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精选8篇)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篇1

(二)引论

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

先秦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

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 词

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戏曲

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三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 1 识记繁体字 2 断句与标点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

四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 熟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2 掌握线索

第一讲 唐诗概论

一 唐代诗歌的繁荣 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 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 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 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

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

三 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

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 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 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

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

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 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 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

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 后期(咸通——唐亡)四 《全唐诗》

第二讲 初唐诗歌

一 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二 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三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讲 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 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 1 隐逸的文化根源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

由隐而仕

由仕而隐

边仕边隐

二 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

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 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 盛唐边塞诗

一 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 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 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 二 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还有对当时边塞用兵而将非其人的揭露和不满,在反映现实的深度上超过同时的许多诗人。追求不朽功名的高亢基调,与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使全诗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此诗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成功。诗中句式骈散相间,用韵平仄交替,动荡开阖,纵横豪宕,显示出浑厚的骨力和矫健的笔力,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二 岑参《白雪歌》:边塞的奇丽景象与边塞风光的浪漫颂歌

岑参一生中曾两次出塞,在西北边地长达六年,并在安西、北庭、关西节度幕中任过职,有丰富的边塞生活的阅历。充满异域情调的风土人情,尤其是西北边地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了这位生性“好奇”的诗人,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因此他的边塞诗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想象奇特鲜明,语言雄奇瑰丽,艺术上善用比喻、夸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三 王昌龄《出塞》与《从军行》

边塞诗《从军行》一组七首,非一时一地之作,或抒征人久戍思家之念,或写将士克敌卫国的豪情,或写战争胜利的喜悦,均意态雄健,音节高亮,言近旨远,语浅情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以亘古不变的明月关山见证了边患不息、征戍无已,无数士兵不得生还的悲惨历史,表达了巩固边防、实现和平的愿望。笔力雄浑,深沉含蓄,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的七绝善于捕捉最有包孕的片刻,表现人物刹那间对外界事物的感触。并精心处理绝句中的每一句。如起句骤响易彻,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次句顺承;第三句另辟新境,翻出新意;结句含蓄蕴藉,不令语尽思穷。

第五讲 李白

一 李白的传奇人生

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蜀中时期

安陆漫游

长安时期

鲁梁漫游

安史之乱

二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既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代表作有《行路难》、《将进酒》等。如《行路难》通过一系列丰富多采、瞬息万变的形象,生动揭示了世路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波折的悲愤苦闷,以及追求人生理想的执着和自信。《将进酒》借饮酒狂歌抒发了作者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也表现了愤世嫉俗的傲岸和乐观自信、豪放不羁的精神. 2 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生疾苦。如《古风》(其十九)描写了被安史叛军占领的洛阳豺狼当道、生灵涂炭的悲惨现实,表达了作者无比沉痛的忧国忧民之情;《丁都护歌》反映了民工从云阳拖船运送盘石至上游的惨重劳役,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赞美自然山川。代表作有《蜀道难》、《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等。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山水诗中表现最突出。他笔下的山水往往呈现出两种境界,一是壮美,借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表现他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热切心情和壮伟不凡的襟怀;二是优美,以安谧纯静而又充满生机的自然境界,抚慰他在现实中屡遭碰壁的悲愤和不平的心灵。三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1豪放飘逸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伟阔大的意象。(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2 瑰丽神奇的境界

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3清新俊逸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流畅,饶有民歌风味。四 李白是盛唐气象最为杰出的代表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当唐诗上升到它的高潮,一切就都表现为开朗的、解放的,唐人的生活实是以少年人的心情作为它的骨干。

少年没有苦闷吗?春天没有悲伤吗?然而那到底是少年的,春天的。

——林庚 凝炼的风骨和昂扬奋发向上的激情 2 兴象玲珑的诗境 不假雕饰,自然天成的诗歌之美

第六讲 杜甫

一 杜甫的生平

读书游历

长安十年

陷贼及为官

漂泊西南

二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诗史

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当权势力的罪恶,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

2真实反映了人民深受战乱和剥削压榨的痛苦。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甚至连

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在《又呈吴郎》中,通过“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说明百姓“征求贫到骨”的悲惨处境。而所有这类诗,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

3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重忧虑。三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沉郁顿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细节,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如《石壕吏》通过老妇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

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

在诗体运用上,杜甫众体兼长,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七律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并使题材大为开扩,如《秋兴八首》便表现了深沉博大的历史和现实内容。

四 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集大成

杜甫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清·叶燮《原诗》:“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奡,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

第七讲 韩愈与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在唐诗经过长期发展并已取得极大成就以后,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虽有时因翻新出奇而不免流于晦涩险怪,却避免了中唐诗风滑向柔弱浮荡一途。除韩、孟外,这一派诗人还有贾岛、李贺、卢仝、刘叉等。一 韩愈

韩愈今存300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诗风豪放雄奇。他的诗大都气魄宏大,气势磅礴,改变了大历以来诗坛上纤巧卑弱的现象。其次,是他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表现了一种过去从未曾有过的风格。

韩愈的另一创造是“以文为诗”,就是把过去不曾入诗或不宜入诗的材料和手法引进诗歌。如将散文的某些表现手段、结构方法、语言形式用于诗歌;用散文的体制来扩展诗的篇幅;以汉赋那种铺陈排比来结构诗歌;语言打破匀称、均衡、和谐、圆润,使律化的诗歌复古,通篇单行等。这对后世诗歌尤其是宋诗的散文化、议论化有极大影响。二 孟郊

孟郊作诗以苦吟著称,多为五言古体。艺术上注重造语炼字,追求构思的奇特超常。

孟郊出身贫寒,遭遇不幸,仕途潦倒,故其诗多写自身的穷愁孤苦。如组诗《秋怀十五首》等。三 贾岛

贾岛与孟郊同以苦吟著名,苏轼说“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便是指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这与他出身平民,屡试不第,性格压抑、内向有关。多五言诗,现存370余首中五言就有300首。

贾岛诗多表现贫穷愁苦之态、孤寂索寞之情,题材狭窄。作诗多以铸字炼句为胜,缺乏完整的构思,故有佳句而少有佳篇。《暮过山村》一首中“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两句,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见于言外。

贾岛晚年名气越来越大,他内心的压抑不平,行为乖张,都得到晚唐一些诗人的共鸣,而作诗之苦,更为他们所效法。其影响一直及于宋末。四 李贺

李贺是没落皇室的后裔,自称“唐诸王孙”、“宗孙”。这样的出身加上诗名早著,李贺自视甚高,充满理想。然而家族早已败落,家境颇为贫寒,再加上由于父名“晋肃”,与“进士”谐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他的理想抱负很快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并且比常人更多地体验到人生的苦涩,精神始终处于极度抑郁苦闷之中。忧郁与激愤的情绪,渗透了李贺的大部分诗歌。

