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学课程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社区管理学课程(精选7篇)

社区管理学课程 篇1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新一轮的国家卫生体制改革再一次地强调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设, 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满足人们多种健康需求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对社区护理的开展以及护理学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课程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学习基本知识和职业技能, 护生能够掌握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知识, 在社区内以家庭为单位, 为人们提供健康保健, 同时为自身就业开拓一扇广阔的大门。

二、课程目标

根据《社区护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护理职业生涯发展目标, 加上对社区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 本门课程学习后要求学生掌握社区护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工作内容以及社区护理的常用工作方法, 能合理利用社区资源, 运用护理程序为社区护理对象 (包括个体、家庭、整个社区) 提供以预防疾病, 维持和促进社区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全方位的连续性护理服务方法, 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目的。

三、课程内容、学情分析

1. 课程内容。

根据教学计划本课程是在学生下临床前半年开设, 此时学生已完成了基础医学、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以及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 课程内容共10章仅38学时, 按照以家庭、群体及社区为单位的护理对象为主线, 分别介绍了社区护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 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以群体为中心的护理、以社区为单位的护理, 慢性病及传染病的社区管理和居家护理, 康复护理, 以及社区灾害与急救的内容。由于社区护理涉及内容较多, 所以在新学期授课前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确定授课方法,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注重知识的“必需、够用”, 所以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 坚持以岗位需要、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为导向。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护理学知识, 并且有一定的专业了解, 但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 服务意识薄弱, 社区护理的思维模式、团队协作精神、评判性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课程教法

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问题讨论式教学、案例引导教学、分组讨论式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法,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判断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多媒体教学法。

充分采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展示了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状况, 提高了教学效率, 特别是在第一章《绪论》中形象、直观、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和情绪。

2. 情景教学法。

借助我校的护理实训中心, 采用角色扮演进行情景教学, 由理论课主讲教师布置不同主题, 将同学分组, 由小组长负责, 学生查找资料、编写剧本、编排角色扮演节目、课堂扮演及教师点评的方法, 突出高职教学改革的特色,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与社区工学结合的创新模式。主要在《社区护理的常用工作方法》和《以群体为中心的护理》章节中开展, 该方法为社区护理实践做辅垫,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以及组织管理和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

3. 问题讨论式教学法。

该方法将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性教学。在《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章节中培养学生系统掌握不同人群的护理相关知识, 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护理对象及家庭的实际问题和《慢性病病人居家护理》两个章节开展了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

4. 案例引导教学法。

在《社区慢性病和传染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中采用, 社区护理案例引入→典型工作任务完成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课堂评价与反馈 (知识点融会贯通与技能训练相结合) 组织一定学时实习课, 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 分组讨论式教学法。

在《以社区为单位的护理———社区护理程序》的章节中, 通过布置主题项目, 由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循证支持、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护理组织管理能力,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6. 创新教学模式。

护理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为巩固和应用理论知识, 在教学时根据相应的内容, 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社区为服务对象, 完成社区组织活动计划、家庭护理评估、社区环境评估、居家护理措施的制定等课后作业, 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实践性。

五、课程评价

构建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打破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模式, 包括了: (1) 过程性考核 (课堂互动5%、课堂提问5%、习题作业5%、课堂表现5%) ; (2) 期末笔试成绩考核 (40%) :全部以主观简答论述题为主, 以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映了学生对社区护理工作理念、方法和内容的掌握程度; (3) 综合技能考核 (40%) :以学生应用为主, 根据自己的家庭和所在社区, 完成社区组织活动计划、常见疾病的社区管理和居家护理措施的制定等课后作业。该方式既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 也凸显了该学科的实用性、实践性原则。

六、课程特色

在教学设计中, 我一直突出“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堂形式, 掌握与社区家庭和人群相互沟通的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模式指导下, 为护生建立起“环境—人群—健康”的思维模式, 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 使教学过程贴近于家庭和社区, 为各类人群提供全方位、连续性、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服务和照顾;评价方式采用了过程性考核、期末笔试成绩和综合技能考核相结合, 促进整体职业素质的提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说课”是教学研究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3],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说课活动, 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研究, 有利于提高学科课堂教学质量[4]。将教师的课程研究与改革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保证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密切联系。

参考文献

[1]肖国钢.“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9, (6) :58.

