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模型学习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作模型学习(精选8篇)

动作模型学习 篇1

产品要实现动销需要精耕细作市场,做市场就是让人活动起来,让终端活跃起来,否则就是做仓库。产品积压在仓库,自然不会有销量。销量怎么来?产品覆盖一家终端和覆盖一万家终端店的动销效果必然大不相同。然而有了终端覆盖率,经销商还需要掌控终端,需要对产品的流转率有精准测算。在终端掌控率和动销率解决之后,就要考虑多品种、多品项的推进,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终端动销呢?

三大因素,影响终端动销

影响动销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占有率、掌控率、拜访率。占有率多按区域计算,某一品牌的占有率就是此品牌的销售额与区域品类的市场容量比。占有率和掌控率越高,动销就越容易。在这三个因素中,尤以拜访率最为重要。炎炎夏季,即使是业务员也希望能在清凉舒适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但产品铺货之后需要维护。如此条件之下,经销商需要对业务员实行过程管理和激励措施。

业务员疏于终端拜访,本品自不可避免地被竞品压制或覆盖。在你看不见的时候,竞品的业务员已经破坏了陈列、海报、店招、POP等终端形象,遏制产品动销,

失去了这些生动化的陈列,再想要动销就难上加难。拜访客户、维护客情,除了身临终端之外,利用新媒体工具联络感情、维护客情也很必要。这三个因素的全然落地并不轻松,如果都能达到80%以上,动销问题一定能解决。

“咱们的产品比竞品价格高,又没有广告宣传,市场政策也少,所以终端老板才不要货。”当某一产品遭遇动销困境,经销商常会听到自家业务员这样抱怨。这种情况正需要业务员的强力推进,需要他们坚持四大原则。

四大原则,要动销就要坚持

首要原则是“点线面”原则。首先做好一个终端店、形象店,然后扩展到一条街道,再辐射一个区域,最后才能打造全国性品牌。

其次是二八原则。我们通常会认为80%的销量是由20%的网点实现的,其实不然,大商超重视拉力,夫妻店重视推力。这20%的网点只是起到了辐射商圈的作用,影响着产品80%的销量和利润。

第三是匹配原则。渠道布局与产品定位相匹配。定位高端的产品出现在高档的场所,才能彰显其身份。恒大冰泉出现动销问题,是其铺货在流通、便利店渠道造成的。此外,昆仑山借助加多宝凉茶渠道销售,也有失“高端身份”。

动作模型学习 篇2

绝大多数用于识别的方法中, 仅仅存在一种视觉码书。本文提出利用两种码书来进行视频表示。具体来说, 用动作码书来表示动作, 而用作者码书来表示身份。基本思想类似于文章的内容用主题来表示, 而写文章的人用作者来表示。本文认为时空兴趣点不仅仅刻画了动作的时空属性, 在采取不同的描述算子的情况下, 它也能反映出关于动作执行人的身份信息。实验的结果验证了本文的想法。已经有一些文献致力于同时进行动作识别和身份验证。例如文献[1, 2]。

2 动作身份模型

1) 识别框架

基本框架如下:首先, 利用时空兴趣点检测器提取局部时空点区域, 然后分别对动作和身份两种问题, 提取不同的局部描述子, 接着利用聚类的方法得到两种码书:动作码书和作者码书。利用LDA和AM进行模型参数的学习和推断。

2) 视频表示及码书

文中利用Dollar[3]提出的时空检测器进行兴趣点的检测, 它能产生稳健的时空点, 给定一组时空兴趣点的描述子后, 建立了两种类型的码书, 分别用来进行动作信息的表示和身份信息的表示。首先为了学习得到码书中的词项, 首先将所有训练视频中的时空兴趣描述子进行聚类, 本文采用K均值聚类的方法, 每一个聚类中心对应码书 (动作码书和身份码书) 中的一个词项。

3) 动作-身份模型

本文提出的动作身份模型是一个概率主题模型, 因此可用图模型的方法表示, 如图1所示。

其中ad表示身份信息, w1和w2分别表示动作码书和身份码书中的单词项。Nd1和Nd2分别表示动作单词和身份单词的个数, 其余变量为隐含变量或模型参数。在这个生成模型中包含了两种类型的码书, w1和w2是分别来自动作码书和身份码书中的视觉词。实际上, 这个包含两种码书的动作身份模型正是LDA模型[4]和作者模型[5]的组合。在动作模型和身份模型相对独立时, 可以将动作模型和身份模型分开进行学习和推断。尽管w1和w2来自不同的描述子, 但他们都对应相同的时空点位置, 只是在这个时空点上提取的特征不同。

