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2024-1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篇1

该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二)观察与分析阶段

该阶段教师将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包括自己的思想、行为,也包括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目的、态度和情感。在获得一定的信息之后,教师要对它们进行分析,看驱动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各种思想观点到底是什么,它与自己所倡导的理论是否一致。自己的行为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等,从而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经过分析,教师会对问题情境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

(三)重新概括阶段

此阶段将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四)积极的验证阶段

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篇2

一、新教材的结构体例带来的困惑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乍看现行整套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史的模块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新教材无非也就是旧瓶装新酒,甚至带来更多的问题:

首先,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模块到模块,使我们的学生只见“线”而不见“面”,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时空感的困惑,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例如历史必修一,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及思想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讲政治如何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思想文化呢?例如第一课中讲到分封制时,分封制作为中国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没有交代,“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么一段话只能说明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能充分说明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虽然课标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有可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解,认为分封制就是这么一回事,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必须把必修二中关于经济制度方面的东西搬出来简单地讲讲。作为上层建筑,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基础上的,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井田制先遭到了破坏。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了以后无论用什么掩盖也是残缺的,模块结构也不过是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历史不是并排的抽屉,历史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了灵魂的填充,没有了基础的架构,历史就不成为历史了。

其次,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教师必须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

最后,课程标准力求内容全面,仍遗漏了不少重要的内容。如中国古代史中,作为统一国家建立部分东汉历史似乎被忽视;在近代史中,关于清末新政的内容也极少涉及,等等。这种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

二、新教材教学的创新在于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

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创新是历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把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在讲解分封制(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概括地分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有血有肉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还原”不是简单地叠加,也不是粗糙地揉和,如果详略不得当,还是把专题史当通史来教,那么新课程新教材就都是历史的倒退,新课改也就成了一场闹剧。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不同专题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例如历史必修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它们的背景,一个是古代中国,在平坦的亚洲大陆上发源的农业文明;一个是古代希腊,在曲折的爱琴海海岸发源的海洋文明。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人类文明,但是纵然东西相隔,交相辉映的古文明总有一定的可比性,至少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很重要。要教他们学会构建一课、一单元乃至一专题的知识结构图,把纷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能够横向联系的概念可以在知识结构图的旁边作好标注。长期坚持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

三、新教材的尴尬在于应试与素质的两难

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践与反思 篇3

一、教学过程的发展与变革

新课程标准在总结国内外教学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分析比较,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结构主要包含五个要素,即: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教学过程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学目的任务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就能大大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发挥其最佳效能。

发挥教学过程的最佳功能还需要考虑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有不同的跨度,可以指从小学入学起到大学毕业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指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的教学过程,还可以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这里主要讨论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综观世界各国课程文本的历史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而“建构主义”也已从“个人建构主义”发展到“社会建构主义”。基本理论的发展变化,也带来了教学理论的变化,进而导致教学过程的变化。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包括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五个阶段;认知主义教学理念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其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包括动机、了解、掌握、保持、回忆、迁移、作业、反馈八个阶段;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对话互动为中心”,认为课堂教学结构是由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大要素组成,其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包括新知识的习得阶段、知识的巩固与转化阶段、知识的迁移与应用阶段。这种教学重心的转移,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不断地深化,不断地接近客观实际。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的观察与反思

这次新课程从保障每一个人的“学习权”的高度,明确地提出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仅推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教学政策,而且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一整套大众教育的改革方略,包括强化品德教育,关注人文素养,重视媒体教育,确立两种课程等等,为新课程改革构建了一个基本框架。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广大教师及理论工作者投入的改革热情和作出的努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凸显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小学教师每天的教学工作量很大,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既要针对“素质教育”进行课改,又要针对“应试教育”进行“应试教学”,学生每日每时从教科书到教科书,身心发展堪忧,原本应是“文化殿堂”的学校被异化为“文化沙漠”。在这种情况下,留给课堂教学过程改革思考和实践的时间实在太少了。

2000年,山东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与上海市教科所的联合调查发现:93%的老师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70%的老师课堂对话或提问不能顾及全体学生;75%的老师不能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83%的老师喜欢教学的“满堂灌”;91%的老师喜欢针对考试补充大量练习,占用学生课外时间;81%的学生认为教师只用分数评价学生。

