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书有感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追风筝的人》读书有感(推荐14篇)

《追风筝的人》读书有感 篇1

或许有人曾经这样活着

抑或正在这样活着

怎么说?

我还无法从书中拔出自己,如果哈桑和索拉博经历的种种曾经真实发生过,如果共存于一个国度的种族之一假以尊贵身份对其他种族真的可以如此为所欲为,我承认,我从未了解过世界。

两天以来,细目读完这本书,时刻准备漾出眼眶的我的眼泪。

是,关于战争的残酷,任何一个成绩较好的文科生从高中阶段便能背诵并且条理清晰。然而,历史教育中,灾难在若干年后压缩成具体的量化考核,后来人已然读不到当时发生着的疮怵和尸骨,一切触目惊心的表达,也不过用一个阿拉伯数字来统计,抑或仅是一笔带过。脑子自我勾勒书中文字表达的景况,战争让゛父亲゛在那里成为稀缺。

阿米尔的爸爸,阿里,哈桑。

从种族和社会地位的角度看他们并不在同一个衡量范围,然而人性的某些共通超越这后来人为冠以的东西。

正义,勇气,善良,忠诚。

尽管卑微地位的人往往在这种表达方面需要迫不得已情形的激发。

呃,哈桑,你多勇敢。

战争?或许种族清洗更加惨绝。

同一片国土,同一种语言,然而,贵者傲世,贱者自贱。甚至阿米尔的父亲,英雄人物,众人眼中善良勇敢正义了不起的人物,种族贵贱也横梗于他和亲子之间。他曲折表达的父爱在贵贱分明的那里全然保护不了亲生儿子。

做一个善良而自由的人,如果可以,在勇敢些。书中有类似于此的一句话。

貌似卑微而心地善良纯净又能在关键时刻勇敢挺身的人总令人尊敬。或许,卑微身份于这些人来讲恰是栽培简单纯净善良的土壤,然而,真实人性有无尽的可能,与善良并存着的还有自私狂妄甚至邪恶。

这种情况,哪方遭殃显而易见。

时间不早了,然而脑袋中关于哈桑的勾勒愈加清晰,兔唇,棕色头发紧贴头皮,细柳叶般的眼睛,作者笔触形容的中国式塌塌的圆鼻头,腼腆的笑容,还有年少的他对阿米尔虔诚而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书有感 篇2

故事讲的是上世纪70年代的喀布尔, 一个富人家少年阿米加与家中佣人儿子哈桑的真挚情谊, 而后79年苏军进入阿富汗, 富人少年随同父亲经巴基斯坦逃到美国而后在美国成为作家。某一天收到一个叔叔的来信, 恳请他能到巴基斯坦一趟, 在垂危的叔叔身边, 阿米加读到了哈桑的来信, 叔叔告知哈桑的生活哈桑的婚姻, 更告知了哈桑其实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而今为了看管阿米加留下的房产, 夫妻两人被塔利班拉到市集上打死, 儿子成了孤儿。悲伤的阿米加冒险回到喀布尔, 寻找到哈桑留下的孤儿并冒死把他带出阿富汗, 并最终把他带到美国这一象征民主自由的国度, 孤儿索拉受到严重的创伤, 忧郁孤独, 直到有一天在草坪上被阿米加的风筝唤起。

风筝是阿米加少年时和哈桑在喀布尔街头最喜欢的游戏, 然而塔利班上台后这也被禁止了, 禁止的原因不明。看新闻, 获悉塔利班在巴阿边境地区发布命令, 禁止女孩上学, 更是有几个上学的女孩子遭遇泼硫酸的袭击。我无法理解塔利班的很多行为, 比如强迫所有男人留大胡子, 把巴米杨大佛的佛像给炸掉。

从电影中我试图去理解一点点。阿米加少年的时候,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父亲在阿富汗也喝酒, 阿米加问父亲, 这个跟毛拉说的不一样, 就像是犯罪, 有独立精神的父亲则说喝酒不算是犯罪, 人世间最大的罪孽是偷盗, 比如偷了别人的东西, 就剥夺了别人的权利, 杀死了一个男人, 就是偷盗了这个男人作为父亲和丈夫的权利。在有独立精神的父亲那里, 宣扬伊斯兰的毛拉是怪物, 只知道告诉人民要保持灵魂的纯洁, 而作为宣扬无阶级的共产主义也是怪物, 因为共产主义宣扬人没有灵魂。

宣扬没有灵魂的共产主义苏联攻进了阿富汗, 时间是1979年。作为知识份子的父亲带着阿米加要逃到巴基斯坦, 一路上混在一帮乱民当中, 走到一个关卡时, 一个苏军士兵查护照, 查完了就说要单独跟里面的一个年轻女子单独相处半小时。女子的丈夫哭着哀求, 希望他能想到自己的父母妻儿。知识分子的父亲站起来大声责问苏联士兵有没有羞耻感, 被称为没有灵魂的苏联战士则说战争已经让他没有了羞耻感。父亲要以自己的生命来捍卫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 来唤醒人的良知, 好在安拉没有让他用鲜血来洗刷同为人类要行使的暴行。然而就在父亲冒死站出的同时, 小小的阿米加居然伸出小手想拉住父亲让其不要多管闲事。

懂得明哲报身的阿米加来到了号称最讲究人权的美国, 过着优裕的生活, 继续追寻着当作家的梦想, 彷佛喀布尔不在他的经历中出现。只有老父亲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当发现给自己做医疗检查的医生居然来自俄罗斯时, 毫不客气地推开了他。可是命运是需要阿米加再次去了解他的祖国, 虽然他只想过好自己的优裕生活, 老婆孩子热炕头, 可是当年那个为他在喀布尔追风筝的兄弟在召唤着他去了解着他的祖国。

终于他再次踏进了阿富汗, 这个被塔利班控制的国度, 却发现到处都是杀戮, 人们不再友善, 连留不留胡子都没有了自由, 因为塔利班讲留胡子是遵从伊斯兰教的标志。阿米加看到了挂在树上被绞死的人, 孤儿院里缺胳膊少腿的孤儿, 还看到了一个在体育场里公开的审判。两个据说因为通奸被抓来的男女在体育场被塔利班以主的名义进行审判, 然后又以主的名义当场用石头轧死。记得圣经中有一章, 说是有一帮子人抓住了一个通奸的女子, 送到耶稣那里, 说是要依律以石头轧死, 耶稣说谁如果没有犯过错谁就可以向通奸的女子扔石头, 结果没有人能扔石头, 所有的人都犯过错。耶稣走到女子旁边跟她讲, 我没有犯过错, 但是我宽恕你。然而塔利班呢, 他们有犯过错吗?他们是没有犯过错的吗?谁赋予了他们审判执行的权力?

阿米加找到了哈桑的孩子, 哈桑的孩子索拉被少年时老是欺负他们的另一个大孩子乌里夫收留, 当阿米加告诉已经成为塔利班大官的乌里夫他要收留索拉并把他带到美国时, 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乌里夫责问阿米加为阿富汗这个国家做了什么, 为什么不呆在自己的国家服务自己的人民, 也许一心只想过好自己体面尊严日子, 一心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阿米加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可是乌里夫告诉他, 塔利班解放统一了阿富汗, 正是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赶走了苏联侵略者。他们赶走了共产主义侵略者, 有功于这个国家和人民, 但是他们带来了是更严格的毛拉, 这个是否是喀布尔人民所想要的呢?