3 实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在KTH数据库上进行了测试。通过利用时空兴趣点局部特征以及采用隐主题模型进行动作身份分类, 能够有效的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不仅能够对动作类别和位置进行识别, 同时还能给出关于身份的信息。平均识别率的混淆矩阵如图3所示。6个主题的LDA模型对应的混淆矩阵如图3 (a) 所示, 这里采用的动作码书的大小为1000。关于身份模型的25类的混淆矩阵如图3 (b) 所示, 这里作者码书的大小也是1000。从图中可以看出, 对于身份的识别具有一定的可判别性。

(a) 动作分类的结果 (b) 身份的分类结果平均分类正确率 (54.6%) 。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不仅能够对动作类别和位置进行识别, 同时还能给出关于身份的信息。

结语

本文在时空兴趣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动作身份模型用来识别动作的类型、位置以及动作执行人的身份。文中将动作身份模型在三种数据库上进行了测试, 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Fabio, C.Using bilinear models for viewinvariant action and identity recognition.in CVPR.2006.

[2].Jack M..Multifactor Gaussian process models for style-content separation.In ICML.2007.Corvallis.

[3]Dollar, , Behavior recognition via sparse spatio-temporal features.IEEE Workshop on VSPETS, 2005:p.1-8.

[4]Blei, D.M.,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In JMLR, 2003.3 (4-5) :p.993-1022.

动作模型学习 篇3

关键词:动作;音乐;节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33-02

众所周知,音乐对个体有着绝对感召力的元素是“节奏”。从各国音乐的发展,可以看到纵使语言不通,在不同的国度的个体也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抒发个体情怀。因此,可以说“音乐节奏”成为人们共同所享有的元素。尤其是现代音乐的发展,对节奏的关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重视。从音乐发展的核心来看,动作和节奏是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核心要求。

在现代音乐中,动作和音乐片段的相互匹配已经广泛应用于在编舞和配乐中。在创作编舞时,要以用户选定的音乐片段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编排适当的舞蹈动作。在创作配乐时,就要在用户选定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再创作出合适的背景音乐。但是动作与音乐作为两种完全不同感知的时序信号,为了二者能够恰当的匹配在一起,此时,就需要一种动作——音乐特征匹配模型的建立,此模式能够将单纯的动作与音乐信号合为一体,建立符合人类认知的匹配关系,且能够存储、检索和编辑音乐和动作。

一、传统创造与“节奏”的论述

传统创作动画就是利用动画师手工建立动作与音乐的匹配模型,然后,以给定的音乐为基础进行编舞,手工绘制关键帧后,再经过计算机进行插值处理,以变成舞蹈动画。相对于配乐而言,就需要动画师听取不同的音乐并进行多次创作,最终选定与既定的舞蹈动作最为匹配的音乐,选曲是非常耗时且枯燥的。

到目前为止,在动作与音乐特征匹配模型方面,人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在编舞方面,研究出了一个以音乐情感以及运动风格为基础的动作与音乐特征匹配模型;并研究出对音乐和动作的节奏以及密度特征的利用,以使整个编舞过程更加顺利;还可以预先构建动作图,以供搜索选择,使编舞系统的搜索效率得到提高。在配乐方面,Lee等建立了以一个舞蹈动作和音乐特征点之间的匹配模型,将其作为创作音乐的基础,以使半自动配乐得以实现;Cardle等制作出了应用于影片音轨配乐系统的匹配模型。但是,上述匹配模型都是以一定任务为前提,在不同场合的情况下就难以通用。

音乐和舞蹈中交替出现,且有规律性的强弱、长短的现象被称为“节奏”。人的走路步态、动作的强弱以及节奏等动作特征,以及音调、音高、音色、音符时长的音乐节奏等音乐特征都是能够被人类所感知的。经研究证明,最容易被观众感知的特征就是节奏,且节奏是舞蹈动作与音乐共同的特征。在研究分析动作特征时,Shiratori等提出,动作的主要特征就应该是动作的节奏模式,在对日本传统舞蹈的节奏进行分析学习时,就必须结合手、脚以及身体重心三点的速度曲线以达到完美的效果。而Lee等提出,将关节点角速度的极值点当做分割节奏的候选点以进行节奏分析,而后按照候选点的分布排列情况将其重新制作成动作特征曲线。在分析音乐特征之时,Goto将音符的起始点、和弦变化以及鼓点模式综合起来,以完成对音乐节奏特征的分析。Kim等认为音乐的主要特征就应该是播放的速度、节拍等。以上所述,均是以“节奏”特征为中心进行阐述,所以,在本文中,也选择将音乐的舞蹈动作的节奏特征作为基础和铺垫,以将动作与音乐片段的匹配模型得到建立。