通过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还发现,由于教学观念滞后,教育效率低下,学生的英语学习事倍功半。这虽然只是农村教育调查的个案,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农村的课程改革离课改的要求相距甚远。笔者在基础教育随堂听课过程中也深有同感,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结构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认识不深,教学过程的执行缺乏规范,随意更改教学内容的情况屡见不鲜,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

行为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长期以来,这一模式是我们中小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的主要依据,但这一模式只反映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规律,没有反映知识向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转化的规律。它虽然可以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一些方便,但禁锢了师生的思维,忽略了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认知主义教学理念的教学过程基本阶段前进了一步,教学活动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过程初步揭示了人类掌握知识、技能,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但初期的认知教学理念忽视了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活动更多的是通过个体心理活动将处于个体外部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对符号性表征进行编码和转换,形成有意义的认知结构。就语言教学而论,它的重点是语言能力而不是交际能力。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了更全面的发展。教学活动过程强调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以互动为中心。个体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个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持动态的适应过程。在社会认知的教学理论下,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一种社会认知现象,它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交往。因此这种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活动关系,体现了知识分类教学的思想,能较为满意的解释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差异,但还未能解释学生道德品质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形态的优化

1.基本阶段形态的优选

众所周知,一种教学方法源自一种教学理论,也影响着课堂教学过程的结构和基本阶段。目前国内外的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目不暇接,教育方法也层出不穷,而每种教学方法的产生,又会形成相应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倡的体验教学,它的教学过程基本阶段为:①激发兴趣阶段;②实践感受阶段;③体验内化阶段;④强化反馈阶段。面对众多的课堂教学形态,教师应抓住重点,根据自己的特长、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作出符合实际的选择,采用最优的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知识教学类型的取舍

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的核心概念。知识的分类影响到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基本阶段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判断、方法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5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布兰尼在《人的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了对两种知识的界定,开始重视对两种知识的学与教的问题的研究。

信息加工理论的心理学家大多把知识分成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则包括对外办事的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认知策略,它是关于怎样做某事的知识,回答的是“怎么样”。

一般来说,隐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及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的学习,更适合以体验教学方式进行。实际上许多教学工作者正是从隐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及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的这种分类学习的重要性上认识体验教学的,当然这种分类方式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不可否认,这一类知识的学习具有先天性特点,即主要不是靠讲授,而是依靠亲身经历、体验和变式练习获得与习得的。

3.基本阶段的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纳入整体,就构成一个课堂教学小系统,系统统领过程,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使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自然的衔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一方面要把教师、学生和教材等优势资源进行整合,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教学的优势领域,激活学生的优势智能,并促进其向弱势领域渗透;教师还要善于开发课程资源,用适宜的方式拓展讲授内容和探究活动。只有这样,教学的最佳功能才有可能显现。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该认真考虑各种关系的优化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和谐发展,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出现整体的飞跃。

作者系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校长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教学反思 篇4

本节课的讲授刚开始引入的“杨叔子院士”打猪草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直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主动探究,通过“如何获取天气预报”的.例子,自己总结出了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获取奥运会金牌信息来源和获取百脉泉水位信息的例子,不但让学生自主探究,而且以情激情,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本节课还把“诱思探究教学思想”落实在了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变诱为教,以诱达思,成功实现了启发式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获取的意识。让同学们感觉到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用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而已,就像“生活中处处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罢了”。由于讲课过程中贯穿了一定量的故事,所以同学们都很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但是有的时候对课堂的控制不是很好,有时候会有一点失控。例如,同学们讨论某作家获取德国军事情报的时候,意见很多,大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才能平静下来。有的说那个作家是哪国人啊?想知道军情,派个无人驾驶的飞机不也行吗?有的同学对史事政治也很了解,说“前一段时间美国发表过一个白皮书,其中报道的就是中国的军备情况,到底准不准确啊?难道美国那么一个作家?”……同事们说“你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教学方法也很新颖,教学任务完成得也很顺利。”同学们也能够总结出相关思想。并有部分同学能够总结出“作家获取信息的手段高明,途径出人意料”的结论,能做出诸如此类的评价,说明我讲的课能够吸引他们,他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也能够认真思考。但是由于在讲课过程中贯穿一定的事例和故事,课堂气氛的确可以很活跃,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要一不留神扯出去太远而收不回来,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情绪的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做到: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发言,鼓励创新。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了综合实践任务,有两个选择,一是制定旅游计划书,二是配置电脑,大部分同学选择前一个内容,能根据获取信息一般方法的四个步骤做出计划,部分同学没有按要求做出来,原因是没有积极性,或是异想天开,不符合实际,希望在上机时能根据自己的计划书,找到相关内容。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的得与失 篇5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篇6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的途径。反思是中小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一个成功的教师在每一节课后,会对自己的备课、授课、辅导、评价等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反思中找出成功之处,在反思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精心设计和预设教学情境,不断优化教学程序,打造高效课堂,不断走向成功。

