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进单位

2024-11-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律进单位(精选8篇)

法律进单位 篇1

中共加定镇委员会

关于上报《二〇一一加定镇“法律进单位”

工作总结》的报告

县普法办:

现将《二〇一一加定镇“法律进单位”工作总结》随文呈上,请审示。

附:二〇一一加定镇“法律进单位”工作总结

中共加定镇委员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主题词:“法律进单位” 工作总结 报告 二〇一一加定镇“法律进单位”工作总结

为加快和谐互助建设的进程,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优化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制环境,根据中央、省、地、县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实际,我镇开展了“法律进单位”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法律进单位”是指从事服务业的银行、铁路、航运、客运、商店、电信、医院等具有服务职能的窗口单位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干部、管理者和职工都要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学习。单位干部与管理者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40小时,3000字的学法笔记,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20小时。

法制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和《物权法》、法治奥运内容等与单位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公民法律知识读本》、《干部法律知识读本》。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法制宣传教育学习的组织机构,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单位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落实领导责任制,统筹安排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在搞好普法工作的同时针对行业特点,每年开展一次专项依法治理活动。

(二)加强法制宣传队伍建设。单位建立的法律事务部门或法律顾问室应配强法律工作人员,要为法律工作人员创造各种法制宣传学习培训的机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单位自身的法制宣传教育能力。

(三)建立健全普法工作制度。按照“六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研究制定法制宣传教育的学法制度、考核制度、检查制度和落实措施。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本单位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管理者学法制度,把单位领导干部、管理者学法用法与业绩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单位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依法管理能力

(五)充分利用班前会、每周学习—个法律条文等形式,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增强广大职工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承担责任的意识,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的每个环节。

(七)注重发挥法制宣传阵地作用。积极利用各类媒体和形式,宣传发生在身边的法律故事。公共活动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在人员流动密集的地点设立固定法制宣传栏。各服务单位应通过公示牌、宣传册、触摸屏、开放日、免费发放法律信息卡片和每年确定一个法律知识宣传月等形式,增强本单位人员对奥运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及与本单位业务相关的专业法律法规知识的了解。

(八)建立法律知识学习考试考核制度,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主管部门要对单位管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法律知识考试。要把单位依法管理与服务质量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和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法律进单位 篇2

一所高校, 就是一个小社会。在高校中开设法学课程, 对学生的法律教育, 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 而法律人才作为普法活动的骨干力量, 对法律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教育的发达, 法律人才的辈出, 会使宣传和传播法律的人越来越多。青海电大基于所开设的法学专业“、市民学校”“干部自主选学”等平台, 由专业知识扎实的校园内外教师组成, 带着法律文化教育走进不同的课堂, 在构建法治和谐校园和法治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青海电大法律教育进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一) 将法律基础课程设为公共基础课, 由专业教师面授

青海电大所开设的各专业中, 在通识课程设置上将法律基础课设为省开必修课。比如物业管理专科、物流管理专科的《物流法规》, 护理专业的《卫生法学》, 金融本科的《金融法规》, 金融专科的《法学概论》, 会计学专科和工商管理专科的《经济法律基础》, 会计本科的《财会法规与职业道德》、行政管理本科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水利水电本科的《水法概论》等。作为教化育人的高等学校, 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 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本着这一教育责任, 青海电大要求承担法律基础课程的面授老师, 在教学方法上, 传播新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律的基本原理和精神, 比向学习者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更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 就是要求既要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 同时又要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我们倡导的法律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 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 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 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 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 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及法制观念等”。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能促使其积极遵法守法。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 才能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并认同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 使守法由被动强制转变为主动遵循, 才会严格依照法律规定,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受自己的权利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才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在遇到纠纷和争议时, 才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法律意识, 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 其中, 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 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所谓法律信仰, 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 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伯尔曼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 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 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 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 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 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 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 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 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二) 聘请法学专家进校园, 进行专题讲座

几年来,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以教学指导中心政法教研室为主导, 邀请省内法学专家、教授、律师走进校园, 为学校师生做专题法律讲座。2014年5月14日, 邀请青海省法制办公室调研员孟繁勇同志为专兼职教师做了一场名为《全面推进中的我省法制政府建设》的学术讲座。

孟繁勇老师分别以《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的实施及国务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有关决定为标志的四个发展阶段。重点讲解了青海省推进法制政府建设的十个切入点, 青海省法制政府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孟繁勇老师的讲座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政府法制工作经验, 深入浅出, 受到现场聆听教师的热烈欢迎。这次讲座使广大教师对于我国的法制政府建设,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信心。

2012年为贯彻“十二五”时期依法治省工作纲要、省人大常委会决议和“六五”普法规划, 为配合青海电大普法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提高校全体教职工的法律意识, 教学指导中心依托“全省干部自主选学专题”, 举办了《法治与人治的博弈智慧》《民法与生活》等法制讲座。《法治与人治的博弈智慧》由校教学指导中心付弘副教授主讲。付弘老师从人治到法治的博弈过程, 讲到我国法治国家状态的形成, 从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讲到法律规范的具体规定, 倡导“在一个法治的社会里, 人人依法行事, 法律不仅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也支配了他们的处世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法制观念。《民法与生活》聘请了青海师范大学政法系教授杜文艳主讲。杜教授从民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中为我们讲解了生活中常遇见的法律问题, 从所有权、债、无因管理等民法概念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 并讲述了如何用法律手段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 让法律的专门问题走进课堂。法律正如空气、水或面包, 须臾不能离开。法律是生活本质的呈现, 直接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让每一个人知法、懂法、守法到自觉地维护法律, 这是普法工作的意义所在, 也是我们的法制讲座的意义所在。

(三) 制作多种形式的媒体课件, 随时随地走进法律课堂

自2013年, 青海电大利用微课资源, 让学习者享有更丰富、便捷、简单的学习法律的途径。“微课”是指以视频为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微课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 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法学教研室先后做了约50个微课资源, 可供不同层次的学习者使用。

