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1篇)
根据葫芦岛市政府办《关于开展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及葫芦岛市文化局《关于推荐申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通知》精神,经各县(市)区申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小组论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评委会评审,拟推荐“建昌皮影”、“兴城满族刺绣”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现予以公示,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接受广大群众监督。如有意见和建议,可通过信函、邮件、电话等方式向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反映。
公示时间:2010年9月17日——9月26日
联系电话:3101809
电子信箱:hldwyk@126.com
邮政编码:125000
葫芦岛市文化广播影视局
2010年9月17日
建昌皮影
皮影戏,是用灯光照射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建昌皮影起源于河北,历史悠久,深受本地群众喜爱。据建昌县志记载:(1984年版)“清光绪年间,建昌汤神庙街”韩老旮哒“就从关内学会唱皮影,后来逐渐在县内流传开来”。
建昌皮影代表性的曲目很多,如:《五峰会》、《王敦篡位》、《马乾隆走国》、《杨文广征西》、《泥马渡康王》等百余部,多为神话、寓言、历史故事。剧本多为忠义节烈、除暴安良、惩恶扬善、因果报应,建昌皮影从河北传入,属于板腔体,板式有慢板、流水板、快板、散板,由于受方言、乡情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三顶七、五字锦、硬辙、老韵、大悲等,和其他皮影略有出入。皮影以5-7人为一箱,影箱拥有者为影东。其中上线一人、下线一人、贴线一人、文场一人、武场一人,全员演唱,贴线主唱。演出道具有棚子、影窗户、围子、灯。演出行当有:生、旦、净、丑,演出器乐有:四胡、唢呐、鼓、板、锣、铙钹。过去影人高八寸,现在已发展为一尺六,灯光布景也融入了很多现代科技。
建国后,建昌皮影逐渐衰退,现仅存老大杖子王清江、王清堂皮影,要路沟于景礼皮影,仍在坚持演出。王清江师从河北皮影老艺人张福金,勤奋刻苦,功夫扎实,艺术有成后,教会了妻子和弟弟。一九八三年购置了皮影箱子,成立了王清江皮影队,常年活动至今。每年演出高达三百场以上。兄弟二人经常被河北、凌源请去客串演出,名声大振。要路沟皮影艺人于万功一九七八年成立影箱子,组织艺人唱影,现年事已高传给儿子于景礼,常年在周边坚持演出,收集、保存影卷75部800多本。
兴城满族刺绣
满族刺绣是满族妇女传统手工工艺之一,是旧时满族妇女从小就要学习和掌握的一种技艺,主要施用于衣服、鞋、枕顶、各式荷包、桌帘、门帘、幔帘、幔套等。图案则花鸟、人物故事、词语诗篇、山水屋舍、家畜水族、吉祥纹样、几何图案等无所不包。反映了满族妇女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兴城的满族民间刺绣以纱或缎织物为主,家织布、青、白布次之。题材花样翻新,造型、构图非常讲究,延续了我国传统的“层层剥皮,疏密相间,疏能跑马,密不透风”的民间构图法则。图形中点、线、面有机配合,三角、菱形、方、圆交替穿插,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兴城满族刺绣的针法有:直针、水纹针、葡萄针、半针、套针、乱针、斜针、松针等。
兴城满族刺绣在葫芦岛市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兴城满族刺绣代表人物董宁,7岁开始跟姥姥赵雅贤、母亲杨慧斌学习刺绣艺术,掌握了满族刺绣的传统技法,现带领6个徒弟,坚持满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其绣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工艺精湛,栩栩如生。枕头顶、门帘、烟口袋极具满族特色,作品“清明上河图”、“青花瓷”、“荷花”等技艺高超。其中“三羊开泰‘被国家统战部收藏,多幅作品被葫芦岛市档案馆收藏。
辽宁葫芦岛绥中九门口长城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初晓光 日期:2012-2-9
九门口长城坐落在辽西走廊的辽宁省与河北省交界地带,东为绥中县,西为抚宁县。出绥中县城沿102国道西行70公里,或出山海关东行15公里,到李家堡乡,进新堡子村向北,就到了九门口长城。
据抚宁县志记载“九门口关距骊城百余里而遥,东北多崇山峻岭。有名一片石者锥蝶鳞次,巍然其上者长城也。城下有堑名九江口,为水门九道,注众山水之于塞外者也”。临渝县志载:“大青河水自关外入,其水分九道而下,今名九门口”。王玉琴在《京东首关-九门口》一文中,记述了九门口城的修建历史,“明代以前,一片石只不过是一条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而已。到了明代洪武十三年,以徐达为代表的将军率民兵营修永平县岭等三十二关,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都御史邹来学修喜峰口迄至一片石各关城池。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所替代,才成了关内外的关卡和交通的重要门户。明代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有人根据九门口的扼要险奇,在西城门额上题下了可以和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相媲美的雅号“京东首关”。
据临愉县志记载:“九门口,东西门各一,其西门额曰:“京东首关”,东门外为边城关,正东向,又折而东南,直抵角山之背,复设正关门六,以泄水。合之,凡九门云”。九门口城墙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与北京北面的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相似,墙身为砖石结构,顶宽5米,底宽6米,下丰上削,墙高达6米,外侧有垛口,里边有女墙,巍峨壮观。”
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重要性
2009年秦皇岛市开展了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传承情况、地理环境和生存现状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深入的普查, 摸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状及分布情况, 同时对处于濒危状态的非遗项目, 进行保护并鼓励其发展传承。
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果
1. 初步建立了一支非遗普查工作队伍。
建立市、县两级文化机构业务干部为主干, 镇 (街道) 、村 (社区) 文化员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队伍。这次普查涵盖全市境内所有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很多项目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对普查工作人员来说, 从知识结构和工作强度上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
2. 资源分布状况。
普查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进行现场调查, 走访传承人和民间艺人,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搜集、整理、录音和录像。通过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方式, 全面、真实地记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及分布情况。
3. 传承人状况。
普查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扎根民间的老艺人, 他们掌握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资源信息, 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4. 初步摸清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数量。
普查涵盖全市两千多个村庄、社区, 参与普查工作的普查员1598人, 各县区文化系统投入普查工作人员128人。初步摸清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数量。全市共普查非遗项目522项, 走访传承人281人, 发现非遗线索4831个, 填写了1400余份《普查登记表》, 收集整理文字资料96.16万字, 图片资料2981幅, 摄像记录122.87小时, 录音资料60.2小时。
三、通过普查梳理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与特色
1. 历史传承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民众集体生活, 是长期得以流传的人类文化活动及成果, 它蕴含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 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民族精神, 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思想精髓和文化理念。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助于人们真实、全面、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2. 审美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涵丰富的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 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大量的灵感和素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 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习俗。例如我市的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抚宁鼓吹乐等, 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深深打动人们的心灵。具有重要的审美艺术价值。
