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结报告(精选9篇)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报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首。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切实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育人水平,按照****的工作部署,我校接到通知后,立即组织学习,于****年**月**日召开了师德建设座谈会,广泛宣传《规范》精神,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切实加强师德教育,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管理,商讨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现将规范的学习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把师德建设工作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山政特色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学校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师德教育建设工作,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常态性工作来抓,纳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各项工作开展实施的首要保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三育人”工作条例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融合到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范围内进行同抓共管,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宣传、组织、人事、教务、科
研、工会等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广泛参与的师德建设工作格局。
二、认真学习《规范》,进一步贯彻落实要求
学校秉承优良的德育传统,不断健全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考核、管理、评价机制,结合《规范》的宣传学习,进一步推动师德建设工作。
1、坚持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社会主义道德觉悟。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组织大家学习规范内容,领会规范精神。******年******下发文件,把每年的九月确定为师德建设教育月,连续四年组织广大教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建设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实现师德教育工作的常态化,使广大教师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严格自律,严谨治学,树立高校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2、建立健全师德规范配套措施,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切实把师德教育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在教学科研、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优秀评选等方面,坚持教师评价、师德为首的考评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并把师德考评结果记入教师档案,作为今后聘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3、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定期开展师德标兵、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活动,宣传表彰先进人物和优秀事迹。************************************通过宣传表彰先进,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有力的推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营造了尊师重教、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首次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并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切实做好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加强教育、改进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的工作。但是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形看, 无论是从各高校宣传教育、组织落实的角度, 还是从高校教师响应程度的角度, 似乎都没有产生期待的效应。有效推进《规范》的实践转化, 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实施、践行、考评、监督的主体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一整套制度的支撑, 需要包括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套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本文拟从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推进《规范》的贯彻落实、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 教育的创新在高校, 高校的根本在教师, 教师职业素质的方向在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 颇多论述, 《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201年10月, 在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专栏中, 亦有2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阐述, 自不待言。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如何贯彻执行?
解决《规范》如何贯彻执行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其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关于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通知》这样表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 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见, 制定《规范》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 目的是“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于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 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问题而言, 毋庸置疑, 一是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规范》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来看, 贯彻执行该《规范》, 推动高校师德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优化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 就其核心而言, 亦即构筑起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 以《规范》为文本基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更有利于凸显《规范》的时代内涵, 直接指向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建设, 促进《规范》根本目的的实现。
尽管《规范》是首次制定印发, 但高校师德建设本身不是一个新问题, 而是一个老问题, 一个常态的问题。在2011年12月23日前, 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超过1500篇, 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超过20部。2011年12月23日后, 虽有不少论文在继续讨论高校师德问题, 但这些论文基本上还是《规范》制定印发前的探讨方式, 很少涉及《规范》文本本身及其贯彻执行问题。譬如《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 力图从政治信念、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育人观念、严谨治学五个方面来剖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但问题提出的依据却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而不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 正如《通知》中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 言行不够规范, 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但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就是说,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主流是好的, 问题只是支流。或许正因为如此, 虽然《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但实践中却遭遇了冷处理。这样, 《规范》的预期目标就因为实践的窘境而被消解。比较而言,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则是一个新问题, 一个直指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现状的时代问题, 能够也必须大力研究、宣传和教育。
《规范》文本共六条676个字。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24个字的概括表述来看, 一方面, 有些只是涉及高等学校的职能, 而不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 基本上没有直接表达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区别于2008年9月1日重新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这样,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紧迫性。而从其具体内容来看, “676个字”, 已经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如果只是要求高校教师把握其大意, 则这“676个字”, 大部分是老调重弹, 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必要性。而如果是要求高校教师完整把握其内容, 则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实事求是地做到这一步, 于是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影响度。比较而言, 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如果科学合理的话, 则必然简要、贴切、易于传播与接受。
二、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立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 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至少需要明确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三个基本要求。一条基本原则是:凝练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鲜明特点的价值观, 是易于获得广大高校教师认同接受的价值观, 是群体层面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核心。三个基本要求是: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一是必须面向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述为“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 对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 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必须面向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构成。在当前高校的现实生活中, 形成、影响高校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感知的, 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的言行, 还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的言行。当大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与高校打交道的时候, 尤其是遭遇不快的时候, 是不会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后勤人员、高校兼职人员界定为非高校教师的。而且, 在现实中而不是理论上的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 很多时候,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服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少时候, 高校一线教师去校内的行政管理部门办事, 还得看行政管理人员的脸色, 这样一种“道德的消极传递”, 反过来又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从这一意义上说, 无论是贯彻《规范》, 还是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明确, 面向的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 而是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在内的整个高校教师群体。三是必须以《规范》文本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起草《规范》之前,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进行了调研, 各地各高校组织召开了122场次座谈会;起草后又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共收到305件信件和电子邮件, 259份反馈意见表。这些, 不仅为实施《规范》, 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而且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凝练、构建的科学化, 优化高校教师群体价值观奠定了文本基础和实践基础。
