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共10篇)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篇1

海洋环境对渔业的影响及治理对策

潍坊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岸,海岸线长154公里.负10米等深线内海域面积1212平方公里、滩涂面积446.7平方公里.区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分别是小清河、弥河、白浪河、潍河、胶莱河,这些河流源自南部山地和丘陵,向北流入渤海莱州湾.

作 者:韩文顺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海洋与渔业局刊 名:中国水产 PKU英文刊名:CHINA FISHERIES年,卷(期):“”(5)分类号:F3关键词: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篇2

海洋酸化( OA) 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到海洋中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导致的。酸化对商业捕鱼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有害影响是可以预见到的。在此,我们调查了海洋酸化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对虾和扇贝渔业的影响,并比较了野生捕捞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应对海洋酸化的适应能力和缓解措施。通过扇贝与对虾在其结构、生命史、环境偏好、行为、生理和营养来源等方面的物种间差异,确定了它们对海洋酸化的忍耐度。由于针对自然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有益的改变是非常困难或不可能的,因此,野生对虾和扇贝种群似乎比它们的养殖种群更容易受到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应激压力的危害。分析表明,野生对虾渔业比野生扇贝渔业更能适应不断增加的海洋酸化状况。研究结论: 长期而言,水产养殖很可能比野生捕捞渔业更可行。因为,水产养殖设施可以进行水质监测和改良以避免物种过度暴露于海洋酸化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物理化学应激压力之下。

( 《Fisheries Research》Vol. 161)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渔业补贴政策;水产业;发展;意义

一、引言

近几年来,水产出口贸易在出口贸易中发展态势大好,但是由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短缺,在出台的大部分惠农政策当中,渔业补贴的进入门槛也会显得比较高。而国际上对渔业补贴政策的讨论将在无形中进一步升华了我国当前实行的渔业补贴政策的对水产业发展的意义。

二、国际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将促进我国水产业规模建设发展和科技含量的提升

WTO成员国讨论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在这一个政策基准点下,我国的渔业补贴主要方向就会涉及到水产业的基础建设,渔业水产的机械设备,高新技术的研发三个层面。例如,关于成都市相关政府部门出台的关于《成都市渔业现代发展的政府政策奖励补贴补助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这一通知中,就直接显示出成都政府的奖励补贴项目为三类:第一,基础设施设备建设补贴项目;第二,企业高现代化水平奖补项目;第三,奖补公益性水产项目。与此同时,福建省宁德市出台的关于《宁德市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的扶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通知中,也是明确规定了补贴的三大类项目要求:第一,专项补助水产渔业的科技推广项目;第二,专项补助水产园区的建设项目;第三,专项补助整治养殖水域项目。尽管全国各地政府的渔业补贴政策不是完全相同,但是不难看出,检验能否得到项目补贴的标准都是跟项目建设的规模,基础设备的建设,渔业项目所涵盖的高科技含量密切相关。

比如,在成都市颁布的渔业补贴通知中,提出了对基础建设达标要求:建立的标准化鱼池面积必须有100亩以上;建立的全流水式鱼池至少要到2000平方米;必须严格按照水产养殖场的标准对鱼池重新改造,建设规模至少要达到100亩;规模化进行稻田养鱼计划要达到的连片稻田实行养鱼的面积要在100亩以上;水产种苗培育基地的建设,要求苗种繁育车间建立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

规模一旦有了,科技含量自然不能缺少。在湖北省2014年出台的水产养殖渔业补贴政策中就项目的科技含量做出了重要批示:鱼池在进行标准化建造示范基地的项目中,其中的养殖水质必须达到中国农业部在《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文件中对水质标准的要求;在关于繁育特色水产良种的建设项目中,要求企业必须配备全套科研设备和监测仪器。同时还要求企业自主开发研究,与水产业研究所协作;在申报高效生态水产养殖的项目上,要求企业进行特色生态养殖,综合研发新品种、运用高新技术的完成生产。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项目在申报上都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科技含量才能完成申报审批。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限制渔业补贴,提高补贴的门槛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水产企业水产养殖的要求,进而对水产品的质量也有促进提升的重要意义。

