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中国心作文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结,中国心作文

中国结,中国心作文 篇1

一阵微风吹来,使人感到一丝倦意,我不经意地抬头望望,忽然发现了在微风中摇晃的中国结,我走过去,拿起它细细地看了起来。好久没看它了,它身上的灰尘也积了不少,我轻轻地用手擦了擦,它便又恢复了昔日的光彩。

它,是民间艺人的杰作,是他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我过艺术宝库的一见精品。

它总以那美丽、典雅的造型和它那特有的风韵活跃在人们的视野里,吸引着人们的视线,牵动着人们的心。

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是由一根根丝线缠绕而成的。因为中华儿女一条心!

中国结,象征着福运,预示着长寿,代表着喜庆,烘托着欢乐,赞美着生命,燃烧着激情,呼唤着平安,隐喻着智慧……总之,它代表着中国心,是幸福的写照,四友谊的见证,是美丽的赞扬。

中国结,凝结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凝结了炎黄子孙的爱国之心,凝结了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中国结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每一个中华儿女都知道他们是这根绳子的一部分!他们要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不离不弃!

中国结在中华大地上传递着吉祥、欢跃、喜庆的种子,联系着五湖四海中华儿女的心,炎黄子孙的情!

它,带着东方的神韵,渗透了古老的历史文化,所以,它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是神圣的,是珍贵的,是不可替代的!

中国结,中国心作文 篇2

我戏答曰:“第一, 我们都吃中餐;第二, 我们都讲中文, 用汉字。”

汉字, 的确是人类一绝。其形、声、义俱全, 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语又整齐灵动, 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诗意的情感, 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富含着久远的文化底蕴。如“中华”“神州”“海内”“天涯”“芳草”“眷眷”“依依”……都能使受到过中华教育的人浮想联翩 (piān) , 心潮澎湃, 这是从翻译稿读中国文学作品的人所无法体会的。

最能体现汉字中文特点的首推中国的古诗词, 一个中国孩子, 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 就能背诵许多古诗词了:过年时吟“爆竹声中除旧岁”;春雨时吟“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吟“明月几时有”;送别时吟“劝君更尽一杯酒”;喜悦时吟“漫卷诗书喜欲狂”;慷慨时吟“大江东去”;激越时吟“凭栏处潇潇雨歇”……古诗词已经规定和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表达方式。

“心”系中国 中国“型”销 篇3

今年BIRTV前夕,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又一次隆重推出了XDCAM EX摄像机系列中第一款肩扛式存储卡摄像机PMW-EX330,同样是一款针对中国市场而定制研发的机型。目前,华南理工大学成为PMW-EX330首个使用客户。发布会后,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副总裁井手司治和来自日本总部的索尼公司消费电子、专业和器件集团专业解决方案事业本部节目制作解决方案事业部设计2部的部长本多隆先生接受了中国多家专业媒体的专访,使得我们能够近距离地倾听来自索尼负责专业产品的中国最高层领导的经营理念和对业界前瞻性的看法,也能了解来自日本技术设计最前沿的发展动态。

Q:未来索尼在3D领域的布局和规划?

本多隆:今年4月美国NAB展会,索尼和国家地理频道就3D合作达成协议,目前还处于研发阶段,具体的产品商品化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常习惯使用的一体机,如果扛在肩膀上会产生抖晃不稳定,这里关键涉及到支架,这对3D拍摄是很重要的部分。已经开始了这方面产品的测试和小规模的应用。

Q:索尼发布的PMW-EX330可以作为ENG单机,也可以通过结合演播室附件作为EFP演播室摄像机来用,为什么现在众多厂商推出这种两用机型?

井手司治:从DVCAM时代,索尼就有演播室适配器的解决方案,厂家设计考虑并不是因为机器小型化要照顾到EFP,但客户的应用产生了这种需求,从内容和客户分布来看,一些网站和小型工作室等都在应用,以前可能只是拍摄需求,现在增加了演播室EFP的需求,从设计上我们就要照顾到这些行业用户的需求。

Q:索尼推出为中国定制研发的PMW-EX330,那么发布中国型号的初衷是什么?

井手司治:我们要求总部定制研发中国型号主要有两个原因。从三四年前我们就感觉到中国市场的销售额确实在增长,增长的速度和数量还是不够,我们设定的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销量要进入前两名,为完成这种目标仅仅依靠当下的产品肯定是不够的。而且从总部来看,中国要求的型号带来的销售量和规模一定可以达到投入产出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另外一方面是作为本地员工全新思路的改变,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思路是把总部的产品推广销售好。这种被动的做法使我们很多本地员工不能真实地去了解当地用户的实际需求。而定制研发中国型号的思路提出后,会迫使我们的销售人员深入每个用户,和用户探讨非常深入的问题,这种完全是主动和被动性的改变。就索尼全世界各国的销售而言,我们的销售量已经超过日本市场,仅次于美国市场,这种规模能够使我们有足够的原始动力要求总部去研发中国型号。

Q:PMW-EX330可以向下兼容DVCAM格式,所以对于设计上采取高标清兼容是怎样考虑的?

井手司治:在给总部提中国型号要求的时候,是意识到中国发展的需求的。这不限于这次发布的型号,对于中国整体业务的发展,我们对中国整体的形势做过分析和报告。虽然中国高标清同播已经开始了,但是仅限于几个台,还有至少两千个频道是标清,所以高标清兼容是必须的。还有一个很实际的情况是,DVCAM系列产品在中国的拥有量是全球第一,这点我们是要顾及到的。新发布的索尼PMW-EX330也有DVCAM的记录功能,在一段时间里,这些用户的兼容问题一定要考虑到。

本多隆:考虑到大家所能接受的价格和所包含的功能的前提下,机器是以HD为主还是以SD为主,设计理念上就会不一样。考虑到中国行业用户很多还是标清,我们在机器的着眼点上更多延续标清的使用习惯和要求,同时把高清的技术放到里面,才研发出PMW-EX330。针对网络视频是基于高清还是标清,这个设计也会不一样,目前中国网络视频标清还是比较多。在这方面我们也是考虑到现状,包括今后几年的发展,设计出照顾主流的产品,当然还有高端的视频领域。

欧洲用户和中国用户对色彩有不同的要求,PMW-EX330更多针对中国用户对于肤色和天空颜色的要求去做一些配合。用适合拍摄欧洲肤色的机器来拍亚洲黄种人,颜色就不对了。当然目前的数字化相比以前模拟时代要容易处理许多。

Q:未来客户方面对于存储卡式和专业光盘系统的多种要求,索尼的考虑是什么?