于老师在《记一辆纺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预设的教学情境不吻合的现象,同学们的回答更是超出于老师预设的问题,面对课堂的“意外”,于老师因势利导,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恰到好处地也可以说非常完美地解决了“意外”,在外人看来,这可能就是于老师的独具匠心,整节课无懈可击。但在课后于老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思,一是对自己的备课的反思,认为自己备课欠考虑,未考虑到叙事散文与抒情散文的差异。二是对自己课堂应变情况的反思,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因势利导。三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要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透过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以及于老师的备课模式“一篇课文,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我们知道,反思,让于老师成为一代宗师,反思,也成为作为著名教育家的于老师送给所有教育人的最宝贵的财富。

如果《记一辆纺车》中的“意外”出现在我的课堂,不管课堂调控情况如何,不管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课后我一定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一是反思自己的备课,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想想哪儿成功了,哪儿要改进,真正找出备课环节的失误。二是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和驾驭能力,针对如类似《记一辆纺车》中的意外,就应多思考自己对与教材内容有联系的东西考虑了多少,自己储备了多少“意外”应急预案。三是反思课堂合作交流与探究,反思课堂气氛的热烈与愉悦,反思自己究竟给学生提供了怎样的交流与探究平台,学生敢不敢说,敢不敢问,是不是乐意配合我的教学。四是反思我的课堂评价策略,我是否给了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否给了学生以最大的自信,是否找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亮点,是否倾听了学生的心声,是否毫不吝啬我的掌声与表扬。也许这样的反思能让我的课堂高潮不断、精彩纷呈。事实上,课堂反思的内容是比较灵活的,如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无动于衷,教师就要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难,或者是学生没有很好听课;学生的落实情况不好,老师就要想: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落实。

我从事初中语文、品德、历史教学多年,每节课都有或大或小与预设教案相出入的“意外”发生,这些都成为我课后反思的问题来源。如在八年级历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教学中,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以他们的经验真的很难想象理解那段历史,在教学中,我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比较形象直观的再现了那段历史,但学生还是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我试着用讲述的方法解决问题,结果越讲越糊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下课后,我对课中意外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和学习能力进行了全面的了解,然后坐下来对教案进行了修改,特别是对课件进行了大变脸,我运用了大量的影像、图片等资料,循序渐进地真实、形象、直观、趣味性地再现那段历史,然后再到另一个班级上这个内容,一开始“电影片段”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环环紧扣的程序设计,新奇逼真的课件展示,使得课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学生们用他们喜爱的方式学历史,他们无拘无束地谈历史,教学效果非常好。同一个老师,同一个教学内容,不一样的结果,我想这就是反思的力量,这就是反思的作用。

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篇7

一、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归类浅析

1. 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理解不透彻。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简明概括及反映,它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数学运算、推理、证明的依据。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定义、性质理解得正确、透彻,能直接提高学生的解题质量。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对基本概念、定义、性质理解得不正确是解题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题1:如图1,已知:⊙A与⊙B的半径相等,那么在这两个圆所在的平面内可以作为旋转中心将⊙A旋转至⊙B的点有_______个。

正确答案是无数个。可一个班44个学生有19个错误,其中17个学生的答案是1个。分析时当问到:旋转变换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大多说出: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但遗忘了“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这一重要性质。从反馈情况来看,答案是1个的学生还对两个图形关于某个点成中心对称的概念理解不透彻。说明教学中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不够,过于匆忙,学生机械记忆概念,导致概念、性质容易遗忘。图形的旋转变换源于物体的旋转运动,是对物体旋转运动的数学抽象。教学时教师应通过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物体旋转运动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举出作旋转运动的更多的实际例子,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图形旋转变换的概念和性质。理解深刻一些,错误率就会小一些。

题2:先阅读定义,后解题。

定义:由线段AB、BC、CD、DA首尾连接围成的图形内部的面积称为任意四边形的面积,记为SABCD。

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EFGH, AD∥BC, EH∥FG,∠ABC=∠EFG=60°,AB=AD=EH=EF=a, BC=FG=2a,点G沿BC的延长线移动到点M,设BF=x,任意四边形EFCD的面积为y, BM=5a。

(1)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 G点移动到什么位置时,y有最小值?

