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共6篇)

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 篇1

关键词:高校,“川剧”,教育,探索

中国以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独具民族风彩的文化彰显于世界, 而在这些绚丽、纷繁的民族文化中,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更是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其融音乐、舞蹈、文学、美术、服饰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 是综合性特别强的艺术门类。而今, 在世界三大古剧 (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 中, 惟独我国的传统戏曲仍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于世界剧坛。

一、川剧的地位及艺术价值

1、川剧艺术的地位

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 川剧是以四川为中心而覆盖西南地区的最大的地方戏, 早在唐代便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声腔包括:皮黄腔 (胡琴) 、梆子 (弹戏) 、高腔、昆腔、灯调 (灯戏) , 其“五腔共和”的多元化的声腔艺术是川剧艺术的突出优势, 也可谓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缩影。故而, 一些文化学、戏曲学专家们将其视为“国宝”, 认为川剧是中国戏曲声腔艺术的“活化石”, 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夺目明珠。

2、川剧艺术的特征

在川剧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艺术中, 尤其是川剧高腔独树一帜的风格, 使之甚至成了川剧的代名词;川剧程式表演, 则犹如是把生活凝练后的舞蹈, 既生动形象又给人美好的享受;最令人惊叹不已的可说是川剧神秘的表演特技, 无论是变脸还是踢慧眼、矮子功、老背少、顶油灯、吐火、翎子灯等, 不仅川剧爱好者喜欢看, 就是不懂川剧甚至汉语的外国人看了, 也惊叹叫绝;川剧的语言可谓是通俗、形象, 其生活化的表演语言不仅使人听之易懂而且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川剧剧目繁多, 谚语所谓“唐三千, 宋八百, 演不完的三、列国”正说明川剧不仅剧目丰富, 而且川剧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虽然川剧之“解说”历史并非完全是史家之“史”, 但是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其所处时代的是非、道德标准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判, 及其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态度与情感, 当然也包含借历史讽喻现实、寄托当代人的期待预期与情感。

3、川剧艺术在国内、国际文化交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 川剧多次进京展演, 周恩来、朱德、陈毅、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给予川剧很高的评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川剧艺术多次走出国门, 为国争光, 在弘扬中国戏曲艺术、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 川剧的各种表现元素被我国其它剧种以及影视、音乐、综艺、服饰等视觉艺术及听觉艺术吸收后更是为其增光添彩。

二、在大学生进行川剧教育的背景

振兴川剧的口号喊了3 0来年了, 可是除了川剧有一些新编经典剧目和一些优秀的川剧演员在全国获奖或崭露头角外, 川剧的振兴似乎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结果, 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 要使川剧真正得到发展, 除了川剧人自身的努力改革以及政府的投入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其生存的土壤——观众。然而, 观众的老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本文拟从高校教育以及本院培养川剧观众的角度, 略论川剧的保护与传承的手段。

(一) 川剧发展的需要

1、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上个世纪9 0年代末期开始,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除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度外, 还辅以高等函授教育、高等自学考试、电大等多种成人教育, 应该说, 通过这些手段, 广大民众的文化、学历层次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 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通过高等职业教育使得很多的中职生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换言之, 我国已经或即将进入高等学历大众化的时代。

2、川剧发展之根本——观众

振兴川剧的口号喊了3 0来年了, 可是除了川剧有一些新编经典剧目和一些优秀的川剧演员在全国获奖或崭露头角外, 川剧的振兴似乎并没有达到人们预期的结果, 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但是, 要使川剧真正得到发展, 除了川剧人自身的努力改革以及政府的投入以外, 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其生存的土壤——观众。川剧没有了观众, 自然就没有了演出。因而, 川剧观众源问题也是川剧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1) 观众的老龄化

今天, 走进剧场或是通过影、视媒体看川剧的人, 绝大多数都是老年人, 年轻人很少去关注。自上个世纪8 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 多元文化进入大陆文化市场, 观众有了更加自由的文化选择, 尤其是港台通俗文化的影响, 川剧观众愈来愈少, 真正关注川剧观众都是一些中、老年人。然而, 随着岁月的的流逝, 一批又一批的川剧老观众逐渐离世, 中年观众已经变老, 而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又使青年一代不懂川剧, 可以说自“6 0后”起, 喜欢或懂川剧的人是寥寥无几。因而今天的川剧观众都是当年的中年人——今天的老年人。

