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建筑
1、火灾荷载大,无防火间距
在我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采用的大多是木构架的结构形式,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但古建筑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木制材料变的干燥,极易燃烧,特别是一些枯干的材料变的质地疏松。在炎热的夏季,遇到火星也会起火。另外古建筑由于受当时诸多局限性的影响,建筑物之间不符合防火要求,有些建筑物紧密相连,院套院、门连门、台阶遍布、高低错落,无防火隔区,更没有消防通道。如:西藏拉萨三大寺庙之一的哲蚌寺,建筑物多,形成古建筑群。拉萨天气干燥,具有良好的燃烧条件,一旦发生火灾就会使古建筑火烧连营,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2、位臵偏僻,缺乏水源,消防施救困难
我国的古建筑寺庙,大多数建造在山上,远离城镇的偏僻地区。道路崎岖狭窄,有的殿堂楼阁建在台阶多,坡度大的基石上。建在偏僻山峦的古建筑,一般自然水源缺乏,食用水大多都要从山下往上挑、背。至于消防水源更没有保障。而且不少古建筑不仅缺乏必要的灭火设施,没有专职的消防队,而且交通不便。由于难靠近,难攀登建筑物和缺乏水源等原因,给火灾扑救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3、耐火等级低,燃烧条件好
在我国古建筑大多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而且在柱、梁、房间隔墙、屋顶大多都以木材料为承重结构。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第 2.0.1 条的规定,以木结构为承重的古建筑耐火等级都达不到一、二级耐火等级要求,大多为四级耐火等级。其自身抵抗火灾能力低。砖石结构的墙体采用的粘结技术条件限制和年代久远,很多都变得风化、松散,失去了隔火作用。另外由于古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经过成百上千年的风吹日晒变得特别的干燥,而且很多木材料处于外露状态。各种梁、柱、枋等纵横交错,这些主要构件一旦起火,火可沿水平,垂直方向迅速蔓延很快形成凶猛的火势,危害古建筑的安全。如:2003年 1 月 19 日,世界文化遗产湖北武当山发生的火灾,把武当山重要的庙观之一的遇真宫烧毁殆尽。
4、无避雷措施易发生雷击火灾
我国古建筑遍及名山大川,经过千百年的,发现造成古建筑火灾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雷击火灾。在我国许多的古建筑没有有效的避雷措施,对防雷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虽然古人知道雷电也能造成火灾,也设了远古的避雷措施,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太过于艺术化忽略了真正的用途。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起到避雷防火的作用。
5、用电问题突出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和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到古建筑旅游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用电量也随之增加。但是,在我国古建筑,古寺庙的管理人员和僧侣,缺乏安全用电用火常识和消防安全防范的经验。而且古建筑内的电器设施设备管理不善,违章用电现象严重,电线敷设大多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电线老化、绝缘层破损,乱拉乱接的现象时有。超负荷使用大功率电器极易发生电线短路。加上在一些古寺庙内的照明灯具功率较大,其表面温度高,经幡、幕布等易燃物靠近极易引起火灾。另外,敷设木质结构的电线不仅没穿钢管保护,照明开关,电线插座未配合金属接线盒。整个用电回路没有安装断电漏电保护器。
6、经营人员和居民消防意识淡薄,自防自救能力差 在偏远的古建筑,因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古建筑里的人员和周边的农民的文化知识普遍偏低其法律观念比较淡薄,消防常识缺乏。生产生活用火随意,在古建筑内设旅店、饭馆、商店或职工宿舍且不履行消防管理手续,无防火安全措施。另外,各古建筑、古铺面、古民居及其它旅游点舍不得在消防上投资,消防器材配臵严重不足,更不能满足扑救初期火灾的需要。在各铺面之间存在着许多隐患。铺面与铺面之间只有一层薄板或废弃的纸质包装材料作隔墙。还有做饭、睡觉、存货、经营等等都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完成。而且这些人员没有经过消防培训,自防自救能力差,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大。2000 年 10 月 15 日,在平遥县水西关街就因店铺发生火灾,迅速蔓延后造成 2 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24 万元。3.7 消防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灭火力量严重不足 据调查,除国家重点保护的古建筑外,多数古建筑物组织机构或防火制度不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硬件建设不健全,没有把防火工作落实到实处,更没有建立以法人代表位领导的防火安全领导小组或防火安全委员会督促检查消防安全工作。古建筑的管理人员大多都没接受过正规的消防培训,没有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不熟悉消防工作和业务没有签订防火责任书,防范意识差,员工的预防和抵御火灾的能力差。这些都对古建筑的防火很不利,一旦遇到火灾,找不到责任人,后果不堪设想。在某些地方人们对古建筑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消防安全管理,致使消防器材严重不足。设施不齐全有无任何专(兼)职消防队,灭火力量严重不足。在古建筑的管理人员中很多对防火都不够重视,一旦着了火又远离城镇消防队,严重阻碍了消防灭火的实施。还有的县城根本就没有消防队,使得古建筑无消防安全可言。
文物古建筑有关消防安全规定
(一)文物和古建筑单位的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应被遮挡。
(二)消火栓 古建筑院内应设有室外消火栓系统。
(三)古建筑在放臵重要文物或古迹的场馆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四)下列部位应设有火灾应急照明: a)疏散出口和安全出口;b)重要场馆及需要重点保护的房间;c)消防控制室、自备发电机房及发生火灾仍需坚持工作的其它房间。火灾应急照明的设臵应符合下列要求: a)火灾应急照明灯宜设臵在墙面或顶棚上,地上部位应急照明的照度不应低于0.5Lx,地下 部位不应低于5Lx;发生火灾时仍需坚持工作的房间应保持正常的照度;b)应急照明灯间距不应大于20m;c)火灾应急照明灯应设玻璃或其它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d)火灾应急照明灯的电源除正常电源外,或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 少于20min。
(五)古建筑内的安全出口或疏散走道应设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疏散指示标志的设臵应符合下列要求: a)疏散指示标志的方向指示标志图形应指向最近的疏散出口或安全出口;b)设臵在安全出口或疏散出口上方的疏散指示标志,其下边缘距门的上边缘不宜大于0.3m;c)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应设玻璃或其它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d)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可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其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min。
(六)应选用ABC干粉灭火器等适于扑救古建筑火灾的灭火器。一个灭火器配臵场所内的灭火器不应少于2具,每个设臵点的灭火器不宜多于5具。手提式灭火器宜设臵在挂钩、托架上或灭火器箱内,其顶部离地面高度应小于1.5m,底部离地面高度不宜小于0.15m。灭火器的配臵还应符合《建筑灭火器配臵设计规范》GB50140的有关要求。
