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共11篇)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

上了《少年旅行队》的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了散文诗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抓住了“出发”部分中有情趣和有哲理的句子勾画批注,感悟交流。今天的第二课时主要是想让学生运用昨天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其它部分,应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到上课前,我的心里一直有些不,原因是文中有个句子该如何处理,还是不太清楚:“不要让无用的东西占用了地方”――无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无用的,学生问我的时候,我能说明白吗?《教师用书》上没有解答,与几个同事讨论,也说不明白。上课时果然在这个句子上出了问题,我让他们想一想,人的记忆中会有哪些没用的东西。学生显然不明白这个句子在说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的记忆中有哪些东西是无用的。教室里一片沉默,好一会儿才又一两个学生举手,还没说出所以然,而我的提示和举例说明连自己都觉得牵强。

现在想想,我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间完全是无效的,还真不如让学生用来把那些优美的语段好好读一读,或许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散文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陶渊明提出:“好读书,不求甚解。”现代语文教学也有“模糊”一说,看来,对于一些不好言传感受的句子去字斟句酌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2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叫《少年闰土》。这篇文章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少年闰土”这个题目是选入课本时,编书的人给起的名字。小说讲述的是作者长大后回到故乡,听说要与年少时的玩伴闰土见面了,他非常高兴,回忆起童年趣事,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下面我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自然段所写的事情,并不是鲁迅亲眼看见的,而是闰土讲给鲁迅后,鲁迅想象的一幅画面。一个小男孩,手里握着钢叉,刺向一只偷瓜的动物。作为当年还是个小男孩的鲁迅,一定对这个情景非常向往,所以闰土讲的这个事,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回忆的一开头,眼前就浮现出这么一幅画面。

生:老师,什么是猹?

师:鲁迅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猹。这是鲁迅自己造的字,以前字典里没有,鲁迅把它写到文章后,它就出现在字典里了。字典里说,这是鲁迅小说里的一种动物,喜欢吃瓜。闰土在给鲁迅讲这种动物时,说的就是“查”这个音,鲁迅听音编字,就编出了“猹”这个形声字。后来,鲁迅说,这种动物可能是獾。你们知道獾什么样吗?

生:我在电视里看到过,身体长长的,满身油亮亮的毛。

师:(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只獾在瓜地里吃瓜,一个小男孩手握钢叉扑过来)这就是鲁迅想象的画面。

生:老师画得太像了,这个画面真生动。

师:是鲁迅把这个片段写得生动。你们在写文章时,也要这样描写出画面来,不仅会让文章有美感,更会让文章变得生动。

读课文,故事中有画面

师:(继续朗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的外貌描写非常精彩,不是老一套的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圆圆的脸蛋一笑俩酒窝儿,而是写出了人物的特点。“紫色的圆脸”,知道为什么是紫色的吗?

生:因为闰土生活在海边。

师:你读得真仔细,你一定记得课文开头的那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海边日照强烈,大人的老皮一晒就黑,小孩的嫩皮却变得紫红了。闰土是一个健康朴实的农村少年。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从这部分开始,进入了课文的重点内容,闰土开始讲啊讲啊讲个不停,鲁迅变成了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听众。这部分描写闰土对鲁迅讲捕鸟的事情。现在,你们一定都不做这样的事情了。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就这样捕过小鸟。在地上用木棍支起一个箩筐,在木棍上拴一根绳,然后在筐下撒一点小米粒,我拉着绳子藏在一边,等小鸟一走进筐下吃米,就拉动绳子,把小鸟扣在里面。(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一个用木棍支起的箩筐,一个孩子拽着拴住木棍的绳子)

生:哈哈,真有意思。

师:不过,我那时候笨,每次不是拉绳子太早就是太晚,总也罩不住鸟,好不容易罩住了,掀起箩筐伸手去抓时,聪明的小鸟就趁机逃了。

生:鲁迅小时候真笨,他都不会抓鸟,闰土多厉害呀!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鲁迅虽然不会抓鸟,可他后来成为了一位伟大的作家。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不过我们没有认真去发现。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八至十五自然段)闰土给鲁迅讲的事情,深深吸引着鲁迅,这些都是鲁迅从来没有见过的事情。

生:鲁迅为什么不自己去看一看呢?

