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训练报告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工程训练报告(精选8篇)

工程训练报告 篇1

工程训练作为一项实践性课程,而非传统的理论课程,它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去饯行课程中的任务。所以这就注定了它无法摆脱一些安全事故,所以学生们必须把安全放到第一位。

纪川大校史记载,每年川大工程训练都会发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因此每个同学都不想作为安全事故的肇事者,安全意识的形成迫在眉睫。

首先在我们进入工厂之前,得首先整理好自己的着装,衣服得穿同一的工作服或军装。作为焊工,必须全年穿长袖工作服。裤子也得够长,必须遮住脚腕,总之尽量不能露出自己的皮肤。所以说裙子短裤啊什么的更是禁止。因为在焊接或者其他学习过程中焊接的光线和一些火星完全可以对你的皮肤造成一定的伤害。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很多齿轮会露在外面,所以脖子上一定不能带上项链等装饰物。因为一旦你的项链被机器衔进去,你的身体也会随之进入机器。

至于手上在钳工实习时可以带上手套的。因为手套在这个时候对你手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更精密的机床操作手套显然就不适合了。因为手套不但会使你的手变得更加迟钝,而且手套还会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在进入实习地点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乱动,更不能在工作现场打闹嬉戏,也严禁串岗。我们必须遵从老师的指令行事,在车床间的黄线标志的安全区域内行走,禁止在机床间

穿行.。在工作期间我们必须控制好自己的好奇心,开关未经老师的许可下不得私自按动或开启。

工程训练报告 篇2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1]。依据各校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纯教学型;教学、生产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生产型等。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据本校实际与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站在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空间上确定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构建省属一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

(一)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为学校打造“高素质、 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为实现三峡大学 “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二)目标定位

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通过中心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初步养成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成学生由技能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化。把中心建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培训基地,同时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职能,最终建设成省属一流的、开放型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组织结构理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隶属于相关学院又隶属于学校;第二种隶属或挂靠于学校某一相关部门;第三种独立建制的直属教学单位。独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拥有一定的独立自主权,而且其服务对象广,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 也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根据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用第三种模式构建独立的教学二级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一)组织机构

1.中心独立建制为学校二级教学或科研单位,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发,日常教学和管理以中心为主。

2.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中心的人、财、 物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中心功能与职能,中心设置如下三个机构:(1)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行政办公、物资采购与管理、设备及资产管理、网络与安全管理等。(2)教学办公室(含教授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管理、教授与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管理等。教学办公室下设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训练部、创新与拓展训练部。(3)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部:负责中心的对外培训、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二)运行模式

1.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学功能落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三大平台;科研功能落实在科研任务与成果转化上,为全校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开发与制造平台;生产功能落实在制造服务上,中心可充分发挥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制造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落实在职业培训上,中心在获得相关资质后,可对周边学校、培训机构和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心实现培养“高素质、 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品牌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心教学与科研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分年度引进人才, 实行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进行管理;改变原有实习工厂以技工和技师为主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聘请社会上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校内人员调整,补充中心的师资队伍,逐渐建设成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建设完善的网站与选课系统。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独立网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设选课系统, 完成中心内部训练课程安排。当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后,再在中心选课系统中完成进一步项目内容选择。中心选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选课系统与学校选课系统的衔接,保证学生一次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确定课程名称与时间后,中心系统将学生进行自动分组,并将其所选课程中的训练项目的时间、地点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进出中心考勤;设备在线使用情况;机考功能(题库、成绩)等。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

(一)培养体系

中心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心的培养体系按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制定时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 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体现 “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 个性优先”的原则。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让学校全体学生由于中心的建设而受益。

(二)特色课程

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分级、分层次的三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工程基础训练+ 工程综合训练+ 工程创新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内容按文理科分为(一) 和(二)。工程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并突破学生怕动手的思想障碍。训练项目的内容主要与日常生活和基本动手能力相关。

2.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按模块组合设计五个单元,以作品设计、制作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科研基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中心,首先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能力训练,然后分组联合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训练。 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训练。

3.工程创新训练、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为公共选修课,项目以赛事为主导,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鼓励专业交叉。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个性化项目制作;竞赛分两个层次:国家或省、学校(主要为中心自设竞赛项目),学生课外完成。主要包括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等几十个比赛项目。

四、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与展望

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9年开始筹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已经逐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数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创新,为三峡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基于三峡大学的经验,并综合借鉴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今后的发展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大工程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已从单纯的理工科工程训练实习转向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型工程训练,既体现在高校工程训练对象上从理工科学生扩展到文、 医、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也体现在工程训练内容从过去单一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涵盖机电、计算机、环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型训练,也为高校普及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二)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开发研究,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心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教学中得到科研从选题、开题、研究、试验、结题、论文的全过程训练;同时全校教师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要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好社会资源。”[3]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中心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如技术咨询与制造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摘要:工程训练是在大工程、大制造的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对学生实施工程训练的重要平台。文章就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以及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试图探索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模式,并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转型进行了思考。

