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精选13篇)
《有理数的乘法》一课,运用了洋思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先对本节的说课进行简要评析。郭老师的说课自然流畅,内容充实。教师说课能力很强,基本上达到了脱稿的程度。她详细地从教材、学习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程序设计、效果预测六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阐述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解释了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介绍了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预设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可能出现的生成性问题准备了应对策略。
我再对本节的讲课进行评析。李老师有很强的教学功底,态度亲切自然、语言简洁明了,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拨适时到位。整节课堂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大容量、快节奏、实效性强。
本节课学习目标是理解并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会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布置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地去看书,不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有利于引领学生在各个环节主动地围绕目标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结束后,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解决自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深入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直接讲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而是让学生做一组口算题,结合所作的练习,教师引导大家细心观察口算题和计算结果,自己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并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后的一组由浅入深的习题通过教师的讲解、点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有理数乘法的运算。通过本节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达成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难点是符号的确定,教师设计了两个正数、两个负数、一正一负、一个数和零四种类型的有理数的乘法口算题,让学生在解题和小组讨论的过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增强了他们对法则的理解和掌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三大亮点:
一、注意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优秀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李老师在教学中不但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而且还注重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如学生在做第一轮练习时,好多学生出现了“0的倒数是0”的错误,当老师发现学生的错误时,不是简单地进行纠正,而是引导学生在书上寻找倒数的定义,进行自我纠正,并用“0不能做分母”这个学生早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再次强化“0没有倒数”这个知识点,使学生不但牢牢掌握新的知识点,还对旧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巩固,并且逐渐养成“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的思维习惯。
二、关注全体学生
《新课标》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本节课采用了洋思的教学模式,以自学为主,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获取知识,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体参与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了及时的关照和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如在自学后的小组讨论这个环节,李老师发现有的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讨论中,便耐心地引导他们发表自已的看法,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对于不愿发言的同学,她用“小伙子,勇敢点”鼓励其大胆发言并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从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注重运用评价促进教学
数学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学科,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在愉悦的心境下进行学习是一种很好方式。恰当地运用评价,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受成功。
在李老师在教学教程中很注重适时地运用评价。当学生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时,一句“你概括得真好”的激励性评价给学生带来了勇气与自信;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一句由衷的赞赏,鼓舞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
宋老师的说课内容调理清晰, 语言精练, 富有感染力, 充分体现了说的特性.宋老师的说课对教材分析透彻, 她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说清楚了教师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样教, 体现了教师钻研业务的精神, 也表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下面我再对蒋春英老师的课进行点评:
本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思想, 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 蒋老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伦敦奥运会引入, 巧设引题, 激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方法—延伸拓展的思路,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还突出体现了两个“做到”
第一个“做到”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老师不用教”
例如:在“摩拳擦掌”环节中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类比、猜想、总结等数学活动, 自主学习, 老师又通过让学生看书这一要求, 让学生自学新知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将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 这一理念还体现在让学生自己总结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这一环节中.
第二个“做到”是“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沉着冷静”环节中给学生留有空白, 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 自己纠错, 当蒋老师发现学生第5和第6小题有错时 ( (5) 4个6相乘的相反数______ (6) 4个相乘的相反数______) , 并不急于给学生纠错,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5和第6小题是教师提前预定的两个生成性问题, 在此环节充分达成、体现了团队在备课中重要的是备学生.
在“来点儿机智”环节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自主学习, 总结乘方运算中的符号法则.例如16= () () 这道题,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火眼金睛”这一环节中,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在小组中充分说、交流、互相纠错, 既节省了时间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使课堂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又一次体现了“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这一理念.
在最后总结这一环节中蒋老师特意加了一句话:“学完本课后,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此时鼓励学生在掌握所学的知识后敢于想到, 善于想到,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体现了学习的创造性.又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下面再谈谈本课中的不足之处: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使用了诸如“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已经具备了牛顿的素质”等激励性的语言, 使用频率过高, 且不精炼.
