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理论(推荐8篇)
2、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A)A、多样性 B、专业化 C、崇高化 D、单纯化
3、教学媒体选择依据主要有教学目标和(D)A、教学任务,教学对象,教学方法 B、教学任务,教学条件,教学内容 C、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 D、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
4、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入新里程碑。它开始施行的时间是(C)。A、38504 B、38869 C、39234 D、39600
5、直观性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是(A)。
A、演示法 B、练习法 C、读书指导法 D、讨论法
6、在合作办学,委托培养劳动用工和教师聘任等方面发生的法律责任属于(B)A、刑事法律责任 B、民事法律责任 C、行政法律责任 D、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
7、学校的教学及其他行政管理,由(B)负责。A、党委书记 B、校长 C、教授 D、教授
8、“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下列哪一种德育方法(A)A、陶冶教育 B、榜样示范 C、实际锻炼 D、品德评价
9、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给学生制造更多的压力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如何,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都最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学生成绩与检查评定
11、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A A、对 B、错
12、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问题的研究受到了课程专家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D)三种。
A、协作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B、忠实取向、协作取向、创生取向 C、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协作取向 D、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创生取向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B)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B、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C、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D、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
14、关于教师的医疗待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教师的医疗应当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待遇
B、定期对教师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因地制宜安排教师进行修养 C、医疗机构应当对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 D、以上都对
15、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下列各项与之不符的是(D)。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道而弗迁 C、启发性原则 D、有教无类
16、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不包括(B)A、群众性活动 B、集体活动 C、小组活动 D、个人活动
17、“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这体现的教育的目的是(B)。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18、颜回说:“父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反映了德育的(B)。A、长善救失 B、疏导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19、以下哪个学习理论学派的学生观,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D)A、完形一顿悟说 B、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2010年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今年的主题确定为“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A)。A、“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B、“节俭消费,崇尚绿色” C、“践行绿色消费,推进生态文明” D、“清洁、安全、绿色、可持续”
21、以下不是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是(D)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原则水平
22、(A)是针对“排斥”提出的,认为学生都应该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权利,消除人为障碍,是人们追求教育公平理想的具体体现。
A、全纳教育 B、教育公平C、全民教育 D、终身教育
23、“通过学习活动来完成学科教材和学习经验的融合,既突出了教材中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又强调了学生的体验及感受。”这种课程观认为课程是(C)。A、知识 B、经验 C、学习活动 D、教材
24、奥苏伯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为此,他提出(A)教学策略。
A、先行组织者 B、验证假说 C、意义学习D、程序教学
本题解析: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25、道德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D)A、皮亚杰 B、马斯洛 C、韦纳 D、柯尔伯格
26、“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这是充分运用了德育方法中的(A)A、陶冶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27、美国学者傅乐(Fuller)将教师的发展分为教学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和(A)四个阶段。
A、关注学生阶段 B、生涯低落阶段 C、关注能力阶段 D、更新生涯阶段
28、班级举行清明祭扫活动属于(A)类班级活动 A、激励 B、协调 C、指挥 D、民主
29、教师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和(D)A、设计练习作业 B、了解学生 C、检查学生学具 D、布置教室环境 30、下列哪个台风预警信号的出现,中小学应该停课(C)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31、(B)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A、科勒 B、布鲁纳 C、布鲁姆 D、奥苏贝尔
32、下列选项中既属于教师的权利又属于义务的是(D)A、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 B、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C、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D、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33、“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34、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C)。A、认知过程 B、决策过程 C、认知方式 D、认知特征
35、《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C)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D、学校
36、课外辅导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是上课的(D)A、前提 B、核心 C、延续 D、必要补充
37、“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围墙之内”体现了――教育理念(C)A、前制度化 B、制度化 C、非制度化 D、前三项兼有
38、某学生即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怕自己说不好被同学讥笑,他所面临的心理冲突是(C)。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39、“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某老师把学生的回答的分12个馒头的计算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B)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40、学会汉语拼音会对学习英文国际音标产生干扰,这种现象叫做负迁移。A A、对 B、错
41、在呈现某一事物时,交替变更它所存在与形式,使该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不断变化,本质特征保持不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方式被称为(D)A、直观教学 B、启发教学 C、比较 D、变式
42、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就是通常所说的(B),它是解释心理测验分数的基础。A、常模分数 B、常模 C、导出分数 D、分数
43、目前,课程类型名目繁多,人们划分课程类别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A)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4、全国人口普查从2010年11月1日到11月10日进行入户登记,此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是第(C)次。A、四 B、五 C、六 D、七
45、杜威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B)A、对 B、错
46、某人智力年龄是15岁,实际年龄是12岁,此人的比率智商是(B)A、100 B、125 C、135 D、145
47、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48、下面关于媒体的教学功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教学媒体的理论和实践是教育技术的唯一研究领域 B、运用媒体的方式、方法对教学的效果影响不大 C、能找到一种可以适合于任何教学目标的“超级媒体”
D、媒体一般是灵活的,可以相互替换的,关键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何种媒体更适合
49、人的发展是指人的――发展(A)A、身体和心理 B、智力 C、个性 D、社会性 50、2012年3月5日,省市有关部门将在英雄广场联合举行广东省全民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暨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启动仪式。这次活动的口号是(C)。
A、志愿 幸福 B、我志愿 我幸福 C、粤志愿 粤幸福 D、志愿服务 幸福生活
51、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是(A)A、爱国主义 B、民主主义 C、集体主义 D、国际主义
52、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把学生当做教育过程的主体和重心,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班主任工作的(A)原则。
A、学生主体 B、因材施教 C、集体教育 D、民主公正
53、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自我教育能力由(ACD)等因素构成。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激励 D、自我调控
54、“直觉的”思维特征是(C)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55、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或表达困惑,以便日后更加引起他人思考而写的文字,这称为(B)。
A、教育机制 B、教学反思 C、教学工作计划 D、教学工作总结
56、认为“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课程实施的过程应该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的课程实施取向属于(A)。
A、忠实取向 B、相互调试取向 C、创生取向 D、综合取向
57、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三方面。(A)A、对 B、错
58、“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59、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现学习属于学习中的(B)学习
A、规则-例子 B、例子-规则 C、规则-原理 D、原理-规则 60.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务院有权制定和发布(B)A.教育法律 B.教育行政法规 C.教育政府规章 D.教育单行条例
61、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是(ABC)A、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B、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C、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D、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隐私 62、孔子的“乐教”属于德育方法中的(D)A、榜样法 B、说服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63、今年3月,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在京召开。(B)A、第十届 B、第十一届 C、第十二届 D、第十三届
