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篇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

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1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对各个领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里主要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影响。一般来说,人口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一是被抚养人口负担。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今后领取退休金和养老金的人数将不断扩大,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是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对个人消费是有影响的。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消费支出则呈现减少趋势,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了消费结构。三是人口老龄化对于储蓄也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从而,减少了资本积累。从总体上看,不仅减少资本的积累和持续储蓄,使投资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社会扩大再生产。

四是在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人口老龄化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因素。由于人口老龄化,出生人口减少,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

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使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人口往往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解决措施

1、要把老龄社会作为21世纪中国的一个重要国情认真对待。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切实从老龄社会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列入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

2、加快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制度安排。要在健全和完善城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体系的同时,大力推广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形势下,努力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普遍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试点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应对老龄社会、满足庞大老年人群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制定老年服务业发展规划,实施国家对老年服务业的扶持保护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

4、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老龄社会的挑战是史无前例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如何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应对老龄社会的挑战,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篇2

由于这个原因, 目前就职于中国一所高校的营销与创新课题的副教授科尔巴赫曾在日本进行了为期11年的人口统计学研究, 之后于去年8月移居中国。科尔巴赫从事的是关于老龄化与社会课题的研究。

科尔巴赫称, 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 因此人口老龄化首先是规模性的, 尽管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扩大了这种趋势。日本在老龄化人口增多前已经是富裕国家, 而中国的情况却不同。他警告称, “整个 (中国) 社会体系还未对此作好准备”。

中国政府去年9月发布的报告指出, 中国消费的8%与针对老年人的产品和服务有关, 这一市场的价值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之多。根据这份报告, 到2050年, 老年人消费所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将增加三分之一。

科尔巴赫教授称, “这是真实的商业机会, 尽管2050年可能还比较遥远, 但这应当是即刻引起重视的事情, 而很多企业都未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他认为, 这是一种很难贯彻的态度。“管理者在将这些趋势转化为具体的应用上时出现了问题, 但是人口统计资料是可以预见实际工作的。”科尔巴赫教授说。

老龄化问题还将对商业产生影响。首先, 劳动力出现老龄化。在中国, 女性通常55岁退休, 男性60岁退休, 因此企业正在失去大量的具有工作经验和知识的员工。其次,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目前为76岁, 这就意味着健康的晚年越来越能够实现, 这可能将导致对“银发市场”巨大的产品和服务需求。而现有产品或开发新产品可以满足这种需求。科尔巴赫教授称, 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例子, 他们 (老年人) 可以做一些在年轻时无法做的事情。

浅议中国人口老龄化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将超过51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近1/4,老年人照料问题更加突出。目前,中国老龄化的问题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积极应对。

1 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人口老龄化主要指的就是指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占得比重越来越大,从国际通行标准来看,过了60岁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于10%,或者过了65岁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大于7%,即为人口老龄化。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分析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是涉及到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为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财富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老化速度,经济发展会背负沉重的负担;老龄人口分布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分布上,老龄化程度在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比较明显,如上海市、北京市,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等特征。

2.1 财富增长速度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

2.1.1 未富先老

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比以往都快,财富增长在我国历史发展中也是前所未有的。然而这样的发展速度依然落后于人口老化速度,有数据显示,世界历史预期寿命从40岁到70岁,发达国家用了约100年,中国只用了不到50年;生育率下降也只用了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一。

2.1.2 未富先老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会给公共财政转移、养老、医疗、家庭都带来压力

无论是世界经济发展,还是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并不会一直呈上升趋势或是保持一个势头强进增长,金融风暴、通货膨胀等问题总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消极影响,然而人口老化的脚步却不会随之停下来,过快的老化速度势必会拖后经济发展的步伐,因为国家要拿出更多的资金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医疗问题和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人口的老化速度加快,庞大的老龄人口费用支出也会占据整个社会收入的相当大的比例,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相应的,政府在其他领域的投入会受到限制,社会公众的期望值越高,但政府所做的事情无法满足高期望,势必会让公众对政府失去信心,给党的执政带来影响。