师:我们现在学习的这篇课文,是鲁迅九十年前写的,而这篇文章里发生的事情,又要再往前数三十多年,是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人们外出的交通工具只有马车,出去玩一次,可不像现在那么容易。如果从沈阳到海南,我们现在可以乘飞机,三四个小时就能到,要是坐马车,要走上一年呢。所以,闰土讲的事情,才对鲁迅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形状各异的贝壳、奇怪的跳鱼,这些都是鲁迅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是没有听过的。

生:“鬼见怕”和“观音手”的贝壳是什么样子的?

师:我也没见过。这都是农村孩子给贝壳起的外号,外号常常很生动,很形象。“鬼见怕”一定长得奇形怪状很吓人,而“观音手”这种贝壳就像人的手一样。读到这里,你们可以联想曾经见过的贝壳。(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图)

生:我在海边捡过贝壳,确实是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特别有意思。但我从来没见过闰土说的会跳起来的鱼,鱼怎么能跳起来呀?

师:也许是闰土看错了,鱼并没有长脚,可能是随着浪花在水面跃起。不过,在闰土这个小孩子的眼里,就是跳起来了。对同样是孩子的鲁迅来讲,鲁迅就更感觉到新奇了。(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只长了脚从浪花中跳起的鱼)

品结尾,平淡中寓深意

师:(继续朗读课文第十六至十七自然段)

生:鲁迅从来不出家门,肯定对什么都有兴趣。

师:你为什么说鲁迅从来不出门呢?

生: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里,鲁迅写“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站在院子里,抬起头,就只能看到院子上方的天空。

师:你真细心。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比喻。鲁迅也会走到院子外面去玩,但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一种受到束缚、渴望自由的感觉。那个时候,城里的孩子,能玩的游戏,能做的事情并不多。(师在黑板上画图:一座四方的高墙中,一个戴着眼镜的孩子抬头望着天空)

师: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得很平淡,你们认为结尾写得好吗?

生:既然是鲁迅对闰土的回忆,这段记忆这么深刻,结尾应该写得抒情一点。

师:那你说一说,结尾应该怎么写呢?

生:哪能只写闰土送“我”的东西呀,也应该把“我”送给闰土的东西写出来。

师:我第一次读的时候,也觉得奇怪,为什么结尾不写得抒情一点呢。但我现在想明白了,并且认为这句话写得太精彩了。你们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写“我”送的东西是什么,而只把闰土送的东西写清楚吗?

生: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鲁迅就不提自己送的东西了。

师:情谊深,互赠礼物,更应该把“我”送了什么东西写出来了。

生:是因为鲁迅没记住自己送的东西是什么吧?

师:那鲁迅会写出来,他忘记自己送了什么东西。你们读一读,闰土送给鲁迅的东西都是什么,然后想一想鲁迅又会送给闰土什么,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我知道啦!闰土给鲁迅讲捕鸟的事,给鲁迅讲贝壳的事,他知道鲁迅对小鸟和贝壳都很感兴趣,于是就送给鲁迅这些新奇的东西。童年的鲁迅,得到新奇的礼物,当然会印象深刻了,所以他要在文章结尾强调令他难忘的贝壳和鸟毛。

师:说的真有道理,闰土送给鲁迅的东西,就可以用“新、奇、特”三个字来形容。但鲁迅送的东西,对自己来说,就是很一般、很常见的了。你们抬头看黑板上的这幅画——

(附插图一幅)

师:一个孩子被困在高高的墙内,他只能看到四角的天空,对于外面的世界全然不知。他看不到形态各异的美丽贝壳,也看不到能窜出水面的跳鱼,既没有捕捉小鸟的经历,也没有在深夜手捏钢叉刺猹的记忆。你们说,这个孩子在想什么呢?

