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调研报告(精选12篇)
XX县位于江西省北部,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669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场)、122个行政村。地处长江与鄱阳湖交汇之处,属滨湖丘陵地,气候属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其特点是热量丰富,霜期较短,光照充足,雨水充沛,这一特殊的地理位臵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县属于典型的易涝易旱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干旱灾、低温冷冻灾、地质灾等自然灾害,如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2005年发生的地震灾害、2008年发生的雨雪冰冻灾害。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不断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努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成功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5个、市级2个、县级4个。
一、灾情特点
受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我县灾害情况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灾害种类“多”。除上述的洪水、地震、雨雪冰冻等灾害外,森林火情、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二是洪涝灾害“多”。因我县滨江临湖,拥有2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40公里长的鄱阳湖岸线,且降雨分布不均,主汛期(4—7月)降雨量高达700—800毫米,容易发生长江、鄱阳湖外涝引起的洪涝灾害,五年共发生洪涝灾害18起,直接 经济损失9903.3万元。三是森林火情“多”。因境内东南部群山环抱,所处的大垅乡、舜德乡、武山镇等地域是森林火情的高发地,近五年累计发生森林火情9起。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工作思路,重点围绕“防、救、减”三个关键环节,认真做好了三篇文章。
1、立足于“防”,做好了“居安思危”的文章。坚持防范于未然,切实做到谋划在前、准备在前、防范在前。一是坚持谋划在前。每年年初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防灾减灾工作,并将防灾减灾工作列入目标考评。同时建立应急预案制度,出台了《XX县地质灾害防灾预案》、《XX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XX县地震应急预案》等一系列应急预案,扎实做好应急救灾准备工作。二是坚持准备在前。按照“防灾投入只增不减、物资储备只增不减”的原则,建立物资储备仓库,每年储备防灾物品20余项,其中救灾帐篷90顶、棉絮1200床、棉衣800件,总价值约200余万元,确保灾害发生时,救援物资能够第一时间投放到位,尽最大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三是坚持防范在前。建立 灾害防御预警机制,由水务局、森林公安、气象局、防震减灾局等部门牵头,针对洪涝、森林火情、雪霜冷冻、地震等自然灾害,采取汛期24小时水位监测、干燥天气进山巡逻、天气异常实时预警等方式,对一切可以预防和防御的自然灾害,进行提前布控,提前预警,提前防范。
2、立足于“救”,做好了“救焚拯溺”的文章。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将应急救援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完善救援机制。完善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应急救灾网络全覆盖。①在县级层面:成立县救灾应急指挥部,总指挥长由民政局局长担任,水务局、气象局、防震减灾局、森林公安等部门均派一名领导参与,进一步加强统筹调度,汇聚工作合力。②在乡镇层面:按照“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原则,14个乡(镇、场)均成立救灾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宣教、预警上报、救援、物资保障小组等机构,提升应急救援能力。③在村级层面:分别由村组干部、民兵、群众代表、志愿者组成应急救援排,切实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救援力量。2014年,在财力相对紧缺的情况下,一次性为县应急救援大队(归县公安消防大队管理使用)招聘10名合同制应急救援队员,充实救援队伍力量。目前,全县共有应急 救援大队1个48人,民兵应急救援队伍14支395人。并且不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实战演练,加强实战能力,提升救援水平。三是发挥群众效能,创新救援模式。通过不断探索尝试,创新建立了“十户联防”紧急救援机制,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敲锣打鼓的报警形式。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时代的快捷、方便的优势,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将十户农户手机号码捆绑为一组,当有1户人家突遇险情(警情),拨打手机号码“995”(谐音“救救我”),另外9户群众均会立即接到救援信息,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开展救助,提高救援的工作效率,将灾害减少到最低。五年来,成功完成森林火情、洪涝、雨雪冷冻等应急救援40余次,无一人因自然灾害死亡,荣获省级平安县。
3、立足于“减”,做好了“日朘月减”的文章。减,主要是减少灾害和减轻灾害破坏损失,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切实做到了“三个减少”。一是应急反应时间“减少”。聘请责任心强、通讯联络方便的村干部担任一线“灾害信息员”,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将灾情上报至县公共事件应急办公室,县应急办立即开展调度,直接联络缩短应急处臵时间。同时要求应急救援力量在灾害发生时要做到“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赶赴灾情现场,第一时间上报灾害情况,第一时间开展救援行动,第一时间转移安臵灾民,第一时 间发放救灾物资。二是人为灾害次数“减少”。坚持宣传引导与严防死守相结合,减少一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针对我县东南部群山环抱易发生森林火情,在清明、春节等森林火情的高峰时期,通过上门上户宣传文明祭祀、上山入口设臵警示标志、定时进行巡逻等方式,严控森林火情,“十二五”时期森林火情对比“十一五”时期减少18次,同比下降66.7%。三是灾害破坏损失“减少”。通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宣传册、摆放宣传展板、组织专家讲座、开展灾害自救演练等方式,大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灾害自我救援能力,降低灾害破坏损失,五年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同比下降20%左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实地调研情况看,通过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促进了社会的安全与和谐,但是全县防灾减灾工作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一是统筹协调不够。防灾减灾工作涉及气象、民政、防震减灾、国土等几十个部门,政出多门、标准不一,各平行部门之间缺乏对接,独自开展工作,互相指挥不动,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领导的职能部门,成为影响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瓶颈。二是减灾力量薄弱。减灾工作机构尚不健全,资金、技术、人员投入不足。近些年,党和政府对救灾工作越来越重视,救灾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减灾工作投入却较少。此外,县民政局对乡镇民政办公室不是垂直管理,导致许多工作开展只能服从乡镇安排。三是城乡工作不平衡。多数部门防灾减灾宣传及演练工作开展集中在城区,而广大农村地区几乎没有。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一是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滞后。有的没有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有的避难场所位臵选择离民居较远,不利于民众及时疏散。二是应急所需设备缺乏。有的乡镇民政办公室连基础的办公电脑都未配备,既不能及时传送灾情信息,也不利于工作开展。三是灾害信息网络建设有差距。各部门的灾害信息传输网络相对独立、组织松散,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减灾信息通讯、传输网络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不够及时准确,信息宣传发布口径不统一。
