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理念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大学理念(精选8篇)

现代大学理念 篇1

李延保

我国现代意义大学发展较晚,但也走过了百年历史,而且一直在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已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尽管各国大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不相同,不存在“国际接轨”问题。但是,世界上并不排除对不同国家先进教育的认同。美国、英国、欧洲大陆及日本、俄国等都有一批世界公认的著名大学。他们管理模式不尽相同,并具备各自国家传统文化的特征,但是大学的本质是相通的。中国在21世纪终究要从高等教育的大国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强国。届时,其标志不仅仅是拥有一批排名前列的世界一流大学及高水平大学。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应当成为世界先进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大学的理念、大学的组织、大学的管理、大学的制度、大学的文化等都应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可以与世界同类名校对话和互相借鉴、沟通的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体系。

一、大学的理念

(一)大学、现代大学、中国特色现代大学

1.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与古罗马,但现代大学其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古世纪的大学。其中,意大利波洛尼亚(Bologna)大学始建于1088年,有“欧洲大学之母”称,巴黎大学建于1100年,其他如牛津、剑桥大学均有800年左右的历史。在欧洲大学早期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一套教学体系,比较多地讲授数学、天文学及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思维训练,并逐步使科学成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上,大学教育从孔子讲学算起也有2500多年,主要讲授人生哲理、修身养性,培养“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培养的大多是文人墨客和官吏。中国现代意义的大学是在19世纪末才逐渐出现的,官方认定的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是1895年建立的“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1896年的“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和1898年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珆琦在《大学一解》书中指出: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渊流,实自西洋移植而来,顾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就制度言,中国教育史中固不见有形式相似之组织,就精神言,则文明人类之经验大致相同,而事有可通者。

*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册》作序中指出:然往昔太学国学,其性质范围,均与北京大学不可同年而语。而北京大学本体,则不得不认为二十岁之 1

青年也。

2.西方大学经历近千年历史,发展成现代大学。其中,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纽曼),大学要实行“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洪堡)及“大学教育直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威斯康辛),直至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着眼未来,引领社会”建立“前瞻性大学”新理念,使大学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学术的责任、服务社会与引领社会前进的责任”,体现了大学“崇尚学术和适应社会’的认识论和政治论双重哲学基础。

这些基本观点已成为世界大学教育的共识,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成为现代大学基本的办学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提出: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作为中国大学的四项任务。从这个角度上讲,当代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的理念并无本质区别。

(二)中国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

1.中国现代意义大学起步晚,先天发育不足,从一开始就是开放的,重视吸纳各国教育经验,使得中国大学的教育模式成为混合型的,未能形成稳定的现代大学教育传统,中国大学发展还缺乏自信和成熟度。

2.中国现代意义大学是植根在中国文化这块土壤和中国社会环境之中,没有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大学的一套,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通过大学的制度和大学管理者的文化理念,师生的文化素养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从文化视角来看,中国现代大学仍可看成中国传统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所谓“中国特色”,是指适合现阶段国情,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现实社会特点。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自古以来就有明确的教育思想、治学理念,如先秦时期《大学》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为道德完善的人并推已及人,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境界。又如,体现东方文化特色的教学传统中包含注重基础,注重课堂教学、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化、注重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等。同时,师道尊严,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轻视实践,忽视实证调查分析等,又是中国教育传统中难以克服的痼疾。以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还没有形成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3.中国现代大学组织结构大多是“学校加社区”,具有办学机构和社区管理双重属性,这也是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大学所不具备的基本特征。

学校和社区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学校”要以学术水平发展为导 2

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就必须以“择优”为主,实行“精英政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社区”是稳定要求压倒一切,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就必须关注“弱势”群体,坚持公平、公正、公道,要兼顾到各个群体的切身利益。

从办现代大学来讲,学校发展以“择优”为基本特征,但要建立和谐社区,“扶弱”往往已成为工作的重心。“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大学领导的双重责任,这也是中国大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特征。

总之,中国的现代大学是年轻的、开放的,本身就是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同时又是具备中国独特文化背景和教育模式的办学机构和国家(事业)机构。她有着办学机构的一切需求,也存在着国家机构的许多弊病。这是中国大学的现实,也是所有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不能忽视的工作背景和基础。

(三)如何评价当代中国大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世纪之交,中国的高等教育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也存在不少社会舆论关注的问题,其中包括:

1.中国的大学还没有真正走进社会中心,起到引领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大学能提供的支持与服务和社会对大学的期望相距甚远。

2.中国的大学还没有构建成创新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从整体上看,中国大学教育的软肋仍然是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力潜质培养不够。

3.中国大学作为“学术圣殿”、“文明窗口”的公信力受到影响。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现象已经渗透到大学内部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的文化理念之中,损害了大学的学风和社会的声誉,也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并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因此,明晰大学的办学理念,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公办高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经,加强章程建设,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等等。因此,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和让中国的大学成为世界先进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这几代大学领导和管理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二、大学精神的现代解读

(一)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

大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培育了大学的文化传统和传递其中孕育的文化精神,营造了每所大学特有的人文环境。

* 建设一所大学有诸多的因素,能否拥有一批优秀的学者、教授和拥有良好的学校人文环境应该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1.所谓的“大学文化”主要涵盖以下三点:

(1)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2)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等构成的制度文化;(3)由大学的物理空间、设施等构成的环境文化。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包括: 大学精神、人文环境、管理制度。评价大学文化建设的标准主要有:

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

2.所谓“大学精神”是大学在办学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教育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理想模式,教育理念不等于教育的现实,实现教育理念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是对理想中的“教育理念”的实践和追求。

大学领导者、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是既要有明确的教育思想、办学思路,又要有科学的教育理念,高瞻远瞩,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力求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欧洲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是自治权和学术自由,人们常把“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看成现代大学普适之精神。因为学术自由的气氛是从事研究工作最有效的环境,也是学者从事探索和传授其所认识的真理之工作所必需的。大学在本质上也希望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影响,给教授的学术研究、教学工作以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提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

但是,大学和社会是互动的,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培养的人才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时候大学都会受到政治、文化、经济乃至宗教等各方面的影 4

响,现实生活只存在着有条件、有约束的自由和自治。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原校长克拉克.克尔所说,大学处在一个神秘的学术天堂和一个相对现实的人间地狱之间,早期世界主义大学在地球上已消失了近500年,如今,“大学不仅要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的利益服务,成为国家的一个工具,而且要成为社会的灵魂和人民大众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还指出:“500年前,大学的学者,首先是一个学者,然而现在越来越成为首先是一个公民,铁的事实是,大学首先是国家的机构。”

现代大学精神中理想的价值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找到新的平衡点。客观的现实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是讲政治的,都会以社会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指导和影响大学的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所涉及的敏感问题有所不同,干预的形式和程度不同而已。正如T.S.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越卷入社会事务就越有必要用政治观点来看待它。就像战争意义太重大,不能完全交给将军们决定一样,高等教育也相当重要,不(可)能完全交给教授们决定”。

3.我们提倡的“现代大学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在国际交往中及办学实践中吸纳国外大学精神之精髓,结合国情、校情逐步形成具有学校个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

其中包括:

(1)鼓励学术创新,维护学术尊严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同时讲求学术的规范、学术责任和科学道德;

(2)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社会责任,独立自主办学;(3)坚持学术主导、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大学精神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和文化传统,呈现了大学的品格,也是影响和指导大学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是学校最本质的特征。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总结凝练了“清华精神”,包含:“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以及由校歌、校徽、校花、校色中体现的精神内涵:“明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务实”的科学求真精神;“人文日新”的进取求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汇通精神等。

中山大学其诞生背景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由孙中山组建黄埔军校、广东大学(中大前身),要用革命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培养“武学生、文学生”,他强调,世界进化,随学问而转移,革命需要学问,建设更需要学问,中华民族“振兴之基 5

础,全在于国民知识之发达”;二是,“五四”运动之后,有大批早年留学国外的学者应聘到校任教,带来了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三是,学校地处广州,深受岭南“开放、包容和务实”的地域文化影响。

因此,中山大学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的办学传统,有体现中山先生亲笔题写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精神的教学传统,以及长期积淀形成的“开放、包容、务实、民主和求新”的文化精神,特别是不为世俗所干扰,淡泊名利的务实作风,是岭南文化和中大传统文化的结晶,表现尤为突出。但也有缺乏竞争意识之不足。

(二)不断充实和发展的“现代大学精神”

在现当代,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大学之间、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文化沟通在时、空上几乎可以实现“瞬时对接”,大学共享人类现代科技文明的程度极大地提高,传统“学术自由”的内涵也增添了国际间更加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成分;经济全球化催生了“地球村”的概念,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气象、环境、能源及宗教、民族等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大学学者和研究工作的共同探讨的命题;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使大学的使命不仅仅是培养社会的精英,更大程度上是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实现人们在受教育层次上更高的追求。如此等等,时代的巨变,给现代大学提出了许多新的使命,也给现代大学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形成了大学精神新的时代特征,例如:

(1)培养世界公民,共享人类科技文明的国际化品质。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校长休·布兰迪讲: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从毕业那天开始,就可以在不同环境下、不同国家中顺利地开展工作。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公民。

(2)融合科技、人文,关注人类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谐的学术追求。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深圳“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讲到:我们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帮助人类解决现在以及未来的难题。

(3)尊重人的价值,满足终身教育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品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将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模式、多类型、多选择,以及分类指导原则等,传统教育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必然会改变,而且会深刻地影响社会文化的观念。

诸如此类特征是当代各国大学共同追求的品质,也是大学教师、学者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传统、经典大学精神在当代的发展。对此,我们能否赋予“后现代大学精神”之名,以示和传统大学精神之区别。

前不久,哈佛大学提出改革的四大目标:培养全球性的公民;发展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使学生理解生活的道德取向;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既是文化传统的产物,又是创造这一传统的参与者。核心课程包括:文化传统与变迁;道德生活;美国;世界上各种社会;理性与信仰;生命科学与自然科学;写作与外语。这也体现了现代大学理念和精神的与时俱进和发展。

三、努力做一名有文化自觉的管理者

做大学的领导者、管理者关键是要善于与人沟通,通过思想沟通达到心灵的沟通,形成共识与和谐。关键是如何搭建彼此心灵沟通的“思想交流平台”,其实质就是要搭建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及对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等构建起来的“文化交流平台”。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讲,人的智慧、对自己的理解及认识人和做事的能力是人的一种“文化能力”。大学是学者、智者、能者集聚的地方,从周围的领导、教授、学者乃至普通教工和同学的身上都能发现许多思想的火花、文化的元素,学校的文化传统也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在大学里,担任学校领导、管理职务,也为我们提供了在实践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能力的机会。尤其是担任大学党委书记后,更多地是和“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要构筑与各种人交流的“文化平台”,更感到文化自觉的重要,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思想原则和价值观,如:我选择:

*“不说假话,不搞形式主义,决不整人”三条做人的原则 和

*“对人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三条做事的原则,并一以贯之,身体力行。

坚守大学是学术单位,不是行政机关;大学应当成为社会文明的窗口,是先进文化、文明的发源地;大学应当成为法制化、现代化的先行区。

大学管理要坚持:

学术主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在当前大学管理体制下要努力完善:党委领导、校长主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其中,党委领导是强调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下的分工负责的合作机制; 校长主政是充分尊重校长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地依法行使学校行政领导职权,保障学校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章制度积极顺畅地开展工作;

教授治学是充分尊重教师在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学校管理中的专家主导作用,吸引更多教师关心学校事业的发展;

民主管理是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群众参与和群众监督,特别是对各级主要领导和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约束。要逐步完善:

权力的规范、法律的制约、理性的自律、责任的追究。

使每位领导和管理者珍惜手中的权力,为群众做更多有益的工作。

大学管理要提倡人文管理,要把“尊重教师、善待学生、关心教工、直面问题、排忧解难”作为管理工作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学校每一位管理工作者的头脑之中,并作为工作考核的基本要求。

要以“是否有利于教师和同学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是否有利于学校事业的长远发展”作为大学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

对学校管理服务的评价标准是: 服务态度,以效率为准,要能办成事; 服务质量,以师生满意为准,要能办好事;

服务水平,以社会同行认定为准,要能出经验、出成果。

当然,首先还是从服务意识上着手,从“你要干什么?”到“你好!我能为你做什么?”这种语言上的文明也反映管理人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学校提供“一站式服务”及利用学校网络信息系统,提供数字化校园服务减少教师“办事难、报销难、填表多”也深受教师欢迎。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角度上讲,建立制度、规则的目的是:

保护学校、教工和学生的三方利益,明晰各自的责任; 服从学校价值导向,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工作秩序、“游戏规则”,提高办事效率; 确保公平、公正规则,树立良好风尚。

制度建设既要符合依法治校的目的,又要体现人文管理的精神;制度建设的水平也能看出学校的品味和价值取向。

当前,社会上急功近利、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成风,大学也早已不是“世外桃园”。社会问题要相信社会发展会产生净化的力量,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学校的问题要靠我们自己去解决。我们要认真审视学校有关制度中体现的价值取向,如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各种奖励政策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创新,让教师适时地脱离名利场,让校内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少一些浮躁的风气,更不能容忍学术上作假和投机取巧,让大学回归到它应有的矜持和品味上。

总之,大学的管理者要重视人文管理的内涵,大学管理的创新要基于大学理念的更新和价值追求,大学的领导和管理者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化理性和文化自觉。

四、相关的几个热点问题

(一)“大学理念”的正本清源

在19世纪以前,大学的主要功能是传授既有的知识。19世纪中叶,纽曼主教在《大学的理念》中仍然强调大学的首要任务还是在于教育。但是,同一时期,由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应当从事学术研究,大学不应当仅仅传授已经成为定论的旧知识,学生应当参与知识的研究,从参与创新之中得到学习;在大学里,研究,传授和学习是三位一体的。洪堡的大学理念推动了大学功能的转型,他也被尊为现代大学之父。当今世界各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已成为定论。

中国旧式教育讲求修身养性,学习的主要是人文知识,培养“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领,重文轻理,忽视科学教育,更谈不上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直到蔡元培先生就任北大校长后,明确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必择其终身研究学问者为之师,而希望学生于研究学问之外,别无何等之目的”。

不仅如此,蔡先生在就任民国教育总长期间,把‘通儒院’改名‘大学院’,在大学中分设各科研究所,并仿德国大学之精神,规定大学高年级必须入所研究,等研究问题解决后,才许毕业。这都是推展‘研究’的举动,可惜这个理想并未实现。[1]

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比较晚,又长期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大学科研基础比较薄弱,成规模的研究生教育也是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很长时期,大学教师主要由国内高校本科生毕业后留校任教,科研能力普遍较弱。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提法还是在制定“211工程”规划后才提出来的,开始还引起了教育界内外的很大争 9

议。如何摆正大学教学和科研关系是当时大学领导和教师关注的问题。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是否是“两张皮”?“教学和科研两中心”、“教学和科研并重”等提法也是各有各的解释,甚至当涉及到大学内部教师定编及奖励制度时,究竟是教学“养”科研,还是科研“养”教学都在不停地争论。反映了当时教师队伍个人素质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脱离,导致不少教学线上的老师缺乏科研能力,而具有较高科研能力的教师又逐步脱离本科教学。

时任南京大学校长曲钦岳提出“大学以学科建设为中心,带动教学和科研同时发展”,并要求博士生必须完成两篇SCI文章才能拿到学位,调动了南京大学学术研究风气,南大连续七年SCI文章名列国内高校第一。东南大学校长韦钰,提出大学必须实现“教学科研并重”,并在校内组建多学科参与的十大科研基地,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上、中、下游一体化”,对提升东南大学整体科研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浙江大学校长路甬祥以研究生教育为抓手,大力发展博士生教育。他认为:有了博士生就有了课题,有了经费,有了文章,就会有学术成果和优秀的师资来源。浙大的基础研究、理科建设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重视教师科研,重视研究生教育成了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重点学科的建设,大学排名榜和各种“升等”、“升级”及“985工程”创新基地、创新平台的建设;国家又设立“杰青”、“长江学者”、“跨世纪人才”,推进“千人计划”和以国家三大奖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技奖励;加之重点扶持的“项目”、“工程”、“中心”使得大学科学研究成为主业,学术水平成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在建设“研究型大学”进程中,教学与研究似乎相距越来越远。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也越来越远离本科生的讲台,以至于教育部明令规定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项规定的落实也掺进去不少水分。

其实,国外大学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经历过这样“研究与教学”相冲突的时期。如何妥善处理教师潜心研究和认真从教也一度成为国外研究型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哈佛大学老校长博克在《美国大学教育》书中说道,学者们一般认为研究比教学更有价值。教学与研究相比仅仅是重复已知的事实或重复别人的工作。教学即使有所创新,由于这些创新还没有以不可改变的形式固定下来,因而本质上通常是尝试性、探索性的。更重要的,教学不能马上在本校得到同行的评价,更得不到外校同行的评价。而研究不同,成果一经发表,学术成就就像硬通货一样,能够被校际或国际同行们衡量与评价。因此,研究工作是教育行业地位的主要决定因素。他还说,高等教育的 改革不可能从教授自发努力中产生,学校领导比普通教师对促进 10

教育改革有更大的动机。必须采取主动,明确宣布教育目标,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必要的教学改革。

因此,国内外大学从以教学、传授普遍知识到教学和研究并重,首先经历的是大学教师自身素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大学要由具备科研能力、学术素养和承担教学工作的人来构成教师的队伍。

但是,洪堡的理念是“自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其中,包含的“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发展为所谓高等教育三大自由。即,教学和科研的自由,自愿参与研究和教学的自由,为学习目的迁移的自由。[2] 而大学的活动是从事科学,其根本目标则在于促进学生乃至民族的精神和道德修养。在洪堡看来,大学生已在进行研究,教师不过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研究。这就是所谓“研究与教学统一”原则的基本思想,其重心显然落在研究上,重视研究正是后来德国大学的首要标志。

在历次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国外著名大学校长们阐述了相关概念的现代理念。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认为,如果创新能带来未来发展的繁荣与稳定,我们必须承认创新活动只能源于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人。因此,大学应当是这样一个场所,在这里能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清晰的头脑、想象力等个人成功所必备的品质,而具有这类品质的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证。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大学的使命,一是发现和产生各领域的新知识、传承、传播、再阐述、校准已有知识;二是,要提供探寻真理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毕业后50年都仍能从中受益;要帮助学生学习对复杂世界进行分析和道德判断,使他们对自己、对其他社会成员有更好的理解。

国外著名的研究型大学经过长期发展和磨砺,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完善的大学制度,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声誉,功利化痕迹淡薄,真正回归到人才培养本位上来,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传承和创新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最终落实到培养优秀、富有创造力的人才上来。具体讲:

1.研究型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研究和教学的协调统一,首先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长的办学思想上。例如:

加州理工学院,其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宗旨是“为教育事业、政府及工业发展需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学校坚持教学的一流和卓越,“找最好的老师、招最好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以达到最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3] 11

校还拥有世界上最大、性能最好的光学望远镜和喷气推动国家实验室,拥有一批大师级学者、教授。[4]

普林斯顿大学,其校训为“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学校拥有一流的学者和研究设施,明确规定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无一例外都必须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实行“导修制”,建立学生和教师平等交流的平台。爱因斯坦曾在该校工作了22年。[4]

麻省理工学院(MIT)提出: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备,教育与实践并重,并以“培养领导者”为目标。到2010年学校教师和校友中有23位获得诺贝尔奖,有61位国家工程院士,78位国家科学院士,学校拥有包括林肯实验室、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内上百个各类重大科技实验室,在2010年美国高校评估中本科教育第一。正如丁肇中先生讲,该校除他因承担国际重大项目特例批准外,其他任何教授都必须给本科生开课。

其他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名校无一不是如此。拥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有最好的老师,最前沿的科研设施,有确保优秀教授给本科生开课、指导的制度,才能达到“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目标。这也正是所有研究型大学领导都应当深刻领悟的真谛,并达至领导者的修养。

2.研究型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学校最优秀的学者、教授参与本科生的教学、讨论和沟通、交流活动。

“名师出高徒”是古今之真理,凡是成就大学问者绝大多数出自名门、名师。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李政道无一例外,华罗庚年少时虽然出于自学,但其成材仍是得到国外名校、名师的指教。当今最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其在加州伯克利攻读研究生第一年师从Morrey教授学习偏微分方程,而该教授正是该学科的创始者之一,第二年跟随的导师是著名华人数学家陈省身。名门、名师给学生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视野、思维方法、科学精神,是课本知识以外的东西。

美国《科学》杂志主编艾伯茨讲:科学教育包括学习过去的几百年里科学家对自然世界运转方式的发现。同样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像一个科学家那样解决问题,使用数据、运用逻辑,真正理解科学过程是如何进行的。这需要学生们积极探索,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5]

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芝莫尔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谈到: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发明创造和掌握知识。科学研究要发挥核心作用,通 12

过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会学生如何思考。他还谈到:学校的最高价值观不是尊重权威,而是自由开放、严谨求索。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习惯于去挑战自己和他人的假设,习惯于提出疑问,不怕不正确,也不怕实验和探索。即使别人对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有异议,也要能够去倾听。芝加哥大学崇尚激烈的学术论战,是学校高产诺贝尔奖得主的“秘诀”。学生和教师团队始终在“充满挑战性”的氛围中做学术,任何研究的成果都必须经受得起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的论战才能“站得住”。[6]

我国研究型大学正在开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研究性教学方法试点都必须让学校最优秀的教授及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最强的学者参与其中,必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否则至多取得局部的成效。

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先生在回顾他20多年校长经历时,最满意的是用他自己的思想、教育理念办了一所大学,最不满意的是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还达不到他理想的要求。我国研究型大学集中了我国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果脱离这些优质资源谈论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显然是无意义的。