生:(纷纷回答)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不想做井底之蛙。他渴望自由……

改题目,思考中有领悟

师:现在,我们假设这篇课文没有题目,如果让你取题目,应该叫什么呢?

生:就叫“我和闰土”吧,又简单又明了。

师:如果叫“我和闰土”,应该写的是鲁迅和闰土之间发生的事情,两个人物同等重要。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写这样的事。如果你一定要叫这个题目,也应该把闰土放在前面,因为闰土是这篇文章的主角。你们想一想,鲁迅要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意思?

生:鲁迅写的是闰土的知识特别丰富,应该叫“知识丰富的闰土”。

师:“知识”这个词,是指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闰土知道的事情多,但这些并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亲身经历,你能换个词儿吗?

生:(思考)是见识吗?

师:对,就是见识。闰土知道的这些事情,叫见识——亲眼所见的知识。那你改一下你的题目吧。

生:见多识广的闰土。

师:好!我觉得这个题目比“少年闰土”好,因为它准确地概括了人物的特点。但同学们在起题目的时候,都是围绕闰土所讲的事情来写。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图,站在高墙内的孩子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玩,也许他想长出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飞起来。

生:我想到了,这些有意思的事情,都是在高墙外面发生的,应该叫“高墙外的世界”。

师:这个题目真好,又准确,又有深意。不过,根据文章的内容,我认为题目叫“高墙外的天空”更好,因为文中说“只看到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鲁迅和其他城里的孩子一样,他们所看到的,就是四角的天空。你们看黑板上的这幅画,闰土讲的这些事情,对鲁迅来说,就是更广阔的一片天空,是高墙外的天空。我们取的这个题目很有诗意,又贴近课文主题。你们觉得“高墙外的天空”与“少年闰土”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生:当然是我们起的题目更好。如果课本上有这个题目,我一定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

师:如果题目叫“少年闰土”,就应该有中年或老年的闰土作对比,但这篇课文并不是写闰土各个年龄阶段所发生的事,只是写了闰土对鲁迅讲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看来,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多动脑筋,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发现。

备课笔记

看图说话

在一堂课外阅读课上,讲解鲁迅的小说《白光》,读到一句精彩而又难懂的句子:“看榜的人全已散尽了,而陈士成在榜上终于没有见,单站在试院的照壁的面前。”

“这是多么生动的语言呀!”当我发出赞叹时,却发现同学们的双眼里满是困惑。怎么才能让他们理解“生动”的寓意呢?一瞬间,我心急如焚。不能让生动的景象只隐藏在我的心中,可是,用话语怎么能解释清楚生动的画面呢?对,画面!我可以让画面说话。灵机一动之后,我挥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堵贴着榜文的墙,墙的对面呆愣愣、孤零零地立着木头桩子似的陈士成。

寥寥几笔的画面,立刻让一双双满是困惑的眼睛里充满了兴奋。画画虽然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却把她当做我最亲密的伴侣。历代名家的画册,我一本接一本地抱回家;美术馆、博物馆的书画展览,我一次又一次地去观赏。多少个日夜,在读书写作之余,我埋头画案,挥毫作画,忘记了时间的飞逝。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给我带来一次次心灵的愉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丰富的兴趣爱好是滋润课堂的源头活水。如果说讲台上的教师是一名舞者,那么,丰富的兴趣爱好就是欢快优美的舞曲;如果说讲台上的教师是一位画家,那么丰富的兴趣爱好就是五彩斑斓的颜料,它们使课堂有声有色,充满情趣。

当我指着黑板上的画面,问大家:“一道冰冷的墙,一个呆立的人,这个情景,给了你们什么感觉呢?”