来自“哥曼德”训练中心的报告 篇3

作为英国特种部队,历史上的“哥曼德”曾经叱咤风云;作为英国海军陆战队,当代的“哥曼德”依然威名远扬。2002年,我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期间,有幸参观了“哥曼德”训练中心,并亲身体验了“哥曼德”训练。如今静坐细想,“哥曼德”训练中心的六大“悖论”很耐人寻味。

永恒课程VS军事革命

“哥曼德”训练中心(Commando Training Center Royal Marines,简称CTCRM)位于英国西南部德文郡的林姆佩斯通小镇。自1970年起,英军就在该地培训海军陆战队士兵和生长军官。所有的皇家海军陆战新兵和预备军官,除海军陆战队军乐队队员外,都必须在该中心接受“世界上最漫长和最严格的步兵训练”,并通过最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令人艳羡的绿色贝雷帽和“哥曼德”臂章,成为一名真正的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

事实上,早在二战“哥曼德”成立之初,英陆军部就对这支特殊的部队进行特殊的严格训练,这一传统一直沿续至今。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从二战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英军的武器装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世纪之交,新军事革命的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世界军队都在强调与时俱进,大力改革,但英军“哥曼德”课程居然丝毫未变,选拔海军陆战队员的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和考核标准始终没有改变。

对此,CTCRM的陪同人员解释说,海军陆战队员参加的两栖作战需要越洋过海、长途奔袭、背水攻坚、抗敌逆袭,危险性强,作战环境陌生、险恶,作战力量以寡敌众,如果不具备出众的体能、娴熟的技巧和超人的毅力,陆战队员很难胜任工作。因此,每一名海军陆战队队员都必须通过高难度的“哥曼德”训练。21世纪的战争的确与二战时的战争有很大不同,但强健的体魄、旺盛的精力、勇猛顽强的作风、过硬的军事素质始终是对陆战队员的基本要求,技术代替不了体能,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战争更加残酷,陆战队员的体能体力和心理素质要求更高。多年科学论证和战争实践证明,“哥曼德”课程既符合实战的高难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并没有过时。

官兵一致VS等级森严

英国社会的等级制度森严,直到现在社会仍然分三等:下层阶级、中产阶级和上层人士。英军内部的等级制度更加森严。官兵身份不一样,其待遇自然也不一样。然而在CTCRM,社会关系却呈现出与这种等级制度格格不入的官兵一致现象。

首先是“官兵合训”现象。CTCRM不仅为海军陆战队培训现役和后备役军官,而且培训新兵和军士。在一些班次,还进行官兵混训。也就是说,英国海军陆战队的军官和士兵都毕业于同一训练中心,他们都是“校友”;同时有的军官和士兵甚至在同班学习,他们是“同学”。目前,CTCRM平均每年为海军陆战队培训1200名新兵、2000名预备役新兵和400名生长军官。此外,还负责为2000名进修官兵提供约320门课程。这种“官兵合训”的情况,在英军甚至整个西方军队中都是极为少见的。

其次是官兵“哥曼德”课程内容相同,但标准有别,军官的体能要求比士兵高。在“哥曼德”训练结束后,所有的新兵和预备军官都要通过为期8天的“哥曼德”考试。“哥曼德”考试是对学员野外武器使用、战术、管理和体能进行全面检测的军事技能测试。具体考试内容包括耐力训练科目、9英里速度行军、泰山攻击科目和30英里负重越野。

耐力训练科目内容为:首先是2英里(约3.2公里)的障碍越野,然后跑4英里(约6公里)回到利姆斯顿。到达营区后是射击距离为80英尺(约25米)的活动目标打靶,学员必须命中10个目标中的6个目标,否则就要重新训练。合格时间:士兵72分钟,军官70分钟。

泰山攻击训练科目由泰山训练科目和攻击训练科目组成。泰山科目是一个空中心理测试。首先是一条死亡滑绳,包括无数的悬挂在树上的障碍。最难的部分是爬30英尺(约9.2米)高的墙。攻击科目包括12个障碍,最后是爬12英尺(约4米)高的墙。在训练时,这两个课程单独进行。在考试时,这两个课程合在一起进行,先是攻击科目,紧接着是泰山科目。合格时间:士兵13分钟,军官12分钟。

9英里(约15公里)长跑是指全副武装,队列整齐,以一个建制单位进行长跑。合格时间:士兵、军官90分钟。

30英里(约50公里)负重越野是指全副武装负重70磅(31.75公斤)长途跋涉,军官和士兵分成小组,自己判图,决定方向,穿越30英里达特荒漠。合格时间:士兵8小时,军官7小时。

