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精选12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篇1

一、歌唱古诗,导入新课

欣赏啊《烟花三月》,知道这首歌是根据哪首诗做的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内蕴丰富深邃。在我们积累的古诗中很多都蕴藏着一定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十分耐人寻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编写古诗里的故事。

谁来读一读这节课的要求:根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景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二例文引路,明确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五年级下学期我们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吗?那篇课文的题材是文包诗。课文其实就是一个具体的故事。是根据古诗编写出来的。让我们重温一下课文,看看如何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

2、找找文中描写古诗意思的句子。

3、找出文中作者想象的部分。

小结:由此看来,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要注意两点:第一是把握原诗的内容;第二要借助想象,把原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所抒发的感情具体地表达出来。掌握了改写古诗的方法,但我们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三

想象:创设情境,体验感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设想:杜甫是怎样知道收复蓟北的消息的? 听到这个惊喜,他有何反应?(想象语言,神态)

2、开头加入环境渲染气氛。

过度:这是在看看他的妻子和孩子,又有什么变化?

3、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想象:杜甫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来体现他的喜欲狂?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边饮着美酒,时不时唱上几句,好不惬意,回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杜甫又是如何打算的?

三、改写:激发表达,真情创作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随着诗人杜甫感受到听到喜讯时的惊喜欲狂以及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难道此时我们还能无动于衷吗?那就让我们拿起笔,把我们刚才所说的,所体验到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写下来吧!

四、评析:交流修改,完善作品

1、谁愿意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点评。

2、欣赏了这个同学的作文,可以说说你最欣赏和最感动的地方,也可以说说你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3、总结:同学们,今天跨越时空的界限,同古人同喜,与诗人同乐。获得是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

板书

改写古诗

把握古诗的原意、理解古诗的意境

展开合理的想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改写 篇2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能理解“涕泪、衣裳、妻子”等词语古今不同的意思。

2.在积累古诗的基础上,能借助课下注释,同伴互助大体把握诗意,在读中想象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喜欲狂”的心情。

3.借助有关资料,读懂诗人“喜从悲来”的原因,进而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

4.能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检查预习,指导朗读,积累古诗

1.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一首古诗,请齐读课题。读课题时不要拖音,要有节奏地读。(师范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古诗,谁来读一读?

(检查学生朗读,看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衣裳、妻子、漫卷”等词语,并理解其意思。)

师:请大家再自由练习朗读,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2. 指导朗读

师:刚才大家都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了。哪位同学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请大家自己先练习。

(生练读。师指名读并相机指导。生齐读。)

3. 积累古诗

师:同学们,这首古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节奏明快,一气呵成。这样的经典诗句我们最好能背诵积累下来,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诵下来。

(指导学生尝试背诵。生齐背。)

【教学意图:语文课堂上要“读”占鳌头,要书声琅琅,更要指导学生学会朗读,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尤其是古诗教学,更应如此。古诗教学理应从读开始,指导学生不仅能读正确,读流利,更应该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语言的朗朗上口,这也是学生学习朗读古诗的必备能力。另外,古诗的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地积累诗句,通过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

第二板块:把握诗意,体会诗情,读出画面

1.把握诗意

师:同学们,古诗我们读好了,那么,这首古诗的大概意思你们明白吗?请大家同伴互助,结合课文注释,把握大概诗意,并讲给你的同桌听。

师:哪位同学能简单地讲讲诗句的大概意思?

(指名讲诗意,其他同学补充。在学生讲诗意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地名,为把握诗意扫除障碍。)

2.体会诗情

师:快速浏览古诗,思考:杜甫在诗中流露的是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诗人的心情。(指导学生圈画出关键词“喜欲狂”,并理解。)

师:再次默读古诗,思考:杜甫从诗中哪些地方刻画出了自己内心的欣喜若狂呢?请大家圈画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忽传:忽然传来,喜从天降。满衣裳:喜极而泣,无以言表。这是激动、幸福的眼泪。愁何在:脸上忧愁不再,代替的是喜笑颜开。放歌纵酒:高声歌唱、纵情饮酒,皆为不用再颠沛流离而高兴。好还乡:在春天美好的景物陪伴下,能很快回家,能不高兴吗?)

