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秘密教学设计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货币的秘密教学设计(通用8篇)

货币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1

活动目标:

1、能过展示交流活动,使学生对货币有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人民币的防伪,掌握一些识别人民币真假的识别方法,体会到货币的在生活中中重要性。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合适的方式方法汇报探究与实践成果,完整表述活动过程、结果和收获。

3、通过成果展示交流汇报,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了孩子们的团队意识,体验到收获的快乐。

(一)活动回顾

前一段时间我们开展了关于《货币的秘密》的探究活动,课堂上大家提出了许多有关货币的问题,并且还确立了我们研究的子课题。(课件展示:子课题)

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过程当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我们要研究的子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们的活动成果吧!(板书课题)

(二)展示汇报

1、关于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探究小组

(1)介绍研究课课时采用的研究方法

(2)展示收集到的古代货币相关的书籍和古币

(3)介绍制作的主要朝代的货币

2、关于已发行的人民币研究小组

(1)介绍上网收集到的五套人民币的知识

(2)介绍并展示收集到的人民币实物

3、真假币辨别组

(1)通过用照片做成的活动掠影,展示整个小组探究的活动整个过程。

(2)介绍最容易识别假币的方法

(3)发给大家一些宣传手册,让大家在课下也能学习。

4、残币兑换新币组

(1)用视频采访的方式介绍残币如何兑换新币

(2)介绍精心制作的手抄报

(3)用倡仪书的形式告诉大家要爱护人民币。

5、世界货币的认识组

(1)介绍收集到世界货币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2)展示并介绍制作的资料册。

(三)交流体会

通过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家对货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相信你们每位同学都受益匪浅。大家一定有很多的的体会和想法,现在就请大家畅所欲言。

学生交流体会。

(四)总结

货币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2

一、货币供给中的教学难点

在长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实践中, 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交流、作业和考试等手段, 我们发现在货币供给教学中, 授课对象经常遇到的典型疑难问题有这样一些:存款派生模型比较抽象, 授课对象对存款派生模型无限派生的假定难以理解, 通过T型账户阐述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也比较难理解;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基础货币的本质难以把握。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的源泉, 但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 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这是否存在矛盾;对乔顿模型理解存在偏差。比如授课对象有这样的疑问: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 这是否存在矛盾。

经过梳理, 我们认为存在这些疑惑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理解不清, 通过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可以使得货币供给中的有关概念和理论更加清晰地展现给授课对象, 以改善教学效果。

二、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货币供给的常见的讲授方法

目前国内《货币银行学》教学主要沿袭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开创的体系, 货币供给教学主要围绕存款派生模型和乔顿模型展开。中央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这样几个部分: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中则将有关内容分为两章。在第十二章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中包括这些内容:现代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存款货币的创造, 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的总体评价。在第十四章货币供给中安排了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这几个部分。上海财经大学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 第十一章货币供给是按这样的顺序展开的:货币的定义, 货币总量及其构成, 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与多倍收缩, 乔顿模型, 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 货币供给理论。

上述安排代表了国内《货币银行学》主流的讲授思路。可以看出来讲授内容差别并不大, 但是讲授顺序安排则有较大区别。而我们认为具体的讲授顺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认为货币供给教学可以按下述顺序展开阐述:货币口径,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存款派生模型, 货币供给模型,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下一部分具体讨论这样安排的原因, 并对每一环节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设计展开讨论。

三、教学难点分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

1. 货币口径。

对货币不同口径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模型的理解, 因此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对货币供给理论的讲授作知识准备。按照一般的《货币银行学》体系, 货币口径的教学可能已经在“货币”一章完成。但本文认为有必要在货币供给理论之前安排货币口径的讲授或者回顾, 原因有二:第一, 在讲授完信用、利息、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等章后再阐述按照流动性的大小加以区别的不同货币口径更容易为授课对象接受;第二, 从讲授时间上看更靠近货币供给理论, 授课对象可以带着对货币口径的深刻的印象开始学习货币供给理论。

2. T型账户与银行资产负债表。

本教学环节要借助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各种业务对它们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 这些业务包括:中央银行通过买卖证券等资产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和还款, 两个商业银行通过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转移资金, 商业银行发放和收回贷款, 商业银行向非银行公众购买和出售证券。

安排这一环节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由于《会计学原理》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 《货币银行学》通常在第二学年以后开设, 授课对象对会计基础知识已有陌生感, 而且《会计学原理》的视角和《银行会计》的视角不同, 如果授课对象没有学习过《银行会计》课程, 它们对于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可能缺乏准确的理解。虽然在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安排中, 在“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两章已经讲授过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然而在货币供给部分中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回顾仍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 如果在讲授存款派生时才开始通过T型账户解释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授课对象就会不断地转移精力去理解T型账户的变化。如果在这一环节另花时间先把这方面问题提前解决, 则在后面教学中授课对象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分析存款派生问题。

3. 存款派生模型。

在某些《货币银行学》讲授体系中, 存款派生模型与货币供给是分开讲授的, 比如黄达的《货币银行学》和人民大学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 然而本文认为把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都放在货币供给这一章讨论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

另外, 本节的教学中还应当强调这几个知识点。

新增存款准备金的来源。存款派生模型的教学从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的增加开始, 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增加方式有若干种方式。对于初学者而言, 教学中选取哪一种存款准备金增加方式会影响到后续内容的讲授效果。

