补偿时应执行各地的最新补偿费标准。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依据、报告组成及正文内容 5.1编写依据

1、有关的法律法规;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批复文件;

3、国家及行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项目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项目区域发展总体规划;

4、有关生态公益林、商品林基地建设的专题报告文件,包括项目区及项目(周边)区域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有相关专题报告;

5、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有关政策规定及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6、项目区域有关经济技术指标;

7、国家颁布的有关社会、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5.2 报告组成

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由正文及其附件、附表和附图四大部分组成

1、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正文一般由以下各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背景情况 第三章 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 第四章 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五章 综合评价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七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八章 相关说明

2、附件

(1)项目区森林资源调查报告和有关专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等)调查报告(2)拟占用征用林地各项补偿费用估算(包括估算范围、估算标准和估算结果)(3)其他有关材料

3、附表

(1)项目区林地分权属按占用征用林地类型面积蓄积统计表(2)项目区林地分权属各地类面积统计表

(3)项目区林地分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各龄组面积蓄积统计表(如为经济林、应附分产期面积统计表)

4、附图

(1)项目区地理位置图(2)项目建设总体布局图(3)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图 5.3 正文内容 5.3.1 总论

概述建设项目的提要情况、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总体情况及可行性报告编写依据等,包括:

1、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名称、业主性质(国有、集体、私有、合作、独资、外资、股份等)、隶属关系、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项目批准单位,项目建设的目标、投资规模及来源、拟用地规模、项目效益,项目提出过程及前期准备情况。

2、拟占用征用林地概况。包括拟占用征用林地的空间位置、拟占用征用林地面积蓄积、占用征用林地类型等。

3、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编写依据。5.3.2 项目区域及项目区的背景情况

包括项目的由来及提出等情况、项目区域及项目区自然地理(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情况)、社会经济(面积、人口、经济等情况),以及森林资源、重点野生动植物、风景名胜等基本情况。

项目区的情况调查,以涉及到的最小行政单位为范围,可以是行政村、乡(镇、林场)、县(区、市)及地(市)。

5.3.3 项目区拟占用征用林地现状调查情况

1、需明确林地现状情况调查分析方法。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面积单位为公顷,保留4位小数;蓄积单位用立方米,保留1位小数;拟占用征用林地权属为集体的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权属为国有的以场(圃)为基本单位。

2、详细阐述拟占用征用林地的位置、地貌等基本情况,占用征用林地类型情况,林地的主要调查因子情况(地类、权属、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组)、面积和蓄积、龄组、经济林不同产期等),竹林记载株数。

3、调查项目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古树名木情况,其中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要采用中文-拉丁文对照,要特别注明属于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的物种情况。对于项目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生境情况要认真调查与分析。5.3.4 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资源及林木资源的影响;

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的影响;

3、对生态效能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森林生态防护效能(包括生态脆弱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4、对景观风貌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景观风貌的影响;

5、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6、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具体分析占用征用林地对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业发展的影响; 上述内容应分析项目施工期的可能影响,还应分析项目实施后的潜在影响。5.3.5 综合评价

对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价。

(1)立项依据是否充分,占用征用林地是否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对此,要综合分析项目与区域规划的协调情况,并从项目建设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效能出发,对拟占用征用林地的需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通过该项目的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生态改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可能作用和潜在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2)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建设条件是否具备,拟采用的建设措施是否优越,拟采用的保护和使用林地的措施是否合理

对此,要综合分析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选址情况,全面对比项目区及周边区域林地的背景情况和现状,科学公正地分析该项目建设占用征用林地的选址是否科学,对林地的占用征用是否最小,是否立足于全局且有利于有效控制林地逆转。(3)项目占用征用林地的相关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对此,针对项目建设特点,根据前述占用征用林地对环境和林业发展的影响分析,是否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措施,以减少占用征用林地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4)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包括防护效益,水土保持效益,景观效益)如何,是否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5.3.6 保障措施

指使用和保护林地的相关支撑和保障措施,包括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等,确保项目使用林地相关补偿费用的落实、森林植被的异地恢复、项目区内拟采用的就地植被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落实等。5.3.7 可行性研究结论

根据前述项目背景情况和拟占用征用林地的情况调查、影响分析、综合评价及制订的保障措施,明确提出可行性结论(即占用征用林地是否确实必要、可行)。5.3.8 相关说明

说明项目关联单位(用地单位、最初接受申请的林业主管部门及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单位)对项目占用征用林地承担的责任,其中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写单位须对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负责。