三、国际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将使我国水产业补贴政策标准出现差异化

限制漁业补贴政策,必将使得补贴资源用在最该补贴的地方。国家下达的水产业政策补贴的财政计划,对于各地政府的补贴资金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政策放松或者资金扶持。同时各地政府也都会根据当地本身的渔业发展状况和财政实际能力制定标准。按需分配,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体现在:在相同的渔业补贴政策标准下,补贴支持涉及的范围会有所不同,补贴实际金额会有所不同。

而在相同范围的补贴政策中,也可能出现“东边有补贴,西边没支撑”的状况。比如四川省推行的渔业补贴政策中,只有成都市才享有部分的补贴政策,而四川省其他的城市就没有渔业补贴方面的政策。据四川省水产局相关人士介绍,成都市单独出台自己的渔业补贴政策。而相同的补贴政策中,补贴的实际金额也会出现差异化的区别。再如在成都市的实行的渔业补贴标准中,根据养殖规模或者生产基地的面积去计算,按照不同水产养殖项目的基地条件区别,补贴金额的标准也会不一样。成同时都市的渔业补贴还依照水产项目投资的金额数量进行不同的补贴计划,例如在不含土地费用的前提下,投资资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渔业补贴会根据它投资总额的5%进行一次性补助,其中补贴金额最高不得超过200万元。

从这一点上看,不难发现,国际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在某种意义是上促进了我国水产业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四、国际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将有效促进我国水产养殖基地的规模化发展

在国际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中,从我国各省地区实施渔业补贴政策来分析,渔业补贴的标准在制定中,都会一开始就强调规模。只有当企业达到建设新型水产养殖规模要求时,才能够获得政府提供的补贴。这在无形中,就会推动我国的水产业养殖朝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进行水产业养殖的企业或个体户想要得到政府的资金补贴,就必须要达到基础建设的规模标准,这在客观上会先淘汰一批相对缺乏实力的小型养殖户和与体散户;当项目满足一定规模后,就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科技含量的支撑和辅助,这又在另一层面上要求专门出口的水产养殖企业在水产养殖过程中不得不去提高科技含量,进而能够更好地完成科学的养殖。

五、结束语

国际国际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制定,不仅是对我国渔业补贴的政策导向,同时更加深化了我国目前的渔业补贴政策的内在意义。我国对水产养殖行业实行资金补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水产养殖行业朝着规模化、科学化,经济化的方向发展。限制渔业补贴政策的承诺,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对水产养殖企业实行补贴的标准更加严苛化,从而也会使得我国水产养殖出口企业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化的去实现水产业养殖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陈佩娣,蒋立炯. 水产品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10(03)

[2]陈洁,张新民,张建伦. 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A]. 2009’中国渔业经济专家论坛论文摘要集[C]. 2009

[3]肖勇. 基于WTO规则,中国水产品对外贸易的财政支持研究[A].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2)[C]. 2012

探究不同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篇4

顾艳娟 08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各种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儿童时便打下了基础,人们总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去教育影响下一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地独特的风格,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而良好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学校教育,电脑网络为人们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信息,促进个人心理成熟和个性的发展。另外对其中的不足之处稍作探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 的意见。

关键词:环境;发展;影响;生态圈;家庭;学校;社会;电脑网络 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

儿童发展的生态圈——家庭、学校、社区,这些环境被专家们称为儿童发展的生态圈。对儿童发展因素的影响的探究,在心理学甚至教育学界从未停止过,从高尔顿的“遗传决定论”到斯腾“幅合论”;从华生“环境决定论”到鲁克森伯“共同决定论”,这些都是在探究儿童发展的影响因素,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1〕

因素也愈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在传统研究中,一般学者将影响儿童心理发

〔2〕

展归结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大类。而外部环境又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即社会的一部分。所以今天我在阐述这个问题时,将学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来研究。同时,加入了电脑网络这一特殊的现代化工具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关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因素,主要指遗传方面的作用,这一方面的研究历来都深入而周祥,在这里我便不再赘述,下面我主要探讨一下外部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培养了不同的人类群体。中外有不同是许多人所共认的,然而广博的中国也有东西、南北之差异。就江苏来说,还有江南、江北之异。江南地区的人多乖巧、细心、谨慎、清秀,而江北地区则以豪爽、豁达、有气量、不拘小节而见称。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分布图)