3. 社会和谐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 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能够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 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例如, 伯夷、叔齐历史传说, 伯夷、叔齐因礼让为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而闻名于世, 故事颂扬了他们那个时代“崇礼、尚德、求仁、重义”的精神。
4. 经济开发价值
秦皇岛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化、民俗资源都是极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例如, 昌黎赵家馆饺子, 北戴河杨肠子等秦皇岛传统地方名吃,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四、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1. 普查工作取得的经验
普查和申报工作并重, 发现一批、整理一批、申报一批;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 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濒危灭绝的项目采取文字资料记载、拍摄音像资料等方式进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在后续保护, 关键是活态传承, 需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普查的后续保护工作。目前, 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9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62项。
2. 存在的问题
从普查内容特点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是一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的工作, 这次普查的范围很大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别, 每个类别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从普查工作要求看, 时间紧, 任务量大、质量要求高;从普查现状看, 很多项目流失严重、濒临灭绝、情况复杂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留下一些碎片或是零星的线索, 真实全面的记录是普查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臧克家先生曾存一篇文章中还原了老舍当时悠然的生活:“小门东前,一进门小院极幽静。一进楼门,壁上挂满了刀矛棍棒,老舍为了锻炼身体,天天练武。小楼不高,望不见大海,夜静更阑时,可以听到大海的呼吸。”如今,这座老舍先生亲笔描摹过的黄县路12号老舍故居已经被还原成骆驼祥子纪念馆,成为我国首家以现代文学名著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老舍骆驼祥子博物馆的名誉馆长为老舍之子舒乙先生。
虽然老舍先生在青岛仅仅居住了三年半,但这是其文学创作最辉煌的段时期。老舍先生在青岛完成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小人物自述》《我这辈子》《病夫》,短篇小说《樱海集》《蛤藻集》,散文《想北平》《五月青岛》等作品,典型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文学创作的基本风貌和时代特色,深刻体现了青岛文化高峰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青岛阶段是老舍文学生涯中非常关键的时间节点,成为他人生与文学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201 4年适值老舍先生诞辰115周年暨寓居青岛80周年,为加强老舍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播,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助推文化青岛建设及市南区文化发展,市南区组织出版了《老舍青岛文集》,于2015年1月19日在位于市南区黄县路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举行了首发式。
《老舍青岛文集》共分五卷,收录了老舍先生写青岛和在青岛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首卷收录诗歌、散文与杂文、日记与书信:第二卷收录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文博士》和两个未完成的长篇《天书代存》《小人物自述》;第三卷收录短篇小说集《樱海集》《蛤藻集》;第四卷收录《火车集》《集外小说及小说译作》及戏剧《大地龙蛇》;第五卷收录文论集《老牛破车》《现代文学思潮讲义》《世界文学史讲义》及讲演稿等。
为保证文集的严谨性与准确性,市南区以青岛市老舍文化研究会和老舍先生在青岛的旧居一一骆驼祥子博物馆为依托,组建了由文物专家、地域文化学者和大学教授组成的编委会,全书历时一年半、数次易稿而完成。
文集全面收录了老舍与青岛有关的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其各种体裁代表作的形成与完善过程,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有《月牙儿》和《我这辈子》,短篇小说有《断魂枪》,散文有《想北平》和《小型的复活》,文化创作经验谈有《老牛破车》,这些作品构成了 个相对完备的体系,全面展现了老舍先生文学创作的个高峰。
《老舍青岛文集》的出版,是市南区实施文化引领战略、盘活名人文化遗产的次有益探索。该区根据习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动文物保护工作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不仅重视名人故居建筑的保护,依托老舍故居辟建了骆驼祥子博物馆,而且注重名人衍生品的创意开发,延伸文化记忆,激活文化效应。《老舍青岛文集》的出版,突破了名人故居静态化单化保护方式的不足,着力打造可看、可亲、可思、可共享的名人文化体验载体,对于激发老城区文化活力具有示范意义。
据悉,为庆祝《老舍青岛文集》的出版,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联合北京老舍纪念馆,于1月19日-21日在骆驼祥子博物馆,举办为期三天的老舍、胡絮青书画展,展出老舍先生夫妇32件书画作品。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老舍以一个战士的姿态和决心准备投笔从戎,中断了《病夫》《小人物自述》两个长篇的创作,转而撰写抗战文童,与青岛共同经历了一段特殊岁月,深刻记录了当时青岛面对历史危难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南未以前》《乱离通信》《这一年的笔》等文章,完全可以当作历史文献来读,它不仅是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的苦难心史。在《南来以前》这部书信体文章中,他用极其精炼的语言记录了1937年8月4日的青岛:”此地大风,海水激卷,马路成河。乘帆船逃难者,多沉溺”,通过饱含深情的笔触,完成了与城市、历史的共同见证,有着国事与家事深刻结合的非凡力度。
金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为深入贯彻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遗----“武义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二十四条:“鼓励、支持教育机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内容,建立传承教学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规定,我们要求批准本校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传承基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建立领导机构,加强传承管理
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建立“武义职业技术学校(兰香艺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潘苍红(副校长)
副组长张穗萍(兰香艺校负责人)
何苏生(武义昆曲代表性传人)
组员徐为(戏曲专业班主任)
胡发亮、郑雅如、胡飞平