2.2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是时间和速度的问题,如何在这个时期到来的时候能够妥善处理并积极应对,使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富裕,也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从生育率的变小中也可以看出健康和医疗的进步。我们当下要解决的不是怎样维持这个老龄社会,而是怎样让社会幸福、更安全。

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在严重老龄化的条件下实现崛起是不太可能的。我们不仅要认识到这个现实,还要尽一切努力改变这个现实,再过20年,中国一定不会是10%的增长率,最高大约在5%。我们重点要解决的是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体系,老龄社会能够满足基本的住房、医疗、老年人服务。全民的教育、医疗保障要做到位,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这样,人们就不会一味的存很多钱用于养老。老龄社会的幸福指数也会变得越来越高,实现社会的真正富裕。

据相关的经济学家预测,大约在本世纪50年代,美国将不会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国。但是,如果中国生育率依然较低的话,到本世纪中叶,就无法实现这个预测,美国或印度将会是世界经济总量居最高的国家,因为那时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会很高,性别比严重不平衡。美国现在的生育率仍然保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人口结构比较合理,并且一直吸纳外国移民,使美国的人口数量的增长比较稳定。印度没有强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结构基本还是原来的样子,在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方面,中国将赶不上印度。

3 建议及对策

3.1 应放开独生子女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是政府为当时经济发展考虑而制定的应对政策,30年前,为了缓解这种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政府出台独生子女政策,因为社会要可持续发展,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然而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个政策受到了未富先老的挑战,我们是继续坚持这个政策,还是要有所改变,人口政策要何去何从?如果放开独生子女政策,是否会带来人口井喷?据调查,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中的实行效果非常明显,即使现在放开这个政策,大部分的城市夫妇仍然不会选择生两个孩子。原因很简单,现在养一个孩子的成本非常高,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双方的父母,压力很大。很多年轻人都选择晚婚晚育,还有一些夫妇选择不要孩子,丁克、单身人群比例会越来越高;再加上环境的影响,不孕不育的概率明显提高,这些都造成了生育率降低。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继续恶化,国家要放宽这种政策,保障绝对的生育自由,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生育自由,目的是改革整个经济制度和城市规划模式,提高分配率,降低民生成本,重建生育文化,鼓励一些能养得起三个孩子的富裕家庭愿意生。

3.2 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不少国家都是在考虑怎样建立完善的养老制度和适宜的养老方式的同时,努力完善现有的养老方式。欧洲和美国的养老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传统的养老院养老,而是社区养老,这样将会很大程度上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感、封闭感。

我国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文件中也强调统筹各类业态发展,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加快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服务设施的运营,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

3.3 在农村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

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主要是要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不少农村,因为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子女数量也越来越少了,很多的青壮年都开始走向城市,农村将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因为农村有很多的老人,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所以从主体上来看,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加强自我养老意识。农村中那些没有生活来源,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子女来养老的老人,要通过“五保”制度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安度晚年。

3.4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人口老龄化要求有更多的老龄产业出现。从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为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医护和服务人员还很有限;还没有足够健全的、完善的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比较少,我们通过设置这些服务产业和岗位,还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减轻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老年消费市场来分析,我们发现:老年人总是不容易买到适合自己的服装鞋帽,老年食品也不多,缺少对老年药品、老年保健护理用品以及其他各种老年商品的供应。

参考文献:

[1]《国际先驱导报》假如中国不停止计划生育就没办法走向富裕.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 篇4

时间:2011-10-13 来源: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利用201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106个城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报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了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并结合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深入讨论“用工荒”、制造业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等问题。二是着眼于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综合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状况及相关的政策影响因素。三是围绕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态势和城镇人口的分布形态进行预判,提出统筹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政策建议。四是总结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介绍江苏、四川等地推进均等化服务的模式和经验。五是探讨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圈等代表性区域的人口流动迁移态势,提出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体化的政策建议。主要成果如下:

一、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专题

通过对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我们发现了流动人口生存发展中需要关注的六大问题。一是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劳动技能整

