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的故事

2024-08-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江姐的故事(共12篇)

江姐的故事 篇1

江姐叫江竹筠,童工出身,1939年入党,一直在白区工作。1947年夏天,重庆地下党要派一批同志到川东去支援农村里党的活动,发动武装起义,迎接解放。江姐向党要求参加这个工作。组织上考虑到她刚生孩子,没批准;只批准了她的丈夫,地下党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同志,带领一批同志到川东去。分别的时候,他们互相勉励要更好地为党工作。为了避免暴露,他们决定暂时断绝通讯联系。

几个月后,随着川东农村工作的发展,重庆地下党又派了一批同志去支援。江姐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出发了。到了万县,党组织告诉她,情况很紧急,命令她到奉节去跟那儿的彭咏梧同志联系。

江姐化了装,怀着兴奋的心情到了奉节县城。那是个阴雨天,她打着雨伞,沿着泥泞的江边走着。城门口围着一大群人,她也走上前去。原来是城头上挂着一排木笼,木笼里盛着一颗颗人头。她知道又有好些革命者牺牲了,心里觉得很难过,不忍看。再一想,不对,应该知道是谁牺牲了,好向党汇报。可是人头已经腐烂,没法辨认,只好到旁边去看布告。布告上一连串的名字,个个给打上红笔的勾。她只瞥了一眼,就看到使她触目惊心的几个字:“匪首彭咏梧……”

这个打击多么残酷啊!江姐感到眼前发黑,城头和木笼好像在空中旋转。她要痛哭一场,但是城门口站着一排敌人,她只好让眼泪往肚子里咽。她知道不能迟疑,应该马上离开。她抬起头,强压住她内心的悲愤,朝那木笼望了最后一眼,就默默地踏着泥泞的路走开了。

江姐很快就找到了党,向党组织做了汇报。她没哭,嘴唇微微抖动,平静地吐出仿佛经过千百次考虑的话:“这算不得什么!请转告上级,我请求留在老彭工作的地方。”党同意了她的请求。敌人风闻彭咏梧的妻子在这一带活动,就四处搜捕。几个月后,一个叛徒出卖了她,她在万县被捕了,立刻被解送到重庆渣滓洞集中营。

敌人从叛徒口里知道,江竹筠是地下党的地委委员。中美合作所的特务为了从她口里得到需要的东西,一个多月来,一直没有中断过对她的严刑审讯。这天夜间带她出去,看来也不会例外。同志们紧偎在牢门口,静静地守望着。

刑讯室离牢房不远,夜间,万籁俱寂,那边的声音显得特别清晰。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疯狂地吼叫着。

江姐回答说:“上级的姓名住址,我知道;下级的姓名住址,我也知道。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党的秘密,不能告诉你们。”

同志们知道,敌人又要下毒手了。大家屏息听着。先听见特务们用刑的声音,江姐倔强的呵斥声。接着,一个特务高声叫道:“拿竹签子来!”竹签子一根根地钉在江姐的指头里,也一根一根钉在同志们的心里。江姐大约是昏过去了。一会儿,听见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说不说?说不说?”特务绝望地嘶叫起来,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声音。

又是一阵令人心悸的泼凉水的声音。

但是没有听到江姐的一声呻吟。

这天夜里,渣滓洞牢房里的人们通夜未眠,大家怀着异样沉重的心情。

朝霞透过山峰,阳光泻满山谷。高墙边的黑漆铁门一响,人们聚在风门口张望。只见两个特务拖着昏迷不醒的江姐,往女牢房去。她熬受了一夜的折磨,流血过多,完全失去知觉了。

江姐还没醒过来。女牢房的同志把她的伤口包扎起来。这时候,大家发现,她在遭受敌人严刑拷打的时候,因为忍痛,紧咬着牙关,连嘴唇也咬破了。

集中营的同志们都关心江姐的身体,都为江姐的英雄行为感到骄傲。许多慰问信和诗从各个牢房秘密的传到女牢房来。有一间牢房的同志们集体写了一封信,信里说:

“亲爱的江姐:一个多月的严刑拷问没能使你屈服。我们深切地知道,一切毒刑,对那些懦夫和软弱的人才会有效;对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当我们每餐咽下霉米饭的时候,当我们被半夜里的敲梆声惊醒,听着歌乐山狂风呼啸的时候,当我们被提出去审讯的时候,我们想起了你,亲爱的江姐!我们想你保证:我们要像你一样地勇敢,坚强,在敌人面前不软弱,不动摇,不投降!……”

江姐醒过来了,同志们的关怀和慰问,使她激动。她请人代笔,给同志们回了一封信。同志们记得最清楚的,信上有这么几句话:

江姐的故事 篇2

研究歌剧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 无论是对于演唱艺术还是歌剧艺术, 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与参照价值。

(一) 典型的时代特征

“音乐表演的又一重要美学原则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即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与表演者所处时代精神的统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 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必然具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在歌剧作品中, 历史风格和时代特征都通过剧中人物集中体现出来。

歌剧《江姐》的故事发生在1948年, 那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 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的胜利进军和反动派的垂死挣扎, 是这个时期的特点。反动派在全局上已是不可逆转的覆灭命运, 却气势汹汹地疯狂镇压;革命者为迎接解放, 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最后的斗争, 人们向往解放, 渴望、憧憬幸福的明天。江姐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多年的革命生涯使她在党的教育下成长为一位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对党无限忠诚, 顽强的斗争精神, 矢志不渝的共产主义信念。她为了革命的利益, 在敌人的酷刑面前坚贞不屈, 慷慨高歌, 从容就义。在江姐身上凝聚了典型的时代特征, 唱响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主义, 通过江姐的举止、言行、唱段、信念表现出来。