以前跟在美国读书的一位友人一谈到诸如主权与人权, 内部自决与外来干预, 付出与回报, 国家的意义与核心等问题, 没有哪一次不争论。友人无疑是接受西方文化观点, 主张尊重最基本的人权, 如果这个国家无法保证自己人民的幸福, 统治者胡作非为, 就如同萨达姆一样凡是顺他者昌逆他者亡的, 这样的领导者是否该由美英领导的联军来把他干掉呢?按照中国政府的观点, 应该由伊拉克人民自行决定, 如民主选举或是武装推翻, 外来势力不得干涉。如在阿富汗这个国家, 我们反对苏联入侵, 支持塔利班抗击苏联侵略, 可是在后面我们又如何又要反对西方军队攻打塔利班, 成立以西方系统为核心的新政府。友人会说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指标来衡量, 有一个普遍的人类法则需要尊重, 比如尊重生命, 善待同类, 给与自由与民主, 统治者的最大义务和工作是保证百姓能像阿米加一样过着优裕安全的小生活, 能尽可能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苏联入侵人民受侮辱和损害, 塔利班把他赶走是对的, 但是塔利班却让人民杀戮和受禁锢同样不能让许多个阿米加存在, 所以也是不好的。

我们再换位思考一下, 塔利班就一定是想人民互相残杀吗?如果想人民自相残杀, 他又何苦费那么多年岁月和苏联远征军打个不眠不休, 在体育场中审判通奸者的塔利班也是在宣称希望这个国家能政治清明、国泰民和, 可是或许我们无法看到也无法理解到。或许他们看到的首先是国家的尊严和地位, 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百姓不能安稳地过自己的小儿子, 不能自由地在喀布尔的街头放风筝…这样基本的人权不在他们的视野里。

什么是基本的人性, 心理学里有一些基本的诠释, 完全从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进行研究, 动物性多于社会性。那么什么是基本的人权, 世界三大宗教和古往今来的哲学家能达成一致吗?共产主义者有自己的理解, 毛拉有自己的见解, 只喜欢做自己的阿米加也有自己的想法, 谁要去说服谁?谁又能说服谁?这就是问题!

追风筝的人 篇3

高三是个又大又丑的风筝,恨不得马上扔了它

该以怎样的姿态去演绎高三?一直以为是坐在书堆里,在散发着油墨纸香的试卷中奋笔疾书。

该以怎样的语言去诠释高三?她是父母眼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是青春押上的最好的赌注。

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高三?把它作为一个与梦想的连接线,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

在每个孩子心中,都藏匿着一个或大或小的梦想,却都以冲破高考为起点蓄势待发。看着发下来的白花花的试卷,想到也许这些试卷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个未知的城市,于是便一张张的抓过来做,不知疲倦。

甚至有时候好奇心打败了高考的紧迫感,想要快点高考,然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未来是什么样子。

即使有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着窗外的天空,也感觉天空蕴育着我们的未来,恨不得让浮云飘得更快。

风筝,真的要放飞吗?

你以为世界是美好的,于是你选择了旅行。

你以为城市的那一边是繁华的,所以你用你弥足珍贵的仅一次的青春去换那一次逃亡。

你以为你的想法都是正确的,所以你孤注一掷。

你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书上说,高考不是终点,不是起点,而是转折点,是告别青春走向成熟的转折点。

爸妈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

这么多十字路口,我们会迷失方向吗?

他们只知道告诫我们要珍惜走好的每一步,抓住每一次机遇,可他们不知道,高考啃噬的是一个人的青春,覆盖的是一个人的孤单。教室里没有欢声笑语,只有眉头紧锁,作文中没有满纸的呐喊,只有正义的呼唤。

那段时光,青春年华被白花花的试卷掩埋,于是我们想把那些纷纷扰扰的笑容、唯唯诺诺的心事、熙熙攘攘的回声,用最质朴清晰的样子纂刻在生命中最柔软的地方,所以我们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高考、等待长大的少年时代,等待可以骄傲地拥有一份记忆。

当风筝放飞的那一刻,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年华。

风筝在我的视线里飞

高考结束后,我才感觉到我的生命像失去了什么,我才感觉我是一个很贪婪的人,想着把生命中的一切握在手中,我才发现自己是个很可怜的人,拥有时不懂珍惜,失去后追悔莫及。

想着当时我们都说高考后会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走过草原、踏过河流,面对大海许下我们一成不变的诺言。

可是后来又怎么样了呢?我们抽空跑到校园的窗台上看曾经的风景,会踩着长满青草的操场上寻觅我们昨日的脚印,在那面墙壁上刻下我们的名字,告诉自己时光悠悠、岁月更迭,我们曾来过。

曾经一直天真地告诉自己还年轻,那么安逸地享受着这一切,挥霍着这一切,可却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

是谁曾说过,当一个人开始怀念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变老了?

记忆的灰尘越堆越厚,碎片蔓延到摇晃的风铃,挥霍后的难过、清晰的忧伤,都成了年华里丰盛的丰美水草。青春逝去迅疾,在忽明忽暗的时光疆域里,风行大地,一扫而过。

追风筝的人

我们留下了什么,用来在岁月的年轮上标记出我们曾经的宽度?

我们刻下了什么,用来在人生的皮尺上,丈量出那些年华长度?

留下了花前的笑容,留下了雨后的争吵,留下了试卷上隽秀的字迹,留下了一段跌宕起伏的故事。

在树上刻下了的名字,刻下了你的话语,刻下了那个男孩干净的笑容,刻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多想再次拥有曾经的笑脸,多想再看一次那一季的花开花落。只可惜指缝太宽,时间太瘦,抓不住的年华散落了一地。

我闭上眼,从这一刻起倒数时光,回忆高考以前的日子,回忆那段欲说还休的成长。

曾经我和小D经常在晚自习的时候偷偷写纸条、说小话,说我们的爱恨情仇。

曾经,我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人默默地在文学道路上走了几年。

曾经我会因为挨了老师的嘲笑,自己在雨里走了很久,然后骂自己无能。

可是现在,我们我们却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即使手机网络也无法将我们联结在一起,我也不会那么傻地把别人的话当成一切。

刻下名字的围墙,写满字迹的试卷,藏在数学书下的杂志,都被时光的巨浪拍打成标本。

我睁开眼,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原来有些人,一别即是天涯。有些画面,逝去便不再出现,即使上穷碧落下黄泉又怎样?即使让恒久的思念围地球三千万圈又怎样?

一切终究不会改变!该走的不会停留!

我想做那十放风筝的人

或许我们的存在只能像植物一样,靠着白天的阳光而存活,而不是靠着昨夜的星光。

有些东西的珍贵,就在于那上面有我们一生不变的指纹和永存心底的记忆。

而生命不可能回还,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经历过的每一寸阳光,都是生命的意义。

如果一定要接受,就用心好好经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段相遇。

如果一定要放手,就用心铭记曾经的那段岁月,用回忆写一个关于你和我的故事。

所谓人生的意义,取决于遇见谁。

在高考灰暗的时光里,不管遇上长相一致的试卷,还是唯美的陌上花开,都要努力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那些奋斗,那些汗水,那些心情,在关于高考的岁月里,正一点一点地把我们的青春变得不可复制、独一无二。

遇见谁、珍惜谁、走过谁、放开谁。我不想做那个追风筝的人,遇见谁、放开谁。

我想做那个放风筝的人,当你在我手中的时候,我会牢牢的抓住你。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4

故事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成长的经历,哈桑崇拜阿米尔,是因为有知识的淋浇,令阿米尔能读字讲故事,让本来沉默的哈桑产生了好奇,更加让他们的友情增添几分。不久,因一场风筝比赛,阿米尔做出了一生让他自己后悔的决定。阿富汗政变,前苏联占领阿富汗,阿米尔与父亲逃亡美国,阿米尔始终不能忘怀那件事而原谅自己,然而踏上了故乡的路,为好友尽最后一份力,寻找那个当初的自己。

