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事故考核管理规定(精选7篇)
1、事故经过
某建筑队气焊工在施焊时,使用漏气焊炬,焊工的手心呗调节轮处冒出的火苗烧伤起泡,涂上了獾油。在调节好乙炔和氧气压力后就开始焊接,施焊过程中发生回火,氧气胶管爆炸,减压器着火并烧毁,关闭气瓶阀门时,氧气瓶上半截已烫手,非常危险。
2、主要原因分析
(1)漏气的焊炬容易发生回火
(2)在调节氧气压力时,氧气减压器和瓶阀沾上油脂,发生回火时,在压缩纯氧强烈氧化作用下,引起剧烈燃烧。
案例2 排除地沟里含油的积水时,发生着火 1.事故经过
某厂的三位青年工人到地沟里排除积水,由于水面上有一层油,油的蒸汽使人感到胸闷,组长即用氧气胶管向地沟里吹扫,过后不久,组长亲自下地沟去替换一位青工,他手持香烟刚走到梯子的一半时,地沟突然起火。三位青工被送到医院时,神智尚清醒,烧伤也不严重,单都医治无效。
2.由于三位青工的呼吸系统和肺部里有油的蒸汽和富氧,富氧是强烈氧化剂。所以,当组长下地沟的途中,烟头点燃地沟的油蒸汽时,燃烧的火焰不仅烧伤三位青工的皮肤,而且火还顺着鼻子烧进他们的肺部,把呼吸系统烧烂。案例3 非气焊工违章操作,酿成事故
1.某厂气焊工甲与水暖工乙进行上、下水管大修工作。乙开启减压器上的氧气阀门,右旋调节螺钉,氧气突然冲出,将接在减压器出气嘴上的氧气胶管冲落,正好打在乙的左眼上,将眼球击裂失明。2.主要原因分析.(1)瓶内氧气压力较高,开启阀门过大,使氧气猛烈冲击。(2)氧气胶管与减压器的链接部位扎得不牢。
(3)水暖工乙不懂气焊安全操作知识,开启阀门过猛,且又站在氧气方向,属违章作业,酿成事故。
案例 4 焊工在更换乙炔气瓶时引起着火
1.事故经过
某焊工因乙炔瓶用空,换瓶时将气瓶卧放滚动到工作地点,即投入使用,因乙炔气瓶内丙酮流出而着火,焊工惊慌失措。2.主要原因分析
(1)焊工严重违反《溶解乙炔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2)使用前未竖立置放20min
案例 5 焊工在容器内焊接、错用氧气置换引起火灾 1.事故经过
某农药厂机修焊工进入直径1m、高2m的繁殖锅内焊接挡板,未装排烟机抽烟,而用氧气吹锅内烟气,使烟气消失。当焊工再次进入锅内焊接作业时,只听“轰”的一声,该焊工烧伤面积达88%,三度烧伤占60%,抢救七天后死亡。2.主要原因分析
(1)严重违章用氧气做通风气源。
(2)进入容器内焊接未按规定装设排烟机。
案例 6错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引起爆炸 1.事故经过
某五金商店一焊工在店堂内维修压缩机和冷凝器,在进行最后的气压试验时,因无压缩空气,焊工就用氧气来代替,当试压至0.98MPa时,压缩机出现漏气,该焊工立即进行补焊。在引弧一瞬间压缩机立即爆炸,不但店堂炸毁,焊工当场炸死,并造成多人受伤。
2.主要原因分析
(1)店堂内部可作为焊接场所。
(2)焊补应该打开一切孔盖,必须在吗诶有压力的情况下补焊。(3)严禁用氧气代替压缩空气作试压。案例 7 乙炔气瓶存放不符合要求,遇火星引爆 1.事故经过
某工地气割工切割钢板,在作业下风存放乙炔瓶的铁硼突然“轰”的一声响,碎片飞出10m砸下。该气割工被气浪冲出3m外,手臂骨折。2.主要原因分析
(1)气瓶存放在作业下风处(2)泄露的乙炔气闷咋铁硼内(3)火星顺风飞向铁硼。
三、简答题
1.乙炔瓶表面温度不得超过多少℃?瓶阀冬季解冻加温时,应使用多少℃以下温水?
答
2.室外使用的电焊机应设哪些防护?
答:
3.焊机把线电缆应采用什么电缆?
答:
4.为防止电焊弧光伤害眼睛,应采取的防护方式有哪些?
答:
广播电视行业的体系架构非常庞大, 从单位组织结构的划分到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卫星地球站、光缆干线网、微波传输电路、有线广播电视网、无线发射转播台等播出专业的技术系统类别, 涉及的内容层次多、结构复杂、数量大。而且, 在国家三网融合的新形势下, 网络电视、CMMB等新型业务形式的出现, 新的安全播出管理要求的出现, 更加增加了安全播出管理的复杂度。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技术系统, 拟结合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的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及考核评价的需求, 在现有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评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 提出切实可行的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方式方法。本文从系统的总体架构、业务架构来以及关键技术综合说明系统的建设思路。
1总体架构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分析综合系统和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建立在服务器上, 服务器提供业务逻辑服务、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 系统分别向用户提供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用户管理服务、播出情况管理服务、播出单位事件事故填报管理服务、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事件事故监测管理服务、事故库维护服务、查询统计服务, 以及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用户管理服务、文件管理服务、考核评价管理服务、风险管理服务、信息交流发布服务、查询统计服务。系统与相关外部系统有数据交互的业务需求。安全播出管理人员、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播出单位通过内网或其他安全的网络登陆方式访问系统, 完成各自相应的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任务, 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从总体架构图的角度来看,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技术系统需要建立一些核心的支撑能力, 并在这些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相应的内容服务。同时核心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有机结合应该成为业务构成的重点, 从而实现整个系统的内容业务聚合。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的基本业务目标是存储和管理播出单位填报的事件事故信息, 存储和管理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监测的各单位事件事故信息, 根据各类事件事故基础信息以及播出情况基础数据信息, 形成统计分析结果。
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的基本业务目标是存储和管理安全播出相关重要法律法规文件及安全播出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存储和管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风险及相应的管理方案;实现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的电子化;根据安全播出考核评价数据及风险数据, 统计生成管理报表, 支撑管理决策分析。
2业务架构
2.1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
为了实现对播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播出工作的需要,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采用B/S结构, 服务器部署在中心机房内, 支持网络用户的登陆验证、数据提交及查询功能。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采用图2所示的系统架构。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
1.系统设置:包括播出单位类型设置、节目维护、重要保障期设置及事故事件类型设置;
2.播出单位事件事故数据管理:包括播出单位填报的播出总体情况以及事故数据的管理;
3.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事件事故数据管理:包括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填报的监测总体情况以及事故数据的管理;
4.事故库维护:包括管理人员对播出单位及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填报数据的审核和管理;
5.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包括对填报数据和上报数据的查询及相关统计报表的生成。
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对播出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结果指导安全播出工作。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系统存储和管理播出单位填报的事件事故信息, 存储、管理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监测的各单位事件事故信息, 根据各类事件事故基础信息以及播出情况基础数据信息, 形成统计分析结果。
工作流程 (图3) 描述如下:
1.进行各类基础系统设置参数的设置;
2.播出单位登陆系统, 填报各自事件事故数据;
3.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登陆系统, 根据监测数据, 录入系统内事件事故数据;
4.管理人员进行事故库维护;
5.管理人员根据各类基础数据设置, 及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录入的事件事故数据, 同时参考播出单位事件事故数据的查询分析结果, 统计生成管理报表。
播出单位事故填报流程。播出单位登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 经过用户名和密码匹配验证, 再根据用户所在机构进行相应的功能权限验证, 进入事件事故填报的主要功能区。每月维护当月播出情况数据, 及当月或历史详细停播数据情况, 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中。可以进行对应权限开发的数据的修改和删除, 以及数据的导入导出, 和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事故填报流程。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登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 经过用户名和密码匹配验证, 再根据用户所在机构进行相应的功能权限验证, 进入监测事件事故填报的主要功能区。维护监测频道, 导入或录入详细停播数据, 保存到系统数据库中。可以进行对应权限开发的数据的修改和删除, 以及数据的导入导出, 和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管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安全播出管理人员登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综合分析系统, 经过用户名和密码匹配验证, 再根据用户所在机构进行相应的功能权限验证, 可以进行系统设置维护。分别对播出单位填报数据以及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填报数据进行相应的查询统计分析、数据的导入导出, 进行事故库维护, 最后生成综合统计管理报表。
2.2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
