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规划合同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庄规划合同(精选8篇)

村庄规划合同 篇1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合同编号:

规划设计单

位资质等级:

甲方:

乙方:

签定日期:年月日

村庄规划设计合同

一、项目名称

规划。

二、中标价格

人民币(大写),¥。

三、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4、乡规划或镇总体规划;

5、其他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规定。

四、规划质量标准及编制期限

规划设计质量应达到或超过

所规定的质量标准。

五、规划设计项目范围1、2、3、4、5、6、7、8、9、10、六、规划编制内容

(一)编制村庄规划

1、综合评价村庄的发展条件。要进行村庄经济基础和

发展前景的评价,分析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现状,提出村庄发展的优势和限制因素。

2、明确村庄发展的总体要求。包括村庄产业结构、发

展重点、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案。

3、划定村庄规划区范围。

4、预测村庄人口。预测规划期末和分时段的人口数量,确定人口发展的策略。

5、明确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要求和规划措施。包

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人文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

6、确定各项建设要求与用地布局。包括住宅、畜禽养

殖场所、文体设施、医疗卫生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项目等。

7、确定道路系统。包括道路系统的平面及控制点的坐

标与标高,道路红线宽度与断面形式。

8、明确各项工程设施配置和建设要求。包括供水、排

水、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工程设施的建设要求及其线路走向、敷设方式。

9、确定环卫设施的配置和建设要求。包括垃圾分类及

转运方式,垃圾收集点、公厕等的分布和规模。

10、提出村庄防灾减灾的要求并作出具体安排。包括消防、抗震、防洪、地质及气象灾害防治、防疫等设施的分布、规模和建设要求。

11、安排分期建设时序。对近期建设的工程量、总造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和估算。

(二)制定新农村建设方案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村容村貌改造、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任务,明确建设项目、标准和完成时限。

(三)规划成果

1、规划说明书。

2、规划图件:

(1)区位分析图;

(2)村庄综合现状分析图;

(3)村庄用地布局规划图;

(4)村庄道路系统规划图;

(5)村庄工程设施规划图;

(6)村庄环卫与防灾规划图;

(7)推荐户型图;

(8)节点透视及鸟瞰图。

七、规划文件交付份数

8份(需提交书面文件、图纸和电子文件)。

八、提交供审查成果的时限

九、付款方式

规划成果评审通过后付合同总价款60%,成果批准后付合同总价款40%。

十、其他

(一)由于不可抗力造成的时间延误不属违约范围。

(二)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必要时可签定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原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三)本合同经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代理人签字并加盖公章后即产生法律效力,履行完合同规定的条款后,本合同自行终止。

(四)本合同执行中如有纠纷,应本着平等、自愿、实事求是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可通过行政部门调节,也可通过项目属地仲裁机构或通过人民法院诉讼解决。

(五)本合同一式九份,甲方四份,乙方五份。

甲方(公章):乙方(公章):

地址:地址:

邮编:邮编:

电话:电话:

传真:传真:

联系人:联系人:

开户行:

帐号:

时间:年月日时间:年月日

备案部门:

联系人:

村庄规划合同 篇2

随着我国经济取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弊病也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加快我国城乡进程, 将国家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村庄, 缩小村庄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真正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经济城乡一体化是当今国家的发展战略, 也是解决民生问题, 实现国家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1]。

要想将村庄的建设与规划做好, 就一定要结合实际, 对当前农村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对症下药。本文探讨了将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衔接的办法。具体措施有:村容村貌的整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此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注意村民的文化思想建设, 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科学卫生事业;对村民进行民主化管理让村民过的幸福;同时这些措施与村庄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真正提高农村生产力实现村庄与城市的有机结合。

1 广西村庄的现状

广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广西复杂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广西村庄独特的发展状况, 村庄分布零散交通不便。虽然广西的村庄有极高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 但由于独特的环境, 造成了村落的分布散乱, 经济发展缓慢, 资源得不到开发, 城市化进程缓慢[3]。

1.1 村庄环境脏, 村容村貌差

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 广西散落村庄住宅多以砖混结构为主, 还有部分土肧结构, 这就造成了村容的不整。由于村内交通不便造成了很多生活垃圾无法快速统一处理, 垃圾堆放使得村庄环境脏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各种工地施工建设没有统一规划, 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没有明确的界限, 缺少公共绿化。村内没有统一的道路规划, 而且路以土路为主, 不卫生也不整洁。环卫建设差造成生活垃圾污水不能及时处理, 牲口多为放养, 使村庄环境乱上加乱。

1.2 村庄规模小, 分布散乱

由于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历史原因, 造成了广西村庄规模小、分布散乱的特点。由于广西还是一个一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撑的省份, 这就更加使得村庄的分布的不集中性。哪里有土地哪里就有村庄, 土地资源分布零散是村落分布散乱的主要原因。在山区交通不便, 本身就不丰富的土地资源被分割成一块一块, 这也就造就了村落规模小。综合这些原因, 在广西村庄中进行资源整合变得异常艰难。

1.3 村庄建设布局混乱, 建筑密度不合理

广西的村庄建筑没有统一的规划。村庄的建筑是集收纳与居住一体的特殊建筑, 在建筑过程中, 建筑主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房屋进行规划。这就造成了村庄的居民建筑难以统一规划, 使得村庄房屋参差不齐、布局杂乱, 这是当今大多数农村改造的难题。再加上如今村民的盖房热情正高, 使得统一的管理规划变得更加艰难, 村民住房的大量承建也造成了原本不大的村庄变得异常拥挤。

1.4 基础设施简陋, 底子薄

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向是农村改造的工作的重点, 众所周知,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与现在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 在村庄, 传统落后生产方式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得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于落后或者是发展停滞状态。在广西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要想加快广西村庄城市化进程, 加快广西传统农业的转型, 就要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 广西新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村规划中有很多现实化问题, 管理层面的协调不利, 造成建设改造工程缓慢。缺少相应的人才, 使得城村建设走了很多弯路, 建设效率低下, 同样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1 村庄规划仅仅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补, 缺乏整体规划

当前大的发展趋势是城乡一体化, 为了加快城乡化进程很多地方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这样确实加快建设速度, 但这只是表面实行。村庄本身的基础设施就比较薄弱, 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进行建设, 毫无疑问无法带动村庄真正实现城市化。这种缺乏长远眼光的做法是靠不住的。这就像是盖楼, 基础没有打好建筑是不牢固的, 也是永远建不高的。总的来说就是缺少整体的规划思想, 一味追求速度, 这样只能给未来的城镇发展带来麻烦。

2.2 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脱节

对于广西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农业的省份来说, 土地真的十分珍贵。如果在经济还未完全转型的阶段, 土地规划没有做好, 那么将使城乡化进程发展变得异常缓慢。在当前阶段没有处理好土地规划问题就相当于没有处理好经济问题。没有经济作为支撑, 一切建设与发展都是一句空话。村庄规划只有与土地规划同步进行才能真正将城镇建设实打实地做好。

