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共9篇)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篇1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煤炭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与煤炭生产相关的资源破坏、环境损害以及生产事故现象十分突出,因而我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理念和科学研究与技术框架,继而又提出了实现科学采矿的学术观点.本文从煤炭资源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框架、采动岩体结构理论和采动岩体渗流理论等方面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以煤与瓦斯共采、保水采煤和矸石直接充填采煤等技术开发成果,综述了在突破传统采煤技术理念上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技术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从实现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应重视的基础科学研究、重点技术攻关、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以及国家立法等方面对今后相关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作了简单展望.【关键词】: 中国煤矿 绿色开采 关键层理论 煤与瓦斯共采 保水采煤 矸石直接充填采煤 煤炭资源 主关键层 采动岩体 工作面推进

【正文快照】:

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煤炭能源的支撑作用.同时,近年来煤炭产量的迅猛增长,凸显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至今,与我国煤炭粗放型和超产能生产相伴的矿难事故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而同样十分严峻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也亟待从煤炭开采的源头去解决.以2007年为例,中国全年生产

一、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近年来,受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较低,现正处于整合阶段。

1、在能源生产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

我国是“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这一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且长期不会改变。目前我国煤炭可供利用的储量约占世界煤炭储量的11.67%,位居世界第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5%以上。我国也是世界煤炭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原料,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煤炭始终占一半以上。

2、需求和供给:供需总体平衡,局部供不应求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费国。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的煤炭需求量一直很大。但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和生产能力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煤炭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并向关键行业集中。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结构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长期以来电力、冶金、化工和建材4个行业是主要耗煤产业,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70%左右,其中电力行业煤炭消费量(动力煤)占总消费量的50%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煤炭市场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存在着较大的需求空间。

中国去年增加了1.02亿千瓦发电能力,相当于英国全年的耗电量。中国以每周一个的速度建立煤电站,同时关闭上千个小煤窑。已经关闭了2811个小型煤矿,而且这一趋势还在继续,因此中国的煤炭供需将更加紧张,部分企业也在不断增加自己的煤炭储量。中国最大的电力集团华能集团,计划购买华北地区的煤矿股份以确保其燃料供给,其计划在华北地区锁定3000万吨煤的供应。中国神华除了国内的矿产购臵外,计划在印尼和澳大利亚购买煤矿资产。

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放慢。预计未来几年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平稳,或小幅下降的趋势。煤炭的进出口需求,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从2004年7月开始,我国煤炭出口须获得政府配额,只有具有煤炭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才能申请并取得煤炭出口配额。目前全国只有四家企业具有煤炭出口经营权。由于进出口关税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及我国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的影响,预计中国动力煤进口量将进一步增长。亚太市场主要动力

煤进口国家及地区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近年来,亚太地区的煤炭供应能力保持小幅增长势头,但由于此地区煤炭需求增长较快,总的来看,亚太市场动力煤供应有所增加但继续偏紧,特别是高热值煤供应紧张比较明显

3、运输:瓶颈长期存在中国煤炭运输呈现“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的格局。煤炭资源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政府在增加铁路运力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并将对国有铁路系统进行进一步扩能,但目前仍不能完全满足煤炭运输的需要,运力短缺的局面在近期内仍然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而,使得拥有稳定而充足的运输能力的煤炭公司具备了重要的竞争优势。

4、煤炭的价格:上升趋势显著

在国内2007年年初的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非电煤价格平均上涨10-30元/吨,上涨幅度达到3-5%,电煤价格平均上涨30元/吨,上涨幅度高达8%。2007年10月份以来,煤炭涨价的趋势再次明确显现,不仅是焦煤,动力煤价格也节节攀升。本次多品种煤炭的价格上涨,除了受小煤窑关闭、煤炭限产因素影响外,煤炭生产成本增加、季节因素以及市场追涨心态,都导致了煤价的继续攀升。

推动未来煤价进一步上升的刚性因素。决定煤价的最主要、直接因素是:有效的供给、需求。未来较长时间里,煤炭仍然存在全局、或局部的供不应求态势,市场价格必然上扬。此外还有一些制度性因素推动未来的煤价长期上扬:

(1)煤炭价格成本构成机制的理顺,导致煤炭企业开采生产成本的上升,形成对煤价的强劲支撑。(2)国家节能政策导向不支持煤价大幅下跌。国家发改委起草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简称《意见》)显示中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将面临一场全面调整。

5、行业竞争态势:市场集中度较低

煤炭行业竞争的趋势将由价格竞争转为资源竞争。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对煤炭产品的需求逐年递增,煤炭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情况得到缓和,由价格竞争转为对资源的竞争。煤炭销售量主要受市场需求、自身生产能力和运输能力的影响,煤炭企业在煤炭供应的稳定性、供货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客户服务、煤炭质量和价格等方面面临来自于国内其他煤生产商激烈的市场竞争。

6、行业利润水平:平稳增长

2001-2006年,煤炭行业在煤价、产销量大幅上涨的大好形势下,行业盈利能力呈稳步上升趋势,实现利润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煤炭行业正步入业绩平稳增长期。

7、行业监管:范围广,要求严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篇2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必要性,对策

0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在一次能源消费中, 煤炭资源的消费所占比重正在缓慢下降, 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不会改变, 煤炭仍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能源, 在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对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加大, 给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所以煤炭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实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在资源开采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加快资源的循环利用,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保持经济总体低消耗、少破坏, 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但是传统的煤矿开采模式所引发的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恶化, 严重制约了煤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中国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 虽然中国煤炭企业在循环经济理论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如总体发展状况缓慢、战略性发展思路守旧、技术和资金不到位, 等等。[2]

