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精选8篇)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1

【摘要】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在各高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当中,对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在课程教学当中,最大化地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写作特色,以便更好适应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既是高校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师采取分媒体的教学手段的动力,也是提升高校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准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新闻采访;写作;分媒体;差异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目前,我国高校新闻专业学生的数量都在逐年增加,在逐渐走向大众教育的高等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被视作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具备高质量的教学,才能确保新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新闻专业教育中,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盛行的是偏重教师理论讲授的知识授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其较强的实践性。

一、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分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培养社会所需新闻专业人才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媒介对于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对于学生来说,新闻专业学习是今后职业生涯的积淀过程,这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这就使得要求我们培养的新闻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相符的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成为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在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意识到不同媒介的特点,分别掌握不同媒体的从业技巧。2.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学生具备了较高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是高校教学质量水平高的一个重要体现,学校要教育、培养出上手快,潜力大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正确认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具体到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当中,就需要在讲授过程中,既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又要结合不同媒体特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同样是写消息稿,但是报纸和电视在稿件的行文方式,稿件布局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只有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性,这样才能更快提升学生新闻写作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利于提升其新闻写作竞争力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尤其是在同城媒体环境中,面临报纸、电视、网站、电台等多种媒体并存的格局,同样的新闻事件,经常会出现多家媒体同时报道的情况,那么,在众多媒体稿件的对比评价中,哪个媒体写得更好,更有深度,除了记者自身新闻写作素质之外,掌握媒体特性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当中,要告诉学生不同媒体写稿特性以及侧重点等,以充分激发学生新闻写作潜力,让学习过程变为素质提升过程。

二、分媒体教学的具体方式探析

在现行的媒体环境中,学生毕业后从事媒体工作的平台主要是报纸、新闻网站、电视台、电台这几种,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在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当中,要区分不同媒体受众的特点,接收新闻的习惯,阅读收听状态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媒体的写稿特点进行分别讲解。1.电视新闻稿件写作的画面意识。

电视是“以视为主、视听结合”的传播媒介,它作用于人们的综合感官,尤其是画面的运用,拓展了电视新闻语言文字的表现范围,很容易达到1+1>2的效果,人们在接受解说词传递的信息时,本能地通过视觉同画面联系起来,文字和画面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所以,在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当中,电视新闻稿的写作,要教会学生要考虑电视的特点,在组织好新闻语言的基础上,考虑画面因素。

具体来说,就要求电视解说词要有画面感,文稿内容不能天马行空,最大的一个要求就是在写电视文稿的时候,要考虑文字是否有相应的画面来匹配,同时,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考虑电视受众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等因素,解说词应该尽量通俗易懂,尽量避免过于专业的词句,尤其是在民生新闻的写作中,要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如何选词炼句,实际上也是对电视新闻写作者综合构思能力的一个全面检验。但是口语化也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更应讲求语言艺术的运用。2.报纸新闻写作的故事化叙述方式。

相比于电视媒体的新闻立体呈现,报纸新闻因为其平面性,在视觉经济上所起到的作用就稍有逊色。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理解时政类报纸和都市类报纸在新闻写作中的共性与差异性。对于报纸来说,新闻内容主要有两部分构成,文字和图片,需要大量的描写和记叙,对受众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中,快餐式的消费方式,受众浏览报纸的阅读方式一般是先简要浏览标题,“看书看皮,看报看题”,这也意味着博闻新闻的制作首先要在标题制作上下一番功夫。在制作标题过程中,除告诉读者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信息外,还要对新闻事实和信息进行评判,阐明观点和倾向,善于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核心意义,给读者以明确的引导。

另外,在都市类报纸新闻写作过程中,因为其选题主要来源于市民的市井生活,加上其阅读对象主要是普通百姓,那么在文字的表述上就有更高的要求,忌讳用文绉绉过于书面化的语言。同时,为了更好地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在面临一个新闻事实含有较多内容的时候,一般采用制作小标题的形式,使得新闻稿件的逻辑性更加分明,这样也符合受众阅读时的视觉审美要求。同样,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娓娓道来,更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网络新闻写作的“注意力经济”原则。