音乐表演的复杂性在于即使是表演历史时代的作品, 表演者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自己所处的时代, 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自己时代的立场上, 用当代的眼光来观察历史现象。音乐表演者所处时代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必然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和处理。“新时代的表演者以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解释和表演音乐作品, 将会为历史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 它往往会拂去历史的尘埃, 从历史作品中发现从未被注意过的积极因素和美的意味, 并且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加以丰富和补充。音乐表演就象任何重大的历史过程一样, 需要随着时代的前进, 对历史作品作出新的解释, 从而使这些作品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江姐的英勇气概和崇高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革命烈士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理想主义和献身精神, 经岁月的流逝愈显其弥足珍贵, 今天我们更需要江姐精神。认识到歌剧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表演者在塑造人物形象和通过演唱刻画人物心理时, 始终要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艺术处理, 否则将脱离了作品的时代历史风格, 使作品表达的时代精神走样。

(二) 鲜活的艺术形象

江姐这一角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人物, 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设置都是源于真实的生活, 并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戏剧的冲突和音乐的展开都是以塑造江姐的艺术形象为主旨的。精明、干练的齐耳短发, 身着蓝色旗袍, 红色毛衣, 颈上戴着一条白围巾, 江姐惠雅的知识女性形象和她传奇的革命经历使她成为至今都让世人刻骨铭心的女英雄。她是充满温情的母亲, 饱含深情的妻子, 富有爱心的姐姐, 同时她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她更是一个坚贞不屈的女英雄。作品对江姐的刻画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显示其顽强的斗志、坚定的信仰。于平凡中显示其崇高, 于细微处显示其伟大, 生活化与艺术化相结合, 呈现给我们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这也是歌剧《江姐》创作的成功之处。

(三) 浓郁的民族风格

江姐惟一亲弟弟的坎坷人生 篇3

江正榜身体不好,成绩也差,初中没有上完就不想读书了。1939年夏天,姐姐正在寻找中共党组织时,江正榜却找到一份工作,进了隶属国民党军统的中央无线电总台。刚开始,江正榜在姐姐的影响下倾向革命,居然订了一份《新华日报》。有一天,他因为讲了几句八路军的好话而被抓了起来,幸亏有他人全力担保才幸免于难,仍留在无线电总台。但后来,弟弟的发展并非江姐所能预料到的。他慢慢地不听姐姐的劝说,而且盡量躲避着她。1949年,江正榜被国民党青年军裹挟到了台湾。他憎恨国民党的腐败,又特别思念姐姐,居然在全国解放前夕冒险潜回了重庆。然而,他再也看不到姐姐了——她已被杀害了。江正榜刚回重庆时,只得投奔三舅李义铭,在他开办的义林医院作助理。李义铭忐忑不安地叮嘱他不要惹事,然而,后来江正榜曾以“揭发”三舅李义铭表达向政府靠拢的“积极性”。他长期在国民党军队服务的“污点”哪能一笔勾销?运动一来,他便先后被打成“反革命”和“右派”……

解放初的几年,江正榜改名江正之,过了几年安定日子。在医院里,他和一位姓徐的护士结婚,并生了一个儿子。当他被打成“反革命”和“右派”,被送农场劳动改造后,妻子与他离了婚。1979年,他终于平反。被前妻带走、已长大成人的儿子找上门来认他这个父亲,一起到公园、风景点游玩。他试图与前妻复婚,却没能如愿。1981年12月,当他再婚以后,儿子自然不再来“打扰”他了。

从记事起,江姐之子彭云并没忘记江正之这个亲舅舅。早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上学时,他曾趁“大串联”回到重庆,冒风险与找到下落的江正之第一次相认。1988年,彭云在美国学成归国后回四川探亲,在四川大学任党委副书记的同父异母哥哥彭炳忠等人,又替他找到了舅舅的下落,彭云平生第二次去看望了江正之。1989年12月,江正之病逝。摘自《春秋》

关于江姐的故事读后感 篇4

书中写道:从审讯室传出来的,接着便是一片动刑的声音和行刑专家们的咆哮声,但从此,便再也没有了江竹筠说话的声音江姐是勇敢的、坚强的,不论是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一刹那刺骨钻心的疼痛,还是敌人连续多日惨不忍睹地严刑拷打,她都没有动摇信念,以自己宁死不屈的行为为所有的战友作榜样!我仿佛看到了阴森森的监狱、潮湿狭小的牢房、敌人穷凶极恶地折磨、沾满鲜血的刑具和江姐的顽强表现!我们国家有无数个象江姐一样的人,对党和祖国无比忠诚,用生命和鲜血坚持着崇高信仰。

我又想到了悬挂于太行悬崖上的绝壁长廊郭亮洞,村民为了改变交通闭塞的贫困生活,自发组织起来,由13名青年农民花了6年时间硬是用手工一锤一锤地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1250米的通车隧道。这是个伟大的工程,令人惊叹不已。以前的江姐和现在的他们英勇精神相同,正是有千千万万个他们的努力,才有了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才有了我们幸福安逸的生活!

