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精选8篇)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篇1

一、领导重视、开放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认真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工作,完成为民众办实事的任务,我校克服资金难、人员管理难、活动安全管理难等多重困难,召开专题会议,学习市、区教育局关于做好学校场地开放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对学校财产安全、健身人员运动安全、体育设施及场地的管理与维护、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外来人员的接待与管理、与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和邻近单位的联系等做了详细的部署,纷纷成立了领导班子成员分管开放工作的领导小组,对场地开放活动的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具体细化,大家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协调合作,保证了学校对外开放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把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真正做到了有检查、有小结,专人负责管理,及时协商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健全制度、把场地开放工作规范化

对开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多次进行讨论、磋商、研究,学校制定出《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方案及管理办法》、《学场地开放注意事项》、《场地开放工作安全预案》、《门卫值班制度》、《出入人员登记制度》等多项制度,要求具体、责任到人。在学校门前醒目位置设立了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告示牌,将学校场馆开放内容、时间和要求告知市民,并做好进出活动人员登记工作。此外,学校领导还专程走访周边的社区和大单位,征求他们对场地开放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克服自身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放校园场地,满足民众需求,力争把开放工作做好做扎实。为了让民众和学生能够安全地到学校运动场地开展健身活动,各校把制定的相关制度落到实处,不仅规范了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的行为,保障了市民健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加强了管理力度,保障了市民文明健身,推进了社区文明共建活动。

学校从实际出发,根据该项工作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与操作要求。具体的有《场地开放管理制度》,明确了《登记统计制度》、《公示告知制度》、《安全保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检查巡视制度》等,尤其是登记统计、检查巡视,要求入校锻炼的居民、学生必须登记入场,而学校的管理人员则对上岗情况、开放时间和参与活动人员情况进行统计和记录;除学校值班人员在每天开放时间内认真检查巡视外,《学校场地开放安排》以告示的形式,使周边居民学生明确了开放时间、开放项目、开放对象、联系方式等。《场地开放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对于管理者和值班人员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如定期进行场地安全和消防安全的检查,消除隐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及时修复;采用劝说疏导的管理办法,注意管理者形象,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主动为活动人员做好服务工作等。《学校场地开放须知》要求入校锻炼者做到“进入学校后,要注意人身安全;使用设施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和安全注意事项,仔细检查设施是否完好,确定无安全隐患后再使用;遵守学校场地开放的规章制度,听从管理人员管理,自觉保持场地清洁卫生;不在场地内大声喧哗、聚众闹事。因此,学校同时,学校还出台了《场地开放注意事项》、《篮球场使用注意事项》、《乒乓球设施使用注意事项》等等,尤其是《学校场地开放应急方案》,对突发病症的处理、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等做了比较细致规定和操作指点,如遇到入校锻炼者突然发病,病情轻微或能够通过本人或亲属、朋友确定病情的,可先服用自带药品;病情较为严重且病因不能确定时,管理或巡查人员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记录拨打时间和救护车达到时间等,并通知家属,做好安抚工作和其他善后事宜……如此以确保工作的落实。

三、以人为本,服务社区服务社会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和市民的要求,加大了场地开放的力度。在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下,为方便各方来校健身的人员,我们简化了来校参加健身活动的手续。在开放时间里凡来我校开展健身活动的人员只需在门卫进行实名登记,便可进校进行健身活动,体现出学校场地开放的诚意。

为了满足市民需求,各校都能及时对设施进行维修,经常更换篮球网,在配合社区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中,我们从参与策划到提供专业指导实行“一条龙”服务;为了照顾广大学生,我们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宗旨,学校的体育设施由原来的闭门谢客变为开门迎客,学校的场地热闹起来了。各校不断涌现出一桩桩感人的事迹,不胜枚举。

1、场地开放期间,校园里热闹极了!瞧,伯伯、阿姨们结伴来到学校,他们有的跟着“老法师”随音乐认真打太极,一招一式展风姿;有的舞动红色的扇子,挥洒自如地打着木兰拳;有的绕场慢跑、有的打羽毛球、有的练健身球、有的弄刀舞剑;孩子们也不甘示弱,篮球场、乒乓球场可是他们的天下,不搞个大汗淋漓是誓不罢休的。

2、在开放的时间里,除了值班人员外,校领导经常到校值班,落实活动场地和活动内容,以及对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保养。

场地开放、资源共享,我校是居民们锻炼的乐园,在这里,全民健身成为一道可见可赞的亮丽风景线。四、一举多赢,学校旧貌换新颜

学校的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是学校开放校园、走向社会、从学校素质教育走向社会素质教育的起点和开端。事实证明,良好的社会效益的确给学校带来了一举多赢的可喜成果。

同时,学校运动设施的开放工作对于提高公民素质,建设和谐社会也发挥了积极的教育辐射功能。学校开放后,一方面使场地资源共享,方便了市民健身;另一方面融洽了学校与社区的关系,青少年学生也因为有了正当健身场所而疏远了网吧等娱乐场所。社区的治安工作更稳定,学校的周边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然而,校园场地开放后,任何一项 “场地开放”看似方便,只要打开学校大门就行了。其实不然,开放的时间与学校作息时间的协调,进校、离校的管理,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后校园的安全,入校健身人员的安全等等,都是要重视安排好的,一个环节有问题就会影响工作的推进以及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的开展。

虽然有着种种不利的因素,我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并没有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开放活动中也没有出现过意外伤害事故,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顾虑,如学校的绿化管理、校园保洁、场地维护、安全保卫等工作负荷的加重而带来的经费投入困难,体育设施如何有效维护保养以及意外伤害事故如何处理等,这些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亟需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政府的关心、帮助和指导。

五、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成本付出问题。学校体育设施和活动场所要坚持公益性的方向,不以赢利性为目的,我校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开放过程中学校体育健身设施必然产生一定的损耗,还存在一些不文明人员的人为破坏,维护维修、人员管理都增加了学校办学成本,如何更好的解决值得关注。