二、强化“非遗”传承的意识,加强戏曲专业建设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是昆曲兴起后最先广为传播的地区之一,金华形成通俗的“金昆”,通称“草昆”,而武义是草昆的主要生长地。1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义岭下汤村最早创办了“太和会昆曲坐唱班”。1909年,原宣平县桃溪镇陶村的一些昆曲爱好者,在陶村建立了“儒琴堂昆曲坐唱班”,1934年成立了“昆曲民生乐社”(演出班社)。解放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武义县昆剧团。随着社会的变迁,在武义,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昆曲慢慢走向尽头。因此,传承和发展武义昆曲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了更好地做好武义昆曲的传承和发展工作,我们将在现有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财力和物力,做好武义昆曲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首先是在艺校招收中,加大招生力度,拓展低龄学生入学,以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的适应性;其次是继续将昆曲表演纳入基本功训练课程,以提高戏曲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再次是将加大戏曲专业的投资力度,充实更新戏曲专业教学设备,加强戏曲专业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的工作,大力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繁荣戏曲事业,抢救和保护武义昆曲,将昆曲表演艺术传承下去。
三、建章立制,加强考核
学校非常重视非遗传承工作,专门建立了各项戏曲专业的管理和规章制度,并把非遗传承教育、非遗进校园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安排,把非遗创建工作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把非遗传承考评工作纳入班级、教师的考核。
四、编制教材,加强教改
根据本专业的一系列课程安排,非遗项目——“武义昆曲”已作为重点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付诸实施。开设武义昆曲史专修课程,以专著《武义草昆》作为武义昆曲史的历史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改革,编著昆曲专业教材,定期为学生教授武义昆曲表演课,并纳入教学计划,开展卓有成效的传承活动。
五、办学条件优越,专项经费保障
本校戏曲专业各项条件均有一定规模,各项设施、设备、场地齐全。校内的“艺术楼”为戏曲专业与传承基地共用,现有专业办公室二处,资料室一处(内设非遗专柜);练功房四处,其中设有专科琴房,集体练乐兼教室一处;排练演出小剧场一幢;还有文化课教室、舞台灯光及服装仓库数间。
现有经历年搜集整理的“武义昆曲”折子戏剧本、曲谱和有关非遗的各种音像、图书等资料和电教器材。备有全堂古装传统“行头”包括服装、盔帽、导具和灯光、幕布、软硬布景及音响字幕等演出设备。
学校设有专项经费,作为该专业和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保障,且成效显著。
六、师资队伍精良,教学效果显著
我校现有一支良好的“非遗”传承教育师资队伍,在职戏曲专业教师有国家二级演员(中学高级)二名,三级演员(演奏员)三名,四级演员一名,其中武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一名。外聘原武义昆曲著名老艺人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其中有乐队专科教师胡奇之(国家二级作曲)、傅鸿飞(昆曲正吹、副研究馆员)、谢正平(昆曲鼓板,二级演奏员)、演员专科教师陶远升(工“净”,国家二级演员)、周竹芳
(工“生”国家二级演员),以及小生、花旦等多名昆曲艺人进校授课。
几年来,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训练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化了“非遗”的保护工作,加大非遗传承工作力度。科研与保护成果多次在省、市级相关竞赛中获奖。按教学计划,不断地由武义昆曲传人为在职的全体老师开展“非遗”培训,参训率达百分之百。通过折子戏的排练(培训)、演出(实践)和相互间的观摩,达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还在每个学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研究,排练昆曲精品唱段、选段及折子戏,结合本专业演出实践,积极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非遗”活动和教学活动,成果显著。
七、广泛参与“非遗”传承活动,取得较好成绩
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活动中,戏曲专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地参加“非遗”保护传承活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此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课外、校外“非遗”传承演出与纪念活动,以扩大“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影响力。除专业课外,我们还面对全校师生,开办了由戏曲专业老师主讲的“婺(昆)戏剧社”,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我校师生还经常走出校外,面向社会和各中小学开展演出、授课等非遗传承活动。为“非遗”进校园、授课、演出的具体单位有:东干中学、壶山小学、实验小学、熟溪小学和乡镇“非遗”基地——“桃溪镇陶村昆曲延艺社”。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艺术周活动和运动会等重大活动,都会将非遗成果向全体师生展演。
与此同时,还积极参加由上级或教育、文化行政部门组织的各
项比赛和展演活动。在戏剧进校园活动中,由我们辅导的昆曲《山门》,于2012年10月18日参加金华市戏曲进校园表演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与县文化艺术团合作,专门排练了《狮舞》,于10月21日参加县温泉节演出;由我校教师参加演出的昆曲现代小戏《情系破田坑》在县内展演数十场,并获“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现代戏汇演”银奖,金华市现代小戏(曲艺小品)调演一等奖;11月21日,由全体学生参加演出的《梨园荟萃》节目,参加金华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才艺展示获一等奖,舞台、布景、服装、道具、脸谱展示二等奖;2013年1月8日,参加茭道乡沈家门“百花会”演出;1月9日参加熟溪街道“百花会”演出;1月30日,参加武义县壶山之春文艺晚会(团拜会)演出;6月7日,昆曲《牡丹亭——游园》参加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启动仪式演出。省“非遗”保护项目《花灯花轿》于6月15日参加在岱山举办的,省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交流演出。
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
武义兰香艺术学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就在现在,不知道正有多少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民间艺术正在消亡,仅仅因为找不到接班人!像制作宫灯的艺术,这在古代是一门可以养家糊口甚至生活美满的手艺,但是现在,已经逐渐走向消亡了。但按常理来看,这却是情理之中的事。事实上,制作一个宫灯需要一年的时间,而且做工复杂,很需要艺人的精力和时间,做出来的作品也是精美大方,但是又有谁会去买呢?没有人来买的话,制作宫灯的艺人们又靠什么生存呢?而且制作宫灯的手艺复杂难学,就更加使找不到传承人的问题变成了不争的事实。听制作宫灯的老爷爷说,原先他是有两个徒弟的,但是结婚之后因为生计问题都放弃离开了。看着自己这门手艺无人传承,老爷爷的这种难受又能用什么来安慰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但是如何保护,保护哪些却也是问题。就徐州而言,徐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2006年成立的,但是2008年徐州市政府才开始批准和资助,主要负责的是整个徐州市项目的申报工作。徐州市目前市级的保护项目有101个项目,省级的有43个项目,国家级的有9个。而说到真正有实质性保护的,只有省级以上保护项目才有资金的资助。这样看来,目前的非物质遗产中只有少之又少的得到了实质性的保护,这就好比冰山的一角,不可能有多大的成效。想宫灯那样失传的民间艺术有多少?他们甚至还没来得及立项,没来得及让大众知道,就已经在某个角落静悄悄的消失了······
且不说这些没有立项的、没有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保护中心立项保护了的,想要传承下来也不容易。受保护的项目太多,而市级的项目目前还没有资金的资助,只有专门分配的下属的部门去监督有关项目的传承情况。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经常去检查是不太实际的,所以相关的传承情况也很难一一帮助到。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张明主任还说道,就全国的形势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比较薄弱的,因为政府一直都将经济、教育等作为发展的重点,事实上,文化才是最需要保护的,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人类的历史,民族的成长。它们大多是纯手工制作的,做起来很辛苦,但是价值却不被大多数多接受。单从经济价值上,就能很明显的看出来,民间艺人靠这个养家糊口是很不实际的。对于政府相关政策的保护方面,整体上仍然比较薄弱,主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多,上头的保护政策下来,到了下面就实施不起来了。但是相比于全国其他地方,徐州政府比较重视文化的传承,保护中心的很多硬件设施都是政府直接拨下了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其矛盾的一面,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是被时代所淘汰的,比如我们路上见到过的盛馒头的竹篓,这是徐州市级的一个保护项目,编制这个竹篓的艺人需要蹲在一米深的土坑里,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竹子才不容易断,而且编一个竹篓需要一个小时纯手工的制作。