李贺今存诗200余首,皆呕心而作。从个人命运出发,感受、体验和对抗自然与社会对人的压抑,思考人的命运、生死等人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李贺诗最重要的内容,诗里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生命意识。有时甚至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在虚无飘渺的神鬼世界,用各种形式来抒发、表现他的追求和苦闷,如《梦天》、《秋来》等。这些诗作每每融入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

李贺诗歌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他的诗题材奇异,取材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驰骋想象,构造出奇诡迷离的艺术境界,人称“长吉体”。

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他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超越现实迥异常境的想象夸张、大量虚幻意象的营造,奇异峭拔的遣词造句,以及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上。如喜用泣、鬼、寒、死等色彩冷艳凄迷的辞藻。想象云彩是天河中的流水,因而也能发出流水声:“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天上谣》)日像玻璃般明亮,因此也能像玻璃似的敲响:“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崛起的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走了一条与之相反的重写实、尚通俗的创作道路。他们发扬杜甫的写实精神,倡导新乐府诗,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艺术表现上则以新乐府的形式、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产生了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八讲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

一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分期与分类

白居易出身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十六岁到长安以《赋得古原草送别》谒顾况,显现了出众的才华。二十九岁中进士,此后连续两次登科。元和二年(807),任左拾遗,将诗歌作为进谏的手段,因出语太直,触忤权贵,元和十年(815)遭谗被贬为江州司马。一生以此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天下”,后期转向“独善其身”。

白居易被贬江州之初,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和杂律诗。前期多讽谕诗,后期多其他三类;前期比较注意作品的题材和内容,后期则更多着眼于艺术。二 白居易的讽谕诗

讽谕诗以《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为代表,广泛揭露了当时各种弊政和民间疾苦。如《秦中吟》中的《买花》借描写京城贵游争相购买牡丹的豪奢,揭示了富人的奢侈正是建筑在剥削下层百姓的基础上这一意义深刻的主题;《轻肥》以宦官的跋扈骄奢与“是岁衢州旱,江南人食人”的惨景形成鲜明对照,充分揭示出社会现实的不合理。三 白居易的感伤诗

感伤诗以《长恨歌》和《琵琶行》最为杰出,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长恨歌》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展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由于作者既想揭露李、杨的荒淫给国家民族带来的危害,在具体叙述中又用自己的感情和想象丰富了这一故事,赋予这一爱情悲剧更普遍的意义,因而使此诗主题呈现出复杂的状况。

《琵琶行》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过琵琶女的不幸身世与自己遭受权贵排斥打击的遭遇,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罪恶,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四 新乐府运动

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好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以前人们曾把这一诗歌创作思潮称为“新乐府运动”。五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代表作是《与元九书》,主要内容有:

1、认为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密切反映现实生活,尤其要反映民生疾苦,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惟歌生民病”等口号;

2、在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要求形式服务于内容。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也合乎道理。但他们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的特点;又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真实等同起来。其局限显而易见。

第九讲 晚唐诗歌

从文宗大和年间到唐末,是文学史上的晚唐时期,约七十年左右。国势江河日下,诗运亦如国运,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杜牧、李商隐以具有鲜明时代色彩、个性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诗歌,为唐代的灿烂诗国涂抹了最后一道绚丽的霞彩。一 杜牧 生平与思想:剑气箫心杜牧之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杜牧生于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晚唐,自幼便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又由于晚唐国势日下,杜牧失意消极,甚至放浪声色。2 咏史诗

咏史诗纵论史事,议论朝政得失,很有特色,艺术上也有创新。一部分采用传统手法,借古喻今;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具有史论色彩。分别以《过华清宫》和《赤壁》为代表。《过华清宫》(其一)通过杨贵妃嗜鲜荔枝玄宗命飞骑千里传送的历史事实,深刻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作者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赤壁》写作者凭吊古迹所抒发的历史兴亡的感慨。作者将东吴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不是出于军事上的无知,而是借史事一吐胸中怀才不遇的块垒。此诗用笔锋利,英气逼人,充分体现出杜牧诗“雄姿英发”的特色。这一以诗论史的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二 李商隐 1生平

李商隐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因不幸卷入牛李党争,长期遭受排挤打击,一生多沉沦幕府,困顿失意。2诗歌题材

李商隐现存600多首诗,按题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政治诗。直接反映现实政治和重大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他对晚唐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强烈的正义感。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高度概括了唐王朝从贞观之治到甘露之变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当时存在的严重社会危机,分析了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

二、咏史诗。多是借歌咏历史来讽谕现实。

三、咏怀诗与咏物诗。这类诗意境清新,情思缠绵,往往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情调,反映了晚唐特定的时代风貌。

四、爱情诗及无题诗。其爱情诗真挚动人。无题诗或以“无题”二字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多用七律,想象丰富,形象生动,工于比兴,善用象征和暗示手法,形成绮丽精工、深情绵邈的独特风格。3 艺术特点

李商隐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前人曾概括为“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具体表现为:大量运用比兴寄托;笔下的事物都赋予了作者的性格;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他以意境的深细婉曲和词采的典丽精工创造了诗歌朦胧美的境界,对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十讲 唐代散文

一 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散文——韵文(无韵者散也)

散文——骈文(不对者散也)二 先唐文概说

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生了诸子散文。《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

汉代史传文学与政论文:本期散文进一步发展,《史记》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文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文体,《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则不同凡响。

三 古文运动之前的散文 四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等提倡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一种上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与唐代流行的骈文相对立的新型散文。“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提出的。

韩愈散文的特点:继承性、独创性、鲜明个性

第十一讲 唐传奇

一 唐传奇的题材

神怪题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沈既济《枕中记》(黄粱一梦)

历史题材:陈鸿《长恨歌传》

爱情题材:元稹《莺莺传》 二 唐传奇的特点

多用传记的形式写唐代社会新奇的人生事件 2 开始有意地进行艺术虚构

具备了较完整的情节结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 4 采用文言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已真正成熟。

第十二讲 唐五代词

一 词的名称与起源

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词的兴起与音乐有极密切的关系。唐代燕乐以西域音乐为主,曲目繁多,曲调新鲜悦耳,旋律灵活多变,适宜抒发不同的思想情感,需要长短错落、优美婉转的歌辞与之相配,因而促进了因声度辞的词的兴盛。

词的体制与诗不同。词有词调,词调名为词牌。早期的词,内容与词牌名相一致,如《渔歌子》吟咏渔家生活,《忆江南》回忆江南的生活和风物。在词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两者逐渐脱钩,词牌名只成了一种词谱体制标志。每一种词牌都有一定的格律:字数一定;讲究平仄,还要分清四声;句式参差不齐,少则一字句,多则十余字句;押韵位置固定。

二 敦煌曲子词

词像文学史上大多数文学体裁一样,起源于民间。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故称敦煌曲子词。敦煌曲子词题材广泛,作者众多。形式