2.社会协调机制的建立问题。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要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现在新型社区,借助场馆向社会开放,可以设计出合理机制,要求社区必须有组织形式,像俱乐部、活动小组的方式来登记,这样就和社区对接,对社会发展是有深层次的意义。而这些工作的协调落实学校是无力承担的。

3.安全风险责任的归属问题。社会人员进入校园,体育健身过程中发生了意外,这个责任应该由谁承担?发生意外的救援机制如何建立?体育器材是否达到安全程度由谁来认定?校园其他设施的安全保障问题等等。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篇2

关键词:信息社会,学校变革,学生发展,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近些年, 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但“开放—封闭”的反复现象屡屡见诸报端, 从中折射出开放之难。究其原因有很多, 人们普遍认为主要是“安全、管理和经费”等问题的困扰。在笔者看来, 更为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定位上的局限, 即局限在缓解社会公共体育资源不足与居民不断增长的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 并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方面。这种定位虽切中现实矛盾, 却忽略了潜藏其后的时代背景, 更没有阐明开放与学校教育本职的必然联系, 因此难以真正调动学校支持开放的内在积极性。这一判断为2012年6月和2013年10月, 笔者先后两次在某市开展的有关学校开放的实地调查所证实:调查发现, 所抽样开放试点学校中, 实际有效开放的不足50%;所调查的学校管理者认为, 开放给学校工作带来额外负担的人数比例达100%, 其中有78%的学校管理者不赞成学校开放。通过访谈追因, 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并未明确意识到学校向社会开放的必然性, 体育场馆开放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并成为学校的包袱。因此, 学校 (体育场馆) “迫于政策压力而开放与苦于负担而封闭”的反复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针对此, 本文将体育场馆开放视作学校面向社会开放的一部分, 在社会与教育变迁的背景中考察开放的深层动力, 以期引发对学校开放大势的更多关注和认同。为此, 有必要对本文所用学校面向社会开放的概念先行界定。以系统论的观点看, 开放是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即是学校系统与其周围社会环境之间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学校角度来说, 不仅包括教育资源开放, 如体育场馆、图书室、活动教室、课程资源等, 还包括学校办学及管理的开放, 即家长、社区居民、企事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办学和管理。

一、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阶段有两股力量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是信息时代的加速到来, 二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牵动的社会全面转型。从根本上而论, 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正是在此影响下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

1.终身学习呼唤学校教育资源开 放。

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即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关于信息社会的内涵及特征争议已久, 尚未形成定论。简单而言, 信息社会是“工业化社会之后, 以信息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核心的高科技社会, 是信息、知识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社会”。目前这一过渡虽然还未在全球真正实现, 但它对人类生产生活诸多方面的影响正日益加深。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随着知识更新周期急剧加快, 信息的传播与获取、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成为创造价值的关键, 终身学习已逐渐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一个人唯其一生不断学习,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对于我国而言, 尽管现代化进程起步晚, 区域发展极不均衡, 不少地区未完成工业化, 偏远地区还处在典型的农业社会;但由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强大影响, 信息社会正在加速到来。受此影响, 终身学习的趋势在我国有增无减, 日益迫切。“十六大”报告早就明确提出,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建设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终身学习时代挑战的应对之举,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于构建全民共享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学校方面, 这至少意味着学校教育资源不再以青少年群体为唯一服务对象, 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 为全民所共享。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社区教育体系普遍还未建成, 社区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情况下, 开放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和其他社会人员所用更显得尤为重要。

2.社会组织管理结构的转型要求 学校办学及管理开放。

向信息社会过渡所产生的另一大影响是, 社会组织管理结构正在从传统的金字塔型逐渐向网络型的分权式管理结构演变, 普通大众在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网络媒体极大地促进了科技文化知识的 传播, 提高了普通大众的文化知识水平, 为人们表达意愿提供了技术支持, 唤醒了民众的民主意识, 加速了社会民主化进程, 从而促进了社会组织管理结构的变迁。

我国的社会发展同样在此影响之下, 加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而引发的社会全面转型, 使得社会组织管理权力的重心逐渐由中央向地方、由官方向民间、由社会精英向普通民众下移。教育事业的组织管理也不例外。社会大众的 教育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教育诉求的表达越来越充分, 参与教育决策、进行教育评价与监督的权利正在逐渐得以实现。在这种背景下, 必然需要打破以前行政命令主导型的学校办学及管理模式, 转向开放的办学及管理模式。也就是说, 要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及管理自主权, 尊重社会大众的教育民主诉求, 保障社会大众参与学校办学及管理。

二、学校变革的需要

毋庸置疑, 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以及社会的全面转型, 要求教育发展必须做出深层变革。学校教育的变革是教育发展变革的焦点所在, “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则是学校变革的核心内容”。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恰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

1.重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是现代 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 和发展规 划纲要 (2010- 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 要“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标志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战略, 并已正式进入实践探索阶段。

尽管如此,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 如概念及问题域、涉及的基本关系、特征与分类、构建逻辑和路径等, 在理论层面尚未达成共识, 实践层面也处于试点之中。但大体可以确定的是: (1) 现代学校制度是应对时代和社会挑战的产物, 即一方面是向信息社会转变下终身学习环境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另一方面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影响下社会组织管理结构的转型对学校制度变革的挑战; (2) 现代学校制度有一些显著特征, 如依法自主经营的学校制度, 科学、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等; (3) 现代学校制度至少要重新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4)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亟需破除一些瓶颈和障碍, 如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市场发育还不充分, 公众参与不足, 校长负责制监督机制欠缺等。从中不难看出, 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重构作为 (2) (3) 所述的重要部分, 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2.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是重构学校 与社会关系的关键所在。

重构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实际上是要打破过去学校与社会相互封闭的状态, 构建相互开放与合作的机制, 教育资源开放和办学及管理开放正是其关键所在。实践证明, 发达国家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经历了相互隔离 (16世纪到19纪后期) 、学校服务社区, 社区依附于学校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和相互合作的阶段 (20世纪中期以来) 。可以看出, 这种关系变迁的实质, 就是学校与社会从相互封闭到相互开放的过程。

