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调研报告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合调研报告(推荐8篇)

综合调研报告 篇1

综合调研报告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建筑安装总公司 “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是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是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领导方式转变的认识,也是提高对机遇意识、统筹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民本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主要途径。为了把这次活动的各项工作落实的更好。最近,我们按照制定的“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中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就“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活动开展的初步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以来,我们狠抓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努力转变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使党员和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就全中心党员、领导干部和全体职工状况来讲,总体上是好的,是团结和谐的、有凝聚力、向心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近年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狠抓党员和领导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全中心学习理论的风气日趋浓厚。特别是“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开展后,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党性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得到加强,中心上下能够在思想上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具有严明的组织纪律。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有较强的组织观念,自觉做到“四个服从”。特别是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员,干部能够认真执行有关制度和规定,自觉维护内部团结,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党员、领导干部基本能够做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职工,查实情、摸实底、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四是具有较强的凝聚力、战斗力。班子从自身做起,认真抓好自身建设,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改进了工作,以新作风、新面貌、新形象,影响和带动了党员干部和全体职工坚持把干好工作、成就事业、服务人民作为根本目标,以事业统一思想,以发展凝聚人心,中心上下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初步形成了同心协力干事业,同舟共济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按照中央、省委、总局、分局的安排,总公司开展了“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同时进行了别开生面的重温党的誓词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各自分管的工作,结合“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等八个方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通过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个别谈话、组织讨论的方式,广泛听取职工意见,了解掌握了一些情况,对领导班子、党员干部及全中心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梳理后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素质有待提高。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虽然有学习制度,但不经常坚持,效果不理想,有流于形式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埋头于具体工作,不注重学习,更新知识,思想老化、知识老化,独挡一面的能力有待提高,领导能力、工作水平还不适应发展形势的要求。二是创新意识不强,结构有待优化。干部队伍本科以上学历、有专业职称的较少;同时,还存在干部经历结构单一的问题,一些干部包括个别领导干部在一个岗位或一个部门工作时间长,不能及时交流和轮岗,因而容易产生惰性,形成思维定势,工作停滞不前。三是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主要表现是:思想僵化,凡事找依据、等上面、领导不说的不敢干;政治迟钝,行动疲沓,对政策研究不透彻,形势分析不准确;不能将上级政策与本单位实际有效结合,照抄照搬,死板教条,灵活运用、创造性工作不够,求稳怕乱,不敢创新,怕出乱子,怕担责任;因循守旧,墨守陈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竞争意识、运作能力差。四是竞争、创新意识不强。面对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束手无策,没 招数、没突破,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求无功,但求无过,责任心不强;缺少负重前进、知难而上的精神,没有争一流、争上游,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工作干劲。五是工作作风有待改进。一些干部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深入基层少、深入职工少、调查研究少,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有的干部在工作上不愿、不敢甚至不会抓落实,说的多,做的少,布臵的多,督促检查的少,落实不到位,致使一些工作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三、小结

这次综合调研,既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化解了一些矛盾,也找准了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对找出的问题我们要结合“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具体要求,逐条对照、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彻底进行整改,确保此项工作深入扎实落到实处

综合调研报告 篇2

三年多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加剧了人们对现有企业报告价值的担忧, 在信息超载的情况下居然缺乏金融危机预警的信息, 企业无法完整地披露其运营全景, 尤其是使诸如风险、机遇等关键性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 因此, 改进企业报告体系已成刻不容缓之事 (蔡海静, 2012) 。

在这种背景下, 2010年8月, 一个专门致力于发展“综合报告”框架及编制标准的国际机构———国际综合报告理事会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 IIRC) 成立。2011年9月, IIRC发布了一份关于综合报告的讨论稿“综合报告进程:21世纪的价值传递” (Towards Integrated Reporting:Communicating Value in the 21st Century) , 征求意见截止2011年12月14日。该讨论稿倡导出台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并首次提出了构建综合报告制度的若干设想和原则, 编制发布企业综合报告被提到有助于企业价值和持续的价值经营的高度。2011年10月, IIRC正式宣布了包括中国香港中电控股在内的, 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和行业的40余家企业进入综合报告试点项目的名单。2012年12月底, 国际综合报告理事会编撰“综合报告框架原型”问世, 并称其1.0版本将于一年内发布。2013年4月16日, IIRC发布了其建议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征求意见稿, 意见反馈截止2013年7月15日。这是IIRC和国际会计行业专家致力于推动传统财务报告模式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成果, 同时, 也意味着新的企业报告框架即将落地 (Deloitte, 2013) 。

目前关于企业综合报告制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都尚属于初始阶段, 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更是几乎空白。考虑到《框架》对我国积极参与综合报告准则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现介绍如下。

2 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介绍评析

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认为, 公司报告需要不断地发展以至于能对组织的战略、管理、绩效和前景如何在其外部环境的背景下带来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提供简明的沟通。提出国际综合报告 () 框架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要, 并为未来提供基础。因此, 综合报告框架初稿建议将综合报告定义为:有关某个组织的策略、治理、业绩和前景如何在外部环境中创造短期、中期和长期价值的情况进行的简明沟通。综合报告框架的要求是以原则为基础且并不注重计量或披露个别事项或特定的关键绩效指标 (KPI) 的衡量规则。

2.1 三个基本概念

首先是资本。资本是指某个组织为取得成功所仰赖的作为对其业务模式之投入的价值储备, 且此类价值因该组织的活动和产出而增加、减少或发生转变。此类定义将当前对财务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关注拓宽至将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社会和关系资本 (此类资本均与人类活动相联系) 和自然资本 (该资本为其他资本提供了相关环境) 纳入关注范围 (见图1) 。