(七)其它消防设施 古建筑内还应设臵其它必要的消防设施。
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检查要点
(一)文物古建筑是否明确消防安全管理单位,建立消防 安全制度,落实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
(二)文物古建筑是否根据实际情况,设臵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配臵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和疏散通道、安全出 口;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定期维护保养并保持完好有效;是否 有擅自扩建或搭建建(构)筑物、占用防火间距和疏散通道 的现象。
(三)是否按照文物古建筑的保护等级组织开展常态化的 防火检查、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四)是否严格落实火源电源管理,是否有违规使用燃气、私拉乱接电线,是否对烧纸、焚香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
(五)是否对员工、宗教职业者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教育 培训,达到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自救。
(六)在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举办祭祀、庙会、游园、展览等大型活动,是否报当地公安部门审核同意。
(七)是否依法建立专职和志愿消防队伍,并结合本单位 实际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定期开展训练,具备 处臵初起火灾和引导人员疏散的能力。
西藏自治区三大文物保护维修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尼玛次仁说,政府有关部门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的总投资达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维修工程将于今年下半年完成,届时将在拉萨举行隆重的竣工典礼。目前,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萨迦寺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旧西藏,文物保护几乎是空白。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早在1959年,我国就成立了西藏文物古迹文件档案管理委员会,集中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的文物和档案典籍。同时,中央政府专门组织工作组分赴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地,对重点文物进行实地调查。布达拉宫、大昭寺、甘丹寺、藏王墓、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古格王国遗址等9处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到1994年之间,中央政府拨出5500万元巨款以及大量黄金、白银等贵重物资维修了布达拉宫,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199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的专家对维修竣工的布达拉宫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维修的设计和施工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古建筑保护史上的奇迹”,“对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尼玛次仁告诉我们,作为三大维修工程之一的萨迦寺维修工程,总投资已近亿元,其中中央投资达8600万元。“目前萨迦寺壁画维修已完成了90%以上,古建筑维修完成了80%,去年年底完成了主殿的维修。”余下的给排水、消防设施安装和电路改造工程将于今年完成。
他说,萨迦寺经书墙、瓷器墙和佛像墙都是独一无二的,价值连城。萨迦寺是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因此,维护萨迦寺是西藏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由于萨迦寺地处海拔4300米的地区,每年施工有效工期较短,古建筑维修不确定因素多,工程竣工时间比预期有所延迟。
由于萨迦寺内经书和壁画极为丰富,包括国宝贝叶经、重达千余斤的世界罕见的夹板式经书《布德甲龙马》大藏经和元代“坛城”壁画等,现存各类文物近10万件,藏书达4万余卷。
萨迦寺原有南、北寺之分,创建于1073年的北寺约为南寺面积的8倍,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寺遭到损毁。如今的萨迦寺专指占地14700平方米、建于1288年的南寺。
尼玛次仁说,维修工程坚决遵守文物保护维修的“修旧如旧”原则,即保证原形制、原体量、原色彩、原材料、原工艺不变,保持原状,去除安全隐患,以最少的干扰和改动恢复历史真实。
据萨迦县萨迦寺维修工程负责人多吉介绍,萨迦寺维修工程有四大关键步骤,即寺内壁画保护、墙体“阿嘎土”的补充、白马草围墙的加固和殿堂内木料的更换。其中,维修屋顶时采用了西藏传统的打“阿嘎土”方式,保护壁画则聘请了敦煌的专业文物维修队,减轻建筑重量的西藏传统白马草围墙则是专门从拉萨购买的原料。
尼玛次仁说,然而,僧众起初对维修是有抵触的,他们认为寺庙看起来应是越新越好,而不是“修旧如旧”,但他们现在逐渐接受了这个理念,很多寺庙主动申请自治区甚至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确保维修经费。
萨迦寺住持班典顿玉说,当地政府为寺庙专门成立了消防中队,文物部门还在寺内新建了文物库房,库房2层作为展厅,供公众参观寺内珍贵文物。他说,萨迦寺有120名僧人,远远不能满足寺庙文物保护的需要,我们还需更多懂文物保护的僧人。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副局长旦增朗杰说,文物部门已将各种文物法规翻译成藏文,供喇嘛学习,每个寺庙都成立“文保小组”,寺庙防盗防火的条件有所改观,殿堂安全了就有助于文物的保护。
官方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0月,西藏已登记的文物点有344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12处,世界遗产1处。目前,西藏已有1400多座寺庙和文物古迹经过保护维修。
从2006年至2010年,中央政府计划在总结三大文物维修工程经验的基础上,投资5.7亿元实施西藏桑耶寺、扎什伦布寺、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等九大重点文物工程的保护和维修,涉及1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至2010年,政府对西藏文物保护的投入超过12亿元。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桑耶寺、科迦寺、色喀古托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是西藏宗教史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大昭寺、小昭寺、昌珠寺、夏鲁寺是藏汉民族交往和西藏自古以来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重要见证。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乃宁寺是西藏各族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重要历史见证。藏王墓、古格王国遗址、拉加里王宫是历史上西藏地方政权发展的见证。”
2008年4月18日开工的扎什伦布寺维修工程,是中央政府在西藏单项投资最大的工程,数额达1.2亿元。历代班禅驻锡地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信徒朝拜和转经的最大寺院,其维修项目包括措钦大殿、供奉世界上最大鎏金铜像的强巴佛殿和壁画等。