立刻,一双双小手举起来了,“孤独!”“凄凉!”“绝望!”……一个个准确的回答,使我看到了耀眼的智慧之光。

一幅小小的画面,开启了一扇智慧之门。是讲台之外的丰厚积累,让我拥有了讲台之上的随机应变。我总也忘不了自己初登讲台时,听到贾志敏老师说的一句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编剧,半个导演,半个画家,半个书法家,半个播音员……”总之,语文老师的肚儿,应该是个杂货铺儿,课堂上需要什么,就会亮出什么。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不是一开篇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文章,于是,我想到了“画说闰土”的主意。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幅幅画面出现在黑板上。一开始,学生们也许觉得这只是随意的勾画,可是,当读罢全文,黑板上出现了以高墙内的呆小孩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月下刺猹、涨潮赏鱼的画面时,同学们已经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那是一个被困在高墙大院里的孩子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3

5、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冬阳、童年、骆驼队》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件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说课稿

★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后教学反思

★ 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设计

★ 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4

授课人:闫春燕

授课类别:六年级下册语文 教学内容:《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下我们初读了《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位顶碗少年在表演顶碗时失败了两次后,第三次终于获得成功的事。)

师:就是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二十年来还时时萦绕于心。请同学们读读这两段话。(课件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段话。)(全班齐读)

师:读完这两段话,我们结合课文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回到二十年前的舞台,去感受那令人感动的一幕吧。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少年的三次表演的语句,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师:同学们你们画好了吗?我们可以交流了吗?

二、交流学习

师:谁能把你画的少年第一次表演的语句读读一读?

(抽生读并出示课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却总是不掉下来。)读后提问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们从这段话自由读一读看看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师:你读到了什么?

(找二到三名学生说、读)

师多么精彩的表演,让人不由得发出赞叹。让我们配上优美的音乐来感受少年的精彩表演吧。(放音乐)

师:谁能和着音乐有感情的读一下。(抽生读)

师:让我们接着观看少年的表演吧,谁读一下有关句子?

(抽生读课件出示有关句子: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那一大摞碗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师:同学们如果我把这段话变一变,你们看行不行,同学们请注意听(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忽而站起,忽而躺下,忽而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请同学们读原句进行对比。师问:“一会儿”可不可以换成“忽而”为什么?(生说出不可以换的理由)师:随着难度的加大,少年也放慢了速度。作者一连用了三个“一会儿”写出了少年动作的变化,可见作者用词之准确)抽生再读此段话提示注意“一会儿”的读法

师: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惊呆了少年的第一次表演失败了。板书:失败

师:失败后的少年有着怎样的表现呢?(抽生读有关句子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读一读看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生读后谈感受)师: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顶碗少年你会想些什么?(抽生回答)

师:面对失败少年表现得如此沉着镇定,也正是有着这份自信少年又开始了第二次表演。谁读一读有关句子(于是音乐又响起——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分注意听老师引读:当那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从少年头上掉下来是在场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然而(课件出示:失败后少年的表现)师:我们继续往下观看。抽生读有关句子。

9课件出示(第一次表演和第二次表演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指导学生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抽生读第二次表演)

师少年的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板书;失败

师:他两次失败后,观众如何表现?

1、有些青年大声吹起了口哨„„

2、观众有人在大喊:“行了,不 要在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 师: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丢面子的事太伤自尊了,如果是咱们在台上表演失败了受到观众嘲笑,说感受。师:顶碗少年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生自读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顶碗少年呆呆的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交流汇报)

师:可是老天偏和他作对,第二次又失败了。师:少年可能是怎样的想法呢?

(想法:真是的,又不行,真是太对不起观众了。)师:就在少年迷茫的时候,老者对他说了一番话,他又是如何想的?指导学习第三次表演:

过渡:是呀,一次次的失败,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少年心里要承受多大的压力呀!一位白发老人的出现使他重新鼓起了勇气,找出描写老者的句子,说说老者可能对少年说了什么?