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 适用于安全播出管理部门、监测和指挥调度机构, 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无线发射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运营机构。由文件管理、考核评价管理、风险管理、信息交流发布、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五部分组成, 如图4所示。
1.文件管理:包括对系统内各单位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其他相关文件的管理;
2.考核评价管理:完成对系统内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考核, 包括审核计划的制定、审核记录的处理、主要过程运行记录的处理、体系运行检查记录的处理等;
3.风险管理:完成系统内各单位安全播出风险库的管理, 包括识别出的风险、风险的分类、风险的控制以及重大风险管理方案等;
4.信息交流发布:包括系统公告通知、工作动态的发布;
5.查询统计及报表生成:基于评价考核数据, 形成各类分析统计报表, 支撑管理决策分析。
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系统提供了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的电子化手段。主要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工作流程描述如下:
1.建立系统内体系文件库, 进行重要法律法规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其他相关文件的上传下载;
2.根据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审核/评价标准, 进行考核评价管理;
3.进行系统内各单位的安全播出风险库管理;
4.系统管理人员可进行信息发布, 系统内部用户可进行信息交流;
5.管理人员根据安全播出评价体系数据及风险数据, 统计生成管理报表。
3系统关键技术
基于Internet的www技术构建的BWD (Browser/Web+APP server/DB server) 模式克服了传统的C/S模式系统中可扩充性、可维护性及安全性较差的缺点, 因此, 近年来, 基于BWD模式的系统的开发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3.1 BWD的特点
BWD是一种多层的Client/Server系统, 以Web为中心, 采用TCP/IP技术, 以HTTP为传输协议, 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及其所连接的数据库服务器。传统的C/S模式是内部的局域网络结构, 企业的供需价值链的体现不是开放的。而BWD模式具有C/S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首先, BWD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式的、跨平台的操作系统, 通过Browser可访问应用程序服务器;其次, 应用系统从客户机中分离出来, 将C/S模式下的“胖”客户转变为“瘦”客户, 使系统维护方便;最后, BWD模式下的系统客户端采用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 使系统的操作变得更为简单、方便。
3.2 BWD的体系结构
BWD模式由浏览器 (Browser) 和服务器 (Server) 组成, 服务器可以包括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和中间件等。其通常具有三层的体系结构 (图6) , 即:
表示层:表示层指各个Browser端所安装的Web浏览器, 是信息系统的用户接口部分, 即人机界面, 是用户与系统间交互信息的窗口。
功能层:功能层是应用的主体, 包括了系统中核心的和易变的企业逻辑 (规则、运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等) ;主要由Web服务器、应用程序服务器、智能化处理模块、网络管理平台和中间件构成。
数据层:数据层是系统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着, 由数据库服务器 (Database Server) 构成, 负责管理对数据库的操作和维护, 能够迅速执行大量数据的更新和检索。
4总结
本文介绍的技术系统从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综合分析和安全播出考核评价管理的需求研究入手, 通过调研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及考核评价管理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以及对国内外典型评价方法及国内其他行业考核评价方式方法的跟踪研究, 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安全播出管理现状及发展需求的事件事故综合分析及安全播出管理考核评价流程和方法。设计开发了一套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分析及考核评价管理系统并在安全播出管理部门进行了示范应用。系统示范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质量考评办法.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电子信箱,受理有关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
第三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举报。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政府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第四条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范围包括:
(一)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以查处的。
(二)有关地方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指定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
(四)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工作的中介机构,出具虚假证明、报告的。
(五)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法律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六)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
(七)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
(八)生产经营单位未按照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按照规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
(九)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
(十)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进行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
(十一)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
(十二)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
(十三)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示的。
(十四)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
(十五)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
(十六)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
(十七)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入使用的。
(十八)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材料的。
(十九)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
(二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管理的。
(二十一)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按规定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
(二十二)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二十三)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
(二十四)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
(二十五)两个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
(二十六)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营业场所、仓库与员工宿舍或民宅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危及员工、居民安全的。
(二十七)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集体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二十八)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责任的。
(二十九)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责令整改、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
(三十)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
(三十一)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撤离职守或者逃匿的。
(三十二)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三十三)其他事故隐患及相关的安生生产违法行为。
第五条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可采用信件举报、电话举报、当面举报、网络举报或者其他方式。举报提倡实名制,便于及时核实、查处和消防事故隐患。
举报人在举报时应详细说明被举报人的姓名或单位(或企业名称)、地址、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具体情况,对举报内容的处理要求等。举报人在举报时不得捏造事实,诬告或者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秩序。
接受举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为举报人保密,不得泄露举报人的真实姓名、地址、单位、电话和举报方式等,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要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对查实的事故隐患,要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业主采取措施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要限期整改;情况紧急的,可以采取包括责令暂行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等紧急强制措施,同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排除后,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对查实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关执法部门应当监督生产经营单位及时纠正,依法给予处罚。