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 (1998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采用了美联储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政府债券这两种途径向银行体系提供追加的储备。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则首先说明“‘原始存款’的来源可以是存款货币银行从中央银行借款;可以是客户收到中央银行的支票——比如由国库开出的拨款支票——并委托自己的往来银行收款;也可能是客户向存款货币银行出售外汇并形成存款, 而银行把外汇售与中央银行并形成准备存款, 等等”, 接着则假设A银行的客户甲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 客户甲委托A银行收款, 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劳埃德·托马斯的《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 (1999年, 机械工业出版社) 则假设某人在沉船上发现了一批美元现金然后存入银行。黄达的《货币银行学》中以“某人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开始描述存款派生过程。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的讲授方式有其显著的优点:第一, 和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紧密联系, 有助于后续学习;而且区分了中央银行两种不同的提供储备 (存款准备金) 的方式, 并通过T型账户分析展现两种方式的不同和相同之处;第二, 明确讲述了存款准备金增加的原因, 避免了授课对象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客户甲会收到一张中央银行的支票”;第三, 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从派生的源头开始描述存款派生的过程, 而其他讲授方式事实是从存款派生的某一环节开始描述, 授课对象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比如“存入银行的那笔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而如果按劳埃德·托马斯的描述方法, 又似乎在暗示存款派生的起始不过是一个偶然事件——从沉船中发现了一笔现金。第四, 米什金的方式有利于表达存款派生的源头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 其他方式则容易误导授课对象, 使其认为:我可以决定是否把一笔资金存入银行, 从而带来“原始存款”。事实上,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

然而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也有个问题, 国内教材普遍作为重要知识点阐述的“原始存款”、“派生存款”难以解释清楚。所谓原始存款, 无非就是和商业银行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而如果按照米什金的讲授方式: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购买证券, 则商业银行与这笔资产相对应的负债是原来持有的证券对应的负债;或者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 则对应的负债则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这两种情况在教学中无法清晰地展现“原始存款”的概念 (实际上, 米什金的教材中没有提到原始存款的概念, 而是将称作“银行体系储备额的变动”) 。

本文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分两个步骤讲授存款派生理论:首先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开始, 阐述所谓“原始存款”会逐步被派生, 创造出更多的存款货币;然后按照米什金的方式说明中央银行投放货币的情况, 并说明“某人存入一笔存款”这样的情形只是完整的存款派生过程中的一部分, 这笔要存入银行的货币的来源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中央银行。这样的安排兼顾了各种讲授方法的优点, 逻辑上更为合理、连贯。授课对象可以清楚地把握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社会公众的存款多倍创造的过程, 避免其它讲授方法给授课对象可能带来的一些困扰。

此外, 部分授课对象可能对于无限派生感到无法接受, 教师有必要指出, 存款派生模型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联系, 而不是为了测算存款货币的数量多少, 因此做了合理的简化和抽象。

4. 货币供给模型。

(1)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及教学中的问题。存款派生的公式在通过T型账户的推导后, 可以比较容易地被理解和掌握, 然而一般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体系在从存款派生过渡到货币供给理论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逻辑上的断裂。因为基本上所有教材都是这样推导乔顿模型的:M=mB, 因为有M=C+D= (1+c) D和B=C+R+E= (c+r+e) D, 所以可以得到。以上有关符号都代表其在货币供给模型中的通常的意义。

这个推导过程事实上只是M=C+D, B=R+C, 等恒等式的变形, 或者说是货币供给的“机械论”。这种货币供给过程的描述方式最先是由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963年提出的弗里德曼—施瓦茨模型, 与之本质上相同的还有卡甘模型, 而乔顿模型则进一步考虑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等因素。

初学者在理解货币供给的“机械论”时往往有这几点疑问。第一, 在货币供应模型的这种推导过程中, 货币供应量似乎只是被人为地被拆成基础货币B和货币乘数m这两个因子, 而选择基础货币这个量的原因却并不清晰;第二, 基础货币中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流通中现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但是其中只有超额存款准备金具有存款派生的能力, 为什么视基础货币为货币供给的源泉;第三, 货币供给的“机械论”的推导方式与存款派生模型有什么关系, 前面花费很大精力学习存款派生模型对于货币供给模型有何意义?

(2) 理解“基础货币”。首先, 我们选取一个存款派生理论中的典型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基础货币为什么被视为货币供给的源头。△R=100,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10%, 现金漏损率=10%, 容易得到表1。

根据上表可以容易地发现法定准备金变动额+超额准备金变动额+流通中现金变动额=50+25+25=100元, 恰好等于最初的准备金变动额100元, 这并非巧合, 也不是仅在存款派生可以无限进行的假定下才成立。事实上, 无论在存款派生过程的哪一个时点, 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中现金的增加额之和都等于新增的原始存款。其中的原因非常清晰:因为在存款派生过程中, 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派生过程中只能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变动额, 超额准备金变动额和流通中现金这三种形态, 而这三个部分之和正是基础货币, 因此基础货币增加额总是等于新增的超额准备金。整个派生过程是由新增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导致的, 所以存款派生和货币供给的源泉其实是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 而这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其次, 需要向授课对象解释, 抽象模型中的新增超额存款准备金在实践中是无法加以统计的, 因为银行发放贷款、存款人的提现等行为都会迅速地导致其转变成其他形态。相反基础货币的三个组成部分都是极易被中央银行统计的, 这正是经典货币供给模型把基础货币视作货币供给的源泉, 并把货币供应量视为基础货币与一个乘数 (货币乘数) 之积的原因。

(3) 从存款派生模型推导乔顿模型。授课中需要指出乔顿模型完全可以通过存款派生模型推导而得到, 也就是货币供给模型推导的“漏损法”。这种方法不同于货币供给的“机械论”通过恒等式的变形获得, 而是在存款派生模型的基础上推导而来:

因为在包含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和现金漏损的存款派生模型中有, 又因为所有新增存款准备金总是等于新增基础货币, 同时增量可以改写为存量, 所以有。根据货币的定义

5. 货币供给的影响因素。

(1) 准确理解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一个难点。授课对象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派生能力将会下降, 货币供应量应该减少。但是当商业银行通过再贴现或公开市场业务获得资金时,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将提高, 而货币供应量将增加。这两种情况下是否存在矛盾?