第二个基本概念是业务模式。业务模式是指某个主体如何通过选定的投入 (资源) 、经营活动、产出 (产品和服务) 及结果 (正面和负面的内部结果和外部结果) 系统创造价值。该组织的核心是它的业务模式, 吸引各种资本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作为投入, 通过其商业活动, 将其转化为产出 (产品, 服务, 副产品和废弃物) 。该组织的活动和产出所产生的结果受到资本的影响。一些资本属于组织, 而其他则属于利益相关者或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

第三个基本概念是创造价值 (图2) 。综合报告中的“价值”概念比价值的传统含义 (即, 着重关注财务业绩) 更为宽泛, 且包含通过增加、减少或转变资本而创造出的其他价值形式 (各种价值形式均可能最终对财务收益产生影响) 。因此, 该价值的概念基础较为宽泛, 涵盖针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不同时间范围, 并要求关注所有相关的资本。

2.2 指导原则

第一, 战略重点和发展方向。一份综合报告应该能够洞察组织战略, 和组织战略与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内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与资本使用且受影响之间的关系。

第二, 信息的连接。综合报告应该表明,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价值创造, 各部分之间的组合、相关性和依赖性对于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 利益相关者的反应。一份综合报告应提供组织与其关键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组织了解、考虑和回应其关键的利益相关者的合法要求、兴趣和期望。

第四, 重要性和简洁性。其中重要性的概念是一项事项是否重要是指如果从高级管理层和治理层角度看, 这样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能够实质性地影响主要预期报告使用者评估组织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

简洁性的概念是综合报告包括简洁的信息, 在提供了充足信息的情况下, 避免了冗余信息。组织需在简洁和其他指导原则之间寻求平衡, 特别是完整性和可比性。

第五, 可靠性和完整性。一份综合报告应包括所有的重要事项, 包括正面和负面的事项, 且该报告没有重大错误。可靠性是指信息的可靠性是受重大错误的平衡和自由的影响。可靠性是由机制, 比如强大的内部报告系统来增强, 适当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以及独立的、外部保障。

第六, 一致性和可比性。综合报告的信息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 而且要能在影响组织自身的价值创造重要性上与其他组织进行比较。

2.3 内容要素

一份综合报告包括以下内容, 并回答了针对每一个内容提出的问题: (1) 组织概览和外部环境; (2) 治理; (3) 机会和风险; (4) 策略和资源分配; (5) 业务模式等。

第一, 组织概览和外部环境。综合报告必须能回答出如下问题:该组织从事什么业务?该组织在何种环境下经营?

综合报告确定组织的使命和愿景, 并通过识别以下内容来提供基本的背景资料:

组织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念;所有权和经营结构;主要业务、市场、产品和服务;竞争格局和市场定位 (考虑譬如新的竞争威胁和替代产品或替代服务的威胁, 客户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和竞争强度等因素) 等。

第二, 治理。综合报告必须能回答出如下问题:组织的治理结构如何为其创造短期、中期和长期价值的能力提供支持?

综合报告通过提供以下内容来回答问题:

该组织的领导结构, 包括治理层人员和相应技能的多样性。

通过特定过程作出战略决策, 建立和监测组织的文化, 包括“高层基调”和对风险的态度等。

第三, 机会和风险。综合报告必须能回答出如下问题:对该组织创造短期、中期和长期价值的能力产生影响的特定机会和风险有哪些?该组织如何处理这些机会和风险?

综合报告应注意以下问题:

机遇与风险的特殊来源可能是来自内部, 外部或通常是两者的混合。外部来源, 包括那些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 (参考组织概览和外部环境) 。内部来源, 包括那些来自组织的业务活动 (参考基本概念之业务模式) 。

组织评估机遇与风险实现机会的大小以及产生影响的大小等。

第四, 策略和资源分配。综合报告必须能回答出如下问题:该组织的发展目标是什么?该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该目标?

综合报告应注意以下问题:

该组织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

该策略已到位, 或者打算实施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等。

第五, 业务模式。综合报告必须能回答出如下问题:该组织采用何种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的稳健性如何?

综合报告描述了组织的业务模型, 并着重研究了其稳健性。这包括:

关键投入以及它们如何与资本相关且是由资本派生出的 (是该组织所依赖的或提供的组织分化的来源) 。

2.4 准备与列报

该部分旨在指导和帮助组织实施已讨论过的指导原则和内容要素,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报告频率; (2) 实质性测定法; (3) 重大事项的披露; (4) 治理层的参与; (5) 可信性; (6) 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时间框架; (7) 报告边界 (图3) ; (8) 聚合与解聚; (9) 使用科技。

3 对我国综合报告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综合报告的编制和发展, 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要求, 也与相关部门呼吁企业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不谋而合。综合报告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界、会计界以及金融界等经济各领域而言都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等环节尚未成熟, 远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因此, 我国应密切跟踪综合报告领域最新国际动态, 参与国际综合报告相关问题的研究, 做好有关标准、制度建设准备工作, 从而推动我国企业报告体系的建设, 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强调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的背景下, 仅仅披露财务信息的传统财务报告已经无法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涉及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信息的综合报告已成为企业报告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综合报告理事会在2013年4月16日发布了最新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征求意见稿, 考虑到《框架》对我国积极参与综合报告准则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对综合报告当前的国际发展动态进行了概述且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评析。这对我国综合报告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综合报告,框架,内容介绍

参考文献

[1]蔡海静.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谈“整合报告”对企业价值的贡献[J].财务与金融, 2012, (12) :81-85.