[2]杨龙海.高职说课的核心是教学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8) :15-18.

[3]左敬亮.论“说课”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 2008, (3) :71-73.

社区管理学课程 篇2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从课标来看,在教学中,要正视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关心社会是人类关心的一大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深入社区文化环境,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维护社会,开发、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服务课程目标。

一、社区课程资源的搜索。

1.社区资源在农村中。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计划生育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找到与教材的结合点,如可以联系到“依法参与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等等。社区的人文环境资源相当丰富,乡村里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2.社区资源在活动中。利用各种节日、参加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感染,提高道德素养。就我们安溪来说,我们可以这样做:(1)参观中国茶都、茶博汇,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等经济政策,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体现会到要爱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2)参观莫邪故居,理解“代代相传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清明节,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凤山烈士扫墓,了解烈士生平事迹展。

3.开发社区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课程教材改革中,不少学校在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构建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安溪可利用铁观音、茶都、烈士墓等人文资源来创设建构地方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形式活泼,新颖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整合社区课程资源,管理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学校要对社区课程资源进行比较系统的管理,成立社区课程资源管理小组,对社区课程资源的调查结果以及开发与利用情况进行档案管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实行微机管理。

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狭窄的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将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新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资源的丰富,特别是新课程资源会有利于推动现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可以是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可以是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以及开发和利用相应的实施条件等:可以是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可以是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登记表》,把课程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登记造表,分类存档,归口管理,以便查找和调用。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使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学生在学校生活的环境并不局限于教室之中,各种活动场所、条件设备都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并且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我们应该让这些环境的教育因素充分发挥出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教材是主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新教材已充分显示其优越性,它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科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新教材的编写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教材展示了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立足教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

例如,我在教学四边形这一课时,充分的利用主题图,这幅图是学校操场示意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感到非常亲切、非常有趣,学生从熟悉的主题图中找出许多关于“图形”的信息。如:长方形的篮球场、通道、窗户:正方形的地砖;平行四边形的推拉门、楼梯护栏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其对图形特别是四边形的感性认识,并从整体上感知自己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又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充分地利用教材主题图“游乐园”中的素材,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分数,学生发现几分之一的分数有很多,如:把一个西瓜平均切成八块,一块西瓜就是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将喂鸽子的食盒平均分成三个格子,每个格子就是这个食盒的三分之一……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新知起到了很好的巩固作用,充分地发挥了教材的作用。

(二)从社区环境生活素材入手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善于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了解到许多学生早已会读很多万以内的数了,只是个别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在读时有点困难,因此,再上课的前一天,布置调查作业,请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万以内的数,学生从报纸、杂志、超市广告等材料中发现了许多万以内的数。如:电脑每台4805元,洗衣机2800元,全校有学生1280名。在课堂上,首先让每个学生把他们所找到的数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择两个最喜欢的数写在卡片上后贴在黑板上,接着请学生将黑板上的数进行分类,学生很快分出了四类:没有零的数:中间有零的数:末尾有零的数及中间末尾都有零的数。没有零的数大家都会读了,每个学生自己读一读,而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通过生生互教、生生互学的形式总结读法,而本节课的重点则是解决中间、末尾有零的数的读法。掌握了数的读法后,在练习中又设了让学生读一读珠穆郎玛峰的高度,人民大会堂的座位数,非洲象的重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数,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枯燥,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亲临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三)从社区环境活动场所入手

我们知道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体会其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收集一些超市的价格广告,课堂上进行出示,让学生读出商品价格,并运用图片让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掌握了有小数的元角分的读法。

又如,在一次教研课中,唐老师执教“按比例分配”一课,在教师揭示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或者听说过按比例分配的例子吗?”可能受许多听课教师的影响,农村孩子一时紧张,整个课堂一片寂静,只有教室外一台搅拌机在隆隆作响。孩子们有的在翻书,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干脆将目光投向窗户外……唐老师延缓片刻后顺势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机器发出的声音?”“搅拌机。”学生答道。“搅拌机在搅拌些什么呀?”教师追问道。“水泥、沙、石子,还有水,它们都需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搅拌。”学生在教师的两句导语中一下子明白了。于是,喷洒农药例子、煮饭例子、利润分红例子……同学们相互间说个不停。