3. 读出画面

指导学生带着体会朗读古诗,并能在读中结合表现诗人“喜欲狂”的关键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教学意图:“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这是2011年版课标对高年级阅读古诗的要求。先让学生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结合课文注释大体把握诗意,为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做好铺垫。之后,指导学生默读勾画,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进一步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进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读出诗句的画面感。】

第三板块:借助资料,读懂“喜欲狂”背后的原因,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为什么在听说官军收复失地之后这样“喜欲狂”呢?其背后的原因何在?(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原因进行述说,教师相机补充有关“安史之乱”的资料。)

师:“安史之乱”持续了近8年,杜甫一家人也和许多百姓一样,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和他的家人离开家乡,流落了近5年。这5年中,杜甫曾来到长安街头看到了这样的景象。(补充《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指导学生读古诗,想象画面,紧扣“草木深、花溅泪、鸟惊心、抵万金”等关键词语,在读中想象杜甫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感受诗人看到昔日的大都市在安史之乱中变成如今的杂草丛生、破烂不堪的情景时,内心的无比悲伤、凄凉。最后引导学生背诵《春望》。)

师:这5年中,杜甫的生活很不好过,有一年他流落到四川。(补充《百忧集行》中的诗句: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诗人杜甫和老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孩子啼叫发怒,这究竟是为什么?(指导学生探究背后的原因,感受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困苦和不安,体会诗人内心的忧伤和期盼官军收复失地结束流亡生活的心情。)

师:假如你就是杜甫,你的心情如何?这5年中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指导学生带着体会再次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次体会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教学意图:读文章,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之意,更应该明白文字背后所传递的意图,学习古诗也应如此。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诗句的能力,但是诗人通过诗句所传递的内心情怀的背后原因,或许是学生深入把握诗情的难点所在,这时,借助学生能理解的课外资料,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突破难点的目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又锻炼了他们读古诗想象画面的学习能力。】

第四板块:体会写法,尝试表达,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诗人杜甫在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时,是从哪些方面写的?(引导学生发现诗人是通过描写其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自己喜欲狂的心情的。)

读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3

关键词:杜甫 喜欲狂

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万分,以一气贯注,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快炙人口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人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一.杜甫其人

杜甫是唐代社会由盛唐到中唐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诗人。他的前半生正逢盛唐,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生活颠沛流离。他的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成为由盛唐过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伟大诗人。他享有“诗圣”的美誉,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宝应二年,即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唐军以雍王李适(代宗子)为帅,会同回兵攻打史朝义,连战大胜,相继收复东京,郑、汴等河南州郡。十一月,唐军渡河北进,追破史朝义,并围之于莫州,叛将薛嵩、张忠志降。次年正月,叛将田承嗣,李怀仙分别在莫州、范阳投降,河北州郡平定。史朝义见大势已去,遂逃亡自杀。自此,持续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基本结束。捷报传来之时,杜甫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一时狂喜,写下这首诗。