文中的哈桑,是一位正直善良的淳朴孩子,当阿米尔受委屈时,他总是出头的.那个,挺身而出的他不怕为难自己的一切事情。他们一起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智勇互补,哈桑对阿米尔依然十分忠心。在那场风筝比赛,阿米尔与哈桑合力赢得比赛,但当哈桑取回风筝时,却遇到那群因保护阿米尔少爷而曾经得罪的人,并受到了不少侮辱,但他没有责怪阿米尔少爷。故事的后来,阿米尔对哈桑变得冷谈,更是不惜将哈桑逼走。哈桑内心充满对好友阿米尔的失望与不解。

哈桑作为阿米尔的朋友,把他与自己的一生捆绑在一起,无论如何也不让自己的朋友有事,无条件地为朋友付出,不管是面对凶恶无穷的流氓,还是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哈桑鼓起勇气拿着弹弓来保护自己敬爱的阿米尔少爷,甚至令自己陷入危机。他的一生都在怀念过去那些美好的时光,直到他到生命的终点。

文章讲述的不仅是友情,还有背叛后的救赎,阿米尔内心产生了对哈桑的深深内疚,想要弥补自己的错误,因此不惜生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索拉博身上有太多哈桑的影子,也让阿米尔感到对回忆的思念与后悔。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5

当我看到阿米尔舍命从暴政下救走哈桑的独子、自己的侄儿索拉博时,我明晰了“风筝”的涵义,一种感动像在我面前豁然打开一个光明粲然的世界,内心的牺牲崇拜被再次引燃,有了为一个人牺牲的精神,我想这也是一种快乐。

“风筝”象征着皎皎易污的纯洁和需要努力追寻的美好,美好在我们这个一切都商品化了的时代还能有她的地位吗?那远方的美好还是不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

透过此书,我仿佛面对着内心,那里和书中人物一样隐藏着二元共生的光明与黑暗、勇气与懦弱,但我不再怀疑,我最终仍要像哈桑一样拼尽全力地向人间呼喊:“为你,千千万万遍。”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篇6

我是听舍友介绍而读的这本书的。翻开书读了几页,我就被故事情节吸引了。

儿时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又多彩的,儿时的我们是不成熟的,以至于总会做一些不

成熟的事情,或伤害了朋友,或伤害了自己。最后要用一生的时间与情感去弥补。

阿米尔的童年充满了欢笑,也充满了痛苦。斗风筝大赛是阿米尔和哈桑童年

记忆中最快乐的事情!为了在风筝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得到爸爸的肯定,阿米尔

和哈桑花了很大功夫制作了一只优秀的风筝。得到爸爸的肯定在阿米尔的心里是

多么的重要!他们终于取得了胜利,还有放风筝时被金属线割得满是伤的手,和

成功追到的胜利的风筝。这只风筝承载的是爸爸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哈桑和阿米

尔友情的见证。可是明显地在阿米尔的心里前者超越了后者。当哈桑不顾一切地

要把风筝拿回而遭到暴力的时候,阿米尔并没有战胜心中的怯懦,他只是不敢。

如果他去帮助哈桑,结局会不一样,可是如果有这个如果的话,那么这本书可能

就不会成型了。因为战胜不了内心对自己的谴责,阿米尔终于赶走了哈桑。还是

孩子的他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只知道哈桑走了自己可能会好过一点,心里不会

受到谴责。中年的阿米尔得知哈桑的消息后不顾一切地去寻找,即使只是找到他的孩子。他也要把自己对哈桑的亏欠补给孩子。终于在解救索拉博的时候,这次

阿米尔没有怯弱和退缩,即使自己打不过那个恶霸,他也要无畏地面对,这次是

非常从容的,没有怨言的。那是为了对自己心灵的救赎。还记得小的时候哈桑对

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他知道阿米尔没有帮助

他,可是他不怪他,他仍然兑现着自己的诺言。“为你,千千万万遍!”,到最后都是因为他们的友谊和童年的回忆而死!

马克思曾说: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

忠实去巩固它。哈桑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西塞罗也说:朋友一直都是我们的另

一半。所以直到最后阿米尔都在努力地救赎,为了自己的另一半。

也许结局不是完美的,还伴些苦涩与酸楚。当阿米尔再次放起风筝,努力的去追风筝的时候,索拉博的嘴角微微地上扬了。这应该是阿米尔最欣慰的事吧。

即使为了这他又被割伤了手,但是生活就是这样,想得到什么就必须牺牲些什么。

即使是为了彼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是他从哈桑哪里明白的。这应该是最

好的结局,对阿米尔,对索拉博,对哈桑。

作者犀利的手笔描述了一个接近真实的故事,让人读起来如此的有画面感。

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的扪胸自问。有时候犯了

《追风筝的人》读书有感 篇7

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 通常描述人物经历挫折与痛苦之后, 在身体和心理上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历程。成长小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因为成长是个人必经的生活阶段。在成长过程中, 主人公对自己、社会和世界得到新的认识。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首先,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从阿富汗童年生活到美国成年生活的成长历程。其次, 小说描述了阿米尔内心的冲突和成长的煎熬。此外, 小说又遵循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情感模式, 即从无知—诱惑—离家—迷惑—痛苦—失去天真—顿悟—对生命和身份的坦然。本文将分别从成长小说的内容、人物和结构方面论述《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因素。

一、内容方面

成长小说通常是作者们早期作品之一,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夹杂着自己的早期生活经历, 这也使得小说更加真实。在《追风筝的人》中也不难发现主人公的生活来源于作者的童年记忆。首先, 小说的背景在阿富汗, 这也是作者的故乡。小说里作者完整地描述了阿富汗的城市、人民、种族及宗教等。其次, 主人公和作者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都极其相似。再次, 主人公和作者的生活经历也很相似, 小说中的阿米尔的童年生活几乎和胡塞尼是一模一样的。此外, 小说中的一些人物从作者的真实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

在成长小说中, 对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转变过程的描述是很必要的。根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追风筝的人》可以被分成五个部分:快乐的童年、追风筝比赛、流放美国、发现真理和在美国的新生活。这五个部分对应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分别是:天真无邪、遇到困难、困惑、震惊和成长。在经历了这些情感变化后, 主人公阿米尔逐步完成了他的成长之旅。

二、人物方面

在成长小说中, 有很多人物对主人公的成长有着重大的意义。一部分是正面人物, 他们像指南针般引导着主人公走向正确的道路。另一部分是负面人物, 他们试图把主人公领向歧途。还有一部分人物, 他们鉴证了主人公的成长, 陪伴左右。

拉辛汗对于阿米尔来说像一位父亲又像一位朋友, 他是阿米尔成长中的正面人物。母亲去世后, 阿米尔渴望父爱却受到父亲的冷落, 是拉辛汗支持和鼓励阿米尔做他喜欢的事。作为一个父亲形象, 拉辛汗始终伴随着阿米尔的成长。在阿米尔犯错迷茫时, 拉辛汗总是试图带领阿米尔回到正确的方向, 打开心结。

阿塞夫则是小说中的负面人物, 罪恶的代言人。阿塞夫生性残暴, 冷酷无情, 总是欺负阿米尔和哈桑。残忍的阿塞夫在阿米尔的成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正是因为他, 阿米尔犯错离开哈桑, 一直生活在内疚不安中。也正是由于这些磨难, 让阿米尔更好的认清自己, 学会在磨难中成长。

说到阿米尔的成长, 不得不提到哈桑。哈桑和阿米尔一起长大, 形影不离。但是哈桑经常遭受种族歧视, 他是一个勇敢的男孩。在别人欺负阿米尔时, 哈桑总会站出来保护他。哈桑很忠诚, 当他知道自己偷东西是被陷害时, 并没有出卖主人, 而是自己默默背负。在风筝比赛中, 哈桑用尽全力追逐风筝, 因为风筝对于阿米尔来说很重要。正如哈桑所说:“为你, 千千万万遍。”