我们的江姐作文 篇5

江姐不久也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狱中,她和难友们没有屈服于惨无人道的威逼和刑法,以无畏的气概和激越的人格以及人生最后也是最壮丽的辉煌给末路中的反动派以有力的回击。

故事描写全国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地下党员江姐被捕……她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慷慨高歌,从容就义。

这是江姐在1949年8月27日从监狱里写给她的亲戚谭竹安先生的一封信,两个月后江姐就壮烈牺牲,而那时五星红旗已经在大半个中国高高飘扬。江姐的遗体被敌人投进了镪水池,致使她尸骨无存。这封信就成了江姐留给亲人的绝笔。“孩子们决不可娇养,粗服淡饭足矣。”“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从1949至今,时光走过了半个世纪;从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到北京天安门,共和国已几经天翻地覆。然而无论遭逢什么艰难险阻、曲折坎坷,我的耳畔总是回荡着江姐在绝境中从不绝望的声音:“……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孩子们决不可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歌剧《江姐》赏析 篇6

摘要:这篇论文由对歌剧《江姐》的研究和赏析出发,分析歌剧表现人物的手法和效果。赏析几个著名唱段的感情表达效果和表现手法,感受其表达的感情。

关键词:江姐 表现手法 革命精神 唱段

一、简介

歌剧《江姐》是中国当代一个值得骄傲的著名歌剧。它由小说《红岩》改编而成,讲述了共产党员江竹筠为革命英勇献身的故事。

《江姐》很好的塑造了一个无产阶级先进人物的英雄形象。其中的很多唱段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尤其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老人们,时常能够哼几句《红梅赞》、《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等唱段。很多网站论坛里也有人们表示对它的强烈喜爱和由此引发的对革命时代精神的怀念。这些都说明了歌剧《江姐》在中国歌剧史中的重要地位、极大的社会影响和十分成功的艺术表现。无论在刻画江姐“刚毅”性格的音乐形象上,还是在塑造细腻女性化音乐形象上都是非常成功的,歌剧《江姐》成功的文学写作,使得歌剧中江姐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真实

【1】 可信,歌剧《江姐》是一部传达着爱党爱国精神的一个很好的光辉文艺作品。

二、主要情节及唱段

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付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途中惊悉丈夫——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取得联系后,抑制巨大的悲痛,机智地参加组织了抢水抢粮“, 截军车”等战斗,使敌人闻风丧胆。由于叛徒甫志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并押于渣滓洞集中营。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江姐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最后在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表现了一个共产党的为了革命“赴汤蹈火自情愿,早把生死置等闲”的大无畏气慨。剧中人物形象明性格突出,十分成功地塑造了江姐的英雄形象,是“我国歌剧舞台上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之一”。其中的主要唱段有: 1.拨开云雾见太阳2.巴山蜀水要解放3.红梅赞4.牡丹花搭彩门迎你还乡5.漫山野草斩不尽6.青松林内红旗扬7.革命到底志如钢8.男儿有泪不轻流 9.干革命后继有人10.相对无言难开口11.踏着先烈足迹向前走12.我们人穷志不穷13.共产党里能人多14.眼前形势多险恶15.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16.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17.孩子啊,快接过红旗去打天下18.绣红旗19.五洲人民齐欢笑20.红梅赞剧中的著名唱段《红梅赞》、《革命到底志如钢》、《青松林内红旗扬》、《五洲人民齐欢笑》、《春蚕到死丝不断》、《绣红旗》等,琅琅上口,过耳不忘,至今仍在群众中广为传唱;《江姐》1964年在北京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1978年,【2】 上海电影制片厂根据舞台演出本拍摄了同名舞台歌剧艺术电影。

四、音乐特征

演员在演唱中,不再是单纯的美声唱法或者民族唱法,而是融入更多气声,使之更加通俗。让江姐这个人物从女人角度出发,更加人性化感人化。其中最长的唱段足足有11分钟,非常考验演员唱功,观众们在幕间为王莉精彩的演绎报以热烈的掌声。全剧除了有比较固定的舞美舞美设计——青石板台阶和绘制的远景外,还利用多媒体投射在舞台前方的半透明纱幕上,营造一个流动的云海、竹

【3】林,全景式地展示华蓥山,将观众引入其中。这使得这部歌剧更有感染力,给

观众心灵的震撼。

歌剧《江姐》还同时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借鉴和对西方歌剧艺术的学习,它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形式都无不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色彩。由于歌剧《江姐》的创作采用了大量的戏曲音乐手法,同时又由于汉语的语言特点,决定了歌剧的演唱上也必然要借鉴戏曲演唱艺术方法。而一种声乐演唱方式自身的不足以及歌剧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的需要,这使得声乐表演艺术家们把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相结合,充分吸收其唱法中的优点,使声音在保持原来甜美音色的同时,把声音变得更加有张力,更为宏伟、大气,从而能够更加完美

【4】的刻画人物形象,产生令人震撼的戏剧效果。

五、主要唱段分析

在歌剧创作中,对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音乐表现手段,它有利于人物性格的【5】刻画、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和情节的发展。在歌剧《江姐》中,很多场面采用

了对唱的形式。

第二场中,“轻松林内红旗扬”是江姐与华为两人对唱,两人在去往华莹山的途中,触景生情,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表现出了一种革命主义的浪漫精神。第五场中,“眼前形式多险恶”是江姐、甫志高与蓝洪顺的三人对唱,他展现了人物各自的心理状态,并且在结尾处,一人一句,相互交错,节奏逐渐加快,最后一个人唱一个字,处理的非常巧妙:蓝 洪 顺:冲!甫志高: 抓!江姐 :走!这个三人对唱的安排,使得人物性格鲜明,氛围紧张,艺术效果特新颖。

伴唱是一种在歌剧的创作中被大量运用的音乐手法,通过伴唱的运用,能够给剧中人物带来一定的想象和回忆,强烈的烘托剧中人物的情感,强有力的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伴唱的应用,没有一定的程式,可以穿插在对唱或咏叹调的中间;可以安排在合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对唱前后;可以安排在咏叹调前后; 还可以安排在静场时(即人物在舞台上没有语言时)。

歌剧《江姐》对于伴唱的运用,是结合了川剧帮腔的音乐表现手法,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刚》是江姐的咏叹调,在前面与中间都安排了伴唱,它引出了咏叹调,起到了烘托戏剧情景的作用。

