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律教育(推荐9篇)
由罗伯特W ·戈登
1(在美国法律教育的故事反映了美国民主的演进。有一个更加多样化的身体比他们刚刚几十年前?只能逐步应运而生。直到20世纪时几乎不存在。在反对英国统治的革命,美国人拒绝了贵族和垄断。在早期的美国共和,这种感觉强烈的专业发展成为专业组织特权和民主的怀疑。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教育或对律师考试没有正式的要求,顶多,他们需要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学徒几年。一些法律学院的成立不过?如著名的利奇菲尔德法学院西部康涅狄格和几所大学的法律与威廉和玛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联网学校。这些早期的法律学校培养了新的共和国的主要律师很多。但是,这些学校入学只需要高中毕业,只有一年或两年的法学研究。他们通常工作人员为兼职从业人员。学生听了讲座和法律科目中学读论文或评论。
6、变革之风开始吹19世纪70年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伟大的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信誉,在行业管理和政府的教育迫切需要的人才,都创造了在受过训练的专家,并作为他们的供应需求的新手段组织专业的信心。领导新成立律师协会的律师,例如,在纽约市,1870年律师协会,美国律师协会,1878年?和就业歧视。一个新的社会监管机构,特别是环境,创造了新的环境法领域的需求。
约翰逊总统在1965年创建了联邦资助的法律服务方案,为贫穷客户,带来不良的客户群代表诉讼。这个方案和其他基金会资助的“贫困法”的启发,创造法学院诊所节目?在学校律师事务所,法律根据临床教师,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新的干部认为工作人员如律师,但真正的客户代表而下,依法执业律师和临床导师指导的学校。在许多法学院今天,大多数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代表在出租房屋,囚犯,犯罪嫌疑人,受助人,移民试图进入或留在美国,消费纠纷或环境造成贫穷债务人租户。
新的社会运动也改变了法学院人口。在南方法学院已承认没有黑人学生,在北法学院很少,直到20世纪70年代,自那以后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进行约10每班百分之注册。法学院妇女曾在1970年以前严格的配额;1970年至1990年期间,女性从百分之四到法学院入学人数的50百分比。为了适应新的学生,在20世纪70年代法学院和?0一倍大小。
行政和管理的法律,诊所,贫困和环境法,公民权利,都是外部的挑战和变化的反应。法学院也开始响应来自演艺学院内的智力挑战。在20世纪30年代,法学院已调情与其他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而且往往是在法院的意见,那么,既然几个著名的法律经济学教授已经成为联邦法官。新的法律教师,特别是在精英学校,现在常常在经济,历史,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和法律博士学位。
全球法律
提及美国的法律教育, 我们都知道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法律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美国的法律教育中以下几个事件尤为重要:1784年美国有名的里夫斯 (Tapping Reeves) 法官在康涅狄格 (Connecticut) 的利奇菲尔德 (Litchfield) 创办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法学院——the Litchfield Law School。1817年哈佛大学设立的哈佛法学院是美国第一个大学创办的法学院, 也是美国现存法学院中最古老的法学院。在跟后的几年内法学院占领了律师行会的世袭领地, 律师入门前的教育从行会转到大学。1829年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斯托雷 (Joseph Story) 就任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律客座教授, 他重构了哈佛法学院的课程, 确立了美国法律教育的职业方向。1870年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略特 (Charles William Eliot) 任命兰戴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 Langdell引入了判例教学法, 进而取代了过去的讲授法, 并有意促使法学院成为大学毕业生入读的职业学院。在1871年, Langdell把2年制的法律课程改为3年制, 其他法学院亦相继跟随, 而美国各著名法学院亦开始有“后学位化”的趋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哈佛大学和宾夕凡尼亚大学率先宣布将法学院课程定为研究院课程。这些改革为法律专业学位奠下了基础, 使美国的法律教育有了一套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大学本科后法学教育。
在众多的法学院中, 1878年成立的美国律师协会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简写ABA) 和1900年成立的美国法学院协会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Law Schools, 简写AALS)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而严格的行业规章, 为改善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美国律师业管理工作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美国律师协会给法学院的学生作明确的指导, 对一个律师应掌握的知识、具备的技能和职业观念作了严格的规定。美国法学院设置的学位有法律博士 (Juris Doctor, 简写JD) 、法学硕士 (Master of Law, 简写LLM) 和法学博士 (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 简写SJD) 。美国的法律博士学历就相当于我国的法学本科学历, 在课程设置上与我国法本课程一样。美国的法学硕士学位属于研究生教育, 一般是已经获得法律博士学位或者在其他国家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的学生攻读。去其学制为一年至二年, 学习方式一选修课为主, 并且允许学生增修学分代替毕业论文。美国的法学博士一般是有已经获得法学硕士或者法律博士学位的人攻读, 其学制为三年至五年, 学习内容主要是撰写学位论文, 并从事一定的法学教育研究工作。
1.1 美国法律教育的培养目标
美国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 法学院就集中力量进行律师技能的培训, 即使有学术性探讨也是作为培养合格和优秀的律师而附设的, 在法学院并不占主导地位。法学院对学生的要求是了解法律、包括判例、了解运用法律的必要程序和技巧、培养学生按照律师的习惯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并能使法官接受你对案件的分析和对法律的理解。所以美国法学院的法律教育中缺乏对学术型法律问题的研究, 这与美国法律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同时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侧重实用课程, 不关注学术型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只关心必修的法律课程和与自己职业有关的选修课程, 关心毕业后通过律师资格考试, 对法哲学、法史之类的课程很少关注。但是这不意味着美国法学院的学生没有学术性研究, 相反他们集中了美国社会人文科学学术能力和水平最出色的人才。美国大学中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是很频繁的, 法学院甚至聘用教师来之外系的教授为学生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
1.2 美国法律教育的培养模式
美国的法律教育模式更多是在体现职业教育的性质, 是直至取得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职业资格的整个法律教育过程的制度设置。美国的法律教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大学进行的为期四年的非法学专业的学习。这是因为美国的法律教育属于本科后教育, 即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法科学生必须是在具有一个非法学专业的本科学位后才能进入到法学院学习。第二个阶段是为期三年的法学学习。它要求进入法学院的学生必须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 毕业后就能参加各个州的律师资格考试。
1.3 美国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
对美国法律教育有表率和带头作用的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采用的是“诊所式法律教育”和“判例式法律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 是有美国法律职业责任教育委员会与福特基金会共同建立法学院建立法律诊所, 其主要是模仿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的法律应用的过程。诊所式教育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目的、以法律援助为手段, 采用案件讨论、角色模拟、单独指导、在诊所中实习等方式,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判例教学法于1870年当时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佛·哥伦姆布斯·朗道尔教授创立。后来逐渐成为有名的“哈佛模式”, 其在19世纪80年代才受到教师的重视。判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技能、口头辩护及语言表达的技能。由于美国的法律教育在性质上属于职业教育, 法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用诊所式教学法和判例教学法为主, 但是学生编辑刊、模拟法庭教学也颇具有特色。
2 美国的法律教育对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启示
当今美国的法律教育作为美国传授法律知识、法律技巧的重要途径, 其强烈的社会实践性、明显的实务风格, 简明扼要的培养目标、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以及灵活实用教学方法, 对我国法律硕士教育领域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现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1 借鉴美国法律教育中简明扼要的培养目标
美国的法学教育是在学生通过第一学位的教育获得科学素养和认为素养的基础上开展的法律专业教育, 其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就是培养合格的律师。而我国的法律硕士培养目标较为繁琐, 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了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 “为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单位往往忽视培养目标, 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同样对待, 混淆了学术型与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国在法律专业领域增加法律硕士学位取得的效果很不明显, 培养出的法律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虽然在具体的培养目标, 但在实际履行中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美国的法律教育是本科后的教育角度来看, 美国的法律教育集中地反映了美国的教育目标高度市场化, 揭示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即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满足社会的需要,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社会发展的需要塑造人, 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现实, 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强化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 加强法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法律职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
2.2 借鉴美国法律教育中注重实践的培养模式