三、结构方面

成长小说的结局通常是开放性的。小说完整描述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但是关于主人公的未来生活和命运, 却没有留给读者一个明确的结局。这样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在《追风筝的人》中, 阿米尔通过行动赎罪。曾经哈桑为阿米尔放风筝, 现在阿米尔为哈桑的儿子放风筝。阿米尔变成了一个负责的男人。但是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阿米尔和索拉博未来的生活。成长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没有终点。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带有很多自传成分的小说, 作者使用了第一人称视角去写作, 这也是成长小说的特点。“我”是小说的主角, 以“我”的视角去讲述“我”的故事。这会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自然, 带领读者一步步经历主人公的成长。此外, 第一人称视角也拉进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使得作品影响深远。

意向, 也是成长小说结构方面的一大特点。不难看出, 作者在文中应用了众多意向去阐释主题。“风筝”是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意向。风筝不仅仅出现在题目中, 而且故事因风筝而起, 又以风筝结束。风筝是阿米尔和哈桑的感情纽带。它象征了美好的友谊和天真的童年;它象征了感情的背叛和成长的痛楚;它象征了勇气、责任和成长。

四、结语

无论是从内容、人物还是结构方面, 《追风筝的人》都符合成长小说的基本特征。这是一部令人动容的小说, 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应该有个属于自己的风筝, 它是亲情。友情爱情, 又是正直善良诚实。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塞尼.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追风筝的人》赏析 篇8

故事梗概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场风筝比赛后,在追回他们赢来的风筝时,阿米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好友哈桑被残忍地欺辱,却始终没有勇气走上去救他。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十几年过去了,阿米尔终于因为心中的愧疚,再次回到了那个动乱的地方,希望能为好友哈桑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哈桑和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忠实的哈桑因保卫阿米尔的家而被打死,而哈桑的儿子也落入了塔利班的魔爪,儿时的噩梦再度在哈桑的儿子身上重演。此时的阿米尔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的第一步,历经磨难最终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灵魂得到了救赎。

精彩段落

本段落是关于小主人阿米尔少爷与仆人哈桑童年的描述,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及哈桑的憨厚、纯朴、聪明和对小主人的忠心。

After school,Hassan and I met up,grabbed1 a book,and trotted2 up a bowl-shaped hill just north of my father’s property in Wazir Akbar Khan. There was an old abandoned cemetery3 atop the hill with rows of unmarked headstones and tangles4 of brushwood clogging5 the aisles6. Seasons of rain and snow had turned the Iron Gate rusty7 and left the cemetery’s low white stone walls in decay8. There was a pomegranate9 tree near the entrance to the cemetery. One summer day,I used one of Ali’s kitchen knives to carve our names on it:“Amir and Hassan,the sultans10 of Kabul.” Those words made it formal: the tree was ours. After school,Hassan and I climbed its branches and snatched its bloodred pomegranates. After we’d eaten the fruit and wiped our hands on the grass,I would read to Hassan.

Sitting cross-legged,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Hassan absently plucked11 blades of grass from the ground as I read him stories he couldn’t read for himself. That Hassan would grow up illiterate12 like Ali and most Hazaras had been decided the minute he had been born,perhaps even the moment he had been conceived13 in Sanaubar’s unwelcoming womb14—after all,what use did a servant have for the written word? But despite his illiteracy,or maybe because of it,Hassan was drawn to the mystery of words,seduced15 by a secret world forbidden to him. I read him poems and stories,sometimes riddles—though I stopped reading those when I saw he was far better at solving them than I was. So I read him unchallenging things,like the misadventures of the bumbling16 Mullah Nasruddin and his donkey. We sat for hours under that tree,sat there until the sun faded in the west,and still Hassan insisted we had enough daylight for one more story,one more chapter.

My favorite part of reading to Hassan was when we came across a big word that he didn’t know. I’d tease him,expose his ignorance17. One time,I was reading him a Mullah Nasruddin story and he stopped me. “What does that word mean?”

“Which one?”

“Imbecile.”

“You don’t know what it means?” I said,grinning18.

“Nay,Amir agha.”

“But it’s such a common word!”

“Still,I don’t know it.” If he felt the sting19 of my tease20,his smiling face didn’t show it.

“Well,everyone in my school knows what it means,” I said. “Let’s see. ‘Imbecile21.’ It means smart,intelligent. I’ll use it in a sentence for you. ‘When it comes to words,Hassan is an imbecile.’”

“Aaah,” he said,nodding.

I would always feel guilty about it later. So I’d try to make up for it by giving him one of my old shirts or a broken toy. I would tell myself that was amends22 enough for a harmless prank23.

Notes:

1. grab v. (匆匆地)取或拿

2. trot v. 小步快跑

3. cemetery n.(非教堂的)墓地,公墓

4. tangle n. 乱作一团

5. clog v. 阻塞

6. aisle n. 通道,走道

7. rusty adj. 生锈的

8. decay n. 衰退的状态

9. pomegranate n. 石榴树

10. sultan n. 苏丹(某些穆斯林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11. pluck v. 采;拔除

12. illiterate adj. 文盲的,无知的

13. conceive v. 怀孕

14. womb n. 子宫

15. seduce v. 引诱;怂恿

16. bumbling v. 说话含糊,语无伦次地说

17. ignorance n. 无知

18. grin vi. 露齿而笑

19. sting n. 刺痛;讽刺

20. tease n. 戏弄

21. imbecile adj. 愚蠢的,傻的

22. amends n. 赔偿

23. prank n.开玩笑;恶作剧;戏谑

重要短语

1. meet up 约见;会见;见面

例: We met up at the su permarket yesterday. 昨天我们在超级市场偶然相遇。

2. leave... in decay 使……处于衰败的状态;使……摇摇欲坠

例: The garden was left in decay and full of weeds. 花园衰败,长满了野草。

3. the minute一……就…… (= the moment = as soon as)

例: I want to see him the minute he arrives. 他一来到我就要见他。

4. after all 毕竟;别忘了

例: I’ll have to go to my aunt’s funeral. She was my own flesh and blood after all. 我得参加我姑姑的葬礼,毕竟她是我的亲人。

5. be far better at 比……更擅长……

例: My brother is far better at maths than me. 我的弟弟比我更擅长数学。

6. come across(偶然)遇见

例: How nice it is to have come across my old college roommate in town today. 今天能在城里见到我大学时的室友真是太棒了。

7. make up for 弥补

例: Pay increases will not always make up for poor working conditions. 工资的增长并不总能够弥补恶劣的工作环境的不足。

重点句型

1. Sitting cross-legged,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Hassan absently plucked blades of grass from the ground as I read him stories he couldn’t read for himself. 哈桑盘腿坐着,阳光和石榴叶的阴影在他脸上翩翩起舞。我念那些他看不懂的故事给他听,而他则心不在焉地摘着地上杂草的叶片。

句中的sunlight and shadows of pomegranate leaves dancing on his face为独立主格结构作状语。该结构由“名词+分词/不定式/形容词/介词短语等”构成,通常在句中作状语。

例:(1) The children went home from the grammar school,their lessons finished for the day. 当天的作业完成后,孩子们从文法学校回家了。

(2) Weather permitting; we shall play the match tomorrow. 明天假设天气好,我们就进行比赛。

(3) So many people to help him,he is sure to succeed. 有如此多的人来帮他,他一定会成功。

(4) He sat in the front row,his mouth half open. 他坐在前排,嘴半开着。

(5) The soldiers dashed in,rifle in hand. 士兵们端着枪冲了进来。

2. We sat for hours under that tree,sat there until the sun faded in the west,and still Has-san insisted we had enough day-light for one more story,one more chapter. 我们在树下一坐就是几个钟头,直到太阳在西边黯淡下去,哈桑还会说,天还足够亮堂,我们还可以多念一个故事、多读一章。

通常,insist接宾语从句时要考虑两种情况。当insist为“坚持要求”时,用虚拟语气,从句动词用(should+) v 形式;当insist为“坚持认为”时,则用陈述语气。

