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让领导满意的讲话稿(精选6篇)
让听众满意
——起草领导讲话稿的一些体会(下)
余爱民
衡量领导讲话稿写得好不好应有三项标准,一是领导满意度,二是听众认同感,三是实际操作性。三项都做好确实不易,要下大功夫,关键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规律、提升水平,力争做到让领导满意,让听众满意。这里,有几点体会与同行们分享。
确定主题
主题如旗。写讲话首先要确定主题,主题是讲话的灵魂。正确、鲜明是主题最基本、也使最根本的要求。
第一,旗臶是前进方向,必须要正确。方向正确,则走向胜利,方向错误,则走向失败。何谓主题正确?从大处说应该有“五个符合”:符合党的基本路线,符合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法律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怎样做到主题正确?我认为至少有“四个一致”:与中央保持一致,与上级保持一致,与班子保持一致,与人们群众的利益要求保持一致。
第二,旗臶是本质特色,一定要鲜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旗都“各有特色”,这个特色就是区别于其他旗臶的本质特征。讲话稿亦如此,虽然“年年岁岁讲相似”,但是“岁岁年年话不同”,虽然“上上下下都在讲”,但是“上上下下话不同”。话不同首先
是主题不同。比如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个主题就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鲜明主要建立在对问题本身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上,其次建立在对问题“上下左右”全方位的调查了解和比较分析上。
谋篇布局
写领导讲话稿需要宏观谋篇、战略布局。必须先拟出提纲,而不能随感而发、随意而写,更不能信马由缰、写到哪里是哪里。因为领导讲话常常是代表一个班子、一个集体,讲话提纲须送领导审阅统一,重要讲话的提纲还要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领导讲话提纲怎么写?
首先做到“三讲”。围绕上级精神讲。传达不能走样,贯彻不能变形,很多重要的、核心的精神要原原本本传达。结合工作实际讲。传达贯彻是过程,落实是目的,落实不能“空对空”,而要“空对地”,也就是把上级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紧扣解决问题讲。不解决问题的会议不需开,不解决问题的讲话不必讲。写讲话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
其次做到“四要”。一要大处明晰。整个讲话讲哪几点、回答哪几个问题要十分明确。比如有的领导讲话稿第一点讲为什么,第二点讲是什么,第三点讲怎么做。总的要求是,层次必须分明,不能模糊甚至前后打架,逻辑必须严密,不能脱节甚至混乱。二要重点突出。少数讲话需要面面俱到,更多的讲话需要重点突出。三要观点鲜明。讲话是观点的集合,观点是思想的结晶。一篇讲
话,主题是最大观点,还需要有众多的分观点、小观点来支撑主题,主题如“明月当空”,观点是“众星捧月”。这些观点可以通过分级标题来体现,也可以随处“闪烁”在讲话中。观点从哪来?从实践中发现,从思想上发掘,领导那儿可得到,基层干群中可得到,专家学者中可得到,个人学习研究中可得到。四要体例统一。通常的做法是,列提纲就应“提前控制”每个部分的篇幅,以求得总体结构的基本匀称。层次基本相同,一级标题下面可列二级、三级标题,根据需要去列,但最好基本相同。同一级标题最好用一样的句式和结构,差不多的字数和语气。因为整齐的标题形式,除了表情达意的明晰外,还特别易于传达贯彻、便于干部群众掌握。
收集材料
无论写讲话还是写文章都要用到材料,如果说观点是文稿的筋骨,那么材料就是文稿的血肉。我体会,材料如粮。
一要有“丰收粮”,吃得饱。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写领导讲话要“广积粮”。只有材料收得丰富,讲话才能写的顺溜。
二要有“优质粮”,吃得好。从“丰收粮”到“优质粮”,有一个选择材料的过程,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选取典型材料。兵不在多而在精,材料不在多而在典型。
三要有“特色粮”,吃的够味。讲话要有特点,选材需要有特色。比如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全省林业改革发展会上讲到湖北林业的地位,用了这样一些“特色材料”:湖北素有“华中绿肺”之
称,要从建设中部绿色屏障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是“千湖之省”,要从保护湿地、调节气候的高度来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湖北有地球上北纬31度唯一的一片原始森林神农架,要从保护地球生物种群的高度认识湖北林业的重要地位。这样的材料唯湖北独有,这样的意义唯湖北能讲,也才更有指导意义和实际作用。
