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案教学设计(精选10篇)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③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②把握诗歌的结构。③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板书:
历史意义(2、3)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研讨与赏析(上)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③语言运用。○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研讨与赏析(二)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点 评
一、教材分析
亲近师长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 这个单元中心话题要感恩父母和师长。蒋老师执教的是该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天下父母心。教材编写中, 主要是依托父母给了我们生命, 并且在哺育我们成长过程中无微不至地爱护和关心,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幼小的生命, 体现出父母爱是世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从而引导我们要学会感恩, 有一个感恩的心。这也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纯朴的人性体现。
二、课堂教学亮点及评析
[亮点设计]
故事会:《牛妈妈的故事》
目的:感受母爱之情是世上最无私最伟大的。
学生:闭目端坐, 静听讲述。
老师:深情地讲述《牛妈妈的故事》。
要求:静听故事会, 写出几件父母爱自己的事例, 深情地回味爱的味道。从现在做起来, 树立理想, 实现自己的理想, 以此来报答父母的爱。
《牛妈妈的故事》:在青海省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1.5公斤这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一天, 一头老牛突然挣脱了主人的缰绳, 跑向沙漠里惟一的公路。终于, 送水的军车来了, 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能力迅速地冲向公路, 军车紧急刹车。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 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 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 双方依然僵持着。这时牛的主人来了, 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 牛被打得皮开肉绽的, 衰衰叫唤, 但还是不肯让开。鲜血渗了出来, 染红了鞭子, 老牛的凄厉喊叫声和着沙漠中呼啸的风声, 显得分外的悲壮。一旁的送水战士哭了, 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1.5公斤左右, 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 老牛没有喝下以死抗争得来的水, 而是对着夕阳, 仰天长啸, 似乎在呼唤什么。不一会儿跑来一头小牛, 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 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 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 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 在一片静寂无语中, 它们掉转头, 慢慢地往回走去。
[赏析]
本课重点是讲述父母的心, 老师并没有直接用人类的例子来阐说父母之心, 而是用动物老牛的故事来烘托出来, 这是教师的最高明之处, 更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世间无处不在的父母之爱。要求学生们听完故事后, 写出或说出几件体现父母爱我们的事例, 这更体现教师的用心, 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爱, 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有话想说。我还记得有位女生在述说母亲在她高烧不退的夜晚, 拖着残疾的病腿, 背着她向前一步一步挪着, 把她送到医院, 女生边讲述边哭泣, 她的情绪感染了很多学生, 最后同学们都忍不住哭出声来, 我心里也渗起阵阵的酸意。师乘机问:“世上最无私的爱, 最伟大的爱是谁给予我们的?”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父母。”师:“那我们长大后对父母怎么样?”生:“长大后我们要好好地报答他们。”师:“那我们长大后如何才能有能力回报父母的爱呢, 我们只有学好本领, 让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因此, 现阶段我们要有奋斗目标或自己的理想, 按照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去努力拼搏。”“同学们, 让我们高呼, 我有目标, 我有理想, 我要拼搏, 我要奋斗。”“我有目标, 我有理想, 我要拼搏, 我要奋斗。”高声的呼喊, 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 更多的是对“90后”的期待与欣慰。在对教师的神来之笔惊叹之余, 更多的是对教师的理想教育渗透的把握之度精确的佩服。理想教育穿插太多, 则偏离本课重点;太少, 则不能体现理想教育渗透, 而本课师运用得恰到好处, 不多不少。
三、观摩后的思考
人们喜欢用“70后”、“80后”、“90后”来形容不同时代的人。每个时代造就了每个时代人的特征, 当我们谈到“90后”时, 更多地主观认为是颓唐一代,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目中无人, 骄傲狂妄。更不用去问他们有没有理想, 有没有感恩的心。我曾经感叹他们对父母是:“最熟悉的人, 又是最陌生的人;最近的人, 又是最遥远的人。”但通过本节课, 我重新认识了他们, 谁说“90后”不如人, 中华儿女代代红。
小课堂, 大人生, 课堂教学搭平台, 理想教育唱大戏, 我想只要我校把特色教育长期推行下去, 就能够创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这场革命, 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梦想人生的追求, 让学生时时有目标, 学习有动力, 心灵有方向。让他们在不断实现的目标中, 向人生理想不断迈进, 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变革人才的培养模式, 实现学生主动和创造性学习, 而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动力就是学生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其最佳的途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理想教育,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运用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树立其远大的理想。
