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的教育贡献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鹤琴的教育贡献(共8篇)

陈鹤琴的教育贡献 篇1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陈鹤琴的儿童观

1、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成人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

2、在儿童学习观方面: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二)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原则

(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陈鹤琴对家庭教育寄予热切的期望:“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他认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陈鹤琴指出:“出生小儿“除了几种简单感觉和几种简单动作之外,差不多别无所能。”但逐渐地能听,能言,会走会画,有思想,有能力了,这是因为他有后天的遗传之基础,凭借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方能得到发展,其中教育起主要作用。

(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机地,个别地,面对面地经行的。他是从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儿童在家庭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的各项原则的。包括:卫生教育方面,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智育方面。此外,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

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方法

(1)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孩

子的刺激都是他的环境。”其中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家长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用以支持他们的模仿,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2)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陈鹤琴先生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首先阐述了儿童心理并以之为施行家教的基础,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他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七大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猎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群体、喜欢称赞,并据此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严格要求、教养态度一致、宽严适度、责罚慎重等七条教育原则和游戏法、激励法、榜样法、诱导法、暗示法、动作教育法等十种教育方法。3.加强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此外,他还列举了探访家庭、讨论会、报告与恳谈会等形式,一直被我国幼儿园广泛采用,基本上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三)幼稚园的课程研究

1、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2、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健康活动、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和语文活动。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3、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 在活动中学习, 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 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 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 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 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 兴趣不同, 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4、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

1951年, 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 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以及三种刻度编制的具体方法。十大原则是课程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儿童性、连续发展性、现实性、适合性、教育性、陶冶性、言语性。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 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 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 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 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 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 它的指导性比较强, 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四)“活教育”理论

四、“活教育”思想体系 1)“活教育”目的:做人,做中国人,作现代中国人。“做人”是“活教育”最为一般意义的目的。陈鹤琴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的社会性,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个人都难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做“中国人”,“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不同在于,生活在这一国度的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生长在这一个国度的人们,其命运息息相关。做“一个中国人”,并进一步提出做“现代中国人”,要满足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2)“活教育”的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既然“活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组织形式也必须要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为此,他提出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依据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本人的教育经验,提出了17条“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么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地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比较教学法;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积极地暗示胜于交际的命令;替代教学法;注意环境;分组学习;教学游戏化;教学故事化;教师教儿童;精密观察。陈鹤琴还归纳出“活教育”教学的四个步骤,即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现和批评研讨。4)“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⑵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⑶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⑷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⑸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⑹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⑺比较教学法。⑻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⑼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⑽替代教学法。⑾注意环境、利用环境。⑿分组学习,共同研究。⒀教学游戏化。⒁教学故事化。⒂教师教教师。⒃儿童教儿童。⒄精密观察。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陈鹤琴的教育贡献 篇2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及方法

活教育理论是陈鹤琴先生为了改变当时学前教育的死教育方式而采取的一种前进的、有生气的教育模式。为此, 他提出了该理论的目的是要突出做人教育, 培养学前儿童要做一个具有综合素质的新人。同时, 陈鹤琴还提出了学前教育要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的培育, 要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背景, 采取游戏式及小团体式的教育模式。在教与学的问题上, 陈鹤琴强调要以学前儿童为中心, 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 采取教学互动的学前教育新模式, 凸显开放教育及创新教育。陈鹤琴反对学前教育的成人化倾向, 主张要根据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及自主性发展规律, 让学前教育教学游戏化。陈鹤琴还认为幼儿的早期识字及阅读是其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他举例说:“在讲了猫的故事以后, 给孩子一个猫的图画及‘猫’的汉字, 小孩子不但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记得非常牢固, 而且还对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家庭教育》一书, 并提出了一百条原则, 涉及儿童学前教育的许多方面。另外, 陈鹤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表了诸如《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怎样做父母》等系列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内容。陈鹤琴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品学教育观, 注重儿童的德育培养;另一方面他针对中国存在的外教化及宗教化倾向, 提出了平民化的教育思想。例如:陈鹤琴提出:“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小孩子尊重他人, 并培养他的同情心及为他人服务的精神。”[1]62他认为同情行为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并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时代的要求。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国的学前教育受各种国外教育思潮的影响, 出现了盲目抄袭的混乱现象。陈鹤琴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认为:“中国目前的学前教育大部分都是美国式的, 从看的图画, 听的故事, 唱的歌曲, 玩的玩具等也是美国化的东西, 要知道我们的国情与美国大不相同, 美国的东西在中国用来并不实用。”因此, 陈鹤琴强调学前教育应当适应中国的国情。陈鹤琴为此还专门发表了中国学前教育宣传书《我们的主张》等。陈鹤琴提倡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他主张对孩子要进行鼓励与赞许, 而不是殴打与责骂, 如在对其儿子一鸣的教育上就多采用鼓励的方式。一天, 一鸣将一个破旧的棉絮裹在身上玩耍, 陈鹤琴作为父亲并没有强制夺下, 而是引导他用一个清洁的毯子来玩。结合这个案例, 在学前教育上, 陈鹤琴提出了父母应当采用积极的暗示来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路径, 而不是强制的命令。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意志的锻炼及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他反对照搬西方的学前教育模式, 但对国外的有益知识还是相当善于研究, 并能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消化吸收, 非常重视学前教育的创新效用。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幼儿心理及学前教育实验的教育家, 他于20世纪40年代初创了活教育体系, 正式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及方法体系, 其对当今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及现实意义。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内容都是其实践、科研及创新的总结, 他始终认为只有严格按照幼儿心理、生理的特征及规律, 才能真正地教育好他们。陈鹤琴于1925年著有《儿童心理之研究》, 该书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历史上具有开创的著作, 为中国的儿童教育及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927年, 陈鹤琴在《我们的主张》中提到:“学前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它不是单单家庭所能胜任的, 而是双方共同合作的结果, 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 如讨论会、报告会、家庭会、恳亲会等。”[2]47他的另一部著作《家庭教育》被称作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百科全书, 其将儿童心理研究与现代家庭教育实践相结合, 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及实践的重要奠基人。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观正体现了其深邃的科学民主精神, 他在1981年出版的《重版序》中提到:“学前教育是一门科学, 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育他们, 从而探索出一条儿童学前教育的科学规律。”[3]162在学前教育上, 陈鹤琴认为, 学前教育与社会进步、民族兴旺及国家昌盛密切相连, 是中国教育的基础。