四、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几点思考。

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篇3

梁万生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浙江 金华343009)

摘要: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社区学院在其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课程的开发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图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国社区学院课设置的特点,以期对对我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和设置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促使我国社区学院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社区学院; 课程设置

美国社区学院在其1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因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办学灵活多变,学生 开放入学,学费低廉等优点,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沃尔玛(Wal--Mart,世界第三大连锁超市)”。并且以其“出售”的各种课程,成为社区学院运作的核心。我们知道,社区教育是通过各类社区教育课程具体实施的。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核心,它的建设将有助于社区教育的规范化发展,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在新世纪高起点、高质量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的意义。美国社区学院在其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探索出比较科学和系统的课程体系。了解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将有助于我国借鉴其有益经验为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服务。

一、概念探析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是“跑”或“跑道”,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当然,对课程的理解有多种理解与界定,诸如把课程作为学科理解,把课程作为学习者的体验理解,把课程作为计划或目标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从某种角度或层面强调课程的内涵,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概念认识的一种历史轨迹。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已经从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化、系统化状态,到动态的实践性、弹性甚至是非结构化的活动和过程的变化,不仅扩大了课程的范围和外延,而且也反映了对课程内涵及其本质的深入认识和把握。

根据上述关于课程意义的定义,我们可以演绎出社区教育课程的定义:社区教育课程是由社区教育机构为一定区域内的各种学习者设计并提供,并由学习者自主选择的关于学习的内容、学习进程、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的全部安排。

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

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特点

(1)重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美国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而当时的美国教育并不能提供这么多数量的空缺,或者说即使培养出来的人也会因为缺乏熟练的技术不能顺利上岗。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鼓励社区学院通过课程与教学更好地整合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目的在于:一是使职业教育从狭窄的、针对具体职业岗位的、技能本位培训的模式转变为宽泛的、针对岗位群的、以个性为本位的培训模式;二是随着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毕业生不但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寻求工作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注重课程设置的多样化。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可谓是种类繁多。有的有学分, 修满必须的学分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或者职业证书;有的没有学分, 仅以娱乐、休闲、提高素养品位为目的。这些种类繁多的课程向公众开放,目的是将高等教育的大门向普通民众打开,使每一个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院都能够从中受益。

(3)课程的设置强调实践性。与普通高等院校可课程设置相比,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更加体现其实践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验室或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习完一门课程就要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该课程知识的了解程度上。为了保证课程的实用性,美国社区学院的专业和课程都是在充分的社会调查基础上确定的,并强调与实践相结合,其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50%或更多,实践课程由学院和企业派专人指导,学生必须到实际岗位上参加生产劳动。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得社区学院的学生在职场上更加具有竞争力。同时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4)课程的设置始终以社区为中心,以社区的需要为出发点。美国社区学院在诞生之初,其宗旨便是为本社区的发展服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始终以本社区为中心,突出本社区的特色,始终以以社区的近期、长远需要及当地工商业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在招生方面,也是以招收本社区学院为主,并鼓励学院在毕业后能留下来为社区建设服务。

(5)课程的设置注重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在课程的选择上也会大相径庭。美国社区学院为了能充分挖掘学员的潜能,根据学员的需要设置了众多的课程以便学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这样做不仅满足了不同学员学习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把服务于个人的利益看作最优先的领域,其首要目标是认识、提高个人的尊严和能力。

(6)注重终身教育理念的贯彻。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自始至终秉承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即学习不光是为了谋取一份职业或是获得一项技能,更多的是领会终身学习的真谛。通过“ 学校—工作”方案,将职业技术课程融入学术性课程,克服了学生的长期“ 升学”

