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精选7篇)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代: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夏日绝句
宋代: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一、情思的沉挚美。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 也没有诗。”情感或情思的色调, 在不同作者的诗词中, 表现是不同的。《漱玉词》是偏于沉挚的, 是李清照的悲剧生涯、悲剧生命、悲剧时代的体现。它的基调是低沉悲恻的。例如: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蝶恋花》】
这里写闺阁姊妹间惜别的友情。抒写饯别时的情怀, 又恰切情选取连姐妹们劝饮了多少盏送别酒都记不清了这一典型细节, 形象地表现出词人的心已为离愁别绪所充塞、搅扰、揉碎、凄婉, 心理刻画十分微妙。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在千万遍阳关留不住人后, 词人写到:
“念武陵人远, 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 应念我, 终日凝眸。”
作者设想, 行人走后, 楼头晚烟凄迷, 怜念自己的只有楼前的流水, 她与我朝夕相伴, 我凝神念远, 如痴似醉的神态, 大约流水最为清楚吧?流水无意, 人却有情, 含情对水, 水也变得有情有意, 词人只好面对一曲流水倾诉无人可告也无可告人的奥秘。已故前人曰:“痴语也!”的确, 这是痴情之语。《惠风词语》卷四说:“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教沉博。”也指明了《漱玉词》感情浓至的特色。
二、意境的宛曲密美。
宋初小词承晚唐五代遗韵, 多即兴抒感, 虽情词精美, 然而结构与手法毕竟较为单纯。及至慢词渐兴, 柳永多用铺叙、展衔章法;东坡诗笔横扫, 恢宏词境;秦观巧于情景交练, 和婉倩丽;清真注重精工刻画, 意境深奥典雅, 李清照对前辈名家多所批评, 所作也别开生面, 其词境既迥别于鸿波浑颢的刚美之象, 也不同于密丽绮妍的柔美之作, 而颇以宛曲的细密取胜。《念奴娇》可为实例。全词云:
萧条庭院, 又斜风细雨, 重门需闭。宠柳娇花寒食近, 种种恼人天气。除韵诗成, 扶头酒醒, 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 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 帘垂四面, 玉栏干情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 不需愁人不起。清露晨流, 新桐初引, 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 更看今日情未!
首四句写风雨闭门, 寒食将近, 天气恼人, 是由环境领起。以下赋诗饮酒, 排愁解闷, 而愈心绪无聊, 则由环境引出人物活动。“征鸿”两句, 始正面略略点出心绪落寞缘由而随即放过, 换头再写环境, 再写自己心绪, 时间转移到当天。原本无心观景, 懒于凭栏, 无赖被冷梦觉, 又不得不起。起而目睹春色, 意欲寻求自谦, 又担心天不放晴。实则即使云开天霁, 亦未必有心游赏。全词几经周折, 在人物与环境的交织描写中, 把词人念旧人的深情和复杂的心情, 深沉细密, 丝丝入扣地表现了出来。
李清照继承了柳永的善于白描和叙事之长, 而能变化多样的手法, 构造宛曲细密的意境, 她词中情景分写直陈平叙之处不多, 而惯于使人物紧密联系环境, 在物我交融中, 跌宕起伏地刻画出内心的奥秘。被陈廷焯誉为“独辟门径, 居然客观。”
三、语言的率真美。
李清照词作的语言, 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不事图饰, 不假雕琢, 自然清新, 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宋代词坛上卓越不凡, 自成一家, 自然率真为其主要特色。
率真自然, 并非率尔染翰, 不修毛疵, 使语言淡乎寡味, 极散无力。李清照善于以寻常语如律而获得不寻常的效果。如《声声慢》之首句“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悲恻的韵调, 连叠七字, 后有“点点滴滴”两叠, 得到了前人的一致赞赏。有的赏其音调:“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的譬之为“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乎”。这十四个字, 分为三层, 由浅而深, 文情并茂, 读后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状, 把形、神貌巧妙地编织到了叠字的节奏中, 创造出低抑悲恻的韵调, 恰当地表达了深重的悲秋。
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是一代词宗。她的词作独树一帜,将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交融一起,浑然一体,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她的词作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与体验,年轻时的活波俏皮,成年后的独守空房,晚年的以泪洗面读来宛在目前。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不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游东京、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在早年所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道: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真实地描述了她年少时一次愉快的郊游。