[2]徐欣, 卢瑞杰.综合报告框架的构建及其面临的挑战[J].财会探析, 2012, (11) :164-165.

[3]杨敏, 刘光忠, 陆建桥, 等.综合报告国际发展动态及我国应对举措[J].会计研究, 2012, (9) :3-8.

[4]IIRC Press Release.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grated Reporting Committee (IIRC) [EB/OL].http://www.theiirc.org/.

综合调研报告 篇3

一、从业人员基本状况

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现有从业人员310人,女性138人,占44.5%。其中:事业单位编制员工114人,女性37人,占32.5%;非事业单位编制的聘用制员工196人,女性101人,占51.5%。截至2008年6月底,全社党政人才5人,占1.6%;有专业技术职务人才98人,占31.6%,新闻人才140人,占45.2%;现代传媒信息技术人才4人,占1.3%;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58人,占51%,其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2人,占0.6%。中共党员57名、享受省级政府特殊津贴1名、省级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区级人大代表1名。

(一)各类从业人员年龄结构

1、党政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46岁,女性2人

2、专业技术职务人才年龄结构

平均年龄34岁,女性29人。

3、各类专业岗位人才学历结构

平均年龄32岁,女性129人

(二)各类从业人员学历状况

1、党政人才学历结构

高中以下占4%、中专占6%、大专占35%、大学本科占49%、硕士研究生占5%

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现状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年龄结构逐步向年轻化方向发展,到2008年6月底,平均年龄由2004年36岁下降为31岁;40岁以下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占就业人数的84%,基本形成了以40岁以下人才为主体的格局。队伍整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高职称、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才由2003年的28名增加至现在64名,专业技术职务的结构比例(初:中:副高:正高)由2003年的3:1:1:0.2转变为现在的0.8:1:0.4:0.1。办报和经营管理模式正向着更加科学和健康的方向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结构比例(党政人才:传媒信息人才:新闻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由2003年的0.05:0.02:1:1.3转变为0.04:0.03:1:1.2。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在人才引进方面,合理配置各部门职能和编制,重点引进新闻和经营管理人才。按照集团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进人标准,所有新进员工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经笔试和面试考核,择优录取,对于招聘各专业技术岗位人才还制定了必备的条件,如:新闻采编人才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等;出版制作、校对和经营管理人才需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等。2004年以来,新进员工共计7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大学本科32人、大专25人、中专(高中)以下11人;专业技术岗位65人、普通岗位8人。

1、党政人才队伍以充分发挥每名员工一专多能作用为主,合理调配工作职能,2004年以来没有新增一名员工。

2、新闻队伍以注重培养新人和储备人才为宗旨,人才的引进以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新闻人才36名,平均年龄27岁,占现有新闻人才的27%,其中:直接从省外重点院校招聘了14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5名,中共党员8名。

3、经营管理队伍的人才引进是以培养新人、从社会挖掘人才为主,2004年以来,引进经营管理人才34名,平均年龄30岁,占现有经营管理人才的19%,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28名,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7名。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对年轻人才的培养,为新安人才梯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同时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增强他们的敬业精神。如:在学历教育方面,鼓励年轻人参加高学历的继续教育,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目前全社就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85%。为了学习发达省份的先进办报理念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近年来,共派出5名年轻记者赴深圳、北京先进报社跟班分别进行2~6个月的培训学习;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各类重大策划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如:在今年我省雪灾和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宣传报道中,年轻记者发扬能吃苦、善战斗、敢打硬仗的精神,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回了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报道。

(三)在人才服务方面,为使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安心本职工作,总编办公室在人员调配、工资、奖金、福利、劳动保障以及职务晋升等方面根据有关规定,给予及时、到位的服务。经常主动与各业务部门沟通,随时掌握各部门人员动态情况,为所有员工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各项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了人才队伍的凝聚力,拉近了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感情。

(四)在人才激励方面,把人才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传统的用人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首先,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上能下。其次,我们还实行了“末位淘汰制”。如:近年来,从优秀年轻人中提拔了3名30岁以下员工担任中层领导工作;对于4名不适宜现岗位工作的中层干部,及时给予免职或调岗;对年度考核不合格者,有7名予以辞退、6名予以待岗。

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性质不同设立不同的奖金分配方案,打破了过去“大锅饭”的分配做法,并在重大策划活动和经营创收中,有突出贡献者另给予重奖,每年报社评选出的“星级”人物,次年予以享受中层干部的工作津贴。

三、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本社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由于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职务晋升、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学习深造、发展机遇等诸多方面,目前仍受到现有体制、机制和经济制约,难以满足各类人才的学习、进修和学术交流等需求,有时会出现既引不进外地优秀人才,也留不住本地培养出的优秀人才的尴尬局面。

2、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高学历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较慢;二是一部分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后,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三是现有职称评定政策,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健全,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基本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3、专业人才自我提高意识不强,计划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根除,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较高,自我学习、自我培训和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不够,导致素质和能力提高不快,适应不了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4、缺乏具有中高以上专业职务和经营管理人才,到目前为止全社只有2人具有经济师职务、1人具有会计师职务。

5、对人才使用、培养等用人方面,机制还不够灵活,择优录用、绩能考核、一岗一薪等还没有完全放开,还存在官本位和论资排辈等现象。本社现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平均年龄44岁,与全社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相比明显“老化”。