本多隆:PMW-EX330本身码流35Mbps,其实跟专业光盘摄像机是一样的,跟专业光盘交换和存储都是可以的,35Mbps是一个标准的码率,解决方案是互通的。很快索尼要发布支持卡和专业光盘的机器,在NAB展会上也进行了内部展示这种一机可以内部编辑和多种记录方式的机器,叫做XDCAM STATION,在BIRTV2010期间也会展示。

我的中国心作文 篇4

是祖国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每当清晨校园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总是为我们的祖国感到自豪。

但一想起祖国曾经饱受屈辱,我就充满了愤怒。

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损失。五光十色,景致迷人,还珍藏着无数字画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疯狂地掠夺,大肆地糟践。

零散被杀居民仅收埋尸体的就有15万多具,南京超过30万军民先后被杀,这一笔笔血泪史能一笔带过吗?

可是今天,现在,沉睡的东方雄狮崛起了,“东亚病夫”不再是我们的代号,北京举办奥运会,广东举办亚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展现了我国的经济实力。神舟九号的发射,是我国的又一大创举,是我国的.骄傲。

小学作文:我的中国心 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要在这里向大家表达我对祖国那真挚的爱慕。

每当我们唱起庄严的国歌时,每当我们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爱国之情便在我们的胸怀激荡,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解放前,多少革命战士光荣地牺牲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日子。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战士们用鲜血换回来的“大树”,为的就是我们,让我们有好日子过。

詹天佑前辈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在八达岭和居庸关开凿隧道,修筑铁路,这是多么伟大的一项工程啊!这足以表达了詹天佑前辈的爱国之情。

我一定要像革命前辈一样,为国争光,为国作出贡献。

我们是祖**亲的花朵,是祖国将来的建设栋梁,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我们身为少先队员,因该是时刻刻记住“八荣八耻”,时时刻刻记住祖国曾经受到过的耻辱。飘扬在我们胸前的那鲜艳的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我们必须尊重五星红旗。

我是中国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不忘国耻,为国争光!

我的中国心作文500字 篇6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从威震四方的秦始皇到励精图治的康熙,从纷纷扰扰的战国七雄到开天辟地的辛亥革命……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又是何等辉煌。从教育始祖孔夫子到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从富有哲理的《论语》到鼎鼎有名的四大名著……

历史的长河曲折而又遍布坎坷……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关系国之兴亡的“卢沟桥事变”……

然而英勇而坚强的中国人并没有完全被帝国主义所屈服。

在毛主席、朱德、周总理等人的领导下,红军不怕远征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的漫长征程,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往事如烟,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飘荡,最后汇成了那句经典的歌词:“河山直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清寂……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神七飞天,我心沸腾;奥运夺金,我心激动;外交凯旋,我心骄傲……

中国结,中国心作文 篇7

问者:邢老师, 您好!我叫王耿, 是华师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生, 我本科也就读于您亲手创办的语言学系, 可以说得上是您忠实的“粉丝”。因此,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委托我对您进行一次专访, 我感到非常荣幸。此前, 我已经阅读了一些关于您的访谈文章, 涉及的内容很多:有谈文学与语言学关系的, 有谈语言学科建设的, 有谈文品学风的, 等等。我最近有幸拜读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您的新著《语法问题献疑集》[1], 所以, 我想仅就这部著作向您请教一些问题。我们知道在此之前, 您已经陆续出版过《语法问题探讨集》《语法问题发掘集》《语法问题思索集》《语法问题追踪集》等论著, 请问, 您的这部新著命名为“献疑集”, 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答者:这本册子刚刚于2009年10月出版, 但书名其实在很早之前就计划好了, 当时《语法问题思索集》出版后, 我跟我的学生宇明、向农、国政、振国、国胜、邱林几位闲谈, 谈到以前的书名“探—掘—思”三个字之间隐约存在着一种推递性关联, 宇明问我以后再出集子怎么命名。我告诉他以后再出的命名为《语法问题追踪集》, 再以后上了年纪, 研究不动了, 只能为后人提出一些疑问了, 所以命名为《献疑集》, 当然这本《献疑集》不仅仅是献出疑问, 而且献出了我本人对疑问的思考之所得。疑问永远回答不完, 思考了某些疑问之后, 跟着肯定又会冒出更多的新疑问, 求知是没有止境的。

问者:“探讨→发掘→思索→追踪→献疑”组成了一条有序的链索,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忠实记录了您的研究历程。邢老师您虽已年逾古稀, 思维依然如此活跃, 依然站在语法研究的制高点为我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实在令作为晚辈的我们由衷地感到欣喜和踏实。能否请您向广大读者简要介绍一下这部新著的主要内容?

答者:好的。《语法问题献疑集》主要收录了我从2002年到2008年发表的文章。共31篇, 分为五组, 第一组讨论语言学科的发展及相关方法论;第二组到第四组文章都偏重于具体语言事实的探讨, 但观测方法和角度有所不同:第二组着重对语言现象进行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的考察;第三组将语言现象放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这两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第四组则将考察背景扩大为大三角“普—方—古”, 即进一步把“汉语方言”纳入考察范围。第五组文章主要讨论学人的学风, 教师的教风等有关问题。这五组文章的后边, 还有序言12篇和学术散文8篇。

问者:在采访之前, 我已经仔细拜读了这部著作。我个人认为, 在整部著作的编排上, 其实也贯彻了您一直强调的理论与事实的辨证关系, 正如您所介绍的, 这本著作涉及了语言学研究路数及学风文风, 这其实就相当于“宏观理论”;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深入考察就相当于“事实论据”, 这些坚实的具体研究稳稳地支撑起您的研究理论, 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学风, 也就是您所倡导的“朴学”精神。所以, 我想请您对语言学研究的“朴学”精神作一个具体的阐释。

答者:我曾在2006年的“博雅大讲坛”上作过“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的讲演, 讲演稿也录入了《献疑集》, 其中就详细阐释了中国语言学的“朴学”精神。“朴学”一词, 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中汉武帝和倪宽的对话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朴学, 朴实的学问。后来特指清代的考据学。”暂且不管特指义, 朴学精神其实就表现为质朴、实在, 讲实据、求实证, 这是国学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学风。

在语言学研究中如何体现和传承这种学风, 我认为要做到两点:首先要按朴学精神的要求, 充分占有材料, 据实思辨, 不应疏而漏之。比如数词“三”在中国文化中既可表示定数, 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 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 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 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 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清代学者汪中写了一篇《释三九》, 他说:“一奇、二偶, 一二不可以为数;故三者, 数之成也。”这一点, 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形态。但是, 从现代汉语看, 约数“三”是否都跟“多”相联系呢?不一定。有时反而表示“少”。比如, “三句话不离本行”。同是“三X两Y”, “三心两意”表多, “三言两语”却表少;“三番两次”表多, “三拳两脚”却表少;“每天三碗两碗地吃肥肉”表示多, “每天只能赚到三块两块钱”却表少。显然, 规约“三”的多与少, 还有别的因素, 比如跟“三”联系的事物, 以及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可以看出, 充分占有与“三”有关的材料, 全面地考察约数“三”, 才能对“三”的内涵做深入的了解。