即使是这样辛苦的制作,一个竹篓也只能买到三元钱,甚至还没有人买,因为现代的技术已经将其淘汰了,冰箱、保鲜柜,无一不比它更美观、方便、实用。另一方面,不被时代淘汰的手工艺品,一旦有其经济价值就不需要被保护,即使贴上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标签,也丝毫不需要保护,比如我们家喻户晓的“茅台酒”。像“茅台”这样找到经济价值的文化遗产的确存在,但是只是极少数,这就需要我们政府或者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了。徐州的曹氏香包算得上是徐州市的文化遗产中发展的比较成功的一个代表,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曹氏香包的第三代传人经常出走于各国的文化交流会中。用曹氏香包第三代传人井秋红女士的话说:“我们的曹氏香包集合了三大中国元素:中国刺绣、中国中药、中国结。民俗的东西不一定最精美最贵重,但是一定是最有地方特色的。他的价值因人而异。我做这一行这么多年,心态一直摆的很正,我就是喜欢,你只要欣赏我的作品我就很开心,至于买不买、赚不赚钱我不太关心。民间艺术哪怕不赚钱,也要想办法传承下去。我现在很重视后代的兴趣培养,国家都重视保护了,我们更要传承下去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需要政府的适当的支持,也需要人们的重视。调研期间,我们很幸运的来到了书画艺廊,这里有一个自发的组织,每月定期举办一次民间艺术展览,书画艺廊的负责人表示,这种自发的组织都是艺人们用自己的工资捐钱举办的,不为任何名誉和金钱,仅仅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艺术展览会的发起人表示,希望通过每月的展览将艺人们聚集在一起,同时也让平时堆积在家里的艺术品能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内容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从互联网背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少年儿童走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四个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文化的一种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一直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等融为一体,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记忆。
近些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的保护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在传统村庄减少、农耕方式替代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要与时俱进,创造出具有时代意义的、符合当代人审美和精神文化需求的非遗,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意义
非遗的活态传承是指非遗的产生、发展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保护非遗。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情感的主要体现。
非遗不是文物,不是凝固的。非遗历经千百年的文化流变,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各时代的传承人群在与历史、自然等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对非遗进行再创造。
一方面,非遗项目需要在创新和传承相结合的良性互动中,为当代人理解和认同,真正实现活态传承。
另一方面,非遗的活态传承也要杜绝过度商业化的倾向。
例如,在一些旅游景点,“泼水节”“火把节”天天上演,那只是“表演”,而非“过节”;带有恶搞甚至低俗性质的婚庆习俗强拉游客参与,目的就是让游客为名目繁多的消费项目买单,早已失去了展示非遗项目、让游客了解认识非遗的初衷。
这种纯粹为了赚钱、改变非遗性质的.所谓创新,实则是对非遗的严重破坏,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是要坚决摒弃的。尊重非遗,保护和传承非遗,核心是保护传承人,尊重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保护传承人群获得收益的权利,在保护和传承中实现非遗的创新性发展。
二、日本非遗活态传承的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文化遗产保护走在前列的国家,重视非遗的活态保护,他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新求变的传承之路。
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例,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传统金属工艺、漆艺和陶艺制作时使用天然材料和传统技法,对器物形制、色泽、纹样进行改良创新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和人们审美取向的改变。
1974年日本颁布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法》,1992年国会进一步修正该法律,加大了扶持力度。日本的传统手工艺坚持创新求变,因此多年来发展良好。
(二)“人间国宝”的认定和保护。
非遗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活”的动态文化,其声音、形象和技艺存在于从事它们的人身上,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性”的核心因素。
日本在非遗的保护中非常重视传承主体,强调对传统文化持有人的保护。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对传承人的认定。日本将那些具有高超技能,能够传承某项文化的“身怀绝技者”,称为“人间国宝”.日本的这些“人间国宝”对所传承的技艺予以记录、保存并公开。
日本政府每年给这些“人间国宝”200万日元补助金,用来培养和传承继承人。因此,政府监督该笔款项的使用情况,“人间国宝”每年要向政府报告该笔款项的用途。日本对“人间国宝”的认定和扶持有力推动了日本非遗的传承发展,“能乐”、“歌舞伎”、“狂言”这些日本传统的艺术表演由此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三)非遗保护中的儿童意识。
非遗的活态传承不仅是少数核心传承人的保护,还关系着培养传承群体,特别是传承群体中的少年儿童。日本非常重视对传承群体中少年儿童的培养,为中小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艺能的机会。
例如“歌舞伎”,开始举办以中学生为对象的“歌舞伎讲习会”,从起,“歌舞伎讲习会”拓展到小学生,并且每年都予以实施。日本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学习,设立了传统工艺品课程,加深中小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培养他们从小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亲近之情。
三、我国非遗活态传承的策略
(一)互联网背景下非遗活态传承。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借助互联网技术,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被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接受与选择,拓展其生长空间,以真正实现非遗的价值。
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是许多非遗项目都在尝试的互联网背景下活态传承的新途径。以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为例,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开创了竹芸工坊,让竹编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
他们根据受众的年龄和基础编写了生动直观的竹编网络课件,开设竹编私房课的网络直播教学,并在“竹芸”微店上推出竹编DIY商品。钱利淮开创的“互联网+竹编”的传承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普通大众可以根据需要在网上选购竹编材料,按照网络课程自己在家学习竹编。
浙江桐乡推出了非遗项目专题传习班的微信公众平台,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对非遗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
非遗项目通过互联网汇聚人气,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人到非遗项目实体店;通过非遗项目实体店的展览、展示,创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形成互联网与实体店的良性互动发展。社交媒体公众账号、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这些途径让非遗越来越进入普通公众的视野。
例如,浙江象山的非遗订阅号“象山非遗”,信息发布频率很高,阐释质朴而到位,策划很接地气。
中央美术学院发布的《中国古典家具》APP大受欢迎,这个APP运用游戏的手法,实现明代榫卯家具的完成过程,在带给人们娱乐游戏的同时,使人们了解到中国传统木作的“灵魂”---榫卯的技艺。这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明代榫卯家具APP,是数字化背景下将现代新技术与非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成功典范。这个明代榫卯家具APP,使用户短时间内能够直观的认知榫卯家具的结构和组合,让非遗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实现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此外,通过开发非遗游戏软件来扩大非遗在儿童、青年人中的传播。