为了改变中国固有的学前教育的沉沉暮气, 陈鹤琴大力提倡学前教育的民主精神, 他推出了《儿童心理之研究》等重要著作, 体现了其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思想, 并首创了中国艺术化、科学化学前教育理论。1923年, 陈鹤琴在自己家中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 开始招收儿童, 他本人亲自担任园长, 成为第一个中国化的幼教实验基地。1927年, 陈鹤琴与陶行知等其他教育工作者开始发起了著名的幼稚教育研究会, 并创办了《幼稚教育》刊物。第二年, 陈鹤琴在该研究会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华儿童教育社, 并担任主席职务。直到1937年, 中华儿童教育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儿童教育、研究团体, 为推动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40年代, 陈鹤琴在江西泰和创办了试验幼稚师范学校, 并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将其建设成为占地三百多亩的园林式的师范学校, 并于1934年被批准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 以培养幼教高级师资人才, 建立了师范部、小学部、婴儿部等体系完善的师范教育院校。新中国成立后, 陈鹤琴作为中国学前教育之父, 提出了设立全国儿童玩具研究会, 并先后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及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他在出席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到:“振兴幼稚教育、学前教育非常迫切, 我愿以有生之年为祖国的教育事业, 特别是学前教育的兴旺发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4]98

陈鹤琴同志在其从事的教育工作一生中, 特别是对学前教育, 创办及发展中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及幼儿教育家, 为中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陈鹤琴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新模式及幼儿师范教育完整体系, 他从事的学前教育事业是全面的, 从最初的托儿所、婴儿院入手, 到幼稚园。在师资培养上, 他创办了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幼稚专科, 为中国的学前教育培养了众多的专业人才。同时, 为了满足幼儿教育的需要, 陈鹤琴还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工厂, 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发明了众多玩具及教具。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 他还编辑出版了《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众多的儿童课外读物。另外, 他还为幼教界编辑了《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新儿童教育》等辅导性的刊物。陈鹤琴一生从未间断对学前教育中国化的研究及探索, 这充分体现了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学前教育新模式。他认为, 学前教育同社会进步及国家昌盛紧密相连, 要将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依据。总之, 陈鹤琴在学前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 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之父, 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燕国才.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J].心理学探析, 2009 (3) .

[2]唐艳.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儿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 2008 (10) .

[3]郭尚华.陈鹤琴关于幼儿早期识字阅读思想探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科) , 2010 (3) .

陈鹤琴的教育贡献 篇3

关键词: 陈鹤琴 活教育 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产生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他曾先后从师于孟禄、克伯屈、桑代克、杜威等杰出的教育家,其中受杜威的影响最为深刻。而“活教育”思想是吸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部分,并结合中国教育国情再创出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理论。

什么是“活教育”呢?陈鹤琴是针对陶行知揭露的旧教育情形“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而提出的,决心变这种腐败的“死教育”为“活教育”,即“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第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被誉为“中国幼教之父”。

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内容

(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教育目的是任何教育理论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做人”是“活教育”最一般的意义和目的。活教育提倡学习怎样做人,怎样求社会进步,怎样促进人类发展。作为一个人必须热爱人类,无论国籍、宗教、阶级、种族;他必须热爱真理,以真理为至高无上,乃至不惜一切捍卫真理。学会“做人”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做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民族特征。陈鹤琴说:“今天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做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要团结一心,为国家的兴旺发达,为民族的未来,不懈努力。这样才能为之真正的“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体现了“活教育”的时代精神。时代在进步,社会要发展,人类也要随之发展。陈鹤琴主张的“现代中国人”必须满足下面五个要求:“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能力”、“要有创造能力”、“要有合作意识”、“要服务”。“活教育”的目的论表达了陈鹤琴对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变革的追求。

(二)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学习。在陈鹤琴看来书本知识是间接的知识,是死知识。我们要学活知识,当然要使用活教材,而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我们可以便捷利用的万能活教材。

陈鹤琴提倡让学生身处大社会、大自然,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及亲身实践经历获取知识和经验,培养能力。比如让学生了解一种植物的生长,应该让学生亲眼见到植物,观察植物,思考它的成长,并逐步观察它的成长,这就是活教材的妙处。

(三)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有了目的和课程,还必须付诸实践,否则就是空谈,所以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把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感性活动——“做”放在是首位。做是教的中心,是学的中心,以做为基础,贯穿整个教学。陈鹤琴根据自己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儿童主体性提出四个教学步骤,包括: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这四个步骤既要体现以“做”为基础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又要相互联系,构成整体。

三、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做人教育”是幼儿园教育追求的目标

“活教育”理论蕴含了做人教育、情感教育、养成教育的理念。陈鹤琴的“做人教育”是“活教育”目的论的宗旨,与当今幼儿园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所提出的目标相吻合的。幼儿个体的健康和谐的发展与其将来学会做人而必须具备的做人的态度、良好的习惯、健康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方法、人生的技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活教育”目的论的“做人教育”是当今深化幼儿教育教学改革所应追求的目标和理念。

(二)幼儿园课程以幼儿生活为基础

陈鹤琴提倡“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那么课程和教材就应该源于生活,而幼儿园课程自然应当以幼儿生活作为基础设置。将教育建立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之上,让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是拥护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

教育者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获得认识与发展,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启发幼儿对生活目的、意义的思考,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其实,生活是完整的。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不难发现,在生活中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从生活入手,从幼儿身边入手,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游戏

儿童期被确定为游戏期。儿童在游戏中生长,在游戏中发展自我生命的力量。陈鹤琴曾明确指出: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儿童除了睡眠和饮食之外的所有活动几乎都是游戏,儿童通过游戏活动发展肢体动作、学习经验和发展技能。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发展,精神愉悦放松,还能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培养儿童良好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游戏能够开发儿童的智力。在游戏中,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迅速的执行力。所以在陈鹤琴看来,游戏就是孩子的生命。

重温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反思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研究应立足于社会的最前沿,以我国传统教育为基础,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教育研究理论,秉承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积极探索中寻求幼教改革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陈鹤琴全集第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2]牛琀,张默琳.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影响.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3]唐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对我国幼教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8:10.

