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2025-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共11篇)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1

未来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与全球变化

在综述国内外全球变化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未来CO2加倍、全球变暖对农业与森林、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海平面与海岸带、水资源、能源与人类健康的影响.分析表明:全球变化对上述各方面均会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些影响是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而有些影响是不利的.

作 者:周清波 徐斌 王秀山 Zhou Qingbo Xu Bin Wang Xiushan 作者单位:国家遥感中心农业应用部,中国农科院资源区划所,北京,100081刊 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年,卷(期):21(1)分类号:F0关键词:全球变化 资源 环境 社会经济 影响分析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长沙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截至2014年底长沙城市化已达72.34%;与此同时,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也对水资源产生了极大的需求。就水质而言, 在2002、2003、2012、2013、2014年, 湘江长沙段各监测断面水环境中污染年均值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超标状态, 不同年份不同断面的超标污染物也各有不同[1]。另外, 长沙水资源量与城市化进程间的耦合协调也存在一定问题:长沙地处长江以南洞庭湖流域, 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507.2mm, 理论上属于丰水城市;但由于降水季节性分配不均, 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 (湖南省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7.1%左右) , 很容易造成季节性缺水。综上所述, 长沙城市化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鉴于此, 通过对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关系的研究, 阐明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度的时序变化规律及互动耦合协调机制, 为长沙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调整城市功能、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长沙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 湘江下游和长浏盆地西缘。地域范围为东经111°53′~114°15′, 北纬27°51′~28°41′, 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雨热同期。该市多年平均气温17.2℃, 多年平均降水量1507.2 mm。该市河网密布,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96.19亿m3, 平均地表径流量82.65亿m3, 径流深550~850mm。湘江流经长沙市的常年径流量年均692.50亿m3, 地下水总储量9.35亿m3/a。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15年《湖南统计年鉴》、《湖南省水资源公报》、《长沙市统计年鉴》和《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个别年份有数据缺失, 取相邻年份的数值以插值法补齐获得。

3 研究方法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权重计算

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2~5], 通过频度统计法对近年来评价城市化和水资源环境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指标使用频度统计[6], 确定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这4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 以全面的角度反映城市化水平。城市水资源环境水平的衡量从社会评价、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3个方面选取12项指标, 来综合反映城市水资源环境的发展水平及变化趋势。

由于原始数据量纲不同, 无法直接进行比较, 故采用变异系数法[7], 对长沙市2000~2014年的15项城市化水平指标和12项水资源环境水平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计算出对应的指标权重 (表1) 。

正向指标越大越好, 计算公式为:

负向指标越小越好, 计算公式为:

依据样本得出各指标值的均值Xj和标准差Sj, 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j其中:n, n表示数据样本的数量, 再通过归一化处理, 求出各指标的权重:

单项指标评价的得分为:

第i项被评价对象的综合水平得分为:

(6) 式中, Xij代表第i个样本的第j项评价指标值, maxXj, minXj分别代表所有样本中第j项评价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m是评价样本数, n是指标数。

3.2 灰色关联评价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8], 对长沙市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评价。因为原始指标量纲不同, 所以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方法采用公式 (1) 与 (2) , 其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Zxj (t) 和Zyi (t) 分别表示长沙市t时刻城市化水平与城市水资源环境质量水平的标准化值, k为分表系数, 一般取值0.5。关系系数只代表各个时刻之间的关联系数, 由于关系系数太多而且分散, 为了方便比较, 此次研究将各个时刻的关联系数集中于一个值上, 采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处理, 其公式为:

通过比较各关联度γij值的大小, 可以得出水资源环境系统中的哪项指标对城市化水平影响较大。若γij=1, 表明城市水资源环境系统中的哪项指标与城市化水平Zix (t) 之间有密切关联, 且变化规律是完全相同的;若0<γij<1时, γij值愈大, 表明关联度愈强;γij值愈小, 则表明关联度愈弱。

3.3 耦合协调度模型与协调发展判别标准

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能有效判断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交互耦合的协调发展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D为协调度, C为耦合度, 其计算公式为:

研究只涉及城市化和水资源两个子系统, 因此n=2。显然, 耦合度值C∈[0, 1]。

T为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环境之间的综合协调指数, 在实际中, 最好使T∈ (0, 1) 。U1、U2为别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水资源环境的综合评价得分, 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城市化水平和城市水资源质量同等重要, 所以α、β都取0.50, 得出耦合协调度值D。根据D值大小, 把城市化水平和水资源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分为3个大类和30个基本类型[9] (表2) 。

4 评价结果分析

4.1 长沙城市化和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测评结果

通过公式 (5) 和 (6) 计算出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得分, 结果如图1、图2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从2000~2014年, 长沙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除2008年有小幅回落外, 其他年份均呈现出较快的增长, 至2014年城市化率超过70%。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一直呈稳定下降趋势, 非农业人口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工业总产值等指标基本呈较快增长。2008年的小幅回落可能与2008年南方冰灾和全球经融危机有关。从图2中可以看出, 2000年以来, 长沙市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数值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说明长沙市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相互促进, 水资源环境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这与万元GDP用水量等指标的持续下降趋势相吻合。但在2008年, 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出现较明显的回落, 原因主要在于2008年长沙工业发展速度的加快。据政府报告, 长沙市2008年前3个季度增加工业投资323亿元, 开工建设1110个工业项目, 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2%。从图3中可以看出,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取水总量同比增长25.04%, 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同比下降33.3%, 人均用水量上升7.65%, 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迅速下滑。随着工业建设的结束, 2008年后的历年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再度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趋势。