CTCRM认为,“官兵一致”有利于海军陆战队保持和发扬“哥曼德”精神以及官兵互敬、同甘共苦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军官在平时和战场上为士兵做表率,保证军官有充足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来鼓舞士气、指挥战斗。

政治错误VS方法正确

尽管体罚在CTCRM是明文禁止的,但惩罚依然司空见惯。学员常常因为违反纪律、规章制度或者完成任务不好而受到惩罚。惩罚方式各色各样,既有简单的双手举枪、疯狂长跑等疲劳训练科目,也有绳上自救、浅滩俯卧撑等奇怪招式。惩罚范围既有“一人做事一人当”式,只惩罚具体违规者,也有“一人犯法全班株连”式,集体陪罚。

双手举枪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难以持久。学员们将净重11磅(约5公斤)的SA80突击步枪高举过头,然后始终保持这种姿势,没有教官的命令不许弯臂,更不许放下。从远处看,有点像集体举枪投降。不到几分钟学员就会支持不住,咬牙切齿死死顶住。碰上教官心情不好,也许还要接着双手伸直,进行平端枪。

绳上自救实际上是一项正式训练内容,但由于其相当的难度而备受教官的宠爱变成了惩罚科目。在一个宽8英尺(约2.45米),深5英尺(1.5米)的露天池子的上方悬着一根看上去并不太结实的长绳。教官命令学员一个个从绳子的一端向另一端爬,到中央时将脚放下,只留两只手抓住绳子,吊在水面上,然后再设法让双脚重新回到绳上,爬完全程。筋疲力尽的学员没有几个能救得了自己,绝大部分都成了落汤鸡。他们抱着裹在湿淋淋衣服里的身体,冻得嘴唇乌紫。

浅滩俯卧撑则是指在CTCRM的旁边有一条名叫EXXET小河,学员在低潮时被命令到浅滩的烂泥中做浅滩俯卧撑,每当结束时,大部分学员已经瘫倒在烂泥里。几十年来,静静的小河不知溶入了多少“哥曼德”队员的汗水。

如果学员有不好好维护保养武器,枪上被发现有泥、训练时有不规范的动作、偷懒、内务卫生不合格、军装熨得不整齐等等小毛病,让学员进行这些“业余训练”也许只是严格冷酷的教官对他们的一次小惩戒,或者说是一次宽大。因为按照规定,如果多次发生这样的情况,他们有可能永远失去得到绿色贝雷帽的机会。

CTCRM坦承,以21世纪的眼光看,该中心目前使用的许多训练手段和纪律处分在政治上讲是错误的;但要保持英国海军陆战队的“致命拳头”力量,就必须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对海军陆战队员进行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因此从方法上讲则是正确的。学员们也认为,在这些经历过战争和充满神秘色彩的战地教官面前,他们无权也不想抗争,惟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尽管有的教官脾气暴躁、性格怪异。

残酷训练VS以人为本

“哥曼德”训练的艰苦性和残酷性是举世闻名的,几乎每个学员都会在某一阶段遇到困难。尽管允许多次补考,但最后总会有将近半数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训练。这些原因可能是伤病,可能是体能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缺乏毅力,不能适应海军陆战队的生活。9英里(约15公里)武装长跑的最后一段是臭名昭著的“伤心路”,几十年来有上千名的学员就是因为体力不支或毅力不够而倒在这段短短的路上,最终被淘汰遗恨终生。被迫退出训练在CTCRM是司空见惯的事,在众多淘汰者中,其中就包括现任女王的儿子——爱德华王子。

虽然淘汰率高达48%,但CTCRM并不轻易淘汰学员。在学员考试未通过时,最多可给予3次补考机会,但补考之前必须进行复训,其实就是留级。甚至在学员提出放弃时,CTCRM司令(准将)会亲自出面鼓励学员参加复训。CTCRM强调:“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位学员的成功通过,但我们保证每个人有充分和公平的机会。”他们认为,学员参加“哥曼德”训练的过程就是建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对于陆战队员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整个训练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员们逐步建立应付各种困难的信心,给他们提供的环境越险恶,任务越艰巨,对身体和精神的考验越严峻,而每一次挑战成功,学员的信心就又增添了一分。在某种意义上讲,经历挫折和失败的学员可能比一帆风顺的学员成功的概率更大,因为他们知道怎样面对失败,重建信心。