另外在“夜谭乘方”这一环节中老师如果让学生思考后再列出式子就更好了, 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 合理设置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现机会, 在教学中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宋老师的说课内容调理清晰,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充分体现了说的特性.宋老师的说课对教材分析透彻,她根据课标和学生实际说清楚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体现了教师钻研业务的精神,也表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
下面我再对蒋春英老师的课进行点评:
本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心理发展,蒋老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伦敦奥运会引入,巧设引题,激起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本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导入—探究方法—延伸拓展的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条理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还突出体现了两个“做到”
第一个“做到”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老师不用教”
例如:在“摩拳擦掌”环节中老师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类比、猜想、总结等数学活动,自主学习,老师又通过让学生看书这一要求,让学生自学新知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这一理念.将学习的时间与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一理念还体现在让学生自己总结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这一环节中.
第二个“做到”是“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例如:在“沉着冷静”环节中给学生留有空白,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错,当蒋老师发现学生第5和第6小题有错时(⑤ 4个6相乘的相反数 ⑥ 4个 -■相乘的相反数 ),并不急于给学生纠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正确答案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5和第6小题是教师提前预定的两个生成性问题,在此环节充分达成、体现了团队在备课中重要的是备学生.
在 “来点儿机智”环节中: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自主学习,总结乘方运算中的符号法则.例如16=( )( ) 这道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火眼金睛”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小组中充分说、交流、互相纠错,既节省了时间有充分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使课堂进入了又一个高潮.又一次体现了“学生能说的老师不说”这一理念.
在最后总结这一环节中蒋老师特意加了一句话:“学完本课后,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此时鼓励学生在掌握所学的知识后敢于想到,善于想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学习的创造性.又一次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总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下面再谈谈本课中的不足之处:
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使用了诸如“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已经具备了牛顿的素质”等激励性的语言,使用频率过高,且不精炼.
另外在“夜谭乘方”这一环节中老师如果让学生思考后再列出式子就更好了,这样就更好地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本节课改变了以往的“接受式”教学方法,合理设置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和表现机会,在教学中贯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说课稿
数学081
高娟文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理数的乘法》。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本节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
1.4.1 有理数的乘法
说课稿
数学081
高娟文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增强。
四、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例,来引入课堂。龟兔赛跑的故事每个人都知道,或许让人乏味。于是我对赛跑制度稍做了修改,从同向跑改成了反向跑,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本节课做了个很好的开头。在赛跑过程中,我采用ppt进行动态演示,请学生做裁判,观察乌龟和兔子分别在什么地方,借助数轴完成四个有理数的乘法算式。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5分钟。
(二)、探求新知
在有了四个有理数乘法算式后,我请同学观察分析,从而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根据学生的归纳过程,我举出一个简单的例子(-5)*(-3)来进行计算,步步引导得出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步骤。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4分钟。
(三)、讲练结合
在学习了新知后,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于是我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对于例题1简单的有理数乘法运算,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同时在例题过程中穿插新知——倒数。之后我将学生们带入生活,将生活中的示例作为一个例题,请学生解答。
学生在初步掌握了新知之后,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来展现自我。于是我将学生们带入下一环节,小试身手。
6道简易的乘法计算题,作为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我将这些乘法计算题推广为多个有理数相乘,学生进入思考的时间,当学生思考出计算方案后,我有进一步提问它们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学生讨论后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性质。
学习了该性质之后,学生会产生疑问——多个有理数相乘,该如何计算呢?计算步骤又是怎样的?带着疑问,我将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算式作为例题,进行讲解,学生进行练习,充分体现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14分钟。
(四)、新知再探
在学生掌握了本堂课的前半部分知识后,我乘热打铁,请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有理数乘法算式,并进行归类。结合整数的乘法法则,观察分析有理数乘法具有哪些法则性质。学生合作交流之后,归纳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交换律、结合律及分配律。即ab=ba ,(ab)c=a(bc),a(b+c)=ab+ac.紧接着,我设计例题,请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计算。学(+-)*12,有解法1:先算括号里面的,将三个分数分母有生讨论,对于462111理化后进行加减,然后再乘以12;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将因数逐一进行分配,最后进行加减。计算得到的答案一样,于是我提出问题哪个更简便,从而学生可以运用这些乘法法则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运算速度与质量。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11分钟。
(五)、炉火纯青
本堂课所要求的知识已经基本学完,学生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堂课的知识,为更加深化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我设计了两个生活实例,作为我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请学生帮助解决。这样设计,充分展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同时学
1.4.1 有理数的乘法
说课稿
数学081
高娟文
生也体会到了数学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本环节我设计时间为5分钟。
(六)、小结归纳
本堂课的知识已经学完,我引导学生再次认真阅读教材,巩固本节内容,请学生归纳本节内容,同时我提出三个问题:本堂课的学习,1.你学会了什么?