2.3 村庄道路规划体系不健全, 道路管理不足

有句话说的好, 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道路对于一个地方经济建设是多么重要, 道路是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广西复杂的地形造成了广西道路体系先天不足, 这样就给广西的城镇化建设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村庄的道路体系不健全就好像管道的阻塞, 物质交换效率低下就造成建设的效率低下。所以对于村庄的建设改造应该从村庄道路规划抓起, 道路修得好就能高效地进行接下来的基础建设。而对于道路管理, 这是一门系统性的科学, 要想真正进行道路管理需要人才的支撑。道路的管理实际上与道路的规划施工同等重要, 所以在村庄道路建设和管理问题上有一体化的设计才是最完美的。

3 广西农村规划与建设的改进措施

从总体上说, 当前广西的经济依托是农业, 所以要进行农村建设和改造不能以牺牲农业经济为代价, 或者说将农业改造放在第一位, 优先进行农业产业的升级改造以保证经济, 为后续城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2]。

3.1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整体规划

农村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在农村大部分活动与生产密切相关, 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就要求结合他们的生产实际。而他们的房子同样要采用利于生活生产的设计方式, 所以对于乡镇房屋的改造要结合乡村的生活实际, 不能一味照搬城市的规划模式。此外农村的建设还要依据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夸张的说民俗才是一个村庄文化的根本, 能否将民俗融入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 才是新农村建设能否走得坚实的重点。

3.2 注重结合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

不同的地区生产方式不同, 而迎合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才能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转型, 同样也能获得相对好的群众基础, 这样更有利于未来的城镇化建设。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第三产业没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服务业是未来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 所以要从基础服务业做起, 先解决农民的农业生产问题。也就是说服务业可以从服务村民的基本生产做起, 不仅可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 还能加快村庄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此外结合当地农业的发展实际, 进行相应的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的风俗结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进行有农村特色的文化建设。实行民主化管理, 积极加强法制建设。

3.3 加强道路规划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道路建设是一个地区是否能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道路规划在整个城乡规划中应该优先进行。道路建设对于村庄来说是一项战略性发展决策, 能不能走好这一步直接关系到未来其他方面建设是否可以走好。

道路是一个系统, 所以道路的规划一定要做到协调统一。道路建设要有很好的整体性才能真正发挥道路对于乡村建设的作用。如果一个系统没有整体化的规划, 根本无法发挥道路在城乡建设中的作用。所以要真正了解当前村落各地的状况, 结合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整体性规划。并且道路的建设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 因地制宜地制定计划。

3.4 保障农村建设的资金注入

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 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转型、地区经济转型等都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保障。作为一个农业作为经济支撑的地区, 如何在不伤害农业经济或者说是发展农业基地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建设变得非常重要。最好的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与地区建设同步进行, 这样就可以保障自己养活自己。此外政府要实行一整套高效的监管机制, 保障资金流动的畅通。

除此之外, 积极地吸引外商投资, 也是加快农村经济建设、经济转型重要途径。

4 结语

广西的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要结合当地发展的现状, 整合自身资源做出积极的调整布局。要有整体思路和长远的眼光, 多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方式, 对村庄进行一体化的规划和改造。在进行村庄建设时同样注意村庄民风民俗的保留, 结合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进行农村新型文化建设。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城镇化建设相对落后, 只有真正解决农村的问题才能真正改善民生, 才能更好地支撑国家的经济建设。只有将城乡规划建设做好才能实现村庄与城市经济的对接, 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以广西村庄为例, 通过对村庄现状的分析提出规划方案, 并就规划建设建设中的具体细节和难题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规划,建设,广西村庄

参考文献

[1]高晓戌.浅谈新时期村庄的规划与建设[J].山西建筑, 2010 (2) :25-27.

[2]刘利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与实施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 2011.

村庄公园规划设计浅析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村庄公园;规划设计;浅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5-0000-00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1]”的背景下,村庄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村庄公园是村庄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村庄公园建设发展很快。最近笔者参与了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几个村庄公园的规划设计。本文尝试在在梳理村庄公园概念和分析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异同的基础上,对村庄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研究。

1村庄公园的概念

村庄公园是在近20多年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公园类型。村庄公园处于非建设用地内,在国家的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中也无法找到它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村庄公园进行定义。

村庄是指村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从生活形态分析,村庄与城市的社区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村庄公园的功能与城市公园中社区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的功能也十分相似。在国家还没有发布《村庄规划标准》① 和村庄规划难以形成法定规划的情况下,村庄公园是指建在村庄宅基地附近的非建设用地内主要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公园绿地。村庄公园是当地村民以及附近居民休憩、娱乐、游览的场所,是村庄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是乡村公园体系[3-4]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村庄公园以游憩康体和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兼有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村庄和防灾避难等功能,并配有相应的设施。本文所指的村庄公园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的最大差别是:村庄公园是建在村庄宅基地附近的非建设用地内的公园,城市公园是建在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公园。但从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的服务对象来讲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为居民(市民、村民)服务。特别在 “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背景下,村庄公园与城市公园在功能上有明显的趋同性。因此,村庄公园可参考《城市公园分类》[5]、《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9]相关规定和参考城市公园中相应规模的综合公园或社区公园的要求进行规划设计。

2村庄公园规划设计需要重点分析应对的问题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背景下,村庄公园的建设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注,但是村庄公园建设毕竟处于起步阶段,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一些需要分析研究应对解决的问题。

2.1村庄公园建设报批特点与规划设计阶段的划分

在国家还没有发布《村庄规划标准》的情况下,村庄公园一般建在非建设用地(常为林地)内。因此,村庄公园规划设计就不可能按城市公园的程序进行审批,一般报镇政府批准后就实施建设。由于目前村庄公园规划设计报批程序比较简单,所以,村庄公园规划设计阶段也可简化划分为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规划方案包括:现状分析、规划定位、出入口设置、平面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以及建筑风格和绿化规划的设想(意向图片)等内容。规划方案获得业主认可后,在规划方案的基础上深化形成设计方案。设计方案经专家评审和业主同意后就转入施工图设计。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岗美(村庄名称)公园、流潮(村庄名称)公园和胜利(村庄名称)公园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进行规划设计的。

2.2 村庄公园投资条件与规划设计安排

村庄公园主要由当地镇政府投资建设,一般首期投资较少,公园难以一次性建成。因此,村庄公园规划设计应做出妥善安排。我们根据岗美公园规划设计的经验认为村庄公园适宜:规划一步到位,设计按投资额确定项目。所谓规划一步到位,是指村庄公园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公园规划范围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和周边用地的规划定位以及业主的要求,在宏观上对公园规划目标、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设置内容、平面布局及专项规划做出全面的规划安排。所谓设计按投资额确定项目,是指村庄公园设计阶段应根据公园首期建设投资金额安排项目进行具体设计。这样的安排,既能保证村庄公园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公园分期建设的可持续性,又能保证公园首期建设顺利进行。岗美公园、流潮公园和胜利公园基本上就是按照这样的安排进行规划设计的。