陈鹤琴教育思想评价 篇4

陈鹤琴主要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提出了儿童教育“整个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教儿童学。后称“单元教学”,并被准确定义为:以一个中心把各项活动联系起来。他强调:幼儿园教育教学应紧密结合儿童的实际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想象力。

陈鹤琴提出:“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他强调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关注儿童生理心理的发展情况,主题的选材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时令季节,最大可扩充到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1951年,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模式,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以及三种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不是欧美的;

2.课程的科学性:课程硬实科学的,不是封建迷信的;

3.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不是资产阶级的;

4.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而不是孤立的;

6.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而不能脱离现实;

7.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促进儿童健康;

8.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课程的陶冶性:课程应陶冶儿童性情,培养儿童情感;

10.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研究的事物也相同,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如小班研究猫和狗,中班研究羊和牛,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混合法:就是在编制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我对陈鹤琴教育思想的评价:学前教育是目的在于促进入学前儿童(0~6岁)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而陈鹤琴的“整个教学法”应用到学前教育之中,就使得所有课程有了系统的结构性,将五大领域有目的的链接在一起,而不是分散的生硬拼凑,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明确教育目标,又可以促进幼儿将所学联系起来,更有效的学习知识。例如,可以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进行游戏活动,这样让幼儿在娱乐中学习,更有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每个幼儿都是相对独立的,智力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兴趣爱好也有所差异,所以在教学中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利用经验重叠理论,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有所提高。卢梭认为影响人发展的三个因素是:自然因素(遗传);物的因素(环境);人的因素(教育)。人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改变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的行为活动。陈鹤琴提出的:“重视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情况,按时令季节和幼儿实际生活的情况制定计划。”正符合了这一客观规律。幼儿本来就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想要探索世界的愿望应该得到满足。抓住幼儿学习的关键期,借用幼儿自身的求知欲,激发其对大自然,大社会的兴趣,充分结合实际生活,让幼儿在做中学,使其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然。作为学前工作者,要尊重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为其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其选择适合其发展水平的学习内容及目标。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陈鹤琴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儿童在家庭交往中,往往是家庭的中心,难免让孩子自我中心。幼儿园教育就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与人平等交往的机会。可以让儿童在与父母以外的人的交往中,学会做人的行为规范与基本的思想道德,让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促进儿童的社会化。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 篇5

2015年,我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不断学习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到陈鹤琴先生及其家庭教育思想。遗憾没有在年轻时看到先生的理论,没有从孩子小时候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希望有缘的年轻父母们能学习到先生的教育思想,那将是他们及子女的幸事。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县人,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民国时期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留美五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后担任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智力测验法》《玩具与教育》《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

陈鹤琴先生用自己子女们的成长诠释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学说。2010年4月,陈鹤琴子孙汇聚,陈先生的7位子女都健在,虽已是耄耋老人,却仍然精神饱满、乐观向上,其中年龄最长的兄长陈一鸣年届九旬,最小的妹妹秀兰已75岁,他们分别从事统战、外交、教育、新闻、医务等工作,并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成就。从他的子女身上,人们看到了:

健康身体、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和谐的家庭; 正确的人生观、审美的情操与乐观向上的性格;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家庭教育观点

一、科学的儿童观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儿童观是指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儿童期有意义的发现、儿童的身心特点等,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者的态度和方式。

(一)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幼‛思想,要求热爱儿童和‚爱而会教‛。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儿童观中将儿童看作小大人或无能的观点。‚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逼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大人一样?这是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儿童既然不同成人一样……假使我们要收教育的良果,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 指出了观念变革的必要性,这是进行科学育儿的前提。

他提出‚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意志,小孩子有小孩子的人格,成人应当尊重小孩子的人格。‛ 这是他在批判传统文化中要求子女顺从父母的错误儿童观和学习西方儿童学研究的新成果基础,提出了20 世纪中国新型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

他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子作伴侣‛。‚做父亲对待子女应有相当的礼貌‛,这同他小时候在父亲面前所受的消极教育是截然不同的,是一种朋友式的民主平等关系,反对传统文化中‚父严子孝,法乎天也‛的专制型父子关系。但他又认识到儿童的不成熟性,非常赞同并继承了颜之推的思想;‚父子之间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并对此评论道:‚颜先生这几句话说得真不错,我们做父亲的实在应当如此。‛ 并希望‚父母待小孩不要姑息也不要严厉‛; ‚一方面予以充分机会以发展自动的能力和健全的意志,一方面限以自由范围使他不得随意乱动,以免侵犯他人的权利。‛ 在儿童教育中贯穿自由和纪律,这是培养健全人格和社会公民所必需的,这充分反映了他尊重儿童和对儿童充满爱的教育观。

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充分相信儿童。例如,他反对父母因为小孩喜欢偷吃食物而乱藏食物,认为这是以防贼形式来对待小孩,小孩逐渐会丧失自尊心,并与父母之间产生隔膜,引起人格的堕落。这也可以促使我们对生活中所发生的盗窃犯者的儿童经历进行反思;同时,也唤起家长应充分相信儿童,让儿童学会自尊自爱的一种理性的教育沉思。

(二)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学习和教育的能力

他通过对其子陈一鸣的实验观察研究,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就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文字记录,并配以相应的摄影来展现儿童心理特点,发现了儿童期的重大意义:‚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或可教性。‛ 并明确指出‚什么言语,什么习惯,什么道德,什么能力,在儿童的时候学习最速,养成最易,发展最快。‛这种充分肯定儿童期的关键性和可教性的意义在于为儿童主动探索世界提供了依据。

他发现儿童期的意义之后,提出了儿童学习能力在1岁前就已具备,学习过程是刺激——联念——动作。成人对待儿童的教育态度是:‚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凡是小孩子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代做。‛ 这充分表明他相信儿童具有主动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认为父母不能在别人面前责罚小孩,‚大多数小孩子尤喜顾全面子‛,‚倘使要小孩子不怨恨父母而且把行为改好,做父母的应当把他的行为说给他听,而且告诉他今天责罚他的缘故,并不是因为可惜东西,实在因为他行为不改‛。包含了他相信儿童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总之,‚小孩子要自己做,自己生活,自己从做中得到快乐,从做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这是其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体现,符合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

二、家庭教育思想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基础上,把了解儿童和研究儿童作为实施儿童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包括对儿童的喜怒哀乐、儿童的知识与思想、儿童的环境以及由出生到成熟整个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变化和现象。他在《家庭教育》中,将儿童心理归纳为7个方面:好奇、好动、好游戏、好模仿、喜欢成功、喜欢野(户)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等。