基于以上原则和要求, 依据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高等学校四个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 当代中国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
(一) 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就意味着,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四者的关系上, 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是教书育人。这是其一。其二, 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上, 落脚点是“育人”, “教书”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 只是“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因而, 教师的首要职业价值或职业道德, 应表述为“育人为本”。如果只是表述为“教书育人”, 不仅无法释明“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无法显明人才培养工作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的关系。至于“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育人”的问题, 则是“育人为本”内涵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二) 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相比较, 显而易见, 高等教育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要践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责任, 高校教师无疑必须先开展科学研究, 进而以科学研究推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早在1977年7月, 邓小平就指明:“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 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在同年9月14日审改《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又进一步指出:“小学、中学、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 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2]而且, 从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两个方面工作的关系来看, 也必须先有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 才能以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文化。但是, 开展科学研究, 如果是彼此孤立、相互封锁的研究, 在今天这个科学研究走向综合化、交叉化、精深化的时代, 不仅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很难取得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正因为如此,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见, 当前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要求, 不只是一个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 更有一个协同创新的问题, 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只是科研道德的底线。
(三) 服务大众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是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疑必须服务于社会。而社会是一个抽象的主体, 服务于社会, 最终的落脚点必须也必然落实于组成该社会的具体的人。在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时代,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服务社会, 在其价值取向上, 必须是服务大众。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责的道德要求明确表述为“服务大众”, 不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 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本质区别。
(四) 传承文明
人类社会今天的文明是在历史文明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 未来文明的发展也必然且必须以今天的文明为基础。因而,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 不只是传承文化, 而且应该传承文明。《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 以“人化”和“化人”为实质的文化,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作为理解人类历史进步状态的文明, 则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是文化的内在价值[3]。概而言之, 文明是焦点,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文明。从这一意义上说,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方面, 应该表述为传承文明。
三、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这就意味着, 作为面向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突出问题的社会意识建设, 培育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基于当前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
与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紧密相连的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什么呢?概而言之, 至少包括这样三个要素:一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现状。高校教师应该比一般民众有更高的道德素质, 但是以道德素质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下孕育的。离开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优化而单独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高校教师现实生活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高校教师和所有人一样, 首先需要生活, 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学习、研究、修养的基本条件。当高校教师的吃、喝、住、穿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 当高校教师需要为了吃、喝、住、穿去拼命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苛责”。三是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考评不只是对以往工作的考量, 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的“专家”都是行政领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关系”的比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论文“数量”的考核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
因此, 构建以“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为内容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 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直面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流行价值观, 优化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观主导层面, 我们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 又进一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 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却显示, 未来10年我国可能面临的10项挑战之一, 就是“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6]。究其根源在于, 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完善, 另一方面, 资本逻辑又在全球占统治地位, 于是在社会流行价值观层面, 封建的“官本位”思想仍有极大的市场, 同时财富基本上仍“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7]。在这一背景下,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能只是局限于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本身, 而是需要寻求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革与优化。
其次, 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共教育党组2013年5月4日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一样, 着力解决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客观地说, 无论是与居民消费指数相比较, 还是与高校教师的实际付出相比较, 抑或是与同样是基于公共资源的其他群体相比较, 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其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地位、待遇都是偏低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并基于这一现实探寻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 在“ (五十二) 加强师德建设”前的 (五十一) 中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在其后又以“ (五十四)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专条强调。
再次, 改革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述及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通知》特别指出:“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学风浮躁”、“学术不端”, 说得直接一点, 就是近年来热烈讨论的“学术腐败”问题。而关于学术腐败的根源, 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有:一是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二是当前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学术成果评奖中的不合理制度。针对当前职称评审中的问题, 《光明日报》2012年8月27日至31日以“论文之殇”“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学术人才, 用什么度量?”“祛痼弊、创机制、荐人才”“转变人才观念, 深化职称改革”为题在头版连续做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 9月12日又在第六版完成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让职称评定回归学术正道———职称评审三人谈”。结论是, 解决“学风浮躁”“学术不端”问题, 出路在于改革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方式。
整体而言,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有着忧国忧民的职业良心。只要职业条件具备, 可以相信, 高校教师群体能够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参考文献