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在儿童时便打下了基础,人们总是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约定俗成,去教育影响下一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地独特的风格,从而影响着儿童的发展。但这种影响和其它因素相比显得较小了,尤其在当今这个世界渐趋大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这种影响则更是细微了。但是我们仍需承认这种影响的存在,不能轻视它,更不能忽略它,要“于细微处见风景”。

二、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家庭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是一个人一生经历中的第一个场所和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家庭在给个体衣食基本需要、帮助其掌握生活技能,建立良好的人格状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如生活条件宽裕,家庭结构健全,家庭关系和睦,家长行为文明及教育方式的科学,会孕育儿童健全人格,反之则成为少年儿童人格障碍的“摇篮”。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里的孩子更易形成自卑,敏感的心理,且大多数产生心理问题的儿童,多来自农村尤其是农村的贫困家庭。这主要是因为一般的农村家境都比较贫苦,能够坚持学业的学生给家庭造成了更重的负担,求学与生计的问题久久困扰着他们,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卑敏感的心理;其次,农村与城市、贫困与富有、求学与工作,这些由比较而产生的差别一直是少年儿童的心理负担。

其二,当代家庭结构变化和现代人家庭观念淡化的弊端,加上家教失当,或父母行为不端、父母离异等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在1998—2000年审判的少年犯罪中,由家庭因素引发的犯罪所占的比例极为惊人,比率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因素中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家庭因素的父母离异、父母不全、环境不良及家教不当中,家教不当又是导致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家庭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卢梭说:“你一定要使孩子不幸的方式就是

对他百依百顺!”可见家教、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多么重要,为此父母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引导儿童走好人生路上每一步。

(二)社会因素 1.学校教育

学校是授知识、学文化、塑人格的圣地,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除了家庭儿童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且这一阶段儿童身体猛长,心理变化大,情绪反

〔4〕

应强烈,是各种观念的形成时期。但是,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如重视智育,忽视德育;重视“尖子生”,忽视大多数生特别是“双差生”的倾向十分明显,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厌学情绪不断加剧;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法,抑制了儿童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嫌弃后进生的倾向,将“差生”从儿童中分流出来,使儿童流入社会,脱离学校,违背家庭,长期处于一种孤立境地,以至染上恶习,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不健全的人格;更有甚者走上不归路。

孔子说过教育乃有教无类,学校教育不应当将儿童化为“三六九”等,塑造每一个儿童是教育的职责,是学校的义务。如果一个儿童长期被错误对待,他们将变得虚弱,长大后,〔5〕

将变得焦虑和脾气变化无常,其结果就形成神经官能症性格结构。(——弗洛姆fromn..)。为此,我们必须扭转当前学校工作中存在的弱点,把深化教育改革置于首位,加快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在“授业”的同时,加强“传道”即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总结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人格。2.电脑网络

21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网络技术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的思维方式。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网络教育发展举世曙目,网络教育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人机互动性极强,为当前教育开辟了一种高质量、高效率、超传统、高信息、高科技的手段。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

〔6〕

人格心灵的“呼唤”,这是教育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电脑网络作为先进科技的代表,由教育部门(如网校)组织实施,儿童将会通过这一工具获得大量的知识,并且改变他们的交流方式,扩展了个人生活空间,使得他们自主性增强、依赖性减少。减少对老师的崇拜而转向对“知识的崇拜”;同时,网络心理教育更是作用巨大,心理网站提供的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对少年儿童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带来极大的便利。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形式,网络教育工作益彰,有目共睹,他带给儿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如:网络引发青少年人际关系障碍,少年网络孤独症,网络成瘾症,人际信任危机;网络同时引发双重、多重人格产生;电脑游戏的强大诱惑使儿童沉迷其中,〔7〕

不能自拔;也导致儿童动手实践能力的下降。

电脑网络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载体,为人们传授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信息,促进个人心理成熟和个性发展;对于网络引起的负面效应,我们应尽力避免,因势利导,保护他们学习热情,教会其合理利用,只要教育者正确引导,儿童便不会误入“网途”,网络教育也不会如过眼云烟。