例如:南通蓝印花布的游戏软件收录了近千种蓝印布典型图案,该软件还可用在苏绣、云锦等非遗项目中。
(二)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的支持和培训计划。
人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传承人是确保非遗活态传承的核心问题。除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之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29条规定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目前,文化部已命名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自起,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8000元,起提高为每人每年2万元。
非遗的传承仅靠为数不多的代表性传承人作用甚微,还需要积极培养非遗持有者、从业者等非遗传承人群,通过非遗传承人群来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正式启动,该研培计划是文化部联合教育部专门针对非遗保护发起的。
研培计划有助于提高非遗传承人群的技艺能力,有助于非遗传承人群深入领会传承项目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非遗活态传承的持久动力。
(三)非遗走进少年儿童。
非遗的活态传承要在少年儿童中扎根。聘请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常年授课,教授传统手工艺课程,为学校里的少年儿童讲好民族文化的每一课。
在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传统文化基地,将非遗烙印在少年儿童心中,鼓励中小学生从小就树立保护传承非遗的意识。充分利用民俗、节日,让少年儿童在非遗实践环节参与技艺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少年儿童对非遗的兴趣爱好。建立非遗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图文及实物,举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互动活动,点燃少年儿童非遗教育的火种。通过深入认知和参与非遗项目,使少年儿童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后备力量。
(四)非遗的海外传播。
将中国的非遗向世界传播推广,是进行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以非遗项目剪纸为例,剪纸在中国多地广泛存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剪纸。以剪纸为媒介,可以很好地起到文化交流沟通的作用。
在中国剪纸推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央美术学院通过剪纸与世界进行沟通交流,十多年间与不同国家进行以剪纸非遗为主题的创作合作,将剪纸作为国际间交流共有的文化背景。
这既推动了中国剪纸走出去在海外的传承,也促进了世界对中国剪纸艺术的认同与接纳。从营销策略来看,将非遗产品上传到网络平台,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极为宽广的领域。
【参考文献】
[1]王英杰。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理论界,(4):67
[2]陈又林。从日本经验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J].神州民俗(学术版),(3):10~12
一、借鉴国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经验
在国外,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大重要主体是政府及民间组织。其中, 政府是主体, 政府在此项工作中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导向、扶持作用, 主要表现为资金和政策两方面的扶持;民间组织主要是负责保护工作的具体实施。例如, 韩国于1962年颁布《文化财保护法》, 1976年通过了《民俗保护法案》, 为本国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设立专项补贴, 并将其衍生出的活动和产品加以推广, 提高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法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法国的文化部承担, 其下属的历史纪念物基金会、文化艺术遗产委员会等民间组织具体负责实施这项工作。英国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最高机构是文化、媒体与运动部, 但英格兰遗产和英格兰皇家历史遗迹委员会负责具体实施工作。日本政府曾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 每年投入巨资用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英国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 其基本活动方式是招收会员和志愿者、筹募资金、宣传协会宗旨和思想、定期组织会员活动等, 较大的组织还会设立奖金进行相关培训和鼓励个人保护行为, 提供相应咨询服务, 出版自己的书籍和电子期刊等。
二、依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探讨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
民间组织是传统文化延续所依赖的主体之一, 在开发保护传统文化中作用不可磨灭。与国外的此项保护工作相比, 我国在规模、数量和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处于不足的态势, 仅仅在某些特定地域内, 拥有规模小、职能单一的开发与保护协会, 对整个保护工作来说, 可谓杯水车薪。而且我国的民间组织在参与此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也与国外无法比及, 水平居下。尤其是在当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 我国主要强调以行政力量来推动其实施。例如在文章开头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 突出政府部门的保护职能, 并将传统文化保护的主体确定为各级政府及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政府部门的保护职能是: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组织、开展调查, 确定传统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
对于传统文化保护的其它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 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场所, 用以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鼓励、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并且开发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从这个法律的规定可以看出, 与一些国家相比,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模式, 以政府为主, 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自发参与, 政府给予适当的扶持。而这种扶持以何种方式出现, 法规没有明确表述, 这就使得具体落实时, 出现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 非物质文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因此, 我国应采取将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政策,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位和发展。例如, 可以以旅游开发为背景, 将开发商或经营户纳入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系统中, 并将其作为保护开发的主体, 与政府、民间组织同等地位。而当前, 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主体主要是商业组织, 商业组织主要利用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具体开发的形式有:展示、传承民族文化资源;游客参与体验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产品等等。旅游项目的运营模式多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 公司对旅游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接待任务分散给农户执行, 旅游公司和农户按照协议约定分享经营收入。这种形式, 容易出现两种效果:对于有较好市场效益的传统文化遗产, 主体会竭尽全力挤入保护行列;而那些市场效益不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 则不闻不问。这种简单化、利益化的开发, 不仅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反而会使开发主体为追求短期效益而过度开发, 可谓得不偿失。