旦增朗杰说,达赖“西藏文化灭绝”的说法是无中生有,完全捏造的,对西藏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就是对西藏文化最大的保护,政府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都在加大。
关键词 古建筑文物 保护规划 强化措施
引言
我国古代文物保护规划工作是从上世纪初开始的,这里面最著名的任务要数梁思成和刘敦桢,这两人在保护归纳文物的基础上,并进一步提出了保护规划的意见。随后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顺利展开了。虽说我国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开始的较早,期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其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掉这些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古建筑文物保护的必要性及意义
保护工作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以及周围环境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合理开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闲暇之余会选择参观文物来感受我国的历史发展和国家的蜕变,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变得越来越大。参观者的增加虽然有利于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但是却不利于文物的保存。为了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应当被人们所重视,通过改善文物保护工作的现状来让文物更好的在人们面前呈现。
二、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文物参观的人数也随之不断的增加,文物保存的是否完整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1、保护规划的制度不完善
由于机制不健全与不完善,致使我国的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出现种种漏洞,其中古建筑文物的修葺工作就是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多数负责修葺古建筑的企业则把他看成是一种商业行为,在工作中大赚特赚,偷工减料,技术水平不达标等问题层出不穷。
2、文物价值评判标准模糊
受传统价值评判标准的影响,对于看得见的古建筑文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则十分清晰,但对于与经济价值联系不大如古建筑文物科学价值、文献研究价值、社会教育价值等其他方面价值的评判则接线不清,标准不统一。
3、缺乏专业文物保护人员
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通常是非专业的业余人员,相关单位在招聘文物保护人员的时候要求不够严格,对于员工的专业素养并没有进行适当的考察。这样的状况直接导致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变得层次不齐,对于文物的保护方法也由于这些人专业不对口使得文物不能被很好的保存。
4、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文物保护法》,但是由于上层的不重视,对于《文物保护法》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宣传,这样就直接导致文物的保护工作不能被当地的政府所重视,人民群众也不能正确地了解文物保护对国家对人民的重要意义。
三、提高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的措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项目此起彼伏,现存的古建筑保护面临诸多问题,如修复的程度与方式问题、安全保障的实现问题,文物去向问题,文物的价值发挥问题等。基于此,笔者给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1、制定保护规划基本原则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工作的首要原则是保护,其次才是古建筑文物的利用和开发:确保古建筑文物的安全性,保证古建筑文物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破外;确保古建筑文物的真实存在性,这是古建筑文物保护与规划的根本原则;确保古建筑文物的特殊性,不同类型的古建筑文物具有不同的特性,要根据保护规划的对象不同,采取不同保护规划措施;确保古建筑文物内外环境的整体性,这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2、重视文物保护规划的过程性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工作要采取跨学科、跨单位的、跨部门的合作,注重与地方国土部门、建设部门、规划部门的衔接合作,同时还要注重与有关的利益群体的合作;在古建筑文物工作中,把古建筑文物的规划保护的工作作为平时工作的指导原则,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进行更改。
3、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和文物具有最亲密的关系,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文物保护的完整与否。为了能够让文物更好的保存下来,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巩固和丰富自己的职业素养,了解文物保护的注意点。成立专业研究机构,确保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后继有人。专门的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人才不仅能充实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研究机构,更有助于古建筑文物保护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4、改善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措施
从二十世纪开始,古代建筑文物保护规划的措施一直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一些专门从事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的专业工作也不断总结经验,有关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措施的书籍也相应出版,这些都使得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措施得到较好地普及和发展,但这种普及和发展并不能保障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四、结束语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规划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保护规划工作影响着古建筑文物价值开发,严重点说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单一的一种,而是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古建筑文物保护规划工作有助于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所以做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开发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晖.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几点认识[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03).
[2]师焕英.关于区域性文物保护规划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3(10).