三.喜跃之意,一气贯注

诗首联描写诗人乍听喜讯时喜极而泣,百感交集的真实情态。“剑外”指梓州,因其在剑门之南,以长安言之,故称剑外。“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即今河北北部,当时是安史叛军的最后巢穴。收复蓟北,意味着彻底平定了安史之乱。全句诗说:在僻远的四川,忽然听到官军收复河北州郡的喜讯。句中“忽”字极妙,生动地表达出了诗人刚听到喜讯时的惊喜之情。诗人回首自安史之乱开始后,他避鄜州,奔凤翔,又一路辗转,流寓蜀地,生活的艰辛,情况的凄凉,尤历历在目。整整七年零三个月,他每时每刻都盼望着平定叛乱,结束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今天喜讯终于传来,本是意料之中的,却反而觉得突然了,诗人这种独特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他对平息叛乱的深切盼望。句中“传”字形象生动,它准确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希望早日平叛,以至捷报初闻,大家互相奔走相告,很快将喜讯从蓟北传到千里之远的剑外的情景。诗首句叙事点题,虽不言喜,却已有满纸喜气扑面而来之感觉。次句的“初闻”由“忽”字而来,由于消息来之突然,诗人心中并无准备,听到后喜极而悲,悲喜交加,七年多梦魇般的日子总算要熬过去了。诗人尽管受尽兵燹流离之苦,但毕竟家未散,人还在,和天下别的家庭相比,又幸运得多了。回想这些,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诗以满衣裳的涕泪十分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喜悦而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诗颔联是承转,从“初闻”转出“却看”,从“却看”转出“漫卷”。由于初闻喜讯,不禁再去看老妻幼子,七八年来,他们跟着诗人,一路饱尝了战乱之苦,因此在战乱始定,喜讯传来之时,诗人泪流满面很自然地想到了他们:曾经愁容满面的妻子儿女,现在一定该笑逐颜开了吧!句中用“愁何在”反衬“喜洋洋”,此时此刻,诗人再也坐不住了,随手拿起诗书,胡乱地翻卷,这一不寻常的动作,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喜欲狂”。

颈、尾两联由喜讯初闻转入畅想踏入还乡之旅。叛贼已灭,路忂复通,流寓的生活终于要结束了,此刻春天来临,正宜起程。句中“青春”指春天,“青春作伴”以春天的花明柳绿之景衬托诗人还乡旅途心情之畅快。尾联是诗人“还乡”的遐想:顺江东归即从巴峡顺流而下到巫峡,然后出川经襄阳返洛阳,一气流注。诗人想象归途路径十分具体,思绪飞快,反映其返归家乡的欣喜、急切的心情。“即从”、“便下”两词,表现了诗人的连翩遐思;“穿”、“下”两词,既形容其舟行迅速,又形容其行走如飞,生动传神。尾联在写法上运用了流水对,即上下句意贯穿,不能颠倒,“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的文意,正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一句延伸,犹如流水一般。另外尾联两句对仗也非常工整,上句“巴峡”对“巫峡”,下句“襄阳”对“洛阳”,十分妥帖。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诗人在自己实际境遇比较艰难之际,却完全忘却个人遭遇,以国家之忧而忧,以国家之喜而喜,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时刻关怀。全诗贯穿一个“喜”字。首句叙事,点出喜讯;次句以转作承,以“涕泪满衣裳”写其初闻之际喜极而悲,百感交集的情态;三、四两句虽描写“却看”、“漫卷”两个动作,但落脚仍在“喜欲狂”;第五句以“白日放歌”衬托“喜欲狂”之态;第六句以下转入“喜得还乡”,由此将喜悦之情推向高潮。正如明王嗣奭云:“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4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赏析

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诗人的联想,身在梓州,顷刻间就已回到家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5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了解内容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学习生字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七、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八、布置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篇6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象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爱家乡的感情。

4.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反复朗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

(课件出示音乐《阳春白雪》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课件出示杜甫简介及杜甫肖像)(杜甫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出示课题(课件出示),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读题意

1.齐读课题、解题。

(1)“河南”“河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指的是黄河两岸)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2)让我们一起大声地把胜利的喜讯告诉老师吧!(齐读诗题)

三、初读,弄懂诗意

1.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

②听录音朗读(出示课件录音朗读)。

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④检查生字。指导“洛、涕”的写法(出示微课)。

⑤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⑥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

3.小组讨论,理解词语及诗歌的意思,教师指导“妻子”“青春”古今义的不同之处。

4.交流理解诗意,师相机出示课件。

5.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地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初闻涕泪满衣裳”。

(1)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泪?(激动、高兴)

(2)请你带着这种情绪把这句诗读一读。(指导朗读)

(3)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晚年去看看。(出示课件)

(4)又是一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诗人站在街头看着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已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出示《春望》,配乐读。