与“ 就业”的分离,并且在“ 学校—工作”实施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企校合作、社会参与等方式,不仅获得了职业技能,更获得了一种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学院在我国存在的时间不长,在这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学院在课设置上主要是借鉴和摸索的道路。其中也不免走了一些弯路。以上是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的特点,其中是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社区学院的性质,决定了社区教育的课程比正规学校教育的课程具有广阔的外延和内涵。社区教育课程从价值取向上,应以居民需求本位为主,兼顾学科本位。因此,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应以居民学习需求的结构图来构建知识、技能体系。因此,非正规的课程资源在社区教育中应占有主体地位,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我国社区学院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课程的设置应具有本土化特色。社区学院的首要职责是为本社区的发展服务。因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与全国的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但主要是根据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条件。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经济实力强,人们的生活水平高,社区学院的课程的课程资源就应该相对丰富,能够很好的体现出当地现代化、国际化,体现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社区学院的课程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增长点,设置当地的优势产业课程,满足人们就业、致富的需求。比如,在浙江省萧山区的社区学院根据当地的优势农作物青梅而开发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青梅生产标准”课程,提高了梅农的经济收入,很受欢迎。现在,进化“青梅生产标准”的培训课程,已经成为“青梅系列”的精品课程。

(2)社区学院的课程在设置上应该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社区学院的课程必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更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边工作,边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将课堂搬到田地里,搬到工厂里。这样,让学员亲身体验课程内容,而不是将一味地去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3)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动态性。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要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社区学员课程的脉搏与人们的生活、社区的发展相一致。学校的课程重在给学生传授系统知识,具有基础性、相对稳定的特点;而社区学院的课程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兴趣,课程是按居民需求设置的,居民有充分的选择权。社区学院的课程比学校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使得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领域宽泛、实用性强,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需求。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应该具有一个动态的过程。

(4)课程对象的广泛性。社区教育具有全民教育的特点,教育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所有生活、工作、学习在社区的人,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性别、职业。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对象应该是区域内的所有成员。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学院的课程对象会应其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比如,现阶段的我国社区学院,其主要任

务是为国家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社会劳动者。因此,课程应该集中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面。在一些发达地区,由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自然会对精神生活、对知识有了更大的渴求。这样,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应该以更多的以社区生活、社区文化为主。

(5)课程目标的自主性。由于社区学院课程对象的广泛性,所以,表现在学习需求上就会呈现差异性。同时,普通学校教育更多的由于教育者确定的,而社区教育的目标更多的是由学习者自主确定的。社区学院课程目标,必须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社区学院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学习者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它是由学习者自主确定的。

(6)课程的设置应以调查为前提。社区学院应该形成调查的好习惯,即在课程的设置前到社区实地考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查,分析当前该社区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依此制定相应的课程内容。比如萧山社区学院,结合萧山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和造就新型农民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课程。其课程的对象是以农民为主,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其课程在实施上以小城镇为基本单位,课程内容的确定以来自小城镇的发展需要和农民的需要为依据,随发展需要和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总之,其宗旨始终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造就新型农民为中心。

此外,在课程结构上,应该强调课程结构的非常规性。社区教育是为了满足不同的人群的不同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除了部分课程是以学科本位呈现的常规性课程,更多的课程应该是以需求本为导向的。因此,社区学院在课程设置上,不应该像普通高校那样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价值取向的,而应该是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价值取向的。在课程管理上,应该强调开放性。不应该像普通学校的课程管理那样比较严格,而应该给其更大的自主权。这样,也就要求社区学院在课程的管理方面,能够大胆地创新,采取更为开放、灵活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晓保.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的特点[J].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 李阳琇.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特点及其基本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3]黄丽娜.美国社区学院课程设置对我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5.(5).[4]何锡涛.借鉴国际课程理论与实践促进我国高职课程的改革[J].职成教育研究

社区管理学课程 篇4

A.共同团结奋斗 B.共同发展经济 C.共同维护稳定 D.共同促进发展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A.人民当家作主 B.依法治国 C.改善民生 D.党的领导

3.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A.政府职责体系 B.政府法制体系 C.政府接访体系 D.政府组织体系

4.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政治协商纳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

A.监督程序 B.决策程序

C.测评程序 D.立法程序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贯彻()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李良栋教授指出,民主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广大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参与程度。