[1][2]冷溶, 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67, 201.
[3][4]陈炎.“文明”与“文化”[N].光明日报, 2011-05-3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5.
[6]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未来10年十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 2009, (24) .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经过在西南大学半个月的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教师要忠爱自己的职业,并将自己的一身奉献于它
教师热爱自己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事业干,这样能促使教师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克服有可能产生的职业怠倦。不仅如此,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充满激情,对学生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主动、认真,也充满着激情,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最终全面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一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因为我们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肩上担负着整个民族的长久兴旺发达的重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教师的真实写照。这就要求我们爱岗敬业、献身教育。献身教育是一种精神培养,教师必须具有伟大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每到节假日,毕业的学生来看望教师或给我们打来电话,在电话中亲切地叫着老师,这时我们感觉到很欣慰,正是这种良好的感觉,激励着我们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到终身学习
我虽然参加工作近二十年,这次又走进西南大学进行“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在这次培训过程中,感触颇深,那就是一个人特别是我们教师必须活到老学到老,陶行知先生说过:“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带有哲理性的话,说明了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要去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去适应社会的发展,知识学习的更新,以及我们今天推崇的素质教育下的新课改。因此,我们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平时多进书店、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另一方面,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养成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平时多去听课,特别是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课。还有学校组织的一些继续教育活动要积极参与,比如:认真听取到学校来授课的名师的课,勤到其他学校取经等。
三、教师要搞清楚这个职业的特点,培养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侵袭的能力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教师这个职业既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它又是世界上最苦的职业。因为你所取得的成绩不是拿金钱来衡量,而是拿你的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衡量。所以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我们就必须作好做苦行僧的心理准备,在物质方面不能向学生、向家长伸手。其次,充分倾注不带杂念的爱。只有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也才能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的忧虑当成自己的忧虑,我们教师要像护士对待自己的病人、父母对待自己的调皮孩子一样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只有学生感觉到老师热切的爱时,他们才会把老师当做最可信赖的人,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他幼小的内心深处的秘密。同时要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带任何杂念,必须要像人的眼睛一样清澈,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样我们才能具备作为一位人民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符合师德师风要求,保证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期的教师。
总之,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时时刻刻想到肩上的重担,使自己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国家、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教师这个高尚的职业。
——机电工程系 彭焕伟
进入高校已经一年多了,感触颇多。响应学院关于学习宣传贯彻《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号召,让我重新思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社会上对高校教师的肯定很多,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名对得起社会、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学生的优秀教师。
《规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道德准则,从六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我主要从教书育人这个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最起码的应该是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个大学生进入我们的学校,是带着父母的期盼和希望来的,他们把自己的未来交给老师,希望学会做人,学到知识,获得本领。可以说,我们的担子是特别重的。我认为有三点:
一.为人师表,学为人师
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大学教师应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履行者。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大学的职能不是单一的,教师的职责也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要明确,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多项工作任务之中,教书育人始终居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是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始终的一条主线。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
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探索科学前沿、承担科研任务,是教师带领学生探求真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非单一的、孤立的目的和追求。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二、终身学习,拓宽知识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做为教师,更应该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陶行知先生的“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的思想,虽然说了几十年,但在今天依然适用。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课程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教师才能去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反思、勤写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电,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终随着水涨船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一定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三.勤恳敬业,乐于奉献
教师的积极情绪、主动心态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不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由于社会对教师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工作任务的繁重,工作压力的加大,使很多教师产生了对工作的厌烦情绪,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工作的质量,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现状对教师自身发展、对学生成长的不利,要学会克服自己工作中的困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去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师价值与学生成长的双赢。
有人说快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我国,目前这一职业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总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当然我们也看到,教师的待遇正在不断改善。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优势,职业生活的情感性在当今利来利往的商品社会中已成为教师行当的另一大优势。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智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弟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仅仅在奉献,在学生们中间,我们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
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高兴,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种职业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中一共提出了六点: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每一位教师都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执教,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要做到爱岗敬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爱生、敬业、肯于奉献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根本。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尊敬的教师,做到敬业爱生才行。在思想教育方面尤其要体现对学生的爱。尤其是问题学生,在帮助教育时在心里装满对他们的关爱,效果一定很好。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作为学生的我,在这么多年的体会中,感悟到教师自觉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效果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那些担任选修课的老师,不是专业必修课,只是考查课。但是同样要备好课,认真的对待每一个知识点,讲好每一首歌曲段落。并抓住每一个机会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爱班的教育。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普遍存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师对自身的要求是否严格,教师是否热心公益,教师是否用于承担社会责任,都会对学生有言传身教的意义。所以教师就更应该服务社会,热心公益,实在的把学雷锋常态化,把雷锋精神牢记在心。这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自身形象的塑造者。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浪潮汹涌澎湃,素质教育应运而生,教师“为人师表、身教育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时期的教师在摆脱传统、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为人师表呢?我觉得应该用崇高的人格来净化学生心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拥有高尚的人格、文明的举止,自律的言行非常重要。
宝坻五中 张爱华
教师职业规范自查报告
宝坻五中 张爱华