歌剧中有多个三重唱。在江姐发现甫志高的叛变后,甫志高也撕下面具那一段,江姐,甫志高和门外的同志三人的三重唱巧妙而出色的渲染出了那时候的紧张、危险氛围,并且细致的刻画出了每个人的复杂心理变化与感情的表达。给观众十分直观、震撼的感觉,如同进入了歌剧中那个场景。

六、结语

一部出色的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在它的专业性和流传度上,更体现在剧中的角色塑造是否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否能打动人心,歌剧《江姐》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到现在还是频繁地出现在艺术舞台上,从来没有被人遗忘,并且不断改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充分证明了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它是一部抒情的革命赞歌,在饱满的情感上还加入了紧张的戏剧冲突,把江姐的崇高形象竖立在人们的心中。“江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她崇高的革命精神却一直深深的打动着我们,正如歌剧《江姐》的艺术价值一样,对人民生活的音乐审美和文化品

【6】 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歌剧是一种十分美好,十分和谐的艺术,令人享受。希望中国的歌剧有更独特的特色和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走向世界,享誉全球。

七、参考文献

[1] 歌剧《江姐》赏析.百度文库.2009

[2] 邱爱金.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2009

[3] 王冲.中华民族歌剧《江姐》经典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音乐作品赏析.音乐美学.2007

[4] 李春伟.论歌剧《江姐》的音乐与表演特征.哈尔滨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2

[5] 张杰.论歌剧《江姐》中江姐的音乐形象塑造及表现.硕士学位论文.2009

歌剧《江姐》的“民族性”探微 篇7

关键词:歌剧《江姐》,民族性,寓意

歌剧《江姐》自1964年首演到2008年复排, 历经四十余载春秋和五代“江姐”的演绎, 久演不衰, 常演常新。为中国歌剧的创作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而究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应归结为“民族性”的中国特色。本文就歌剧剧本创作、音乐创作等方面为切入点, 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歌剧《江姐》的民族性特色进行探究。

一、寓意于词

中国传统音乐自古以来就注重歌词的隐含之意, 类似于修辞学中的的“暗喻”, 英文表达同一含义的词汇是Metaphor, 即为隐喻之意, 民族音乐学中常用此来解释音乐中的文化现象。笔者以为, 歌剧《江姐》的词作者充分运用了歌词的隐含之意, 以此烘托剧情、塑造人物形象抑或表现人物情感, 从而更好地诠释该歌剧的精神所在。而追求的这些隐含之意, 也正是中国歌剧民族性的表征之一。

该剧的剧本歌词是空政歌舞团阎肃于1962年夏天根据罗广斌、杨益言这两位作家的小说《红岩》为素材创作而成的, 这两位作家以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前囚禁于“中美合作所”的亲身经历写成。阎肃被剧中的江竹筠 (江姐) 的革命英雄事迹所打动。同年8月, 利用短暂的探亲假期, 开始构思和写作, 他只用了18天的时间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及其歌词创作的初稿。此稿交给时任空政歌舞团团长刘亚楼审查。刘亚楼看罢说:“精雕细刻, 这部歌剧一定要打响。” (1) 初稿得到批准后, 阎肃亲自下去采访《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以及深入到四川。找到江竹筠的多位战友和亲属, 对他们进行访谈。在以上诸多实践的基础之上, 他对歌剧《江姐》的初稿进行了多次的修改。

(一) 烘托剧情

在剧本创作过程中, 词作者巧妙地将隐含之意贯穿到了歌词中, 以此更好地烘托剧情。如第一场《川江号子》男生伴唱中的歌词:“长江流水长又长, 波浪滚滚向远方, 高山悬崖挡不住, 冲出三峡到海洋。”其中“长江流水长”“波涛向远方”隐含之意是指革命的光明之路, 而用“高山悬崖挡不住”预示着反动派势力最终将会被革命的力量打败。第七场《众人捧柴火焰高》中“太阳出来辣焦焦, 众人捧柴火焰高。不怕那个鬼来不怕难, 受苦人一定那个要翻梢。”在此是以“太阳”“众人”“火焰高”与“鬼”形成鲜明的对比, 烘托革命力量的强大。又如该剧的第六场《你如今一叶扁舟过大江》中, 有一段叛徒甫志高劝降江姐的唱词:“你如今一叶扁舟过大江, 怎敌他风波险恶浪涛狂。你如今身陷牢狱披枷锁, 细思量何日才能出铁窗。”从该段歌词中我们不难发现, 词作者通过“扁舟”“大江”“风波险恶”“浪涛狂”等烘托革命者与叛徒之间的斗争的艰险局面。

(二) 塑造人物形象

歌剧中人物形象塑造, 尤其是主角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决定歌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剧本歌词的分析, 不难发现, 词作者在创作中也牢牢抓住了这一要点, 并将其隐含之意充分的运用在其中, 从而在该歌剧中生动地塑造了“江姐”这一女主角的人物形象。《红梅赞》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歌, 以严寒中的红梅毅然开放比喻江姐不畏惧反动势力的威胁, 坚强不屈革命英雄形象。这首贯穿于全剧的主题歌, 其优美含蓄的音乐旋律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歌词如下: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 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 高歌欢庆新春来, 新春来。”

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钢》中当江姐得知自己的丈夫牺牲的消息时, 在理智和情感的较量中, 最终选择化悲痛为力量, 毅然转身离去。这里则出现了一段歌词为:“天昏昏啊, 古城暗悲伤!寒风扑面卷冰霜, 心如刀绞痛断肠。”在这里江姐作为一个女人在极度的哀痛中仍然保持着一个革命者的清醒和理智, 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情丰富的革命女性, 使江姐形象显得真实、可敬。