[3]吴忠.大济古村落遗留古建筑群的当代价值[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0(02).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管理、使用、占用文物古建筑的单位或个人是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
文物古建筑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文物古建筑的主要负责人为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统筹安排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文物古建筑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履行制定落实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职责。
文物古建筑应当设置(确定)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确定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在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的领导下,具体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严格消防设施管理。文物古建筑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器材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持防火间距。
不得擅自扩建或搭建建(构)筑物、占用防火间距和通道。
三、开展防火检查、巡查。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或管理人每季度应至少组织1次防火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
(二)日常防火巡查开展情况;
(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防火间距是否被占用;
(四)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情况;
(五)消防水源是否满足使用要求;
(六)用火、用电、用气有无违章情况;
(七)电器产品的安装、使用及其线路、管路的敷设是否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
(八)烧香、点蜡等使用明火场所落实专人看管情况;
(九)重点部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十)重点工种人员以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的掌握情况;
(十一)火灾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应当对前款规定的第(三)、(四)、(六)、(七)、(八)、(九)项内容开展日常的防火巡查;对游客开放期间,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2小时一次,并加强夜间防火巡查。
四、严格火源管理。文物古建筑内严格控制使用明火。住所、宗教活动场所等确需使用明火时,应加强火源管理,采取必要的防火措施,并要有专人看管。
五、严格电源管理。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严禁使用高温灯具、电热器具和大功率用电器具。
严禁私拉乱接电气线路,室内外电气线路应采取穿金属管等保护措施。
六、严格危险品管理。文物古建筑内,严禁使用燃气和其他易燃易爆危险品。
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不得铺设燃气管线,严禁燃放烟花爆竹,不得堆放柴草、木料等可燃物,并应设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吸烟”、“禁止烟火”等标志。
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和建设控制地带,严禁生产、储存和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
七、严格大型活动管理。在文物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举办祭祀、庙会、游园、展览等大型活动,主办单位应进行防火检查,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同时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演练。并依法将相关资料报当地公安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举办。
八、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文物古建筑应当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所有员工、宗教职业者应当懂得本单位、本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会报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疏散逃生自救。
文物古建筑应结合实际对公众开展消防宣传,在醒目位置设立消防安全提示。
九、建立专职或者志愿消防队。文物古建筑应依法建立专职和志愿消防队伍,并结合实际配备相应的消防装备和灭火器材,定期开展训练。
十、开展消防演练。文物古建筑应当制定本单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明确每班次、各岗位人员及其报警、疏散、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责,并每半年至少演练一次。
一、周密部署,目标明确。
为全面贯彻支队关于加强文物建筑博物馆火灾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精神,我大队高度重视,召开党委会办公会,研究部署大检查大排查工作,并制定《xx大队关于开展文物古建筑博物馆消防安全大检查大排查工作方案》,要求所有监督干部及时组织、全面排查全区文物文博单位火灾隐患,重点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宗教寺庙进行排查,对排查出来的隐患问题,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联合行业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涉及重大火灾隐患的单位要及时发函至行业主管部门区旅游民宗局,并提请区政府挂牌督办,积极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二、突出检查重点,确保成效。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管理办法
(1989年7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24号令发布
根据1997年12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修改)
第一条 为加强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进行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以下简称修缮工程),均按本办法管理。
本办法所称文物建筑,是指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含暂保单位,下同)的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壁画、造像、古碑、石刻等文物的修缮,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文物建筑的修缮,应遵守不改变原状和谁使用谁负责维修的原则。
第四条 市文物事业管理(以下简称市文物局)是本市文物建筑修缮管理工作的主管机关,负责监督实施本办法。区、县文化文物局在市文物局的指导下,依照本办法负责本区、县行政区域内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建筑修缮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园林、宗教、房屋土地管理、教育等部门,在文物行政管理机关的指导下,负责督促本系统管理使用文物建筑的单位(以下简称管理使用单位),依照本办法做好文物建筑修缮工作。
第六条 在本市承担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的单位(以下简称施工单位),须持建筑企业等级证书和营业执照,向市文物局申请。市文物局审核批准后,发给修缮施工资格证书。施工单位须按批准的业务范围承担施工任务。没有修缮施工资格证书的,不得承担修缮施工任务。
施工单位承担文物建筑修缮施工的资格和业务范围,由市文物局根据国家文物局规定的条件审定。
第七条 修缮施工资格证书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由持资格证书单位报市文物局复核,经核准换领新证后,方可继承担修缮施工任务。
修缮施工资格证书不得出让、转借、涂改。遗失的,须立即向市文物局报告,申请补领新证。
违反本办法,造成文物损坏的,注销并收回修缮施工资格证书。
第八条 文物建筑的修缮,须按下列规定申报审批:
(一)重点修缮工程(指有计划的对文物建筑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复原工程、抢险工程,由文物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提出修缮方案、附具工程设计(包括施工图纸和资料)和施工单位的有关情况材料,按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报相应的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审批,并经上级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上述修缮工程,经市文物局审核,报国家文物局批准。
抢险工程,情况紧急不容事先申报的,应于施工同时补报。
(二)日常保养维修工程,由管理使用单位提出修缮计划,附具施工单位的有关情况材料,报区、县文化文物局备案。
(三)保护性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按《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办理。
(四)修缮工程,除日常保养维修工程外,经文物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后,由管理使用单位按本市有关施工管理的规定申报开工,同时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第九条 文物建筑和修缮工程,必须按批准的设计施工。管理使用单位变更设计,应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并报批准原设计的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审批。