3.研究型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要重视文化理念的转变和文化环境的建设。

研究型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广的视野,这是创新型人才的知识基础;要具备创新的勇气、想象力和表达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文化基础;要有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方法论基础。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除了要考虑智力性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文化素养等非智力因素有格外重要的作用。创新或创造的过程实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释放过程,而大学的教育是积蓄这些潜质,内化成人的基本素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的潜质是何等之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还真正需要从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不同见解开始。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卡斯帕尔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讲到,他认为课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他说:“卡斯帕尔教授,你错了。”要让本科生、年轻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经常地、充满好奇地、有强烈的愿望,对老师说:“你错了!”他还认为,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鼓励和自由上。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

这正是研究性教学的最基本的价值观,也是研究型大学在发展学术、开展科研 13

过程中应当营造的学校文化氛围,通过具有这种文化精神的教师传递给学生,熏陶、教育学生达到培养的目的。

(二)“大学精神”在人才培养上的具体体现

大学精神的核心是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大学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的精神必须融入社会进步的主流价值体系之中。

当前,中国的大学正在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提高质量的主题,深化改革,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道路。

对大学来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质量,首先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们在深入理解和坚守现代大学传统观念和现代大学精神的同时,应当更加关注当代大学精神必须融入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中,落实到人才培养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为振兴中华、报效国家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具体讲:

1.必须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构建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体系。其中,包括:

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做人第一、修业第二”,把品德教育和专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地位。

必须坚持“名师出高徒”的培养路径;找最好的老师,招最好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和文化环境,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重视个性化培养,提供学生选择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人文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结合的路径和方法,讲求实效,培养基础扎实、思想开拓、人格健全的优秀人才;必须有开放的、国际化的视野,构建符合价值体系的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考核办法。

(2)大学必须定位准确,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改革方向、改革路径;(3)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有科学、严谨的顶层设计,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常态化,要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4)改革要有制度、机制保障,营造现代大学文化氛围,形成具有学校传统和特色的文化精神,要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呈多样化个性化态势,但共同点是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 14

资源、最优良的校园文化、最宽松的选择空间、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鼓励个性发展,最大限度地培养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其中,关键和难点是:

(一)如何从制度机制上让最优秀的教授能进入本科生课堂,让学校最优秀的学术资源(国家重点学科、科研基地等)成为本科教育培养基地,让在教学上做出奉献取得显著成果的教师获得应有的尊重。使学校在学术发展和教学工作中找到平衡点,真正回归大学的人才培养本位。

(二)改革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办法,特别是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办法,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多的立交桥,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信。

(三)改革学生管理办法,调动学生群体自己的管理能力,判断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尊严,培养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意识。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教协会提出的“良好的本科教学七项原则”,即:鼓励师生互动、鼓励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及时反馈、强调学习时间的投入、对所有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七项原则揭示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些核心因素,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尊重的人文精神。

(四)在坚持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的同时,要树立自信,逐步建立一套多样化的中国大学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所有大学都应承担起这个历史的使命。

在最近深圳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就“教育国际化”形成如下共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培养已成为各国政府和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既要学习和借鉴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经验,又要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发展适应本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当前,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大学培养的学生必须更加注重创造性、综合性、包容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变化的能力和适应多元文化的能力。”

前不久,我们对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南京等地几所大学和中学开展了关于创新人才培养试点项目的调查,改革试点项目总体设计各具特色。

清华大学从原来“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拔尖人才”的提法,改为“培养领跑人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质量、成才质量;给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把学校的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在试点学院、试点班,尊重学生个性、学科个性、教授个性,逐班量身定做,不搞统一规定。

南京大学人才培养思路是基于“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理念,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更大的自由发展空间,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在多年大理科改革“拓宽口径、鼓励交叉、多次选择、逐步到位”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三三制”改革方案,即:分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在1.0~1.5年多元培养阶段分专业学术类、交叉复合类和就业创业类三种模式,体现了多元化(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在全面发展基础上彰显个性与本色)的特点,带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全面改革和建设,实现“四个融通”,即: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

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的改革均体现了“衔接本硕博,开拓校企合作和国际化”的特点;东南大学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具备“贯通性”特点,即:全学程、实践教学的递进、因材施教、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贯通等。天津大学在改革之际,注重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的建设。总之,我国高校在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过程中,综合了多年改革之经验和成果,结合学校之定位,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改革途径和模式,而且更加注重成效,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建设。

改革遇到的共性问题,包括如何处理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培养拔尖人才中的公平与效益关系、提高与普及的矛盾;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让学校的学术优势、办学优势落实到本科人才培养上来;如何重构科学合理的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如何使改革成果常态化、形成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以及如何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地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改革之中等等。

伴随着改革的越发深入,教育理论的研究显得格外的重要。包括对创新人才的界定和成长规律的研究,对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的规律的研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有效地激发潜能的研究,对推进教育国际化有效途径的研究等都需要从理论上探讨、理性上认识才能充实我们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科学合理的改革举措。高校和中学之间的合作和贯通式培养也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

前不久,部分研究型大学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既要重视模式设计,又要研究创新人才成长规律,防止因缺乏对创新人才成长规律认知而成为束缚创新人才发展的新瓶颈,掉入所谓“范式陷阱”。要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培养模式上有新的探索,体制和机制上有新的创造,评价方式上有新的方法,真正构建体现各高校特色的中国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当今中国大学的发展,已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各类学校都可找到自身发展的科学道路,办成和世界同类学校有更多话语权的一流大学。研究型大学承担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历史责任,更要在推进研究性教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现代大学理念 篇2

关键词:大学理念,教师职能,威廉·洪堡,人才培养

一、引言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年间, 中国废除了延续了上千年的封建科举制度, 取而代之的是以效仿西方现代大学理念而成立的现代中国大学。解放后, 新中国延续并发展了大批现代高校, 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高校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 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其中一项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教师的职能问题。本文将结合西方经典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 以洪堡式大学理念为线索, 从几方面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与高校教师职能。

二、洪堡式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现状

大学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至中世纪欧洲教会创办的以神学为教学核心的大学, 包括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 英国牛津大学, 法国巴黎大学等。但是, 一般认为的现代大学发轫于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学家、语言学家、外交官威廉·冯·洪堡在当时普鲁士首都柏林创办的柏林大学, 也就是现在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的前身。洪堡的现代大学理念对中国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常说的“大学理念”来源于德语单词“Universitätsidee”;而“学术”一词在德语中对应的单词“Wissenschaft”比英语中的“science”的内涵广泛, 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还包括人文科学、哲学等学科 (童世骏, 2006) 。匈牙利教育哲学家费赫尔 (Feher, 2007:9-31:2将洪堡的大学理念概括为以下几点:

1.学术自由:洪堡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做学术的人应以学海无涯、未知无限为原则孜孜不倦地攻克难题。因此学术研究的过程不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同时也是人格的塑造和身份的构建。

2.科研与教学的统一。

3.孤寂与自由 (或自主与独立) :绝对的独立自主, 独立思考。

4.大学与行政机构的区分:教与学的自由。如, 大学校长应由教授出任。

5.区分实用性 (Nützlichkeit) 与探寻真理 (Wahrheitssuche) 。如, 当代德国大学以培养理论型人才为主, 而应用科技大学则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主。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对立:大学应不同于大专、职业学校、培训学校等专业性学校, 大学应兼备通识教育, 培养全面型人才。

7.树立以哲学和哲学系为中心的大学教育:这点上洪堡深受德国哲学巨擘康德的影响。

8.通过科学塑造人格修养 (Bildung durch Wissenschaft) :即所谓活在思想中, 在探寻真理的过程中人的个性得到自我发展, 从天生的自我束缚中得到自我救赎。

综合以上八点, 论文本部分将浅析洪堡的大学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实践以及高校教师职能。

首先, 洪堡的大学理念强调学术独立与大学的自主。从其历史背景来看, 柏林大学的办校宗旨就是服务于普鲁士的国家利益。但洪堡的大学理念认为, 为国家利益服务不意味着放弃大学的学术自由和自主。而正是大学的学术自由和自主才是符合普鲁士的最根本利益 (童世骏, 2006) 。同时, 强调学术自由和大学自主也将柏林大学与中世纪创办的具备现代大学雏形的其他欧洲大学区分开来。这些中世纪创办的欧洲大学主要由教会创办, 教授的学科也以神学为中心。我国现代大学的创办也深受洪堡的自由思想影响。蔡元培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提出五育并举、兼容并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等治校之道。

其次, 洪堡将大学职能的实用性和学术性区分开来, 强调大学的职能应是教学与科研并重。我国的现代高校体制尚未明确区分实用性和学术性两大职能。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就以发展研究型大学为方向, 但当下我国研究型、学术型大学特点并不突出。就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趋势来看, 高等教育正在向着更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实用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正在向更专业、更具体的方向发展, 但有些方面的改革仍迫在眉睫。另外, 洪堡将学术科研与教学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在洪堡看来, 学术科研就是追求真理, 这个过程中是孤寂与自由的统一。所谓“孤寂”, 就是指大学做学术应该超越经济和政治的各种旨趣, 排开各种功力因素, 潜心治学 (杨熙生, 2011)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在《论我们教育机构的未来》中也曾说过, 教育机构与生机机构是对立的。任何将其历程终点把一个职位或一种谋生方式树为前景的学校教育, 绝不是真正的教育 (尼采, 2012:15-52) 。科学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永远都有问题等待解决, 而解决的方法时刻都在更新, 所以科研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个人的发展方式, 也就是洪堡所说的“通过科学塑造人格修养”。在这一点上,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风气浮躁, 科研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存在明显距离, 这与高校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有紧密联系。

再次, 洪堡认为大学是培养通识人才, 教育以培养“全面人格”为目的。“大学”一词在英文中是“university”, 在德文中是“Universität”。从词源上理解, 大学不仅是指学校规模大, 更是指学科范围广泛 (universality/Universalität) 。只有以这样的科学为核心的大学, 才能培养出洪堡所说的“全面人格” (vollständige Menschen) , 才能成为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典范和中心 (童世骏, 2006) 。更深一层分析, 洪堡把培养“全面人格”看作教育的终极目的, 这也是一种超功利主义的教育主张, 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蔡元培先生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五育并举思想与洪堡不谋而合。这种培养“全面人格”的教育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职能性要求。

最后, 洪堡的柏林大学还肩负着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能, 为普鲁士乃至当代德国的几次从失败到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现代国家, 高校已经不再是象牙塔, 而是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的肩负着重大社会职责的机构。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是马克思名言:“哲学家们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校训带着浓重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告诫专业学者们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而不是孤立地为了学术而学术。这方面美国高校比德国高校更多地参与到了广泛的社会事务中, 越来越经常地被喻为社会的“服务站”, 逐步成为了社会公共生活的中心 (李太平, 2011) 。中国高校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承载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责任, 作为高校教师也应该具有现实批判精神, 不仅要在社会上发挥表率性作用, 还要让自己的学术服务于社会。