关键词 理论 风格 践行 理想课堂
喜欢听专家们上的课,课堂上那先行独特的教学理论、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尤其是他们能用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教学机智去捕捉、去重组课堂上出现的信息资源,在处理一个个棘手的问题中展现自己精湛的教育水平、教学功底。这让我认识到: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离不开设计者的“真心、用心、耐心、匠心和苦心”。
一、真心的找寻起点
美国当代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教学。”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认为:“数学课堂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生命活力,有发展的潜力,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兴致和需求、思考和灵感来参与课堂学习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根据真实情况开展教学。
二、用心地激发兴趣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发现少的是兴趣盎然,多的是欣然应答。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没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愉快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争激励法等来激起学生要学、乐学的欲望。
记得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我制作了一个由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当课件刚在屏幕上演示,我就发现学生的眼光中多了些惊喜,有的更是兴奋得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的教学情形可想而知,他们主动告诉我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哪些平面图形的的面积计算已经研究过,只要再会求梯形的面积,就能求出整个机器人的大小了……勿需我复习与衔接,自然而然地激发了学生对梯形面积的探究热情。由此可见,当我们的教学一旦开启了学生的兴趣之门,就能发挥巨大的魅力,从而牢牢地吸引学生,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乐此不疲。
三、耐心地关注倾听
善于倾听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注重的是与学生的沟通。通过有效的互动,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和领悟程度,只有教师心中有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来自于学生的发言,那么,怎样倾听学生的发言呢?首先应该具备一种谦逊的态度和意识,我常在学生发言时上身前倾(有时还会上前一步)、面含微笑地注视着他,这样做是给发言者一个信息:我在认真倾听你的发言,我在乎你的发言;同样给其他同学一个信息:老师都这样重视他的发言,同学们更应该重视了。发言者从老师和同学那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则信心倍增。其次,倾听就要有评价和引导,盲目的倾听是没有效果的倾听,学生个性化的发言往往是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产生的。另一方面,孩子发言时常常会把握不住重点,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而不是粗暴地打断、无情地否定或随意进行评价。
四、匠心地顺学而导
“教学的技巧在于能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以预先设计的环节来展开教学,然而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比如“学生把课中要探索的结论在课始就说出来了”“不难的一个问题,学生却卡了壳”,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还是重视学生的反馈信息,机智地作出相应的变动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五、苦心地研读教材
如果说关注学生是上好一节课所需的前提条件,那么,备好一节课,则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工作。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从现在的课程改革来看,教师不是要有“一桶水”“一池水”就可满足,而是应当做到“长流水”。这些“水”从哪里来,那就是吃透教材。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依据。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素材选择、教学要求和呈现方式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促使教师必须走进新教材,认真研究、深刻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切实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要求。吃透教材就是要把握新知的生长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广度,把握教材的关键处,要钻研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书多看一遍,就会多一层理解。第一遍,应了解这节内容的整体骨架,第二遍找出重点难点,第三遍注意细节,第四遍整体归纳,形成体系。也就是说要先找一条“线”,然后再找出一颗颗珍珠,最后用线把珍珠串起来,做成一副精美的首饰,备课也是这个道理。其次,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我们要多查资料,了解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在讲课时“左右逢源”“趣味横生”。在讲课时,加些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趣事妙闻,不但能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也是融洽课堂气氛的一副良好“润滑剂”,就像一道佳肴不但要放油、盐,还要考虑加点其他调味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们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以及这些风筝的含义。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重点:体会课题的含义,初步树立自己的理想。