4.2 长沙城市化和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分析

根据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体系及判别标准[9], 得出长沙市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发展类型, 并据此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

4.2.1 水资源环境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第一阶段

该阶段处于2000~2005年间, 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类到良好协调发展类, 其耦合协调度如表3所示。这一阶段水资源环境相对于城市化发展的滞后特性, 是导致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其中, 城市化综合水平与水资源环境综合得分都处于较低水平:城市科技水平较低, 导致工业耗水量较大,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较低 (2000~2005年分别为76.14%、79.26%、82.51%、87.60%、87.77%、87.63%) ;城市经济不够发达, 也使得政府对于水资源环境的治理投资有限, 城市污水综合处理率长期处于50%以下;再加上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 使得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落后于城市化综合水平。

4.2.2 城市化发展滞后于水资源环境发展阶段

该阶段从2006~2009年, 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数年来随着长沙市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产业与人口集聚作用增强, 城市生活用水量、污水量也不断增加, 制约了长沙的可持续发展。对此, 长沙市制定“蓝天碧水”工程项目, 要求2010年废水治理率达70%, 处理合格率85%以上, 污染物去除率60%以上。2006年, 长沙市出台一系列污水处理厂改造方案, 对一大批老旧处理厂进行扩大和改造, 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2007年, 长沙市对污水处理费、自来水价格进行上调, 同时配合一定的环保节水宣传, 使得长沙市污水处理率在2009年达到79.43%,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0.02%, 万元GDP用水量由2001年的462m3下降到101m3。水资源综合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领先于城市化水平。

4.2.3 水资源环境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第二阶段

该阶段从2010~2014年, 由良好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向优质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该阶段长沙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就人口结构而言, 至2014年年底, 长沙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 常住人口达到731.15万人, 城市生活用水排放量快速增加, 达到33880万m3/a, 同比增长8.37%。就经济结构而言, 第二产业比重居高不下 (超过60%) , 其中又以重型机械、汽车制造等重工业为主, 导致了工业需水量、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城市污水排放总量5年间增幅分别为15.46%、10.41%、1.79%、4.44%、8.60%, 至2014年达到45796万m3, 超出长沙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再加上湘江河段多年来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使得此阶段长沙市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化综合水平, 但二者总体仍处于优秀协调发展阶段 (表3) 。

4.3 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的交互耦合影响因素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交互耦合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公式 (7) 和 (8) 计算出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系统间灰色关联度。结果显示:其灰色关联度都大于0.5, 属于较强相关。这说明长沙城市化系统与水资源环境系统之间联系紧密。为进一步揭示二者耦合交互关系, 对所得灰色关联度进行降序排列, 得出水资源环境约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城市化系统胁迫水资源环境的主要因素。

水资源环境系统的12项指标, 按照与城市化系统关联度降序排列依次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 (0.721964854) 、污水处理率 (0.719187407) 、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 (0.718304991)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0.65728471)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 (0.63924968) 、排水管道密度 (0.624246896) 、单位工业产值工业废污水排放量 (0.616415725) 、地下水资源量 (0.608407862) 、地表水资源量 (0.607452887) 、年降水量 (0.606347864) 、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0.594043185) 、用水普及率 (0.56390841) 。可以看出, 水资源环境对城市化体系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水污染治理、供水设施及供水能力等方面, 其中污水处理是最主要的因素。

城市化系统的15项指标, 按照与水资源环境系统关联度降序排列依次为: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 (0.690575876) 、非农业人口数 (0.675140837) 、建成区总面积 (0.670421596) 、全市年末常住总人口 (0.670353584) 、城镇登记失业率 (0.669039307) 、人均GDP (0.654823866)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0.653112309) 、人均可支配收入 (0.650306926) 、人均工业总产值 (0.646411691) 、人均拥有道路面积 (0.64267210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 (0.639088796)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 (0.630603081) 、城市人口密度 (0.551830602) 、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 (0.543545358) 、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0.542457374) 。可以看出, 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及分布、城市空间面积、经济状况等方面, 其中经济结构和空间面积是主要原因。

5 结语

(1) 长沙城市化综合水平整体呈较明显的增长趋势, 其中2008年有较小幅度的回落, 但之后很快稳步上升;说明长沙自2000年起15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势头。而水资源环境综合水平波动较大, 说明水资源环境的发展情况仍不稳定, 需要长期政策的维持。

(2) 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交互耦合关系在时序变化上体现出曲折上升的过程。长沙分别于2000~2005年、2006~2009年、2010~2014年经历了水资源环境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第一阶段、城市化发展滞后于水资源环境发展阶段、水资源环境滞后于城市化发展第二阶段, 正从中级协调发展向优质协调发展转变。自2012年始, 长沙已进入优质协调发展阶段, 但环境滞后这一特点仍然存在。说明长沙的水资源环境并不容乐观, 水资源环境的治理和防护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

(3) 长沙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联系紧密, 系统间灰色关联度都大于0.5, 属于较强相关。其中水资源环境对城市化体系的约束作用主要体现在水污染治理、供水设施及供水能力等方面, 污水处理是最主要的因素;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及分布、城市空间面积、经济状况等方面, 经济结构和空间面积是主要原因。因此, 政府应加大对污水排放的管理力度, 做好城市经济和空间规划, 以谋求城市与水资源环境的良性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帅红, 李景保, 蒋聪, 等.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初期长沙段水环境参数的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12) :2085~2093.