本题解析:2011年3月5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64、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C)。
A.学费 B.杂费 C.学费、杂费 D.学费、杂费、住宿费 65、下列对于新型师生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B)A、尊师爱生 B、道德上相互促进 C、教学上授受关系 D、人格上平等 66、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C)津贴。
A.特殊岗位补助 B.生活补助 C.艰苦贫困地区补助 D.特殊奉献补助 67、“情绪反应慢、能自我控制”属于哪种气质类型?(B)A、抑郁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68、教师在教育方式不当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后,小和声不堪忍受而自杀。该教师根据自身行为应该承担(D)。
A、不承担任何责任 B、承担全部责任 C、承担大部分责任 D、承担过错责任 69、《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由(C)确定义务教育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A、.省级教育主管部门 B、市级教育主管部门 C、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 D、学校 70、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B)的雏形。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71、1632年节课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A)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学论》 72、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D)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73、由于数学教师讲课很生动,激发了某小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这种学习动机属于(A)A、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 B、低级的动机 C、高级的学习动机 D、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74、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到2015年,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B)左右。A、0.7 B、0.75 C、0.8 D、0.85 75、下列哪个台风预警信号的出现,中小学应该停课(C)A、蓝色 B、黄色 C、橙色 D、红色 76、“直觉的”思维特征是(C)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A、感知运动阶段 B、具体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7、刘老师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形式决定自己是否需改善教学。这种评价类型属于(C)评价。A、诊断性 B、描述性 C、形成性 D、总结性
78、普通中小学经常组织诸如生物、物理、航模等兴趣小组,主要是为了(C)A、深化课堂教学 B、培养竞赛人才
C、因材施教,发展青少年个性特长 D、充分发掘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潜力
79、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组织理事会于2010年7月27日至28日举行特别会议,宣布《基准文件》生效,标志着ITER计划进入决定性阶段。ITER又被称作(B)计划,其宗旨是发展清洁能源。2010年12月24日,我国新一代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2010实验圆满结束。
A、人造月亮 B、人造太阳 C、蛟龙 D、天宫一号
8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B)是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重大问题 A、贯彻实施全面发展教育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有市场经济的地方必定有公共财政。回顾市场经济体制演进的漫长历史, 可以看出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 具有互动关系。概括地说, 欧洲中世纪后期,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萌芽阶段;欧洲工业革命前后,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形成阶段;而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经济危机时期, 是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1. 财政产生的历史条件。
财政不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 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 人类社会中并不存在财政。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 出现了剩余产品, 产生了私有制, 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剩余产品的出现, 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财政的产生不仅需要具备经济条件, 而且需要具备政治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造就了私有制, 促进了阶级与国家的产生, 国家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国家为了维持统治和实现其职能, 需要占有和消耗部分社会产品, 因此国家必须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 强制、无偿地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 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要。这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力进行的分配就是财政。
2. 公共财政的起源。
据考证, 在5 000年前的两河流域, 苏美尔邦国家就存在国家基础建设投资, 主要是灌溉系统建设财政支出, 但财政制度的形成要比财政活动晚得多。在封建社会, 国家的收入可以说是统治者的私人收益, 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使用, 财政收支的不规范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到了中世纪晚期, 专制君主自身的财产收益已不能满足其挥霍的需要, 财政收入进一步转向非个人财产收益的税收方面。而此时正是社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时期, 封建性质的私人财政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相当尖锐。从另一方面来看, 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制度。资产阶级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与封建贵族展开了争夺财权的斗争。通过长期的斗争, 资产阶级通过国会夺取了财政收支的控制权, 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都必须向国会提出“财政收支计划书”, 并由国会审核批准。公共财政形成初期, 最普通的形式就是政府预算。公共财政最早是在英国产生, 1787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统一基金法案”, 规定政府的一切财政收支必须向国会提交计划, 并且要经过国会的审核批准, 从而确立了国家预算制度。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效仿。
3. 公共财政理论变迁。
纵观世界各国, 财政的历史源远流长, 而将财政理论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至今不过200多年。众所周知, 公共财政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 而其形成与发展较其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要晚得多, 它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发展的。因此, 本文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变迁与发展进行了梳理。
(1)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 西欧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一时期, 自由经济主义成为经济学的主流。1776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 这标志着公共财政理论的诞生。亚当·斯密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 反对国家干预, 主张自由竞争。同时, 他也承认国家有其存在及执行其应有职能的必要性。此后, 约翰·穆勒、威克塞尔、林达尔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的创立和福利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公共财政理论逐渐丰富。
19世纪3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 英美经济学家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形成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福利经济学又经历了新的发展和变化, 认为要想增加经济福利、消除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 光靠“看不见的手”是不能消除外部性问题的, 只有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干预才能消除外部性, 消除外部性是公共财政的目标之一。
(2)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垄断随之出现, 市场经济的缺陷进一步凸显。分配不公和经济大幅度波动尤其突出, 并开始直接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学家对市场缺陷和政府干预作用的认识与研究日益深化, 政府开始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公共财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1929~1933年, 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自发作用不能保证资源使用达到充分水平, 国家有必要采取措施干预经济, 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1936年, 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文, 认为因市场缺陷造成的宏观经济的大幅度波动与失衡只能由政府来矫正。20世纪50~60年代, 萨缪尔森、罗宾逊、希克斯、汉森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成为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
(3) 经济“滞胀”时期的公共财政理论。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通出现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并行的现象。“滞胀”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政府干预本身也存在着缺陷, 因此凯恩斯主义受到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等的抨击。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自由主义回潮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反思后的新经济理论产物, 既承认市场缺陷, 也承认政府缺陷。该理论认为,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市场和政府之间进行选择。只有对市场缺陷和潜在的非市场缺陷 (政府缺陷) 进行比较, 才能知道是否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对需要政府干预的领域, 也要采取种种措施来严格限制政府权力, 以防滥用。
供给学派在此背景下兴起。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减税抑制通胀、降低社会福利支出, 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很大。1981~1988年的美国的“经济复兴计划”就是以供给经济学派的理论为依据, 该计划实施不久, 美国就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总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各国出现经济“滞胀”以及社会储蓄率、投资率、生产增长率的急速下降, 以及国外竞争力的急剧削弱, 导致西方经济学界对政府干预普遍产生质疑, 经济自由主义开始回潮。从现实情况来看, 尽管政府干预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国民经济的运行仍然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干预, 如何提高政府干预水平及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协调性才是政府有效干预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4) 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当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认为, 财政存在的必要性在于市场存在缺陷, 即“市场失灵”。社会经济的运行应当以市场调节为主, 只是在市场难以调节或者调节失灵的领域, 才需要政府进行适应性调节与干预。公共财政理论还认为, 公共财政是为弥补市场失效, 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分配行为,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不是盈利性的市场运营主体, 不能参与市场的盈利竞争, 因而也就决定了公共财政的非盈利性。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只能限定在市场失效的领域内, 不能超出这一领域而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