二、提取节奏特征

为使计算机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相互匹配,就需要将动作和音乐信号变成在节奏语义上的特征点序列,也就是将音乐与动作数据的节奏信息以函数的形式抽象的表达出来。可以说,通过计算机对动作与音乐节奏的匹配,更加能够合理数据库范围内所要求的各种规范,信息函数是其表达所需要的前提,序列与节奏则是最终的表现形式。

Kim等对于节奏的分析方法就是将各个关节点角速度曲线的动作数据提取出来,并将曲线的极值点作为节奏的参考点,以使参考点的时间序列形成。MIDI有较为直接的音乐节奏的提取,被看做音符指令组成集合的MIDI乐谱,在获得音符时长和位置时可以较为容易得到,但对于绝大多数音乐的片段来说,一个音乐小节各类音符的起始点一般都是四分音符,同时其也是乐曲的重音处,所以,一般情况下,音符的节拍位置都会与四分音符相重合。按照这一特点,将MIDI乐谱中的每一个四分音符的位置都作为此音乐的节奏点,此方法就是节奏特征的提取算法。用与节奏点最近距离的音符的音高决定节奏点的强度,节奏点未落在四分音符处的音乐片段不在本次研究之内。

三、节奏匹配度量

从音乐整体发展来观察,动作序列与节奏序列处于相互依赖,而又各自独立的过程中。无论是动作序列的编排如何具有创意性,总是离不开节奏旋律的规范。这是节奏序列与动作发展的所要依据的规律。计算机的出现与应用,给节奏的划分提供更为精准的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标准。而对音乐节奏度量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人们对辨音的更高的要求,而更得更加严谨。

当动作序列被转化为动作节奏特征点序列值,音乐序列被转化为音乐节奏特征点序列值之后,二者的匹配程度就需要通过计算得出,其中方法包括:利用经典的欧式距离以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动作和音乐特征点序列的总体往往有相似的趋势,但是却不能够在时间轴上对齐。DTW算法就能够结合时间规划与距离测度,以有效的将问题解决。计算动作与音乐片段匹配程度的准则可以用它提供的累积距离函数来表示。

四、构建动作—音乐映射图

一般应用动作图以及音乐图的方式进行储存和组织动作和音乐的数据,进行自动编舞以及配乐。也就是通过节奏切分动作数据以及音乐数据,然后将各个片段制作成动作图或者音乐图中的一个节点。这样就可以将自动编舞以及配乐变成为遍历问题,通俗来说,就是利用动作以及音乐的节奏匹配模型以将潜在的动作和音乐片段组合的匹配程度计算出来。自动编舞或配乐的输出结果就选择匹配程度最高的一条路径。但计算的过程花销较大,因此必须构建一张以节奏为基础的动作——音乐映射图,以使候选动作或音乐数据的搜索更加高效。

(一)构建动作与音乐图

构建动作与音乐图之前,应该以动作和音乐节奏点的位置为基础,然后切分动作和音乐数据,以及节点间的距离以建立其的连通性。具体可分为音色距离以及和弦距离两种。

(二)动作—音乐映射

通过对DTW算法得出的分值进行比较,找出与每个动作或音乐片段最为匹配的音乐或动作节点,最后将匹配的结构存储与一个动作的音乐映射表中,此映射表能够将搜索的效率提高。

(三)点对点的网络效应

点对点的信息获取,简称为P2P搜素,是网络上一种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挖掘的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分享开放式的文档进行筛选信息,可以分享的音乐文档也涵盖了作品名称、作者、曲风、时代等。这种平台互动和共享的音乐搜索机制正在慢慢应用到其他领域中。

五、配乐及编舞

完整的动作—音乐映射图有利于自动配乐以及自动编舞,其工作流程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预计算和实时运行阶段。但同时,为了候选动作和音乐之间的节奏匹配的改善,以使質量符合客户要求,对候选动作以及音乐还需进行加工处理。

(一)自动配乐

用户将动作序列输入,系统将自动输出匹配于该动作序列的音乐序列被称为配乐。自动配乐的过程中,依据于数据库对动作序列和节奏序列的整合,依据制作者所制定的标准与体系而进行相对更佳的配比。用户对动作序列的要求,通过具体指令进行匹配形式的操作和匹配结果的干预,从而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配乐,这种配乐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来说,更加快捷而有效。

(二)自动编舞

用户将音乐序列输入,系统将自动输出匹配于该音乐序列的舞蹈动作被称之为自动编舞。从编舞的指令入手,计算机数据库内存在大量舞蹈风格与类型,不同的风格和类型是精通前期的裁剪而优化形成音乐资源的主体,对用户所提到基本要求给一定程度上的满足。个体用户通过指令的方式输入音乐序列,指令转达给舞蹈数据库,进行相对应的配合,以达到音乐序列与舞蹈序列的结合。