量身定做
俗话说量体裁衣,写讲话稿跟做衣服一样,也要“量身定做”。要与领导职务相适应。什么职务讲什么话,决不能写了一个讲话稿,这个领导有特殊情况不能去讲,另一个领导可以直接拿去讲。一般主要领导从宏观和战略上讲,从形势和任务上讲,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方向原则、加强组织领导上讲,可以讲得相对“虚”一些;分管领导从总结成绩与经验上讲,从工作部署与措施保障上讲,应该讲得相对“实”一些;部门领导讲得更微观、更具体、更有操作性,适宜讲得相对“硬”一些。比如说,在一次以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主题的组织工作会议上,组织部长讲话,对近期任务、培养途径、选拔标准作全面具体的部署;副书记讲话,重点指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意义、工作目标和对各级党组织明确要求;书记讲话,要求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做好培养选拔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做好此项工作的浓厚氛围。三篇讲话围绕会议主题,合理分工,各有侧重,相得益彰,形成整体。
要与领导个性相适应。曾经服务过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的安德列〃施托希说:“给总统写发言稿时,要考虑到他的性格、特点和举止。”领导各有风格。有的喜欢讲得更实在一点,有的喜欢讲得更理论一点,有的喜欢讲得干脆一点;有的习惯引用马列著作,有的喜欢讲些古代掌故,有的注重数据和推理。如果起草讲话者对这些特点接不上头、赶不上趟,就无法写出令领导满意的讲话稿。
要与听众对象相适应。毛泽东同志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讲话是一定要看对象的。向上级领导汇报,适宜谦虚一点、低调一点;对下级作报告,应该体现权威性、指导性;跟农民群众讲话,适当用些方言土语;跟专家学者讲话,最好具备理论性、思想性;跟文艺工作者谈话,不妨加点激情和文采。
要与会议规模相适应。小范围的座谈会,语气应该更亲切一些;党代会、人代会这样规模较大的会,语言应该更规范一些。
要与讲话场合相适应。如果是祝贺词、欢迎词、答谢词、慰问词,就应热烈奔放、轻松明快一些;如果是研讨会、纪念会,就应庄重、严谨一些;如果是动员会、庆功会、表彰会,就应富于激情、富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要与讲话顺序相适应。在前面讲与在后面讲是不一样的,点名发言与自由发言又是不一样的。起草讲话应充分考虑这些事情,以达到讲话效果最佳化。
要与讲话时间相适应。限时讲话,只能短,不能长。一个小时的讲话,准备50分钟就够了,留点时间让领导去发挥,或者留点时间给主持人和听众,切不可写得太长而致讲得超时。
锤炼语言
写领导讲话稿,有很多的语言要求,重要的是把握三点: 一是不能错。观点不能错。必须要讲正确的话,这是起草领导讲话稿的第一要求。领导讲话具有权威性、指导性,下级要学习领会,要传达贯彻,上错一点,下错一片,上错一尺,下错百里。尤其在网络时代,一句讲错,天下皆知;寅时讲错,卯时便知。政策不能错。领导讲话本身就有政策效应,所谓“言出法随”,因而必须字斟句酌,表意精准,有根有据。概念不能错。特别是有些体现中央精神的重要概念更是绝对不能错。事例不能错。事例要真实可信,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何果,不一定要写上去,但要查得一清一楚,万不可道听途说。数据不能错。领导讲话中的数据不可有水分,更不能弄虚作假,否则会让领导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引文不能错。引用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等,不可“随意、大意、任意”,需要“严肃、严谨、严格”。不可“拍脑壳”引用,以为“好像”是这么讲的,“好像”在哪儿听过。
二是不能过。如同宋玉描写的美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要弄清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哪些深讲哪些浅讲,哪些点到为止。要注意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度,使其恰到好处。