二、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
1. 公共财政的本质决定了其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家管理形式、财政管理体系与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公共财政的本质也发生了变化。政府以社会和市场经济管理者的身份代表全体国民管理国家财产, 取得国民收入, 并将这些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 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以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保障国家安全, 维护社会秩序,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可以说, 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它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弥补市场失灵, 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这是公共财政的本质, 也决定了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方向。
2. 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
(1) 把市场失效作为财政职能定位的经济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职能的定位应建立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分析基础之上, 从市场机制的角度研究公共财政的定位。有效的市场机制通常能产生经济上的高效率, 这是因为:一方面市场信号能有效地引导资源向高效率的企业、行业和地区流动, 从而带来整个市场经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 市场竞争机制可使效率低、成本高、技术落后、经营不善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 通过竞争筛选出来的企业必定是高效率的。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18世纪就悟出了市场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的道理。然而, 市场机制虽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带来效率, 但也有失败或无效的时候。比如, 外部效应、垄断、收入分配不公乃至经济失衡等都是市场失效的典型表现。市场失效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 在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社会中, 只有在市场失效的领域, 政府部门的介入才是必要的。在经济领域, 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克服市场失效的问题, 财政则是支持政府行使这些职能的手段。财政所要解决的只能是市场不能解决的或者是通过市场解决不能令人满意的问题。由此可见, 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配置职能必须由国家和市场分别承担, 一切可以避免经济效益外溢的生产经营, 其资源配置都应当由市场机制去完成;相反, 凡是具有难以克服的效益外溢性的产品生产, 都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来解决。
(2) 以公共需要作为财政支出定位的前提。一般来说, 财政支出是财政职能的具体化, 财政职能服务于政府职能, 政府应做什么, 财政资金就应该支持什么, 而政府应做的事很多, 因此应当确定一个划分标准。对此, 西方财政理论界认为, 所有社会产品可划分为三大类, 即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其中, 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竞争性、受益的排他性, 市场能有效提供;相反, 公共产品则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受益的非排他性, 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还有一些在性质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 既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 又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的产品, 被称之为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 这类产品有的可完全由市场提供, 而市场效率不高或供给不足的则应由政府适当提供。这样, 政府的财政支出就是全部公共产品和一部分准公共产品。财政支出必须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所谓公共需要, 是区别于私人消费的需要, 是市场不能满足的需要, 是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需要。满足公共需要的事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代表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务;二是只有政府出面组织和实施才能完成的事务;三是企业和个人不愿意筹办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事务。只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事务, 财政才应提供资金支持。
(3) 以公共权力作为财政收入定位的法律依据。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资金来源, 是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私人用于满足私人需要的资金, 是凭借其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取得的;而政府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资金, 必须凭借公共权力获得。所谓公共权力, 是由立法机关赋予政府代表公众行使的权力。在现代民主制度下, 政府的任何权力都应通过公共选择程序, 由立法机关审批、赋予, 否则就是滥用职权。在组织收入方面, 政府可以凭借其行政管辖权获取财政收入, 这类收入都带有典型的管理和强制性征收的特色, 主要包括税收、规费、使用费、罚金等收入。政府也可以依据经济所有权获取财政收入, 其具体形式有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租赁国有资产的租金收入、国家参股所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国有资源管理费收入和其他国有资源收益。此外, 政府还可以凭国家信用获得财政收入, 这类收入是政府按照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 通过发行公共债券获取的。综上所述, 政府是依据公共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各种收入形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相对而言,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 决定了其在财政收入体系中的地位, 成为各国筹集财政收入的首要选择。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般在90%以上。其他收入形式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较低, 收入功能和调控功能难以与税收相比, 只能作为财政收入的辅助形式。
(4) 把公共选择作为财政决策定位的理论依据。西方公共选择理论把政府的预算决策看成是由公共产品的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过程, 政府通过预算收支提供的公共产品应符合公众的偏好或意愿。为了揭示公众对公共产品的偏好, 并把公众的个别偏好集中成为集体偏好, 从而作出符合公众意愿的决策, 预算决策必须按照一定的民主政治程序进行, 国家预算的内容要向社会公开, 社会公众有权监督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 这就要求国家的预算必须步入民主化、法制化和程序化的轨道。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当借鉴和吸收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 采纳西方国家科学的预算决策办法,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立法机关、政府部门、人民群众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财政分配权力制衡机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分配公共选择程序, 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摘要:本文阐述了公共财政及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并对我国公共财政理论基础的选择进行了分析, 认为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应借鉴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合理成分, 实现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关键词:公共财政,公共财政理论,公共需要
参考文献
[1].贾康, 冯俏彬.中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0年回顾.经济研究参考, 2004;2
[2].陈石.论公共财政的起源、改革与发展.鞍山社会科学, 2004;3
[3].于海峰, 姚凤民.公共财政学.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关键词】成人学生 英语基础课 整体优化 理论构建
近年来,国内专家对大学公共英语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宏观理论研究和微观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宏观理论研究包括成人教育的课程设计和教育模式等,微观理论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技巧等。本文对成人高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策略、态度、问题、对策以及教师的教法、原则、模式等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提出大学公共英语基础课整体优化的理论构建,为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考。
一、 以认知理论为基础,激活学生语言学习的认知机制
根据Diane Larson-Freeman & Michael H. Long对认知理论的解析,元认知、认知皆为学习策略,即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运用的某些特殊的方法或手段,是学习者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规划、监控或评估等。认知策略指的是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或转换时所运用的策略,对语言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指推理、演绎、组织、总结、预练等。
就成人专科学生英语学习的特征而言,他们的自主性普遍较差,能较好地运用学习自主性三种管理策略的学生约占30%。但他们学习目的性明确,自觉性强,社会文化知识面广,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这是激活他们认知机制的有利条件,是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与其说成人学生运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较差,不如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之间的关系,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习。而且,课堂英语教学虽然无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以外的困难,但可以帮助或指导他们运用元认知策略,有意识地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并有针对性地、灵活地、恰当地运用认知学习策略。可以通过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和协作型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等形式充分利用他们的认知能力,激活他们的认知机制。
二、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成人高校学生来源广,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需求也不相同,加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些种种因素导致学生英语能力和水平的不平衡。
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指年龄(age)、语言学能(language aptitude)、学习动力(motivation)、性格(personality)、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和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等方面。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学习者的动力(动机)和策略是可变因素。成人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他们的年龄已经超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critical period),即人生中最容易习得语言的时期(大约12岁)。而学习者的动机和策略通过课堂教学是可以改变的。心理学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因此,教师应注意了解学生学能(aptitude)上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学习策略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学习策略应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每一种学习策略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不同年龄的学生面对不同学习任务他所选择的学习策略也是不同的。超出了学习策略特定的适用范围,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学习不仅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还可能起到干扰作用。同时,应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紧密地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 克服学生的语言学习障碍,拓宽语言输入、输出渠道