综上, 保护开发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 政府、组织及个人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使这项工作开展的更好, 笔者建议应建立以政府与民间组织协作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主体的联合机制:政府为主体, 商业组织、社区为协作组织, 多渠道、多途径并举。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国外, 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两大重要主体是政府及民间组织。与国外的此项保护工作相比, 我国在规模、数量和职能发挥等方面都处于不足的态势。因此, 借鉴国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保护的经验,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大有裨益。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是成功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证。本文通过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指出中国应建立以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为基础的多重主体合作机制, 并将其衍生出的活动和产品加以推广, 提高本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发,保护,主体
参考文献
[1]吴育标.陈方正.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辩证关系及保护主体的选择[J].贵族民族研究, 2009 (6) .
[2]党红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模式探析[J].济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类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科技不断更新的社会里,古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退,以戏曲为例,60年间,传统剧种损失了1/3;消失的舞蹈类遗产20多年来超过当时统计总量的1/3,其中河北、山西两省已有近2/3的传统舞蹈失传。
毛绣工艺作品是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国内仅存的祭祀礼仪的民族手工技艺,技艺的唯一继承人——萧掌柜,中国高级工艺师。继承其父毛绣技艺,创造了单面植、双面植和无底稿植制作品技法,使毛绣这一濒危绝迹的技艺重新焕发出艺术的光彩!
毛绣工艺工艺作品是利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的纱网上栽植出的各种动物图案,其作品写实、立体、鲜活、粗矿,能够真实再现动物的原生状态,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和视觉冲击力,被誉为“平面标本”。
该工艺产品规格品种多,适宜居家客厅、办公场所、会议室、宾馆饭店等的装饰,可作为高档礼品走亲访友。产品由萧掌柜大师亲自制作,远销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法国、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及国内许多地区。
地址: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察哈尔民族工艺协会
中国内蒙古察右后旗企业家协会
联系人:赵海平(企业家协会会长)
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民间音乐:民间歌曲,包括山歌、号子、小调等;民间器乐,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上代流传下来的公尺谱(如锣鼓乐等);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班社音乐等。
(二)民间舞蹈:在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祭祖、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自娱自乐、表现相关神话传说的舞蹈,如锣鼓舞、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技类、神鬼类等等。
(三)(四)民间戏曲:花鼓戏、灯戏、柳戏等。民间曲艺:包括小曲、渔鼓、道情、南曲、楠管、大鼓、善书、说鼓子、鼓盆歌、满堂音、花鼓子、跳三鼓、打锣鼓、讲书锣鼓、耍耍、说书、番邦鼓等等。
(五)民间杂技:叠罗汉、民间拳术、翻九楼、走钢丝、顶碗、魔术、马戏、口技等。
(六)民间美术:剪纸、绘画(壁画、祖宗画等)、刺绣、挑花、布贴、花灯、布艺、面塑、木版年画、珍珠贝雕、木雕、竹编、根雕(竹木根雕)泥塑、漆画、砖雕、石雕、贝、骨、玉镶嵌雕画、麦秆贴画、堆棉(布贴、树皮贴)、脸谱等。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泰顺廊桥的重点欣赏,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强调趣味性的美术欣赏教学,以探究“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来设计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了学生学习兴趣点和艺术体验的渴望心理。通过对廊桥的感受、体验、欣赏和评述以及对非遗的整体知识的感知和内化等活动方式,了解廊桥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在师生自然交流活动中,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抽象概念,努力借助本地的中国非遗的实物让学生现场感知,近距离接触,真实感受非遗的魅力,让本课的学习更加有效。同时,通过学习,学生对非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出对祖国非遗的热爱之情、传承之责,保护之心,较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搭建木拱桥的尝试探究,增强学生对传统编梁式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感受。
2、通过对泰顺廊桥人文民俗的体验学习,了解廊桥在非遗中所具备的科学研究价值,明确“非遗”的抽象概念。
3、通过多种非遗的了解和欣赏,增强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的热情和传承责任感。
教学重点:了解与欣赏中国非遗文化——廊桥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美感。
教学难点:探究传统木拱桥的造桥技艺及其研究价值,直观了解非遗概念。
教材分析:
中国非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明之根、之魂。这课教材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仅浙江就有龙泉青瓷,东阳木雕,细纹刻纸等,为了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以廊桥为切入点,介绍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以及它所提供的研究价值和呈现的艺术美感,从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非遗,非遗的种类,以及申请非遗的标准;最后展现作品,为学生打开了解和探究非遗的求知之门,引导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感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用心体会手工艺人那精湛的技艺和文化传承, 让学生认识对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学情分析: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很多,有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遗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对非遗的申请标准更是知之甚少,所以学生只能借助具体的非遗项目,对其进行深入地探究:为什么它能成为非遗,进而了解非遗有哪些种类和标准。对于这节我们家乡本土的非遗—泰顺廊桥的课,学生既熟悉又陌生,探究传统木拱桥的造桥技艺及其研究价值是这节课需要攻破的难点。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对廊桥进行深入地探究、分析、鉴赏,使学生在心中能够形成一定的标准和高度去看待中国的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预学单学习情况反馈
2、引导学生讲述金华的特色
3、以“猪腿——火腿”为例,金华火腿能申请非遗的原因
一、以廊桥为主线,明晰非遗的申报条件
(一)廊桥营造技艺的研究价值
1、探究编梁式木拱桥营造技艺 体验桥之创意
(1)初步体验:小组合作,用木棒徒手搭一座桥类似《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拱桥。
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一把木条),问:这些简单的木条可以做什么呢?(拿出图)老师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用这些木棒搭这样一座像《清明上河图》中虹桥一样的拱桥。你们可以吗?(可以!)好,每组都有12根小木筷,给你们两分钟时间试一试。
(2)演示解析:教师示范搭桥的基本结构。师:那老师也来挑战一下。
(3)动手实践:学生依据步骤图,再次动手实践。师:看了老师的操作,再送一张步骤图,你们现在可以完成了吗?再给大家一些时间,用这些筷子看谁能搭出合格的桥。学生尝试搭建练习。
看,它,没有钉子,没有榫铆,没有桥墩,却能经受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它的这种“三无”的工艺给后人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价值!
