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精选8篇)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篇1

摘要: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调整,“提高小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这一改革春风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主动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适时创新课堂教学,传授自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乐趣,为小学生的自学做好万全准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学习教学环境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也渐渐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而小学语文作为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主学习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逐步得到师生们的关注。

一、打造有趣的教学环境,提高小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天生对新鲜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活泼有趣的东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抓住这一点,将课堂营造出一种欢快、和谐、明朗的氛围,使孩子们的心情都能放松下来,将自己完全融入到课堂之中,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来说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课文《猴子捞月》时,为调动小学生的自学积极性,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同学们都见过猴子吗?猴子都哪些特点呢?”在问题的激发下,孩子们也会打开话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此时,可以继续问:“本文的猴子正在做什么呢?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一来,大家对新课的探究兴趣迅速提高,回答问题的欲望也就更强了,为调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巧妙运用小组合作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锻炼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依照自己的自主学习任务完成自主学习。待学生自学完后,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确定课堂的教学环节。结合不同学年段的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例如,在学习课文《匆匆》时,就课文的写作特色为题,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先在小组内讨论文中的修辞方法的使用,之后,再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感受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之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思考重点内容。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

学生是知识学习的主人。在开展自主学习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充裕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充分去阅读课文,积极思考、感悟、加强情感体验、不断探究,切记千要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过场。如果学生的自学只是简单的走过场,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样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进度,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促进小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基于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主动为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充足的空间,有效指导他们展开自主探究。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唤醒,主动参与意识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真正得到落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合理性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结合学生的说,才能够真正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是如何达到思维的合理性的。因此,笔者在上课时也总是想方法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的自由空间,切实做到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民主,为学生构建一片自主探究的蓝天。我也会经常鼓励学情不同的学生就自己的学习情况阐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通过这样的自主表达的引导,能够让全班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促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学科。

五、激励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多样、灵活、生动且丰富的评价语,好的评价语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氛围也总是生机勃勃的。例如,我在探讨课文《快乐的大公鸡》时,让学生扮演大公鸡的角色,然后在主动去阅读课文,此时,我抓住时机,多鼓励学生,“大家读得真不错!”“我们听了都很佩服你读的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再读一遍给大家听听!”这种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鼓励能让学生听后被深深感染到,在这种语言的感染下,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教学的高潮也渐渐形成。在实际教学中,也可以建立分组式的教学模式,结合每组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给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学实践表明,丰富的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而且还能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激发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自主学习促使新课程标准真正进入到语文课堂之中。当语文课堂充满乐趣,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常开不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当中,在此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大胆探索,为学生的学习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新课标,学习品质,培养

学习品质是中学生的学习方法、自信心、意志力、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学习习惯等方面品质的总和。它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一般偏重于为人处世的态度, 而学习品质则专门指学习的态度、情感、意志、个性和方法等。学习品质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 它还反映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品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在课程的理念、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以往有了重大的突破和改革, 对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国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因此,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进入学习的角色, 是化学教学中应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笔者通过实践与研究, 探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与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能使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 现分述如下。

一、自信心的培养是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基础

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础条件, 要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培养树立他们相应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自信意味着自己相信自己, 它是人们对自己力量充分估价的一种内心体验, 是一种反映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是人们成长和成才的重要品质, 是人们主观能动性的源泉之一。即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积极心理学家Fredrickson在对传统的一般情绪理论进行发展, 认为每一种情绪都有自己相对应的、特别的行为, 传统心理学称为特定行为倾向。积极情绪能扩建个体的行为或思想, 而消极情绪则会缩小个体的行为或思想。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实施“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做到尖子生吃饱, 中等生、学困生吃好, 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 激励竞争, 形成一个“兵教兵, 兵教官, 官教兵”, 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具体做法有: (1) 分层备课。首先必须对所教班级的学生情况有准确的了解, 然后进行分层, 按学习能力的不同大致分为A、B、C三层。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层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哪个层次的学生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2) 每一节教学时, 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 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 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 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3) 设计多层次练习, 供不同层次学生使用, 主要从巩固知识、检查缺漏、培养能力三方面设计。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解答,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 同时鼓励较低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努力。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 努力做好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 确实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动力

