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精选8篇)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篇1

雷家巷完全小学杨国云

“以人为本、以本为纲”,是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核心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即应抓实‘双基’的同时,着眼于开放,唤醒学生的开放意识;使数学教学真正走向学生的内心;滋养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将学生紧紧地束缚在课本当中,让他们围着课本团团转的教学,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心灵受到制约;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张扬,没有人格的完整塑造,更没有主体的回归。我们教师要依靠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同时,更应冲破教材的束缚,进行有效的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激发;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张扬;学生的心灵就能得到解放。学生在一种充分自由的状态下,头脑被激活了,情绪被调动了,课堂变成了学生最向往的地方。

一、用生活教材,拨动学生心弦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学生身边就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等,作为学生探索的对象或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如,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让学生人人都来分物品(课前收集),要求分的一样多;又如,联系“生活画面”探索新知:围绕 “今天我是小主人”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招待客人要烧开水,洗茶杯、拖地等具体事情,结合时间,如何统筹安排等。

设计生活性的数学作业让数学回归生活,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又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后,让学生写写数学日记,走进超市,走进商店,去了解商品的价格,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二.以活动游戏,激荡学生心灵

新课程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提供学生充分参与探索的机会,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新颖的游戏情境,把练习的内容寓于其中,就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使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教学以“玩”贯穿始终,让学生参与到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的游戏、竞赛等活动中,化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的数学为趣味性的活动。我们要善于利用丰富的游戏素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让学生越学越有劲,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增长智慧。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让会剪纸的同学剪出拿手的图案来分析,折一折,剪一剪,帮助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再让他们用镜子玩,发现镜子的奥妙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在学完1—6的乘法口诀以后,和学生一起玩过山洞的游戏,请十位同学上前,两个两个把手举起,搭成山洞,五个山洞分别是“2”、“3”、“4”、“5”、“6”,其他小朋友分别代表1、2、3、4、5、6中的一个数字。过山洞时,就将自己代表的数字和山

洞上的数字相乘,如果算对了,就可以顺利地通过这个山洞,去过下一个山洞,算错了就回到座位上去背口诀。又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一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做游戏,一生当迷路的小鹿,在迷路的情况下,打电话请朋友遥控指挥,用上所学的方位词,帮助其走出困境,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对知识巩固得非常好。

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练习充满了情趣,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了新知。数学游戏带来的欢乐成为学生喜欢研究数学的巨大动力。

三、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心智

“创造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 这句话是著名的科学家波普尔说的。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服务者和合作伙伴,必须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置一些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孩子积极思考和主动质疑习惯。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悬念,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使数学教学成为“问”数学、思考数学,则可以创造一种特殊的情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使这种共鸣转化为求知欲,进而把注意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上。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如教学“8加几”时, 一个小朋友选择了用小棒摆8加5,老师启发其他学生给这个小朋友提问题。生1:“你为什么从5根里拿出2根放到8根里?”生2:“为什么要凑十?”生3:“为什么

拿2根,不拿3根或者1根呢?”生4:“为什么你从5根里拿小棒和8凑十,不和右边的5根凑十呢?”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加以概括,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又如,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时候,让学生尝试摆出竖式计算,然后出示正确的竖式,引导生观察,并提出疑问:生1“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生2“为什么不象整数一样末尾对齐呢?” 生3“为什么整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省略,小数部分可以省略呢?”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究探讨,把小数的加减与元、角、分的知识进行联系,学生凭借自己的认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以开放评价,滋润学生心田

《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修订后的大纲把“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实施开放的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为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动力支持,是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评价不是目的,应通过评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探索和创新上。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切忌思想僵化、行为模式化。师生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一句“你讲得好!”“谢

谢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会说得更好”,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师生情感得到了升华,使学生受到了爱的感染与滋润。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篇2