网络新闻传播的层次化、实时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上有着相应的体现。因此,关于网络新闻的写作,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其与传统新闻写作的共性,另一方面,又要研究其个性化因素,探究发展变化的新规律。在课程教学当中,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如不同网站的特性分析,让学生明白其新闻来源,是属于拷贝其他媒体的新闻还是原创,目前网络媒体上的新司,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复制新闻和原创新闻。所谓复制新闻,是指从传统媒体上复制来的新闻。原创新闻是指以下两种情况: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第二就是对来源于其他媒体的新闻进行重新编辑或改写。分析网民浏览新闻的特点,就很容易发现,因为每天新闻数量非常庞大,受众在浏览阅读时,吸引眼球的注意力经济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网民阅读新闻,首先是被主页上的新闻标题所吸引,然后才有点击阅读行为。网络新闻的标题、网络新闻导语、新闻正文、布局,关键词或背景链接,延伸性阅读等多级性特质对吸引网民的系列的阅读行为,作用重大,这就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详细跟学生分析网络新闻的特点,尤其是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由于网络新闻受众在浏览网站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网络广告的干扰,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受众对新闻的集中度,较之印刷媒体,“专一”的程度有所降低。最终导致网络受众在阅读网络新闻时,明显表现出跳跃式阅读倾向,即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极大。因此要求在写作新闻导语时,可以尽量多使用概括式导语。尽量做到在阅读者目光移开之前,为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新司内容。

三、分媒体实践教学的深层次内涵

1.在熟知媒体差异性同时,加深学生的新闻策划能力训练。

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熟知不同新闻媒体写作的要求,这是专业训练的基本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媒体的发展空间,那么就对学生要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提高学生的新闻策划能力,在培养学生新闻策划能力的过程中,除了了解新闻策划的共性之外,也一定要有分媒体的概念,也就是说根据媒体的表达特性进行高效策划。如同样是捐资助学的策划,那么在报纸、电视以及网络当中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在报纸当中更多地是用版面策划的形式,通过照片加文字,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情的形进行展示:在电视策划当中,可以加上宣传片,通过现场同期、画面直接展现或策划活动等方式进行立体呈现;而对于网站来说,通过通过开辟专、]的网页,通过反复网页制作等形式,提高策划效果。在整个策划过程中,如果不熟悉媒体运作特点,活动的效果就一定会打折扣。2.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所在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2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一) 新闻采访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和流程, 是新闻业特有的社会活动, 主要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能够使新闻报道更具新闻特性, 深入实际进行调查、访问、分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挖掘新闻线索、获得新闻事实、整合新闻资源的重要手段, 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随着我国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 新闻媒体越来越多, 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必须把握“时间性”这个特点, 能够对新闻事件进行快速反应、快速采访、快速整合和快速反馈, 否则就会延误新闻的时效。新时期新闻采访还要求新闻记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采访, 必须把握新闻采访技巧, 既要多跑、多深入一线, 又要多问、多记、多看、多想,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二) 新闻写作的内涵和要求

新闻写作作为新闻制作最为关键的环节, 直接决定了新闻的质量和效果。所谓新闻写作, 就是围绕选题, 依托采访, 对已经掌握的新闻素材特别是通过新闻采访获取的新闻事实进行加工、整理、升华的过程, 是对新闻采访的提炼和升华。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新闻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对于制作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的新闻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和文字功底, 必须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有所掌握, 才能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鉴别力, 才能对新闻采访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新闻记者必须把质量和效率作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 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写作的优质高效和严谨严密。

二、新闻写作与新闻采访的联系

(一)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在新闻行业有这样一句话, 那就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 可见新闻采访的重要性。我们说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无论是从新闻制作流程, 还是从新闻制作质量来看, 新闻采访从根本上说是新闻写作的第一道工序, 如果不进行采访就开展“闭门造车”式的新闻写作, 根本不可能体现新闻写作的真实性。新闻写作需要新闻线索、新闻事实和新闻资源, 而这些的获取必须通过新闻采访来完成, 这是重要的材料基础。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掌握深入的新闻事实、详细的新闻资源, 对于撰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能够提高新闻写作的层次和水平, 这是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情况, 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得心应手。

(二)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升华

我们说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的升华, 主要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是对新闻采访主题、新闻采访导向、新闻采访资料的提炼和升华。尽管从本意上说, 新闻采访的过程也是获取资料、深入思考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新闻写作的“腹稿”或者“勾画”, 但并没有进行升华。因此在新闻写作过程中, 实质上就是对新闻采访的主题、导向、资料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在提炼和升华过程中, 必须要对新闻采访所获取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在庞杂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素材当中, 必须通过综合整理和研究分析, 对各类素材进行重新排列组合, 提炼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并进行谋篇布局和组织撰写, 特别是在舆论导向方面, 新闻写作必须要从获取的资料当中进行筛选, 使舆论导向符合主流而不至于偏离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撰写出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新闻稿件。