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质量, 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推动力。它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事物, 汲取知识, 探求真理, 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情趣, 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学习兴趣能够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起到准备作用;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具有推动作用, 对正在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创造性态度具有促进作用。所以,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学生成长的起点, 成就事业的沃土。它能够使得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优先而集中的注意, 深入而活跃的认识, 愉快而轻松的探究, 形成坚持不懈的学习行为等。

笔者认为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新课的讲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导入新课以后, 学生的学习兴趣暂时得到激发, 接下来是要使学生这种暂时的兴趣得到维持。因此, 新课的讲解中也必须贯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尤其是一些表面枯燥的知识。例如, 在构思《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时, 考虑到单纯的讲授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而这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近, 于是将其设计为如下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的模式:

首先, 我们从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角度介绍社会对材料科学的要求, 科学为材料科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技术为材料科学提供了现实条件。还介绍了材料科学在信息社会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简要说明其发展趋势。紧接着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最为常见的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的一些技能, 通过师生对话提出了下列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⒈列举你见过的玻璃制品的用途。

⒉简要描述砖厂的生产过程。

⒊列举你见过的陶瓷产品。

⒋描述你在建筑工地中看到的大功率照明灯及其材料性能。

⒌描述摩托车发动机结构 (用图绘出) 及其原理, 设想无冷却发动机对材料的要求。

接下来, 按区域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然后引导学生审视有关阅读材料与文本对话, 或让学生查找资料与专家对话, 或在学习小组分别表述自己的观念与同学对话, 或寻求教师的帮助与教师对话, 或留问题让学生课外继续思考与自己对话。在这样的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中完成了所选内容的学习。再组织各学习小组分别陈述自己对问题的解决情况, 进行交流。

教师应以学生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为背景来组织学习活动, 使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生活中去发现并加以感受, 改变教育远离生活, 给人以神秘色彩的局面。使教育走向平凡的生活,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意志的培养是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关键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意志行动, 必须要有行动目的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而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许多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优越条件之中, 缺少艰难环境的锻炼, 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意志薄弱, 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遇到学习中的困难, 缺少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意志品质, 遭受一点挫折就悲观失望, 随意放弃等现象十分严重。

笔者通过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学习动机, 使中学生形成学习的自觉性。 (2) 改进授课方法, 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快乐中培养意志。如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增强意志的愿望。 (3) 采取表扬与鼓励成功的方法。 (4) 利用正确的舆论评价逐步培养学生的锻炼动机等。笔者的实践经验证明, 加强中学生的学习意志是培养学习品质的关键。

四、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的精髓

创新精神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 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 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 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散性思维, 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化学教学中, 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如《化学Ⅱ》关于原电池的教学, 可这样创设教学情景:把2mol/L的Na 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 然后分别投人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 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者快, 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 这是学生熟知的。问题一提出, 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 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 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镁、铝作电极, 浸人Na OH溶液中, 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 但镁不跟溶液反应, 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 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用铝、铜作电极, 浸人浓HNO3溶液中, 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 但铝被浓钝化作正极, 铜作负极。

用电流计验证, 果然符合。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突破常规, 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框, 能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 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五、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学生学习品质形成的标志

叶圣陶先生给教育的定义“就是要养成习惯”。的确,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 而且能使其终身收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趋向定型化、稳固化, 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而这些正是学习品质的具体表现。中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阶段,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就尤为重要。