三、反思洪堡大学理念下高校教师职能建设

(一) 慎独内省, 成为学生良师益友

洪堡所倡导的通过科学塑造人格修养, 结合高等教育实践可以进一步理解为, 高校不仅是传授、研究科学的地方, 更是塑造人格修养的地方。在塑造学生人格修养的过程中, 高校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所以, 高校教师首先需要认识人性, 做到内省和慎独 (李太平, 2011) 。内省就是对自己内省进行反省, 注重良心在修养中的作用。内省是一种内心的自律进取。慎独侧重的是行为的理性约束, 慎独表明一个人的自身修养和自律的能力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做到了内省和慎独, 教师就能切实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明确教学明确改进和发展的方向, 这样的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 以人为本, 崇尚人文精神

除了要认识人性以外, 根据洪堡培养“全面人格”的大学理念, 一名具高素质的高校教师必定要具备人文精神, 要能切实在教学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古人云,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应弘扬对待学生平等、宽容、仁爱的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普遍性和个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高校教师职能, 务必还要了解大学生在此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和需求, 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全面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自己的人文精神教化学生, 以自己的“全面人格”感化学生。此外, “全面人格”不仅指培养通识人才, 具备人为主义修养的教师培养出的人才从一开始就不仅知道如何去掌握已有的知识, 而且还知道如何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三) 探寻真理, 潜心学科创新

高校教师, 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师, 除了教学任务外, 也肩负着同样重要的科研任务。因此科研道德建设也是高校教师职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洪堡看来, 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为学术服务的, 而不是学术为学生服务。可见学术科研在是高校师生关系中的粘合剂 (童世骏, 2006) 。近年来, 随着我国对科研和知识产权的日益重视, 媒体和社会各界对科研道德日益关注, 一些违背科研道德的事件也频频被曝光。作为高校教师, 在科研道德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探寻真理的精神。作为一名具有崇高科研道德的高校教师, 应该对学术有着无限的追求, 对自己的专业有着强大的进取心和学术好奇心, 这样才能在学术上有所造诣, 才能在指导学生在学科上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同时, 高校教师要经得起功名利禄的诱惑, 不屈服于功利主义, 耐得住孤寂, 享受科研的自由, 才能让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升华。

(四) 立足社会, 学术服务实践

新时代的高校还要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作为高校教师, 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楷模作用, 明确教学、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进一步阐释了柏林洪堡大学的校训:“科学的现实社会功能, 理论在人的生存中的意义没有丝毫体现, 人们注重的仅仅是它们在孤立的领域内有何意义……专业学者作为科学家, 把社会现实及其产物视为外在的……而批判的思维则试图现实地克服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霍尔斯特, 2000:20) 。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 如果学术界将理论视为独立于实践的孤立体系时, 那么理论就会失去其内在的批判力量, 彻底沦为工具性的存在物;理论的批判力量就是理论本身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艾四林, 2010:29) 。面对当前高校教师失范现象, 我们需要将关注点集中到对教师职业素养具有直接冲击性的因素上, 运用批判性思维, 针对性地认识和完善高校教师职能。高校教师要从个人自身、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四个方面着手, 成为反思型教师, 让自己的教学、科研实践服务社会实践。

四、结语

本论文从大学教育理念与高校教师职能问题入手, 剖析了作为现代大学教育鼻祖的洪堡的主要大学教育理念:学术自由与大学自主, 大学的实用性和学术性, 培养通识的具备“全面人格”的人才, 大学服务于社会。同时, 论文将这几条理念与中国的现代高效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指出了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和高校职能之间的关联, 并提出了强化教师职能的途径:慎独内省, 成为学生良师益友;以人为本, 崇尚人文精神;探寻真理, 潜心学科创新;立足社会, 学术服务实践。如果说“教师”这一称谓强调的是为师之道的基础, 那我们所谓的“大师”则是教师中更高的境界。“大师”的标准不仅要求教师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求教师具有人文精神和全面人格。所以, 作为教师, 首先要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其次, 教师要用人文精神教育学生, 用自己的“全面人格”感化学生。进一步说, “教师”还要以成为“大师”为目标, 即潜心科研, 探寻真理, 并以批判现实的精神让学术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民主、正义与全球化——哈贝马斯政治哲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霍尔斯特.哈贝马斯传[M].东方出版中心, 2000.

[3]Istvan M.Feher, Schelling-Humboldt Idealismus und Universität, Peter Lang, Frankfurt am Main, 2007.

[4]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

[5]尼采.尼采读本[M].作家出版社, 2012.

[6]童世骏.大学的理念和高校的社会责任[A].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 2004年理论创新咨询专家文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 .

现代大学理念 篇3

1  现代仓储管理与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可比性分析

1.1  现代仓储管理与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概述。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及仓库内的物资所进行的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充分利用所具有的仓储资源提供高效的仓储服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过程。具体地说,现代仓储管理包括仓储资源的获得、仓储商务管理、仓储流程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保管管理、安全管理等多种管理工作以及相关的操作。

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是指对学生自高中阶段起在校期间所形成的全部材料进行整理、归档,提供学生档案的政审、查询、借阅服务及转递等工作。

1.2  现代仓储管理与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的可比性分析。仓储作业过程是指以保管活动为中心,从仓库接受商品入库开始,到按需要把商品全部完好地发送出去的全部过程。它主要由入库、保管、出库三个阶段组成。从其作业性质来看,可以归纳为商品检验、保管保养、装卸与搬运、加工、包装和发运等六个作业环节。如果把这个过程看作一个系统,系统的输入是需要储存的商品,输出的则是经过保存的商品。

对比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与仓储管理,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档案室就相当于其中一个物流节点——仓库,学生档案管理的工作同样包含了入库、保管、出库三个阶段。当然,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有别于现代仓储管理的最终服务对象为消费者。

以下将结合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档案室的实际情况,介绍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流程:

第一,入库过程:入学时,省内生源亲自携带高中期间个人档案(包括高考考生材料和团员材料)到广东财经大学报到;省外生源则由高中阶段所在学校通过机要局送达广东财经大学。新生入学后,各学院将学生的高中相关档案材料收齐后做好登记工作,统一移交至学生档案室,经审核无误后,方可入库。

第二,保管过程:学生在校期间,会逐渐形成大学期间个人档案(包括高考材料、学籍表、高校毕业生登记表、学位资格审核表、成绩单、大学生素质拓展成绩单、党团材料、奖惩材料、就业通知书存根、体检表以及助学贷款合同及委托函等)。这些资料统一由学生档案室进行管理。

第三,出库过程:主要是指应届毕业生档案整理、转寄工作。档案去向主要分为暂缓就业、有报到证、读研、公务员自带、申请缓寄以及异动等六种学生档案类型。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将现代仓储管理理念引入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  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档案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作业流程欠缺协调性。学生大学期间档案材料主要来自教务处、团委和各学院,由辅导员收集移交学生档案室进行动态管理。各部门根据实际制定工作流程,在材料收取过程相互之间协调不善,甚至出现在毕业生档案整理过程不能及时收齐,导致档案个别无法按时寄出的现象。随着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档案数量逐渐增多,学生档案室采用“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勤工助学学生”的用人方式。而专职学生档案管理人员仅有一人,多名学生进行轮岗值班,每个工作人员都按自己的作业方式工作,作业流程不协调,导致每次学生轮岗时都必须进行工作交接。

2.2  信息化程度偏低。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年代,信息化成了一种必然。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方式灵活多变,加上档案机要投递方式的特殊性,落后的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工作量大、操作繁琐、容易出错等高错误率和低效率的现象。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档案室的学生档案管理目前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缺少一套完整的学生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如在毕业生档案整理过程中,采用的计算机技术仅仅停留在Excel、功能极其简单的广东财经大学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以及大学生就业在线系统。邮寄学生档案时,机要局所提供的机要编号也需要手工输入Excel电子表中,这又增加了一道手工程序。毕业生若想了解其档案去向,则需联系档案室进行查询,却没有网上高校大学生电子档案管理查询系统可提供给学生自行查阅,信息网络共享程度低。由于工作的不彻底性,使得暑假期间需要有人值班为毕业生提供档案情况查询等服务。

2.3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方面是时间的浪费。如在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入库前,由各学院独立审核整理新生档案后,仍需要学生档案室进行多次全盘检查审核,存在无效检查工作现象。另一方面是重复作业导致配套材料浪费。根据档案室要求毕业生档案是以各学院为单位,严格以学号为序,按每20袋一捆,每捆名单一式三份的形式操作的。假如学院有关人员万一一时疏忽,找不到某毕业生的报到证,得将其列为异动,但是一旦找回其报到证,则需要重新归类,放回原来的位置。这样看似简单,可是,很有可能需要全部重新捆绑档案,并重新打印名单。

3  引入现代仓储管理理念,提高高校大学生电子档案管理信息化服务水平

3.1  形成标准化管理,提高作业协调性。在现代物流管理中,要使整个物流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标准化理念起到桥梁性的关键作用。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可以使每一个不同的操作员工都能按同样的步骤提供相同质量的服务。没有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导致操作服务水平依赖于员工个人的经验、能力和责任心,这将造成服务水平不稳定。

如图2所示,在下列坐标系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流程改进效果。左图是没有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情况,有了好的改善可能会暂时带来一些绩效的提高,然后工作人员可能又会习惯性地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流程改善的成果并没有被充分应用。而右图是有标准化工作流程的情况,一旦有了任何改进,都会进行记录并重新出新版本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然后每个人都按这个流程做,这就会让绩效和服务水平一步一个台阶稳步提高。

通过以上分析,很明显,标准化建设对于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要保证学生档案材料产生过程的连续性,必须建立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和检查制度,提高档案管理效率,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提供高校大学生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档案室与各学院信息之间的脱节,提高作业协调性。对于学生来说,标准化程度的提高,使其明确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题,形成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在对2014级学生档案管理中制定的一份标准化的电子版excel表格《新生档案明细情况登记表》和填写标准,经学生档案室与各学院的严格执行,再次进行电子版Excel表格的汇总时,相同结构源数据的多表合一,用简单的SQL语句的方式即可迅速完成,错误率也较之前有了明显的降低。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高度融合引发了数据规模的爆炸式增长和数据模式下的高度复杂化,世界已进入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搭建好高校大学生电子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中各项工作信息化、网络化至关重要。为了确保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完整与安全,该系统应该主要通过用户管理、数据备份和恢复、运行日志登记等方面加以保证,系统用户分学生档案室、教务处、团委、招生办、各学院、学生六类用户,制定实现系统权限;系统中相关业务数据库数据交叉及数据唯一性识别;系统数据导入、导出、录入标准化及规范化管理等规则,实现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可网上查询相关信息。此外,毕业生档案主要通过机要邮寄方式转递,因此,机要局与高校共建信息平台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档案机要邮寄的效率,节约资源,减少浪费。

3.3  加强目标成本管理,节约档案管理成本。在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过程中,成本是必须发生的,但它又是可控的。降低高校大学生档案管理成本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档案适当进行分类管理,如效仿ABC分类法,完成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审查、转寄等日常管理工作,杜绝返工现象。转变学生档案管理模式,高考材料、学籍材料、毕业登记表等材料,应尽快实现以电子档案、光盘等形式来保存,尽量减少纸质材料费用的消耗,从而降低寄存费用,实现高校大学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管理双套制的新管理模式。在数据化校园背景下,实现高校大学生电子档案管理信息化全方位动态管理,落实服务理念。