正确 错误

2.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正确 错误

3.李良栋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立法工作中作出出了重大的贡献,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变了以往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是我们的立法质量还不高,立法过程部门化、利益化的倾向还很严重。

正确 错误

4.李良栋教授指出,选举解决不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不可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

社区管理社区实践报告 (40) 篇5

班 级:2012级行政管理一班

姓 名:开赛尔·阿吾提

学 号:20121548

一、参观目的1、进一步了解城乡街道办事处、环境、卫生、文化、治安、建设设施等,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方案,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巩固社区管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组织能力,达到锻炼及完善自己的目的,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参观概况

参观地点:

三、参观内容

1、听取相关社区委员会领导关于社区的现状、成员职务安排、社区事务处理程序的讲解。

2、进行社区居委会、警务室、服务站、医疗站等的参观。

3、总结社区概况及探讨相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四、社区概况

长城小区

我们在戴老师的带领下,去了长城小区进行了参观活动。接待我们的是长泾社区居委会车主任,他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社区的大致概况,他分别带我们去参调解委员会观了群众工作站、信访工作室、居民代表会议室、党员活动室、四点半学校、便民服务厅、创先争优办公室、老年康复训练室等,该居委会进行党员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长城社区采取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居民自治模式。长泾区是一个商业性的住宅区,业主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彼此间互不相识。长城社区是莱阳境内比较规范正规的优秀社区,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区工作服务体系。该社区的社区服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青少年权益保护、失业登记、纠纷调解、妇女信访接待法律援助服务、社区妇女维权联系点职责、社区内交通车辆及事故处理等相关社区服务。

五、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存在的问题

(一)角色错位,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

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不是一级国家行政组织,没有行政权力来控制和推动社区的各项事业。而“自治”制度又不健全,行政权力对社区干预多,上级行政部门几乎都可以交任务、下指标给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提出要求,居委会的情况就是责任大、权利小、事情多、经费少、待遇低、力量弱,造成社区居委会的超负荷劳动。其具体表现有:(1)居委会超权限、超职能、超量工作。如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社区消防安全等,这些都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工作,这些工作是带有政府行政行为的,必须具有行政管理权和执法权才符合依法行政的要求。(2)居委会承担了大量非“责”之责,并且是有责无权。目前各居委会内都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牌子,有治安责任人、计划生育责任人等,这些项目的责任人都是居委会的主任。政府、街道办事处,各职能部门有工作任务都往居委会派发,动不动就要居委会签责任状。(3)重视程度不够,社区应有的社会地位难以体现。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待遇偏低,居委会规模的设置滞后于社区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二)社区参与严重不足

居委会的生命力在于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居委会与社区居民关系的最核心体现也是社区居民参与。可见社区居民参与非常重要,因为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再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重要的是居民比居委会更了解自身需要,有他们的参与,社区问题解决会更有效率。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居民彼此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疏离感,居民对社区共同利益关心较少,社区意识不强,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而传统的参与模式过于狭窄死板,无法提高居民的认同意识。

(三)资金不足,资源“整合”不力

社区服务资金的严重短缺。目前,社区服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资金投入。其具体表现形式为直接的财政专项拨款、无偿提供场地、设施和税收减免等。二是社会捐助资金投入,这是一种非经常性的资金来源。三是有奖募捐基金投入,这成为我国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四是社区服务的自身积累。由于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其自身积累能力相当弱小,积累的资金数量也十分有限。五是社区自身积累的投入,由于各个社区所拥有的资源有明显的差异,因而这部分投资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社区内可供服务的资源分散。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实行,社区内单位已经形成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服务资源,主要用于自己单位内部使用,虽然随着管理体制的转移,一部分资源和职能己经归属社会,但是长期

形成的思维惯性决定这种归属是一种不完全的归属。因此,加强社区资源整合也是当前社区服务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六、社区居委会及服务站存在的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减轻居委会不合理工作负担,明确社区组织的权力和义务 逐渐理顺政府组织与居委会的关系,切实减轻居委会的不合理负担,是强化居委会为民服务功能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各级政府组织要根据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明确居委会的工作职能,让居委会有权拒绝不合理的摊派性任务。