一、走进生活, 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的存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 新课的导入, 如果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老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化”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 这样有利于诱发其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这部分时, 我抓住学生都买过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基础, 创设帮奶奶到超市买东西的情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使学生在尝试买东西的过程中接触小数加减法的问题。这样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 自然而然地投入数学的学习之中, 在整个课堂中, 老师只是起“导”的作用, 只在关键处稍加点拨, 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地去探究知识, 从而发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如在教学“口诀求商”时, 教材的主题图是打乒乓球, 与低年级学生的联系不大。于是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成了学生感兴趣的堆雪人, 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同时还能使其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潜移默化中还强化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实际生活的意识。

二、走进生活, 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的规律

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有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 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他们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经验的解读、总结与升华的过程, 而这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内容的互动正是学习数学的基本途径。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自主探索, 使课堂更接近现实生活。如学习“循环小数概念”时, 先让学生讲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 讲的什么故事呢?老和尚说:‘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通过生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小数是“不断反复”的。然后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气—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三、走进生活, 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应用

学以致用, 数学也不例外。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的人数较多, 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优越, 这些孩子通常缺少日常生活知识, 生活自理能力比较低, 出现知识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促使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从而培养正确的数学观。例如在教学一节实践活动课的时候, 我设计了“今天我来当家长”的活动方案: (1) 人数———小美一家3人; (2) 内容———去超市购物; (3) 所带钱数———100元 (同时提供某超市物品价格表) 。接着让学生4人一组合作讨论, 怎样购物合理?接着全班交流。这一过程为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后, 教师指着门窗上的一块玻璃, 问:怎样才能配到一块合适的玻璃呢?让学生充分考虑, 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认识, 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 车轴又为什么装在圆心的位置呢?还可以想办法找出圆镜子、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 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另外, 课后安排贴近生活的习题, 使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价值。如学习长度单位后, 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多种物体的长度。我们还必须坚信, 只要我们抓住每一个合适的机会, 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无需检查, 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也会跟着提高。

让数学走进孩子的 篇3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智力因素。不可否认人的智商是有高低的,也就存在着智力水平低下的学生。有的學生缺乏应有的数学思维。

(2)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够。很多家长、孩子都认为读书不是唯一出路。这本没错,但举的例子却都是读书无用的反例。是有了这样一个思想的指挥,孩子更是糊里糊涂学习,糊里糊涂过日子。成绩怎么能好呢?

2.客观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单亲家庭,疏于管教,或者父母经常吵架,或是赌博,或是忙于生计,无暇管教,或是对孩子的溺爱等都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当然毫无疑问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2)老师与学生情感沟通不够。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很有帮肋的,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随着所学课程的增多。如果处理不好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因不喜欢老师而厌学这门课程。

二、结合自己的经验,就数学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改变能改变的一切,适应不能改变的一切,我们改变不了孩子们的环境,家庭,智力条件等等,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课堂,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

1.加强直观教学,使数学课堂形象具体

由于这些后进生自学能力差,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自觉性差,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但数学又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问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性质。因此,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使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后,对数学的概念,定理有了形象的理解,渐渐地对数学感兴趣了,也变得喜欢思考,爱提问了。

2.注重情感教育

尽管是后进生,但他们的情感都比较丰富,大多重情讲义,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厚爱差生,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做任何事情,尊重是前提。后进生本身在别人的冷眼中就缺乏甚至丧失着自尊,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即使是看上去吊儿郎当,玩世不恭,那也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教师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关心,是后进生的精神支柱。为此,我们必须谨言慎行。不对学生“揭短”,“亮疮疤”。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互相信任的感情,拉近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自古以来的名言。充分肯定差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3.作业要放低要求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注意加强对差生的辅导、转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布置的作业,要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对后进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有的是因为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本节课内容没有掌握,以后的内容听不懂,总之都是意志不坚强的表现。因此教师要特别注重差生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品质的培养,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讲课时,有意无意提醒认真听讲,学生练习时,鞭策勤练勤反馈。发现抄作业时,到我面前重新做。大部分差生还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在考试前也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使他们也有压力,同时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差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的自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读,让孩子走进绚丽的火烧云 篇4

——《火烧云》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评析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上坝小学--田昌伟

一、走近火烧云

师: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字。火,着了火的火;烧,燃烧的烧;云,云彩的云。(师边写边说)齐读课题:火烧云。