分析:点G沿BC的延长线移动到点M的过程中,由线段EF、FC、CD、DE首尾连接围成的任意四边形的形状要发生变化,故分类讨论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当点E、F分别运动在线段AD、BC上时,任意四边形EFCD的面积是等腰梯形EFCD的面积(如图2);当点E运动在线段AD的延长线上,点F运动在线段BC上时,任意四边形EFCD的面积是等边三角形OED与等边三角形OFC的面积和(如图3);当点E运动在线段AD的延长线上,点F也运动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任意四边形EFCD的面积是等腰梯形CFED的面积(如图4)。

试卷统计只有2人全对,34人做对当点E、F分别运动在线段AD、BC上时,任意四边形EFCD的面积是等腰梯形EFCD的面积。主要错误是:当点E运动在线段AD的延长线上,点F运动在线段BC上时,把任意四边形EFCD的面积理解成是梯形DFCE的面积(如图5)。这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弱,想到了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是对定义理解的不透彻,导致失分。初中教材中两次出现类似定义,一次是三角形,另一次是四边形,课本以比较严格定义的方式给出了三角形的概念,在定义时加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因为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即使它们“首尾顺次相接”,也不可能组成三角形。教学中一些教师强调了这一条件,却忽视了“首尾顺次相接”的意义,在实际操作时经常很随意,如图7画法,而不是像图6那样按一个方向作图,所以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任意四边形面积”的理解。可见一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学生可能将负迁移后继的学习,造成部分学生的误解。

2. 算理不理解或方法不当导致运算错误。

初中阶段的运算主要是有理数、实数的运算,整式与分式的运算,求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的解,求函数解析式等代数内容,还有几何中的求长度、角度、面积等内容,以及统计与概率中涉及的从图中提取信息,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概率等有关内容。运算不正确的原因常常是概念模糊,公式、法则遗忘和混淆,缺乏对算理的真正理解,或运用呆板的结果。

统计显示,完全错误的学生有5个,未检验被扣1分的学生有11个。让人揪心的是其中17个学生虽然没扣分,但解答的思想方法不正确。有相当多的学生对解分式方程的步骤是陌生的,大多数第一步是将方程左边通分,解答过程更是书写得千奇百怪,有个别学生甚至于无从下手,涂改得厉害。

在《分式方程》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 (1) 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 (2)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4)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因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就应使每一个分式有意义,否则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因此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必须代入最简公分母进行检验。

课堂上不能为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不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而是包办式地进行讲解分析,否则虽然讲解得清晰易懂,学生当时反馈也能听明白,但当他们真正动手时,却依然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复习《分式方程》时为突出解分式方程的思想与分式的化简求值的区别,可收集学生以往在分式的化简时去分母的错误,让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改正。

3.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淡薄。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为数学界的共识,而问题的解决,实际上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解题成功的阶梯。从反馈情况来看,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薄弱往往是学生解题错误的直接原因。

题4: (2002年黄岗第19题改编)在一服装厂里有大量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余料,现找了其中的一种,测得∠C=90°,AC=BC=4,从这种三角形中剪出一种扇形,做成不同形状的玩具,使扇形的边缘半径恰好都在△ABC的边上,且扇形的弧与△ABC的其他边相切,共能设计出________种所有可能符合题意的方案示意图。

大多数学生答案错误,得分率很低,为什么呢?细想发现学生对题目中“使扇形的边缘半径恰好都在△ABC的边上,且扇形的弧与△ABC的其他边相切”理解不透彻,未作深入思考,读题后马上开始画。其实此题在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考查学生是否深刻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没进行分类讨论,所以答案不全。共有四种:圆心在直角顶点处;圆心在锐角顶点处;圆心在斜边上;圆心在直角边上;由此根据半径的不同,可得四种设计方案。