二、寓意于曲

除了笔者上文论及的“寓意于词”这一民族性之外, 寓意于曲也是歌剧《江姐》的民族性的一个突出表现。该剧中所采用的中国民族音乐材料成为其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戏曲板腔体的运用、帮腔的运用、地方民间音乐材料的运用。

(一) 戏曲板腔体的运用

戏曲板腔体即以某一曲调为基础, 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缩减等变化, 演变出一系列板式。中国戏曲的板腔体是有固定的曲牌基础上的发展变化, 是有一定的程式化特点, 而这一特点易于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人物的形象, 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在的情绪变化, 有很强的戏剧性, 善于从多发面表达戏剧的色彩, 手法也多种多样。在面对敌人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的时候, 江姐唱出了《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 这同样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剧片段, 是歌剧《江姐》第六场的中心唱段。由于叛徒的出卖, 江姐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种种利诱、威逼, 江姐正气凛然, 严词痛斥敌人。这段唱腔就是她在与敌人针锋相对斗争之后即将受刑时所唱。这是一段塑造江姐刚毅音乐形象的重要唱段。音乐经过一系列的板式, 即节奏、节拍变化:慢板 (4/4拍) ———紧拉慢唱 (自由节拍) ———一拍一板 (5/4拍到4/4拍) ———慢板 (5/4拍到4/4拍) 来曲折地展现江姐作为一个革命党人, 不被严刑拷打所折服的革命英雄气概。她坚定地唱出《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的铮铮誓言:“春蚕到死丝不断, 留赠他人御风寒。”在紧拉慢唱的多次拖腔后紧跟着采用了一拍一板的板式结构, 将自由散板变为复拍子5/4拍。

(二) 帮腔的运用

帮腔是中国戏曲音乐中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形式, 指戏曲演出中, 后台或场上的帮唱, 用以衬托演员的唱腔, 渲染舞台气氛或叙述环境和剧中人的心情。最初见于南戏。今地方戏曲仍用帮腔者有:川剧、湘剧、青阳腔等。帮腔, 同时也是川剧高腔中最有特色的部分。该剧的音乐创作者选择采用川剧中的“帮腔”手法更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推动剧情的发展。一方面, 歌剧《江姐》故事的发生地就在四川, 另一方面, “帮腔”的用途很广, 可以完成演唱者本身不能完成的气氛的烘托, 也能将演唱者内心的双重矛盾很好地表现出来。如:第一场《巴山蜀水要解放》江姐开场的唱段:

江姐:看长江, 看长江,

帮腔:看长江, 战歌掀起千重浪,

江姐:望山城,

帮腔:红灯闪闪雾茫茫, 红灯闪闪雾茫茫。

江姐: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

帮腔:似江水奔腾激荡,

江姐:乘江风破浓雾, 飞向远方。

帮腔:飞向远方。

在这一唱段中, 曲调高亢激昂, 通过数句帮腔的使用, 烘托了革命胜利就在眼前的气氛。将江姐内心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和对激动不安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又如第二场中的唱段

《革命到底志如钢》, 如下:

帮腔:风声紧, 锣声响, 敌人在身旁。

江姐:我怎能在这里?

帮腔:痛苦悲伤?

帮腔以快速及散板的节奏加上锣、鼓的烘托, 暗示了革命环境的危险, 是江姐得知丈夫牺牲后由悲痛的心情转为坚强的心理过渡, 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既平凡又伟大的女性形象。

(三) 地方民间音乐的运用

1962年夏天, 阎肃只用了18天的时间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剧本创作的初稿。此时, 《江姐》的音乐创作的重任落在了羊鸣、姜春阳、金砂这三位年轻的作曲家的身上, 他们认为《江姐》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四川, 于是一起前往四川采风, 到渣滓洞、白公馆、华蓥山等地体验生活, 他们采访了江姐生前的战友和老游击队员, 搜集了清音、川剧等当地的民间音乐素材, 此后, 三人又去了浙江、上海等地采风, 汲取江南音乐, 如杭剧、沪剧、浙江婺剧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养料。从江南的丝弦及戏曲中, 羊鸣他们似乎找到了《江姐》音乐的灵魂。浙江婺剧团在金华一带演出时, 他们天天跟着去看演出, 并且做了大量的采访记录。同时, 又将四川的各种地方音乐吸收了进来, 融合了南北音乐的精华, 这对后来的“江姐”内柔外刚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第一场中就运用了《川江号子》用以表现革命形势的严峻和烘托江姐这一革命者形象的伟大。如第一场的《川江号子》的音乐素材就是取材于四川劳动号子形式、剧中华为第二场的唱段《青松林内红旗扬》、《老彭他点起一把火》唱段, 都是在四川民歌基础上的改编的, 第六场的“歌乐山前黑铁牢”采用了川剧的飞梆子表现形式。《红梅赞》开头的主旋律, 来自于浙江的婺剧高腔风格, 后面加了戏曲的甩腔, 又带有江南滩簧的风格。

三、结语

本文从寓意于词、寓意于曲为视角, 对歌剧《江姐》进行了探析。该剧剧本创作者阎肃抓住了中国歌剧创作的民族之魂, 对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剧情的烘托细节把握得体、适度。这为后期的音乐创作运用民族化音乐元素展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 歌剧的音乐创作者羊鸣、姜春阳、金砂通过多次田野调查, 收集到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地方民间音乐, 学习了很多西南地区地方戏曲、地方民歌和说唱音乐。并且把这些中国地域风格很浓的音乐风格, 根据剧中的人物风格和不同的剧情融会贯通。简言之, 歌剧《江姐》作为中国歌剧的一个里程碑, 其剧本中的歌词、音乐中所蕴涵的丰富多样的民族性风格是其成功上演并多次复排获得好评的主要源泉和助推力。