对群众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核查、处理的结果,举报人要求答复的,受理部门应及时给予答复。
第七条 对向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举报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按照属地管理、部门负责的原则进行处理。省安监局委托省安全生产管理协会负责接受举报(地址:福州市东大路88号建闽大厦,邮编:350001),举报电话:0591—87673638(白天)、0591—87521854(晚上),电子信箱:fjaqxh@126.com。
属于省安监局直接监管范围的或属于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由省安监局直接调查处理或转由各地安监局调查处理。属于跨设区市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省安监局调查处理。在同一设区市内,跨县(市、区)的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由设区市安监局负责调查处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省安监局。
属于省直各有关部门监管范围的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由省安监局转送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调查核实后,应将调查处理情况书面报送省安监局。
第八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对于群众举报,经查实,属于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或未列入政府部门监控范围的重大事故隐患,由受理举报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举报奖励经费应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各市、县、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举报奖励规定。
第九条 省安监局举报奖励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各级政府及其安监部门和省直有关部门受理的涉及特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并产生积极效应的举报。具体奖励办法由省安监局会同省财政厅制定。
对及时举报重、特大事故隐患或重大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为避免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的,由省直有关部门和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给予特别奖励,特别奖励标准为3000—5000元。特别奖励每年评审一次。
第十条 各级、各部门要建立事故隐患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举报受理查处情况的统计报告制度。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受理查处情况报送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同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设区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于每月10日前,将事故隐患举报及受理查处情况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各类事故隐患及相关违法行为的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机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规定所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是指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部门。
第十三条本规定所称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3—1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特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10—30人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解释。
1.0目的
为规范公司的事故调查、认定及处理程序,总结事故的经验教训兑现考核、研究事故规律,提高设备运行和检修管理水平。2.0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团各公司对各类事故调查认定考核工作的管理。3.0术语
3.1四不放过:是指公司在生产运营活动中事故及违章处理应遵循“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应受教育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的原则。
3.2异常、障碍、事故:详见附录《事故认定标准》。4.0引用标准
《电业生产工作规定》 《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5.0职责
5.1集团安全环保部负责各类事故的汇总备案,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督促事故发生单位整改。
5.2集团公司总经理是公司事故调查的最高管理者,负责主持调查分析重大事故、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处理,并对有关部门及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5.2 集团各公司总经理是本单位事故调查的主要负责人,各公司分管生产副总负责主持调查分析一般生产事故,必要时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对有关部门及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5.3集团各公司总工负责监督“四不放过”原则遵循情况,参加重大事故的调查分析和调查处理工作。对频发性事故和重大设备隐患及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因素分析,制定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
5.4 各公司生产部负责组织调查分析障碍及以下的事故,必要时成立事故调查小组。并对有关部门及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5.5、车间主任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有责任查找事故真相。
5.6值长负责向安全专工、生产副总汇报事故并参与分析,发表意见。5.7车间主任负责向安全专工、生产副总汇报检修事故并参与分析,发表意见。5.8 事故发生单位安全专工具体负责
5.8.1组织并参与本单位所有事故的调查分析会议,写出事故分析处理报告,经生产副总确认后下发事故考核通报。
5.8.2对超过期限未提供有关报表的部门,有权考核部门领导,故意拖延不报者,加重考核。
5.8.3对不安全事件直至一般生产事故,按程序进行报告、统计、调查和处理。监督防范措施的正确执行。
5.9检修班长、事故相关人员参与事故分析并如实汇报事故现象及经过。5.10事故发生单位生产部职责:
5.10.1生产部是公司事故调查认定管理的职能部门。
5.10.2对公司发生的事故负责组织调查分析,做到“四不放过”。并对责任单位提出考核意见。及时做好事故统计分析上报工作。
5.11发生事故的班组负责提供事故发生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6.0 程序
6.1事故调查
6.1.1一般生产事故及障碍、异常发生后,由当班值长立即组织处理。6.1.2值长处理事故的同时,立即电话汇报安全专工、生产副总。
6.1.3原因易查明的,发生事故时间在白班及夜班时,由安全专工于班后组织发生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进行事故调查分析。
6.1.4原因易查明的,发生事故时间在中班时,由安全专工于次日晨9点-11点组织发生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进行事故调查分析。
6.1.5原因不易查明的突发事故,由安全专工组织发生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总工程师进行现场分析,解决问题。
6.1.6原因不易查明的频发性事故和未查明的突发事故,由总工程师次日联系组织外部技术人员进行因素分析,制定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生产部专工、安全专工、车间主任和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参加。
6.2事故调查内容详见本标准附录A《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6.3事故分析 6.3.1安全专工主持一般生产事故及以下的分析会。生产副总主持重大事故分析会。
6.3.2分析事故时,发生事故的当值(班)人员各自写出事故发生时自己所处的状态、执行的操作等原始情况交生产副总和安全专工。
6.3.3安全专工负责向大家陈述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并再次要求当事人确认。6.3.4参与事故分析的事故值有关人员、检修班长、、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主任、生产副总都要发表自己的认定意见。
6.3.5事故分析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以事故认定细则为准则。
6.3.6事故分析应由参与分析的、车间主任或副主任,生产部技术主任、生产副总共同分析得出事故原因,并制定出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6.4事故认定
6.4.1由安全专工根据事故分析原因,依据本标准附录B《事故认定细则》做出事故结论。
6.4.2报生产副总认可后,于事故分析完毕4小时内下发考核通报。6.5重大事故
6.5.1重大事故发生2小时内,由生产副总组织事故值(班)有关人员、检修班长、安全专工、车间主任,生产部主任、总工程师进行分析定性,总主任亲自参加。
6.5.2分析过程与一般生产事故相同。
6.5.3由生产副总根据事故分析原因,依据事故认定细则做出事故结论。6.5.4报总主任认可后,于事故分析完毕24小时内下发考核通报。6.5.5如需对外联系上报,安全专工依据总主任指示执行。
6.6事故原因不清确实无法分清责任、无法对事故进行定性的,经生产副总或总工程师审查确认后,只下发事故通报不进行考核。待设备解体查明原因恢复后,再补发考核。
6.7事故记录仪、原始记录,因故不能正确提供象征事故的保护、设备动作情况或未投入,同时考核该设备所属部门。
6.8事故发生单位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故调查报告报集团公司安全环保部备案。7.0考核 7.1重大事故
7.1.1出现一次重大事故扣除事故发生单位全年年终奖。直接责任部门处以人均200元的罚款。
7.1.2 公司总经理负管理责任处以1500元以上罚款。