(二)社区成员要树立社区参与的新理念

社区建设的主旨是建设社区,其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区,也即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增强社区活力、培育社区归属感等活动,使居民与社区之间建立起协调发展、和谐有序的平衡关系。要达到这一目的,就离不开社区成员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参与。社区参与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序空间,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中,社区参与泛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社区公共活动,影响社区权力运作,分享社区建设成果的行为和过程。没有社区成员的广泛参与,在丰富的物资资源也不可能得到利用,更谈不上社区与人的和谐发展。所以社区成员树立参与的新理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增强对居委会工作多方面的投入和帮助

1、多渠道解决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经费问题是保证居委会独立性和群众性的前提。一方面,应该把政府资助居委会的措施制度化,即基

层政府每月、每年给当地居委会多少钱的资助,应该固定下来,不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发生改变,并且不与任何条件挂钩。另一方面,居委会的经费来源也应该多样化,政府应该考虑赋予居委会接受社会捐助的资格,并对捐助居委会的个人、企业,给予税收等政策的优惠;国家和地方也可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资助居委会开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同时,应该培育居委会的“造血”功能,兴办一些经营项目,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当然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将其收入主要用于发展社区福利性、公益性事业。这样一来,居委会的经费不但有了可靠保证,经费的来源结构将得到优化。

2、进一步加强社区用房和服务设施建设。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结合社区居民和实际居住人口的数量合理确定社区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房的使用面积。

社区管理学课程 篇6

1.1 开展社区教育需求的调查

2011 年下半年,葛塘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设计编印了《六合区葛塘街道社区教育问卷调查表》,在全街道11 个村居广泛开展社区教育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在了解被调查居民基本信息的基础上,设计了居民对社区教育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本人的兴趣爱好、继续参与学习的愿望与程度等选择项,重点设计了居民愿意参与哪方面的学习与具体的学习项目,根据涉农街道特点,把学习需求分成了“生产技能培训”“教育培训”“健康保健培训”和“休闲娱乐培训”4 个大项,每个大项设计具体子项,共计36 个子项,分别标上序号,便于被调查居民选、填,最后是征求意见和建议。

社区教育中心共发放调查问卷2000 份,收回有效问卷1464 份,有效回收率73.2%,其中参与调查的社区居民选择“有很强烈参加继续学习愿望”的616人次,占被调查总数的30.8%,占回收问卷的42.1%。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了葛塘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关于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问卷调查既是了解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学习需求与意见建议,也是对社区教育活动与内容进行宣传,为社区教育的开展与研究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和研究方向。

1.2 挖掘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中心与街道各部门教育资源整合,构筑社区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社区教育中心加强了基地建设。一是不断加大对社区教育中心与欣乐园艺有限公司共建的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的投入,为基地添置生产培训设备,提供基地生产发展基金,提升基地的生产力和专业培训能力;二是社区教育中心与街道绿化工和电焊工2 个实训基地签订了共建基地与联合培训协议,逐步加大对实训基地设备和资金的投入;三是社区教育中心加强自身技能培训室的使用与管理。

社区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大厂地区现代工业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挖掘本地区驻区大企业多的优势资源,开发课程,如2008 年和2010 年,社区教育中心分别组织有就业需求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开设了扬子石化公司所急需的包装工、输送机操作工、保洁员等专业的培训课程,服务驻区企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就业。

2 开发社区教育校本课程

2.1 制定社区教育中心课程体系

中心根据多年来开展社区教育的实际,结合街情,归纳、编制了葛塘街道社区教育中心课程体系。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包含2 部分,一是培训类课程,二是社区教育活动。按照培训对象的不同,把培训类课程分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在岗职工岗位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青少年校外教育和新市民教育等6 类。课程体系是开放式的,根据居民需求、培训实际及形势发展,及时扩充、不断更新。2014 年,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实际,在实用技术培训、青少年校外教育、再就业培训等诸多培训中,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课程。