认知理论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时主要依靠认知机制。输入/输出理论认为,语言输入的作用是“激活”语言习得机制,而激活的条件是这种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单纯的语言输入对语言习得是不够的,学习者应该有机会使用语言。语言的输出对语言习得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校学习后,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懈怠的情绪。据调查,成人学生学习外语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过去不成功的学习经验造成了语言学习的畏难心理。成人学生整体的外语水平较差,他们不仅缺乏必要的语用知识和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而且因语言的输入量不足而缺乏英语惯用法知识。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更不敢用英语回答问题,害怕出错。二是缺乏必要的学习策略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提的问题是不知道怎样学好英语,包括:过去学过的内容,由于时间的推移已经遗忘,不知道怎样复习,从哪开始复习才能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怎样记住更多的新单词;怎样纠正自己的发音;怎样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工作压力大,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近年来进入成人高校学习的学员大部分已经参加工作,有的已经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有的已经建立了小家庭。因此,工作、家庭生活等使他们的学习时间难以得到保证。四是缺乏足够的学习资源。这里所说的学习资源,不仅包括学习外语所需的课本、参考资料,还包括学习设备、网络信息、音像资料等。
毋庸置疑,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和必要的语言学习策略指导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技巧。因此,不仅应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而且应拓宽语言输入、输出渠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
四、 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成人学生的语言学习环境主要是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外学习环境。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指轻松的语言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同学互助协作关系等。语言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课堂学习环境主要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选择学习场所,安排学习时间,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如果说课堂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得正确语言输入的主要场所,那么,课外学习环境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所学知识并且为正确的语言输出作准备的主要场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自我检查构成三维立体学习模式。学生的自我检查是指学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往往能将课堂学习、课外学习和自我检查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在另项研究中,笔者发现,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其优缺点并存。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如信息量大、文字清晰、图文并茂等。其缺点也不难看出:毕竟机器代替不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不然,生动的语言课堂就会变成语言信息展示会,从而忽略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以致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只有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语言课堂教学的整合,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整体优化语言课堂教学质量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还是现代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只有扬长避短,将传统教学法和现代教学法中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笔者所说的“传统教学模式”指使用机助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前的教学模式,即以课本、粉笔、黑板等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模式。其主要优点可归纳为:首先,师生之间的互动时间较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老师的脸部表情。这对于语言情景的创造并让学生在语言情景中学会使用语言大有裨益。其次,通过讲练结合等方式使学生对语言项目如词汇的用法、语法结构等理解较为透彻。再者,教师的板书速度、语速等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节,从而有利于学生作课堂笔记,便于课后复习。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由语言学习的工具型动机向融入型动机的转变。现代教学模式的优点多见各种杂志,笔者不必赘述。其主要的缺点在于:信息展示量过大,使人眼花缭乱;部分光碟制作时字迹过小,学生看不清楚;过于强调语言的展示而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学生,使得师生之间交流较少;有时展示停留的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作笔记,等等。从外语教学发展的角度来看,要退回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可能的。只有将各种教学法的优点充分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学习的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从整体上提高成人英语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其次,应充分了解学生,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原理进行教学;再次,应整合各种资源,加大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力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最后,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学理论源于教学实践,并且要通过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语言课堂整体优化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Brown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3]Diane Larsen Freeman,Michael H. Long.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2006 (4)
[5]唐存铎.论成人英语的教与学[J].中南财经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3)
[6]吴惠芳.成人英语学习的优势与劣势及教学对策[J].成人高教学刊,2002(4)
[7]高福海.成人高校学员学习心理与教学方法探析[J].成人高教学刊,2004(1)
[8]段阳萍.国内成人教育研究评述[J]. 成人高教学刊,2006(3)
[9]路景菊. 成教英语“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6(8)
[基金项目]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立项课题(06BK004)
【作者简介】白景永(1964-),男,广西宾阳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应用语言学。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1、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和特征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专家经营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企业制度的形式:个人业主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我国要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征:
(1)产权清晰
主要是由法律明确界定出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权利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2)权责明晰
指所有者(出资者)同企业经营者有各自明确的权利和责任。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并以其出资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据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财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3)政企分开
企业和政府之间不存在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管理科学
指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系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除了全面理解和把握以上四条基本特征外,还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继续推进政企分开;②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④面向市场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市场体系的内容及相互关系
市场体系是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统一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最基本内容,是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
单位: ___姓名: 成绩:
一、判断题(共15题,每题1分)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2009年启动以来,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普遍开展。(√)2.201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35元提高至45元.(×)
3.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在在老年人体检中增加腹部黑白B超检查。(√)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实施。(√)5.有动态记录的健康档案是指半年内有符合各项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6.居民健康档案中非免疫规划预防接种史应填写最近3年内接种的疫苗的名称、接种日期和接种机构。(√)7.健康教育服务要求每个机构每年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8.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9.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主要的工作内容要求完成一年一次的健康体检。(×)10.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高血压患者。(√)
11.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要求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12.基层医疗机构要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13.县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的对象主要是辖区各类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其他相关项目指导机构(√)14.卫生监督协管巡查包括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安全、非法行医(采供血)巡查。(√)15.从事中医健康管理工作的人员应为接受过中医保健知识技术培训的医师和护士。(×)
二、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
1.2015实施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C)A.9大类22项 B.11大类43项 C.12大类45项 D.13大类45项
2.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导方案》,省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每年至少开展几次,最迟在每年几月底前完成?(A)
A.每年至少开展1次,最迟在每年5月底前完成 B.每年至少开展1次,最迟在每年3月底前完成 C.每年至少开展2次,最迟在每年12月底前完成 D.每年至少开展2次,最迟在每年6月底前完成