例:(1) Mike insisted that his brother had never stolen anything. 迈克认为他的弟弟没偷任何东西。

(2) The young man insisted he was innocent,and that he should be set free at once. 这个年轻人坚持认为自己是清白的,坚持要求立即被释放。

3. When it comes to words,Hassan is an imbecile. 在读书识字方面,哈桑够昧。

when/whenever it comes to...(当涉及到……时,当谈到……时) 是固定句式,to为介词。

例:(1) Most of us know we should cut down on fat,but knowing such things isn’t much help when it comes to shopping and eating. 我们多数人都知道应减少脂肪的摄入,但当买东西或吃东西时这些常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2) Doing your homework is a sure way to improve your test scores,an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when it comes to classroom tests.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篇9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由于时间的问题,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陆陆续续看完的,而今天周六,便抽了一天地时间看完了后半部分。锁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任何人的打扰,于是一直沉浸在故事里,至动情处,或感动,或惋惜,或悲伤,几度泪盈满框,甚至哽咽的喘不上气。在索拉博自杀的那个情节,我瞬时捶胸顿足,没有刀光剑影,却可以把一个人伤那么深,那是摧毁了一个人对未来的所有希望,我恨作者怎么可以写的那么残忍。千万别去辜负对一个孩子的承诺。它比任何瓷器都脆弱且难以修补,索性故事的结果还是给我读者希望,可能风筝是帮助阿米尔和索拉博再次取得信任的线。

这个的背景是我从不曾了解的一个国家,关于这个国家所经历的所有战乱和动荡,或许我都一无所知。但是却非常享受按着这个故事轨迹所经历的这场难忘的旅途。当生活安宁时,作者描写的笔触细腻而美好,能把人拉回一个纯真无邪的童年时代,而如果一个人的童年真的纯净的像蒸馏水,似乎太过理想,谁的童年没有几个难以启齿的略显卑劣的小秘密,阿米尔的童年时胆小懦弱的,于是一直在寻找自我救赎的机会,再次成为好人的计划。一步一步,终成为一个为别人、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而哈桑,这个天生善良正直诚实勇敢的人,他的高尚品质那么值得尊敬,忠诚的坚不可摧。这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从卑劣终实现自我救赎,一个终其一生固守着他的崇高品质。但是,哈桑对阿米尔说过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终是最触动人心灵的品质,义无反顾的奉献,人性的崇高,才是着人间最美好的体验吧。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想 篇10

情谊:

“我”和哈桑是从小在一起玩耍的,他是仆人,“我”是主人。但是“我”和他之间同时也是最要好的朋友。“我”经常取笑他,经常拿他的短处来博得快乐,哈桑却丝毫没有不快,依然对“我”忠心耿耿,哈桑一直都是“我”的护卫一样,在“我”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着“我”的安全。但是,“我”却没有在他危险的时候,保护哈桑的安全,“我”背叛了他,一条灵魂上的犯罪就此开始。

背叛:

哈桑被阿塞夫欺凌的时候,“我”却因为害怕,而不敢去保护他。甚至后来还诬陷哈桑头“我”的手表,逼着他和阿里离去,就因为“我”的懦弱,读后感.害了一个对“我”如此忠诚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犯罪。这一条罪伴随了“我”几十年。直到“我”结婚之后,收到来自父亲好友拉辛汗的电话: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是一条救赎的道路,它可以救赎“我”之前所犯下的罪。

救赎:

“我”从拉辛汗口中得知了哈桑竟然是“我”父亲的私生子,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到那时哈桑已经死去,“我”得知他有个儿子,于是只能千里迢迢去寻找他的儿子。“我”在哈桑身上犯的罪只能在他儿子身上救赎。

后记:

《追风筝的人》人物形象对比 篇11

关键词:人物形象;对比

胡赛尼喜欢也善于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曾说自己的“创作总是以非常个人的地方为起点,描写人类之间的一些关系。”①《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塑造了一组一组的人物,通过人物之间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内涵。

一、纵向对比

1.“飓风先生”和阿米尔

“飓风先生”在小说文本中未出现过真实的名字,都是以“阿米尔的父亲”这个身份出场。一方面体现了他对阿米尔一生的影响力,一方面也体现了阿米尔期望对父亲独占的心理。(1)他是典型的普什图人,身材高大,孔武有力,他敢赤手空拳与黑熊搏斗,黑色的眼珠会瞪得“让魔鬼跪地求饶”。他事业有成,是喀布尔屈指可数的巨贾。他是一位仁慈、善良、充满正义的人,也是一个充满傲气、暴躁、甚至是自以为是的人。他随心所欲地打造他身边的世界,眼里只有黑和白,但他只相信他自己认定的是非黑白。

阿米尔是个生性敏感、身体孱弱、性格文静甚至懦弱的孩子。不止一次,爸爸只用几个字或不耐烦的叹气就能刺痛他幼小的心灵。由于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便更加珍视父爱。他为爸爸自豪,可爸爸却不为他骄傲。他没办法踢好足球,连一个热情的观众都当得心不在焉,甚至会被比武竞赛的血腥场面吓得放声大哭。他是自私的,他希望爸爸全属于他一人。他恨爸爸建造的恤孤院里面的孩子,他嫉妒哈桑,他甚至希望自己变成可怜的人,身患残疾,或者遭遇危险,这样乞换来爸爸的怜悯。

阿米尔和爸爸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却各自生活在各自的区域。父子迥然不同的性格造成了两人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儿子孱弱文静,爸爸霸气十足;儿子热衷诗文,爸爸崇尚竞技。爸爸背叛了阿里,背负了罪孽;儿子背判了哈桑,承受着痛苦;然而,在背叛的罪行发生后所导致的,飓风先生是用他真正的善行、高尚的品格去赎罪,虽然他仍然一生痛苦;阿米尔却是苛求自己,忍受灵魂的煎熬与折磨,不得安生,最终逃不过良心的惩罚,回到故乡去赎罪,得到了宽恕。父子的命运出奇地相似。

2.阿里和哈桑

阿里是哈扎拉人,有典型的蒙古人种外貌。他的半边脸罹患先天麻痹,无法微笑,总是一副阴骘的脸色。他得过小儿麻痹症,右腿萎缩,走路一瘸一拐,蹒跚前进。正因为如此,阿里常常遭受孩子们的嘲笑为“吃人的巴巴鲁”。也因为如此,在后来哈扎拉贾特,阿里踩到地雷被炸死。

哈桑骨架瘦小,理着平头,脸庞浑圆,耳朵长得较低,鼻子大而扁平,肉乎乎的、突出的下巴,像是木头刻成的中国娃娃,永远燃烧着微笑的兔唇。他也躲不过被人讥讽的命运,因为宗教,因为身世。他跟阿里一样,都是卡西莫多式的人物。

作为父子,他们相亲相爱;作为仆人,他们积极生活。哈桑会在门廊边熨衣服边唱古老的哈扎拉歌谣。阿里也会哼哼几句。他们都忠诚地对待自己的主人,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主人;他们都很宽容,受到天大的委屈也没有丝毫抗辩。然而,父子都遭到了自己最信任的最好的朋友的背叛。

二、横向对比

1.“飓风先生”和拉辛汗

拉辛汗在小说中是个超然物外却又混迹人世中的智者的形象。他是有血有肉,温情仁慈,他知道一切秘密、罪孽与负疚。作为其他人的好朋友,替他们每个人保守秘密,并且终于想办法帮他们各自赎罪。他有胆有识,事业有成,最能识破人心。他给阿米尔的温暖和爱比阿米尔的爸爸给的还多:他用“亲爱的”来称呼阿米尔;欣赏阿米尔的故事;赞美阿米尔的创作;给阿米尔讲自己的故事;送阿米尔最有价值的生日礼物;引导阿米尔认识自己的错误,走上成为好人的路。在阿米尔很小的时候,阿米尔在爸爸的怀里,手里却抓着拉辛汗的小指头。拉辛汗是阿米尔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导师式的父亲。