林木和林地权属登记管理办法

发布时间:2007-08-28 来源: 浏览次数:27

第一条为了规范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以下简称林权)登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履行林权登记职责。林权登记包括初始、变更和注销登记。

第三条林权权利人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拥有者。

第四条林权权利人为个人的,由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委托的代理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林权权利人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由其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委托的代理人提出林权登记申请。

第五条林权权利人应当根据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交以下文件:

(一)林权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代理人或者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载明委托事项和委托权限的委托书;(三)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证明文件;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规定要求提交的其他有关文件。

第六条林权发生变更的,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条林地被依法征用、占用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林地灭失的,原林权权利人应当到初始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八条林权权利人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时,应当提交下列文件:(一)林权登记申请表;(二)林权证;

(三)林权依法变更或者灭失的有关证明文件。

第九条登记机关应当对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登记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登记机关认为林权权利人提交的申请材料符合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本办法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认为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说明不受理的理由或者要求林权权利人补充材料。

第十条登记机关对已经受理的登记申请,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森林、林木和林地所在地进行公告。公告期为30天。

第十一条对经审查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予以登记:

(一)申请登记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位置、四至界限、林种、面积或者株数等数据准确;(二)林权证明材料合法有效;(三)无权属争议;

(四)附图中标明的界桩、明显地物标志与实地相符合。

第十二条对经审查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不予登记。在公告期内,有关利害关系人如对登记申请提出异议,登记机关应当对其所提出的异议进行调查核实。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的异议主张确实合法有效的,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应当不予登记。

第十三条对不予登记的申请,登记机关应当以书面形式向提出登记申请的林权权利人告知不予登记的理由。

第十四条对于经过登记机关审查准予登记的申请,应当及时核发林权证。

第十五条按照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核发林权证的,登记机关应当将核发林权证的情况通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第十六条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定林权证式样,并指定厂家印制。

第十七条发现林权证错、漏登记的或者遗失、损坏的,有关林权权利人可以到原林权登记机关申请更正或者补办。第十八条登记机关应当配备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设施,建立林权登记档案。

第十九条登记档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材料:(一)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二)林权登记台帐;

(三)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涉及的异议材料和登记机关的调查材料和审查意见;(四)其他有关图表、数据资料等文件。

第二十条登记机关应当公开登记档案,并接受公众查询。

第二十一条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登记机关应当将当年林权证核发、换发、变更等登记情况统计汇总,并于次年1月份报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国家林业局负责解释。

林业政策法规知识 篇6

一、考试的对象:从事造林规划设计、林业研究与管理、林业建设与养护、林业病虫检疫与防治、林业生态保护与管理、花卉苗木和果树技术推广工作,符合绿化林业工程师申报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考试的内容:包括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专业概论两部分。

(一)林业法律法规(占20分):内容包括《森林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植物检疫条例》、《森林防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实施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

(二)林业概论(占80分):内容涉及植物及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湿地、森林保护、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果树花卉园艺等方面基础知识。

林业概论专业考试不指定考试用书。考生可根据自己报考职位规定的专业要求选择相应的考试范围进行考前准备。

三、考试的方法与题型:两部分内容综合在一张试卷,实行闭卷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判断题。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植物学内容

主要掌握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植物界各类群系统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与规律有关的基本过程。在微观方面,它从细胞、组织和器官三个层次来剖析高等显花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宏观方面,它从植物的基本类群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两条线索来阐述植物界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植物细胞和组织

(一)植物细胞

1.掌握原生质、原生质体的概念

2.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各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3.掌握纹孔和胞间连丝、后含物、减数分裂的概念 4.理解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概念和各期的特点 5.掌握植物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的概念

(二)植物组织

1.掌握组织、分生组织的概念

2.掌握细胞特点和分类、成熟组织的概念和分类 3.理解各类成熟组织的位置、形态、结构与功能 4.掌握维管组织、维管束和维管植物概念

二、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一)根

1.掌握器官和营养器官的概念 2.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3.掌握中柱鞘细胞的特点和功能

4.掌握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掌握初生木质部与初生韧皮部的排列方式 6.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的概念 7.掌握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和活动过程 8.了解内皮层的结构特点