3.2015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要求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以县(市、区)为单位达到:(C)A.≥85% B.≥80% C.≥75% D.≥70
/ 4
4.居民健康档案封面应填写()位编码,在填写健康档案其他表格时,需填写()位编码。(D)A.17,前8 B.17,前6 C.18,后8 D.17,后8 5.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下列哪个时间内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C)A.3个月 B.半年 C.1年 D.2年
6.老年人健康管理考核指标叙述正确的是:(D)
A.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0%,体检表完整率≥70% B.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5%,体检表完整率≥65% C.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0%,体检表完整率≥80% D.老年人健康管理率≥65%,体检表完整率≥70% 7.百白破疫苗的成分包括:(A)
A.百日咳灭活菌、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活菌苗、白喉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灭活菌、白喉类毒素、破伤风活菌苗 8.关于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实施分类干预下列描述错误的是:(B)A.对血压控制满意的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时间
B.对第一次出现血压控制不满意的变更治疗方案并预约下一次随访时间 C.对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患者建议转诊到上级医院 D.对连续两次出现血压控制满意的患者要求2周内主动随访 9.计算糖尿病患者的管理率时公式中的分母是:(D)
A.年内辖区内常住人口数 B.年内辖区内常住成年人口总数 C.年内辖区内登记的糖尿病患者 D.年内辖区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 10.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是指:(B)
A.按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糖尿病患者总人数×100% B.按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管理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C.按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检出糖尿病患者人数×100% D.按要求进行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的人数/年内常住人口数×100% 1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到上级专业机构管理肺结核患者的通知单后要在多长时间内访视患者?(B)A.24小时 B.72小时 C.1周 D.2周
12.下列结核病患者第一次入户随访内容与国家规范不符合的是:(D)A.确定督导人员 B.对患者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进行评估
C.健康宣教 D.填写“双向转诊单”,推荐其去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13.传染病网络报告时需要分急性和慢性的病种是:(C)
A.肺结核、乙肝、丙肝 B.乙肝、痢疾、戊肝 C.乙肝、丙肝、血吸虫病 D.血吸虫病、肺结核、戊肝
/ 4
14.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B)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A.隔离检查 B.医学观察 C.隔离观察 D.医学检查 15.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为:(D)A.辖区内60岁及以上户籍居民 B.辖区内6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C.辖区内65岁及以上户籍人员 D.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人员
三、多选题(共8题,每题5分,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关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原则叙述正确的是:(ABE)A.公平、公正、公开 B.科学可行、严谨规范
C.适时调整、全面考核 D.逐级考核、地市为主 E.奖罚并重、跟踪整改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内容包括:(ABCDE)
A.组织管理 B.资金管理 C.项目执行 D.项目效果 E.绩效考核质量
3.下列关于201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要求说法正确的是:(ACD)A.稳步提高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B.对血压、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增加体检次数 C.老年人体检增加黑白B超检查 D.提高个体化健康教育补助水平E.预防接种服务、儿童孕产妇以及卫生监督协管暂不调整
4.居民健康档案合格率是质量指标,主要考核档案的:(ABC)A.真实性 B.完整性 C.规范性 D.动态性 5.下列叙述内容符合国家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要求的是:(ABD)
A.每个机构要求每年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 B.每个机构要求每年播放音像资料不少于6种 C.每个机构每3个月最少更换1次健康教育宣传栏 D.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至少开展9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 E.乡镇卫生院每2个月至少举办1次健康知识讲座 6.以下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有:(BCD)
A.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B.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C.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D.接种麻疹疫苗后引起过敏性皮疹 E.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7.关于高血压患者健康体检记录下列哪些情况视为不合格?(ACDE)
A.未测量血压 B.未测量血糖 C.现存主要健康问题未填写 D.健康评价错误 E.危险因素控制不正确 8.国家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服务内容包括:(ACDE)
A.筛查及推介转诊 B.密切接触者筛查 C.第一次入户随访 D.督导服药与随访管理 E.结案评估
/ 4
A.所在机构B.银行业自律组织C.监管机构D.社会公众E.政府机构
2、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促进作用不包括()。
A.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
B.银行上市发行股票,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尤其是可能导致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
C.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提供了参考标准
D.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来转移风险
答案:B
解释:金融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促进作用包括能够在很多方面直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客户评价及风险提供了参考标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为商业银行提供大量的风险管理工具,在市场上通过正常的交易来转移风险等。
3、求取资本利润率的财务指标不包括()。
A.净利润B.资本C.总资产D.总负债
4、(),银行业从业人员应遵守信息保密原则。
A.遇有国家机关查询客户资料,不论是否合法,都不能透露B.在离职后C.在受雇期间与离职后D.在受雇期间E.以上都正确
三.判断题。请对以下各项的描述做出判断。正确的为A。错误的为B。(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5、下列哪些属于民事主体?()
A.婴儿B.动物C.合伙组织D.个体工商户E.国家
6、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债券市场。()
对错
标准答案:正确
解
析: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并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共同构成了我国的债券市场。7、5 E.3
8、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指标不包括()。
A.消费者物价指数B.生产者物价指数C.国内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D.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9、1999年,我国为了管理和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的部分不良资产?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进出口银行
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中国人民银行
答案:A
解释:1999年,我国为了管理和处置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成立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东方资产管理司和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收购.管理和处置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部分不良资产。
10、我国货币经纪公司可以向境内外机构提供经纪服务,以及从事金融产品的自营业务。()
对错
标准答案:错误
解
析:货币经纪公司不得从事金融产品的自营业务。
11、银行金融机构对违法的票据予以承兑.付款.保证侵犯了国家对票据的管理制度,行为人主观方面是故意,且必须对造成的重大损失有明确的认识。()
12、下列弥补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中,不会导致基础货币增加的有()。
A.弥补财政赤字的税收融资B.弥补财政赤字的债券发行C.弥补财政赤字的通货发行D.向中央银行直接透支E.增加政府支出
13、下列关于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贷款属于间接融资工具,其所在市场属于间接融资市场
B.股票属于直接融资工具,股票市场属于资本市场
C.银行间债券市场属于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回购属于长期金融工具
D.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属于货币市场,同业拆借属于短期金融工具
14、下列不属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原则的是()。
A.适应性原则 B.审慎性原则
C.独立性原则 D.有效性原则 15、10
16、下列关于央行票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央行票据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
B.央行票据是吸收银行部分流动性.回笼基础货币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券种
C.央行票据发行时将向市场投放资金
D.央行票据到期时将放出基础货币
17、以下不属于货币政策“三大法宝”的是()。
A.再贴现B.利率政策C.存款准备金D.公开市场业务
18、求取资本利润率的财务指标不包括()。
A.净利润B.资本C.总资产D.总负债
19、“管内控”是指坚持促进银行内控机制的形成和内控效率的提高,注重构建风险的内部防线。()
对错
标准答案:正确 20、银行在提供个人理财服务时,往往需要广泛利用各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综合分析和权衡各种产品和工具的风险.收益和流动性。()
21、行为人制造出来的物品完全不可能被人们误认为是货币的,不可能成立伪造货币罪,但构成伪造货币罪的并不要求完成全部印制工序。()
22、物价稳定是要保持()的大体稳定,避免出现高通货膨胀。
A.生产者物价水平B.消费者物价水平C.国内生产总值D.物价总水平
23、下列关于“法人账户透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人账户透支属于短期贷款的一种
B.主要用于满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临时性资金需要
C.申请办理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的借款人需在经办行有一定的结算业务量
D.一般情况下,对法人账户透支业务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及担保要求要低于普通流动资金贷款
公共新闻活动被称为20 世纪90 年代美国新闻界“最富有创造性,也最具有风险性的工作”[1]。 公共新闻理论起源于20 世纪80 年代末, 兴盛于90 年代。 20 世纪80 年代末,在对美国社会公共生活而言非常重要的总统大选活动中, 新闻媒体对总统候选人的报道事无巨细,几乎纤毫毕现,产生了类似体育娱乐的“赛马式”新闻报道,同时对普通选民所关注的公共生活议题比较漠视。 关于总统候选人连篇累牍的新闻报道难以引起普通公民的兴趣, 总统选举投票率徘徊在低位, 多数新闻媒体的订阅率和收听收视率也出现下降。 媒体“把政治家们出于政治斗争的战略考虑而精心包装的政治信息当作每日新闻的材料”[2]。 媒体往往“根据当权者以及能够影响事件方向的利益集团之间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来决定是否把新闻的大门对民众敞开”[3]。 令人厌倦的媒体报道方式、 低位的公民投票率和下降的公民对新闻媒体的关注支持程度映照出当时美国社会的媒介经营困局和社会民主生活困局。 在这样的媒介背景和社会背景中, 一部分新闻学者和媒体从业人员出于新闻人的反思和行动自觉, 开始倡导和实践公共新闻(public journalism)。 在日益丰富的公共新闻实践基础上,公共新闻理论渐渐明晰。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美国公共新闻理论的产生是美国新闻人对媒介自我困局和对美国社会民主生活困局救赎的结果。
二、公共新闻理论的核心观念和价值目标评析