(一)教育目的:培养勇敢、进取、合作、有思想、肯服务社会的儿童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以品学为目的‛的家庭教育观,注重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做好人、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这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他也针对当时中国现实中存在外国化和宗教化等教育倾向,提倡办一种中国化、平民化的教育,即‚活教育‛中要求‚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观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将之与传统教育中退让、保守和明哲保身等区别开来,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接触的人际环境——家庭入手,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利他精神,‚一个人最不好的脾气就是‘利己心’太重。无论做什么事,往往以我为中心。凡有利于我者,没有不高兴‛ 去干的;无利于我者,都不愿意去做,那么到了后来,‘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同情行为在家庭里和社会上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德,而且‚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爱国了‛,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而他对家庭教育目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与张宗麟的幼儿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同时,要求幼儿合作、勇敢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仍是今天的教育任务。

(二)教育内容:体、智、德、美和谐发展

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礼貌举止等精华,增加了体育这一内容,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渗透美育,作为人格陶冶的重要内容,符合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体育:强调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 而强健的身体是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的,这就要求从吃、喝、拉、撒、睡及相应的设备等方面入手,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要求小孩子应当天天刷牙;未穿衣、洗面刷牙前,不宜吃东西;吃东西前后必须洗手;便溺有固定的场所,形成排便的规律等。这些卫生习惯在幼儿期形成动作定型之后,将直接影响到个体终身的健康。尤其是强调应从小训练小孩子独立睡觉等习惯,有利于幼儿独立性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提出在幼儿初学吃饭时应有适宜的盘匙,在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中常被忽略,看似繁琐,但它符合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幼儿的精细动作未发展起来,动作不准确,用宽大的盘可以避免乱撒饭菜;同时,也可以使幼儿养成爱卫生和爱惜粮食等良好习惯。强调饭前不给幼儿乱吃零食,这不仅有利于幼儿专心进餐,而且有利于幼儿逐渐学会节制和纪律观念;但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常无意识地满足幼儿这些不合理的要求,导致幼儿进食难、正常的饮食规律被扰乱,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要求母亲或保姆不可终日将婴儿抱在怀里,认为这违反儿童好动的天性,而且睡眠质量不高,不利于动作发展和身体健康。但今天由于过分强调母子间的亲情和对婴幼儿的爱抚,而忽略了婴儿具有自己运动的能力这一客观事实。这些都已引起90年代的家庭教育理论从极端的实例中进行反思。

总之,共有25条良好卫生习惯的内容,与幼儿教育理论中《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表》中的卫生习惯基本一致,这是陈鹤琴一贯要求幼儿必须养成一定的卫生习惯、学会生活的技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反映,符合幼儿教育的规律。

德育:注重儿童的情绪发展和学会初步的待人接物。要求成人为小孩创设活泼、轻松、愉快、有秩序的家庭氛围。从婴幼儿最初的情绪——‚哭‛入手,对之进行观察推断其原因(饥饿、疲倦、生病等),使之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到了幼儿期,则必须对幼儿的‚哭‛进行控制,尤其是以器来,要挟父母时,要求父母必须绝对拒绝其不合理欲求,以防幼儿养成不良习惯,渐向积极的情感方向引导。对最常见的小孩偷吃食物之事,他反对父母因此乱藏食物,要求父母探究幼儿行为的根源,并将食物放在小孩知道的食柜,讲明食物是大家的,培养其自尊自爱和对成人的信赖感,以免造成幼儿的逆反心理,最终导致严厉的训斥与羞耻心成了负效应的不良后果。另外,他要求父母责罚小孩对事不对人,不能伤害儿童的自尊,讲明责罚的理由,尤其反对父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迁移到儿童身上和凭成人的喜怒去责罚小孩,这都值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借鉴。

幼儿的初步待人接物是从家庭开始的,要求教育小孩要考虑别人的安宁,对长者有礼貌,给予幼儿对病人表示同情的机会,并帮助幼儿用具体的行为传递对他人的关爱。要求从最初用个人感情刺激小孩做事的动机,到逐渐能顾及到公共祸福,培养其牺牲精神和救世济民的意愿,符合幼儿道德发展的规律。另外,他告诫父母应减少孩子的惊慌和哭泣,不要有雷电、黑暗、大声训斥等恐吓孩子,要及时缓解和解除孩子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抑;反对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放任,认为赏罚分明和严格要求正是克服任性和依赖的有效良方。

智育:注重丰富幼儿的经验。要求父母应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并认为家庭应是艺术的、游戏的和阅读的环境,在家中饲养小动物和给予幼儿浇花、玩沙和玩水的机会,通过幼儿与物、与自然界相互作用,满足幼儿的探究心和好奇心,获得对自然和事物的感性经验,对动物具同情心,了解动物的生理特征和植物的初步特性。而这些最初的经验对幼儿的一生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在剪纸、填图、绘画、音乐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性,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美的陶冶,使其自己能够想、自己能做,具有独创精神。

总之,其家庭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及良好的情感,给予幼儿充分活动的机会,培养其具有独立性、合作性、同情心和责任感较强的现代人格特征。同时,其家庭教育任务与幼稚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于引导儿童在做人、身体、智力、情绪等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做人方面——培养儿童具有合作服务的精神和同情心及诚实、礼貌等品质。身体方面——主要是训练儿童养成各种达到强健体格的习惯。在智力方面——主要应以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为主,应有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界和社会的机会,并利用幼儿的好问引导其对日常事物的探究。在情绪方面尤应克服儿童发脾气、惧怕等不良性格,应注意养成幼儿乐于欣赏、快乐等积极情绪。这反映了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始终贯穿让幼儿‚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和做现代中国人‚这一教育目的观。

(三)家庭教育原则

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在70年代末,陈鹤琴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 并认为家长更应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 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这反映了陈鹤琴坚持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总则。

他认为是否了解儿童心理特点,这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并针对幼儿‚撒谎‛这件事,他提出了符合科学的观点。这是由于幼儿本身害怕受到讥笑、怕被剥夺心爱的东西和希望获得称赞和表扬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常将现实与幻想、梦境和醒境相互交织,以及儿童语言表达和对词汇的理解欠准确所致,被成人误认为撒谎,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探究儿童行为的动因。

总之,陈鹤琴提出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是中国家庭教育由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化的关键。