在美国, 所有法学院的学生要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律教育, 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一般为三年, 在取得此学位后才能进入研究生部攻读法学硕士或者法学博士, 他们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知识循序渐进,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便于学生在低年级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在高年级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专业或者公共课程。我国的法律硕士教育课程设置上比较重视必修课的学习, 选修课和公共课所占比例小, 这很不利于法律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国的法律培养模式没有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这样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各个培养单位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为创新成果服务, 注重法律硕士生的实践能力, 使部分课程与培养模式结合起来。
2.3 借鉴美国法律教育中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
我国法学院的主要教学方法时讲授法, 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忽视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应用。法律硕士教育也是如此, 中国法律硕士教育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不能得到很好的兼顾,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和判例式法律教育,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开展丰富的实践性教学。在师资上可以邀请社会上实践丰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定期来法学院做讲座和开展法律实务训练。在美国的法律教育中, 除了具有特色的案例教学法以外, 法律诊所、学生期刊、模拟法庭教学等成为颇具有特色的就教学方法。我国的法律硕士培养单位也可以借鉴美国法律教育的做法, 让法律硕士研究生自创学生期刊, 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模拟法庭教学。
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使法学院培养的学生是实用型的, 其法律教育性质是职业教育, 这也决定了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实践性不强一直是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缺陷, 也是我国法律硕士教育的缺陷。我国将法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为我国法律职业部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我国法律硕士培养过程的一大致命缺陷。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课程设置上, 实践课程的学分和课时方面规定的很少, 理论课程占了学分的五分之四, 课时占的比重更大。其次, 在实习环节上, 司法实务实习形同虚设, 培养单位缺乏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和配合, 缺乏与学生实习相应的监督机制和学生在实习中的学习形式。最后, 我国的司法考试制度与我国的法律教育是相分割的。法学院培养出的学生要求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均衡, 毕业的法科学生如果打算从事法律职业就可以准备参加司法考试, 通过司法考试的学生可以从事司法实务方面的工作, 这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在实践环节的设计是是由实务部门来承担的, 这种从制度上造成了实践教学效果的“先天不足”。
通过借鉴美国的法律教育成功经验和培养模式, 采用丰富实用性比较明显的实践教学不但有利于我国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复合型、实务型法律人才, 更有利于改善我国法律硕士教育长期以来出现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佳.法律教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2]周艳华.美国法学教育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启示[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2010 (6) .
【关键词】美国;诊所教学;借鉴
诊所式教学法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继学徒制、判例教学法之后新兴的一种法学教学方法。它是一种模拟医学院诊所式教学模式的全新教学方法,意即由法学院的学生扮演类似医生的角色,由委托人扮演类似患者的角色,学生通过问答,了解委托人的真实诉讼,寻找症结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委托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主动性兼综合性: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色
18世纪70年代即美国建国初期,主要采用学徒制培养法律人才,即由学生做律师的助手,通过日常的法律工作积累相关法律经验及知识。学徒制的随意性、非系统性等弊端日后不断显现,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法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设的判例教学法脱颖而出。判例教学法一经提出就迅速投入教学实践活动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时至今日,它在各国法学教学活动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并不当然意味着判例教学法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学方法,它依然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效果有限。基于此,法学界再次酝酿新教法的变革,20世纪60年代学者弗兰克另辟蹊径,开创性地提出模拟医学院诊所式教学模式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美国诊所式法学教育方法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具体而言,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学生摆脱了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束缚,一改昔日被动、消极的学习方式,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角;而且通过与实践的接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其二,校内真实当事人诊所、校外真实当事人诊所和模拟诊所多元并存,真实性与综合性日益突显。诊所式教学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分析真实案例或者校外接触真实案例等诸多环节,及时了解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此外诊所式教学可以将实体法与程序法,民法与刑法,法学理论与职业技巧等关涉法律的方面方面有效地联系起来,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又培养了其法律使命感和责任心。
二、我国发展诊所式法学教育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面对千变万化的法制环境,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广大法学教育者们开始积极、努力地寻求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法在美国的创建及成功运用为迷茫中的法学教育者们指明了方向并从此开启了中国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持续、深入地研究。在诊所式教学法国际化浪潮的影响下,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自2000年9月份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相继引入了诊所式教学法,与此同时法学界乃至教育界学者对其相关问题的研究热情也持续高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关注使得诊所式教学法本土化得以顺利实现,但是作为一个地道的舶来品,一时的“水土不服”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制约着诊所式教学法的发展步伐。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诊所式教学法的推广与深入,“水土不服”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以下两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法律文化的冲击影响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进程
大陆法系的法学背景决定了我国的法学教育更注重于书本知识即法学理论的传输,法学专业的授课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讲授法,即站在讲台之上,从基本概念入手,以点概面地介绍某个法律问题。而美国是典型的判例法国家,英美法系的代表,其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丰富,以至于我们可以在一些知名网站的公开课上见到某个教授盘腿坐在讲桌上侃侃而谈的画面。法律文化的差异非一日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铲除,由此而产生的授课风格的迥异自然非一日所能改变。诊所式教学法实践性的本质要求难以在中国高校得到满足,故其中国化之路必然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破解之路在于更新法学教学理念,各高校应该以中央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契机,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尤其是要向英美法系学习,强化实践与程序的重要性;积极寻求诊所式教学法本土化的一切可能性,然后坚定信心,将诊所式法学教学贯彻到底。
(二)捉襟见肘的资金现状阻碍诊所式法学教育的发展规模
美国高校尤其是知名大学资金来源一直是多元化的,以哈佛大学法学院为例,它可以获得州政府、福特基金会、哈佛大学等多方的资金支持,源源不断地物质扶持保障了其诊所式法学教育持续、稳健地发展势头。而在我国,高校的经费来源形式单一,使得本就捉襟见肘的高校无暇更无力于发展诊所式教学。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践行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的先驱们,虽然借助美国福特基金会的帮助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及初步实践活动,但是后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因资金问题尚未落实。目前我国境内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不下百所,知名高校情况尚且如此,其他二本、三本等非知名高校的窘境可想而知,可以说相形见绌的资金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诊所式法学教育本土化的进程。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多渠道解决经费问题。一方面,通过与学校的沟通,提高学校对诊所式教学法的重视程度,进而增加对其经费支持的力度;另一方面,努力寻求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部门、律师协会等社会资源的支持。
实现诊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的意义不言而喻。首先,可以完善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真正实现“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的目标;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诊所式法律教育让学生不再禁锢于书桌前,不再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记忆笔记中的结论以迎合老师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接触真实案例,通过困惑——解答的反复历练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当然研究诊所式法律教育,丰富法学教学方法,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终都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满足社会各层次的法学需求,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秦祖伟.高校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2]王竹青.美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演进[J].比较法研究,2012(2).