1.1 欠缺技术和资金的支持

由2013年煤炭行业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煤炭市场萧条, 煤炭企业艰难求生:

a) 山东煤炭企业35%陷入亏损, 山西省煤炭行业利润大降近七成;

b) 煤炭进口也对国内的煤炭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2012年中国全年进口煤炭2.89×108t, 同比增长29.8%。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 今年一季度, 中国煤炭进口量达8 000×104t, 保持30%以上增速。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 并连续4 a成为煤炭净进口国, 其进口量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95%左右, 而且循环经济项目初期投资大、市场开拓周期长, 都在资金上给企业造成了很大阻碍。与此同时在污染治理和废物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技术水平还不是很成熟, 这也制约了中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发展。

1.2 政策法规不完善

国家相关部门没有认真落实国家规定的煤炭矿井资源的回收率标准和一些管理办法, 导致一些开发煤炭资源的项目回收率低下但依然可以获得采矿许可证,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在循环经济方面, 缺乏完善的价格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度, 利用煤矸石等煤炭资源制成的建材产品和废水资源化产品缺乏与其它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

1.3 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低 不均衡

煤炭产业煤炭副产品和共伴生资源很丰富, 可以促进很多行业发展, 比如建材、化工和发电等行业。但由于行业间的技术整合不到位, 很难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违背了实施推广煤矿清洁生产的要求。大量煤矸石、煤泥可以用来发电, 但是电厂项目批准难度大, 致使这些资源污染矿区, 阻碍了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链条式发展。与此同时, 尽管一些大型煤炭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但是仍然有很大一批大型煤炭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停滞不前, 主要还是以单纯的生产利用单一煤炭产品为主, 小型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还很薄弱, 从整体上看, 除煤矸石、煤泥这样的煤炭副产品和伴生物被部分应用在建筑等行业外, 其它一些本来可以被利用的资源都被浪费了。

2 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2.1 大力发展科技 确保煤炭循环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借鉴国外优秀的可以用来治理煤矿灾害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预防煤矿中各种事故的能力;依靠科技进步, 我们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煤系地层中如高岭土 (岩) 、膨润土、油母页岩、蒙脱石、石膏、硫铁矿、硅藻土、耐火粘土等共伴生矿产资源, 进而可以开拓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依靠科技进步, 加强资源的高效利用, 推进高档高岭土、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煤矸石釉面砖技术和低浓度瓦斯发电技术的产业化;推动以煤炭洗选为龙头, 以煤炭高效洁净燃烧与发电为核心, 加大洁净煤技术的开发, 促进煤炭的气化和液化, 控制煤炭资源的污染, 优化终端能源结构;综合利用劣质煤和洗中煤, 选择先进适用的锅炉燃烧技术, 建设和改造劣质煤和中煤, 综合利用电厂, 发展热电联产, 配建区域电网, 以自用为主, 余电上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 充分利用煤矸石资源在建筑业上的应用, 矿区建设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以及煤铝等产业链时, 一定要遵循环境经济发展规律, 积极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新工艺, 积极推广有利于资源高效利用的高科技产品和设备, 使矿区生产科技化、标准化和无害化;依靠技术进步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 向全社会提供清洁的煤炭产品, 促进煤炭洁净高效利用。

2.2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重视矿区的经济建设和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 国家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 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那些治理环境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 并且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比如给予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 制定优惠的价格政策, 给予治理污染的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 以缓解煤炭企业在生产、生活、安全资金方面的压力;严格执行国家倡导的指导思想, 制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方针政策, 整体规划和应该实现的目标等;要把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去考核, 督促煤炭企业尤其是重点产煤区和大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以求可以带动其它小型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2.3 加强煤炭资源管理 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2.3.1 合理分布发展 规模规划好资源总体布局

为了确保中国大型煤炭基地有序地开发建设, 有序地接替煤炭资源的生产能力, 依照中国现在的煤炭资源布局, 重点规划像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已探明储量和可开采量较多的省区。明令禁止滥采乱挖这种破坏资源的行为, 对于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小煤矿, 要继续进行严格整顿, 并且为建设新煤矿做更进一步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把握时机建设一批有广阔市场并且能带来良好经济收益的持续型矿井, 提高煤炭产业的发展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 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方法, 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和矿业权资产化管理。做好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新井接续工作。

2.3.2 节约合理利用资源 对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国家要严格按照煤炭矿井资源回收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去执行, 禁止不符合标准的开发项目实行。同时, 国家应鼓励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城市和企业节约和合理开发资源, 在资源开采环节, 坚持洁净生产, 依靠科技力量, 提高资源的利用比例, 并且制定奖惩制度, 对符合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不符合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要严格落实煤炭资源储量管理责任制, 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 以达到制约资源滥用的目的。制定储量损失审批办法和管理考核奖惩办法, 对主焦煤和肥煤等这样的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3]

2.3.3改革煤炭企业管理体制 促进煤炭企业发展

为了构建有利于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体系, 要支持和鼓励煤炭企业对自身不好的制度、体制进行改革, 支持鼓励与煤炭相关的企业和煤炭企业的整合以达到消除行业间壁垒的目的。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 以大力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为目的, 使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完整, 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体系, 从整体上提高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 推动煤炭工业的飞跃式发展。[4]

2.3.4 完善煤炭企业发电审核流程 加快审批速度

完善煤炭企业发电审核制度, 对于已经批准实施的坑口电厂项目, 要加快建设, 确保项目的健康运行;另外, 有一些坑口电厂项目, 是燃用低热值的煤炭资源, 对于这些项目, 更要加快审批, 确保尽快地建设运行。[5]

3 结语

循环经济既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虽然前期需要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但长期走下去, 一定会实现社会与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任婷, 马祥林, 金允成.中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洁净煤技术, 2011, 17 (1) :126-128.