教学难点: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
一、 谈话导入:春天到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放风筝)你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例举各种各样的风筝)。
二、 自主探究:有一群小朋友和大家一样也喜欢放风筝,不过他们与我们不同的是自己扎风筝放飞。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他们都放飞了什么样的风筝?(例举文中提到的风筝)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风筝的含义。(小组内交流)现在大家能用一句话把括第二至六自然段的意思概括一下吗?(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但每一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引导学生体会“理想的翅膀”正是让风筝带着自己的理想越远,越飞越高。
三、 扩展延伸: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生答)用“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句式规范语言。
四、 再读感悟:现在的你们这么努力,相信大家的理想翅膀会越飞越高,越飞越好。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想,再读课文,读出未来的美好。(多种形式的读文)
五、 课后作业:自己试着扎一个象征自己理想的风筝,到郊外放一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读音易错和字形易错的字。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积累本。
一、 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二、 自学本课生字。(师鼓励大家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三、 啄木鸟工作室:1、读音易错的字。2、字形易错的字。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四、 积累好词、好句。
五、习作小练笔:我的理想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节奏,停顿恰当,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象,并联系生活体验,领会诗歌主旨及包含的深刻哲理。
3、理解诗歌中作者对“理想”的阐释及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4、深刻理解后,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5、学习比喻、拟人、顶真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诗歌的朗读训练。
2、学习诗歌的意象,精神的构思,精美的语言。
3、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在诗歌中阐述的关于人生理想的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联想想象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复习第一课《在山的那边》中的诗句:“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用凝成的海”“在山的那边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山”象征什么?“海”象征什么?
(学生回答):“山”象征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的境界。
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自学导航】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练读并自主学习:
1、学生大声朗读:调动情绪,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语调,注意韵律、节奏。
2、学生自主学习:正音、正字、释词。
【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字词并让学生正音、解释,正确理解字词的含义。
【自学导航】
教师再放录音,学生听读并思考: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
3、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师生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组织不好的语言,教师予以指导。
【自学导航】
1、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2、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师生探究】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对于学生的答案应予以纠正、补充,但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三、【即时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蜕变()缀连()倔强()洗濯()
玷污()扒窃()诅咒()鬓发()
2、以“学习”、“爱心”为题仿写第一节诗。
学习是;;学习是;;
学习是;;学习是;。
四、【课后作业】
1、记住生字词,会默写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熟练朗读,要求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
【自学导航】
学生分组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探究】
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对于学生的答案应予以纠正、补充,但不可将答案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学生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