(三)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一是预案制定存在空白点。有的乡镇及社区没有制定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二是预案内容不科学。部分预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修订。有的预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针对性不强;有的预案内容简单,应急措施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三是预案演练不充分。许多乡镇不重视应急演练,认为可有可无,预案的实际作用缺乏实践检验。
(四)防灾减灾意识不到位。一是政绩观存在偏差。多数基层政府和组织对防灾减灾认识不足,认为它是务虚的工作,没有抓经济、抓发展实在,不愿意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来。二是部门认识有错误。许多部门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与本部门无关的防灾减灾工作不管不顾。三是民众关注度不够。近年来辖区灾害发生较少,大多数居民没有亲身经历过灾害性事件,缺少对灾害的感性认识。有的认为灾害离自己比较远,存在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灾避灾知识。
四、意见建议
防灾减灾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按照“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思路,整合部门资源,依靠科学法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和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设置协调机构。成立由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任主任,各涉灾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县减灾委员会,落实编制,协调各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并在各乡镇、村、社区也都分别成立防灾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合力。二是扩大资金投入。多渠道投入资金,争取上级支持,引导社会出资。严格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坚持专款专用,严格审批程序。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增加县、乡 两级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编制,加强技术人员和灾害信息员的培训力度,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
(二)强化宣传教育。一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长效性。建立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依托现有的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编印通俗易懂的的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和科普读物,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定期为广大农村地区送去防灾减灾技术服务和业务培训。二是突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城区重点开展火灾、房屋倒塌、地陷、地震等灾害,生物化学物品和有毒气体泄露、爆炸,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及技能宣传教育;农村重点开展雷电、大风、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范及逃生技能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通过解读典型案例等形式,让中小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险逃生技能。三是突出宣传教育的主题性。以开展5.12国家“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活动的契机,每年确定一个宣传主题,细化活动内容,精心组织实施,把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另外,可以将《防震减灾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规纳入到“七五”普法考试当中,推动全县民众知法守法。
(三)健全预警机制。一是加强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全面细致的隐患排查,准确掌握灾害隐患及灾害 发生规律,力促各个乡镇制定并完善符合当地灾情特点的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定期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通过演练提升民众防灾减灾实战能力,查找预案存在不足,及时对预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加强信息整合。通过搭建灾情预警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建立和完善灾情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使各部门之间可以共享灾情信息,既节约人力物力,又能有效统一信息发布口径,及时传输灾情信息。
一、城镇灾害的形成与特征
(一) 城镇灾害的形成
小城镇灾害的形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 要有灾害孕育的背景, 即要有灾害源, 而且不同地区的灾害源背景是不同的。比如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台风、北方严寒地区的雪灾, 还包括我国五大地震区的23条地震带等。第二, 要有承灾体, 即要有灾害承载的对象, 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灾害, 只有危险源没有承灾体形成不了真正的灾害, 所以这两个条件必须要结合才能形成真正的灾害, 产生破坏作用和影响。
(二) 城镇灾害的特征
小城镇灾害的种类很多, 我们在做小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首先要分析这个城镇所面临的灾害背景和灾害源产生的条件。比如平原地区与山区的灾害源是不一样的, 山区的灾害源可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平原地区的灾害源可能是火灾、地震、水灾等, 所以我们要去寻找灾害孕育的背景。