(三)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互动

尽管新闻界有“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说法, 但本文认为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新闻记者只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互动性,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这种互动性的突出表现就是, 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 必须要对新闻写作的主题、内容和框架进行必要的准备, 否则新闻采访就会缺乏针对性甚至“无的放矢”;在进行新闻写作之前, 必须对新闻采访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整理, 如果缺少综合分析整理, 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 新闻写作就会缺乏高度、深度和广度。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3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与传播新闻的能力,以期为我国的新闻业界培养合格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人才,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仍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对媒介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作为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在课程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教学方法,如他提出的六种教学模式:对话式练习、作坊式课业、大篷车课堂、案例学习法、情景模式练习和新闻现场练习等。他还引进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带着学生重走长征路,到孔庙讲新闻学,探访楼兰古城等,在校外实践中借鉴美国新闻学教育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等。然而“清华模式”的成功只是一个个案,它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基础的,这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院校来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媒介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一.精选教学案例,分析与模仿中学习采写技巧

有着25年一线采写经验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高钢在谈及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时,提出了“阅读!阅读!再阅读;思考!思考!再思考;写作!写作!再写作。”的重要方法。[1]说到底,新闻采访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无外乎先模仿再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模仿就涉及到案例教学的运用。

笔者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贯注重对案例的精选。新闻学教育不像其他的教育,必须紧跟实践,因此,课程教学中的案例选择一要新,二要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往往会选择时效性强的作品在课堂上供学生赏析,如在今年上半年的课程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均为第23界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同时,辅以普利策新闻奖的经典作品进行教学。对于所有的案例,不仅仅是给学生观看,同时对案例的采访过程、背景、写作过程都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案例进行点评、分析,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写作经验。当下,中国的新闻业界在新闻写作中还存在大而空的情况,为帮助学生认清现实而不拘泥于现实,笔者对同一新闻事件还注重中外两国新闻报道的比较分析,如对某一火灾事件,笔者同时选择了新华社与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报道,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并思考哪一种报道模式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模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开放式教学中提升采写能力

开放教学源于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者的主张。“开放性(open-mindedness)是一种认知物质,意味着在教学领域里追求构建机动策略的意向。开放性教育是从突破封闭性教育体系、革除传统教学弊端入手,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为目标的教学理念”。[2]

融媒时代为了应对信息传播形态的变化给传统新闻生产带来的巨大挑战,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改变传统课堂讲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开放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独立性。因此,在《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特别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讲到新闻采访中记者必须注重观察,同时将对细节的观察通过镜头以及现场的解说传递给受众时,笔者会选择大量的新闻图片,或者将新闻视频中出镜记者的解说词去掉,由学生根据对新闻图片的观察以及新闻视频中场景的观察,担任出镜记者一角,对现场情况进行解说传递。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专门设定了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景。除给学生观看相关新闻发布会视频外,还专门准备了特定的新闻事件,让学生扮演新闻发言人及各媒体的新闻记者。通过角色的扮演,往往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所举办的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有激烈的交锋,也有幽默的交流,发布会结束后还出现了不舍不弃的追问情景,学生们课后都表示这是大学期间难得的一种体验。新闻发布会举行后,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让学生印象深刻,也从中扎实地学到了采访的技巧。

三.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采写经验

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教学绝不能仅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必须要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所在的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视的,在课时安排上做到了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这就从时间上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施行。光有理论,没有实践,学生在校期间是无法积累到真正的采写经验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实践教学。

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化。新闻报道是有着较为细化的流程的,因此,笔者在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时是按照新闻报道的流程进行的,即发现新闻线索——进行文献研究和采访策划——采访的前期准备和规程的实施——采访素材的采集和补充采访的进行——写作主题的确立——新闻报道的出炉。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自己的实践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记录进行针对性指导,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细致入微。