牺牲奉献VS英雄体验

在CTCRM的一间教室里,一名教官正在做他这堂课的开场白:“先生们,下面我要说的是你将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件事,那就是你们的女友或是妻子会离开你们,你们在训练结束时将不再是以前的自己,需要面对新的人生。”下面的学员有的笑了起来,似乎把眼前这个话题看得很轻松。但事实上,他们在不久后就明白这位教官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对每个“哥曼德”队员来说,从决定加入海军陆战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们将抛弃常人的生活,将军旅生涯的惊险和刺激作为他们人生的最大快乐,而将女人和家庭放到了第二位,因为他们没有时间去花前月下,他们执行任务的特殊性也不允许亲人分享。从踏进训练基地的大门那一天起,学员的脸上就很少能有笑容。他们不准笑,不敢笑,没时间笑,其实让他们笑也没有几个能笑得出来的。从全副武装的长途奔袭,到让人生畏的障碍越野;从真枪实弹的泰山攻击,到孤山荒地的野外生存,超强度的训练铺天盖地,日子仿佛已经到了世界尽头。他们的脊椎被装备压变形了,胸前骨被拉开了,各种挑战自我、超越人类体能极限的训练科目,每天都有活生生的弟兄倒下,每天都有可爱的同学被淘汰。

然而,他们都是自愿的,没有人逼迫他们加入海军陆战队。每年自愿申请加入“哥曼德”行列的既有热血奔腾的青年学生,也有从军多年的陆海空军官。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让许多血气方刚的英国青年选择这条荆棘丛生的道路呢?一位英国记者在他的报道中指出,这些战后出生的一代,并没有经历过先辈们曾有的苦难,无从感受为国家民族、为自由和平与强敌死战的精神力量,他们选择加入海军陆战队更多地是为了证明自己,也许只有通过这种对自我极限的挑战才能获得对英雄角色的体验,完成对人格的塑造。CTCRM针对学员的好强好胜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拜心理,正确引导学员挑战和突破自我,征服训练难关,为成为一名皇家海军陆战队队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

战争风险VS巾帼英雄

“战争让女人走开”,这是由来已久的名言。尽管英国在1928年时妇女就有了参政权,皇室有女王,内阁有女首相,目前CTCRM也招收女新兵和女学员,男女学员实行同样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标准,原则上女学员只要通过“哥曼德”考试,就可以成为皇家海军陆战队员。但英国海军陆战队却一直是男人的天下,直到2002年该记录被一位名叫菲利普·塔特莎的女学员打破。

菲利普·塔特莎是一名陆军上尉,自愿申请加入海军陆战队而参加“哥曼德”训练。在通过之前,她已经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一次是因为简单的识图出错,其父亲还因此向记者抱怨,海军陆战队存在性别歧视,故意找茬淘汰他女儿。第二次是因为菲利普·塔特莎在6英里(约10公里)耐力训练中背部受伤,医生要求她自动退出训练。2002年3月,在经过两次失败后,菲利普·塔特莎终于成功,成为英国海军陆战队历史上第一位通过“哥曼德”考试的女学员,海军陆战队旅长尼克·鲍兹亲自授予绿色贝雷帽,英国大小媒体争相报道。

工程训练实习报告 篇4

课程:工程训练

D/E 班级:

十次工程训练课结束了,这也算的上是在大学一年多以来真正意义上的动手实践课。对我而言,这样的实验课不多,但是却有着它不同于其他理论及实验课的魅力。对于我这样一位学习电子商务的学生来讲,我的实验课更多的是以计算机实验课为主。这种在短短时间内要能上手的动手操作实验课更是具有其不同的意义。

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实验课是于第三周所上的车削E1,有一点小小的意外发生:我不知道上课时间,于是在第一节工程训练课上,我迟到了。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跟着有着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熟练的车床动手能力的车削老师学习,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小失误而欠下太多的理论而无法完成自己的作品。车削所需要使用的机器是一个能够高速转动的机床,如果不能够严格按照要求着装或者操作,可能会产生无法估计的后果。所以,在教给我们操作方法的同时“安全”两字也被挂在嘴边。就这样短短的三个课时的时间,我真真切切的体验了一次使用机床制作目的工件的过程。同样,在这短短的时间里,我也看到了车削老师的认真教学。这仅仅只是开端,但是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开端。

我的工程训练课分别是:车削、铸造、陶艺、测量、企业模拟、测量、铁艺、数控线切割、工程训练理论课。因为这是几种不同的课程,授课老师各有各的教学风格和特色:严谨的车削老师、和蔼的陶艺老师、幽默的铁艺老师等 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学严谨、经验丰富、熟练的动手操作以及精炼的语言表达力。这些都是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需要注意的所对于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只有将自己所学转化为自己所用且精,才能找到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中的“独一无二”的状态。同样,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有一个认真对待的态度。

每次上课的地点、老师、一起上课的同学都不相同。而这样的一些工程训练课则是要求上课的同学分小组进行学习和最后对老师要求的作品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分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而这样的特殊的属性对我们的团队协调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提升。因为在一起上一节课的同学一般情况下是不同专业且不认识的人,有些甚至是不同年级的。而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的“小伙伴”,组成一个分组;如何在后面的小组活动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这都是在锻炼我们的与生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我在这段学习实践中,遇到过两人、四人、八人等几种分组,而每一次都是不同的体验和收获。