施工单位须保证修缮工程的质量,遵守本市有关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规定,负责保护施工现场的文物安全。
第十条 重点修缮工程和复原工程,应按工序分类验收。每道工序完成以后,由管理使用单位初验认可,填写分类验收报告,并召集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部门鉴定,重要工序的验收,应有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参加。验收合格的,各方在分类验收报告上签字后存档。全部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提供竣工图纸和验收报告,由管理使用单位组织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签署验收意见,由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做出验收结论。
抢险工程,由管理使用单位向文物行政管理机关提出验收申请,由文物行政管理机关验收。
修缮工程的竣工验收文件,由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管理使用单位分别保存备查。
第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由市文物局或区、县文化文物局给予下列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进行修缮工程的,责令停工,处责任单位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处直接责任人200元以下罚款。
(二)使用无修缮施工资格证书的施工单位施工或施工单位超越批准的业务范围施工的,处管理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各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出让、转借、涂改施工资格证书或不按规定进行资格复验的,责令停止施工,处责任单位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四)不按规定进行竣工验收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责任单位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五)不按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或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的,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和文物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其返工,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违反本办法,造成文物损坏的,由文物行政管理机关责令赔偿损失,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二条 文物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严肃执法,克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严重失职、造成文物严重损毁的,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文物局负责解释。
关键词:文物古建筑,价值,内在价值,外在价值
古建筑保护的萌芽到逐渐成熟形成体系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古建筑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人们对古建筑存在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误区,有的认为只要是古建筑就应该保留、保护;有的认为只要是古建筑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能够开发、利用;还有的认为只要是古建筑都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古建筑是否具有保护和利用的价值,那就判断古建筑是否能够称之为文物。
一、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
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即古建筑的文物价值是指在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中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它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也蕴含着历史社会的进步,它具有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双重特性。
1.文物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古建筑是与现代建筑相对而言的,泛指清代及清代以前的建筑物,但按照传统习惯,如果民国初的建筑在用材、形式、艺术和结构上与古建筑类同,也会被称为古建筑。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主要从社会、政治、文物考古、史料记载等方面进行见证。在历史信息系统中文物古建筑占有重要地位。《威尼斯宪章》第一节明确指出,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能够反映当时的各种信息,也是世世代代人们的活的见证,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如保定淮军公所就是很明显的历史见证,它是李鸿章为纪念阵亡的淮军将士而建的昭忠祠,后来改为李公祠堂。再如古城保定具有2300 多年的历史,自古就属于京畿重地,元朝时期设为郡,明朝时期建为府,清朝设为直隶总督署。古建筑颇多,有大慈阁、古莲花池、钟楼、老城根、清西陵、清东陵等等,都是了解古城保定的实物依据,更是了解其历史变化的重要根据,各种变化也反映当下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演变,是记录历史的无声语言。文物古建筑成为判断历史实证、补充记载历史缺失不可或缺的铁证。
2.文物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古建筑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材料、建筑技术、美术、雕塑等为一体的造型艺术,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有美的享受。文物古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通过空间造型、装饰美;名胜古迹景观艺术;塑像、壁画等造型艺术和不同时代的题材、独特工艺等体现出来的。这些美的景象能够满足游客的审美需求。文物古建筑借所用材料,塑造形象,畅情达意;利用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造型美,立体空间结构表达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果仔细赏析古建筑,会发现建筑构件和单元凑成美妙的音符,有明显的节奏感。文物古建筑能反映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从建筑造型、装饰和环境设计直接讲述给人们不同时代的人类文明;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情感伦理和审美情趣。从审美价值或欣赏价值来看都能给人美的享受,给人艺术启迪,陶冶人的情操。对于现代建筑,可以应用和借鉴其精华以表现创新手法技巧。
3..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价值。从文物古建筑的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不同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文物古建筑的科学价值主要指技术史和科学史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展现都反映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都会受到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各类古建筑都蕴含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科技信息,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没有哪个时代能够创造出超当时科技的产物。因此,从古建筑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反映出新发明的还是稳定发展阶段的科技水平,也能反映是否是科技衰退时期的水平。都需要通过对古建筑的细致研究才能知道。不同的文物古建筑可能产生的年代不同,不同类型的文物古建筑又是不同时代的象征,从古建筑的科技水平能够很清楚的描绘出当时时代城市建筑发展的轨迹,也证明了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如直王家大院无论从布局、材料和结构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它的科学价值。古建筑的营造技术是人类科技的发展与智慧的结晶。不同类型的古建筑,其结构、风格和设计手法,均体现了科技发展水平。如古典园林的构建,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它利用环境科学、建筑科学等技术营造出有机的整体。筑园技术是人类科技进步的缩影,也是时代文明发展的标志。
二、文物古建筑的外在价值
如果说文物古建筑的自身内在的价值或其绝对价值在于历史的、艺术的和科学的价值,那么被人们忽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则属于文物古建筑的外在价值或相对价值。
1.文物古建筑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人自身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或其他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所做的贡献。文物古建筑的社会价值就是就是文物古建筑本身对社会的影响,即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两种影响。从物质层面上讲文物古建筑具有科研价值,即我们能够通过对古建筑科学技术的研究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科技水平。因此,社会群体一旦对文物古建筑形成成熟完备的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国家或社会的建筑遗产的发展,从而提高人们对国家的归属感或对各民族的认同感。