2.你掌握了哪些数学知识?
3.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为5分钟。
(七)、作业布置
由于本堂课的内容属于简单类型,我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为本节内容课后题目,让学生及时进行知识的巩固;选做题为下节课内容的预习与简单的练习,让学生为下节课做好准备,有余力的学生去完成,满足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充分展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上就是我对《有理数的乘法》的说课,有不足之处,请各位指正,谢谢!
数学081
总的来说,这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用小棒摆成小雨伞,每个小雨伞用了5根小棒,2个小雨伞,3个小雨伞,4个小雨伞,5个小雨伞,各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老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马上动手操作,实践,总结。
2、广泛进行合作交流,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
在课堂中,教师花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探索中得出5的`乘法口诀。这正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通过听这节课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疑问有:
1.由于学生已具有学习2、3、4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独立编写乘法口诀的意图,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老师在“放”的度上不够大胆。
2.上课伊始,老师若利用一把手有五个手指,让学生五个五个的数,很自然的导课。这样更好些。
3. 课前预设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的知识起点,而不是理想化。
《5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已经懂得了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的基础上学的,杨老师上的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运用尝试教学法的理念,精心设计了能让学生小组合作、动口表达、发展思维的活动。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注意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
七岁的小孩子突然面对那么多老师,心里的紧张是可想而知的,通过师生游戏,孩子们紧张的心情得到了放松,笑容出来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亲切的语言,适时进行的评价,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落实了口算天天练,口算设计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口算中设计了5+5+5+5=
3+3+3+3=
4+4+4= 等计算练习,通过师生比赛,感受老师计算得快是由于有秘籍是会口诀,从而引出乘法口诀。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应用于生活。新授部分从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入手,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四、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培养了学生自主归纳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杨老师出示福娃图,得出1个5到5个5相加是多少,非常自然地引出乘法算式进而得出口诀,在直观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抽象过渡,使学生归纳整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其次,及时反馈,培养学生规范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说口诀时,有一个孩子说的不够规范,如三五一十五,杨老师好地抓住了这个契机,让其他学生帮忙找问题所在,即规范了口诀、又加深了学生对口诀的记忆。
五、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练。
巩固练习环节也是一大亮点,把练习题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既层层递进,又很生活化,显得生动有趣,使数学练习不再枯燥乏味。
当然,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对本节课,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在板书方面没有出示5的乘法口诀。
二是学生书本上的乘法口诀没有补充完整,做一做也没有完成!
【课堂再现】
1. 问题情境
如图, 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 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原点O.
(1)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右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左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右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左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2. 数学探索
(1)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右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生1:2×3 = 6, 它应该在数轴上点6的位置.
(2)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左爬行,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生2: (-2) ×3 = -6, 它应该在数轴上点-6的位置.
师:这儿为什么是 (-2) 呢?
生2:前面向右爬行是正, 这儿是向左爬行, 应该是负.
师:那我们规定方向向右为正, 向左为负.
(3)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右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生3: (0 - 2) ×3 = -6, 它应该在点-6的位置.
师:为什么表示成 (0-2) 呢?
生3:因为3分钟前.
师:时间有了前后了, 怎么区分呢?
生集体:规定3分钟后为正, 3分钟前为负.
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列式呢?
生4:2× (-3) = -6, 它应该在数轴上点-6的位置.