其次, 传承“朴学”学风要做到面对新的理论方法和科技手段, 应以朴学精神反复验证, 不应大而化之。比如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但”和“不仅”, 二者的区别在哪里?二者的区别跟文体有没有关系?我们曾做过一次小实验, 检索语料库中的《人民日报》语料, 共两千六百多万字, 其中“不仅”出现五千多次, “不但”出现九百多次;检索当代数十名作家的小说语料, 其中“不仅”出现近六百次, “不但”出现近一千次。于是我们提出一个假设:可能非文学作品多用“不仅”, 而文学作品多用“不但”。事实是否如此呢?为了验证这个假设, 我们扩大了检索范围。《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不但”出现三百多次, “不仅”三十多次, 可见, 在非文学作品里, 不一定“不仅”多于“不但”。我们再检索杨沫的《青春之歌》, “不但”出现十多次, “不仅”出现二十多次, 可见在文学作品里, 不一定“不但”多于“不仅”。这就是说, 结论不可信, 假设不成功, 目前我们并没有摆脱认识的模糊状态, 还需要从别的角度去做更多的努力。由此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语料库不管多大, 都不可能穷尽语言事实;即使语料库大到基本穷尽语言事实了, 也可能会在求证角度、程序和方法上出漏子。所以说, 先进的科技为我们做研究提供了便利, 但是依然要遵循“朴学”精神,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求实证, 讲实据。

问者:我有幸聆听过您2006年的那次《国学精魂与现代语学》的演讲, 获益匪浅。“朴学”精神其实就是蕴含在国学中反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的朴实学风。我们知道您的研究一直提倡“民族性”, 在这部《献疑集》中您也反复地进行了强调, 这种民族自信在当今西学侵逼的形势下显得非常宝贵。但是不能否认, 西方语言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科学严密的研究体系, 产生了许多特色鲜明的学派, 拥有明确系统的指导思想, 这些特点和优势对于中国传统“语文学”向“语言学”演变有着推动作用, 也促成了当今中国语言学界两种研究模式:生发型与引创型。请您具体阐释一下这两大模式的特点和相互关系, 好吗?

答者:引创型指引进国外理论, 通过同汉语或少数民族语言相结合的考察验证, 从而有所创新;生发型则指关注国外语言学理论及其影响, 强调更多地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本身特点进行发掘, 从而有所创新。

这两种研究范式其实反映了语言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辩证互补关系, 即“引进提高”和“自强自立”。所谓“引进提高”, 是指通过引进国外学术思想、理论和做法, 促使本国的研究水平得到理想的提高。没有引进提高, 就没有中国的现代语言学, 这是历史事实。季羡林曾说:“在中国学术史上, 无论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等等, 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语言学史何独不然。从《马氏文通》起到现在整整一百年了, 在这一百年内, 中国语言学经历了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人们现在常说, 所谓‘现代化’, 其实就是引进西方的‘理’, 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探索, 并不断取得成功的过程。衡之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 这话也是适用的。”季先生的话, 代表我们的共识。

所谓“自强自立”, 是指不依成法, 自力更生, 自我创造。“引进”的目的, 是“提高”;“提高”的结果, 是创造出自己的模式;自己模式的成熟状态, 是中国特色学术流派的形成。从这一点看, 科学跟艺术情况相同。比方说, 我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峰, 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了这“派”那“派”, 只要一提到“梅派”和“程派”, 稍有京剧表演艺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两个具有各自特点的流派。又比方说, 我国的书法艺术早已达到了成熟的高峰, 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形成了这“体”那“体”, 只要一提到“颜体”, 稍有书法艺术知识的人就会知道它是不同于“柳体”、“欧体”等的有独特风格的书写体, 甚至还会知道颜真卿打破了“书贵硬瘦”的传统书风, 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体。中国语言学, 仅就汉语语法学而言, 虽然发展速度很快, 但至今仍然缺乏显示成熟的鲜明标志, 距离真正成熟还十分遥远。

如果说, “引进提高”指的是一种发展途径, 那么“自强自立”指的便是一种原则立场。中国语言学要真正做到“同国际接轨”, 必须以“能够跟国外理论平等对视”作为基本出发点, 不能引进、引进、再引进, 一味跟着跑, 永远处于附庸地位。接轨是双向的, 要跟强者接轨, 自己必须成为强者。弱国无外交, 小羊不可能和狼接轨, 在学术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一方面重视“引进提高”, 一方面重视“自强自立”, 二者相互补足, 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的语言学科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百余年来, 没有外来理论的引进, 便没有中国语言学的今天。对外来理论, 我们永远尊重和欢迎;对为外来理论的引进付出了大量心血的学者们, 我们永远心怀感激和敬意。但是, 对于汉语语法研究来说, 国外理论的“引进”和“汉化”, 也许应该是一个很长历程中先后衔接的两大阶段。“引进”, 是先行阶段, 重点在于把国外理论应用于汉语研究, 举出若干汉语例子来略作演绎。而“汉化”, 即中国化, 是后续阶段, 重点在于让国外理论在汉语事实中定根生发, 使国外理论融入汉语研究的整体需求, 从而建立起适合于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问者:邢老师您的话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他面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西学东渐之风提出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无疑, 在那个盲目跟风的时代, 鲁迅是清醒的。时代在发展, 中国在进步, 当今世界, 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话语权, 中国传统文化也在世界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这种新形势下, 邢老师您立足于本土, 不断地呼吁建立中国自己的特色语言学, 使之具有与国际接轨的资质, 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请问中国语言学如何才能继承、延续和发扬学术研究的民族传统,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呢?