(4)拱桥承重测试:书本承重,了解编梁木拱桥越压越稳的巧妙之处。
学生体验桥的“三无”独特之处(无钉、无榫卯、无桥墩)。
师:大家肯定很想知道,这种搭建方式,在现实中能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那我们就要做一个承重测试,需要一个同学帮我一起完成。(开始测试,请一个同学来扶助)。看来它很牢固呢!
同学们,前面提到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便是中国四大古桥(河北安济桥、泉州的万安桥、潮州广济桥)之一,在建桥技术上称为编梁木拱桥,编梁木拱桥在桥梁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一直没能找到这类遗存的桥。
在老师的家乡温州泰顺,有一座古老而神奇的桥梁形式。它仅仅依靠(模型)这样一个木拱桥的结构,就构建了一座多功能场所,它被当地人称为——廊桥(PPT廊桥全景)。因为它是廊和桥的结合,廊屋非但不是桥的负担,反而增加了桥的稳定,真是绝妙至极。
2、欣赏编梁式木拱桥结构,体会艺术美感
桥梁底部的图片欣赏,体会桥之美,美在秩序,美在排列,美在编织。
师:这座桥称为北涧桥,看看它的底部,觉得它美吗?美在哪里?它,没有钉子,没有榫铆,没有桥墩,却能经受百年风雨,屹立不倒。它的这种“三无”的工艺给后人提供了很大的研究价值!在老师的心里,我相信这种传统的木拱桥营造技艺,完全具备了申请非遗的条件之一。
3、小结:这样独特的编梁式木拱桥营造技具备了申报非遗的条件之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二次尝试操作和教师的演示解析,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极大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桥梁底部图片欣赏,学生直观地了解廊桥的艺术美及精湛的工艺。
(二)廊桥人文习俗的研究价值
1、介绍家乡的桥——廊桥(廊与桥的结合)。
走近廊桥,观察飞檐、柱子、佛龛、雕刻、阁楼、取景窗等局部特点,探讨古人在廊桥上集市、祭祀、驿站等文化习俗以及传统纹样的象征意义。
让我们走进它,仔细的看一看(接着PPT,大图)
(1)站在佛龛面前,回想古人,会做什么活动呢?是古代人们祭祀朝拜和精神寄托的地方
(2)这是什么形象呢?(3)屋顶有什么作用?(4)话说到这儿,这么多根柱子到底有什么用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对,有秩序美,美感就在这儿!(5)诶!这楼梯通像阁楼,在桥上搭建阁楼,有什么用呢?(它体现了当时建造者的一种人文关怀。)(6)(取景窗PPT)走在这样一座廊桥上,你会深深的感受到古朴的廊桥文化和精湛的技艺,从各式各样的取景窗眺目远望,各种美景映入眼帘,这些都是古人劳动智慧的结晶。(7)刚刚我们欣赏的廊桥——北涧桥,距今400多年,是泰顺古廊桥里最长的桥,全长51.87米。它全身朱砂红,古人将红与绿的色彩搭配发挥到了极致。青山绿水间,让我们远远就能望见。
2、小结:廊桥的人文习俗是否具有申报非遗的人文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廊桥的内景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廊桥独特的内部结构及当时的人文习俗。
(三)廊桥营造技艺历史悠久
1、走进廊桥之乡泰顺,欣赏廊桥古迹,廊桥的技艺仍然在代代相传历史悠久,完全具备了申报非遗的条件。
你们想不想再去领略一下其他廊桥的风采?
这是历史最久远的,距今有1000多年的三条桥,是泰顺境内最古老的桥。
这是跟北涧桥素有“姐妹桥”之称的溪东桥,距今500多年。
这是正在建造的廊桥,尚未命名。你们看,从1000多年穿越到现在,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编木技艺和文化一直代代传承,直到现在,还能在泰顺境内找到真迹。你们觉得老师家乡廊桥的造桥技艺可以申请非遗吗?为什么呢?对,这种造桥技艺,两次叩响了非遗的大门。在2008年,收录中国非遗,在2012年12月中旬,申报世界非遗预备名单。
2、视频回顾,整体感知廊桥之魅力。
通过视频欣赏感受古朴的廊桥文化和精湛技艺,使学生整体感受廊桥独特的魅力。
3、小结:廊桥的研究价值和艺术美感,老师实在难以用言语来形容,让我们亲眼见证廊桥的魅力,你就会深刻体会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大精深。
设计意图:通过对廊桥的文化背景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廊桥是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无论数量、保存质量以及建造历史、艺术价值都堪称世界之最。
二、以点带面,领略非遗的博大精深
师:廊桥只是非遗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很多的非遗等着我们去研究和传承,一起来看看吧!