(三)动作候选以及优化音乐编辑

即使图遍历策略输出的候选动作以及音乐序列是最好的,但是因原始数据库存在不完备的特征,也还是无法通过图遍历策略完成两者的高度匹配。依据DTW算法,可以变形音乐片段,以达到将动作特征点映射到对应的音乐特征点中的目的,使动作以及音乐片段的匹配程度得到改善和提高。

结语

动作——音乐匹配模型是为了改变舞蹈连贯性和音乐方面的匹配,在模型中前期通过动作-音乐视图以及DTW算法从而得出数据,然后通过数据来改善和处理动画和音乐方面的问题。

动作和音乐融合状况一直是一个难以攻克的课题,需要更深层次的去完善和处理相关问题。文章指出的编舞处理未能整体考虑相连性,只考虑的片段之间动作联系,为了能全面处理整体问题,可以通知整体段落之间的联系来改善部分段落之间的契合,从而使段落中的动作能实现完全的整体连贯和匹配。而音乐方面,为了使片段和片段之间能够完整的呈现完美旋律,可以通过计算机的数据库在此方面的音乐衔接规则得出片段之间的联系,来实现音乐整体旋律的完美融合。动作——音乐匹配模型在动作和音乐方面能够使编舞和配乐系统的整体效率提高,还能使舞蹈和音乐之间的融合的更加简单、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樊儒昆,傅晶,程司雷等.动作与音乐的节奏特征匹配模型[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0,22(6):990-996.

〔2〕谷勇.英纽特鼓舞歌的文化属性与音乐特征[J].中国音乐,2005,(3):69-73.

〔3〕包天天.探索肖斯塔科维奇早期钢琴作品的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以《三首幻想舞曲》为例[J].音乐时空,2014,(14):100-100,104.

〔4〕姚琦.影视画面的节奏艺术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3,(9):29-31.

〔5〕姚琦.电影声画节奏初探[J].电影文学,2013,(7):34-35.

〔6〕田世高.土家族音乐形态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3,(1):41-46.

〔7〕李祝萍.节奏的渐变——《花鼓》附属部分节奏形态分析[J].黄河之声,2011,(22):54-55.

〔8〕关越寒.肖邦圆舞曲的音乐创作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4):182-183.

素质模型学习心得 吴虑 篇4

员工通用素质模型学习心得

通过冰山素质模型的学习,我知道了素质是指驱动一个人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内在特质,即一个人能做什么(知能、知识)、想做什么(角色定位、自我认知)和会怎么做(价值观、品质、动机)的内在特质的组合。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用素质模型就是企业对员工要求的总和,包括价值取向、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知识与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等。员工素质模型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有力工具,广泛应用于人才选拔、任用、培训、绩效管理、薪酬激励和职业发展规划等方面。

公司的通用素质模型包括三层,由下到上分别为文化认同、能力和态度、工作经验。文化认同包含两方面,一是认可人力资源政策,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文化的主要载体,认同公司文化要求理解、接受和认同公司人力资源政策;二是工作热情,认同石油行业,认同行业工作环境特点,认同共同的行为准则。能力包括健康、QSHE、信息化、领悟执行能力,健康是指身心健康,符合油田现场作业环境要求;QSHE是指具有QHSE意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能够识别风险并预防事故发生;信息化是指能够应用信息化办公软件和工具,提高管理效率;领悟执行能力是指能够较好的领悟并执行集团公司相关管理制度和流程。态度是指职业化和责任心。经验是指岗位和行业经验。在考核方面,学习能力、职业化、工作热情等相对而言更加重要。素质模型对于我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双环模型 篇5

对承担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学习发展管理者或培训管理者而言,五项修炼只是一种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内功心法”,如果用五项修炼直接开展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往往存在无从下手的现象。

在笔者看来,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五项修炼这一“内环”基础上,从学习发展体系、对外协作体系、知识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入手,企业文化和经理人两个杠杆配合,可以形成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双环模式”,推动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双环模式”中,“外环”从组织层面,强调学习发展、知识管理、对外协作、经理人和企业文化五大方面的构建:“内环”以“五项修炼”为理论基础,帮助团队和个人通过培训、学习、沟通、分享多种方式,实现自我超越、心智模式的改善、团队学习、共同愿景的树立,并不断训练与养成系统思考的思维方式。内外环同时联动,在组织层面搭建体系、塑造氛围,在个人/团队层面开放心态,提升学习技巧,转变成学习型员工和团队,保证学习型组织建设落到实处。

“外环”建设五个重点

学习发展体系:密联员工发展和业务战略

一流的培训体系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基石。抛弃以往培训事务专家角色,将组织的培训体系定位为学习发展体系,尽快转型为员工发展顾问、业务合作伙伴以及变革推动者,才能最先纠正学习发展部门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的角色定位。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型组织创建的五项修炼需求,去搭建或完善企业的课程体系,讲师体系和运营体系,将学习型组织的基因植入到学习发展体系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形成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第一道推手。