产生这种疑惑的原因是对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没有理解准确, 因此讲授中必须特别加以分析: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是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将存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存放于中央银行, 这部分资金只要贷放出去, 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存款, 因而是具有派生能力的。但是商业银行出于某种考虑 (比如安全、流动性或能否盈利) 决定不贷放出去。如果商业银行决定保留更大比例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存款派生能力当然会下降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 。而在中央银行投放货币时,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上将会增加一笔资金, 表现为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增加, 但是这种增加是暂时的, 商业银行将把这笔资金贷放出去, 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导致货币供应的增加。事实上前者是货币乘数的变化, 而后者是基础货币的变化。

(2) 强调货币供给模型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考察一个因素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时, 教科书中的基本结论都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改变的前提下作出的。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时, 如果货币供给模型中其他因素保持不变, 才能得到货币供给下降的结论。而如果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下降了, 则不一定得到这样的结论。教学中可以举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导致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 因此未必导致货币供应量的急剧减少,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未必如教科书所说是一剂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猛药”。

(3) 及时理解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常见的《货币银行学》体系中, 三大法宝一般在独立成章的“货币政策”部分具体展开, 但在本章货币供给模型推导完毕后完全可以初步讲解这三种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原理。讲授中侧重解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如何改变了存款派生能力, 从而影响货币乘数, 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如何通过改变基础货币而改变货币供应量。

6. 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般性理论应当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这一部分有十分精彩的安排, 在其第十八章货币供给安排了第五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 主要包括:我国基础货币的构成, 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的变化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商业银行再贴现与再贷款的数量变化, 外汇储备存量的变化, 我国的货币乘数, 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这几个部分。这样的安排十分贴切地针对中国的货币供给影响因素的特征, 因此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另一方面, 存款派生模型和货币供给模型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模型, 在教学中将理论和宏观经济现象紧密结合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比如有必要特别注意对中央银行票据这种十分有中国特色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讨论。可以在基本理论讲授完毕后安排课后分组搜集资料进行研究, 并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些思考题, 引导课外学习研究。

四、结论

本文对货币供给讲授环节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尽量提前作好知识准备, 避免在讲授核心理论时分散授课对象的注意力。其次, 选择恰当的讲授顺序和讲授方式, 力求逻辑上的完整和统一, 帮助授课对象正确理解重要概念, 避免理解偏差。第三, 对于授课对象的任何疑惑都尽量做到有所说明, 教师可以提供较为高深的参考资料, 供学有余力者进一步研究。第四, 强调理论和我国宏观经济现象分析的结合, 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摘要:货币供给是《货币银行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文章从货币供给经典理论出发, 广泛借鉴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和著名高校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在货币供给部分的教学方法, 针对货币供给教学中的难点, 探索货币供给教学方法。

关键词:货币银行学,货币供给,乔顿模型

参考文献

[1].陈观烈.陈观烈选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2].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杰格迪什.汉达.货币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4].劳埃德.托马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5].米什金.货币金融学 (第四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6].米什金.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经济学 (英文原版第6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7].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112.126.159/jpkc/125011/default.htm

[8].西南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202.205.10.58/2004/swufe001/index.htm

[9].中央财经大学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网站, http://www.cufe.edu.cn/jgsz/jingpin/index.htm

《线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3

《线的秘密》是湘教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课。线条是视觉形式中最基本的语言,也是最简便、最直接用于表现形象的绘画手段,学生生来就会用线绘画,但怎样引导学生用线传情达意呈现美感是教学活动体现教育功能的关键。教材一共设置了三个递进性的活动,本课主要选择第二个学习活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线条组织的秘密,感受线条排列组合产生的节奏、韵律美感,体现线条功能的多样性。教师要运用比较、交流、探究、示范等方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用线条表现、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线条的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突出主题

1 出示游戏纸(几幅简单的简笔画:一杯热咖啡、下雨、树木、风……),请同学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简洁的线条,把游戏纸上的作品添加得更生动,画面的主题更加突出。(学生在游戏纸上进行添画,完成后展示添画的效果图,说一说添画前与添画后画面有何不同。)

2 教师设问:游戏时,你感受到线条有什么秘密?(学生根据自己在游戏中的亲身感受,谈谈对线条的认识。)

3 点明主题。线条组织有很多秘密,让我们通过学习来发现线条更多的秘密吧!(板书课题:线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添画游戏,让学生初步感知线条在美术表现中的生动性,在激发学生学习愿望的同时,了解和复习学过的不同类型的线条。

二、观察实物,体验线条

1 观察实物。欣赏感受罐子的线条,了解其外形和基本结构。(出示各种坛坛罐罐的实物,请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哪个最美,有何特点。)

2 回答问题。学生观察、讨论,并交流感受。

3 感受线条。设问:这些罐子上都有哪些线条?(请学生跟着老师一起,用手指感受罐子的罐口、颈部、腹部、底部的线条,并说出是曲线还是直线等。)

4 初次尝试。请用流畅和简洁的线条画出一个造型漂亮的坛子或罐子。(教师范画一个罐子,提示:画罐子的线条时,注意把线条画流畅。)

5 作品展示。师生共同欣赏用线条表现的罐子,说一说谁画出的罐子美,美在什么地方,你发现了线条怎样的秘密。学生讨论、汇报,师生共同总结线条的第一个秘密:表现多样物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的罐子,让学生感受罐子的美,感受罐子的线条,对罐子的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了解罐子各个部位线条的同时,尝试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坛子或罐子。实现对坛子或罐子的初级线条表现,发现线条可以表现物象的秘密。

三、对比探究,掌握方法

1 讨论交流。同学们画的这些罐子的外形都很有特点,但显得还不够美,怎样才能把这些罐子打扮得漂亮点儿?(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用线条进行装饰。)

2 突出秘密。出示用线条装饰过的罐子,引导学生对比装饰前后的作品,感受线条装饰的美感,发现线条的第二个秘密:装饰物象。

3 探究方法。出示三组装饰好的罐子,设问:怎样运用线条才能把罐子打扮漂亮呢?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三组作品找到装饰的方法。(三组作品要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装饰效果的不同和线条运用的方法,学生分小组通过观察、对比和讨论、交流,说出每组作品中哪个罐子装饰得好,线条表现有什么特点,装饰的方法是什么。)

4 归纳小结。小组汇报本组研究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装饰的线条要富有变化;(2)线条排列组合要有疏有密;(3)适当加入“点”“面”使画面更丰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线条可以用来装饰物象的秘密,并直观感受线条装饰的美感,学习、了解用线排列组合的多种方法,感受线装饰的丰富性,轻松有效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开阔视野,装饰作品