师:谁来连起来说。

生:像着了火似的燃烧着的云彩。

师:请再读课题,读出像着了火似的、燃烧的感觉。(生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教学挂图)这就是像着了火似的燃烧着的火烧云。

师:这美丽而千变万化的火烧云,作家萧红会用怎样的语言描绘?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火烧云》

[火烧云是大自然的妙手一挥,在天边留下的鲜艳夺目的彩霞。在师生共同书写课题时,孩子心中已有了一些对火烧云的印象,再让孩子连起来说、读课题、看教学挂图,将思维、形象结合在一起,在最短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对火烧云的兴趣,点燃起学生乐读的火花。]

二、走进火烧云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读完课文学生齐声鼓掌。

师:(问一学生)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觉课文写得很美,我很想像老师那样读课文。

师:那就拿起你的书,大声朗读课文吧。要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在老师的范读的引领下,学生感受到文章很美,迫不及待地想读课文,说明老师的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是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而“读出自己的感受”则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抒发内心的情感,注重了个性化的体验。]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响亮。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生字。

(2)出示词语:喂猪、笑盈盈、跪着、凶猛、蹲着、镇静、揉揉眼睛。学生读词,指导学生读出“笑盈盈、凶猛、镇静”的词感;做跪、蹲、揉的动作。

(3)指导书写:盈、跪、蹲、揉、喂。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仍是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不可忽略。第一环节初学生字,主要由学生教学生,共同认读生字。第二环节巩固字词,在读词语的时候,几个动作词“跪、蹲、揉”,学生边读边做动作,在做中很好地把词体验一番。在读“笑盈盈、凶猛、镇静”等词语时,让学生通过自己语言、神情、动作来展示词语的意思。第三环节强化生字,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从而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读完之后,我们要进行

一个抢答活动,看谁答得多,答得好。(学生默读课文,神情专注)

师:抢答活动现在开始,选择题:(1)《火烧云》是写()的文章?a.人,b.事,c.景。

生:是c,写景的文章。

师:(2)《火烧云》描绘的是什么情况下的云?a.悠悠白云,b.艳丽朝云,c.如火夕云。

生:是c,如火夕云。

师:答得好!下面是问答题:“火烧云”中的“烧”字用得好不好?文中哪一句点明看到的云叫火烧云?用横线画下来。(生浏览课文,画句子)生:火烧云中的“烧”字用得好。因为„„(生说不出来)

师:课文哪一句点明看到云是火烧云呢?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朗读一般)

师:谁想再读这句话?(一生读,比较有感情)

师:谁还想读?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有感情,强调“烧、红、着了火”)

师:请你说说,你为什么把“烧”字读得那么好?

生:火烧起来是很红、很艳、很亮的,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说明火烧云很大片很多;红彤彤的,可以看出火烧云很红很美;作者还运用比喻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让我感到火烧云很红、很艳、很美。

生:我觉得火烧云中的“烧”用得好,因为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红彤彤和艳丽。

师:是呀,那就让火烧云烧得更红、更艳吧!

学生齐读: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老师扣住一个字“烧”设计问答题,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找出句子,体会“烧”字的妙处。在学生说不出为什么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告诉”,而是暂时搁一搁,让学生读读句子,在读中感悟、体验,当学生读到一定的火候,时机成熟,在老师的一句“你为什么把烧字读得这么好?”中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师:下面是一道简答题: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句子来告诉大家,火烧云是怎么来?怎么去?

生: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生: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师:晚饭过后——

生:火烧云上来了。

师:一会儿工夫——

生:火烧云下去了。

师:作者这样开头和结尾,叫首尾相互照应,我们在习作的时候也可以学习这种首尾相呼应的方法。

师:最后一道是填空题:读了《火烧云》这一课你想对火烧云说什么?请你填一填:火烧云你的和最美。

生:火烧云你的颜色和形状最美!