本人担任数学课的教学工作。在孩子面前,我就像孩子们大姐姐。所以关心每一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是我的一大职责。对学生我总是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学生心心相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用“放大镜”来看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以长善救失。一视同仁,从不歧视学生。有事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从不把个人情绪带进教室,力争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健康地成长。为了培育自己高尚的师德,塑造良好形象,现对本人教育教学方面的情况进行反思回顾,找出缺点与不足,以利今后改正。
一、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余时间,自学不够。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发展迅速。要适应这种变化,只有加强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文化素养、科学思想、管理方法、科研能力、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老师相比还存在差距。归根到底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做事缺乏预见性。在班级管理中,有时候不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教育,以防止事情发生,而是跟在学生的身后处理事情。往往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有时会手忙脚乱,事倍而功半。
3、工作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意识还不够强。
日常工作按部就班的时候多,主动创新的时候少;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
二、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自己放松了学习及对自己的要求;
2、自己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整理。
3、有时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近于苛刻,求全责备,结果适得其反,此时自己便会产生懈怠的情绪。
这次自查使我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整改找准了重心及如何做好自己工作的方式、方向。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
通过深刻查找剖析,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
一是在政治理论素养上下工夫,加强对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二是在业务,在专业知识、法律法规方面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
2、强化责任,提高效率。
对自己的工作多用心、用脑,领导交办的事及我自己份内的事做好计划,使其有序、有时、有步骤地完成,今天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做,树立强烈的时间观、效率观、质量观,同时变压力为动力,积极促进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
3、开拓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工作中勤观察、勤思考,想学生、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家长之所急,全心全意做好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整改措施:
教育系列活动总结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和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重新修订和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2008]2号文)的通知精神,以及大岭山镇12月13日全镇教师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的思想行为和职业行为,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道德修养水平和专业水平,我校从2008年12份开始,开展了以“铸师德、塑师魂”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现对该活动作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领会这次师德师风自查自纠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白这是新形势下推进教育良好风气的必要手段,是促进依法执教、文明施教、创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是教师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风学识上适应时代要求担负起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历史使命。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校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高度重视,把抓好师德师风创建活动作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推进依法行政,从严治教,维护教育形象,创建文明行业,改善和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重大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按“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实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责任
制。经过行政班子和全体教职工大会的研究决定,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少先队辅导员、各科组长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各有关岗位及责任人;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同时,为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具体实施,按计划落实好每一项工作。
三、宣传到位,积极动员1、2008年12月16日,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会,全面部署师德教育系列活动工作,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活动目标。
2、积极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我校组织全体教师以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的形式,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阅读材料,并要求教师们对所列的学习内容做到应学尽学,做好读书笔记,写1—2篇以上的心得体会,从而使教师加深了认识。
3、搞好宣传报道。我校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和宣传栏、校务公开栏、黑板报等阵地,宣传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例如,2009年3月,我校在宣传栏出版了一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专刊,还组织全体教师到电教室观看了《师德启示录》的录相。
四、学习讨论,深化提高
1、召开师德报告会。虽然我校没能邀请师德楷模、教育专家到我校作学习报告,但是,本学期我校能积极组织教师观看《师德启示录》的纪录片,听取了几位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报告,对全体教师有学习和促进的作用。此外,在开例会的时候,学校领导能把我校的或者其他学校的先进师德典型作为榜样向全校教师介绍,要求老师们向这些教师学习。通过这种特殊的师德报告会,宣传学习师德楷模事迹,明确师德的具体要求,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指导教师按照《规范》的要求做好工作。
2、举办师德论坛。我校围绕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主题,结合新《规范》的学习开展了四次师德论坛。在师德论坛上,每位教师均能结合自己的教育实际谈对师德内涵的理解、感悟和升华,结合个人心得,人人谈体会,畅所欲言,达到了全面提高的目的。
3、在四至六年级学生中开展“我心中的好老师”、“老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征文竞赛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接受学生的评议、了解学生的要求。
五、高度重视,树立为人师表良好形象。
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几年来,我们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造就和形成了一支叫得响,过得硬的教职工队伍。我们要求全校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良好的为人师表形象。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热爱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以身作则,作为一名教师,要“衣着定位”,让学生无时无刻受到审美教育。三是自觉修身养性,淡泊名利,以德服人,以德立教,要不断塑造鲜活、生动的人格魅力;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结合镇教育办“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系列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积极为教师创设有效载体。根据我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活动计划,开展了丰富的整治活动,通过活动,每位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例如,组织每个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五条禁令”、“十要十不准”等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从思想上明确作为一名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比照《规范》中的八条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并开展互学互比和写自我剖析材料,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学习师德标兵”一系列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人和事,鞭策激励自己。
六、讨论剖析,自查互查
1、征求意见。我校通过召开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代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其中,共收到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16份,对我校教师评价的优良率达90%以上;收到学生的调查问卷共40份,对我校教师评价的优良率也达到90%以上。
2、自查互查。我校及时组织了全体教师开展自查互查的的活动。例如,在师德讨论会上,各教师畅所欲言,指出了我校师风师德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问题等。自查互查的内容包括:①依法执教;②爱岗敬业;③热爱学生;④严谨治学;⑤团结协作;⑥尊重家长;⑦廉洁从教;⑧为人师表等。
3、讨论剖析。我校组织全校教职工围绕以下5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高认识:①加强师德教育有何重要意义;②新时期对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新要求;③当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表现;④在实践中如何杜绝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⑤结合自身实际如何提高自身师德修养。通过剖析,加深了教师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
七、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通过自查和互查活动,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整改的意见,要求教师及时纠正师风师德中存在的不良现象,这些问题有:
1、部分教师为提高学生成绩,加重学生负担。
2、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仍偶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出现。
3、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思想政治方面,能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性原则,提高党性修养,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自觉学习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干、作风踏实、为人诚实。
二、党务工作方面
带领本支部党员积极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深入贯彻的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结合我部工作,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到我部的专业建设及各项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在各类迎评创建中,党员同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任劳任怨,克服困难,及时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创建任务。
三、教学工作方面