3.其他社会机构

人类社会纷繁复杂、五彩缤纷,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也是千变万化、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因素外,其它的社会机构和娱乐场所、公共场合等对儿童的影响也是相当深刻的。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地,他们长大后便不会信任别人、不信任

〔8〕

周围环境,会感到持续不断的焦虑。为此,社会各部门应设立各种有益机构,如图书馆、文化站、球场,举办各项文体活动吸引少年儿童,让他们生活在五彩的世界里,为其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3〕

参考文献:

〔1〕荷尔.西方心理学家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青年期:它的心理学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

〔2〕卢家榻等.心理学.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 〔3〕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4〕叶奕乾等.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5〕朱志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7〕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2002(11)〔8〕少年儿童心理学杂志,2002(11),2002(8)

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5

刘平北京城市学院

提纲;

一、引言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4环境污染影响

三、环境保护

四、结论

摘要:我国是一个 发展 中的大国,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 发展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但是随着 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影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阐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影响环境保护

一、引言:

环境污染,已成了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和隐患,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高质量地稳步发展。①本文就环境污染问题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环境保护问题。

二、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环境污染

2.1.1环境污染概论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射线。②

2.2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2.2.1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西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2.2.2水污染状况日益严重。

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如果水资源受到污染就会严重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导致环境恶化,使人们患上各种疾病。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水,不应该浪费,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状况来说,水污染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不能不引起国家、人民的重视。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是在一些地

区仍然存在干旱少水的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污染接踵而至③,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发展。

2.2.3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以酸雨污染为例。我国的大气污染以酸雨的危害最大,目前我国酸雨污染正呈急剧蔓延的势头,由于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我国酸雨区面积不断扩大且分布区域比较广泛,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华南、西南酸雨区,近年来又逐步形成了以长沙、南昌为中心的华中酸雨区,还有以厦门、上海为中心的华东沿海酸雨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大气污染非常严重。

2.3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引起环境污染。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实施发展工业化的战略,在工业化推进的过程中,起初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没有太大重视,一些对环境污染较大的工业发展起来,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扩张,在生产中排放的大量有害物质严重的污染了空气、河流与湖泊,尤其是全国各地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三废”通过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去,使环境质量急剧下降。其次,城市化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是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城区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收入较高的人大量迁往周围的 农村 地区和小城镇;然而在农村地区,却有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大城市,造成了中心城区的人口剧增,由于人口的激增,使城市中的生活废水、垃圾的排放量增加,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2.3.2人口的不断增长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担。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人口过多超出环境本身的承受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也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但是现在人们为了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伐,破坏植被,这些不正当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环境。此外,人口的增长也破坏水资源,造成水污染,就如上文中提到的工业废水就是造成水污染的途径之一,另外废水量的不断排出,许多废水没有经过加工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去直接引起水污染;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的情况也非常严重,致使水污染的状况越来越严重;人口的增长不仅破坏了水资源,还加剧了大气的污染。所以控制人口也是一项保护环境的好方法。

2.3.3 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也是环境问题恶化的原因之一。

从生产企业来看,现在许多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并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注重的是追求企业的利润,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在环境保护方面却重视较少,这就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国居民对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环保意识较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问题:一些人在街道上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即使垃圾桶在不远处也没有丢到桶里,这不仅贬低了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市容市貌;现在流行的一个词叫“白色污染”,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平时用的塑料袋等,现在各种公共场所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这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还造成环境污染。以上种种现象都与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有很大的关系。