(5)诗小结:本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当时,诗人流的是什么样的泪?(伤心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的痛苦的泪,别离的泪,思乡的泪)

(6)这样痛苦,伤心了8年,终于盼来了这个喜讯,这怎能不让人喜极而泣啊!(生齐读这句诗,体会诗人悲喜交集的感情)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地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1)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是“喜欲狂”了。因为诗人听到(生:“剑外忽传收蓟北”),想象马上就要(生:“青春作伴好还乡”),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

(2)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生唱: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女生们,你们也一展自己清脆的喉咙,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唱)

D.师简介三峡,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借助课件了解行走路线)。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地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三)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

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

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

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

五、练笔,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都说杜甫“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我觉得今天你们都是杜甫的知音。如果把刚才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写下来,那将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可诗呢,浓缩的都是精华,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下面请你们根据刚才的理解、品悟,再适当加些合理的想象,用第一人称,练习说说诗意,把它叙述成一个小故事。

2.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一段话:“唉,8年了,河南河北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啊!”我独自走在街上,唉声叹气。忽然,人们如潮水般地朝街头涌去。“发生什么事了?”我心生疑惑,又看看人们的表情——是喜悦的!莫非……

3.生练习后指名说说。(有时间师就总结写法)

4.师引读:于是我心里一激动,随口吟出:(出示整首诗)

六、总结,升华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篇7

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着朵朵白云,阳光透过云层照射着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庭院的小屋里,杜甫坐在窗前,手托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唉,这‘安史之乱’不知何时停止?都好几个年头了啊!这样的日子,老百姓怎能安生?”他无奈地摇了摇头,顺手拿起一本书,翻翻看看。“杜兄!杜兄!大好消息……”窗前王兄大声喊道。他冲进屋子,气喘吁吁地说:“杜兄,好消息!府衙…府衙门前贴出安民告啦。”“王兄,你慢点说。”杜甫站起身来,对王兄答道。“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啦!”“这……这是真的吗?”端茶进屋的夫人惊讶地问。杜甫听了,激动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顿时,眼眶湿润了,泪水夺眶而出打湿了衣裳,手中的诗书掉在了地上,高兴得简直要发狂。妻子把孩子们叫了过来,他们听到这一喜讯,欣喜若狂地蹦了起来,高兴地说道:“我们可以回家乡咯……”久闻的喜讯让整个家庭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中……

杜甫一家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计划着返乡的路。杜甫取出地图,富有诗意地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摸了摸胡须,笑得十分灿烂。一路上风景秀丽,他在美丽风光下纵情高歌,畅饮美酒。杜甫又回过神来,他笑容可掬地铺了一张纸,挥动着毛笔,认真地写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文 篇8

在这一天里,杜甫还是在忧愁之中说:“安史之乱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呀,我多希望可以……”杜甫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珠,忽然间,一个人从门外跑进来,对杜甫说“杜甫呀!告诉你个天大的好消息呀!剑门关已经收复蓟北了!”杜甫听到从剑门关外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因为他们已经抓住了安史叛军的老巢,初听到这个消息,杜甫仔细的追问,带着高兴、惊喜高兴得涕泪交流。“咳!咳!咳!呵!呵!呵!额!”他高兴的都咳嗽了。

眼泪把衣裳都沾湿了,杜甫也不管干净,直接用袖子擦了脸上的眼泪。回头看看妻子和孩子,平日的忧愁已经飞到不知什么地方了,已不知跑到何处了,杜甫胡乱的卷起诗书,一下子乱的一拿,高兴的几乎要晕过去了,像一个疯子一样发狂。白日里杜甫要放声歌唱,纵情饮酒,美好的春景正好陪伴着杜甫返回故乡。

万物复苏,大地都开始高兴地震动这,他们立刻要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在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到他的老家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阅读答案 篇9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这是一首律诗。律诗共有四联,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律诗通常为八句,其中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且颔联、颈联必须对偶。