三是让人愿听。讲话稿是要让人听的。不管领导讲的怎样,肯定有人听。因为你是领导他是部下,他不能不听;因为你布臵工作他回去落实,他不可不听;还因为他的帽子你管着,他不敢不听。有的领导对于开会打瞌睡的干部给以现场处罚。我看一并要处罚的人是不是还有讲话的领导,包括写稿的秘书呢?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强迫受训,比坐牢还厉害”。想要人愿听,就要在思想深刻性、事物鲜活性、语言生动性等多方面下功夫。鲜活的事例让人愿听。毛泽东同志指出:“有什么办法使人听了不致忘记?讲存在的问题,要举事例”,“文字方面不是要反对标语口号吗?就是要具体形象,有人物。没有具体形象,作品就没有生命。”身边的、最近的、鲜活的、适量的事例是能够让讲话生动起来的。有些同志写讲话稿,一味追求语言的精炼干净,很少写事例,为什么不能把精彩的观点和鲜活的事例结合起来写呢?生动的语言让人愿听。要学会运用比喻、借代、排比、对仗、拟人、拟物、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和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表现手法。要学会运用领导语言、学者语言、诗词语言、网络语言、群众语言等。前段时间网络热捧大学校长“根叔”的演讲---十几分钟讲话赢得数十次掌声,很大程度上在于他把网络热词类似“打酱油”、“蜗居”、“蚁族”、“被就业”等用上了,这些新潮语言当然引起当代大学生广泛共鸣。
精细打磨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批评“文章写好之后,也不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就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的现象,说这叫“不负责任,到处害人”。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谓精雕细刻写文章,功夫多在修改打磨上。
要做到“三堂会审”:先从内容上审视,看思想上有没有问题,主题是否鲜明,观点是否正确;再从形式上推敲,看层次是否清晰明了,看结构是否合乎逻辑,看各级标题间的联系,看段落和层次的连接,看开头与结尾的呼应;最后从语言上斟酌,看语言生动与否、句子通畅与否、词语准确与否、文字与标点正确与否。
要做到“三步走:第一步认真看,第二部大声念,第三部模拟讲。
要做到“三校”:眼校(看),口校(读),指校(用手指点着查)。
一、贯彻领导意图
领导讲话是领导参与公务活动的一种方式,是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途径。因此,起草领导满意的讲话稿,必须贯彻执行领导意图。首先要领会和把握领导的意图,弄清领导要讲什么。这样,起草讲话稿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减少和避免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才能体现领导意图,实现领导意图。如何才能准确把握领导意图呢?一是从领导活动和领导的工作重点中领悟。领导活动是领导意图的具体体现,了解领导活动动态,才能够加深对领导意图的理解。二是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中把握。领导意图从本质上讲是党、国家和人民意志的具体体现,把握住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上级要求就能把握住领导的总体意图。三是在与领导的交流中体会。起草讲话稿前要向领导汇报写作思路,征询领导的指示和要求以及对一些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有关解决措施,写出比较详细的提纲,请领导审定,然后按照领导意图起草讲话稿。
二、体现领导风格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道理,也没有性格、气质、风格、作风完全相同的领导。不同的领导具有不同风格:有的领导喜欢文风平实,语言纯朴;有的领导讲究文辞、偏爱语言的对仗工整;有的领导语气柔和;有的领导态度严肃;有的领导注重思辨性、逻辑性;有的领导强调内容的实在性。因此,起草领导满意的讲话稿,要对领导的文风爱好、特点和习惯了解透彻。平时要注意多留心观察领导的风格和习惯,也可以从领导以前的讲话稿中琢磨,还可以通过咨询请教领导身边的人去了解。同时,要主动适应领导的风格和习惯,站在领导的角度和立场,因人而宜,写出符合领导“口味”、适合领导习惯、体现领导不同风格的讲话稿。
三、坚持不断创新
“文章和为时而著”。因为领导讲话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所以起草领导讲话稿,必须要注重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围绕时代主旋律,体现出时代特征,不能“老套”。一要在观点上创新。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新观点,把上级决策部署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从老问题中挖掘出新观点,化腐朽为神奇。要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增加讲话稿的“含金量”。二要在结构上创新。虽然讲话稿不同于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有一定的模式和规范,但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在结构安排上要有所创新,给听众产生一种新鲜感。三要在语言上创新。可以通过转换论述方式,如换正面论述为反面论述或对比论述,换集中论述为分散论述,或换分散论述为集中论述等实现创新;也可以通过对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新的要求实现创新;还可以采用比喻、借代、排比等适当的修辞方式,增强讲话稿的生动性,也会达到“出新”的效果。