2.4影响

环境污染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了大范围的干旱、暴雨、冰雹、高温、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二十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期间,八百四十七点一五万人受灾。在 主编的《2005年环境绿皮书》中,看到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损失高达113亿元④;当前我国农产品产地正遭受从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的全方位立体污染;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机和无机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从空气、水源到土壤、粮食,我国的环境问题渐渐从‘局部潜在’走向‘全面爆发’⑤。环境污染不仅是我国损失大量资金而且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报道都告诉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环境保护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如今的经济发展在某些方面确实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经济成果的获取有相当的比重是通过靠高投入、高消耗、粗放经营换来的,有的是靠牺牲昂贵的生态资源或提前吃了子孙后代的饭勉强发展的。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因污致贫、因污返贫的现象。由此说来,若想从根本上治理和抑制污染问题,必须坚持治污先治人,破除种种思想阻力和障碍,让科学发展观彻底取代政绩观。要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环境不达标,不仅要实行一票否决权,还要采取必要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以及组织措施。要大力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观念。彻底改变过去多年形成的靠攫取资源赚钱,靠污染环境致富、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害、全社会埋单的现象。尤其是对那些团团包围农村的违法生产的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和炼焦制气等污染企业,要采取果断措施,一律关闭。要强化和提升全民环保意识。牢固树立环境污染不铲除,和谐社会难进步的战略思想和全局意识,加大依法治理污染的宣传力度和查处力度,对各种制造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特别是弄虚作假、造成严重后果和屡查屡犯的企业和单位,要严厉查处,追究责任,严惩不贷!

四、结论

虽然经济发展会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但是环境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要坚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环境科学报》第27卷[J]第一期王丽萍郑丙辉等科学出版社 ② 百度百科

③ 《环境科学学报》第5卷[J]第一期污染控制技术科学出版社 ④《2005年环境绿皮书》梁从诫[M]

旅游业发展对全球地理环境的影响 篇6

城环1001王小莉041005084

随着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旅游业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国际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旅游

水质、大气、土壤、生物、植被、野生动物状况等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能够对旅游环境进行合理的开发和规划,将有助于维护和改善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状况。能够保护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遗迹;旅游的发展还能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多多,但是,我们要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旅游业的影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旅游业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人为因素加剧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队旅游景点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环境的影响;恶化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进入旅游区的旅游者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就会加大当地设施的负担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森林面积减少,草地沙化,珍稀动植物保护不力,垃圾处理,大气污染的排放问题;不当开发旅游资源,造成人为破坏,大兴土木,滥造人工景点,盲目加宽景区道路,导致林木严重砍伐,山体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景观严重破坏。

发达的交通网为旅游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由于能源的消耗而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植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量,导致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间接引发海啸、干旱、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目前,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全球变暖,两级(尤其是北极)冰山融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若长此以往,低海拔地区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而往往那些低海拔、临海的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自然环境良好,是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同时也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一旦被淹没,那么造成的损失将会是不可估量的。

有数据表明,2008年,中国旅游业消耗能源428.30PJ,占中国能源总消耗量的0.51%;排放二氧化碳51.34Mt,占全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0.86%。旅游业是低耗能、低排放、低碳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优势产业,应该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初步估算》,吴普、石培华

2.《游客涉入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张宏梅、陆林

经济环境对会计发展的影响 篇7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都是不断发展、演化而得到的, 会计理论亦是如此, 它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为会计是商业活动下的产物, 也是为经济活动服务的有效手段, 所以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受经济环境的影响。

根据时代的不同, 人们对会计理论的理解程度和角度有所差异, 例如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 由于环境的变化, 这一对相对概念在不同时期被人们所推崇。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的首次出现是在1976 年, 是由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提出, 除以上两种之外还有非环接观, 现在该观点已基本淘汰。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不同在于, 前者所强调的是资产负债表, 是以客观存在的、真实的资产和负债为编制依据, 是一种基于资产、负债变动的计量, 其优点在于减少了收益的人为操控可能性, 但对信息的完整程度及可靠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后者则认为收益表最为重要, 企业收益的计量是通过收益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完成。但由于在计量过程中经过了包括递延、应计、摊销和分配等在内的会计程序, 使收益表的数据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从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远低于前者。

其实,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根据不同时期人类的经验教训相交替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最早被作为收益的计量基础的是资产负债观, 直到20 世纪30 年代, 由于西方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让投资者们开始关心企业收益, 以及企业的资本手否得到了最有效的使用。因此, 收益表成了最能衡量企业经营的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 也就意味着收入费用观取代了资产负债观的地位。但在后来的会计工作中, 人们发现了收入费用观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 即会将某些并不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记录到资产行列中, 比如递延费用、开办费等。于是, 人们开始反思, 才意识到, 只有以直接运用资产和负债的资产负债观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才能最真实的反映收益, 所以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 资产负债观又重返历史舞台。