[2]张国建, 周卫金, 任明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M].煤炭经济管理新论, 2010, 55-58.

[3]杨红亮.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 2008, (10) :34-35.

[4]林伟丽.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J].经济管理, 2008, 34 (4) :28-29.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篇3

王显政表示,全国煤炭年产量由2005年的23.5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每年以1.8亿吨的幅度激增,今年上半年全国煤产量达到17.7亿吨,同比增长12.7%。

另外,煤炭工业的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煤矿的数量由2005年的2.48万处减少到“十一五”末的1.5万处,平均单井规模由10万吨提升到20万吨,同时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661处,产量达到18.8亿吨,在600多处120万吨以上的矿井中建成1000万吨特大矿井和露天矿井37座。

王显政提醒说,当前煤炭工业还面临着问题比较突出的四大风险与挑战:

一、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减弱,供应难度加大。从煤炭资源勘探出的储量占预测资源量的1/4,虽然说国家煤炭储量有几万亿吨,但真正探明的只有1/4,目前可供建井的资源严重不足。

二、从煤炭生产布局来看,煤炭资源越来越向晋陕蒙三个地区集中。去年三地的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7%,今年上半年三地煤炭产量占全国产量近59.4%。同时从煤炭供应来看,过去中部和东部一些省区像安徽、河南等煤炭输出省现在都变为煤炭输入省,区域市场调节难度加大,西部煤炭产量比重过高,运输压力加大,为全国煤炭长期稳定供应带来新的挑战。

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目前全国30万吨以下的小型煤矿还有1.2万处,占煤矿总数的80%以上。调整产业结构面临着布局趋同、非煤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尤其是煤化工产业的表现最为明显。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的比重超过了80%,但80%以上的利润还是来自煤炭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存在着人才、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制约。

三、生产环境的约束加大。201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中比重分别是76.8%和70.9%,我国的煤炭产量在世界煤炭产量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中占比分别是48.3%和48.6%,煤炭消费总量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加大。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快速向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转移,富煤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四、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在旺盛的煤炭市场需求拉动下,煤炭企业的发展仍然保持了扩大规模,以规模求效益的惯性思维,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相当一部分仍然来源于产量的增加、价格的上扬,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煤炭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4

姓名:陈璐 班级:会计一班 学号:100801011017

一、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1.国内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煤炭消费量还将持续增加。考虑到调整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控制PM2.5 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明显下降。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限制粗放型经济对煤炭的不合理需求,降低煤炭消费增速,也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2015 年消费总量宜控制在39 亿吨左右。瓦斯、水害、地温、地压等自然灾害日趋严重,煤矿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加严格,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东中部煤矿转产和资源型城市转型难度大,西部生态环境脆弱,实现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任务艰巨。

2.平顶山市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状况

(1).煤炭资源分布状况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 辖二市、四县、四区。平顶山矿区的煤炭资源包括平顶山煤田、韩梁煤田、临汝煤田、禹州煤田的黄道矿和登封煤田的暴雨山矿区, 含煤面积1374km2, 总储8.39Gt(总吨位), 其中国家统配煤矿平煤集团开发区域的储量, 占全市总储量的86.53%。

(2).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平顶山矿区煤炭品种齐全, 煤质好, 开采技术条件优越, 又临近南方缺煤省份, 区位优势明显。多年来,平顶山市原煤产量一直在河南省保持第一位。平顶山市开采的原煤除部分销往外地外, 主要用于发电、炼焦、建材、工业锅炉、取暖和民用

2010年1—12月我国原煤产量

比增长12.7%。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3.15亿吨,同比增长10.5%。2011年上半年全国煤炭销量完成17.1亿吨,同比增长13.8%。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3.08亿吨,同比增长13.6%。煤炭运量快速增加。上半年全国铁路煤炭发送量完成11.1亿吨,同比增长13.2%。其中6月份当月完成1.81亿吨,同比增长8.3%。

二、对于煤炭行业发展分析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炭行业技术水平整体呈现参差不齐、相对较低的特点,中小型煤炭企业技术水平较低,但行业内的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我国煤炭资源开采条件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中属于中等偏下,而机械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根据煤炭“十一五”规划,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中型煤矿仅达到80%以上,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到40%,而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产煤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则高达100%。我国尽管经过近20 年的发展已实现了国产采煤装备的大型化、系统化、现代化,主要煤矿区已基本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高效、安全生产,但从实践看,国产综采装备在整体可靠性、自动化程度上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采用传统的辅助运输方式,与安全高产高效矿井综采综掘的现代化系统很不匹配,存在用人多、效率低、事故率高、设备周转慢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生产发展的薄弱环节,亟待解决。

近年来,世界煤炭行业技术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勘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应用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煤矿综采成套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具有电液控制功能的大采高强力液压支架,大运力重型刮板运输机及转载机的应用使得矿井的建设高产、高效;三是洁净煤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加快发展。煤炭的洗选加工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重介选煤技术取得积极进展和广泛推广,实现了传统洗煤工艺的升级和改造。同时,浮选技术也日趋完善,有效地提高了精煤回收率和浮选效果。

煤炭行业景气指数高位运行

构成煤炭行业景气指数的5个指标(经季节调整剔除季节因素和随机因素)中,有2个指标处于上升态势,分别是: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发展速度、煤炭行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有3个指标表现出小幅下滑,分别是:煤炭行业产量发展速度、煤炭行业税金总额发展速度、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发展速度。2011年2季度,煤炭行业预警指数的10个构成指标中,有5个指标处于“绿灯区”,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销存比、煤炭行业应收账款周转率、煤炭行业税金总额发展速度、煤炭行业销售收入发展速度;3个指标处于“红灯区”,分别是:煤炭行业产量发展速度、煤炭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发展速度和出口额发展速度;1个指标处于“浅蓝灯区”为: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速度。1个指标处于 “黄灯区”,为:煤炭行业利润总额发展速度。总体看来,煤炭行业当前依旧处于偏热状态。