3村庄公园的规划设计对策与实践

3.1 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及周边环境的特点

根据对岗美公园(约13.8公顷)、流潮公园(约6公顷)和胜利公园(约2.9公顷)规划设计范围及周边环境的综合分析(图1-3),我们发现这些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和周边环境具有如下的特点。

3.1.1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周边基本是村民住房和厂房、仓库;

3.1.2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以山地为主体,山体都存在局部被挖掘形成的陡坡;

3.1.3公园规划设计范围大部分属于林地,植被生长良好。

3.2 村庄公园规划设计的对策与实践

3.2.1对策1

根据“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发展思路和三个村庄公园的用地规模以及公园拟建基地以山地为主体并紧靠村民住宅区的特点,我们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公园进行规划定位和确定公园出入口。

1)拟参考城市综合公园的要求对岗美公园和流潮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拟参考城市居住区公园的要求对胜利公园进行规划设计。

2)以方便本村居民及附近居民使用公园设施和利于把公园纳入绿道系统为原则,结合公园用地及周边环境的现状条件设置公园出入口(图4)。

3.2.2对策2

根据“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以山地为主体并存在局部山体被挖掘形成陡坡的现状条件,我们采取相应的安全环保措施,确保公园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32040

1)利用植物种植的方式对公园局部陡坡进行固土处理,减少水土流失,确保山体结构稳定。

2)公园山体上规划的园路铺装与陡坡地段保持安全距离,并按规范要求设置安全护栏;山体上人流集中的活动区域采用对山体地形破坏较少的分散分级组团铺装形式(图5)来满足活动功能的需要,原则上不设置独立的大型铺装。对于一些功能要求必需设在坡度较大的铺装,采用局部架空的形式(图6),保护山体地形结构。

3)山体上的园路原则上沿等高线设置,除部分路段需要满足消防车通行外,其余路段严格控制宽度,尽量减少对山体地形的破坏。

3.2.3对策3

根据“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巧于因借,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美观适用”和“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等原则,结合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的现状条件和规划定位,以及当地村民、附近居民休憩、娱乐、游览的需要和投资条件,我们采取适合的规划设计方法,对公园内容设置、功能区划分、园路系统、建筑风格及布局、绿化景观、给排水、电气等项目做出合理的规划设计。

1)在公园内容设置和功能区划分方面,我们充分考虑当地村民和附近居民对公园活动项目需求与中心城区居民对公园活动项目需求的差异性,结合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的现状条件和规划定位进行功能分区规划。规模较大的岗美公园规划有游览观赏区、康体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和后勤服务区(图7)。

2)在园路系统组织方面,我们遵循“因地制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园路采用套环式园路系统,根据不同功能的需要分为二级,一级园路主要是联系各景区的路网骨架,园路宽度要求满足消防车单向通行。二级园路是串联一级园路与各景点的人行游览路,园路宽度按实际需要设定在1.2~1.8米之间(图4)。

3)在公园建筑规划设计方面,我们按照“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巧于因借”、“美观适用”的原则,确定公园建筑的风格要体现明朗轻快、通透开敞、注重装饰的岭南园林建筑特色。根据三个村庄公园的用地都属非建设用地的特点,公园建筑设置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建筑布局采取分散或组合的形式,原则上不设置大体量的单体建筑。建筑选址充分考虑发挥点景、赏景和借景的综合功能(图8)。公园公厕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4)在公园绿化景观组织方面,我们根据“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经济合理”的原则和三个村庄公园规划设计范围植被良好的现状条件进行规划设计。原则上保留经过几十年生长并形成稳定群落结构的原有植被,对园路两侧的植被作适当的调整充实,提高游览线路的植物景观水平;重点对公园入口和园内景点及其周边的植被作适当的改造调整,增加合适的开花植物,营造丰富的植物层次,提高公园入口和园内景点的绿化景观质量。

5)公园排水方面的设计,原则上结合园路系统设置排水管网,保证公园排涝需要。供水系统设计主要是解决后勤管理用水、公厕用水和景点绿化用水。

6)公园电气设计,主要解决公园入口、园路、景点、公厕和后勤管理用房基本照明需要。

4 结语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的发展思路和建设社会新农村的背景下,村庄公园建设发展很快。村庄公园是在近20多年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的一种公园类型。在国家还没有发布《村庄规划标准》和村庄规划难以形成法定规划的情况下,村庄公园是指建在村庄宅基地附近的非建设用地内主要为当地村民服务的公园绿地。这样的村庄公园只是一种过渡性质的公园。当国家发布《村庄规划标准》后,村庄规划就有可能成为法定规划。成为法定规划的村庄规划把现时过渡性质的村庄公园规划为村庄配套基础设施的公园(即把村庄公园纳入建设用地),这时,村庄公园的过渡性质就会结束,村庄公园的功能与城市公园中社区公园的功能就更加接近。因此,我们在村庄公园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村庄公园的发展趋势,在平面布局中预留发展空间,有条件的还应提出公园发展用地(图9)的建议。

注:①《村庄规划标准》(征求意见稿)http://www.docin.com/p-420736071.html

参考文献:

[1]骆永民.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国家建设部.CJJ/85—2002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3]郑占锋,梁洁,张文斌.我国乡村公园体系构建理论初探[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梁洁.我国乡村公园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5]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J440100/T 1—2007城市公园分类[S].

[6]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DBJ 440100/T23—2009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规范[S].

村庄规划调查资料 篇4

一、准确反映近期现状的村庄地形图(要求电子版,比例1:1000)。

二、区域发展条件资料

1、乡镇域规划:乡域范围内村镇的等级层次、规模大小、功能及性质、村庄分布、对外交通与村镇间的道路系统、电力电信等公用设施,主要村镇企业生产基地的位置、用地范围,主要公共建筑的配置,以及防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统筹安排。

2、农业区划:对家业的生产发展条件、发展方向和途径以及技术改革主要措施。

3、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计划:如文教卫生、商业服务、道路交通、工农业生产等各行业的发展计划。

4、包括村域内及附近区域的矿藏资源的种类、储量、开采及运输条件,以及农林牧副渔的一般情况。

5、周围村庄的影响因素:了解规划的村庄及其周围村庄、乡村有哪些与本村有密切的联系,影响的因素无论是有利还是不利的都要收集到。

6、对外交通联系:村域境内的公路技术等级、客货运量及其特点、公路走向、长途汽车站点的布局及其与村庄的联系。同周围的村镇联系是否方便,有无开辟公路新线的设想。

三、村庄基本情况

1、村庄位置、行政区划、自然条件、气象资料、水文资料(降水量、洪水、地下水、流量)、地质条件、历史沿革、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古建筑、近现代建筑、民俗传说等)。

2、村庄人口数量及近10年人口变化情况(近10年人口资料,包括人口数、非农人口数、出生人口、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等),就业安置情况,教育情况,劳动力情况。见下表:

人口现状

年龄构成3、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情况),人均年收入,村集体企业,出租土地厂房,村民福利(儿童、老人、五保户等)等情况。

4、村庄土地利用:耕地、林地、养殖用地、荒山、荒地、未利用土地及水域等所占面积和比例,重点了解耕地中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所占的面积和比例。

村庄居住建筑:住宅的等级、层数、建筑面积、给排水情况及住宅基本情况和主要附属建筑;居住面积和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及宅基地面积的数量。;历年修建数量、近期和远期计划修建的数量。

村民住房形式、占地面积、每户建筑面积、层数要求等,建设施工方式情况,建设成本(含室内装修、家电设备等,要分项说明)。

5、道路市政:现状道路情况、桥梁等,运输形式:机动车、农用车普及情况,停车管理,饮用水达标,黑水(厕所冲水)、灰水(洗漱污水)和雨水的收集处理,供电,电信,网络,有线电视,采暖方式,燃料来源,垃圾收集处理等情况。

6、公共配套:村委会、中小学、小学、托幼、卫生所、商业设施,文化站,阅览室,敬老院,公共活动场所,公园,健身场地,公共厕所,公共浴室等情况。

7、村工业及农业生产服务设施

村工业的现状以及近期发展计划和远期发展的设想,其中包括工业业产品和产量,职工人数、工帮面积、建筑面积、用水量、用量量、运输量、运输方式、工业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污染程度以及综合治理情况等。

手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工业的种类、产量、产品、职工人数、场地面积、原料来源、产品销售和运输方式。

农业服务设施:有关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现状情况和发展资料。

三、规划资料:县城总体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已做的村庄规划,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四、各级部门、领导对本次规划的设想和意见。

五、党和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就村庄规划出台的有关方针、政

村庄改造规划初步方案 篇5

一、目标定位:

以龙头企业带动私营经济规模发展,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小康住宅”的十大标准,科技先导、适度超前、调整布局、全面规划,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农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使农民居住环境舒适、安全、方便,打造花园式现代化都市新村。

二、存在问题:

相台办所辖六个村人多地少,村庄建设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各村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历史原因,村庄建设曾一度为自由式发展,缺乏统一长期规划,房屋布局较凌乱、样式不一,基础设施欠债较多,居住环境较差。

虽然辖区各村的地势优越,都市村庄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但多呈自发式,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缺乏,自然资源利用低、无统一合理远景规划,都市村庄的独特商业价值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村镇规划、修建楼房必须经各级部门审批,但审批手续困难、繁琐,周期较长,同时有的村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有时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影响到都市村庄的城市化进程。

三、实施方案:

在制定规划方案时,本着节约土地、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的原则,注重近期与远期建设相结合、新建与改建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由于五个村情况不同,各村规划各具特色。

铁佛寺村:充分利用紧邻安钢生活区及交通便利、三产繁荣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高层住宅和沿街门面房。将铁佛寺村以西钢花路两侧,全部建设成六层住宅楼,一层为沿街门面房;郝家店利用钢一路的有利地理优势,在钢一路两侧和文峰大道以北,修建二至六层住宅楼;郝家桥利用钢花路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商业门面;大庄村从钢花路把路引到大庄西地搞别墅小区和六层住宅楼;南辛庄利用文峰大道的优势,建设一栋底层为门面房的二至六层住宅楼。

柴库村:柴库村东邻河南省重点企业安钢、南邻电厂、北靠洹河。107国道从全村南北贯穿而过。5000余口人,1300余户,17个生产组。村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1600余米,是个较大的村。

现设想在其村的107国道两侧盖五层的楼,建成国道商业大街;在村委会院内,盖三栋五层的商品住宅楼。

在村内修建五条道路连接五个住宅区,接好市水厂的水源,修好各住宅区排水沟。

将村内三个坑地:小南街、老槐树、合作社街东面老学校进行老房改造,建成新的住宅小区,安排好村民住房。

梁邵村:该村南临安林铁路、安林公路,两路成为该村向南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所有市政南北规划路段到此无法打通。村北边是华中电网安阳电厂宽约500米的高压输电走廊,按电力法规定不准有任何建筑物,从商业和城建角度上都受到了制约。目前可行的几种设想就是:

1、在有条件的地段(梁邵村小学旧址)建高层住宅楼,户型为经济实用型,严格来说这三栋高层住宅楼应是过渡时期的过渡住宅。

2、继续别墅楼群的开发完善建设,最后形成规模。

3、旧村内的连片改造。找好基准点,统一规划、设计、实施一片、规划一片、实施一片。

4、把公路南侧的旧村房屋逐步搬迁至村北,把安林公路两侧的土地腾出来,重新规划、重新开发,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

5、结合我市拉大城市框架的机遇,依照市政建设规划,开发华祥路与建业路交叉地段住宅小区。从远景看,这里将成为较理想的住宅及商业小区。

段邵村:明年与万金渠管理处协商开发筹建六座村民公寓式高层住宅楼,一经实施可解决105户村民住宅,也为全村南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逐步把邻安水大道的村民住宅区改造成一个集商贸、个体经营的基地。

焦邵村:该村将马上动工,建二幢高标准村民住宅楼,可解决群众住房50户,出售商业房10户。该村为我办事处都市村庄改造规划试点村。

四、具体要求:

1、大力加强城镇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

2、请国内一流专家对我区农村从整体和全局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规划方案的实施要注重保持连续性。

3、成立区、乡(办事处)、村三级房屋开发建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村镇改建,按照农宅城市化、厂房标准化、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统一开发,分期实施,综合测算,有序发展。

4、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能给予倾斜和支持,简化程序、减免费用,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5、农民住宅和工业厂房的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原则,建设项目的开发与环境同步建设,保证规划的实施。

以上是办事处都市村庄改造规划初步意见,经过我们研究,潜力很大。鉴于研究时间短、无专业人士参与研究,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规划意见不尽完善,但我们迫切希望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安阳市拉大城市框架为契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缩短于先进地区差距,早日把我区农村建设成象郑州市金水区“城中村”一样的都市村庄。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 篇6

第一条 为了规范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提高村庄整治规划编制质量,根据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村庄整治规划是村庄规划广泛应用的重要类型之一,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依据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并与土地利用等规划相衔接。

第四条 村庄整治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在报送审批前,应当在村庄内予以公示,并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批准的村庄整治规划应在村庄内予以公布。

第五条 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单位应具备相应规划编制资质,编制人员应熟悉农村情况。

第二章 编制要求

第六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以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为主要目的,以保障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治理村庄环境、提升村庄风貌为主要任务。

第七条 尊重现有格局。在村庄现有布局和格局基础上,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保持乡村特色,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便村民生产,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和贪大求洋。

第八条 注重深入调查。采取实地踏勘、入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基础资料,准确了解村庄实际情况和村民需求。

第九条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村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迫切需求和村庄建设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规划编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第十条 保障村民参与。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规划调研、编制等各个环节充分征询村民意见,通过简明易懂的方式公示规划成果,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规划编制全过程,避免大包大揽。