题5:如图8,正方形卡片A类、B类和长方形卡片C类各若干张,如果要拼一个长为a+2b、宽为a+b的大长方形,则需要C类卡片________张。

解答正确的学生只有一半。平时数学优秀的学生错的也好几个,确实令人困惑?错误原因就是缺乏数形结合的意识。浙教版七年级下《整式的运算》这章教学时,设置学生活动环节,合作交流,通过图形从面积的角度解释多项式乘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等内容,从直观上理解这些内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显然不够到位,以致学生碰到此题无从下手。

4. 题意不解、审题不清导致解题错误。

每次检测后总有学生说“题目没看清”。“审题不清”是学生解题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漏看、错看或看不全题目中的条件,就导致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引起解题错误。要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我们必须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题6:如图9, 2枚相同硬币依次放入2×2的正方形格子中(每个正方形格子只能放1枚硬币)。

(1)利用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表示出所放的2枚硬币位置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

(2)求2枚硬币所放位置数字之和正好是5的概率。

试卷显示学生解答较好。但却有5个学生因给出答案16种被扣去8分,其中有3位平时数学优秀的学生。显然是未能审清题目:“将2枚硬币放在同个正方形格子中。”正确审题非常重要,尤其对题目的关键词要吃透,抓住有效信息,挖掘题目中的隐蔽条件,全面考虑问题。

题7:如图10,某学习小组为了测量河对岸塔AB的高度,在塔底部B的正对岸点C处,测得仰角∠ACB=30°。

(1)若河宽BC=60米,求塔AB的高(结果精确到0.1米);

(2)若河宽BC的长度无法度量,如何测量塔AB的高度呢?小明想出了另外一种方法:从点C出发,沿河岸CD的方向(点B、C、D在同一平面内,且CD⊥BC)走a米,到达D处,测得∠BDC=60°,这样就可以求得塔AB的高度了,请你用这种方法求出塔AB的高。

统计显示有14个出错。有的学生看不懂题目,其实是这些学生想到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苦于找不到“直角”。欲解此题,第一要抓住“在塔底部B的正对岸点C处”的理解,就是BC⊥AB,从而将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要明白题中的图是“直观图”。这说明在平时教学中,一些学生不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并进一步转化为符号语言学生要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长期的积累与熏陶,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反思教学过程

以上是学生阶段性检测解题错误的局部透视,折射出教师平时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当然学生错误的原因远不止这些,错误的原因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错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透过学生的错误,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

1. 切实重视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减少错误的发生。

数学概念的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概念的获得不能直接呈现概念,要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克服机械记忆概念的学习方式。

例如:先观察一组实例,抽象出共同的属性;再归纳出新概念的定义,通过分析其逻辑意义,初步领会新概念的本质属性,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抓住其本质,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概念建立后,针对学生疑点和难点,设计恰当的练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概念进行训练,使其对概念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具体。也可从概念的反面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种错误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到这种特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错因,去尝试矫正,让学生在反思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 公式、法则、性质的推导过程中,要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我们以教材中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为例,来计算:103×102;23×22。

根据乘方的意义,得

也就是:103×102=103+2, 23×22=23+2。

用字母a表示任意底数,则有a3·a2= (a·a·a) ·(a·a)=aaaaa=a5,

也就是:a3·a2=a3+2。

这就是说,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为了让学生参与整个推导过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103×105和23×22的计算过程,再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何变化,如底数不变,指数有变化,而指数的变化是将指数相加,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法则,最后让学生说出这个法则适用的运算,应用时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减少如下的错误:

如果在公式、法则、性质的推导时,都能让学生参与,由学生担当“小教师”并带动其他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就会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加深所学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避免知识上的负迁移,减少解决问题时的错误。

3. 在例、习题教学中,重视对解题过程的教学,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例习题教学通常是采用“审清题意→分析思考→寻求解法→求出结果”的四步法完成的。遗憾的是这四步通常是教师主唱甚至于独唱的,惟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吃不饱,总在课堂上讲个不停,即使提问题也是匆匆而过,学生没有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解题遇到的困难首先来自于理解题意和寻找解题途径。我们不妨对四个步骤作些强化与调整:“阅读习题→弄清题意,分析思考→各述己见,寻求解法→求出结果,归纳小结→畅谈体会”,即在整个例、习题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敢于、善于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自己提出问题的条件与机会,在这个时间与空间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并把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让学生自己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悟”出道理、规律、思考方法,减少解题的盲目性,较快地确定解题方向,提高解题的正确性。