答者:中国语言学研究, 应该旗帜鲜明:面向世界, 面向时代需求;根在中国, 根在民族土壤。我们重视学习和借鉴国外理论方法。在这一点上, 要承认自己的落后, 要看到自己同别人之间的差距, 要测定和把握研究工作的先进走向。作为汉语研究工作者, 我们又应该重视“研究植根于汉语泥土, 理论生发于汉语事实”。把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创建自己的特色结合起来, 处理好“向”和“根”的关系, 才有可能真正出现与国际接轨的局面。

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倡形成语言学的中国流派, 提倡探求和凸显中国语学的特色。无可怀疑, 跟文字、训诂、音韵等相比较, 无论广度还是深度, 中国现代语学的面貌都是全新的。但是, 在国际学术交往中, 却显露了明显的弱点, 比如原创性学说缺乏, 创新性理论不多, 学术风格不明朗, 因而处于弱势地位, 根本无法跟别人平等对话。中国语学要得到进一步长足发展, 最重要的是提倡形成“语言学的中国学派”。没有学派, 就没有该学科的国际地位;没有国际地位, 则从根本上取消了我们的国际交流话语权。要形成语言学的中国学派, 就必须强调语言研究的“自主创新”。正如“国学”是相对西学侵逼而提出的概念一样, “自主”创新针对的是“他主”创新。举个例子, 金庸小说中的王重阳和林朝英原应是一对天造地设的佳偶, 却没有结合, 这是因为二人武功既高, 自负益甚, 一直到死, 争竞之心始终不消。林朝英创出了克制全真武功的玉女心经, 王重阳不甘服输, 又将九阴真经刻在墓中。然而私下王重阳认为自己比林朝英稍逊一筹, 因为自己的武功依傍的是前人的遗书, 而玉女心经乃林朝英自创。王重阳很清醒, 做出了“自创”高于“依傍”别人的判断。

只要形成了语言学的中国学派, 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中国特色的语言学, 在国家提倡振兴民族文化之时, 强调“中国特色”, 更有导向性作用。当然, 中国语言学要形成和凸显自己的特色, 绝非易事, 需要做长期而艰苦的探求工作。怎样探究?季羡林先生指出两点:一是要从东西方思维模式的不同来把握汉语的特点;二是要在对汉语和汉语同一语系的诸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抽绎出汉语真正的特点。能做到以上两步, 对汉语语法的根本特点才能“搔到痒处”。季先生的意见自然也是“探究性”的, 但起码可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因为我认为, 中国语言学还是应该要有一颗中国“心”!

问者:您刚才的一番话使我想起了半年前您对我的一次耳提面命。因为语言学界有积极引进国外理论的习惯, 所以当时我也看了几本关于功能认知主义方面的译著。认知主义强调语言的主观性, 同时我又联想到您在研究中常常提到的“主观视点”, 于是我写了一篇关于您论著的读后感《邢福义语法研究中的“主观视点”》, 末尾部分我将“主观视点”与认知主义的“主观性”联系到一起。现在想来, 感觉十分仓促和牵强。因为不仅生发这两个理论的土壤不同, 而且二者本身一个属于“舶来”, 一个属于“自创”, 对汉语的适应性也应有所区别。我记得当时邢老师您并没有直接指出我文章的问题, 而是跟我谈中国的国际地位、“汉语热”现象、孔子学院、中国语学传统、近几十年来中国语学现状等等。那次见面之后, 我一直都在回味您的话语, 慢慢领悟到了您的良苦用心, 原来, 您是在帮助我建立一种学术自信, 因为从汉语土壤生发出的理论才具有民族特色, 而只有“民族的”才真正是“世界的”。

在研读您著作的时候, 我有个感觉, 您的某些文章不仅对具体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而且还有意识地对研究方法、研究理念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文章, 虽然有时候只是寥寥数语, 但对把握您的研究脉络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比如收入《献疑集》的《理论的改善和事实的支撑———关于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远宾语》《“由于”句的语义偏向辨》《讲实据, 求实证》, 还有您在“句子功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以单线递进句为论柄点评事实发掘与研究深化》等文章都反复强调“事实的力量”, 能否请您谈谈语言事实在语言研究中的威力?

答者:好的。理论生发于事实, 事实支撑着理论。任何理论, 都不是一开始就完善的。为了理论的不断完善, 就必须步步逼进地让理论贴近语言事实。举个例子来说吧, 有学者提出一个假设:连词“由于”引领的句子基本上表达的是“不愉快”的含义, 比如韦宜君《思痛录》中有个句子:由于他已经病重不能行动, 我又得工作又得护理他, 负担沉重, 使我挺心烦的。整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位学者还利用问卷调查以及语料搜寻等方法证明了以上假设。但是, 我们扩大语料的搜索范围后发现了问题,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中[不愉快][2]多于[愉快], 余秋雨《文明的碎片》中[愉快]多于[不愉快];《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中[不愉快]多于[愉快], 第三卷中[愉快]多于[不愉快];初中《语文》第五册中[不愉快]多于[愉快],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愉快]多于[不愉快]。这说明“由于”所引领的句子和“不愉快”的主观情绪没有必然的联系。通过我们重新分析, 与“因为”引导的句子相比, “由于”句所含有的“理据性”和“断定性”更强一些, 而不是主观情绪上“愉快”、“不愉快”的差异。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 为了更好的使理论经得起检验, 在研究中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涵盖语言事实。

再举一个例子, 汉语中关于远宾语的构建, 有学者作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双宾语里的直接宾语排斥领属性偏正结构。”换句话说, 就是在双宾语句中, 远宾语不能由“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 但是, 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利用互联网搜索, 发现了这样的例子:送你一颗滚烫的心, 送给你我的爱。其中直接宾语“我的爱”就是一个偏正结构。这样的例子在网上还有很多。这些例子由于来自网络, 是否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呢?我们扩大了搜索面, 发现许多文艺作品报刊文稿中也有这样的例子, 比如一部小说的标题就叫“假如我给你我的心”, 作者是于晴。还有“尹小帆带尹小跳参观她的房子, 并指给她她的房间。”这是铁凝《大浴女》里的句子。其实, 这种格式在古代汉语中也不罕见, 比如《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中有“王与之武公之略, 自虎牢以东”。其中直接宾语“武公之略”就是领属性偏正结构。我在《理论的改善和事实的支撑———关于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远宾语》一文中列举了九十多个领属性偏正结构充当直接宾语的语例, 涵盖网络用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因此, “双宾语里的直接宾语排斥领属性偏正结构”这个论断是否成立便显而易见了。这就是语言事实的威力!