*本文为广东省档案局档案科技项目“大学生电子档案对职业指导的作用研究”(项目编号:YDK-84-2014)成果之一。

现代安全管理理念 篇4

消灭事故,减少损失是现代安全管理最根本的职责,但现代安全管理除了消灭事故减少损失这项最根本的职责之外,还有两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即发展安全科学技术和直接为企业服务。因此,搞现代安全管理,不仅要有一个管理理念还有一个发展学科理念。在目前新形势下,对于一个现代安全管理机构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发展现代安全科学理念,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注重学术、服务企业、改革创新”。

一、“以人为本”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哲学观

现代安全管理最根本的任务是消灭事故、减少损失,这个任务的实现要靠人,所以,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时应树立的一种哲学观。

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为指导,是现代安全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就是把消灭事故、减少损失的崇高责任放在一切安全管理活动的中心。所以,“以人为本”在现代安全管理中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方法论。它有以下几层意思: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企业员工自身发展的需求,“企业”和“员工”都是需要安全的主体;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企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但安全管理推动企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是通过预防事故、减少损失来实现的;预防事故,减少损失要靠“人”来实现,“人”是一切安全管理的中心,培养安全生产所要求的人,必须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把企业员工培养成为富有主体安全精神和安全创造力的“人”。

2.确立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为宗旨的安全观

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品德,在人的综合安全素质中居于首要位置,主要包括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基本关系,核心是健全的人格;二是学识,它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的根本,主要指学问和见识,学问是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见识则是对事物本身的洞察力,独到的见解和对未来的预见;三是才能,它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的核心,主要包括安全自学成才能力、安全方法选择能力、安全思维辨别能力、安全研讨设计能力、安全信息处理能力和安全管理表达能力等;四是体质,在人的综合安全素质中属于基础的地位,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体魄。二是健康的心理。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的基本内涵中,品德是方向,学识星根本,才能星核心,体质是基础。

3.坚持以人文、科技、创新的统一为核心的现代安全管理理念

安全管理理念是人们追求安全的理想。它是建立在对安全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什么是现代安全管理应该追求的理想呢?有识人士认为,应该是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安全素质为宗旨的安全观为指导,以人文、科技、创新的统一为核心,为迎接新世纪的严峻挑战提供一种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最佳管理,努力把企业员工培养成为人文精神、科技素质、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

二、“注重学术”是现代安全管理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安全管理的本质是预防事故、减少损失,而现代安全管理的本质则是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安全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正因为如此,“往重学术”就成了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

1.注重学术是现代安全管理存在的基础

现代安全管理的本质是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安全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所以,一个安全管理机构和组织必然要以安全科技作为它存在的前提。如果离开该安全科学技术的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为了不断地追求客观真理,现代安全管理必然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这也是提高管理素质和安全效益的重要保证。

2.管理与研究结合是一种有效机制

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管理与研究的结合。在现代安全管理中,管理是中心,研究是先导。管理与研究结合已成为现代安全管理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有效机制。

3.关键在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

对于现代安全管理来说,其管理分支和各种专业是由掌握各分支和各种专业技术和安全管理者组成的,因此,在现代安全管理中,专业安全管理者起决定性作用。掌握各种安全专业学问的管理者,尤其是其中学术造诣深的专家,是现代安全管理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三、“服务企业”是现代安全管理的方向

现代安全管理存在有两个哲学基础,一个是认识论的,另一个是政治论的,前者要求现代安全管理者要“注重学术”,后者则要求现代安全管理要“服务企业”。因此,与“注重学术”一样,“服务企业”也是现代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

1.现代安全管理必须面向企业

安全管理的基本矛盾是安全与危险之间的矛盾。现代安全管理的社会价值就在于扼制各类事故的发生,消除各类事故隐患,用管理的、技术的、文化的手段和方法去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服务。这是评价现代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水平高低、对企业贡献大小的主要标志。

2.坚持安全管理与经济、科技的结合现代安全管理与经济、科技相结合起来,使现代安全管理工作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在管理体制上,通过管理部门与企业生产部门、科研机构的联系和合作,有利于安全管理出成果、出效益;在员工培养上,只有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又坚持安全与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安全人才。

3.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安全生产与事故隐患是一对矛盾。解决矛盾的基本方法是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同生产单位“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根本上说,现代安全管理机构的主要优势是管理的方法手段和安全信息、安全科技研究;生产单位的主要优势是生产实践和现场信息。“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指的是安全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双方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安全管理机构要主动面向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要积极参与安全活动,监督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只有双方都能做到“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安全管理机构和生产管理单位双方就有可能共同发展。

四、“改革创新”是现代安全管理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将推动安全管理创新,因此,“改革创新”也是现代安全管理迎接世纪挑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

1.从继承到创新的关键和难点是改革

继承、改革、创新是相互联系的。创新是在继承人类社会已有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从继承到创新的关键和难点是改革,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也不断向安全科技、安全管理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安全管理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逐步实现现代安全管理的理念。

2.21世纪将是安全管理创新的世纪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企业在不断升级、创新,与此同时,安全管理也将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现代安全管理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将是现代安全管理创新的时代。

3.知识经济将推动现代安全管理创新

现代培训理念与方法(上) 篇5

http://www.jy365.net 现代培训理念与方法(上)

张林芬

国家行政学院进修部副主任、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平台和大家交流有关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我本人可以说今年教龄30年,头10年是在一所高校给本科生上课,后20年就在我们国家行政学院从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今天,我想把我个人对教育和培训中的一些认识,还有一些我们的做法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课程前言

现在大家热评的一个词是现代培训理念,我个人理解培训理念,就是说我们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要求来做培训。我想跟大家首先交流的是干教条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干教条例,它是怎么告诉我们,或者是怎么要求我们做培训。干教条例2006年是试行版,去年年底正式发行。正式发行的干教条例中,干教条例的原则从原来的五条变成七条。干教条例告诉我们,培训应该服务大局,按需施教,以德为先,注重能力,分级分类,全员培训。我想我刚才不是口误,我是故意的,因为原来我们培训都是分级分类。现在我们这个新的干教条例要求我们分类分级,这个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干同样工作的人,有同样相似工作经历的人在一起学习会使他们互相学习。这个原则中也讲到联系实际,改革创新,也要求我们从严管理。其实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干部教育培训应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我想这个原则已经告诉我们很清楚,让我们怎么干,怎么做,作为我们培训管理者来讲就是如何去做到。

干教条例告诉我们怎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谋划和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坚持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哪里,干部教育培训的工作就跟到哪里,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哪里,干部教育的中心重心就在哪里。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我们作为培训管理者,还是这句话就是如何才能做到。如何做到中就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我们对这个方式方法这么多年来一直想创新,为什么呢?想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所以干教条例也明确告诉我们,方式方法是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剩下来的事情还是这样,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够让我们去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提升我们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作为培训管理者来讲,干部教育条例告诉我们,要科学地设置班次和学制,要改进方案。也就是说我们做培训首先要有一个班次,然后要有一个方案,然后要去创新各种方式方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怎么创新呢?干教条例告诉我们,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干部的特点综合应用多种方式,以实现教学相长,学习相长。刚才给大家简单地过了一下条例,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培训要求,或者说经常交流要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要求。

其实就是按需求是基础,学员是主体,要围绕学员所从事的工作中的重心、中心工作开展,也就是说我们学员关心关注的工作来展开,通过培训让学员找到开展工作的一个答案。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要求的培训很清楚,剩下来的事情就是该怎么做,怎么做才能够落实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理念,换一句话说怎么做才能够体现出这样的理念和要求。我想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通过方式方法来实现,方式方法相当于一个工具,所有的工具在运用的过程中,你随便用肯定是出不了好效果,我们需要的是精心的设计和实施,只有把我们这些要做的培训组织活动、方式方法精心地设计和组织实施好,才能够取得好的效果,这就叫培训的设计和实施。对我们来说办一个班,要想让一个班取得效果,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每个单元,也就是这个半天我们应该请谁上课,用什么方式上课,我们会精心地组织,也会设计好。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整个班次是什么样的一个设计,怎么样的一个逻辑关系,怎么能够通过我们的教和学员的学结合起来,以达到培训的效果,这是我这个讲座想给大家交流的。

所以说,我个人觉得要想把培训做出效果来,第一方面就是要设计和实施好培训方案,这是满足培训的一个需求,满足培训的需求基础是设计好培训方案。第二部分给大家介绍,为什么要这么设计,这是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第三部分我想介绍一下怎么做才能够有更好的效果,特别是介绍我们这几年开展的很有成效的一种研讨方式,我们给它取名叫结构化研讨。

一、设计好培训方案是满足培训需求的基础

好了,我想先讲第一部分,设计好培训方案是满足培训需求的基础。我们知道办一个班跟我们当初在高校里头当普通教育中学校的老师是不一样的,我曾经当过十年的本科生老师。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学管理部门给我安排课程的话,我首先要问我这个课教材是什么,大纲是什么。做培训就不能这样问了,做培训首先要问的是,听我课的人是谁,培训对象是谁,为什么有这个班,他们想要什么等等,这些是我们培训的需求。然后把这个需求先通过设计落下来,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一个方案,通过这样的设计把学员的需求落下来。第三单元是说我们每个环节怎么组织实施好,最后我们要回过头来看看效果怎么样,这叫培训的评估。我们希望帮助学员把学到的内容转化到工作中去,叫培训的转化。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我们会面临新的目标、任务方法,这些新的目标任务方法就是我们的培训需求。

我们知道我们是组织内、体制内的培训培训的需求来自于三个方面,这是所有的文件或者领导讲话中都会有这样的要求,我们的培训需求包括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这三方面的需求落在我们学员身上,也就是说每个我们的培训对象也就是各层各级的领导干部,这些需求体现在他在工作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所以培训的需求可以认为是工作中需要解决并且能够通过培训解决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打引号的,也就是说我们要从中把它分析,找到它到底是干什么,这件事情到底是有哪些工作,哪些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培训的需求,需要我们去分析,需要我们去具体化。

(一)怎么通过培训落实需求

我们怎么通过培训把需求落下来,接下来我想从三个层面来给大家交流。第一层面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设什么班次,我们作为培训管理者,第一层面要说的事情就是我们要办什么班,办什么班意味着我们就要定为什么要办班,也就是说培训的目的,这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我们在谋划要办什么班的时候,就是在确定培训的目的。根据我们培训的一些相关文件,是公务员法还是干教条例,我们设班次的时候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考虑:

第一个角度看看我们这个系统,我们这个地方有哪些干部到了一个新的岗位上,我们为了帮助这些干部把这个岗位很好地履职,也就是说很好地履行好这样的岗位,我们对他进行培训。培训的依据就是说岗位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这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对这样一批干部,我们觉得这些干部需要发展,需要提升,需要更新,所以我们要对他进行培训。所以我们的对象是这样一群学员,为了帮助他们更新理念、知识、技能,我们对他进行培训,这是第二类的。