体偏低,超过八成无职业技术职称,也未接受过职业培训。二是西部地区和中小城市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水平偏低。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与配偶同住的占84.9%,这部分人群中,在流入地接受过至少一项计划生育服务的占78.7%,其中,中小城镇比大城市低17个百分点。三是流动人口社会保险参保率低,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难。四是流动人口房租占流动人口家庭总支出的二成以上,住房状况有待改善。五是流动人口家庭抗风险能力弱,低收入阶层入不敷出问题严重。六是中小城镇对乡-城流动人口吸引力有限,接近一半愿意落户城市是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升学。

二、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专题

《报告》基于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该指数包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经济地位、社区参与和身份认同5个维度,5个维度包含子女就学、劳动合同、劳动环境、人际交往和心理认同等26个指标。指数通过调查数据标准化处理后以百分制计算各项指标得分。指数分析发现:一是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整体偏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比较突出。本地市民各项指标总得分为68,而乡-城流动人口和城-城流动人口的总得分仅为31、42。其中乡-城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仅得14分。二是流动半径越大,社会融合水平越低,大都市融合状况弱于其他城市。三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单位间社会融合程度差距明显,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人群之间的社会融合程度差别不大。四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社会融合越好。

三、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专题

《报告》预测,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超过8亿,未来10年累计需转移农村人口1亿人以上。未来十年,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3大都市圈将吸纳新增城镇人口4000多万,城镇总人口约占全国城镇总25%;哈长、闽东南等18个城市群和城市化地区吸纳新增城镇人口7000多万,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约为36%;都市圈、城市群覆盖地区以外的1千余个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吸纳新增城镇人口3000多万,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比重约为39%。

《报告》提出了促进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建议。一是强化人口发展规划在城镇化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建立重大专项规划衔接机制、重大工程项目人口评估机制和人口预警机制。二是完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信息管理,建立人口信息共享、动态更新机制,推进全员人口信息和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三是构建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合理分布的体制机制,以产业发展促进城镇就业,统筹推进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等相关制度改革,制定差别化的人口迁移管理政策,构建有利于人口聚集的财税管理体制。四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统筹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五是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同时建议加强城镇化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和监督评估,加快构建流动迁移人口动态监测体系,实施流动人口市民化工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工程。

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专题

《报告》系统总结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各地实践探索,明确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提出了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总体构想。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向流动人口提供与城市户籍人口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消除流动人口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住房、计划生育、医疗卫生、政治权利、精神文化等方面与流入地居民之间的差异,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近年来,人口计生系统更新观念、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方法和措施。江苏省建立了服务内容公平化、服务机构网络化、服务标准优质化、人员队伍职业化、服务管理无缝化、财政保障制度化、评价体系科学化、权利保障市民化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江苏模式”。成都市立足城乡统筹,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专题

《报告》深入分析了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促进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增长多极驱动的格局初步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进程明显加快,人口流动迁移方向开始趋于多元化。人口在东部、中部、西部和西北地区四大区域板块之间双向流动增多,中西部的一些省(区)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回流。2010年,山西、河

南、湖北、陕西、宁夏、青海、广西等省(区)跨省流出人口都较上年有所下降,其中,河南跨省流出人口较上年减少了278.5万人。

目前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面临如下问题:一是流动人口继续向东部聚集,资源保证程度和生态支持能力亟待加强;二是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很低,难以适应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三是产业转移仍面临障碍和矛盾,无法吸引流动人口就近就业;四是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五是基本公共服务区域统筹不足,难以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为促进人口流动迁移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积极引导人口有序迁移,依靠流动人口素质提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促进人口空间合理分布,减小人口流动迁移对区域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完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

此外,《报告》附录部分整理收录了近1年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重要讲话和主要活动等大事,公布了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情况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计情况等最新的数据信息,摘编了《世界移民报告2010》的部分内容。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篇5

案例: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自1999年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规划称,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间照料功能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万个,留宿照料床位1.2万张,日间照料床位4.7万张。以保障三无、五保、高龄、独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为重点,借助专业化养老服务组织,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等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但是,规划指出,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与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统筹规划,体系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发展缺乏后劲;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规范、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等。

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社会广泛关注、群众迫切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多,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以及人民群众自我保障能力的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具备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问题:(1)中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成因是什么?