问者:《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读者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以及大专院校中文系学生, 因此我还想请教您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语法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答者:关于语法知识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问题, 我想强调汉语语法教学既要传授知识, 也要力求学以致用。不搞倾盆大雨式的教学, 而是致力于“举一反三”, 通过一个个实例的剖析, 引导学生连类而及, 掌握相关知识, 这应该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做法。比如关于统数和序数, 在讲了一个实例之后, 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现代汉语里, 有的形式可能指统数, 也可以指序数:同是包含“三级”, “三级跳远”是指共跳三步的跳远, “三”是统数;“三级教师”是指第三个等级的教师, “三”是序数。有时要结合语境来判别:同是“三车厢”, “荔枝龙眼装了三车厢”等于说“一共三个车厢”, 是统数;“我的座位在三车厢”等于说“第三车厢”, “三”是序数。还应该告诉学生, 读书时也要运用有关知识。比如《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 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其中的“一、二、三”都是序数。但是,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 其中的“三”却是统数, 因为由这一回内容可知, “三”是“共三次”的意思。

不搞面面俱到的浅尝辄止式教学, 而应追求“多思多问”, 通过一个个实例的剖析, 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认识的深度, 这应该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又一个重要思路。比如关于定数和约数, 在分析实例之后应该提醒学生:约数的表达在具体语言形式的选择上是受到某种制约的, 并非完全随意。一方面要看是否约定俗成。比如“百般无奈、千般无奈、万般无奈”都能说, 意思相同, 并不意味着“万般无奈”多于“千般无奈”, “千般无奈”多于“百般无奈”, 但是, 不能说“十般无奈”。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看所说的数量跟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否合理。木兰诗里的“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绝对不能说成“将军十战死, 壮士百年归”。因为, 对于身经百战的将军来说, “十战”太少了;而对于一个战士的生命历程来说, “百年”又太多了。可知, 约数的使用是有理据的。人们常说“十年寒窗”比喻长期苦读, “十年”显然不是定数, 并非整整十年, 不多不少。但不能说成“百年寒窗”, 这远离事实;更不能说成“千年寒窗、万年寒窗”, 除非是妖怪。又如“百年之好”, 指男女结为夫妻, 永远好合。若说“十年之好”, 会挨骂;若说“千年之好”, 又过分得缺乏真诚了。通过这样逐步深入的引导, 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的认知度, 更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形成深入钻研问题的习惯。

问者:邢老师, 谢谢您的教诲!从您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质朴气息以及一种强烈的民族自信, 这是您扎根汉语土壤辛勤耕耘几十年的感悟。我想只有从汉语土壤中生发出的理论, 才能茁壮成长, 因为毕竟汉语研究的“根”在中国。最后, 望邢老师您多多保重身体, 继续为我们晚辈们引领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西方眼 中国心 篇8

与飞玉禄先生初次见面,没有任何陌生的局促,反倒是思想上的反差让我感到很讶异。早在2004年我就通过德国的朋友见识过飞玉禄先生的中国收藏,虽然只是照片,但是如此之多的藏品以及飞玉禄先生那座美丽的城堡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以至于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德国富翁的形象,更有趣的是我认为他会像《辛德勒名单》中利亚姆·尼森扮演的辛德勒那样,睿智、善良并具备忧郁的气质。然而真实的飞玉禄却是那样平易近人,他的微笑、礼貌以及浪漫的幽默感使你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大款。

我们的交谈就从他即将要在中国举办的“西方眼”当代早期中国绘画展览开始。

记者:飞乇禄先生,您是如何产生了要跨越万里之遥,来到中国举办您的藏品特展的呢?

飞五禄:我非常热爱中国的艺术,也收藏了很多中国的艺术品,但我从不认为这些藏品都是我的私人财产,它们应该属于我所热爱的艺术研究。就像这次在北京举办的展览,包括展览之后将这些绘画作品在中国的拍卖,我都没有产生过要利用它们赚钱的想法。我最初的想法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一种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思考。就像我曾经在维也纳的皇宫中举办中国民间瓷器展览一样,我想展示的是一种生活的境界,一种我所理解的源自中国百姓生活的艺术。我将此次北京展览的题目定为“西方眼”,也是寓意要透过我的目光,去审视和欣赏中国当代早期的绘画艺术。

记者:您提出的“中国当代早期绘画”的概念非常有新意,在中国的艺术界似于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提法。您是怎样界定这样一个历史叫期的呢?

飞玉禄:我的所有藏品主要是源于我对艺术研究方面的兴趣。我曾经对于一个时期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称它是中国的“当代早期”绘画。此一时期的绘画开始在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新艺术突破和觉醒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几乎所有的画家都保持着最原始最纯粹的艺术感悟和追求。在他们的思维范畴内没有丝毫的功利色彩和利益驱动。我所界定的“中国当代早期绘画”就是指没有受到任何干扰的艺术时空。

记者:此次展览中的作品,都是您在那个时间内收集的吗?

飞玉禄:是的,当我产生了研究当代中国艺术的念头时,我便想到要来中国,想建立起一个大格局的中国当代早期绘画收藏。此计划在1990年的4月始得以实现。据我所知,在我之前还没有一个西方人尝试到中国去大规模而且坚持地建立和收藏中国“当代早期绘画”。除此以外,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使得一个公开的而且要求甚高的收藏变得不可行,我们只能被迫“静悄悄”地进行。我曾经多次企图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但都被无情地驱逐出来,有时只能从后门偷偷地溜进去。但就是在这种极为冒险的情况下发现了众多当时的珍品。我们西方人称此为“幸运时刻”——没有妥协和竞争者。虽然当时在中国收集艺术品的过程非常曲折,但是能从很多有着纯粹艺术追求的画家手中找到了很多艺术的闪光点,我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可以在一片完全没有被破坏的土壤里汲取充分的营养。用西方人惯用的说法:“天上的星星都有他们闪光的瞬间,”我非常幸运地抓住了这些瞬间。

记者:作为一个在欧洲都很有知名度的收藏家,您认为东西方在艺术品收藏方面存在着哪些差异?中国和欧洲的收藏家有哪些不同?

飞玉禄:中国和德国以及欧洲人在收藏理念上肯定存在着差异,但是这样的区别往往很难说清楚,这需要设身处地地生活在两个地区的人才能有所了解。但是如果从审美观念上出发,我认为东西方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中国的艺术家喜欢用颜色的搭配去表现某种感动,或者用夸张的线条来展现思想的感悟。而西方绘画和艺术追求的是精确的表现,完全忠实于事物本身的形态,这与中国的夸张写意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中国人非常善于通过某一个点去诠释艺术的真谛!

记者: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您选择了在中国举办这样一个展览,而不是德国或欧洲其他国家呢?

飞玉禄:是因为我确信现在正是适当的时机。我注意到目前中国油画在创新以及在艺术上的开拓性等方面停滞不前。严格来说,很难理解的是与这次展出的画作相比,目前市场上有个性且自主多样的作品是如此的贫乏。总体而言,今日的油画受到了西方绘画大规模的影响,国画也或多或少承受了“传统绘画”高古艺术的感染。依我看来,存在于当代艺术上特有的潜力,还未能发挥到极致。以国画为例,在世界上没有其他的绘画能拥有近两千年灿烂的历史,在西方我们听到歌德的名言:“父亲遗传下的东西,就是要获得并拥有它”。但是继承决不仅仅是保存,更要使用和驾驭,使珍贵的遗产能够发展壮大。“现代国画”要更清楚、更有勇气地敢于尽可能地创新到它的极限。我发现中国现在的画家很多都在迎合着市场的选择或是欧洲人的审美观念。为了迎合艺术的国际化,他们纷纷放弃了自己追求的方向和最初的艺术创作的原动力,中国的绘画艺术正在逐渐被国际上的艺术门类所同化,我非常担心它会渐渐脱离本土的艺术风貌而融入到其他国家的艺术中去。应该在自己的原动力中去深入挖掘,中国的艺术应该坚持走在自身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去衍生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区别于其他国家的艺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我选择了在中国举办这样一次展览,希望中国的艺术界能够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抓住那些艺术上的闪光点,继续自己的艺术追求。当然这需要他们完全和画作是否值钱脱离开,和是否是知名画家的作品脱离开。思维的方式是会随着信息的充斥而改变的,我们不应该放弃曾经美好的时光。

记者:在您30多年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过程中,您最深刻的感悟是什么?