几位少女驾舟游玩,不觉天色已晚,却丝毫不担心回家受家长的责骂,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这些著名的景物,好像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透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清照少女时代的成长环境,她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由健康地成长着。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李清照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加上其细腻的笔法,景物和感情的交叉描绘,使得这个时期的词作个性鲜明,充满浪漫主义情怀。
成人后,嫁给了志同道合的赵明诚,丈夫在外做官,李清照留守在寂寞的深闺之中。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女性,她也有无法排遣的寂寞之情,刻骨的相思之苦。在《一剪梅》(红藕香残)中,她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思念情怀: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改往昔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少女形象,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荡荡的思妇,她划船已不再“惊起一滩鸥鹭”,而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已不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而是等待“云中谁寄锦书来”。她送别了丈夫,不免有些失落,举目所见,不管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皆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又放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之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她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使婚后不久的相思之情、思念之意跃然纸上。而在同时的《醉花阴》(薄雾浓云)中,李清照曲折委婉地抒写离别之怨、相思之苦: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其中“瘦”字是“词眼”,为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作者先以“帘卷西风”一句作动态描写,借助西风把帘儿卷起,让帘外的黄花与帘内以花喻比的人相互辉映,达到了花与人浑成一体,花瘦便人比花更瘦,形象地表达了闰中人爱情之深,相思之苦,写情至此,堪称极至。
歷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到了1127年,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国破家亡的苦难又让她更深切认识社会,再次拓展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词的创作空间。我们来看看她被称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描述了她在凄风苦雨的黄昏到处找寻,似乎寻找昔日荡过的秋千和归来堂读书品茶的乐趣以及与她志同道合的亲人,然而一切都消逝了,眼前只有冷清凄惨的氛围。她只好借酒消愁,寒风中,曾为她传送过佳音的雁儿此刻从北国飞来,带来的却是北地沦陷的坏消息。她俯视满地凌乱的菊花,忆起自己曾自比黄花作词寄与丈夫的事,可叹花已残、人已老、寄无人,心更感凄楚,时间更觉漫长。而窗外不住敲打着梧桐叶的细雨,仿佛滴滴震颤自己充满忧思的心弦。这也正是李清照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她南渡后飘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
晚年的李清照,朋友邀她春游散心,她人未出游,一想到溪上一对对游人追逐嬉戏的情景会使自己陷入辛酸的回忆,她便打消了泛舟的念头,含着泪水,写下了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流离失所、飘泊天涯的疲惫令她“日晚倦梳头”,国破家亡的悲痛使她“欲语泪先流”,心头的酸楚郁闷使她想通过泛舟双溪来排遣,但是国家的破碎、身世的漂泊、孀居的寂寞,晚年的凄凉,种种深埋于她内心的沉重愁绪又怎是那小舟承载得起的呢?李清照把自己沉痛的生命体验深植于她的词作中,倾吐了历史受难者的内心痛苦,使《武陵春》的“愁”更有内蕴,让后人千古传唱。
高兴时饮酒作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昨夜风急雨点稀疏,沉沉睡了一夜,醉意仍残留。可见先一天喝了多少酒,醉得多厉害啊!整整一夜过去了,都不能消除醉意。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记得黄昏时候,在溪边的亭子饮酒赏景,大醉而归竟然辨不出回家的路。真是醉得一塌糊涂。