知识管理体系:打造内部“知识引擎”

学习型组织“学什么”?企业内外部的知识无疑是组织学习的重要内容。建立与实施系统、规范的知识管理机制,是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必经之路。企业至少应从知识收集、知识分享和知识创造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收集:建立知识库,根据主题分类来储存知识,应同时考虑员工的学习需求、组织持续改进的目标以及使用者的专有知识;将知识收集纳入每个员工的职责,使之成为每个人工作的一个部分。

知识分享:建立正式的知识分享机制;成立一些标杆瞄准小组,深入发掘公司内部最优的运作实务,如果发现某个流程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立刻“拉响警报”,对工作流程和业务系统进行持续的改进。

知识创新: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战略目标,打造整体创新管理体系;对从创意产生,创意执行到创意推广各个环节提炼关键问题,并制定相应指标加以衡量;为创新者提供明确的、显著的、及时的物质及非物质奖励。

对外协作体系:吸收外界优秀经验

如果说知识管理体系是学习型组织的内生增长源,那么对外协作体系则是学习型组织创建的一个重要输入。对外协作作为学习型组织建设关键的外部“着力点”,不仅应具备完善的体系,还应与内部知识管理无缝联接。加大对外学习的频率,拓宽对外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积极开展外部学习后的内部分享,是建立对外协作和学习体系的重要工作。对外学习协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向客户学习:为客户提供培训机会,让客户掌握更多相关知识,从而为产品和服务改进提供建议;鼓励和支持客户提出更高的期望。例如改进质量、创新和更快的速度等;主动从客户那里寻求反馈信息和建议。

向业务伙伴/联盟者学习:与业务伙伴进行定期的人员轮换和交流。鼓励对外交流的员工在公司内部做深入的沟通和分享。

向供应商学习:对供应商进行培训认证,以保证其建立适当的程序、专门的技术和品牌管理;利用互联网和管理系统,来系统地提供、跟踪、监控相互之间的学习。

跨界学习:针对中高层管理者开展全球标杆考察、与一流专家进行对话,参与顶级学府授课等跨界学习活动,零距离观察最佳实践、激发水平思考、学习先进理念、把控行业最新趋势。

经理人杠杆:形成拥护学习的高素质经理人团队组织领导者对企业学习文化塑造和员工学习意识的转变也起着非同寻常的带头作用,而经理人是否全力支持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否全力支持员工的学习与发展,是决定学习型组织建设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因素,经理人应当成为学习型组织建设的重要杠杆。在打造一支拥护学习的高素质经理人团队方面,企业可以如下三个方面为起点:

开展企业教练项目。

推动高中层积极参与授课。

构建领导力培养项目体系。

企业文化杠杆:凝聚学习共识,塑造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支撑其“起飞”的“上升气流”。企业可以利用行动学习,建立学习发展小组,推进学习文化和氛围的形成:

开展五项修炼工作坊:在基层开展“五项修炼工作坊”,进行学习型组织理与“五项修炼”理念宣贯,推动员工持续改善。

推进行动学习:通过“反思-行动-再反思-再行动 ”的循环,形成并验证实践中的问题解决方案,并由此形成一种不断反思质疑、持续改善的良好学习氛围,

建立学习发展小组:针对微观、中观的问题,组建跨部门协作的学习实验室,既解决沟通问题,又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实现经验共享,激发集体智慧。

以点带面建设“外环”

“双环模式”的精髓在于内外环的相互辐射作用。组织层面的行动可以为员工修炼提供环境和氛围,让员工个体层次的学习更加有动力,有资源,有指导;个人/团队的心灵层面的修炼和提升又可促进组织层面行动的实施和落地。下面笔者以某公司的实践来具体说明如何让“双环”真正互动和转动起来。

《五项修炼》品牌课程行动式开发

该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授课、定制课程开发、配套讲师培养等综合行动,在完善学习发展体系,促进知识沉淀的同时,将建立和管理学习型组织所需要的能力传递给基层员工,提升个体/团队的“五项修炼”能力。

案例一:某公司《五项修炼》品牌课程行动式开发存在难题:经过调研,发现该公司员工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毅力不够和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这是该公司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攻克的“第一难关”。

解决方案:结合该公司实际,设计了《五项修炼》课程开发工作,将课程开发流程与行动学习相融合,旨在通过“行动学习”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内部讲师。

行动式课程开发流程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破题研讨会:让学员了解行动式课程开发的整体思路、流程和步骤;分小组领取任务;讲授课程开发所需思维技巧;课程关键知识点梳理与研讨。