我的中国心作文400字 篇9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我没有生在中国,或者我不是中国人,会怎样?这个问题我最终得出结论,如果我不是中国人,那我会后悔死。我妈那代人目睹了中国贫穷和落后,而我们这代人却见证了中国的复兴与繁荣,是我亲眼见到我家小巧玲珑的小电视换成了一个大号的。这足以说明了一切,中国正慢慢变得富、强起来。

是个很振奋的一年,就记得当时的我被那些几天一次的喜事弄得激动一次又一次,首先是什么W把O踢了,又弄个什么APEC的,中国足球终于进入国际市场了,08奥运会也被拿下了……等等等等等。这一长串的喜事让世界所有的国家都刮目看了好长一段时间。

相声有云“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必然的”。对,必然。中国泱泱,13亿人口,他们都那么爱国,都团结统一,都爱好和平,都勤劳老勇敢,都自强不息,那还有什么事能难得住我们。98抗洪说抗就给抗了,直到今天,洪水也不敢再肆虐;非典说防也就给防了,大家都没有怎么害怕过;神5说飞就飞了,承载着中国人的心愿,飞。作文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陆游“僵卧孤村独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爱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爱国,岳飞大喊“还我河山”书写满江一片红是爱国。无论古人立场如何,但他们爱国之心却都是如出一辙。

我的中国心作文550字初一 篇10

苏醒吧,中国

虎门的缕缕青烟袅袅升腾,开启了百年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开启了列强通向中国的无阻大门,步步紧逼显现出列强贪婪的丑恶嘴脸,步步退让昭示出政府的腐败无能。主权被破坏,人民受压迫,旧时代的中国变的民生凋敝。

听,圆明园凄惨的哭喊,看,中华大地的狼藉不堪。苏醒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唤醒你的长眠;苏醒吧中国,睁眼看看保卫你的热血儿女;苏醒吧中国,为了那浸满革命鲜血的五星红旗能够飘扬在世界的云端。

崛起吧,中国

洋务运动的声声汽笛缓缓开启,带领我们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先辈们积极不懈的努力,拖拽着满身疮痍的祖**亲缓缓前进。孙中山的革命热血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决心,让我们在腥风血雨中寻找到前沿的思想,毛泽东的殷殷领导让我们在枪林弹雨中开辟出前行的道路。

听,战争抗击中的警报声长鸣不断,看,革命前线的战士奋勇鱼贯。崛起吧中国,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侵染就是为了奠定你的成长,苏醒了的中国携手她的儿女一起完成他们的传奇;崛起吧中国,人民声声呐喊,民众盈盈期盼;崛起吧中国,东方的古龙缓缓苏醒,我们期待着它翱翔的洒脱。

腾飞吧,中国

中华复兴的谆谆教诲点点实现,引领着国人走向世界的前沿,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道路坎坷曲折,但我们守护着露出崭新面貌的伟大祖国,我们怀着赤子之心复兴伟大中国,中国梦是每一个华夏后裔午夜梦回的深切期盼,实现复兴和改革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回望屈辱历史后的浴血情结。

听,少年为搏中国梦壮志凌云响彻云霄,看,教室内的莘莘学子演绎出伟大复兴路上的平仄律调。腾飞吧中国,我们怀揣着人生的理想和抱负披荆斩棘,创新波声四起,呐喊昭示毅力,我们为着祖**亲的绚烂和美好,向着复兴的绚丽花卉中注入一股青春的活力;腾飞吧中国,科技力量是现代化社会的制胜法器;腾飞吧中国,在广阔的世界蓝图下我们终将会是那一抹最灿烂的嫣红。

大洋彼岸中国心 篇11

在加中教育基金会中文网站首页上,有这样一段话:

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其成为真正的人。接受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能够学到知识和技能,它更是使人明白人生真谛的一个重要历程。

小华的上学路

2010年年初,加中教育基金会在中国的志愿者送来一个坏消息:国家级扶贫县四川省叙永县那个叫小华(化名)的男孩儿又失学了,而且因为和当地不良青少年混在一起,帮助他的国内好心人已经中止了资助。

小华的行为确实让人失望,但加中教育基金会的人了解到,他走到这一步,不都是他自己的错。小华的命运让人唏嘘:几年前,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后不知去向;为了支撑这个几乎坍塌的家庭,一个姐姐小小年纪就远赴异乡打工,但还是无法改善家人的艰难生活。初中毕业后,小华再也负担不起上学的费用,不得不离开校园。没有了同学的陪伴,听不到老师的教诲,尤其家里没有长辈的管束,小华渐渐迷失了,开始在社会不良人员中寻找安慰。

这个孩子的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及时拉上一把,他很可能在歧路上一直走下去!加中教育基金会几位理事非常着急,专门开了个小型会议,分析、讨论、研究,还与国内有关部门多次联系,确定各种信息。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尽管在国内的工作存在种种困难,但还是要帮他一把!

作出决定,加中教育基金会马上行动起来,与国内志愿者制定出一个详尽的帮扶计划:及时下拨扶助款项,让小华能够重新回到校园;为了让他安心学习,当地志愿者还尽心地劝导他、监督他不再与社会闲杂人员来往。在大洋两岸好心人的共同帮助下,小华很快进入当地一所高级职业学校。根据他的兴趣和爱好,志愿者帮他选择了容易就业、将来能够以此立足社会的专业。两年多来,加中教育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中国访问和考察时,在百忙中还好几次抽出时间,特意去看望小华,仔细检查他的学业,详细询问他的生活,还和志愿者一道为他的未来出谋划策。基金会人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了解小华的学习状态,及他对工作和未来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帮助他。感受到大家的浓浓爱意,小华也开始发愤学习了,让同学们都刮目相看,更让老师和学校领导感叹基金会做了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挽救了一个迷途的浪子。2011年,小华在一个大型职业技能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基金会人员打越洋电话祝贺他、鼓励他。后来,小华在给加中教育基金会的电子邮件中这样说:“看到你们的鼓励,我流泪了,但我很高兴!因为有人能懂我!我一个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了几年的黑暗生活,是叔叔阿姨你们让我又看到了希望,有了奋斗的目标,还让我懂得了感恩!”