笔者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 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 多让学生各抒己见, 多听学生意见, 与学生配合, 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 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 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 笔者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例如, 学习《化学必修Ⅰ》氯气溶于水时, 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 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 Cl2、Na2 CO3、和Ag 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 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 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让学生各抒己见, 相互启发, 教师再巡回点拨, 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发现问题, 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 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学生 学习品质 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07-02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这不仅是为了增强眼前的教学效果,也是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学生从小养成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才能充分发挥后继学习的潜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品质呢 ? 下面我就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四方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有益尝试。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最清晰,思维活动也最活跃、最有效。由此可见,只有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如我在教《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边介绍作者,边随手几笔勾画出李白翘首遥望瀑布的神态。当学生慢速朗读“日照香炉升紫烟”时,我又快速画出初升的太阳、香炉山和几缕烟雾,并在相应的地方板书“香炉山”“升紫烟”,接着引导学生根据板画说出本句的意思。然后我又画出了瀑布等景致,并随着诗意巧妙地强化渲染,边画边指导学生理解,学生看着板画,仿佛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灵感,他们赞美瀑布,赞美大自然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样的教与学真可谓教中有趣,学中有乐,学生始终在一种兴趣盎然的状态中,课堂教学效益达到了最佳化。

当然,在教学中,我还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有一定难度,但又经过努力所能及的问题易产生兴趣,太难太易都不会产生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力求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从而达到“有效”“有用”的提问目的。

2.课内课外一脉相承,促进学习兴趣的延续。教学中,我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来引導学生的课外行动。我根据不同的课文精心设计了各种结尾,有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充和丰富课文的内容;有的引导学生对事物或生活做细致的观察;有的鼓励学生立志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有的则巧设悬念,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3.实施赏识、激励策略,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实践告诉我们,对小学生而言促使其不断发展的不一定是远大的目标或理想,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赞赏往往就是激发其努力奋进的直接动力。在教学中,我带着放大镜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我经常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用优美的语言去肯定他们。在作业批改时,对于作业中的亮点,我多给予学生赞赏和鼓励,而这些优点一旦被发现,学生将会在暗示这一心理作用下,使优点成长起来,真正成为显著的优点,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激发学生炽热的情感

情感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心理因素,人们无时无刻不体验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用喜怒哀乐来表现出自身的内心感受。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在认知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小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起,如果他们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的话,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丰富、更深刻、更生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字词句篇的训练,透过字里行间,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涛,使学生、教师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可以说,如果一节语文课不能把学生的情感调动到制高点,那么这节课就谈不上是一节很成功的课。

三、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某种目的,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一个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就能调节自己的外部行动和心理状态,克服困难,坚持斗争,实现对客观世界有目的的改造。如果一个人缺乏顽强的意志,做事有头无尾,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那他就注定一事无成。小学语文教学以其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了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和其他名人的热爱科学、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等意志品质,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大雪山》《爱迪生》等等。教者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更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涵,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铸就学生独立的性格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且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是以一种习惯化的方式来影响智力与能力活动的表现形式。小学生的性格正处于被塑造而尚未定型的阶段,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勤于动脑,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满自信,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具有唯一与不唯一的对立统一性,又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意识到,你在千方百计地影响学生,但又必须让学生超脱你的影响,在人才激烈竞争的当今世界更需要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4).

[2]索清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个性化培养[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4).

[3]彭雪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5,(4):64-65.

[4]梁再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4).

[5]郝贵富.在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J].学周刊,2015,(3):165-165.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篇4

【关键词】 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提高意识;创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74―01

在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及合作品质,从而使合作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让学生乐于合作,敢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情况不一样,小组成员是否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并提出问题且倾听他人的建议与意见,并将此视为一种快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合作是一种需要,一种快乐,告诉他们“教学相长”的道理,帮助他人不但可以获得同学们的尊重,而且对自己的学习也是一种检验,还可以通过合作查找到自己的不足。

合作要想取得更大的效益,离不开每个参与者真正地参与到合作中来,并且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个声音,不但包括自己的疑问,还包括自己的发现与心得,甚至可以是一种猜测。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并鼓励那些在学习中较为吃力的学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学生对合作的认识,让学生消除合作的顾虑,使他们既敢于在合作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寻求帮助;也乐于把自己的发现或想法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让合作变得更加坦诚、友善和真挚。