(四) 把法律文化带进“市民学校”, 实现服务社会的教育宗旨

2011年7月, 西宁市委宣传部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主办社区“市民学校”, 展开了以宣讲为主要形式的普法教育。西宁市辖区内约有102个社区, 每个社区以居住范围组建了不等的市民学校。

1.社区。在社区, 年迈的老人, 关心子女赡养义务;无业的妇女, 关心在家庭里的地位和保障;残障人士, 关心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如果对于这些人每年都用一成不变的完成普法试卷的方法普法, 他们不会对法律有概念和好感。他们通过电视、录像、网络能够了解国家法律, 然而, 国家法律对于他们不同的诉求, 能给他们什么, 只有面对面的解答和告慰才能做到。

2.学校。学校是法治宣讲的不能忽视的阵地。青少年以接受新的事物为主要知识来源。那么, 多种媒体给他们所提供的法律概念, 该如何消化和理解?通过对法律的解读, 培养及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比完成成千上万的试题更有效。我们的宣讲走进校园, 进入课堂, 围绕培养和谐社会的新一代建设者, 以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为重点, 组织青少年学习宪法, 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权益保护等与青少年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把他们培养成崇尚法律、依法行为的新人。

3.企业。企业职工是社会经济的促进者。他们在为国家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 所关心的是他们的劳动权益。法律宣讲进厂矿, 进企业, 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安全法》进行解读, 围绕公平、有序、协调发展, 让他们懂得在争取权利的同时必须以良好的行为履行义务。

4.社会特殊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及社会服刑人员, 是社区不和谐、不稳定的最大隐患。对这些人进行普法教育, 更重要的可能是必须是宣讲者能够成为让他们信任的人和可以接受的人。

二、对青海电大法律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一) 课堂面授趋向观念引导, 实现“自我内化”后外在表现

事实表明, 在当前任何一个国家, 公民的法律认知度都还未达到非常发达的程度, 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能做到人人知法守法。究其原因, 普通公众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分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更多的忙于生计, 无暇深入研讨法律文献和考察法制的运转, 即使在切身遇到某些法律事务和法律问题时, 很多公民宁愿以交换的方式换取法律服务, 也不愿亲自增加时间和投入去深入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因此, 在为建立现代法律秩序而进行的普法教育中, 传播新的法律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律的基本原理及精神, 比向公众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更容易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 在普法教育中, 一方面注重公民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 另一方面, 突出法治观念与法治精神的教化和培养, 为法治建设的大厦支撑起“骨架”。

(二) 法律辐射性教育教学方法实现的途径

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良好守法品质不会自发形成, 必须通过包括普法教育在内的多种手段和措施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在我国, 受诸多因素影响, 目前仍有很多人不懂法、不知法。因此, 要把一个全民法律意识单薄的泱泱大国建设成为现代法治国家, 实行普法教育势在必行。法律辐射教育教学方法的途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一般说来主要有:法学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和司法实践等。

1.法学教育途径。法学教育是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学教育, 培养越来越多的法律人才。法律人才的增加, 增强了普法的骨干力量, 扩大了普法范围, 人们的法律意识也就会日益提高。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 大力加强法律教育、培养法律精神, 是提高人们法律素养的战略手段。

2.大众传播媒介的途径。在当今科技手段飞速发展的今天,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传播途径。它能够产生迅速而广泛的社会影响, 同时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舆论和气氛。因此, 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普法教育, 可使法制观念的普及率大大提高。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 已日渐成长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为一身的舆论平台, 正急剧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成为当前极为重要的普法渠道。

3.司法实践的途径。司法实践是普法教育途径中最直观、最现实的宣传手段。利用现实中或身边的生动案例对人们进行普法教育, 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司法机关适用法律、审理案件的过程, 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最深切、最震撼的影响, 从而达到普法的目的。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调解制度、辩护制度、法律服务 (援助) 制度等, 不仅能够使人们通过直观的、现实的途径获得对法律的感性认识, 而且还能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强烈的影响。当然, 这种途径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严格、公正的司法基础之上。如果司法机关对某一案件的处理是公正、合理合法的, 那么, 它产生的效果就是积极的, 人们会因此对法律产生肯定的评价和情感, 并使原本消极的法律心理状态向积极的法律心理状态转化。反之, 则容易使人们对法律产生否定的评价和情感, 使积极心理向消极心理转化, 甚至可能会对整个法律丧失信心, 进而对法律持一种蔑视的态度。因此, 要保证这条途径的积极有效, 建立公正的司法制度, 推动司法公正、公开、公平是非常重要的。

青海电大坚持法律教育进课堂, 就是坚持法律的社会辐射性教育。其方法、途径等, 都要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学习能力的社会主体, 在接受法律教育的方法上有着不同的认知, 各类学习者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更适合选择什么的学习方法更能行之有效。作为法律的宣讲者为学习者提供更适合与能够接受和实用的学习资源是我们今后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801.

法律进单位 篇3

为提高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意识,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近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检察院深入开展了“法律伴我行、送法进校园”活动。