看来他人的宽容和鼓励是多么重要,此时的好年,课件出示句子: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

(1)、连续两次失误,即将面临第三次的表演,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如果是你会怎么面对这种情况?

过渡:经历了两次失败,少年并没有吓倒,“镇静”表现出他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又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我们一起把少年的第三次表演成功的句子读一读。句子:“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稳住了。(1)、顶碗少年终于成功了,你认为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说说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

老者的鼓励。

不怕失败的精神。

平时的刻苦练习。

(3)、现在你们知道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谁和谁在拼搏?

(4)、表演成功后掌声不约而同从每个座位爆发出来,观众们难道仅仅是为精彩的表演喝彩吗?

对,他们更是为少年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喝彩。

教师:在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中,作者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既从正面描写了少年的精彩动作,又从侧面描写了碗和观众的反应,这样不仅体现了表演难度大,还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更让我们体会到少年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师过渡:就是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一段。男女生读(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作者开头和原来的记叙方式相同吗,采用倒叙的方法,统领全文,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结尾和开头呼应,指出来当作者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都会想到少年的精神,从而激励自己前进。

(2)、(课件出示)同学们,假如你到现场看了这场演出,你会在观众留言簿上写些什么呢?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失败乃成功之母,面对挫折,要敢于拼搏,不要轻易放弃,愿我们能拥有像顶碗少年这样的锲而不舍,勇敢顽强去战胜生活中,学习上每一个的困难,永不退缩!

四:拓展。

咱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后怎么办?举个例子。补充张海迪的一段名言。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失败——失败——成功

《顶碗少年》教学反思

《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文章为我们介绍了文章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演杂技的顶碗历经两次失败,最终在一位老者的鼓励以及少年自身的坚定意志下获得成功。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读书,把握课文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感悟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以前我总不敢放手,只用一节课上完一篇课文,哪怕是略读课文,因为从各个教参里告诉我们要教会学生的内容太多了,总是难以取舍。不过今天的课却引起了我的思考。何谓略读课文教学?不就是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吗?今天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曙光了。在本文教学中,由于文章较长,我从“说说你对顶碗少年的印象”入手,让学生对人物有初步的感受。在这个环节里,其实学生也已经能够找到相关少年失败后坚毅表现的句子来说明人物形象的了,这对进一步领悟文章蕴含的人生道理有很大的帮助。然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这个少年最终获得的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我设计了让学生去了解“这是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章多处找到相关的句子来品析这场表演的“惊心动魄和超高难度”。为了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在表演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和少年的表现来让学生感悟少年在连续两次失败后,在观众的巨大压力下永不放弃的精神。当时我设计了两条线来帮助学生理解。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观众的反应,另一条是抓两次失败后少年的表现。通过阅读课文,弄清故事的梗概,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通过读分析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感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面对挫折应有的信心和勇气;能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引导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领悟做人道理。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5

《景阳冈》是五年级第五组课文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开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水浒憨憨的高大形象。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弄清楚这个问题以后,便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写得最精彩?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武松打虎。

我顺势就开始了本课最重要的教学要点“武松打虎”,然后又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划出武松打虎的动作,在旁边写感受。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闪”、“揪”、“按”等动词。再通过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想象武松打虎的画面,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武松的豪放、倔强、勇敢、机敏的英雄形象。当赏析完这段精彩内容后我又问学生: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与打虎有什么关系。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落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武松人物形象上。我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课文,边读边写批注,体会人物性格。

学生找到了很多有关武松语言、心理、神态的句子,通过全班交流,集体讲读这些句子,学生对武松的性格特点有了较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教学,我认为,将激情地、设置悬疑的语言置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能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学生的感情一旦进入精神层面,人物的形象就会在他们的心中就鲜活起来。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领悟了思想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五年级语文下册《桥》教学反思 篇6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你会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

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

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有关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7

1、激发兴趣,导入习作。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本次习作教学从学生乐于接受的谈话开始,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发学生情感倾吐与交流的欲望,做到“情动而辞发”,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这次习作。