1 对比欣赏。出示多幅作品,说一说哪幅作品好,在用线条方面有何特点。(选择不同装饰方法的作品对比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罐子整体装饰和分块装饰的不同。)

2 感受方法。学生欣赏展示的作品,感受不同线条组合装饰带来的美感。

3 自主表现。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知识,用线条把刚才设计的坛坛罐罐打扮得更漂亮。(学生动手装饰罐子,教师巡视指导,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并改正,如:罐子小、线条排列单一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不同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线条不同排列组合的方法和美感,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展示评价,总结拓展

1 展示作品。请各组对本组的作品进行评价,选择最优秀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各小组进行作品的自我介绍、评价,选择代表本组的作品粘贴到黑板上。)

2 欣赏评价。欣赏黑板上的作品,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并从线条的运用方面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也可以提出修改建议。

3 感受魅力。欣赏作品,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共同感受线条的魅力。

4 归纳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发现了线条的什么秘密?(线可以用来表现多样的物象,还可以用来装饰物象。)

5 有效拓展。课件出示多幅生活中的线条图片。教师介绍:线条很简单,却有很强的表现力,它来源于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美和幸福。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通过总结和图片的浏览,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养成留意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美的好习惯,在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

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三、教育教学目标

按照传统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方式,一些体验性的、探究性的和实践操作性的教育教学目标无法容纳,因此,采用了这种形式来表明教育教学目标。

1.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知道货币产生的必然性。2.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3.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4.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5.了解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危害,知道纸币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6.感受生活现象,认清制贩假币的危害,爱护人民币。7.初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重点、难点

1.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重点。

货币的基本职能。【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

一、从商品交换说起 ──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

1、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

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引出问题:怎样确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多媒体展示案例情境:

在学生回答和充分的辩论之后,最终学生会根据相同的劳动量确定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1把石斧=2只野兔),并能直观感受两种商品价值的大小。

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

(1)石斧和野兔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1把石斧价值多少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在这个交换关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

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2)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1把石斧的等价物,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

2、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合作探究解决办法──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动漫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多媒体逐步展示:

3、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15分钟)

1、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 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是一种手段,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结论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简单说明货币──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回溯历史,探究货币的进一步演变──探究纸币的产生、发行与使用(10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铸币的出现,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究。

1、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

(1)从交子发行和使用过程探究纸币的本质。

问题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符号。

(在这里,要向学生讲清楚:第一,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第二,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信誉高,具有强制力。)

问题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2、剖析案例,探究“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发行量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

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

思考讨论: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逆向设问: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 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纸币发行的如果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过少,就会导致商品销售困难,商品流通受阻。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

3、辨识社会现象──规范人民币的使用

(1)调查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他们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

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国家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2)多媒体播放图片:

①“纸币帆船”;②“流动广告”;③“儿童纸币”。

教师说明这些做法的危害:货币的整洁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水平。故意毁损人民币,严重损害了人民币的形象,缩短了人民币的使用周期,而且扰乱了人民币流通秩序。

作为我们中学生,自己要爱护人民币,也要教育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走进生活、判断运用】(5分钟)【自我发展、开拓视野】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货币发展史,了解货币发展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说明:作为比黄金更贵重的“白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2)向银行工作人员或财会人员了解如何鉴别假币。

【我为什么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依据课标要求、知识跨度、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减去了商品概念,增加了对价值和等价物内容的处理,但是并不把它作为知识要求,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货币本质时减少难度。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是有些学生并没有体验──比如确定交换比例,但是它能够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很好的结合,是可以体验的。),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认知工具,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2、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

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力求实现认知过程与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方法并重的目标。

摆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学目的要求:

1. 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影响摆的摆动快慢的因素。

2. 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及实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二.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铁架台、螺丝帽、线、秒表。教师:(与学生材料同)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

同学们听说过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吗?(生:听说过)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个伽利略的小故事。

2、出示flash课件:讲述伽利略研究摆的故事

3、讲述:摆动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伽利略观察到的吊灯摆动就是一种摆的现象,那么在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还有哪些呢?(生回答,教师出示ppt课件展示)

4、讲述:生活中有这么多摆的现象,那么摆动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就让我们像伽利略那样,通过观察、实验来揭开摆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摆。

教师拿起一个摆,问学生摆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生回答教师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1)讲述:每个组有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1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

(2)学生分组安装。

(3)讲述:我们要研究摆动的规律,首先要知道怎样才是摆动一次。教师边讲解边演示: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摆回来,叫做摆动一次。

(4)讲述:为了更好地观察摆动的规律,我们来观察它在一定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我们每个实验都要做两次,时间是30秒。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由教师统一计时,各组学生默数,把观察结果记在实验报告单中。)

(6)小组汇报观察结果。

(7)总结:

同学们想一想:每个组的摆,在2个30秒内摆动的次数有什么关系?(相同)各个组的实验结果是否都是这样?这说明每个组的摆在一定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板书: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3、指导学生研究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1)讨论:

a.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了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那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刚才门各组在汇报时的数据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认为摆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呢?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

b.讨论完毕,小组代表交流意见。(有的组说摆动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系,有的组说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是否有关系)

(2)讲述:下面我们就分组通过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吧。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在实验报告单中。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4)汇报实验数据和得出的结论。

(5)教师小结:出示ppt课件:摆动快慢与摆锤轻重没有关系。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系,摆线长摆动慢,摆线短摆动快。

(三)巩固练习

讲述: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题,把学过的知识巩固一下。出示flash课件

(四)布置实践性作业

出示ppt课件:怎样能让摆摆动的快一 些(设计一个试验方案)板书设计:

10、摆的秘密

摆:摆线

摆锤

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

课后小结:

《摆的秘密》一课的教学,我们期望以“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轻重无关”的知识作载体,让学生在科学的思维过程的经历中,其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1)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以科学的思维过程,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为主线展开的。

(2)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引起思维。做一个摆,对于学生来说是不难的,而我们则希望学生在做摆及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发现一些现象,并对此作出分析、判断,在知识、思维、能力及科学态度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甜甜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6