(2)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哪些问题?

(3)为什么我国的社会保障不能应对突如其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调查报告 篇6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会泽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龄化发展趋势,通过

人口普查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市场调查,发现会泽县老龄人口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给予会泽

县老龄人口进行分析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泽县;人口老龄化;预测;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

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

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

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

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

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

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

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

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2000 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

总人口的6.96 %;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比

重已升至8.2%。按照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 型,这意味着我国已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而其中会泽县

总人口为844485人,65岁以上的人口达到57362,占会泽县总人口的6.79%,这说明我县的老龄化问题已经在开始严重[3]。

一、调查者基本情况

年级结构:高中占68%,初中占32%。

性别结构:男生占66%,女生占34%。

二、本次调查涉及的主要内容

本次调查的问题涉及会泽县人口现状、老龄化的程度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此的解决的方法,通过数据对比、更加清晰的分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程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

数超过人口总数10%,或65岁以上人口数超过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或老龄化地区[4]。其

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平均寿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二是由于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地理位置、气候、风俗习惯、劳动就业制度等的不同,国家之间人口的平均寿命和就业者的退休年龄差异较大。但为了研究问

题方便,无论是人口学家,还是普通的研究者,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类型的划分还

是有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和界限是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我县步入老龄化如此开始迅速,不可否认,我县的计

划生育政策是推动和加速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近20年我县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也是老龄化进程加快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我县社会会造成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对老年人的赡养负担。据一项研究测算,200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负担15.6个老年人,2050年则要负担48.5个老年人。专家认为,在未来50年内,前20年,我国存在一个低抚养比时期,这期间儿童人 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已经下降,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刚刚上升,总抚养比处于从下降到上升的低谷,呈V字形。而且我县老龄化的人口在开始增加,这就意味着我县的各种社会制度在慢慢变好,但是也意味着我县的青年劳动力的负担增加了很多。

其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尤为突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普遍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这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尤为突出,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寿命的延长,因疾病、伤 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的数量显著增加,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带来沉 重负担,因此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但是这个问题在我县还没有出现,这是对我县是一个好的信号。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保障重在城镇,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基本框架虽已初步形成,但正经历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考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大批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根据建设部对城市住房需求的预测,2020 年将新增城市人口2.6亿,2050年将再增3.3亿。届时,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在 城镇化进程中,结合小城镇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的养老保险办法亟需研究出台。因而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对此作出了种种的调整,新建了许多小区以供住房需求等。

另外,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据调查表明,中国有大约1/3的老年人存在失落、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城市部分老年人体重超重,农村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个体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差异被忽视,“一刀切”的退休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老年人才的丧失,使老年人过早处于被“养”起来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老龄化人口大国,我国还没有正规的老年病医疗研究机构,人口老龄化需要的护理人员严重不足。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同时存在。对此我们进行调查,我县专门组织人员去各个镇进行老年人慰问,给老年人心理上的负担减轻,同时我县也宣传青年人应该对老年人经常的问候,使老年人感觉到不孤单,而且我县也组织医务人员去各镇进行老年人体检,对老年人的身体进一步的检查,同时提醒老年人身体健康应该注意的问题。

另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是构成生产 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虽然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劳动力资源却十分丰富,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劳动力老化的问题将十分明显。老年问题对社会稳定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现收现付的养老社会保险体制,养老金是直接从企业收入中支付的,如果企业的退休人员多,企业用于养老的负担就重,在职人员的收入就可能受影响,这样,就可能导致在 职人员的不满,从而引发在职和退休的两代人在利益分配上的矛盾。而实际上,退休人员所领取的养老金,是他们过去所创造的财富的一种补偿。但是,由于在实际操作上表现为直接从在职人员创造的价值中支付,所以容易引起在职人员的误解。

最后,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过快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人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1]。会泽县开展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允许生育一个或两个孩子,这一举措使会泽县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很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以及独生子女的父母开始进入老年期,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与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中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2]。据调查显示,无子女家庭养老和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比多子女家庭养老风险大得多,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必将给安徽省的社会养老机制带来挑战。我县龄抚养比近年来上升较快。2000年已超过10%,比10年前提高了1.7个百分点。但是我县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乡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