[在走进火烧云这个环节中,设计时尚的、带有鼓动性的抢答活动,容易激

起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默读时特别认真、仔细。在快速、欢乐、闪烁智慧的抢答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涨,在这种气氛下破解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轻松快乐,效率高,而云之美丽也在读悟的同时映入学生的心中。]

三、美读火烧云

师: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多端、异常美丽,同学们,放开你的声音去朗

读,用你的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火烧云的美丽吧。(学生放声朗读,寻找美丽)

师:把你感受到的美丽跟你的同学讲一讲。(学生小组合作,畅谈美丽)师:火烧云的美无处不在,把你感受到的美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写火烧云颜色的这一段特别美。

师:请你读一读,读出它的美。(生读段)

师:你觉得她读得美吗?

生:挺美的。她把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都读得很好,她读“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这句时,我感到好像真的还有很多很多颜色。生:我觉得她读得是挺好的,如果她能把第一句话中的“极多”读得再重一些,再强调一下那就更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极多”表示火烧云变化非常多,不仅仅是书上写得这些颜色,它还有许许多多的颜色,我从“极多”这个词中感受到火烧云的颜色多得不得了。师:你很会读书,能够从一个普通的词“极多”中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多得不得了,多到及至。真能干!把你的感受带进去读一读。(生读)

师:你从他的朗读中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还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很快。你看书上用了四个“一会儿”,这么多“一会儿”说明变化快嘛,如果他把“一会儿”读得再快些,舌头再卷些,就更好了。

师:那你来示范一下好吗?(生读,读好儿化音)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看到了天边的火烧云颜色的绚丽多彩、变化莫测,你看,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请你展开想象,天空中还有哪些颜色?

生:红艳艳、黄澄澄、紫薇薇„„

生:桃红、菊黄、玫瑰红、苹果绿„„

生:半红半紫、半粉半红、半紫半咖啡色„„

师:同学们所说的颜色,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里。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这一段,去享受火烧云带给我们的美丽吧!(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个环节的教学,始终以“读”为载体,引导学生人人读,反复读,多层次读,给“读”以自由的天空,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一个“极多”,引领着我们来到了绚丽多彩天边,欣赏火烧云那千变万化的颜色;四个“一会儿”,让我们的眼睛赶不上火烧云变化神速。“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不也从学生想象中展示出来了吗?教师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没有简单的告诉,只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来解读火烧云的颜色多、变化快,在积极自由的阅读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火烧云美丽。] 总评:

1、导课开讲具有形象性。

上课伊始,老师在板书课题时,用简练的语言展开了一幅“像着了火一样燃烧着的云霞”的画面,再通过出示图画,让学生欣赏火烧云的美丽景象,在学生的惊叹中引导:这么美丽而千变万化的火烧云,作家萧红会用怎样的语言描绘?让我们走进课文火烧云。这样,既形象地创设了情境,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问题抢答具有实效性。

在学生默读之后,设计四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抢答,能激起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避免了枯燥和乏味。问题的设计并不是随意性的,而是紧跟教学进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能扎实学生的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如,“烧”字用得好不好?文中哪一句点明看到的云叫火烧云?这个问题就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品评理解——读中感悟”的思路来指导学生读、议、评、悟来感悟“烧”字的准确和形象。问题的设计,既有效地检查了学生自己读书的情况,为后续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3、朗读指导具有适当性。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 篇5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例如:我在教学第六册中的“估算”时,为了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学习了“估算”后,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谁能举例说明?”。

生1:假如我是学校的办公室主任,为了给学校节省开支,保证下学期的开学工作顺利进行,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来估算一下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多少本数学作业本。我先调查每个班每学期要用多少本,如果每个班要用220本,那么我校有26个班,就是说下学期全校同学大约要用6000本数学作业本。

生2:我如果是一个工程队的`队长,要给别人建房子,我就可以用估算的办法,估算出一栋楼房大约要用多少砖,多少水泥……就可以节省一些材料。

师:除了以上两位同学举的例子外,还有别的方面的例子或独特的想法吗?