我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在相当长的时期处于相互隔离的境况。撇开农业时代学校与社会的相互封闭不谈, 新中国成立后, 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主导型的组织管理结构, 使我国学校形成了与其他国家不同的高度公共性的特征。这种公共性的集中表现是“以条块分割为标志的部门所有。”这种“部门所有的办学体 制和管理体制导致学校教育资源具有浓厚的专属性, 自成体系, 各自封闭办学。”换言之, 学校只对特定的部门、特定年龄层的受教育者负责, 学校缺乏向社会其他成员或机构开放教育资源, 并容纳其参与办学管理的意识, 更不具备相应的制度和机制。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 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社会加速到来, 学校与社会相互封闭的状况逐渐转向开放。近年来, 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调整可作以下粗略描述:国家推动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部分省市学校向社会开放学校微机室、图书馆等文化场所, “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 以及“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倡导, 等等。虽然如此, 但现实阻隔重重, 问题依然存在。例如, “学校中心的思想意识仍然根深蒂固, 资源开放仍处于保守阶段, 社区与学校的合作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矛盾。”

上述学校与社会关系变迁的历史与现状, 一方面说明重构学校与社会关系, 关键在于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而走向开放;另一方面说明我国重构学校与社会关系的难度之大, 还需付出更大的艰辛,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只是起始而已。更进一步, 如果我们直指学校的教育本职,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察, 就会发现学校面向社会开放内蕴的人本属性。

三、学生发展的需要

从人的角度而论, 现阶段向信息社会过渡及社会的整体转型, 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对现代学生素质的培养而言, 亦是如此。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正是推动学生发展的必要选择。

1.学校与社会的相互融通是学生 发展的时代要求。

就人的素质方面的挑战来说, 以经济活动为例, 劳动者需具备更大的适应性、灵活性和协作沟通的能力。关于人的培养方面, 以美英日20世纪末课程改革为例, 其价值取向强调基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 注重科学方法及价值观教育, 重视能力培养, 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等。在我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纲要》也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从中可见, 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反复提及的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这显然是与时代要求相呼应的。除此之外, 笔者认为, 还需要发展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以适应我国组织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一言以蔽之, 人的培养归根结底在于应对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挑战, 使人更好地生活。

要实现上述素质的培养, 学校与社会的充分交流与相互融通就显得十分重要。关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 历来是各国教育家们阐述其教育思想的重要议题。无论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的“学校即社会”, 还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论的“社会即学校”, 虽然当时他们针对的实际问题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都是在强调学校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性。这一议题日久弥新, 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发展在与社会隔离的“象牙塔”式的学校里难以实现, 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共识。教育常识告诉我们,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无一不是在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交往、面对并解决实际 问题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来。很难想象, 这些素养的培育能在回避、远离丰富的社会现实情境, 仅仅依靠学校内部有限的教育和引导就会实现。尽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提法由来已久, 但并未在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层面得以实现。

2.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是实现学校 与社会融通的可能路径。

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之所以是促进实现学生与社会相互融通的可能路径, 是因为:

首先, 学校通过面向社会开放其教育资源, 在满足社会民众文体需求、促进学校资源最大化利用的同时, 必然极大地增加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机会。一旦形成教育资源开放的稳定机制, 家长及社区居民入校锻炼、学习成为习惯, 便可深入推动办学开放, 逐步落实家长、社区居民参与学校办学及管理的权利, 形成学校与社会的合作机制, 共同促进学校建设和学生发展。

其次, 如前文所论, 学校面向社会开放的本意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是双向互动而非单向流动。从社会角度而言, 社会在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 也要对学校开放其相关的文体设施和智力资源, 比如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场地、人员的支持, 为校本课程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等;社会在参与学校办学及管理的同时, 保证学校、教师和学生在社区建设和社区事务管理上享有一定的权利, 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这样一来, 校内生活与校外生活易于实现融通, 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扩充与整合。在学校与社会的充分、深层的互动合作关系中, 相互冲突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疏通和消减, 学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加强,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培养才可能有效地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仅仅是学校面向社会开放的起步, 开放的根本动力源于我国社会进步、学校变迁、学生发展的时代呼唤, 其最终的导向必然是学校面向社会的全面开放。因此当下在理论层面做出更为深入的探讨, 在制度层面探索并构建开放的保障机制, 已成为迎接并引领学校开放大势的急迫任务。

参考文献

[1]查汝强.论信息社会[J].哲学研究, 1986 (3) :32.

[2]孙伟平.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J].哲学动态, 2010 (9) :12.

[3]孙伟平.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J].哲学动态, 2010 (9) :16-17.

[4]杨天平, 陈光祥.学校变革:现代学习型学校制度建设研究[J].学术研究, 2006 (5) :125.

[5]谈松华.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12 (3) :卷首语.

[6]徐建平.现代学校制度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7) :16-18.

[7]郝志军, 金东贤.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 2003 (10) :93-94.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篇3

关键词:《全民健身条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5-0040-04

文献标志码:A

1995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此后又在《体育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的意见》中,对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的管理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等做了规定。相关政策的出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步伐,但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率还不高,尤其是学校体育场馆,目前我国有各类体育场地约85万个,而占全国体育场地65.6%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率不高,始终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较为突出的矛盾。直至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出台了《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单位所在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

2009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简称《条例》)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有法可依。《条例》第28条规定: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国家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第35条规定:学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条例》实施前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会遇到哪些问题,《条例》实施后会遇到哪些新问题,怎样解决,《条例》能否真正实现所有公办学校体育场馆都向社会开放,对没有执行《条例》的学校怎样处理,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1试点期间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会遇到的问题

自2006年《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方案》(简称《方案》)实施以来至今3年多的时间,从开放的效果来看,试点学校开放率较高,但在开放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归纳起来有3点,“安全问题”“管理问题”“物耗问题”。