在教学工作方面,以国家高水平示范学校创建及落实省教学管理规范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积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按照学校教务工作总体思路,对电信部的教学工作进行管理,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调动全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促进我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同时本人深入学习专业业务知识,认真研究教学规律,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科学育人方法。
通过严密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时反映行业、企业要求;通过规范教学实施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落实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通过分层教学、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紧贴市场、争创特色等途径强化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从而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实施对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监控 ,制定和完善实验、实训、实习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工作规范,加强对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积极探索和尝试实习实训环节和项目学生成绩评定办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要将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含有实验和其他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考核成绩中的比重。
本学期在注重教学质量目标管理的同时,将着力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积极鼓励教师相互听课,评教。继续加大对听课考核的力度,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教研活动,组织好教师参加学校公开课、示范课等听课活动,积极学(出自: 博 文学习网:述职报告教育)习其他各教学部先进教学经验。加强专业课教学的管理、规范实验实训教学。教研组要加强对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督促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做到定岗、定责,在学生实验期间加强巡回指导,严格操作规程,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保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部在教学管理规范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市及学校三项管理规范检查成绩名列前茅。
四、迎评创建方面
我部电子专业作为我校国家高水平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时间紧、任务重,本人与我部全体电子专业教师一道,对照建设任务及进度,克服困难,积极推进重点专业建设。同时以此为契机,大力加强专业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调研,修订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参与编写省精品教材。通过重点建设专业建设,大大改善了我部电子专业实训条件,提高了专业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促进了我部专业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一节 道德的一般分析
1.三纲五常 伦理包括道德(伦理是整体,道德是部分)2.道德的定义(P3):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道德的起源与目的(P5):
起源:客观唯心主义伦理学,主观唯心主义伦理学,旧唯物主义伦理学,辨证唯物主义伦理学 目的: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4.道德的本质(P6):一般本质是指道德作为同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意识形态一样的一般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性质,它跟其他意识形态一样受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社会的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社会道德体系。2)社会经济关系直接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发展必然会引起道德关系的变化发展。5.道德的特殊本质(P8)是指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的、具与新型师生关关系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P36)教师职业规范产生于教育劳动实践,主要有四种利益存在:教师的个人利益,学生的个人利益,教师的集体利益,社会教育事业利益。发展历史:先秦,汉唐,宋、元、明、清,近现代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p39):1.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比其它职业道德更高更全面2.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比其它职业道德更深远3.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方式更具有自觉性
3.学习和实践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p40):树立新型人才关;确立民主平等的教育新理念;教师培养与职业道德建设 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p22):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在教师职业劳动中产生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调节教师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学生等职业工作关系时所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基本内容有:(1)。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尊重自我,热爱学生;(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4)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五种精神:奉献精神,仁爱精神,协作精神,自律精神。五业:爱业,敬业,精业,勤业,恒业五师:师法(方法、艺术)传统和当今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导致的教师集体中的矛盾冲突 3.教师集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调节(P117):①关心集体;②尊重同事;③团结协作;④有益竞争
关心集体(P117)的重要意义:团结和谐的集体对教师个人据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每个教师关心集体,教师集体所确立的价值目标才可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关心集体作为教师道德的具体实现路径:首先,一个关心集体的教师,应该遵守集体的纪律,爱护集体的荣誉;其次,自觉维护集体的团结,正确对待集体的矛盾; 再次,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遇到矛盾冲突时,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真实的集体(p120):在真实的集体里,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价值本质、价值地位、价值意义上是统一的,不存在内在的分裂和价值序列上的优劣之分。若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优先性,则是极端个人主义,它与我国的经济基础、根本制度和奋斗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必须加以反对。反之,若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绝对至上性,也不是真实的集体主义。从个人与集体的价值关系来看,两者在总体上是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制约、相互补充、共生共长的关系:一方面,个人的价值创造、利益增长和需要的满足依赖于集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另一方面,集体的总体价值和利益的增长必须依赖于个人的价体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质:首先,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其次是一种实践精神,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决定道德的性质。
6.如何理解“道德的本性是一种必要的恶”?P7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从最根本上来说,是对人的行为的管理和规范,进而是对人的某些欲望和自由的限制、约束、侵犯,因此就其本身来说,是对人有害的。它之所以能给人带来好处,并非是这些管理和约束本身,而是这些管理和约束通过对人的损害所达到的结果、目的、它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不过是人类为了达到利己的(保障社会的存在发展)而创造的害己(限制某些欲望和自由)手段。因而是一种“必要的恶”,所谓“必要的恶”,“也就是这样一种恶,它能够求得更大的善或防止更大的恶”世界上不存在不侵犯自由,不压抑欲望的道德规则和道德规范。7.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P8):1)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是一种非权力规范 3)道德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8.道德的类型:普通道德与特殊道德;相对道德与绝对道德;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
9.道德的基本功能(P11):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的论证功能;道德的教育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
第二节 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
1.职:社会职责、权利、义务。业:专业。所谓职业就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富有特定社会责任,具有专门业务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的定义:职责从事某种职业所应付的责任。
2.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所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品质。(P12)3.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15):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1)为人民服务,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的人际关系2)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一种新的劳动态度,是履行职责的精神动力 3)为人民服务,体现了衡量职业行为善恶是非的最高标准。4.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是在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的,调节人们职业活动中的利益关系,判断职业行为善恶的具体标准,主要有爱岗敬业,勤于职守;尽职尽责,奉献社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竞争,友好协作;勤奋学习,熟练业务。5.职业道德特点和作用(P13)特点:职业道德调节的范围具有有限性;····的规范内容具有职业性、稳定性、连续性;····的具体要求具有层次性;····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作用方式具有一定的权力强制性。作用(P17):首先,职业道德能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次,职业道德是职业的生存条件;再次,职业道德对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最后,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风尚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章.教育劳动和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劳动是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创造性的培养人,塑造人的高级劳动。
第一节 教育劳动的特点(P27)
1.教育劳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特殊性(P27)教育劳动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劳动产品具有社会性 2.劳动对象的特殊性(P29):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对象的向师性;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
☆如何理解劳动对象的向师性?(P29)答:教师是学生获求知识的导师和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道德品行和知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教育对象的这种向师性,要求教师必须从育人高度注意自身劳动的示范性。