工程训练实习报告 篇5

为期10次的工程训练结束了,有些恋恋不舍的感觉,很怀念这10次的训练。工程训练的10次,每周一次,我感觉很充实,很快乐,感觉学到了很多。课程的名称叫做《工程训练》,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质专业技术基础课,这主要介绍工业生产中所用到的工程材料,材料成形的基本工艺方法,机械加工的主要形式,数控加工,数控加工编程及特种加工等各方面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专业知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让我懂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为将来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我们每周只有一次时间去实习,共实习了10次,所以我们不可能学得太深入。我们所接触到的工种很多,车钳铣磨等我们都接触到了,对它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一定的了解,并且我们都亲自动手了。实习虽然有些时候比较辛苦,但是最终我们获得是收获的快乐。

最初到训练中心时,心中有些担心与害怕。因为,以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些机器,担心自己会掉队,担心自己坚持不下来,担心自己比别人差。幸运的是,我最终坚持下来了,并且学到了很多东西,这与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老师总是亲手实践示范给我们看,讲解要注意的地方,很细心,很亲切,所以我们才学得放心,学得舒心。并且我们不是单个人去实习,有些时候,我们的吸收知识的速度与能力是不同的,那些做得快的同学,也很乐意帮助那些学得稍微慢点的同学,在实习中还体会了大学同学这种互相帮助的真诚同学友情。我们实习不仅获得了知识,更是明白了某些精神。

后来随着实习的进行,我们积累了一些知识,心中的担心与害怕逐渐就少了。我们获得过很多快乐,特别是当自己完成一项任务或者做出某些产品时,我就特别高兴。拿着自己的实习作品,在心中高兴的默默说着,“自己真行,加油会成功的”等之类的话。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次做出实习作品后就高兴的拍下照片,我们实习的很多工种最后都有作品的,比如铸造实习中,我和一个同学合作做出了个飞机的模型,做出来后,心里特别高兴。

当然实习中,也有感觉辛苦的时候。比如我们实习的最后一个工种--钳工。我们磨呀磨,搓呀搓,就反复搞那么几个动作,有些时候真有讨厌种的心理。可是最后当钳工做完时,一个螺丝就出来了,那才是最后的成品,欣赏着自己的作品,感觉心里特别实在与舒服。由于最后总是获得快乐,所以实习过程中的劳累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为期10次的工种训练结束了,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生产意识,安全最重要呀,提高效率呀;又如,生活态度,实习中难免遇到挫折与失败,怎么对待它们,学会从总结,学会积极的生活态度。

工程训练报告 篇6

一、工程素质的内涵

工程素质是指人在有关工程实践工作中所表现出的内在品质和作风,它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工程素质的内涵应包括工程知识、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工程知识已不仅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还应扩展到专业技术以外的其他领域。工程知识一方面可以从课堂和书本上学,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实践中学,而且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学习工程知识的最佳途径;工程意识是在具有丰富工程知识背景下自然形成的自觉思维理念,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能自觉地从工程的角度出发去分析判断,善于捕捉工程中的有用信息,抓住工程问题的关键点;工程实践能力不仅仅包括动手能力,还包括在实践中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能够提出问题、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它是在广泛工程背景下,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中,反复锻炼逐渐形成的实际工作能力。

二、工程训练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

(一)落实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校人才培养规格已经定位于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就业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主要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应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

(二)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办学特色之一为坚持“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办学理念,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1.“大工程”的思想要求我们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工”上形成特色,即学工的人要精通工,学工的人要懂得文,懂文才会致工精通。非工的人要懂得工,非工的人要围绕工而学,此方可致文为利器。

2.新型工业化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也应该是新型的,这个新型的标志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新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其能力,而能力来源的前提在于意识, 意识是基础。这个意识不仅是工程意识,还包括具有人文精神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从意识到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周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四年的时间内完成全部任务,因此作为高等学校只能作出取舍,在培养人才时首先应注重意识的培养。

4.意识的培养必须走一条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

5.意识的培养不可能通过说教来实现,必须通过必要的载体来实现,也就是通过有形的物质过程来实现无形的意识过程。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初步构建了可以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内的应用型人才融意识、素质和能力于一体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三)工程训练课程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我们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系统地开设工程训练课程在贯彻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可以明显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形成理工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有机交融,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掌握基础理论、技术、经济、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不断增强团队意识。学校每年主动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多,水平也越来越高,而且在项目团队中有各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够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另外,开设工程训练课程为大学生将来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我校毕业生由于“工程实践能力强、基础扎实”而广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五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2%以上,位居黑龙江省首位。

(四)人文、管理学科的学生也需要加强工程技术素质培养

我国人才培养的工程技术意识相对滞后,已经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面对21世纪世界向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知识化发展的趋势,我国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上述发展的人才。以前窄而深的专业教育很难适应这种变化,为此,理工学科的学生需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而人文、管理等学科的学生也需要加强理工素质,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而工程训练教学则是理工学科与人文、管理学科相结合的重要结合界面。