灾害造成损失的程度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与致灾因子有关,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强度, 比如说台风、雪灾、地震影响性是不一样的。一个城镇的致灾因子本身很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就会越大。另一方面与城市的承灾体相关, 城市承受灾害的载体应对灾害的能力越强, 造成灾害的损失也会越低。所以,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就是要寻找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 在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应灾环境的条件下, 不断完善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城镇灾害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 灾害具有突发性。对于很多种灾害是难以提前做出具体预测的。从国内发生的地震灾害来看, 比如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 根本就没有办法预测, 海城地震是因为之前发生了一系列小震, 然后作出了某种程度的预测。从国际发生的灾害来看, 包括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等很多种灾害都是难以预测的。当然我们现在对于某些灾害是可以作出预测的, 比如说气象灾害、台风等, 但是大部分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2. 灾害具有复合性, 一种灾害会诱发其他多种灾害的产生。比如说311东日本大地震, 由于地震灾害引起了海啸, 同时地震灾害对城镇承灾体的破坏引起了核泄露。再比如说汶川地震, 由于汶川地震引起很多大滑坡体, 滑坡又导致江体堵塞形成了堰塞湖。也就是说灾害具有一个连锁效应, 一种灾害可能会引发多种次生灾害的发生。所以, 当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规划的时候, 不仅要分析城镇直接的孕灾环境, 而且要分析这个城镇中直接孕灾环境发生一定水平的灾害条件下可能导致的次生灾害。
3. 灾害具有放大效应, 小城镇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十几年前我国一个城镇的建设用地可能只有五、六平方公里, 发展到现在很多的城镇建设用地已经达到三、四十平方公里, 发达地区甚至要达到七、八十平方公里的规模, 在这种财富、基础设施、建筑物等等各种承受灾害载体非常聚集的情况下, 发生一次小的灾害就有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比如说2001年北京的一次小雪, 很小的一次小雪就造成了北京全城交通大瘫痪。我们在做城市规划的时候, 考虑到有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 那么在做城市整体规模分析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城市要有安全的承载力和边界承载力?城市承载力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它的各种基础设施相互交错复杂, 一个灾害可能会影响这类基础设施, 会影响到建筑物, 也会影响到其他的基础设施, 因此, 灾害具有一个放大效应。美国学者曾经做过预测, 比如说1903年旧金山地震, 如果发生在100年以后, 它造成的损失将是原来产生的经济损失的数十倍, 这里面不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所以, 城市的规模效应造成的灾害放大性不是呈线型增长, 而是呈指数的增长效应, 基于灾害这样的背景, 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城镇各方面的特点, 对城镇的灾害有基本的对策思路。
(三) 城镇防灾减灾面临的挑战
当我们要做一个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时, 首先要去了解这个城市的孕灾的环境和城市承载力的现状。将这两个条件综合起来, 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去评估, 假定这个城市在发生某一水准的灾害条件下可能造成的损失, 使用这种方法去模拟或推断。
二、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考
曾经在做总体规划改革办法课题调研的时候, 发现很多城市的总规中涉及到防灾减灾章节时, 内容相差并不太多, 基本都罗列了一些类似的总体要求和标准中条条框框的规定, 而没有针对这个城市的特点去做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我们应当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城镇防灾减灾相应的对策, 这才是做小城镇防灾减灾的正确思路。
(一) 城镇防灾减灾体系的思路
风险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城市灾害的危险性。每个地方所孕育地震发生的危险性是有差别的, 比如沿海地区台风的影响程度跟内陆地区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所以, 要了解这个城镇灾害源的危险性。第二个要素是承灾体, 或者叫做直接承载力暴露程度。比如2001年在新疆昆仑山口发生了8.1级地震, 这是二十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 虽然比起汶川地震的8.0级只增加了0.1, 能量却放大了两倍左右, 但是由于不是发生在城镇密集区, 也就是说承灾体、承灾点的暴露程度比较小, 所以他不一定会造成大的灾害, 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第三个要素是承载力的脆弱性, 或者叫做易损性。有的城镇抗灾能力很强, 有的城镇抗灾能力比较弱。第四个要素是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 包括城市空间布局的完好形态、应急救灾能力、医疗救护能力、物资救援能力、疏散通道配置能力、消防能力等等。因此, 这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做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风险分析基础。
(二) 城镇灾害风险评估是城镇安全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向一些蓄滞洪区、水库的下游、崩塌滑坡地段等不利地段要地。比如当时汶川的东河口镇, 其中部分做三峡工程时的移民, 选址的时候就选在了滑坡体三角下, 并没有对周边孕灾的环境做风险评估, 导致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山体大滑坡, 整个东河口镇都消失了。因此, 在做城镇用地选址适宜性评价时, 土地防灾适宜性是城镇防灾减灾的体系的基础。
三、城镇防灾减灾基本对策和思路
(一) 要确定与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总体综合防灾目标
第一,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定位相适应。曾经在调研的时候发现各个城镇目标基本都一样, 没有针对自己城市的具体经济发展水平, 或者是这个地方可接受能力的差别化目标。当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人们对安全需求才会更高, 所以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针对灾害的综合防御目标应该是有相应的细微差别的。
第二, 综合防灾目标要与这个城市灾害发展的背景相适应。比如这个城市某种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高, 那么防御目标肯定要不同于其他地方, 不能千篇一律的设定为同一个目标。
第三, 综合防灾目标必须是多层次多水准的防灾目标。对于超水准灾害, 对一般建筑物的要求不是减少破坏而是要求外部救援可以进入, 内部严重受伤的人员可以运输出去。综合目标要保证一般的正规设计的基础设施, 承灾体多数不发生大的破坏, 都较为完好。
(二) 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我们做城镇防灾减灾体系要贯彻这八个字“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 既然灾害是突发性的、不可预报的, 那么首先最核心要做的工作就是预防。“防”是指包括一般工程设计要纳入正规的设防体系, 有国家标准保证, 还包括城市良好的空间布局, 一个好的空间布局形态可以大大减缓城市灾害的蔓延。一个好的社区应该有自己的一套防灾减灾的设施;有自己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有自己的消防体系;有自己的应急避难场所;有良好的疏散通道, 疏散通道跟周边建筑之间又有良好的灾害隔离带。我们城市就要形成这样一个一个的生活避难圈。
“抗”是指要提高城市承灾体的抗灾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是比较重视的, 除了村镇体系还没有纳入到设防体系之外, 现在做加强避灾体系建设。
“避”是指:一要避开城市的不利地段。当前城市快速发展, 在要地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安全因素的考虑。二要避开城市的重大危险源, 比如油库、核电站、上游的水库等等一些次生灾害的危险源。
“救”是指构建城镇避灾疏散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