一、明确规则,培养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规则意识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有秩序地进行交流,并能够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发言。小组每个成员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合作学习质量。同时,合作学习的纪律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另一重要方面。教师可以对合作学习中的纪律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在合作中发言的纪律、倾听的要求、讨论问题的规则要求等。明确了纪律要求,小组成员才能遵守规则,从而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二、明确任务,丰富成果形式

明确的任务是合作学习的风向标。问题不明确,过于笼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无处下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同样不会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热情。任务的确立必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明确,又要具有一定的弹性,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合作的热情,又可以增??他们的合作意愿。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对内容的认识并不一致,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这就在合作中产生了新的问题。有时候产生问题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成果。有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会产生分歧。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解决不了问题也没关系,但必须明白分歧所在,这也是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取得的有意义的成果进行表彰与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功之举”。这样,明确而又丰富的成果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成就感更大一些,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如在教学七年级上 Unit6 Section A时,先不要让学生打开书,可以利用多媒体逐一播放前3幅图片和学生一起讨论:Where’re they? What’re they doing? 然后把复印好的后6幅图片每组分发一套,让学生4人一组讨论图片的排列顺序,并在组内达成一致意见。允许不同组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利用多媒体呈现关键词,让学生小组共同讨论为每幅图选择合适的词并全班校对。利用关键词组内再次讨论,各抒己见,用完整的句子表达图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对整个故事的叙述。这个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和展示个人能力提高机会。

三、基于自主,优化程序,让合作学习中有“我的价值”

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笔者在班级内进行合作教学时,一般采用下面的程序,来增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自我意识。第一步,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自我认识。第二步便是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进行问题、体会的交流,可以形成共识,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有分歧的要明确分歧。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在不断地交流中对学习内容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第三步,对于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确保每一个“我”参与其中,让学生感觉到自我存在,感觉到“我的价值”,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合作中来。合作学习是一种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合作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中意识到自我价值,学会交流,学会竞争,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篇5

---学习模块二心得体会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听、说、读、写四方面的策略训练,我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听”的策略训练

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是课堂听力训练的基本原则。听力训练分为三个环节,即听前、听中和听后。听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听前为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是听力设计中的应有环节。听前要设计好热身活动让学生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并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听前激发学生欲望是后续听力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想听,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找出听力材料中与他们相关的联系点。找到这个点后,才能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其思考。此

外,通过图片、标题,或是讨论,让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大意进行预测也很有效。处理生词也很重要。当然,学生需要学会带着生词获取信息的策略。但是听力环节可能会有听写结合的题,一定要提前帮学生准备好要求他们写的词,使教学具有实效性,否则他们即使听懂了也写不出来

听中的活动中有很多种,如听信息,排顺序;听信息,列项目;听信息,补全文字;听并画图;听并制作;听并填空;听写;听并记笔记;听指令,完成系列动作;听并选择;听并匹配。听中的任务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一般到具体,任务要以获取信息为主,同时要有对归纳、推断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取完信息后,老师还可以采取精听的方式,让学生再听,引导学生切实地把阅读词汇转化为声音信息。

听后练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听写结合,也可以是听说结合,如:口头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模拟对话,复述或转述所听内容,作出书面回应,总结要点,改变所听内容和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等。

在做听后任务设计时,不但要考虑任务与听力话题是否相关,还要考虑与听力中获取的语言相关度高不高。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真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说”的训练

说的活动的程序:激活——提取——熟练——记忆——反应——整合。

训练要选择与学生水平相当并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有趣味性和真实性,且话题要具体,目的要明确

说前要设计活动激活表达动机,呈现情景与环境,熟悉话题和语境,语言准备,让学生明确对话任务。

说的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个人、对子。活动设计有多种,如:表演情景对话,模拟情景对话,短剧表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演讲,简短报告,讲故事,接续故事,复述故事,相互补充信息等。