第三类我们就看看,我们要盯着我们的党委政府,我们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哪些中心工作需要进行培训,也就是哪些干部在从事这项工作,我们对他进行培训,培训以后使得他们对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培训这样的学员,这样的干部,让他们把这项工作履行得更好,这种培训我们可以叫它为专题培训。

专题培训是当前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班次,对我们学员来说,这是我们一年中重中之重的班次。说到专题,我们要围绕党委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展开,对这样的班次培训,可能会跟我们当初在高校的时候给学生上课是不一样的。我们肯定不可以想到,首先想到是开什么课,谁来讲,这些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怎么做这样的专题培训呢?首先我们想设什么班,我们肯定是要紧跟改革的节奏,要突出实效性,也就是说我们党委政府确定了哪些改革的工作,我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们的培训就要跟上。

比如我们学院在今年三月份办了一期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力的一期研讨班,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办班?我们知道,因为去年年底,中央开了一个城市工作会,在这个会上,我们的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更高的要求。我们国家行政学院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学员、领导干部进行培训。这样的专题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培训,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的,和我们以往在高校中的那些目标、要设的课程可能有不同。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说要设什么课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把这样的班打造成几个平台。

按照我们这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这样的专题班是为了打造四个平台,第一个平台,解读中央政策,我们的中央制定了一个什么样的任务,什么样的政策,我们要把这样的政策给学员解读清楚,这是第一个平台。

第二个平台,我们培训不是说我把这个政策读懂了就可以,我们要落到工作的实处。也就是说这样的班次还要研究改革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我们把这样的班打造成研究重大问题的平台。

第三个平台,我们每一个政策在出台之前有很多的试点、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所以我们把这个班也打造成分享工作经验的平台。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做到,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做到,怎么能够做到让政策解读得更清楚,我们问题研究得更透彻,把经验分享到位,这是三个平台。

最后一个平台,我们党和国家交给我们来办这样的班,也是展示了我们行政学院的办学职能的一个平台,我们的办学职能就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开展。我们也觉得,我们要抓住这样一个机遇,发挥出我们的作用。所以这样的班次,首先想到的是为了打造这样四个平台。这是第一层面,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去满足需求,第一层面定班次,也就是说定目的。这项工作特别特别重要,但是觉得好像没有难,只要我们紧紧地把我们的培训围绕着中心来开展,我们就能够抓住这样一个主题,设这样的班来满足这样的一个需求。第一层面,也就是说设班次,也就定了一个目的,很重要,不难。

(二)设计方案流程

难的是第二方面,我们很多的班次,在设培训目的的时候,我们可能有这样的描述,我们帮助学员通过学了什么,讨论了什么,最后提升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这就到了一个最终的目标。作为培训管理者来说,我们可能做得更多的是在第二层面,通俗的说他们会了什么,才提升了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这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工作。我们的培训对象是成年人,是领导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干部,他对我们所培训的这个主题肯定已经有一个基础,也就是说他该会的,该知道的,他已经很清楚。我们通过培训要让他达到一个高度,在从一个基础到一个高度之间有一个差距,这个差距在我们培训里就叫培训的目标,也就是说他会了哪些才能够从基础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这叫培训的目标。在我刚才讲解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两个概念,一个是培训的目的,一个是培训的目标。这两个概念,我觉得平时工作中可能口语上来讲,也不怎么分清楚。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要把培训做出效果,要把这两个概念要分清楚,这两个概念我觉得你不用去背它的定义,我想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让大家理解这两个概念,并且能够理解区分这两个概念会带来什么好处。

比如说我作为老师,我想给一个班的学员定一个目的,我想让我们这个班的学员去了解一下颐和园,让他们参观游览三个小时,比如我今天下午让全班50个学员到颐和园去游览三个小时,去了解颐和园。我作为培训老师把这个目的讲清楚以后,如果我只说到这儿,我们50位学员到了颐和园门口就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进了颐和园一看,颐和园还是很大的,有学员开始主动说,各位学员我们还是右转弯往这边走,有的学员觉得还是左转弯比较好,这个时候人就散了。有的学员开始看颐和园挺大,也不知道重点看哪里,有的可能看了半个小时就会给我打电话,张老师看完了,那我只能请他回来。有的正好是三个小时看完,有的到了三个小时还会给打电话说,张老师没看完,申请再多看一段时间,五个小时才回来。好了,不管你是半个小时,三个小时还是五个小时,回来以后作为老师我就要检测,我会问大家,各位学员你们游览了颐和园以后,了解颐和园了吗,我相信各位学员都觉得不太好回答。我是回答了解,还是回答不了解呢,其实作为老师我,您回答了解和不了解,我心里也没底,因为我靠什么证明你了解了,你心里也没底,所以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状况。当然,最后有可能学员都会不好意思,都会说还是了解了,事实上学员心里没底,我心里也没标准,这样是不够的。

所以我必须重新设定一下,重新来提出要求,我会说:各位学员,今天下午我们去游览颐和园,您到了颐和园以后你们要走一下长廊,爬一下佛香阁,看一下石舫船,走过十七孔桥。我讲完这样以后,我们全班学员去了颐和园以后,颐和园尽管很大,大家都会想到张老师说了先去走一下长廊,所以大家都会去顺着长廊走。顺着长廊走差不多时间,佛香阁就在前面,就会爬佛香阁,再往前走就看到石舫船,然后张老师说要走过十七孔桥,就会从西边绕过来,走过十七孔桥,正好三个小时回来了。回来以后,我还会去检查,我还会问,各位学员看完颐和园了,那了解颐和园了吗,我相信这个时候,全班学员都会开始很高兴地会告诉我说,了解了,因为我们去了那四个地儿,也就是说我给他们设定的四个景点。四个景点相当于目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标,因为所有的人都会以这四个景点来证明他了解颐和园这个目的。所以景点好像是目标一样,换句话说目标就像是景点,所有人都会用目标来证明目的。这就是培训目的和目标的区别。只有把目标描述清楚,很具体了,每个人都会对照着看,我是不是达到了这样一个目的,所以目标比目的更加重要。所以我们每个班、每堂课都在定目标,其实一个班有一个班的目标,每堂课有每堂课的目标,一个班相当于就是一个目标体系。

目标确定了以后,剩下的事情大家又非常熟悉了,目标确定以后,我们就要琢磨,就是后面的事情了,我们该设什么样的课程,请什么样的老师,用什么方式来培训,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呢,这就是我们经常做的一项工作,是我们所讲的培训的设计流程。培训设计流程里头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建一个培训的目标,目标确定以后,你学习的路线图也就出来了。有了这个以后,才能够到我们要搭建一个什么样的培训框架,选什么样的老师,老师的内容互相之间怎么衔接,怎么让他们成为一个团队,内容互相衔接。然后我们作为培训管理者,我们都想教给学员,学员在学,我们怎么把教和学的路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帮助学员把学到的内容用到工作中去,也就是说营造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氛围,这个流程看上去特别简单,但每一个班的流程做的时候,都有它的特殊性,都不容易。

接着再把这个例子讲完,比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能力这个班,学制是8天,目的很明确,通过培训,我们要提高学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能力,8天的时间,接下来的是,他知道哪些,会了哪些。那当然是他们最基本的基础的都是会的,这8天里他还需要哪些,知道哪些呢。我们根据需求的问卷调研以后,得出结论,从四个方面进行培训:第一,要让这些学员了解形势和任务,也就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告诉我们到底对这项工作有什么新的要求,这是形势任务,我们首先要给大家解读清楚。第二方面,这样的要求下我们当前重点要干什么,所以把重点工作要给大家解读清楚,为了拓展这些学员的思维,我们会进行中外比较,也就是说介绍国外的一些理、做法,这是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我们要看看回去怎么办,会有哪些重点、难点,我们来做一些探索,这是四个方面。围绕这四个方面会设一些内容。

内容的话也是跟以往做普通教育是不一样的,那个需要系统性,这个需要重点性。比如我们会有城市建设的主题,在这个班上,城市建设最关注的是建设的钱哪里来,这是重点要关注的,所以我们会培训这样的主题。比如我们还会培训城市管理,城市管理重点在社区管理这一块,还有城市中的堵车这样的城市病。这样的主题下,我们选择这些重点开展,而不是说系统地、学科性地一门课、一门课,肯定是围绕这样一个主题选一些重点,选这样一个培训内容。

接下来就是用什么方式,我用什么方式来实现呢,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首先,我们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个班8天的时间有专题讲授,有案例教学,有经验交流,有学院论坛,有结构化研讨两次,有全班交流,还有其他一些活动。我们作为一个培训管理者,在设计这样的方案,其实更重要的事是内容和方式怎么结合起来。

(三)传统研讨与结构化研讨

我想用这张图表示学员是怎么学的,我来描述一下,这个班来了以后要开班,开班我们第一讲肯定要讲讲形式和任务。所以我们第一讲肯定要来解读一下中央城市会议精神,我个人可以觉得这样简单地理解,学这样的课就是要我们知道党和国家要我们干什么。我想这个时候每一位学员有意无意地就开始琢磨了,这项工作我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也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但是新的任务来了,目标更高了,可能接下来工作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一些难题。既然这样,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想,我们让大家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组织第一次小组研讨,第一次小组研讨说什么,每个小组对照着上午我们请来的老师领导讲授的这个形势和任务,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每个人讲一个亮点,然后对照着这个更高的要求,我们谈一谈下面开展的工作中,有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每个学员都来交流。这些问题找出来以后怎么办,先放着,没关系。我们会引导学员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听课,这是我们老师最愿意做的一件事情,我们经常会说学员带着问题听课效果会好。我们第一次小组研讨把问题找出来了以后,我们或者贴在教室,或者整理出来发给学员,让学员能够真正带着问题听课,这张图的上半段就是我们讲授时的内容。也就是我们觉得学员应该了解的一些重点主题,我们请老师来讲授。下面是互动式的,有学员论坛,有案例教学有经验交流。因为我们这个班学员比较多,所以案例教学分了三个主题,我们会请学员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选一个主题参加。我们说了带着问题来听课,带着问题来互动、交流思考,课余时间他们在一起也有可能会聊,也可能会谈这项工作,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等到这个班快结业的前一天,我们安排的课程学员该听的也都听了,交流的也交流了,可能会业余时间看书,思考,会给别的学员聊天,该思考的该学习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从这儿开始出来,也就是说我们来对我们全班全组共同关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交流。我们这个班五个小组,会聚焦出五个主题,每个小组会选一个主题来参加,这种形式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有些班次我们会请学员来重新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分组,这个班我们请小组的组长选了一个主题,一个班五个小组,每个组选一个主题进行小组的深入交流。交流学习的成果出来以后,每个组有一个发言人在全班交流进行汇报,我们的结业是五个小组围绕着这个主题,这个班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力这样一个主题,针对下一阶段工作中的一些重点进行阐述,提出一些工作思路来。我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个人觉得可以简单这样理解,通过带着问题听课学习,最后我们每一个学员带着问题走了。也就是说,学员觉得我学到了,学有所获,我知道回去该怎么开展工作,那对我们培训管理者来说,也算完成了一个任务。