(4) 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钟2 cm的速度向左爬行, 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生5: (-2) × (-3) = 6, 它应该在数轴上点6的位置.
3. 数学活动
师:说一说下列算式表示的意义和可能的结果?
(-2) × 2, 2 × (-2) .
4. 归纳小结
【教材理解】
1. 教材先“做一做”, 比较水位与今天的变化情况 , 然后再用有理数的运算来研究上面的问题. 2. 教材接着“试一试”, 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过程, 试写出1天后、2天后、1天前、2天前的水位变化的数学式子. 在此基础上, 教材列出了14组类似的算式 , 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问题情境的解决过程, 先理解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 再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水位的变化结果, 即得出算式结果. 这儿不妨给时间请学生说一说式子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再来研究水位变化结果, 有助于学生得出结果. 3. 教材再“议一议”, 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中紧紧抓住两个因素:符号的确定, 绝对值的确定. 4. 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比较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教师整合资源 , 真正用教材教
教师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整合了其他版本的教材资源, 用人教版教材的情境 (蜗牛爬行) 来引入新课. 体现“用教材教”的新课程理念. “用教材教”, 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 根据自身的实践与研究, 自主地领会、探讨课程与教学, 把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中介”来加以利用的教学行为. 在这种理念下, 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钻研教学方法, 还要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进行理解与创造. 本课教师首先从课堂情境上整合了多种版本教材资源, 而且在后面的例题中也进行了教材资源的整合, 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
2. 教师创新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日常的数学教学充分地告诉我们, 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 可以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数学情境的创设一般有这样一些种类:数学故事与数学史, 新旧知识的冲突, 以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背景, 知识的实际应用, 数学悬念, 数学活动与数学实验, 计算机辅助, 等等. 本课教师以蜗牛爬行的数学探索活动为情境,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 引人入胜, 有利于学生学习.
3. 教师教学设计科学
教师整节 课设计为 : 情境———活动 ———概念———例题———练习———延伸. 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归纳出乘法法则, 以例题来师生共同解决,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熟悉运用, 以题组练习的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最后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 对优等生进行提高思维的引领. 整个过程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师生互动和谐 , 课堂气氛热烈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然而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 我们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此唤起学生主体意识, 师生互动, 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节课中,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和学生和谐互动, 课堂氛围热烈,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磨课建议
1. 学习有理数乘法的必要性要引导学生感受
任何知识的产生和学习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必要性, 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 我们教师如何跟学生交代, 或者如何在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这种必要性, 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先导.
2. 情境问题的研究应遵循 “先 结果后算式 ”的思维
3. 分类 、归纳的数学思想渗透要到位
本节课在问题情境的后部分, 学生填写表格的基础上, 如何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教材采用的是“议一议”. 这个“议一议”的文章 , 教师要做好 :引导学生发现算式特征 , 正确地进行分类 (这里可以参照前面的加法法则, 分成同号、异号与0三类) ,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分类? 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分类?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归纳法则 (再次参照前面的加法法则, 思考结果的决定因素:符号、绝对值) , 不断小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这里既让学生进行了分类和归纳, 还引导学生借助前面的数学知识和活动经验来解决问题, 不单单是数学思想的渗透, 还涉及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深层次思考】
读懂, 才能用好.
一、教材固有的权威性
我们知道每一套教材都是组织一批专家、学者、骨干教师集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编制的, 蕴含了他们的长期教学经验和智慧, 每一次的印刷还要征集很多一线教师的教学意见进行修订, 使得教材得到不断完善. 不容置疑, 教材本身是具有很大的权威性的.
二、认真研读教材, 理解教材意图
教材固有的权威性决定了:对于教材,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好好研读, 要深刻理解和领悟教材中每一个细节的内涵, 弄清每一个问题的用意, 这样才能很好地感受到大批教材编制人员和修订人员的智慧, 这样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教学.
有些时候, 并不是教材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可能是我们偏离了教材的用意, 没有弄懂编者的心;有些时候, 我们没有能够发现教材的那些好, 不是教材本身不好, 而是我们还不够智慧.