(2) 观众面临着多种文化的选择

我国的文化市场前景是广阔的, 只不过, 在商业媒体的强势推动之下, 在大陆曾无数次的刮起过“港风”、“台风”、“韩风”、“西风”等流行风。当然也曾在一些热心人的努力下, 不时地有“东北风”或“西北风”掠过。因此, 观众对文化艺术欣赏除了选择面广外, 与跟“风”还是有很大的关系。面对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 传统文化似乎步履维艰, 而川剧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 也利用影、视媒体造势, 培养观众。除排演、拍摄一些经典传统戏外, 如一些地方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梨园春”、“越女争风”等栏目在培养观众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 必须的选择——观众的培养

我们要改变川剧观众“老龄化”的问题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还得从高校入手。因为, “振兴川剧”不是地方政府的一句口号, 也不仅仅是川剧人在哪里忙乎着一招一式的“演”或者是绞尽脑汁的“编”, 我们振兴川剧必须考虑观众。中小学生知识面狭窄, 他们可以看一些川剧, 但是真正能看懂、能思考、能评价的还是大学生。因而,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或是高校还是川剧人只能迎难而上, 加强川剧文化教育, 弘扬、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为川剧培养观众。

(二) 高等教育的需要:

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川剧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对大学生进行戏曲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在大学生中进行川剧艺术教育, 能够普及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 提高其艺术修养以增强他们对戏曲文化的认识、了解, 使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为戏曲艺术培养高素质的观众。

2、川剧曲目大多包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的精神和倡导报国志向、孝道、礼仪、伦理、责任等, 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一样是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3. 当代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知识大多来源于媒体文化, 我们姑且不谈其“是”与“非”或“雅”与“俗”, 最起码可以说我们的当代大、中、小学生的艺术素养是不全面的 (尤其在民族艺术、传统艺术等方面几乎是空白) 。因而在大学生中进行戏曲艺术教育, 可以让他们通过对戏曲这种民族文化精髓的认识, 以弥补和提升其艺术审美水平。

4、大学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因而在大学生中进行戏曲选修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

5、大学生通过对戏曲艺术的学习 (含体验) 和欣赏, 能够陶冶情操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还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我院培养川剧观众的实践

我院从2 0 0 4年开始开设《中国传统戏剧音乐与表演欣赏》 (综合篇) 选修课, 2 0 0 5年开始, 增加参加《中国传统戏剧音乐与表演欣赏》 (川剧篇) 学习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 学习动机由原来仅仅出于好奇或为“挣学分”而来到出于真正想了解、学习甚至研究戏曲, 学习的态度由原来漠然到现在的不管是思考问题还是对一些基本招式的学习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川剧玩友比赛或将川剧折子戏搬上校园舞台, 所表演节目还很受欢迎, 还有不少的学生对戏剧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积极的见解。正因为如此, 也使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些戏剧的希望。在此, 我们将川剧教育的实践步骤奉献给大家, 并希望能一直共勉。

(一) 、确立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 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点、剧种等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 了解川剧;能够欣赏一些中国戏曲, 并对川剧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川剧发展简史;川剧经典剧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代表代表人物;艺术特色 (川剧五大声腔、特技等) ;学习一些简单的川剧表演手段 (程式的基本表演) 及唱段;对川剧的发展要有一定的思考 (观点) 、和一定的评价意识。

(二) 、设置课程结构

由于是普及性学习, 因此应当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以及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 为此, , 可将该课程分为“川剧知识与欣赏基础”和“川剧表演基础”两个部分, 每一个部分3 2-3 6学时, 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在时间分配上, 理论2 8学时, 实践8学时。我院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 采取两种思路相结合, 即理论、技巧、体验思路模块和戏曲基础 (通论) 、京剧、川剧思路模块。也就是说将两种思路模块融合在一起, 具体做法是:戏曲知识理论占2 0%, 川剧基础知识占3 0%, 川剧经典剧目赏析占3 0%, 表演 (体验) 1 0%;评价与讨论1 0%;在选择所讲内容时, 戏剧知识 (理论基础) 2 0%, 京剧2 0%, 川剧5 0%, 其他地方戏1 0%。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京剧是我们的国戏, 作为国人是应该也必须了解的。而我国很多地方戏如: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秦腔等在新中国成立以来, 都曾今有许多经典之作, 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些地方戏为适应时代需要, 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挖掘、传播本土戏曲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川剧人借鉴的地方。