9.掌握根瘤的概念、形成过程及作用、菌根的概念、类型及功能

(二)茎

1.掌握顶芽、侧芽和腋芽、茎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的概念 2.掌握茎表皮、茎皮层的结构特点 3.掌握无限外韧维管束的概念

4.理解初生木质部外始式的发育方式 5.掌握髓射线、年轮和假年轮的概念

6.掌握春材和秋材或早材和晚材、边材和心材、外树皮和广义树皮的概念

(三)叶 1.掌握表皮的结构

2.掌握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结构特点

(四)营养器官的变态

1.了解一些常见的食用变态根、、变态茎、变态叶 2.了解同功器官和同源器官的概念和实例

三、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

(一)花

1.掌握典型花、雄蕊、雌蕊的组成部分

2.掌握心皮、背缝线和腹缝线、雌蕊和复雌蕊概念 3.掌握子房的组成和胎座的概念 4.理解药壁的构造和各部分的功能

5.掌握成熟花药的构造、成熟花粉粒的基本构造 6.掌握花粉粒的发育过程 7.掌握胚珠、成熟胚囊的结构 8.掌握无融合生殖、不定胚的概念 9.掌握多胚现象的概念和原因

(二)种子和果实

1.掌握种子的来源和组成 2.理解荠菜胚的发育过程

3.掌握核型胚乳、细胞型胚乳和外胚乳的概念 4.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

5.掌握真果和假果、单性结实的概念和实例 6.了解主要类型中的一些常见果实

(三)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1.掌握被子植物生活史和世代交替概念

四、植物类群

(一)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1.掌握种的概念

2.掌握学名概念及双名法和三名法的构成

(二)植物的基本类群

1.掌握低等植物、高等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特征 2.掌握地衣的概念和构造特点

五、种子植物一般特征和主要分科

(一)裸子植物

1.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特征

2.掌握银杏科、松科、杉科、柏科等科的主要特征

(二)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1.掌握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2.掌握杨柳科、豆科、榆科、桦木科、木兰科、樟科、大戟科、芸香科、楝科、槭树科、杜鹃花科等的主要特征

(三)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neae)1.掌握单子叶植物的一般特征

森林保护内容

一、林业病虫害基础知识

1、病害基本知识

2、昆虫基本知识

二、主要林业病虫害(掌握本地主要病虫草的种类与发生规律)

1、主要林业害虫

(1)食叶性害虫

(2)刺吸性害虫

(3)蛀食性害虫

2、主要林业病害

(1)真菌病害

(2)细菌病害

(3)病毒病害

(4)生理病害

三、森林植物检疫

1、《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森林植物检疫技术规程》

2、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国外引种审批的概念和程序

3、国家林业局公布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上海地区的补充林业植物检疫对象

四、预测预报

1、《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管理办法》

2、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

3、“十一五”期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指标 “四率”

4、“3S”技术在有害生物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五、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掌握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1、生物防治

2、物理防治

3、化学防治

4、药剂药械种类、操作技术 参考资料:

1、《林木病虫害防治》 王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 吴时英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新编农药使用手册》刘乾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组织与管理》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5、《森林昆虫监测技术及抽样调查方法》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编.

6、《中国南方主要林木病虫害测报与防治》 粱承丰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7、《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检查、考核办法》国家林业局

8、《中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检疫技术操作办法》 国家林业局编.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9、《林业法律法规规章汇编》上海市林业总站编.

10、《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编.2005.