研读教材要读懂教材的字里行间, 特别要关注教材中的卡通人物对话、内容解读, 以及“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等等, 每一个活动的安排都有其必要性, 有其存在的合理价值.研读教材还要和课标或者其他版本教材综合起来研读, 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理解, 通过课标的理解, 我们才能真正很好地读懂教材.
三、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十年了, 我们的教师也能很好地理解和关注教学目标的变化, 但是实际教学中注重的还不够.我们的数学教学当然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上有所收获, 能进行问题的解决, 还要让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数学活动经验、方法, 便于我们进行后面的数学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不是只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 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数学经验的积累, 数学方法的熟悉, 数学情感的培养. 那么, 教材中哪些地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经验和方法, 我们要读懂教材, 否则, 三维目标的达成只是一个形式.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哪些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数学经验和方法, 我们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还有弄清学生.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用好教材.
四、读懂教材, 才能用好教材
这节课从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于老师在自主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练习形式多样有趣,由易到难,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了了学生的观察、交流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王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在这节课的教学伊始,王老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音乐《一个师傅三个徒弟》,并提出在这首歌曲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字?当学生说到72和81时,张老师又提问:这两个数字相差多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自然出示情景图引出本课的教学。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不但引起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无处不在的。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学习的前面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了,应该说学生对于9的口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王老师也是让生自主编口诀,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加深对口诀的理解。
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精神。
在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王老师是因为留给了他们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王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1、利用好玩的生活情境,初步感知乘法的意义
课堂创设了学生喜欢的情境游乐园入手,直接把学生松散的心紧紧抓牢。通过让学生观察游乐园中活动项目,发掘数学信息,初步感知相同加数这个概念。
2、师生互动交流,共同体验乘法意义
整节课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打开了,争着回答黑板上几个加法算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展示着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的利用学生的发言小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对乘法的读写法作了明确的点拨示范,给了学生很好的榜样作用。
3、练习形式丰富多彩,及时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练习的形式有看图填空、判断(我来当小老师),方式有动手摆学具、抢答、小组比赛等,通过多种练习手段,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又全方位的巩固了乘法的意义。
4、课堂中对学生的复述、分析能力方面训练到位
建议:
1、在得出乘法意义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如4+4+….+4随着加数的越来越多,解决这样的问题用加法来计算太麻烦了,亲身体会到加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局限性,从而使乘法的出现水到渠成。
2、练习题中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比如利用5+5+5+6可以写成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将“静态的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动态的探究式学习”,提倡将“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由此产生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生本课堂”。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6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后学习的又一个新内容,它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乘法口诀教学中的一个教学难点。高老师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通过独立探索,归纳出乘法口诀。在学生自主探索编制乘法口诀过程中,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这节课具体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新课导入由老师带同学们到海底世界游览,看见一条特别的鱼,出示图片,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发现1条小鱼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从而得出1条鱼是1个6,可以写成乘法算式1×6=6,6×1=6,接着老师又出示一条鱼,让大家观察现在有几条鱼?学生们很快发现有两条鱼共是12个三角形组成,也就是2个6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2×6=12,6×2=12,根据两次引导观察,随后教师又出示如果有3条鱼、4条鱼、5条鱼、6条鱼你们又能知道它们是由几个三角形组成?并能写出相应的算式和乘法口诀吗?把后面的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发现规律的基础上,在出示美丽海景的场景后,高老师以下面问题的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而后根据学生的探索结果,逐一填表。让学生充分熟悉6的倍数,为之后顺利编写6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让学生观察6的倍数实物图并依此填表格的过程,揭示了鱼的条数与三角形个数的对应关系,渗透了函数的对应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对于解决一个问题而言,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答案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根据每一排6个五角星图,高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编口诀,由于学生已具有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绝大部分学生能成功编写口诀,培养了学生初步整理数据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老师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才有了感悟口诀特点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精彩回答。当高老师提出问题:“读口诀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学生汇报:“下面每个得数都比上面多6。”