其次,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分组教学。一个班以6-7个人为一小组,确立组长,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走出校园,教师每次跟随一组进行采访,注重观察学生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课程小结中提出。写作环境中,则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稿件,以适应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学生稿件完成之后,先由学生自评,然后其他学生点评,之后老师给出意见,最后学生根据综合意见进行修改。通过这一过程循环,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单纯的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根本不能达到提升学生的采写能力的目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以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课后时间与人沟通、参与社会实习。鉴于地方院校媒体资源的匮乏,笔者鼓励学生要学会推销自己,利用寒暑假向各大媒体提交实习申请。在笔者所教的学生中,就有2004级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通过投递简历顺利申请到跟随我国著名揭黑记者王克勤实习的机会。这为学生采写经验的积累、及至未来的就业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革新考核方式,注重采写实际技能的培养

传统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30%的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也体现不出学生的采写能力。因此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而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还必须配合有效的考核方式。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必须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能力提升,因此,在考核方式上要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加平时表现的方式,而将实践环节纳入到考核中。教师在每一次实践环节都应该及时给学生评定一个分数,这个分数将决定学生期末考核的总评成绩。同时,期末考试在期末总评中的成绩比重必须有所降低。根据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所在院校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考核设定期末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40%)+实践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20%)+平时总评成绩(20%)的考核模式。虽然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仍旧最高,但考试内容的设定了较为灵活,且必须是开放性的题目,绝不是靠背书就能拿高分的。这一考核方式的设定对于当前地方院校而言应该是相对比较合理的一种模式。

时代总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探讨绝不能脱离现实、停滞不前,尤其是新闻学的相关教育教学的改革。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实践能够帮助深化理论,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一条适合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路子,以适应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为社会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注释:

[1]高钢.新闻写作精要[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4

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新闻性也称专业性。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⑵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⑶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⑷灵活性。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⑸持续性。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

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

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0年**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

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

新闻采访与写作试题 篇5

无冕之王:新闻学词典“无冕之王”一词最早出现在 19世纪的英国。当时,《泰晤士报》被称为英国上流社会的舆论权威,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这些报纸主笔是“无冕之王”。后来,西方新闻界泛指记者为“无冕之王”,认为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众人之上的特殊地位。这一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前已传入我国。

新闻采访:是新闻材料的采集与对采访对象的访问的合称。

体验式采访 :即记者参与被报道者的生产实践和工作实践,亲身体验他们劳动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中进一步采访。也称亲历式采访。

采访的工作路线:身入”与“心入”

“身入”与“心入”:也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包括体现和达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等。它是媒体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的大体框架。

新闻策划: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对传播全过程进行决策和谋划,从而制定报道计划作为指导传播活动有效开展的依据

新闻笔法:所谓笔法,西方叫叙述学,我们指的是运笔的技巧,行文叙述的方式。一般的文学写作,都有自己基本的笔法,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排比、倒叙、插叙等。新闻写作也有自己的笔法。

倒金字塔结构: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这种结构犹如倒置的金字塔,因而得名。

金字塔结构:实质是顺叙法,往往按时间顺序来安排事实,先发生的放在前面,后发生的放在后面。 写作题:

倒金字塔的结构排序及其特色:(导语)最重要的材料(导语的补充和展开)次要材料

(按重要性依次排列下来的材料)最重要的材料

特色:1)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性程度递减依次写下去。(2)一段一般只写一个事实。(3)全部陈述事实,记者不发议论。

4、优点:(1)可以快速写作。不为结构苦思。

(2)可以快编快删,删去最后段落,不会影响全文。(3)可以快速阅读,无需从头读到尾。 新闻标题基本概念:

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它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2、消息的标题不能与文艺作品标题那样“含而不露”,要“一语破的”,点明新闻报道的精髓所在。

3、消息标题和通讯标题也有区别。消息标题侧重于标出动态,告诉读者正在发生一件什么事情。通讯标题可动可静,亦实亦虚,通常是主标题作虚题,副标题作实题:在镜头没有到过的地方

新闻标题的类型:

1、单一型:一行主标题。主标题也称正题,字号最大、最显著的地方,一般用来点明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或观点

2、复合型

• 引题+主标题 • 主标题+副题 • 主标题+主标题 • 引题+主标题+副题

• 注意事项:新闻标题不管何种类型,必须有一个是实标,要实际。另外的可以是虚标,即内容抽象含蓄,或以说理为主,侧重说明某个原则、道理、愿望等。一般引题以虚标居多,副题实标,主标题可虚可实。

新闻标题的制作技巧:

1、借用修辞格,增强表现力

2、借助于标点、符号和数字,增强消息标题的情趣 导语的写作要求:

1、导语必须有实质内容;

2、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大体上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①、最新鲜的材料。

②、要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写作导语。③、选用最有趣、最富有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写作导语

3、炼字炼句,力求简短——部分要素式导语

4、力求优美生动  拟定采访计划:采访既然是为了写作新闻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调查研究活动,那么在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就应该制定出采访计划。这种采访计划,可以熟记于心,也可以写成书面提纲。越是重大的采访活动,计划越应该周密,提纲越应该细致。 采访计划基本框架:包括A.具体采访计划与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两个层次——  A、具体采访计划:  1.采访标题  2.采访时间、地点  3.报道思想:  4.采访对象:要采访哪些人  5.采访内容:要采访的具体内容  6.采访方式方法:主要的采访方式、方法  7.提问设计:主要问题设计  8.其他:如经费、人员、硬件设备等 B、宏观报道策划方案

 对一个新闻事实的整体报道方案,即从哪些方面进行报道的宏观把握。 要点:

 全面报道与重点报道相结合;  深度报道与花絮报道相结合;  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相结合;  宏观分析与微观求证相结合;  问题报道与正确导向相结合。 简答题

1.西方记者选择消息源的标准

 知名度高的新闻人物·

 处在易经常发生新闻的机构的人  能给记者提供广泛看法或新闻背景的人  某方面有一定权威的人

 具有准确地观察、说明和预测事件的知识和能力的人 2.接近采访对象的“由头”

 从种种经历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熟人、熟事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从兴趣、爱好中寻找接近的“由头”。

 从生活方式、家庭成员,或者彼此曾经从事过同类工作,或者受到同类教育等找到接近采访对象的“突破口”。

3.艾丰的六个“不要提”

一、不要提太大的问题。(不要企图“一口吃个大胖子”)

二、不要提过多的外行问题。(一点不提是难以做到的,但要争取少些。)

三、不要提暗示性的问题。(即不要强加于人,给人竖根“杆”,让对方“顺杆爬”。)

四、不要提过于轻率的问题。(毫无意义和目的地卖弄技巧,会导致提轻率的问题。)

五、不要提太“硬”的问题。(就一般情况、一般对象、一般记者而言,直率不等于生硬。)

六、不要提审问式的问题。(即要善于引导,在交谈中发问,在发问中交谈。)

4.选择最佳角度的方法

• • • • • • 选择最能切中要害的角度; 选择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角度; 选择读者最易接受的角度; 选择读者关心的角度;

选择时空距离最接近读者的角度; 选择最富有人情味的角度。

5.主体部分写作要注意哪些问题?

处理好主体与标题导语的关系;处理好主体与主题的关系;注意报道中的转折和链接。6.恰当地使用引语的几条基本原则:

①重要人物说的重要的话②采访对象说的一些独特的话③采访对象使用独特方式说出来的话④所引用的话要完整,符合文法规范,要将诸如“这个”、“那个”等口语和不适合书面表达的粗俗语言删除。7.田流的四个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有关政策闹清楚,也可以叫做“政策准备”  对将要采访的问题的全局作一个概括的了解  情况、资料的准备

 进入采访前夕的“临战”准备 8.用事实说话的具体技巧(1)一般用第三人称叙述(2)注明消息来源(3)注意报道的平衡性(4)再现现场(5)捕捉细节(6)通过对比 9.新闻语言的生动

(1)要善于运用新鲜有特色的语言(2)多使用形象化语言(3)多用动词、用准动词(4)要刻画细节

(5)寓庄于谐,表现生活中的情趣。

(6)要交替使用记叙、描写、引语等多种表现手法(7)具有时代气息

10.寻找新闻由头的方法:

新闻采访与写作(6) 篇6

我校在11月12,13号隆重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七十周年校庆。众多成绩斐然的校友,在这两天荣归母校。面对母校的新面貌,回忆昔日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友们感慨万千!

学校变化真的很大!