飓风先生作为阿米尔的爸爸,平时很少跟阿米尔说话,更别说身体接触了。他内心深处责备自己对阿里的背叛和对哈桑的不公。又由于阿米尔的文弱气质而深表厌恶,忽略儿子的感受,流露出令儿子伤心的失望神色。他并不是不爱,只是爱与恨交织,焦灼痛苦。飓风先生是个“被撕成两半的男人”,一面为了家族荣誉和自己的威名,他无法承认自己与仆人妻子有苟且之事还诞下一个哈扎拉血统的儿子,不得不忍受相见不能相认的痛苦;另一面又对自己名正言顺的儿子的孱弱无能恨铁不成钢。他想做一位好爸爸,可是他又没办法做一位好爸爸。他是一位严厉的、暴君般的父亲。

2.“飓风先生”和阿里

阿里是阿米尔的爷爷收养的哈扎拉夫妇的遗孤。阿里和飓风先生一起长大,他们小时候也是玩伴,就像阿米尔和哈桑共同长大那样。飓风先生从来没有提到阿里是他的朋友,就像阿米尔也从来没有认为自己与哈桑是朋友一样。飓风先生和阿米尔一样,是恶作剧的设计师;阿里也跟哈桑一样,扮演可怜的苦工的角色。两对父子一样被宗教、被历史无情地划为了两个等级,生活在两个世界。

作为父亲,飓风先生和阿里迥然不同。阿里既不是高高在上的严厉父亲,也不是精神导师父亲,而是一个充满慈爱、略显懦弱的平民父亲。(2)他丑陋的相貌和他的温情满怀形成了强烈对比。为了安慰儿子,他谎称夜里恐怖的枪声是“猎杀野鸭”;为了平复儿子的惊恐,他将儿子抱紧,轻轻地抚摸;每次儿子外出,他总是要祈祷;当儿子受到伤害,他表示关怀,给予安慰。哈桑永远是阿里的好宝贝,是阿里最疼爱的人。

飓风先生却是一位严厉的父亲,他很少对和阿米尔讲话,也不做亲密的动作,只有一贯的否定。他对于儿子的孱弱深恶痛绝,让儿子在家的日子像孤魂野鬼一般。这使儿子感到得到爸爸的爱只是甜蜜的幻想。

所以我们不得不说,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身心健康程度和在无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差别是很大的。哈桑和阿米尔一样,都没有母爱,可是阿里和飓风先生对待孩子的风格迥异,孩子的性格当然也有很大差异了。

3.“飓风先生”和塔赫里将军

到美国之后,当飓风先生找到一个加油站的工作后,他就把食物券还给了移民资格审核官。他拒绝施舍,他有强烈的自尊心,虽然日子很辛苦,得了溃疡,潮湿的天气手腕会痛,手变得粗糙、肮脏且长满老茧,可他不愿过屈辱的用食物券支付的日子。他胡子变灰了,鬓边的头发减少了,可他依然乐善好施,豁达开朗。在儿子考上大学之后,他带着儿子上酒吧喝酒,请所有人一起喝,以表庆祝。后来,他开始了在跳蚤市场的生意,勤勤勉勉地做事。他有真正的傲骨,得知医生是俄国佬,他宁愿病死也不找他医治。他把自己打扮好了正式地向塔赫里家提亲,至死,他也保持着自己一生的骄傲的气质。

塔赫里将军却是个道貌岸然的懒虫。他来到美国之后还没工作过,囿于自己将军的身份,他宁愿用政府签发的支票去换现金,也不愿自贬身份,去干那些与地位不配的活儿。至于后来在跳蚤市场做生意,在他看来只是个爱好,妻子和女儿守摊子,自己可以穿着一身将军的派头,大腹便便地随意跟熟人聊天。他只一心相信,制造有一天阿富汗会解放,君主制会恢复,而当权者会再次征召他服役。所以他每天穿上那身灰色套装,捂着怀表,等待时来运转。

4.阿米尔和哈桑

阿米尔和哈桑是喝同样的乳汁长大的,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阿米尔的母亲因为生他难产而死,哈桑的母亲则在儿子降临人世未满七日就跟着一群江湖艺人跑了。他们在同一个院子里的同一片草坪上迈出第一步。在同一个屋檐下说出是第一个字。阿米尔说的是——“爸爸”,哈桑说的是——“阿米尔”。诞生之初的话,决定了他们各自一生的追求。阿米尔为博得父亲的疼爱不惜一切,而哈桑则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地付出。

哈桑从未拒绝过阿米尔任何事情,虽然常常受到捉弄,也从不告发。“每当日落西山,玩了一天的哈桑和我就分开了。我穿过那片蔷薇,回到爸爸的广厦去;哈桑则回到他的寒庐。”上学那些年,阿米尔是被伺候的人,懒懒散散地起床,吃早餐,坐爸爸的车上学;哈桑则是侍者,早起做早餐,替少爷收拾床铺,擦鞋,熨衣服,放好课本铅笔,干杂活儿。只因为一个是少爷,一个是仆人;一个是普什图人,一个是哈扎拉人;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

哈桑很聪明,他解谜语的本领远超过阿米尔;他也十分好学,总是愿意听阿米尔读书、讲故事。而阿米尔仗着自己识字,就嘲弄哈桑的无知,讽刺、捉弄哈桑。即便如此,哈桑还是不露声色地笑着。最初,是哈桑发现了阿米尔的写作天赋,他俨然一位完美的听众。

哈桑善解人意,总是懂得在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事情。当阿米尔念自己的作品时,他大加赞赏;当生活烦闷时,他提出一些好玩的建议;当风筝比赛让阿米尔心浮气躁时,他巧妙地讲出一个梦境来安慰他。阿米尔对于哈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阿米尔对哈桑脑海盘桓的念头常常一无所知。哈桑明知阿米尔背叛了他,可还是一如既往地选择原谅。

哈桑至始至终都把阿米尔成为少爷。即便他遭受侮辱时阿米尔冷眼旁观,即便阿米尔卑鄙地陷害他把他和阿里赶出家门,即便最后他为了拉辛汗、为了保全老爷少爷的房子而回到了喀布尔,他也没有“鸠占鹊巢”,他依然顾虑少爷的想法,依然虔诚地爱着阿米尔。

哈桑没有太大的野心,他要的东西琐碎得不能称之为生日礼物,如果有一台电视机,他想把它放在画画的桌子上。他宁愿住自己的茅庐,并且觉得十分安适。这样纯洁的孩子,可爱中也有可悲的元素,他已经适应了这种卑微的处境和地位,翻身的机会连想也没想过。

我们可以说,阿米尔是哈桑最深的信仰。

5.阿米尔和索拉雅

阿米尔和索拉雅的对比,其实就是阿富汗男人和女人的对比。阿富汗人有双重标准,身为男性,可以占尽便宜。如果他去找她聊天,流言蜚语说的是她不知廉耻地舍不得他离开。索拉雅18岁的时候随一个男人私奔并同居了一个月,她仅犯过一次错,因此她一生都被人戳脊梁骨,说她是个不贞洁的坏女人;而她的一个表弟,晚上到酒吧鬼混,寻欢作乐,搞大女朋友的肚子,未婚生子,却没有人说半句闲话。

另外,面对自己的罪行,他们的表现也不一样。索拉雅是在结婚之前就坦诚地告诉阿米尔,她有这个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而阿米尔一开始却隐瞒了真相。直到后来他救出了索拉博之后才讲明了一切。索拉雅教自己的哈扎拉佣人读书识字;而阿米尔却愚弄哈桑,用晦涩的字眼取笑他。

阿米尔最终娶了索拉雅。因为他不是在古老的阿富汗传统中长大,所以阿米尔不会为这种对待女人的双重标准所动;另外,阿米尔从小受爸爸的影响,他总是先看到社会规范是否入情入理,才决定遵从还是拒绝。最重要的是,他自己也有过去,他知道悔恨莫及的感受,所以谅解。

《追风筝的人》中对比的使用,使得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主题表达更加生动,结构更加完整。对比让小说更具艺术美。(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注释:

①尚必武,刘爱萍译.卡勒德胡赛尼访谈记录[J].外国文学动态,2007,(5).