[2]夏军, 张永勇, 王中根, 等.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利学报, 2006, 37 (12) :1482~1488.

[3]刘耀彬.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特征及机制: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 2006, 26 (3) :456~462.

[4]徐晓霞.中原城市群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 (5) :98~102.

[5]文余源.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及其变动[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5, 24 (5) :25~29.

[6]熊东旭, 陈荣.南京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关系实证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5) :95~101

[7]蒋元勇, 章茹, 丰锴斌.南昌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关系分析[J].人民长江, 2014 (14) :17~21.

[8]邓聚龙.社会经济灰色系统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 1984 (6) :47~60.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3

有航运企业C公司为例,通过分析内外部环境,寻找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中高层领

导力提升、核心人才培养和员工忠诚及敬业度三个方面寻求适应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关键词:环境变化 人力资源 对策

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历史时期,作为一家国有航运企业,研究寻求适应特殊时期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C公司的当务之急。

环境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1、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随着宏观经济持续的增长,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崛起为龙头,长江流域经济发展逐渐走向高潮,国家西部开发、沿江开发等战略决策的制定,对长江从上游到下游的开发利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三峡工程、长江口的整治等水利工程的逐步建设,解决了历年来发展航运的瓶颈,为长江航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港口法》、《长江干流航道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及纲领性文件的实施与出台,为长江航运的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步骤与依据,长江航运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2009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这为上海的长江航运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长江航运业受2008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目前尚处于调整恢复期。

2、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C公司是一家上海的从事长江内支线集装箱运输的公共承运人,业务经营以长江内支线集装箱班轮运输为主。建立了以上海为中心,覆盖重庆、长沙、武汉、江阴、九江、芜湖、南京、张家港等长江沿线主要港口的集装箱班轮密集运输网络,仅上海港每月始发达260多个航班。凭借合理的价格、班期的准点及优质的服务在长江航运市场上赢得良好的声誉。但是C公司船舶类型不一,船舶等级多样,经济复苏带来燃物料价格、劳动力等主要生产成本上升,员工的业务水平、操作技能、营销能力仍存在较大差距。

3、环境变化对公司影响及公司战略的调整

环境的变化,使得C公司业务发展由单纯追求增量向存量、增量并重转型,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为服务竞争。C公司的战略调整为以航运为主线,物流为支撑,码头为依托的新型运行模式,船舶朝标准化、系列化转型,通过整合港口、航运、代理资源,形成区域性集货网络,集船、货、代一体化的竞争优势,吸引长江沿线各经济区域的货源形成对上海港物流路径的依赖,形成以上海为终端,辐射长江流域的集货扇面,成为长江流域最大的综合物流供应商。

4、战略调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战略决定公司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也影响公司的资源与权利的分配,从而左右公司人事权利的分配与人员的配备。C公司实现从“公共支线承运人”向“综合物流提供商”转变,业务与服务转型是关键,组织与人力资源转型是保障。要保障战略转型的成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进行相应调整,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去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应成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应主动参与公司战略决策,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证。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C公司的战略目标从单一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将会引发诸多矛盾,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矛盾尤为突出。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中高层领导能力尚未能满足公司转型需要。

主要表现在:公司原来以航运为主,大多数中高层领导对于船代、货代业务不熟悉,高层领导由上级公司委派,其专业背景不适应公司转型需要。

2、核心人才流失严重

自2007年以来,公司核心人才的流失率一直保持在15%,严重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

3、忽视把企业价值观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虽然公司制定了“忠诚敬业,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但在日常管理中,只是流于形势作为企业的门面,未把企业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C公司的实际情况,对策如下:

1、打造学习型公司,不断提升中高层领导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就是将知识作为实现组织价值的关键资源,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性的能力,以群体和团队为基础,通过系统的组织学习,对内外环境做出有效反应,重点是组织的变革能力和持续竞争优势,而不是简单的组织几次培训讨论。

与其他人力资源模块结合,营造学习氛围。在学习中,要营造谁学得多,谁学得深的氛围,强调群体学习和团队学习,通过学习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产生裂变,吸收后产生新的意识、观念和行为。打破现有的部门概念,组建三个团队,业务经营、船舶管理、投资企业管控,分别由三个副总带队和牵头,研究转型期公司的管理。与上海海事局同创共建,一季度学习一次,了解船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学习最新的海事法规等。并且和公司的薪酬制度结合起来,缺勤达到一定次数扣款。

以人为本,重视中高层领导的培养。分三个层次,30-35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和管理人员为主管级人员提供后备人才;35-40岁主管级的专业和管理人员为公司中层的后备人才;40-45岁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公司副总及以上人员提供后备人才。这种“金字塔”式的人才梯队,形成中高层领导的后备人才储备。