四、今后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规划

人才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从报社的实际出发,牢牢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把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加快制订人才规划。按照省委宣传部和集团的要求,根据本社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报在社会的影响力和优势,以培养适用型人才为主,努力改善人才环境,积极引进急需的人才和智力。

2、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要着眼于提高政治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人才队伍;着眼于提高本报在报业市场的竞争力,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报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积极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制度,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要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促进学习型单位的形成。要加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实效。在3~5年内使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就业人员的30%以上,特别是要培养中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3、不断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在引进培养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要出台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引进人才在薪酬、评优、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营造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

4、提高经营管理人才素质。目前,本报存在采编力量强、经营管理环节较弱的局面。随着本报与南非MIH集团的全面合作,今后,要加大对现有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选人的优势,扩大选人视野,把那些素质较好、潜力较大、市场需要的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拔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对本报后备经营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训,通过举办专业培训和送高等院校深造等多种形式,促进后备人才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报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切实改变粗放的经营管理的状况。

5、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重点培养工程。随着新安晚报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发展,今后我们在实施经营管理和采编人才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同时,要确保有足够的高层人才为报社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力度,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重点培养有发展前途的中高级人才。■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报告 篇4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及农村污水、垃圾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摆在了突出位臵,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有部分村庄脏、乱、差现象突出,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任务依然艰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农村环境现状

我县下辖12个镇(街道),共有村庄448个,农村人口40.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7%。近年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较快发展,但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相比,多数村庄的环境面貌变化不大,甚至个别村庄出现退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污染环境。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部分有害物质通过田间沟渠或者地下水系流入江河,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农民废弃的化肥包装袋、农药瓶等污染物,由于得不到统一收集、处臵,大量存在野外农田,既影响乡村景观,又污染水源;畜禽养殖场由于规划不合理,排放的污水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二是生活污染不断加

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但是旧的陈规陋习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随意倾倒,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长期受到太阳曝晒、雨水冲刷,恶臭难闻、污水横流,甚至有些村的生活垃圾被直接倾倒到河流中,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县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另外农村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三大堆‛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也造成直接的影响。三是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环境。由于城镇的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有些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这导致了很多村庄周围小工厂、小作坊林立,并且这些土小企业大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手续不全,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村民健康。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实力和重视程度有差异,各镇(街道)、村之间环境卫生状况有较大差距。从总体上来讲,我县南部农村环境要好于北部村庄,靠近国省道的村庄环境要好于远离重要干线的村庄,有帮扶单位的村庄环境要好于没有帮扶单位的村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村民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严重性和整治工作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对于在农村中展开的环境整治活动,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在环境整治取得初步

成效后,总有部分村民仍沿用不良的生活习惯,破坏整治成果,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对于栽植的树木随手破坏,垃圾依旧按习惯扔在老地方。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镇、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增收渠道不多,镇、村财力薄弱,环境整治所需资金缺口大;个别镇(街道)和帮扶部门只做‚表面文章‛,有想法无行动,有形式无内容,有动作无效果,主观上看还是存在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大局意识、执行能力薄弱等问题;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镇办过分或单纯依赖上级投入和支持,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缺思路、少办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好。

三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各镇(街道)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尚未到位,缺少大型的垃圾清运车辆,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各镇(街道)虽然设立了垃圾暂存点,有的村庄也配臵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但是缺少保洁员,且运转和维护不到位,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离‚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相距甚远。

四是执法巡查力度不足。近年来,各镇(街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发展了一大批企业。虽然大部分企业能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但仍有个别企业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五是长效机制不健全。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大部分镇、村重视集中整治,却轻视长效机制的建立,往往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反弹严重。再就是个别镇、村整治力度不大,流于做表面文章,对乱搭乱建、店外经营、广告牌匾不统一和广告牌匾破旧等问题整治不到位,卫生死角清理不彻底。国省道两侧拆迁力度不大,甚至有的镇存在边拆旧边建新现象,且绿化带内积存垃圾杂物,虽然各镇、村成立了专业巡查队伍和巾帼环卫队、保洁队,但是没能做到定期巡查和清扫,导致整治好的环境无法得以保持。

三、我县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召开动员会议、现场观摩督导、年终考核评比等多种措施,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一是整合资源,积极做好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自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按照‚突出‘四动’,围绕‘十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抓好12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并实现了全面达标,涌现出寨郝、耿郭、阎陈、伏田、安家、东河东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二是治管并重,扎实开展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作。自2010年起,我县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及其它主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优美、和谐文明新博兴”为目标,以绿化、亮化、净化、美

化、硬化‚五大工程‛为载体,广泛发动沿路村庄群众加大村庄绿化力度,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力争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积极创建‚绿化文明示范村‛,村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三是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自2011年起,我县以国省道、铁路等主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村庄,镇(街道)驻地,旅游景区周边村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社区为重点区域,并辐射延伸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2011年共完成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14个、县级生态文明村125个,2012年计划拟创建市级村45个,已完成总任务的91%;拟创建县级村160个,已完成总任务的81%,村村制定了‚五化‛创建方案,组建了保洁队伍。

四是突出重点,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2011年8月份,我县以建设‚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优美、文明和谐新博兴‛为目标定位,在全县集中开展了以生态文明村创建、旧城改造合村并居、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突破乔庄吕艺村庄道路硬化、城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环保整治及违法占地清理等六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五是广泛参与,全力开展“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2012年3月至4月底,我县以国省道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城乡环