【自学导航】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学会有阅读体验。
【师生探究】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三、【即时训练】
1、以“诚实”为题仿写第八节诗歌
诚实使;诚实使。因诚实而;诚实的人就是。
2、理想是人生永恒的话题,“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那你觉得我们民族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自己的理想又是什么?两个理想有什么关系?请想一想并写下来。
四、【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全诗。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可望不可即:能够望见但不能接近。现常比喻目前还不可能实现的事物。洗濯zhuó:用水或汽油、煤油等物去掉物体上面的脏东西。绝处逢生:在绝望的困境中又找到一条生路。玷diàn污:弄脏。
碌lù碌终生:一辈子平庸无能。离乱:分离战乱。
倔juè强jiàng:性情刚强不屈。怨恨: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海天相吻:天空与海面互相靠近,亲密接触。浪子回头:浪荡不务正业的年轻人改过自新。
坚贞:节操坚定不变。
功勋xūn:指对国家、对人民做出的重贡献,立下的特殊找功劳。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流沙河(1931一),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四川成都。幼学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人四川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进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学习。1952年调入四川省文联,历任创作员,《四川群众》、《星星》编辑。1957年被错误打成“右派”后,从事多种劳作,1966年又押回家乡,劳动糊口。工余研读诸子百家。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1979年底调回成都。复出文坛,又发表许多作品,已出版20余种,如《流沙河诗集》等。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
诗人流沙河前半生很坎坷,历经共和国几个重大时期,遭遇一些重大事件,但仍坚持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奋斗。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理想》一诗正是他的人生体悟。代表作有散文诗《草木篇》、诗《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诗论《十二象》及《庄子现代版》。
2、相关知识:
诗人流沙河二三事 幽默的流沙河
诗人流沙河不仅诗写得好,而且为人为文挺幽默。他写的《Y先生事录》,诙谐之中含着令人心痛的记忆,提醒人们对一个尚未走远的时代(注:指文化大革命和极左时期)的继续反思。他娴熟于正话反说,直话曲说,庄话谐说。因此,文章之中总是弥散着一股不同凡俗的怪异之趣。
爱弄花草昆虫的流沙河
流沙河家整个阳台被芭蕉、常青藤以及许多诗人钟爱而——般人叫不出名的绿色植物所覆盖,遮天蔽日,令人觉得像是身处热带雨林之中,客人来了他喜欢拿出——些小竹篓,说:“我就是喜欢养些花草和小虫虫。喏,这只小虫虫,我们四川人叫姑姑,也就是纺织娘,河北人叫蝈蝈,你看嘛,我的这本随笔中,就有好些个是写这些小动物,写花草植物的:” 写诗讲韵,爱用四川土话朗诵的流沙河
流沙河写诗,很注意诗的韵律,所以,常常在一张纸上涂涂改改,一句句地慢慢拼凑,一字字地缓缓雕琢,像老牛拉破车,嘴里一连嘟哝,手里还要一边查字典,磨磨蹭蹭,斤斤计较,一点也不爽快,当别人纷纷改弦易辙,更新观念,投奔“现代诗”(注:指重意象组合,比较难懂,不多考虑语言韵律等形式的诗)麾下时,他仍钟情于传统诗的形式节奏之美与音韵平仄之谐,讲求诗句的流畅易懂,琅琅上口。但流沙河的好些诗,只有用四川话念才押韵。他喜欢用四川土话念自己的诗给成都人听,很上口,还念了余光中的小诗《乡愁》,群众反应强烈。【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文章脉络
全诗共12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方向性意义)。——理想是:石、火、灯、路,四个“顶针”比喻,形象说明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二部分(第2—11节)分说理想的意义。分三层:
第1层(第2、3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理想有时代性,连续性;一代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2层(第4口7节):理相的人格意义——理想之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理想给人以乐观、斗志、年轻的力量;但理想不应是名利场(“黄金梦”和“荣誉”品)、第3层(第8、1l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成为“大写的人”;理想能使人恢复良知?改造人;理想若受到“玷污”、“扒窃”,要去找回,要提起警戒,要把理想视为生命:若自己抛弃(“失去”)理想,则有极大危害。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人生的重要,第三部分(第12节)总结:理想的实践意义-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今天的理想之“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是明天的“浓阴”。春光明媚,天空晴朗,实现理想,大有作为。
三、写作方法
多角度层次分明地赞美理想的意义。本诗从理想的方向意义、历史意义、人格意义、人生意义等角度,先总分后逐层展开和赞美理想的丰富意义(具体说明见前“思路结构”)语言形象,用具体的一连串比喻,揭示理想的丰富意义:,如第1节中,用理想像灯一样,照亮夜行的路;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形象生动地赞美了人类一代又—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第12节把理想比成桃李的花。比成榆杨的芽,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成果。再如第10节中,把“四人帮”比为“妖魔”,理想被他们“玷污”,就是他们糟蹋,使你不能识别真假、善恶、美丑,因而使共产主义理想被歪曲。后来,有些人对共产主义信念不再坚定执着,以致动摇、丧失,这样理想就好比被“扒窃”。这些语言也很具体形象。
四、重难点导析(1)关于形象