第三章 编制内容

第十一条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要按依次推进、分步实施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确定规划内容和深度,首先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在此基础上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可按照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要求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第十二条 在保障村庄安全和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方面,可根据村庄实际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一)村庄安全防灾整治:分析村庄内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提出排除隐患的目标、阶段和工程措施,明确防护要求,划定防护范围;提出预防各类灾害的措施和建设要求,划定洪水淹没范围、山体滑坡等灾害影响区域;明确村庄内避灾疏散通道和场地的设置位置、范围,并提出建设要求;划定消防通道,明确消防水源位置、容量;建立灾害应急反应机制。

(二)农房改造:提出既有农房、庭院整治方案和功能完善措施;提出危旧房抗震加固方案;提出村民自建房屋的风格、色彩、高度控制等设计指引。

(三)生活给水设施整治:合理确定给水方式、供水规模,提出水源保护要求,划定水源保护范围;确定输配水管道敷设方式、走向、管径等。

(四)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整治:提出现有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措施;确定村内道路的选线、断面形式、路面宽度和材质、坡度、边坡护坡形式;确定道路及地块的竖向标高;提出停车方案及整治措施;确定道路照明方式、杆线架设位置;确定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安全设施位置;确定公交站点的位置。

第十三条 在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和配套设施方面,可根据村庄实际重点规划以下内容:

(一)环境卫生整治:确定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方式;引导分类利用,鼓励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资源利用,实现就地减量;对露天粪坑、杂物乱堆、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提出整治要求和利用措施;确定秸秆等杂物、农机具堆放区域;提出畜禽养殖的废渣、污水治理方案;提出村内闲散荒废地以及现有坑塘水体的整治利用措施,明确牲口房等农用附属设施用房建设要求。

(二)排水污水处理设施:确定雨污排放和污水治理方式,提出雨水导排系统清理、疏通、完善的措施;提出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的整治、建设方案,提出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位置、规模及建议;确定各类排水管线、沟渠的走向,确定管径、沟渠横断面尺寸等工程建设要求;雨污合流的村庄应确定截流井位置、污水截流管(渠)走向及其尺寸。年均降雨量少于600毫米的地区可考虑雨污合流系统。

(三)厕所整治:按照粪便无害化处理要求提出户厕及公共厕所整治方案和配建标准;确定卫生厕所的类型、建造和卫生管理要求。

(四)电杆线路整治:提出现状电力电信杆线整治方案;提出新增电力电信杆线的走向及线路布设方式。

(五)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合理确定村委会、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敬老院、文体活动场所和宗教殡葬等设施的类型、位置、规模、布局形式;确定小卖部、集贸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

(六)村庄节能改造:确定村庄炊事、供暖、照明、生活热水等方面的清洁能源种类;提出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提出房屋节能措施和改造方案;缺水地区村庄应明确节水措施。

第十四条 在提升村庄风貌方面,可包括以下内容:

(一)村庄风貌整治:挖掘传统民居地方特色,提出村庄环境绿化美化措施;确定沟渠水塘、壕沟寨墙、堤坝桥涵、石阶铺地、码头驳岸等的整治方案;确定本地绿化植物种类;划定绿地范围;提出村口、公共活动空间、主要街巷等重要节点的景观整治方案。防止照搬大广场、大草坪等城市建设方式。

(二)历史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保护:提出村庄历史文化、乡土特色和景观风貌保护方案;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区;确定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案。防止拆旧建新、嫁接杜撰。

第十五条 根据需要可提出农村生产性设施和环境的整治要求和措施。

第十六条 编制村庄整治项目库,明确项目规模、建设要求和建设时序。

第十七条 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鼓励规划编制单位与村民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庄整治长效管理机制。防止重整治建设、轻运营维护管理。

第四章 编制成果

第十八条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应满足易懂、易用的基本要求,具有前瞻性、可实施性,能切实指导村庄建设整治,具体形式和内容可结合地方村庄整治工作实际需要进行补充、调整。

第十九条 村庄整治规划成果原则上应达到“一图二表一书”的要求。

第二十条 “一图”主要包括:

(一)整治规划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

村庄用地布局方面:明确村庄内各类用地规划范围。

安全防灾方面:标明地质灾害隐患区域范围、防护范围、防护要求;河流水体防洪范围;村内避灾疏散道路走向、避灾疏散场地的范围。

给水工程方面:标明给水水源位置、应急备用水源位置、保护范围;给水设施规模、用地范围;给水管线走向、管径、主要控制标高;提供给水工程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道路整治方面:标明各类道路红线或路面位置、横断面形式、交叉点坐标及标高;路灯及其架设方式;停车场地的位置和范围。

环境卫生方面:标明环卫设施(垃圾收集点、转运场、公共厕所等)、集中畜禽饲养场、沼气池等的位置、规模、用地范围;提供环卫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排水工程方面:标明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用地范围;排水管(渠)走向、尺寸和主要控制标高;截流井位置、标高。标明水面、坑塘及排水沟渠位置、宽度、主要控制标高;提供排水设施建设工程示意图。

电杆线路整治方面:标明电力、电信线路的走向;电力电信设施的用地范围。

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标明公共活动场所的范围;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用地范围。

绿化景观方面:标明主要街巷、村口、水体及公共活动空间等重要节点的整治范围;提供重要节点整治示意图、绿化配置示意图、地面铺装方式示意图、水体生态护坡、硬质驳岸等的整治示意图。

文化保护方面:标明重点保护的民房、祠堂、历史建筑物与构筑物、古树名木等的位置和四至;划定保护区的范围;提供保护要求示意图。

主要整治项目分布图:标明整治项目的名称、位置。

村域设施整治方面:标明村域各生产性服务设施、公用工程设施的位置、类型、规模和整治措施。

第二十一条 “二表”主要包括:

(一)主要指标表:包括村庄用地规模、人口规模、户数、各类用地指标。

(二)整治项目表:包括整治项目的名称、内容、规模、建设要求、经费概算、总投资量以及实施进度计划等。

第二十二条 “一书”是指规划说明书,内容包括:村庄现状及问题分析,附现状图,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1000;整治项目内容和整治措施说明;工程量及投资估算;规划实施保障措施以及有关政策建议等。

第五章 附则

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研究 篇7

当前, 全国各地对于村庄规划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国内众多学者对于村庄规划的理论、思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张泉、梅耀林等结合长期的村庄规划建设实践, 深入研究村庄规划的基本要素、空间要素及其内在联系, 全面揭示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理念与一般规律, 提出了通过村庄规划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促进产业发展、提升文化品位的有效途径。