1.1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公众进入校园,给学校日常管理带来一定影响,给师生的安全带来隐患。虽然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时间基本上是和学生在校时间错开的,但初、高中毕业班的学生和寄宿学校的学生还是在校园内,势必会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正常教学秩序带来一定影响。尤其是近日我国中小学发生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公安部和教育部召开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紧急会议,校园安全问题提到了空前的高度。教育部发出紧急通知“切实加强学校门卫防范工作,严格落实外来人员准入登记制度,防止来历不明人员进入校内”,在这种“严打”的情况下,学校能否允许公众进入校园锻炼还是一个问题。一个是公众自身的安全问题。公众在学校体育场馆锻炼,可能发生因体育设施维护不善而导致的人身伤害;也可能发生因使用器械不当或因自身锻炼不当等原因导致的人身伤害。

1.2管理问题

首先是场地管理。主要对学校场地进行维护、对开放时间和项目进行管理,还有对场地和器材的损耗程度定期检查、维护、更新,以及设定和公示开放内容等。

其次是人员管理。主要是招聘具备指导条件的志愿者参加对活动人员的指导,如学校的体育老师、社区居委会的专门人员、以及聘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

第三是活动管理。主要指对场地开放时段活动内容、活动秩序的管理,加强开放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建立值班制度、现场管理制度、出入制度、活动记录制度并定期向学校通报开放情况等。

1.3物耗问题

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产生的公共财物损耗主要包括场地经使用后的损坏、活动器材的损坏以及开放过程中水、电等能源的使用等方面,此外还应包括管理人员的开支,这也是制约学校开放体育场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2《条例》要求下的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会遇到的新问题

2.1非试点学校能否得到经费支持问题

在《方案》中规定试点学校周期为2年;体育总局每年从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一定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省(区、市)体育局、教育厅(教委)根据学校的实际,在试点期间一次性对试点学校资助不低于2万元的全民健身器材,协助学校完善开放条件;试点区要保证开放工作有专项经费,原则上每年对试点学校给予不少于2万元经费补贴。这样算来,不算国家体育总局这一块,2年内从省市区级主管部门得到补助2万元的器材,从试点区可以得到经费补助4万元,合计6万元。这是最低标准,有些地方投入更多。虽然最低6万元的经费对一些试点学校还不够,但正是有了国家和地方的经费补助政策和有效的监管机制,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中遇到的困难才得以基本解决。随着《条例》正式实施,《条例》要求的不仅仅是试点学校,而是全国所有公办学校都应场馆开放。《条例》在全民健身保障方面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本规定提到的“全民健身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广,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条例》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否给予向社会开放学校资金补助问题,也没有具体数字,只是说明“学校可以根据维持设施运营的需要向使用体育设施的公众收取必要的费用”。这就出现了难题,非试点学校能否得到经费支持,非试点学校能否享受与试点学校同等待遇。如果非试点学校与试点学校同等待遇,那么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资金问题。全国的大中小学如果都对外场馆开放,那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如果没有经费支持,要达到曾经得到经费支持的试点学校一样的开放效果,对于绝大部分非试点学校将是很大的难题。

2.2收费问题

一方面2年的试点期过后将不再有扶持经费,另一方面《条例》要求公办学校应当开放体育设施的实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收费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试点学校在试点期间场馆开放以免费为主,以经济最发达的广东地区为例,在已经开

放的学校中63.3%的试点学校完全免费开放,有36.7%的试点学校部分场馆收费,但没有一所学校全部场馆收费,一般是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场馆部分采取收费开放。在既没经费补贴又要开放的情况下,场馆开放收费势在必行。收费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2.2.1定价问题

既要保证场馆运营的需要,又要保证场馆开放的公益性,规范收费标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哪些场馆收费,哪些场馆不收费,在同一地区要统一标准并公之于众。在试点期间被大部分地区和学校认可的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场馆部分采取收费开放,在个别地区和学校并没有得到认可。有的地区和学校把收费当成摇钱树,不仅对室内场馆收费,对室外的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都明码标价收费。有的地区足球场开放,收费1万元1场,表面向社会开放实际以高价吓退公众。还有的学校存在收费高的场馆就开放,不收费或收费低的就不开放的现象,所以,定价问题比较突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存在乱收费现象,存在以盈利为目的定价偏高的现象,免费开放的体育设施相对于老百姓的需求来讲依然严重偏少,而且随着试点期过后将不再有扶持经费,这种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这与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公益性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的初衷背道而驰。

2.2.2合法经营身份问题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指出学校体育场馆迟迟不能全部向社区、社会开放的症结之一——没有合法经营身份。很多学校都试图开放校内的体育场馆,但由于没有合法经营身份,不少学校都有过执法机关检查、罚款甚至勒令停业的尴尬遭遇。霍建新委员呼吁,应制定学校开放体育场馆的相关经营许可登记、收费许可、发票购买和税收等指导意见。既然是经营就要保证经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要符合国家标准。一些场馆设施质量不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有限,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现象。而体育场馆和器材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是向社会开放的前提。此外,收费资金缺少有效监管,也是一个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2.3大学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

从国家级试点学校和各省市试点学校的名单上看,不难发现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学,试点高校寥寥无几。而高校无论在体育场地,还是在场馆体育设施的水平、质量和规模上都好于中小学,北京奥运会很多比赛和训练场馆都建在高校,所以只有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有效解决,《条例》规定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奥运会后“鸟巢”“水立方”都已经向社会开放,而高校体育场馆何时能向社会开放是《条例》实施后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3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对策

3.1坚持政府主导

北京奥运会我国以51枚金牌,首次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名。中国人的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实现了。中国能取得如此好成绩的主要原因就是举国体制。我们国家对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相对于国家对竞技体育的投人,国家对群众体育的投入严重偏少。“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m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高达16mm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巨大,所以体育场地严重缺少问题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也是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所必须要跨越的门槛。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说:“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将惠及亿万人民,对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意义重大。要像抓竞技体育那样抓全民健身活动。”如果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真能做到“像抓竞技体育那样抓全民健身活动”,那么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将迎刃而解。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群众体育是相当薄弱的,单单靠学校场馆开放来解决我国体育场地严重短缺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增加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兴建更多的体育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无论是“安全问题”“管理问题”“物耗问题”等老问题,还是“经费支持问题”“收费问题”“大学场馆开放问题”等新问题,政府主导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条例》关于体育场馆开放的规定较少,与《方案》相比力度不大。既没有明确的资金补助规定,也没有详细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人们对能否最终实现《条例》要求的场馆开放问题信心不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更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迎难而上,采取有效措施主动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不是一两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多个部门联动,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解决问题,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对违反规定者要处罚,对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单位要表扬和奖励,政府越重视,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的早日解决。