(三) 多道防线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要多道设防, 小城镇相较于一般城市经济水平要低一点, 在有限的政府的投入下如何去构建这样两道设防体系?第一道防线是所有的工程都要纳入到正规的设计程序, 在设计中要有防火设计、抗灾设计和防洪设计。第二道防线是指构建应急救援体系, 一旦发生超越城市基本设防水准灾害的时候要保证重要机构的供给。比如说供水, 大灾发生之后城市的供水断了, 震后很多人都去疏散场所避难, 医疗救援医院需要用水, 政府消防机构需要用水, 对于通往这些机构的供水设施应当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 采用更高性能的管材, 以及在管道穿越不利地段的时候采用一些好的柔性接头和高性能的管材, 这样保证城市的供水管网有一部分在发生大灾的情况下能够完好无损, 保证使用功能。
(四) 点线面结合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中的“点”指的是需要重点保障的工程基础设施。比如, 城市的指挥中心、消防中心、医疗中心、避难场所、通讯以及交通中心等等。“线”就是指链接城市关键节点重点要保证的基础设施, 这一套体系中10%要重点保障, 是所需保障的关键节点, 共同形成小城镇“面”上的防灾减灾空间的布局体系。
构建城镇的防灾减灾体系是在城镇孕灾环境背景基础上针对城市承灾体做风险评估,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再提出“预防为主, 防抗避救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小城镇防灾减灾体系。
在“5·12”全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来临之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冰雹和强降雨于5月10日侵袭了甘肃省岷县部分地区,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这场山洪泥石流灾害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居安思危”,深入开展防灾减灾的普及宣传和组织落实工作,不断增强全民的灾害忧患意识和自救能力,是当前摆在我国及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骤然而至、猝不及防的天灾人祸,我们應当总结古今中外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最大限度地唤起广大民众以及各级组织领导者的忧患意识和防灾抗灾观念。
“灾害总是在乘人不备的时候到来。”我们应该将防灾减灾意识实实在在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只有从日常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构筑防灾减灾最坚实的基础。有备才能无患,防灾胜于救灾。防灾减灾,人类当应共同地面对!
根据上级要求,我县卫生系统积极组织开展活动,现将活动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明确职责,积极行动。按照上级部署,我局将文件复印分发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文件精神,明确卫生系统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召开有关会议部署我县卫生系统防灾减灾活动,结合环境整治工作,组织相关单位进村入户宣讲防灾、减灾知识。各单位也相继行动起来,利用开设宣传栏、张贴标语、宣传画、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促进卫生系统医务人员防灾减灾意识和卫生应急能力的提高,也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认识。
二、摸排隐患,防微杜渐。一是跟踪排查危房处理情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县基本完成县医院和县康复医院及4所乡镇卫生院D危房拆除工作,县中医院门诊楼和妇幼保健院业务楼仍在争取条件拆除和新建。二是各单位在汛期来临前做好可能发生险情的山体、堤坝进行检查,及时掌握状况,并做好应急工作,确保险情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防灾减灾,守卫我们的生命与家园。
3,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利国惠民。
4,防灾减灾须抓好,社会安定最重要。
5,有备无患平安相伴
6,警钟长鸣抓防范积极防灾保平安
7,无论春夏与秋冬,积极防灾不放松。
8,汲取教训,依靠法治,积极防御,共促和谐。
9,学习防灾减灾常识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10,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平安山西。
11,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12,学习减灾知识营造安全家园
13,增强青少年的减灾意识
14,尊重规律讲科学防灾减灾重行动
15,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16,防灾意识时时刻刻 和谐社会年年岁岁
17,防灾减灾靠大家 和谐平安你我他
18,平安生活,需要我们防患于未然
19,月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防灾减灾日”
20,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法制保障能力
21,防灾减灾系万家 关爱生命靠大家
22,防森林火灾,保绿色家园,筑生态屏障。
23,防御自然灾害,减轻灾害损失
24,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奉献爱心情系灾区。
25,防灾减灾从我做起
26,防灾减灾人人参与 和谐社会家家受益
27,献出我们真情爱心,全力支援灾区人民。
28,防灾事关你我他减灾利国又利家
29,减灾知识进课堂安全意识传万家
30,防灾减灾大舞台 有你参与更精彩
31,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与观测环境
32,落实减灾责任,加强减灾教育
33,莫道防灾要花钱,减少损失加倍还。
34,灾害之前早预防灾害来了少伤亡
35,树立防灾 认识,增强防灾技能。
36,防灾减灾从娃娃抓起
37,安全属于你我他 防灾减灾靠大家
38,防灾求得平安在 减灾换得幸福来
39,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40,安全属于你我他防灾减灾靠大家
41,减少灾害利国利民
42,传播减灾文化共创人类文明
43,重大建设工程必须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
44,积极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
45,全面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公众安全防范 认识。
46,全民携手防灾减灾
47,持续发展须防灾,以人为本要减灾。
48,积极防御,努力保障经济建设地震安全
49,加强防灾减灾,共建和谐山西。
50,防灾减灾靠大家和谐平安你我他
51,用法律落实防灾措施,强责任提升减震效能。
52,防震减灾,造福人民
53,未雨绸缪防灾减灾 全民参与共筑平安
54,牢记汶川唐山地震教训,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5,群策群力防灾减灾同心同德共建和谐
22、应急知识进万家,科学预防你我他。
23、加强应急管理,建设幸福东莞。
24、加大气象科普宣传,提高灾害应急能力。
25、防灾减灾手牵手,和谐中国心连心。
26、生命生存非同小可,防灾减灾刻不容缓。
27、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防灾减灾效果必现。
28、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震害防御水平。
29、预防灾害从头抓,大难临头不用怕。
30、早防灾,减大灾,早治灾,少受灾。
31、完善防灾减灾体系,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32、防灾减灾,人人有责。
33、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34、防灾减灾人人有责,以人为本科学预防。
35、学习防灾减灾常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6、防灾连接你我他,安全和谐靠大家。
37、防灾减灾系万家,关爱生命靠大家。
38、灾害无情人有情,科学防灾要先行。
39、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一、综合应用农业措施,增强树体抗逆能力