公共新闻运动于1990年前后在美国兴起,这种热门新闻形式还有其他名称, 比如公众服务新闻(public service journalism)、 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援助社区新闻(community-assisted reporting)等。 “1993 年, 纽约大学新闻学教授杰伊·罗森(Jay Rosen)、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詹姆斯·凯里(James W. Carey) 等新闻学者开始对公共新闻事业进行理论研讨。 ”[4]
资深公共新闻记者梅里特认为,“公共新闻事业是一种促使民众加入公共生活来改善公共生活的新闻事业”[5]。 罗森教授认为公共新闻事业是“民主的工具”,它包含四点基本价值:一是视人们为公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不是受害者和旁观者;二是帮助政治共同体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了解问题; 三是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而不是看着它恶化; 四是帮助改善公共生活。[6]
依据上述研究者对公共新闻的理论表述, 公众更多地参与到公共事务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是公共新闻区别于其他传统新闻的核心原则。 在这个意义上,更准确更具体的“公共新闻”也可以被表述为“公众参与式新闻”。 “公民”和“公众”词语的内涵比“公共”更加具体。 进一步探讨这里的“公民”所指,主要是指传统新闻报道较少关注的平民个体和群体,这种创新的新闻形式是要鼓励更多平民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
新闻学教授在研究这一新闻现象和推广此种新闻活动时表述为“公共新闻”,其一是为了表述的便利, 将多个词语统一成一个词语, 其二可能是因为“公共新闻”的概念比“公众参与式新闻”的概念更加宏大,理论建构者往往容易偏爱比较宏大的概念。 宏大的概念在理论上看起来很美, 但在实践中容易遭受相关方面的质疑而难以有效回应。 比如就有研究者模糊回应说初期不需要一个明晰的概念。 “公共新闻目前尚缺乏一个公认的概念。 对此,公共新闻的倡导者认为:对于一个正在兴起的新闻样式,过早地确定其概念不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 ”[7]
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提出“公共新闻”事业包含六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对重新树立公共意识的一种期望。 公共新闻协助提升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新闻媒介的关注程度, 因为许多公共事务信息披露、交流和协商需要通过新闻媒介平台,公众对新闻媒介更加关注的结果是提高媒介的市场范围,有益于新闻媒介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顺畅进行。
二是更长时间的注意力保持。 传统新闻报道常常表现出跳跃性和琐碎化, 这让读者疲于应对和无所适从, 这种可怕的新闻报道方式造成了相当数量读者的流失。 而公共新闻长时间对某一进行中的议题保持关注,有始有终、有头有尾,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公共事务的推进和解决。
三是深刻地解析引导我们生活的社会系统的愿望。公共新闻记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当的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还需要具备深刻的解释能力,对社会事务、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和原因结果做出有根有据的解释说明,符合客观事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特征,这样也有助于提高公共新闻报道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四是对中间部分的更多关注和少走极端。 传统新闻报道往往只是关注处于“极端”的反常情况;传统新闻报道多依据“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的反常新闻报道原则, 比较重视社会的极端现象,而对居于正常状态的公共活动缺乏兴趣。 但是正常状态的公共活动才是公民生活的主体, 理应得到相应重要程度的社会关注和新闻报道, 这正是公共新闻变革所努力的方向。
五是有关政治争论的报道应重视内容, 而不是技巧。 传统新闻报道在关注总统大选、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公共政治活动时常常忽视了候选人对公共事务的处理能力和个人行为品格, 转向重视候选人的辩论技巧、公关方式和各种花边新闻,表现出严肃政治新闻娱乐轻浮化的倾向。 公共新闻则相反,其尽力连接候选人和公众, 设置与公共利益高度相关的议程,通过多角度报道展示候选人的行政能力。 这种新闻操作方式体现了公共新闻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直面严肃社会现实的能力。
六是培养公众思考能力的一种愿望。 美国思想家李普曼认为普通公众的理性能力低下,思维飘忽,犹如幻影, 李普曼推崇精英治理社会和精英民主政治。 这种有偏向的自负和傲慢的社会民主观是满怀善意和责任担当的公共新闻人所不能苟同的。 公共新闻认为,一部分公民的理性能力暂时低弱,正说明他们需要受到良好的教育, 公共新闻可以成为培养公众理性思考能力的平台之一。[8]
公共新闻的这六个方面的目标从公共意识、媒介关注的时间长度、解析社会系统的深度、对中间部分的关注、重视政治报道内容、培养公众思考能力角度规定了公共新闻活动的方式和内容。 这些目标是美好的,但是显得比较抽象,在具体公共新闻实践中的操作性不强, 这或许是因为进行理论概括的主体是学院内部的新闻学教授, 学者的话语系统和在公共新闻一线具体行动的记者的话语系统不尽相同。
三、公共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评析
(一)杜威的民主参与思想
公共新闻事业的核心思想是鼓励公众参与公共事务, 这与美国思想家杜威倡导的民主思想和民主方式一脉相承。
“杜威认为,传播是参与,是主体间基于参与达到经验共享的活动。 ”[9]公共新闻传播通过了解调研社区公众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 由公共新闻记者和愿意参与议题协商讨论的公众共同设置重要的民主生活议题, 公共新闻报道对具体的公共议题保持长时间的关注,直到该议题有所结果为止。 在这个报道和协商的过程中, 公共新闻记者和社区公众之间共享了个体的生活经验、 理性观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等。 公共新闻报道能够在多个领域维护普通公民的民主参与权利,抒发平民的利益诉求,尊重和实现被精英社群忽视的公民群体的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等。 “杜威理想中的民主体现了全体公民参与的民主理想。 杜威赞成李普曼对于公众素质的怀疑,但也承认公民素质低的现实,但他认为,公民素质是可以培养的, 公民教育应成为民主生活的核心。 ”[10]在道德角度,杜威的全民民主思想比李普曼的精英统治更富有正直高尚的品格力量, 杜威对平民的处境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 寄望通过公共教育提升平民的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 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杜威热忱地鼓吹全民平等, 充满了博爱精神。 李普曼则多是厮混在他清高地认同的精英群体中,对处境艰难的民众漠不关心。
富有人道主义关怀的公共新闻事业继承了伟大思想家杜威的全民民主思想, 致力于通过长期的公共新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民的受教育需求,使公民具备更高的民主素养, 更有效率地参与到公共民主生活中来。
(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商谈理论指出:(1)凡有言语和行动能力的人都能参与商谈。 (2)每个人都有权质疑任何断言; 每个人都有权在商谈中提出任何断言; 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态度、 愿望和要求。 (3)没有人会因为来自商谈以外的胁迫而无法行使上述权利。[11]哈贝马斯描述了一个基于所有公民享有平等商谈权利和表达权利的公共空间, 这是理想化的公共领域。 在现实生活中,同一个群体中不同身份和地位的公民常常享有不对等的商谈权和表达权,强者往往更加自信,弱者往往更加自怯。 理想化的公共领域是闪耀着平等光辉的公共领域, 公共新闻正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协助减少和消除社会中的不平等。
新闻理论研究者哈斯推崇哈贝马斯的“协商公众”,以期望能够推动共同协商的理念来指导公共新闻的发展。 哈斯指出:“我认为所谓的指导性的 ‘公共哲学’就是对记者应该怎样看待公众、鼓励何种形式的公共新闻和应对措施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影响公共话语等问题的理论性阐释。 ”[12]1989 年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著作《公共领域结构变化》英译本出版,在美国思想界掀起波澜, 新闻界也受益于这本伟大著作的启迪。 公共新闻理论家詹姆士·凯里认为:“新闻的真正问题在于这个建立在公众基础上的术语已经溶解,部分是被新闻业自己溶解。 新闻事业只有与公众和公众生活关联才有意义。 因此,新闻业根本的问题是重建公共领域。 ”[13]新闻学者罗森认为:“新闻媒介要承担民主责任, 就是要发挥它的公众作用,‘放大和改善’交谈者的交谈。 ”[14]
公共新闻理论之所以没有采用更接近新闻实践层面的“公民参与式新闻”概念而是直接使用了在操作层面听起来有些大而化之的概念 ———“公共新闻”, 除在精神上契合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以外,或许还因为“公共领域”的第一个词语是抽象概念的“公共”,而不是具体概念“公众”。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大概可以理解“公众参与式新闻”的精神追求是抽象层面公共领域的公共性, 所以新闻界借用相对宏大的概念“公共新闻”来表述。
(三)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公众的自由高于报刊媒介的自由。 保护报刊的自由仅仅是为了保护报刊消费者的利益,如果不能满足公众对新闻的需求,那就不应该再对报刊发行人提供足够的保护。 ”[15]社会责任理论要求新闻媒介以实际行动捍卫美国的民主政治, 当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新闻媒介中充斥着太多无聊的政治报道而令越来越多的公众对参与民主议程的意愿不断下落的时候, 一部分新闻从业者积极响应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的要求, 开始了公共新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 公共新闻把社会责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当代新闻实践, 在公共新闻实践中实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公共新闻的理论来源之一。
四、公共新闻理论的实践评析
为了应对当时的美国地方媒体经营困局和社会民主困局, 一部分新闻记者首先直接在新闻实践中摸索各种形式的公共新闻活动。 然后,新闻研究者加入进来,通过对媒介困局和社会生活困局的观察、理解和评估,结合探索中的公共新闻实践,正式提出公共新闻理论。 公共新闻实践是公共新闻理论的重要现实支撑和应用方式。 不同的新闻研究者和新闻从业者还总结出了适用于公共新闻实践的具体操作经验和操作方式。
1990 年, 美国多家地方报纸开始尝试进行公共新闻方面的报道。 “《威奇托鹰报》主编戴维斯·梅里特(Davis Merritt)1990 年、1991 年推出‘您的一票,非常重要’计划,1992 年推出‘市民计划:解决问题自己来’计划。 ”[16]这些公共新闻计划的内容和社区公众的公共生活紧密相关,不仅包含政治选举议题,还包含家庭问题议程、健康和教育问题议程等,公共新闻通过长时间的追踪报道, 记者编辑与社区公众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 提高了社区公众的思考能力和参与能力,丰富了社区公众的公共民主生活内容。
《维吉利亚导报 》“通过在编辑部中改变新闻文化来做‘公共新闻’”,他们将自己的公共新闻操作原则总结如下:(1)让新闻报道揭示出新闻事件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描述冲突。 (2)应同等看待普通公众对事件的认识与专家们对事件的认识。(3)不仅报道新闻事实,而且解释新闻事实。 (4)记者应着力报道人们如何解决问题的相关事实,并尽可能提供建议。[17]
20 世纪90 年代是公共新闻事业的黄金年代,美国新闻界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下, 进行了大量的公共新闻实践, 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这个公共新闻活动风起云涌的时代,公共新闻理论研究也得以在探讨和争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1994 年,公共新闻事业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多家媒体的公共新闻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从1994年到2002 年,提交给皮尤公共新闻中心研究的公共新闻项目共有652 项。 在1994 年到2002 年间,1500家美国日报中至少有1/5 已经尝试了 “公共新闻”活动。[18]可以说,20 世纪90 年代是美国公共新闻事业的黄金年代。
五、公共新闻理论的社会影响和后续发展评析
通过将公共新闻理念贯彻到新闻实践层面,公共新闻理论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皮尤公共新闻中心在资助公共新闻项目之外还发布了相关研究报告,对“公共新闻事业”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皮尤公共新闻中心认为公共新闻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如下几方面的现实影响力:(1)“公共新闻事业”活动促进了社区公共事件的商议进程。 (2)“公共新闻事业”的研究结果被其他社会组织采用,激发了公共新闻记者和社区公众继续公共新闻活动的积极性。 (3)“公共新闻事业”活动显著提高了公民的民主生活能力和公共事务技巧。 (4)“公共新闻事业”活动改变了以往公众对选举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冷漠和疏离状况。 (5)“公共新闻事业”有助于公共政策朝着有益于公众的方向改变。(6)“公共新闻事业” 活动还影响了新的社会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致力于发现和解决公共问题。[19]
2002 年,为公共新闻事业倾注了十年心血、为支持公共新闻项目共耗费790 万美元的皮尤公共新闻中心完成了它的历史职责。 2003 年2 月25 日,一个国际性的“公共新闻网络”(Public Journalism Network) 在 “ 美国公共新闻兴趣小组” 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个组织宣称自己是一个世界各国有志于“公共新闻” 的新闻记者与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国际性联合会。[20]