心情不好时饮酒作词。《忆秦娥.临高阁》“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饮着残留的杯中之酒,看着满地落花,感觉心情很不好。阵阵西风吹来,使得梧桐叶落。《蝶恋花》:“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 钿重”。“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以后再与谁一同饮酒赋诗赏春景?想到这些,泪水涟涟,把涂的脂粉都冲残,头戴的花鈿也觉得好沉重。孤独一人,满怀愁绪难入梦,深夜无眠把灯花剪弄。《声声慢》:“凄凄惨惨戚戚。”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心情悲凉、凄清、惨淡,浑身透着寒意,饮下的几杯淡酒,怎能抵挡晚来秋风急啊!饮着酒,流着泪,孤独寂寞,寒彻心扉。无处排遣的浓愁幽恨,在笔端流淌,化作一篇篇幽怨的词。
赏花饮酒作词。《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下饮酒赏菊花,菊花的幽幽香气,充满了衣袖 《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年年白雪纷飞的时候,踏雪赏梅,顺手折几朵艳丽的梅花,插进鬓发。饮酒看花,酩酊大醉。活脱当年诗仙李白饮酒作诗的神态。《庆清朝慢》:“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均”。“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明光殿跟前的梅花开得更好,那几枝花靠近太阳。梅花虽好,却无法消除寂寞忧烦,那就倾倒金杯,尽情去饮酒吧,哪怕饮到蜡烛燃尽,也不管是否到黄昏。
写了好诗词,庆贺饮酒。《念奴娇》:“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压生避韵脚的诗刚刚写成,就饮下扶头烈酒。酒醒后,感觉是一种闲愁的滋味。
朋友之间相邀饮酒。《永遇乐》:“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友”。朋友们乘着香车宝马来邀请喝酒,心情不佳,只好谢绝不去。《玉楼春》:“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要喝酒赏花就快来吧,说不定明天就会有风刮起。爱喝酒,也有一群爱喝酒的朋友。
思乡饮酒,酒除乡愁。《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故乡在哪里啊?只有用酒醉来暂时忘却乡愁。临睡时点燃了炉中沉香,香气已经消散,酒意却还未消。《蝶恋花》:“随意杯盏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家常便宴虽然很简单,酒味醇美梅子酸甜,正合人心愿。醉后可别插花,花也莫笑,可怜的春光与人一样衰老了。
离别饮酒。《蝶恋花》:“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惜别伤离让人心绪纷乱,竟然忘了临行时,酒杯里酒的深和浅。以酒话别,心情更烦乱。
闲来无事,饮酒作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最近消瘦不少,不是因为喝醉酒,也不是悲叹秋天,可见喝醉酒和悲秋是常事,但这次不是。《鹧鸪天》:“酒阑更细团茶苦,梦断便宜瑞脑香”。“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喝完酒后口渴,更喜欢团茶的苦味道;梦醒难寐,爱闻瑞脑飘香。然而酒后闲愁依旧,还不如继续开怀畅饮,再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好事近.风定落花深》“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酒喝完了,歌唱罢了,酒杯空荡荡的,油灯忽暗忽明。房子里显得是那样幽暗、凄清、空冷。在这孤清空寂的夜晚,凄怆寂寞空落,只好借酒消闲愁。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生平,品读李清照不同时期的词作风格及特点
(二)学会用多种方法品赏诗词,背诵经典语句。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生平,品读感悟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
三、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品读感悟法
四、课前准备:
搜索网络、查阅图书,增强搜集李清照的生平及作品。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殷勤问“照”归何处
1、师导言: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曾有过这样一副对联:“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支女儿花。”千古佳人,只此一花,她就是李清照。她的作品早已超越时空,幻化为一首首不朽的人生绝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词作世界,去了解一下这个独特女性的艺术魅力。
2、师提问:同学们,你能说说你对李清照的了解吗?(学生交流)答案预设: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后,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3、师导言:课前我们搜集了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也搜集了她的一些作品,你能把你搜集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学生朗读展示)
4、师提问:同学们,你觉得李清照的诗词有哪些特点,能给它归类整理一下吗?