促使树势健壮、花芽饱满等栽培措施,均具有提高树体抗逆能力。主要包括早施基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贮藏营养水平;合理修剪,及早疏花,减少养分的不必要消耗;加强各类病虫害的防治,提高树体抗逆能力;花前及时补充肥料,提高树体抗冻能力。萌芽期对树体进行氨基酸液肥涂干,发芽后可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氨基酸钙等高效肥料,及时补充树体营养,提高树体细胞浓度,增强抗逆性。
二、延迟萌芽,预防霜冻
(一)春树干涂白
涂白剂配方为生石灰10份+食盐1~2份+水35~40份+1~2份生豆汁,以增加黏着力。也可采用10~20倍液石灰水喷布树冠,以反射光照、减少树体对热能的吸收,减缓树体温度上升,推迟开花3~5天。
(二)果园覆盖
早春利用秸秆、树枝、杂草等有机物料厚度10~15厘米覆盖树盘(或整个果园),可使土壤升温缓慢,限制根系早期活动,延迟萌芽开花。
(三)果园灌水
果树发芽后至开花前,园内灌水1~2次,减缓地温上升的速度,还可显著降低果园地温,推迟花期2~3天;或在花芽膨大期,全树喷布碧护15000倍液,延迟开花。同时,由于灌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了土壤的热容量,使接近地面的空气不会爆冷暴热,对气温变化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三、低温霜冻来临前的预防措施
(一)熏烟法
当气象预报气温低于组织、器官受冻的临界值(苹果花芽萌动期能忍受的临界最低气温为-2.8℃至-3.8℃,花期为-1.7℃至-2.2℃,幼果期为-1.1℃至-2.2℃)时,可采用烟熏法进行预防。即在冻害来临前一天下午,提前做好生烟准备。用落叶、锯末、作物秸秆、杂草等不易起明火,但放烟多的燃料,在果园上风口处,每亩堆放6~8堆,草堆外覆湿草或湿土,使其点燃后只放烟而不产生明火。当晚上果园气温降至2~3℃时(约在午夜0~2时)点燃草堆,使其不断产生浓烟,放烟持续到日出前。放烟后,在果园上空形成烟雾层,产生“温室效应”,使地面的热辐射不能散失,同时,湿冷空气侵入时,遇烟尘凝结成雾滴,形成了放热过程,可提高园内空气温度2℃左右。烟熏防霜要注意放烟质量,绝不能产生明火,否则影响防冻效果。
(二)增温法
果园内每亩放置10个火炉,在将发生霜冻前点火加温,可使下层空气变暖而上升,上层原来较温暖的空气下降,在果树周围形成了一个暖气层,可提高园内温度1~2℃。
(三)喷布营养液
强冷空气来临前或当夜,果园喷布0.3%蔗糖+0.3%硼酸,或喷布芸苔素481、天达2116(1000倍液),可有效调解花朵(幼果)细胞膜渗透压,预防冻害。如喷布“宇征”牌防冻剂可防止果树在-3℃左右不受冻害。其防冻原理是:当气温降至0℃以下时,可使作物气孔关闭,降低冰点,细胞原生质的浓度加大,同时固化成衣,抑制自身热量的散失,从而发挥防冻作用。当气温升至0℃时胶衣软化,作物恢复常态。喷施时期以冻害前1~2日为最好,7~10日内有效。
(四)架设防霜机、防雹网等设施。
果园内安装防霜机,待霜冻来临前,打开防霜机,将冷空气吹散。架设防雹网,采用钢管支撑、铁丝网架、全覆盖屋脊型的防雹网架设模式。其中采用的钢管,高杆5.5米,边杆5米;铁丝采用8毫米粗铁丝;网架采用陕西纺织研究所生产的果园专用防雹网(白色),每亩支架13根钢管,间距为5米×10米,高杆和边杆均用地锚加固,高杆坑深0.5米,低杆坑深1米(杆坑底必须垫实),整体用铁丝构成方格网,防雹网采用铁丝挂钩固定,能够承受6~7级以上大风和10~15毫米降雹和降雪。防霜机与防雹网等设施防霜冻效果明显。
四、灾后补救措施
(一)鼓励宣传、应急培训
一般果农在遭受冻害后,基本上是消极对待。因此,技术人员要鼓励果农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应急补救措施,尽可能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减少经济损失,召集全部果农到田间进行现场冻害应急处理培训。
(二)喷水
霜冻发生后,及时对树冠喷水,可有效缓解霜冻危害。
(三)喷布防冻液
花期受冻后,在花托未受害的情况下,喷布维果天然活力素500~800倍液或天达2116(500倍液)或芸苔素481,可以提高坐果率,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四)加强土肥水管理
就抢险救灾和灾害防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力组织抢救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并做好遇难人员善后和受灾群众安置工作。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此前,6月18日以来,受强降雨影响,南方灾情不断。截至21日9时,强降雨导致浙江、安徽、江西等南方10省份768万人受灾。国家防总已经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已进入主汛期,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多次强降雨过程,上百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部分地区遭受较重洪涝灾害。入汛早、汛情急、防汛形势异常复杂,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较大,成为当前我国防汛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当此情势,必须充分认识近期防汛抗洪工作的严峻性,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做好各项防汛准备,严阵以待。可以说,强化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动员各方面资源筑牢防汛抗洪“大堤”,已经迫在眉睫,须臾不可懈怠。
今日中国社会所拥有的防汛能力、基础条件和可调动的防灾减灾资源,远胜于1954年、1998年等重要年份。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防灾意识的任何缺漏、防汛工作的细小疏失,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迎战防汛,任何侥幸心理、麻痹思想,都是可能导致不可控后果的巨大隐患,需要坚决杜绝。防汛防灾的实效,决不能只停留于开几个会、讲几个新词、发几篇漂亮文章,必须“一身雨水一腿泥”地“趟出来”,绝不能沦为形式主义,要多一些未雨绸缪,少一些亡羊补牢。
面对正在到来的汛期“大考”,必须立足于历史的经验和现实能力,调动一切资源条件,真正应对好复杂防汛形势和可能的极端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首先,要利用好先进科技工具的“法宝”,创新应对防汛防灾。要充分利用十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和国家工程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成果,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监测、超级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加强汛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和分析研判,力争精准科学调度洪水;运用移动互联网、现代广电传播技术等手段做好灾情通报、防灾普及和紧急动员工作;运用新材料、新装备和现代物流技术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做好应急与中长期防汛防洪工程,强化各类应急处置能力和灾后快速重建恢复能力。
技术工具再先进,仍需配备科学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才能发挥作用。为有效应对突发汛情与灾害,应急处置及避险转移工作更需提前部署。一旦出现险情,如何快速转移人员,避免伤亡?如何处置物资、减少损失?工作必须细化、具化、制度化,应急值守、巡堤查险等工作必须精确到村户,精准到分秒。各级各部门,需要严格落实防汛减灾主体责任,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只有制度到位、职责到位、管理到位、指挥到位,才能有条不紊把各项可控与不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严格科学的防汛减灾机制是必须牢牢掌握的第二项“法宝”。
回顾中国人民与洪涝灾害抗争的历史,尤其是唤起1998年抗洪的集体记忆,我们更能体会到,与科技、制度等外在、可见的力量和资源相比,“抗洪精神”这一无形、内在的力量源泉,是更为可贵的财富与法宝。今天,当面对可能的复杂严峻洪涝汛险之时,更应重温当年的抗洪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共同铸牢防汛防灾的“人民大堤”。
一、活动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突发事件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
二、活动时间