采取建议与意见

通过上述分析和调查,我们对我县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并归纳出了中国老龄化的一些特点。即,速度快,规模大;老龄抚养比提高的速度先慢后快;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乡村老龄人口比重大;老龄人口高龄化速度较快等等。要实现我县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必要可行的措施和多方面的配合。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人口长远战略规划,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实现人口零增长,所以,控制人口总量发展仍是当前的首要任务。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2)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只要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3)发挥老年人余热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相当一部分人身体健康,乐意且能够为社会作贡献,加之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迟了人类的衰老过程,人们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年限延长。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这一资源,以智力开发为重点,采取各种形式,开拓老年人的就业市场,为老年人的再就业创造条件,给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一个适宜的平台,使之既可以减轻由于老年人口增多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压力,又可以使老年人进一步实现其自身价值

五、总结

老年问题还会加重现代家庭的负担。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推 行导致了我国“4-2-1”家庭格局的出现,这意味着一对夫妇要面对供养双方的父母和抚养一个未成年子女的沉重负担。老年服务业方兴未艾近年来,我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社会保障已得到较大改善,但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庞大的老年群体在入住养老机构和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籍、心理调适、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 急救助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呈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养老服务市场产生了多样化的细分要求,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与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亦不相适应,矛盾日渐突出。例如服务设施短缺、服务主体过于单

一、服务供给严重不足、服务质量相对较低等等,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大有可为。我们认为应该居安思危,用战略眼光,及早动手研究,并提出与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养老保障需求相适应的人口政策。参考文献

[1] [1]周战超.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J].经济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1):121-125.[2]秦娟.老年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9,(23):32-33.[3]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

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2.

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预测 篇7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GM模型,中国人口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有二个:寿命延长、非均衡生育 (包括生育高峰和少生孩子) 。2010年我国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38岁, 比2000年提高2.75岁;女性为77.37岁, 提高4.04岁。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之差与十年前相比, 由3.70岁扩大到4.99岁。生育率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少儿人口比重下降,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 婴儿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三.GM (1, 1)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根据我国2001-2011年的人口数据建立人口灰色预测模型, 预测未来2012-2050年的人口老龄化进程。

1.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灰色预测模型的基本建模过程如下, 将已知的数据列 (原始数据列) 作一次累加, 生成序列数据:

式中, , 其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式中, α, μ为待辨识常数, α称为待识别参数向量;, 其中:

则时间响应函数为:

利用公式 (5) 还原计算出。

2. 模型的应用与运算

现根据我国2001-2012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据系列 (见表1) 按照上述GM (1, 1) 模型的建模机理, 建立2013-2050年老年人数量预测模型。

3.模型的预测和检验

对老龄人口数量预测模型的结果见表2:

可信度按后验差比值c和小误差概率p进行检验。 (见表3)

C值<0.35, GM (1, 1) 预测精度等级为:好

预测显示, 从2015-2035年的20年时间里, 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 达到20%, 老年人口将占中国人口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2O2O年,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7%, 人口总量达到2148亿。到2050年, 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 2051-2100年, 老年人口比重维持在30%以上, 总量达到3-4亿。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医疗费用负担也不断加重。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 据卫生部调查, 老年人发病率比青壮年要高3-4倍, 住院率高2倍。有研究表明,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医疗费用负担年递增率为1.54%。

四.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在多方面对消费产生影响:

第一, 对于政府来说, 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 对养老金、退休金、医疗保障的需求都会扩大。这就意味着政府消费基金的增加;而对于企业来说, 不可避免的要负担一部分离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社会养老基金。

第二, 老年人是特殊消费用品、住房、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等产品的主要消费者。从表中可以看出, 截至2050年, 老龄人口比重为23.4%。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人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差异, 衍生出了特殊的市场需求。这些物质的和非物质消费正作用于现存的消费结构, 促使其发生改变。