说后要组织学生列出要点和细节,写出要点并转述信息。

三、阅读训练

阅读前教师不必帮助学生处理新词难句,“无障碍”阅读反而使学生丧失了语篇自主阅读的策略和能力。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文本的整体,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其有意识地寻找整体框架并在理解的全过程中发挥整体的功能。

阅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语篇、解决语篇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因此,教师应反复研读阅读课文,不但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搞清楚文章的发展脉络、篇章结构、段落联系、句际关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不是机械地走某个特定流程的过场,而应是一个具有人文的、互动的、个性的过程。在 PWP 教学模式下设计活动时,应该

遵循 三个原则: 1.不同环节、不同活动要递进有效,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要体现层次; 2.保障个体学习时间,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 3.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根据。所以,教师应基于学生情况,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要运用什么技能,是否和本教学阶段的重点技能相呼应,是否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规律,是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活动设计要遵循以下逻辑规律:课文内容理解在先,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在后;理解的过程要体现层次,从整体到局部,从主旨大意到细节,从表层到深层;语言知识教学要紧密联系课文的内容,融合在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

四、写作策略

将写作和阅读教学割裂而彼此孤立是不科学的。“读写整合”的教学方式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真实合理的写作训练,展开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促进。阅读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写作中有意义的“交际”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练习运用语言的条件。“读”属于理解技能,“写”属于表达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技能一般略高于表达技能。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适当考虑降低表达技能的要求。

教师应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内化过程,紧扣阅读理解的内容和过程,开展以阅读材料为依托的借鉴式写作,在借鉴阅读材料的组织构思方式、词汇语句的选取和意义表达等方面的技

巧时,展开阅读中的写作训练,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设计情境,借鉴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深层次地运用语块。

阅读就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感知新的语言现象,学习和运用这些新内容,经历感知—体验—操练—运用的过程,丰富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感知—体验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操练—运用是在阅读后完成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情景,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2.阅读欣赏,借鉴阅读文本的语篇模式,学习谋篇、拓展、衔接等技能。

阅读就是获取作者所要给予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思想,同时发现和学习表达本主题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学生应能模仿作者,使自己就这一主题内容进行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每篇文章根据体裁都有相应的结构模式,各种话题的文章都由相应的内容组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语篇的模式并在阅读后进行借鉴,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3.深化主题,借鉴阅读文本的丰富内涵,提升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

思维与表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两种能力。教师应利用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对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以提高学

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以主题内容形式出现的课文也是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这一层面的要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情感态度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

中学生生物学习策略及其培养研究 篇6

刘丽红安阳市实验中学邮编:455000

【摘要】 学习策略研究近年来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实质,学习策略研究发展的脉络,个体策略发展的阶段特征、年龄特征和水平特征以及策略的体系构建和策略的教育训练六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以为国内学习策略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语言学习理论依据 培养策略学习策略教育训练 引言

只有当学生们积极,学而又懂得怎么学习时,他们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对学习方法的调节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或优化学习策略,能有效的提高学习质量,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全面提升个人创造能力和创造品位。

一、什么是学习策略?

通俗地讲,学习策略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习方法”。但是,不少中学生会说:我们几乎每学期都在听老师讲学习方法,可是,我们的学习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根本的改变。我必须承认:情况确实如此。老师告诉学生:“你们要注意学习方法。”这样的告诫或教导可能太多了,然而,重要的不是老师的告诫或教导,而是学生自己的实际体验;重要的不是老师对“学习方法”的笼统介绍,而是学生所接受的具有实际内容和指标的训练。

二、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的关系

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在这个加工过程中,学习策略既参与信息加工,又对其进行控制。学习策略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控制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以便有效地储存和提取信息。就学习策略的本质而言,由于学习策略是一种策略性知识,它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包括信息加工流程所有环节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如注意、复述、精细加工、组织编码等。其中,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是对信息进行的直接加工,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等属于认知策略;而对信息加工的控制过程则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视与指导着个体认知过程的进行,属于自