[3]吴宏耀、徐安.美国法律诊所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3).
作者简介:
于杰(1981-),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经济法学。
课题项目:
二、在不会造成歧解的情况下,译文尽可能使用通俗语言(例如套用国内法律术语),例如statutes and laws只译作“法律”,而不是“成文法和惯例法”,也并不逐字逐句直译,例如file an application for a Court order(“application”)中括号内的文字,又如对法律条文的引用(50 U.S.C.§ 1803(g)译成《美国法典》第几章第几节第几条对普通读者毫无意义,反而不方便有兴趣的读者查阅有关法律条文、专业人员引用),同理1806(k)连用时不处理为第1806条第11款,甚至保留(a)等美式序号而不是处理为汉语序号(比如说第一款)。
三、美国法律术语并没有完整而权威的译文,为此,译者将可能存在不同译法的术语汇编如下,不在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附原文,以便阅读和检索。需要加以注释才能防止歧解的术语,包括表面上可能是普通语言实际上却是术语的措辞,如“美国人”(a United States person);未在此处汇报的部分专有名词和术语在第一次出现会附上原文(包括绝大多数人名)。容易望文生义或错误理解但不影响专业人员的术语不进行通俗处理,也不加解释,如“救济”(relief,不处理为比如说“赔偿”,司法救济在国内已是通用术语)。
adversary proceeding 对质式诉讼;在大多数普通法国家中,双方当事人在这种诉讼中承担发现并展示证据的主要责任,独立的法官不调查事实(参见《朗文法律词典》第六版)adversary hearing 对质听证会,指双方当事人出庭辩论 affirm 维持(原判决或裁定、原命令、原指示)
affirmation 不以宣誓方式表述的确认(证词);on oath or affirmation以宣誓或郑重保证的方式 affidavit 誓书;在公证人或其他获得授权的官员面前宣誓,从而提供的书面证词
a foreign power:外国势力(通译就是外国),在《对外情报侦察法》中具有特定含义:外国政府;外国政府的外交官、其他代表或雇员;主要不由美国人构成的某个外国的一部分;外国政府公开承认受其指导和控制的某个实体;参与国际恐怖主义或为此而准备的活动的团体。
amici curiae(amicus curiae)法庭之友;自愿向法庭就其审判的案件提供信息的非诉讼当事人 appeal 上诉 appear 出庭
application 申请;应用 arguendo 为了方便辩论起见
attorney 律师;若系美国司法部工作人员译作“检察官”;Legislative Attorney译作“国会律师” a United States person美国人,根据《对外情报侦察法》,其定义为美国公民,可以合法常住美国的外国人,大量成员为美国公民或可以合法常住美国的外国人的非法人团体,美国法人。authorization 授权;reauthorization;再授权;涉及美国政府预算时,其意义近于拨款 brief 申述,书面提交法院阐明一方提出的事实和法律论点的简报 cause of action 案由(提起诉讼的理由),以任何理由起诉 challenge 质疑(性质上就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上诉或申诉)
claim 主张(涉及权利的要求,新华社目前将涉及主权的主张一般译作“声索”)clerk 文书处(机构);法官秘书 Court of Review复审庭
cross-referencing 前后参照;即援引先前的案例 defense 辩解(辩护理由)
deny 驳回;否决;注意:dismiss一般也译作驳回或否决,两者同时出现则其中之一译作否决。directive 指示
disclosure 披露;指有关情况的公开,包括政府掌握的信息向法院通报、政府内部涉密和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的扩散、政府要求比如说银行或电信公司向其公开客户信息的情况;法院或政府向国会提供相关文件;Prohibition on Disclosure即禁止相关信息的披露(公开或扩散)。docket 案卷
en banc 全体法官(参与的审理)
Executive Branch 行政分支,其实就是以总统为首脑的政府,相对国会和法院而言 Ex Parte 单方面;指无需知会另一方当事人的活动
hearing:预审;rehearing:复审;注意:两者均为美国法庭审判用语
minimization procedures 起码程序(字面含义:最低限度的程序);旨在尽可能减少截获、保留和传播的信息;单用minimization时大致译作“尽可能减少”或“最低限度”。
motion 诉求(在美国法律中,motion特指与法院的命令或裁决有关的application,后者在本文中译作“申请”);motion to suppress:查禁诉求(指不得公开或在诉讼中使用截获信息的诉求;suppress单独使用时亦作查封);discovery motion,知情诉求(要求了解情况的诉求;discovery单独使用时亦作告知)。
multipoint or roving wiretaps 多点或漫游窃听
national security letter 国家安全函,美国联邦调查局所使用的一种行政传票,要求受令实体提供有关个人的信息和数据,使用这种传票不需要probable cause(释义见下文)或司法监督,据说中央情报局和国防部等机构也使用这种传票;national security letter authorities一般译为“国家安全函签发权”。
non-compliance 不服从行为(不服从法院令或法律)
nondisclosure 保密(指不得泄露有关情况);nondisclosure order,保密令 nonfrivolous 重要(的)opinion 判决陈述;在memorandum opinion and order(意见和命令备忘录)中译作“意见”;在美国其本意是法院或有判决权的机构对其结论(判决或裁定)陈述法律理由和原则的那部分文字;单独使用时也译作“意见”或“意见书”。order 法院令,法庭令;命令 particularity 特殊性
party 当事人,诉讼中的一方,在这里就是美国政府或其监视对象
pen registers 电信记录仪;直译为“笔式记录仪(器)”。据维基百科,它最初指的是在纸带上记录电报信号的设备(1840年),后来广泛用于记录脉冲电信号;在美国执法界,它指的是记录在特定电话线上的所有呼叫号码的电子设备,但现在指功能类似的任何设备或程序,包括监视因特网通信的程序。在这部法律中的定义见18 U.S.C.§ 3127。petition 申诉
petition review pool 申诉复审组(《对外情报侦察法》法庭术语,指有权重审特定案件的法官)physical search 实地搜查 physical surveillance 实际监视
pleading 诉状(包括起诉状、答辩状,与我们的概念不完全相同)
plenary review 合议重审,即de novo,其实就是重审:在美国法律制度中指上级法院独立审案,不必考虑先前的判决;在中国法律制度中,合议只是为了防止个人审理案件可能出现的错误。plurality decision 多数裁决(在判决书或裁定书中的多数法官的意见)private right 私权;private right of action 私人诉权。
proceeding 诉讼(泛指或涉及原告和被告双方或一方);审理(从法院角度而言的工作)production 出示(证据;如向政府提供相关档案、记录、文件)
property or premises 房地产;前者指房屋及其周边的土地(属于同一业主),后者也是,两者的区别一般说来在于前者强调的是住所,后者强调的是经营或办公场所;前者的外延更大,如50 U.S.C.§ 1824(c)中的表述the nature and location of each of the premises of property to be searched所示。property亦译作财产(如在the residences, offices, or personal property of United States persons的表述中)。
probable cause 令人信服的理由,充分的理由;虽然现在有“高度或然”的说法可能就是从probable衍生出来的,但它尚不能算是标准术语,而且不如直接说成是“可能性极大”(“高度或然”本身就是畸形汉语);全篇未统一。
proposed applications初步申请(可以理解为经办人员提出的申请,而最终申请[final applications]是比如说由司法部长签发申请,其中提出政府的最终要求)proposed orders 拟制命令(可以理解为代法庭草拟的命令,法庭可能在完全认可的情况下照样发出法院令,在部分认可的情况下修改后发出相应的法院令,在不同意的情况下仅仅将其归档)physical intrusion 实际干扰,干扰在这里指身体接触(如搜身)和闯入对象居住或办公场所(有类于抄家)。
relief 救济,即依法纠正或得到补偿
remand 发回重申(修改);上级法院推翻下级法院判决、裁定、命令后的一种处置方式