近期国内动力煤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显示了国内钢材建材等行业需求保持回升态势,综合来看高耗能行业恢复生产热情,对能耗需求是不会降低的。今年炼焦煤价格具有上涨动力。不过政府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将继续抑制动力煤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旺季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煤价维持高位。春节前运力将继续向电煤倾斜,炼焦煤和无烟煤供应继续受到制约,而节能减排力度放松和钢厂冬储增加部分需求,在国外煤价支撑下,炼焦煤价格具有较强上涨动力。

近期国内动力煤价格继续高位运行,显示了国内钢材建材等行业需求保持回升态势,综合来看高耗能行业恢复生产热情,对能耗需求是不会降低的。今年炼焦煤价格具有上涨动力。不过政府对煤炭市场的调控将继续抑制动力煤价格的上涨空间,但旺季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煤价维持高位。春节前运力将继续向电煤倾斜,炼焦煤和无烟煤供应继续受到制约,而节能减排力度放松和钢厂冬储增加部分需求,在国外煤价支撑下,炼焦煤价格具有较强上涨动力。

煤炭工业的十二五布局将与十一五有较大变化。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生产开发布局将变为: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开发西部。在建设方面,东部将接续建设,中部适度建设,西部重点建设。到十二五末,东部的煤炭产量控制在5亿吨以内,中部煤炭产产量占35%左右,西部煤炭产量增量占65%。届时,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而十一五期间,产业布局则以区域生产为主。根据煤炭资源、区位、市场等情况划分煤炭调入区、煤炭调出区和煤炭自给区三个区域。其中调入区为京津冀、东北、华东、中南四个规划区,调出区为晋陕蒙宁规划区,自给区为西南、新甘青两个规划区。除了产业布局上的变化,大集团发展、企业兼并重组及小煤矿关停仍为重点。按照十一五的规划,通过煤电、煤化、煤路等多元化发展,将形成6~8个亿吨级和8~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然而十一五期间该目标实施较为艰难,这一目标将成为十二五的目标,并将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调整为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不仅如此,十二五规划还将煤矿企业的数量目标控制为4000家,而这也是十一五规划中未曾提出的。这也就是说,十二五将对煤炭企业的总量进行更为具体和准确的控制与定位。小煤矿方面,十二五将继续延续十一五的的关停方针。具体的,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和新疆六省将以整合改造为重点,将30万吨/年一下的小煤矿退出生产领域;云南和贵州采取上大压小、整合改造和关闭淘汰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小煤矿数量。特别的,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河南和安徽六省由于靠近煤炭主产区,小煤矿十二五期间或大幅减少;而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重庆8省区市的小煤矿也将逐步关闭和淘汰。根据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产量将减少为5亿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3%。届时,煤炭总产量将达36~38亿吨,大型煤矿占25亿吨,将从十一五期间56%提高到66%,大型煤矿进一步成为产煤主导。

三、对平顶山煤炭行业的发展建议

1.搞好煤炭资源规划, 规范资源开发行为

制定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 必须遵循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开发与保护并重、开源与节流并举的原则。根据发展趋势,提出近期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战略目标和远景目标。在制订规划和计划时, 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 就清洁生产工艺选择,洁净煤技术利用, 矿井水、煤研石、粉煤灰、煤层气等废物资源化以及复垦土地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全面规划, 合理布局。形成一批环境效益好、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业群,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2.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新华区、湛河区与城市中心紧密相连,发展第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这一区位优势目前没有真正形成经济优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还相当有限。所以,必须变区位优势为经济强势,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第三产业,要突出中心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篇5

分析

我国煤炭市场一直呈现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周期性过剩的态势。煤炭需求低速增长,产能快速释放,进口大幅增加,库存持续上升,价格连续下滑,行业效益急剧下降,企业经营困难不断加大。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煤炭市场供大于求。首要因素是美国近几年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发生了一场能源革命,改变了其能源格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发压低了整个天然气的市场价格,价格相对低廉的天然气大量替代煤炭发电。据数据统计,2013年1-7月全国煤炭产量21.3亿吨,同比减少7800万吨,下降3.5%。分省看,有19个省区市煤炭产量出现同比下降,如内蒙古、陕西、宁夏、黑龙江,山东、安徽、四川等主要产煤省区煤炭产量同比都出现下降。从企业来看,一些地区地方煤矿出现了大量停产、减产现象,非国有煤矿产量同比下降13.9%,但国有煤矿产量普遍增加,同期的国有煤矿产量同比增长1.1%。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为-24.5,比去年6月回升10.9个基点,反映煤炭市场景气出现好转,但仍处在偏冷区间。景气指数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因素对煤炭需求的拉动,使需求基础指标回升了9个基点,但另外两个基础指标即库存和价格指标仍然是下降趋势。

近年来煤炭大规模投资、产能建设大幅超前的原因;既有世界经济低迷、全球煤炭供大于需、煤炭进口持续大幅增长的冲击,也有我国国内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非化石能源比重不断提升的影响;既有国家推动节能减排、治理大气污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国家能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煤炭运输供应能力大幅提升的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煤炭消费增速也大为降低,据测算,2013年上半年全国煤炭消费量19.3亿吨,同比增长1.8%,增速比2012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比2011年同期回落了7.4个百分点。2003-2011年煤炭消费年均增长8.4%。