(三) 、提出学习要求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要做到听、记、赏、析、演、创、评等几点要求, 当然, 这几点要求也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1、听, 听课是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中心环节, 由于本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尽管授课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 但是由于整个戏剧文化是有系统性的, 所以本课程要求学生听课的出勤率高。

2、记, 记笔记利于课后复习、巩固, 可提高听课效率,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性以及分析、综合思考的能力, 还可以积累材料, 而且对产生新的思考、发现、研究新问题等大有帮助。

3、赏, 给学生放送一些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川剧作品, 使其在欣赏时有所感、有所动, 也为学习表演的基本程式增加感性认识。

4、析, 分析戏曲作品是对戏曲欣赏水平的提高, 尤其是理论水平的提高, 这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

5、演,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人物体念, 即学习表演, 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的升华。不一定要求学生完整性的表演一幕或是一折戏, 可以是一些基本程式甚至只是一些唱段的表演,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真正懂得戏曲艺术家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为艺术而付出艰辛努力的艺德, 从而珍惜戏曲艺术家的劳动成果。

6、创, 这里的创是广义的, 既可以是戏曲作品的创作, 也可以是表演的二度创作 (包含程式的创新) 。对此我们没有过高的要求, 仅仅是要求学生要具有这样的创作意识和动机。

7、评, 尽管戏曲艺术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因为它涉及面很广, 而且各自评价的出发点也各不一样, 还因为评价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品位不同, 因而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是, 我们要求学生在评价戏曲时主要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出发点, 因为有所感才有所思, 有所思也才有所评, 评价也是一种提高。

(四) 亲临表演现场感受川剧

除了在课堂学习时观看一些川剧作品外, 还可以与相关专业院、团联系联系, 让学生到川剧表演现场, 使其获得更加真实感受, 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绵阳市“川剧进高校”活动在我院的演出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近两个小时的演出学生掌声雷动, 他们不仅被演员精彩的表演和故事情节所吸引, 也为看到了自己在课堂学习川剧知识在舞台实践中被演员运用而兴奋不已。

(五)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查, 即将出勤、笔记、平时作业 (含平时表演) 、表演、小论文、川剧基础知识考核等多项内容各占一定的比值, 然后综合形成分数。

在当前, 这种川剧普及性教育的困难是:缺乏一套较为适用的、完善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音像资料;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条件会因经费不足而无法到位;由于川剧团体日渐减少, 而现存的各级川剧团体也因为资金困难, 不是停演就是到农村而很少到大专院校演出, 所以学生在课后很少有机会欣赏到有较高质量川剧表演。更为重要的是一般高校虽有讲授《艺术概论》或《中国古代文学》 (戏剧部分) 却很少有专门讲授川剧 (包括其它剧种) 的老师。这些老师对戏曲的认识大多在理论研究上, 因缺乏舞台表演实践而不够“生动”。

结语

我校在实施培养川剧观众的探索应该是成功的,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川剧教育, 既弘扬和传承了民族艺术, 又使大学生得到了美的教育和艺术的熏陶。当然, 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 高校川剧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不是一个“口号”或一个“活动”就能达到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7.25.

[2].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年一2010年) 》.2002.5.15.

[3].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0

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状 改革

一、绵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并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八大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极为重视。绵阳师范学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及其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人生目标模糊

我们提到信仰,是指科学信仰,具体指马克思主义信仰。这种信仰主要反映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认同和肯定的态度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肯定和接受。目前我校“90后”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和前途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在公共政治生活领域,政治价值取向基本趋于正面,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体保持一致。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性和消极性。据绵阳师范学院2014届大一新生问卷调查显示:320名新生中,有2.19%的新生认为实现不了的才叫理想;32.2%的人不相信梦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就是:部分学生对于政治活动缺乏热情和激情,甚至漠不关心;对新闻时事、政府动态、政策决策缺乏了解;他们重视专业课学习,蔑视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主流政治信仰受到冲击,认同感降低。部分同学对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有所质疑,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理想遥不可及;把主流政治信仰工具化,仅作为换取好工作的砝码。