我监控策略。由此可知,学习策略既参与信息加工又对其进行控制。

学习策略参与信息加工,主要是指其中的认知策略(主要是指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的选择、识记与组织)直接参与信息加工过程,并影响信息加工的效果。学习策略对信息加工进行控制,主要是指自我监控策略对个体认知过程的监视、管理和指导。

三、简述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的作用。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就其实质来看,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它包括三方面内容:(1)关于人的知识。(2)关于任务的知识。(3)关于策略的知识。

一般来讲,元认知策略在学习中具有如下三方面作用:

1. 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学习情境有哪些变量,并意识和体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它们的变化情况。

2. 可以使学生意识和体验到自己拥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方法,并且明了这些学习方法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意识和体验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根据学习变量间的关系与它们的变化情况,自觉地选择、安排、使用和调整学习方法;知道自己拥有的各种学习方法的作用、适用范围与适用条件,并且能选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可以使学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激活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任务变化,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使用;根据学习效果,客观地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并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作为改进自己学习的重要手段。

四、如何培养元认知策略?

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获得有三条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自发的获得;二是结合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元认知的能力;三是通过专门的训练获得。研究表明,后两种途径对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有重要作用。但无论是结合学科的培养还是专门的训练都离不开以下五条具体途径和三种具体方法。

1.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要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首先要提高学生五方面的意识性:①学生清晰了解任务的意识性;②掌握学习材料特点的意识性;③使用策略的意识性;④把握自己学习特点的意识性;⑤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意识性。

2.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研究表明,学生元认知水平与其拥有的元认知知识有极大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元认知知识的传授,并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强化这些知识的应用,同时还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方式,诱发学生产生元认知的体验,并不断提高这些体验的精确性,以提高元认知水平。

3.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为了使元认知训练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应根据学习过程的特点,按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元认知指导。

4.给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反馈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反馈环境,不但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与策略,而且还要使他们愿意接受别人的评价。在这样一个环境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地引导学生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外部反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反馈,并逐渐培养他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真正学会元认知学习。

5.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教师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和认知活动的调控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非智力因素中的努力程度、动机激发、个人性格特点、认知风格等方面的调控。最终使学生能把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控有机的结合起来。

元认知训练的方法即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知识传授法三种。

自我提问法就是在元认知训练中,通过提供一系列供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单,不断地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自我训练问题单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三个部分。

相互提问法即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份类似于上述的自我提问单,要求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根据问题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

知识传授法主要是通过传授学习理论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关于元认知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元认知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自觉地将元认知运用于学习中生成适当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五、中学生应当如何发展生物学习策略?

调查表明,我们的中学生至少缺乏下面一些学习策略的素养:

1.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估能力;

3.学习情绪的调控;

4.信心的保持;

5.合作精神;

6.自主学习方法。

中学生应当针对自己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改进学习策略。一个人良好的学习策略应当及早培养,事实上,应当越早越好。但是,这并不等于说,高中学生已经无法提高学习策略水平了。我们应当认识到:即使是成年人,在经过了学习策略训练之后,也会明显地看到效果。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按照上面的三类目标找出自己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们应当依靠自己的分析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2.从改变学习习惯入手。学习策略一般都渗透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中,所以,我们进行学习的主要障碍是不良的学习习惯,改变习惯就是提高学习策略水平。

3.放慢学习速度,克服急躁情绪。培育好的学习策略,必须从某一项具体的学习事件做起,放慢学习速度将有助于改变原有的不良习惯,在一件事情上做成功了,我们就有了新的模式,今后,就会照该模式做下去。

4.小步子前进。不要企望一次成功,不要企望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要用小步子逐渐地抵达目标。