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5月7日至13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三、活动内容
(一)大力营造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的浓厚氛围 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大力弘扬近年来在应对汶川、玉树、雅安地震中凝聚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普及应急避险知识,提高逃生避险基本技能,提升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1、在校园内书写标语,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出一期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防灾减灾黑板报、手抄报等,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3、联合家长、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二)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等活动,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以观看灾害题材影视片、应急逃生演练等为内容,推进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2018“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2018“5.1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方案。提升紧急情况下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三)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
活动期间,我们要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对教室、微机室、过道、厕所、围墙等公共建筑设施,以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做好排查记录,做到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四)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活动
我校要根据《太原市教育局关于开展纪念“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国家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系列公益活动的通知》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今年“防灾减灾日”主题,进一步完善各类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规范各类灾害的应对处置程序,确保师生熟悉灾害预警信号和应急疏散路径,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位,提高校园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四、活动要求
(一)各年级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活动,加强领导,认真策划,周密部署,保证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各年级采取适合学生特点、寓教于乐的方式,多题材、多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图形式、走过场,确保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效。
(三)要广泛发动,加强联系,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校防灾减灾工作。
(四)要认真总结“防灾减灾日”活动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保存好活动资料。并在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把一些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方法制度化、经常化,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长效机制,推动我校防灾减灾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
娄烦县天池店乡第二寄宿制小学
总结
为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增强本工程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的防范意识,我项目部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了防灾减灾活动,大力宣传、教育作业人员提高防范意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项目施工现场开展隐患排查专项行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防灾减灾”活动的重要意义
防灾减灾从我做起,我项目管理人员与施工作业人员生活密切相关,我项目部高度重视灾害的严重性,充分认识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落实责任、创新思路,努力提高我项目管理人员及作业人员的防灾减灾意识,认真组织对施工现场、生活区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防范各类灾害风险。
二、大力开展全系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我项目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要求劳务作业队伍、专业分包队伍等悬挂以“减灾防灾”为内容的横幅、让所有项目管理人员及各作业队伍“识隐患、保安全”的安全教育。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鼓励广大施工作业人员学习相关 1 防灾减灾知识,掌握避险自救技能,极大的提高作业人员对灾害的认识,全面提高及防灾应急能力。
三、加强监管,切实做好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一)为切实做好灾害防治工作,确保我项目工程的生命财产安全,我项目部组织工作人员深入施工现场、生活区开展隐患专项治理排查活动,督促相关人员对所在施工区域的安全隐患排查,落实整改措施,防止发生坠落、倒塌事故。并组织开展生活区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隐患,做好记录并建立台账,并督促整改落实,确保安全。
(二)组织库房加强对危险材料库房的管理,严防事故发生。
(三)组织消防保卫科,安全科对现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并结合我我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重点对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和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脚手架、基坑边坡、高大模板支撑系统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检查,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同时,针对近期气候多变以及即将到来的雨季及大风等气候特点,特别加强消防通道的监督检查,任何人不得占用消防通道和现场一切对消防有关的物品。严格把控起重吊装作业,达到四级以上大风天气立即停止吊装作业。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落实,确保本项目的施工安全。
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地下交通环廊二标工程项目部
关键词:林木;灾害;病虫鼠害;防治;减灾措施;科学营林
营林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同时其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很多人共同来完成,保证营林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灾和减灾,只有这样,其才能更好的保证我国的营林工作质量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防灾减灾科学营林的具体措施进行简要的分析。