2. 文物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古建筑就我们城市发展来说,往往对它的价值认识存在着一种偏差,一般的注重其内在的价值即历史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总会忽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学者指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艺术品和艺术所产生的效应,除了知识活动、发展文化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外,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来源,这一点是得到普遍承认的。”[1]文物古建筑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使用价值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它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关系
不同的文物古建筑在其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上的对比上是不可能相同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也不具有可比性。两者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证明。
1.古建筑的内在价值远远超过了外在价值。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大多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对象,或者是因为这类古建筑应用到的科学技术无法复制,或者是因其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巨大,无法比拟。如果在继续使用或开发,会严重破坏到文物古建筑的保存和遗留,并且会加速其老化或损毁。这一类建筑只能对其保护而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只能变换其原有的职能,而降低了其实用价值。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之间不成比例关系。
2.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都很高。这类古建筑一方面其内在价值为外在价值带来可观的收入,通过外在价值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一方面通过其使用价值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并不是一对矛盾体,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这类古建筑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再加以开发和利用,使其外在价值的实现得到最大化。
3. 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相对小于其外在价值的实现。这类古建筑在大中小城市也不乏少见。这类古建筑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或科技价值相对较小,内涵也不深远,品味也不高。甚至不被看做历史文物保护对象,但人们却看到了它的使用价值。如古城保定的东大街和西大街的建筑风格从元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其建筑风格均有不同年代的体现,它能够反映出保定发展的历史,也能看出各年代建筑文化的缩影,而到现代被改成了商业街。它的外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内在价值。
多年来人们一般的把文物古建筑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独立对待,这是对古建筑传统的理念的错误观。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也是一种经济来源,其本身存在着双重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金昭.论洛阳文化与洛阳经济[J].中华文化论坛,2002(1).
【摘 要】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數量总计1553万人次,超去年同期,全年旅游收入累计200亿元,较去年同期数据增长20%和23%,冬游西藏的游客也较去年有所增多。[1]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为685人次,短短四年,旅游人次翻了2倍还多。来西藏旅游的人必去布达拉宫、大昭寺,面对“井喷式”旅游,文物建筑的容量遭到严重挑战。为此,笔者提出西藏重点文物建筑旅游容量开发的措施:首先从“文物建筑”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型,其次形成文物建筑维修保护专业队伍,再次培养民间传统建筑维修工匠。
【关键词】西藏文物建筑;建筑旅游容量;建筑容量开发
1.拉萨市重要文物建筑的概况
最新数据显示,西藏现已登记各类文物点共4277处,在1424处自治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中,55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1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78处属于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藏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三个点,即:布达拉宫及其扩展项目大昭寺、罗布林卡。此外,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县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昌珠镇、萨迦镇为历史文化名镇,帮兴村、吞达村、错高村为历史文化名村,八廓街为历史文化名街。[2]
在拉萨市国家级文物景点名单中,文物古建筑的数量占100%(见表1),在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古建筑也有23处,达到一半以上(65.7%)。拉萨市文物建筑以绝对数量优势吸引游客前往。而根据笔者于2011和2013年发放的861份实地调查问卷及对专家的访谈数据统计结果发现,关于拉萨市文物景点旅游,游客很关注其宗教建筑艺术(见表2),[3]包括建筑的宗教性、民族性、时代性,游客更多的是欣赏西藏建筑与内地不同的民族风格及藏传佛教特色,这也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最直接、最深刻的内容。同时,游客对世界级和国家级文物建筑的了解多于对自治区级文物建筑的了解。笔者在网上搜集的博客数据也显示,到拉萨旅游的游客提到最多的也是具有权威性的文物建筑名字,诸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色拉寺、哲蚌寺等。[4]
2.西藏重点文物建筑旅游容量的保护
2.1必要性
2014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总计1553万人次,超去年同期,全年旅游收入累计200亿元,较去年同期数据增长20%和23%,冬游西藏的游客也较去年有所增多。[5]2010年全年接待游客数量为685人次,短短四年,旅游人次翻了2倍还多。来西藏的游客必去之地即为布达拉宫、大昭寺和罗布林卡,它们不仅仅因为地理位置,也因为是西藏形象的代表,游客“不到布达拉宫心不死”。
然而面对“井喷式”旅游,西藏文物建筑的容量目前遭到严重挑战。以布达拉宫为例,游客进藏必去布达拉宫,而每天2000人次的控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容量问题,每到旺季,每天上布达拉宫的人次达到4000以上的情况很普遍,再加上每天还有当地信佛群众上布达拉宫朝拜,布达拉宫在超负荷运转。而布达拉宫的参观路线只有一条——前门进,后山下,有东门也不开放给游客,后门也不能上山。整个参观时间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游客只能进23个殿(包括法王洞),[6]而往往旅游过程中会出现消耗时间的情况,比如游客集中重点殿堂欣赏,部分殿堂参观不了等,23个宫殿能参观完60%,就已经很不错了。以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布达拉宫平均每天每小时约要承载1773人,每个人只能在1个小时之内参观完,这就意味着1773人要看完23个宫殿,每77个人集中看完一个宫殿,我们可以依据这个估算的数据来看一下2014年布达拉宫重要宫殿的旅游容量状况(见表)。可见,文物保护势在必行。
2.2西藏重要文物建筑旅游容量开发措施
2.2.1从“文物建筑”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转型
深化和扩展文物的内涵和外延,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文物保护工作中来。逐步重视文物周边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20世纪遗产等新型文化遗产,注重文物建筑的整体性,扩大文物建筑容量。减轻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文物的承载力。
以布达拉宫、大昭寺为主体的拉萨市文物建筑单位应结合当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实旅游项目,同时重点推出八廓街历史文化名街旅游特色。[7]形成一条龙服务。
2.2.2形成文物建筑维修保护专业队伍
通过正规的中、高等教育和相关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文物保护维修专业技术人员,必要时借鉴国外经验,设立文物建筑保护专业,形成文物保护维修工作的基本队伍。运用先进的技术开发文物建筑尚未开发的部分。以布达拉宫为例,999间殿堂,目前只有23间开发为旅游参观点,利用率仅有2.3%。
2.2.3培养民间传统建筑维修工匠
结合西藏实际,培养民间传统建筑维修工匠,努力让文物单位工作人员尤其是大量的寺院僧人承担起日常维修保护(下转第115页)(上接第16页)工作。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密切文物保护工程与当地民众的关系。[8]民间传统建筑维修工匠与专业维修人员不同,他们是真正的维修实践人员。长时间在传统建筑里生活工作,对维修保护工作了如指掌,如果加以专业化培训,可以使旅游过程中对建筑的损耗得到及时修复,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西藏旅游网http://www.tibetcn.com/news/2015/01262840.html.