注释

王莉:要打造“青春版”江姐 篇8

“其实,江姐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女人,爱她的先生,爱她的孩子,爱她的事业。江姐对党的坚贞与她对丈夫的爱是分不开的。江姐首先是个女人、妻子、母亲,其次才是党员、战士。她必须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英雄。我在繼承的基础上找到了自己的创新点,要让江姐真正变成一个女人,再是一个女英雄。”

正是出于这样的理解,王莉在表演中进行了大胆创新。“比如说,以前江姐有一个用手撩头发的动作,要求做得很夸张,带着凛然正气撩头发——我觉得效果未必好,就尝试生活化的表演,随意地撩一撩,就是日常生活中整一下头发嘛。一开始有人不能接受:你这是电视剧的演法!后来大家的认识渐渐一致了:要可信,才能感染人。”

“电视剧《潜伏》为啥都爱看?因为它符合现代观众的接受特点,真实可信。”王莉说。

作为全国最年轻的国家一级演员、文艺界别中最年轻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莉说,江姐这个角色深深地影响了她:“我爱江姐这个角色,她让我在演出的时候审视自己的灵魂。如果第一次演《江姐》我打60分的话,这次我打80分。我已经完全进入角色中去了,和江姐这个女英雄融为一体了,我仿佛就是‘江姐’。”王莉说:“我能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甚至入党都是受江姐的影响。”

当初确定下演江姐的三个人中,只有王莉不是党员。但排演上,她受到江姐精神的影响,主动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王莉去灾区慰问演出时,火线入党,今年再演《江姐》时,王莉已经是个正式党员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英雄情结,小时候,我心中的英雄是雷锋、王二小、小萝卜头……他们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成长。”王莉说,“中学的时候,我读了《红岩》,知道了江姐的故事。正如她所说的一样:‘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当时和她一样的很多很多英雄为国家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他们很伟大。从这些英雄们的身上,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为了演好江姐,团里安排王莉他们到渣滓洞去体验生活。看到那面江姐和狱友们绣的红旗,王莉被深深打动了。

“之前就知道这个故事:开国大典举行了。江姐她们在监狱里决定绣一面五星红旗。她们没见过旗,就知道有五个星。就用牛皮纸缝在被单上,中间一个大星,四个角四个小星。当你看到这面旗的时候,不用去说什么坚贞、信仰,你就能感受什么叫做坚贞,什么叫做信仰。小时候,爸爸老唱的《红梅赞》、《绣红旗》,一下子在心里活起来了。”

“江姐身上的红岩精神指导你爱国,指导你怎样生活是有意义的。我觉得现在的人更加需要这种灵魂的支柱。我告诉自己,我要演好这个英雄人物,更要向英雄学习。”

江姐 演讲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老师: 您们好!(鞠躬)我是五年级三班的尉子谦。

今年的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90岁的生日。在这个光辉的日子到来之前,我不禁想起了无数为了追求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江姐就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她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面对刑具毫无惧色的江姐》。

江姐实名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她从小做童工,后进孤儿院读书。1936年,她考入重庆南岸中学,1939年入党。人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在万县被捕。6月下旬,她被押到重庆。敌人知道她是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的妻子后,就千方百计要从她嘴里得到川东暴动组织的名单。

“说不说?”特务头子连问了十几遍,江姐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不知道!”

特务头子命令手下猛夹她的手指,边夹边问:“交不交出名单?”江姐疼得满头大汗,坚定地说:“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

特务头子命令加刑,江姐昏迷了过去。敌人用凉水把她泼醒后,她依然镇定地说:“你们这是野兽行为,你以为刑具是万能的吗?我看是豪无用处的!”

敌人用刑一次比一次狠毒,她的态度却一次比一次坚决。气急败坏的敌人大叫:“把老虎凳拿来!把辣椒水拿来!”敌人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食指,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

没想到,面对这些刑具,江姐毫无惧色,斩钉截铁地说:“严刑拷打算得了什么?竹签子是用竹子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的!”敌人的妄想又一次失败了。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解放的前夕,敌人决定杀害江竹筠。她脱下囚衣,换上旗袍,梳好头发,向难友们告别。

敌人把江竹筠押到荒凉的山坡,江姐高呼响亮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同行的难友们都一起高呼起来。刽子手们惊慌失措,还没到达刑场,就射出了罪恶的子弹。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江竹筠和30多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了。江竹筠牺牲时年仅29岁。

正是由于江姐等无数仁人志士的不屈斗争,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中,继续发挥着先锋队的作用,我们的党依然充满活力,永远朝气蓬勃!

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各位老师!

面对刑具毫无惧色的江姐

参赛选手:尉子谦 班

级:五年级三班 指导教师:赵

江姐读后感 篇10

一章读完,内容仍萦绕在耳畔:江姐面对禽兽一般的特务,丝毫不畏惧,特务让江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伴被绞死,虽不忍心,但是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他不得不忍受。特务让他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十大酷刑几乎用全了,但是江姐那颗革命的心丝毫没有动摇,敌人如同愤怒的狮子发出最的的狂叫,我们的江姐被竹签扎了十个手指,她仍不肯透露消息,残酷的敌人将江姐活活烧死,江姐牺牲前最后一句话是:“竹签子是竹做的,但是,我们革命的心是铁铸成的!”

江姐的壮举是我们现在这些娇生惯养的子女可以相提并论的吗?不,()我们跟江姐相比简直差之千里。每次,我们遇到难题时,有几次是坚持下来的?要么去寻去帮助,要麽就干脆放弃了,想:算了吧!做不出来就算了吧,明天去抄别人的。根本就没有江姐那样坚持下来的信念,绝不把情报说出来。

在整理房间时,都是爸爸妈妈逼着干的,还只是把废物丢进箱子里就不干了,到最后还是爸爸妈妈没办法帮我们整理,整理干净后,又被我弄脏了。我们连这点自主能力都没有,长大以后怎么办?难道还要依靠爸爸妈妈?这样的我们怎能像江姐那样干出一番大事呢?