集中-分散-再集中:在学习顾问、讲师和促动师的带领下,通过不断的“集中-分散-再集中”形式让各小组学员熟悉并深入理解“五项修炼”知识点,掌握课程开发的工具方法,锻炼课程呈现技巧。

课程试讲会:以“学员试讲-学员点评-讲师点评-讲师示范”的形式开展课程试讲会,提升学员授课技巧。

工作坊:储备讲师实战演练,现场授课,并利用团队学习中“深度汇谈”这一重要工具现场解决基层员工工作难题。学习顾问针对现场课程反馈完善课程,讲师针对内部讲师现场授课技巧给予针对性辅导。

效果:通过一套完善的框架和流程,行动式课程开发保证内部储备讲师能够在高效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实现学习和发展,从而实现课程开发能力、授课技巧和“五项修炼”能力的三重提升。促进了该公司内部知识沉淀和固化,通过行动学习,最终形成该公司自己的行动式课程开发工作流程图。

关键人群培养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对各级管理群体的培养占有极高的权重。关键人群培养项目通过混合式学习方式重点提升基层管理者和中高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管理者能力的提升将有利于他们更好的管理团队、辅导下属,从而进一步提升员工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充分发挥学习型组织创建外环中的经理人杠杆作用。

案例二:某公司关键人群培养项目

存在问题:经过前期调查访谈,该公司基层班组长迫切需要提升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向上能理解公司的战略,支持上级与公司的工作;

向下能有效管理下属,形成班组积极向上的氛围;

横向能与其他团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对外能主动发掘、了解客户需求,真诚服务客户。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四项能力,该公司开展了两期,每期三天半的集中培训课程,并在课后辅以在岗实践的成果测评。

“双环”配合发展展望

学习型组织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系统工程,初步建立起内外环的体系和机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保证学习型组织建设真正落在实处,需要在构建和完善学习型组织的制度/体系保障基础上,不断推动团队与个人内在修炼,实现个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双向增长。

作为“外环”的组织层面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后,还需进一步提升组织能力,完善体系建设,让其学习型组织建设做到有载体,见路径,成系统。在未来有以下几项工作可以进行:

完成2-3个关键人群的学习地图试点建设,从企业战略要求出发,结合业务发展要求、职业发展需要为员工指明在企业中的学习发展路径。

优化培训管理体系,提升培训运营效率,让培训支撑员工发展、密联公司业务。

三是分层分级认证内部讲师 ,开展内部讲师训练营,全面提升该公司内部讲师能力。

构建完整的内部讲师管体系,塑造“内部讲师体系良性运转动力环”。

开展高、中、基层领导力培养项目,扩大培养人群范围,系统提升各层级干部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在现有工作坊设计基础上引入行动学习模式,并将“五项修炼”工作坊从试点单位推广到全公司,带领员工从企业面临的业绩问题入手,探索造成业绩不彰的行为是什么,从而进一步反思员工的心智模式,在解决业务问题的同时改善员工心智模式。

作为“内环”的个人和团队层面建设,为进一步让学习融入工作,让修炼化为能力,未来个人、团队层面的学习修炼需重点开展以下四个工作:

继续推广和铺开学习活动,包括个人IDP、ORID、内部学习论坛、标兵搜索令、部门级专家论坛等,让学习变成乐趣,让反思变成习惯。

启动“案例库建设”活动,搜集内部典型案例,使内部知识从工作中挖掘出来、沉淀下来,推广开来。

积极参与《五项修炼》品牌课程培训,深入学习“五项修炼”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工作和绩效提升中来。

学习环境设计的模型研究分析论文 篇6

1)组建学习共同体时,研究的问题需要明确、开放,责任和角色分工要清晰明了,并且需要随时监控和调节学习者的互动过程;

2)要鼓励学习者进行跟进式的问题解决,在将问题进行细化拓展成子问题的同时,鼓励学习者在他人发现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促进叠进式讨论;

3)帮助学习者聚焦于问题本身,提醒学习者反思自己正在从事的子问题与大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对问题形成共享的理解;

4)将个体的工作镶嵌在共同体任务之中,强调团体的工作。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问题解决所必需的,有些信息被自然地镶嵌在对问题的设计和描述中,有些信息资源则需要设计者事先筹划和准备,或者需要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根据需求在互联网上自行寻找。一般来讲,作为设计者,本身需要明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所需的信息资源的领域以及对信息资源的大致需求,可考虑在设计学习环境时建立一个相应的信息资源数据库,以供学习者使用和搜索。