同时教师要善于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将学生从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使学生养成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其思维的广阔性、缜密性和创新性。对于教材中所列举的例题、习题,不能就题做题,要以题为载体,阐述题的条件变化、结论开放、结论变换、与其他题的联系与区别,将题的知识价值、教育价值一一解剖,达到做一题会一片,触类旁通的目的。

4. 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与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过程。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和灵魂,是对数学内容的一种本质认识,灵活运用各种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根本所在。如函数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等。

学生由于数学思想方法运用不灵活,在解题中会出现思维漏洞或思维受阻,想不到解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不是凭借一两次课或几个例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掌握,也不能靠生硬的说教,应当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利用反映数学思想的基本材料,有意识地设计与一定数学思想相联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根据数学知识特征,教师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如学习有理数的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时,渗透“分类”思想;在解二元一次方程时,渗透“化归”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渗透“方程”思想和“建模”思想。通过训练一些典型试题来丰富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解题经历,加强数学的思维训练,但不能打“题海之战”。

5. 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培养学生阅读数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顾名思义,解题必然是建立在阅读题目的基础上的。数学阅读有不同于一般阅读的特殊性,要抓住关键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平时除了在解题教学,公式、法则推导教学时,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题目的教学外,还应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加强阅读指导,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数学教材可以安排在课外预习时,也可以安排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阅读某一节,也可以阅读某一段;可以阅读例题,也可以阅读概念、法则。要使阅读有兴趣、有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必须编拟阅读提纲或者是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贝尔就数学教科书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曾作过较为全面的论述,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材料的来源,而不能仅作为教师自己授课材料的来源,必须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

6. 多方面解决好纠错工作,同时发挥“错题”的作用。

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错误,纠错要及时,特别是起始阶段的运算,通过学生的板演,用学生帮助学生的方法来解决,加深印象,增强说服力;有些问题的错误教师有预见,可以故入陷阱,让学生纠错,教育其防犯;有些问题的错误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对比处理,发现其矛盾之处。课外纠错可以通过作业面批,纠错本订正回收再批的方式,另外要注意纠错工作是持久战,随时提防。试卷上的错误,在统计的基础上应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要多问“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这类问题)上出错?”针对普遍问题与个体问题进行认真备课、反思,讲评时避免“就题论题”的做法;要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式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加深,形成系统,弥补教师先前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过的失误、不足。

学生的错误解法与创新解法一样是教师的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常出现在平时的练习、作业本、试卷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错题用红笔订正在试卷上,并把典型错题收集在“错题本”中,做好答错原因的分析,并注明正确解答,以促进学生自己反思,完善认知,学会思考。待到复习时,学生即可避免重复机械练习,提高复习效率。教师也要备有一个“易错题记录本”,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1) 典型错误解法; (2) 分析错误原因; (3) 改进相关内容的教学预设; (4) 反思教学过程,同时建立诊治题库。这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的错误,不仅要积极预防,更要及时纠正,但无论教师平时怎样防范与纠正,学生在认识和运用上总还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这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不足为奇,并不可怕,关键是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如何看待,如何利用。错误是有价值的,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我们利用这个教学资源多反思,在反思中改善教学过程,在反思中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2]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6.

[3]景盛.错误——一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小学数学教师, 2004 (7.8月合刊) .

[4]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

[5]谢绍义.略论数学纠错的教学原则.数学通报, 2003.1.