其次,他非常强调积极的暗示和诱导。根据幼儿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要求父母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诱导。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反对消极的压制和惩罚。比如对于以上所举‚撒谎‛一例,要求父母针对不同的内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正确暗示和自身为榜样,使其逐步改正。并对儿童多进行肯定和奖励,这是儿童向良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又如一位母亲看到年幼的儿子看到人的头发剪后可以长出来,于是将洋娃娃头上的头发剪得光秃秃,母亲看见后问明其理由,非但不训他,而且让他观察结果,这种积极的诱导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精神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注意环境和游戏的原则。他非常注意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要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指凡是可以给小孩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父母的人格,即父母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及家庭的环境布臵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他所说做的与我们成人所做的所说的不同,但却有几分是相像的。‛ 由此可知,父母应以身作则,尤其是教育子女时,应持同一态度,以免造成儿童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游戏是儿童的特殊生活,是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认为‚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 由此可知,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幼儿期获得经验的源泉。

总之,陈鹤琴以儿童心理研究成果作为家庭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以这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奠基,进行了一种富有中国本土化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探讨,尤其是以鼓楼幼稚园为实验基地,进行了中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和方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以适合中国国情为指导思想,以家园合作为途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任务,以‚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们‛作为选择学习内容的标准,并明确提出幼稚园的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体现单元教学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从卫生习惯、音乐等方面入手,围绕主题活动,教师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小团体形式,在和幼儿的相互合作中,使幼儿在较多的户外活动中获得自我学习的能力,从而完成幼儿教育任务。而且,他还不断在幼儿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在江西幼稚师范进行了师资培养方面的实验,于40年代末形成了结构完整的‚活教育‛理论。要求以最终学会做现代中国人为教育目标,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并以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为儿童的课程,以‚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为方法论,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报告 篇6

一、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

陈鹤琴先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了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

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一书用语通俗易懂,所举事例丰富、真实,所提教育原则可操作性强,称得上是一本家庭教育实用手册。陶行知因而说:“在这书里面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序言本书正文共13章,另含5 篇序言及7 篇附录。第一章论述“儿童的心理”,强调家庭教育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章,讲述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原则。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提出了教导孩子的一百零一条原则。第十三章着重说明父母应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陈鹤琴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家庭教育的意义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说:“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他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的家庭教育环境开始,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爱人教育。1

他认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儿童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

2、家庭教育的前提

陈鹤琴一贯注重儿童的心理研究,他主张家庭教育首先要从了解开始。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就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把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儿童具有游戏心、模仿心、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并主张家庭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在陈鹤琴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心理科学依据。例如根据儿童喜欢成功、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陈鹤琴提出的教育原则是“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根据儿童好游戏的特点,他又提出“小孩子要有适宜的伴侣,小孩子应有玩沙、玩水的机会”;“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以及“游戏式教育法”;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特点,提出了“做父母的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的原则”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科学依据,使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出真理的光芒。

3、家庭教育的原则(1)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孩子。陈鹤琴非常强调“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将“以身作则”概括为“做父母的第一条原则”。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影响都大,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在家庭中的所作所为很自然地为子女所模仿。陈鹤琴告诫家长:由于小孩子的善恶观念很薄弱,普通知识很肤浅,对于所模仿的事物不加选择。(2)养成教育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从小加以训练和培养。他说:“人类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3)宽严适度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爱,父母对孩子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替孩子“吃苦”。与此同时,陈鹤琴还指责那些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教育。(4)教育一致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引起轻视父母之心,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还要先后保持一致。

四、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家庭德育、家庭教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在家庭体育方面,陈鹤琴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主张丰富儿童生活常识,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以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主张让小孩子多与自然、社会相接触。在美育方面,主要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三、《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教育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下所面临的变革主题显然更加复杂了,家庭教育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如:市场经济变革中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问题,当代网络社会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过分溺爱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加剧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放松与畸形教育问题等。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家庭教育的问题重心如何转移,同是在中国本土所发生的家庭教育,必然有其原则相通之处,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开掘与转化,以促进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石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开始于母亲怀胎之时。他在该书序言中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性格和人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养成的最易时期。”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大。父母必须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让孩多锻炼。现今孩子虽不愁吃喝,但身体健康问题却让人忧心,这就是缺少锻炼的结果。父母要关注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此时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非常有效。父母不能过于依靠幼儿园来教育小孩,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好,才能起到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父母养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是说不懂这些知识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而是说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能更明白孩子为什么时时与你作对,又是为什么不诚实爱说谎等。孩子仅仅只是孩子,不是“小大人”。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父母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若是父母一直以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孩子就只能成长为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少年!

3、家庭教育应合理运用游戏教导法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快乐的、有趣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能让孩子获得直观的、感性的经验。例如穿珠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颜色,也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等。而现今父母往往担心过多而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如担心剪刀可能刺伤小孩,担心泥沙会弄脏孩子的衣服,担心孩子受凉等等,虽然孩子是安全了,却得不到锻炼,创造性也随之渐渐地消失了。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会给你一个超乎想象的奇迹。

四、《家庭教育》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先从家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人才成长的源头,其教育水平直接 3

影响到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一代人的家庭教育则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科教兴国、精神文明的总体规划之中,使家庭教育得以有规划、高水平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造就,如何通过成功的家庭教育促进我国当前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取得成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牢固树立。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当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1、重视人文教育,教孩子做人

“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读各种知识和技能 ,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 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就可以说全无意义”。陈鹤琴强调通过教育,克服人的利己心, 使小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崇高的德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浪潮中,人们似乎天天都能 听到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人们多关注学校和社会在实施人文教育中的 重要地位,却往往忽视家庭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向学校和社会输送 “良好幼苗”的源头。结果,使得家长们也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教孩子学 会做人。

当今的家长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对孩子成龙成凤的教育,成名成家做“人上 人”的教育,缺少做人、做好人的教育, 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 教他们关心人,从孝敬父母开始;关心社会, 从关心家庭和睦开始;关心自然,从关心爱护花草树木开始。教他们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宽容人、爱护人、帮助人, 使孩子努力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的人。人文教育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为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寓教于“玩”,全面发展

游戏通常被称为“玩”。“玩”是3—6岁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玩也是幼儿开发智力、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在中国,教育历来是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玩物丧志”等都是只看到 了“玩”对孩子“毁”,而没看到“玩”的学问。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玩”和“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学习是增长知识和本领,花钱、花时间都值得,而玩就是白费时间,没有多大意义。还有的家长甚至把“玩”和“顽皮”相等同。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是儿童的第二生命。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身体”, 可以“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还可以“使脑筋敏锐”。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并在玩耍中开发他们的智力,教给他们知识。