中国银行煤炭行业授信政策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我行煤炭行业授信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行业授信风险,结合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产业政策》等文件规定,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 本政策所称煤炭行业是指对各种煤炭的开采、洗选、分级等生产活动。

第三条 本政策适用于境内机构,不适用于海外机构。

第二章 总体授信策略

第四条 围绕我国煤炭行业“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总体方向,以有效促进我行煤炭行业业务稳健、持续、健康发展为目标,采取适度增加煤炭行业授信规模,积极调整煤炭行业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地区结构的总体策略。

第五条 围绕国家13个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发展6个省区(晋、陕、蒙、宁、皖、黔)的煤炭业务,重点加大对特大型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业务拓展和授信支持力度,积极介入主要煤炭资源省份的煤炭龙头企业,适度支持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中型煤炭企业,坚决退出政策严令禁止的规模小、技术落后、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的企业和项目。

第三章 客户准入标准

第六条 新客户准入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一)客户评级在B级及以上;

1(二)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120万吨以上1:

1.对于已建项目,晋、陕、蒙地区单井井型规模60万吨/年以上(其中焦煤单井井型规模45万吨/年以上),其它地区单井井型规模30万吨/年以上;

2.对于新建、改扩建项目,晋、陕、蒙地区单井井型规模120万吨/年以上,其它地区单井井型规模45万吨/年以上。

(三)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经国家或省(区、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批准;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的管理要求;煤炭资源回采率和机械化程度达到当地平均水平;具有完整产运销链条,以及与产量相匹配的运力保障和下游销售保障体系;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正规化开采。

第四章 客户分类

第七条 第一类客户 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一)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2000万吨以上,原则上从属于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2;

(二)可开采年限不低于35年,近两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不高于65%;

(三)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措施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回采率和机械化程度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符合利用条件的应有配套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高效选煤厂。

第八条 第二类客户

12本政策中的“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的统计口径是指客户所属的煤炭企业集团的原煤年产量。即神东、陕北、黄陇(华亭)、晋北、晋中、晋东、鲁西、两淮、冀中、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基地。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一)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不低于300万吨,原则上从属于国家规划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

(二)可开采年限不低于30年,近两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0%、发展前景较好的优质煤炭企业;

(三)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措施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回采率和机械化程度优于当地行业平均水平,符合利用条件的应有配套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高效选煤厂。

第九条 第三类客户 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

(一)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不低于120万吨、且拥有一定资源储量;

(二)晋、陕、蒙地区单井井型规模不小于30万吨/年,其它地区单井井型规模不小于15万吨/年;

(三)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措施符合相关管理要求,回采率和机械化程度达到当地行业平均水平,经营和财务状况达到行业平均值,企业信誉较好,但受体制、规模制约,发展前景一般的客户。

第十条 第四类客户 满足以下任意一条标准:

(一)国家产业政策中的限制与淘汰类煤炭企业;(二)煤炭企业原煤年产量低于120万吨;

(三)晋、陕、蒙地区单井井型规模小于30万吨/年,其它地区单井井型规模小于15万吨/年;

(四)无法较好整合资源的企业;

(五)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措施不到位的企业;

3(六)经营管理体制较差、社会包袱重、资源枯竭的企业;(七)生产经营情况恶化或已被关闭停产的企业;

(八)出现不良授信、欠息或信用等级下降至B级(不含)以下的企业。

第五章 客户授信政策

第十一条 对于第一类客户

可以给予各类授信支持,并积极寻找业务机会拓展高附加值产品;同时应注意保持合理的授信份额,防止集中性风险。

第十二条 对于第二类客户

中长期贷款可适度叙做,对于单井规模较小的项目要从严把握;其他授信品种可予以支持;同时注意优化网点布局,做好账户维护、结算等基础性服务工作。

第十三条 对于第三类客户

原则上短期授信业务保持在现有规模,其中客户评级A级及以上的客户可谨慎叙做;贸易融资类业务可新增;原则上中长期贷款不再新增。

第十四条 对于第四类客户

贸易融资类业务可视具体情况保持现有规模或压缩,其它授信业务逐步退出。

第十五条 我行在叙做授信业务时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中对单井井型规模的相关要求。

第六章 授信担保政策

第十六条 对于第一、二类客户 对于BBB级及以上的企业集团总部及其核心控股公司,可以提供信用授信;对于其它客户,原则上应由其集团本部或集团内核心企业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或有效资产作抵质押或我行认可的其他保证担保。

第十七条 对于第三、四类客户

均须由其集团本部或集团内核心企业提供连带责任担保或有效资产作抵质押或我行认可的其他保证担保。

第七章 附则

煤炭行业资源整合现状综述 篇7

煤炭资源整合是指以现有合法煤矿为基础, 对两座以上煤矿的井田合并和对已关闭煤矿的资源、储量及其它零星边角的空白资源、储量合并, 实现统一规划, 提升矿井生产、技术、安全保障等综合能力;并对布局不合理和经整改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实施关闭。

2 煤炭资源整合带来的诸多益处

2.1 煤炭资源整合有利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

煤炭行业一直被认为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煤炭资源整合是解决企业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难持续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 为资源环境和开展节能降耗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1) 加强管理, 把节能降耗制度化, 从行为上加大约束。资源整合的主体是国内各省市区的知名大公司大集团, 有比较完整的管理和考核制度, 能加大对日常工作、生产行为的约束力度, 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梯级利用、废物的综合利用, 努力使产品结构布局合理, 产品消耗降到最低。 (2)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从生产工艺促进转型升级。这些企业在思想上也高度重视, 且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能加大技术引进力度, 从生产工艺上保证了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 有能耗低、质量高、效益好的优点。