理工学科的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已形成共识;而人文、管理等学科的学生也需要加强工程技术素质培养的途径尚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开设工程训练课程是重要途径之一。

1.开设工程训练课程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包括制造过程在内的训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创新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使学生初步建立安全、质量、环保、群体、责任、管理、经济、竞争、市场等工程意识。而这种意识是包括人文和管理学科学生在内的大学生不可缺少的。

2.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科学和技术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的工作,愈来愈离不开高科技,离不开作为技术装备的机器,离不开与高科技紧密关联的工程训练教学。因为学生参加工程训练,他们有机会广泛地接触机械、 电子、电气、计算机、系统与管理等丰富而综合的教学资源,有机会与具有不同身份和不同职责的人共同学习和协调工作,有机会体验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开发与培养。

3.我校办学特色之一为坚持“大德育、大工程、 大实践”办学理念[4],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通过工程训练课程教学,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间的差别与联系;了解创造财富必须付出艰苦而具体的劳动;才能形成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正确认识,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起到重要作用。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从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中提炼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敢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时所必备的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加强,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深造或者就业后的工作将大有益处。

三、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程训练实践体系

高等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教学型地方高等学校更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培养人才。为此,学校根据我们国家即将步入新型工业化的形势,提出了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这一新要求,我们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对开展工程训练较早和较好的院校学习调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院工程训练实践体系。一是将工程训练覆盖面由原来的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学生拓宽到所有专业学生;二是将训练内容由单一的机械工程训练拓宽到电气工程,在电气工程训练部分增加了常见的电工技能和控制技能两部分内容;三是对机械工程训练从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寻求改进,增加了基本知识讲授,增加了先进制造技术训练,训练内容基本包括了机械制造的基本过程,目标是达到国家教学中心或示范中心的标准;四是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构建综合创新训练平台,并以全校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进一步突出培养特色,突出拔尖人才培养;五是建设与上述任务目标相适应的工程训练基地,该基地包括常规加工训练、数控加工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电气工程训练、工程技术实践、综合创新训练等部分。由此,构建了融知识、能力和工程素质于一体的工程训练体系,初步搭建起了基本技能训练平台,具备了使学生具有较强工程意识、掌握基本工程知识、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条件。目前中心面向全院学生进行2—4周的机械工程训练,面向除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以外所有专业学生进行1周的电气工程训练,面向机械类和材料类专业学生进行3—6周的工程技术实践。

我们构建的“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已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内容如下:(1)机械工程训练A,时间为4周(即160学时),4学分,面向机械、材料类专业开设,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金属材料工程和无机非金属专业等。(2)机械工程训练B,时间为3周(即120学时),3学分,面向近机械类专业,包括工业设计、工业工程和工程力学专业等。(3)机械工程训练C,时间为2周(即80学时),2学分,面向其他工科专业,包括采矿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4)机械工程训练D,时间为1周(即40学时),1学分,面向经济类、管理类、理科类、文学类和法学类等专业开设。(5)工程技术实践,时间为2—6周(120学时),3学分,面向机械类专业高年级开设。(6)电气工程训练A或B,时间为1周(即40学时),1学分,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7)综合创新训练,结合各种竞赛,开设选修课。

四、在工程训练中实现工程素质的培养

由于在内容设计上克服了过去注重教学过程和追求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更加注重了工程意识的培养,在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注重提高素质、形成能力这样一个目的。因此我们将工程训练体系划分为基础训练、项目训练和创新训练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各有侧重。

基础训练的目标主要在于传授工程知识、启发工程意识和锻炼动手能力。由于工程知识与工程背景密切相关,在工程训练中进行学习,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从中学到的工程知识无疑会更加牢固。为此,要在较广泛的工程背景下,提供给学生宽阔的工程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见多识广,这就需要工程训练基地将传统加工的车、铣、刨、磨、钳和铸、锻、焊、热处理扩展到包括电火花、超声波和激光加工等特种加工,以及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等先进加工技术;将原有的只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扩展到金属和非金属范围,将只有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内容扩展到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技术等,使工程训练涵盖机、电等更广阔的范围,并且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将安全、成本、市场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贯穿在训练过程的知识传授中,逐步启发学生自觉形成初步的工程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设备的操作和体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项目训练是以任务的形式安排给学生,并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整的完成某个具体加工制作项目而进行的,其目标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项目训练是在基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采用开放运行形式。实行项目训练,最关键的是项目的设计,设计的项目应使学生能充分应用工程知识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结合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在每个项目中为学生留有自我发挥的空间,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训练是工程训练的较高阶段,可以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其目标是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重点培育创新精神。在创新训练过程中以要求学生实现某种功能为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参加从技术资料的收集、市场的调研、方案的拟订、优劣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及最终方案的确定,到自行加工完成,使学生获得较完整的真实工程经历,实现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工程意识的培养。由于创新训练是在以上的两个训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己经具有了比较强的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一定程度上有了能创新的信心,同时在创新训练中,我们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以奖励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形式激励学生敢创新的行动,从而在创新训练的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5,6]。