加大对中高层领导培训的投入。在中高层领导的培训上要舍得花本钱。中层管理人员通用培训内容包括:基层管理者的角色认知、管理技能培训、管理实务培训、企业环境分析、业务管理能力、领导艺术及团队管理。高层管理人员通用培训内容包括:企业环境、企业战略发展研究、企业现代管理技术、领导艺术、创新意识培养基个人修养与魅力提升。

2、重视核心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

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实现核心人才与企业共成长。企业将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对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把对员工的培训开发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通过项目、课题等方式在实战中锻炼人才,形成“企业发展—员工发展—企业在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员工个人与企业共成长的良好机制。

以企业文化为纽带,搭建心里契约,留住核心人才。从思想上、感情上及心理上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依附感和归属感,通过心理管理来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给核心人才创造和谐、富有激情的工作生活环境,使核心人才自发地形成强烈的内在需要,通过搭建心理契约,留住核心人才。树立以人为本,了解员工、尊重员工、发展提高员工,将员工职业生涯和企业培训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不发号施令,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为员工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向核心人才倾斜,营造“待遇留人”。营销经理、海务、机务管理人员、人力资源及财务人员都是公司的核心人才,在待遇上都给与倾斜,按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10%,从而营造待遇留人的氛围。

3、以“忠诚敬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忠诚敬业作为人员录用、选拔的首要条件。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创建尊重人、理解人、善待人、宽容人的宽松环境。在录用、选拔要素的制定上,不仅仅看业绩,把忠诚敬业的指标权重定为30%。

开展职业道德建设、责任心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理想教育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职业道德、忠诚敬业共同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建设企业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努力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

结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新产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通过对C公司内外环境分析,从战略的高度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分析C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中高层领导力提升、核心人才培养、员工忠诚和敬业度三个方面提出方法和对策。

香河县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对策 篇4

从生态学理论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和方法,分析香河县气候条件、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力及水资源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得出香河县存在着水资源减少和水体污染,以及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等环境问题,提出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最大限度的保持香河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张丽珍 徐绍珍 ZHANG Li-zhen XU Shao-zhen 作者单位:张丽珍,ZHANG Li-zhen(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11)

徐绍珍,XU Shao-zhen(河北省科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51)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5

我国零售业营销环境变化趋势分析与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加入国内零售业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加,经营方式、经营业态日趋多样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个性化、短暂化,加上营销人才短缺,企业经营将更艰难.为此,我国的零售企业必须客观地分析本企业所处的特定营销环境,采用新的经营理念、经营思路、营销管理方式、营销策略和适当的经营规模来应对变化了的营销环境和外资商业的挑战.

作 者:应志方 YING Zhifang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刊 名: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年,卷(期):2(3)分类号:F723.4关键词:营销环境 个性化需求 营销理念 营销策略 营销管理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6

不曾想到 会看见

河床的样子

岷江河底竟然只有鹅卵石

不是应该有鱼、飞鸟和水草吗

河床改变了用途

烧烤 郊游 嬉戏

开晚会 放风筝 热闹无常

东坡湖像一个巨大的婴儿

每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

通过四个巨型水泵

吸允我们的母亲河

母亲的乳房终于干瘪

巨婴依旧贪得无厌

渡船而过的旧时光清晰地再现在梦境里

一弯满满的东坡湖水

漂亮的亲水平台

难以激起我的热爱

我怀念儿时的岷江河

七八月洪水涨到河堤一半

暴雨中 有武警官兵 解放军战士

源源不断往河堤运送绿豆汤的村民

人山人海中 庄严 热血 激动人心

我还很小 那时候

不懂得珍惜

就像年少时不珍惜言而有信的水一样

只有当我们衰老枯竭

才会心生留恋

每当我穿梭扩建后的岷江二桥

我的眼睛里

总是涌出酸楚的泪水

他的雄伟壮观下

是干涸的岷江河床

你不曾看见过她的丰盈健壮

所以才无情地剥光她的衣服

暴晒于光天化日

蹂躏她 羞辱她 践踏她

她的乳汁从前从未干枯

滚滚不息的河水曾经是我儿时的欢笑

我多想每天 每一天

多一点 再多一点

我的眼泪 酸楚的眼泪

也是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

源源不断的涌出

义务教育人口变化与资源布局 篇7

上海人口出生呈现高峰与低谷的交替。1992~2003 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数每年均在10 万以下,到2004 年回升至10.3 万,2007 年起上升至16 万以上。为适应人口出生的变化,上海于2008 年启动郊区学校建设工程,并以需保障的常住人口为基数制订和实施基础教育“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与此同时,同步实施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郊区办分校、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等举措,有力地保障了义务教育适龄子女的入学需求。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未来几年上海常住人口出生数量可能还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上升。根据上海市卫计委测算,“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后,“十三五”期间新增的出生人口估计4~5 万人/年,整个上海市每年出生量平均26 万人左右。需保障适龄子女的增加,对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布局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提前布局教育资源,如何满足需保障适龄子女的入学需求,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课题。