这个班里,我们安排了两次小组研讨,小组研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小组研讨怎么重要?我们首先看看干教条例是怎么说的,干教条例的学习辅导读本对研讨式教学是这样描述的:研讨式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导向,发挥学员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后面就不念了,大家都知道小组研讨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最新的学习辅导读本里,对研讨式教学非常非常重视两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学员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员的主体作用怎么表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参与性,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得参与,每个人都要发表意见。第二是互动性,互动简单地理解就是互相聊,我受你启发,你受我启发,这才叫互动。第三是研究性,我觉得就是说这个主题跟工作有关,值得探讨能有成果的东西,这是学员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这样的,要求在研讨中要把握三个方面来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一主题怎么设定,我们知道研讨肯定要研讨主题,研讨主题按照我们这几年的实践来讲,有时候由我们主办方通过调研来确定研讨主题,有时候我们就请学员自己来定,刚才我举的这个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这个班,就由学员来确定研讨主题。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第二方面,过程。怎么让这个研讨有效推进,这个学习辅导里,第一次也用了催化这个词,后面我会再进行对这个词进行交流的。

第三方面对研讨的结果要进行总结和成果应用,这些也有很多形式,老师可以组织学员一起进行总结,学员也会进行总结回去进行成果的一些汇报。总的来讲,研讨中并不是不需要老师,需要老师在里头发挥作用。

我们也知道,其实在全国各个培训机构办班,小组研讨是一定有的。我也了解过很多,基本上几乎所有班次办班设定方案的时候,小组研讨是一定要设计进去的。其实我们平时单位会开会,我觉得小组研讨是最最常用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我想用得这么普遍肯定有它的价值,也就是小组研讨真的非常有用。

这时候,这儿我借用一个乔哈里窗口,两位美国心理学家,他们用这样一个窗口来表达小组研讨的价值。乔哈里窗口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我觉得他们可能觉得外面的世界变化太快,重点、难点问题太多,个人力量实在太有限了,每个人的力量有限在哪里。他们俩认为每个人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对一个主题的认识分四个区域,第一个区域叫公开区,理论上就是你知我知,谁都知道,大家想一下,如果我们的领导布置一项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我想这个工作开展起来就很好开展了。可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每个个体他除了知道公开区,他还有盲点,盲点理论上讲就是我认为特别难的事情别人做得挺好,怎么办呢,向别人学习,听别人讲。除了盲点以外还有隐蔽区,也就是说你做得挺好,别人有难题来跟你请教,你告诉人家。这三个区域就是公开区、盲点、隐蔽区,我们其实在其他一些正常的班次中,我们通过讲授、案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等等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除了这三个区域,还有一个区域叫未知区,这个未知区理论上讲你不知,我也不知。也就是说在这项工作推动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一些重点难点,而这个重点难点理论上讲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答案,怎么办呢。从工作角度来看,我工作中的难点也特别希望有一位天才一样的老师能告诉我,这项工作推动可能会遇到什么难点,该怎么干,事实上,没有这样的天才老师能告诉我们这些难题怎么解决,乔哈里告诉我们这个难题怎么解决,靠学员。因为每位学员都是在工作的一线,每个人都积累了很多经验,经验丰富的学员在一起通过观点的碰撞,大家来谈,通过你一言我一语,互相受启发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小组研讨的价值,它的价值就是能解决未知区,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我们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然后通过观点的碰撞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我想用乔哈里窗口来说明小组研讨的价值。

我想小组研讨这么有用,事实上因为我很多的工作,我也会去旁听学员的研讨,有一些研讨如果不好好地设计和组织,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你们单位、你们班也出现传统研讨那样的问题,我简单描述一下。传统研讨以前就是这样的,让组长领着学员讨论,下午组长就开始组织大家讨论,组长会说,今天下午学校要求我们讨论,讨论的题目一什么,二什么,大家踊跃发言。一开始的时候,这个研讨是组长动员,也会特别安静,没人说话。大家都不说,可能对这个主题不一定感兴趣,二,觉得不知道从那儿说起,所以各位学员都采取不说话。这个时候组长很着急,他会动员,我们小组一定要讨论出成果,还要去汇报,老张老李能不能带个头,他会动员跟他关系不错的学员进行发言。我们有些学员觉得组长也不容易,行吧,我先发个言吧。老赵发言可能会讲什么呢,我想你仔细一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觉得他三五句话一过,基本上在讲他们单位的工作小结,他们单位怎么情况,怎么回事,怎么干的。半个小时这一讲就过去了,像单位的小结一样。下一个学员受到了启发,我也发个言讲三五句话,他们单位的工作小结又出来了,到第三、第四个人,这么讲的话,这个研讨室就不安静了。可能出现发言的说你的,后面的人该聊天,不安静了。到了第六、第七个人的时候,可能有的学员就开始动员组长,时间差不多了,咱散了吧。这样的一种状况,我就觉好像不相符,一方面小组研讨这么好的价值,另一方面小组研讨一个人讲,都被控制了,并不是每个人能够发言,而且很像是一个,大家都说工作单位的事情,好像互动交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流也不够。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对它进行改进,怎么进行改进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每一个学员当他一发言,他会很自然就讲他们单位的小结?这一点非常好,一定要利用的,说明什么,说明他经验丰富,什么事都在他脑子里。

经验丰富的人,他的思维有一个习惯,这叫垂直思维,什么是垂直思维?也就是对这个主题他会很自然地想到我已经做了什么,还可能遇到哪些难点,出了什么情况,什么原因,为什么,有什么样的想法建议。每个经验丰富的成年人都是用这样一个思维来开展,所以每个人一开口都会说自己单位的工作小结。我们觉得这样不符合讨论的特点,所以我们希望你不用这样说,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观点由他本人以往的经验和知识积累来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人看这件事情是有一个视角的,这个视角由他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来确定。每个人知识和经验决定了他看这件事情只有一个角度,每个人角度都不一样,现在我们一个小组人在一起,每个小组角度是不一样的,它看到的问题、分析的情况都会不一样,这样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启发,所以我们要努力把这些学员的思维从垂直拉水平。什么是拉水平,我们在找问题的时候,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来表达,你认为重点难点在哪里,因为每个学员经验和知识不一样,所以他看到的重点、难点视角是不一样的。对其中的一个个体来说,如果不参加学习,他一个人认为,他就这么想下去。现在我们有十来个学员在一起,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以后,对其中一个个体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因为他可以听到别人别的角度对这件事情是怎么看,可以帮助他这件事情认识完整。我们做这样的组织,第一次讨论,我们就来看看,我们对照这样一个要求,我们这个班对照着我们新的任务和要求,我们下一步的重点、难点问题究竟在哪里。每个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互相受启发。然后把问题找出来以后,我们引导学员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然后我们的教师团队对学员提出来的这些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聚焦出几个大家共同关注的重点。在第二次讨论的时候,深入地交流。第二次讨论每个组都会围绕自己的重点进行查找,到底出了哪些情况,也是互相看到的,每个人看到的不一样,然后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每个人看到的又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水平一层一层地往下推,最后我们一起来说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样的讨论就能够做到真正互相受启发,我们把原来的讨论改造了一下,把这样的讨论取了一个名字,叫结构化的研讨。我们要把这个学员的思维习惯于垂直变成水平,没有人帮助是做不到的。谁来帮助呢,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在这样研讨中充当一个角色,这个角色我们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催化师,也是翻译过来的。这样的作用也可以叫学习的促进者,研讨的组织者,要帮助学员从垂直思维变成水平思维,让大家能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每个学员储备了很多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我们这些老师充当催化师来引导,让他们把这样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知识经验互相交流起来。

我们的催化师在引导讨论中会发挥一些作用,首先给组长当助手,学习还是由学习的组长来组织,我们的老师当催化师,当助手,引导学员放慢思维的步伐,把研讨的主题拆分成现象,也就是问题、原因、对策若干个阶段进行。当然我们的老师要掌握一些小组研讨的工具,否则他没有办法让学员能够把思维一层一层水平往下推。他掌握这样的工具以后,可以让研讨一步一步地深入,为了让学员能够互相受启发,我们的催化师会在大白板上、白纸上写下学员的观点、学员的重点,好的观点用关键词记录下来,让学员能够看得见,然后互相受启发。研讨过后还会进行做整理和归纳,这是研讨催化师的作用,催化师掌握一些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只是动员让大家水平思维,那是做不到的,所以催化师要掌握方式,这些我ppt上面介绍的是我们用了以后,感觉还是有效果的方式,这些方法具体有什么样的流程,怎么做,我在第三部分会给大家介绍。

(四)结构化研讨

这样的话,我们开展结构化研讨,像这个班我们安排了两次,想法挺好的,要是不好好地设计和组织,照样可能出不了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还要对这样一个讨论每个半天该怎么做做一个精心的设计。第一个半天就是分享经验,聚焦难点,怎么分享、怎么聚焦,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流程。我们五个组,五个催化师,每个人手里都有这样的流程,时间的分配,怎么引导,用什么方式,设计好,然后组织。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会聚焦出一些重点、难点,我们的催化师团队会把五个小组的重点、难点问题归纳起来进行整理,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还请教其他专家,也可能会再和学员的代表进行一些研究,确定五个主题,我一直在说,我们要聚焦全班、全组共同关注的主题。像这个组的话,我们根据五个组出来的问题以后,聚焦了全班共同关注的五个主题。

这五个主题出来以后,我们做第二次讨论的时候,就请每个小组选一个主题,也就是说,在第二次讨论的时候,一个组就聚焦一个主题来进行探讨。刚前面我也介绍了,可能有时候我们会让全班学员选一个跟工作最相关的主题,重新分组,有的时候我们会跟班委商量,由组长来选一个他们组里面关注的主题来开展。第二次,也就是每个组聚焦这样一个主题,聚焦这样的主题以后,催化师会引导全组学员对这个主题下的问题进行描述、导入。重点在于分析问题,然后提出对策建议,每个小组会推选一个发言人,发言人在结业式上或者在全班交流上汇报学习研讨的成果。对第二次的研讨我们同样设计半天,我们催化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每个阶段有多长时间,我们都会有一个设计,每一个催化师按照这样的流程组织本小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组的学员进行讨论。讨论的成果当然是由学员自己概括和整理,学员代表会在结业式上进行交流,他们都会有很精彩的一个总结汇报。这就是两次研讨,我们把这个班一前一后放在这,前面是把问题找出来以后,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研讨,后面会围绕重点提出对策建议,在全班进行交流。我们也把这样的小组研讨取了个名字叫结构化的研讨。全体同志努力对这个研讨一直进行不断的探索,一直琢磨尝试怎么做才能够效果更好。结构化研讨我们边尝试边总结,已经做了六年了。在六年中,我们这个团队也一直在努力,也是自己边学习边提高。

我们也觉得结构化的研讨是由催化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采用相关的团队学习工具,引导小组成员围绕培训主题多角度、分层次展开讨论。根据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研讨的主题由学员自己定,学员围绕工作中的重点来开展,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也就是学员每个人心中有一个答案,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培训理念或者培训要求,我们培训要求我们按需培训,要以围绕学员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来展开,然后学员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用这样的讨论方式可以实现这样一个理念、要求,我觉得这种研讨的方式可以让培训理念落地,也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学习相长。刚才我在介绍这个方法的时候,用这个例子也一直在给大家介绍学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互相交流,都会互相受启发,我受你启发,你受我启发,所以这种讨论做到学习相长,效果是非常好的。同时这种讨论方式也能做到教学相长。