上,保存了民间文学特有的明快质朴的风格,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语言爽直俚白,比喻丰富生动,但有时稍嫌粗糙。敦煌曲子词中成就最高的是爱情词。如《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连用六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来立誓,匪夷所思,动人肺腑,与汉代乐府《上邪》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 早期文人词

文人真正认真地倚声填词,是从中唐开始的。有作品传世的作家有张志和、戴叔伦、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有《渔父》五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首,词中将江南的景色,渔父的生活,写得极其生动传神,表现了隐士淡泊闲适的人生情趣。一时和者甚众,并远播海外。

渔父词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 花间词

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花间词的特点是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

温庭筠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晚唐善作“侧艳之词”的词人。今存词70余首,多写闺情。辞藻华丽。风格浓艳,声律谐和,词意含蓄。但题材比较狭窄,情致单调,色彩过浓。是近体诗向文人词的过渡,奠定了“婉约词”的基调。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是温词浓艳香软风格的代表作。通过对一位贵族女子晨起梳妆过程的描述,含蓄蕴藉地表现了闺中女子盛年独处的空虚、慵懒和孤寂。辞采华丽,意象绵密,刻画工细。温词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暗示、烘托等手法,创造绵密秾丽的意象、华美的构图和悠远的情韵,并富有音乐美。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韦词与温词分别代表了《花间集》两种不同的风格。韦庄词一是在题材上不像温词多代女子立言,而是比较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发,如《菩萨蛮》五首,抒发了作者的漂泊之感,离乱之痛和思亲怀旧之情。二是风格清丽疏淡,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如《思帝乡》不事雕饰,用直白的口语表达了女子渴求爱情,纵被抛弃也无怨无悔的真挚情怀,风格直率显豁。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五 南唐词

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时代稍晚于西蜀词,虽也表现出情致缠绵的特点,却与花间词有所不同,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不仅抒发了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而且往往借对春恨秋思、男女情事的咏叹,寄托国事飘摇的深沉痛苦。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

后主李煜多才多艺,诗文俱工,书画兼擅,词的成就尤高。其词以南唐灭亡被遣入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后期由于经历了从一国之君到阶下囚的巨大变化,遂于今昔盛衰的对比、伤春悲秋的吟咏中倾诉了思念故国、悲悼亡国的深哀巨恸,凄怆动人。《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李煜的艺术素养极高,他的词不仅具有真挚强烈的情感,而且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还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如写哀愁的深广、无尽无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写离愁的纷乱难以排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乌夜啼》)李煜词的语言朴素生动,却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李煜词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高度评价了李煜在词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十三讲 北宋前期的词

宋词在整个宋代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它是足以与唐诗媲美,并且代表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一代之文学”。

词这种文学形式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已蔚为大观。宋词的繁荣不是偶然的,它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待遇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宋初主要延续了南唐词风,正如《艺概》所说:“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

一、晏殊

晏殊生活优裕,人生道路没有太大的起伏。叶梦得《避暑录话》说他“性喜宾客,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这就明确地道出了晏殊的词是为了遣兴娱宾,筵宴助兴而作。

从内容来说,晏殊的词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表现男欢女爱、离愁别恨。这类词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如他的代表作《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即是如此。词以小令的形式,代言体的方式,用白描的手法写离愁别恨,既不用典故,也不用工笔,借景抒情,含蓄蕴藉。

另一类也表现了他自己的一些真实的人生感受,其中的一个突出的主题是感叹时光易逝。如他的名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样的名句,真实地表现了他内心情感的波动。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鹊踏枝)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二、欧阳修

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在诗、文、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

首先,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例如,他的《采桑子》十首,专写自然景色;《临江仙》中,则有“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的人生感慨。这些都是当时的词作中较少见到的。

其次,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例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借景抒情和细节描写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一位女子的苦闷,其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极尽曲折之妙:无人倾诉愁情,于是有问花之举;但花也不理睬,不理倒还罢了,还掉头而去,更添了无数烦恼。又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写一位新婚女子的生活情态,生动形象,惟妙惟肖。欧词艺术上的这种特点,显然与他深厚的艺术功力有关。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三、张先

张先的词从内容来说,并无特别之处,还是以伤春伤别为主,写的多是“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如代表作《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今天看来,张先的词有几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七载,有人称张先为张三中,“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风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余平生所得意也。”张先之所以对三个“影”字得意,原因在于炼字之精。第二是长调的运用。如前所述,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例如《卜算子慢》(溪山别意)长达九十字,这在北宋初中期是较少见到的。第三是词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四、晏几道

从生活的时代来说,晏几道应属于北宋后期,但他的词却与北宋前期词比较接近,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不过,晏几道的词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例如他的名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前一首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借对一位歌女的思念,表现了对人生变幻的独特感受,读来极为动人。其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二句于借用前人的成句,借景抒情中兼有对比,更是广为传诵的名句。后者也是表现对一位歌女的怀念,下阙“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虽化用杜甫诗句,但更为细腻曲折:别时盼望相见,但只能在梦中实现;真正相见之后却怀疑在梦中,又不相信相见的真实性。一真一幻,曲尽人情。

晏几道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当词风纷纷转向之时,他独远绍南唐,近承家风,保留着南唐五代词人的特点,多以小令来表现离愁别恨,成为南唐词的最后传人。

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第十四讲 柳永

一、柳永的生平

二、柳词的题材

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力于写词的词人,现存的近200首词收在他的词集《乐章集》中。从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这一类作品在主题上与北宋以至晚唐五代词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但艺术上却有突破。代表作是《雨霖铃》,全词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离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晚唐五代词相比,表现得更为细腻曲折。

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柳永一生浪迹天涯,对羁旅行役有真实感受,所以,这类作品往往写得真切动人。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全词表现曲折,意境阔大,一向对柳永颇有微词的苏轼也不禁感叹“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这也说明了柳永这类词的成就。

第三类则是描写城市风光。这类作品在以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流的北宋词坛上,别具一格。《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三、柳词的成就

柳永在北宋前期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柳词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

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 二是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

三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民众,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是创制使用了众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第十五讲 苏轼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苏轼禀赋异常,天资绝人,在诗歌、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是我国文化史上罕见的全才。

苏轼受过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又受到佛道思想的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使他积极入世,关注政治和人民的生活。佛道思想一方面使他经常产生人生无常、梦幻虚无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能比较冷静理智地应对人生挫折。苏轼的思想表现与他的人生际遇紧密相关。年轻和仕途比较顺利时,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遭受挫折时,佛道思想便占了上风。

二、苏词的主体风格及其风格的多样性

以清雄旷达为主,也有不少缠绵哀婉之作。

三、苏词的特点:以诗为词

扩大词境: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哲理等,无不可以入词。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表现的是打猎及报国之情,《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描写的是农村的和平劳动生活。这样的内容,在以前的词中是不可能见到的。从而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境界,使词从以娱乐为主,转变为以抒发个人的人生感受为主,从而具有了与诗同样的功能与作用。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在题材上表现的是遇雨这样的生活小事,但是其中既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而在内容和境界上就远远超出了前人的作品。