7.1.3副总、总工分别处以1000元以上罚款,并根据事故性质确定是否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7.1.4生产部主任、副主任、安全专工、相关专业专工根据管理责任大小分别处以500-1000元罚款,并根据事故性质确定是否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7.1.5直接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值值长就地免职,并罚款1000元。7.1.6直接责任人处以2000元以上罚款外,还应给予解除劳动合同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7.1.7中断全公司安全长周期纪录。7.2一般生产事故
7.2.1生产副总、总工分别处以300-500元罚款。
7.2.2生产部主任、副主任、安全专工、相关专业专工根据管理责任大小分别处以100-200元罚款。
7.2.3直接责任部门负责人、责任值值长并分别罚款300元,根据事故性质确定是否给予行政撤职处分。
7.2.4直接责任人除给予500-1000元罚款外,并根据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解除劳动合同。
7.2.5责任单位出现一般生产事故一次,对责任部门罚款2000元。7.2.6中断全公司安全长周期纪录。7.3一类障碍
7.3.1一类障碍一次扣除责任部门500元。7.3.2责任人处以200元罚款。7.3.3责任部门负责人罚款100元。
7.3.4联责生产部主任及相关专业专工50元。7.3.5联责考核安全专工30元。7.4二类障碍
7.4.1责任单位罚款100元。7.4.2直接责任人罚款50元。7.4.3责任部门负责人罚款20元。7.5异常
7.5.1责任班组罚款30元。7.5.2责任人罚款30元。7.6恶性未遂事故
7.6.1责任班组罚款50元。7.6.2直接责任人罚款100元。7.7一般未遂事故
7.7.1责任班组罚款20元。7.7.2直接责任人罚款20元。
附录A:
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
1.0事故、障碍、异常调查的主要内容:
1.1事故或障碍、异常发生前,设备和系统的运行情况。1.2事故发生、发展、扩大的处理过程及结果。1.3仪表、自动装置、保护、的记录动作情况。1.4设备损坏情况。
1.5规程制度本身及其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1.6管理和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或违章。
1.7检修、设计、制造、安装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或违章。
1.8有关人员是否有违章违纪情况(包括指挥、作业过程中的行为)。2.0人身伤亡事故调查的主要内容:
2.1受伤者和肇事者的姓名、年龄、工龄、性别、工种、文化程度、技术等级、技术水平、工作部门及受到的安全教育情况。
2.2工作内容、开始时间,中断时间,许可情况,作业时的动作或位置。许可情况包括两票办理执行情况,工作票签发人、许可人、负责人执行情况。操作票发令人、监护人、操作人执行情况等。
2.3有关人员的动作或位置、设备工具、环境条件。2.4受伤者和肇事者出事前身体状况及精神状态。2.5劳动合同情况。2.6安全防护措施及劳动保护用品使用情况。2.7受害者的受伤部位及伤残等级。
2.8从反违章的角度调查是否存在装置性、作业性、管理性、指挥性违章。
附录B
事故认定标准
1.0公司根据性质和影响不同,将事故分为:
1.1重大事故 1.2一般生产事故 1.3 I类障碍 1.4 II类障碍 1.5异常 1.6恶性未遂 1.7一般未遂 2.0重大事故认定标准:
2.1一次死亡1人或重伤1人及以上,终身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一次轻伤达5人以上。
2.2由于人员责任造成一次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以上。2.3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及主变压器等主设备损毁不能修复,或修复时间超过30天,费用超过50万元。
2.4由于设备或系统严重损坏,造成全公司停产达72小时以上。3.0一般生产事故认定标准:
3.1厂用变压器、电抗器、发电机、励磁机及6kV高压电机等主要辅机因维护或使用不当造成损坏不能修复,或修复费用超过5万元。
3.2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带接地线合隔离开关、带接地线(接地刀闸)合断路器,带电挂(合)接地线(接地刀闸)等恶性误操作,不论是否造成损失均考核为一般生产事故。
3.3发电机组和35kV以上输变电主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非计划检修、计划检修延期或停止备用,没按调度规定的时间恢复送电(供热)或备用。
3.4主要发供电设备异常运行已达到规程规定的紧急停运条件而停止运行。3.5下达错误调度命令,错误安排运行方式,错误下达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定值或错误下达其投运、停运命令。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包括热工保护、自动保护)的误整定、误(漏)接线、误(漏)投或误停(包括压板)。
3.6由于设备或系统故障,被迫停止运行,对外停止供热超过8小时。3.7由于运行人员监视失误、误判断、误操作等造成运行锅炉、汽轮发电机组被迫停止运行,不论是否造成损失均考核为一般生产事故。
3.8锅炉运行中的压力超过安全阀动作压力的3%未动作,汽轮机运行中超速达到额定转速的1.12倍以上保护未动作,未造成严重后果者。
3.9发生炉膛爆炸,造成锅炉受热面腐蚀或烧坏,需要更换该部件(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预热器)管子。
3.10压力容器或承压热力管道爆炸。
3.11人员过失造成生产设备、厂区设施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万元以上。
3.12由于人员责任造成全公司非计划性全系统停运达4小时以上。
3.13重伤1人,有残疾、不丧失劳动能力,治疗休息30天内可恢复正常工作。3.14其他经公司认定为一般生产事故者。4.0一类障碍认定标准:
4.1 轻伤1人,治疗休息15天内可恢复正常工作的。4.2人员过失造成一次火灾直接损失超过5000元。
4.3 6kV供电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的异常运行或被迫停运。
4.4发电机组、35kV—6kV输变电主设备被迫停运,非计划检修或停止备用。4.5 10kW及以上低压电机烧毁,仪器损坏、设备设施损坏修复费用超过1万元。
4.6因设备异常或操作不当造成被迫降低出力,每天影响少发电量5万千瓦时以上。
4.7人员误操作、误碰,造成厂用35kV、6kV母线失压,或造成厂用电中断。4.8 35kV—6kV断路器、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避雷器爆炸。
4.9由于操作不当或误操作,造成供热机组停运,影响用汽单位正常生产达1小时。
4.10由于调整不当或不及时,造成汽轮机凝结器安全膜板爆破。4.11其他经公司认定为一类障碍者。5.0二类障碍认定标准: 5.1由于操作不当或误操作,造成供热机组被迫降低出力,影响供汽质量达30分钟以上。
5.2电缆沟、控制电缆层、油库着火,但未造成后果者,其它生产场所起火,造成经济损失达3000元以上者。
5.3 6kV及以上开关的操作机构或远方操作装置失灵,在短时间不能恢复,影响机组正常启停时间,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
5.4 6kV及以上输变电主设备(包括直配线、母线)异常运行、被迫停运或停止备用。
5.5发电机定子温度、主变上层油温超过规程规定的最高允许值。
5.6电抗器、消弧线圈、电容器组发生故障,退出运行,时间超过24小时。5.7主要热工保护在运行中被迫退出系统,且未构成一类障碍者。如:轴向位移、汽轮机超速、润滑油压低、凝汽器真空低、推力及工作轴承温度高、汽包满水报警、主汽压力高(低)报警、主汽温度高(低)报警。
5.8备用电源自投失灵、误操作、保护误动造成400V厂用电母线失压或运行中的高压电机跳闸,未构成一类障碍。
5.9 400V及以下电力设备误拉合刀闸。
5.10生产调度电话机故障,全部停用时间超过15分钟,影响调度事故处理。5.11主要电气、热工监视仪表失灵或停用12小时以上。
5.12一台机组DCS失去电源,影响主要表计的监视,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5.13低压开关故障越级跳厂变。
5.14发供电主辅设备、公用系统因故障或人员责任损坏,修复费用达到3万元及以上。
5.15发供电主要辅助设备异常停运或停止备用。
5.16发电厂公用系统被迫停止运行或备用,时间超过24小时。
5.17电除尘器有一个电场电压比额定值降低达20%以上,8小时内不能恢复。或有两个电场停用2小时不能恢复。
5.18直流系统接地,延续时间超过4小时未能恢复正常。
5.19高压开关、刀闸停送电操作拉合失灵,不能正常合分(包括远方、就地和手动、电动)。
5.20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5.21发电机变压器出现非全相运行。5.22 6kV断路器、PT、CT、避雷器、厂用变压器故障。5.23 6kV及以上设备接头或刀闸严重发热,需申请停电处理。5.24 6kV及以上母线产生电压谐振。
5.25电气防误闭锁装置失灵,三日内未修复。
5.26继电保护、热控保护自动装置及计算机监控装置发生下列异常情况之一者。
5.26.1发供电设备计算机控制装置(热工自动装置)死机或失灵。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因故退出运行。
5.26.2机、炉、电热控保护等误动或误投、停。5.26.3主要热工自动装置停用时间超过24小时。5.26.4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失灵或定期试验不能自投。5.26.5机炉动力联锁装置失灵。3#机自动调整励磁装置失灵。5.26.6中央信号系统紊乱不能发出正确信号。5.26.7错投、停电气设备保护。5.26.8母线PT二次失压。
5.27锅炉汽水分离器检修不良,造成汽水品质不合格。5.28锅炉主蒸汽温度超过445℃运行15分钟以上。
5.29锅炉、压力容器、供热系统安全阀拒动或检查时发现锈蚀卡死,未造成事故。
5.30锅炉就地水位计两只同时失灵,1小时内能修复。5.31过热蒸汽品质不合格时间超过4小时。
5.32锅炉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因故被迫停运,2小时内不能恢复。5.33锅炉运渣拖拉机因故停运,影响锅炉正常放渣。5.34因责任事故使锅炉压火2小时以内。
5.35输煤设备发生损坏,停运达4小时,且未危及安全生产导致一类障碍。5.36燃料皮带撕裂、损坏长度超过2米。5.37煤泥系统停运24小时未能恢复运行的。
5.38由于设备故障跑油、跑树脂、跑酸碱造成经济损失达500元及以上者。5.39由于设备异常被迫降低出力,每天少发电量3万千瓦时。
5.40由于生产车辆、贵重仪器、仪表、电脑、工具、设备等损坏,修复费用达2000元至5000元之间。5.41汽轮机真空由-0.087MPa以上下降达-0.06MPa及以下尚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者。
5.42除氧器水位低于或高于报警值,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者。
5.43汽轮机调速系统失灵,使机组出力摆动范围超过额定出力的±5%。时间超过6小时。
5.44汽机主汽门、调速汽门等定期试验有卡涩现象,4小时内不能消除。5.45部分厂房、设备被淹、被冻未影响正常生产。
5.46运行中主要辅助设备停运或失去备用,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5.47机组启动过程中,主辅设备不符合启动条件,或机组停运过程中,主辅设备不符合停运条件,未构成事故或一类障碍。
5.48辅机发生故障影响出力未构成一类障碍。5.49记录或送出错误化验报告,引起不良后果。
5.50各种油类、油脂串入蒸汽系统、生活用汽系统造成污染。
5.51机组开、停因调整不当,引起主要控制指标,如汽压、汽温升降速率、上下缸温差、汽包壁温差、胀差等超过规程规定。
5.52汽机打闸停机,抽汽逆止门拒动。
5.53汽机高加泄漏或全部高加停用。旁路不能正常工作。水源管线泄漏停运。5.54水处理设备(含凝结水处理)故障停用。
5.55蒸汽、炉水、给水、凝结水等品质不合格,8小时内未能恢复。5.56透平油、绝缘油、抗磨液压油、主要设备的润滑油等油质不合格,72小时内未达到标准。
5.57发生化学药品污染事件,对人身健康造成轻微影响的。5.58锅炉正常运行中因调整不当发生返料中止,未造成其他后果。5.59气力输灰系统出现故障影响除尘器正常运行,1小时内恢复正常。5.60锅炉运行中任意一台除尘器故障被迫停用,2小时内未能投入运行。5.61关键备用设备(如:凝结泵、给水泵、循环泵、反渗透、给煤机等)达不到正常备用24小时内未能恢复的。