为确保“送法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该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科干警认真筛选近年来的典型案例,结合检察机关青少年维权工作实际,精心编辑印制了5000册集法律知识、案例解析、心理辅导为一体的《青春导航》教育读本,免费赠送给辖区中小学校的师生。同时,该院干警还精心策划了“六个一”活动,即每到一所学校,先与学校领导和部分班主任进行一次座谈,了解在校生存在的问题;制作《中学生心理健康、行为习惯与校园安全调查问卷》,抽取部分学生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摸清在校生心理及行为习惯,分析犯罪心理及成因;坚持一场报告专用一篇讲稿,结合该校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选取案例,撰写富有针对性、专业性、趣味性的讲稿;受教学生每人写出一份听后感,由该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查科干警认真审阅后进行点评、回访,进一步做好解惑答疑工作;抽取学生代表开展一次座谈,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留下一份联系方式,即两部维权热线电话和一个电子邮箱。截至目前,共开座谈会5次,回收调查问卷320份、听后感280余篇、各类建议20余条,专门回访学生30余名。(文/武兴才)

nlc202309031328

法律进乡村、进社区宣传读本 篇4

(1)深入开展社区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充分发挥法制宣传队伍、法制文艺队伍、普法讲师团、法律服务志愿者的作用,向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法律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社区逐步实现“六个一”:即每个社区应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立一套居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每个县(市、区)建立一个普法广场或法制公园。(2)大力推进社区依法治理,提高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通过指导社区开展依法治理活动,使社区建设、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健全和完善,社区工作者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区自治功能得到较好发挥,社区矛盾能得到及时化解,违法犯罪不断下降,社区基本保持稳定。(3)建立健全社区法律服务网络,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机制,组织广大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基层法律工作者,深入社区,为社区组织和居民提供及时、快捷的法律服务。

2.“民主法治社区”有哪些要求?

(1)居民自治组织健全,居民委员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居民小组能有效发挥作用;(2)民主选举规范有序,居民委

1/29 员会成员、居民小组长、居民代表都能依法选举或推选产生,选举程序规范,选举秩序良好,选举结果群众满意;(3)民主决策切实落实,居民会议或者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事项都能由居民讨论决定;(4)民主管理扎实细致,居委会干部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居民自治章程和居民公约健全,居委会公章、财务账目、集体财产、用人制度等管理有序;(5)民主监督推进有力,居委会干部依法接受居民监督,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群众评议,居务公开制度健全,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没有发生因账目不清、居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6)法制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居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居委会干部遵纪守法,依法依章办事,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7)居民能够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8)治保、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社区不稳定因素能够及时消除;(9)社区基础设施完善规范,环境整洁优良,文化生活繁荣,保障服务功能完备,居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3.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及职责?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以下简称市、区)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对居民委员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居民委员会协

2/29 助市、区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

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并依法履行下列职责:(1)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遵纪守法,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2)召集和主持居民会议,组织居民落实居民会议的决定;(3)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兴办便民利民的生产生活服务事业,开展社区服务活动,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4)开展创建文明安全楼院、五好家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组织健康的文体活动,树立尊老爱幼、拥军优属、帮残助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5)调解民间纠纷,协调居民之间的关系,促进居民家庭、邻里团结和睦;(6)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制止赌博和迷信活动,督促居民落实防火防盗措施,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进行帮助教育;(7)协助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开展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城市公共卫生、城市绿化、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优抚救济、暂住人口管理、青少年教育等工作,以及招生、招工、招干、参军的推荐考察工作;(8)向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4.社区居务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政务公开。公开涉及居民利益的各项政策、法规和规定,以及救灾、救济款物的募集和发放情况、应享受城市

3/29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定期困难补助人员救济情况等;(2)事务公开。公开居委会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居民公约”,居委会制订的社区建设近期发展规划、办实事项目、居委会成员选举和人员选聘情况等;(3)财务公开。公开居委会财务收支、干部工资和补贴、社会赞助费用收支等情况。为落实“居务公开”,各居委会都应设臵固定的“居务公开栏”橱窗。

5.社区居民应学习掌握哪些常用的法律法规? 社区居民应根据自身实际,重点学习掌握与工作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学以致用,切实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应学习和掌握的常用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宪法、选举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收养法、义务教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援助条例、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担保法、税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诉讼法律等。

6.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公民在行使权利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权利和自由。根据我国宪法的规

4/29 定,公民应当享有以下基本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不受任何差别对待,以及要求国家平等保护的权利。(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即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选举村民自治、居民自治组织组成人员的权利。(3)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即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4)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5)结社自由和集会、游行、示威自由。(6)人身自由权,即公民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以及非法搜查身体。(7)人格尊严权,即公民的人格应当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8)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9)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10)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11)从事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12)受教育的权利。(13)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的权利。(14)休息权。(15)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即公民在法定条件下,有从国家和社会得到经济上或物质上的帮助的权利。

5/29 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原则,公民既然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也就应当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计划生育。

除上述义务外,受教育和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受教育的义务要求公民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接受国家和社会为其提供的受教育的机会,公民不得妨碍国家对其子女所实行的义务教育。公民的劳动义务是指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要从事劳动,并遵守劳动纪律。

7.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

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注意三点:(1)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不允许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得滥用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

6/29 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3)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必须明确宪法和法律对此项权利的限制。任何权利和自由都不是无限制的,公民只有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享受权利和自由。如《集会游行示威法》对集会、游行、示威行为有一些限制性规定,公民只有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才能享受权利和自由。

8.公民的劳动就业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主要有哪些?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宪法对公民的社会保障权作了具体规定:(1)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2)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3)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帮助安排残疾人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9.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如何规定的?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参加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和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

7/29 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因涉嫌严重犯罪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人,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在被羁押期间停止行使选举权利。

10.什么是相邻关系?应如何处理相邻关系纠纷? 相邻关系是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占有、使用人,在行使不动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时,相互之间应当给予便利或者接受限制而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相邻关系包括相邻土地使用、通行关系,相邻用水、排水关系,相邻防危关系,相邻通风、采光关系等等。

《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

11.什么是民事责任?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造成他人损害,由谁承担?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了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民事责任是财产责任,也有极少数的非财产

8/29 责任如赔礼道歉等。这些责任包括以下十种: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

12.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哪些?