提高词品:词源于民间,继而流入青楼,长期以来起着在酒宴歌席上佐欢助兴之用,故而被视为“艳科”。人们认为词与正统的载道言志的诗文比起来,显得品位低下,是小道小技,正人君子不应染指于此。但词到了苏轼的手中,已经

与诗的言志抒怀并无二致了,这样词就登上了大雅之堂,取得了与诗同等的地位。古人评价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转变词风: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极其缠绵,其婉约不下于传统的婉约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极尽豪放之至。风格的多样,使词多姿多彩,而不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

解放词律: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苏轼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李清照说他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由于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音乐的束缚,这使得苏轼的词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因而更能表现出他的艺术个性。

第十六讲 秦观及贺铸

一、秦观

秦观虽为苏门弟子,但他的词更多的接受了柳永等婉约派的影响,因此,多描写离愁别恨、男女爱情,风格偏于柔婉。秦观与其他婉约词人的不同之处在于:

首先,秦观的词并不是单纯地表现男女爱情,而是“将身世之感并打入艳情”,即借爱情描写抒发身世之感。例如他的代表作《满庭芳》(山抹微云),通过对一位歌妓的怀念,表现了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将爱情与身世结合在一起。

其次,他后期的词多直接表现政治上遭受挫折时的痛苦绝望心情,这在其他婉约词人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例如《踏莎行》(雾失楼台),一方面对景物的描写极为悲凉,一方面又直接抒发了远贬郴州时孤寂无聊的苦闷,其中流露出来的绝望心情,千载之下依然动人心弦。

第三,艺术上,秦观的词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善于描写迷离朦胧的意境。如《踏莎行》开篇就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晚景。二是善于通过比喻、写景等手法,将无形之情写得既形象又富有美感。例如“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这些描写长期以来都为人所称道。

秦观一向被列为婉约派的大家,但他的词娱乐的成分减少了,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可以说,秦观的词突出了词中自我抒情的地位。

二、贺铸

贺铸的词兼有豪放与婉约等多种风格。词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属于婉约之作,而且风情不减柳永、秦观等人。例如其代表作《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这首词表现因一位女子路过而引起的感情波澜,后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将“闲愁”写得具体而又形象。

他的豪放接近苏轼,但更趋于狂放,更有侠气、狂气,开了南宋豪放词中狂放的先声。例如著名的《六州歌头》(少年侠气),通过对少年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闷。全词写得悲壮苍凉,豪放之中不乏沉郁。其中对狂放行为的描写以及将个人命运与报国之心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是以前的词作中很少见到的。这样的作品,对稍后的张孝祥、辛弃疾、刘过等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此外,贺铸还写了一些其他风格的作品,表现了他可贵的艺术尝试。与贺铸同时的著名诗人张耒在《东山词序》中说:“方回乐府妙绝一世,盛丽如游金、张之堂,妖冶如揽嫱、施之祛,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既指出了贺铸词风格的多样性,也可见贺铸词在当时的评价之高。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半死桐

(思越人,亦名鹧鸪天)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芳心苦

(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横塘路(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十七讲 周邦彦

周邦彦的词向来评价极高,有人称之为北宋词的集大成者,认为“邦彦词上承温(庭筠)、韦(庄),下开姜(夔)、吴(文英),为南北宋之宗匠。词法之精,无逾邦彦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客观地说,周邦彦的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少创新之处,仍然承袭婉约词的传统,以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为主。周邦彦的成就在于融合各家之长,力避各家之短,将词写得更为精工。其主要表现在:

在音乐上,周邦彦确定并创制了许多新调。他利用在大晟府任职的机会,对前代和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进行了重新审定,确定了各调中每个字的平仄,使各种词调定型。与此同时,他还制作了一些新调,例如《六丑》、《华胥引》、《花犯》等。这样,周邦彦写出来的词“下字用韵皆有法度”,格律严整。这种对音律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对苏轼以来词的创作脱离音乐倾向的纠正,这对南宋的格律派影响很大。

在语言上,周邦彦非常讲究语言的锤炼、典故的运用以及对前人诗句的融化,因而形成了一种典雅工丽的语言风格。这几个方面,前人都已在词中有所尝试,例如用典在苏轼词中已不少见,晏几道、贺铸的词中也不乏成功化用前人诗句的作品,但周邦彦在这些方面后来居上,做得远比他的前辈出色。例如《西河》(金陵怀古),这首词化用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和古乐府《石城乐》三首古诗,天衣无缝,完整自然。前人说“凡作词当以清真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下字运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诸贤诗句中来,而不用经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冠绝也”(沈义父《乐府指迷》。准确指出了周邦彦词在语言上的特色。

在结构上,周邦彦的词比柳永、苏轼等人的作品更复杂曲折。柳永、苏轼的某些词虽用长调,但结构并不复杂,周邦彦的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频繁,极尽变化之能事。

周美成精於音律,每制新调,教坊竞相传唱。游汴,尝主李师师家,为赋《洛阳春》云:“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李尝欲委身而未能也。一夕,道君幸师师家,美成仓卒不及避,匿复壁间。道君自携新橙一颗云:“江南新进者。”相与谑语。周悉闻之,因成《少年游》云:“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他日师师为道君歌之,询是谁作,以美成对。道君大怒,即令押出国门。越日道君复幸师师家,不过,坐待初更始归。啼眉泪眼,愁态可掬。道君诘之,答以周邦彦得罪去国,略致杯酒郊饯,不知官家到来。道君问有词否,答云:“有《兰陵王》词。”道君云:“唱一遍看。”师师乃整袂捧觞而歌云:“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道君大悦,即命召还为大晟乐正。(《本事词》卷上)

一落索

双调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阑愁,但问取、亭前柳。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首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毛幷《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

西河

大石金陵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鬓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第十八讲 李清照

一 李清照的生平

李清照(1084—?),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幼有才华,后嫁赵明诚,南渡赵明诚病故后,晚年流离于江南一带,有《漱玉词》。

二 李清照词的题材取向与创作分期

题材取向:以歌咏离情及人生感受为主 前期:欢快的生活情趣及相思离别之苦 后期:自身的寂寞哀伤和对亡夫的追念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永遇乐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1、清新自然又创意出奇的语言风格:易安体

2、借平凡的细节叙写真情

四 李清照的词论

《词论》:“词别是一家”,词作为独立的以抒情为主的音乐文学样式,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与诗不同的特点。