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学校场馆向社会开放会面临许多问题,一些学校和相关部门对场馆开放有抵触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站在大局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利国利民,是近期内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与我国体育设施严重不足矛盾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大家都懂得“健康第一”的重要性,政府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应该统一思想,化解矛盾,使相关部门逐渐接受并主动支持场馆开放。

针对大学级别较高难于管理的现象,更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功能,解决大学场馆开放的后顾之忧,例如,收费问题及安全管理问题等,促进大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3.2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落实《条例》内容

出台详细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最关心的经费问题应有明确规定,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明确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场馆开放学校的资金补助。2005年以来推出的试点学校绝大部分都是有一定基础的城市中小学校,又有各级政府的资金补助才得以场馆开放,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或主管部门的资金补助,对于那些资金紧张、体育设施匮乏的城市学校和连一块完整的体育场地都没有的农村学校来讲将是一纸空文。对《条例》中规定的“县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支持,为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的措施,要在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中得到具体落实。对定价问题和经营身份问题应该有统一规定。制定详细的激励机制和处罚措施。对于开放和开放好的学校在给予荣誉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可以以奖代补,对于拒不开放的学校,要有明确的处分措施,与职务、职称挂钩,做到奖惩分明,定期检查公布结果。

3.3借鉴试点学校的成功经验

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如何解决“安全、管理、物耗”三大难题,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各地普遍的做法是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购买服务”功能。具体如下。

3.3.1安全问题的经验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校园安全、活

动人员的安全以及活动秩序的安全。这是大多数学校管理者最担忧的问题,也是影响学校支持开放工作的主要原因。

武汉市的做法是每所开放学校都制定了《工作方案》《市民进校健身管理办法》《安全预案》等管理文件,并安排1名校级干部分管此项工作。所有开放学校统一悬挂由市教育局、体育局订制的开放学校匾牌,公示开放时间。内容和公安干警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市民凭健身卡或其他有效证件进校健身,同时加强对健身群众的文明进校教育。武汉市公安局配备专门人员,配合开放学校和社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上海市制定的《关于本市体育、文化、教育设施资源向社区开放指导意见》要求“要做好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和安全告示,要指导活动者自觉遵守活动项目规则,明确损坏赔偿等规定;严禁传染病患者和无行为责任能力者进入。要组织专业人员,在每次开放前对设施进行例行检查,确保设施安全可靠”。例如,长宁区适存小学在开放过程中一方面建立学校领导值班制度,另一方面委托新泾镇社区体育俱乐部落实安全管理。

对于活动人员的安全问题,上海市的做法是施行保险制度。为开放共享设施对开展活动人员可能造成的意外伤害办理商业保险。对开展活动时段发生的因设施和管理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保险费用由政府为主承担。绝大多数区县通过政府出资都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购买了公众责任险。例如,杨浦区政府出资每年为辖区内的100所学校投保15万元,闵行区由区政府出资委托各街道、乡镇为区内53所场地开放的学校进行投保,每所学校投保金额1500~2000元。根据投保条款,每所学校每人次事故赔偿最高15万元,财产损失最高5万元,每所学校每年最高赔偿额为80万元,通过购买保险解决了学校场地开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免去了政府和校方的后顾之忧。

3.3.2管理问题的经验

武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袁善腊同志亲自下校检查,对开放工作提出明确具体的指导意见。市教育局抓住节假日、寒暑假等时段,多次下文对开放工作作出部署,并将开放学校名单、开放时间、内容、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布,接受市民监督。编印《工作简报》。把组织社区单位和群众进校健身、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作为各区体育工作年终考核目标内容。

广州市的引入社会资源进行合作经营管理的模式,是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的“动力源”。广州市1/3的城区学校采用了这种模式,主要做法是通过引入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资金,有效地推进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比如,在引入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优秀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设施企业的优势。

总结我国大部分试点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管理经验,大概有5种模式:学校自我管理;承包给专业公司管理;承包和自我管理结合;学校与街道社区联合管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大部分学校都以学校自我管理为主。管理部门应对学校的体育设施定期维护。同时学校体育运动区与教学区分开,有利于学校管理,减少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有利于场馆开放。

3.3.3物耗问题的经验

北京市东城区学校体育场馆公众的运营经费主要来自3方面:1)来自运营收益部分;2)来自学校经费支持;3)政府财政支持,教委和政府对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的更新统筹规划安排,给予一定资金的支持和鼓励。北京市东城区凡是室外运动场所的开放都是免费的,室内的体育馆开放,按发改委规定的标准收费,走市场运作机制。中小学生和持有蓝天卡的学生享受免费或一定的优惠待遇,教委将体育场馆的收费纳入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范围,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坚决杜绝乱收费和多收费,坚持按成本收费。

武汉市市财政将开放经费纳入年度预算,2年共投入经费300万元。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和各区还分别以器材和设备对学校进行投入和奖励,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健身条件。

广州市对省级试点学校每年提供2万元的扶持经费,并要求各试点单位所在区、县级市体育局每年给予不得少于2万元器材补助。

长春市设立社区体育公益性岗位,初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基层管理人员队伍。长春市安排了150余个社区体育公益性岗位,每年支付150万元作为体育公益性岗位工资,每人每月基本工资为650元,同时享受养老金、医疗保障等,合计每月800余元。

3.3.4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长春市以法律为保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开放工作持续发展。在《长春市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管理规定》基础上,2008年出台了《长春市全民健身条例》,将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列入其中,使开放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4结论与建议

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不仅会遇到“安全问题”、“管理问题”、“物耗问题”等老问题,《条例》实施后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如非试点学校能否得到经费支持问题;收费问题;大学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无论什么问题,政府主导始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相信在借鉴场馆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支撑,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问题会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许立群.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就《全民健身条例》接受专访[EB/OL].(2009-09-7)[2010-04-01].http://sports.people.com.cn/GB/35862/10006167.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S].2009-08-30.