“学校真是变化太大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位刚从长沙直奔永州的2002级新闻系校友,跨入校园大门激动地如此说道。与随访的记者谈到母校的以前,他说,“你们真幸福啊,以前条件可没有这么好,那时候举办个舞会,或者举办个活动什么的,就在学校的一食堂那举行,环境十分简陋,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对于学校的变化校友是最有发言权的,当然也不光是校友,日日夜夜生活在学校的同学们同样也有此番感受。曾经一下雨就会沾人一身泥,溅人一身水,即使是晴天也不好受,车子驶过便是尘土飞扬的一条条道路,如今都换上了黑亮黑亮的新装,不但不会出现上述问题,而且整条条道路通畅无阻,干净如洗。喜欢打篮球的同学们,则对学校新建的塑胶篮球场充满喜悦之情。一酷爱篮球的同学说道“曾经的篮球场,地面是简单的水泥,不但坚硬,而且地面还有许些坑坑洼洼。下雨天就积水,晴天就尘土飞扬。在篮球场打篮球感觉很不是个味。而现在,看看绿色的塑胶,维修好的篮框,这么好的条件看着都舒服打起篮球来就更有劲头了!”其实这都是学校变化的一点点,看看那新建起的一栋栋一幢幢的教学楼,宿舍楼,直入云霄!校友们无不感慨到“学校变化真是太大了!”

自强不息的校训,助我成功!

“是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改变了我的命运。”02级新闻系一校友谈及自己现在美好的生活,深情的对随访记者说到。回忆在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校友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依恋之情。他回忆自己的求学历程,回想着他的成长,他说:“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让我读完了本科,又让我坚持了读完了硕士,继而读到了博士生。我现在被分配到了长沙市政府,给政府办公,条件很好。这都得感谢母校对我的栽培。是它养育了我的梦想,是“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持我求学到最后!学校的这一校训,鼓舞了当时迷惘的我们,让我在校训中得到了勇气与担当!我从心底里感谢学校对我的精心栽培,真心祝愿学校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校友语真亦更切!

经验交流,忆母校,托期盼!

众多校友在母校召开了经验交流会。他们说“开经验交流会,让自己重新回忆了母校生活。同时以自己的些许经验希望可以给同学一些帮助或者些许感触。大家一起进步,希望母校越来越好!”各种经验交流会,在一片期待中开展了起来。新闻传播系2006级校友胡宇迪11月13日晚在一教多功能报告厅讲座,同新闻系学子畅谈人生经历。数学系优秀79级校友刘伟俊也回校为数学系师生进行《有限群中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讲座。生化系81级优秀校友、现任中国科学院环境河流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余辉为生化系学子作了一场生动的学术讲座。心理中心邀请电子系优秀校友唐筱荣作工作交流。美术系2000级工艺美术班毕业的优秀校友罗日葵在此开展了《从设计到施工——室内设计的实践应用》专题讲座。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 篇7

1.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特点

1.1 新闻采访的性质与特点

究其本质来说, 新闻采访就是一种调查研究。作为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记者, 不是新闻事件的当事人, 对新闻事件没有亲身的体验, 只有通过对新闻当事人和客观的对象, 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进行直接的调查和了解。从某种程度来说, 采访的过程也是记者和通讯员认识事物的规律的过程, 需要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找出真实的情况。新闻采访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行业, 通过访问、调查、观察、分析、对比等综合手段, 能够实现了解事情真实情况的目的。广泛的传播性是新闻的特点, 新闻对生活的干预强烈而深远, 实践性极强, 绝不是部分人所认为的是简单的虚、空、形式主义工作。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只有做到了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实践性, 才能保障新闻的客观和真实性。对于新闻的本源来讲, 新闻是第二性的, 事实才是第一性的。

1.2 新闻写作的性质及特点

新闻写作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一般意义上认为, 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基础, 全面、及时、真实地将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整理和传播的写作过程, 这里面, 真实依然是第一要素。对于新闻写作的认识和理解,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认识不同, 而且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 不同时期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新闻写作必须要客观、真实、有价值的特征, 是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尊重的, 这与其它任何的写作方式都有所不同。

2. 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人们常说“文章当为用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采访与写作就是鱼与水的关系, 相互依存, 不可替代。就一般规律来说, 文章只有有用, 才能去写作, 采访, 从这个方面看, 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目的。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 采访在先, 写作在后;采访必须要保证采到的是新闻事实, 不然写作就是无本之木, 无根之草。