2.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大课堂,学生出勤率低、蒙混过关现象严重

高校思政课属于公共课,四川各大高校通常采用合班方式进行教学,以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常见的做法是按照同院系本专科分批合班的方式进行,合班课至少是两个班级,甚至三个班级。绵阳师范学院也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合班课的课堂规模偏大,学生人数一般在80人以上,有的学生还来自不同专业,层次不同。而且学生们认为政治理论课都是大班教学,显得特别不重要,因为上专业课都是小班教学,所以逃课现象较为普遍。由于班级庞大,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甚者出现“代课一族”。对于授课内容,学生的掌握程度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对任课教师而言,上课效果不明显,压力特别大。

3.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绵阳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只有两人,中高级职称占80%以上,整个教学团队中中青年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中青年教师往往生活压力較大,家庭负担沉重,在某种程度上投入到教学科研中的精力就十分有限,以致长期按部就班上课,教材体系没有及时转化为教学体系,没有及时更新教学材料,致使课本上的枯燥理论接不上地气,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兴致。教学与科研应该齐头并进,以教促研,固定模式的教学无法激发科研灵感,加之无暇专注本学科最前沿的学术专著,教师科研成为思政教师评职称的“拦路虎”。教学与科研分离,让教师们的讲授缺乏理论支撑,专业水平大大降低。教师的治学态度也会传染到学生身上,在学生中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4.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性意识薄弱

我国高中阶段的现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是《思想政治》,它是一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05 方案》实施为主要标志的全新课程体系,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等选修课程。这是中共中央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意义。

虽然新课程在很多方面整合或修改了某些内容,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课程内容的工具化倾向依然有所存在,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实际重视不够等一系列的弊端。而且,就新课程内容实行9年多的实施效果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虽然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意义上的普遍提高,学生厌学情绪、抵触心理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无疑说明,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体系的设置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与改善。

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薄弱,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以知识和理论的传授为主,社会实践这一块则显得薄弱贫瘠,而实践活动具有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绵阳师范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前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并开设有实践课程,占有1学分的课时。社会实践主要分为经典阅读、主题活动、社会调查三个环节,分值总共40分,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意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班级过于庞大,不利于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们不能亲身经历实践内容,只有少数学生是社会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他都是观望者,现阶段的实践教学部分只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对老师局限在课堂上的主题活动内容由于操作性不强也无动于衷,对老师布置在课余时间的社会调查项目由于老师无法监控、小组成员过多而消极怠工,实践效果不显著。另外,这三门公共课实践教学重合的地方很多,对于实践教学的作业,学生们重复使用的概率较大,因而致使学生丧失了参与实践课程的积极性。

二、针对问题提出改革措施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我们要重视对新生进行大学精神的培育。绵阳师院校训概括为厚德、博学、弘毅、笃行八个大字,它是绵师的精神核心,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民族精神的再现。我们要把校训精神扎实地渗透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他们把这种精神内化为信念,外化为具体行动。其次,学校要重视校纪校风建设。校纪校风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本质体现,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学校管理到位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的精神素养会产生重大影响,能够加强他们的自律修养。再者,我们要培育师生良好的学习风气。长期以来,高校师生的行为、意志逐步形成颇具特色和内涵的固定认知就被认为是该校学风。学风是高校师生在治学态度、治学精神、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全校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如何能更加胜任教学工作,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教师一生都要不停研究的课题,我们必须要重构属于自身特色的理想教学模式,并且重视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泛泛地要求他们收集整理资料后书写小论文。对学生而言,这个信息化支撑的大环境导致他们产生理想信念缺失,对就业的恐惧,对他人不信任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采取课堂和课外相结合的有效办法加以引导。

2.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熔炉,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在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讲教育,积极引导各种正确的社会思潮,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广大青年学子不仅要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而且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种文化形式,比如专题讲座、典型案例等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

3.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

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用人格的力量陶冶学生的心灵,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青年教师应该克服自身困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要有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具有为人师表、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还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课堂上为提高学生抬头率,教师除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更应该注重讲授效果,不能哗众取宠。