图片欣赏:东阳木雕、书法篆刻、造纸术、雕版印刷、西藏的唐卡、木版年画、龙泉青瓷
设计意图:欣赏我国非遗,唤起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
三、一纸评述单,言尽非遗精髓
1、自主学习:学习导学单,要求根据评述方法引导学生把感知和感悟进行记录。
2、欣赏评述:从技艺、人文、历史传承分析自己感兴趣的非遗项目。
3、交流评述:学生上台分享对非遗的评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欣赏评述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大家相互交流,激发对非遗的热爱之情。
四、一览风采,把非遗发扬光大
1、实物展示京剧、皮影 、东阳木雕 、夹撷等
(1)京剧:听一听唱腔,赏精致大花脸 !
(2)皮影:秦腔皮影戏雕刻技艺,让外国友人惊叹!
(3)东阳木雕: 金华地区的非遗请你来介绍……。谢谢!
(4)夹撷:中国最古老的印染技术,出示夹撷模版赏析,图案寓意分享!
2、例举非物质文化名录(出示卷轴)。中国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们研究,保护和传承的非遗,老师写了一些在卷轴上,请看!
设计意图:实物展现我国的非遗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使感受艺术的魅力,开拓学生视野。
五、奠基文化,传承非遗精神
1、研究非遗 2、保护非遗 3、传承非遗
结语:登最美廊桥,赏祖国非遗!我们感叹劳动人民的精神和智慧,更加爱护非遗,让祖国非遗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温州市籀园小学 浙江温州)
李崇高点评: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小学六年级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课题,本课参加了2015年浙江省小学美术现场赛课,获得专家和观摩教师一致好评。对于本课设计,我始终参与和关注其教学准备工作,感慨颇多,有许多亮点值得分享。
一是新观念,高起点。“非遗”如今离学生生活渐行渐远,有许多已濒临消亡,与在校小学生更难接上地气。要把非遗学习、传承和保护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并调动起来,又要远离说教,难度大,很有挑战性。可贵的是,在研究本课伊始,备课者并非是急于要投入教学环节设计和准备材料等工作,而是首先提出问题:本课为何而教?教什么?怎么教得有效?我认为,教师所思考的问题,其本身已站到了教育的制高点,她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和教育的价值问题。于是就有了驱车上百公里,夜宿泰顺廊桥,亲身体验山民生活,千方百计找到廊桥制造传承人,了解、学习、研究材料和廊桥构建技巧等大量的前期工作。“学为中心”、“有效学习”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得到现实版升华,教学行为真实落地。
二是准切入,巧安排。设计者从一开始便站在学生以及学习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教学因此有了着力点:1、将概念问题解决前置。恰到好处地设计了以金华本地的“猪腿“如何演变为”火腿”的问题讨论为例,引发学生思考比较,形象、生动地解决了小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枯燥晦涩概念的理解,准确、有效地将问题解决于预习和课前的2分钟师生交流活动中。2、先学后教,体验切入。课堂安排了二度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尝试搭建“编梁木拱桥”,先尝试再探究,通过实践学习,准确、有效地赏析非遗廊桥的物化呈现和价值所在。唤起学生对非遗的真实情感和更深层次的认知欲。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介入,其结果与枯燥的图文解读,用华丽、机械的辞藻堆积来解决概念问题则有天壤之别,教学设计的价值和巧妙之处尽显其中。
三是真合作,有学生。合作学习是现代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有效的合作学习则决不走形式。本课二度安排学生尝试搭建木编梁拱桥,设计者实际上是有意放手,暗中设局,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若非相互帮忙则难以完成搭建任务,合作要求自然隐于其中,可谓设计者用心良苦,效果明显,成了真正不走形式的课堂合作学习范式。唤醒和点燃是本课设计的教育理念,注重美术教育价值的体现,课堂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把问题和思考留给学生,想方设法呈现和提供直观性强,学生能触及的非遗实体,让学生深刻感受非遗中的民俗民风和文化精神意蕴。积极关注学生在看、做、评、思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点和状态,师生交流合作自然,亲和无缝。“心中有学生,课中有学生”在本案中充分显现。
四是抓点面,见底气。窥斑见豹,以点带面是美术欣赏课的有效策略之一。本课抓准廊桥这个赏析研究点,在有限的时空中设计出师生共同探索、体验感悟的深度学习方式,同时,自然巧妙地引出了对各类非遗的欣赏面,呈现了可感知、触摸的夹缬、京剧、书法、木活字印刷、皮影、东阳木雕等非遗实体,学生理解轻松、学得可信、透彻,有点有面。而能顺利展开这个“面”,则得益于教师自身底气,这底气又缘于她的好学和投入。向书本学,向老艺人学,向名师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向视频学,才有一分多钟搭起五拱木桥的身手和技艺,才有如数家珍般的最美廊桥的描述,才有“登最美廊桥,赏祖国非遗”的生动有效的美术欣赏·评述课堂。
一堂好课背后绝不是一人在战斗,其背后无疑凝聚了学校教研组美术教师的集体智慧和能量,从选课到赛课,团队协同备课,全体成员无私付出值得点赞。磨课和教研过程的伏笔才最值得珍惜,也是赏课和评课者的由衷话语。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阅读:
青岛港-2012企业文化-培训-总结09-25
青岛市房屋管理中心10-01
青岛市绘画大赛策划书06-03
青岛市卫生局文件07-21
2024年青岛市统计年报10-25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规划06-24
青岛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06-28
青岛市房地产买卖合同10-09
青岛市孵化器发展规划07-19
青岛市残疾人培训中心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