2、用好例文,指导习作。首先,新闻“主体”部分的写作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受以往写记叙文的影响,往往会把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绘声绘色。教学中,利用两段文字,一段是记叙文式的详细描写,一段是新闻式的概括描写,让学生进行品读、比较,使学生感悟到新闻主体的写作要领是:用概括的语言写出大体经过,为学生后面的习作练习做好铺垫。其次,新闻报道的“题目”是画龙点睛之笔,先对例文上的标题进行品评,再在后面练说遇难时,运用“刘翔夺冠”的几个标题进行品读,发现其特点。这样以后,学生对于标题的.拟定就找到了一块摘果子的跳板。

3、取材生活,落实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次习作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周围的生活。由准备时的看新闻,到上课伊始的说新闻到品析标题,再到最后写新闻,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习作学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愁煞。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篇8

本课教学时,我借学生之口扣住了中心句提出了有一定的难度,又具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和开放性的问题:从哪能看出徐霞客是一位“奇”人?让学生在一个问题的引领下展开自主学习,之后,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顺学而导,一步一步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处。学生在默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深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反复读一读,在旁边批注后,使学生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主动地去探寻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内容到中心、由外在到内心的过程,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积极地去思考、去表达,迸发了智慧,同时情感受到了熏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融入其中。一节课学生始终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头脑是清楚的,学习思路是清晰的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再精彩,环节再精细,如果离开学生对课文的熟练掌握也谈不出独到的理解,读不出味道。所以,设计有目的的朗读,有层次的朗读和多样的读书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不然,学生一切的回答都将是夸夸其谈,都将是空洞的说大话。离开文字本身谈感受,任何话语将缺少力度,所以,只有在熟练读书、读句子的基础上,再去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想要传达出的思想,那时的理解和体会才是最准确的,最有价值的。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我设计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式,如默读、指名读、想象读、配乐读、抓重点词语体会读……试图通过多样的读书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真正走进徐霞客的内心世界。

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自己毕竟还是年轻,不论在课堂驾御能力上,还是教材的把握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也留下了些须遗憾。

一是在教学中感觉自己导的痕迹还是重了些,总是放不开,牵制学生的地方多了些,让学生读的说的少。二是课堂的`节奏控制的不是很好,当有学生回答出现预设中没有设想到的情况时,引导语处理的比较生硬,有些急于求成。三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倾听不够专心,因为只是想着自己教的思路而忽略了对学生及时的评价。

★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反思总结

★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 小学五年级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五年级小小展销会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

★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人教版

★ 五年级语文珍珠鸟教学反思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9

(一)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

本课教学中我紧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强化文体知识。首先利用知识树带领学生理清整篇课文的脉络,紧接着让学生明确楚王和晏子的三次斗智内容。分别是“进城门”“初见时”“酒席上”。因全文是由三个小故事组成的,所以每一个小故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因此学生在学习中能根据知识树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小故事的前因后果。

(二)先扶后放,引导学生由会学到学会。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从一上课便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小故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首先,理清事件发展的脉络。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等体会人物品格。教学中我做到先扶后放,在全班学习第一个斗智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学习后两次斗智,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并在自主、合作学习中主动学会了后面的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之中我能够以学生的学为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学法,由不会到学会。并通过动手动脑地学习,既学到了语文知识,又达到了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可谓一举三得。

(三)理清文章层次,注重语言的积累。

知识树的运用让学生由了解本单元入手到理清本课脉络再到理清事件脉络,从而感悟到作者的写法。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在课堂上我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学生根据书中的描写主动积累成语时,我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补充成语“张袂成阴”并及时地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这样一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少年旅行队》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0

《童年的发现》是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课文的语言和故事情节都充满童真童趣,贴近学生的生活。这篇文章理解起来不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初读感知、自读自悟、重点悟读、最后再讨论交流,问题都很快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有几点做得较为成功。