民事纠纷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进入民事法律调整范围的争议。民事纠纷可以采取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

13.什么是合同?合同基本条款是什么?应当遵守哪些原则?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根据交易的具体情况约定,但一般包括以下条款:(1)当事人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2)标的。标的可以是物,如借款合同的标的是货币,买卖合同的标的是出卖物。标的也可以是行为,如货物运输合同中的劳务。也可以是智力成果等。(3)数量。(4)质量。(5)价款或者报酬。(6)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履行方式包括交货方式、验收方式、付款方式、结算方式等。(7)违约责任。

9/29(8)解决争议的方法。当事人可以参照各类合同的示范文本订立合同。

合同法规定,订立合同应遵守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订立合同自愿原则、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14.夫妻共同财产有哪些?怎样处理共同财产?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1)工资、奖金;(2)生产、经营的收益;(3)知识产权的收益;(4)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5)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如①一方以个人财产投资取得的收益;②夫妻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③夫妻双方实际取得或者应当取得的养老保险金、破产安臵补偿费。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具体做法是:(1)夫或妻在处理夫妻共同财产上的权利是平等的。因日常生活需要而处理夫妻共同财产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决定。(2)夫或妻非因日常生活需要对夫妻共同财产做重要处理决定,夫妻双方应当平等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他人有理由相信其为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另一方不得以不同意或不知道为由对抗善意第三人。

15.夫妻个人财产有哪些?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财产:(1)一方的婚前财产;(2)

10/29 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3)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5)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如军人的伤亡保险金、伤残补助金、医药生活补助费等。

16.哪些遗产可以被继承?

继承法规定,遗产是指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1)公民的收入;(2)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5)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6)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7)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

17.遗弃父母的子女有继承权吗?继承人在哪些情况下丧失继承权?

没有。根据继承法第7条规定,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1)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3)遗弃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

18.什么是遗嘱继承?法律对口头遗嘱有什么特殊规定?

遗嘱继承是指由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来指定继承人及其继承的遗产种类、数额的继承方式。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遗嘱的形式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11/29 录音遗嘱和口头遗嘱。自书、代书、录音、口头遗嘱不得撤销、变更公证遗嘱。

由于口头遗嘱的内容容易失实,而且非常难以认定,因此法律对口头遗嘱作了一些特殊规定:(1)立口头遗嘱时,必须至少要有两个见证人在场见证。(2)只有在不能以其他方式订立遗嘱的危急情况下才能订立口头遗嘱;危险情况解除后,遗嘱人能够用书面或者录音形式立遗嘱的,所立的口头遗嘱无效。

其中,下列人员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1)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2)继承人、受遗赠人;(3)与继承人、受遗赠人有利害关系的人。

19.什么是法定继承?法定继承人如何确定? 法定继承是与遗嘱继承相对称的一种遗产继承方式,是指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原则等,均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的继承方式。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指法律直接规定在被继承人无遗嘱或遗嘱无效时能对遗产享有继承权的人的范围。我国法律规定,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

继承顺序是指法律规定的关于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先后次序。在继承开始时,并不是所有的法定继承人同时继承遗产,而是按照法定顺序进行。第一顺序的继承人较第二顺序

12/29 的继承人有优先权,但同一顺序的继承人之间,并无先后次序之分。我国继承法把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20.买房时要看哪“五证”?

这里说的“五证”指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由各个行业管理部门审核并颁发的各种法律性文件。也是法律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和销售商在预售房屋之前必须办齐的文件。

“五证”是指: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开工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五证”里最重要的是国有土地使用证和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如果有了预售许可证,就说明开发商应该有了其他的相关证书,否则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会给开发商发预售许可证。

21.什么是物业管理纠纷?业主如何投诉?

物业管理纠纷是指在物业管理活动中,业主、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使用人、物业管理企业以及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等在物业的使用、维修、管理活动中发生的争执。一般包括:①前期物业管理纠纷。②物业相邻权纠纷。③物业使

13/29 用纠纷。④物业维修养护纠纷。⑤物业管理服务纠纷。⑥物业行政纠纷。

当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发生纠纷时,可以向物业管理公司主管部门,小区所在的市、县、区的居住小区管理办公室、物价局、土地管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部门投诉。

22.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范围有哪些?

交通事故中有形损害有两大类:一是造成人身伤亡;二是造成财产损失。对于这些损失,肇事人应当进行赔偿。

(1)财物损害的赔偿。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当事人财物受损,如交通工具、设施或者其他一些物品,可能局部受损,也可能完全毁坏无法修复,甚至于灭失。对于加害方来说,这是必须作出赔偿的。

(2)人身伤害的赔偿。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受伤或死亡,使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侵害,尽管身体本身的损伤不能用金钱衡量,但由此引起的实际财产损失,如抢救、医疗、因事故伤害造成劳动收入的减少等,还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23.老年人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权益?

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根据法律的规定,老年人享有以下合法权益:(1)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2)受赡养扶助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依法负有赡养扶助义务的赡养人必须

14/29 履行赡养扶助义务。(3)婚姻自由的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妨害老年人依法离婚、再婚。(4)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5)依法处分个人的财产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不得强行索取老年人的财物。(6)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接受赠予的权利。(7)继续受教育的权利。

24.法律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作了哪些规定?

(1)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损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3)侵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4)利用残疾人的残疾,侵犯其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从重处罚。(5)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残疾人,或者虐待残疾人,情节恶劣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罚。(6)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残疾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或者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残疾人的,依照刑法追究刑事责任。(7)奸淫因智力残疾或者精神残疾不能辨

15/29 认自己行为的残疾人的,以强奸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25.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根据《江西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对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城市居民实行救助的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低于其户籍所在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城市居民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1)使用移动电话或者摩托车、空调器、计算机等非基本生活必需的消费品的;(2)购买商品房或者自建房屋的;(3)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4)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者(在校就读学生除外),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者社区居民委员会一年内两次介绍就业,无正当理由拒绝就业的。赌博、吸毒、嫖娼人员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26.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需经哪些程序?

(1)个人申请。城市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过户籍所在地居民委员会向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交户口簿、家庭在职人员所在单位出具的16/29 收入证明和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抚养人家庭收入及其他证明材料,同时填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表》。(2)居委会调查核实。居民委员会应当自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有关证明材料之日起10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张榜公布,并将调查情况及申请人提交的有关材料报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3)街办或镇政府审核。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居民委员会的上报材料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核,张榜公布,并提出初审意见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4)县级民政部门审查和发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的上报材料之日起5日内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通知街道办事处或者镇人民政府向社会公示,公示5日后无异议的,应当区分不同情况批准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并对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免费发给《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

27.对下岗失业人员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发放程序有哪些规定?