生3:我觉得有时侯不能用“估算”,比如在医院里,大夫给病人抓药时就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

生4:我认为工人师傅在做机器零件时也不能用“估算”,必须要用精确的数据,否则,生产出来的零件就是次品。

……

听了这两位同学的精彩发言,全班同学不约而同的为他们鼓掌祝贺。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篇6

大靖初级中学朱成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生活情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日常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为他们创设情境,因为学生学习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

二、联系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

数学是抽象的,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剪刀、等实物图形,指出这些物品上哪里有角,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三、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7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门课,认真听好每一堂课,让音乐走进他们的心里,音乐教师在现有的教学资料、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上要有所突破,引起学生的重视,使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一、做好新课第一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我们应该从第一步开始就认真对待。

那么什么才是第一步?第一步是要备课,备学生,备课本,等等。其实我认为这不是关键的第一步,真正的第一步应该是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上新课前要对其有个整体认识,想一想这一课重点讲什么,什么有用,什么无用,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把筛选过的内容进行细化、增添,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系,经台赛、辩论赛、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学生研究作品汇编成书,已经集结出版了《我话〈西游〉》、《我眼中的〈红楼〉》、《我品〈三国〉》、《我说〈水浒〉》、《梦里落花》、《浪花淘尽英雄》、《〈聊斋〉众议》等十几本学生优秀作品选,每月校报和每季校刊配合出版学生阅读相关作品和活动情况,校报已出版近百期。海量阅读对昌乐二中学生来说,获益是极大的。学生感言说:读书是读人;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成长。

三、三力教育

昌乐二中是中国名校共同体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学校。走进二中的校园,接近9000人的学校,一切都显得轻轻爽爽、井然有序。二中自有一种气质甚至是气度。在校园建设上,无论是他的激励体制还是他的评价体制,无论是他的校园文化还是细化到班级建设,随时可见积极、激情、认真、向上的氛围。

“三力”建设,即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自主管理力和自主生活力的建设。把班级所有的管理都下放给学生,还有学校所有的管理都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在改变过程当中感悟,在感悟当中成长。每个班级里都有“三驾马车”。“第一驾马车”是高效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小组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第二驾马车”是高效学习科研小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驾马车”就是行政管理小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271”高效课堂的关键: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通过“三力”建设、“三驾马车”,把每个班级建设成一个家庭,建立了一种非常好的人际关系,为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大教育社会实践

当下我们都在大谈素质教育,那何为素质?爱因斯坦说,过细细咀嚼,认真揣摩,确立重难点,找准突破口。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到上课时,却是一身轻松和惬意,有时还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在不变中变化

在我市音乐教育中,教材几乎是常年不变的,都是一些比较老的歌曲,这些歌曲有的是学生小学已经听过学过的,有的因为太老而跟不上时代步伐,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是不变的;学校的要求也是不变的,只希望学生能安分上好课。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安于现状,一节课一节课,一学期一学期,一年一年重复下去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根据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各种因素变化,相同的课应该有不同的教法,每一堂课都应该比上一堂更加完善。

比如教授初中第十五册教材第一单元。这个单元名称叫做“我们同属一个世界”,里面包含了让世界充满爱,手拉手等一些歌曲。我在给每一个班级上课之前就先了解他们对于这个单元有多少了解,喜欢其中的哪个部分。

有些学生喜欢郭峰,那么我就把重点放在郭峰的歌曲介所谓素质就是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昌乐二中素质教育不是空话。走进大学,与梦想面对面;图书阅读;音乐节;65千米野营拉练;揭秘火山群;农业嫁接;个人特长乐器;各类社团活动;课堂5分钟演讲等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社会活动,无一不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

在我看来,昌乐二中的管理是自成体系、环环相扣的:自主教学与励志管理环环相扣,老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质疑环环相扣,课堂教学和海量阅读环环相扣。

教育呼唤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教育也要改。昌乐二中高效课堂模式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抓住了教育的关键,看到一个个鲜明自信的个体,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光彩。教育需要的是充满民主精神、凝聚科学观念的创造型人才。“教育必须改,不改不行”。改,是共识。学校的课堂改革,关乎每位老师、每位学生的发展,关乎学校的发展,关乎教育事业。教师们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大家都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做出那一份改变,在变中谋发展。变则通,通则久。

总之,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学生观念和人才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忘我的热情为新课程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8.