答案: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5、描写诗人听到消息惊喜的情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改诗人过去惯常的调子,一经对比,欢快的特色就特别明显了;尤其要强调的是,该悲戚则悲戚,该欢快则欢乐,即“感情是诗的生命”,“凡作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为疲驴”(袁枚《随园诗话》)。当望穿双眼终于“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有如大坝开闸,有如高山飞瀑,诗人积蓄已久的感情迸发了。

答案: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6、生动地表现诗人释放往日积郁,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情感发生巨大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颈联出句“白日放歌须纵酒”,上承“喜欲狂”;对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下接具体规划返乡路线的尾联——这种承上启下的结果,把上下句间弥合得天衣无缝,真是令人叫绝。尾联的流水对,以四个地名作对,且按水路、陆路的时空顺序出现,更是妙趣天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时,我注重指导他们读准字音,如“蓟北”的“蓟(jì)”,“涕泪”的“涕(tì)”, “漫卷”的“卷(juǎn)”;尤其是“衣裳”的“裳(cháng)”, “妻子”的“子(zǐ)”,与平时的朗读习惯有差异。

教学全诗时,我抓住“喜欲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整首诗,最能体现作者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引导学生自读、寻找“喜欲狂”。那么,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哪些词能体现作者的“喜欲狂”?“喜欲狂”之后,作者想到些什么?又增添了什么样的心情?学生通过自读、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等方式,一步步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诗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中心小学来了这么多的领导来看望我们,和我们一起学习,大家开心吗?

此外,还有一个好消息,明天是国庆节,从明天开始,连续放假7天,由于今天上午大家的突出表现,本次放假,不布置任何家庭作业!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 快乐到怎样的程度?

有一个人也和同学们一样快乐,不过,他远比你们更快乐!这个人就是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你知道杜甫为何比你们更兴奋吗?引出课题:《闻军收河南河北》

二、杜甫知多少

提到杜甫,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说杜甫 教师归纳: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大部分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三、背景:安史之乱

要学好这首诗,首先我们得了解杜甫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谁能说说当时的社会背景。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七年之久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段日子里,他度日如年,由于战乱,杜甫和很多老百姓都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在那苦难的日子里,杜甫曾写下这样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亲眼目睹了“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悲惨。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被誉为“诗史”。同学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杜甫和唐朝老百姓都在渴望着什么? 渴望和平!

对,和平!渴望和平!今天,这和平终于盼来了!请大家一起齐声读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闻:听说,听到 官军:朝廷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南北两岸

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黄河南北两岸的喜讯

这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是一个怎样的消息?(激动,振奋)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是如何表达他的快乐、兴奋的。

三、体验情感

1、初读古诗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指名读书,正音。小黑板展示:古今词意

衣裳 :yi chang 古人上为衣,下为裳;今指衣服 妻子: qi zi(第三声)是指老婆和孩子 ;今指老婆 青春:指绿意盎然的春天; 今指青年时期

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把整首诗通顺流利地读下来。现在我也想来读读这首诗,感受一下杜甫的快乐,兴奋,激动!能给我这个机会吗? 老师读得如何?从中你听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高兴,激动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把作者的这份心情也试着读出来。学生再读古诗,2、细读品味

这是地名,文中有6个表示地名的词,你能把他们一一找出来吗? 剑外 蓟北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第一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读了这一句,说说看,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把你的想法说出来,错了没关系。

杜甫听说收复蓟北的喜讯,为何哭了?这是一个好消息呀,杜甫为什么反而哭了呢?

喜极而泣,这是激动的眼泪,是心酸的眼泪,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终于迎来了这盼望已久的喜讯,怎能不激动得哭呢? 第二句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先看上半句。

妻子和孩子曾有怎样的忧愁?为流离失所而愁。为国土的破碎而愁。为家乡的亲人而愁。如今忧愁还在吗? 再看下半句

漫卷诗书是怎么个卷法,你能来卷卷看吗?

是漫不经心地卷,还是胡乱地卷?那种情况跟杜甫此时的心情比较吻合?