在中国石油, 特别是辽河油田, 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束滨霞的事迹在油田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首先的条件, 是这个人, 或者说这个先进人物有先进的闪光点, 有值得书写的事迹, 然后, 通过许多记者们广泛深入地开展工作进行挖掘, 对大量与他本人有接触的人进行采访后, 才进行广泛的报道, 最后形成了深厚的氛围。这里新闻是第二性的, 由事实到新闻, 新闻采访是第一环节。在对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束滨霞的报道中, 报道了他长年加班身患疾病的事情, 为这个新闻的写作和报道提供了好的材料, 使读者受到深深的感动, 衬托出了一个尽职尽责的劳动模范形象, 具有非常强的说服力。可以肯定, 如果不能深入采访, 不掌握细致的材料, 集团公司劳动模范束滨霞的报道一定不会取得那么大的反响。

有人说“三分写, 七分采”, 采访时间多于写作时间,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这确实符合新闻工作的规律。反之, 如果“三分采, 七分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 使人为想像、华而不实、不接地气、艺术加工等情形出现, 这会违背新闻的一般规律。只有注重掌握材料的“采”, 才能把更全面、生动、准确、深刻的材料更好地丰富起来, 这是写好新闻的前提。只有一流的采访才能造就一流的记者。精心写作, 一定要有深入的采访作支撑, 这样才能真正打造出优秀的新闻精品, 让读者喜闻乐见。

如果对采访与写作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三个方面的结论:一是写作是采访的结果。采访一般都占据记者在整个新闻过程的大部分, 是新闻生产过程中最生动、最艰苦、最活跃的部分, 这部分也是最能够看出记者是否用心、是否用足功力的部分;所以有些人说“采访是报道成败的关键”。客观地看待采访与写作的关系, 其实就能够说明采访就是离事实本源最近的准备工作, 是最直接的, 也是处于第一位的。如果新闻采访没有出彩, 新闻报道就不可能精彩。

二是报道受采访制约。这个道理也是简单易懂, 如果没有采访作基础, 报道就成了无米之炊, 无论怎么去用手法, 创新意, 都不会有新闻价值。所以说, 采访本身主导着写作, 具有方向性的作用。一个记者能够用什么方式采访、采访中用了多大的精力、采访的质量好与坏, 最终都会在写作的作品中得到发现。如果采访简单而快速, 吃快餐, 一般就会是个简单的单一报道, 或者就干脆做个短讯报道, 如果采访全面而且深入, 就能够写出深度有分量的报道。所以说, 报道形态取决于采访的态度, 以及采访的成果。如果观察和描写为主, 这样的新闻通常会带有视觉效应, 一般可以作为现场特写的样式来出现。报道的效果和品位、质量, 是由采访的质量决定的。

三是写作与采访互动。采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不能说写作就不重要, 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虽然写作会受到采访的制约, 但不能说写作就一定或者完全被动。在新闻报道活动中, 哪个方面出现问题, 都不会成精品。采访与写作有机合作, 相互呼应、相互制约。比如采访时, 记才获得了足够多的优质素材, 却不能将主题很好地提炼, 没有找到好的角度去发现和写作, 那就会浪费了大量的采访心血, 让它付之东流。写作形式和恰当的技巧, 也是展现新闻的重要手段。尽管在流程上, 写作处于采访之后, 但应在采访过程中, 就要不断加以考虑, 酝酿和思考, 决不能等到采访全部结束, 再从头思考如何动笔, 那就是过于僵化, 而且会贻误战机。记者在获得采访的大体情况后, 就要在采访中考虑是写特写、消息、还是通讯?在采访过程中, 注意把握搜集材料的方向, 有侧重去收集更适合写作载体的内容, 收集更好地表现主题的内容, 收集更符合文章结构的内容。同时, 采访一旦结束, 记者其实就应该心中有数, 对所采访和写作的新闻处于什么地位, 重要性如何, 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 甚至在报纸版面的位置都能有个大致的定位等等。只有通盘考虑, 才能掌握先机, 这样的采访才会做好, 目的性才会突出;同时, 也只有早打算、早思考, 才能使报道得到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同时更好更深入地进行采访, 充分发挥写作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 采访为先, 写作关键, 写作与采访相互制约又共有能动, 这就是对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客观认识, 只有正确认识这种关系, 才能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摘要:新闻报道的生产过程, 就是新闻工作者努力发现新闻线索, 并进行深入思考加工, 完成最后作品的过程。这其中需要经过许多环节, 新闻采访处于新闻工作的最前沿, 也是最基础的准备环节。新闻采访必须以写作和传播新闻为目的。新闻写作以采访为基础, 二者实现完美结合, 就成为多种形式可观可读的新闻作品。所以说, 新闻采访与写作并不是单一或者是分割的, 而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能否进行完美的结合, 是新闻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