☆劳动对象的主客体双重性(P30)答:教育劳动是以人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但这一对象与其他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思想的、有主动性的人。人在接受教育时时有选择的,这与消极地接受劳动者的任意加工油本质的不同。
教师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是作为主体的主动的一方,接受不接受教师的影星啊,学生操有某种“主动权“。教师劳动对象的主体性,还反映在劳动过程中的反作用特点,教师劳动对象的反作用却表现出特有的丰富的形式和复杂的程度。教师劳动的效果、成效,不只是取决于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努力和能力。
☆教育劳动具有创造性,具体表现为: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创造性的人;②教育劳动要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③教育方式方法具有创造性。
3.教育劳动工具和方式的特殊性:教育劳动工具的特殊性;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教育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劳动效果的特殊性,培养的学生,即反映学生个人的成果,也反映社会成果。4.教育劳动方式的创造性: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人才素质的综合化;(2)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能力;(3)人才的多样化
5.教育劳动人际关系的特殊性:关系众多,组成复杂;网络教育师道(规则)师爱(大公无私)师艺(技能)师表(表率)5.中国目前面临三大任务(p41):一,普及义务教育。二,发展职业教育。三,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三章大学精神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1.大学精神的内涵包括(p48)大学精神是大学丰富多彩、特色各异的精神世界中具有恒久生命力的精髓与内核,是现代大学“现代性”的表征学术自由精神,独立自治的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理性批判的精神。
2.大学精神的作用(p53):定向与规范作用,维系与凝聚作用,激励与驱动作用,感染与教育作用
3.大学精神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P55)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业责任观,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的学术自由观,服务与引领相统一的社会责任观,崇高的学术追求与独立的学者人格
第四章.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怎样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P64):(1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具有基准性2本质性3稳定性4自身独特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P66):教书育人原则;为人师表原则;教育公正原则;依法从教原则;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3.教书育人原则的确立依据和具体要求:确立依据(P66):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书育人是遵循教学规律的要求;教书育人是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的要求。具体要求(P69):坚持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教书育人的规律。
4.为人师表原则的确立依据(P70):为人师表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要求;为人师表是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5.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坚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坚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6.教育公正的原则的确立依据和具体要求(P73):教育公正原则主要指教师在评价和处理教育领域或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出以公心,坚持原则,公平合理。确立依据:坚持教育公正是社会总体公正原则的要求;坚持教育公正是贯彻为人师表的原则的保证;教育公正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要求。具体要求: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 7,依法从教原则的确立依据:依法从教是依法治国原则在教育领域贯彻的要求;依法从教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等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贯彻保证;依法从教是正确处理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家长,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等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要求;依法从教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转型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要求:遵规守法;宣传法治思想,普及法律知识;积极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8.教育人道主义原则(P80):教育人道主义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特征其基本内容:尊重人权的精神,努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P88): 教育人道主义确立的客观依据: 1.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 2.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 3.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P91):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作斗争
第五章.高校师生关系中道德问题
1.师生关系包括(p96):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2.师生关系体系(P97):伦理关系;教育管理关系;心理关系;法律关系;人际关系 3.师生关系的特点(P100):高校师生关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高校师生关系在层次上具有差异性;高校师生关系在情感、期待上具有互动性;高校师生关系在评价标准上具有冲突性 4.师生矛盾冲突的原因:对专业或课程的不同的理解与要求;教育教学方式运用不当;缺少必要的沟通;“代沟”“心理差距”的存在;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来自学生方面的不当行为 5.师生关系的师德要求或道德调节(P104):1).确立学生主体的观念:无论是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还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2)在确立学生主体观念的同时,更应加强教师主导的作用(3)在教育管理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尊重学生,培养学生个性 3).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4).严格教育,全面要求学生: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
第六章.教师集体中的道德问题
1.教师集体中的人际关系的特点(P113):(1)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这种依赖性是由高校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的集体性质决定的。(2)和其他劳动者所构成的群体相比,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立性(3)教师集体中的个体具有价值目标和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
2.教师集体人际矛盾产生的原因(P115):由于教育劳动分工所导致的矛盾;教师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彼此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冲突;教师集体中的成员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所导致的矛盾冲突;由于历史的值创造和利益增长。真实的集体主义把实现社会整体的共同进步与每个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真正统一,作为它的最高目标和要求。
尊重同事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P122)要尊重同一学科的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科的教师;尊重优秀的和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同事;尊重持不同学术观点和教育思想的同事;不同年龄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领导和教师的互相尊重。☆发展性团结协作(P130)所谓发展性团结协作,主要是以优化现有教育人际关系、踧踖发展为目标和出发点,表现为教师同事之间为了促进发展、优化关系,主动沟通,有问题时,愿意、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有意见当面提,“言者无罪,闻着足戒”,寻求和实现了充分的人际交流,不断达到新的理解,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促发新的发展契机。教师之间的关系表面上似乎不是很和谐,教师同事之间会围绕某个问题发生激烈的争论,但这种教师人际关系具有激励价值,有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有益竞争(P131)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的必要性(P132):在教师集体中开展竞争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的竞争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的竞争是促进教师个体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以道德的手段在教师集体中开展有益竞争(P133):(1)竞争的手段必须符合道德;(2)应妥善处理好教师集体中竞争和写作的关系;
(3)教师要有一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4.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P135-137)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师集体实现的内在根据 1)培养教师认识集体之必要性的道德理性 2)形成教师对于集体高尚的道德情感
3)提高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自主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社会规范和激励机制——教师集体道德实现的外在条件
第七章.高校教学中的道德问题
1.教学工作的道德意义(P142):1.教学是以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进取性工作;2.对待教学的态度体现教师的道德水平3.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良好素质的体现 2.教学工作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46):1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教学要求的全面性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素养;教师要掌握教育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要学而不厌锐意进取3提高教育专业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对教材的组织加工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的能力)4注重全面教学改革;5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第八章.高校科学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1.科学研究的道德意义(P158):1有助于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健康方向2.有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3.有助于大学生创造人格的养成4.有助于高校教师取得科学研究的成功5.有助于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2.科学研究中的具体道德要求(P165):1.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打破科研的神秘感;克服自卑感;防止自满情绪;反对迷信权威;正确看待失败2.实事求是,治学严谨:选择研究的课题要有科学价值;资料收集要客观、准确、全面;在研究过程中,要消除主观上的偏向,尊重事实,不要先入为主;反对学术腐败;建立学术规范 3.配合协作,优势互补:增强合作意识;分工协作 4.学术民主,提携后辈