真实融写意展现“江姐”生命寸照 篇11

该片现已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中共重庆沙坪坝区委宣传部、重庆艺真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一声春雷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完成,并于5月28日正式登陆重庆保利万和院线旗下36家电影院对外公映。电影由刘无、宁敬武、武志刚编剧,知名导演宁敬武执导,知名演员丁柳元、张姝、田征等主演。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CCTV-6)已确定7月1日正式播出该片。

点滴积累真实 历史易于感知

影片主要以江竹筠生前挚友何理立老人的回忆为视点,首次表现了江竹筠从年少懵懂到产生革命信仰、经历爱情、建立家庭的人生历程。全片突破了之前文艺作品中“江姐”高不可攀的红色偶像形象,将历史真实细节与电影写意相结合,还原了大时代下一个理想主义女性的柔情本色,不仅使江姐的形象更加饱满鲜活、感人至深,更揭示了理想、信念之于人生的深刻意义。该片由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制作水准精良,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2011年第四批推薦影片片目》第六三十位的优秀影片行列。

在电影拍摄的两年中,影片制作团队走访全国各地,对多名江姐生前好友进行采访、收集老重庆影像资料,穿插在影片中,与剧情相互呼应,并走访红岩烈士博物馆,拍摄了江竹筠留下的遗书原件,在探索人物传记电影真实性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影片以纪实与剧情相结合的形式,向观众娓娓道来。

与大多数人物传记电影不同的是,该片不是截取人生的某个阶段,而是从江竹筠的童年写起、经历青年时代产生信仰,中年结婚生子一直到牺牲的整个过程,用片段组织出细腻、真实的人生轨迹。力争用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让观众产生共鸣。从现代眼光来看,从女学生到为人妻为人母,江竹筠的真实原型比《红岩》等艺术作品更为感人。

同时,影片为了追求细节的质感,在拍摄的过程中摄制组各部门统一思想,从整体营造年代质感入手,在主要场景设计、服装道具的制作、妆容妆面、道具陈设等各方面精益求精,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特别是在影片人物的童年阶段,青年阶段,都采用重庆方言对白,增强影片环境的真实性,还原历史氛围。

该片艺术顾问、经典电影《烈火中永生》中江姐的扮演者于蓝在看过影片后认为,这部影片把大家“熟知”的英雄江姐人性的一面、母性的一面生动地塑造了出来。她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突破是将历史原貌与故事片形式成功结合。纪实的风格和故事的要求其实是矛盾的,将这两者做一个结合,需要花很大的力气,现在看来这部电影的尝试是成功的。其实有许多特殊题材不适合做过多的商业化的加工,还是要忠于历史。所以,纪实和故事片的结合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

颠覆传记题材 激发多方共鸣

如今,能把主旋律电影拍得好已经很难,英雄人物传记类影片,作为主旋律电影中最特殊的一类,想在口味多元的观众群体中博得头彩,又要树立独特风格,更是不易。而电影《我最好的朋友江竹筠》却是一个惊喜。

电影从2011年开机到影片小演员征选、正式开机发布、数次观众探班、媒体探班、主创访谈,直至影片杀青仪式,数十种平面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对影片进行了追踪报道,后被新华网、人民网、华龙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优酷网、土豆网、凤凰网等媒体纷纷转载。原文化部副部长仲秋元也是当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他认可影片的表现方式,并说难得有一部影片敢用全部真实的人物姓名。在同类红岩题材、江姐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中,《我最好的朋友江竹筠》最真实地反映了历史,反映了江姐的真实人生。

2012年的初夏,这部讲述“江姐”原型江竹筠真实人生的传记电影在北京召开观摩研讨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傅红星、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许柏林等业内专家对影片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部从创作方式到艺术风格上罕见地将“真实和写意”、“纪录片样式和剧情片结构”高度融合的影片,是一部近年来有创作突破意义的传记电影。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在看过影片后说道:“纪录片和故事片有各自的艺术美学,两者的融合需要极大的艺术功力,这部影片结合得很好,既有纪录片中真实的力量,又有故事片的感染力。真实是一种力量,导演用可信可亲、真实自然的细节表现出江姐柔情的一面,看到了她浪漫的一面,塑造一个女英雄很美的形象,把人物的气场、能量成功地传递给观众。”中国台港文学会会长、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也给予了极高的肯定:“这部影片弥补了以往艺术作品中江姐形象的不足,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人物。第一次让我知道了她也是一个知识女性,有其知性和感性的一面。之前我们心中更多的是江姐对信仰的坚定,这部影片讲了她的苦难之深,她的情爱之烈,使这个人物更加可亲、更加可信。这部电影尽可能地去接近真实的江姐,在塑造人物形象,探索人性方面是一次很有益的尝试。”

在这部影片中,创作者将历史真实细节与电影写意相结合,赋予了影片一种抒情意味,将“宏大叙事变成个人叙事,有效地拉近渐行渐远的革命往事同当代观众的精神距离”。这种大胆的处理方式对既定的主旋律模式是一次全新突破,更是一种颠覆。影片导演宁敬武在谈及此片时感受颇深:“这不是一部万人空巷的电影,这是心香一炷的生命短诗。在60年后,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为‘江姐’这样一个光彩而短暂的生命存照。”