4.推进课程改革,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16号文件》、2006年全国高校普遍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05 新方案》以及党的十八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新要求,这些都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大完善。教育者对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要进行系统整合,全盘考虑中学、大学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大学里的思政课课本和中学政治课本要做出明确分工,避免重复教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要整合衔接,形成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的有机层次。例如:对法律知识这一块内容,中学阶段就应该强调具体的法律规范,大学里则要强调法学观点。同时,还应该将各学历阶段的主渠道教育和日常教育有效结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富有针对性,构成较完备的体系,让学生们能明显感受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思想课教育的差别,而不是老生常谈。

5.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等七个部门就高校实践教学专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环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也提出了高校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号召;十八大报告中还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其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新知识、新思想产生的源泉,实践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道德、品格观念的内化有促进作用。社会实践能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外化到“行”当中,并在实践中锻炼和巩固道德意志。为提高绵阳师范学院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把课堂人数控制在50人左右,这有利于教师以班级或实践小分队为单位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2)高校应该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批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等,并让他们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调查实践,事后要求各实践小组用多媒体或者DV视频在课堂上交流和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保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锻炼新生的胆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学生的情感认识,使外部教育产生内化作用。

(3)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部分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课程表,并注明课时数量,做到每讲完一个专题就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比如讲完愛国主义就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调查,讲完人生价值观就组织一场报告会,请成功企业家或大学生创业标兵现场和同学们交流互动等等。而且要根据每门公共课的教学特点“量身定做”实践教学环节或活动,从而避免实践教学的重复性,提高学生上公共课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仔细查找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并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整改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会明显增强,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忱。

【参考文献】

[1] 陈锫.实践中的任务型教学:现状与展望[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吕志,黄紫华. 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张妮妮,陈永胜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讨[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 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5] 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6] 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 (7).

[7] 尹立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12(5).

[8] 张耀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发展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9] 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绵阳师范学院团组织生活考评细则 篇3

为提高团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团员思想意识,现制定如下细则以规范各团支部团组织生活(团组织生活以分数和等级综合进行考评)

分数评定参考标准

一、团组织生活教室装饰(包括板报与教室装扮)

20分

1.板报上写出主题,活动流程,画出团徽;

5分

2.明确写出:主办单位:绵阳师范学院校团委,承办单位:XX学院XX团支部,注明各班应到、实到、校组织部检查人数、缺席人数;

5分

3.教室装扮方面以板报为主,装饰为辅,装饰方面以废旧材料为主,要以节约为先,切忌铺张浪费。

10分

二、团组织生活的开展情况

1、团组织生活于晚上7:00准时开始,8:30铃声响结束,不能迟到,不能早退。请假的人必须有各学院及团委的盖章的假条为证。若有无故缺席且没有假条的人缺一人扣1分。

20分

2、纪律方面:严格要求组织生活纪律,不得做其他无关团组织生活事情,不得迟到、无故缺席,不得早退,不得起哄、吸烟、吃东西、玩手机、拍桌子等,不得随意走动。

20分

3、内容、形式方面:各支部务必充分准备、细心安排,认真安排整个组织生活的内容;团组织生活提倡形式多样化,但必须围绕主题进行学习;紧密联系大学生实际指导团员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达到提高团员思想的目的;开展过程不得娱乐化,应该明确提高团员意识这一目的。

20分

4.过程及反应: 团组织生活提倡形式新颖,整个过程需充实有序,各团员积极参与学习,达到组织生活的目的。

15分

5.团组织生活结束后需将开展地点卫生打扫干净,正确处理材料后离开。

5分

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 篇4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座落于我国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成渝经济区西北部中心城市、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学校于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以优良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校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高等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8个二级学院,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6000余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的91个全日制本专科专业,132个继续教育本专科专业。建设有省级特色本科专业7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8门,建有教育实习实训基地156个,非教师教育实习实训基地99个。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级、省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5项,承担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32项。

学校现有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四川省科普基地1个,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个,生态安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9个。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267人,专任教师969人,其中具有正、副高职称教师347人,硕、博士学位教师54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形成了生态学、化学、药学、中国语言文学、心理学及应用经济学等特色学科。近五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各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研项目76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2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93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奖项115项。

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乌克兰、坦桑尼亚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师资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搭建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平台,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近亩,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建有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图书馆藏书141万余册,各类电子数据库99个,拥有数字资源72463GB,其中电子图书7291GB,固定资产总值近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亿余元。

学校坚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立项校级科研项目800余项,每年申报国家专利达200余项,在参加国际及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得各种奖励600余项。“梦之声”大学生合唱团荣获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银奖2项,捧得首届中华红歌会“黄河杯”奖,荣获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合唱组二等奖,斩获全国第十五届“齐越节”朗诵大赛三等奖。学校建有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室、亚洲机器人联盟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科协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

多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居四川省同类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8万余人,已经成为四川省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 篇5

党委书记苏智先

(2007年1月2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企业界校友们:

大家好!