3.学术腐败(P169):学术腐败是人们对各种不道德不诚实的学术行为的概括。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伪造或是拼凑包装,浮夸吹嘘,庸俗的关系网和金钱腐蚀。其危害有:对学生的危害;对学术研究的危害;对我国科学和社会进步的危害; 学术腐败的原因有好多,从大的社会环境讲,是整个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出现价值观,利益观和道德观偏差对学术界有影响;从学术界自身而言,建立和完善既适应社会发展又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管理系统滞后;从学术和学术人员来说,极少数人学术道德低下,学术功底薄弱,心态浮躁,经不起名利的诱惑;从监督和惩罚机制上看,监督和惩罚机制的缺位也是我国学术腐败未能得到遏制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彻底清楚此现象有赖于党风,社会风气的根本转变,有赖于建立市场经济和学术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机制,需要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见效。
第九章.高校教师社会服务中的道德
1.高校教师社会服务的特点(P182):首先,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具有人格示范性的特点;其次,高校教师的社会服务具有道德价值评价上的不确定性:(1)如何看待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2)如何看待高校收费(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图和看待“私心”。2.社会服务的道德意义(P183):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是履行社会服务赋予高校使命的必要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知识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实现知识增值的重要环节;有利于激发自身的职业潜能;有利于促进校际学术交流;
3.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要求(P185):a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b自觉的以道德律令规范社会服务c正确处理岗位主次关系d确立自觉的守法道德e主动维护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f应具有人格示范的要求
社会服务中的道德原则p187:诚信;公平竞争;效率;奉献 4.正确处理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188):a对权利的追求应符合道德的应当 b切实履行应尽的道德义务
第十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道德修养的意义(P195):修养是指整治、提高,养指的是培养、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道德本身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例如,一个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够立足本职工作,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要求贯彻落实到职业实践中,不仅会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而且全社第二、热爱所有的学生。教师应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才能贡献给全体学生。例如,有的教师只爱学习上的“尖子”学生;还有的教师只对亲朋好友的子女格外关心;还有的对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后进生不爱,嫌弃和歧视他们,这些都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第三、严格要求学生。a.要严而有爱。例如,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出于爱心,以深沉的爱为前提,要让学生从教师严格要求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之心。b.要严而有格。例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标准要适度。不能要求过高,学生不具备达标的条件,陶冶。道德修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完善自我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建设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师德修养的必要性(P198):师德修养指的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似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的公忽及所达到的似的水平和精神境界。师德修养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要求;师德修养是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的要求;师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3.师德修养的过程(P199)1)提高师德的认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师德修养的起点和前提)2)陶冶师德情感(人的行为不仅受思想的支配,也受情感的驱使)3)磨练师德意志(磨炼坚强的师德意志,是师德修养的必然环节)4)坚定师德信念(确立坚定的师德信念,是师德修养的核心问题)5)培养师德行为和习惯(在明确的师德意识指导校,依靠师德信念,自觉的选择师德行为,养成师德习惯是师德修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4.师德修养的要求或方法(P20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相结合(一)学习与实践结合:
1、大学教师要提高师德水平,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1)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2)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知识;(3)学习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吸收社会生活中的有用养料;(4)向具有高尚师德水平的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2、。。注意深入实践。(1)积极投身教育实践;(2)投身生活实践;(3)开展有意义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他律与自律的结合:(1)正确认识师德修养过程中他律自律关系的意义(2)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3)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4)在他律和自律德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
(三)品质修炼与仪表修饰德结合:
1、服饰。(1)冷暖色适宜,和谐得当;(2)款式合时,展示个性特点;(3)扬长避短,张扬个性;(4)朴实自然,整洁宜人。
2、语言。(1)健康文明而富有思辨性;(2)规范简洁而富有逻辑性;(3)准确生动而富有幽默感。
3、举止。(1)端庄萧洒、和蔼可亲;(2)仪态应沉稳大方、行为得体;(3)践行公德,讲究礼仪。
自律与他律的关系如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如何实现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P206):
他律和自律是大学教师师德修养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相互关联作用。这种关系体现在:自律是他律的发展和升华。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必须经过他律,在他律阶段不断积淀、发展、提升,渐而转向自律。任何跨越他律直接通向自律的彼岸的修养是不现实的,不客观的,但是任何修养只停留在他律阶段,不向自律阶段发展,是低级的庸俗的修养。因此,我们强调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必须坚持以他律为基础和前提,以自律为目标和境界,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坚持自律与他律的结合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教师道德修养他律与自律的关系的意义2.大学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重视他律阶段的积淀和发展3.大学教师加强师德修养要努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4.在他律和自律的结合中,大学教师的师德修养还要突出师德实践环节。第十一章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原则(p216)目的性原则 第一要求以真实的目的来引导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终极目的和教育目的的最高理想来统率现实的目标体系,要通过合理性的具体目标的制定,让教师职业道德恢复到“本真”的面目。第二,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坚持反对“教育中介目的化”第三,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性方法论意义在于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工作,是一个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反馈控制的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主体性原则及其规定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教师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道德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教师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1,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教师不同地工作岗位特点制定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具体标准2,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制定,必须充分体现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特点,突出自我评价的自律作业。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具体标准的内容,既要满足高于一般社会意义上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需要,又要符合教育规律的要求,既要秉承中华传统美德,又要吸收当代中西方的人文精华。
第十二章职业道德教育与教师的道德成长
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其具体要求(P242):引导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 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差异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 2,在职教师师德教育的内容(P252)
教师角色意识的强化 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教师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教师群体才能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职业行为规范;1)角色认知 即教师对自己这益角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与社会其他角色的关系的认识;2)角色体验 是指在扮演教师角色的过程中,教师由于受到各方面的评价与期待而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
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 在职教师师德培养的方法 改变培训方式,注重教师的主体发展;注意教师教育观念向行为的转化;采用榜样学习的方法;结合反面事例及时进行教育;在继续教育中强化师德教育;师德教育要与一般道德教育相结合;要坚持长期性教育
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守的、与其特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是社会的主体道会的道德水平就有了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道德水平的基本途径。
第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例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可以从根本上激发人们的职业理想、职业热情,将自我实现与奉行社会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努力去创造不凡的业绩。职业道德建设水平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第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风气是道德文明水平的重要表现。社会风气的好坏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能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而社会风气的好坏与职业行为密切相连。例如,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正之风大多与行业不正之风联系在一起,贪污受贿、制假贩假、买官卖官等不正之风不仅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了改革开放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此要加强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职业行为,增强人们的职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从根本上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第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国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的。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把共同理想与职业理想、坚定信念与职业责任感、公民素质与职业素质、文明风尚与文明行业等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职业道德的实效性,从而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