参考文献:

[1]何彬,王炯垚.为何背叛 缘何救赎——《追风筝的人》之阿米尔心理解析.宜宾学院学报,2013

[2]岳丽.《追风筝的人》中的父亲形象.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3

《追风筝的人》读书有感 篇12

关键词: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地域文化

一、前言

《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小说, 不了解阿富汗地域文化的读者看过小说之后会被小说中的几个故事情节所震惊或不解, 只有更加深入地了解阿富汗传统文化习俗才能使读者茅塞顿开。这也是本文探究《追风筝的人》的意义所在。

卡勒德 • 胡赛尼是具有伊斯兰教宗教背景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 该作品的写作背景也和阿富汗息息相关。在《追风筝的人》中,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讲述主人公阿米尔从在阿富汗童年时期对哈桑的背叛到移居美国后负罪的生活又重回故土赎罪的心路历程。

本书出版以后, 获得很大的成就和影响。在美国亚马逊文学畅销书中榜上有名。纽约时报的书评曾说过《追风筝的人》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悲悯残酷的故事, 但也告诉读者是爱能使人从悲悯残酷的现实中获得重生。小说中也从宏观上描写了阿富汗从君主制的末年到国内动荡革命再到苏联入侵的历史背景, 但那只是小说的一小部分。卡勒德 • 胡赛尼更想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 告诉读者阿富汗人民是如何在苦难中挣扎, 还将如何每天面对暴力的威胁。该作品进入国内市场以后, 许多专家学者以及文学爱好者也开始研究此作品的文学价值。纵观前者的研究成果, 更多的学者是把研究视角放在作品主题和人物分析上, 更多地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性救赎方面。如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28 卷第9 期的从《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 旨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救赎的主题。名作欣赏中略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形象, 作者试从人物分析角度来解读此作品。胡英歌的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母题, 运用成长理论分析主人公阿米尔的U型成长之路, 从而深刻地理解成长的本质和内涵。新西部中论《追风筝的人》中女性形象的蜕变。小说中具有伊斯兰教文化的元素如禁酒、风筝大赛、馕和抓饭饮食让读者进入了一个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殿堂, 这也是此小说所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是从阿富汗斗风筝的传统习俗、信仰独一神的婚姻习俗以及小说中无声的女性形象来探究该作品的地域文化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从新的角度来阅读这部小说, 拉近读者和阿富汗人民之间的距离。

二、斗风筝的传统风俗

《追风筝的人》在美国出版后, 一举成为畅销小说。读者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此书带领大家进入一个不同地域文化的世界。书中所描述的斗风筝的场面给人深刻印象。小说中以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成长之路为主线, 描写他们童年时期的风筝情结。作者在小说中描写道:“每到冬天, 首都喀布尔会有斗风筝的比赛。假如你是生活在首都喀布尔的男生, 斗风筝大赛绝对是冬季最高兴的事情。比赛头天晚上, 我总是难以入睡, 翻来覆去, 甚至坐起来往身上裹个被单坐到阳台上。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战前睡在战壕里的战士一样。在首都喀布尔, 斗风筝就像走向战场。”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习俗。书中描述了阿富汗人如何买风筝、做风筝、斗风筝和追风筝的具体过程。阿米尔和哈桑会积攒自己的零花钱到集市上去买风筝线、纸、胶水和竹子, 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自己去做风筝。除了自己做风筝以外, 阿富汗还有许多风筝店。阿米尔回忆父亲带着自己和哈桑到全城最有名的风筝店去买风筝。店主是视力不好的老人, 名叫塞弗。多年以后, 阿米尔仍然能够清晰地记着店主的名字, 可知阿富汗斗风筝传统习俗带给阿米尔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胡赛尼用大量的篇幅在小说中介绍阿富汗人斗风筝的点点滴滴, 可见作者对故土斗风筝传统习俗的热爱和怀念。买好风筝或者做好风筝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斗风筝。比赛从早上开始, 直到最后一只风筝在空中才算结束。有的时候比赛到了天黑也没有结束。书中描写道:“人们在人行道上, 在屋顶上, 为自家的孩子鼓劲加油。街道上满是风筝斗士, 手里的线时而猛拉、时而速放, 目不转睛地仰望天空, 力图占个好位置, 以便割断敌手的风筝线。”阿富汗斗风筝没有其他国家那种严格的规则。他们的规则很简单就是放飞自己的风筝, 割断对手的风筝线, 祝你好运。斗风筝比赛最后一个环节是追风筝。当比赛中的一方风筝线被其他参赛者割断后, 这只被割断的风筝就是自由的风筝, 也就出现了追风筝的人。如果有人能够追到最后一只被割断的风筝, 那是一种无上的荣耀。小说中描写到哈桑是见过最擅长于追风筝的人, 他好像有一种莫名的神奇力量能够知道风筝飘落的地方。

胡赛尼此部小说是在讲述自己童年时期在阿富汗的生活经历。书名为追风筝人, 有两种含义:一是作者对阿富汗斗风筝习俗的继承和发扬, 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到一个喜爱风筝比赛的阿富汗。第二种含义是以此书名来怀念童年时期的同伴哈桑。

三、信仰独一神的婚姻习俗

阿富汗的传统习俗是要信仰真主排斥其他, 这也影响了男女关系婚姻问题上。《古兰经》认为穆斯林不能同多神教徒婚配, 以维护伊斯兰教的权益和促使多神教徒改信伊斯兰教。不许女儿嫁给异教徒, 迎娶的媳妇也必须皈依真主。穆斯林之间的婚姻要严格遵守教规, 否则会失去名誉和尊严。

《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随父亲移居到美国, 但是仍然信仰伊斯兰教, 结婚选择的对象也是穆斯林, 虽然索拉雅有过不堪的一段感情经历, 但是仍然选择她为自己的结婚对象。索拉雅是普什图人, 阿米尔移居到美国后的生活圈子也是阿富汗人的圈子。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是读者阅读小说的重点。索拉雅曾经与美国白人私奔, 受到美国阿富汗圈子的强烈谴责, 最终被父亲带回了家中。出身名门的索拉雅像被大家遗弃了一样, 没有人再给她唱民族歌谣, 没有人给她涂指甲花, 没有人在她的头巾上摆放《可兰经》。每个婚礼上, 陪她跳舞的总是塔赫里将军。 (1:143) 小说中提到一首古老的阿富汗婚礼歌谣《慢慢走》将清晨化成钥匙, 扔到水井去。慢慢走, 我心爱的月亮, 慢慢走。让朝阳忘记从东方升起。慢慢走, 我心爱的月亮, 慢慢走。即便是大家如此遗弃的索拉雅, 阿米尔还是鼓起勇气向她求婚。由此可见作者受阿富汗婚姻习俗的影响。

信仰独一神真主在《古兰经》中也有这样的描写: 禁止同母辈、同辈、卑辈中有血统关系或者有乳源关系的妇女以及有夫之妇结婚。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主要民族, 在阿富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哈扎拉人是13 世纪蒙古人与当地人的后裔, 这也是普什图人对哈扎拉人的偏见所在。普什图人不接受和哈扎拉人之间的通婚。哈桑的母亲是哈扎拉人, 阿米尔的父亲是纯正的普什图人, 注定他们之间的丑闻是一场悲剧, 不可能有好的结局。哈桑的出生就是恶行的结果。对于名誉至上的父亲来说不可能在阿富汗信仰独一神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下承认哈桑是自己的私生子, 这样会遭受同族的排挤和唾弃。