(1)本人申请:符合领取《再就业优惠证》对象的第一类人员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证》,第二类人员凭《江西省城镇劳动者失业证》,第三类人员凭破产企业发放一次性安臵费或经济补偿金的证明,第四类人员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有关证明和《江西省城镇劳动者失业证》,17/29 向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提出申请(暂未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街道(镇)可先向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指定的内设机构申请)。未设立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和社区居委会的独立工矿区,经由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委托,其下岗失业人员可通过企业向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申请。

(2)张榜公布:接受申请的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或企业在5个工作日内要初步核实情况,并将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在所在地张榜公布3天。

(3)劳动保障部门核发:街道(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或企业凭公布的符合条件人员名单和个人申请材料,填写《江西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申请表》,向县级以上劳动保障部门申请核发。接受申请的劳动保障部门在接到申请的7个工作日内,必须给符合条件的人员发给《再就业优惠证》;对不符合发放条件的人员,要说明原因。设区市城区范围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由市劳动保障部门核发和管理,县(市)范围内的由县(市)劳动保障部门核发和管理。《再就业优惠证》在全省范围内使用。

28.农民工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有哪些? 农民工与其他劳动者一样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凡是身体健康、年满16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农民,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合法渠道求职就业。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城务工的农民享有权利包

18/29 括:

(1)用人单位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不得克扣和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

(2)用人单位在农民工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在非全日制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在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时应依法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3)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之中;

(4)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定金、保证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

(5)劳动者不必履行无效的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变更和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应当符合《劳动法》的规定;

(6)农民工有权参加工伤保险,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应认定为工伤;

(7)农民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8)农民工因工负伤、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依法可以享有工伤医疗待遇;

(9)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的,用人单位不得减少其原工资福利待遇;

19/29(10)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工伤职工,可以依法享有生活护理费;

(11)农民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可以选择长期待遇的支付方式,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用人单位不得主动提出与其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用人单位应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12)职工因工死亡,其亲属可以享有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待遇;

(13)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的工伤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14)非法用工单位的劳动者也有权享受工伤待遇;(15)用人单位应依法实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16)农民工依法享有休假权利;

(17)农民工有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同时,农民工应履行以下义务:一是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就业;二是劳动者从事国家规定的技术工种,必须持证上岗;三是劳动者应当遵守劳动纪律,完成劳动任务;四是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内不能不辞而别。

29.工伤保险费应该由谁来缴纳?工伤保险权益受到侵

20/29 犯时应如何投诉?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按国家规定的费率缴纳,劳动者个人不缴纳任何费用,这是工伤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不同之处。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原因是:世界各国已经达成共识,认为劳动者在为企业创造财富、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还冒着付出鲜血和健康的代价。因此,由企业或雇主缴纳保险费是完全必要和合理的。用人单位应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

当劳动者的工伤保险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采取以下几条救济措施:

(1)申报工伤和处理工伤保险待遇时与用人单位发生争议的,可以向设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工伤认定和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的待遇支付不服的,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对经本级劳动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当地劳动鉴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复查;对复查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劳动鉴定委员会申请重新鉴定,最终以省级鉴定为准。本次鉴定结论并非一定终身,过一年时间可以复查,根据新的情况变更等级。

21/29 30.居民作为消费者应享有哪些权利?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居民作为消费者享有以下权利:

(1)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2)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3)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4)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5)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6)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7)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8)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22/29(9)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31.法律对赌博行为应如何处理?

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以营利为目的,为赌博提供条件的,或者参与赌博赌资较大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对于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则根据《刑法》第303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32.哪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76条规定,以下三种行为,屡教不改的,可以按照国家规定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1)引诱、容留、介绍他人卖淫的;(2)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的;(3)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的书刊、图片、影片、音像制品等淫秽物品或者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电话以及其他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的。

3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措施有哪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主要从五个方面做出了规定:一是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根据危害程度、流行强度及时依法宣布为法定传染病;二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负责对突

23/29 发事件的技术调查、确证、处臵、控制和评价工作;三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保证及时运送;四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的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必要时对人员进行疏散或者隔离,依法对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五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对食物、水源采取控制措施,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34.公民人身受到损害时怎样索赔?

《民法通则》第119条对人身损害赔偿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即:“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祖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

人身受到损害的,受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侵害人赔偿。受害人死亡的,他的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亲属有权要求赔偿。要求赔偿的方法是:

(1)被他人殴打造成轻微伤害的,受害人和他的法定代理人有权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要求公安机关在处

24/29 罚该违法人员的同时,裁决由该违法人员赔偿医疗费等费用。

(2)因刑事犯罪行为造成伤害、残疾或者死亡的,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人民法院判决被告人赔偿各种费用。

(3)因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造成人身损害的,受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有权要求负有赔偿义务的国家机关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4)因各种事故或者其他原因造成人身损害的,受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有权依照《民法通则》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对造成人身损害负有责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赔偿。责任人拒不赔偿的,受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人民法院判决侵害人赔偿。受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在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附带民事诉讼时,有权委托律师、当事人的近亲属、所在单位推荐的人或者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为诉讼代理人。

35.公民如何申请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是指国家通过律师、公证员等法律服务人员,对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费用提供法律帮助,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此举解决了部分公民因经济困难而“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问题,保

25/29 护了弱者的平等权利。那么,公民如何申请法律援助呢?