2.联系实际论述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实现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它对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着深远的意义。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培养合格教师的需要。道德修养是每个教师的事,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还要求他领导的育才学校的师生,每天问一下自己:“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他要求大家重视“公德”和“私德”的修养,“修筑人格长城”。现在在极少数青年教师身上,政治思想虚无化、物质生活享受化、价值取向惟我化、人际关系庸俗化的倾向较严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心理和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向师性”,即喜欢模仿老师。教师必须为人师表,并且应该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高大完美的道德的形象。一个教师如果没有高尚的师德,哪怕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再高,也不能很好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第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需要。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这为教育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又为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就是说,无论新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到多么高的程度,教育或学校总是不会取消的。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与社会的接触是不会削弱的。其道德素质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是不会消失的。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提出了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教师的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联系实际,谈一谈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
第一、对学生的教育作用。a.对学生的品德有教育定向作用。b.对学生的智能有促进作用。第二、对教育过程的调节作用。a能够调节教师与学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制约力量,教师可以运用其专长力量、权威力量、奖赏力量、强制力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这些方式方法也体现了教师道德的水平。b能够调节教师与教师关系。能够调节持不同教育观点的同事关系;能够调节优秀教师与落后教师的关系;能够调节新老教师之间的关系。c能够调节教师与领导关系。教师应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地服从领导,努力做好上级领导分配的工作任务;以实际行动支持领导的工做,主动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既不阿谀奉承,也不盲目抵制;理解、体谅领导者的难处,为之分忧,或做出牺牲。第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a通过学生影响社会。b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生活影响社会。c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质影响家庭、亲友、邻里。4.教师应当如何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面发展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要致力于增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第一、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a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而全体学生全面地得到基本发展,在此基础上各自得到不同的个性发展,就应该成为我们的现实理想和近期目标。b.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c.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开展面向全体的全面教育。全面教育的内容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来决定的。它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智力教育、情感教育、社会劳动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第三、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不能要求在某学科的某节课后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有变化,要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全面发展的应有之意。第四、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首先具备全面的素质。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5、联系实际说明教师怎样才能热爱学生?
第一、全面了解学生。a.了解每一个学生。例如,教师不能只了解个别学生或一部分学生,应广泛地接触学生,密切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的言行和情绪变化,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b.全面地了解学生。作为老师既要了解学生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健康状况。c.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既要了解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点、缺点、爱好、才能,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学生的欢乐和忧愁。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说是对学生有真正的爱,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塑造学生的心灵了。
就失去了努力的信心;也不能要求过低,否则就失去了鞭策的意义。c.要严而有方。例如,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千差万别,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因人而异,善于找出最适合于他们个性的方法。d.要严而有恒。例如,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应持之以恒,不该时严时松。严格要求包括师生两个方面,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标准。严格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要求,必须从教师做起。
6、依据动机和效果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如何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与判断
第一、动机和效果辩证统一关系: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动机和效果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最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既然动机和效果是充满了差异和矛盾的统一,那么在进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考察和判断时,既不能只看动机,也不能只看效果。必须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立足于动机看效果,通过效果看动机。第二、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1)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重视行为的动机在道德行为过程中的作用,在道德评价中把行为的动机当成重要的依据,是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的显著区别。2)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一切善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善的效果。是否有善的效果,是判断行为善恶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动机善恶的重要依据。3)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判断行为善恶的依据。a.动机和效果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b.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c.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检验行为的善恶。
7、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论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道德实践,试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道德修养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个性理论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2)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3)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第二、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1)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互为因果、互为目的。一方面社会进步为教师发展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教师发展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2)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一定社会或阶级为了社会的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总是提出一系列的道德原则、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一个教师对规范的认识能力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道德实践中经过教育和修养形成的。3)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道德品质是无数次道德行为的长期积累,是道德主体修养实践的结果。另一方面一定的道德品质一旦形成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要保持一定的道德品质就要不断地进行修养。第三、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1)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具备辩别善恶、扬善抑恶的能力,这就为道德修养提供了可能。2)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任何一个社会或阶级都希望教师经过自身的修养达到其要求,符合其规范,所以总是从不同的侧面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多种有利的条件包括确立人格理想,提供学习条件等。3)人性的后天性和可塑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如果人性是先天的,那么道德修养不可能发生;如果人性虽是后天的,但一旦形成则不可改变,那么道德修养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正因为人性是后天的,而且是不断变化的,是可以重新塑造的,道德修养才有意义和可能。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结报告】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重点06-16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07-24
1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总结报告06-10
第六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11-11
高等学校教师招聘考试05-24
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6-11
学校教师年度工作总结报告06-01
学校教师德育工作总结报告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