教育资源的布局要提前谋划、扎实推进。教育资源的布局应以规划为引领,区域教育资源布局规划应当基于对需保障的学龄人口状况的科学预测,既要满足眼前需求,又要着眼长远谋划;既要做增量,又要调布局;既要完成新建任务,也要重视改扩建工作,不断适应需保障适龄子女的入学要求。教育资源的布局应以城郊结合区域为重点,当前城市人口在城郊结合地区集聚明显,要聚焦若干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抓紧建设一批学校,解决局部区域出现的入学矛盾突出、班额较大的问题。教育设施布局要以满足教育现代化要求为基础,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新要求,拓展和优化配置各类功能用房和设施设备,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教育设施布局要以健全落实机制为保障,按照《义务教育法》要求,切实落实新建居民区需要设置学校的,应当与居民区的建设同步进行;要建立区(县)镇(街道)分工负责、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落实机制。

教育资源布局要软硬件并重。在做好校舍和设施设备配置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前储备和培训教师,重点推动骨干教师流动,以建立“造血”机制为主,在示范辐射中放大优质教师的效益。要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推进学校间硬件设施、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等资源的协作与分享,促进校际间先进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深层次交融。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校成为改革发生的主要策源地,针对内涵发展瓶颈问题以校为本研究突破,促进学校转型发展。要继续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郊区办分校、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等工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农村辐射,缩小城乡差距。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全市共享。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8

关键词 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施肥问题

中图分类号:S626.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02

在温室蔬菜种植过程中,不合理的施肥不仅会对蔬菜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还会浪费大量的能源,甚至对环境造成污染,如地下水硝态氮污染、蔬菜硝酸盐含量超标、地表水富营养化、大气污染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1]。近年来,在蔬菜生产的过程中化肥的大量使用,致使肥料资源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对蔬菜温室土壤环境特征变化与施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有效保护温室土壤肥力的对策和正确的施肥方法,是当前温室蔬菜种值企业急需解决一个问题[2]。

1 高量施肥下温室土壤的环境变化

1.1 高量施肥条件下土壤的有机碳变化

与露天的蔬菜田的土壤相比,温室土壤的种植年限不同,其土壤中有机碳(又称为TOC)的含量也不相同,如蔬菜温室的使用年限是1、4、10 a,其蔬菜温室的TOC含量就分别比露天菜田中的土壤增加了31.08%、35.33%、66.86%。此外,随着土层的深度增加,TOC的含量却逐渐下降,据多因素的方差分析表示,不同土层的深度之间其TOC有着显著的差异(P<0.001)。

1.2 高量施肥条件下土壤的N素变化

0~30 cm的温室土壤全N素的含量明显要比露天菜田要高,如温室土壤的使用年限分别是1、4、10 a,其温室土壤中的全N素含量分别是要比露天菜田土壤中的含量增加了25.97%、36.04%以及83.79%,据多因素方差的分析表示,温室土壤的不同土层深度之间全N素的含量无明显差异(P<0.001)。温室土壤中的全N素含量会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不断降低,却会随着蔬菜温室使用的年限增加而增加,土壤中的全N素变化情况和变化幅度与TOC的变化情况相似,土壤的全N素含量和TOC含量成正比关系。温室地壤与露天菜田土壤相比,土壤中的No3-N含量明显提高,并且是露天菜田土壤NO3-N含量的5.07~12.49倍。随着温室的种植年限不断增长,土壤中的NO3-N在各土层中的含量也会随之上升,而随着土壤的深度增加,各个土层中的N03-N含量却会不断下降,土壤中的NO3-N含量在不同土壤深度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在高量施肥的条件下蔬菜温室中土壤的NO3-N会逐渐向下一层土壤移动,且产生较为明显的积累现象。

1.3 高量施肥条件下温室土壤的pH与盐分的变化

蔬菜温室的土壤和露天菜田中土壤的pH有着很大的差异(P<0.001),温室种植的年限越久,土壤pH值就会越低,并且不同土层之间的pH值无明显差异(P=0.238)。而造成温室土壤pH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对有机肥进行使用,如猪粪、鸡粪以及牛粪等有机肥使用到土壤之后,有机肥会大量的腐解从而与微生物发生反应产生大量有机酸类的物质,而致使温室土壤的pH逐渐下降。

2 温室种植中主要蔬菜的施肥技术

2.1 西红柿施肥技术

如果是生产1 000 kg的西红柿,需要用到纯氯3.86 kg、五氧化二磷1.17 kg、氧化钾4.41 kg。如果西红柿667 m2产量为4 000~5 000 kg,则纯氮的使用量在15.4~19.1 kg,五氧化二磷的使用量在4.8~6 kg,氧化钾用量为17.7~22.2 kg。在西红柿苗定植之前,每667 m2应该先施有机肥5 000 kg,磷肥29~51 kg。正常情况下,在第1批西红柿果长到有乒乓球大时,就可以进行第1次的追肥,每667 m2土壤应使用纯氮4.9~6.1 kg,氧化钾6.1~6.9 kg。而第2次追肥应是在第1批西红柿果即将采收时,第2批西红柿果长到乒乓球大的时候进行,每667 m2应该使用纯氮4.9~7.1 kg、氧化钾6.1~7.9 kg。第3次追肥应该在第2批果实即将进行采收,第3批果实长乒乓球大时进行,每667 m2土壤应该使用纯氮5.1~6.2 kg。氧化钾6.3~7.1 kg。