简析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新闻;采访;写作

前言

本文介绍了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过程中努力的途径和方向,其中着重论述了培养新闻采访能力的途径。同时提醒新闻从业人员也应注意对新闻素材的利用,应该培养一双“慧眼”以辨别纷繁复杂信息中有价值的“珍珠”。对于网络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应注意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过无论如何新闻从业人员都要从自身能力抓起,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一、对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1.当今社会新闻具有多样性。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极其重要且不可取代的方式也必然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分类标准,新闻可以被分为许多种。例如按新闻事实发生状态分,有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按事实发生与报道的时间差距分,有事件性新闻与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有国际性新闻、国内性新闻、地方性新闻等,

2.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概述。新闻采访是指记者或其他新闻工作人员通过观察、询问被采访对象、与被采访对象交谈等手段,获取公众广泛关注或产生重大影响可能的信息的行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只有通过新闻采访获得信息,新闻写作才有扎根的土壤。新闻采访要求采访人员尽最大可能获取最客观真实且全面的信息,而新闻写作也同样要求最大限度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努力成为“事实的搬运工”,而不是“话题的制造者”。在新闻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的能力和道德同样要经受严格的考验。

3.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新闻写作是对新闻采访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包装”过程,二者都是新闻产生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新闻的采访和写作之间有着难舍难分的关系。在采访过程中,新闻工作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所采用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不同,工作人员获得信息的真实程度和信息容量也必然不尽相同。而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新闻写作人员的文风、措辞、对新闻采访获取信息的筛选也对最终传递给公众的新闻的真实性有着重大影响。新闻报道中因措辞不当而使新闻事实被歪曲或曲解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提高新闻从业工作者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能力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重中之重,更是当务之急。

二、培养新闻采访写作能力的途径

1.提高新闻素材利用能力。为避免新闻报道中新闻素材利用不当、素材挖掘不深和素材分析观点肤浅单一等常见问题,新闻工作者应着重提高对新闻素材的利用能力。应从拓宽知识面入手,在思想和知识储备方面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新闻工作者在接触到新闻素材时才能够做到充分理解素材,才有可能挖掘出现有素材“背后的故事”。在充分“吃透”新闻素材后,编辑人员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达到使新闻观点明确、事实突出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以丰富的论据论证新闻,可以使得新闻事實得到升华,避免了肤浅的报道。

2.简析提高新闻采访能力的途径。采访人员在被采访者接受采访之前就必须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准备过程中,采访人员要充分了解被采访者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以便在采访过程中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并提高信息真实性。采访人员要明确自己的采访目标,即“我方想要了解哪方面的事实”,在采访过程中,采访人员要努力营造适当的采访氛围和环境,这是新闻采访成功的第一步。采访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谈话技巧,以保证采访过程中双方的对话“不跑偏”且顺利进行。采访人员要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发言,并保证及时而适当地回应采访对象;要能够“透过表象看本质”,由被采访对象所给的信息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并深度发掘;采访人员要做到措辞得当,以准确、生动、质朴、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观点或保证对话的顺利进行;采访人员要及时做好采访记录,最大程度上保证采访记录真实、详实。

3.简析新闻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面对深刻报道,应以小见大,使题材重大、背景深厚。深度挖掘新闻内涵,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新闻素材。根据新闻内容在消息、评论、通讯等多种新闻体裁中选取最佳报道方式,灵活运用写作技巧,尽可能丰富而全面地佐证新闻事实。突出中心内容,不可漫谈没有目标,以致于整篇新闻报道都是空话废话荒唐言,令读者摸不着头脑。只有中心内容突出,一篇新闻报道才能够体现其价值,才能够发挥好信息传播媒介的作用。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网民数量迅速增长的当今社会,网络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新闻的另一个“用武之地”。网络新闻以其时效性、便捷性方面的优势迅速抢占了新闻界的高地。在网络新闻写作中,新闻从业工作者要注意使语言尽可能地幽默生动,尽可能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新闻事实传播给广大网民,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网络社会。

结语

当今社会中新闻内容愈加多样,对新闻从业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必要的,希望本文对新闻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珍珠.,全媒体时代电视编导的创作技巧探讨[J].探索与争鸣,2015(06)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下一篇:青年人要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