境综合整治力度,并结合各自实际开始配备保洁人员及其辅助工具、垃圾收集设施及清运车辆,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卫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经过全县群众干部的努力,‚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城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搞好农村环境整治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事关城乡统筹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不管村民的收入多高、生活多富裕,只要农村环境面貌得不到根本改变,就不能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各镇(街道)是农村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指导、亲自参战;分管领导要靠上抓部署、抓指导、抓检查、抓落实。县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全力做好环境整治服务工作。县直帮扶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完成帮扶任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负责好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督导检查、业务考核等。针对整治工作的推进和开展,要由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由主管业务部门牵头、会同其他相关责任部门合力抓,切实加快工作推进。

二是改进农业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开展

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广新型喷药器械,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普及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专用肥、复合肥、生物肥、沼气肥等新型肥料;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效益;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合理规划布局,尽量远离水源、河流,并完善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的污染治理设施,对粪便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防止任意排污现象发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把环境整治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在县电视台、报社开设专栏,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编印《宣传手册》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发动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县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农村环境整治的进展情况和好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使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发挥妇女的巾帼模范作用,向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妇女成立巾帼环卫服务队,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谐家园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人人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是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环保厅与滨州市人民政府、博兴县人民政府就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达成的有关协议,充分利用省、市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提供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强化监管措施,推动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全县每个村庄都要按照每300人配备1名保洁员、每50人设臵一个垃圾桶(箱)的标准,尽快将保洁人员及其辅助工具、环卫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尽快形成完善的城乡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处理体系,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是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多元投入。坚持城乡均衡原则,加大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环境建设工作的支出力度;帮扶部门要充分认识‚大投入大变化、小投入小变化、早投入早变化、无投入无变化‛的规律,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真帮、真包、真支持,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加强对有关农业和涉农资金的整合,将农房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电网改造、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有重点、‚捆绑式‛向农村环境整治倾斜;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环境整治多渠道投资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六是强化工业监管,严控农村污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严格管控工业污染物排放,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完善管网配套设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中小微企业综合调研报告 篇5

一、XX区中小微企业调查问卷汇总分析

1、企业的基本情况

从9个基层商会收到的165份有效问卷中的企业注册资金和职工人数可以看到,我区小微企业的比重较大。注册资本在2000万以上的企业有XX家,占17.6%;2000万以下的企业有XX家,其中500万—1999万有XX家,占28.5%;100—499万有XX家,占23%;100万以下的企业最多,有XX家,占30.9%。再从企业职工人数划分看,企业职工人数处于XX人以下的为57.0%,XX人的为32.4%,职工人数在XX以上的企业占10.6%。

在受调查企业的产业分布中,第二产业比较集中,有XX家,占XX%,主要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工、服装等,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2.5%和10%。

2、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受调查企业在收入对比中,呈增加的趋势。有82家企业销售收入增加,占近50%;59家企业销售收入持平,只有24家是减少的。虽然从调查情况上看,企业销售收入持续增加,但利润与201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利润增长的仅占23%,减少的占58%,基本持平的占19%。

通过对企业利润下降原因的调查结果统计,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原材料、能源价格的增加是主要原因,分别有87家和75家选择这两项,其次是融资成本的上升和销售的减少,分别有36家和31家企业认同。

图5 企业利润下降原因的调查结果(企业样本数93家)

3、企业融资贷款情况

问卷调查企业2011年融资额与2010年相比,基本持平的占主流,有85家,占59%;增加的有46家,占32%;减少的有13家,占9%。说明九成企业对融资有稳定和增加的需求。2011年融资成本比2010年有较明显增长趋势,增长的有57家,占43%,基本持平的有69家,占52%,减少的有7家,仅占5%。企业融资渠道及方式调查结果表明,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也相当的单一,以资产抵押的方式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有120家,占89%,其中资产抵押占89%,信用和担保仅占2%和9%。民间贷款有13家,占9%,其它渠道占1%。几乎很少有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私募等新型的融资方式进行资金的募集。

4、企业负担情况

问卷调查企业有58%(95家)认为企业税费负担较重,是影响企业扶持健康发展的主要困难。2011年企业纳税额与2010年相比,呈增长趋势。有63企业纳税额增加,占43%;另有63家企业基本持平;减少的有21家,占14%。2011年涉税种类平均有6项,与2010年基本持平。2011年企业缴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总额与2010年相比,也呈增长趋势。36家企业收费总额增加,占60%;基本持平的有15家,占25%;减少的有9家,占15%。2011年企业涉及缴纳费用的种类平均约为4项。

5、企业用工情况

受调查企业2012年企业用工与2011年相比,虽然用工人数大致持平,少部分的企业有所增加,但是职工平均薪酬普遍增加。在调查的163家企业中有122家企业认为职工平均薪酬有所增加,占八成左右;30家企业认为大致持平。职工薪酬的普遍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负担,压缩了利润空间。在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看,在北仑的生活成本高居首位,占60%,其次是子女就地上学问题,占37%,薪酬问题占32%。

6、企业对形势的判断及应对措施

受调查企业对当前经济发展趋势的总体判断是不容乐观,有70%认为“不好说”,认为“已经见底、趋向好转”和“已经开始好转”的占21%,有9%企业持悲观态度,认为还将“继续恶化。

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多数企业积极采取各项应对措施,如近50%的企业选择“调整产品结构”和“削减生产经营成本”,49%企业有技术改造计划,12%企业“减少投资”,11%企业加大融资力度。但也有21%的企业信心不足,持观望状态,选择“没有改变,和往常一样”。

7、企业对持续稳定发展的诉求

受调查企业中有82%(135家)当前最盼望的政府帮扶措施是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并保持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62家),近七成(113家)企业希望减税,近五成企业(80家)希望降息,三分之一企业(55家)希望能扩大融资渠道。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普惠性的政策类帮扶措施呼声较高,而对政府开展的入企个性化服务及培训服务等措施反应平淡,仅占6%(10家)和10%(17家)。