2.2 甜椒施的肥技术

一般来说,要生产出1 000 kg的甜椒,需使用纯氮5.3 kg,五氧化二磷1.3 kg,氧化钾6.5 kg,如果甜椒667 m2产量是4 000~5 000,则需要使用磷肥29~401 kg。在结束甜椒蹲苗之后,第1批果实长到与核桃差不多大时,可开始第1次的追肥,每667 m2使用纯氮5~6 kg,氧化钾6~8 kg,当进入即将采收第1批果实时,第2批果实与第3批果实继续长大,以及第4批果实开始落花着果时,就是甜椒施肥的高峰期,应该马上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应该使用纯氮6~7 kg,氧化钾7~8 kg,之后过15 d左右开始第3次追肥,肥料的使用量与第2次相同,再隔15~2O d,开始第4次的追肥,肥料的用量与第1次追肥的用量相同。

2.3 茄子的施肥技术

如果要生产1 000 kg的茄子,需要使用纯氮3.2 kg,五氧化二磷0.94 kg,氧化钾4.5 kg。如果茄子667 m2产量是4 000~5 000 kg,应使用纯氮12.8~16 kg,五氧化二磷3.8~7 kg,氧化钾18~22.6 kg,在茄子苗定植之前,每667 m2应先使用有机肥5 000 kg,磷肥25~35 kg。当第1批茄子果实找到达到“瞪眼期”(花受精后子房膨大露出花萼时称为“瞪眼”)时,果实会迅速的成长,这个阶段就应该进行第1次的追肥,每667 m2应使用纯氮4~5 kg,氧化钾6~7 kg。当“对茄”果实开始膨大,“四母斗”逐渐发育时,是茄子施肥的高峰期,这时可进行第2次追肥,每667 m2应使用纯氮5~6 kg,氧化钾6~8 kg,在第2次追肥15 d之后,开始第3次的追肥,肥料的使用量与第1次相同。

3 结语

综上所述,蔬菜温室的土壤的pH随着蔬菜温室的使用时间而变化,土壤使用的时间越长,其土壤中的pH就会越低。而温室土壤发生酸化,主要是大量的对有机肥与化肥进行使用造成的。因此,对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使用,能够有效保护温室土壤,提高温室蔬菜种植的产量。

参考文献

[1]毕桂霞.温室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J].现代农业,2012,9(5):77.

[2]钱彬,翟怡婷,宋元林.配方施肥的誤区及温室施肥技术[J].中国果菜,2013,12(10):13-16.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9

摘要:以调控湿地生态功能为途径,在分析双退垸次生湿地功能动态变化、现阶段功能特点及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洞庭湖区双退垸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作 者:谢春花 王克林 陈洪松 张明阳 柳易林 XIE Chun-hua WANG Ke-lin CHEN Hong-song ZHANG Ming-Yang LIU Yi-lin 作者单位:谢春花,XIE Chun-hua(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王克林,陈洪松,张明阳,柳易林,WANG Ke-lin,CHEN Hong-song,ZHANG Ming-Yang,LIU Yi-lin(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湖南,长沙,410125)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10

一、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对桂北水资源环境的影响

人类活动的无节制造成两大主因,一方面是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引发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干旱少雨,另外一方面则是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导致大量酸雨使得植被减少,双重作用使全球气候异常加剧。如桂北地区春异常寒冷及冰冻灾害和过重的雾淞和雨淞对植被的严重破坏,8月至3月,桂北、桂西北则出现历史以来罕见的少雨旱灾,而没过多久,到206月18日则在桂林市出现了特大暴雨,造成多处山区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山林植被严重受损。

异常气候对桂北植被破坏最大的当属20春的特大冰冻灾害,桂林市所属12个县全部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其中全州、资源、兴安、灌阳、龙胜、灵川等县的一些天然林、水源林和松林均遭到严重损失,低海拔山地的松树整片八九成折断。据中国科学院桂林研究所林木专家对花坪、猫儿山、千家洞这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保护区内的珍稀植物遭受到百年不遇的毁灭性灾难,国家一类树种红豆杉、银杉、桫椤和二类树种福建柏、长苞铁杉等也因冰冻重压而大批折枝断顶;海拔高1000米以上的原始次森林的各种常绿乔木林也难逃厄运,许多大树连根拔起倒在山沟里惨不忍睹。植被严重受损的结果是水资源涵养力的大大减退。解放60多年来的水文测控数据表明,发源于越城岭、都庞岭、海洋山的漓江、湘江、资江、桑江等水系的各条主干流,水流量减少的速度令人震惊。这种结果是地球生态链条的连锁反应所致。