5.注重内心检验。在每一次学习事件里,我们都应当把一半的功夫花在化验和反思上。比如说,你正在构思一小段英语短文,你可以先用几分钟想一想自己如何写,然后停下来,“检阅”一下自己这个“想”的过程,看看自己是怎样“想”的,可否做一些调整,接下去,再进行几分钟的构思。

6.反复磨练自己在学习事件过程中的那些瞬间活动。你读一篇文字,说或写一段话,那转瞬即逝的心理活动实际上是决定你的学习质量的关键性环节,你要抓住这样的关键环节,不断地锻炼自己,不断地提高这些瞬间的“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课题实施总结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课题组

2.信息素养的内涵、层次及培养陈维维沈书生

3.网络环境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4.秦晓芳,“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外外语教学》,1996 年第四月期。

中学生生物学习策略及

其培养研究

安阳市实验中学

学生学习品质培养策略 篇7

关键词:专注,效果

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关注班级的每一名学生, 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 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无论是自习课, 还是正式上课时间, 我都经常在教室外面观察班里的情况。在上课的时候, 有的学生认真地听着教师的讲述, 认真地看着黑板上的每一题, 并且不断地做记录;有的学生虽然也想好好听课, 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思想上容易“开小差”;还有的学生上课偷偷看小说、睡觉、玩手机。学习同样的内容, 是否认真对待、是否专注, 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 同班学生的年龄相仿、智力差异不大、环境相同条件下的学习效果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就是学生是否专注地学习。

专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 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前提, 是学习程度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要想让学生专注地学, 首先要搞清楚导致学生学习不专注的原因。

一是生理原因。

因为生病等原因, 身体难受, 注意力不能集中起来;也可能因为睡眠不足, 容易困, 所以有的学生就趴在桌子上睡了。

二是心理原因。

有些学生升入高中时成绩差, 就认为自己怎么学都赶不上别人了, 便不认真去学了;有些学生认为学的东西没有用, 学了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 思想消极, 行为懒散, 最终“破罐子破摔”。

三是环境因素。

有些学生只有在安静或舒适的环境中才能专注地学习, 所以, 外部环境是安静、有序, 还是嘈杂、混乱, 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四是家庭和教师原因。

有些家长的“不正确”教育, 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的要求过低, 学生会产生不思进取的思想。任课教师的一些不适当的言行, 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或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从而影响对本学科的学习。

五是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

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 学生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电脑、手机、mp3等电子产品上, 容易上“瘾”。所以在上课时学生容易“开小差”, 虽然表面上在听课, 心已经跑到电脑或手机的游戏上去了, 甚至直接在课堂上玩起来。

六是青春期的特殊性。

青春期的学生, 虽然各方面已经趋于成熟, 但是心智、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仍不成熟, 看问题难免有些片面。但是, 学生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 各方面不想再受到束缚, 更加剧了他们思想的复杂性, 更容易在课堂上“开小差”, 不能专注于学习。

为了通过提高学生的专注度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经过不断努力, 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打造严肃、活泼、向上的学习环境, 营造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的条件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专注学习的前提条件, 在安静、有序的环境中他们更容易专注地学习,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 我要求学生, 上课期间保持安静, 自习课上不要讨论问题, 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相应作业;另外, 不管是卫生、内务、课桌物品摆放, 还是自习纪律、课间操都有完整的评比考核制度, 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事情要做就做最好”的竞争意识, 有竞争才有压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目标。目标明确了, 就会专注地去做。

二、心理教育

针对家庭环境特殊、个性突出及心理有异常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针对不同的情况, 提前“备课”, 做好疏通引导。对于这些情况, 我采取了一些措施: (1) 个别谈话。通过对日常情况的观察, 了解个体差异和一些学生的反常表现, 通过个别交流解开学生的心结, 帮助学生摆正做事的态度。 (2) 通过日记进行倾诉, 把自身的问题写出来。因为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 所以我鼓励他们每天坚持写日记, 抒发情感, 宣泄情绪, 作为自己心灵的“加油站”。 (3) 通过运动发泄出来, 转移干扰因素。班里的体育课一直都是按时上课, 通过运动学生既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和休息, 又可以宣泄郁闷和枯燥的心情。