1、林木雨雪冰冻灾害的分析与防治
天然林抗击的雨雪和冰冻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强,但是人工林抗击这些灾害的能力却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是纯种的人工林受灾的程度更加的严重,在这一过程中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经济方面的损失。在以往的营林工作中,比较多的是杉木纯林,在初期,其种植过密,对树木不能及时的进行抚育处理,维护木在生长的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冠幅并不是很百搭,这样也就使得树木的高度、径的长度和冠的比例处于明显的失衡状态,树梢木质化的水平并不是非常高。如果树冠上的积雪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树木之间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相互挤压,所以树梢就非常容易出现折断的现象。
调查发现针叶树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方面比较强,人工林受災的程度非常的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营林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适地的原则对树木的品种进行合理的筛选,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通常比较重视的是经济上的性能,但是实际上忽略了其自身对气象灾害的抗击能力,对树木自身所具备的形态特点也不是十分的重视,在营林的过程中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
从调查当中我们可以充分的意识到混交林对雨雪冰冻灾害的抵抗能力非常强,但是人工林对并对灾害没有很好的抵御能力,在这一点上,针叶纯林体现的尤其的明显,森林在这一过程中经营的状况非常好,森林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抗击冰冻的灾害,但是如果是经营质量不好的森林,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因为其密度太大,所以树木自身的生长态势并不是非常好,冠幅并不是非常大,木质化程度达不到要求,容易出现折梢的情况。
2、林木病虫鼠害的防治
2.1做好森林病虫鼠害调查
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对森林病虫鼠害进行仔细严格的调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鼠害的具体结构和组成,同时还能及时的知道森林病虫害自身的变化情况,对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也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此外还要在工作中重视森林病虫鼠的数量、分布以及对林木损害情况的分析工作。
2.2营造混交林
在营林设计的过程中,树种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主要种植一些速生丰产林,针阔混交、灌灌混交和灌木混交要相互结合,同时还不能营造单一的纯种林,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对林分和树种自身的结构进行有效的优化,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施用一些次生林木防止地下鼠病害的蔓延,如果造林之前就出现了病害,一定要对这一部分的森林连根拔起,在鼠害比较严重的区域,可以种植一些灌木,在灌木种植结束之后,再种植一定数量的乔木,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减少鼠害的不良影响。
2.3加植厌食树种
加植厌食树种是指在造林设计时要栽种一些害鼠不喜欢啃食的、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以减少害鼠对林木的啃食。例如,在西北地区可以加植沙棘、柠条等害鼠厌食的树种;在东北大林姬鼠、棕背鼠平、红背鼠平等占优势的地区要多营造落叶松,在东方田鼠和东北鼢鼠等占优势的地区要多营造樟子松。
2.4抓住科学、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危害程度及症状,正确鉴定森林病虫种类,掌握其生物特性及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机,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理效果。同时把森林病虫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2.5天敌防治法
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此措施对维持生态平衡,对森林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6生物及仿生物药剂防治森林病虫鼠
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化学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大力提倡无公害防治。防治时选择生物药剂和仿生药剂进行森林病虫鼠的除治,是实现林业生态文明的重要步骤。
3、林木的防灾减灾措施
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人类能够做的只是如何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一是加强科学预测提前预警做好防范措施,将灾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二是科学营造林,这是防灾减灾重要措施之一。受灾林地清理包括受灾林木清理和造林与更新方案。要遵循林业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分类实施,不搞一刀切,注重林木清理与科学经营、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相结合,扎实推进林业灾后恢复重建。清理林地不能随意清除现有植被,要强调现有植被和目的树种的保护和利用,对断梢严重林分,针叶树仍有5~6盘枝条的或阔叶树潜伏芽萌发能力较强的树种,以及每亩有5O~60株正常树木的林分不宜全面伐除,应只清除折断和翻桩树木,以防止造成人为对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应及时补植与立地条件和环境相适应的树种,以利于形成异龄复层林早日发挥生态功能。对折断倒伏严重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应及时全部伐除及时更新造林。
调查发现,片林受灾程度大于行道林及孤立木,密植片林大于疏植片林。可见合理的林分密度,既是提高林分生产力的需要,也是防灾的需要。林分初植密度过大,虽可提前郁闭,但树势弱,木质化程度低,冠、径、根系生长比例失调,抗灾能力差。进行合理的树种混交搭配,尽量避免营造纯林。混交林不仅能够提高防雨雪冰冻灾害能力,还能有效提高防病虫害、防火功能。营造混交林要做到针阔、乔灌、落叶常绿的有机搭配。其次要强调栽植点的配置方式,提倡采用二三角形或梅花型方式,使林木形成较均匀树冠。本次灾害中,林缘、沟边等边际林木倒伏或腰折主因就是树木偏冠,雪压承载力不匀所致。大力提倡营造异龄复层林,提高林分稳定性。
4、结语
积极推行“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对现有林分,尤其是残次、低产低效天然林,要引入现代林业生态学理念,遵循森林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减少人为干预,发挥森林自身生态功能,采取补植、封育、定向培育、天然或人工促进天然萌芽更新等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引导和促进林地向异龄林,复层林、混交林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复杂的、更高级的森林生物群落,降低森林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实现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林业可持续森林经营方向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王保国.浅谈科学营林及防灾减灾的管理措施[J].民营科技.2013(11)
[2]田景维.浅谈科学营林及防灾减灾的管理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3(05)