5.62其他情况被本公司认定为二类障碍的。6.0异常情况认定标准:
6.1主设备发生缺陷或异常情况,但不需要紧急停止运行。
6.2在运行、备用中的一般辅助设备发生损坏停止运行或备用,但不影响主设备运行,而且可在24小时内修复者。
6.3循环泵房排污泵故障8小时以内不能修复。6.4误启停辅助设备,未构成二类障碍者。
6.5自动调整装置、联锁装置、信号装置的联锁开关,未按规定投运或投错者。6.6备用设备不符合备用条件,或系统不及时恢复,不及时送电未构成二类障碍者。
6.7检修后的设备验收时或交付运行后发现装配不正确或接线错误,保护整定值错误或整定值未经标准校验而按刻度调整者。
6.8工作不慎、考虑不周造成汽水、油、喷浇到设备上,影响运行或备用需处理者。
6.9二类障碍条例以下的生产场所发生火警。生产场所发生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元以上。
6.10主要辅助设备轴承温度达规程规定最高值或一般辅机轴承烧坏者。6.11各种主要参数超过规定限额,在规定的抄表或巡回检查中未及时发现,但尚未造成设备损坏者。
6.12按运行方式要求,应投入或退出的备用电源自投装置,一般热工联锁装置,未经批准擅自退出或投入运行者。
6.13水银及其他易挥发毒性药品因人员过失,溅落在工作场所。6.14低压配电装置上工作造成短路、接地、失电。
6.15厂用低压系统不符合并列条件进行并列,且未造成其它后果者。6.16变压器分接头调错。400V公用变压器故障。400V母线产生电压谐振。6.17直流系统出现接地信号4小时内未消除者。
6.18一般保护或自动装置、信号装置、开关或保护压板未按规定投入或停用者。
6.19高压设备刀闸、闭锁装置或销子操作后不在规定位置。
6.20因监视不严,调整不当引起设备出现过负荷信号,未引起其它后果者。6.21发错信号未及时更改者。
6.22主要电气仪表失灵或停用超过4小时者。
6.23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接地未构成二类障碍及以上者。
6.24更换发电机碳刷造成短路、接地或换错型号。6.25辅助设备开关合闸、分闸失灵者。
6.26电气接头因检修质量问题,造成发热达85℃以上,未构成其他后果者。6.27锅炉正常运行时水位超过±100mm,未造成其他后果。
6.28轴承缺油、加错油,维护不当造成轴承温度升高,超过规定值,未影响主设备正常运行者。
6.29锅炉定期排污完毕,一次门或二次门忘关或关闭不严密。
6.30电除尘有三分之一电场电压比额定值降低达20%以上,4小时不能恢复。6.31因输煤皮带跑偏,造成尾轮拉坏及皮带严重翻卷。
6.32轴封送汽或供热管道冷态送汽时,造成水冲击管道振动未导致后果者。6.33汽轮机启动中由于控制不当,造成汽缸上下缸温差超过规定未导致其他后果者。
6.34正常运行中排汽温度突升10℃以上,未构成二类障碍者。6.35因操作不当使润滑油温、发电机风温超过规定值。6.36汽轮机空载时,监盘操作时疏忽,引起保护动作者。
6.37高、低压加热器满水,温度比正常低15℃或需打开危急疏水门放水,未造成其他后果者。
6.38凝汽器满水,未造成其它后果者。6.39误发危险信号,未及时更改者。
6.40除氧器含氧量超过标准15μg/升,2小时未恢复正常。
6.41铁块、木块、石块、煤饼或其他杂物卡涩给煤机或下煤管影响锅炉正常运行。
6.42皮带积煤冒煤造成电机过载,热继电器动作皮带停运。6.43电磁除铁器应投入运行未投者。或因故障停用超过8小时。6.44输煤皮带纵向划坏工作面1米或撕破0.2米以上0.5米以下。6.45主要热工仪表或自动装置失灵(包括接线错误、管道问题),停用时间超过4小时。
6.46主要热工仪表或自动装置失灵,引起设备不正常运行(若可挽救,运行未及时处理)或运行不能处理,未及时通知检修消缺,应统计运行人员异常。
6.47电动门限位开关装错,不起限位作用,且未损坏设备者。6.48热工保护压板投退错误未造成其它后果者。
6.49透平油、绝缘油、抗磨液压油、设备润滑油等油质有异常,定期分析未发现,未向领导汇报,未提出措施者。
6.50水处理时错再生或误操作发生跑酸、跑碱、跑树脂,经济损失达200元以上未造成其他后果者。
6.51送出不合格的补给水,未构成二类障碍者。6.52汽水质量出现下列情况一者。
6.52.1给水PH值不合格,时间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4小时。6.52.2炉水品质不合格,时间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8小时。6.52.3给水溶解氧不合格,时间超过2小时,但不超过8小时。
6.52.4凝结水硬度、导电度(或含钠量)不合格,时间超过1小时,但不超过4小时。
6.52.5过热蒸汽质量不合格,时间超过1小时,但不超过4小时。6.52.6主要化学监督仪表(如PH表、导电度表)失灵,停用超过8小时,但不超过24小时。
6.52.7主要化学监督控制项目漏抄,漏分析不超过8小时。如炉水:PH值、磷酸根。给水:硬度、溶解氧、PH值;凝水:硬度、导电度。阳床出水:酸度、钠、硬度。阴床出水:导电度、二氧化硅。
6.53仪器、仪表、工具、设备等损坏或无法正常使用。
6.54配错、加错标准试样或样丢失、打翻、无法再取造成分析错误或少分析。6.55酸、碱、油废液等未达到排放标准对外排放的。
6.56再生废水及有关汽水等工作介质未达到排放标准对外排放的。6.57储、运、使用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跑酸、跑碱、跑树脂、跑油,影响工作环境的。
6.58酸、碱、油废液等污染物随意倾倒,影响工作环境的,明知故犯的,加倍考核。
6.59下水道堵塞溢流,污染了主要通道,时间超过4小时。6.60公用系统被迫停止运行或备用,时间超过4小时。6.61一般辅助设备异常停运或停止备用。
6.62汽轮机调速系统不稳定,引起机组负荷波动,超过额定出力的±5%。6.63误(漏)开阀门(挡板)、误(漏)投(停)辅机等造成一般辅助设备被迫停止运行或停止备用。
6.64汽机运行中真空突然下降到-0.08Mpa以下。6.65 锅炉一次风管、风帽堵塞,4小时内不能疏通。
6.66 10kW及以下低压电机烧毁,影响所在系统运行超过8小时。
6.67 400V开关、刀闸停送电操作拉合失灵,不能正常合分(包括远方、就地和手动、电动)。
6.68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
6.69高压开关遮断次数已到重合闸停用规定次数,2天内未安排检修。6.70电气防误闭锁装置失灵,24小时内未修复。6.71事故照明故障,时间超过8小时。6.72发电设备计算机监测装置死机或失灵。
6.73一般电气、热控保护误动、拒动,误投、停或误拆、接线,未造成后果。6.74一般电气、热控信号系统紊乱不能发出正确信号。6.75通讯系统及电缆故障,停用时间不超过4小时。6.76生产调度电话全部或部分中断30分钟未能恢复。6.77调度自动化系统故障停用。
6.78发电主、辅设备、公用系统因故障或人员责任损坏,修复费用达到500元及以上。
6.79仪器、仪表损坏,造成损失价值达到200元及以上。6.80主要辅助设备由于操作不当造成设备联动。
6.81煤泥系统停运4小时以上12小时以内未能恢复运行的。6.82锅炉正常运行中发生返料中止,30分钟内恢复正常的。6.83气力输灰系统出现故障未影响除尘器正常运行。6.84其他情况被本单位认定为异常的。7.0恶性未遂事故认定标准:
7.1在低压电气设备上工作,发生触电瞬时失去知觉或经他人协助脱离危险者。
7.2发生高压触电未造成后果者。
7.3误进高压电气设备间隔,或擅自越过高压遮栏,未造成后果者。7.4使用不合格或未经定期检试的安全带、安全绳、腰带等安全工具,在工作中发生断裂。
7.5高空作业中虽系了安全带,但发生高空摔跌悬吊。7.6起吊物件时发生扒杆倾倒或断裂。7.7超铭牌规定起吊物件时,造成机具损伤,钢丝绳、绳索断裂或吊件突然落地。
7.8工作票未办理终结手续、即进行送电操作。
7.9检修热力设备时,未做好隔绝安全措施或因误操作将汽、水送到检修工作地点。
7.10擅自在高温受压管道上进行拆、装、焊工作。
7.11未按安规规定做好防止转动的安全措施,在有可能转动的部件上工作,或在转动的设备上工作,未做好防止卷入的措施。
7.12未办理工作票手续,擅自进入禁火区或动火地点作业者。
7.13检修热力设备时,因人员疏忽未装隔板,或管道内余汽、余热、余水未放尽,造成汽、水喷出。
7.14长发或身体上其他衣物被转动机械卷住又脱险者。
7.15使用榔头、斧头时,因手柄脱出、断裂、致使锒头、斧头飞出。7.16在钻床上加工物件时,物件飞出。
7.17在钻床钻较大物件时,发生10千克重以上物件落地。
7.18使用中的砂轮,无齿锯,由于操作人员违反安规规定,而发生砂轮,无齿锯片碎裂飞出。
7.19气焊、气割时发生乙炔发生器筒体爆破、爆管、爆燃,以及氧气瓶的瓶口起火,未发生人身后果。
7.20使用撬棒时撬棒反打。
7.21机动车辆行驶中发生方向盘,刹车机构失灵或轮子飞脱。
7.22因驾驶不当,造成机动车辆倾翻,或与其他车辆(包括非机动车)碰、擦、虽未伤人或损坏车辆者。
7.23无驾驶证私开机动车辆或私开执照规定以外的车辆。
7.24未设置警戒区或派人看守的可靠措施,在有可能行人的区域内抛掷工具、杂物、材料部件等。
7.25未办理工作票手续擅自在电气设备上进行检修、试验工作。7.26正常或事故停机,未及时启动辅助油泵且未造成后果。8.0一般未遂事故认定标准:
8.1在没有明显断开点(未拉开闸刀或取下熔丝)的电气设备上测量绝缘。8.2工具或人身误碰邻近带电设备而发生弧光,未造成后果者 8.3使用电气工具时未戴绝缘手套,发生麻电者。8.4未与运行人员联系擅自拆除电气设备安全措施者。
8.5在金属容器内工作,使用24伏及以上的照明灯及其他电气用具无安全措施者。
8.6搬运金属物件时,将电源线轧断、压破、发生轻微电击者。8.7脚手架、扶梯、三脚架在使用时发生断裂、倒塌,未造成后果者。8.8搬运较大物件时,发生物件翻倒,未伤人者。
8.9起重、高空作业,必须戴安全帽系安全带,而不戴安全帽及不系安全带者。8.10未经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或未经领导批准的人员,擅自指挥操作起吊设备。8.11脚手架严重超载、脚手板、跳板已明显弯曲,仍在进行危险作业者。8.12未按规程要求使用梯子,在使用时发生滑动、倾斜。
8.13戴手套在钻床上或其它转动机具上工作,或戴手套抡大锤者。8.14热力系统检修工作尚未结束,拆除保安措施。8.15误开关已停役设备或运行设备的隔绝门。
8.16进入检修工作现场未戴安全帽,造成轻微碰擦出血或击伤,未歇工者。8.17机动车辆装运物件时,未采取绑扎固定措施,刹车时物件滑移、倾倒或落下,虽未挤伤人或损物件者。
8.18由于驾驶不当或车速过快,刹车时人从车辆上摔下,虽未伤人者。8.19气焊气割时,发生乙炔回火,未造成其他后果者。
生产综合科
根据局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安排,现将2006年泰州市及农委、本市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汇总报告如下:
一、《造林绿化责任状》完成情况6、85%、85%的156%、157%、106%、106%。其他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达标,圆满完成各项指标和任务,造林工作继续在泰州市保持领先位置。
二、综合指标完成情况和分析
三、泰州农委下达其他指标完成情况
除综合指标和造林绿化任务之外,在泰州农委《关于开展2006农业系统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的通知》中还下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民培训、依法行政、种植业科技服务、林牧渔业产业化服务、高效农业百项工程申报实施、系统农业利用“三资”、农业统计和信息工作等8大项、38个子项目标。
据调查,目前已完成或预计至年底时能够(或超额)完成任务的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依法行政、高效农业百项工程申报实施、农业统计和信息工作4大项。上半年系统农业招商引资1250万元,完成指标的56.8%。分别是果园场引进无锡个体袁维祥投入500万元建设大棚设施葡萄,市天禄养殖场引进常州个体投入50万元进行珍珠养殖和水产良种场引进安徽个体投入50万元进行荷藕种植,三个项目都已建设到位。初步统计林业利用三资650万元。(乡镇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完成情况未列入统计)。
38个子项中,已完成(或超额完成)的24项,时间过半任务过半(或预计年底时全面完成)的10项。“农产品营销培训350人、创业培植培训800人”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之中。养殖证发证工作待市政府批准并下拨有关经费以后实施。由于资金投入等问题无法解决,建立一个市(区)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完成难度较大。