道路不仅作为村庄肌理脉络以及空间形态的主要塑造因素, 并且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对外交流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也是村庄规划的重点内容。国内学者对于村庄道路系统的规划研究的不多, 张泉、梅耀林等从布局形式、道路功能、路面材料、停车场等方面对于村庄道路系统进行了梳理, 覃永辉等从村庄道路系统的限制条件和具体要求两方面对村庄道路系统规划进行了思考。相关学者对于村庄道路系统规划的研究各有侧重点, 但均没有从道路交通规划要素的角度对于村庄道路系统规划进行研究, 本文结合宿迁市村庄规划实践, 尝试从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要素方面对于村庄道路系统规划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2 村庄道路交通规划研究

2.1 路网形式

村庄路网形式一般包括:一字形、并列形、鱼骨形 (丰字形) 、网格形、环形 (圆环、方环) 、扇形以及自由行。这些也是一般城市路网的主要形式。各种路网形式各有特点, 根据多个村庄规划实践, 网格形的路网最适合于一般村庄, 如泗洪县上塘镇桑园村、泗阳县高渡镇高渡嘴村、泗洪归仁镇大口村、宿城区南蔡乡果园村、宿豫区关庙镇陆相村、宿豫区黄墩镇曹甸村等大部分村庄均采取网格形。这种路网形式可达性好, 有利于降低基础设施投入, 且符合村民原有的直线排列住宅的意愿。为绝大部分的村民所认可。另一方面, 居民村庄内出行基本采用步行, 因此, 村庄总体格局应尽量呈正方形,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除了地形高差较大的情况, 村庄路网宜采取网格形。当村庄水体较为丰富时, 滨水道路可依水而行, 其他道路尽量成方格状 (见图1~5) 。

2.2 道路等级及宽度

城市道路一般分为过境公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和巷道等几个等级。其主要依据道路功能的不同确定道路的级别。村庄道路系统等级划分虽然不需要如城市道路般如此详细, 但也应该根据道路的功能不同划定不同的等级。

覃永晖等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建议道路系统采取二、三、四三个等级, 其分类未能体现村庄道路的不同功能。本文尝试根据道路功能对村庄道路进行分级。

2.2.1 道路功能

根据规划实践, 村庄道路功能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对外功能, 主要是村庄与镇区之间联系功能, 其形式可能是过境式, 也可能是尽端式。第二种为联系功能, 指村庄居住组团之间联系和居住组团和对外公路之间的联系。第三种为日常出行功能, 指居民住宅之间的日常活动联系功能。

2.2.2 道路等级及宽度

与村庄道路的功能相对应, 可将村庄道路系统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级为对外公路, 其宽度及走向取决于村庄的区位, 由上位规划确定。宿迁市镇村道路一般规划为三级路, 村庄的对外公路也就采用三级路标准, 宽度一般为6米或7米;第二级为村庄主路。一般来讲, 村庄主路上会有一定的交通量, 其宽度宜采用4米或5米, 方便会车;第三级为宅前路和宅间路, 宽度只需满足行车功能即可, 考虑一般小车的宽度 (2米左右) 及车辆行驶摆动距离 (0.5~1米) , 其宽度宜取2.5~3米 (见表1) 。

2.3 交通设施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交通设施主要指公交场站、停车场和加油站。村庄由于其人口规模、居民出行方式等与城市区别较大, 因此, 交通设施布局方面与城市交通也有着极大的区别。

2.3.1 公交场站

一般村庄规模小, 人口少, 达不到设置公交场站要求, 因此, 在村庄规划中, 公交场站可不予考虑。

2.3.2 停车场

规划村庄户型一般都有一定面积的院落, 而村庄内部出行基本采用步行和非机动车, 因此, 对于一般村庄而言, 并不需要规划公共停车场。在公共建筑前布置一定面积的广场即可满足停车要求。对于有旅游资源或者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村庄, 可结合旅游区出入口或货物集散区设置公共停车场。宿迁市几乎所有的村庄规划停车场均结合公共建筑前广场设置。这与实际情况也是相符合的。

2.3.3 加油站

对于加油站的规划, 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政策。因此, 在村庄规划中, 除上位规划有加油站布点的情况外, 不应新增加油站。若村庄有特色资源, 运输需求高, 可向上及部门申请设置便利加油点。

2.4 交通引导

2.4.1 城乡区别

交通引导主要指以交通走廊或者枢纽等交通资源引导用地的合理布局。一般村庄惟一可以利用的交通资源就是对外交通。因此, 村庄的公共建筑往往布置在对外公路的两侧。形成沿路一层皮形式, 这也是绝大部分村庄的现状。然而, 这种公建与对外公路的布局形式会造成明显的交通堵塞和安全隐患, 这是因为村庄对外公路与城市道路不同, 城市道路较宽, 且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作为缓冲, 公建人流无需直接面对机动车流, 而村庄对外公路很窄 (一般为7米) , 且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居民上路直接面对的就是来往的机动车辆, 而村民的交通意识也非常淡薄。

2.4.2 村庄公建布局模式

针对这种情况, 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 提出“临近而不贴近”的村庄公建与对外公路布局形式。其主要布局形式为:村庄公建呈一横一纵排列, 即一排建筑平行于对外公路, 另一排建筑垂直于对外公路, 平行的建筑由对外公路退后一定距离, 约20~40米。其面前形成一个小广场作为缓冲。这种模式既保证了村庄公建快捷的对外交通联系, 又减少了公建与道路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 (见表2、图6—9) 。

这种公建与对外公路 (或者对外公路联系道路) 的布局模式适合于一般的村庄。村庄规模较大或者村庄对外公路等级高、过境交通量大时, 可沿路设置较大规模的公共服务中心, 但也必须退让主要道路20米以上, 以保证有一个人流与机动车流的缓冲区。

3 结语

本文结合长期实践经验, 从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角度研究村庄道路交通系统的规划, 并提出一般村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建议。对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道路系统规划有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泉, 王晖, 梅耀林, 等.村庄规划[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刘宇红, 梅耀林, 陈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城市规划, 2008 (32) :75-79.

村庄规划合同 篇8

关键词:广州;村庄规划;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49-05

一、村庄规划编制进展情况

(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简单回顾

到2012年底,广州共完成两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一是1997-2000年的全市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二是2007-2009年的全市行政村(主要分布在白云、番禺、南沙、花都、增城、从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至2009年11月,全市5个区、2个县级市共计1139条行政村中,完成了1075条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另有64条行政村因涉及整村搬迁、异地安置,或已纳入城中村编制范围的行政村不再编制村庄规划。

(二)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为破解两轮村庄规划实施“落地难”问题,广州为2013年启动的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搭建了科学的管理组织架构,全力推进村庄规划编制。一是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任组长的村庄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村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督促检查三个专责工作组。广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领导挂点督导村庄规划编制。二是落实编制经费资金投入。为更好地编制村庄规划,各区(县级市)都按行政村数量配置了编制经费,聘请设计单位参与规划编制工作。三是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从动员到现状摸查都充分听取村民对新增分户、建房、产业发展的诉求,尽量把村民的合理要求反映和体现在村庄规划中。四是部门有效联动。本轮村庄规划发动和动员国土、房管、公安、统计等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尽可能让职能部门的管理意图和需求能够体现在村庄规划中。