一、课前资料的查找充分,降低了学习难度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首先课文篇幅长;其二内容上有些复杂,学生在理解“胚胎发育规律”这一抽象的问题时困难比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前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这样,学生有了胚胎发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降低了难度。

二、故事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深知本课教学有困难,因此我进行了充分的.备课,吃透教材,还较为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了几个科学家的小故事,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讲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时,我补充了有关大科学家布鲁诺因信奉和宣扬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的故事,为学生理解这句话做好了铺垫。

三、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11

1、《神鸟》教学反思

《神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先让学生自己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故事梗概,记下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处理疑难;学生通过读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善良的人会错杀了忠实的动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做事要多调查,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免伤害无辜”。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还有不少学生表现的不够踊跃、积极,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训练。

第2课

教学反思: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反思自己,特别得意自己在这节课上的巧妙处理方法。本节课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格萨尔王为民除害的故事,感受格萨尔的勇敢、善良的英雄形象。

3、《冬不拉》教学反思

《冬不拉》这篇文章比较浅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交流。在学生交流基础上,适时进行感情朗读,及时进行评价。

4、《火把节》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火把节》这一课时,通过自读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当然教学本课也有不足:1.新课的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最后一遍朗读全文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个问题和老师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细致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第二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学生的心没有很好的回到学习上来,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经常有些人上课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完成。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极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加强备课,仔细的钻研教材,努力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9、《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回顾这节课,我发现这节课很平淡,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第一部分体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一些重点语句要多读,要抓关键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文本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没向学生渗透。

3、第二部分的教学,朗读的时间虽然明显增多了,但学生的情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失去老人的悲痛气氛烘托不够。10*、《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只有在甲虫音乐家的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时间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从理解文本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我还是从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进行了一些灌输。最后的小练笔是本次学习的一个难点。“联系你平时观察过的小虫,发挥你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我觉得这次的小练笔并不成功。经后真的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行呀!

纵观第三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有些学生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的完成。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比较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2、《提灯女神》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交流课文中讲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其次,我让学生充当南丁格尔面对妈妈与姐姐的强烈反对,会如何说服她们。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置换角色想象说话,为了让学生更近地走进南丁格尔的内心世界,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她的信念,如此,学生才可能与南丁格尔一道去道破家庭的阻拦,体会才更为深刻。紧接着,让学生从两组关联词:“不是„„就是„„”,“不仅„„还„„”中朗读体会并造句,扣词品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最后在课文结束时,我配乐朗读了关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然后让学生在诉说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释放情感,在归纳中升华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在这里升华。

13、《香玉剧社号》教学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深深为老艺术家的爱国热忱所感染,学习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是引入了历史背景和个人资料,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且感受颇深。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教学反思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这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体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她一心只想着全人类,丝毫没有一点私心。为了科学研究,也没有将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居里夫人在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令人敬佩的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那就是居里夫人把一切都贡献给了科学,贡献给了全人类。

16、《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18、《虎口藏宝》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对教材把握不深入

当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成果时,应该在精彩之处多作停留,深入词语理解、朗读,体会,而不是一语带过。

二、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在学生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指导朗读部分我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如果学生不是课前认真的预习了课文,单靠课堂上我的指导朗读学生应该不能达到朗读要求。课后我仔细的回想,深深的为学生的优异表现喝彩!也让我找到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弥补的方向。这样才能掌握适宜,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

22、《左公柳》教学反思

朗读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是这一堂课的一亮点。有目的地读,有任务地读就避免了读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这样学生朗读面广了,兴趣浓了,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究行为。这些我都未来得及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得我这堂课有了广度缺乏了深度。这节课,虽然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但读的面还不够广,练读还不够到位,以至于读的质量不够高。这些都是我值得去深思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25*《海上英魂》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找准着力点,直奔主题。围绕“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这个问题为着力点,指导学生默读,抓住各段总起句,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战斗的经过,体会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达到突出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的目的。

26、《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27、《凡卡》教学反思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班会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独家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