今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小华在重庆顺利地找到了工作,揭开人生新的篇章。不仅如此,在基金会工作人员的影响下,他的思想境界也大大提高了。“在我人生中最困难的时候是你们帮助了我,是你们又让我重新走上了正路。”他在电子邮件中说,“或许我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回报你们,并且你们可能也不需要我在物质上的回报,但以后我一定用我的成就和行动报答你们。”“我不希望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这样的人,所以我要努力工作,和你们一样,在自己有了收入之后帮助那些和过去的我一样的弟弟妹妹,让他们和我一样走上正常的人生道路。”

华人的公益心

2008年,加中教育基金会(HeydayEducation Advancement)正式成立。其实,这之前,在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远离故土多年的华人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为国内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做着工作。但由于沟通不畅、个人力量薄弱等原因,这种资助效果并不太好,还极大牵扯着捐助人的精力。于是,2008年,7位理事发起注册了这个非营利慈善机构,获准直接操作国际项目。经过5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加拿大华裔NGO中对中国支持力度最大、最广泛的机构之一,在宁夏、广西、四川、福建、安徽、广东、青海、重庆等10余个省(区、市)开展了教育项目。

加中教育基金会成立伊始,就给自己定了位:关注教育是唯一目的,不带有任何政治及宗教色彩。理事中有成功的企业家、医生等社会名流,但没有一个人在中国扶助区域有经济利益,也不在当地挂任何头衔。在整个世界,不分种族、性别,让每个人都有公平的机会接受教育,让每一位公民都能更好地行使他的合法权益和承担其对社会所应尽的义务。这是他们的理念。

加中教育基金会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努力着。

加中教育基金会在中国的慈善活动涉及高校国际学术交流、西部地区教师培训、英语支教、校园建设和贫困地区学生资助等项目,今年又增加了两国青年学生间的交流互访。涉及面可谓宽广。但同时,所有项目都严格界定在教育范围,决不越界;严格执行以慈善公益为唯一目的,决不营利。

加中教育基金会已经成功地将北美名校的著名学者资源引进中国高校,而且倾向于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为了严格遵循“不带有任何政治及宗教色彩”的理念,项目主要资助当地急需的工程、畜牧兽医、农林养殖、电子技术学科,近一两年逐步涉及管理信息系统学。

加中教育基金会还把教师培训项目做得风生水起,他们组织宁夏彭阳、广西蒙山等地的教师去广东的重点中学学习,不仅全额资助其差旅费、食宿费、培训费等,还联系当地优秀教师资源鼎力参与。3月,加中教育基金会又派人去广西、河南等地相对落后的学校了解情况,希望能够早日帮到他们。

英语支教项目是该基金会近两年开发的新项目,他们资助加拿大英文纯正的高年级大学生或研究生来中国,在中小学辅导英语几个月,并且支付机票、签证费、生活费、保险费等各种费用,总之是尽可能不给受助学校增加负担。

资助贫困学生,是加中教育基金会成立之前几位发起人就一直埋头做的工作。现在,资助项目已经在宁夏、四川、甘肃、青海、广西、湖南等地开展多年,投入人民币100余万元。为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得到资助,同时也对捐赠者负责,加中教育基金会每年都派人到受助地区去探访。探访者一般不事先通知,到当地雇个向导或司机,然后拿着受助生的名单和地址随机抽检。可喜的是,抽检的学生基本都符合受助标准。

加中教育基金会做了这么多,却从不强调自己。事实上,多数当地人很难理解一个国外NGO的背景和举动。对该基金会工作人员来说,让村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感觉生存环境里充满友爱,这,就足够了。

中国结,中国心作文 篇12

关键词:夏目漱石,《心》,汉诗,儒家思想,文艺理论观

《心》于1914年连载于朝日新闻, 随后由岩波书店出版。小说共分三部分 :《先生和我》、《双亲和我》及《先生和遗书》。这三个部分互为联系呼应、于形式上却相对独立。《先生和遗书》作为全书核心, 昭示着作品的主题。《先生和我》、《双亲和我》两部分作为铺垫、埋下伏笔。从整体风格来看, 小说的笔调沉稳平和中暗藏风雨, 所提出的人生课题极为严肃 :爱情与友情的碰撞, 利己与道义的矛盾, 对个人前途乃至国民命运的隐忧一一显现, 凸现出来的正是日本近代知识分子复杂矛盾、惆怅彷徨而又极度自尊的精神世界。

漱石自幼钟情汉学, 酷爱汉诗文, 14岁即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 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立身出世。他饱读汉籍, 博通“左国史汉”, 尤好唐宋诗歌。《木屑录》曾记 :“余儿时, 诵唐宋数千言, 喜为文章。或极意雕琢, 经旬而始成, 或咄嗟冲口而发, 自觉淡然有朴气。窃谓古作者岂难臻哉。遂有意于以文立身。”他在《文学论》“序”曾言 :“余少时曾嗜读汉籍, 虽修读时间甚短, 于‘左国史汉’中, 余冥冥里得出文学之定义。”

漱石23岁游历箱根期间, 钟情于汉诗写作, 其中不乏精品。这些汉诗遣辞考究、技巧圆熟, 创作风格独具匠心, 已然自成一家。同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 (现东京大学) 英文系学习。1889年9月9日, 创作汉文游记《木屑录》。《木屑录》是漱石最早编订成册的作品, 署名为“漱石顽夫”。“漱石”二字出自唐代《晋书》“漱石枕流”之典故, 为夏目漱石所借用, 成为其正式笔名。“漱石”这一笔名昭示着作者欲远离尘嚣、清心淡泊之精神境界。漱石青年时期对中国古代哲学兴趣颇浓, 大学时曾写出学年论文《老子的哲学》。论文分四个部分 :总论、修身、治民、道。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自那时就已融入他的思想体系, 并对漱石文艺创作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夏目漱石一生共创作了二百余首汉诗。在1916年, 漱石作了生平最后一首汉诗《无题》。这首汉诗绝唱, 可谓是漱石一生高尚品格的写照与精神境界的升华。漱石晚年提出“则天去私”的思想, 其后期作品往往流露出对禅、佛宗教的深刻领悟而颇具深意。

《心》的创作技巧成熟高超, 是日本近代文学经典之作, 奠定了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小说创作中崇高的地位。漱石汉学功底深厚, 既精熟典籍原文, 又深谙其表现手法。《心》中的中国文学元素俯拾即是。作者巧妙采取了引用、化用、临摹等手法, 从中国古代典籍的诗文词句中汲取素材, 取得了深刻的艺术效果, 使作品独具魅力。