第十九讲 辛弃疾

一 辛弃疾的生平二 辛词的思想内容

1、书写政治抱负的爱国词章

2、描写山水田园风光及闲适之情

3、情词

三 辛词的艺术特点:以文为词

形式解放,内容广泛,风格多样 语言丰富而运用自由

有赋体叙事,直抒其情,又善用比兴,意在言外

第二十讲

姜夔

一 姜夔的生平二 姜词的思想内容

抒发个人飘泊江湖的身世之感 书写相思之情的情词 忧国伤时之作 托事咏物的咏物词

三 姜词的艺术特点

审音创调,自度新曲,音节谐美 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炼

风格清空骚雅(清空:空灵含蓄;骚雅:寓意见志)词往往配有韵味绝佳的小序

第二十一讲 宋诗概说

一 宋诗发展的分期:“之”字型

第一阶段:宋初三体诗(北宋初年沿袭晚唐五代余风)第二阶段:从北宋的欧王苏黄到南宋的中兴四大诗人(宋诗特点的形成和宋诗的成熟)

第三阶段:江湖诗派和宋末爱国诗人(由宋调复归于唐音)二 宋诗的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以文字为诗:王安石: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以才学为诗:黄庭坚: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以议论为诗:王安石: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三 宋诗特点形成的原因

外因: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文人的学者化

(科举、学校、印刷出版)

内因:诗歌向前发展的需要,唐诗的继承与反动 四 宋诗在中国诗史中的地位

启功: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自然天成,气象混沌)

唐诗是嚷出来的(情感充沛,兴象玲珑)

宋诗是想出来的(深思熟虑,富于理趣)

宋以后的诗是仿出来的(规模前人,兼取诸家)

唐诗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中国诗史上唯一能与唐诗比美的诗。五 钱钟书与《宋诗选注》

第二十二讲 苏轼的诗歌

一 苏轼的个性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的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和佛法中追求超越的解脱。

可以说,他既严正又平和,既坚持了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并在其文学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现。

二 苏轼的诗歌与诗中的理趣

在苏轼的诗歌中,最大量也最为人们喜好的是那些通过描绘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以庄禅超时空的观照框架理解俗世人生,带有很强的哲理性,因而把古诗中常见的一些题材提升到很高的层次上,诗的内涵显得深厚,同时也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如: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和子由渑池怀旧》)

再如《题西林壁》,纯是从自然景物得到某种悟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一些诗作,虽不带有哲理的成分,其实还是有着他那种人生哲理的背景。比如: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竹外桃花三两技,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

并非是说苏轼能够全然忘却人生的痛苦,只是苏轼最善于把老庄佛禅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环境结合起来,来排遣、消解他的痛苦而已。像《纵笔三首》之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评语,也正是他自己对诗歌境界的追求。这种系统的艺术观,深厚的艺术修养,加上超人的才华,深刻的思想,使苏轼的诗歌形成显著的特色,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成为宋诗的顶峰。三 苏轼诗歌的特点

1灵妙的风格,表现为种种新颖独特的感受、巧妙妥帖的比喻、出人意外的联想等。

2诗歌结构讲求意脉贯通,流动感强。

3对诗歌的语言理论上推崇自然平淡,但很多诗写得神采飞动,色泽鲜丽。

第二十三讲 黄庭坚

一 黄庭坚的诗歌理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有《山谷集》。

黄庭坚主张以丰富的书本知识作为写诗的基础,他认为杜诗韩文,“无一字无来处”,又说“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并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与

“夺胎换骨”论。这有两方面的涵意:一是指借用前人诗文中的词语、典故,加以陶冶点化,化陈为新,使之在自己的诗中起到精妙的修辞作用;二是指师承前人的构思与意境,使之焕然一新,成为自己的构思与意境。

他虽然重视运用书本材料,却强烈反对袭用前人的陈辞滥调。所以,过去诗歌中习见的语汇、意象,在黄庭坚诗里反而是少见的。他用典,喜欢从一些冷僻的书籍中引用;如果是人们熟悉的,他则尽量用得出人意料。譬如《咏猩猩毛笔》中“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

二 黄庭坚诗歌的句法和结构:拗句与草蛇灰线之妙

黄庭坚对诗的句法和结构有很深的讲究。在句法方面,黄庭坚喜欢多用拗句,这是从杜甫那里学来的,但杜甫还只是偶一为之,黄庭坚则用得很普遍,形成他的特色。

所谓“拗句”,主要在格律诗体中把一句或一联的平仄加以改变,与此同时,也把诗句的语序组织加以改变,使音节和文气不顺畅,这样就有意造成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效果,犹如书法中生硬屈折的线条,给人的奇峭倔强的感觉。如“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自”字应平而仄,“多”字应仄而平;“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百”字应平而仄,“皆”字应仄而平,这一类句式在黄诗中经常出现。还有像“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平仄虽然合规矩,但“一——三——三”的音步节奏也是很奇兀的。而在全诗的结构上,黄庭坚也多有奇变,有时跳跃,有时反折,很少一路连绵衔接而成的。以往宋诗多有平易流畅、意脉连贯的特点,而黄庭坚有意走一条与之相背的道路。三 黄庭坚的诗歌风格

黄庭坚的诗以讲究法度、刻意求深求异的写作方法,造成了他的瘦硬峭拔的风格,给宋诗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下面是他的《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四 江西诗派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于是文坛上有了“江西诗派”这个名称(其实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不是江西人,称“江西诗派”主要是因黄庭坚的关系)。这一诗人群体不仅在诗学观点和写作风格上大体一致,而且多数成员也有交游,并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宋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又提出所谓“一祖三宗”之说,即把杜甫算作这一派的祖师,而把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算作三大宗师。江西诗派是宋代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

第二十四讲 陆游

一 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

靖康南渡(1127)之后,南宋偏安一隅,爱国志士皆力图恢复河山。二 陆游诗歌的渊源:从江西入而不从江西出

少学江西:忆在茶山听说诗(学曾几)

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几,曾几称赞他的诗像吕本中,他自己也很高兴,可见他曾深受江西诗派的影响。少年时代打下了这一烙印,直到他老年也并未完全消除。

中年从军南郑:诗家三昧忽见前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

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疋; 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陆游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古人。他有一句名言:“工夫在诗外。”什么是诗外工夫呢?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这就是说,诗的妙处,来之于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对现实世界的深切感受,而不可能在闭门造车、模拟古人中求得。

三 陆游诗歌的题材与风格

陆游留下的大量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反映爱国思想情感的作品。这类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如下面这两首名作:

关山月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篇2

一、“美、善”学说和古代文学功利观

《论语·八佾》中曾道:“子谓《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汉朝郑玄注:“《韶》, 舜乐也。美舜自以德禅于尧, 又尽善美, 谓太平也。《武》, 周武王乐, 美武王以此定功天下。未尽善, 谓未致太平也。”学者认为, 其中“美”指的是乐曲声音婉转, “善”指代音乐内在完善。但事实上, 从郑玄所注可看出, “美”与“善”都是其音乐语言的特质。而“美”指的是歌者的赞美, “善”指代被赞者之良善。也可以说, “美”是艺术, “善”是生活。[1]如孔子所说, 《韶》尽善又尽美, 是因为“舜自以德禅于尧”, 天下统一, 歌舞升平, 对乐曲的赞美就如同对舜功绩的景仰。但“武”尽美却不尽善, 是因为武王伐纣, 虽属正义之举, 但仍然掀起了腥风血雨, 人民难逃战火之殇。孔子学说的中心是“仁”, 即“爱人”, 看重人的地位和作用, 反对奴隶社会将平民看做受贵族随意支配的私人财产。因此, 孔子的“美、善”说反映了他“仁”和“为政在人”的思想, 同时也带有功利色彩。