四、市交系统场圃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全系统完成技改投入2780万元,主要是:
1、兆胜集团高温导线项目,今年6月份开工,目前已经投入400万元;
2、南极集团特种军用车辆改装项目,总投入3000万元,今年一期投入1200万元,3月份开工,目前已经投入1000万元,计划在8月份竣工投产;
3、黄桥种猪场干冰项目,投入300万元。
服务业项目投入100万元,主要是济川房地产项目,占市交全年指标的66.7%。服务业利用市外资金实绩也为零。
对照全年目标,分析1-7月份完成情况,技改投入、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项目投入、建筑疏浚业施工产值均超额完成序时进度。工业经济略有欠产,但可望完成全年指标。完成全年指标有难度的是“三外”经济自营出口额、注册协议外资、实际利用外资三项指标。
各具体指标的完成情况详见附表。
>>>>各类考核指标完成情况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权限
一、经理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方针和政策,全面负责服装厂的各项工作。
2)负责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分配各部门的质量职责和权限,为质量体系运行配备充分的生产和检验资源;
3)向企业内部传达满足顾客要求和有关质量和安全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确保在本厂的贯彻实施,对最终产品质量安全负全责;
4)批准各项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方式保证全体员工按文件规定执行,并组织有关部门检查督促各种计划和制度的贯彻落实;
5)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议,研究制定质量改进措施,解决重大产品质量问题。
6)负责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措施和制度及安全生产检查评定工作。
7)负责各职能人员、管理人员的考核。
2、权限
1)有权决定本厂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提供。2)有权对本厂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进行否决。
3)有权决定本厂生产、经营战略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内容。
4)有权处理违规员工。
二、副经理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执行公司的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并对生产执行情况总负责。
2)协助经理做好销售工作,掌握了解市场动向,及时向经理提供信息。
3)向经理报告生产控制过程中的有关情况。4)总负责监督生产产品原料的采购及发放
5)协助经理建立、健全、实施公司统一、高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
6)总负责产品成本的核算,费用控制,卫生达标工作。7)负责设备及紧急配件的购置和后勤保障工作。8)完成经理交办的其他工作。
2、权限
1)有权分配生产任务,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2)总经理不在岗时,有权处理公司行政、生产中的重大事项。
3)有权对违章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处理
三、质量负责人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并实施本厂的质量管理制度。
2)负责本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各项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负责协调、监督各部门的质量职能执行情况;
3)负责处理进货及生产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问题,对成品质量负责;)提出质量工作计划和质量改进的需求;
5)负责本厂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方面事宜与外部各方进行联系。
2、权限
1)有权对产品质量进行否决。2)有权否决如何处置不合格品。
3)有权对违规的与质量有关人员提出处置方案。
三、综合办职责
1、负责对车间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使用、维护和保养进行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及对公司供水供电设施的管理。
2、负责检验仪器、设备的配备及维护、检修的管理工作。
3、负责本公司的技术管理工作,制定工艺技术规程、操作规程、原辅料质量标准、产品标准及检验文件,并监督检查其执行情况;
4、负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负责本厂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5、负责供方进行评价,执行采购作业,并对采购物资进行验证。
6、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实施原辅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独立行使职权,对出厂产品的质量负责;
7、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统计、安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8、负责市场预测、市场调研工作,及时掌握市场状况和顾客需求,为改进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提供信息。
9、负责不合格品的识别、跟踪不合格品的处理结果,负责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及验证工作;
10、抓好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采取安全措施,清除事故隐患。
四、综合办主任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行政法律法规、集团公司质量和安全方针和目标。
2)负责综合办的全面管理工作。
3)负责制定本厂管理制度及技术文件,报厂长审批。4)负责协助厂长完成各职能人员、管理人员的考核,并组织公司的培训工作。
5)负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的上传下达,负责本厂文件和记录的控制与管理工作;
6)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统计、安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7)负责顾客满意程度监视和测量工作的控制和管理。8)负责统计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工作。9)对本岗工作质量负责。
2、权限
1)有权对厂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进行建议。2)有权拒绝非办公事宜领取耗材及使用微机、复印。3)有权对违规人员提出处理方案。
4)有权对不符合用工条件和违背国家法令、政策的人员拒绝办理录用手续。
五、设备安全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贯彻执行设备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保养规程、技术规范和标准。
2)负责生产设备和工艺装备的配备及日常管理工作。3)协助领导组织推动生产中的安全工作,建立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和检查资料,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文件。
4)负责全厂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检查和教育,做好安全生产宣传工作。
5)定期对全厂的设备、设施进行运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6)带头遵守中石化安全生产“十大禁令”,落实岗位HSE职责。
2、权限
1)对本公司的安全工作有建议权和监督权。2)有权停止不合格设备的使用。3)有权对设备列出大修计划。4)有权对公司违章作业人员进行处罚。
六、生产技术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的策划、统计、安排、管理、指导、监督和检查。
2)负责生产过程中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的管理,同时负责工艺技术要求的贯彻及操作规程的正确实施;
3)负责工艺技术文件的发放管理等工作;
4)负责车间生产过程控制,对生产设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负责。5)建立健全各生产岗位的责任制,提高工人的操作技术水平; 6)负责有关技术标准、法律、法规的收集和控制。7)负责工艺装备(样板)的管理工作。
8)负责不合格品的管理和需要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策划和控制。
2、权限
1)有权对本厂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提出建议。2)有权提出本厂技术文件的修改意见。3)有权停止违反技术规定的产品生产。
七、采购销售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协助领导组织好供销经营活动。2)及时掌握和收集市场信息及价格信息,掌握供销经营情况,在供销活动中为领导当好参谋,提供决策依据。
3)负责生产用原、辅助材料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生产任务完成的需要。
4)负责编制物资采购计划,掌握物资信息,协助生产办保证合理库存;必须按计划订立合同和实际需要市场采购,要掌握市场信息,坚持货比三家,价比三家的原则,订立合同或采购物美价廉的产品和配件。
5)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及时收集顾客意见,处理顾客投诉或抱怨。
2、权限
1)对采购供方有选择建议权。2)对销售工作有建议权。3)对顾客的要求有保密权。
八、质量检验员(专职质检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工作,组织实施原辅材料、过程产品、最终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独立行使职权,对出厂产品的质量负责;
2)负责检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负责台帐的建立及其检定、维护、检修、报废等有关工作;
3)负责及时将生产过程的质量信息、顾客反馈信息传递给有关领导和部门; 4)确保各类质量报表的准确性,负责保管产品的检验报告、检验资料。
5)按照规定及协议确保检验项目符合要求、数据准确,检验记录填写字迹清楚、真实,检验结果应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岗位;
2、权限
1)有权拒绝使用不合格的原材料。2)有权提出建议性的质量管理意见的办法。3)有权拒绝不按操作程序进行。4)有权停止不合格品继续生产。
九、库房保管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负责仓库管理,保证仓库管理的完整性,符合贮存管理规定。2)对所有入、出库的原材料、产品进行控制,从质量、数量上进行把关,做到帐、卡、物相符。
3)严格入、出库手续,按公司要求执行并做好标识管理。4)按照仓库保管要求进行管理,履行保管员义务。5)做到定期盘点,保证原材料及时供应和产成品持续生产。6)做好防锈、防尘、防潮、防震、防腐、防水、防漏电等七防工作。
7)掌握原材料数量准确,确保材料供应及时。
2、权限
1)拒绝一切未经领导或主管同意的出入库产品。2)有权对不合格产品拒绝出入库。
3)有权对手续办理不恰当的出入库及纠正、制止。
十、生产车间职责