《甜甜的秘密》是一首曲调轻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F调、4/4拍,由两个乐段组成。歌曲借物抒情,通过饶有趣味的活动,揭示了学生的心理,唱出了对老师的热爱之情。歌曲第一乐段多处运用了八分休止符,把学生一连串“悄悄”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第二乐段较自由的节奏展开,乐句从弱拍起,曲调的跳进形成高低起伏与孩子的亲切语气非常贴切,表达了学生盼望老师发现“秘密”的急切心情。

教学思路:

本次教学以“情”为导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一次“秘密行动”中学习歌曲,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情绪,在情绪中感知声音。通过“说”情、“唱”情、“感”情来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及深情歌声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能用明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

2、创设音乐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

3、通过演唱,体会歌曲中师生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学生对老师的赞美与祝福之情,用歌声表达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4、掌握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正确演唱,初步掌握歌曲中两个乐段中弹性与连贯的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以活泼欢快的情绪和甜美柔和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准确演唱,两个乐段不同情绪的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组织教学

师:孩子们!欢迎进入音乐课堂,来,咱们一起活动一下。

教学策略:课件播放《甜甜的秘密》伴奏,设计两个主题不同的动作来区分乐段,并设计一组动作区别不同音高的两个“悄悄地”乐句。

【设计意图】熟悉歌曲旋律,初步感知音乐,通过动作表现来初步感受歌曲。

2、情境激趣、谈话导入。

①谈话。

师:孩子们,在咱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除了父母、同学、朋友,谁陪伴咱们的时间最长?

师:分享一下你最喜欢的老师。

②学生发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策略:谈话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发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课堂轻松起来。

3、过渡陈述,点明教学内容。

师:谢谢大家的分享,今天我能站在这三尺讲台上和你们相伴,少不了我的老师辛勤的培育。孩子们,因此我特意组织一个秘密行动,请你从歌曲中找一找这次行动的内容是什么?

教学策略:用一次秘密行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说情,分享最喜欢的老师来叫醒学生们心中对老师的热爱之情。为后面

歌曲的情感体验做好铺垫。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二、新歌教学。

1、揭示课题、激情诱趣。

①课件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②听后反馈。

A学生回答,师评价。

B学生回答,师评价。

教学策略:教学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可以相互补充。要及时做出评价。

师:咱们这次的秘密行动就是去给老师送橘子。是怎样送的?为什么?

C学生回答

师:因为这次行动是秘密的,这真是一个甜甜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

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亮点回答,教师关注“秘密”这一关键词,学生回答后做引导及延伸。

【设计意图】歌曲初探,通过聆听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在歌曲中找到秘密行动的内容,激

情诱趣,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2、创设情境、解决难点。

①节奏练习

师:孩子们,开始我们今天的甜蜜行动吧!这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径直朝老师的办公室走去。

(课件出示节奏4/4XXXXXXXX│XXX-||)

师:嘘,前面就是老师办公室了(做出紧张深呼吸状),为了不让人发现,咱们要换一种走法。

(课件出示节奏4/4XXOXXXOX|XOXOX-||)

教学策略:采用师先按节奏用脚步声来模仿节奏,如:高高兴兴走向老师│办公室-||再示意引导学生一起模仿节奏。通过对比聆听节奏变化,师示范第二条节奏,请学生听出有什么变化。由此找到出现了八分休止符,通过练习,掌握前、后八分休止符的正确演唱。

【设计意图】将整个歌曲的学习从一个故事行动开始进行,以参加秘密行动来调动、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②乐句的对比学唱

a.师唱两句旋律让学生分辨

师:到老师办公室门口了,看看里面有没有人。踮起脚尖从窗子外望一望(动作),再弯下身子从门缝里瞧一瞧(动作)。我来唱两句旋律,听听,哪一句像是踮起望一望,哪一句像是蹲下瞧一瞧?(出示图形谱课件,弹琴加手势演唱唱名)

生:第一句望,第二句瞧

b.师引导生指出两条旋律的不同之处

师:大家同意吗?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两条旋律哪里不同?

(引导发现,并让学生在图形谱上标记出来)

c.师用肢体动作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旋律的进行。

师:跟着琴来做一做动作。

师:听着琴声用la模唱出旋律。

师:带上动作试一试。(巩固音准)

师:带上“悄悄地”歌词,加上动作帮助比较。(填词演唱)

师:注意音乐小精灵八分休止符的正确演唱。(示范、练习)

教学策略:用动作形象地来表现两句乐句的音高,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旋律。通过弹琴示范,用动作表现及用la哼唱的方式来训练、巩固学生音准。对比出两句乐句的不同音高。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针对歌曲中八分休止符的难点教学,教学中练习节奏和熟悉歌词扫清演唱障碍。体现尊重教材安排,但是活用教材的原则,坚持听——找——练的教学顺序,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通过对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肢体动作以直观的手段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表现旋律音高的变化。

3、学习歌曲,层层深入。

①A段学唱

师:通过观察,太好啦,办公室一个人也没有,可以开始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啦。

(出示A段乐谱)

a.师自弹自唱A段。

教学策略:师弹琴范唱A段,学生安静聆听。

师:咱们的下一步行动是什么?