森林培育学科及林业规划设计内容

一、林木种子及苗木

(一)良种选育

1、乡土树种概念

2、引种步骤、引种成功的标准

3、开展区域性试验的目的

4、种质资源保存对象及方法

(二)种子生产

1、母树林经营管理

2、林木结实的年龄及结实间隔期

3、种实的成熟过程、种实成熟的特征

(三)种子的贮运

1、影响种子生命力的因素

2、种子贮藏的方法

(四)种子品质的检验

1、种子品质指标的测定:千粒重测定、含水量测定及发芽能力测定

2、含水量、发芽能力的表示方法

1、催芽的方法(五)苗木培育

1、苗圃地的选择

2、常用肥料种类及施用方法、追肥方法

3、苗木营养诊断

4、种子催芽方法、播种方法

5、营养繁殖苗的培育

(1)插穗成活的原理、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因素、扦插方法(2)嫁接育苗技术

(3)其他营养繁殖方式(4)容器育苗

(六)苗木抚育管理与出圃

1、移植苗的培育技术及大苗起苗方法

2、苗木调查方法

3、苗木分级指标和苗木检验方法

4、苗龄表示方法

二、森林营造

(一)造林目的和人工林种类

(二)造林树种的选择

1、造林工作的基本原则

2、各林种树种的选择要点

3、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种植点的配置

4、适地适树的途径

(三)人工林组成

1、混交林及纯林特点

2、混交林的营造:(1)混交树种的选择

(2)混交类型、混交方法与混交比例

(四)造林设计与施工

1、造林调查规划设计及造林施工设计

2、造林地整地时间、整地的方式方法

3、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

(五)幼林抚育管理

1、幼林抚育方法

2、幼林检查和补植

三、森林抚育间伐

1、抚育间伐的种类和方法

2、人工整枝的概念、人工整枝技术

四、林业规划设计

1、全面了解:我国林业规划概况及林业规划设计的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含标准、规范、规程)和技术经济评价方法,重点掌握相关标准。

2、熟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任务、内容和成果,重点掌握生态公益林林地类型。

3、熟练掌握:造林树木的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并在林业规划设计中熟练运用上海地区常用造林树种。

五、参考资料:

1、总图制图标准 GB/T 50103-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T 18337.2-2001、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LY/T5132-95、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1995、森林抚育规程 GB/T 15781-1995、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LYJ 104-1988、林业苗圃工程设计规范 LYJ 128-1992、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SL 190-1996。

2、森林培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Kathy_feng@163.com

森林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内容

一、森林生态学

(一)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基础知识

了解森林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持续林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含,森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二)森林与环境

森林植物与环境因子(包括光因子、温度因子、水分因子、土壤因子、火因子)的关系,在森林植物与大气因子的关系中,主要掌握森林的抗性、净化效应及防风效应。

(三)森林种群

主要涉及森林种群概念、基本特征、种群的数量动态、种群调节、生态对策、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

(四)森林群落结构

主要涉及森林群落的概念、森林群落的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的概念及作用、森林群落的结构和外貌、(五)森林群落演替

主要涉及森林群落发生的一般过程、森林群落发育的过程、森林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演替顶级学说、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六)森林生态系统

主要涉及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营养结构、功能、物质循环等,侧重生态系统组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生产力、生物量、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等。

(七)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

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侧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气候和特点。

(八)生物多样性

主要涉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途径、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原因、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外来物种与外来物种入侵。

二、湿地生态学

(一)湿地的定义及主要特征

主要包括湿地的定义、类型以及湿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的区别,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以及上海湿地的基本情况等。

(二)湿地的功能和效益

掌握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方面的基本知识。

(三)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

掌握湿地环境的特点、湿地变化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方面的影响。

(四)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的关系 《湿地公约》中关于国际重要湿地的指定标准,湿地作为水鸟栖息地的基本知识,水鸟的基本知识以及鸟类居留类型的概念,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等。

(五)参考资料: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伊朗拉姆萨尔 《湿地公约履约指南》,中国林业出版社,《湿地管理与研究方法》,中国林业出版社 《上海湿地》,上海科技出版社

《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

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内容

一、森林、林木和林地管理

1、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规定

2、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保护

二、林地管理

1、森林、林木和林地一体管理

2、征、占用林地管理

3、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制度

4、林地流转管理

三、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1、划分林种

2、依照法定程序审批林种划分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四、林木采伐管理

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2、木材生产计划管理

3、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

五、木材运输管理 木材运输许可证制度

六、森林资源调查

1、森林资源调查分类

2、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森林防火管理内容

一、森林防火责任制

二、森林防火组织

三、森林防火的预防管理

1、森林防火责任制度

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3、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4、森林防火各项具体制度

5、森林防火设施

6、森林火险天气预测预报工作

7、森林火灾扑救制度

四、其他防火工作制度

1、表彰奖励制度

2、医疗抚恤制度

3、统计上报归档制度

4、违法行为处罚制度

果树园艺内容

一、果树的生长发育:

了解果树一生和一年的生长发育,果树各器官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果树体内营养物质的生产、分配、运转、消耗和积累。

二、果树育苗:

了解实生苗、嫁接苗、自根苗的特点和培育方式,矮化砧木苗的培育,苗木出圃。

三、果园建立:

果园类型及园地确定,果园规划和设计,果树栽种技术,品种选择

四、果园土肥水管理:

果园土壤管理,果园施肥,果园灌水和排水。

五、果树整形修剪:

修剪的作用,整形修剪的原则和方法。

六、果树病虫害防治:

休眠期防治方法,生长期防治方法。

七、果实采收和贮藏:

果实的采收、分级、包装和运输,果实贮藏的方式和方法,花卉培育内容

一、基本知识

1、花卉的概念(广义、狭义)

2、花卉植物的基本结构:(1)根:直根系、须根系。根的变态:气生根、肥大直根、块根。(2)茎: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匍匐茎。茎的变态: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茎刺(3)叶:叶质、叶色、叶形、叶尖、叶基、叶脉、叶缘。叶序:对生、互生、轮生、基生。单叶和复叶。叶的变态:叶刺、卷须。(4)花:花的基本结构:花梗、花托、花萼、花瓣、雄蕊群、雌蕊群。花序:无限花序、有限花序。

3、花卉植物的分布及我国的花卉资源:

中国气候型;欧洲气候型;地中海气候型;墨西哥气候型;沙漠气候型;寒带气候型。我国的主要花卉资源。

4、花卉栽培的方式和种类:方式:生产栽培、观赏栽培、标本栽培。种类:切花、盆花、地被。

二、花卉的分类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按照生长习性分类;

2、按照观赏部位分类;

3、光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光照强度:阴性花卉、中性花卉、阳性花卉。光照长度:长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日照不敏感花卉。

4、温度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耐寒性花卉、半耐寒性花卉、不耐寒性花卉。

5、水分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水生花卉、湿生花卉、中生性花卉、旱生性花卉。

6、土壤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喜酸性花卉、适中性花卉、耐碱性花卉。

三、花卉的繁殖:

1、有性繁殖:(1)种子质量:纯度、净度、发芽率、含水量、粒重。(2)种子的保存:密封、低温、低湿。(3)种子播种育苗。

2、无性繁殖:(1)扦插:枝插、叶插、根插。(2)分株繁殖。(3)压条繁殖(高压条)。(4)嫁接繁殖:枝接、芽接。(5)组织培养

四、花卉的栽培管理:

(一)切花的栽培管理:

1、栽培设施:温室、大棚、排灌系统、栽培苗床。

2、栽培土壤:地栽土壤、栽培基质。土壤准备:施肥、消毒、做畦。

3、定植:定植时间、定植深度、定植密度。

4、施肥、浇水。

5、整形:摘心、剥芽、剥蕾、修剪

6、病虫防治

7、花期控制:促成栽培、抑制栽培。

8、采收和产后预处理。

(二)盆花的栽培管理:

1、盆土准备;

2、花盆的类型;

3、上盆的时间和方法;

4、盆花的摆放和翻盆;

5、肥水管理;

6、病虫防治及花期调控;

7、整型:修枝、打顶、剥芽;

五、花卉的应用:

1、切花的应用:花篮、花束、花圈、花环。艺术插花:东方式插花、西方式插花;插花的基本构图形式。

2、盆花的应用:花坛、花境、花台、篱桓、棚架。

六、花卉育种基本知识:

(一)花卉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1、遗传物质:RNA、DNA ;与遗传相关的细胞器:细胞核、线粒体。

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遗传的三大基本规律:分离规律、独立分配规律、连锁遗传规律。

(二)育种的一般程序:创造变异、选择变异、固定变异、品比和区试、推广。

(三)选择育种的原理与方法:

1、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

2、选择育种的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无性系选择法、芽变选择法。

3、杂交育种: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单交、复合交、回交;杂交技术;远缘杂交。

4、辐射育种。

5、倍体育种。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篇7

关键词:林业产业,产业政策,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林业产业是集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复合产业集群,具有基础性,多样性,生态型,战略性的特点。林业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方针;把实现“四增”作为政策目标;把提高林业投资回报率作为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 林业产业政策的特征

1.1 相对稳定性

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林业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

1.2 协调性

产业政策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同一时期内不同的产业政策会作用于同一产业活动空间。森林资源是由多种资源组成的,林业产业也是由多产业组成的。