理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选择具体的形象来比喻抽象的概念,引导读者认识理想的重要意义,引导读者通过品味具体的形象来感受理想的魅力。本诗中选择的形象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诗人独特的视觉和真切的体验。挖掘了形象要义,也就找到了解读这首诗的钥匙。
(2)关于哲理
课文是一首哲理诗,耐人寻味的也是诗中的哲理情趣。例如,“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意思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意思是说理想使我们充满斗志,鼓舞我们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这些诗句都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翻看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们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可以为这种哲理作准确的诠释。(3)关于修辞
诗歌中运用以下的修辞方法:
①比喻。作为唯一的本体“理想”,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它的丰富内涵,女n由“石”敲出“火”,由“火”点燃“灯”,由“灯”指弓I“路”,由“路”走到“黎明”,既通俗形象,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整个人类是这样走过来的,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人为理想而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形象化的历程。再如“罗盘”和“船舶”、“还魂的仙草”和“慈爱的母亲”等都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理想对人生积极的指导作用;而将它又比作“折磨着你进取的心”的“海天相吻的弧线”,比作“闹钟”和“肥皂”,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理想的特征。
②对比。如“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以及文末对失去了理想的英雄和失去了理想的庸人作对比,引起读者的深深思考,进而作出正确的抉择。③连珠兼排比。例如课文的第一节,在字面上前后句相互勾连,结构相同的一组句子,有如一串珍珠,朗读起来感觉有一种流动的美,也会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律和一种磅礴的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理想的赞美之情。
④拟人。如“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生动展现出理想巨大的精神力量;“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告诫我们要珍惜理想。⑤对偶。如“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等句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对为理想而奋斗者的期待和鼓励。
【练习解答】
第一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诵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诗歌教学朗诵是重要的方法,朗诵的方式,教师可灵活掌握。
第二题:1.本诗1-3节诗句间的关系是:第一节是总说理想的意义,第2、3两节是开始分说理想的时代性、连续性即它的历史意义。2.首先要明确的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不是黄金梦想。为崇高理想而奋斗,就顾不上个人利益,所以说“理想是一种牺牲”,但我们可以获得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获得实现理想后的喜悦,所以说理想又是一种获得。
第三题:设计此题的目的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形象思维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诗人选用了一些具体而形象的事物阐释“理想”的内涵,阅读诗歌后,我们对抽象的“理想”有了具体真切的感受。同学们交流体会只要有道理,就予以肯定。
第四题: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比喻的魅力,引人生活体验。比喻就是将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由这些比喻,我们认识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诗人的理想价值观。学生有哪些联想,可以畅所欲言。用新的比喻描写心中的理想,可以仿照课文诗句格式,要形象化,有独特的生活体验。
第五题略。【类文品读】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诗中诗人调动了哪些方面的感觉在描写海? 2.诗题为“海”,但诗人并未让海直接呈现在面前,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给你怎样的感觉? 3.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海”的形象?
4、“从一阵阵清风”中“一阵阵”可改为“一阵”吗?为什么?
朱永新教授认为, 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是构建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模式) 。科学而有效地构建自主框架, 能够充分展现学习过程的“轻松、愉快”之美, 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课, 由于教师巧妙构建了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引起学生热情参与数学学习, 并能积极思维, 努力探索, 大大有利于学生后来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教师教学智慧的进一步展示。
在数学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 好的课堂框架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凡响。例如, 我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 首先从我们身边的事例出发向学生提问。
师:我们初一共3个班, 每班42人, 同学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可以得出总人数是126人。
师:能否求出男女生各多少?
生:不能, 缺少条件。
师:如增加条件, 男生人数的2倍比女生人数的3倍少13人, 求男女生各多少人?怎样解决?题目中有哪些信息?