二、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正按照相关工作方案和计划如期推进,但在编制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用地规模不足

当前,广州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已超出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见表1)。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从2005年的356.8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415平方公里,年均增长9.7平方公里,但是《广州市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落实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仅为213平方公里,要实现该目标,需要从2012年起每年减少约20平方公里,村民显然无法接受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规模编制的“减法”式村庄规划;甚至有部分村庄在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根本没有建设用地。因此,在本轮行政村规划编制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建设用地规划指标支撑,依据土地供应现状编制的村庄规划依然面临“落地难”问题。

表1 广州市及各区(县级市)建设用地规模现状与规划情况

2012年(km2)2020年(km2)超出(km2)

广州市415213202

白云区835033

番禺区847113

花都区992772

增城市503614

从化市673334

注:此表建设用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

(二)新增分户及农民建房需求不断

广州从2001年起基本上停止了农民建房的审批工作①,不再审批宅基地,农民公寓建设又无具体的文件规定,导致农村建房无序,新增分户也一直积压,造成历史遗留问题严重。根据现状摸查结果,到2020年,花都区新增分户约3.08万户②,历史欠帐分户1万多户;增城区新增分户约4.9万户,历史欠帐分户2.2万户;番禺区新增分户需求为4.7万户。由于新增分户及农民建房需求日益增长,而建房审批又无合理渠道,造成农村住宅违法建设形势较为严峻,广州有集体产权证的村民住宅占住宅总数的比例约50%左右,另有50%左右的农民住宅没有合法手续。

(三)农村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粗放

一方面广州农村建设用地规模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粗放管理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普遍,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亟待提高。以农民住宅建设为例,广州农村既存在着大量新增分户的建房需求无法满足的同时,已有农民住宅实际面积大大超标,“一户多宅”现象十分普遍,农民建新房后,旧有住宅不退出,仍然占用建设用地。据《广州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数据显示,1996-2010年,广州农村居民点用地呈持续增长态势,由32778公顷增加到40554公顷,广州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中,城市、建制镇、村庄、采矿用地所占比重分别为50.21%、17.08%、30.69%、2.02%,村庄用地比例超过30%,农村居民点所占比例过大是造成广州市建设用地效益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广州市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指引(试行)》③,广州市十区农民住宅用地基底面积不超过8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280平方米。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已有农村住宅建设绝大部分区(县级市)都超标,番禺区户均住宅基底面积128.39平方米,户均住宅建筑面积308.13平方米;增城户均住宅基底面积186.2平方米,显示出农村住宅建设不够集约,是农村建设用地紧张的根源所在。

nlc202309040929

(四)空心村整治面临诸多困难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少村都建设了新村,新村集聚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而在新村建房的农民,原有在旧村的宅基地与房屋均不退出,旧村逐渐衰落、凋蔽、荒芜,人口稀少,建筑陈旧,逐渐演变成了空心村。空心村整治遇到的难点在于:一是在旧村原址拆建。旧村住宅均有权属,且各权属人宅基地面积均较小,因而农民不愿意在原址拆建,宁愿另辟新址建设;二是拆除旧村异地新建。由于各村除了建成区外,均为非建设用地,新村落地难度大。此外,广州还有不少具有传统岭南特色的古村落,大都已经废弃,虽然大部分村民希望对这些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用于发展乡村旅游,但由于缺乏维护资金使这些古村落保护举步维艰。

(五)农民公寓建设缺乏政策指引

由于广州市仍然未出台农民公寓建设指引、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导致农民建房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虽然广州远郊村庄的村民对建设农民公寓接受程度不高,但相当一部分城中村、城边村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新增分户人口逐年增加,而且地理位置靠近城市中心区,村民对于建设农民公寓有积极性,但苦于广州市迟迟未能出台建设农民公寓的政策措施,这些村庄迫切要求广州市尽快出台广州建设农民公寓的政策措施或实施意见,以缓解建设用地不足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六)农民对村庄规划认同度和支持度有待提高

农民对村庄规划的参与度和支持度较低,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前两轮村庄规划都未能较好地落地实施,导致农民对政府的公信力,对村庄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都产生了怀疑,认为本轮村庄规划编制依然是浪费人力、物力,不会解决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建房、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实际问题。二是农民对村庄规划的目的和作用不够了解,甚至还有恐惧、排斥心理,认为通过现状摸查,担心政府会“秋后算帐”,使农民自身利益受损,因而对村庄规划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消极情绪。此外,由于行政村下属的各经济社的经济发展和利益诉求不一样,因而村在协调、权衡各经济社发展方面存在难度,客观上也导致对村庄规划的支持度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为更好地完成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工作,针对上述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一)树立村庄规划编制的创新意识

1.坚持疏堵结合。本轮村庄规划一定要对农民建房有合理的解决方案,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指引,引导农民建房朝着政策有指引、报建有渠道、批准有公示、实施有监督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尤其要坚持疏堵结合,放开正常的报建和审批渠道,大门要开;又要控制不合理的建房需求,后门要关。既要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又要开动脑筋,走出一条符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广州土地资源现状与管理要求的农民建房的创新之路。

2.坚持上下结合。以往村庄规划之所以实施落地难,部分原因在于已有的村庄规划编制体系是“自上而下”,在充分体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管理意图的前提下,没有考虑和顾及村集体及广大村民的需求。有鉴于此,本轮村庄规划要坚持上下结合,政民互动,重视建立和完善“自下而上”的意见表达和反馈机制,多倾听村委会及广大村民对村庄规划的合理化建议及发展诉求,使基层的发展要求和合理诉求能够较好地体现在、融合在村庄规划中。

3.坚持城乡并重。本轮村庄规划编制必须坚持城乡并重的理念,既体现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的要求,又要反映农村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对城中村、城边村,考虑到城市发展需求及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农民建房、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尽量向城市标准靠拢和看齐;而远郊村则尽可能体现农村的发展特色。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通过编制村庄规划,挖掘村庄特色,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二)多种途径弥补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足

1.探索建设用地指标市场流转途径。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采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结合生态环境治理、“迁村并点”工程、农村居民点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对散乱、废弃、闲置、低效的农村建设用地进行整治。鼓励村集体自主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建立建设用地指标流转市场,整治后的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允许在市场流转,制定市场流转土地整治节余用地指标的配套政策,还利于农,还地于农,提高村庄复垦闲置用地的积极性,实现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2.在土地利用功能片区规划中落实建设项目的用地规模。在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用地挖潜、腾挪置换等方式,将用地规模优先安排用于规划期内村庄急需的建设项目,并在土地利用功能片区规划中落实急需建设项目的用地边界和用地规模,优化村集体用地布局,强化土地用途分区,保障村庄规划落地实施。