杜甫是个大诗人,平常他是极爱书的,如今为何胡乱地卷一卷? 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

对,太高兴了,高兴的几乎发狂了,才不管它书不书的!

你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会“喜欲狂 ”? 你能表现一下这种情绪吗?如果把“愁”和“喜欲狂”重读的话,效果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你在极度高兴是会怎样庆祝?来看看杜甫诗如何表达他这种“喜欲狂 ”的心情的:

第三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在干什么?

你知道杜甫此时几岁吗?52岁,这个年龄本来并不适合放歌、纵酒。可杜甫却这么做了,为什么?

快乐是要分享的人越多越快乐,人们奔走相告,互相聚在一块,尽情喝酒,放声歌唱。尽情放纵自己享受这快乐。

天下太平了,杜甫终于可以回家了,过了7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回家的心情非常急切。你能从诗中看出来吗?

第四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已经定出了回家的路线,看到这一句,不由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朝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归心似箭哪!

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千杯万盏也不醉”。啊,男生们,端起酒杯与杜甫一起放声歌唱,尽情喝酒吧(男读)

女生们,你们也端起自己的酒杯,加入这支快乐的队伍吧!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篇12

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

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

教材分析:

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

1、请学生介绍杜甫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

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

1、朗读诗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

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裳cháng,古代多为单音节词,“衣”为上衣,“裳”为下裙,男女都能穿着。现代汉语中“衣裳”为一个词,“裳”字要念轻声。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2、你从哪儿读出了“快”意?

“忽传”、“初闻”:消息来的突然,喜悦显得猛烈,作者想到八年来的痛苦、别离、相思、仇恨、国难、民苦将随着唐军的胜利而结束,忍不住老泪纵横,喜极而泣(板书)。

“却看”、“漫卷”:诗人喜悦,自然先到相随多年的妻儿,于是回头看,妻儿脸上的愁云早已烟消云散,全家溢满了喜悦的气氛,诗人也无心看书,随意卷起书卷,与家人一同欢呼。妻儿的喜悦更加重了作者内心的喜悦,欣喜若狂(板书)。

“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于是52岁饱经沧桑的诗人狂饮高歌,想象着与家人在美好春光的陪伴下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尾联: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原本漫长的路程,弹指间就到达,可见作者身在梓州,心已回到故乡了,可见其归心似箭。诗人用字高度准确,如“穿”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

3、诗人仅仅是为了个人漂泊、苦难的结束而“喜欲狂”吗?

诗人为自己喜,更为国家而喜、为百姓而喜。“安史之乱”结束,支离破碎的山河得以收复统一,人民不再流离失所,国民都可以休养生息,这喜悦是国家的喜悦,是人民的喜悦。全诗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齐读

四、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1、学生根据以学过的鉴赏方法,再读诗歌,结合自己的理解,鉴赏诗作。

学生鉴赏成果展示:

1)作者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时期,他既见证了唐代的繁荣,又目睹了在战争的硝烟下艰苦生活的人民,面对这一幕幕的转变,面对与他有着同样逃亡漂泊命运的人民,他高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他的忧国忧民,从“安史之乱”到763年春,历经了整整八个春秋,终于迎来了唐军大捷的消息,这怎能不让人民兴奋?不让作者“喜欲狂”呢?此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伤早已从作者心头散去,脸上洋溢的是无以言表的欢乐,是热泪纵横的喜悦,于是,作者“生平第一首快诗”诞生了。――陆丽廷

2)杜甫写的诗大多沉郁顿挫、雄浑悲怆,为国忧、为民愁。而这首诗却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充满了无限喜悦之情,喜从何来?多年战乱,本以为国家将亡,却忽然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便难以一直内心的欣喜,因而老泪纵横、心飞故乡。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喜”,这正是为了国家而喜,现在看来,似乎作者的种种情感都是因国而起,其爱国之情有多深沉已经显而易见了。――林陆平

2、补充鉴赏《登岳阳楼》,说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用一句话评价诗人(总结)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五、作业

背诵全诗

上一篇:司法局述职报告精选推荐下一篇:读书小明星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