生:可以用方程思想, 设男生人数x人, 列一元一次方程, 求出男女生人数。
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同学小组合作讨论)
生:可以设男生x人, 女生y人, 根据题意列两个方程。
师:这也是运用方程思想, 设两个未知数, 并列了两个方程, 很明显比列一元一次方程要简单得多, 这就是这一堂课我们一起探究的问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 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这个教学片段中没有刻板沉闷的教学程序, 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身其间, 大胆质疑, 把学生置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教师只导不灌, 让学生自主发现, 一个师生合作探究的生机勃勃的教学框架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的课堂, 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 让学生手眼口心并用, 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通道, 让学生潇潇洒洒地走进了数学乐园。在这样的课堂学生享受到的是数学的美, 感受到的是数学的魅力, 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是理想的课堂的一部分。
二、领悟数学方法之妙, 促进学生心智发展———教学的着力点
朱永新教授认为, 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数学新课程标准主张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品味常用的数学方法, 开启学生心智, 这理应成为数学教学的着力点。
面对学生一看就懂的内容, 要让学生品味出“平淡中的不平淡”, 引导学生一步步登堂入室。例如, 我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时候, 先让学生温习已学过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点在圆上, 点在圆内, 点在圆外) 内容,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交, 相切) 内容, 对于它们如何确定, 先领悟它们是从交点的个数上去考虑, 推测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是否有类似的方法, 圆和圆没有交点是相离, 一个交点是相切, 两个交点是相交, 这三种关系通过类比, 同学们很容易弄清楚, 但不同处, 圆和圆没有交点时又存在两种情况 (可以通过演示) 外离和内含, 一个交点也有两种情况, 外切和内切, 所以圆和圆位置关系也就有了五种情形。在此基础上, 引领学生除了从交点个数上去区分, 还可以怎么去判断, 又可以类似与前面内容, 比较d和r的大小关系, 这样通过前后间对比的数学方法, 同学们就很容易掌握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块内容。再如, 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 “相似形”和“全等形”的类比等知识时, 可结合整个初中数学内容前后对照, 运用整体系统的数学思想, 通过挖掘知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要想追寻理想的课堂, 教师就必须好好研究教材, 研究教纲, 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善于联系, 融会贯通,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 才能把数学学以致用。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见微知著、探究品味的习惯, 勇于把埋在知识表面下面的东西, 飘在上空的东西, 拽出来, 挖出来, 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渐渐地融入“平淡天地”, 慢慢地去发现:真正的好境界是天高云淡, 从而达到理想课堂的境界。
三、唤醒学生发展潜能拓宽课堂教学领域———教学的生长点
朱永新教授认为,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学生是自由的个体, 他们的思维也应该是自由的。如果对学生的限制过多, 指导过程过细, 学生自己的思维火花也许会熄灭。因此, 我们要想方设法搭建一些自由平台, 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感觉, 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潜能, 拓宽学生的知识、生活和生命领域, 对他们实施生命化的教育, 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例如, 我在教“旋转图形”时, 让学生自己画, 或者到电脑上去找, 或者到其他资料上去找, 大家相互交流, 体会旋转图形、自制旋转图形和自画旋转图形的生活乐趣, 通过理论实践合作探究, 这样的教学, 给学生自由和宽松的空间, 让学生自由地想象, 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对生活和生命又有新的发现、新的共鸣和碰撞。
实践证明, 有高度有力度的放手能真正唤醒学生潜能。如果放得及时, 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柳暗花明、海纳百川的教学境界;放得巧妙, 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石破天惊、豁然开朗的教学境界。
当然, 理想课堂的标准和理论较多, 值得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去反思和实践。例如,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著名特级教师杨九俊在多次场合, 强调理想的教育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 要积极引导自由的思想, 要基于问题学习, 最终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 一节好课的关键应该是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多向性、延续性以及批判性。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为了理想的课堂, 为了教学的生长, 让我们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地改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抵达教育人生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以疑促读,以读促思,读思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悟”中提高自己,认识自己,形成读书的能力。