2.2 煤炭资源整合整合提高了煤炭产业集团化程度

煤炭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了煤炭产业集中度, 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1) 煤炭工业的主导地位更加巩。煤炭资源整合后, 煤炭企业的生产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煤炭在各省市区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更加凸显。 (2) 煤炭工业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整合后全国煤矿企业形成了几大主体, 煤矿资源储量大幅增加, 资源利用率、机械化程度、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经济效益日渐凸显。

3 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1 煤炭资源整合中存在的税收风险

(1) 被兼并煤矿企业税款清算难, 存在税收流失风险。国税部门在获取信息方面明显滞后、失真, 对煤炭资源整合进展情况, 尤其是对与税收收入直接相关的股权收购、资金支付、企业关闭等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 从而使被关闭、被兼并注销法人资格的煤炭生产企业欠税无法追缴, 所得税清算无法进行。 (2) 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难, 存在税源监管风险。煤炭资源整合后, 关联企业大幅度增加, 且跨县域、跨地市特征明显。由于关联企业的大量存在, 加之综采设备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安装于井下巷道内, 税务机关缺乏有效的监控手段, 导致增值税、所得税等税费在地区之间转移。

3.2 资源价格的核定问题

有些省市区, 如山西省, 规定所有地方煤炭资源在整合过程中按获取资源时的价款的1.5倍赔偿。但在实际中却可能在当时获取资源时所确定的价格就有的高有的低, 差别悬殊。还有, 由于煤种不一样, 获取资源价格也不一样。不同煤种和地区的煤炭资源开采成本不同, 影响地方窑主资源整合交易的积极性。

3.3 资源数量的核定问题

过去几年中, 有些地方窑主为少交资源价款, 在煤炭储量评估过程中, 故意缩小资源储量, 少则2000-3000万吨, 多则5000万吨左右。这给国有大矿整合地方煤矿确定资源“储量”带来不确定性因素。不利于煤炭资源整合的进行。

4 对煤炭资源整合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煤炭资源整合企业中税收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措施

(1) 加强税源控管, 实时掌握动态。建立管户巡查制度, 对煤炭资源整合企业实行一周一巡查、一周一登记, 实时掌握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进度, 对其产销动态及税款情况进行动态控管。定期召开税收分析会议, 及时查找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研究措施、加强控管。 (2) 加强税收管理, 严把重点环节。严把发票管理环节;账簿凭证管理环节;征收管理环节;认定管理环节以及户籍管理环节。

4.2 关于资源价格的核定问题

国有煤矿与个体户的交易过程中, 国家要有政策来维护交易的合理性, 防止个体户漫天要价;同时, 政策上规定地方窑主只能与几个特定的大集团交易, 而不允许私下交易。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将获取资源的价格标准统一提升至与市场相接近的价格。

4.3 关于资源数量的核定问题

以国土资源厅当时批准的储量为准, 用批准量减去采出量就是现在应有储量。其中, 采出量可通过实地调研取得。

摘要:近年来, 我国在推进煤炭行业资源整合方面, 从根本上解决了煤矿企业“多、小、散、乱”的粗放发展格局, 改变了安全基础薄弱的现状, 促进了煤炭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但是, 在税收风险, 资源数量和价格核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煤炭资源整合,现状,解决建议

参考文献

[1]岳福斌, 崔涛, 李豪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报告 (2006~2010)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煤炭企业销售渠道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煤炭企业;销售现状;发展对策

近年来,煤炭需求已进入“寒冷的冬季”,行业产能过剩,销售渠道不畅。煤炭发电作为此前煤炭销售的重要渠道,如今不仅面临着来自火力发电的威胁,更因其污染环境的影响,而日益被新能源所取代,国内煤炭行业内的许多企业都停产,甚至破产。因此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煤炭企业应针对当前煤炭企业销售渠道现状,加强销售渠道管理,创新销售渠道,完善当前销售渠道体系,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

一、煤炭行业特点

煤炭产业一直在我国能源行业之中占据着龙头地位,且起步早,利用范围广,分布地区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持。但煤炭行业与当前社会主流所提倡的綠色能源不同,且存在污染,而煤炭企业销售遇冷不仅有如上所述的客观因素,更因煤炭企业内部销售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煤炭的销售。

二、煤炭企业销售渠道现状

1.煤炭销售成本过高

我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在内陆地区,而销售市场则集中于东部与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与销售市场的异地性决定了煤炭必须要经济远途运输才能到达使用地。除此之外,煤炭本身所占体积大,是大宗产品,我国当前煤炭的运输依赖于铁路运输,但铁路运力不足,且配套的基础设施落后,难以满足大量煤炭销售的需求。

2.销售渠道狭窄

煤炭销售与其他行业销售不同,煤炭因其交易量大,运输困难,煤炭企业的交易对象固定化,很少发生变化。故煤炭企业并无意拓宽新的市场,与新的企业交易,因此当其合作对象发生突发事件时,所生产的煤炭就面临滞销的危险,而煤炭企业对其他对煤炭有需求的企业则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有选择性的销售做法与当前开放的市场经济背道而驰,也不利于煤炭企业扩大销售面。

3.煤炭销售专业化人才少

在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企业已加大对销售人才的培养,而煤炭企业似乎原地踏步。首先,煤炭企业本身固化,管理水平落后;其次,煤炭企业可用的专业销售人才不足,对销售人才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少,销售人员业务水平低,无法开拓新的销售渠道。

三、煤炭企业销售渠道发展对策

1.降低生产与销售成本

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在行业之中脱颖而出,而煤炭销售主要靠外销,当前煤炭销售成本过高,降低了煤炭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严重约束了煤炭企业开拓其销售渠道。因此,首先煤炭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在源头上能够节支降耗,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建立长期的市场调研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制定生产的规模和煤炭的开采量,避免煤炭销售无门,资金回笼困难;其次,国家应加强政策倾斜,加强陆路运煤铁路和公路建设,并加快卸港口建设,降低煤炭的运输成本。