对我区经济发展环境调

查,企业回应率不高,除有48%(79家)认为政府服务最满意外,其它选项比例均未超过20%。认为我区经济发展环境中最满意的依次是:政府服务48%(79家)、市场环境17%(28家)、金融服务13%(22家)、商业法制9%(15家)、社会服务7%(12家);最不满意的依次是:市场环境17%(28家)、金融服务16%(26家)、教育科技13%(21家)、政府服务9%(14家)、商业法制7%(12家)、社会服务6%(10家)。

二、我区中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综合本次参加问卷和走访、座谈的企业反映的情况和问卷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三荒”和“三高”,即资金荒、用工荒、市场荒及高税负、高成本和高风险。主要困难和问题如下:

1、企业负担较重,后劲不足。

一是成本上升过快,已成为当前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问卷调查中有133家企业认同这点。由于劳动力、原材料、土地、房租、公共资源(水、电、气等)、环保等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推高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同时因国家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也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二是税费负担较重,加重企业困难。本次调研中,企业普遍认为当前的税费负担较重,2011年的税和费的缴纳总额比2010年增加的企业占总样本的43%和60%。税费负担的增加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十分明显,参与调研的企业认为,当税费成本上升时,作为在行业中极少有定价权的小微企业来讲,无法通过提高价格来消化成本,或者通过减员或减薪来压缩成本,只能通过减少利润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企业用工环境日趋恶化,信心降低。

一是招工难。我区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需求较大。调查中有46%企业反映用工短缺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既缺大量的产业工人,又缺高素质的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在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等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一些劳动力输出地区获得了较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同时,北仑高企的生活成本、子女就地上学困难等问题及不算丰富的生活功能配套,使北仑对于人才和劳动力的吸引力正在日渐削弱。二是用工难。企业普遍反映新生代的农民工普遍缺乏上一代吃苦耐劳的劳动者本色,员工不讲诚信的随意频繁跳槽现象较多,加剧了企业用工紧张的局面。三是用工贵。为应对用工短缺问题,大多数企业采用提高工资薪酬、福利待遇等措施,劳动力成本上升明显。据调查显示,2011年,近80%企业的工人平均工资比2010年增加,增幅普遍在10%左右。即使如此,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使得企业家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信心明显降低。

3、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较为突出。

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就改善我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可谓是动足了脑筋,如设立了总规模为2亿元的应急专项资金、区财政安排5000万企业贷款风险等重点向小微企业倾斜、引进融资担保公司、区工商联与民生银行推出中小企业“共同风险资金体”项目等举措,解决了部分企业的部分资金需求。但由于金融组织体系、产品体系、服务体系不健全和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抵押担保能力不足等原因,中小企业贷款覆盖率及融资规模比重仍然比较低,远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需求。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还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贷款附加条件多。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而银行考虑风险因素,除放贷利率偏高外,同时对中小企业贷款增加了“配比”、企业联保等诸多附加条件,增加融资难度。问卷调查中95%企业的融资成本比上一年没有减少。一些企业反映,银行融资年利息综合成本已超10%,借款企业沦为银行的“打工者”。过高的融资成本抽走了企业有限的利润,打压了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信心。

4、外贸出口企业风险增大。

我区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既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挑战。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目前一些企业正遭遇的困境可以用“两头夹击”来形容:对外接单难,对内经营成本高。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增长疲软,出口企业面临的需求不足、竞争压力和贸易摩擦问题突出,企业订单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在原料价格波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工厂的利润正越来越低,有些订单没钱赚不愿意接。受市场变数增多的影响,有企业反映以前合作很守信用的海外合作伙伴也开始出现不守信的情况,比如超期付货款、临时大幅压价等,许多企业也不敢接长单、大单。此外,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大了企业的成本风险。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升值压力的继续存在,一些以外贸出口企业汇兑损失较大。出口产品以美元结算,资金回收期长,而原材料来自国内,人民币待续升值加大了企业成本压力从而加大了企业的成本风险。

5、企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

一是企业“低、小、弱”问题突出。从行业分布来看,我区的劳动密集性传统行业、低附加值的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这个群体,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品牌与研发相对薄弱。企业间缺少分工与协作,没能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较弱,由于企业原创性、自主性产品少,缺乏自主创新的专利技术标准的话语权和产品定价权,企业应对市场、产品变化能力不足,竞争力不强。三是企业经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小富即安”意识浓,遇到危机应对无策,在转型升级方面往往处于“无心转、无力转、无处转”境地。

三、解决我区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吸收就业的主渠道,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是创业创新的重要源泉,也是大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摇篮,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要解决当前中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应坚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因势利导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1、优化政策服务,提振发展信心。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调研中多数企业反映能享受的很少。为让优惠政策发挥最好的政策效果,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策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探索建立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的评估体系,评估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中,充分考虑小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生存环境,不以绝对的规模化区别对待,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向“精、尖、特、优”和产业集群化方向发展,加大政府对中小微企业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多形式积极宣传政策。通过网站、媒体、政策宣讲会等形式加大政策宣传的力度,让企业及时了解优惠政策信息动态,解决企业对优惠政策不了解而不能享受的问题。三是加大政策落实和执行力度。开展相关政策检查督促专项行动,确保已有各项政策措施能落到实处。四是畅通企业反映问题的渠道。开辟企业反映政策落实情况的通道,让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及时了解企业的呼声和需求,及时调整充实有关政策。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缓解融资困难。