reproduce 再现;涉及实地搜查的术语,未查到权威诠释,从逻辑上推断,对信息、材料或房屋(information, material, or property,50 U.S.C.§ 1824)的再现就是复制,只不过在汉语中“复制”房屋(房地产)会引起歧解(令人首先想到的是仿造,实际上很可能是用制图或照相的方式“复制”,甚至用的是文字),在英语中没有这个问题,所以统一为“再现”。response 回应(此处是一种用于复审的法律文书)return 回复(法律术语,报告的一种形式)reverse 推翻(判决、命令等)
statement 诉状(在法律文件中,否则,通译为陈述或声明)
submission 文档,根据“程序规则”第七条,包括申请、证明、申诉、诉求或其它文件;无歧义或者不与file或filing并列时亦译作“文件” subpoena 传票
subpoena duces tecum 传召令;译注:法院用于传召某人携带指定文件出庭作证的命令 Sunset Provision 日落条款;译注:在规定日期自动失效的条款
sur-reply 再回复,如一方提出诉求,另一方回复,诉求方回应,此时法庭可能允许另一方提出再回复。
tangible things,有形事物,直译也可以是“实物”,在这里有其特定含义,指文件、记录、档案、账册和凭证,因此,笼统译为“账簿”。
trap and trace devices 捕获和跟踪装置(电信设备,因此,捕获和跟踪的是电子信号)wall:直译为“墙”,指有意隔离正常的刑事侦查和针对外国的情报工作的法律 warrant 令状;搜查证、逮捕证等,法院命令的一种,在这里包括准许监听的法院命令;warrantless,无令状的(地);有时直接译作搜查令。
writ of certiorari 复审令(用于上级法院调取下级法院的案卷);单用certiorari时,直接译作上诉,因为在中国绝大部分上诉案件的审理也是对案卷的审理。the Chief Justice 首席法官(可以理解为美国最高法院院长)Presiding Judge 庭长
特别说明:
In re Sealed Case 即In re Sealed Case, 310 F.3d 717(2002)或In re: Sealed Case No.02-001,即美国《对外情报侦察法》复审庭因政府上诉而审理《对外情报侦察法》法庭的2002年5月17日判决(2002年11月18日裁定)的案件称谓(后面的数字是序号),在国会研究署报告中大致处理为“在这个上诉案件中”并附上原文。这份报告还谈到的In re All Matters Submitted to the Foreign Intelligence Surveillance Court实际上就是《对外情报侦察法》法庭的2002年5月17日判决,当然可以直译为“兹就向《对外情报侦察法》法庭提出的所有问题作复”,但显然不如处理为《对外情报侦察法》法庭的2002年5月17日判决并附上原文合适:一般专业人员不必为仅出现一次的术语伤脑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专业人员不难从所附原文上搜寻到更多资料。
USA PATRIOT Act:“美国爱国者法”(俗称,正式名称是the United and Strengthening America by Providing Appropriate Tools Required to Intercept and Obstruct Terrorism Act,“通过提供防止和阻止恐怖主义所需的合适手段而团结和增强美国法”),其实应该译作“美国爱国法”,但只能从众了。注意:第107-56号公共法律是其同义词。
Intelligence Reform and Terrorism Prevention Act 《情报改革和预防恐怖主义法》
USA PATRIOT Improvement and Reauthorization Act of 2005 《2005年美国爱国者法完善和再授权法》,即第109-177号公共法律
USA PATRIOT Act Additional Reauthorizing Amendments Act of 2006 《2006年美国爱国者法另行再授权修改条款法》,即第109-178号公共法律 House Permanent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众议院常设特别情报委员会 Senat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 参议院特别情报委员会 the Security and Emergency Planning Staff 美国司法部安全与应急规划厅 Inspector General 监察长
Assistant Special Agent in Charge 助理特工主管,译注:联邦调查局内指地区或部门级的负责人 Criminal Division 刑事司
U.S.Attorney’s office或Offi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ttorneys 美国检察官办公室(注意:它们是一系列机构,分布在比如说各州)
Executive Assistant Director for National Security 国家安全常务局长助理 Principal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国家情报首席副总监 U.S.C.《美国法典》
简介:《美国法典》2006年版共50编(title),实际上只有49编(第34编“海军”已被取消),每编对应于一个主题,只有23编是positive(statutory)law(其文本成为legal evidence of the law),其中不包括第50编“战争与国防”(其文本只能作为prima facie evidence of the law;《对外情报侦察法》是其中第36章的标题)。中国法律的排序自然无法与美国法律对应,但国内缺乏权威翻译,局面混乱。如人们相对熟悉的有关贸易的“超级301条款”(Super 301,实际上是《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的Section 302)就是例子:即便按国内法律的排序惯例和标准,“条”、“款”不能并举(因为“条”之下才是“款”)。因此,以下提供美国法律序号的中英文对照文本,旨在至少保证这套资料中的译名实现统一。此外,美国法律的序号会夹杂字母和数字,如果译出时则取上一个序号,如Section 501(f)译作第501(f)节,不是第501节第f(6)条(原文严格排序也未必是“条”);在引用的情况下一律使用原文,如50 U.S.C.§ 1821(4)。
注意:在《美国法典》系统之外,也会用到title(编),如《对外情报侦察法》也被称为第95-511号公共法律第一编;甚至可能将section称为title,如在“对《对外情报侦察法》的修改”一文中。为了全篇统一,类似于the new Title VI of FISA译为“新的《对外情报侦察法》第六编”,在“pursuant to this title(Sec.305 of FISA)”这样的情形中还是译为“根据此编”。特此说明。title编
subtitle 分编(一作子编)chapter 章 subchapter 分章 section 节 subsection 分节 part 部分 subpart 子部分 paragraph段 subparagraph 分段 clause 条 subclause 款
引文中部分缩略词的含义(扩充知识): Cir.巡回法院
cert.denied 驳回复审令申请(certiorari是上级法院为了复审下级法院的判决而发出的调取案卷令状)。
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源自美国国务院立法,项目受美国法律监管和保护。高中交换生项目AYP(Academic Year Program)属于美国“国际交流计划法案”中的一部分。该计划于1995年由美国国务院设立,法案编号为EVP P-3-5950。
由于美国高中交换生项目的政府背景,使美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换学习目的地和接收交换生最多的国家。现在每年有超过100个国家的近3万名交换生前往美国交流学习。为了更好的管理和服务数量巨大的交换生群体,美国国务院将交换生纳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的SEVIS数据库系统,接受美国政府监管。SEVIS是提供信息跟踪和数据监测功能的一个互联网系统,交换生在美国居留期间的证件、住所、就读学校等资料以及数据变动等都会及时反映在数据库中。SEVIS也提供事件通知和报告给美国的学校和交换机构,并为美国移民局提供相关信息。
高中交换生法案摘译
(1)通过高中交换项目,外国中学生进入美国的公立或私立中学作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在他们的逗留期间,参加者与美国接待家庭一起居住。在经审核的美国学校就读。学生作为全日制学生需学满1学年。
(2)合格的参加者是年龄在15到18周岁,以到校注册之日为准。已经参加过美国交换生项目的学生不能再次参加。