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权威专家研究,我们生活的地球就像是一个大电容,它是地球环境的平衡系统。长期以来,地球上的生态环境和植被覆盖情况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地表的含水量相对稳定。这种情况促使地表的电导率相对稳定。按照此理论,当地表植被减少时,地表的电导率下降,即表现为电阻加大,也就是说,地球电容器的内阻增大,而充电功率即太阳辐射情况相对较稳定,根据焦耳定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地表的发热量增大,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变暖。如果方圆上千公里植被大量消失或者干旱,造成地表大片地区成为绝缘体,使得无法按照原来的电流场进行流动而大量电荷聚集在地表。由于电荷之间的张力,直观上表现为土地表面形成裂口,干旱的时间越长,则能量聚集量越大。当潮湿的空气运动到这一地区时,由于雨水的湿润,大地又重新成为较好的导体,地表积聚的大量电荷迅速向尖端地带运动,于是倾盆大雨,伴随着大量的闪电,能量迅速释放,造成大陆板块的异常运动。这种能量释放对于地球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则破坏力巨大。这一研究模型表明,地表植被不断减少是全球气候异常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地表温度缓慢上升的同时,各类异常天气现象也日益频繁发生,其中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尚待人类进一步探索研究。桂北地区位于岭南山系,正处于南太平洋暖湿气流与北方冷高压经常相遇的地带,也就是地球表面电流场的电荷释放变化的主要地域,异常气候的多发也就不奇怪了。

二、人为因素对桂北水资源的直接影响

天然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保护天然林资源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最佳方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人类对森林的认识空前深化,森林问题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一些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①。

天然林、水源林,防护林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因素,国家明令禁止砍伐或以其他形式破坏天然林、水源林和防护林,旅游黄金水道的漓江之所以在冬天枯水季节无法行船,主要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水流量的大幅度减少,而水流量的减少之根本原因是天然林和水源林的被破坏。桂北地区天然林和水源林被破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盲目大炼钢铁对森林树木的大量砍伐,造成大片森林消失;二是经济林过量发展对天然林的砍伐和山地的机械垦挖,使原生乔木林灌木林良好的根系保水功能严重减退,最主要的是天然林水源林区过量垦荒种植毛竹,另有部分县种植速生桉树,而毛竹和桉树的根系对水的涵养能力远不及原来的天然林,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面积丘陵坡地被机械化垦荒种植金桔脐橙等果树或厚朴药材等,也严重破坏了原生茂密乔灌木的植被根系,原来在秋冬时节都溪流淙淙的小山沟因山上改种速生桉而使小溪完全断流;三是小水电站的过量修建,一些重要支流干流因连续多个水电站修筑水坝引水穿山过涵洞,使得原来的河道生态环境完全改变,部分河床干涸断流,河道中的水生植物和沿岸树林失去了原有的生存条件,修建电站和渠道大量挖沙取石又严重破坏河道原生态。以上这些损害水源植被的人为因素来自人类利益驱动而对大自然的过度索取,如此过度索取的.结果是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水资源日渐减少,最终带来的将是人类最痛苦的灾难。

据水文、地质、林业等相关部门的资料表明,随着漓江上游森休面积和蓄积量的减少,水土严重流失, 泥沙淤塞河道,漓江河床上升,流量减少,洪峰上升。漓江上游年平均输沙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19.02万吨,七十年达52.8万吨,增加1.8倍。漓江水域年平均浸蚀指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66.6吨/年公里,七十年代为177.95吨/年公里,增加1.6倍。造成桂林到阳朔最美的“漓江画廊” 泥沙淤积,河床上升,枯水季节延长。漓江枯水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为三个月,七十年代为五个月,八十年代为六个月,平均每十年增加两个月枯水期②。近三十年来,漓江上游的天然林垦荒种竹现象虽然没有得根本性扼制,但由于上游建立了猫儿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天然林和水源林得到了有效保护,水源流量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才得到一定缓解。

三、修复水资源涵养能力的主要对策

大地植被生态系统一旦遭到破坏,要恢复原来的植被状态,修复水资源的涵养能力,决非一届政府三五年的事,而是需要上百年几代人的努力。但我们目前当务之急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针对当前林权改革和经营权到户的特殊情况,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和引导职能,制止坡地垦荒种植,引导农民在保护原有林地的基础上发展林下种养经济,如在林下种蘑菇和养殖畜禽等;

二是以地方性立法来严格控制对天然林水源林的砍伐和坡地垦荒,将审批权收回到县级政府,严控的结果是要彻底抑制天然林水源林的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

三是严格控制新建水电站的上马,所有新电站项目一律要经过地市级以上环境专家进行环境生态评估之后方可决定是否立项;

四是尽快完成漓江补水工程的上游水库修建,正在修建的川江水库、斧子口水库、小溶江水库等,建成后必须进行严格的科学调度,则有可能有效使用有限的水资源③。此外,必要时也可考虑对湘江、浔江、茶江、荔江、资江、义江上游规划设计大库容水库,不以发电为目的而以水资源调节为目标,以星罗棋布的水库控制桂北积雨范围内的大部分水源,并加强库区绿化,以此造就一定的清凉湿润的小气候,更利于植被的恢复;

五是利用人工增雨的现代科技,根据桂北岭南山地冷暖气流相遇和锋面雨机会较多的有利条件,在春旱和秋旱季节抓住时机有效地实施人工降雨,将桂北水资源的季时分布调节到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 陈蓬,国外天然林保护概况及我国天然林保护的进展与对策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P50—54.

[2] 秦柳华,漓江上游水源林保护、恢复和发展的建议[J],广西林业1988.(3)14—16.