2.2 编撰校本课程

根据社区教育中心的实际情况、自身条件、培训的频度、课程的代表性、社区教育新形势要求等因素,确定了3 门课程为社区教育中心精心打造的精品课程,并把确定的精品课程编写成校本教材,它们是《初级绿化工知识概要》《初级刮痧》《老年人学电脑基础教程》。在编写校本教材时,遵循了3 个原则:科学性、实用性和通俗性。编成的教材注重结合受训居民的特点和需求,努力做到语言活泼,图文并茂,易于接受。

3 按照计划实施各类培训

3.1 积极开展各类社区教育培训

2 年来,中心围绕制定的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计划,依托区域教育资源,有重点地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主要围绕劳动力转移培训、再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青少年校外教育、岗位培训、新市民教育、广场文艺宣传活动等方面,中心先后开设了无公害蔬菜栽培、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稻机插秧、田间管理、桔梗还田,畜禽养殖及重大疫病免疫,营养配餐,创办你的企业(SYB),初级育婴师,初、中级刮痧,了解青奥、拥抱青奥、青奥伴我健康成长,中老年书画,居家安全等多样化培训课程,重点开展了初级绿化工、老同志计算机、初级刮痧等培训。

2 年中,中心开办初级绿化工培训班5 期,参培学员232 人,学员通过培训、考核,领取等级证书后,有的在经营花卉苗木的销售;有的从事园林绿化工作;有的承租大棚,种花养花,每年能有几万元的收入。社区教育中心积极向街道内苗木生产企业、绿化种植大户等推荐学员就业,参培的232 名学员中的205 人成功转移就业。2 年来,社区教育中心开办老同志计算机培训2 期,参加培训的老同志42 人,开办初级刮痧班开办了5 期,参培训员200 人。

3.2 加强座谈与访谈工作,提高培训实效

为使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开展更具针对性,中心注重社区教育培训的信息反馈。社区教育中心定期不定期地召开社区居民和培训学员座谈会,还针对学员和授课教师进行专项访谈。通过座谈访谈,中心了解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学员对中心培训的建议意见,从而及时对培训工作做出适当的调整。如通过调查与访谈,针对社区居民的需要,2014 年度社区教育中心又开设了中式面点培训班和中医保健按摩等培训班。街道和中山科技园内的一些企业食堂、个体经营户也主动与我们联系,招聘面点制作师。培训反响良好,社区教育中心按需培训,满足了社区居民健康养身、居家生活和就业创业的需要,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 培训工作取得的效果

(1)通过对社区教育课程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归纳,社区教育中心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开放式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2)社区教育中心开展各类培训,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自2012 年开展社区教育项目实验工作以来,中心更注重居民学习需求的了解。通过座谈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中心了解社区居民的学习期盼及合理化建议,并列出培训课程菜单,居民按需报名参加学习,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潜在教育需求。

(3)完成编撰校本教材10 本。

(4)撰写了多篇社区教育论文。实践过程中,社区教育中心发动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总结,撰写社区教育论文。教师共撰写与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相关论文8 篇,其中《关于社区居民学习需求的调查报告》《构建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等5 篇论文在《南京终身教育》杂志发表。论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在省社区教育骨干培训班上交流,论文《桑榆未晚学无涯余热生辉迎曙光》被选进由市教育局等四部门联合召开的2014 年“南京市发展社区老年教育研讨会”大会交流汇编材料,论文 《尽职尽责为青少年做实事———谈葛塘街道校外辅导站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南京市校外教育辅导站电子阅览室建设经验交流会上做发言材料。

参考文献

[1]王华国.整合社区课程资源有效服务课程目标[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4-25.

[2]彭明亚,张倩萍.社区培训学院管理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5):190.

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 篇7

一、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的现状

(一)教师普遍缺乏利用社区资源的意识

传统的教学、课程资源观使教师习惯于将眼光集中于幼儿园现有的资源上,大多数教师更愿意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来搜集课程资源。虽然也有偶尔的“邀请消防叔叔来讲课”等引进来的课程内容,但这些大多是依据幼儿园某些重要规章(如安全教育)因势而开展,并不是教师们充分意识到去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区中的各类资源。

(二)很多教师不愿意去利用社区资源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是其工作的地方,这里才是她最熟悉的社区资源,幼儿园之外对于她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社区各类资源难以控制,这就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不便。