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美国学者坦尼·哈斯对公共新闻的未来做了乐观的预估,他认为“新型的由公众自主发布的公民新闻,其实质是深化了公共新闻的民主理想”[21]。 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介开启了传播的自媒体时代。 一方面,个人可以通过自媒体发动“公众参与式新闻”,这可以节约在新媒体相对不发达时期媒体记者耗费在组织公共协商议题过程中的时间;另一方面,新闻记者依然可以通过传统的公共新闻操作方式发动公共议题, 协调公共协商活动,记录和报道公共新闻过程。 因为公共新闻的核心是提升公众参与公共议题的积极性, 由公众通过新媒体自主发动参与和由记者发动参与只是手段的不同,目的是一致的,新闻事业的公共性在新媒体时代增加了可能性和行动力, 公共新闻实现的渠道得以拓宽。
六、结语:建设完整的新闻事业———美国公共新闻理论属于世界
传统新闻常常发现和报道社会生活中的奇异反常事件, 公共新闻则专注于应该被重视的日常公共议题,组织和鼓励公众参与协商讨论,促进公共问题的合理解决,捍卫公众的民主权利。 “公共新闻是一种建立在解决方案之上的新闻模式(solution-based model for journalism)。 ”[22]公共新闻和传统新闻互相补充, 共同构成服务于公众全方位需求的完整的新闻事业。
建设完整的新闻事业是公共新闻的重要目标。完整的新闻事业“不应停留于揭露病情,还应该关注创造一个健康的公众环境; 完整的新闻事业不应将政治等同于政府和它的不良行为, 还应该把公共问题的解决看成是对政治的最好界定; 完整的新闻事业不应只向公众提供信息, 还应意识到公众讨论的氛围经常受媒体及媒介关注程度的影响; 完整的新闻业不应假装冷漠和强硬, 还应该培养起对普通生活的尊敬意识”[23]。
梅里特认为:“公共新闻和传统新闻既不存在冲突也不相互排斥, 公共新闻只是在传统新闻中增添了一项必须做的事, 这就是关心市民是否参与公共生活。 ”[24]为了“帮助复兴公共生活”,记者必须在新闻的单纯讲述者基础上增加 “公正的参与者”(fairminded participant)角色。 同时,公共新闻记者仍然要保持“公正”“平衡”和“真实”的传统美德。[25]
虽然新闻现实往往和人们的美好愿望美好设计存在一定的距离, 但是像以上学者这样描绘的服务于所有社会公众的“完整的新闻事业”在价值层面上是追寻人类社会进步的全世界公民的共同理想。 因此, 包含不可或缺的公共新闻事业的完整的新闻事业不仅仅可以服务于美国公民, 同样可以服务于追寻文明进步的世界其他国家公民。
摘要:美国公共新闻理论源于新闻媒介的自我救赎和社会救赎。公共新闻理论的核心观念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价值目标指向更完善的公众民主生活。公共新闻理论的思想来源包括杜威的民主参与思想、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和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公共新闻实践丰富且富有成果,公共新闻理论借助公共新闻实践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公共新闻的实现渠道得以拓展。包含公共新闻事业的完整的新闻事业可以服务于追寻社会进步的世界多个国家。
公共管理标准的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种类型。根据标准的强制性程度又可以将其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根据标准化对象的不同,标准的分类就更多了,如工作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设备标准等。公共管理事实上运用到所有这些标准。
根据标准与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性质,可以将管理标准分为技术标准和行为标准。
(一)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主要是对各种物品或产品的形式或内容等所做的技术性要求。这种标准通常表现为对某一类物品或产品的各种外形、成分、制作过程等设定的一系列量化指标,从而作为评价物质产品“质量”的尺度。由于物品的制作过程和物品的质量都是人们行为的结果,因此,技术标准表面上是对物质产品的要求,实质上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和规范。
(二)行为标准。严格说来,所有管理都是对人的行为或指导,因此都是对于行为的规定。行为标准主要对公共管理过程中管理关系双方行为的方式和内容所设定的明确规定。这些标准主要表现为对一类行为做出的要求、确认、约束或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行为标准也可以视为对行为“质量”的技术性要求。
根据实施标准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有无,标准又可以分为严格标准和非严格标准两种。
(一)严格标准。例如,“醉酒驾驶非机动车的,罚款50元”、“农药残留物不得超过0.5mg/kg”,“死亡赔偿20万元/人”,“受到行政纪律处分的,处分期内不得享受任何形式的奖金、奖励和荣誉,有立功表现的另计”。这些标准排除了个人的自主判断和自由选择,事实与结果或原因与后果之间是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只要事实或原因清楚,行为性质确凿,结果或后果就是确定的,即根据标准规定操作,罚款50元,赔偿20万元,农药残留物只要不超过0.5mg/kg就是合格产品,不能享受任何形式的奖金、奖励和荣誉。一般而言,技术标准大多是严格标准,即根据物质或产品本身的情况只能得出唯一的判断和结论:达标或者不达标,合格或不合格,等等,非此即彼,一目了然。
(二)非严格标准。如“运输单位车辆违反载货规定,经处罚不改的,罚款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接待地方一般干部、外单位来人用餐标准:10-30元/人·餐”,“一般用户数据通信设备障碍修复时限48小时”。根据这些标准处理具体问题,结果虽然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显然已具有一定的弹性,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即可能是罚款2500元,也可能是4500元;接待某个一般干部的餐费既可以是11元,也可以是29元:用户等待修复的时间可能是2个小时,也可能是7个小时。这一类标准为事实(原因)与后果(结果)之间的关系划定了一个范围,但具体后果(结果)与事实前提(原因)之间并非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性,也就给行动者的自由裁量留下一定的空间。非严格标准大多见之于行为标准。
良好公共管理标准的主要特征
标准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公共管理工具,是一种高度具体的、精确的和公开的“游戏规则”,广泛运用在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当中。设计良好的公共管理标准,主要应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标准中的语词定义应具体而明确,不能含混产生混淆。每一项标准都应当尽可能是针对一项非常具体的、单一的行为的规定,规定所包含的相关语词的定义应明确而具体,而不可概括而笼统,否则就会发生定义问题,规则的适用性就不存在了,人们将无所适从。如在“大气总悬浮微检年日平均值(TSP),北方城市≤0.350毫克/立方米,南方城市≤0.250毫克/立方米”这一规定中,“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都是容易产生分歧的两个概念。
(二)标准应尽可能是量化的,而不是定性的。如“开业登记收费人民币50元”,“经过净化处理及加氯消毒后供作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总大肠菌群平均每升不得超过10000个”,“脚手架高度在24米以下的,各组剪刀撑间距不大于15米”,“电话服务台应答时限:最长为15秒”。因此,科学的标准就是以量化的形式表述一项特定的要求和义务。当然,也有一些标准是不能量化的,如“严禁代签字”,“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但其意思是非常明确的。
(三)标准是公开明示的,而不是隐蔽的或者是内部的。这使标准区别于“潜规则”的心照不宣,也使它与“暗箱操作”的方式格格不入。既然制定标准是为了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的,那么标准就必须向社会和公众公开,至少应告知标准规范的所有对象。标准因此可以说是一项关于行为方式或事物性质的公开陈述。标准如果没有得到公开明示,就像没有公开宣布的法律一样,就无所谓遵守的问题,因而也是没有意义的。此外,公开的标准也是敦促标准执行的准则。
总之,标准以简捷扼要的方式阐明了行为的限度和义务。具体而量化的标准,使得对于行为的约束和标准被遵循的程度进行的测量变得直接而有说服力。标准好像一个温度计或一根标尺,立刻能测度出物品或产品的合格与不合格,以及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当性等。在任何一个社会当中,都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官员来确保向社会成员提供其分别行动所需要的适当行动的信息,因此,借助与标准化的公共管理,能够增加行为的合理性,减少行为的盲目性,降低了社会的交易成本。而且,依据标准的公共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避免公共权力的随意、专横和武断,并增进社会的一致、秩序、安全、信任和预期。
公共管理标准的性质
标准化和依据标准的管理,是当代社会控制和公共管理的重要特征。复杂的标准体系型构了个体的行动,促进了社会的协调与合作,是现代社会运作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对社会生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标准是一种公共物品
经济学上的公共物品作为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是指那些使用和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与所有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一样,严格意义上的标准一经设立,就具有了普遍性、公共性和权威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标准适用范围内的个人或者团体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循和执行。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标准通常需要公共权力的强制力量来予以保证,因此那些个人或私人团体设置的标准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公共性和权威性。标准作为一项普遍性的规则,具有鲜明的公共性。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对标准的“消费”,并不排斥其他人或其他团体对标准的同样“消费”。标准的成本和收益是社会性的,具有经济学所说的“外部性”。从成本方面看,特别是技术标准的设立和实施,如食品卫生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环境标准等,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进行反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要花费大量的检测或监测成本。对行为标准的适用和监督,也是需要大量的组织成本的,如制定标准、开发程序、技术创新、组织重组、实施监督等。所以,除非标准的产权得到清晰地界定,制订标准者能够获得标准化的大部分收益,个人和民间团体将缺乏制定和推行标准的有效激励。当然,在某一行业领域独占鳌头的个人或团体的某些做法虽然作为其他个人或团体所遵循和效仿,而类似于一种标准和样板,引起其它市场主体的跟进,但其权威性是不能强制实施的。这是它与政府设置的标准最根本的区别。从标准化的收益来看,标准化中的知识和信息,减少了社会行动的成本,增强社会交往的确定性、可靠性。标准化的技术规范,是一个社会技术发展的指标,同时也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方法。标准化的行为规范,是社会规则合理化程度的标尺,为社会生活带来秩序、安全、公平、稳定和预期。标准的收益因此也具有了“外部性”和“扩散性”。由此可知,世界各国政府都是社会中主要的标准提供者,这绝不是一种偶然和巧合。
(二)标准是一种要求、一种义务,而且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和义务
“一项标准就是一个‘必需的手段’。[1](42)标准通过把现实归纳为一系列的类型,而规定了具体情境下所要采取的对策。标准既然是为了指导行为的,因而具体的、量化的、公开的标准,就对行动者提供了最为精确而具体的要求。而且这些要求在管理上是可以准确测量并付诸于操作的。标准通常是对行为方式和物品性质的一种最低限度的要求和义务。对于技术标准,标准设定了一个上限或下限,人们可以比标准所要求的做得更好,但是不能超出标准的最低限度。就行为标准而言,严格的标准化操作,就意味着对行为的最低限度的约束和限制。比如交费、税收和赔偿等严格标准,通常只存在一一对应的事实关系,超标或低于标准都是不被允许。在这一点上,标准与作为行为规范的原则具有根本性的区别。比如,公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模范遵守社会公德、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这些都可以说是对行为的原则性要求。原则表达的是对行为的高质量的、理想化的、定性的要求。标准则是对行为的最低限度的、底线的、基本的要求。标准的应用不需要就标准生效的事实条件进行价值判断,而只需要采取技术方法确认事实关系,测度行为效果,从而适用与事实对应的标准规则。而原则由于是对行为的理想化的愿望和要求,因而需要作出严肃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为原则所规范的行为通常根据遵从原则的程度方面做出判断,而为标准所规范的行为,只能得出是否遵从的问题,一项行为或物质或者是遵从了一项标准,或者是违反了这项标准,不存在第三种情况。原则提出了一个模糊的、不能测量的要求,将具体的判断留给了行动者自己的理性和知识,从而允许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而标准或是排除了自由裁量的空间(严格标准),或者至少将自由裁量的空间缩小到一个非常简单的地步(非严格标准)。
公共管理标准所设定的义务主要包括个方面。一方面,标准设定了管理对象的义务,如所有公民都有根据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缴纳个人收入所得税的义务,所有的公务员都应该根据公文标准制作某种类型的公文,这些标准建构了管理对象者的义务。另一方面,标准一旦设立,就意味着政府的职能部门必须依照标准监督和管理该方面的社会事务。它们负有监督标准被遵循的职责,例如,所有的食品卫生机关都应该根据食品卫生的各项标准检查生产产家是否达到卫生标准。如果消极无为,不履行监管职责,就必须被认为是渎职、失职或者不负责任。
(三)标准要求平等、一致和统一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以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标准的形式主义杜绝了与事实无关的人情化的考虑和不相干因素的干扰,内函着平等主义的精神。标准将事实前提和适用条件类型化,同时也将要求和义务类型化,并建立起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对相同的情形采取相同的标准,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标准,而保证了形式上的平等和公平。对所有的驾驶者而言,一项关于交通违规的处罚标准表明了,如果驾驶者开车撞了红灯,并且只要是这一事实成立,就意味着必须按照罚款标准处以罚款,比如100元。那么,不管所驾驶的车是宝马或是捷达,不管驾驶者是市长或是出租车司机,也不管乘车者是一位着急赶往医院的临产孕妇,或者仅仅是疏忽大意没有注意到红灯,这些都不应在标准的考虑之列,执行标准也不需要考虑这些个人情况和特殊理由。比如食品卫生的统一标准,死亡赔偿的标准,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对所有生产该类食品的生产产家、对所有因为事故死亡的人、对于所有的公共建筑,都是一视同仁的。在既定的收费标准面前,管理人员不会因为一个人富有而多收费,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贫穷而少收费。就执行水污染排放标准而言,执行者不会因为一个企业的规模大和效益高而要求更高的标准,也不会因为另一家企业规模小和效益低而降低标准。