四、吃透上下两情
只有熟悉与领导讲话相关的工作业务和情况,特别是吃透上下两头情况,起草领导讲话稿时,才能站得高、讲得实,做到有的放矢,说内行话,才能让领导满意。一要吃透“上情”。准确领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的部署、指令。二要吃透“下情”。全面掌握当地实际情况、人民群众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以及热点和难点等有关问题。三要把“上下两情”结合起来。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以中央和上级的精神为指导,对本地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找准上情与下情的“结合点”。
五、提高综合能力
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会感到力不从心、效率不高,主要原因是综合能力不高。为此,我们一要多学习。尤其是向领导学习,对服务的领导和上级领导以前的讲话稿要认真学习,潜心研究。要多读书,多看文件资料,多调查研究。二要多积累。汉代恒宽说“厚其基而求其高”,宋代苏轼说“厚积而薄发”,清代唐甄说“积多则神”。积累的重中之重是储备观点,要注意积累一些有战略性的思想,在关键时候能用上一个观点、一个事例、一句话,就实现它的价值了。三要多用心、多动脑。“艺痴者技必良,书痴者文必工”。要有热情,有热情才有激情,有激情才有灵感,有灵感就有好讲话稿了。要下苦功夫,功到自然成。多磨练,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写出领导满意的讲话稿。
六、精心选择安排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起草领导讲话稿也要运用“材料”。朱光潜在《选择与安排》中讲:“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因此,一要根据主题选材,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为着既定的目的,从各方面搜集、摄取并写入讲话稿之中的事例、知识或论据,都是构成讲话稿的“材料”,要选用最能说明观点的最典型“材料”,做到“以一当十”,还要用得贴切,不要以此冲淡了观点。选用典故、比喻、古语及群众语言,要用得自然、恰如其分,不要勉强、生硬。二要围绕主题进行谋篇布局,精心设计讲话稿的结构形式。领导讲话稿一般分为标题、称谓、开头、主体、结尾五部分,其主体部分通常又有三种结构形式:第一种是板块式,即分为几个板块。第二种是自然式,即依照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安排,只分若干个自然段,不分板块。第三种是提纲式,即像列提纲那样,每个问题开头有一个主题句,问题的篇幅都很简短。在起草领导讲话稿的过程中具体使用哪种结构形式,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第一要根据讲话的场合确定。如果是在党代会、人代会上作报告,要用板块式。第二要根据讲话的主题确定。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般要用板块式;讲一般性的工作,则可以灵活掌握。第三要根据讲话的时间、篇幅确定。如果安排的时间长、篇幅大,可以用板块式;如果要在很短时间内讲完,则可用提纲式或自然式。第四要根据讲话的对象确定。如果对象是基层干部群众,应用板块式加以详尽、通俗的说明,而不适宜采用过于简略的提纲式。第五要根据领导的风格确定。不同风格的领导要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
七、注意克服禁忌
关键词:中考;语文;作文
如何才能使作文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分数呢?这就需要你想方设法取悦于一个人——阅卷老师。那么,如何取悦于阅卷老师呢?记住,要抓住阅卷老师的“第一眼”和“第二眼”:第一眼整体上要有“美点”即赏心悦目;第二眼内容上要有“亮点”或“泪点”,即语言优美或内容感人。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
一、第一眼——美点
1.字迹美
字迹美观大方,工整正确,尽量写楷书,切忌潦草、错别字。
2.标点美
要正确且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切忌一“,”到底,或一“、”到底。
3.层次美
层次清晰,一篇文章最好分5~8个自然段,切忌“老三段”。另外,还要注意如果你的文章内容多,也不要答太满,尽量留出两行,让人感觉你能收放自如。
二、第二眼——“亮点”或“泪点”