(学生合作交流)
答案预设:以靖康之变为分水岭,将她的作品分为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
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前预习的落实检查,同时对作者生平的认识是对于其诗歌解读比较好的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二)万千心事寄诗词
1、师导语:同学们,老师也很喜欢李清照的词,她把感情完全融注在诗词的世界中。诗词就是她是她全部情性的写照,更是她生命的一种寄托、情感的一种升华。这里,老师选了两篇比较喜欢的词作,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两首词。(不设任何问题,让学生自由朗读。)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师提问:通读这两首词,你觉得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你能给大伙读读吗?
答案预设:前者用欢快清新的格调写出了作者游赏的欢快心情,后者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表现孤独痛苦的心境。
(指名朗读后,听配乐朗诵)
3、师提问:同学们,你能说说自己的朗读与名家比较有哪些不妥吗?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处理呢?
(学生回答,着重从节奏、语调、重音、情感等方面分析。)师补充写作背景:
《如梦令》是李清照一段幸福而又开心的往事的记录,也是她年轻生活的真实写照。李清照童年生活在趵突泉边,大明湖畔,官宦之家,年轻时的李清照生活幸福、快乐。那是她人生红最美好的时光。本首词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声声慢》写于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夫婿赵明诚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藏书丧失殆尽。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
4、师引导: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沦落到孤苦无依的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跟随音乐再次回味那段幸福的回忆,再次体味那人生的凄苦。
(播放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学生再次朗读,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叶圣陶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了什么,而且与作者心意相通”,此环节是在与学生探讨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感受到李清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追求后,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读出意境,读出味道。
(三)凝眸点滴品佳作
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了李清照的人生,也跟着她的词作感受了她的人生百味,那么这两首词中有没有让你记忆犹新、回味无穷的地方呢,请找出来读一读,跟同学一起赏析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后,全班交流,教师适当指点赏析方法)诗词赏析方法:(此法不必提前出示,可夹杂在品赏过程中)
1、通过大胆联想和想象,体味作品意境,描绘所想象的画面。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解其凝练、深刻的含义。
3、分析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读诗词,不但要读出作者的感情,还要读进自己的领悟,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细细的析词品句,学习品读诗词的方法,读出词作的精妙之处。
(四)满地黄花信手拈
师引导:不论是快乐幸福的前半生,还是坎坷苦难的后半生,复杂的人生经历赋予了李清照词作的丰富情感,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通过想象和联想大胆构思,抓住关键词句品赏感悟,已经领会了李清照这两首词的精髓,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前收集的李清照诗词,选择你喜欢的词句诵读、品赏。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佳句,任选方法,诵读品味,然后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本环节是给学生拓展迁移、学以致用的空间,让学生深入探析,畅谈感悟。
(五)词海遥寄锦书来(以《月满西楼》为背景音乐)
师总结:李清照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芭”,是因为在她的词中表现出了自强不息、与众不同的独立人格意识。作为一个女子,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愁肠百结。课后,请同学们继续徜徉在诗词的海洋,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也能品读美丽,感悟人生。
摘要: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众多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而这位颇受上天溺宠的天子娇女尤在文学创作上更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从李易安词中所表现的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请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后世所产生的积极及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 叛逆 性情