孔子的“美、善”说对我国文学史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继孔子之后, 许多儒学大师都推广并发展了“美、善”说, 包括孟子的“以意逆志”, 荀子的“明道”主张等。大汉王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把孔子思想推到了封建王朝统一思想的地位上, 使其替政治教育服务。这一文学功利观, 在魏晋时曾遭到玄学挑战, 到了南北朝和唐朝时期又被唯美主义齐梁风冲击, 然而仍旧保持着主流思想的地位, 引导着我国古文学发展。但“美、善”说有其片面性, 单独强调文学的外在功能而忽视了对其内在规律的探索, 因此对我国古文学发展也有消极影响, 使古代文学前进的步伐相较于西方文学而言要缓慢得多。

二、“文、质”学说和古代文学创作模式

《论语·雍也》中提到:“子曰,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孔子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人的质朴如果大大超过文才, 那就如同缺乏气质和修养的山林野人;而如果文才大大超过质朴, 那就如同华而不实的史官。而谦谦君子, 必定是二者平衡, 集文和质于一身。“质”指代人内部的品格, “文”指代外部仪态。孔子学说认为, 君子要“文质彬彬”,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质朴的内在品格, 还要有斯文的外在仪态, 两者兼备, 就形成了孔子的“文、质”说。[2]虽然孔子认为“文”与“质”要相辅相成, 但二者并非单纯的组合, 而要求人们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两者的关系。质超过文的时候, 要突出“文”的必要性, 文超过质时, 就要强调“质”的作用。“质”要符合仁爱的要求, “文”要体现礼仪的规范, 文质一体, 完美融合, 才构成孔子所说的“文质彬彬”。但孔子这一思想也具有理想化性质, 因为实际生活里, “文”和“质”常常因人而变, 因环境而变, 很难达到现实意义上的均衡。

从实际看来, 孔子“文、质”学说并不是在探讨文学理论, 而是在讲君子修身之事。而最终把“文、质”说应用于文学中的, 其实是两汉时期的儒家学派。汉朝统治者推崇经学, 改造了先秦儒学, 使其成为新儒家思想, 并渗透到社会各大阶层。文学在汉朝也逐步发展, 经学与文学相碰撞, 就导致了儒学开始倾向于文学, “文、质”说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董仲舒曾道:“《诗》道志, 故长于质;《礼》制节, 故长于文……《春秋》正是非, 故长于治。”其中“质”和“文”都是文学性的评论。汉朝学者以“文、质”说进行文学评判时, 通常以“质”指代文学内涵, 以“文”指代文学形式。从此, “文、质”说对传统文学创作开始产生影响。

三、“无邪”“中”学说和古代文学审美取向

子曰:“《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其中“思”为语气助词, 无实义。而“无邪”, 何晏解释为“归于正”, 孔颖达则将其阐述为“诗之为体, 论功颂德, 止僻防邪, 大抵皆归正”。用孔子的话说, “正”就是“过犹不及”。而孔国安道:“言俱不得中也。”那“中”就在“过”与“不及”之间, 也正是孔子所言的“正”和“无邪”。孔子的“中庸”思想认为, “中”即不偏不斜, “庸”则经久不变。《论语·雍也》认为“中庸”乃至高道德标准, 而“无邪”则是“中”延伸的行为规范。[3]“中”这一思想在哲学领域又带有审美色彩, 在《诗三百》中以“无邪”的形式展现出来, 之后就成为了文学审美的指导思想。

战国末期, 荀子在对诗歌和乐曲的评论中就运用了“中”的思想。他提出, “中”是符合礼义的, “礼”即礼法, “义”即仁义。该思想比起孔子以“无邪”诠释“中”, 表达得更加直观具体。后来荀子说:“诗者, 中声之所止”, 也正是说诗歌须用“中声”控制, 不要完全为诗情左右, 超过了应有的度。而“乐之中和”, 强调诗歌乐曲须让听者得到“中”之感悟与“乐”之美好, 从而化为“无邪”。这里是强调诗乐对人的中和教化。

四、“兴、观、群、怨”学说和古代文学接受思想

《论语·阳货》中曾道:“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这句话本着“诗教”的目标, 介绍了传统文学作品的美感用途、教化用途、政治教育用途、抒发感情用途和学习用途, 是我国传统文学评论历史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文学解释之一, 传达了儒家的文学接受思想, 为之后的文学接受理论发展扎下了根基。“兴”就是“引譬连类”的意思, 朱熹也将其称作“感发志意”。“引譬连类”的意思是“诗”能够让读者由此及彼, 联系起许多事物;“感发志意”的意思是“诗”能够感染读者情绪与心智, 举一反三。两者虽表达不同, 但实际意义相同, 总的来说, 就是“诗”能够启发读者。包咸道:“兴, 起也。”孔子道:“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而“观”, 则是“观风俗盛衰”, 即观察民情。[4]“群”乃“群居相切磋”, 意思是互相切磋, 研究诗词含义。“怨”是“怨刺上政”, 即“诗”可以用于了解人民的“怨情”, 知道他们痛恨什么, 想要什么。[5]

孔子“兴、观、群、怨”说强调对受众的引导, 对传统文学接受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一学说的意义并不均衡, “兴、群”侧重于修善自身, 其影响力较小;而“观、怨”强调了解社会, 产生的影响较大。

五、“诗论”和古代“诗教”解《诗》

关于李学勤对《诗论》的探究, 其中共有十二卷, 原简达二十三卷。孔子《诗论》中对《诗》的评论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是综述:“孔子曰, 《诗》亡隐志, 乐亡隐情, 文亡隐言。”第二是分类解说:“《颂》, 平德也, 多言后, 其乐安而迟, 其歌引而渺, 其思深而远, 至矣。”三是揭露具体诗歌的主题, 《诗论》中所有诗都引用自孔子语录。孔子对汉朝儒学诗歌教育起到的最为深远的影响, 是将诗歌真正变成了政治教育的手段。所以, 孔子的《诗论》是汉朝儒学诗歌教学思想的起源, 也是其核心与理论根基。

六、结语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历史上许多学者都着重探究他的政治哲学理论, 而对其文学方面的学说却有所忽视。事实上,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文学理论家, 他的文学思想为我国古典文学论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因此, 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孔子学说。虽然孔子的文学观具有一定功利性, 使文学在一段时期内成了政治的工具, 但总的来看, 其功仍然远超于过。

参考文献

[1]段玮婷.试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J].牡丹, 2015 (14) :12-13.

[2]张树弘.孔子文学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研究[J].芒种, 2013 (11) :103-104.