生:把秘密装进橘子了再放进老师抽屉里。

师:孩子们,别着急,咱们一步一步来。

(出示A段1、2乐句)

b.学习A段的前两乐句。

教学策略: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演唱,主要用听唱法进行歌曲的自主学习。纠正歌曲中出现的问题。

师:此刻,橘子里装满了我们的秘密,变得沉甸甸的了。让咱们一起把它放进老师的抽屉。

c.学习A段的后两乐句。

教学策略:听唱法进行自主学习,强调休止符的正确演唱,附点节奏及一字多音的地方可教唱(视情况而定)。

师:孩子们,咱们把橘子放进抽屉应该怎样放?(轻轻地)

(这里主要纠正抽0屉0里-,要唱得轻快些。)

d.完整演唱A段。

e.细节处理。

师:这一乐段中出现了很多的八分休止符,它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拿着装满秘密的橘子走进老师办公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高兴、激动、紧张。

师:这里运用了这么多的休止符,就是为了表现出孩子们“悄悄地”藏橘子的动作及紧张的心情。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紧张的心情,用动作、歌声把这一部分的行动重温一遍。

教学策略:通过完整演唱来体会歌曲的情绪,通过表演来体会当时的心情。引导学生感受八分休止符在歌曲中起到的效果,并通过动作、演唱来表现紧张的心情。

【设计意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学会演唱,同时通过藏橘子的动作和心理的描绘,迁移到歌曲轻巧、有弹性的演唱与表现。在音乐活动中,轻松的氛围中学会歌曲。强调要唱得轻快,用歌声来表现那紧张的心情等。

②B段学唱

师:在大家的努力合作下,橘子已经顺利的放进老师的抽屉了。此时,你最想看到是什么?

生:希望老师快点发现;希望老师快吃橘子……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激动、幸福、紧张、期盼、急切……

师:带着期盼、急切的心情把你的心声读出来吧

(出示课件,B段的歌词)

a.有感情地朗读B段歌词。

教学策略:谈话法,引导学生积极的发言。通过情境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行动中,更能真切体会歌曲的情绪,能更准确的表达歌曲所表达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B段歌词。

b.师范唱B段(自弹自唱)

师:听到孩子们这么有感情地朗读,让我也激动起来,想用歌声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

c.感受B段的旋律,哼唱旋律填入歌词。

教学策略:通过边听旋律边划旋律线来感受B段的旋律,引导学生与A段旋律进行对比,总结B段旋律是连贯的,旋律走向是高低起伏的。通过先用la哼唱再填入歌曲的方式,层层推进。

d.情感处理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的学习中,采用哼唱旋律、填入歌词、情感处理来一步步推进进行

歌曲学习。按照线条图形谱,用手划出高低起伏的线条,再配合肢体的表现,体验歌曲的音乐表现要素,最终用歌声表达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③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出示课件,《甜甜的秘密》曲谱)

a.师跟着伴奏范唱全曲,并用动作来表现歌曲。

b.学生跟着伴奏演唱歌曲(要求唱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绪)。

c.学生用动作、表情、歌声表达对老师的爱,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孩子们,我们给老师送去甜甜的橘子,其实是送给老师什么?

生:喜爱、敬爱、感谢……

师:孩子们,爱你们的老师吗?那用你们甜甜的歌声,甜甜的表情、动作,把你心中对老师那满满的敬爱和感谢都唱出来吧!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让学生深深体会歌曲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深切情谊,同时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谢与敬爱之情。

三、情感升华。

1、观看课件,聆听故事。

师:从你们的歌声中,我听到了你们对老师的爱,老师也特别喜欢你们,同样每一位老师都深深爱着她的学生们。(播放课件)

讲述“天梯学校”老师的事迹。(课件加上背景音乐创设情境)

师:听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对故事中的主人公说?

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关注学生的亮点回答。引导学生由此想到自己身边的老师。

2、甜蜜话语,真切诉说。

师:是的,孩子们,在那样艰难的上学路,那儿的孩子依然露出甜甜的笑容,因为有爱他们的老师。咱们的条件比他们好,更应该好好学习,咱们的老师也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你有什么甜甜的话语想对你心中最爱的老师说?

教学策略:启发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回到我们现实的生活,分享自己心中对老师的甜蜜的话语,诉说和老师之间那深厚的情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感人的事迹及抒发对的感情来“感”情。先用故事来唤醒学生心中的那一份感动,进一步真切感受老师对学生的爱;在升华到自己身边的感情,让学生体会、抒发对老师的深深感激、敬爱之情,以此来激发演唱情感。

四、深情演绎。

师:你们真是一群懂事又贴心的孩子,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此刻,我想什么语言也比不了你们甜甜的歌声。来吧!孩子们,请起立,让我们用歌声唱出心中对老师那满满的爱吧!

(全班一起有感情地完整演绎歌曲)

师:刚才同学们的歌声让我很感动,谢谢孩子们!好,下课!

货币的秘密教学设计 篇7

《货币银行学》是学习并掌握金融学知识的入门课程, 也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 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目前,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以下六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 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稳定性与金融实践发展的动态性之间的矛盾; (2) 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规范性与金融理论进展的先进性之间的矛盾; (3) 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与适应金融人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4) 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与学生学习时间、精力有限之间的矛盾; (5) 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矛盾; (6) 提高教师科研学术能力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间的矛盾。

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 针对《货币银行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多种矛盾和问题, 探讨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体会与建议。

一、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 大学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 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 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货币银行学》这一金融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针对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 这一思想不仅是货币银行学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理念, 也是日常教学工作的主旨。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师生平等对话, 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 思维同振, 感情共鸣。

二、根据形势和对象变化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并注意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的衔接

目前, 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中, 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形势变化;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雷同;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衔接与协调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根据形势变化动态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

在“货币银行学”教学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 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 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譬如, 在“货币的发展与类型”部分中, 增加对“电子货币”的介绍;在“信用形式”部分, 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 详细介绍消费信用形式;在商业银行部分, 结合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国际化趋势以及网络银行的发展, 有重点的加以讲解:在货币政策章节, 结合近期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调控进行讲解。

2. 区别不同专业, 合理安排教学重点。

《货币银行学》内容繁杂, 几乎覆盖了金融学的所有方面。在教学要求方面, 应该分不同专业区别对待, 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 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在给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讲授《货币银行学》时, 应注重基本概念和货币基础理论的深入透彻的分析, 深入讨论和学习与当前金融热点密切相关的话题。而对于非金融学专业的财经类、管理类学生来讲, 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更注意的是与本专业有关的内容。例如, 对于会计学、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对于与企业、单位和个人分配关系较为密切的相关金融知识要重点讲授。在给那些非财经专业学生上选修课时, 就可以更加灵活多样, 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 如信用、货币创造、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问题。