才情
大爱
局限
一、易安词的积极影响
1.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李清照本身的自主、自强、自信的坚韧性格。首先,对封建家庭的冲击。李清照曾有诗云“炙手可热心可寒”,大胆地以杨国忠入喻,她完全无视上下尊卑的家庭等级观念,对公公赵挺之予以尖锐的讽刺,表现出她自主的个性。其次,她关心国家大事。南渡后,李清照面对沦陷的北方家乡,心中的忧愤难以平息,对南宋君臣的软弱恐惧、屈辱退让,更是满腔怒火。在此时她的名句“南业尚觉吴江吟,北狩应知易水寒”,充分地体现了作者不甘落后的自强性格,不愿默守闺中,可以说是一个“花木兰”。
此外,她还敢于批判男性权威。她从汪无知地跟随着别人盲走,而在于自信自己的才能,坚定自己的立场,以“知音”的身份,指出苏轼,秦观,黄庭坚,王安石等十六人弊病。我们知道,苏、秦、黄、王等是当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而李清照在当时只不过是一名无名小卒,竟然能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言论,“其狂不可及也。”不畏惧黑暗势力的压迫,不退却,不妥协,自强不息地凭借自己的智慧、才能、胆识、自信地谈古论今,不愧为一名时代巾帼英雄。她对公公的不满,体现了对封建家庭等级观的不满;对国事的关心,改变了以前妇女“一心仅为父亲、丈夫服务”的观念,开了妇女关切国事的先河;对男性权威的批判,则从本质上说是对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严重不满。可以说,李清照的性格也造就了她叛逆的性征。
2.真性情世界的完全展示: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她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我们可见《点绛唇》一首: 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在《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用话熨贴细,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轲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堪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动了词人满情愁绪。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故土的论、爱人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词眼,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衰愁、悲愁
3.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和轩称首。”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千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李清照则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即前人所云“李易安词无铅粉气” 易安词中激荡着大胆、强烈、真率的感情,易安词与佳统的词有所不同。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对此,曾惹得一些性别守中庸的人大动肝火,大张挞伐,说她“出于小听狭慧,构于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之正”。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处两宋交替之际,士大夫多沉溺苟安之中,党有众浊我清,众醉我醉之感。反映在词作中,则是其弧傲的性格特征。“雪里已知春信至,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寻里已知》)、“屈平陶令,风韵正相直”(《多丽、小楼寒》)、“何须浅碧轻红色,扑克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木樨花》)、“玉骨冰肌未肯枯”(《瑞鹧鸪、风韵 雍容》)。显然,在这些词句中,作者把自我注入了这些所咏的花木中,梅之超群,菊之高洁,桂花之脱俗,银杏之纯净,实际上都是词人自我写照。从睥睨一切到弃脱尘俗只有一步之遥,精神上的优越感,使得她能轻视进而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困境,丧现出超脱的襟怀。
4.艺术技巧的高超绝伦:李清照诗词文艺术技巧高超,而词独近于完美。易安词表现手法新颖巧妙,主要表现在:善于移情于物。李清照喜欢将个人的主观感爱揉合于客观景象中,使景物成了感情的载体,既增强了词的含蓄性,又丰富了词的意韵。如《醉花阳》中的起拍,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愁”与“难熬”,分别揉进了客观的空间景物与时间中,巧妙地再现了自己的孤独寂寞,传达出对爱人的深切思念。李清照善于熔铸典考故和前人诗词。其显著特点一是多用人们熟悉常道之典,为避生僻晦涩;二是由作者意旨流摄,创意新颖,拓深了词作内涵;三是把典故用通俗口语表现,明白晓畅,灵动自然。易安词中所用典故较多,且多出新意。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雁过也,正伤心,即是旧相识”(《声声慢》)。这既用典,又似触景生情,生动地反映出作者彼时彼地的复杂内心世界,率真自然,明白易晓,典故与词境水乳交融,达到了“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以故为新的境地,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5.