1)负责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具体实施。
2)负责车间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按照设备管理制度和检修计划,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修工作。
3)负责车间工作环境的控制。4)负责车间工序的自检、互检。
5)负责对不合格的过程产品、最终产品进行处置 6)负责车间内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十一、车间主任(兼职质检员)职责、权限
1、职责
1)组织安排生产计划的时限,按时、保质、保量地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在受控状态下进行,保证车间工人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工作,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安全文明生产;
2)抓好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采取安全措施,清除事故隐患;
3)负责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有关问题。4)负责车间的设备维护保养工作,认真执行设备管理制度。5)做好职工业务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平。6)负责节约成本搞好修旧利废工作。
7)负责车间的现场管理,原辅料、成品、半成品摆放整齐,做好标识;
8)负责产品的搬运、防护和交付工作,负责车辆运输、产品储存的安全管理工作。
9)负责车间出现的不合格品的处置和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2、权限
1)根据工作需要,有权安排和调动车间岗位人员。2)有对车间人员绩效考核权。
3)有对不合格产品生产过程的处理意见权。
十二、操作工人职责、权限
1、职责
1)严格遵守工艺纪律,按规程、作业指导书要求进行操作,对本工序的质量负责;
2)参加企业组织的质量管理、专业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认真学习本岗操作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
3)做好生产过程的各种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4)遵守卫生规范要求,做好本岗位的清洁卫生、清洁消毒工作,保持个人和环境。
5)各工序必须对本岗半成品质量全面负责,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
6)按时按量完成车间主任交办的工作任务。
2、权限
1)有权提议关于本岗操作的合理化建议。2)有权收集该岗操作与质量资料。
3)有权拒绝接收上道工序的不合格。
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一、为加强本企业的管理工作,使全体员工严格按各项管理制度要求执行,做到人尽其责,特制定本考核办法。
二、本公司内各部门、车间、人员的考核由经理完成,经理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完成。
三、本考核办法采用评分制,每月考评1次,每次10分为满分。年终进行总评分,总分为120分。
四、凡在考核中发现未按管理制度要求执行、履行职责的部门、车间及个人,每发现一次扣1.5分-5分。
五、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的,要追究其责任,每发现一次扣10分,对造成重大质量事故的,按考核不合格执行。
六、对做出突出贡献,或者避免质量安全事故发生的当事人,给予0.5-3分的加分;特殊贡献者,经经理批准,增加5-20分。
师资水平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 为了提升我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水平, 提升我国的核心创新能力, 我国从国家层面实施了一系列的人才战略。在已有的“长江学者”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等著名的人才计划基础上, 又推出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等, 这些人次计划的实施, 为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次。此外, 近年各高校还自行制订了适应自己学校的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从海外归国的师资比例逐年提高, 为满足高校的教学科研需求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 如何制定一套合适的师资管理制度, 发挥各类人才计划引进的师资的作用, 并同时保证原有师资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激情,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围绕如何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国内学者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献[1]对广东高校留学回国人员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认为留学归国人员的配套服务环境有待完善, 提出完善服务环境、建立留学人员联谊中心和留学人员专项基金等措施;文献[2]以广东多所高校的留学归国人员为调研对象,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回收数据, 对模型和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 留学次数、留学时期、留学时段等控制变量对留学归国人员影响因素与其绩效关系起到了影响作用。
文献[3]~[8]对归国人才的创业环境、人文因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其核心是中西文化冲突问题。归国人才的文化再适应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归国者很少对可能会遇到的母文化的适应问题有心理准备;第二是母文化自身的变化造成与归国者心中的家乡概念有所差别;第三是归国者没有认识到海外旅居经历对于他们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及这种变化对他们与母文化互动的影响。
还有学者研究了高校科技管理标准化管理及绩效考核方法[9,10],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的难点与挑战。制度环境对留学归国人员多出成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数据分析显示凡是单位分配体系工作评价体系合理;学术职称晋升制度科学;激励手段多样的其留学归国教师的绩效都发挥得比较好。因此, 高校为留学归国人员创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将有助于他们更加充分发挥其才能。
由于人才不是生活在真空里, 必须融入新的环境里, 因此既要让他们有自我融入的意识, 又要审视我们的环境是否存在制约他们发展及系统内整体发展的因素。从长远发展趋势看, 融入公平、竞争与文化适应的制度设计是必须考虑的方向, 其表现形式在于不同入口进入的师资实现并轨管理。
二、高校师资的多轨制分类管理分析
众所周知, 人才是我国各项事业的基础, 是我国取得改革开放成功、实现中国梦的核心资源之一。为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效力以及加快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层面, 从“985”高校、“211”高校到地方院校, 均推出了一系列的人才计划。这些计划包括:国家“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此外高校和科研院所业推出了自己的人才计划, 例如中国科学院、重庆大学等单位均推出了“百人计划”等。
上述各类人才计划已为我国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其中“千人计划”专家作用逐步显现, 推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推动多项科研领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推动产业产生了一批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得益于各类人才计划的推动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我国“211”和“985”高校的师资队伍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类人才比例逐步提高, 特别是近年来师资外派进修、访问力度的加大, 高校具有海外1年以上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数量大幅提升。以作者所在单位为例, 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已接近50%。这些高层次人才为高校追踪国际科技前沿、实现知识与技术创新、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等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 综观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过程, 可以发现在高校师资的入口、管理、流动等环节上, 针对不同来源、不同人才称号师资的管理办法具有较大差异, 明显存在师资管理的多轨制现象。这一现象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师资身份不同。从近年新进师资的来源看, 有海外引进、校外引进、毕业留校等方式;从师资的人才身份看, 有“千人计划”、“百人计划”、“长江学者”特聘计划、“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计划等各类人才称号。尽管高校已有各类具有不同“头衔”的人才, 但他们的占比仍较小, 大量的师资仍不具这些“头衔”。 (2) 师资待遇不同。具有各类人才称号的师资, 一般均有特别科研经费的支持。部分人才类型在工资待遇、住房保障等方面还具有特殊的补贴。总体来说, 具有人才称号的师资, 其获得的研究资源、生活保障均高于其他师资。 (3) 师资考核标准不同。具有人才称号的师资, 其任务与考核方式通常是单列的。往往包含了一定的量化指标, 例如论文数量、获奖项目数等, 且这些量化指标通常高于其他师资。 (4) 师资社会地位不同。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核心资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一个学校具有多少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师资, 往往反映了这个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因此, 具有人才称号的师资不仅要完成自身的科研教学任务, 还附着了提升该单位竞争力的社会职能。由于我国目前整体还处于发展中水平, 只能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人才运行管理的多轨制模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阶段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但是, 在看到这些人才政策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要看到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进行完善和改进。多轨制人才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可能挫伤其他师资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 大量不具备人才称号的教师也承担了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 但他们所获得的资源与报酬可能远低于具有人才称号的教师;其次, 部分引进人才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带头与引领作用可能并不明显, 工作业绩与效果不能达到外界期望。上述二种因素作用下, 如果处理不当, 容易挫伤多数教师的积极性, 也会给具有人才称号的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 (2) 可能出现重引进轻服务现象。对于人事管理部门来说, 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才的数量是他们的业绩之一, 而人才的后续服务则容易被忽略或得不到重视。 (3) 人才引进的长期效应不易维持。从我国的发展需求看,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的各类人才政策, 在当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不一定能长期持续。只有建立完善、可持续的人才培育与管理政策, 维持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良性发展, 才能保证各类人才满足发展需要。