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出路。建议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准入,适度放松村镇银行的设立条件,鼓励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探索金融创新途径,开展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等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允许小银行提高存贷比的容忍度,拓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改善经营环境。三是改善金融服务。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及实际操作程序,实现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抵质押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

3、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帮扶企业渡过危机。

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来说,合理减税是当前最直接、最有效的扶持政策。加快推进结构性减税改革,从根本上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提高小微企业税收起征点,并不设优惠期限,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的原则,开展清理与行政许可相关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和中介服务收费。建立多种涉企收费维权机制,完善企业维权投诉网络,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法维护业内中小企业的共同权益。

4、创造和谐用工环境,解决企业用工问题。

一是要完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引导企业规范用工,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中小企业就业吸引力。二是要加强职工道德教育,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加快建立劳动用工信用档案,并在用工环节运用,改善部分职工随意解除用工合同的现象,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三是探索建立培训经费直接补贴到企业的做法,分层分类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技术工人、普通职工开展培训服务,提高职工素质。四是推进区引进、使用高层次人才和高级技工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帮助解决他们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难题。

5、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篇6

报 告

近期,我们组织骨干力量,通过深入各镇、有关部门、机关、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在相关人员的配合支持之下,经过座谈、调查、走访等形式,对我县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城乡环境卫生整治的现状。

2008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认识到环境卫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最给力名片,作出全力“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重大决策,并开展了“大拆迁、大绿化、大建设、大整治”等一系列创建活动,2010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并尽快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活动,2013年被全国爱卫办授予“国家卫生县城”称号。经过努力,**环境卫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全县**个行政村建成新农村200个,建成村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面貌实现了历史性巨变。同时,城市功能配套日趋完善,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厂、**二级公路彬县段改建、**大桥拓宽等169个基础设施,建成了**防洪工程、**生态景观工程、开 元广场、豳风苑、“风、雅、颂”主题广场、职教中心新校区等682项民生工程,实施成了城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等185项城市建设工程,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增到13平方公里。全县实施绿化造林26.7万亩,绿化美化道路1120公里,建设绿色家园新村196个。**环境优美了,社会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地方生产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由2008年的49亿元、2.6亿元、33.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161亿元、10亿元、13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了两番、三番。

二、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死角较多。一是垃圾填埋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只有一座标准化的垃圾填埋场,难以满足全县垃圾处理,大多数镇只能就近选择干沟、废弃地窑等进行黄土覆盖处理,影响环境卫生整治。二是部分垃圾中转站选址不合理,距离较远,导致群众在街道堆积垃圾。三是许多地方保洁服务范围仅限于新建村、主干路,老旧村、河道等区域垃圾无人清理,有些村民往往将垃圾转运到河道、老旧村等,造成新的污染。四是企业垃圾处置不明确。特别是工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置终端没有真正建立。有些企业就地焚烧,偷倒、乱倒垃圾,造成了空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导致被征地、待开发的地块变成为垃圾的“收容所”。

(二)群众环卫意识还有待提高。一是群众对环卫整治 缺乏主人翁意识,积极支持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二是群众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未养成,垃圾不入箱、污水不如池,保洁员前面扫,群众后面扔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治脏多数人制脏,防不胜防。

(三)人员配备不足。一是镇上缺乏专职的环卫管理人员。二是各镇存在新老村、独组村等不同情况,县上配备的保洁员数量不能满足全镇各村的日常保洁。

(四)环卫整治资金不足。县上未设立拨付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专项资金,各村集体经济薄弱,镇、村整治资金缺口大。由于集中整治、环卫设施、绿化工程后期维护费用大,镇村环境整治积极性不高。

(五)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环卫整治标准不统一,平时松,检查紧,存在突击整治、应付检查现象。二是监督管理存在盲区,白天和晚上、上班和下班之间存在监管空档,使个别群众偷倒、乱倒垃圾现象屡禁不止。

三、建议意见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民生工程,为真正把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推向纵深发展,改善宜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认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营造爱护环境、享受环境的良好氛围。由县委宣传部牵头,文明办、电视台、教育局、城管局、农工部、各镇配合,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拓展宣传领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标语、宣传车等形式,深入宣传开展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提高群众自身素质和认识水平,自觉做到“人在城中,城在心中,心在环境整治中”。此外,要加强学生队伍的宣传教育力度,从小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为我县城乡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合理制定规划,进一步推进综合整治。一是由县委农工部负责,各镇配合,对全县农村垃圾填埋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按照以片为单位建设标准垃圾填埋场,方便各镇就近进行垃圾卫生填埋,对于在建的环卫基础设施,要加大施工进度,保证质量,确保提早建成投入使用。二是由县城管局负责,对全县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资源整合,合理规划,科学设置,使群众倾倒垃圾、转运方便,杜绝偷倒、乱倒现象。其次是县城管局尽快完善《彬县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彬县工业垃圾管理办法》等,探索建筑垃圾、工业垃圾清运处理整治思路和措施,让建筑垃圾、工业垃圾规范化处理。

(三)稳步推进精细管理。一是城管局、农工部、各镇要坚持标准化、精细化、流程化、常态化管理,注重细节、着眼细节、变粗放型、运动式治理为精细化、常态化治理。要全面提升环卫作业、扬尘治理、广告设置、市政管护、照 明监管、秩序管控等管理标准。二是确定类型,区别对待。城区着力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乱修乱建、摊点摆放等,各村要建立村规民约,加强“三堆”、垃圾、污水乱倒等治理,城乡结合部、小街小巷等要着力解决“脏、乱、差”和治理卫生死角。因地制宜,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制定整治措施,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实施,逐步完善。