2.拓展销售渠道

煤炭行业以销定产,因此销售渠道在煤炭企业的经营中的作用无需赘言,且当前的经济形势与以往早已不同,传统的煤炭行业供不应求,而如今则面临着多种能源的竞争,销售压力大。煤炭企业销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销售渠道过窄,销售困难。因此,煤炭企业仍加强与传统的大企业合作,与其老客户保持良好的关系,仍将其作为主要的交易对象。其次,针对符合要求、信用可靠的中小企业,应加强与其合作,签订购销合同,加强风险控制,避免因大企业的突发事件导致销售受阻的现象。

3.加强销售技能培训

近几年来市场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销售人员作为营销的主体,其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煤炭行业也应正视自己在销售方面的不足,树立科学的销售意识,重视销售人员,并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培训,提升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创新意识,使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销售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提高煤炭企业的交易量。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能源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煤炭企业作为传统的能源,其价格、生态等方面较其他能源都略逊一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直面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把握机遇与挑战,根据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以市场为导向,适时调整销售策略,转变销售观念,拓展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提高自身竞争力。尤其是重视销售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业,加强销售渠道管理,提高销售人员业务能力,不应销售遇冷而一蹶不振,抓住当前改革的时机,创新企业管理,再次迎来煤炭企业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张引刚.煤炭企业营销风险预警管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2]王会肖.煤炭企业销售渠道问题浅谈[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1:75.

[3]刘玉书.关于煤炭企业在严峻经济形势下的应对策略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5,12:204.

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现状 篇9

前言:最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经历较大转折。我国煤炭供给一度处于紧张状态,各地煤矿企业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加电煤的生产供给,对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巨大挑战。信息化作为实现煤炭工业现代化和保障煤炭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地位更加凸显。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对于提高煤炭行业对实施两化融合的理论认识,增厚煤炭企业信息化改革的理论功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炭 两化融合 模型

1. “两化融合”概念的推出

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代表的人类两次重大发展方式正在交替。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是在这样一个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两化融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总体来看,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从离散化的单项应用阶段,发展到对各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深入应用阶段,并逐步向实现“两化”融合、效益整体提升的综合集成应用阶段过渡。

2. “两化融合”模型研究现状

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司长徐愈认为,“两化融合”就是说:一是信息技术在各业务环节的应用不断深入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与研发设计融合,成为提升工业产品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信息化和工业装备、生产过程相融合,促进了工业的精益化生产;信息化与经营管理融合,企业运营管理逐步走向精细化;电子商务与采购和营销体系创新融合,提高了市场的响应速度和服务水平。二是覆盖全价值链的综合集成成为实现“两化”融合效益突破性提升的关键。三是信息化在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和安全生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逐步推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信息技术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

北京大学金江军博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两化融合”的层次模型、需求供给模型、动力机制模型、生产要素替代模型、两化融合实现模式、梯度模型、成熟度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等,比较客观的建立了两化融合的体系结构。但是,金江军博士的“两化融合”侧重于制造业部门,对于挖掘矿产行业则论证不足。针对煤炭行业,仍需要将其模型扩展再延伸。

2.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特征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管理、产业层面。

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生产和管理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管控一体化。分类分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分为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第一,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第二,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普通玩具增加电子遥控技术之后就成了遥控玩具,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第三,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改变了传统手工台账,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进销存管理等企业管理效率;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第四,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新型服务业,如教育培训业、IT咨询业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2.2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求供给模型

一方面,工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产品及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为工业企业的业务发展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管理手段,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2.3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动力来自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政府引导。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前提是信息技术的出现并迅速发展。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创新周期非常短,如计算机芯片的摩尔定律。另一方面,工业界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而把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到工业领域。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除了市场机制,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非常明显,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

2.4 生产要素替代模型

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资源、能源、信息等内容,而且这些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农业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工业社会,资本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社会,信息是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信息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程度,可以反映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程度。

2.5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模式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企业-产业互动模式。企业信息化与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之间往往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企业-产业互动模式是指企业信息化受制于该企业所属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可以促进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同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产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不同,产出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显示不同产业在吸收信息技术上存在行业差异。IT密集型行业有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信息化的网络外部性使这些行业中的企业竞相投资信息化,成为信息化的领

先行业。

第二,挑战-应对模式。挑战-应对模式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制约因素,或面临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打破这种制约、提高市场竞争力而开展信息化建设。挑战-反应模式是一种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模式,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比较强。挑战-反应模式也是中国企业最为常见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当企业产能达到一定规模时候,传统手工方式就会遇到瓶颈,这时候企业意识到必须采用信息化手段来突破这个瓶颈。例如,广州本田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1.8万辆发展到5万辆,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当1985年年产5万吨发展到1998年年产40万吨,如不采用信息化手段就感到明显的制约。信息化为产能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雁行模式。企业信息化导致开展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在行业内在技术或管理方面领先,使其成为同行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榜样,从而带动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企业信息化的起步时间、投资规模、团队实力等不同,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了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犹如大雁飞行形状。雁行模式可以分为企业内雁行模式、行业内雁行模式、行业间雁行模式、区域间雁行模式四种。企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尔集团首先在冰箱本部实施MRPII,然后逐步将MRPII推广到其他三个大事业本部。行业内雁行模式是指在行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进企业带动信息化落后企业。行业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业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业带动信息化水平低的行业。区域间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区带动行业或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

第四,区域集群模式。由于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地为其辖区内企业创造信息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或者在某个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内企业之间相互影响,使某个区域的企业信息化或行业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地区面临产业升级等问题,该区域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相互学习、相互模仿,共同推动着该区域信息化发展。