“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智力活动,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加上看、听、触摸和开动脑筋,他所接触的信息往往比书本上的多。实际上,游戏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开发,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和在游戏中。

游戏的空间是广阔的, 玩耍并不需要高档玩具。迎风而上的风筝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甚至会引导他 们对航空航天的持久兴趣;高速旋转的陀螺,也可能 使孩子对力学产生迷惑;剪纸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玩魔方,可以培 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玩泥巴、搭积木等,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在游戏中,不仅能体会到成功和挫折,还能学到对事物的承受力;不仅能体会到竞争意识,还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就个性发展而言,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动手的技能和技巧,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潜力等。就社会发展而言,它引导孩子模拟社会生活情境及规则,模拟人际关系及生活准则,大大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

3、走进孩子心中

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那么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如果家长不识童心,总是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站在孩子面前,那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难以走进孩子心中。孩子好问,如提的问题特别多,你却嫌烦,让他去一边自己玩,这就会打消他求知的欲望;孩子喜欢和小伙伴接触,你却把他整天关在屋子里,他就会感到孤独;孩子好游戏,甚至把玩看得比吃都重要,你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不许他玩,反而整天叫他写字、作题,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即使孩子不反抗,也会慢慢使他对学习产生厌恶;是孩子就会犯错的,可是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训斥、打骂,或许他不是有意的,或许他是模仿了大人的所为,你一定要问清原因,不然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产生逆反心理;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喜欢听赞扬的话, 而不是如“傻瓜”、“废物”、“笨蛋”这类侮辱性的话。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感情上有哪些需要,要带着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要细心观察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要精心考虑,仔细琢磨,以求得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而决不能简单粗鲁地予以对待。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与孩子和谐相处,使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成为健全的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我受益良多。在人生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良师益友”伴我们成长,使我们明智,令我们豁达!陈鹤琴《家庭教育》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

陈鹤琴(1892-1982),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陈鹤琴先生为中国幼儿教育事业作出了更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和幼儿师范教育的完整体系了他从事的幼教事业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托儿所、婴儿院开始手,到幼儿园和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创办了中等幼师和高等幼师专校。陈教授为了配合幼儿教育与儿童教育的需要,创办了儿童玩具、教具厂,根据儿童心理的发展程序,制作了多种型式的玩具与教具。

陈教授为了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他所编辑的儿童读物。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语言活泼,图文并茂。他还为幼教、小教界主编了多种辅导性刊物,如:《幼稚教育》、《儿童教育》、《小学教师》、《活教育》与《新儿童教育》等。陈教授为了推广与普及关于幼儿教育和儿童教育,创办与领导了中国幼稚教育社、中华儿童教育社,通过学术团体的活动,对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进行了辅导。

二、《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家庭教育》一书用语通俗易懂,所举事例丰富、真实,所提教育原则可操作性强,称得上是一本家庭教育实用手册。陶行知因而说:“在这书里面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序言本书正文共13章,另含5 篇序言及7 篇附录。第一章论述“儿童的心理”,强调家庭教育需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第二章,讲述儿童学习的特点及原则。第三章至第十二章提出了教导孩子的一百零一条原则。第十三章着重说明父母应该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主要内容如下:

1、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是人类全部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有机整体,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幼稚期(自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的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塑造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陈鹤琴早在几十年前,就把家庭教育的意义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他说:“儿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关系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命运。”他提出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从最初的家庭教育环境开始,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爱人教育。

他认为小孩子今日能爱人,他年就能够爱国了。当今的世界,不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儿童是将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振兴。

2、家庭教育的前提

陈鹤琴一贯注重儿童的心理研究,他主张家庭教育首先要从了解开始。陈鹤琴认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他的家庭教育思想, 就是建立在儿童心理学的基础上的,在《家庭教育》一书中,他把儿童的心理归纳为七个方面:儿童具有游戏心、模仿心、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并主张家庭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在陈鹤琴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心理科学依据。例如根据儿童喜欢成功、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陈鹤琴提出的教育原则是“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最好用积极的暗示,不要用消极的命令”;根据儿童好游戏的特点,他又提出“小孩子要有适宜的伴侣,小孩子应有玩沙、玩水的机会”;“不要骤然命令小孩子停止游戏或停止工作”以及“游戏式教育法”;根据儿童好模仿的特点,提出了“做父母的不仅要以身作则,还要替他选择环境以支配他的模仿的原则”等等。正是有了这样的科学依据,使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闪烁出真理的光芒。

3、家庭教育的原则(1)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就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孩子。陈鹤琴非常强调“身教”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他将“以身作则”概括为“做父母的第一条原则”。认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比任何影响都大,尤其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在家庭中的所作所为很自然地为子女所模仿。陈鹤琴告诫家长:由于小孩子的善恶观念很薄弱,普通知识很肤浅,对于所模仿的事物不加选择。(2)养成教育

陈鹤琴认为,一个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应该从小加以训练和培养。他说:“人类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3)宽严适度

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强调,父母要给孩子以真正的爱,父母对孩子要爱护,但绝不可溺爱,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替孩子“吃苦”。与此同时,陈鹤琴还指责那些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教育。(4)教育一致

陈鹤琴认为,做父母的对于子女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他反对传统家庭中的父严母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那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引起轻视父母之心,只有步调一致,才能使儿童按着统一的、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仅如此, 父母教育孩子的态度还要先后保持一致。

4、家庭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家庭教育活动和家庭教育的全过程,把孩子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中,对于儿童的家庭体育、家庭德育、家庭教育、家庭美育、家庭劳动教育等方面的任务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论述。2在家庭体育方面,陈鹤琴认为:“强健的身体是小孩子幸福的根源,若身体不健全,小孩子固然终身受其累,而做父母的也要受无穷的痛苦。”在德育方面,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上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在智育方面,陈鹤琴主张丰富儿童生活常识,多带孩子到外面去看看,以积累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主张让小孩子多与自然、社会相接触。在美育方面,主要给孩子创造艺术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与音乐、美术等接触中,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意识,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三、《家庭教育》读后感