欢歌辞旧岁,硕果迎新春。在这普天同庆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各位企业界的精英校友,相聚在雏凤山下,芙蓉溪畔,在这里隆重举行“绵阳师范学院高层企业界校友迎春座谈会”。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行政以及全校14000多名师生员工,向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参加座谈会的企业界校友们和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母校建设与发展的各位校友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绵阳师范学院是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绵阳科技城的大好形势下所诞生的一所省属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从绵阳师范学校1940年建校算起,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牢牢把握育人这个中心,不断提高办学层次、拓宽办学途径、丰富办学内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干部当好后勤兵和服务员”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路;倡导“厚德、博学、笃行、弘毅”的校园人文氛围。

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实行了“分层管理、逐级负责、信息反馈、责任追究”的目标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信息化、高效化”水平。

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地建设好绵阳师范学院”要求的同时,根据高等教育社会化、综合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学校构建了新升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整合模式,即:“三座立交桥”的办学模式。通过构筑校内“办学理念更新平台、教学中心地位平台、科研强校平台”,搭建通向国内著名高校引智合作之桥、国际交流合作之桥、社会引资合作之桥,全面整合办学资源,创新发展战略、营造发展环境、提升办学档次、形成良性循环,全方位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在搭建科研平台、对外联合办学、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2006年4月19日,德国音乐委员会通过考察决定将德国音乐艺术大学中国分院建在我院;2007年将举办德国威斯巴登国钢琴比赛决赛等等)。该模式也获得了四川省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管理类)一等奖。

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专门成立了“大学生自主创新设计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协会”,设立

了大学生创新科研基金,鼓励大学生科研创新,思路创新,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到目前,大学生校级科研立项近800项。音乐学院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校十佳大学生”称号的杜贤良同学申报8项国家专利,已批准5项国家专利;文学与传播学院的罗华同学获得了“2006年四川省高校十佳大学生”称号,在国家一级刊物《人民文学》上发表7万字的文章等等。

学校本着“校地合作,相互开放”的原则,已建起省级重点文科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141个,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生源连续四年居全省同类院校之首,就业工作连续四年获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本科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均达到90%以上,就业率连续四年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充分认可,学校已成为四川省培养优秀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成绩属于过去,荣誉鞭策未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更离不开广大校友的鼎力支持。“校友是学校的财富和丰碑,校友是学校的广告和名片”,广大校友在学校的科技开发、招生就业、教育实习、校园建设、培育后学等方面给予了许多实质性地帮助和关怀,特别是在座的高层企业界的校友,已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和强大后盾。

加强与广大校友的联系,促进母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往来,一直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于2005年成立了校友联谊工作办公室,专门负责有关校友方面的工作,其目的是负责与校友间的交流、联谊和合作,促进学校和校友们的共同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校友联谊工作办公室成立一年多来,已经在省内外建立校友站点近20个,联系校友上万人,已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校友网络和校友资源整合体系,校友工作既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领域的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校友之间的友好合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今天,学校把高层企业界的校友们请回来过节,一是向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公司生意红红火火,二是感谢各位校友长期以来对学校各方面的支持,感谢各位校友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母校争了光,添了彩。三是让大家看看母校的变化,为母校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母校也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和平台,大力加强与高层企业界校友的合作,同时也恳切地希望企业界的广大校友与母校加强交流和沟通,并在今后的日子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四是为我们企业界的同行校友们搭建一个相互交流、沟通、合作的平台,母校永远是你们的后花园,是你们发展的坚强后盾。

回顾过去,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任重而道远。各位高层企业界的校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用心血和智慧,诚信和创造,乘胜而上,御风远航,为把母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管理规范、知名度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科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最后,在传统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再次祝愿各位来宾、企业界的校友们: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事业顺达!开心快乐每一天!健康幸福到永远!祝愿绵阳师范学院在企业界校友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建设得更加美好!