1.3 森林资源政策的基础性

森林资源的培育在整个林业产业中居基础性的地位,它既是第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第三产业的物质基础。林业产业政策成败的关键在于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管理政策是否科学有效。

2 中国林业产业政策研究

2.1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分析

林业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林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林业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来制定的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它是林业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其目标是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政策是一个政策系统,其中包括产业结构长期构想,对战略产业的保护和扶植,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援助。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政策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多元化投入、科教兴林、对外开放的政策理念,逐步缓解林业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总需求和总供给,消费结构与产品结构之间的矛盾。

2.2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分析

林业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依据林业发展的特定目标,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干预产业组织的各个方面,以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而采取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制定和实施林业产业组织政策,目的是优化林业产业组织结构,协调产业间及产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实现尽可能大的规模效益,保持市场竞争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我们要采取扶持、改造、重组等多种形式,扶植培育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林产品品牌,以及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林业企业。林业产业组织政策具有明确的结构目标和企业竞争力目标,通过推动森林组合这一产业组织实现林业产业的规模经济。

2.3 林业产业成长政策分析

中国林业产业成长政策,是指有利于促进林业第一、二、三产业成长的一系列扶持措施,包括投资扶持、信贷扶持、税收扶持等。明确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确立了林业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这只是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前景,而要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成长的扶持政策。林业产业成长政策的核心是充分体现政府对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使允许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享有社会平均利润率,使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得到超过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这里所指的成长政策,既不是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更不是对森林经营者的施舍,而是从社会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根据林业产业的特点而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是森林经营者应当享有的政策。特别是森林经营者在公有林地上应该享有的权利必须以法律形式稳定下来。

2.4 林业产业布局政策分析

林业产业布局是林业产业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林业产业布局政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因地制宜,形成区域性林业产品合理布局。保证那些投资效率高、经济效益好,发展速度快的地区优先发展;鼓励各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发展具有相对优势产业;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形成分工合理互利协作的协调体系。在加快先进地区发展的同时,逐步缩小先进地区与落后地区差距。无论从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还是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来看,森林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必须要保证,林业产业政策需要具备相对稳定性。林业产业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除为适应内外条件的变化所进行的适时调整,只是变动不宜过频。

2.5 林业产业扶持政策分析

严格执行国家已出台的各类林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完善实施国有林重点龙头企业扶持政策。积极扶持建设丰产用材林,珍惜树种等基地建设。健全森林防火,生物灾害防治,木材种质资源保持利用;林业良种选育繁殖、推广、使用制度。改革育林基金管理办法,合理制定育林基金征收标准。全面积极提供符合林业特点的金融服务,加大贴息扶持力度,建立信贷担保机制,森林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平台。加强产业开发科技支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推动以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2.6 林业产业服务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疏通企业与政府沟通的渠道。鼓励为经营者提供市场和生产要素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强化政府信息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咨询机构,规划评估、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为生产者提供从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服务。探索研究林材资源多渠道供给保障机制,建立实用技术培训体系。健全林业法律规范。

3 结语

当前世界林业产业发展呈现出生态化、多样化、高度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林业产业政策启示我们,必须实行分类经营、实施长期规划、建立国家林业基金、吸收公众参与政策过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行扶持和优惠措施、加强国有林经营,发挥林业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林业信息管理的知识共享 篇8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知识交换和讨论,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1]。林业信息管理部门中,知识的含义绝不仅仅局限于整个部门拥有的数据和信息资源,而是包括部门每个成员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操作经验以及工作思路等。知识只能从不断的学习中获得,如果把信息管理部门视为一系列知识、资源的结合体,不断地获取知识、资源,更新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就成为部门的基本职能。

一、林业信息管理的知识共享

林业信息管理的知识共享可以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①知识共享的对象;②知识共享的主体;③知识共享的途径;④知识共享的环境。文章分别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林业信息管理的知识共享。

(一)知识共享的对象。知识共享的对象是知识,是知识共享活动的基础,没有了它,知识共享活动就失去了支点。林业信息管理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已经被获取的,并被编成手册、程序和规则的,易于传播和沟通的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等人脑以外的间接方式实现共享。因为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的长期积累,以及个人对事物的感悟和深层次理解等形成的,难于用语言等信息载体表达,难以被模仿和窃取,因此,只能通过部门沟通促进知识传递者与接受者在共同工作和运用知识过程中体会、领悟隐性知识,以此直接交流方式来共享隐性知识。