中考作文有两类可选,你既可以选第一个题目,即命题作文;也可以选第二个题目,即材料作文。通常情况下,命题作文多写成记叙文;材料作文多写成议论文,但不论你写哪一类,都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醒目的标题
主要指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因为命题作文你别无选择,只能选试卷上原有的题目。拟题目时要细审材料,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词语,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或借用名言佳句拟题,或巧用修辞拟题,总之要瞩目、亮丽,让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心生喜欢。
2.精彩的开头
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老师的第一缕“阳光”,所以要精心设计,可设置悬念开头,可引用名言警句与诗词歌赋开头,也可巧用各种修辞开头……总之要做到先声夺人,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
3.意味深长的结尾
文章结尾切忌草草了事,它与开头一样重要。一定要做到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语言要么振聋发聩,要么韵味无穷,一定要让阅卷老师有一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
4.扣人心弦的素材
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写成“流水账”。一篇好的记叙文要“文笔优美,情景交融,抓住人心,以情感人”,即让阅卷老师读到最后也恋恋不舍,泪水盈盈,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泪点”。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要选好事件,情节曲折,注意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尽量像杜甫一样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5.字斟句酌善慎修改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考场作文要“自找毛病自诊治”。如果说先前的搭架是成文前“着眼于防”,那么,成文后的修改就是“着手于治”。考场作文应以积极防治为主,因为写完后不好“另起炉灶”,否则时间不允许。基于修改的时间有限,修改时最好是两遍:第一遍可采用“略观大意”的方法,参照原先列就的“框架”,从主题、思路、材料等方面进行复审。如果发现某方面的“毛病”,切忌大增、大改和大换,而做些小修小补的工作,竭力使之“顺理成章”;第二遍应倾力于文字表现方面的问题。对于局部性的小毛病,细加追究,诸如错别字、病句,用得不当的标点符号等,逐个订正,力求文字整体的协调和优美。
考场作文要写得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平时多看多写多练,但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这样才会事半功倍。希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写好考场作文。
同时,议论文最忌大篇幅讲故事,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浅尝辄止,匆匆收尾。一篇好的议论文要围绕中心论点“巧摆事实,妙讲道理”。议论文中的事实可借用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也可与时俱进,借用生活中的“励志人物故事”。在选的时候,一般选2~3例,注意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议论文中的道理要在恰当的地方引用名人名言,可在开头,也可在事件事例的后面做总结,亦可单独成段,承上启下,更可在结尾引人深思。另外,议论文的论述除了引用名人事例外,最后还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来谈,这样可避免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受,让阅卷老师觉得你是言由心发,文自情生,就会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总之,要写出一篇好作文,还是要在于平时的善于观察,勤于搜集写作素材,多写多练。生活中做一个有心的人,在考试时希望大家选出自己擅长的文体,精心构思,写出一篇令阅卷老师满意的中考作文。
参考文献:
我们常听到领导履新的就职演说,是那样的妙语连珠、振奋人心。但上台容易下台难,相对而言领导的离职讲话却平淡无奇、波澜不惊。那么,当领导离职那天如何写好自己的“谢幕词”,让离职讲话更精彩呢?