三、试题分析, 明确目标, 鼓足干劲

每次练习后, 我都会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深层原因, 从而明确目标以及努力的方向。

四、严格班级纪律, 规范生活规律

班里各方面要求都比较严格, 排除影响学生专注度的外在因素。比如, 自习课保持安静, 不得随便离开座位, 不讨论问题;平时严查上课使用手机、mp3、游戏机等。我要求学生, 集体就餐要“有秩序、食不语、不浪费、饭后餐桌干净”;宿舍整洁、床铺整齐、按时休息, 不影响他人;课间操整齐有序、步伐整齐、口号响亮。

初中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篇8

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的优化构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它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习活动,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如学习态度、动机、习惯与方法、自信心等通过影响智力活动而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它是学习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良好的学习品质是学生健全人格在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所以学生人格的形成直接决定着学习品质的培养。

一、科学施教,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指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有用、有价值且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以此为乐。它是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影响着学习行为结果和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除家长外,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态度、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学科内容、组织形式、课堂情境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所以,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体现出对学科的热爱等情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并加工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或改变学习态度。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过这样一句话“学校中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第斯多惠在其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从“人的主动性是人的本质”这一观点出发,认为教师主要应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出最高教学原则是“激励学生独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是“激励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找寻真理中得到发展”。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动必须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并最终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二、采用科学的技术和手段,培养学习的内在动力

如果学生学习动力来源于自身,那么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及追求的目的,无需外力推动,如求知欲、好奇心等。这种内部动力是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如果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由学生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客观因素引起的,是为了获得(避免)家长或老师的奖励(惩罚)而读书,为了应付考试而开夜车学习,这种外部动力是暂时、不稳定的,会因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学习品质最终要培养其内在学习动力。因此,教师或家长应利用一些方法和技术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持续推动学习活动的高效进行。

1.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教育家指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增强学生努力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课堂上,学生对某位学生的评价往往是随着教师的态度在变化着,教师的评价是他们的示范。教师对学生是信任和赏识,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自信,同时对他人也采取欣赏的态度。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积极肯定、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从而产生使自己更好更优秀的愿望。这种积极的心态迁移到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知识技能掌握得好,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学生就会喜欢学校、老师,从而进入学习的良性循环状态。

2.恰当奖惩,使外动力转化为内动力。“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但表扬和奖励使用过多或不当都有消极作用。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反而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树立新的人才观。学生具有多元智力,我们的人才观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应主张人的个性发展,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领域成材,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在今后不同领域中成材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所以,表扬与奖励首先要具体。表扬学生某一点好,如作业字迹清楚或按时完成,其次要及时。经常及时告诉学生学习中的优点,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以激发其上进心。经常地反馈学习中的信息会激起学生继续努力的愿望,使学生不断地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后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逐渐增大精神奖励。

三、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学习方法不科学,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不同年级教会学生学习的任务也不同:低年级,首先教给学生书写技能、识字和阅读的方法。其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从小教会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增多加深,学生要学得快、学得好更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如预习、听课、复习、独立作业和各种记忆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更好地学习。

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学习自觉、主动,不用管、不用催,长大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也能主动学习。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的推动力量,使学生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好成绩,它能使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低年级和高年级,如高年级的阅读、独立思考、积极发言、预习、复习、总结等习惯。它们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逐渐养成的,其形成主要依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训练。对此,教师应有预见性,力争主动,绝不能放任自流,等学习上出了问题再处理和补救。

总之,要让学生感知学习与生活的重要真理。每节课前师生共同学习真理启示语,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感知能力、能自我平衡、自负其责的求学者。“我们每人必须走好自己的路,无人能代替。”要让学生明白做一个独立思考、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的重要性。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离退休党支部建设的思考下一篇:雪落江南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