一、推敲词句法悟读
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理解词语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引导学生推敲词句,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感悟课文内容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詹天佑》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全文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本课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再让学生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杰出” “爱国”、以此了解全句的意思。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个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自读课文,分组讨论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什么;紧扣“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展开思考,抓好有关的重点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加深理解,并认识它们在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同时在指导学习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动搜索的位置上,从中学会从中心句入手学习课文的方法,为课外阅读,今后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诵读体味法悟读
诵读是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也是检验学生是不是已经对课文内容有所领悟的一种方式,如果学生进入课文所描写的境界,读起来自然能够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语文的魅力在于学生带着情感阅读,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内心,触摸心灵最细腻、最微妙、最美好的情感。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加强感悟,体会意境。阅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更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教师透彻的讲解、琐屑的分析无法传达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课文课堂应该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教师要在课堂上“吝啬”自己,把读书、思考、讨论的空间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阅读、细细品味。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情感的切入点,挖掘主题内涵,引导学生的层次朗读,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心灵体验中,达到心灵净化,情感熏陶。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想象理解法悟读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利用创设的情景以及教材中固有的形象性,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得到情感的体验,以体现训练的丰富性、创造性、鲜活性和有效性,实现“骨肉相连”的“味美”而“意无穷”。如: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在引读完课文后紧紧抓住了以下问题:什么消息使肖邦悲愤欲绝?(“悲愤欲绝”是何意?)肖邦是怎样做的?给学生创设、提供想象的契机:请大家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的情景,以及波兰人民听到肖邦的《革命进行曲》时振奋精神、奋勇抗争的情景。(此时教师应以足够的耐心与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同学们根据书刊中写的、电影电视看的等已有经验,纷纷加以想象。在描述自己的想象内容是,还穿插运用了许多成语,如头破血流、血流成河、浴血奋战、大义凛然……甚至有的同学以波兰人民之口仿作出诗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一反往日课堂的沉寂与单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肖邦浓郁的悲愤心情和炽烈的爱国请按,也激起了学生对沙皇俄国的憎恨。学生们的情感体验在想象的训练中被激活了。
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表现在对文本一拍即合和呼应,一种心心相印的认同,一种怦然心动的体验,一种生活阅历的接轨,一种诗意情境的侵入,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漫游,一种妙不可言的内心澄明与视界敞亮……也正是由于感悟具有以上的特点——灵气闪耀的直觉性、独特的个体性、动人的形象性、强烈的情感性和深远的超越性,才使我们充分体会到:悟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归宿。
总之,书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更不是问懂的。采用“感悟式”阅读教学模式,是落实新修订《大纲》要求的一种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一.活动目的:
1、通过课件展示与同学们的讨论,给出“理想”的具体的解释。
2、使同学们对“理想”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着重教育同学们以理想来带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活动时间和地点:
2008年1月14日于高三(14)班
三.活动方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积极参与
四.活动内容及过程安排:
1.班主任导入
(1)理想像什么?有人说,理想无影无形,无色无臭,什么也不像。