[2]张海晨.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山东文艺出版社,

[3]聚焦课改决胜课堂———新课程改革论文荟萃[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4]许仲林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邬志辉主编.当代教育改革时间与反思[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合理把握课堂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福建龙溪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它特有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全面塑造学生,形成由真至美、由美而善的发展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提升学生创造能力的教学活动。而教学评价则是针对教育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在音乐教学中,它为科学地评价音乐教学质量提供了标准,对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对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树立学生良好的自信有着深远的意义。探寻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现学生的后续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与自我实现,在洋溢着艺术魅力的课堂活动中成为精神境界极其丰富的人。

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准确把握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时效性及艺术性,全方位多元化地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评价的功能和价值,才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才能构成真实、民主的课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我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评价的方法。

一、把握评价的科学性,通过课堂评价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有效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绍方面,给他们讲一讲郭峰努力拼搏最后成名的经历,听一听他的代表性的歌曲,激励学生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学习。

有些学生喜欢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那么我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在杰克逊的介绍方面。给他们听一些杰克逊的歌曲,看一些他的标志性舞蹈,甚至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既迎合了他们的口味,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有些班级对奥运会主题歌比较感兴趣,那么我就把重点放在介绍奥运会歌曲方面。把近几届的奥运会歌曲资料播放给学生欣赏,让他们体会其中的精神和力量,引导他们发现歌曲特色和创作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奥运会歌曲的比较,看看时代对音乐的影响和推动。也可以通过一些小知识点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如大家所熟悉的歌曲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原型其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老歌《东方红》,让他们通过哼唱感受其中的奥妙。

三、感染学生

教师要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个老师站在学生面前,要让他立刻觉得有人在感染他,让他不由自主地尊敬。这样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便是人格魅力,要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获得。

我们往往有这样一种体会。在同一间屋子里,许多人在一起办公,如果有一个人打了一个哈欠,马上就会有第二个人接着打,下来就会听到此起彼伏的哈欠声。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证明,懈怠和懒惰是可以传染的,而且往往比积极和勤劳传播的速度更快。所以,在上每一堂课的时候,教师无论多累,心情多不好,也要尽量在学生面前展示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一个精神饱满的老师才能给学生带来一堂好课。

在精神良好的前提下,教师教些什么,怎样说话,给学生展示什么,对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老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和足够的专业技能。如果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展现出能够震慑学生的专业技能,那么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听讲,这无疑为以后的课程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学会尊重学生

初中学生正处于叛逆的鼎盛时期。他们接触着最新潮的

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师的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所谓评价的科学性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遵循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做到张弛有度、实事求是。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失去评价的课堂将是僵硬呆板的,毫无生机活力。反之,过分强调评价,在艺术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应用评价,则会将评价和个性化的学习活动割裂,削弱课堂评价的效果。经过认真的思索和实践,我发现并非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评价,其实不少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经历一个倾听、分析、判断和积极应对的“学”的过程,而把评价作为教师在学生“学”的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应。因而,我在平时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中及时捕捉多方面的信息,大胆主动地做出各种应对,其中包括评价。这样的评价就不会显得机械、呆板,反而为课堂增添了活力,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与此同时,在需要评价的时候教师也要及时提出,要体现出教师在方向性及科学性上的主导地位。在一节课中,哪怕各资讯,使用着最完备的学习资源。他们看似已经具备了分辨是非、判断好坏的能力,但实则,他们似懂非懂,并不能完全理解对他们的教育。

因此,艺术教师要利用独特的学科优势更接近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尊重,是这一切的前提。我们要让学生觉得我们把他们当做成年人尊重,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其次才是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音乐课程,而不是仅仅把音乐课堂当成他们游戏的场所。

让学生认真听讲,我们就要在做每一个决定之前,先征求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讨论提出建议,再商议决定。当要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或者教授一个新的内容前,先把自己当成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这样换位思考得出的方案才可能赢得学生的心。