第三, 中国老年人口的近60%分布在农村, 所以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面临更大的压力。农村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都有待加强。由于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压力比城镇更加突出, 所以社会医疗保障费用的支出规模将面临巨大压力。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 老年人对不同的消费品的需求不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进一步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了适应老年人口对不同消费品的消费需求, 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 就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1.积极开发银发市场

针对老年市场的这两类消费品数量少、种类不全才是主要的原因。除了食品、衣着两大类消费品外, 其他消费品老年市场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部门要以切实的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投资, 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或集资开发老年市场、兴建老年服务机构。

2. 调整医疗行业机构, 完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

老年人口的增多会增加医疗保健类消费品的消费。我国传统的医疗服务行业, 是以治疗及预防传染性疾病和多发病为主, 保障的对象主要是婴幼儿和劳动力成年人口。银发市场的开发、医疗行业结构的调整、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 不仅能够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也能为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3. 控制总人口性别比。

从社会人口结构、年龄结构和方方面面总和考虑, 在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前提下, 在现有的政策框架范围内, 继续放宽部分夫妻二胎政策。改善医疗技术条件, 增加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 缩小男性与女性的死亡率水平差距。

参考文献

[1]徐国祥.统计预测与决策[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中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 2012

[3]周诗国.我国人口的灰色预测模型研究及其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5年04.

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篇8

每年春运,几乎所有的中国青壮年者都加入到全球最为壮观的季节性人口迁徙洪流中去,目的地几乎都指向老年人的居所地。而这些老人大多遍布于广袤的中国乡村,在那里,老人与孙辈“留守”下来,相依为命。长假期间,最令城里人担心的是,那些离城的“乡下人”能否够及时返回,如此店铺和工厂才能维系开业和复工,家中的老者和幼儿才得妥善照顾,城镇的服务和运转才有保障。长假过后,城镇便即刻恢复了年轻、自信,充满活力与色彩;乡村则留下将终老故土的老一辈人和一些撂荒的土地,当孩子们近于成年便会急匆匆地投入城镇的怀抱。城镇几乎永远是年轻的,而乡村则迅速地衰老。为什么总是城镇的“假”老龄化如此喧嚣,而乡村的“真”老龄化却这般肃杀呢?

人多好,还是少好?年轻人少好,还是多好?城里人多好,还是乡下人多好?这些个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经济情形下,总是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部门之间往往有不同的意见或立场。曾几何时,人们猛烈批判甚或无情羞辱“养儿防老”等陈腐观念,而现如今,又在大谈特谈“家庭养老”与恪守“孝道”。这里抱怨养老的支出压力大,那里又讲扩大内需缺乏途径。一方面讲要提高居民收入,保障民生,另一面又要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以保持国际竞争优势。不遗余力地扩张城市经济的同时,又不愿财政覆盖“外来人口”的教育、医疗与养老。这里面便凸显了一个针锋相对的立场问题,亦即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立足点。如果把人当成了工具或手段,便自觉不自觉地堕入了有关人口经济命题的一系列巨大陷阱中去,进而在逻辑上有大反复,在政策上出现大差误。只考虑城市中的老龄化,忽视乡村中的老龄化;只考虑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支出压力,乃至收紧而不是努力扩大财政养老的覆盖范围与提高其水平;只提高与确保少数族群的养老医疗,为之提供充沛的渠道与资源,而将更大范围的养老义务推向家庭与社会;只将更多的经济资源用于推动经济发展,而将全社会的养老问题视为经济负担,甚或挪用挤占养老支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都是在立场上出现了大堕落。

人的问题需要家庭、政府、企业、社会等诸部门来协调推进、共同解决。计划生育乃是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诸方面进行政府干预的政策体系。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尝试控制人口,80年代将“计划生育”上升为“国策”,锁定了“一胎化”政策,发展到今天,可以说,全面实现了“生育权的国有化”。由此,家庭、企业、社会诸方面只是在全力地配合与支持政府部门的计生政策体系,维护“生育权国有化”。