我说,理想像满天繁星,驱散夜空的黑暗;理想像猎猎劲风,鼓起生命的风帆;理想像灰姑娘的水晶鞋,展现生命的光华;理想像展翅高翔的海燕,呼唤着生命风暴的更加猛烈。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理想更像高悬天际的启明星,指引我们攻坚克难,占领人生的制高点。
(2)一个孩子的梦想
五岁时,她梦想当一名飞行员,翱翔在蔚蓝的苍穹,然后把飞机停在学校的操场上,载上爸爸妈妈周游世界。
七岁时,深邃的星空、灵动的星星引起了她无限的向往,她的心里植下了另一棵幼苗——当一名天文学家,去探索神秘的宇宙。
十四岁,她又想成为一名特警,只是羡慕那飒爽的英姿、传奇的经历。
现在,她的向往趋于平淡,她渴望走进理想的大学,由此开始自己奋进的人生。
梦想,也许虚幻,但它却是掀起人生波澜的东风。让我们放飞我们的梦想吧。
2.展示高校风采(图片)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福州大学 集美大学 华侨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香港大学 剑桥大学
3.学生感想
学生1:通过刚才的图片,我恨不得现在就能上大学,而且是能上名牌大学,他们对我太有吸引力了。
学生2:大学是美好的,他们的风光让我看了心动,我相信只要我有足够的付出、只要我能在剩余的时间里好好用功,我会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的。
学生3:我这人很现实,我知道刚才所展示的大学很多都是名牌大学,对于本一以上的我不敢奢望,但是对于本二我还是有信心的,我的目标是集美大学。集美大学明年将是我的母校。
学生4:大学太漂亮了,但是我知道按我目前的学习状态不要说是重点大学,就连本三能否上都成问题。不过我不会放弃的,毕竟我努力了,高考的结果如何我无怨无悔。
4.过渡
生当盛世,血性的我们岂能没有梦想?爱因斯坦说过,没有理想的生活,那是猪栏的生活。愿我们每一位挺起腰板,远离猪栏。如此,数十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可以无愧无悔地说:从公元2008年1月14日起,我以一个直立的人行走至今。
距高考只有 143 天,也许我们已失却了追求许多梦想的良机,但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每门增加10分——多此60分,我们每位都可以笑傲高考。
现在让我们来追寻高考状元们的足迹,撷取智慧的火花,点燃照亮我们的星空的火炬。
5.高考状元谈学习
(1)2006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张博然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注重效率。做题时要抓住试题的规律,即从一个有代表性的试题中发现此类问题的一般性规律,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习就成为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不但感到轻松而有趣,还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第二,培养自信。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老师就鼓励大家要树立必胜的信心,班里所有同学也都在考前相互鼓励。最后,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班级所有同学都考过了重点大学录取线。
(2)2006年吉林理科状元 薛蓬博
课堂巧做笔记
流沙河
授课者:欧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运用多种朗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理解,累积“蜕化 缀连 洗濯 玷污 诅咒 海天相吻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品位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的含义,领略诗歌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开始思考“理想与信念”等精神追求层面的问题,并使之有一定的升华,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的人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美好感情。教学重难点
运用多种朗读方法理解诗歌内容
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设计
一,激趣,入诗题,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理想来确定自己的方向呢?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词典上说: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设想。那么诗人流沙河又是如何诠释理想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流沙河的〈〈理想〉〉。
作者简介
流沙河(1931-),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因《草木篇》被批注,“假百花齐放之名,行死鼠乱抛之实”。流沙河在全国上下被批倒批臭,后连续接受多种“劳动改造”(白天修路,锯木头,傍晚遭批斗),累计12年。七十年代末回归文坛,仍然以诗作为主并先后出版了《独唱》《流沙河随笔》《流沙河诗集》《故园别》《游踪》《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迄今为止,已出版小说、诗歌、诗论、散文、翻译小说、研究专著等著作22种。他令我们折服。二诵读,解诗意
1,请学生自由地轻声朗读,疏解字词
2,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听录音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围绕这个主旨,诗歌写了哪几个内容?
三.学生集体朗读。个性演绎
四:吟诗,品诗味(以读为主要方式)
(1)通过质疑,大家大致的理解了诗意。下面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小组交
流合作,以我喜欢的诗句是———,因为这首诗写出了———,最后把原句读出来。
【理想教案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第11课理想教案06-02
中学理想信念教育教案11-12
理想信念主题班会教案12-10
我的理想初一作文教案11-06
大班社会我的理想教案12-08
共产主义理想教学设计10-08
六下《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11-03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与点评09-21
理想第三课时的教学反思09-18
我的理想作文300字设计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