教学过程与反思 篇8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自学、动脑、观察、归纳出近似数、准确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体验知识的形成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引入新知识、学生自学寻找概念,我采用“引导、自主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收集数据;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收集到的数据的共同特点,得出概念;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近似数,哪些准确数,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利用近似数和准确度,探索精确度的问题,采用由浅入深、有一般到特殊,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常见的圆周率π入手,让学生分组讨论,按四舍五入法完成教材46页的填空,要求学生掌握精确度的两种说法;再让学生按照例题6的要求掌握一些数的近似数。并观察1.8和1.80的区别,提出难点问题:通过有单位的一些数和科学记数法的精确度问题,让学生应注意些什么?并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相类似的一些数的精确度问题。第三部分通过引导学生给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概念中的关键字词。然后让学生理解、掌握例题中有效数字的一般找法。特别注意前面有0和后面有0的数要小心。然后提出难点,采用设问的引导方式,总结出对有单位的数和科学记数法的数的有效数字的找法。最后是巩固与提高,通过小结和补充练习,加深对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城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比赛课,经过城区教研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我虽然取得一等奖,但是这一过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课堂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近似数》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學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学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新知识的概念,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学生自学及讨论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自学题目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对所给题目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新名词定义的时间过长(用了8分钟),而且课堂总是很安静,没能使学生讨论活动真正起到好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精确度问题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 补充例题以生活实际为背景,不过数据有些大,学生容易出错,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

4、鼓励学生去查资料,收集资料,培养数感。当数据较大或较小时,适宜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据,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同时使学生能深深地体会到我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

5、学生合作讨论时,没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最后,我曾经听到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教学活动过程的反思 篇9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在校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活动是他们在学校的主要活动。正因为如此,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好差和学校教育的成败。

当前,就数学课堂而言普遍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信不过学生,自己讲的过多,结果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长期得不到锻炼与提高,慢慢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二是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多,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使学生身心俱疲;三是“积重难返”形成大量的后进生,令许多老师束手无策。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课改热潮,“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创新教学理念”等等新的教育理念飞遍神州大地。的确,“照本宣科”已被学生所唾弃,“满堂灌”已被学生所敌视,“题海无边”更让学生感到“回头无岸”。

近三年来,在县教研室的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在新课标的指引下,作为教育一线的我通过在校本教研中不断的反思和创新,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水平,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春所任教班级学生数学中考成绩在本校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全县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名列前茅;20冬所任教班级学生数学期末统考成绩在本校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全县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名列前茅;春所任教班级学生数学期末统考成绩在本校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全县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20冬所任教班级学生数学期末统考成绩在本校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全县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春所任教班级学生数学期末统考成绩在本校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全县同年级同学科一分二率排名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因为有县教研室的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因为有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因为有同学的密切配合,也因为有自己在校本教研中不断的反思与创新,下面我把自己从教学实践校本教研中反思出来的一点点心得例举出来,以期抛砖引玉。

反思一:因事而异,因人而异,采用“八引导”先把学生引进数学的大门。

1.学科价值引导

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科价值,懂得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知识。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

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各门学科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在工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和能力增长的关系,使其增强克服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自觉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2.爱心引导

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特别是对于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主动关心他们,征询他们的意见,想方设法让他们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向他们奉献一片挚诚的爱心。

3.兴趣引导

一是问题激趣。“问题具有相当难度,但并非高不可攀,经努力可以克服困难,但并非轻而易举;可以创造条件寻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并非一蹴而就”;

二是情景激趣,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直观典型的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语言激趣、变式激趣、新异激趣、迁移激趣、活动激趣等等。

4.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有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其目标要既有长期性的又有短期性的,既有总体性的又有阶段性的,既有现实性的又有超前性的。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和尖子生,要努力通过“暗示”和“个别交谈”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5.环境引导

加强校风、班风和学风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开展“一帮一”、“互助互学”活动;加强家访,和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征求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使学生有一个“关心互助、理解、鼓励”的良好学习环境。

6.榜样引导

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心中的榜样,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引导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同学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三是教师以身示范,以人育人。

7.竞争引导

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建立竞争机制,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和排除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学、赶、帮争先进。

8.方法引导

在数学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同时,要进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方法、解题方法等的指导。总之,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没有固定模式。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反思二:教学中坚持“四重”原则,让学生们有腾飞的根基。

1.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严格按照新课标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

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三是要加强实践,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3.重过程

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4.重方法

数学方法是在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所谓重方法,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又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掌握数学知识,掌握数学过程,掌握解题方法;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审题答题,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反思三: 精彩生动、简炼精准的语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为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另外,教师的书面语言(板书)和姿态语言(教态)也显得尤为重要。黑板上的一个记号、一种格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所以,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准确、生动、鲜明,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激励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倘若教师语言罗嗦重复,模棱两可,词不达意,拖泥带水,怎不令学生昏昏欲睡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语言还要做到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疾徐有序,切忌一节课一个调,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反思四: 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与剖析如画龙点睛,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而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言简意赅地解释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点在理科上尤为重要。