由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的地位的变化, 我们不难看出会计理论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 在实践中被探索和验证的, 而对此影响最为直接且巨大的则是经济大环境。

二、经济环境对会计准则发展的影响

纵观全球各国的会计准则, 不难发现, 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会计准则会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家政府在本国的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轻重程度。 就我国而言, 经济体制并非计划经济, 而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 其中国有经济始终居主导地位,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在经济中重要地位。 因此, 我国国家政府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而由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会为国家经济政策的有力执行提供服务。

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会计准则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经济越是发达, 则对会计的要求则越高, 放眼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会计准则上的差距, 我们就能深刻感受到经济发展与会计准则发展的重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 会计准则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更新和完善。而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 我国所运用的会计准则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会存在差距, 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发展和完善它。

从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同时打开国门, 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其他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 这一举措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提升, 2000 年, 我国成功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强了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经济交流活动, 国际贸易往来频繁, 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高速增长, 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参与者、合作者、推动者。随着我国的国际经济往来不断增强, 看到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而会计准则并不是固守死板的,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所以我国根据会计国际要求的会计准则, 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符合我国会计发展要求的会计准则, 进一步实现与国际接轨。会计准则在这个过程中日趋走向国际化, 并为满足特殊的经济需求, 我国的会计准则在不断的以新的条款加以充实和丰富。

三、经济环境对会计人员的影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 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也在进一步加快, 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他们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蓬勃发展的经济贸易, 逐渐完善的会计理论、准则等, 要求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 才能从容应对行业竞争, 不被淘汰。

其一, 国内外的商业往来日益频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要求会计人员在完全透彻了解本国会计内容的基础上, 对国际会计要求也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 特别是一些使用较为广泛的会计标准, 这样有助于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商贸活动能更加有序的进行。其二, 国际贸易的增多, 要求会计人员能熟练的掌握一门或多门语言, 特别是会计的专业外语, 以减少沟通上的障碍或不必要的误解, 方便信息的直接获取和掌握。其三, 一个真正足够优秀的会计人员不是只在本专业干得出色, 在其他方面也应当出类拔错, 确切的说, 只有对相关法律、计算机、外语、金融等领域均有所涉及的会计人员, 能在本专业如鱼得水。

四、结语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社会, 而会计并不是停滞不前的, 它是与时俱进, 向前发展的。会计和经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两个主体, 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会引起会计的发展, 包括会计理论、会计准则等各个方面。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和会计相关的人事物均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而会计的发展为经济环境的和谐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马颖.谈经济环境对我国会计及会计准则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7 (06) .

[2]卞霞.谈会计与经济环境的依存递进关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

[3]宋来忠.浅析会计的发展与经济环境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8) .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篇8

一、课堂导入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导入的过程中,将不同地区的工农业发展的图片做成了视频,同时插入学生喜欢的westlife的歌曲《the difference》。用直观的图片和学生喜欢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同时设问引出课题:为什么景观不同?环境是如何影响工、农业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的?

二、目标设置

国际学生面临双重压力。加方课程和中方课程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尤其是高二阶段,学生面临加方省考,中方学业水平考试等诸多难题。学生不可能像普通班一样课前预习。而没有预习,课堂内容就难以展开,探究活动就无法深入。但是,国际学生的优势在于他们面临的是学业水平考试,而不是高考,所以学习目标更多的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应用,更进一步就是基本地理思想的形成和实践应用。所以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学习目标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地理现象,达到学业水平要求。

(2)明确区域的概念,理解区域的含义。掌握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课堂教学

(一)因地制宜的课前预习: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自主阅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创新设计等学习方法在加方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变课前预习为课堂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对照自主学习案,学生自主学习本节内容。

(1)针对学生知识水平,设计合理的自主学习案梯度,让学生能跳一跳摘桃子。

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对比表格中,设计问题如下:

(2)做好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

在自主学习之前,明确学习要求:

①独立预习课本,完成预习案。

②小组内部讨论,发现问题,解决简单问题。并用红色笔标注未解决问题。

③小组代表展示。

自主学习过程中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态,做到适时、适当的指导,打开学生思路,把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进程、小组合作状况。