(二)知识共享的主体。林业信息管理的知识共享的主体即个人或部门,是知识共享活动的承担者和发动者,离开了主体.知识共享就无法进行。

1.以部门为主体的知识共享。信息管理部门在工作开展之前就需要对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选择,然后告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则根据部门提供的知识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安排,从而进行有效地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信息管理部门对知识的获取是互动的,部门的知识储备将不断引导着培训机构对课程进行补充和升级,如此循环往复,贯穿于信息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2.以个人为主体的知识共享。林业信息系统的研发、运行、管理和维护需要信息管理人员进行对外和对内的调研、学习和沟通,最终的目的是林业和信息系统地有效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流动和创新充满着每个环节,而能够完成这种知识共享的主体就是一个个林业信息管理工作者。从专业背景看,很多林业信息管理工作者并不具备林学的知识背景,他们可能是毕业于地理信息、遥感、计算机等专业,专业背景的多样化一方面需要部门整体的学习和培训来弥补员工对部门工作的知识需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员工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来消除彼此间在协作方面的障碍。

(三)知识共享的途径。如同其他任何活动都依赖一定的途径一样,林业信息管理部门进行知识共享活动也需要一定的途径。

1.技术层面。相关的技术是知识共享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途径,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群件技术等。随着知识的增加和人员的扩充,林业信息管理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网络,使员工能够轻松地进入知识数据库,自由地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和技术图书馆,获取对业务活动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提供自己的感想和经验体会,并与其他人员自如交流。

2.管理层面。进行知识共享,除了技术手段之外还需要有各种各样的交流平台,诸如经验交流会、讨论会、团队学习等。例如,部门可以定期召开研讨会,会议的宗旨是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会议应该是员工将日常的经验和思想得到充分挖掘和互补的过程,而这也正是部门对知识定期收集和储存,从而完成部门知识获取的最佳途径。

(四)知识共享的环境。知识共享活动的进行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环境适合,知识共享活动就会顺利开展;环境不适合,知识共享活动就难以开展。

1.学习风气。部门应大力宣传学习对知识共享的重要意义,培育以学习为荣的浓厚风气;在此基础上,要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利用组织培训、举办内外业研讨班等方式,组织员工开展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使学习内化为组织的日常行为。

2.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员工领域和地域的差异,部门应引导员工对个体差异给予更多的宽容并学会在工作中求同存异,鼓励和规范非正式组织在部门的存在和作用。

3.激励机制。激励制度的建立可以克服部门内部知识共享的人为主观障碍,结合部门工作目标和成员特点,建立有效的知识绩效考核机制和知识贡献率评价机制,且这两种机制的建立应基于知识共享和贡献的指标,除了要看员工自身拥有的知识量以外,还要看其所共享的知识的数量。

二、提高林业信息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建议

林业信息管理部门大部分隶属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这样的特殊组织当中实现知识共享,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领导者是知识共享的重要保障。林业信息管理的领导者在部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拥有相当大的权威性。为了保证知识共享在信息管理中的顺利展开,首先必须转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共享的本质及其重要性,放下领导者的架子,实现角色转变,与工作人员一样,都是知识共享的参与者,并通过他们表率带头、树立榜样,来带动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知识共享当中来[4]。

(二)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知识共享对应的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和网络化的,从横向上来看,要实现组织结构的网络化,扩大信息管理部门同其他部门的交流空间,为其提供更多的部门协作机会,从而解决了部门间知识共享困难的问题;从纵向上来看,实现部门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级,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有利于知识尽可能自然地流动,解决了信息流动不畅、决策速度缓慢等问题,缩短了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使部门更加民主与灵活,这样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性,从而推动知识共享的实现。

总结

林业信息管理部门推行知识共享,可实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部门指定群体拥有的转移,增加部门知识资本的总量,并丰富部门知识资本的结构;可以化个人优势为部门优势,从而降低部门对个人的依赖性,减小人员调离给部门带来的损失;部门整体合力大于各部分简单相加之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可形成多元反馈和开放的系统,对部门内的个体都有好处。

参考文献

[1]林东清(李东改编).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姜文.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科技管理研究[J].2007(3).

上一篇:逃家小兔作文500字下一篇:通信基站如何防火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