(3)外国学生在离开他们的祖国之前,要求主办机构提供他们的旅行安排和他们安置的学校、接待家庭和社区的资料。交换生和他们的父母应该了解他们的接待家庭是临时家庭或一个长期接待家庭。
(4)如果学区和州政府批准,交换生可以参与特定的社会活动。交换生可以参与学校认可的课外社会活动,包括各种比赛。交换生原则上不允许工作。
(5)主办机构不可以安排没有学校接待的外国学生进入美国。他们必须获得校长或其他经授权的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书面通知。主办机构在同一学校不可以注册超过5名外国学生,除非美国学校方面出具书面同意。
圣路易斯/上海 2012年8月9号:华盛顿大学法学院(WUSTL)已宣布将通过一种全新的创新网络课程叫做@WashULaw授予该校针对外国律师的美国法学硕士学位(LLM),该项目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个顶尖的针对外国律师的美国法学硕士网络课程。
该项美国法学硕士网络课程的启动是建立在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国际公认的研究生法律学位课程的基础上,它主要针对那些希望通过增加对美国法律知识的了解以便更有效地适应当今全球法律环境并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的外国律师。该课程将会对那些希望通过不离开自身法律业务或是调迁到美国的方式就能取得美国法学硕士学位的中国律师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中国学生在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录取数目已经达到了一个可观的规模。
@WashULaw的学生将受到高质量且全面透彻的美国法学课程的教育,其中以企业法律问题课程为核心。同时,通过该项目,中国律师可以灵活的从世界领先的.法律教育机构和国际环境研究机构取得学位。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卓越的毕业生并且使他们从最高水准的网络教育中受益,同时确保我们网络课程的质量等同或者超过那些世界上最好的美国法学硕士项目。我们期待并且欢迎那些来自中国的学生。”华盛顿大学法学院院长及伊桑阿谢普利大学接触教授Kent Syverud这样说道。
该@WashULaw美国法学硕士项目将会以网络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在校美国法学硕士课程,同时:
・ 课程由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教师设计并教授,他们都是著名的法律教育家和学者;
・ 每个班学生的招生标准和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在校的法学研究生课程的招生标准相同;
・ 该美国法学硕士学位和在校毕业生取得的学位相同,同时毕业生可以选择性地参加该校的毕业典礼;
・ 小班制以及互动型的授课环境,并且每个班级不超过15人;
・ 同时还将有一个暑假到美国深入体验当地法律实务以及亲自在华盛顿大学法学院上课的机会。
通过2tor提供的最先进的网络在线技术,@WashULaw课程将把课堂实况会议和流式视频以及自定进度内容整合在一起。在课堂实况会议中,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法律系的学生将和@WashULaw的学生在预先约定好的时间‘会面’并一起进行课程讨论,小组调研以及面对面的教学会议。
自定义进度内容将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由法学院设计的课程,视频内容以及一个互动的社交技术平台,无论在世界的哪一处,学生们通过它可以24小时在线和其他同学以及教授相互聊天,学习并参加社团。
在夏季,@WashULaw课程的学生将会被给予一个在圣路易斯,华盛顿以及其它美国城市接受深入法学体验项目的机会,第一时间从美国当地的法庭和律师事务所中更好地体验美国法律。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已经和屡获殊荣的教育技术公司2tor合作一起推出@WashULaw课程项目。2tor公司致力于与世界一流大学一起推出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项目。该公司为多所大学提供先进的网络技术,基础设施支持以及一系列把在校课程转化为高质量网络课程时所需的资本。
@WashULaw每年在全世界招收不超过40名学生,其中包括在校学生。该课程现在在中国正式开始接受申请,申请截止日期为2012年9月底/10月初并且该课程将在2013年1月份正式启动。申请人必须首先持有中国司法部门认可的法律学位。
背景信息:
关于华盛顿大学法学院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秉承于在极具智力挑战性及学术性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杰出的法律教育。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拥有公认的在学术以及教学研究上有杰出贡献的教学团队,美国最出色的学生团体和一个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学术社区。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培养适应迅速发展的法律和商业环境的优秀毕业生。有关详细信息,请访问:law.wustl.edu/
关于2tor:
2tor正在以和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推出高质量网络课程项目的方式进行着高等教育改革。在一群独特的教育先辈的带领下,2tor成立于2008年,该公司为多所大学提供先进网络技术,基础设施支持以及一系列把在校课程转化为高质量网络课程时所需的资本。如需获得更多信息,请访问:www.2tor.com
关于@WashULaw课程的信息:
为帮助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WashULaw网络课程,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将于2012年8月28-29日期间在上海举办相关的课程宣讲会。届时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院长以及教师代表将对该课程作详细的介绍并认真解答关于该课程的各种问题。同时,敬请关注该课程的新浪官方微博:@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WashULaw。
亚利桑那州:砍下一棵仙人球可让你坐25年牢。
阿肯色州:把阿肯色州的名字念错是犯法的。
加利福尼亚州:你不可以在
澡盆里吃橘子。
科罗拉多州:将你家的吸尘器借给隔壁邻居是非法的。
佐治亚州:给店前的人体模特儿换衣服时必须有遮挡, 否则违法。
夏威夷州:没船就得挨罚。
伊利诺伊州:带法国波特尔犬去歌剧院为非法。
堪萨斯州:朝穿条纹西装的人扔小刀是非法的。
肯塔基州:每位公民每年必须洗一次澡。
内布拉斯加州:酒吧不能卖酒, 除非他们同时又煮了一桶汤。
距离海豹群一米远的地方,拉着一根黄线,那是隔离绳,无声地提醒人们,不要接近海豹。黄线松松垮垮,细若游丝。人们一弯腰,一低头,即可越过黄线,和海豹零距离接触。但纵观整个海滩,没有一个人这么做。本市居民也好,游客也好,都分外自觉地站在黄线以外的地方,没人越雷池一步。而令人惊奇的是,海豹似乎也格外地善解人意,虽然有大批海豹想要登上海滩,但一看地方拥挤,便又重新退回海里,没有一只海豹越过黄线,飞越“禁区”。人与海豹,以一根黄线为界,仿佛心有灵犀,各不相扰。
其实这个海港,先前是一位富翁所建。因为他发现这片海滩每逢潮落,便会现出一圈独特的礁石,形如一只伸向大海的手臂,简直就是一个天然良港。于是,由他出资,在礁石之上,砌了一堵坚实的护堤。这样,不管风浪潮汐,护堤内侧总是风平浪静。
工程完毕后,富翁说,这片躲避风浪的海滩将作为礼物献给圣迭戈市,每个市民都有权登上这片海滩,在此玩耍。后来政府接手海滩,就把民众可以来此戏水的权利写入了加州法律。
让人意外的是,此后有许多海豹千里而来。因为这个海港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海豹越聚越多,不光来这里晒太阳、打发闲暇时光,还在此交配分娩、哺育幼崽。这些海豹,大的重达300公斤,小的也有20公斤左右。
当地居民曾想和海豹共同嬉戏,一起享受阳光。可惜事与愿违,现实令人失望。由于海豹粪便堆积,海水中大肠杆菌超标,致多人染病。更有甚者,有人见有的海豹温驯,和人玩得很开心,便以为相安无事。结果一不小心,遇到个性凶猛的海豹,被海豹突袭,便造成伤残。更严重的是,因为海豹不习惯与人相处,受到惊吓,极易造成流产,海豹的后代令人担忧。
于是,政府为海豹修改了法律,明确了海豹的权利,就是享有安静午休的权利。也因此,在这片海滩上,告示牌随处可见,统一写有两点声明:“一、请注意,法律保护民众在任何时候登上海滩。二、请注意,打扰海豹休息是违法行为。”也就是说,你可以登上海滩,但不能打扰海豹午休。