此外,在学习者自行搜索信息时,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引导和示范。评价除上述提及的九个评价变量外,学习者心智模型的构建与概念转变情况,还可以采用静态概念结构表征和结构化访谈、对话的方法加以测评。对学习者学习的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学习的效果,更在于对学习的促进,因此,在学习者绘制概念结构图,并与学习者进行对话和访谈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更要细心地点拨、指导,以此深化学习。此前提出的九个评价变量,实际上是对学习环境设计本身进行反思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参与性意在问题空间是否具有开放性、可以让学习者自由探索;逼真性则不仅在于问题本身,更在于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所遭遇或建立的社会关系、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等;生成性测量的是该学习环境能否促进学习者的持续探究和知识生成;复杂性则是对学习者从事的问题解决与现实世界中问题复杂性的对比;相关性一方面关注的是学习者对问题的拥有感,另一方面是问题解决所产生的学习能否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协作性考察的是学习环境对促进集体性问题解决、知识共享和平等对话的作用;自主性旨在使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习者自定学习目标与研究问题,调整学习步调以及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多元性强调的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应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允许学习者从不同的视角对问题进行探究;反思性测量的则是该学习环境在促进学习者对自身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协同合作等方面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杨南昌,曾玉萍,陈祖云,等.学习科学主流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基于美国《学习科学杂志》(1991-)内容分析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15-27.

[2]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任友群,李妍,施彬飞,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任友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JonassenD,StrobelJ,GottdenkerJ.Modelbuildingforconceptualchange[J].InteractiveLearningEnvi-ronments,,13(1-2):15-37.

[6]冯锐.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DuffyTM,JonassenDH.Constructivismandthetechnologyofinstruction:Aconversation[M].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92.

[8]李妍.美国科学教育的可视化协作学习环境:CoVis项目的理念、设计与评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11):50-54.

浅谈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 篇7

关键词:技术动作,形成,过程阶段

动作和技术的学习历来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能力应该是评价一名教练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对技术教学起指导的实际效果不明显。如果把现行教材中关于技术教学的内容串联起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大同小异, 主要是关于教学的原则, 如自主性、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适应性原则等。本人从事体育训练20余年总结了一下, 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是通过讲解、示范、尝试练习, 建立动作的概念, 体会动作的过程和要领, 从而粗略地掌握动作。其特点是大脑皮层的条件联系处于泛化阶段, 动作表现紧张、牵强、不连贯, 缺乏控制能力, 并伴随着一些多余的动作。因此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讲解和示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动作的能力, 并利用各种方法, 如徒手或各种教具给予保护、助力、阻力, 以及固定和限制动作的方向、路线幅度、速率等, 帮助学生迅速掌握动作。

二、改进提高动作阶段

主要是通过反复练习, 以及深入动作的示范, 从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的质量, 逐渐消除动作的紧张、牵强, 以及多余的或错误的因素。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条件联系处于分化阶段, 动作逐渐变得连贯、准确和轻快起来。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不倦地钻研, 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 不仅要知其然, 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例如:掷铁饼, 不仅要求会掷, 而且要求掷好;不仅要求懂得掷铁饼的一般技术要领, 而且要懂得摆臂幅度、速度、出手角度, 以及全身的有关部位的动作与提高掷铁饼成绩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 采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改进提高动作的质量有积极意义。例如:篮球动作中, 对各种传球、接球、运球、投篮的技术作对比;田径运动中对急行跳高与急行跳远的助跑技术作对比;技巧运动中对鱼跃前滚翻与前滚翻作对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精密更准确地掌握动作。在完整技术的教学与训练中, 通过动作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例如:游泳的划臂与打腿、呼吸的关系, 幅度与速率的关系等) 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 局部动作与整体动作之间, 动作的这一要素与另一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在练习过程中更自觉地掌握和完成动作。

三、动作趋于巩固和动作自如阶段

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 使动作趋于巩固和运用自如阶段。这一个阶段的特点是动作定型, 已经形成和巩固。能高度准确熟练和省力地完成动作并能随机应变、轻快自如地加以运用。动作到了自动化阶段, 活动技能和运动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 而是将不断趋于更加完善的地步。其提高和完善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学生的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教学与训练的质量等条件。

在训练过程中, 要注意反复练习和经常运用, 以便不断提高动作自动化程度和机体的能力。因为练习长期中断会使自动化的动作逐渐消退。在运动训练中创造各种条件 (如利用电化及各种科学仪器进行教学) 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改进技术某些细节问题, 以便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创造优异成绩。技能、技术的形成和提高的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着的, 也是相对而言的。教学与训练工作, 应从实际出发, 灵活地运用这个规律, 以加速掌握和提高技能技术。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8.