教给学生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数学意识,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用。这堂课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独立编写乘法口诀的意图,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高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她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其获得长足的进步。
在本课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是:
1、在学习6的乘法口诀之前,学生已经有了2--5的乘法口诀基础,我考虑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如果能在复习时用几个问题简单的回顾2--5的乘法口诀的特点或编制过程,能为新课自主编制6的乘法口诀打好知识基础。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有效地掌握6的乘法口诀,初步感受数学中知识的迁移这一重要学习方法。
老师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我探究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和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从俞老师整堂课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我认为是比较完整的。上课一开始,俞老师让学生们动手,用小棒摆一摆,摆成几堆,并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一共用了几根小棒,这一环节让学生自主摆放若干小棒,捕捉生活中常见的摆设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这说明只有数学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
在引出乘法的时候,教师用一双手有10个指头,同桌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2个10相加,接着如果一小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手指,就要把5个10相加,最后引出“如果要把全班小朋友的手指都加起来,要加多少个10,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样呢?”这个问题。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非常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但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有些心急,没有当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的麻烦就已经迫不急待地介绍乘法,我认为这时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伊始,张老师用课件让学生欣赏音乐,并提出在这首歌曲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字?当学生说到72和81时,张老师又提问:这两个数字相差多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自然出示星星图引出本课的教学。对有限的资源加以利用,不但引起学生的热情,也让学生体会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9的乘法口诀是学生在学习的前面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了,应该说学生对于9的口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在这里张老师也是让生自主编口诀,利用知识的迁移作用,加深对口诀的理解。并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自己的想法,完全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精神。
在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合作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张老师是因为留给了他们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9的乘法口诀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规律,编出后该怎样记住呢?张老师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隐藏的规律,寻找记忆口诀的途径。让学生找一找乘法算式积的规律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在帮助学生记忆9的乘法口诀时,张老师让学生学习用双手记忆9的乘法口诀,生动形象,学生学得愉快、扎实,随后又运用多媒体出示“9元超市”和“9言诗”来进一步巩固9的乘法口诀,学生积极性很高。张老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建议:
1、在编9的乘法口诀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去动手圈出星星图,加深对口诀的理解,用全编对的可以奖励星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在学生做口算题讲评时,有学生把27说成72,其实9的乘法口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十八,()八十一,()二十七,()七十二,()四十五,()五十四,()三十六,()六十三。
听刘老师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有以下感受:
第一:刘老师注重让孩子说出题中有几个要求,让孩子清楚先干什么,在干什么,具有条理性。
接着我觉得刘老师设计的用12个圆片平均分一分,让孩子动手摆一摆,同桌交流,这个题设计的非常好,不仅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强化孩子对除法的意义的理解。刘老师对于孩子回答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精神状态更加高涨,以及及时让学生整理学具。但是这个环节中我觉得刘老师如果让孩子汇报时能更强调让孩子说出平均分,加强平均分的意识,这样在处理信息窗时,孩子提问题时就能轻松自如的说出“平均”两字。
第二:处理信息窗时,刘老师注重让孩子懂得筛选信息,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当孩子列出算式时,刘老师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用除法?以及得数怎么来的?再次强调除法的意义以及让孩子探索算法。探索算法时,刘老师引导学生比较算法,找出最优化的方法。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只要还有一个孩子举手,她都会给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这点是我要学习的。
接着艾老师的《倒数》这节课,我的.感受是:
第一:关于“倒”,这个多音字,
接着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找出答案。但是我觉得第2个问题:书中谁的发现使你得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强调的是谁的发现,我觉得改为“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更贴近课题。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艾老师开始只是强调乘积是1,而忽视了让学生理解倒数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我觉得设计这样几句话会让孩子更容易理解“互为”:我和你是好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而不能说成“我是好朋友,你是好朋友。”这是我的一点想法。
【有理数的乘法评课稿】推荐阅读:
1.4.1 有理数的乘法说课稿07-25
有理数的乘法2教案09-13
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法07-13
有理数的乘法浙教版07-21
数字《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09-09
有理数的乘法测试题10-13
有理数乘法二说课11-19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说课稿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