更令教师担心的是进入社区后的安全问题。教师宁愿选择在幼儿园中开展各类活动,也不愿去利用社区资源。

(三)有意向却不懂如何去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

也有一些教师很想也很愿意去利用社区资源,但很多教师不懂如何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容易出现以下几种不足:

1.社区资源丰富,但抓不住重点。

社区中的资源很丰富,如人力资源中有各种各样的职业:医生、警察、路边的艺人等;环境资源更加丰富:广场、健身房、超市等都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地方。面对如此多的资源,教师容易“晕头转向”,导致最后只是尝尝鲜、散散心的结局,并没有使社区资源得到应有的利用。

2.幼儿没有真正成为“参与的小主人”。

在一些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的活动中,如“逛超市”、看艺人做糖兔子或者请消防叔叔来灭火等诸多活动都是幼儿们在看、在观察,却没有实际参与其中。蒙台梭利曾说过:“我看到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可见,最重要的参与被很多教师忽视了。

3.缺失后续的反思、再利用的过程。

教师在利用社区资源时时间较短,幼儿很大程度上是顺从教师的安排与决定,却没有依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当幼儿对某些事情有浓厚兴趣时,随着活动的结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也戛然而止,很多可以反复利用、利用后再改进、持续开展的社区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有效作用。

二、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的策略

(一)挖掘社区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

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社区是与幼儿生活发生紧密关系的环境,它所包含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都是幼儿课程中最生动的内容。

(二)利用社区人力资源丰富课程实施

1.赢得家长支持,提升家园合作。

幼儿园应当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参与,要鼓励家长不断地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增强他们对幼儿园、教师工作的信任和支持,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幼儿园献计献策。教师可以邀请家长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和活动来发现幼儿的兴趣,当教师认为这些兴趣点为大多数幼儿所拥有并且值得幼儿团体来探究体验时,就可以将这些“小点”发展成为“大点”,带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实幼儿园课程设置;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开展亲子课程,将家长带入到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成为幼儿的伙伴。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家长进一步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也有利于增强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家园合作的开展。

2.依靠社区中的职业人员设置适合幼儿的专业知识课程。

社区中人力资源异常丰富,有警察、医生、消防员、环卫工等等,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将给幼儿园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古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幼儿教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特别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幼儿园可以邀请社区中专业人员来幼儿园中给小朋友开展知识讲座或者上一堂课,如邀请医护人员开展“我讲卫生不生病”的讲座,让幼儿去使用医生的听筒、穿白大褂;请消防员叔叔带上灭火器带幼儿实地演习防火灭火小知识,引导幼儿观看消防叔叔的制服、消防车的装置和使用。这样的课程开展既保证了课程的科学性,丰富了课程实施过程,又让幼儿亲自参与到了活动之中,给幼儿提供大量机会去接触不同职业的人,社会知识和经验得到丰富,社交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

(三)丰富课程评价主体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改进的前提是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真实的观察,需要通过多渠道、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来获取评价对象的全面信息。

1.家长评价,亲切自然。

幼儿园评价已经改变了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单一现象,幼儿自评、园长评价、家长评价、专家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的评价成为提倡的方式。幼儿园在实施课程或者开发新的课程后,可以邀请家长来体验、评价。

幼儿园鼓励家长参与与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家长眼中理想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从而为幼儿园课程进一步改进提供建议;通过家长评价家园互通,可以更好促进双方的交流。

2.社区人员参与课程评价。

邀请社区人员参与到幼儿园课程的评价中,增加评价主体的多样性。通过社区人员不同的知识构成和视野来看待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幼儿的发展,幼儿教师就可以跳出幼儿园这个小圈子,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发现问题,可能从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建议,使幼儿园教育进一步集思广益,有利于促进幼儿园的发展与社会地位和口碑的提高。

社区资源包含丰富,充分有效地利用好社区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完善,进而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和晓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支持幼儿园教育[J].时代教育,2009,(9).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3]李远秀,杨秀蓉.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06,(21).

[4]宋艳红.浅论教师与家长关系的中介性[J].学前教育研究,2007,(2).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位置教案下一篇:洗煤厂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