五、贯彻加强工程训练实践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效果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明确写进人才培养目标。尤其是我校深入贯彻“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学生工程意识、科学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显著增强,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工程教育和工程训练覆盖了学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受益面达100%。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覆盖所有年级的学生,鼓励组建跨学科专业、跨年级的科技创新团队,近三年来,学校共投入经费近50万元,资助了500余个项目,有近千名学生参与其中。在全国、省市大学生标志性竞赛中,学生获奖数量和层次均为省内高校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大学生自主设计制造无人驾驶飞行器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屡创佳绩,充分体现了我校工程素质教育的成果和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展示了实施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实践培养体系的成效。在2007年9月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组到我校实地考察时,我校的工程训练实践模式、水平及效果受到了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金工系列课程)指导性文件[Z].2006-6.

[2]张学政.傅水根教育教学研究论文集[M].南京:金工研究编辑部,2000.

[3]付胜,刘顺周.工程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工程训练的基本方向[J].试验技术与管理,2005,(1).

[4]赵国刚.树立“三大”教育理念改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

[5]张守魁,郝纲.构建完整的工程训练体系[J].高教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2).

工程训练项目教学法的探索 篇7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实践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技能点教学法的缺陷进行分析,针对高校工程训练的特点,提出以真实项目为目标,调动与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运用多种学习与获得知识的手段,完成实际项目。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解决工业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手段,从而达到工程训练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训练 项目教学法 工作过程

1.问题

高等学校的机械工程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尽管尽了很大的努力,仍旧存在很多不足,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大纲内容陈旧,而且千篇一律地采用技能点教学法,比如车工教学,都是逐项学习的:车外圆、车槽、车台阶面、车圆锥面、切断……各技能点的强化反而冲淡了它们作为车削的共性,效果很不理想。这还是单个工种,不同工种之间的问题就更多了,许多学生在学习了数控之后记得的就是编程,忽略了编程是为数控车还是数控铣服务的。至于数控车、车工、铣工等之间的关系更是模糊得很,更谈不上对工艺的理解与工业流程的认识了。作为高等院校学生素质高、知识面广、领悟性强的特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2.设想

针对以上现象,参考外校的先进经验,结合相关的教育理念,我们提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设想。它有些像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只不过我们是用来对机械类学生进行工业训练。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分组,为各组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生产项目(零件或产品),并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实习概论的多媒体演示、参考书的介绍、工业环境包括加工设备的提供等。

然后我们就可以让各组学生在负责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的完成工作了。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教师要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与教授,比如教授相关工种的操作技能等,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参考书学习有关的工艺知识、加工参数的选择、工艺文件的编制等等。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提供互联网或局域网络,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工业经常利用的元素。

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工艺意识、团队意识……

最后在规定时间对各个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其实这一过程与一个真实的工业产品的生命全周期的唯一区别就在于不是以市场化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

项目教学法颠覆了学校本位学习的传统,强调学习者直接“参与”与“经验”获得的重要性,把工作过程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真正做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为技术知识的掌握和技术经验的获得必须通过技术实践活动的基本假设提供了理论注释和可操作的模式。

3.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通过学生自己亲手操作所获得的技术经验和技术知识,远比在课堂教学中靠讲授所获得的理解更深刻。

其二,通过与学习伙伴的合作,使学习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团队协作氛围。

其三,结构的完整性,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实施和评价。

其四,要素的全面性,包括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与工作成果等。

4.关键

项目教学法效果要想取得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教师队伍。项目教学法要求指导教师不仅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工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艺经验与操作技能。总之,应该是工程师与技师的结合。

其二是丰富的项目储备。大量的重复的项目将使学生失去兴趣,教师也无法真正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大量的项目储备与发展是开展这一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

其三是科学的评价体系。项目教学法要求不再以简单的结果作为对学生的评价,而是要过程化。不仅评价专业技能,而且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关注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评价应当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动力。

这一设想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补充。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M] .北京:职教论坛, 2008.

工程训练实习报告 王青 篇8

作者:王青

(周一 上午三四节 第一组工业设计08A班学号:200810302201)摘要:在工程实训的实习中,尤其在钳工、车工、铸工、锻工、焊工、铣工、数控铣、电火花与数控机床,这些工种的实习中,使自己受益匪浅。让我从中学到了细心观察,反复实践,失败了重新再来的学习的品格!关键字:学习不仅学的技能,更是一种心态!