当前,“一胎化”政策效果有比较大的衰变:一则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婚龄育龄都在不同程度地提高,生育意愿也在下降,出生率也下降;二则“超生”面临事实上的松动,既包括政策允许范围的扩大,也包括计生部门干预介入时点的不断延后,这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黑户”,通过支付罚款,获得“超生合法化”。换言之,这部分的计生转变为“超生人头税”。鉴于计生工作指标考核的特殊性,罚款标准的不确定性,故并非支付罚款就一定可以通过计生管制,由此强制引产堕胎等人权侵害恶例依然时有发生。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浪潮有可能全面松动“一胎化”的计生国策,家庭部门通过缴付“超生人头税”性质的罚款来全面赎回已国有化了的生育权,或为普遍的现实之选,但未来这并非一条坦途,甚或依然会激化社会矛盾,带来棘手的社会政治冲突。

回到经济层面上来看,中国的城市每年以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张,并吸纳1000万人就业。城乡二元经济撕裂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完整”图景——城镇化和工业化成为调节与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最有力推手。一胎化政策的实效也处于一个持续松动与变化的过程中。由此判断,老龄化带来的现实而又直接的经济冲击有二:城镇财政压力和乡村养老压力。由于政府财政更多地依靠土地,但是在土地收益中并没有为城乡养老做出足够的预留,国有企业的利润划转补充也非常有限,加之社保资金的管理效能和通货膨胀等诸因素,中国养老资金的缺口正持续放大。如果不增添新的、专项的大规模资金来源,政府养老独木难支,将引发长久的财政危机,带来巨大的社会政治压力。乡村养老部分事实上更直接地由家庭部门来负担,不仅支出压力大,而且乡村医疗养老等资源短缺,亟待完善相关设施。一个最为现实的途径就是土地制度要作相应的调整,使农村社会和农村居民能够在土地收益中得到长久地保障。

中国的人口现实是,让一些家庭少生已经很难做到了,让更多的家庭多生则更困难。“生育权国有化”的实效不断下挫,生育权最终要回归家庭,这意味着罚没收入的大幅下降,但不意味着人口顺势大幅攀升,也不意味着人口结构将长期趋于年轻化。简言之,老龄化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老龄化直接冲击的是政府财政体系,政府部门是丢不掉、减不轻这个责任的,反而,这个责任会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这就要求政府全面转型为公共财政,扩大财政收入的来源(拿出家底并增加负债),变“推动经济增长”为“维系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

日本经济社会既“富”更“老”,老年經济被称为“银发经济”。它拥有数以万计中国“研修生”,照顾日本老人。当中国出现“民工荒”而工资上涨时,日本方面非常紧张,担心大量“研修生”回国,如此便会瓦解其“银发经济”,动摇其经济社会的稳定。在应对老龄化冲击中,如此富裕的经济社会尚且如此“脆弱”,中国自当更加务实而谨慎,须绕开三大陷阱:多生孩子、家庭养老、城市优先。

中国人口老龄化报告 篇9

1.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含义„„„„„„„„„„„„„„„„„„2 2.探究人口老龄化的成因„„„„„„„„„„„„„„„„„„2 3.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3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4 4.1养老问题„„„„„„„„„„„„„„„„„„„„„„„4 4.2慢性病问题、就医问题„„„„„„„„„„„„„„„„„„4 4.3心理健康、精神贫困问题„„„„„„„„„„„„„„„„„4 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应对思路„„„„„„„„„„„„„„4 6.参考文献„„„„„„„„„„„„„„„„„„„„„„„„5 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探究及应对思路

摘 要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及我国的工作之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养老保障问题,做一个较为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并提出相对应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养老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各国政府及我国的工作之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形成原因及存在问题,并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养老保障问题,做一探究与思考,并提出相对应的思路。

一、人口老龄化的具体含义

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 国家。当前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有60个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各国都把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作为了极其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中国也不例外。