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第三章的规定,公民申请法律援助,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提出:

(1)请求国家赔偿的,向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向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义务机关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3)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4)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向支付劳动报酬义务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5)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向被请求人住所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

(6)刑事诉讼中有关人员申请法律援助的,应当向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的法律援助机构提出申请。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的申请由看守所在24小时内转交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所需提交的有关证件、证明材料由看守所通知申请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协助提供。

(7)申请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

26/29 力人的,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与其法定代理人之间发生诉讼或者因其他利益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由与该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的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提出申请。

(8)公民申请代理、刑事辩护的法律援助应当提交下列证件、证明材料: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的身份证明,代理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经济困难的证明;与所申请法律援助事项有关的案件材料。申请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填写申请表;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申请,由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或者代为转交申请的有关机构工作人员作书面记录。

(9)法律援助机构收到法律援助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决定提供法律援助;对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理由。

(10)申请人对法律援助机构作出的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通知有异议的,可以向确定该法律援助机构的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应当以书面形式责令法律援助机构及时对该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36.公民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

27/29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材料。证据有三个特征:一是客观性,即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材料;二是关联性,即证据必须与待证的案件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具体表现为,证据应当是证明待证的案件事实的全部或一部;三是合法性,即证据应当按法定要求和法定程序取得。

证据分为七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因此公民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既要提出当事人之间存在民事法律关系的事实的证据,同时还要有民事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证据。

要打赢官司,平时就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证据的收集和保存:(1)反映当事人法律关系形成、发展的证据材料。如商品的购货发票、接受服务的票据及有关的文件、协议等材料;(2)反映损害事实存在的证据,如有产品质量问题的样品、标的物检验鉴定结论等;(3)能够证明经济损失情况的材料,如损失清单、现场勘验笔录等。

公民向法院举证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提供证人、提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同时要说明证人的身份和可以证明的28/29 事实;书证和物证应当提交原件原物,但如提交原件原物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笔录等;提交外交书证,应附中文译本。

公民还应注意举证的时限:一种情况是由当事人提出主张后,应当在起诉以后,法庭审理终结前提出证据。另一种情况是对于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人民法院应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根据具体情况,指定其在合理期限内提供,当事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交确有困难的,应在指定期限届满之前,向法院申请延期,延长的期限由法院决定。

37.为什么打官司要注意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我国民法规定了三种诉讼时效:①普通诉讼时效。即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2年。②特别诉讼时效。即部分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它们包括: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③最长诉讼时效。即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上述三种诉讼时效期间,前两种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法律进社区活动 篇5

为贯彻落实《哈尔滨市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通知》精神,全面推动“法律进社区”活动,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配合县委宣传部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的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和保障社区稳定为宗旨,以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服务为切入点,以提高街道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促进街道社区依法建制、民主管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宣传任务

1、开展法律宣传。印发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计划生育法、、物权法等法律宣传单各3500份。

2、向社区群众赠送《居民身边事与法》500本。

3、开展法律咨询活动。

三、宣传地点

依兰镇教育小区、依兰镇金色园丁小区。

四、宣传对象

小区居民,重点是是退休干部职工、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

以及流动人口。

五、参加单位和人员

依兰镇司法所

公证处

联升律师事务所

翔飞律师事务所

依兰镇法律服务所

局机关各科室

六、单位分工

1、法律宣传单由两个律师事务所印刷。

2、公证处印刷主题标语一幅: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建设和谐文明社区。

3、法律援助中心出动面包车一台。

4、办公室负责桌椅运送、摆放,标语悬挂等后勤保障任务。

3、法宣办负责联系县电视台记在、照像及县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报刊报道。

七、活动时间

8月14日—17日上午9点—11点,在依兰镇金色园丁小区。8月20日—21日上午9点—11点,在依兰镇健康小区。

依兰县司法局

法律进课堂 篇6

为全面实施《南部县依法治县刚要》《南部县“六五”普法规划》和贯彻落实好县委关于建设“平安南部”的总体部署,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巩固我县社会政治稳定的打好局面。现就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社社会”为主题,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坚持以提高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位目标,一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法治进学校”的活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并重,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工作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法律进学校”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增强学校领导、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直觉性,使学校法治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的法律素质得到明显增强,真正做到学校依法管理、教师依法执教、学生自觉守法,为全面推进我县法治化进程尊定坚实基础。

三、任务内容 全县各中学五年级以上学生都要法治知识学习教育。每年的法制教育学习时间,除《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时间外应不少于每周一节课。

学校法治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课程标准规定的法律学习内容以及与学校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参考资料为《青少年学法守则》。

四、方法措施

1、为保证“法律进校园”活动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特成立我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土旦才让

副组长:马占林、王海萍

各组员:东智加、王进珍、多杰卓玛、扎西措、各班主任。由副组长具体负责此项工作。

2、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组织领导与培训工作。“六五”普法期间,力争实现100%中小学配备兼职法制副校长。进一步规范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工作。年内采取集中授课、辅导讲座、普法测试、以会代训等多种形式对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进行轮训,不断完善学校学法的领导体制,提高法制宣传教育能力和水平。

3、以服务师生、贴近青少年生活为原则,采取课堂教育和集中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青少年学生学法的落实。一方面,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利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宣传日、宣传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特定时间,增强“法律进校园”的覆盖面和感染力。

4、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学法用法。通过举办法制文艺演出、模拟法庭、法制讲座、法制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普法电教片、座谈讨论、撰写心得体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

5、结合“平安校园”创建工作、“为了明天”工程等活动,与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加强

对学生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指导,使青少年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加强对问题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积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6、以创建民主法治学校为载体,加强学校法治化管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与相关的法律法规相抵触。

7、建立学校法治宣传教育责任制。

五、工作安排

1、一场法制教育报告会。学校领导或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为本校全体教职工集中作一场法制教育报告。

2、一堂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结合学校政教处安排的十月主题班会,组织学校和家长积极参与,采取互动讨论等方式开展主题班会。

3、一节法制教育宣传页。针对我校学生特点,给每一位学生发放法制宣传页(宣传资料,以“11.9”消防日,草原防火安全为主),同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一节法制教育课。学校领导、法制课教师、班主任分年级或到每一个班,采取以案说法等方式上好秋季法制教育第一课。