江姐的故事 篇12

一、《五洲人民齐欢笑》的特征

1. 歌词采用了窈窕辙

从歌词的韵脚上看,这首歌曲采用的是“窈窕辙”,即“抛”“草”“跳”“造”“照”“报”“道”“耀”“好”“劳”“料”“掉”“导”“潮”“到”“烧”“倒”“笑”。窈窕辙在十三辙中属明亮韵辙。

2. 作品采用了多地方的音乐元素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歌剧咏叹调,结合了戏剧的板式手法和川剧高腔手法来丰富。例如“不要用哭声告别……”的演唱就是四川清音的散板。

3. 歌曲结构庞大匀称,节拍复杂多变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三段体,每一段都有引子,发展中这三段的音乐结构比较匀称,既有重复也有新延伸的内容。整首曲子近7分钟,采取1/4、2/4、4/4等多种节拍交替出现,戏曲的散板在其中也给演唱者更多的抒发空间。如“不要用哭声告别……”“一人倒下万人起……”等地方。此曲历来都被各类声乐教才列入教程,并且是许多民族声乐比赛的指定备选演唱曲目。

二、《五洲人民齐欢笑》的演唱分析

1. 句法分析

整首曲子划分为以下五段:

第一段:引子。从第1小节至第3小节,在一声密集的和弦和迅速的琶音之后,“不要用哭声告别”以散板演绎,与前奏呼应,表达了江姐诀别战友时的深情。

第二段:从第4小节至第27小节,此段转入4/4拍子,比慢板稍快的“三眼”板,连续几句的弱起乐句要唱得稳定自若,表现出江姐誓死如归的精神面貌。最后一句“来建造”的拖腔上用“先收后放”的手法,抒发出江姐对新社会的深切情意。

第三段:从第28小节至第60小节,歌曲为4/4拍,用的是快“三眼”板式。“到明天”作为引句,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胜利的向往。

第四段:从第61小节至第78小节,旋律为4/4拍子,在音乐形成高潮时,乐队突然停止,转入“清板”。本段板眼分明,吐字真切,寄托着革命者对接班人的殷切期望。

第五段:从第79小节至结尾,本段由散板起,中间转快板,最后用突然“叫散”的手法,把江姐对革命的豪情壮志充分表现出来。

2. 技巧分析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一首具有戏剧特点的的歌剧咏叹调。

第1小节,“不要用哭声告别”这个近似道白的散拍长句轻声细语地唱起,保持高位置的自然叙述方式。

第6—27小节,“青山到处埋忠骨”至“亲手把社会来建造”,要唱得从容大度,注意休止符的把握,使歌曲流畅的同时又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

第2 8—3 0小节,“到明天”的“天”字是一个长音,演唱时字头、字腹、字尾要字正腔圆,匀称地吸气往里唱,保持高位置。声音要明亮、爽朗,语气热情。

第31小节,“红日高照”等几处戏曲风格拖腔要充满激情,情绪热烈。

第64—77小节,引句“到明天”至“党的教导”,独唱曲虽有钢琴伴奏,也应以“清板”的感觉来唱,速度稍慢,意味深长的道出内心的希望和对孩子的寄托。

第79小节,“云水急,卷怒潮”是散板,声音保持在强有力的气息支撑下产生共鸣。

第86—94小节,“一人倒下,万人起……”一板一眼,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第95—105小节,唱到“红旗漫天”时,音量要减弱,最后的“笑”用热情洋溢的强音表现出来,将歌曲推向高潮。

3. 情感表现分析

咏叹调是随着歌剧的迅速发展在宣叙调的基础上增加感情色彩的表现形式,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咏叹调篇幅比较大,一方面通过作曲家在乐曲的力度、旋律、和声、节奏方面诠释。如,歌曲的前奏与间奏强有力的琶音,烘托了歌唱的气氛。另一方面通过演唱者舞台表演来完成乐曲的最终演绎。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以下笔者主要在舞台表演上做分析,为演唱者提供参考。现将全曲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析。

第一部分(第1—26小节):抒情

歌剧是综合的艺术,服装与表演都至关重要。江姐的形象是粗布长衫搭配红色开衫外套、白色围巾。这样的形象出场能为演员更好地再现“江姐”原形。江姐在临刑前面色沉静地问战友“我的头上还有乱发吗?”表现出她对敌人的蔑视和对死亡的不屑一顾。面对着牢狱中的战友,“江姐”用双手去握别,抒情地唱出“不要用哭声告别……”

第二部分(第27—77小节):叙述

这一部分速度有所加快,“到明天,山城解放红日高照……”旋律一开始演唱者仿佛从眼里就能看到美好的未来。“请带我向党来汇报……”此处表现江姐作为党的女儿为革命做出贡献感到自豪和光荣,“江姐”面对着狱中的战友,脸上流露出关爱和寄托。

第三部分(第78—结尾):抒情

全曲的结尾和高潮部分由散板开始,“一人倒下万人起……”“江姐”视死如归、镇定自若,演绎革命党人永远压不倒的革命斗志。

三、结语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歌剧《江姐》中最为重要的咏叹调。作曲家创作时将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使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舞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戏剧的博大精深,也向世人演绎了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品质。

摘要:《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歌剧《江姐》中的一首咏叹调。歌曲结合了中国传统戏曲手法和西洋气声唱法,歌颂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川北革命根据地人民誓死与敌人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本文主要将《五洲人民齐欢笑》的音乐特征、演唱分析进行诠释,为演唱者提供初步的歌唱理论依据。

关键词:江姐,五洲人民齐欢笑,音乐分析

参考文献

[1]阎肃.七场歌剧《江姐》[J].剧本,1964(10).

[2]王冲.中国民族歌剧《江姐》经典唱段——<五洲人民齐欢笑>音乐作品赏析[J].美与时代,2010(4).

[3]张先.戏剧艺术[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音乐学科建设下一篇:环境影响评价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