小说中无论是父亲还是阿米尔, 信仰独一神的信仰独一神的婚姻观念已经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心中。面对普什图族人的伦理婚姻观念, 父亲只能掩藏曾经的丑陋来维护自己的名誉, 没有承认过哈桑的母亲, 没有承认过哈桑是自己的儿子, 只能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补偿哈桑。而阿米尔内心一直埋藏着对哈桑的恶行, 祈求真主的宽恕, 即便到美国以后依然追随真主, 视他为独一神, 严格按照《古兰经》教规来表明自己的婚姻立场。

四、无声的女性“波尔卡”面纱

阿富汗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婚姻法规定婚姻是一种契约, 妇女不是缔约当事人, 而是契约的标的物, 妻子应尊敬和服从丈夫,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 如丈夫不赡养妻子, 妻子才可以请求离婚。休妻制盛行, 被休之妻在一定期限内应仍居住原处, 在此期限内丈夫可以与她言归于好;休妻可进行3 次, 第三次为永久离别。妇女应披长衫, 除丈夫、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外, 在人前不能显露身体面容;不能轻易和男人直接交谈。

《追风筝的人》小说中描述的女性不多, 且没有详细描述任何女性的故事, 都是通过第三人称的口吻听作者的转述。小说开头第一个出场的女性是主人公阿米尔的母亲, 母亲是由于难产致死, 作者甚至没有交代母亲的名字。接下来描写的是哈桑的母亲, 小说描述她是一位哈扎拉人, 受到普什图人的歧视, 与阿里的婚姻也是悲剧, 与主人父亲私通后生下有兔唇的哈桑, 接着又抛弃阿里和哈桑流浪在外。最触目惊心具有血腥场面的是讲述犯通奸罪的男女。对于不了解阿富汗地域文化中六大重罪的读者来说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当地人的文化观念中人有六大重罪, 其中一项就是通奸罪, 那么对于通奸罪的惩罚是如已婚者通奸, 执行石击死刑;未婚者, 执行一百鞭刑。所以文中出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 一对通奸男女被拉到体育场中心, 被愤怒的信徒们用石头砸死。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通奸男女, 男性埋的只剩下头颅, 而女性是埋到上半身, 人们砸石头的时候首先扔向的是女性, 先砸死女性。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在女性的弱势地位。文章最后出场的女性是阿米尔的妻子。作为在美国长大的阿富汗人, 她有寻找自我身份的矛盾性。她大胆地和美国白人交朋友, 谈恋爱, 渴望融入美国人的文化中, 但森严的普什图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使得她被同族人所鄙视, 最终在父亲的努力下, 让她重新回到了美国普什图人的生活圈子, 最终选择和阿米尔结婚。小说中并没有刻意的描写阿富汗女性如何自强独立, 而是用平缓温和的语言讲述着她们真实的生活。女性的人物形象在《追风筝的人》中是无声的。但是在这无声之中也让读者感受到阿富汗不同女性的人生经历, 甚至于在描写阿米尔和父亲逃亡过程中遇到受俄国人欺辱的阿富汗妇女也是黑色面纱、弱势、流眼泪的形象。作者在小说中对女性无声的描写胜有声。

五、结语

卡勒德 • 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让读者从新的角度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阿富汗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思想观念。他的作品不仅给对阿富汗地域文化零知识的读者补充了精神营养, 而且也拉近了阿富汗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使得阿富汗人不再让人感到恐惧和神秘。同时, 也使读者了解了这位具有地域文化情结的阿富汗裔美国作家的内心世界。作者在回忆自己在阿富汗童年生活时, 清晰又细致地描写了具有阿富汗风俗的风筝大赛、婚姻传统、馕与抓饭饮食习惯、哈桑和阿里房间用于做礼拜的挂毯、种植郁金香。这不仅展示给读者一幅异地风情的图画, 也表达了卡勒德 • 胡塞尼对阿富汗地域文化的怀念和热爱。

参考文献

[1]Hosseini, Khaled.The Kite Runner[M], New York:the Penguin Group, 2003.

[2]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M].李继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3]古兰经[M].马坚,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4]王娟, 《追风筝的人》看外国文学中的精神救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8) :36.

[5]孙亦平, 略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哈桑形象[J].名作欣赏, 2012 (8) :35-36.

[6]胡英歌, 论《追风筝的人》的成长母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4 (2) :103-104.

《追风筝的人》读书感悟 篇13

这本书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的处女作,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善于将别人的风筝割断,他的朋友哈桑则善于去追风筝。阿米尔善与写作,却充满懦弱与欺骗,哈桑诚实善良,勇敢,正直无私。两人成为鲜明对比。

然而坏人本性也是好的,他们只是缺乏一个把他们引向善的指明灯。就拿阿米尔来说,当拉辛汗好说歹说让他“重新做人”,他严词拒绝,当拉辛汗亮出底牌告诉他,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他才决定去找哈桑的遗子。

在现在这个充满铜臭味儿的时代,坏人虽然存在,但若追根起源,大多数本性不恶,只是童年或者后成年时期缺乏引导罢了。还记得这个故事吗?一个大盗在被刽子手押向断头台的时候,他请求见他母亲最后一面,要求吮吸最后一次的母乳,他的母亲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最后这个大盗咬断了他母亲的乳头,一旁的人都很诧异,把他拉开。这个大盗临死前对他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若不是你不阻止我之前无数次的小偷小摸,我也不至于落得如此田地。”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篇14

既然无法预知未来,那么更多的人愿意依赖回忆,依赖那一点温存而琐碎的回忆支撑往后的日子。有些回忆是有微笑的,有些回忆是有泪水的,有些让人成长,有些让人难堪……有些故事就是从儿时回忆展开的。

阿富汗,一个很熟悉的地名。报纸,新闻总会出现关于它的消息。给我的印象只有四个字―战火纷飞,而《追风筝的人》却带给我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座豪华的庄园,一颗石榴树下,两个孩童嬉戏着。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统治者,孩童当真地许下诺言,颗他们不知道“王子”与贫儿不可能成为兄弟,因为他们不平等。

所有当身为少爷的阿米尔和他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画面一出现,读者就会感叹,他们的友谊那么深厚。两人并肩而行,在田野里玩耍,当阿米尔被欺负时,哈桑总是义无反顾地冲上去保护他,哈桑喜欢听阿米尔读书,即使阿米尔编的故事很无趣。

然而有些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就像两条铁轨一样,没有相交之时。哈桑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而懦弱的阿米尔只会选择逃避。也许,这就是悲剧的起因吧。

为了让父亲看到自己也可以成功地办成一件事,阿米尔奋力拼搏,割断了最后一只风筝的线,让哈桑去捡掉落的风筝,自己沉浸在喜悦之中,“为你,千千万万遍”哈桑跑远了,声音仍回荡在上空。当看见哈桑呗其它富家少爷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阿米尔,那个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处看着那风筝旁暗红的鲜血,直到泪流满面,也不敢出手相救。命运也许是最会捉弄人的。阿米尔因极度惭愧,用诬陷的方式,让哈桑离开了家,自己与父亲移民美国,有了妻子,家庭。

中年的阿米尔在接到一个电话后,义无反顾地返回故国,此时的阿富汗不再美好。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哈桑死了!哈桑死了!一场救赎开始了,阿米尔不顾自己安慰找到儿时宿敌,与他争夺索拉博―哈桑的儿子。

索拉博也许是因为惊吓过度,变得不是很正常,只有看到风筝才会笑。阿米尔追到了心中漂泊已久的风筝,成为了一位真正的男子汉,阿米尔的结局是幸福的,但他明白了彼此之间的代价有时是命运。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高三英语求职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