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 篇11

关键词 哈密瓜 ;生长特性 ;田间管理 ;气象条件

中图分类号 S652.1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field management and weather conditions of Cantaloupe. Taking Dongfang production base of Cantaloupe in Hainan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including daily precipitation amount, daily mean temperature,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sunshine duration and the day average opposite humidity, and dissects the change law between Cantaloupe growth characteristic and weather condition. With the advantage of temperature stability and warmly, low temperature of small probability, above 10℃ low temperature, long sunshine time and sufficient rain,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of Dongfang production base is suitable for Cantaloupe growth.

Key words cantaloupe ; growth characteristics ; field management ; weather condition

随着海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哈密瓜种植技术的创新,海南大棚哈密瓜种植得到了快速发展,且收益较好[1-2]。海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对哈密瓜嫁接栽培进行了5年10茬试验研究,总结了较为成熟的嫁接苗生产技术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2]。研究人员深入研究了海南哈密瓜的栽培模式、病虫害防治、品种筛选等[3-7],提出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技术,为海南哈密瓜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和保障。海南日报等报刊多次报道了海南哈密瓜的生产与销售等情况[8],海南哈密瓜的高效栽培技术成为了海南特色农业的亮点之一[9],且产品远销到北京和上海,得到消费者的青睐[10]。笔者以海南东方哈密瓜生产基地的气象环境为例,分析了哈密瓜的田间生产特性与气象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哈密瓜田间高效管理提供数据基础与决策依据。

1 哈密瓜田间生长特性

哈密瓜田间生长特性与田间管理和气象条件见表1。哈密瓜的田间生产包括播种前期、种子处理、育苗期、发芽期、定植期和结果期,结果期包括开花座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表1)。哈密瓜种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较大的昼夜温差,白天可以充分发挥光合作用,而夜晚的呼吸消耗较小,有利于养分沉淀,因此糖分含量高,味极香甜。果皮表面有网纹,果肉有绿色、白色、橙色等多品种,主要产于降雨量小,昼夜温差大的新疆哈密、吐鲁番、鄯善等地。目前,中国各地广泛栽培,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也广泛栽培。哈密瓜主要病害有猝倒病、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害虫有小地老虎、蝼蛄、蛴螬和蚜虫。

2 哈密瓜生产基地气象环境分析

选择位于海南东方的一个哈密瓜生产基地为研究对象,基地田间生产环境气象数据包括日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等,与哈密瓜田间生产管理密切相关。以2014年1月-2014年12月的田间生产日环境数据为依据,采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的监测结果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对东方哈密瓜田间气象环境进行分析。

从2014年该基地的日平均降水量(图1)、日平均气温(图2)、日最低气温(图3)、日最高气温(图4)、日照时数(图5)、日平均相对湿度(图6)分析可知:年降水量分布较均匀,1-12月均有日降雨量超过3 000 mm,适应田间瓜菜的生长,但雨水多有利于病虫害繁殖与生长,全年必须加强瓜菜各种病虫害的防治; 1-2月、11-12月份平均气温在20 ℃以下,3-10月日平均气温均在25-32 ℃之间,3-10月日最高气温在30-35 ℃之间,3-11月日最低气温在23-30 ℃之间,年最低气温均在10 ℃以上,不容易发生寒害;2014年日照时数均匀,4-5月份日照时数在10 h以上,一年内约292 d日照时数超过8 h,平均相对湿度为(80±10)%。说明该地区气象特征较适宜种植哈密瓜。

3 小结

适宜的田间气象环境对哈密瓜的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笔者从哈密瓜生长特性与海南东方日平均降水量、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照时数、日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东方气象环境较适宜种植哈密瓜。但本研究具有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哈密瓜田间土壤、水肥传感器的动态监测方面的研究,综合分析挖掘气象环境数据和田间动态监测数据,为哈密瓜的田间高效生产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万 华. 哈密瓜的种植技术[J]. 农民致富之友,2014(10):141.

[2] 王红卫. 大棚哈密瓜种植一年增4倍[N]. 海南日报,2007-02-27(004).

[3] 李劲松,曹 兵,陈光明,等. 海南哈密瓜簡易设施栽培覆盖模式研究初报[J]. 农业工程学报,2005(S2):240-242.

[4] 林明光,蔡 波,周 慧,等. 海南反季节大棚哈密瓜实蝇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研究[J]. 北方园艺,2014(24):115-118.

[5] 林韶东,车海彦. 海南乐东哈密瓜粉虱传双生病毒的PCR检测[J]. 热带生物学报,2013(2):124-128.

[6] 孙方晓. 海南反季节哈密瓜无土栽培技术[J]. 长江蔬菜,2008(2):22-23.

[7] 柳唐镜,王 镇,李劲松,等. 海南省网纹甜瓜新品种筛选试验报告[J]. 江苏农业科学,2011(2):234-237.

[8] 范南虹,庄光辉. 海南哈密瓜栽培取得突破进展[N]. 海南日报,2009-12-10(A04).

[9] 陈伟光. 海南哈密瓜“种”出特色农业新路[N]. 中国特产报,2012-12-28(D01).

[10] 操 戈. 创新让海南哈密瓜俏销京沪[N]. 农民日报,2011-11-07(001).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期中病句下一篇:建筑行业工程师推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