动作模型学习 篇8

关键词:身体素质;身体素质训练

1前言

身体素质训练是体操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操项目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体操课中的身体素质训练则是指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以达到提升学生柔韧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及耐力素质,从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根据体操运动的特点和要求,在体操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身体素质训练,对提高专项素质能力,促进专项运动技术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

2. 身体素质对学习技术动作的影响

2.1.1柔韧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柔韧素质是指练习者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以及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及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 柔韧素质可分为一般柔韧素质和专项柔韧素质。柔韧素质的提高包括机体各关节活动范围的扩大,柔韧伸张度的增加,提高肌肉的弹性等方面。柔韧素质好,可以帮助运动员较快的掌握一些动作。加大动 作的幅度,提高完成质量,积极的防止一些伤害事故(特别是扭伤、拉伤),可以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柔韧素质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年龄越大,柔韧性愈差。因此柔韧素质的训练应从儿童、少年时期抓起,且要不间断的进行。男子体操运动员柔韧训练的重点是肩和体前屈,其他关节的发展,也应给予适合的注意。

2.1.2力量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缩短时所表现出来对抗重力或克服身体重量的能力。力量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也是衡量人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体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虽然要借助物理上的力(惯性、器械型变形时的反作用力、位能与动能等),但是在动作的最初阶段和动作中的一些关键时刻,都要求运动员协调的运用自身的力量来完成动作,这就要求对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

2.1.3速度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或人体某部位快速运动的能力。其基本的表现形式有:反应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速度。

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1)快速爬倒立

快速爬倒立能有效的锻炼肩带的速度力量,培养快速推手能力和在快速移动中掌握身体中心的本领。

2)侧手翻串

这个是技巧运动的一个基本功、也是训练全身协调和速度的一个好方法。这一联系在基本技术要领正确的情况下,不特殊安排训练时间,只是在技巧训练课的前面,规定做五个(或更多)一串、几串至十几串。

3)原地后空翻和前空翻

这是一个课后的体力练习。主要训练腰腹的快速收缩力量。根据训练水平可安排5~20个一组。

4)短距离冲刺

多采用一些30m冲刺;带起跑的冲刺;跑上坡、跑下坡等联系。在做这些练习时,最后最好做一个跳马上板前的单足起跳动作,注意和转向练习结合。

2.1.4灵敏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他是人的运动技能、神经反应和各种身体素质的綜合表现。

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

1)前手翻接前滚翻接后滚翻的训练

首先,在自由体操场地的一角,沿对角线做动作。在做前手翻时,跳起趋步,右脚着地,左脚向前踏地经 弓步,两臂上举,上体前压,手撑地,同时 蹬左腿, 快速后摆右腿, 近倒立部位时并腿、 紧腰、顶肩推手,使身体腾空,稍抬头,保 持身体反弓形至落地。落地时踝关节缓冲, 站成两臂上举的直立姿势。紧接着完成前滚翻。做前滚翻时,由蹲撑开始。重心前移,两腿蹬直离地,同时屈膝。低头、含胸、提臀,以头的后部在两手支点前着垫,依次经颈、背、腰、臀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膝成蹲立。然后做后滚翻。在做后滚翻时,由蹲撑开始,双臂推撑要均匀用力,身体后倒,臀部,背部,颈部,头,依次着地,滚动要圆滑。当双脚着地瞬间,迅速抬头,双手支撑推地,上体抬起成蹲撑。

动作要领:三个动作在连接的时候力求连贯、圆滑,要求快速完成。

2)反向完成体操动作,即镜面练习。

在做体操动作时,根据体操动作的特点与练习方法,进行镜面练习,在进行镜面练习时,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力求标准、完美,与正面练习基本一致。

3)引入要求适当改变动作的辅助性信号和条件刺激物,如灯光、声音等。

要求练习者听到某种信号时做出特定的动作。

4)采用改变不同负荷的静止或用力练习,来提高运动员区别肌肉用力大小程度的能力。

2.1.5耐力素质训练对学习体操技术动作的影响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根据与专项素质的关系,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两类。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连续侧手翻

在做侧手翻时,从技巧场地的一角沿对角线做连续侧手翻,到另一角后,延边线继续做。然后再沿对角线做。

2)连续跳绳。

要求至少连续跳3分钟或更长时间,完成3~5组。

3)单个体操动作的重复练习。

通过对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形成运动表象,对耐力素质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单个动作的重复练习不免会使练习者产生疲劳、乏味的情绪,因而此联系方法对练习者的心态有良好的调整作用。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运动实践证实,体操专项身体素质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体操动作学习的时间与熟练程度,也是掌握体操动作的先决条件。所以,在学习体操动作时,体操专项素质训练被教练和老师当做辅助练习来广泛运用。

3.2建议

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在练习不同的身体素质时,要巧妙地将几种身体素质训练结合起来进行,这样,既提高了训练的综合性和难度,同时对身体素质的快速提升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超义. 体操普修课教学中学生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韩卫喜. 体育专业学生专项身体素质与体操技术动作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下一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必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