为了海豹,人们后退了,把这片美丽的海滩留给了海豹。林立海滩的一块块告示牌,彰显着对海豹的人道主义关怀,体现着人对动物的真诚关心。而人登上海滩的权利也同时体现,但安全要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一点是,人可以享受休闲的权利,但要以不影响海豹休息为前提。
为海豹修改法律,只为了让海豹安静地午休。美国加州圣迭戈市的政府及市民让世界感动。
王政
多元化、大集团化、跨进世界500强一直是近年来我们企业界追求的目标,而且在贪大求全、好大喜功的思想指导下很多企业逐渐丧失了原来的面目,迷失了发展方向,但其本身却浑然不觉,或许几年前的韩国现代破产事件已渐渐为人淡忘,但是最近,美国企业破产案不断发生,安然、凯马特、环球电讯等巨型企业相继倒下,这再一次激起了我们对大型现代企业的新一轮深思。据权威机构统计,2001年美国共有257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比2000年的176家增长46%。从2001年3月到今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的大公司在美国历史上10大申请破产公司中已占5家。其中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高达634亿美元,已创下美国破产历史上的最高记录;而环球电讯和凯马特破产资产分别为255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分别是美国第四大和第七大破产公司;去年4月和3月申请破产的太平洋煤气电力和费诺瓦集团分别占第五和第十。目前安然公司的破产及由其破产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袭向美国企业界,不仅令美国社会震惊,而且已经引起全球的密切关注。因为无独有偶,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不仅在美国,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型企业)也同样面临着安然曾经面对的类似问题,所以研究安然公司的辉煌历史和破产真相,对现代大型企业的经营进行风险防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追溯安然公司历史、分析其经营方略、挖掘其破产根源的基础上,重点谈一下大型现代企业的内部法律风险防范问题,以期对大型现代企业的经营进行内部风险防范有所裨益。
一、安然公司的经营简史及经营方略
(一)安然公司的经营简史
1985年,刚刚成立的美国安然公司抓住政府对天然气市场放松监管的机会开始迅速起家。作为天然气交易的中间人,它可以从生产商那儿购买天然气,再向终端用户卖出。1992年,安然成立资本公司,开始了市场国际化的道路。由于天然气现货市场的兴起,安然开始为交易中的各方提供各种风险管理合同(Riskmanage-mentcontracts),这些合同都是金融合同,具备套期保值作用。1997年安然的业务扩大到天然气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到2000年,这些产品的销售已占其销售总量的近90%。这些合约形式包括利率掉期,金融衍生物和其他复杂的金融商品。经过多年发展,安然在天然气交易方面的金融合同要远远超过实物合同。天然气市场起步后,安然又在留意已久的美国电力市场并如法炮制类似战略,终于抢占了美国电力交易市场的30%。2000年1月安然宣布一项建立高速宽带网的计划,把带宽与电力和天然气一样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这样,安然公司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在短期内使自己旗下的事业包括电力、天然气销售、能源和其他商品配销运送,以及提供全球财务和风险管理服务、计算机信息网络服务等子公司和合作项目达3000之多。据称2000年安然公司的经营收入为1000亿美元,利润总额达到10亿美元,名列《财富》杂志“美国500强”的第七名,掌控着美国20%的电能和天然气交易,被誉为“华尔街宠儿”。2000年8月安然的股价升至历史最高点90.56美金。当事情发展到顶峰极至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却骤然而至,2001年10月16日安然首次公布四年来的季度亏损,经营亏损为10亿美元,并且公布先前未公布的关联交易,股本减值12亿美元。2001年11月28日主要信用评级机构将安然的债券评级降为垃圾级后,安然每股市值迅速跌至68美分,使本想收购安然的迪尼(Dynegy)公司开始望而却步。这样,安然公司便不得不寻求破产保护。这家自称为“规避风险的专家”的安然,终究未能规避自己倒闭的风险。
(二)安然公司的经营方略
安然公司之所以在短期内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和扩张并出现如此戏剧性的变化与安然公司所采取的经营方略或经营方式分不开的。下面看一下安然公司在经营方面到底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性措施。首先,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利用政治方面的力量。美国10年来商业限制的取消,既促进自由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令安然公司有机可乘的大量空间。安然利用与美国政界的良好关系,“重写美国政府的能源政策条文”,使能源政策对自己倾斜,获得大量利益。作为跨国公司,借助本国的政治外交,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腐败,与美国政府及所在国的贪官污吏沆瀣一气,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进行敲诈和勒索。典型的如安然在印度的发电站投资项目,安然和美国政府连手对印度进行敲诈。2001年夏天,安然想从印度的一个巨大的发电站计划中脱身,为此,安然总裁肯尼斯·莱要求印度政府支付20亿美元,并威胁说如不照办,美国将可能对印度进行制裁。但事情的最终结果却并非安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借助政治力量并非总是有效的,投资失败的风险最终还是由安然自己来承担。
其次,大规模举债或融资,迅速实现企业及其资本的扩充。安然公司通过将一系列不动产(如水厂、天然气井与油矿)打包,以此为抵押,通过某种“信托基金”或资产管理公司,对外发行债券或股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安然已有一套成型的标准化经济模型。但由于每个项目不同的特点,模型亦需要调整、改善。模型主要由Excel写成,从资产负债表、回报率、现金流,内部收益率(IRR)还债等各个方面来衡量项目。其实安然内部有一套严格而有序的投资决策风险管理程序,安然亦有一套激励商业开发人员的奖励机制。但由于商业开发人员在融资后即能获得奖金,项目融资之后的经营状况就不甚重视,这就使得后来安然的许多项目在运营中出现问题。
再次,安然公司在融资和举债过程中,建立了众多的关联企业与子公司,组建了“金字塔”式公司治理体系。安然通过不断的使用和完善金融重组技巧,组建的各类子公司或合伙公司数量达3000之多,利用“金字塔”式的多层控股链,来实现以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的公司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安然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得到了迅速的拓宽,即由传统的天然气、石油传输公司变成了类似美林、高盛的华尔街公司,并且在“知识经济”的号角下,转向了电子商务等新领域。另外,在安然公司与其关联企业及子公司之间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合同关系,安然公司借此达到隐蔽债务、避税以及人为操纵利润的目的。
总之,安然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创造性利用金融工具融资和举债、建立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等发展战略方式在十几年内便将自己打造成了“巨无霸”企业。
二、安然公司破产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安然公司从发展壮大到破产也绝非朝夕之功,其中的原因自然不是那么简单。有宏观经济管理不严方面的、有微观经济管理失控方面的,有企业无法控制的外在的原因、也有企业能够控制而不想控制结果最终导致无法控制的内在原因。在此,我们无法就安然破产的所有原因作出评断,而仅就其内部原因作一些挖掘剖析。