[3]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试点工作方案[s].2006-12-25.

[4]张宏.葛庆英.范振国.等.广东省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工作的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25.

[5]张猛.关于运动场地开放问题的政协提案:开放学校体育场馆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R].2007.

[6]王东亮,学校体育场馆开放遭遇身份尴尬[EB/OL].(2010-01-26)[2010-04-01].http://www.bjd.com.cn/bjxw/bjkj/xynw/201001/t20100126_556962.htnL

[7]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2005-02-18)[2010-04-01].http://www.sport.gov.cn/n16/n1167/a2768/n32454/134749.html.

[8]王镜宇.汪涌.岳东.兴新中国60年体育回眸:体育伴随国运兴[EB/OL].(2009-09-10)[2010-04-01].http://news.xnhuaneLcorn/sports/2009-09/10/eonteot_12030275.htm.

[9]钱文军.社区体育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85-88.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篇4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总体情况、突出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根据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实际情况提出破解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广州;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4.031

长期以来,如何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一直受到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要求学校做好对社会开放工作。根据广州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公报,教育系统体育场馆共计7166个,占全市场地数量36.47%,其中中小学体育场地占全市数量的25.48%。[1]学校体育场已成为全市体育场地的重要组织部分,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有利于缓解群众体育健身需求剧增与体育场馆资源不足的矛盾。本文通过对广州学校体育场馆的调研,分析当前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突出矛盾,并提出破解之道。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总体情况

1.1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政策变迁

2003年7月22日市教育局、体育局、物价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规范管理。2005年,广州市教育局联合有关部门对原有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进行修改和完善后正式下发,在原有基础上对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收费项目和标准做出部分调整,部分项目收费标准更加具体。2010年广州市人大通过并公布的《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第三十条和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鼓励民办学校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和“优先满足本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前提下,在非教学期间,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学校体育设施”。[2]201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颁发《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中再次明确提出“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应该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而且明确指出“具备开放条件”是指同时具备“学校体育设施相对独立”和“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3]2014年为进一步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工作,市教育局再次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对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范围、开放对象、开放时间、管理模式及经费保障做出明确要求。近十年以来,就广州市层面连续出台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多项政策,一方面说明政府对加大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力度的决心,另一方面也突显出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成效不高,没有深入分析造成当前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1.2 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总体状况

2003年,广州市出台《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办法》后,全市近五成的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2007年,广州市约有1000所中小学早已不同程度地对社会开放学校的体育场馆或设施。[4]为了彻底摸清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数量,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对全市高校、中小学和中职学校进行调研。调研覆盖了全市1137所公办学校,其中普通高校9所,普通中学307所,中职学校38所,普通小学783所。经鉴定,目前有仅有167所学校具备开放条件并已经向社会开放,开放的学校占全市学校比重的14.69%。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突出问题

2.1 前期规划不足导致后期开放受限

学校体育设施首先要满足学校的教学和训练工作,在完成学校教学和训练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对社会开放提供服务。因此,在校园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过程中,不应对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造成影响。市教育局出台的《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开放条件:(1)体育设施相对独立,有独立的通道进入体育设施区,或体育设施区能通过物理方式与其他功能区隔断。(2)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加强防范安全隐患的管理措施。[5]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由于在学校前期规划过程中,没有考虑对社会开放的问题,教学区与运动区没有形成有效隔离,大部分学校体育设施不具备对社会开放条件,在后期对社会开放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影响。例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黄华路校区、广州市第二中学初中部等单位,教学区与运动区相互交叉混合,体育运动过程中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

2.2 体育设施相对简单难以满足社会多元需求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在类型上以综合田径场、篮球场、体育馆、羽毛球场、乒乓球台、游泳池为主,部分学校有网球、轮滑、健身房等设施。中小学的运动场地主要以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为主要功能,加之学校的场地条件及资金、场地等客观条件所限,大多以安全、实用、相对简单为主要特征,主要满足教学和课余训练功能。特别是由于客观原因,大部分老城区学校规模小、设施少而陈旧,根本不具备开放的条件。[6]因此,广州市亟待对现有学校基础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和升级,丰富设施功能,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形势和多元需求。

2.3 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不足

实地调研发现,广州部分老城区的学校单位,都存在基础体育设施资源不足的情况,如广州美术中学、广州协和小学等单位,基础体育设施的不足甚至影响学校正常体育教学和课间操活动的开展,更谈不上对社会开放的问题。对花都、从化、增城、萝岗、南沙、番禺、白云七区学校基础体育场地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没有一个区的学校体育基础体育设施完全达到《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试行)》的标准。

2.4 忽略体育设施质量和安全

在学校体育场馆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校通常关注学体育基础体育设施的数量上能否满足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质量有所忽视。特别是部分新建学校单位,存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接管使用存在三脱节的问题,过分地追求校园建设风格和美观,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材料质量、器械安全等方面考虑不足,将引起后期众多的问题。

学校运动场地建造中场地的安全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如人造草场地与塑胶场地的连接要水平,以避免学生在活动时造成踝关节扭伤;考虑器械与场地连接是否安全牢固的问题,是否可能对学生产生伤害;建造运动场地所用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部分劣质产品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材质成分的改变或材质的质量不合格,往往会出现散发出刺激性气味,甚至危害学生的健康。以上问题,都是学校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7]

2.5 学校安全存在隐患

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后,由于社会群体相对复杂和强势,而学生群体相对简单和弱小,特别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其学生群体主要以未成年人为主,可能存在由于社会群众法制意识的不健全,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责任。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安全的角度出发,存在两大顾虑:第一,开放后学校安全管理的问题,外来人员鱼龙混杂,一些教学区与运动区没有分开,担心对学生和学校造成伤害和损害。第二,是参加锻炼的居民安全,如果在校园内发生意外,将给学校带来安全责任风险。广州市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对策

3.1加强学校场馆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管理

建设学校体育场馆要遵循学校发展规律,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学校规模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第三,处理好场馆建设与学生体质的关系;第四,处理好学校场馆建设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学校体育场馆前期规划设计过程中,就考虑到后期学校体育教学和对社会开放的因素,避免造成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不足或无法对社会开放的困境。