[2]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4-23/6097448.shtml.
[3]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贾振振.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5]中国西藏旅游网http://www.tibetcn.com/news/2015/01262840.html.
[6]中国西藏新闻网http://www.chinatibetnews.com/lvyou/2008-01/18/content_74430.h
tm.
[7]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4-23/6097448.shtml.
私人收藏的传世文物如出售时,应到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和文物商店出售。
散存在群众中的零星出土文物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接收,并给予奖励;严禁倒卖牟利,严禁私自卖给外国人。
严禁任何单位、个人无证或伪造证件坐地和走乡串户收购文物。
第三十五条 银行、冶炼、物资回收部门捡选出的文物,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捡选出的文物据为己有,或者送人、出售。
凡古人类化石和具有科学价值的古生物化石,由文物部门征集、捡选、收购。
第三十六条 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取缔文物黑市交易,严厉打击盗掘、盗窃、私运和贩卖文物的活动。
公安、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对依法收缴的文物应妥善保管,并在结案后一个月内,无偿归还原收藏单位或移交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文博单位。
第三十七条 准备出国展览的文物,在正式批准文件和签订协议书下达前,不得启运。
外贸部门出口化石和文物复制品,应由文物部门鉴定,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出具证明,方可启运。
同志们:
会前,组织大家参观了重新布展的xx革命纪念馆,xx同志就《xx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重点任务清单》进行了说明,xx区和市文旅局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讲得都很具体很细致,请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创建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紧盯目标,以最坚定的信心开展创建
今年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我们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政治保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以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开展以博物馆纪念馆陈列布展、旧址维修保护为重点的示范区创建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文物保护利用不断加强。xx革命纪念馆、xx纪念馆于今年x月底完成陈列布展,正式对外开放。xx纪念馆于x月中旬对外开放。个别县区已挂牌成立文物局。文物征集鉴定工作积极推进,累计征集文物x件、修复x件。二是红色资源挖掘持续深化。创新旧址xx利用模式,活化利用xx、xx、xx、xx等旧址xxx孔。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建立“政府+院校+基地+中心+企业”培训机制,累计接待党史学习教育团体x余批,现场教学x余场次。三是特色文化研究宣传成果丰硕。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和国际博物馆日、世界文化遗产日、烈士纪念日等组织开展各类宣传活动x余场。《图说xx》和《xx精神》杂志第一期书籍正式出版。四是文物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深入开展“xx”打击防范文物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破获文物违法犯罪案件x起,追缴涉案文物x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各种因素影响,创建工作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创建任务重压力大。示范区创建任务涵盖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诸多方面,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按期实现创建目标存在一定的难度。,x处文物保护单位和革命文物纪念设施受损,灾后重建任务繁重,给创建工作带来更大困难。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将适时对我市创建工作进行督导,工作压力较大。二是整体进展不理想。创建工作整体推进不够有力,一些县区在动员会召开之后,对创建工作重视不够,仍然停留在会议上和文件上,机构没有成立,人员没有到位,方案没有制定,创建工作进展不明显,与总体目标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三是责任夯实不到位。主观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个别“一把手”不清楚、不明白创建工作任务,不了解、不掌握创建具体内容和标准要求,当甩手掌柜,对创建工作不闻不问,对问题不足不抓不改,督导机制跟不上,致使工作止步不前,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四是创建氛围不浓厚。创建活动宣传发动不够,覆盖面和影响力还不大,没有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大家对创建工作支持率、参与度和满意度还不高。部门协同配合不够,各自为
战现象比较突出,没有形成条块结合、干群一体、全民参与的创建局面。这些都充分说明,当前我市创建工作的短板还很多、任务还很重,形势还十分严峻。
有压力,才有动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真正放在心上、挑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坚决破除创建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最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有力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将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走出符合xx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实现xx革命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守护好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二、把握关键,以最有力的举措加快创建
(一)紧扣创建方案,打一场目标任务“攻坚战”。
要紧扣《xx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创建涵盖的机制体制创新、文物展示利用、文物宣传传播、教育培训、文旅融合等x项重点任务,逐项逐条找差距,盯准细节补短板,提标进档、精益求精,确保用x年时间,坚决打赢打好示范区创建“攻坚战”。总的要求是要以保护研究为前提、以展示利用为核心、以融合共享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革命文物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保护、研究阐释和展示利用,弘扬xx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点是要保护好革命文物,健全文物安全监管机制,加快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建设,深入实施《xx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强化文物保护审批监管,严肃查处擅自破坏损毁文物本体和环境及影响文物历史风貌等违法行为,尽快修复重建受灾文物及场所,切实维护文物保护管理秩序。要管理好革命文物,以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强化文物本体、周边环境、安全保卫等日常管理,改造提升xx博物馆、xx革命英烈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和xx新闻纪念馆陈列布展,进一步严格规范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的设立、运营和管理等工作,巩固好5A级景区和国家文明城市创建成果。要运用好革命文物,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内涵,盘活用好国有文物资源,强化文博单位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特点、彰显革命文化内涵、占领文化阵地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文化服务产品,加强红色主题教育培训,全力打造成全国红色教育高地。