一、总结成绩说好谦虚话
如果把“上任演说”比做春天绽放的花,那么“离职演说”就是秋后结出的果。当初在“上任演说”中立下的誓言,如今任职期满,就要看看“果”结了没有,请看一位市长的离任告白:
记得我在四年前当选市长时的就职讲话中说过:市长这个职务不是一种荣耀,更不是一种特权,市长这个职务是一种岗位,更是一种责任。我和我的同事们应该别无他求,我们唯一的追求就是希望看到你们满意和赞许的目光,这样才无愧于你们对我们的信任和期望。这四年来,我市的发展令人瞩目,这凝聚着前人的基石,凝聚着同事们的心血,凝聚着市民们的支持,凝聚着企业家的艰辛;这四年来,有和同志们共同奋斗取得胜利带来的喜悦,有因为工作上未能如意带来的烦恼,也有一些事想做而未能做带来的遗憾;这四年来,是我人生历程中最令人难忘的一段经历,也是最值得回味的一段经历,更是终身受益的一段经历。我从心底深处感谢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和给我的机会,感谢同事们和老领导及 1
老同志对我的认可和帮助,感谢市民们和企业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这位市长的离职讲话,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化具体为抽象,以情言事,寓实于虚,把成绩归功于领导集体和全市人民,且融成绩于真诚的感谢之中,既避免总结具体成绩导致的行文啰唆和挂一漏万,又彰显了自己的谦虚谨慎、重情重义的美德。
二、直面问题说好道歉话
有道是“政声人去后”。领导离职讲话“专拣好的说”一味地往自己脸上“贴金”,会适得其反,说不定你在台上“歌功颂德”,下面就有人“戳你的脊梁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离职的时候能直面自己存在的问题,深表遗憾和歉意,有时反而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宽恕。
请欣赏2005年2月17日原中国足球运动中心主任、中国足协副主席阎世铎的离职讲话:
这一次总局对我的工作做出了新的安排,但我认为总局换我的决定做晚了。不过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我希望这一次换人能够给足球圈带来新的变化,新的气象。亚龙同志是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领导,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配合他做好今后的工作,做出更大的成绩。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的工作有很多失误,也对足球事业造成一定的损害,在这里我要对足球界的全体人士说一
声对不起。在过去的四年里,大家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在这里我要表示感谢。在工作中我也有得罪各位的地方,我希望大家能够原谅。
众所周知,虽然阎世铎在自己任期内中国队打进了世界杯,但足球圈内接连发生的黑哨、国字号球队全面溃败及俱乐部革命也让他身心俱疲,因此他的讲话一开始就说“总局换我的决定做晚了”,此语实乃石破天惊,令人为之动容,接着坦承自己的失误,并对此真诚道歉,态度诚恳,难怪事后很多足协工作人员认为这是阎世铎到足协之后最真诚的一次讲话。
三、深情话别说好感谢话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任何人在一个地方、一个岗位待上几年,都难免依依不舍,难免有太多的人和事需要感恩和感谢。正如一位县委书记在离职中深情地说:
时光流逝,转眼间到清新工作已过四年,现在到了告别的时候。这几天来,清新的一草一木,父老乡亲的音容笑貌以及和大家一块走过的路、开创的事业,时时萦绕在我的心头,浮现在我的眼前,让人思绪万千。我留恋清新这块土地,我留恋与大家共事的这份情缘,正是这块土地、这份共事让我萌发太多的感知、感悟、感叹、感动和感恩!