3.2 加快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升级

由于学校场馆硬件条件问题,也是造成学校体育场馆难以对社会开放的重要原因。从保障学校体育、提升学生健康的需求出发,考虑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综合因素,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与提升。对于有规划用地的学校,可按照办学规划和国家办学标准进行改造和升级;对于因受用地环境限制达不到标准的学校,可因地制宜进行体育基础设施改造。

3.3 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多元管理模式

当前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主要以学校自行管理为主,而由于管理理念、人员素质、工作精力等因素,学校自行管理难以实现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需求。目前,学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有承包管理、委托管理、青少年俱乐部管理、与街道社区(镇村)联合管理等,每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学校体育场馆应该根据设施情况和区域环境,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例如广州铁路第一中心小学通过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3.4 建立校园安全综合防范机制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各类各级学校都要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活动,逐步开放校园体育运动场所和设施,以支持全民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进入学校的社会人士,在体育锻炼及竞赛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多种意外伤害,风险大。当前保险业相对完善成熟发展,国家也积极鼓励体育与保险业态融合,创新体育保险内容。随着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逐步推进,学校已成为安全风险的潜在高发区。通过在保险公司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作,以购买保险及风险管理服务的方式转移校方体育活动风险及相关的其他风险,建立校园安全风险防范综合机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广州市层面已出台多项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政策,但至今只有14.69%的学校对社会正常开放。

4.1.2 制约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主要矛盾包括以下几方面:前期规划不足与后期开放受限的矛盾、体育设施相对简单与社会需求多元复杂的矛盾、学校体育需求增长与体育设施资源有限的矛盾、强调美观数量与忽略质量安全的矛盾、社会群体复杂与学校安全隐患的矛盾。

4.1.3 加强学校场馆建设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加快学校体育场馆改造和升级、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多元管理模式、建立校园安全综合防范机制的多元途径破解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困境。

4.2 建议

4.2.1对学校体育设施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核实学校体育设施项目种类、场地数量、开放情况、收费标准、管理模式等情况,并建立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情况数据库。

4.2.2 加快政策执行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政策,建立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4.2.3明确责任主体。完善学校体育设施管理机制,明确开放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责任,保障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安全。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广州:广州市体育局,2015(3),2.[2]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Z].广州: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0年4月28日.[3]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Z].广州:广州市政府办公厅,2013年11月.[4] 广东省135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EB/OL].(2007-05-17)[2015-04-08] http://news.sohu.com/20070517/n250076680.shtml

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调查表 篇5

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每天的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了给健身市民提供更多的方便,我国三年前颁布了首部全民健身行政法规——《全民健身条例》。该条例规定“公办学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为了更好的了解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情况,我们开展本次调查,希望得到您提供的宝贵信息,并衷心感谢您的大力支持!

1.您的年龄

□18岁以下□19—35岁□36—50岁□51—60岁□60岁以上

2.您平时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可多选)

□游泳□登山□篮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跑步或散步□舞蹈□太极拳□健身操□其他

3.您的运动时间

□清晨□上午□下午□傍晚

4.您选择到学校体育场地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环境比较好□人少,比较安静□比马路安全

□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器材□可以免费健身□离家比较近,方便健身□其他

5.您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卫生环境如何?

□优□良□差

6.您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时间合理吗?

□合理□不合理 □晚上的时间要适当延长□不是很合理,要根据季节而定

7.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你一般多久去一次?

□每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月以上

8.您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后是否有存在破坏公共设施的现象? □有□没有□不清楚

9.您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会不会变得很难管理?

□会□不会□很难说

10.您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存在着什么问题?

□卫生状况□体育设施老化□服务□ 人多,过于吵闹

11.您认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公共设施的更换和维修由谁负责?

□政府□学校□其他(请填写)

12.您认为在使用体育设施过程中,发生重大事故该由谁来负责?

学校体育工作汇报 篇6

一、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我校在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增强少年儿童体质方面,认识明确,高度重视,建立了一把手负责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和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确保将体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主要做法

1.组织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大力宣传“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营造有等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深厚氛围。

2.学校制定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工作安排、具体措施及实施方案,健全了体育工作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国家学生体质标准》测试。

3.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体育课4课时、三~六年级每周3课时的体育课设置,开足上好体育课,没有任何削减、挤占体育课的现象。

4.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为学生安排1小时课外体育活动。实行25~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课外体育活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排入课表。5.学校成立了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相关的“小小体育运动队”,丰富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6.学校每年召开两次小型体育运动会,利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

7.利用学校现有的资金,配置相关的体育器材,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学校缺乏专业的体育老师,所以学校的一些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无法正常展开,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尽快配备体育老师。

××学校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篇7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 人们的文化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锻炼人数越来越多, 从而导致了社区活动场地不足。我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 教育系统有55万多个体育场地, 占全国体育场地的65.6%, 可以说学校体育场馆是最可利用的体育资源, 在很大程上能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场馆供给不足的矛盾, 但由于一些问题 (安全问题、管理问题、设施维护问题等) ,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仅为29.2%。

1、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现状

目前, 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形式普遍被认为是有偿和无偿两种形式。 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 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田径场等这些室外场地多采用无偿开放政策, 但必须自备器材。 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室内场地大部分采取有偿开放, 无偿开放以本校学生和教职工为主。

2、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问题

学校体育场馆是指学校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有资产并能以货币计量的附着在学校园区内具有体育和娱乐功能的地面建筑和设施, 属于国有资产。由于大部分管理人员受教育环境、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影响, 认为学校体育场馆属于学校的“私有财产”, 不让外来人员进入。

2.2、学校管理问题

面向社会开放后, 一些人乱吐痰、乱扔垃圾等, 会给学校的环卫工作带来难题;社会锻炼人员的车辆乱停乱放, 造成校园路面的堵塞;外来人员的社会背景复杂, 使校园保卫工作扩大化;等等这些相关问题, 都为学校管理带来了负担。