(四)加强协同作战,推进环境卫生执法。一是公安、交通、城管、工商、食药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协同合作,探索统一执法,集中整治的机制,消除执法空挡,建立24小时执法不间断制度,要全过程管控、全时段监管、全区域覆盖,做到晚上和白天一个样、平时和检查一个样。特别是配合各镇,加大基层执法力度,整治车辆乱停、店外经营、各门店有损环境的不文明行为等现象,确保环卫整治有效推进。二是城管局负责,工商局、食药局配合,对南大街、新市街、中山街等街道的早餐、夜市规范化,制定早餐夜市在规定时间经营,使其方便群众的同时不扰民,其次是规范其垃圾处置办法,借鉴咸阳汇通夜市经验,配置垃圾筐、在地面铺设塑胶地板,使之更加科学化、实用化、人性化。

(五)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

1、建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建立城乡环境 综合执法机制,加大对破坏环境、破坏市政设施的打击处罚力度,对破坏分子形成震慑。

2、探索建立环卫设施后期管理机制,确保环卫设施的正常运转。

3、完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县上每年设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用于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及环卫设施后期运行、维护等。其次,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切实有力的收费保障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收费制度和收费方法,试点性的向群众征收环卫有偿服务费,增加各镇环卫整治资金。二是加大人员投入。县上按各镇2‰人口给镇上配备环卫人员,或由县财政按一定比例出资,各镇根据工作实际需求配备环卫人员。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 篇7

1. 总被引频次

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的统计刊源中被引用的总次数。该指标反映了该期刊在学术交流中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 是文献计量中的一个基础性指标。

2. 他引总引比

又称他引率, 指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 被其他期刊引用所占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3. 影响因子

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传统期刊评价指标, 又可称作2年影响因子 (IF2) 。计算公式为:

该指标是一个相对统计平均值, 可克服期刊由于历史长短、刊期不同及载文量多少所带来的偏差。一般说来, 影响因子越大, 期刊整体的学术影响力也越大。

4. h指数

h指数是美学科学家赫希 (Hirsch J E) 于2005年8月提出来的一项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它可用于科学工作者个人成就的评价, 也可扩展用于一个群体 (科研机构、期刊、学科等) 的评价。某一期刊的h指数是指该期刊在一定的时间窗口内发表的论文至少有h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 其余论文的被引频次不大于h次。本报告中的h指数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依据, 取5年时间窗口 (2003-2007) , 按上述定义计算得到, 定名为h_CN, 以与从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 中计算的h指数相区别。

5. Web即年下载率

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上网并被全文下载的篇次总和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大田原综合征1例报告 篇8

入院查体:头围38cm,神志清,入院后发现患儿嗜睡,不爱睁眼,毛发、皮肤无明显异常,眼神不灵活,不追光、追物,前囟平,张力不高,面纹对称,心肺腹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大致正常,布氏征、克氏征均阴性,双巴氏征对称阳性,踝阵挛阳性,打包或刺激下,下肢不自主震动,数秒后缓解,俯卧不能举头,双手可疑通贯掌。辅助检查:血钠130mmol/L降低,复查后血钠正常136.3mmol/L,血糖19.25mmol/L(输液后),血钙血镁均正常。CO2CP18.5mmol/L,血乳酸2.2mmol/L稍高,血氨65μmol/L升高,肉碱15.8mg/L正常,谷草转氨酶70U/L,TORCH、IgM抗体均呈阴性,单疱、巨细胞、EB病毒、IgG抗体均阴性,眼底正常。EEG:清醒及睡眼两侧导联可见频繁阵发中高幅棘波,棘慢波,与平坦波交替出现,提示爆发抑制脑电图。头MRI未见异常。诊断:大田原综合征。

讨 论

根据起病年龄小,生后3天即发病,日龄38天(入院时),临床以反复发作性无热抽搐突发突止为特点,抽搐时表现为哭闹时面色发紫口唇发绀,双拳紧握,四肢发硬上举,以强直发作,发作间期精神反应如常,纳奶差,无阵发烦躁,脑电图有爆发抑制,故诊断为大田原综合征。

病因分析:①围产期缺氧缺血:患儿生后有明确的青紫窒息史,抢救4~5分钟后Apgar评分3分,故缺氧史明确,患儿生后第3天即出现抽搐发作,发作眼神不灵活,入院后发现患儿觉多,不爱睁眼,故考虑本因素可能性大。②先天遗传代谢病:患儿发病早,血乳酸轻度升高,血氨升高,谷草转氨酶升高,母亲有不明原因先兆流产史,故遗传代谢病不能完全除外,可应行尿筛查协诊。③染色体病:患儿生后3天即出现抽搐,双手可疑通贯掌,应注意染色体病,但患儿外貌无明显低耳位,眼距宽,高腭弓等畸形,必要时查染色体协诊。④宫内感染:患儿起病年龄早,以反复抽搐为主要表现,嗜睡,谷草转氨酶升高,应注意宫内感染。但ToRcH、IgM抗体均阴性不支持,必要时进行头颅CT检查,注意有无颅内钙化。⑤其他如电解质紊乱、先天性脑发育畸形、中枢神经感染,目前诊断依据不足,可能性不大。本病治疗方法与婴儿痉挛症相同,多数对药物治疗不好,发作难控制,预后差并可伴有智力障碍、脑瘫。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二级教师年度述职报告下一篇:电气工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