绵阳师范学院论文封面 篇6

目前, 许多学校已对交叉学科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我国传媒学科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来看, 还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绵阳师范学院已从单科性高校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成功, 单科性高校往往以单个学科为单位 (院或系) 的建制设置学科, 这已不适应大科学时代学科发展的要求。所以, 从多科性大学的角度出发需要主动进行学科重构。以学科“点”的重大突破带动学科“面”的全体提升, 推进学校的跨跃发展[1]。但我校对传媒学科的教学管理仍停留在封闭的单一式的评价管理, 这已不适应当今多学科发展的要求。

在进行传媒专业的教学改革中, 我们发现在学科建设的单一评价方式上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首先, 单一评价方式不利于专业教师横向科研的开展。多年来由于受传统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局限, 加之学科“壁垒”、“门户”之见, 一些教师已习惯于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在明确学科界限的范围内从事“纵深”式的研究[2]。学术以及教学视野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范围内, 不善于捕捉交叉学科研究课题, 缺乏开展交叉学科研究的意识, 特别是交叉学科合作项目的协调难度较大, 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媒学科研究的开展。

其次, 单一评价方式导致教育竞争的不公平性。相当一部分教育家、教师、家长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和短处, 只有依其不同特长发展进行评价才是真正的公平。一个尺度的评价、一种价值取向的竞争是形式上的公平, 它埋没了许多具有其它才能的人。应提倡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竞争, 即横向竞争;竞争的结果应该是特色越来越明显, 而不应该是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传媒专业的改革方向应是实行多元评价、多样方法选择, 实现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而选择不同的研究领域。

最后, 单一评价方式不适应现代人才观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才观也在改变。人应是多方面发展, 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发展特征。人的发展不仅以求同存在, 更应以求异存在。单一的评价体系, 只默守一个尺度、一个标准的公平观, 是不符合现代人才观的。现代社会发展要求, 对某一种评价, 不仅看其是否保证公平, 更要看其是否能选拔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来。多元评价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 也是解决“羊肠小道”和“独木桥”式竞争的唯一途径。

二、传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评价体系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 Howard Gardner (1993) 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Multi-intelligences) 是基于认为人的智能类型和能力发展方向是独特的, 并以多种形式表现的, 要客观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与发展, 应从多角度观察、多维度评价的[3]。多元智能理论最主要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中学习兴趣的自我满足, 因此, 有效的评价应该是帮助学习者辨认、激发、拓展那些未被自身激发、发现或承认的潜在智能, 在不断的肯定暗示中形成学习的动力,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达到增值的目的。基于此, 本文以传媒学科教学改革为出发点, 根据传媒学科教学的特点与规律, 构建一种先进的多元评价机制, 旨在探究一种适合于现代传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

多元评价建立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是执行主体与承受主体的总和, 在评价中作出价值判断者为执行主体, 价值的承受者为承受主体, 在多元评价中, 承受主体同样也是执行主体, 身份可以置换[4];评价内容既有智力因素, 也有非智力因素, 也就是不仅包括人的认知、情感、技能, 还关注学习者的经历、经验、方法、习惯、生活世界 (日常行为和待人处事) 和社会行为 (人际交往) ;评价方式不仅用过程测试、问卷调查, 还有行为观察、成果展示, 不仅有量表衡量、指标观测, 还有过程记录、电子学档、档案袋评价等;评价过程不仅有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还强调过程中的即时评价和过程之后的延时评价和预测评价[5];评价目标从智能目标扩展到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学科目标评价扩展到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多元评价理论从主体、内容、方式、过程、目标等多元化思考给传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思路。

(一) 多学科交叉渗透背景下传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分析

多学科交叉背景下传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媒学科本专业评价体系研究;二是相邻学科的评价体系研究。无论是本学科的评价体系还是相邻学科的评价体系, 传媒学科教育的大背景赋予了其“评价体系”下列几个明显的特征:

(1) “评价体系”主体的多元化。传媒学科的专业性质决定了其教育对象的知识背景最复杂、学习能力差异性最大、学习目的性最多样化, 甚至学生年龄跨度最大的一个学习群体。