3.通过“三旧”改造,深入挖掘村集体土地利用潜力。建议今后在农村地区建设产业园区,原则上以镇(街)为单位,把各个村的建设用地指标以土地入股形式,在镇(街)集中兴办的产业园区实现各村利益分配。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用地配置方式,选择耕地保有量较大的3个北部山区镇作为试点,按照耕地保有量的一定比例安排农村经济发展用地,以切实解决长期没有建设用地指标而且发展困难的行政村。

(三)合理解决农民住房建设需求

1.制定乡村规划建设许可证核发的操作办法。对于远郊村,规定在固化界限范围内的村民住房建设,允许采用单家独户的形式建设住房。对于符合“一户一宅”,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手续完善的农民建房,规划部门准予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为农民建房开通正规的报建、审批渠道。对于《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核发,采取村民自行申报,村加盖意见、镇审核,然后在村公示的形式予以确认,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套取建房指标的村民予以重罚。

2.制定建设农民公寓的相关政策指引。对于城中村、城边村鼓励建设农民公寓,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行两证管理,合理引导农民“上楼”。一是落实农民公寓用地选址。在村庄布点规划及村庄规划中落实农民公寓用地选址,并在土地利用功能片区规划中落实用地规模,保障农民公寓能够真正实施。二是形成示范效应。以征地拆迁安置区为突破口,高标准建设几个标杆示范区或农民公寓拆迁安置区,形成示范效应。三是在白云区、番禺区先行试点,主要是针对新增分户农民,待取得成功经验和做法后再在全市推广。

nlc202309040929

3.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一是规定宅基地不能继承。明确要求原有房屋户主去世后,其占有的宅基地指标不得转移到已有宅基地子女名下,但给予货币补偿,通过货币一次性补偿形式取消该宅基地,逐渐减少宅基地指标,从而有效控制宅基地无限蔓延趋势。二是制定科学的分户办法。对村民只有一个子女的,要求必须跟父母一起居住,不得分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的,其中一个必须跟父母一起居住,不得个个新增分户。三是保障农民长期收益。对退出宅基地的村民,除了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外,还可以将宅基地与股份分红结合起来,通过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分红比例等方式保障其长期获益。四是提供子女购房优惠。对退出宅基地的村民,其子女满足一定年龄或达到结婚条件的,允许其以优惠价格甚至象征性收费购买农民公寓。五是对空心村旧房进行确权。对空心村旧房一旦确权确认成功,就要抵扣日后新增分户指标,或是政府等价回购重新安置,让旧有宅基地彻底退出。

(四)促进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1.实施“空心村”整治计划。一是实行奖励措施。对改造并成功盘活利用“空心村”内建设用地的村集体,经市、区土地管理部门确认后给予适当奖励。二是对拆除旧村进行补偿。拆除旧村后,原旧村地块既可以由政府收储另作他用,也可以复垦为耕地,无论哪种形式对拆除的建筑物进行货币化补偿。在原址或另辟新址建设的房屋鼓励建设农民公寓。在部分城边村,可以尝试先拆后建,旧屋拆除后才可建新房,村先建设一批周转房,村民在新房建好前可先安置在周转房,坚决防止和杜绝“建新不拆旧”以及产生新的“一户多宅”。三是是古村落的开发保护。对于有保护价值的古村落,通过有关部门认定后不予拆除,但经过适当经济补偿后,统一收回村集体,修缮后开发经营或作公共场所。

2.创新土地管理政策,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一是合理布局村社集体建设用地。通过“三旧”改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引导村社集体经济组织转变散、小、杂、乱的低效用地模式,合理布局村社集体建设用地。二是推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出让、出租、入股、合作等形式流转,适度集聚规模化经营。三是推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以探索成立土地合作社为契机,引导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入股土地合作社,发展村社集体经济。

(五)协调规划管理和土地管理的关系

1.下放管理权限,推动规划尽快实施。按现行规

定,广州村民住宅建设经所在的经济社、村委会、镇政府三级部门审查同意后,上报区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联合审查后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根据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建议将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权限下放到镇政府或街道。区政府加强监督和监管,凡是发现不符合报建条件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一经查出,对镇(街道)将严肃处理,并通报全市。

2.采取建设用地规模镇(村)内平衡方式。建议制定灵活的土地管理政策,在每个村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前提下,采取建设用地规模村内平衡或者镇(街)内部平衡的方式,也就是土地管理部门控总量不控边界,根据村庄规划的要求,可统一建设用地位置的调整,从而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

3.加强镇(街)规划管理机构建设。目前,随着村庄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检查等工作逐渐铺开,以及规划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规划管理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开展难度大,建议在镇(街)设立规划管理所,配置一定数量的编内工作人员,专人协助各镇(街)实施村庄规划管理。

(六)加强产业引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政府对村庄产业发展的引导。一是对于城中村、城边村,以发展服务业为主,通过“三旧”改造对现有旧村庄、旧厂房进行更新开发,发展商贸、商务、餐饮等服务业。二是对于远郊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观光农业等。三是对于耕地保有量较大的村,按照耕地保有量的一定比例安排农村经济发展用地,并在产业园区集中集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的开发模式。

2.促进村社工业转型升级。一是解决园区用地历史遗留问题。采取区(县级市)、镇(街)、村(社)共同筹集资金的方式,为园区补办用地手续,缴纳用地罚款,解决历史遗留用地问题。二是提升产业发展档次。以厂房、商铺出租为主的租赁经济,在原定租期到期后,根据各区(县级市)产业发展方向和副中心建设的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附加值高、产业链条长的项目签约,适当提升产业发展门槛和发展档次。

3.对分散的村社物业经济进行归并,统一建设工业园区。坚决淘汰一批不符合各区(县级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低端、落后的村社工业,关停一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出租屋工业小区,将村社工业集中整理到镇统筹的工业园区,村社不再新建新的工业小区,节省出来的土地资源由镇统一规划建设,每个村以入股形式享受分红,改变以往村社工业遍地开花的做法,尝试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村社工业发展新路,改变农村低效用地方式。

(七)加强对村庄财政资金投入

1.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结合村庄规划编制及实施,适当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对没有达到贫困村标准,但又相对贫困的村庄实施重点扶持,加强文化、卫生、体育设施,以及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改善村容村貌,并加强后续管理,适当增加后期维护运行资金投入,确保设施长久发挥作用,造福于村民。

2.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以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为契机,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按照村庄规划实施的轻重缓急,每个镇(街)选择1-2个村庄进行试点,把市、区两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归口到一个部门统筹集中使用,借鉴美丽乡村资金投入模式,先行对村庄规划试点实施集中投入,发挥“以点带面”作用,通过逐年建设不同村庄形式,逐渐覆盖全市域,增强村庄规划实施的展示度与影响力。

3.在土地出让金收益中设立村庄整治专项资金。为筹集村庄建设资金,按照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建议在土地出让金收益中按照一定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空心村”改造、农民公寓建设等,专项资金只能用于旧房屋拆除补助、收回宅基地补助、基础设施配套、退宅还耕工程建设支出,坚持专款专用。

(责任编辑:汤钦乐)

上一篇:4-5岁亲子游戏下一篇:冬季送温暖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