对训练的大致理解

在这每天的星期的得上午的3、4节的工程训练课工,使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尤其在焊工、铸工、方面非常的有兴趣。

在这些天的日子里面,我体验过多个工种的生活,每种感受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都是一个值的提高。钳工、车工、铸工、锻工、焊工、铣工、数控铣、电火花、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钳工就是拿着锉刀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的过程,对表面的处理要非常的平滑。手的运用要非常的水平,这样挫出来的东西才会水平的。车工,就是一个做主运动,一个做从运动的工件来进行零件加工的过程。铸造就是制造铸型,熔炼金属,并将熔化金属浇入铸型,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铸件的成型方法。锻压是锻造和冲压的总称,是一种利用外力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使其形状、尺寸和内部组织,获得型材和锻压件的方法。锻工就是用个大锤进行表面的处理变形的过程。焊接是指通过适当的物理化学过程,如加热加压等,使两个分离的物体产生原子(分子)间的结合力而连接一体的连接方法。铣加工是以铣刀旋转为主运动,以工件作进给运动的加工方法。数控铣是通过数控装置对零件进行处理的过程。电火花主要是运用的两极相碰得到的电火花,来对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这几个工种,我们大部分都是进行的实际操作!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焊工了。一手拿焊帽,一手拿焊枪。开始的时候,总是被工件吸住焊条,左右摇晃后,才可以取下来。

对焊工的认识

焊接过程的物理本质:

焊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种或异种材料通过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结合和扩散连接成一体的工艺过程.促使原子和分子之间产生结合和扩散的方法是加热或加压,或同时加热又加压.焊接的分类:

金属的焊接,按其工艺过程的特点分有熔焊,压焊和钎焊三大类。

熔焊是在焊接过程中将工件接口加热至熔化状态,不加压力完成焊接的方法。熔焊时,热源将待焊两工件接口处迅速加热熔化,形成熔池。熔池随热源向前移动,冷却后形成连续焊缝而将两工件连接成为一体。在熔焊过程中,如果大气与高温的熔池直接接触,大气中的氧就会氧化金属和各种合金元素。大气中的氮、水蒸汽等进入熔池,还会在随后冷却过程中在焊缝中形成气孔、夹渣、裂纹等缺陷,恶化焊缝的质量和性能。压焊是在加压条件下,使两工件在固态下实现原子间结合,又称固态焊接。常用的压焊工艺是电阻对焊,当电流通过两工件的连接端时,该处因电阻很大而温度上升,当加热至塑性状态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连接成为一体。

钎焊是使用比工件熔点低的金属材料作钎料,将工件和钎料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低于工件熔点的温度,利用液态钎料润湿工件,填充接口间隙并与工件实现原子间的相互扩散,从而实现焊接的方法。

对铸工的认识

铸造种类很多,按造型方法习惯上分为:

①普通砂型铸造,包括湿砂型、干砂型和化学硬化砂型3类。

②特种铸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为以天然矿产砂石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熔模铸造、泥型铸造、铸造车间壳型铸造、负压铸造、实型铸造、陶瓷型铸造等)和以金属为主要铸型材料的特种铸造(如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连续铸造、低压铸造、离心铸造等)两类。

按照成型工艺可分为:

1.重力浇铸:砂铸,永久模铸造。依靠重力将熔融金属液浇入型腔。

2.压力铸造:低压浇铸,高压铸造。依靠额外增加的压力将熔融金属液瞬间压入铸造型腔。

铸造工艺通常包括:

①铸型(使液态金属成为固态铸件的容器)准备,铸型按所用材料可分为砂型、金属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数可分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铸型准备的优劣是影响铸件质量的主要因素;②铸造金属的熔化与浇注,铸造金属(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③铸件处理和检验,铸件处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铸件表面异物、切除浇冒口、铲磨毛刺和披缝等凸出物以及热处理、整形、防锈处理和粗加工等。

铸造工艺可分为三个基本部分,即铸造金属准备、铸型准备和铸件处理。铸造金属是指铸造生产中用于浇注铸件的金属材料,它是以一种金属元素为主要成分,并加入其他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而组成的合金,习惯上称为铸造合金,主要有铸铁、铸钢和铸造有色合金。

金属熔炼不仅仅是单纯的熔化,还包括冶炼过程,使浇进铸型的金属,在温度、化学成分和纯净度方面都符合预期要求。为此,在熔炼过程中要进行以控制质量为目的的各种检查测试,液态金属在达到各项规定指标后方能允许浇注。有时,为了达到更高要求,金属液在出炉后还要经炉外处理,如脱硫、真空脱气、炉外精炼、孕育或变质处理等。熔炼金属常用的设备有冲天炉、电弧炉、感应炉、电阻炉、反射炉等。

实习的体会

上一篇:XX年社区元旦晚会策划书下一篇:高一1000字写景作文: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