1 建立组织机构与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
不论是省、市、区以及县和镇而言都应该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办公室, 来进行上层传递下级防灾减灾的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气象专员, 负责电子显示屏的录入和气象警报以及手机短信的发送等工作。还可以开展气象志愿者的活动, 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协助气象专员开展一系列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气象灾害信息发布系统的构建。
1.1 采用手机短信的形式来发布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
在气象灾害通知系统中最主要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短信,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手机运营商几乎将国内的通信网络系统都覆盖了。通过与手机运营商的联合, 利用这个通信系统将气象信息及时发送到每一位用户手机中, 有效的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采用电台来进行防灾减灾信息的传播
现代社会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 不管是在出租车还是私家车, 不管是通过收音机还是手机等。都是可以收听电台的, 气象部门可以与当地电台合作, 将每日的气象信息通过电台的形式进行传播。
1.3 建立警报接收机系统
针对一些通信条件比较差的地方, 气象部门可以建设无线警报接收系统。这种预警的系统就由气象专员或者是部门来进行信息的播报, 这类的气象服务形式还能用于一些企业以及用户的防灾减灾。
1.4 通过网站的形式传播气象预警信息
就目前而言, 计算机已经被广泛的使用, 人们可以不用出门, 在网上就能了解想知道的信息。气象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 将每日的气象消息发布到网络上, 向精细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个方法也是气象预报的主要方式之一。
1.5 安装电子显示屏来对气象预警信息或警示器进行播报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 比如广场、车场等地区, 可以安置相应的电子显示屏来对1周之内的天气进行预报, 以及临时气象的预警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一系列气象防灾减灾的知识, 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在各小区、企业、学校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装置气象警示器。在遇到紧急情况下, 可以通过警示器来提醒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措施, 做到有备无患。
2 提高气象灾害监测的预警能力
对于灾害性天气预报气象部门要加强其研究的力度, 最大限度将灾害性天气预报出来, 提前让人们知道并做好防范措施。
2.1 在各个地区建立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
加强人们对于一些基础的气象知识的了解, 比如红色预警以及橙色预警代表的是什么, 如何有效的进行气象防灾减灾。通过科普宣传的方式, 向群众宣传气象知识, 提高其防灾减灾的意识以及防御能力。还可以通过展览板、宣传画以及气象知识手册发放、电子显示屏、网络等方法来进行宣传, 对气象灾害进行预防。
2.2 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应急机制
从以往的气象灾害以及专家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气象灾害系统也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的。一个灾害系统的形成势必将引起上游的地区的反应, 所有将上下游地区相结合建立一个防灾减灾的机制。在建立机制的过程中, 要联系地区的实际情况。在灾情出现时, 采用应急机制来提高人们的御灾能力。
2.3 在学校、企业等人群集中的地方, 可以进行不定期的气象防灾减灾培训
提高人们在面临气象灾害时的处理能力和应急能力。如果条件允许, 还可以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的演练活动, 让人们可以进行实地的了解。
2.4 气象部门应该建立相应的流动气象车或者是当地气象站
发生严重的灾情时, 可以将流动气象车开往灾情比较严重的地方, 再通过先进的气象设备来对当地的气象进行预报。
2.5 可以通过电视来查看每晚的天气预报
或者是通过手机打电话的方式拨打12121等天气预报的号码以及手机天气预报短信进行查询。做到及时掌握天气情况以及气象防灾减灾的自动化、日常化。
2.6 建立一套灾情上报系统
当各个地区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灾情时, 第一时间将资料上传到灾情上报系统中, 使得气象负责人能够及时的了解灾情并做好救灾活动的准备工作。当然, 这方面也可以由志愿者或者气象专员来完成。
3 气象灾害专项资金的设立
建立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对于各级地方的气象部门需成立防灾减灾的专项资金, 主要用于其体系的建设。地方政府拨出一部分资金以及通过社会渠道来进行资金的筹集。具体一点就是, 主要的经费还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拨出, 建设的经费就由当地的企业或者建筑单位、旅游景点等盈利性的部门各自承担一部分。再以政府牵头, 气象部门从旁协助的形式来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的体系建设。
4 结语
对于气象灾害进行监测预报的能力以及在信息及时发布的这一点上, 还有待提高。通过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 来对预警信息发布的一些盲区进行消除。在进行防灾减灾的过程中, 首先要加强其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及人们自身对于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部门要做到将监测后的防灾减灾信息及时的发布到各类传播设备上, 使得人们都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范措施。对于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需要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的配合与支持, 共同做好灾害的防御工作, 落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工程建设。
摘要:气象灾害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气象灾害具有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且频频发生的特性。对防灾减灾加强其建设, 提高其防御能力。强化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能够加快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 对其科技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本文主要对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在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构建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杰, 何丽.农村防灾减灾中的气象信息服务[J].吉林农业C版, 2011 (6) :204.
【防灾减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减灾防灾10-0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07-17
防灾减灾 珍爱生命07-20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09-15
防灾减灾安全知识10-30
社区防灾减灾演练评估09-30
防灾减灾活动方案、总结10-20
防灾减灾活动心得体会05-24
镇防灾减灾工作总结05-25
区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