如果学生觉得自己获得了应有的权益,受到了尊重,就会更加尊重老师,自主学习。

五、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课。这样的方式被视为一种常规,一种正确的秩序。要让学生更加感兴趣就要偶尔打破常规,用新鲜的形式吸引他们。

比如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根据教师所给题目自己寻找资料,制作课件,尝试自己的方式向班级同学介绍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把听到的好听的歌曲教给其他同学,老师坐在旁边稍作指点,起到助教的作用。

又如,教室的座位不一定始终是正规的横平竖直,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设计座位的位置。在有学生互动环节的时候,座位可以围绕教室排列,把中间空出来作为学生展示的舞台;在需要学生讨论,或是小组比赛的时候,把座位排成几个一组,等等。

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把教室搬到室外,如教唱《哆来咪》这首歌的时候,室外的草地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让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 篇8

一、有效倾听,让德育触摸学生心灵

德育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道德践行的热情,才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为此,学校注重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倾听学生的心声,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德育触摸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除常规的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外,学校还利用少代会、家委会会议,围绕相关主题开展调查和讨论,想方设法了解学生心里所想,主动触摸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反思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真正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的活动。

学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非常喜欢班队活动,但普遍认为班队活动前的队列仪式需要加强规范。于是,学校便分年段选取一个中队作重点指导,利用校会课请各中队一起观摩,再分头训练。队员们都积极主动投入到班队活动之中,如此,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规范了队的建设。

又如在家委会调查中,家长提出学生比较喜欢社会实践活动。为此,学校开发各种资源,带领学生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京剧大舞台”“听奶奶讲故事,学先辈好榜样”“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等家长讲座让孩子们沉醉;而武警中队国旗班战士为孩子讲述世博会期间升国旗的故事,进班为孩子介绍平时训练的经过,还带来训练时使用的木制十字架和宽皮带,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什么是“刻苦”,懂得了什么是“坚持”。

二、培养载体,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在道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地去认识、体验和践行,自主解决问题,德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为此,学校围绕德育工作目标,以活动和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在课堂中浸润,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仪式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以精心设计的仪式为载体,将仪式教育的活动形式和德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重视“仪式”到关注教育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形成了规范化、系列化的“仪式教育”特色。

每一个光彪学子在小学阶段的不同年级都会经历不同主题的仪式教育,从毕业典礼、入学仪式的“点”上推进,到入队仪式、十岁生日仪式、小主人仪式的全面展开,学校以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仪式为载体,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每一个仪式教育都以其规范而又生动活泼的形式显现,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变成了生活化的内容、具体的行为及形象化的表达,尊重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孩子们在仪式中体验神圣、自豪、责任与感动,展现自我,收获成长。

课堂教育。课堂是德育的主渠道,学校注重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渗透德育。

品德与社会是显性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学校成立了品德与社会中心组,下设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两个教研团队,借助已有资源,通过专业引领,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发挥德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在学校教师的努力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有效指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深受学生喜爱。学校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保持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激活德育内涵,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三、创新机制,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过程管理的操作流程,是切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保障。有高效的机制,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将德育融入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教师的育德能力,使德育真正走入学生心灵。

为此,学校通过机制创新,优化管理环节,使德育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使德育工作真正融入育人的全过程。

整合目标机制。每学期开学,学校都会召开德育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学校总体计划,设计活动方案,推动计划实施。年级组依据学校总体计划,结合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年级组计划,开展体现年级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班主任根据学校、年级德育工作计划和本班特色制定班级目标与内容,并根据计划有序地开展教育。(见下表)

年级组推进机制。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各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德育活动。不管是“仪式教育”,还是“元旦迎新”活动,各年级组教师都全员投入,一同回顾、创意、体验、收获,教师的育德能力从中获得同步提升。

评价反馈机制。近年来,学校先后制订了《曹光彪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及考核指标》《曹光彪小学科任教师工作职责及考核指标》《曹光彪小学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一系列校本评价和考核制度;还与家庭社区实现

共建,从而建立起有效的监督、评价及反馈机制,扩大了学校行为规范教育的辐射面。评价反馈机制的建立,有效保障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运行。

上一篇: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材料下一篇:逆向思维作文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