(二)聚焦短板弱项,打一场问题困难“歼灭战”。
刚才提到的四类问题,希望要切实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认真分析应对,切实加以解决。特别是xx管理局要坚持补短板、固底板、强弱项,充分发挥好创建工作牵头抓总作用,将当前创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细化完善,逐类逐项汇总成问题清单,尽快分解落实到各相关县区和部门,挂牌督战,销号退出,以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将各类问题及时妥善化解。当前,要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机构编制问题,x月份市委编办已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成立文物局,并增加文物工作人员。但大部分县(市、区)目前还没有完成,仅有个别县区加挂了文物局牌子,但人员还没有配备到位。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尽快完善文物行政机构建设,充实文管所、博物馆、文物执法等基层机构力量,引进高层次文博专业人才,确保具体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第二个是要保障创建经费投入,这个是难点,也是关键。各县(市、区)要克服一切困难,将文物保护利用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陈列展览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及时足额核拨专项经费,同时要创新文物保护投入方式,引导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积极投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多渠道解决资金难题,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三)强化氛围营造,打一场宣传发动“舆论战”。
要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进一步健全完善全社会参与机制,通过多种途径把广大市民发动起来,形成全民参与、全市联动、全城同创的工作局面,营造良好创建氛围。要充分利用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点节日,采取线上线下、传统与新媒体等多种形式手段,广泛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宣传活动,积极宣传普及文物保护法规政策知识,不断提高全民保护文物意识。全市文博系统要围绕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大节点,充分发挥xx精神宣讲团、女子民兵连、“小小讲解员”的作用,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xx的故事。要继续围绕建党100周年推出一批主题展览,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年内要重点完成13集革命文物故事微视频、13集革命旧址短片、13集革命人物纪录片的拍摄任务,弘扬xx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扩大城市影响。(四)突出常态长效,打一场坚持创建“持久战”。
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搞搞突击就能创建成功的。创建工作也不仅仅是为了赢得一块“牌子”,而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各级各部门必须树立慎终如始、善始善终的态度,常抓不懈、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提升示范创建成果。特别是要坚持“示范区创建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克服厌战情绪,增强必胜信心,无论何时
都力度不减、标准不降、队伍不弱,确保创建成果不反弹、不滑坡、不回落,让广大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示范区创建绝不是“面子”工程,而是长久之计、惠民之举,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及时把创建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固化下来,形成常态化模式,推动xx革命文物国家文物示范区创建向更广范围、更深层次迈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提供示范和样板。
三、持之以恒,以最负责的态度确保创建成功
(一)压实责任,迅速推进。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能否成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强不强、“四个自信”坚定不坚定、“两个维护”坚决不坚决的现实检验。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示范区创建提上重要日程,要把这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迅速把创建目标化、清单化,把战略任务工程化、项目化,把创建责任明细化、具体化,科学排出每月、每季、每年任务,扎实稳步推进。党政主要领导既要挂帅也要出征,要对本地区、本部门创建任务、难点问题、薄弱环节、应对举措心中有数,不能当“甩手掌柜”和“二传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自觉担当,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二)强化协作,合力推进。
要牢固树立全市创建工作一盘棋思想,汇聚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建立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xx管理局统筹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xx管理局要充分发挥示范区创建牵头抓总作用,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督导,定期研究推动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切实发挥各自优势,认真落实好文物保护主体责任,分块负责、条块结合,加强协作、整体联动,拧成一股绳、形成一股劲,坚决杜绝责任悬空、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合力推进创建不断取得新成效、新进展。(三)严格督导,务实推进。
口号喊得响亮,不如把事办得漂亮。创建工作决不能搞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也决不能光说不练,有差不多、过得去的想法。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担当,拿出务实举措,以饱满的热情推进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要成立示范区创建联合督导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检查、明查与暗访、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各部门单位创建推进情况进行督查督办,发现问题的及时下发问题清单,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实行整改销号。要将创建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强化工作考评,严格兑现奖惩,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开展不力的,该约谈的约谈,该问责的问责,决不姑息迁就,以强有力的制度机制,倒逼示范区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责任不折不扣落实,推动各项创建工作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