三、高校师资并轨管理的需求分析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些人才充分发挥其能力, 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发挥最大效益, 快速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水平方面的差距。事实上, 人才回归只是发挥人才效益的第一步。从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需求看, 必须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的长效机制。
分析现有的各类人才计划, 其重点在于解决引进人才回国初期的生活保障与科研启动经费问题, 而对后续的相关管理制度缺乏完善的配套。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高校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必须注意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 (薪酬) 问题。无论哪种人才, 其过去的历史只能证明其具有创造价值的潜力, 在新的岗位上能否创造价值、是否愿意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后的回报多少则应具有统一、相同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制度。这就说明, 高校师资的管理运行模式既要重视前期引进、培养, 以解决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 又要重视在人才使用过程中的评价与分配制度建设。虽然我国高校一直在探索人才的评价方法, 但对创新价值的认定与分配关系上, 仍然存在较大问题。此外, 实施高校师资并轨管理的原因还在于: (1)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提升, 高校科研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本土化的师资已能够经常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装备与积累已接近国际水平, 个别专业学科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土化师资与引进师资在发挥作用方面将逐步接近。因此, 在师资管理制度上, 应采用相同的政策。 (2) 引进人才与其他各类人才, 国家及所在单位仅仅提供初期的条件, 其目的在于解除其回国初期的后顾之忧, 协助其快速搭建与国外相当或超过国外的研究平台, 从而促进继续研究, 快速得到科研成果。但从科学技术的客观规律看, 规律的认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科技的发展, 更需要一个团队的配合才能完成艰苦的攻关。因此, 有必要对与其配合的团队成员也提供相同的政策环境。 (3) 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本质要求具有公平、竞争的环境, 才能免除其他杂念的影响, 使科技人员潜心研究, 追求真理;功利化的目的、指标化的引导均不利于科学精神的培育。
鉴于上述理由, 有必要研究高校师资的并轨管理机制。考虑的因素应包括: (1) 体现岗位需求对人才的引导, 而不是按人才身份因人设岗。 (2) 体现公平竞争原则。无论是海外还是本土人才, 只要能达到岗位需要, 均可择优选聘。 (3) 必须建立不同岗位及其创新价值的多元回报体系, 用法制化、制度化的方法细化知识产权的保护、规范人才的创新价值回报方式。
四、实现高校师资并轨运行管理的条件与挑战
人才战略是我国的强国战略的一部分。改革开发的实践表明, 各种多轨制运行机制的确定多受限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但多轨制方式最终都趋于并轨运行, 这样才能建立我国人才管理运行模式的长效机制。建立高校师资并轨管理机制, 需要针对我国高校定位进行系统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设计, 逐步从多轨制过渡到并轨制方式, 应从下述几个方面考虑: (1) 本校的发展与战略定位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应从本单位的教学、科研需求及多年发展特色出发, 客观制定人才需求与培养的阶段性目标。 (2) 建立以人为本的机制, 认可人才在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各种管理政策应以促进人才发挥作用为出发点。 (3)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中心、以素质模型为依据、以人员测评为手段的考评机制。 (4) 承认知识创新价值, 建立多元的创新价值回报体系。避免简单地以论文数量、获奖级别等作为主要的激励依据。 (5) 竞争与淘汰机制。对于不适合在所聘用岗位工作的人员, 应有重新选聘岗位的制度设计。
实施高校师资并轨管理应与所在单位的实际相结合, 其实施的条件与挑战在于以下几方面: (1) 愿意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师资质量、数量快速上升。只有通过优化政策环境解决了师资数量短缺问题, 才能进一步改进管理, 促进师资质量的提升, 促进各类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2) 高校应具有较好、较稳定的人力资源经费投入。现阶段高校发展还不平衡, 部分高校经费短缺, 而部分高校有充足经费, 但用在师资队伍建设、用在师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的资金仍然不足。只有在充足的经费投入下, 才能启动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建设。 (3) 硬环境与政策软环境密切配套, 建立良性发展的机制。要正确处理投入与发展的关系, 建立依托人才促发展, 依托制度谋发展, 依靠发展促人才队伍建设的良性互动。只有建立了良性的人才发展机制, 才能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由上可见, 实施高校人才队伍的并轨运行管理涉及因素较多, 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的制度性建设工程, 需要较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来加以建立和完善。
五、结论
本文从近年来我国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建设的实际出发, 分析总结了高校师资类人才的来源和特点, 发现高校师资目前广泛采用分类多轨制管理模式, 分析了这一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 认为从长远发展看, 应研究建立高校师资的并轨管理运行机制, 逐步建立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长效机制。
文章认为, 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规律出发, 从人力资源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回报各环节出发, 构建统一的师资队伍运行管理制度, 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土人才、引进人才等各类师资的积极性。应在师资数量、师资队伍建设经费、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 逐步构建师资队伍发展与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基础性作用。
摘要:高校师资既是教学的主力, 又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之一。为了引进人才和激励人才的需要, 在高校师资管理中形成了针对专项人才的师资管理政策和针对普通师资的师资管理政策, 形成了师资政策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这些政策带来了新的师资管理问题, 对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师资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在总结现有人才引进和使用办法的基础上, 对双轨制或多轨制分类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客观规律提出了逐步实现并轨管理的思路, 并分析了其实现的条件和挑战。
关键词:人才管理,分类管理,并轨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晶瑛, 单明.广东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5) :91-93.
[2]苏一凡.广东省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广州十所高校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4) :40-45.
[3]黄琳.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软环境研究——以杭州为例[J].特区经济, 2008, (9) :62-64.
[4]李成, 许嫣嫣.归国人员在高等教育领域地位及变迁[J].复旦教育论坛, 2004, (2) :27-38.
[5]龚立君, 苏博.留学人员基本状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8) :228-235.
[6]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05, (4) :51-55.
[7]陈滔娜, 齐君.民国时期高校教师中的留学归国人员探析[J].教育评论, 2014, (2) :146-149.
[8]熊小伏.注重人文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3) :202-203.
[9]黄安庆.科技管理型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探讨[J].经营管理者, 2014, (10) :154-156.
【各类事故考核管理规定】推荐阅读:
各类合同管理工作流程07-10
设备事故考核办法05-24
生产安全事故考核办法10-12
外贸各类术语06-10
各类文体简介06-23
医院各类制度09-25
各类班级誓言10-30
医院各类工作落实措施06-06
各类钻孔桩施工方案06-24
各类三方协议书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