这位县委书记触景生情,融情于景,情见乎诚,其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怎不使人动心?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
情”,因而,离职时越是深情的话语越能打动人心。
2007年12月民建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改选陈昌智为主席,已经72岁的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发表离职演说:在民建任职的11年,是我一生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11年,有这11年的经历,我不枉此生。民建永远是我的家。
寥寥数语,饱含真情,让人如闻陈年佳酿,不饮自醉。成思危虽然没有直白地说一个“谢”字,只是重复用数字来表达任期之长,接连用最具浓烈感情色彩的词句来表达受益之巨、感情之深,一句“民建永远是我的家”胜过万语千言,而其中的千恩万谢尽在不言中。
四、寄语未来说好祝福话
许多时候去职的落寞终究难敌上任的荣光,离别难免是伤感的,但祝福的话却是领导离职讲话不可或缺的。当一位领导离职时,对下一任美好的祝福,体现的不仅是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而且也显示了离职者的胸怀和境界。比如2009年1月15日,小布什的离职演说一开始就对奥巴马热情祝福:
我像所有的美国人一样,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当选总统奥巴马,他的妻子米歇尔和他们那两个可爱的女儿。
在演说即将结束时小布什又用无比真诚的语言寄语和祝福道:
在此,我的美国同胞们,在这美好的夜晚,我最后一次祝愿上帝保佑这所房子和下一位总统,上帝保佑你们和我们美好的国家。
有人说,祝福是世间最美的语言。小布什如此人情味十足的温馨祝福,一扫政客的说教和装腔作势,尽管小布什在执政期间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那一刻听到他如此美好祝福的全美利坚民众都可能宽宥了他,并为他真诚祝福感到热血沸腾、备受鼓舞,满怀希望和力量。
楚学群
雷锋精神人尽皆知,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赞美雷锋精神的作品不计其数。作家彭荆风的作品《驿路梨花》,在表现“雷锋精神处处在”这一主题时,文章里却没有空洞地喊口号,没有泛泛地讲大道理,文笔清秀隽美。读罢,让人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洗涤。那么,作家是如何把老主题写出新意的呢?
题目新
有人说“题好一半文”。彭荆风的文章标题“驿路梨花”引用了陆游的诗句,又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字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则指梨花姑娘和梨花似的雷锋精神,令人耳目一新,乐于看下去。
顺序好
总体上文章的记叙顺序是顺序,中间有插叙,如解放军建造茅屋和哈尼小姑娘照料茅屋。顺序中间有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设置巧
文章所写的故事,前后延续了十几年,时间跨度大,作者把笔墨集中到一个晚上、一个早上“我们”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上,在记叙过程中不断设置悬念,紧紧地爪住了读者的心。就象洋葱一样,文章层层设疑,层层剥离,逐渐表明正意,构思巧妙而新颖。
语言妙
一篇赞美雷锋精神的文章除了要注意以上几方面外,还需要精美的语言为它锦上添花,这篇文章堪称典范。例如第一段中“好、挨、延伸、消失”,写出了山的高大险峻,为下文作了铺垫。第六段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轻松欣慰的心情,也为小茅屋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再比如文章几处写到梨花的地方,虚实结合,花人融合,美妙至极。类似的地方不胜枚举。
我们要学习作家的这些写法,在表现老主题时,不落俗套。
(孝南区实验中学 楚学群)
一、体验真情生活, 拨动心灵琴弦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独特的生命个体, 都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生活体验, 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心理世界。作为教师, 我们要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放下教师的架子, 走进学生的心里, 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活、感受新体验、领悟新发现, 让学生用心观察生活中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和物, 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 拨动心灵琴弦, 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从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习作潜能。
记得有一次, 我指导学生写一篇关于小动物的作文, 我先让学生回家观察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 然后让学生采用《翠鸟》的写作方法, 仿写一篇。一个小学生写道:“小猫喜欢悠闲地躺在我怀里晒太阳, 调皮地用一双褐色的小爪子给我挠痒。它身体的颜色很白, 像穿上了一套白色的西装, 微黄的腹色衬着微眯的眼睛显得魅力不可阻挡……前天, 表弟到我家玩, 也喜欢上了小猫, 临走的时候非要带走它, 我不同意, 抱着它不肯松手, 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不停地往下掉, 心里难过极了。表弟见状, 连忙摆手, ‘算了, 算了, 君子不夺人之爱。’我笑了, 笑得那样灿烂。”