2.3、校园安全问题

大量的社会人员进入学校, 给学生和教师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带来了一种威胁感。 此外, 学校器材的人为损害增加了学校管理及维护成本;健身中出现的意外事故, 由谁赔偿的责任更是学校担心的问题。

2.4、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问题

社会人员大量涌入学校进行体育健身, 学校必然要投入额外的人力物力。场地的损耗、日常的维护、管理人员的工资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针对问题的措施

3.1管理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

管理人员应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 通过对国家有关规定的深入了解和学习, 能够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场馆的价值和功能以及社会属性。

3.2、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

总结我国大部分试点学校对体育场馆的管理经验, 大概有5种模式:学校自我管理;承包给专业公司管理;承包和自我管理结合; 学校与街道社区联合管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管理。 大部分学校都以学校自我管理为主。 将对外开放的学校名单、开放时间、内容、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布, 指导健身人群自觉遵守活动项目规则, 明确损坏赔偿等, 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身体锻炼。校园内设置不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的警示牌, 在规定的区域停车, 如违反, 给予警告或罚款。

3.3、针对校园安全问题, 采取全方位措施

为了确保所有人的安全, 必须加强监督管理。 学校可以对外来健身人员进行有效证件登记, 严禁传染病患者和无行为责任能力者进入;在场地贴上安全告示和警示标志, 每次开放馆前, 对器材设施进行例行检查, 确保安全可靠。在北京,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委托北京中体保险经纪公司和太平洋保险两家专业机构, 以转移高额赔偿风险为出发点, 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量身订做了一套整体风险管理和责任保险方案, 这套方案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校的后顾之忧。 借鉴北京之经验, 通过政府出资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购买公众责任险, 对因设施和管理原因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由保险公司赔偿经济损失。

3.4、制定有效地收费政策

学校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基本上是“以馆养馆, 以场养场”, 所得到的费用远远少于维护及保养经费。 所以, 努力吸引社会对体育场馆的经费支出和资金投入变得很有必要。比较常用的方法包括POT方法和PPP方法, 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主要由项目公司筹集, 设立项目公司负责场馆的设计、融资、建设和运营等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学校体育场馆能很好地解决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缓解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场馆供给不足的矛盾。但现在场地对外开放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管理人员思想观念问题、学校管理问题、 校园安全问题以及场馆设施维护成本问题, 这些问题解决的都不够完善。

4.2、建议

针对体育场馆面临的这些问题, 国家应该制定一套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安全条例》的法律法规, 使场馆对外开放具有法律依据, 为全民健身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健身环境。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 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并探究其解决措施, 为全民健身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健身环境。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参考文献

[1]董俊.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法律规则[J].四川体育科学, 2010, (3) .

[2]黄群玲.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困境及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2, (5) .

[3]郭少明.我校是这样解决难题的[N].中国教育报, 2007, 09.

[4]刘卫, 王秀霞.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水平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5, (5) .

[5]张莉莉, 李桂林, 任保国.对影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开发效益因素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5, 41.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 篇8

【关键词】学校体育场地 开放 对策研究

【中圖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98-02

体育场地设备是否完备、健身环境是否优雅安全是增强全民身体素质、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影响因素。2014年12月26日,我国正式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全国总人口达到13.61亿人,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平均12.45个,较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增加了5.87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46平方米,也较之前增加了0.43平方米。我们可以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截至到2013年底数据统计,全国体育场地共有169.46万个,其中学校场地仍能占到一半以上,随着我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区体育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强调了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2006年试点工作开始至今,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为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学校以及社会需要面临的问题。文章通过一系列数据获取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应对策略,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保证开放工作的稳步进行。

一、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的开发现状

自200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以及教育部作出明确规定,学校应该合理地、因地制宜地把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并及时发布开放信息。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放情况并不是特别乐观,有的学校仍处于观望状态。

根据长时间的调查统计,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合理时间主要为非教学时间,即寒暑假、周末以及上学前、放学后。同时,学校对于一些包场的外单位可以进行有偿收费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体育场地,同时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运转问题。

当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比较好。高等院校、中小学体育场地开放中,高等院校的开放情况是相对较好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对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比较大,设施先进,环境适宜。高等院校体育设施比较完备,场地面积足够,比如高等院校的游泳馆、羽毛球馆长期对外开放,能够吸引许多居民来此锻炼,也有利于学校创收;高校的足球场、篮球场本身维护费用很低,开放也是相对容易。

不同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方式并不相同,主要有有偿方式和无偿方式。中小学的体育场地主要以无偿方式为主,由于中小学体育场地以足球场、篮球场为主,本身维护费用很低,而且场地设施不易破坏。高校的体育场地开放主要以有偿使用、内外有别的方式为主,由于游泳馆、羽毛球馆、保龄球馆等体育场馆维护费用非常高,需要有偿使用才能保证体育场地的正常使用。

二、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管理体制

在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规划和推广是当地体育局的责任和义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隶属当地教育局。一旦两部门不能很好地协调沟通,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程度就很确定。

(二)学校管理理念有待提高

大部分学校对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都处于观望态度:首先,校方担心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后会对学校正常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其次,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会得到经常使用,同时也会增加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保养,资金问题也是校方非常担心的问题;最后,校外人士的大量涌入,会对学校的安全问题造成影响,比如学生、教职工的人身安全,学校的财产安全。因此,学校存在比较的忧虑,很难激发开放体育场地的积极性。

(三)体育场地设施仍需加强

有些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本身配备不够完备,无法满足当地居民进行较好的健身运动。另外,大部分当地居民没有条件经常有偿使用学校体育设施。

三、几点建议

首先,建立相关单位协同机构,能够统筹安排学校体育场地,高效实现体育设施资源共享;其次,提高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通过家长开放日等一些活动,与周围居民增进了解,合理地安排开放时间和开放方式;第三,借助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申请增加政府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同时也可以与外单位合作,共建体育场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后,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四、结语

大力推动学校体育场地的开放工作,有利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也有利于提高全民健身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永保.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与经营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79~83.

[2]新京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确定将逐步在全国推行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公众开放的政策[N].2006-7-8.

上一篇:平凡中的发现创新事例下一篇:西安之旅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