(2) 评价主体的多重性。基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评价体系, 自然既有专业学生, 又有学科群的老师、专家、学生家长等。他们评价的权重也不相同, 他们的评价角度、评价指标不尽相同, 也就决定了传媒人才考量的多重性。不同的人员对培养模式的评价指标的支持度也不同, 这种支持度我们称之为评价权重系数∮1 (0≤∮1<1) 。

(3) 评价过程的多阶段性。传媒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过程是一个长期、科学且循环的过程, 包括初期诊断性评价、中期形成性评价、终期终结性评价, 每个阶段的评价对于整个模型的建立, 其评价的权重又各有不同, 我们用∮2 表示。具体权重比例见图1:

传媒学科培养模式的多元评价模型中, 评价体系是活动实体互动的平台, 形成体系的关键要素是确定评价指标的基础。从多元智能理论角度思考, 由传媒学科教学活动的显著特征切入, 为构建评价体系指标, 我们从评价体系的主体、内容、方式、过程等四大要素界定了传媒学科培养模式多元评价体系的要素具体内涵, 详见表1。

(二) 多学科交叉渗透背景下传媒学科人才培养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基于以上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我们确定一个基础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 如下图2所示:

模型解释:该模型暂定五个评价体, 分别是专业教师、学科专家、专业学生、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每个主体指向综合评价的箭头分别表示每个主体评价的权重系数, 箭头线越粗, 代表评价权重越大, 分别用∮1-1、∮1-2、∮1-3、∮1-4、∮1-5表示, ∮1-1+∮1-2+∮1-3+∮1-4+∮1-5=1。

以绵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专业基础课程《新闻摄影》为例, 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每种评价主体为20份, 收回调查问卷100份且全部为有效调查问卷。参与评价的人员中95%的人选择在第二学期开设, 根据各个不同的评价主体的认可度, 确定《新闻摄影》每学期开设的周学时。综上, 通过各评价主体的评价, 得出每个评价主体的总值乘以该评价组的评价权重, 然后再计算其平均值, 得到的数字即是该门学科在整个模型中受众的认可度⊿。

计算公式为:

=¯[ (1×1-1) + (2×1-2) + (3×1-3) + (4×1-4) + (5×1-5) ]

⊿ 为人才培养模型中, 各评价主体给出的评价综合值, 传媒学科的教学管理人员通过这个具体的值, 可以作为他们进行课程改革或者培养方案修订的重要决定因素。

∏ 为人才培养模型中每个评价主体评价总值。

∮ 为人才培养模型中每个评价主体的评价权重。

通过该模型的计算, 可以很清楚地计算出每门课程开设的时间、开设时长等等教学必要因素, 能够确保新兴的传媒学科在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结论

该模型建立在多元评价的基础上, 它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数学模型, 培养方案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 需要定期的开展问卷调查, 及时有效地把脉社会需求, 为学校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培养出更多的传媒人才。通过该评价体系模型的计算, 使教学资源平台达到统一管理、开放公用、资源共享的模式, 达到投资最小化, 效益最大化[6]。同时, 学科建设也是一种群体行为, 可以带动教师相互协作的团队效应, 发挥好学科群的协同效应, 有利于学院各学科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 以这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模型建设的多学科协同培养方案能够为各类学科储备相关人才, 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 通过多学科的渗透交叉完成相关的教学活动, 使教学完成的过程, 既是学科交叉的过程, 更是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

但是, 随着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该模型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如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范围较小……研究证明, 应该通过更大的评价主体范围去求解一个更加先进、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提醒我们, 任何一种培养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及时有效地进行调研, 才可能制订出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 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前军, 等.基于专业课程改革需要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9) .

[2]陆爱华, 骆光林.对转型期工科院校学科群构建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4) :85-86.

[3]Taylor, J.C.Teaching and Learning Online:the Workers, The Lurkers and The Shirkers.2nd Conference on Research in Distance&Adult Learning in Asia[CD-ROM].Hong Kong:CRIDALA2002, 2002.

[4]赵志根, 严家平.用线性规划理论指导专业培养方案制定的初步研究[J].黑龙江教育, 2009 (9) .

[5]Gardner H.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York:Basic, 1993.

上一篇:党的历史本质下一篇: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