学生习作的成功, 源于他们对生活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情感源于心灵, 只有感悟到生活的真善美, 才能产生美好的思想感情。所以,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 我们要用心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 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感动。只有心存感动的人, 才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二、捕捉真情火花, 实现心灵对话
灵感来自心灵, 如涌浪喷薄而出, 带着悄声, 安然降临, 思想如注, 蔚然成文。教师要善于从细微处观察, 捕捉学生的思想真情火花, 引导学生激情澎湃。随着情感的蓄积、情势的加剧, 学生会涌现急于喷发的情感动机。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 于老师紧扣“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这个问题, 让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讨论并归纳原因, 激发学生的“恨”。再让学生默读文中描写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段落, 激发学生的“爱”。在于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反复诵读, 对比朗读后, 于老师又让学生们用文字自由表达对圆明园毁灭的感想, 学生的情感自然喷薄而出, 内心的真情实感充溢于字里行间, 思想教育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变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读、饱含真情的文字。
三、巧蓄真情之水, 妙启心灵闸门
在写作练习中, 素材即是水, “对话”即是“闸”。因此, 要让学生抓住时机, 在适当的角度去打开它, 学生习作就能做到文思泉涌。当学生在选取素材遇到困难时, 我们要及时地鼓励他们“放胆写文”, 把各自心里所想所思尽情挥洒写出来, 揭去写作练习过程中的神秘感。如此, 学生才能感到心态放松, 消除了束缚和枷锁的感觉。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情感能否迅速而准确地融合则显得尤为重要。这好比是足球比赛中的“临门一脚”, 只有不偏不倚, 恰到时机, 才能射球入门, 如果教师捕捉到有利的教育时机, 在适宜的场合进行教育, 便能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 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那满蓄的真情之水, 在教师妙启心灵闸门的一瞬间, 喷薄而出, 精彩纷呈。
四、挖掘真情源泉, 倾吐心灵之声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学生并不缺乏生活实践, 但写作时, 常常感到“无米下锅”, 即无语可表、无事可写、无情可发。学生的生活是异常精彩、极其丰富的,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把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点一滴、酸甜苦辣实实在在地记下来, 就能成为学生作文“下锅”的“米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生活, 进而解决习作素材的来源问题。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以及人, 培养学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所见过的东西, 发现他人未发现的独特美, 以此形成自己进行习作练习的活水源头, 积累自己的写作经验和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就能用明亮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的柔情、夏的蜜意、秋的浪漫、冬的情趣, 鲜花的绽放, 鸟儿的欢唱, 风儿的拂动, 柳枝的舞蹈……如此众多的美好瞬间, 引发更多美好的回忆, 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更加美妙绝伦。
作文课应该是学生习作的乐园, 心灵飞翔的天空。在这里, 师生用真情演绎多姿的生活, 用心灵碰撞激情的火花, 让学生在亲情融融的环境里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学习、享受生命的成长。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有了心灵的体验、思想的碰撞, 精神的对话, 会心的微笑, 感动的泪水, 激情才会穿行其间, 汩汩流淌, 学生才能创造出心灵的阔大与开放, 写出感动人的好文章。
摘要:有真实情感的好文章, 读来如饮醇酒, 其味无穷, 久而弥笃;缺乏真实情感的文章, 读来则味同嚼蜡。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其倾吐心灵之声呢?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体验真情生活, 拨动心灵琴弦;捕捉真情火花, 实现心灵对话;巧蓄真情之水, 妙启心灵闸门;挖掘真情源泉, 倾吐心灵之声。
【如何写出让领导满意的讲话稿】推荐阅读:
如何做一个让领导喜欢的部下12-03
如何写出完美的自荐信10-27
如何写出成功的个人求职信07-21
作文如何写出彩07-10
如何写出好作文12-23
如何写出优美句子03-21
教你如何写出一份出色的求职信02-17
大学生如何写出一份自己的个人简历11-03
如何写作领导讲话稿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