今天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正在全面推进,教育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冲击下所面临的变革主题显然更加复杂了,家庭教育也面临许多新问题,“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如:市场经济变革中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问题,当代网络社会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问题,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过分溺爱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加剧以及流动人口家庭对子女的放松与畸形教育问题等。但不管社会如何变化、家庭教育的问题重心如何转移,同是在中国本土所发生的家庭教育,必然有其原则相通之处,可以进行创造性的开掘与转化,以促进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1、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石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该开始于母亲怀胎之时。他在该书序言中说“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将决定儿童的性格和人格。人一生的习惯、知识技能、言语、思想、态度和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是发展智能、学习语言最快的时期,是道德养成的最易时期。”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之大。父母必须注意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让孩多锻炼。现今孩子虽不愁吃喝,但身体健康问题却让人忧心,这就是缺少锻炼的结果。父母要关注孩子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此时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非常有效。父母不能过于依靠幼儿园来教育小孩,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配合好,才能起到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的作用。

2、家庭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

父母养育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不是说不懂这些知识就不能教育好孩子,而是说父母若能掌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就能更明白孩子为什么时时与你作对,又是为什么不诚实爱说谎等。孩子仅仅只是孩子,不是“小大人”。儿童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父母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若是父母一直以成人的思维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孩子就只能成长为一个“暮气沉沉”的老少年!

3、家庭教育应合理运用游戏教导法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方式。快乐的、有趣的游戏,不仅能让孩子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能让孩子获得直观的、感性的经验。例如穿珠游戏,不仅可以让孩子认识不同的颜色,也可以锻炼孩子手眼协调能力等。而现今父母往往担心过多而限制孩子的游戏活动,如担心剪刀可能刺伤小孩,担心泥沙会弄脏孩子的衣服,担心孩子受凉等等,虽然孩子是安全了,却得不到锻炼,创造性也随之渐渐地消失了。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一片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会给你一个超乎想象的奇迹。

四、《家庭教育》对当今家庭教育的启示 “教先从家始”,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人才成长的源头,其教育水平直接 3影响到孩子整体素质的发展,一代人的家庭教育则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为此,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教育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纳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科教兴国、精神文明的总体规划之中,使家庭教育得以有规划、高水平地发展。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全面发展的儿童的造就, 如何通过成功的家庭教育促进我国当前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取得成效、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牢固树立。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为当今的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1、重视人文教育, 教孩子做人

“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 熟读各种知识和技能 ,可是不知服务, 不知如何去 帮助人, 那这种教育就可以说全无意义”。陈鹤琴强调通过教育, 克服人的利己心, 使小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崇高的德性”。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浪潮中, 人们似乎天天都能 听到重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 人们多关注学校和社会在实施人文教育中的 重要地位, 却往往忽视家庭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 是向学校和社会输送 “良好幼苗”的源头。结果, 使得家长们也忽视了自己应尽的职责——教孩子学 会做人。

当今的家长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对孩子成龙成凤的教育, 成名成家做“人上 人”的教育, 缺少做人、做好人的教育, 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家长必须重视对孩子的人文教育, 教他们关心人, 从孝敬父母开始;关心社会, 从关心家庭和睦开始;关心自然, 从关心爱护花草树木开始。教他们学会尊重人、相信人、宽容人、爱护人、帮助人, 使孩子努力成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和谐的人。人文教育要从家庭教育抓起, 为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寓教于“玩”, 全面发展 游戏通常被称为“玩”。“玩”是3—6岁幼儿最喜爱的活动;玩也是幼儿开发智力、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然而, 在中国, 教育历来是以严肃、庄重的感觉 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 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玩物丧志”等都是只看到 了“玩”对孩子“毁”, 而没看到“玩”的学问。不少家长错误地认为:“玩”和“学习”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学习是增长知识和本领, 花钱、花时间都值得, 而玩就是白费时间, 没有多大意义。还有的家长甚至把“玩”和“顽皮”相等同。陈鹤琴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是儿童的第二生命。通过游戏可以“发展身体”, 可以“养成公民应有的品质”, 还可以“使脑筋敏锐”。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玩耍, 并在玩耍中开发他们的智力, 教给他们知识。

“游戏是发展各种才能的智力活动, 是扩大和丰富儿童观念范围的有效手段”。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由于注意力集中, 兴趣浓厚, 加上看、听、触摸和开动脑筋, 他所接触的信息往往比书本上的多。实际上, 游戏是一种综合的智力开发, 生活中许多知识都能巧妙地融和在游戏中。

游戏的空间是广阔的, 玩耍并不需要高档玩具。迎风而上的风筝可能引起孩子的好奇心, 甚至会引导他 们对航空航天的持久兴趣;高速旋转的陀螺, 也可能 使孩子对力学产生迷惑;剪纸游戏, 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玩魔方, 可以培 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玩泥巴、搭积木等, 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在游戏中, 不仅能体会到成功和挫折, 还能学到对事物的承受力;不仅能体会到竞争意识,还能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就个性发展而言, 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提高动手的技能和技巧, 从而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创造潜力等。就社会发展而言, 它引导孩子模拟社会生活情境及规则, 模拟人际关系及生活准则, 大大提高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准备。

3、走进孩子心中

陈鹤琴强调“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方能行之得当, 若不明儿童心理而妄加教育, 那么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如果家长不识童心, 总是以一个权威人士的姿态居高临下地站在孩子面前, 那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 难以走进孩子心中。孩子好问, 如提的问题特别多, 你却嫌烦, 让他去一边自己玩, 这就会打消他求知的欲望;孩子喜欢和小伙伴接触, 你却把他整天关在屋子里, 他就会感到孤独;孩子好游戏, 甚至把玩看得比吃都重要, 你却取消他游戏的权利, 不许他玩, 反而整天叫他写字、作题, 甚至节假日也要加班加点, 即使孩子不反抗, 也会慢慢使他对学习产生厌恶;是孩子就会犯错的, 可是你却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训斥、打骂, 或许他不是有意的, 或许他是模仿了大人的所为, 你一定要问清原因, 不然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 产生逆反心理;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 喜欢听赞扬的话, 而不是如“傻瓜”、“废物”、“笨蛋”这类侮辱性的话。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感情上有哪些需要, 要带着一颗童心和孩子经常在一起进行感情上的沟通。要细心观察孩子, 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 并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出现问题时, 要精心考虑, 仔细琢磨, 以求得正确合理的处理方法, 而决不能简单粗鲁地予以对待。只有这样, 家长才能取得孩子的信任, 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 与孩子和谐相处, 使家庭变成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 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 成为健全的人。