(一)战略决策错误。尽管安然破产的原因很多,但多数业内分析人士仍认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失误仍是最重要的原因。长期追踪安然营运状况的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分析师劳纳则指出,安然在错误投资上浪费了巨额资金,却又无法创造利润。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安然曾投资20亿美元试图改善企业内部网路,但完全是血本无归。另一方面,安然又试图扩大线上交易规模,以便涵盖电力与天然气之外的产品,然而最终失败。安然过去的成功让管理者们沉浸在过度自信之中,从而胆敢无视决策的风险。这些战略决策风险主要表现在:其一,急功近利挺进到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最前沿。公司盲目放弃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而转向了电子交易等新领域,导致公司失控,犹如荞麦农场种苹果,苹果虽然熟了,荞麦农场已经垮了。
(二)轻视举债风险。安然失败的结果当然不是它没有考虑到决策风险,美国企业战略投资者的风险研究是世界一流的。安然更是以“规避金融风险”著称——这是它的主要创新业务。也许正是这种规避风险的“专家企业”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骄傲自大,轻视举债风险,特别是企业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变迁带来的风险,它对美国社会经济大气候变劣显然没有做充分估计。战略决策方面的错误,套用一句老话,叫犯了盲目冒进的机会主义错误。而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正是安然破产的致命原因。
(三)企业文化发展方向迷失。塑造怎样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这直接影响着决策者的战略管理。如果说企业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最终决定形式,安然的决策层显然是鄙视了企业文化管理的合理性。正如通用公司的前任总裁韦尔奇所言:“通用过去与安然有很多合作,安然是第一流的石油天然气供应商,但是安然后来转向了贸易,对这一领域他们完全不熟悉,而且雇用新的人员,改变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安然的高层把做实业时的理念及“专注战略”完全转移,狂妄而草率地过渡到了金融投资的所谓创新事业。当杰夫·斯基林进入安然时已经把安然的企业价值观扭转了,特别是1997年,年仅36岁的安迪·法斯托被任命为安然CEO后,开始了市场需求有限的情况下新一轮的“超常规”扩张,这时的安然已经从一家大型的能源公司,沦为一家从事能源衍生交易的“对冲基金”。新的企业文化和传统行业的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在不同企业文化的冲突下,安然只能是二者取其一,于是就出现了“未能披露其宽频服务业务的需求下降,而且由于许多参与者缺乏信誉,其创建宽频交易市场的努力没有成功的事实”;“未能及时冲销由其首席财务长管理的某有限合伙公司进行投资的价值,从而事实上虚报了其营运收益报告”和“未能根据美国会计法则冲销受损资产”的结果。狂妄的企业决策者鄙视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延续规律,正是安然战略管理中最不可能“安然”的因素。
(四)企业本身没有守法经营,发生了大量违规操作的行为。企业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利用法律空间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但若其放弃了守法经营的基本理念,那么其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便成为迟早的事情了。安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违法违规行为:其一,暗箱作业,将债务、坏账转移到分支公司。有传媒指出,安然手法是一种“会计的涅造”。最新一期美国《商业周刊》认为,“安然将财务的责任从账面载体上消除,创造性地做账,防范任何方面的人士(中下层职员、政府部门、股民等等)发现他们的外强中干、外荣内枯的真实情况,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二,利用财经审计的巨大漏洞,进行秘密交易以及“圈内人交易”。其三,隐瞒真实信息并制造虚假的报道,误导股民及公众视听。在安然宣布破产前几个月,安然已将内里掏空,但对外文宣仍然是莺歌燕舞,一片繁荣。结果最终导致愤怒的安然公司职员和股民们向公司执行长官、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提出47项指控,其中主要的五项是:涉嫌违反《公司法》;隐瞒债务,私下股票交易;公开用谎言误导公司职员;在401(K)计划户头上,安然违反公司职员退休金进入股市不得超过20%的规定,超过了60%;安然所雇审计公司大量销毁文件,在休斯敦进行的碎纸活动,很可能导致毁坏证据的法律指控。
(五)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管理失控行为。安然公司董事会特别委员会于美国东部时间2月2日在纽约联邦破产法院公布一份长达218页的报告,据该报告,安然公司之所以倒闭,是因为管理层经营不善,以及部分员工利用职权之便为自己聚敛财富。多年来,安然公司一直虚报巨额利润,一些高级经理不但隐瞒上一个财政(2000年9月到2001年9月)安然公司高达10亿美元的亏损,并且出售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安然股票。并且安然还存在内部高级管理人员与外部人员私下勾结损害公司利益的情况。据以上报告揭露,安然公司内部的高层经理们成立了许多复杂的机构,并和公司外部人员勾结,操纵安然的财务报表,从中赚取了数千万美元的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黑心钱。《商业周刊》指控律师、投资银行、会计师们可能捞取了3亿美元,而《纽约时报》指控则为11亿美元之多。
三、安然公司破产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及运营环境的影响
经济学家指出,美国大公司,特别是安然公司的破产将给美国金融业以巨大打击,迫使银行紧缩贷款,从而会使更多根基已不稳的大型企业可能陷入更严重的困境。回望中国,可以发现,安然在企业结构及运作方式上与中国许多“金字塔”式企业控制结构有类似之处。通过制造概念,使投资者相信公司已经进入高增长、高利润的领域,然后在业绩上作“配合”,通过关联企业间的“对倒”交易不断创造出超常的利润。安然为了躲避监管,尽量利用会计体系内在的缺陷,并多次作误导性陈述。使安然付出很大代价的也包括它与关联企业签订的许多复杂担保合同,这些合同常有关于公司信用评级、资产价值、安然股价的条款。这些条款实际上相关性极高,一旦某项条款触发,其他条款和合同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在被要求以资金清偿巨额债务时,安然便陷入了清偿危机。此外,安然用自己的股票或增发股票的许诺来提供财务担保,也与中国许多企业的做法类似,这不仅会扭曲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恶性循环。整个安然事件可以说是一群黑手在玩弄金融游戏,他们用极其高明甚至带有创造性的方式,使运作过程难以让各方人士察觉、揭发和查清,而这群黑手们则捞足了好处。但美国法律对处理证券犯罪及赔偿方面有着完善的规定,所以这些黑手最终受到法律的严惩并赔偿给投资者造成的损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长期为安然提供审计工作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到巨额罚款便可说明一二。因为再严密的法律也无法约束住人性方面的某些弱点,所以对于此等已经造成损害行为只能通过法律制裁的方式来进行事后类似风险的防范。美国法律对处理证券赔偿方面的完善规定在安然事件后可能会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及运营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我国法律在上市公司治理方面倾向于保护上市公司和其他机构单位的利益,而不注重对投资者个人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的保护。所以我国证券市场上就屡屡出现上市公司和机构合谋,在机构吸收筹码达到一定数量后,上市公司发布一些利好消息,机构借机拉抬股价,吸引中小投资者介入,等中小投资者纷纷杀入时,机构则溜之大吉,套牢散户。在这种情况如果在美国,无疑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的。美国有关法律又是如何处理索赔中上述问题的呢?对我国证券民事赔偿又有何法律启示呢?