在小组展示时,设计利用了实物展示台。实物展示台能够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直观的展现出来,比学生口头回答要更有说服力,更直观。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针对本小组的情况,将本小组中最完善的答案用于全班展示,同时也将小组中依然存在问题的部分用红笔标出,进行组间答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并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和点拨,最终形成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

(二)学以致用的课堂探究:课本中的分析是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对比分析,通过这两个区域的分析总结得出规律,在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要能够应用规律进行区域的自主分析,所以在探究题目的设计上,我选取了学生身边的案例: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通过文字资料和视频资料的呈现,让学生一方面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另一方面能够尝试应用所学,进行家乡发展的分析。相对来说,这些材料在网络上都比较常见,但是篇幅较长,所以我对材料进行整合,并针对材料提出来具体的问题。

潍坊滨海开发区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潍坊北部,土地面积广阔,地价低廉,是环渤海经济区"C"字型"渤海金项链"中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批准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潍坊港规模不断扩大,处于三区中心位置,市场广阔。

滨海开发区地势低平,土地盐碱比较严重,不利于耕作业的进行,但是海岸线长69公里,浅海滩涂面积13.5万亩,有广阔的潮间带和滩涂资源,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具有广阔前景。

开发区内地下卤水储量丰富,在发展生态海洋化工、先进制造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滨海新城的建设结束了潍坊“靠海而不见海”的尴尬,北海路直接连通潍坊城区与滨海新区,正在筹划建设的“城海轻轨”使潍坊城区“20分钟”见大海将成为现实,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1)潍坊滨海开发区农业发展有哪些优势条件?对于种植业的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什么?

(2)潍坊滨海开发区工业发展有哪些优势条件?

在知识巩固方面,我设计了两次整理巩固。一次在在自主学习展示、教师总结之后,另一次在合作探究完成之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整理巩固。将基础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

任何知识的学习,除了知识的掌握,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次,就是情感教育,当今世界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发展和环境的冲突上,所以在本节课结束时,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用以色列的滴灌农业图片展示合理的区域开发,用中国西北的荒漠化图片展示不合理的区域开发,两者对比,体现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时指出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并用语言进行升华:合理的区域开发能够在沙漠中开辟出绿洲,不合理的区域开发却使绿洲变成沙漠,我们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掌握简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地理思想——因地制宜。只有将因地制宜的思想融入同学的世界观,才能在同学们成为世界的主宰者的时候,合理的发展社会经济,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影响世界的人。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篇9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产业安全形势已经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产业安全问题形成的机理,找出形成产业安全问题的原因和途径,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不但能够推动产业安全理论自身的发展,还会进一步增强其在实践中的发表能力。

投资自由化影响产业安全的机理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工业面对外国资本竞争日趋激烈的过程。在激烈的竞争中,外商凭借其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或营销环节方面的优势,通过合资、收购等方式控制东道国的企业,甚至控制某些重要产业,由此引发产业安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外资对我国产业的控制

具体表现在股权控制、品牌控制和技术控制方面。股权控制是外资对我国产业进行控制的最重要的方式。外商利用其资本实力一般采用投入大量注册资金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迫使中方放弃多数股权或稀释中方股权比例,从而达到占据合资企业多数股权,控制国内企业,进而达到控制某些产业的目的。外资在中外合资企业中的持股比例有不断增大的趋势,直至完全控股――外商独资是外国资本控制国内产业的另一种形式。另外,外资通过兼并收购及系列投资方式对同一产业的企业进行一体化控制,在我国某些产业形成垄断。

外资排挤国内企业,抢占我国市场的另一个重要手段是品牌控制。外商通过各种方式削弱国产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自有品牌的市场地位,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甚至独占市场的目的。具体作法是:一些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凭借其资本和技术优势,在投资时明a确要求使用它们的品牌,使国产品牌消失;有些实力稍弱的外资在合资时要求中方将商标转让给合资企业,然后利用中方的销售渠道推销标有外国商标的产品,待外资商标知名度提高后,逐步减少直至停止对中方商标的使用;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广告宣传,排挤和打压国产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利用客户对其品牌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对价格敏感性的降低使其得以避开竞争,解除替代品的威胁。

渔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篇10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上一篇:毕业老师讲稿下一篇: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