3. 注意理清课程间的衔接关系, 并强化课程间知识的联动性。

金融理论课程作为经济类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和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课程间的这种天然联动关系, 教师一方面应理清课程设置及其相互衔接的关系, 对有关重叠内容的权衡取舍, 提炼精华,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这种关系强化学生的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讲授货币银行学中的有关利率 (或汇率) 理论时, 可以要求学生将利率 (或汇率) 作为一个解释变量, 将投资 (或贸易顺差) 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构建回归方程, 这样不仅可使得对金融理论的掌握更具直观性, 而且可以巩固以至强化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的掌握。

三、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不如专业实务课具有技术性、技能性和趣味性。目前在教学中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枯燥的问题, 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 建议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 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1. 进行互动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互动式教学法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 二是教学方案实施中的师生互动, 教师制定的教学方案, 在实施中随时接受和吸纳学生的意见与要求, 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结合货币银行学的内容特点,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 可以从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入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提出问题, 启发大家思考、发言, 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 最后由教师总结, 归纳出要点。例如, 讲到信用时, 可以就当前中国社会的信用缺失问题, 特别是中国大学校园里的诸如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 实施案例教学,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货币银行学的很多内容与现实结合紧密, 引入恰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不仅使晦涩的理论变得生动易懂, 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而且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 (书面与口头表达、辩论与听取、小组的组织与管理等) 等各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的效果如何, 关键在于案例的选取以及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设计, 从而增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建立《货币银行学》的案例教学库, 并根据国际和国内金融实践的发展, 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内容。譬如, 当讲到金融危机时, 近期的次贷危机就是很好的案例, 而这一案例对于《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分析金融市场、融资渠道、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都提供了恰当的、连贯的、生动的案例。

3. 合理多媒体教学,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改善教学效果。

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 创造性地利用符号、文字、图形、表格等多种不同信号, 构成一系列教学图示软件, 以辅助教学工作, 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又可以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典型的例子就是, 在介绍货币形态时, 将有关的货币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从古代的实物货币, 包括贝类货币、各种金属铸币, 直至现今主要国家的纸币, 让学生看后一目了然, 强化了学生对货币的感性认识,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有关货币理论的学习兴趣。类似的还有信用工具, 可以将支票、本票、汇票等图片制作成课件。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这里不应是追求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的简单堆砌, 不应是“为用而用”, 而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及视觉等方面的需求采取相应的策略。

四、建立综合考评体系,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进行综合考评

目前, 很多学校用期末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 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因此, 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全面、真实、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也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

应改革传统的期末考卷单一性考试方法, 建立以考核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 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和规范化考评指标, 以保证对学生学习成绩检验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对于《货币银行学》课程的考核, 坚持平时和期末两条线, 但更重视平时的考核, 通过平时的考核, 在过程控制中实现激励。平时的考核可以采取阶段性测试、课程论文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作业等形式, 但不管哪一种形式, 都必须给学生反馈一个考核结果, 这里面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考核内容的设定;二是考核结果的呈现。比如, 针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布置课程论文或小型读书报告, 在考核结果的呈现上, 建议只要其独立完成、思路清晰、逻辑一致、自成一体, 则以较高成绩等级对待, 这样做的结果是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结束语

总之, 我们在《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过程中, 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基础上, 努力地进行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金融人才的最终目标。

当然, 任何方法或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建立在任课教师执著敬业的职业态度、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以及流畅得体的语言表达等诸多前提之上的, 离开了这些必要的基础, 任何方法和措施都只能流于形式了,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而且方法的选取还要视学生群体的整体学习素质和专业要求来定, 不分对象的全盘模仿可能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卞志村.因材施教术有专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探讨[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6, (6) .

[2]黄艳艳《.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32) .

[3]卢亚娟.关于“货币银行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3) .

[4]申韬.对《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8) .

歌曲《甜甜的秘密》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歌曲;教学;教案;设计

Song “sweet secret” teaching design

Tan Min

【Abstract】 “sweet secret” of this song repeatedly to put a full stop before the appearance of eight, to put a full stop after eight, the weak and shoot from the striptease interval melody, the lyrics are dense, and so on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s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 I am teaching in the face of these difficulties, the students did not take the boring one sentence repeatedly taught singing, but through repeated hearings colorful sing, then sing, so that students and lively manner to resolve the difficulties and learn songs. And, also to apply the same approach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sing the sheet.

【Key words】songs;teaching lesson;plans;design

课题:人音版教材第六册第七课第二首歌曲《甜甜的秘密》

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七班

执教者:河南省实验小学 覃敏

辅导教师:张青

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从跳跃轻巧的声音稍向激动抒情的声音过渡,逐渐唱好歌曲。②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

教学重难点:①轻松自然的帮助学生唱会音乐中反复出现的前八分休止符、后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及旋律中的大跳音程。②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悄悄的”和神秘急切的感受。

教学准备:课前,教师用照相机拍一组所上班级任课老师的照片做成配乐幻灯片备用。

教学新突破:《甜甜的秘密》这首歌中反复出现的前八分休止符、后八分休止符、弱拍起及旋律中的大跳音程,还有密集的歌词等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在教学中面对这些难点时、没有采取让学生枯燥乏味的一句句反复教唱,而是通过反复的丰富多彩的听唱、接唱,使学生轻松活泼的解决难点,学会歌曲。并且、还采用同样的方法使学生唱会了歌谱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师活动:播放《甜甜的秘密》的伴奏音乐,老师用铃鼓轻轻领拍击OXOX|OXX-|的节奏型。

学生活动:①学生们听着轻快的音乐、跟着老师用手轻轻拍击OXOX|OXX-|的节奏、走进教室有秩序的按座位就座;②师生问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开始便感知轻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2.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导语:同学们,你们的老朋友铃鼓会说话,听!它在说什么?(老师轻读歌词的第一、第二句,同时用铃鼓拍击其节奏)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听、看,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①用老朋友铃鼓会说话;②又轻读歌词的第一、第二句,同时用铃鼓拍击其节奏。目的是营造出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象这样单刀直入、学生会对歌曲中第一、第二句典型节奏留下印象。