第五,政府主导模式。早期的企业信息化,往往都是政府主导的,如甩图板、甩帐表等。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往往由政府出资从国外引入先进的信息系统。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沈阳某机床厂就借助政府财政拨款引入德国工程师协会提供的INTEPS软件实施MRP,并将之发展为MRPII管理系统。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提高辖区内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出资采购一些软件免费发给企业使用。由于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内在动力,这种做法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2.6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该逐级推进,梯度展开。即信息化先要与工业融合,其次与直接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再与其他与工业相关性不大的产业融合第一圈是工业,信息化与工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这是最核心、直接相关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制造业、轻纺行业、钢铁行业、医药行业、石化行业等,使传统工业焕发新的生机。第二圈是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一般认为,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贸易、咨询、广告等相关服务。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是指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这是次核心、非直接相关的方面。第三圈是其他产业,这些产业与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工业本身关系不大,如农业、非生产性服务业。圈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梯度与产业的IT密集度有关。一般来说,IT密集度越大的产业,在圈层中越靠里。IT密集度越大,意味着这个产业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容易融合,越需要融合。IT密集度较大的产业有装备制造业、电力行业、石化行业、医药行业、物流业等。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信息化建设阶段的。这中间虽然存在一个时间差,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发达国家和像中国这种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发达国家比中国先行了一步。在中国,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为了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因此,信息化要着重与工业化的核心——工业的融合,即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其次,才是要推动信息化与为工业化服务或起支撑作用的产业融合。

2.7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模型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划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五个阶段。在初始级阶段,信息技术开始导入,处于尝试和起步阶段,能够提供初始的支持,尚未表现出明显的IT绩效。在基本级阶段,信息技术正式导入,能够满足基本需求,但功能实现或技术应用不够完善。在适应级阶段,信息技术应用趋于全面,能够满足现状需求,业务支持能力较强,表现出一定的IT绩效。在成熟级阶段,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形成完善的信息化体系,规划、建设、管理、维护较为规范,IT绩效较明显。在优化级阶段,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创新相结合,IT绩效非常明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评估思路如下:对某地区的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抽样调查,按某类行业的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比例确定该行业的企业抽样率,样本数量一般为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五或百分之一。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并发放,对回收上来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该地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熟度。

3. 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思考

煤炭行业正面临大集团兼并重组。相对于过去煤矿企业“散、乱、差”的生产环境,大集团生产更能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煤炭行业的信息化以山西为例,山西省已完成“煤炭信息网络及企业上网工程”,覆盖全省各地市煤炭管理部门及国有重点煤业集团、地方重点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网络平台。并建成了全省煤矿地理信息系统,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地面交通图、井下坑道布置和分布走向图。此外,山西省还建成了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工程,该系统工程包括全省范围内国有重点、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在内的高瓦斯和按高瓦斯管理的800多座煤矿的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和各级煤炭安全管理部门的网络平台建设及软件开发。瓦斯监测监控网络系统以 Internet 技术为基础,采用先进的网站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由Web地图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远程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器、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局域网浏览器客户端等组成,具有单矿、多矿定位监测、数字滚动监测、自动报警、智能数据汇总、分类查询等功能,可在采

掘图上直接显示传感器及控制设备位置,实时显示监测数据及设备状态,实现对煤矿工作站的安全管理。系统采用TCP/IP 协议、FTP或HTTP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远程数据通信的速度。数据校验和多路数据通信的并行处理,使全网近百个监测中心、几千个煤矿数据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实现无缝链接。

但从总体上讲,煤炭行业的信息化程度依然较低。成熟的信息化应用仅分布在少数大型煤业集团,对大多数煤矿企业来讲,煤炭信息化应用有限。在管理方面,大多数煤矿仍处于人工统计汇总的阶段,加上机构不断地调整、职能不断地变换、工作人员不能相对稳定,企业的统计不全或断档,致使统计汇总口径不

一、数据不全、信息滞后。在安全生产方面,大多数煤矿缺乏必要的安全信息设备,井下数据采集、井上作业调度等环节均靠人工处理。这就大大制约了煤矿企业的综合调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导火索。

“两化融合”作为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发展新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国家高度工业化后的信息化改革,也不同于企业简单地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将工业化进程和信息化进程融合在一起。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尚不发达的国家,“两化融合”的研究更显重要,它不仅要求工业实现信息化,还要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时进行,煤炭行业“两化融合”的道路是没有前例的。

参考文献:

[1] 郭世民.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前景[J].山西煤炭,2005,(01).[2] 吴青松.浅析煤炭信息化建设[J].陕西煤炭,2007,(04).[3] 李京生.谈山西煤炭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向[J].煤炭企业管理,2005,(10).[4] 煤炭信息化围绕生产安全展开[J].每周电脑报,2008,(16).[5] 崔柳,李真.论煤炭企业的信息化[J].煤矿开采,2005,(04).[6] 改传统 重安全 强管理——煤炭信息化“十五”安全生产为主[J].每周电脑报,2001,(25).[7] 郭建忠.国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探讨[J].电信技术,2005,(04).[8] 李大恕.煤炭信息化副部长担纲[J].每周电脑报,2000,(04).[9] 李月光.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障碍与对策[J].煤炭企业管理,2005,(06).[10] 舒伟,王艳洁.基于价值链的煤炭企业信息化规划探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11)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学院(中心、所):管理学院专业名称:情报学课程名称:信息政策与法律论文题目:“两化融合”模型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授课教师(职称):相丽玲(教授)

研 究 生 姓名:周兴璞年级:2009级学号:200923803009成绩: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上一篇:假期的最后一天日记下一篇:职称考试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