忧国忧民情怀:清代著名词评家沈谦《填词杂说》中论及李清照的创作特色时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行当本色。”我想,单就李清照的词风和诗词方面的卓越艺术成就而言,这一评价是极其中肯的。但倘若从作品反映的主题思想和社会意义来评判,较之后主,李清照可要高明得多,大气得多,也高尚得多。”易安之词,通过抒写国破家亡之恨、丧夫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表现出词人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热切关注,同时,也流露出渴望收复失地和拯民于水火的强烈意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乍一读这首言简意赅而又悲壮雄浑的小诗,谁又能想象得到它竟然出自一直被后世冠之以“婉约之宗”称号的李清照之手呢?显然,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且不论该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单就其铿锵有力的豪壮语气,足以给人强烈的内心震撼。所谓站起来金光四射,倒下去四射金光,活着,就要活得昂扬大气,有骨有刚,有声有色;倒下,就要死得壮烈威严,英武慷慨,可歌可泣。这其实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煽在腐败昏庸的当权者脸上,使原本苟延残喘的宋王朝顷刻间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偏安一隅、蝇营狗苟的南宋小朝廷,还有何面目长久地立足于狼烟四起的江山?渴望收复失地、猛烈抨击妥协投降是李清照晚年创作的主流。《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三首并序》,此诗中她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夷虏从来虎狼性,不虞预备庸何伤。”希望当权者在谈判的同时,应考虑到“长乱何须在屡盟”的循环恶果,而加强战备巩固国防才是当务之急。她殷殷请求二位使者:“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她期望得到的是中原沦陷区人民目前的生活境况,“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炽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如飞旋瀑流冲涌而出。又如她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春残何事苦思乡,病里梳头恨发长”等等,无不表现出悲愤词人对故国故土的深切怀念。
二、易安词的消极影响
审美寓意的低俗倾向:易安词中多以花草之物予以抒怀,但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非咏物词中的花草形象较为单纯、朴素,但无妨于作者传情达意;咏物词中的花草意象要丰富、绵厚些。不过,李清照的咏物词中的花草意象,多数并无寓意。这在《多丽、咏白菊》里和《鹧鸪天》的咏桂花。有的咏物词,或词中的花草意象,物是物,人是人,二者缺乏关联性。有的词对花草意象的描写,不论是使用典故还是运用衬托比喻手法,都显得庸俗。从花草意象及咏物的角度审视李清照的词论和她的创作,可知她未能实现自己的理论。李清照文学作品的内容,总的说来,大多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天地,她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而这样则充分体现出她文学创作上的局限性。
她所展现的不过是从一个有才华、有抱负、有理想的女子,怎样被禁锢在寂寞深闺和萧条庭院之中;怎样从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女怎样变成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由于国家衰亡、中原沦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自己的一生。其文学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表现局限和不足,调子比较低沉,感情比较柔弱。
三、总结
“ 事故”与“故事”
这俩词是我们最常见到的了。只要哪里发生了事故,由此衍生出来的故事足够街头巷尾的闲人们讲几天的。大到国际风云,小到家长里短。美国的卫星与法国的卫星相撞的事故,使电视工作者忙活了好几天,说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故事;俄罗斯的炮击沉了我们的货船,这场事故不算小,可是故事好像没听到多少,可能也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公之于众吧。
如果道路上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故,那可不是轻巧说说,往往有伤有亡,伤亡的背后不知道又有多少悲情的故事上演。每一次的煤矿事故更是触目惊心,生活在最靠近地球中心的矿工们把多少故事活活掩埋,苟延残喘的老人白发人反送黑发人,嗷嗷待哺的幼子还不知道关于自己的故事要改写剧本了。
也有一些事故,我们对着这样的事故不知道该表个什么情: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周老虎事件”,近几日的“躲猫猫”,……这些应该能避免却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故不知道该编个怎样的故事作结束语。
“情调”与“调情”
想起这个词是因为本山大哥在今年春晚上的一句台词:苏格兰调情。仔细想想只有够情调的地方才会引起多情人调情的心思。比如著名走私专家赖昌星,为了给官员们更好的调情场所,特别提供了很有情调的红楼。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中无数的乖乖们甘心成为赖的走狗。若真是到田间路头、厂矿企业去,闻着泥土的气息、听着工厂的噪音,乖乖们也不会有调情的情调的,兴许有很多人还会继续官运亨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