(一)美国法律规定诚信是公司对股东应尽的义务,一旦公司没有履行此义务,就被认为是违法。
持股人遭受损失和公司披露信息不真实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是这类赔偿案的关键。美国法律认为,投资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其存在的依据就是公司的基本财务状况,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诚信的原则如实披露有关信息。如果上市公司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披露信息,就违反了有关法律,就构成了投资者遭受损失的原因。而无论投资者是否看到了有关信息。这一化繁为简的作法从经济理论上是可行的: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其产生的依据就应该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财务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如果在有虚假信息的情况下,投资者购买了股票,就可以认定欺诈是存在的,投资者产生损失的原因也就是欺诈。美国法律确立了诚信第一的原则,并用此原则取代了其他证明和争议,这是非常明智的,这种规定将上市公司置于一个必须诚信,否则没有退路的境地里,对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有很强的约束力。另外,安然等几家大公司破产后,投资者的愤怒已经使美国政府和华尔街感到震惊,并采取种种紧急措施以赢回投资者的信任。华尔街采取的行动包括:
1、对涉嫌不正当审计行为的企业加紧清理账目,以尽快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2、五大审计公司决定,严格分离审计业务和盈利性账目管理业务,以免再次引起审计的不公正行为。
3、强制要求华尔街各投资银行在今后的投资报告中,向投资者公布相关企业和该投资银行间的关系。
4、限制股市分析师拥有管辖公司股票的数额。而我国目前还要为投资者是受其他人信息误导还是受上市公司信息误导,还是自己操作不当等问题争议,使得股票索赔往往成了久拖不绝的马拉松,难以对上市公司的行为形成约束。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及安然公司破产案很可能会使我国公司或证券立法增加对股东诚信义务的具体规定。
(二)美国法律规定投资者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损失额。损失额是索赔案的核心,是控辩双方必争之地。美国法律计算的基本原则是买卖之间的差价,考虑到有些投资者长期持有该股票,购买时可能股价较低,在审理时,还会将该股票的相对高价作为买入价进行计算,借此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美国法律首先保护的是投资者,而不是上市公司。美国法律关于投资者损失额的计算将有助于我国司法实践在证券赔偿案中对投资者具体损失数额作出界定。
(三)所有的关联人都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美国1933年证券法规定下列人员都可以成为被告,一起向持股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1、任何签署了报告的人;
2、公司全体董事;
3、已经同意成为公司的人;
4、会计师、评估人员、工程师、其他编制和确认报告的专业人士;
5、证券承销商。也就是说对持股人的索赔要求,上述人员都有责任给予赔偿,尤其是连带责任的规定加大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持股人可以不起诉上市公司,直接起诉有关机构要求赔偿,而不必非要等上市公司破产倒闭无力赔付时相关者才尽赔偿之义务。同时,由于上市公司在进行破产清算时,有担保的银行债权通常作为第一顺序被列入赔偿顺序,所以在破产赔偿案中,持股人往往从上市公司得不到补偿。将利益相关者列入被告,就使得持股人有了利益保障,可以和银行等债权人一样有平等的机会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美国有关保持投资者利益的民事赔偿机制在建设中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杀伤力极大。上市公司一旦作假,基本上是要遭受灭顶之灾。而且参与或其造假相关的中介也要受到严惩。其二,化繁为简,避免无谓的争论。美国法律突出购买股票的投资属性,而不在投资与投机有问题上进行研究,这不仅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实践中大大简化程序,提高了效率。其三,各方利益一律平等。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美国证券法的核心是保护投资者,而不是保护企业,而且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一律平等,而且投资者与上市公司平等。不少业内人士或学者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法律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中国股市将面临着全面崩盘的风险。所以,今后中国关于上市公司治理及运营规定的立法和司法将主要围绕强化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来进行,尤其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民事赔偿机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切,必将突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的价值,也将为上市公司和现代企业的运营提供更为良好的经营轨道和外部风险控制能力。
四、大型现代企业运营内部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
规避和防范大型现代企业的运营风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法律风险的防范只是这一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法律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预防或规避企业运营自身所存在的所有风险问题,但是毋庸质疑,我们可以通过强化法律的功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系数。关于大型现代企业运营的内部法律风险防范问题,本文将从下述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大型现代企业顺利实现运营必须了解和熟悉法律。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存在最终依赖的是市场,市场本身离不开规则,而法律又是市场规则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人们称“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也就不足为怪了。大型现代企业要实现顺利运营就必须熟悉或了解关于市场主体、市场运营、行业管制、劳动和人事制度保障等各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这是因为:只有熟悉和了解法律,才能守法经营,才能自觉运用法律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才能为企业发展和战略决策提供前瞻性的法律上的保障。但是仅仅熟悉和了解法律还是不够的,安然公司破产并非安然公司不熟悉和了解法律所致,而它的迅速发展又说明它是非常熟悉和了解法律并且巧妙运用法律的。据安然内部人士透露:安然在全世界范围内所有能源项目都会被做成经济模型。一般都由负责项目的律师起草,并做出项目的“风险矩阵”,律师需要逐条写出如何规避风险。所以大型现代企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和扩张首先必须熟悉和了解市场各方面的法律。
(二)大型现代企业需要借助法律实现企业自身组织和运营的制度化建设。企业由简单的小生产行为演变为复杂的社会化大生产行为的过程离不开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是人类智慧的显现,并且已成为一门必不可少的科学。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性问题是围绕如何实现制度与人的互动结合来进行的,其中制度的完善是第一位的、前提性和保障性的。企业内部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制定和“法制化”过程。大型现代化企业要实现顺利运营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人事、财务、审计、法务、投资决策等内部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建立起实现对企业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指引和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而实现对企业运营风险的控制。像类似安然这样拥有3000多个下属企业的超大型跨国公司,如果其自身组织和运营不能建立在“法制化”的轨道上,那么其运营中难免出现导致危机产生的内部管理失控现象。关于安然公司破产,正如我们在其破产原因中分析的那样,不能不说是与其内部的管理失控有相当的关系。
(三)大型现代企业应通过发挥其法务职能部门的作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审查、处理和整治。鉴于大型现代企业运营中所需面对的众多法律问题,大型现代企业内部一般都设立相对独立的法务部门,负责企业内部的法律文件的起草或审核、对外解决或处理有关的法律纠纷、提供专项法律意见、参与商业谈判、进行法律法规的信息收集或整理等各项工作。但是一般企业内部的法务部门多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很难发挥对其他部门的监督和制衡作用,几乎不能主动对企业内部存在的违法和违规行为进行及早发现、处理和整治,所以往往造成企业内部不该发生的违法违规事件发生了,本来是小的违法违规事件演变成大的恶性事件,企业最终蒙受了本该可以避免掉的损失,有些甚至是致命的损失。大型现代企业如果重视其内部的法务工作,通过发挥其法务职能部门的作用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审查、处理和整治,可以有效实现对损害企业利益的危机行为做到“事前防范”、“事中处理”、“事后救济”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内部的制衡和监督作用。在安然公司破产案中,安然的首席财务官安德鲁·法斯特暗地里建立私人合作机构非法转移公司财产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处理,也正说明安然内部法务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监督制衡的功能。
【美国法律教育】推荐阅读:
留学美国看美国小学教育制度03-10
美国教育03-25
美国教育的特点10-04
美国教育文化浅析12-11
反映美国教育的电影10-08
美国与欧洲教育对比10-20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述评10-29
美国教育信息化11-13
美国stem教育报告01-13
美国家庭教育理念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