5、一节法制教育普法电教片。利用“12.4”普法日,由班主任确定主题,让学生观看一次普法电教片。

六、实施步骤

全县“法律进课堂”活动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0月11日至10月20日)

重点工作:一是制定规划。结合各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法律进学校”实施方案。二是动员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对“法律进课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10月21日至11月20日)重点工作:在组织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富有成效的手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11月21日至12月30日)工作重点:县直各中小学校按照方案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县治县办将联合相关部门,对县直个中小学校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进行检查考核,并将其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记入考核档案。

六、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要把“法律进学校”作为,六五?普法的重要载体,将其摆上重要日程,给予必要的物质保障,加大推进力度,开展好此项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学校作为?“法律进学校”的具体实施单位,要建立健全协调运作的责任机制,做到领导有力、职责明晰、规范有序。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协调运作,整体推进。

(二)制定计划,抓好落实。各中小学要结合实际,制定“法律进学校”具体实施方案、细则,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措施。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落实,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真正将“法律进学校”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指导,树立典型。学校要对“法律进学校”活动加强检查指导,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要善于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要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注意总结典型经验并及时上报胜利教育管理中心学校安全科。

关于单位窃电的法律思考 篇7

而在打击窃电时却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法律障碍, 为此, 笔者现就单位法人窃电作一点法律分析研究。

1 查处单位窃电的法律障碍

近年来, 单位窃电比较突出, 在使用《刑法》上遇到法律障碍, 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盗窃罪犯罪主体当中没有明显规定单位是本罪的犯罪主体。新刑法反对有形犯罪而立法, 刑事犯罪都是自然人, 不存在单位犯罪主体, 而窃电是无形犯罪, 有的单位窃电还有会议记录, 由电工具体实施, 仅追究电工的犯罪行为显然不合情理, 因为具体实施单位窃电的行为人 (电工) 没有把盗得的电能归为己有。不能定为单位犯罪, 就无法对单位进行经济处罚, 如涉案金额很大, 个人无法承担时, 挽回不了供电公司的经济损失。如某供电局根据某水泥厂生产用电情况早就怀疑其窃电, 多次派人去查, 由于其戒备森严, 没有查获。供电公司和公安人员联合执法, 深入水泥厂, 抓获该厂窃电现场。

主要窃电事实:私自开启高压计量屏侧门, 短接TA二次侧窃电;私自开启低压购电屏侧门, 短接TA二次窃电。当即由厂方代表在用电稽查单上签名认可并由用户电工操作, 中止了供电, 接受处理。

随后市供电公司与市公安局商量如何处理水泥厂窃电案。会上, 刑侦支队长介绍了案情及初步处理意见, 认定水泥厂承租人高某是单位窃电的法人代表。目前高某在某县乡镇街上和市城区两处住宅已作了贷款抵押, 被法院冻结。高某个人财产已无力偿还这129.78万元追补电费, 更谈不上5倍以下的罚款。协商意见:一是三菱吉普车只行驶4万多公里, 价值20多万元, 作价抵交补收电费;二是再交10.5万元现金作追缴电费, 两个月交清;三是余下的电费因水泥厂欠高某300多万元, 转水泥厂的帐上;市检察机关已将此事向省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了专题汇报, 目前只作阶段性处理。省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此案非常重视, 专门作了批复, 责令对高某等批捕法办。市检察院对高某等下达了批捕令。由于未认定为单位犯罪, 故此案只对个人进行了惩罚, 未对单位进行处罚

在现行《刑法》未作修改之前, 这种法律局面是难以改观的。

新《刑法》的盗窃罪中, 没有“单位盗窃”的罪名, 这就给那些以盗窃电能为目的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多是打着某某“单位”的名义干着疯狂盗窃电能的勾当。加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单位的性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有的承包、租赁, 有的转让、出售, 还有的倒闭、重组、兼并, 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 很多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借用原来单位的名义或者成立新的单位来实施盗窃电能的违法行为。总之, “单位”这件美好的外衣被形形色色人物所借用, 长期以来就被他们钻了空子。

实际上, 我国《刑法》第二条就明确规定了其立法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而在现实中, 单位盗窃行为大量存在, 如窃电、窃油、窃水等等, 这些单位盗窃往往数额巨大, 情节和社会危害性都很严重, 如不用刑罚的手段打击, 不仅不利于有效保护公私财产, 而且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与《刑法》的责任不符。

2 查处单位窃电的法律依据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9]14号《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为犯罪而设立的单位并主要从事犯罪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 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 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 不以单位犯罪论处。

依照最高人民法院法释[1999]十四号《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 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委会第112次会议通过, 2002年8月13日公布施行的《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 (以下简称《批复》) :“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 情节严重的, 应当依照刑罚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1) 《批复》中的“单位有关人员”一般是指在单位中具有组织、指挥、决策职权的人或主要实施盗窃犯罪的人。

(2) 《批复》中的“谋取单位利益”是指盗窃公私财物的动机是为谋取单位利益。如果行为人以单位名义实施盗窃犯罪, 所得利益归个人所有, 则为自然人犯罪, 应当直接按《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 以盗窃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3) 《批复》中的“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是为了与自然人的犯罪相区别。因为他们毕竟是为了单位的利益, 这与自然人的盗窃犯罪是有所不同的。

(4) 《批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是指单位有关人员中为谋取单位利益而故意组织、指挥盗窃犯罪的主要负责人员以及主要实施盗窃犯罪的人。

(5) 以上人员在客观上必须具备盗窃行为“情节严重”的要件, 方可追究其刑事责任。《批复》所谓的“情节严重”是指实施盗窃犯罪数额巨大, 或者影响恶劣、社会危害严重等情形。

(6) 在量刑时, 应与自然人盗窃有一定的区别。对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单位有关人员以及起次要作用的、辅助作用的或被胁迫参与的可不予追究。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 查处单位窃电的法律思考