1. 引用

所谓引用, 是指作品的成分中取材于中国古代典籍, 或引用典故, 或截取诗文片段。其特点是所引用的典故或诗文完全取自中国典籍, 且其特定含义也近似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含义。例如 :

私は二人の間にできたたった一人の男の子でした。宅には相当の財産があったので、むしろ鷹揚に育てられました。私は自分の過去を顧みて、あの時両親が死なずにいてくれたなら、少なくとも父か母かどっちか、片方で好いから生きていてくれたなら、私はあの鷹揚な気分を今まで持ち続ける事ができたろうと思います。

(心下先生と遺書) 第三节

译文 :

我是他们唯一的男孩子。家里又很有钱, 自由生活是非常悠闲自在的。我回顾自己的过去, 如果双亲那时没有死, 至少父母能有一个人在世的话, 我想我那悠闲自在的脾气一定会持续到今天的吧。

鹰扬出自中国古代典籍, 表威武、逞强、自得之意。《诗 ·大雅 ·大明》:“维师尚父, 时维鹰扬。”《毛传》:“鹰扬, 如鹰之飞扬也。”元人萨都剌《威武曲》:“当年意气何鹰扬, 手扶天子登龙床。”三国魏人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 孔璋鹰扬于河朔。”此处“鷹揚な気分”译作悠闲自得, 与中国文化语境接近。生动体现了主人公在幼时的殷实家境下形成的独特性格。

2. 化用

所谓化用, 是指在借用中国典籍成分的基础上, 进行自身独创性的加工改造, 以取得强调表达语气、强化讽刺意味等效果。例如 :

もし相手がお嬢さんでなかったならば、私はどんなに彼に都合のいい返事を、その渇き切った顔の上に慈雨の如く注いでやったか分りません。私はそのくらいの美しい同情をもって生れて来た人間と自分ながら信じています。しかしその時の私は違っていました。

(心下先生と遺書) 第四十节

译文 :

倘若对方不是小姐, 我一定给他一个最好的回答, 就像把甘露洒在他饥渴的脸上一般。我相信我自己是生来就具有这般美好热情的人。可是那时我却恰恰相反。

慈雨, 意为法雨、甘露。南朝梁简文帝《上菩提树颂启》:“慈雨被于无垠”。《南郊颂》:“广行四等, 被慈雨于枯根 ;大阐三明, 惊法雷于羣梦。”这里作者把“最好的回答”比作美好的“甘露”。而结果“恰恰相反”, 此处“慈雨”起了强调的作用。

3. 临摹

所谓临摹, 是指作者借鉴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技巧, 融于自己作品的表达中。在《心》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漱石在小说中融入了《左传》采用的表现手法。例如 :

私は東京へ来て高等学校へはいりました。その時の高等学校の生徒は今よりもよほど殺伐で粗野でした。私の知ったものに、夜中職人と喧嘩をして、相手の頭へ下駄で傷を負わせたのがありました。それが酒を飲んだ揚句の事なので、夢中に擲り合いをしている間に、学校の制帽をとうとう向うのものに取られてしまったのです。ところがその帽子の裏には当人の名前がちゃんと、菱形の白いきれの上に書いてあったのです。それで事が面倒になって、その男はもう少しで警察から学校へ照会されるところでした。しかし友達が色々と骨を折って、ついに表沙汰にせずに済むようにしてやりました。こんな乱暴な行為を、上品な今の空気のなかに育ったあなた方に聞かせたら、定めて馬鹿馬鹿しい感じを起すでしょう。私も実際馬鹿馬鹿しく思います。しかし彼らは今の学生にない一種質朴な点をその代りにもっていたのです。

(心下先生と遺書) 第四节

译文 :

我到东京上了高中。那时候的高中生要比现在粗野、凶狠得多。我的一个熟人晚上同职工打架, 用木屐打破的对方的脑袋。那是饮酒的结果。正打得难解难分之际, 那人的学校制帽终于被对方抢去了。帽子衬里的菱形白布片上, 清清楚楚地写着他的名字。这下就麻烦了, 那些人险遭警方给学校的照会。幸而有朋友们多方周旋, 总算是未经起诉便告了结。你们成长在今天这样的文雅气氛中, 听到这样粗野荒唐的事情, 肯定是会觉得非常愚蠢吧。其实我也觉得很愚蠢。然而他们却有一种现代学生所没有的质朴。

夹叙夹议是《左传》表现手法的一大特色。漱石借为己用, 叙述、想象、评论相结合, 使小说显得生动活泼,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作者先评论那时东京的高中生“粗野, 凶狠”, 进而回忆叙述打架的具体场景。接着又评论猜测“你们是否认为这很愚蠢”以及自己认为“也是很愚蠢”“拥有现在学生不具备的质朴”的议论。

夏目漱石作品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融儒、道、释于一身, 与中国传统文学形成了有机整体的关系。日本传统文学观主张文学应追求“写实的真实”、“浪漫的物哀”及“象征的闲寂”, 侧重于文学给予人心灵的美感, 致力创造一种象征着真与美的“风雅世界”而较少提及文学的社会功用。在漱石从事文学创作时期的日本文坛, 强调文学写作应是一种“无理想、无解决”的“平面描写”的自然主义思潮依旧居于主导。漱石的创作没有追随时下盛行的文学思潮, 在对日本传统文学观采取扬弃态度的基础上更多地遵循、借鉴了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文学论》指出 :“有些人往往把文学视为高尚、智慧的娱乐工具, 或者宣扬文学里没有道德成分。我想告诉这一派人, 文学的范围绝不是如此偏狭的。”

漱石文艺观受到中国文化影响, 还表现在他对实际创作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方法的归纳论述上。《文学论》中总结了文学的创作方法, 提出联想理论, 并由此阐发出诸如“调和法”、“缓和法”等具体方法。漱石对文学创作方法的归纳阐述体现了其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种种暗合。如其对“调和法”的提倡 :漱石之“调和”与西方文论中“调和”之意迥异, 他认为文章虽为言情述事而作, 但也应该借助其它的各种元素与之相互融合。推广而言, 欲抒发情感, 需借助与之相关景物,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达到物我相和之境以增强表现力。这种手法与我国古代文论的许多提法非常相似。如《文心雕龙 · 物色》提到作者应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外物, 借助对客观自然景物的着重描写来表现主观感情。《文心雕龙》所言“联类”, 即指联想类比, 以物写物, 以物载情, 明写此而实为彼, 呈现出浑然一体的融通状态。漱石的创作观正是与此中国诗学理论遥相呼应。

上一篇:新教师个人述职及自我鉴定下一篇:快乐的北京之旅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