因此说,标准是一条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它以一种高度简化的姿态,体现了一种“标准面前人人平等”的正义。标准所体现的公平是一种具体的、可见的公平,因而任何偏离标准的行为都是容易辨识和检测的。当然,正如上面已经说到的,标准的公平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程序上的公平。这种依据标准的管理,在保证了一定的平等和公平的同时,也具有僵化、冷漠、保守和“形式主义”的特征。严格遵循标准的公共管理,因为这些“官僚主义”的弊病而倍受那些寻求实质正义的人们的批判和攻击。在这个意义上讲,标准化的管理不是十全十美的。此外,标准归根结底是由人来制定和执行的,因此,标准化管理的公平首先依赖于制定公平的标准,并公平地适用标准。
(四)标准意味着秩序、信任和预期
一项量化的、精确的、具体的标准,就像商场上的明码标价一样,对顾客和售货员都具有同样清楚而明确的拘束力,还能杜绝无休止的讨价还价和充满不确定的任意处分。对于摆放在超市货架的火腿肠,人们只要确认需要它并且接受其价格,就可以毫不犹豫地买下它,而不需要再去考虑它是否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等安全问题,更不需要自己先去找一个仪器来对其进行复杂的实验和检测。火腿肠能被摆放到货架上公开出售,即已经说明(至少被假定为)它已经符合或者达到了卫生防疫等部门制定的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又如我们要购买房子,我们除了考虑房屋的地段、结构、造型、面积和价格等方面是否合乎我们的需要或是否令我们满意之外,不需要专门去检测房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或者它根本就是一个豆腐渣工程,因为我们假定它能够建造、竣工和公开出售,即已经是遵照了房屋建筑的各项安全标准的,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应当已经为我们做好了这一切。在这个意义上,标准排除了全面掌握情况的必要性,以及每个角色对于每一次都各不相同的情况进行了解的义务。技术标准的严格执行,为人们提供了关于物品或产品的安全感,进而促进了社会的预期和信任。
类似的情况,如果需要办理一项工商管理事务,根据公开的收费标准,办理某项业务的手续费是80元,那么人们知道自己只要带足了80元钱就完全够用了。根据矿难事故死亡赔偿标准,矿难事故死亡者的家属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提出赔偿要求,并且根据标准索赔,一分钱也不能少给,而对矿主来说,依据标准赔偿,一分钱也不愿多给。因为标准是众所周知的,无论是矿主老板还是死亡者家人,都没有什么可讨价还价的。值得指出的,标准引导行为的一个重要意义还在于,如果矿难的死亡赔偿是20万元,而不是2万元,矿主更可能花费更多的力气和成本来保证安全,而不是视矿工生命如草芥,以至于出现“买棺材比买药材便宜”的现象。从公共管理的立场看,就可以合理地预期矿难会因为高昂的死亡赔偿成本和处罚成本的提高而得到某种程度的控制。总之,行为标准设定了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最低要求,技术标准为所有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物品设置了基本的品质和质量要求。标准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精确、科学和统一,也在于它能够增进社会的秩序、安全、信任和预期。
(五)标准意味着权威和强制
作为指导行为的规范或准则,公共管理中的标准内含着两种性质的权威。一种是基于科学技术的知识权威,一种是由政府强制性支持的管制权威,而且两者通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因为“标准……具有凝聚知识和技术状况、确定在期望和经济或技术上的可行性之间的折衷的效能”,[1](41)技术标准所确定的规范、限制或要求,是科学技术规范性的逻辑要求。因此,技术标准通常有着不容质疑的科学权威。行为标准是由政府机关制定,并通常表现为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负有执行这些标准的义务。逾越标准就意味着制裁和惩罚。标准因而顺理成章的具有了强制性的权威。
补办一张身份证的收费标准是5元合理,还是20元合理?撞红灯是收100元合理,还是200元合理?国家赔偿是否应该考虑对公民的精神赔偿?一些管理标准的“取值”问题,从来是不乏争议的。诚然,这些标准也体现了某种程度的成本分析和理性计算。至少公共管理机构可以自我证明它们制定的收费标准是完全合理的,而且这种证明通常不会被要求公开。但与技术标准的科学性相比,它们显然具有某种“统治者意志”的性质,并且受到公共管理部门“垄断性”这一事实的强化。事实上,不管这些合理性的限度如何,只要设定了一个标准,这些标准作为政府的法规或规章,就具有了法律权威的色彩。诸如国家赔偿标准和死亡赔偿标准等赔偿标准、税务机关和政府机关的各种收费标准,不管这些费用标准如何被认为不合理,一般情况下,如果政府没有修订标准,就必须被遵守,否则就会受到强制性制裁。而且,对于政府机关的各种行为标准和收费标准,即便认为它是不合理的,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由于不能对抽象行政行为提起诉讼,个人作为行动者也根本无法与政府分庭抗礼。更关键的是,个人但凡与政府打交道,或者是有求于政府机关,或者是被政府职能所管制,地位差异明显,力量对比悬殊,这都增加了个体抗拒标准执行的难度。
(六)标准能够明确责任
标准规定了一定的情景或环境下必须采取的行动,“是评估各方责任的决定性工具。”[1](41)标准通常采取一种“如果……,那么(只能)……”的陈述句式,这样将事实(原因)与后果(结果)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结起来。一般说来,只要作为标准前提的事实(原因)成立,那么作为结果(后果)的事实也必须成立。并且标准所联结的事实关系通常是一种充分必要性的逻辑关系。比如,如果交通违章“违反规定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的”,就要根据罚款标准“罚款200元”,这里的“违反规定进入专用车道内行驶的”这一事实构成“罚款200元”这一事实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建造造纸厂,就必须按照造纸工业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水,“建造造纸厂”这一事实同样是“按照造纸工业污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水”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发生食物中毒,就要追问是否合乎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一条河流是否被污染,就要检测水质是否合乎环境污染标准;发生交通事故、医疗事故、飞机失事、矿井坍塌、食物中毒等恶性事件,政府的职能部门,就需要调查取证,根据明确的标准鉴定事故责任、伤亡等级,对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做出赔偿,并根据鉴定事项收取一定的鉴定费用。如果是房屋拆迁,必须根据土地征用条例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标准将事实(原因)与后果(结果)之间的关系逻辑性地联系起来,从而为判断事实后果并追究行为责任提供了准确的依据。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们行为的随意性和自主性,从而保证责任的清晰和明确。在根据标准处理问题的情景下,对问题的处理成为一个技术问题,而避免了或排除了某些不必要的价值争论。
标准所涉及的责任主要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标准管理对象的后果责任,既根据标准办事,偏离或者违反标准即承担相应的责任。生产厂家要根据产品质量的国家标准保证产品合格;驾驶员违反交通规则就要被处罚;违章建筑或是被罚款,或是被强行拆除;对特定的来访人员给予相应的接待标准等。二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所承担的制定和执行标准的公共责任。一方面,政府应根据社会需要发展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做好标准化的推广工作;另一方面,政府应严格执行已经被制定的标准,做好监管工作,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来创造一致、秩序和公平的社会环境。
现代政府与公共标准
标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制定并运用标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工作。在国家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中,国家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这种角色通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标准是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
根据法治的理念和原则,公民行动的逻辑是“法无明文禁止即自由”,但对于政府而言,“法无明文授权即禁止”。公共行政是行动中的法律,其一切行动都必须有法律依据。只有当其在某种确定的法律规则下行动时,才能谈得上是“依法行政”,政府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和权威。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公共行政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赋予标准化服务以很高的价值。推动标准化服务趋势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官僚主义的假定,即认为同等对待就是公平,如果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那么就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人。“好的政府被理解成就是标准化的政府,反之,标准化的政府也就是好的政府和有效率的政府。”[2](51)标准或者是一项行政法规或规章,或者是一项法律。无论是其存在形式或其实施方式,它都兼有法律和行政的双重性质。标准的公开宣示,表明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对此领域的干预和权威,并承诺对无序和混乱承担起进行规范的责任。根据既定的标准来实施制裁或惩罚,通常是公共管理的一项常态性工作。标准允许政府以标准所设立的行为限度来约束行政人员和约束公民或法人,以保证最低限度的一致、统一和秩序。作为一种公共管理的手段,标准是一种关于如何行为的简明信息,比之于其他手段如经济手段及思想教育手段等,具有明显的准确性、精确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一些专业领域的政府职能部门、如卫生及防疫部门、工商公共管理机关、税务机关、质量检验部门等,乐意采用标准作为管理手段或规制方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政府是标准的制订者
不要说500年前的历史,仅仅在50年前的社会,标准化问题都还不是一个社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工业化时代企业生产技术标准的发达,也促进了整个社会全面的标准化。既然标准是一种重要的公共物品,政府就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提供这种公共物品的义务。“在大多数机构软弱、市场不发达的国家,只有政府具备确定和实施标准的权威性和可信条件。”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社会生活中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技术标准,以及所有关乎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物品的技术标准,如工程建设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死亡赔偿标准等,都是由政府直接或间接制定的。一些行业性标准,虽然为行业领域自身技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合力所推动,但如果要获得足够的权威,它就要得到政府的认可或支持。制定和执行标准要求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和部门来负责这些标准的发布和制定。穷国与富国的区别在于,穷国几乎没有机构来验证商品质量,制定标准和强制执行,并收集和发布那些为商品交易所必须的信息。这往往损害穷人的利益。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发布和制定科学的标准来服务于社会,是政府的责任。当然,标准的制定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政府应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对标准进行必要的修改。比如我国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是卫生部1985年制定的国家标准,已经远大大落后于国际上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20多年了一直没有得到修订。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和卫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及时修订一些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管理标准。
(三)政府是标准的监管者和执行者
对政府而言,标准的制定实际意味着承认该领域政府干预的必要性,这同时意味着必须一些相应的机构和部门来承担这种监督和管理责任。作为一种对行为实施严格限制的要求和义务,标准不是自足的。它需要政府的强制性监督和执行。制定标准而不监督标准的实施,对各种偏离标准的情况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种虎头蛇尾的情况最是损害政府法制的权威。对于很多政府机关而言,制定和实施标准既是该部门设立的原因,因而也是该部门的任务和职责。标准既是其行动的前提,又是其行动的约束和限制。对于技术标准而言,比如环境质量标准、水质标准、卫生标准,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会主义和逃避主义就会大行其道。在著名“苏丹红事件”和“劣质奶粉事件”等例子中,政府监管的缺位无疑是问题坐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行为标准而言,政府作为标准的执行者,事实上也充当着一种中立裁判的角色。在行为标准的实施中,如果缺乏政府权威的裁断,那么诸如交通事故赔偿、房屋拆迁补偿、矿难死亡赔偿这一类的事情,最后就只能由当事人双方之间的争斗来做出最后的决定,而诸如收费、收税和罚款一类的标准,就只能任凭行政人员自行其是,或纵容行政人员与相对人之间的私下交易。对于那些直接针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本身的标准,比如政府接待标准、公文制作标准、着装标准、收费标准等,政府制定这些标准本来就是要让行政人员和政府部门来遵守的,所以政府更是这些标准的执行者和监管者。
参考文献:
[1][法]皮埃尔·卡蓝默、安德烈·塔尔芒.心系国家改革——公共管理建构模式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美]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