二、探究人口老龄化的成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出生率下降在我国具体表现为两点:在政策上,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这样的硬性指标使得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得到了大幅下降,人口问题得到了显著改观;从大众心理角度来讲,我国受教育程度较高和很高的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这样的男性和女性结合以后,大多比较倾向于做出只生一胎或者不生孩子的决定。第二,人均寿命的延长得 益于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民生存状态的不断改善。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我国老年人的数量有了较大程度的增加,是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之一。第三,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及地区差异显著。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西凉东热”、“南凉北热”的现象,即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东南沿海地区而言相对缓慢的现象,年轻人大量涌入东部及南部沿海地区,这使得西北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比东南沿海地区更为严重一些。我国还出现了部分条件良好的年轻家庭或者未婚年轻人决定定居海外等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我国面临的老龄化最为严重的时期大约是在2025年以后。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现状分析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据调查,1999年我国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7.1%,说明我国于1999年就已经跨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且人口老龄化速度逐渐加快,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趋势更加显著。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776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3.32%,此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1189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92%。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48亿,且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平均以每年百万以上速度增长。庞大的老年人群必将对我国社会、经济等产生重大影响。

以河北省为例。经预测,2000-2050 年,河北省老年人口总体上将呈逐年递增态势,人口老龄化进程有逐步加快的倾向。根据人口普查统计资料,1990-2000 年老年人口的总数量仅增加139.54万人,增幅约为25.57%。而2000-2010 年, 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10年的时间即可由685.21万人增至1228.50 万人,增加了 543.29万人, 增长约79.29%;2010-2020年人口将再增加785.69万人, 增长约 63.96%, 因此,2000-2020年这20年间, 河北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为老龄化高速发展期。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2014.19万人,平均每4个人当中就有1位60岁以上的老人。204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 3060.35万人,平均5人当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年人。到2050年,年龄在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就将达到1477.02万人。届时, 河北省将真正成为一个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省份, 一对夫妇面对多位老人的局面将成为普遍现象。

郑晓瑛教授把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全球的其他国家相比,阐述了它的现状和特点: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的严峻挑战,更是势必会影响到我国近几十年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

四、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4.1养老问题

我国城镇居民能够享有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2005年底,全国已有2.4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达924万人。而农村地区农村养老保险依然以家庭做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保障单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贴为辅,实行个人账户储备积累制,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创建,是对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虽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建立,据统计,真正纳入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只有7100万,占老年人总数1.53亿的46%,其余的老年人没有纳入养老社会保障的范围。

4.2慢性病问题、就医问题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慢性疾病问题、医疗保健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挑战。随着老龄化的加重,从2010年到2020年老龄化本身对慢性病人群的数量影响是非常庞大的,特别是65岁以后,在这个区域里面,有大量慢性病的发生,男性比女性更为严重。必定会带来疾病负担的增加,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疾病负担占到了当年GPD的12.9%,其中慢性病达到8.1%,而其中40%来自于老人。

4.3心理健康、精神贫困问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健康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事业发展部副主任唐振兴认为,满足老人的生活护理是基本,如何更进一步的满足老年人心理和精神需求是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五、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几点应对思路

从近期来看,应当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老年医疗健康、弹性退休年龄、社区养老等制度,逐步增强养老保险金的支付能力,实现健康老龄化,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在农村则实行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终,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降低老龄化程度的办法之一就是在政策上允许多生、奖励多生、补助多生;这是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最重要最可行的办法。一旦进入到严重少子化社会之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灾难,并且难以恢复到人口的代际均衡的水平。因此,完善生育政策势在必行。加快发展社会养老公共事业, 培育和发展老年产业和老年消费市场。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同时也带来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契机。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培育老年消费与服务市场, 将发展老龄产业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穆光宗.中国老龄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01)[2]朱师钧.杭州老龄人口生活质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3]柴霞.重庆城区老年人家庭养老期待与子女支持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4] 朱峰.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会议:建立统一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N].中新网,2014.[5] 闫然.地区差异背景下农村养老保障分析[J].人民论坛,2013,23(13):84-85.[6] 王宇飞,郑怡.我国农村老龄化现状及影响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0,29(6):21-20.[7] 罗江龙.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口老龄化矛盾分析[J].农村经济,2012,12(9):118-121.[8]丁军强;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2年10期

上一篇:高一新生入学感想下一篇:神经内科学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