如何运用直观手段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尝试:

(1) 彩色粉笔的巧妙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和进行对比,有时可用彩色粉笔书写和描述。彩色粉笔一般用于需提醒学生注意的词语、公式、数字或图中的关键线条,但是彩色粉笔不宜运用过多,否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 自制教具。因我校教学条件有限,我在数学课上经常制作各种类型的教具,如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演变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制作圆柱体、圆锥体,通过各种教具的演示,学生很快地掌握教学内容。

(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发现规律。如上《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要求学生动手剪两个圆,自己摆一摆、动一动,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个圆之间有五种位置关系。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比较复杂的图形变换,动态过程的演变都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进行生动的展示。

实践证明,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具,能加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和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反思五:让知识贴进生活,让生活走近课堂,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本身就是课堂,如果知识能学以致用,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因而会更用功学习,所以,教师应从生活现象中、教材中,挖掘知识应用的素材,把日常生活的实例转化为课堂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很有意思很有价值的,是与社会密不可分的。

如我在教学“圆的有关性质”时,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有那些物体是圆的?学生纷纷答到:钟表、车轮、按钮、镜面…….我继续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其他形状呢?这时,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心里产生了疑问,此时老师再加以引导:或许是因为圆的轮子有什么特点?我们这节课就来揭开这一谜底。于是,学生明确了目标,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

任何一个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就能把本学科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反思六:整体把握教材,面向考点,有的放矢进行教学。

教材相当于教师的枪,老师必须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每章的重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教毕业班的,前5年的考题,都要浏览一遍,考什么,怎样考,考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有的放矢地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我上完一节课,经常要让学生“挑战中考题”,把历年曾考过这个知识点的题型都让学生做一做,这样,把考题贯穿于平常教学当中,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七:多让学生错,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寻找正确答案,失败乃成功之母。

有句话说:人是在错误中长大的。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大可不必事无巨细都讲,可多让学生去犯错误,特别是学生板演时做错了更好,老师可以对错误当场分析,总结经验教训;还可以在改作业过程中收集错题,开一节“诊断课”,让学生当小医生,找出毛病,并对症下药。这样做的效果比老师单纯讲好得多。但要注意消除被拿来当错误范例的同学的心理障碍。

反思八:多关心爱护顽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从此课堂内外无“敌人”。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初中生有些比较顽劣,每个班都有10多个调皮厌学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制造出不少麻烦。对于这部分学生 ,如果老师处理不好,就会上不好课。我认为,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老师都要多关心这部分学生,尽管他们气得你直冒烟,但课后你还得找他们谈心,聊家常、聊生活、谈未来、谈理想,只要你把他们当朋友当弟妹,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以良好的态度对待你,在你的课堂上也不会怎样放肆。相反,如果科任老师管不了学生只会找班主任,只会抱怨学生不好教,也不找学生谈心了解情况,这样学生永远不会信服你,你的课他仍会捣蛋,这样就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了。

反思九: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多练,甚至让学生来做“小老师”

在上个月的教务主任培训会上,黄兆茂主任介绍说,一个知识如果由老师直接灌输讲解,第二天能记住理解的学生只有30﹪左右,如果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二天能记住理解的学生就可达70﹪左右,如果让学生来讨论、交流,甚至让学生来讲解,第二天能记住理解的学生则可达96﹪左右.事实证明,让学生多讲、多练,甚至让学生来做“小老师”是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都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尽量精简自己的语言和过程,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设计,把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让他们多开口、多动脑、多动笔,遇到适合的环节和内容,我还会让学习程度较好学生来做“小老师”给大家或本小组讲解,有不清楚的地方我自己再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一堂课只有仅仅的四十五分种,如何充分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永无止境、值的我们做老师的探究一辈子的课题。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教学生活中的一点肤浅的反思而已,就象一个在大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几个贝壳,在众多大家的先进理念与方法之中,显得是那么的肤浅与微不足道。但我并不气馁,我坚信,在县教研室的正确指导和亲切关怀下,只要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一节课比一节课好,一定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

上一篇:如梦令教案公开课用下一篇:平凡的风景也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