(1) 像水泥厂这样的企业承租人, 他们往往是几个合伙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税收、工商登记的, 处理窃电时, 司法部门往往不以盗窃团伙定性, 而以单位盗窃定性。遗憾的是, 在刑法分则明文规定的100余种单位犯罪罪名中, 没有包括盗窃罪, 据罪名法定的原则, 单位盗窃就不能定为单位犯罪。在各地对单位窃电犯罪的审判中, 基本上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处以刑罚。有人认为单位窃电窃取的财物没有据为己有, 进行刑法处理, 与新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和罪刑法定的原则相冲突。

从理论上说, 盗窃罪是故意犯罪, 它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客观上实施了盗窃行为, 至于窃取的财物是据为己有还是赠送他人、交给集体, 均不影响盗窃罪的成立。因此, 为单位利益实施的窃电行为, 完全符合盗窃罪的特征。对单位窃电, 我们完全可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九届检委会第112次会议通过, 2002年8月13日公布施行的《关于单位有关人员组织实施盗窃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批复》:“单位有关人员为谋取单位利益组织实施盗窃行为, 情节严重的, 应当依照刑罚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盗窃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2) 由于刑法没有规定单位盗窃罪罪名, 而司法解释仅对单位盗窃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主要的直接责任人员按盗窃罪依法批捕、起诉, 对单位的刑事经济处罚没有规定。对单位的经济处罚只能通过行政处罚来实现, 这就削弱了刑法对单位盗窃的打击力度。建议我国像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以及我国香港一样采取增设新罪名的方式, 单独规定窃取电力罪。

(3) 反窃电工作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技术性, 工作中难免出现用户不配合或不在现场的情形。由于电力企业因其法律地位的制约而缺少必要的权力和工作力度, 有时即使发现用户窃电嫌疑后, 依法取证也困难重重, 有不少窃电者就是通过破坏窃电现场, 藏匿窃电工具掩盖窃电事实或事后潜逃而逍遥法外。如果求助于司法机关又因其警力及技术条件的限制, 还有司法程序、办事效率、人际关系、部门利益的因素, 要做到迅速查处十分困难。

法律进单位 篇8

关键词:即时解除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0引言

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也叫过失性解除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法》第25条等法律的规定,在不向劳动者预告的前提下,可以随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而且不必支付经济补偿金。虽然《劳动合同法》对此有明文的规定,但由于用人单位对这些条款不熟悉、理解不准确,加上内部的规章制度在内容、制定程序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导致其在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时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甚至承担了败诉的法律后果。因此,要做好防范工作规避这种法律风险。

1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试用期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用人单位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应事先明确“录用条件”。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是员工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必须在招录时对录用条件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切忌空泛化、抽象化,否则这一条款就失去了意义。比如说符合岗位要求,就不能仅仅说符合岗位要求,而应该把岗位要求是什么,衡量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的标准明确规定出来。其次,要事先公示“录用条件”。公示,就是要让员工知道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就是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员工已经知道了本单位的录用条件。再次,要做好平时的试用期考核工作。明确、公示录用条件后,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单位录用条件,还需要做好试用期期间的考核工作。如果没有考核评估结果,用人单位很难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其录用条件。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只能在试用期适用,过了这个时间,就无法再以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

2因劳动者严重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为了防范用人单位运用严重违纪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事前要建立、健全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而且规章制度必须是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条的规定,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只有这样,规章制度才是合法产生的,才可以作为认定的依据。二是要在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中对“严重违纪”做出明确的界定,要在劳动纪律、规章制度中事先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严重违纪”,最好明确规定哪些行为是可以随时被辞退的“严重违纪”情形。三是因违纪辞退员工的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做好日常管理和取证工作。

3因严重失职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适用这一条,同样也是有条件限制的:一是员工存在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的行为,即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有玩忽职守、未尽职责的严重过失行为,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二是因严重失职、营私舞弊行为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用人单位运用这一条款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关键在于界定什么是“重大损害”。因此,用人单位事先对“重大损害”做出明确界定十分重要,不予界定或界定不合理,就等于将界定权完全交给仲裁机构或法院,自己就将失去主动权,在仲裁或诉讼时就会多一分败诉风险。

4因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劳动合同法》中第39条第4款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如果在不影响劳动者本职工作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兼职进行干涉,用人单位则构成违法行为。因为此种行为侵犯了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利。特别是对其中的“严重影响”如何界定是用人单位能否正确处理此类情形的关键,对此,也需要在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事先予以明确规定,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才能做到有章可循。否则,劳动者就是和他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甚至是造成严重影响,但如果没有违反用人单位的竞业限制条款,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后,劳动者就立即予以改正的,用人单位仍不适用此条款来解除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对此,可以通过列举法再加上兜底条款来规定。劳动者的兼职如不构成严重影响的,经用人单位提出后,拒不改正的,才可解除劳动合同。

5被追究刑事责任解除劳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

《劳动法》第25条第1款第4项、《劳动合同法)》第39条第6款规定,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意见》)第29条则进一步明确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共包括了四种情形。当然,如果用人单位认为劳动合同可以继续履行,也可以不解除劳动合同,从而赋予了用人单位在此方面的选择权,使得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安排,如果该员工确实是技術方面的人才或在某些业务方面比较擅长,用人单位也可以保留其跟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法律对此不作干涉。根据《劳动意见》第28条规定,劳动者涉嫌违法犯罪而被有关机关收容审查、拘留或逮捕的,用人单位在劳动者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可与其暂时停止劳动合同的履行。因此,在此种情形下,用人单位只能暂时中止劳动合同的履行而无权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承担解除不当的法律后果。

6结束语

总而言之,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是一项长期工作,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周莹.企业单方即时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及防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13期.

[2]朱丽.用人单位即时解除劳动合同制度探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3]蒋小红.劳动合同单方解除的法律思考[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5.

上一篇:财务总监个人的年终总结下一篇: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