我们的老师尤其是中青年老师,学历很高,学问很高,他们有时候缺一些实践的经验,缺一些对我们学员、领导干部的了解,平常他们可能也会去做一些调研。我想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每个老师和十几位学员、十几位领导有两个半天在一起围绕当前的重点工作、中心工作进行探讨。通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老师也从学员身上学到了很多,他能了解我们这些学员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干等等,这些正是我们这些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的老师应该了解的。所以这样一种组织方式也让我们的老师从中能够学到很多,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的研讨催化师经过这样的研讨以后,自己也觉得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学员的一些实践工作的优势,互相合作,也可以写成很多好的研究报告。

我们本来这种班次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展开,下一步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通过这样的讨论,把问题认识清楚,也提出了好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有时候我们会组织专家、组织老师把学员提出来的这些对策建议整理成一个报告,重新再给学员、再给我们的领导提,给领导出主意,给领导提咨询报告,我们觉得从学员那儿下一步工作有哪些新的想法,形成很多咨询报告。简单地说,通过这样的研讨,学员学习了,老师也从学员那里学到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了很多东西。作为我们办班的学校、机构来讲,我们也发挥了我们的作用,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讨论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好的讨论。

刚才我给大家在讲的是怎么通过设计来满足需求,第一层面,设计一个班次,第二层面,要设计一个方案,到了第三层面,就是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内容大部分是对培训老师来说的。我们的培训老师他在给每个班学员讲课的时候,他在做什么,他在备什么,这是跟我们普通教育中学科老师不一样的地方。学科老师可能要系统性、完整性,培训老师要做的是什么呢,要做的是选择和组织知识。他一直在选择和组织内容,因为我们的学员不再是从零开始,他经验丰富,也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安排这样一个内容,肯定是有他应该知道的内容。但是这些学员已经知道很多了,还不知道哪些,作为培训老师要了解他想知道什么,我们怎么让他知道,所以作为培训老师在选内容就是在选择和组织内容。

最常用的讲授除了内容,也要很好地组织实施好讲授的方式,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干教条例辅导读本讲到,讲授式教学不再跟我们以往想象的那样,讲授式教学学员也要求提高他的互动性、参与性。我们要通过很好地创新,提升讲授式教学的效果,大大提升讲授式教学的互动性、生动性、实践性。前面讲到,我们要好好地设计每一个单元,整体方案,提升效果,刚才介绍的是研讨式教学,要好好地设计,精心地设计,提升效果。讲授式教学同样需要精心地设计,才能够达到好的效果。

在这儿也给大家介绍一个小工具,如果是培训老师,我想有这样的工具以后,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教学效果,如果我们是培训管理者,想保证我们这个老师的培训效果,请他能够填这样一张表,这样一张课堂实施的效果表,这个就是一张A4纸的表。在这儿我们可以展示一下这张A4纸的表格,也就是说我们老师,内容是你的,你怎么去选择和组织呢,你填一下这样的一张表,这张表里包括了我们所说的,你为什么要去上课,目的,也包括了目标。也就是说你想达到,你为什么要去上这个课,学员听了你的课以后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然后你准备怎么导入,你是准备怎么去组织,你是准备讲,还是有一些互动,还是要讲例子,还是要怎么做。我想的话,你去设计好,每个活动需要多长时间,然后你准备怎么总结,需要什么样的一个辅助的材料。这样的话把它给设计好,才能够保证我们讲授式效果。讲授式并不是说你半天就是讲,你可以有互动,有一些小故事、游戏,都可以跟讲授结合在一起,提升互动性,参与性。这个内容我就不重点讲了。

总的来讲,好的一堂课有一个标准,我借鉴一下用英文字母成功这个单词来表述成功的一堂课,你看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它应该有脉络清晰的框架,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扎实厚实的学习功底,令人信服的说理叙事,还要有激情洋溢的语言,还要有很多故事。我们学校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篇6

1、景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公园作为划分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结构单元,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开发、结构的调整,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公园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城市原有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水系和植被等客观条件,使公园景观与城市各个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优势互补、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结构特点,尽量创造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的意境。此外,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要提倡景观与周围建筑的协调一致,通过垂直层次的植物群落和衬托出地势的变化,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建筑的颜色基调丰富景观空间上的色彩,使得整个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创造公园新空间。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与城市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公园是个开放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熔炉,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建筑小品,景观设计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在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基调相呼应。在城市不断发展可谓是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城市可以利用的道路、站台、排水沟、集市等空间,使其成为公园景观可以利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注重城市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历史古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之中,突出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主题,使其彰显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把握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重视对景观的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的结合,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基调,将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主题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从而将城市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旅游景点。

3、体现人性化

在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公园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必须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人性化角度入手,整体上考虑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包含的各种问题充分分析和研究,使得景观设计和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向协调,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时候感觉更加舒适,还能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还需要考虑人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理特点,设置明确的功能分区,构建多层次动静结合的空间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要顾及人的感官理性评价。充分利用景观设计出来能引起人们思维变迁情景,让人们的意境在公园的景观徜徉中得到升华,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4、突出“绿色”景观

《咏雪》中的现代教育理念 篇7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有“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的记载。《红楼梦》第五十回也写到薛姨妈向贾母禀告,准备“借一天园子,摆两桌粗酒,请老太太赏雪的”。雪天喝酒玩乐表现了豪贵之家的有钱和有闲。晋朝谢氏家族是当时的世家大族,谢安历任太守、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应当有显贵奢华之资本,然而在寒冷的雪天,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不是围坐火炉烤火、吃酒、玩乐,而是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营造了浓郁的学习环境。

巴甫连柯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对一个家庭来讲,其对物质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但对精神的追求是无限的。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怪不得“谢家子弟多才俊”!

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外面的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的大雪激发了谢安的教学灵感,对诗文的讲解骤然停止,他因势利导,高兴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

教学内容的突转,充分说明了谢安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善于就地取材,努力开发,并积极利用。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我们就是要努力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三、巧妙设计课堂问题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通过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而且还可以触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因为问题问得巧妙,学生会受教师问题的激发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在对新问题的发掘和解决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会得到不断加强。

谢安设计的问题是“白雪纷纷何所似?”——“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这一问题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可见,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育艺术。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四、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心理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表现的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环境里,在禁锢的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

侄子谢朗的答案“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本已不错,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而侄女道韫仍能勇敢而自信地坚持“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好”。正是由于谢安营造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勇于创新,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

五、热情采用激励性评价

谢朗与道韫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独特体验分别回答了叔叔的问题,孰是孰非、孰优孰劣谢安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大笑乐”,他的这一举动的确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其实这充满激励的一“笑”,恰恰有效地保护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现代景观设计理念解析 篇8

景观,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现代景观设计需要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绿色景观生态理念为指导,结合先进科技与潮流艺术,以中西文化特性为基点,从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层面深入分析调整设计思路。

目的明确 以人为本

“环境设计的目的,并不是让设计师们“艺术地”表达自我,设计师的满足感应当来自鉴别和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的目的就是創造为使用者着想的环境及其组成部分,设计由使用者作为主导,设计师不过是代其行事而已。”现代设计已由以艺术家作为设计已由设计师为主导变成了已使用者为主导,成功的进行了角色转换。这是个巨大的进步,是对于“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以人为本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无论是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是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了广泛的解放。人性化设计无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

设计“以人为本”理念更大程度的体现在设计细节上,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程度,尺度掌握,材质选择等。景观设计在元素构成应体现人们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景观设计应美观、大方、具有吸引力,各类设施充足完善以满足人的活动需求,让使用者有保障感和安全感,尽量满足最使用该场所的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同时,还应该考虑到特殊人群—如儿童、老人和残疾人使用的设施与环境,融入一些使用者可以参与和创新的景观设施或景观小品,发挥使用者的参与性。

可持续的生态的设计观念

众所周知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为基础的设计将有助于全球自然系统的健康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营造。当今景观设计的观念将会是在能够尽量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景观的营造,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人工景观设计方面,如在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上,可将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城市广场景观增设雨水收集器,将雨水收集过滤后进行灌溉或用于广场喷泉水源;居住环境的中水处理利用,可以更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在建筑空间中多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尽可能的利用自然采光,利用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的生活生产需求。设计建筑样式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夏季依靠植物对阳光的遮挡达到降温的效果,冬天让更多的阳光照射,使用热传导率高的材料使建筑物取得更高的温度,以减少对煤炭、电力方面的需要,达到节约非可再生能源的目的。

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教授说:“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著名艺术家吴冠中教授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材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日趋广泛。对新的科研技术的有利利用,以及景观自身的科技含量,将会成为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志之一。科技的发展是促进今天景观设计进步的有效手段和重要因素,新技术促进了当代景观面貌改变。许多景观设计利用新技术不仅赋予景观设计中的动态空间,还带来了全新的装饰语言和动态视角。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越来越使得人类生活环境既具有功能的理性又具有形式的感性。未来的科技发展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科技成果直接或间接应用到景观设计中去。

在景观设计中,要树立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在高科技运用的过程中设计师还要考虑在设计中把科技的运用更加艺术的表达出来,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中需找交融点,做到既满足了科技发展的运用效果又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水平。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就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完美体现。它由4块依次排列的“贝壳”组成,前三个交替覆盖,面向海湾依抱,第四个背向海湾侍立,造型别致丰满,既像贝壳又像帆船,极具艺术表现性。用材方面贝壳形尖屋顶,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奶油色的瓷砖。壳体开口处,配有大片玻璃幕墙,内部陈设新颖华丽,别具一格。

文化特性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没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如同“没有灵魂的肉体”,设计形式无论如何宽泛,永远都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不断涌现出新兴的文化潮流,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涵化与融合不断加速。因此设计的理念的综合性在当今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显得弥足重要。如何在这种文化融合的环境下找到自己的亮点尤为重要。

运用当地材料技术,扎根于当地地域风土基础之上,传承地域的历史、文化的景观设计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更能体现出当地景观的特色。如日本的枯山水景观,已经成为表现日本文化和地域特征的“旗帜”和“品牌”。在设计中考虑到文化的因素,将风雅环境与风土环境结合起来研究,在对区域文化的限制性及激进性因素考虑后进行综合的设计将会是现代景观设计最有内涵的体现。法国建筑师在北非一个村庄引入自来水,本意想方便当地群众,却招来了当地村民的不满与抵制,原因就在于对于当地文化的忽视。调查显示,妇女们到村头的井台边提水是她们接触社会的唯一机会,把自来水引入后就剥夺了他们交流的机会。因此,在设计中要掌握有限区域内的文化理念,理清当地区域文脉,结合当地人群精神层面的需求,综合各类设计因素把景观与深层文化结合才能设计出更多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作品。

上一篇:与人生对话演讲稿下一篇:司法局不作为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