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篇7

一、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

(一) 20世纪初中国幼稚教育的问题

在陈鹤琴的主张里, 幼稚阶段是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 幼稚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健全发展的时期, 小的来说幼稚阶段对儿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的来说, 幼稚教育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教育质量。但在20世纪初我国的幼儿教育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陈鹤琴一共总结以下几点:第一:功课太过于简单, 在幼儿课堂中教师只会让幼儿折纸、玩积木、看图书等等。第二:儿童与外界环境接触太少, 呆在游戏室时间太多, 陈鹤琴认为小孩子生来是没有知识和能力的, 是需要和外界环境接触, 与环境接触越多, 小孩子的知识也就越丰富, 文化知识就更高。第三: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教师只会采用团体教学法, 完全没有针对性教学, 不利于幼儿的发展。第四: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 部分的幼儿教师根本不知道幼儿教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应该培养幼儿什么习惯及技能等等。

(二)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主张

为了更好的改善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 陈鹤琴又在1927年发表了新的幼儿教育主张, 第一主张:幼稚园应该适应国情, 如:幼稚园的设施应体现本国文化, 教材、教法只要不违背相关国情均可以使用。第二主张:幼儿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家长共同的责任, 家长千万不能存在孩子放在学校就认为是教师的责任心理, 只有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 相互促进, 方可让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三主张:陈鹤琴认为只要儿童能够学的都应该教他。

二、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 幼儿教育的生活化

幼儿教育是可以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质量, 也是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垫脚石, 更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最有效的阶段。一般来说, 人在七岁前, 习惯、语言、技能都已打下了基础, 如果基础没有打好, 会为对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就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思想来说, 他认为幼儿教育必须生活化, 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陈鹤琴先生这一思想也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得到了印证, 也认为幼儿教育必须要生活化, 有以下做法:

第一, 要让幼儿学会生活, 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要让幼儿学会生活, 如: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正确的饮食, 应让幼儿从小养成珍惜食物, 还有睡眠。同时, 也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以及文字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第二, 教育应源于生活, 利用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以及学习中学会尊重他人, 学会包容他人, 并能以多种方式来引导幼儿认识, 了解、体验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从而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对社会的印象。

(二) 幼儿教育的综合化

在陈鹤琴先生主张的幼儿教育思想中, 不能把幼儿课程设置像大学课程那样独立, 千万不能把幼儿的各个课程孤立起来, 而是应该把幼儿课程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个有系统的组织, 这一思想也得到了认证。

(三) 幼儿教育的灵活化

一般来说, 普通幼儿园的教法有两种分别是固定的和自由的。固定的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就是, 把一日要做的事情排列出来, 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支配, 不管幼儿是否掌握到相应的文化知识, 时间一到就换另一课程内容, 这种教学方法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学生学得快, 记得多, 缺点:降低了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缺乏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自由法就是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难既需要学校有充足的硬件设施, 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文化知识, 专业素质较强。

(四) 幼儿教育的多元化

在陈鹤琴主张的教育思想中指出:幼儿教育应该以德育为主, 智育为辅, 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 还指出: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用个人的行动及语言去刺激学生做事的动机。因此, 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 如:当教师发现教师有纸屑或者垃圾时, 应该及时的捡起, 当遇到幼儿的笔掉在地上应当给学生捡起等日常小事, 让幼儿在你的行动中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 当学生出现乱扔纸屑, 不珍惜食物时, 教师应该及时的指出并让学生改正。

三、结束语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改革与发展, 理论与实践, 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也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因此, 在进行幼儿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把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贯彻到实际教学中去, 只要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就可以让陈鹤琴教育思想永不凋谢, 与时俱进, 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下去。

摘要: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幼儿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儿童心理学家, 他主张的教学思想对当前幼儿教育有很多的启示:幼儿教育应该重视幼儿的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 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幼教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发展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基于此, 本文主要对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键词: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玲鸽.陈鹤琴幼儿师范教育理论形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张翠芹.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彭攀.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9.

陈鹤琴的教育贡献 篇8

一、父母之身为榜样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在孩子三岁入园以前,受到的绝大部分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他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所以说当今的家长应该树立好榜样,用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思想品德来为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父母之间要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切忌一个唱白脸,一个唱黑脸的传统教育方法,在新时代教育日变日新的今天,家长在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做到步调一致,观点相同,这样孩子才能按照统一的、正确的发展路线走向进步。

现今的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为孩子制定美好未来,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未来为孩子“量身打造”发展路线,这是片面与自私的行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挥自身的特长,家长作为监护人应该成为孩子成长之路的挑灯人与指引者,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来帮助孩子,指引孩子。

二、教师之身为师范

俗话说师范师范,身正为范,幼儿园教师的良好示范在家园共育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孩子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是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而教师则是对孩子影响至深的人。

在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教师要尽力思考与实践各方面。如让孩子学会心中有他人;对待家长、老师、伙伴有礼貌、有爱心、学会关心与帮助他人;养成良好地日常生活习惯,学会分享,养成善后收尾的好习惯;学会尊重与包容,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包容友爱之心。这些良好地品质都是教师在孩子们幼儿园三年的生活学习中,逐步灌输、培养与练习所得的。

在孩子智育方面的教育,教师要精心组织好每一节教学活动,在整合课程的统领下来达成五大领域的不同目标,有整体有部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所以说加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们的德育智育能力对每一位优秀的幼儿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家园牵手为共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家长、老师的心以及吸引着幼儿园与全社会的关注。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但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家园共育的实施就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之路可以走的更加稳健与从容。

大多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效果还是良好的,因为孩子在园与教师们一日的生活与活动时间与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度过的时间是相差甚小的。家长们愿意尊重老师专业的方法指导与帮助,在老师们辛勤的努力下积极配合,在家庭教育里也融合了幼儿园教育的方法,从而达成良好地家园共育效果,加强了联系与合作。而小部分家长却把幼儿园教师们煞费苦心所取得的成果不经意地否定;在不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情况下,孩子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能有机结合,使家园共育的效果不佳,甚至会有一些小摩擦的发生。所以说若是要把家园共育的效果达到最佳,幼儿园与家庭双方之间要主动联系,加强合作,适时地改变与更新观念,遵循陈鹤琴先生强调的——儿童教育是整体的、连续的观点。

上一篇:动物园认养协议书下一篇:被冤枉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