3.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教师活动:导语:同学们的耳朵真灵,铃鼓说的悄悄话都听清了,它要奖励大家听一首歌曲、还有好多没有说完的话都在歌里面呢,你还能听清吗?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听、用心记,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初步理解歌词内容。

教师活动:同学们真棒,几乎都能听清铃鼓说的话。其实它在表扬歌中同学们对老师的什么感情?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积极回答。

设计意图:轻轻架起师生情感的桥梁。

4.按歌曲节奏朗读歌词

教师活动:①老师教读,并反复教读几处有一定难点的节奏;②学生齐读。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听、看、读。

设计意图:通过教读与齐读歌词,解决歌曲中前八、后八、前十六及弱拍起等节奏难点,同时,进一步熟悉歌词内容。

教师活动:这首歌词大家都熟悉啦!猜猜歌名会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争先恐后地回答。

设计意图:体验小小的成功感、增加学生的参与意识。制造时机出示课题。

5.聆听歌曲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静听《甜甜的秘密》这首歌曲好听吗?初步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聆听第一遍,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音乐上。然后讨论回答。

设计意图:不加干扰、引导学生静听歌曲,初步感受其情绪、速度。

教师活动:同学们有了初步感受,我们接着听,你能跟我这样做吗?

学生活动:聆听第二遍,学生边听边跟着拍击OXOX|OXX-|的节奏型。很多学生都能跟着老师的手势的变化而随即变化。(如拍手该拍肩、师生对拍等)

设计意图:目的是想用OXOX|OXX-|的节奏型的参与帮助学生自然解决歌曲中的节奏难点。

教师活动:播放第三、四遍,间奏时引领学生离开座位做声势。(脚走基本节拍、手拍击OXOX|OXX-|的节奏型。)

学生活动:聆听第三、四遍,学生离开座位脚走基本节拍、手拍击OXOX|OXX-|的节奏型。在老师的声势暗示下,学生就能发挥在音乐中玩起打花巴掌的游戏。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识音乐掌握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6.歌唱教学

教师活动:播放第五遍歌曲,请学生默唱。

学生活动:聆听第五遍,眼睛随着老师的教鞭看着歌词默唱。

设计意图:熟识音乐掌握节奏后,再一次结合歌词静听。

教师活动:播放第六遍歌曲,请学生在每个分句的最后一个字唱出声音。

学生活动:聆听第六遍,学生眼睛随着老师的教鞭看着歌词默唱,在红字处唱出声音。(在板书的歌页上用红字区分)。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的丰富多彩的听唱、接唱作铺垫,一是激发学生学唱兴趣,二使学生对歌曲旋律留下深刻印象,水到渠成学生张嘴唱准。

教师活动:播放第七遍歌曲,请学生在每个分句的后半句唱出声音。

学生活动:聆听第七遍,学生眼睛随着老师的教鞭看着歌词默唱,在波浪线处唱出声音。(在板书的歌页上用波浪线标记)

教师活动:播放第八遍歌曲,和前边要求相反。

学生活动:播放第八遍歌曲,学生眼睛随着老师的教鞭看着歌词轻声跟唱,在波浪线处默唱。(在板书的歌页上用波浪线标记)

教师活动:钢琴伴奏加师生接唱。

设计意图:学生跟着老师的钢伴按照前边的接唱方式和老师接唱两遍。互评合作效果。教师活动:老师伴奏,评价学生的演唱。

学生活动:学生完整跟老师钢伴唱两遍歌曲。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的对歌曲节奏、旋律等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老师按照歌曲情绪稍微夸张地范唱,要求学生仔细听有什么新发现。学生活动:学生仔细听、用心记,举手回答新的发现。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找出并理解歌词中一连串“悄悄的”动作要用较弱的声音来演唱,而后面“神秘”激动的心情要用较强的声音来演唱。

教师活动:老师伴奏,评价学生的演唱。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刚才的理解,把歌曲用从弱到强、这样连贯的情绪完整跟老师钢伴唱两边歌曲。

设计意图:经过启发学生能用校准确的情绪、轻快活泼的声音唱好歌曲。

教师活动:老师评价学生的演唱后提出新挑战;你能接唱我没唱完的音符吗?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听、集体认真接唱。设计意图:经过前面反复的丰富多彩的听唱、接唱作铺垫,锻炼学生记忆、听唱音高的能力。

教师活动:老师伴奏,评价学生的演唱。

学生活动:学生完整跟钢伴奏唱歌谱。

7.小结本次课后情感渗透

教师活动:三(ⅹ)的同学们真棒。《甜甜的秘密》这首歌中有许多的前八休止符、后八分休止符、弱拍起等,你们都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学会了。老师能教你们这样的学生感到十分的骄傲和自豪,不仅仅是我、许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大家看、他们都是谁?(播放三年级的任课老师在备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的工作照)

学生活动:学生眼睛随着老师的教鞭看着歌谱了解识别前八休止符、后八分休止符、弱拍起等。学生惊奇的观看(老师播放的三年级的任课老师在备课、辅导学生、批改作业等的工作照)、学生激动的呼唤着各位老师的名字。

设计意图:轻松带过知识点,不给学生负担。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

教师活动:是的,他们都是同学们熟悉的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就是他们把我们从一个个不识字的孩子培养成今天优秀的小学生。同学们,看着这些亲切的面容你们有话要说吗?

学生活动: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8.升华情感复习歌曲

教师活动:我提议:同学们用深情的歌声唱唱我们的好老师吧。(播放伴奏带)。

学生活动:学生边深情歌唱边随着老师的提示进行声势表现。(以“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到“甜甜的秘密”再回到“每当我轻轻走过老师窗前”三段体的形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用感激的心情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复习歌曲。(情感与艺术有机结合)

9.尾声

教师活动:同学们的歌声深情动人,如果大家能在每节课前都这样唱首歌,来上课的老师一定感觉非常幸福温暖,会忘记辛苦。你们说是这样吗?愿意这样做吗?

学生活动: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树立信心,力争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提出作业要求:养成唱歌的好习惯。

上一篇:高一新课程总结下一篇: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