[3]于新秋.关于孔子文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今日科苑, 2010 (04) :142.

[4]赵玉敏.乐亡隐情:孔子乐论思想的文学意义[J].北方论丛, 2011 (04) :6-10.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篇3

【关键词】古代城市文学;文学研究;文学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城市文学的空间形态架构作为一种维系特定空间视角的独立关照,维系着城市与人、城市内部物质解构中各种因素的不同侧面的主客体关系。从多角度、多侧面表现古代城市文学的生活形态,凸显古代城市潜在文学因素的物质欲望,并对城市个体的文学方式和文化意义赋予更多的深层次内涵。其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一、古代城市文学的内涵性意义

首先,中国古代城市文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其文学史意义不能被忽视。其文学的内涵深度和广度因其独特性而被深入挖掘,但是由于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因素限制,直至今天,我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发展仍然显得稚嫩。古代城市文学构建的客观丰富内涵需要建立在对其认知的、成熟的因素上,才能得以实现其完整性。

文学史研究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复杂、多样的文学性格要求其在对待古代城市的研究中,应当将它作为文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上看待其文学史意义。

古代城市文学研究离不开客观历史存在对于它的影响。分阶段、分时期的对古代城市文学进行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价值理念,其在具体研究工作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史研究着眼于对文学的历史时间意义的关注,缺乏从更为具体、更为客观的空间意义上去参照其文学意义的体现。在这种历史的研究结构下,古代城市文学一直存在着,却没有登上历史的舞台。但因为其客观存在的性质,又决定了古代城市文学终将被抹去历史的尘埃,而重获新生。以其客观构建内涵来填补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中的诸多方面的历史空白。也因为其内涵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它的发展将极大地促进文学史的发展。

在对于城市文学的价值以及发展规律的研究中,主要是从文学空间分布形态位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城市文学发展。这种作家与地理位移上的对应关系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探究方向,有其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与价值。当然,在作家文学创作上对审美体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文学取材方向上的选择性问题等,都是在文学空间角度形态位移方面的价值型表现。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文学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个体的方式存在的,在其发展进程中,城市文学受到乡土文学的影响与渗透。客观地说,从历史空间的因素角度讲,文学史的发展是在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二元空间文学因素下不断发展丰富的。想要脱离乡土文学谈城市文学,或者脱离城市文学整体研究文学史,都是片面的。只有从二元结构的空间因素角度去着手,才能全面的、完整地实现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准确认知。

二、城市文化的文学性外延

城市文学是建立在城市文化上的外在性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在城市文化的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格局之上的一种文化态势。因此说,城市文学表现出的外延性特征的诞生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人的自主意识与创造精神,并且毫不避讳地彰显其城市文化的绝对创造力量、弱化无意识行为,以及在城市追求与张扬世俗精神的过程中高调显示其对文化意义的表现能力。

城市文学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与特质,也就必然是对现实城市文化中属性与特质的反应。中国古代城市是在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政治因素最为明显。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衰亡往往伴随着其背后的政治性因素,城市作为人们追求政治的渴望和幻想的摇篮,最先能够感受到这种振幅的正是生活在城市当中的普通百姓。城市文学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在性表现,在这一方面对于城市的政治文化生活构成城市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化性内涵。城市厚重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基础,对于文学发展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最为优良的物质基础。使之在城市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催化作用。通过研究历代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关系不难得出,单纯的文学形式产生,不会是在离群索居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完成的,而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物质文化相对富足的区域中实现的,这种现象足以证明中国古代文学的城市文学性意义。而城市的发展促使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与艺术欣赏水平得以提升,反过来对促进城市文化多种文学形式的水平提升又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说,中国古代城市市民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起到保障性作用。

三、结语

对于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应当通过发展的唯物史观去分析,将古代城市文学融入现代文学史中,找寻其现代文学价值。随着城市地域性文学研究热潮的到来,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学也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通过以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历史机运,纵横比较,借鉴移植,进而形成独具中国现当代特色的中国城市文学史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重要任务。任何一种文化形态、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要有其历史传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去滋润营养其现代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学史在这方面应当有所发展,将全身的“穴位”打通,突破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历史围栏。从全局的角度审视中国文学历史的整体性特征,为后世中国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创造更多、更有用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美]乔尔·科特金.全球城市史[M].王旭,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蒋述卓,等.城市的想象与呈现[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李云娜,1980年生,女,山东潍坊人,研究生,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三) 篇4

(三)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解释:

1、文学的自觉

2、文笔之分

3、生死主题

4、游仙主题

5、隐逸主题

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

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

年到公元

年,它共经历了

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

;第二期是

;第三期是

。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

、、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

》始,有陆机的《

》、刘勰的《

》、钟嵘的《

》等,再加上肖统的《

》、徐陵的《

》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

1、三曹

2、七子

3、建安风骨

4、正始风力

5、嵇阮

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指、和

;“七子”是指、、、、、和。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另一部分描写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

》(“对酒当歌”)和《步出夏门行》的《

》。曹操的诗学习汉乐府,他采用

写时事。

4、《

》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5、曹植的创作以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

,代表作有《

》。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

》,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

》、《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是

。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

》,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遇的《

》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

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

》。阮籍的代表作是《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内。”

四、简答

1、简述曹操诗歌的主要内容。

2、简述曹操在建安文坛上的地位和作用。

3、曹丕的《燕歌行》在诗歌发展上有什么地位?

4、简述曹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略论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6、简述王粲、刘桢诗歌的艺术成就。

7、试述蔡琰《悲愤诗》的成就。

8、简述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五、论述

1、试论三曹诗歌的风格差异。

2、试论曹操用古题乐府写时事的成就和影响。

3、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4、谈谈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5、试述阮籍《咏怀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

两晋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赴洛道中作》二首、《咏史》(“郁郁涧底松”)、(“弱冠弄柔翰”)

二、解释:

1、太康诗风

2、咏史诗

3、玄言诗

4、兰亭诗

5、潘陆

6、游仙诗

三、填空

1、西晋太康时代最著名的作家有

、,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的以他们为代表的诗风。太康诗风的特征是

。与他们同时,号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的“左”是指。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陆机、潘岳等人的努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追求的进步。陆机的代表作有摹拟《古诗十九首》的《

》十二首和被召入洛阳留恋家乡之情的《

》二首。潘岳的代表作是《

》三首。

3、左思的代表作有《

》八首,其内容主要是

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它开创了咏史诗借

的新路。

4、刘琨的代表作是

,郭璞的代表作是

十四首。兰亭诗的内容,表现出山水

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

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

和。

四、简答

1、什么叫“繁缛”?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简述左思诗歌的艺术特色有影响。

五、论述

试举例说明左思《咏史》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三章

陶渊明

一、默写:《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种豆南山下)、《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二、解释:

1、田园诗

2、魏晋诗风

3、《五柳先生传》

4、《桃花源记》

三、填空

1、陶渊明,又名

,字

,号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为。

2、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

首,赋、文、赞、述等

篇。其诗可分为五类:、、、、。其散文辞赋的名篇是《

》、《

》和《

》。

3、陶渊明的田园诗按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其代表作品有《

》其一(少无适俗韵);有的是写自己躬耕生活的体念,如《

》其三(种田南山下);有的是写自己的穷困和农村生活的凋敝,如《

》(天道幽且远)。

4、陶渊明的咏怀诗和咏史诗,继承了

、的传统,它围绕着诗人

这个中心,表现了自己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品格。其代表作有《

》其二(白日沦西阿)、《

》其十(精卫衔微木)等。

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主要两点:一是

、、、的浑融,二是平淡中见

,朴素中见

。苏轼概括为“

、”。

四、简答

1、简述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谈谈陶“崇尚自然”的含义。

2、试述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说陶渊明的咏史、咏怀诗继承了阮籍与左思的传统。

五、论述

1、试举例说明陶诗的艺术特色。

2、论述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一、默写:《西洲曲》、《木兰诗》、《敕勒歌》

二、解释:

1、“吴歌”

2、“西曲”

3、《西洲曲》

4、《木兰诗》

5、《敕勒歌》

6、“梁鼓角横吹曲”

三、填空

1、南朝乐府民歌约500首,大部分属于《乐府诗集·》,其中

326首,142首,18首。

2、吴歌产生的地点在 下游,而以当时的首都

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

居多。

3、西曲歌产生的地点在(今湖北江陵)、(今江陵县附近)、(今湖北襄樊市)、(今河南省邓县之间),这些城市在 中游和

两岸,以江陵为中心。产生的时代以、、、的居多。

4、南朝民歌喜用双关语,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同音异字的,如“莲”双关“

”、“丝”双关“

”;另一类是同音同字的,如布匹之“匹”双关匹偶之“

”,以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等。

5、北朝民歌主要见于《乐府诗集·

》中,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一小部分,共

余首。

6、所谓“横吹曲”,是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乐器有鼓有号角,所以叫“

”。它是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的,故又叫“

”。

7、北朝民歌是北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硕果,其中又以

语的歌辞居多,这些歌辞后来被翻译成汉语,如《

》。

四、简答

1、为什么说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而绝大多数是情歌?

2、南朝民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是什么?

3、北朝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

1、分别概述南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2、比较南北民歌在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3、讲析《西洲曲》。

4、分析《木兰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一、默写:《登池上楼》、《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

二、解释:

1、山水诗

2、元嘉三大家

三、填空

1、谢灵运所开创的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2、山水诗如同游仙诗和玄言诗一样,与魏晋之后的之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3、谢灵运山水诗的佳句,如“,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林壑敛暝色,”(《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登池上楼》)等。

4、鲍照诗歌的代表作有充满对门阀制度不满情绪的其六(对案不能食)、有描写边塞战争,表现诗人建功立业愿望的《

》(羽檄起边亭)等,其风格继承了

文学的传统。

四、简答

1、简叙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试述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3、简述鲍照在七言诗发展中的贡献。

五、论述

1、试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转变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2、试述鲍照诗歌的艺术的风格。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一、背诵默写篇目:《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玉阶怨》

二、解释:

1、二谢

2、永明体

3、宫体诗

三、填空

1、齐永明期间,由于汉字四声的发现和声律论的提出,于是形成了具有格律的体诗。这种诗体由于是在永明年间形成的,所以又叫

体。

2、新诗体的作家,除提出“八病”说的沈约外,还有以山水诗见长的南齐诗人,积极参与创制新体诗的,梁诗人

和陈诗人

等。

3、文学史上把谢灵运和谢朓称为“

”或“

”,谢灵运因袭封康乐公,故又叫,谢朓因做过宣城太守,所以又称,他们都是南朝最著名的山水诗诗人。

4、谢朓山水诗有一首写春江日暮景色的名诗为李白所激赏,题为

(灞涘望长安)。它的一些五言四句的小诗,富有南朝民歌气息,如

(夕殿下珠帘)和

(绿草蔓如丝)等。

四、简答

1、什么是新体诗?新体诗有哪些代表作家?新体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2、什么是宫体诗?简述宫体诗的内容和特色。

五、论述

1、比较二谢山水诗的异同。

2、分析《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艺术特色。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诗风的北渐

一、背诵默写:《渡河北》、《寄王琳》

二、解释:

1、《拟咏怀》

2、温邢

3、邢卫

4、《哀江南赋》

三、填空

1、北朝文学的本土作家,有北魏的,由魏入齐,与温子昇并称的 和有“邢魏”之称的。还有由南入北,著有《颜氏家训》的,被强留西魏和北周,写有《渡河北》的和“暮年诗赋动乡关”的。

2、“穷南北之胜”的南北朝最大诗人是

,他早年是南朝有名的诗人,后羁留北朝,写下其代表作《

》27首。其五言小诗的名作是

和。

四、简答

1、简述北朝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2、根据庾信的生平经历简说其前后期诗风的变化。

五、论述

1、试论述庾信“乡关之思”的内容与表现。

2、试述庾信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地位。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律赋、骈文与散文

一、背诵默写:《登楼赋》、《归去来辞》。

二、解释:

1、骈文

2、诗体赋

3、《别赋》

4、《水经注》

5、《洛阳伽蓝记》

三、填空

1、魏晋散文刘勰以“气爽才丽”一语评价“三曹”。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 甚具异彩,有

之风。在应用文体中显露文学魅力的,是曹丕、曹植的。在曹植传世的文章中,与书体相近的 文,如《求白试表》等也是情文并茂。

2、抒情小赋在魏晋时涌现出一批佳作:如曹植的《

》、王粲的《

》、陶渊明的《

》等。

3、南朝的骈文中,有代表性的名作有鲍照凭吊广陵的《

》,孔稚圭讽刺伪隐士周颙的《

》,江淹抒写各种离情别景的《

》和各种人的遗憾的《

》。

4、南朝的山水写景文的代表作有丘迟的《

》、吴均的《

》和陶宏景的《

》。其中丘迟描写江南暮春三月景色的有三句话,它们是:。

5、北朝散文的代表作有北魏郦道元的《

》和杨衒之的《

》。

四、简答

1、试述“三曹”散文的内容和风格。

2、试述魏晋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五、论述

1、试述南朝美文衍化所表现的各个方面,你对它们有何评价?

2、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有哪三个方面?试作简要说明与论述。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解释:

1、志怪小说

2、志人小说

3、《搜神记》

4、《世说新语》

二、填空

1、追寻中国小说的起源,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其次是,第三是。

2、魏晋南北朝小说可分为

两类,代表前者的是干宝的《

》。代表后者的是刘义庆的《

》。

3、《世说新语》共分

门,其内容主要记录了魏晋名士的和玄虚清谈,可以说是一部的故事集。为《世说新语》作注的是梁代。

三、简答

1、简述中国小说的渊源。

2、简述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和影响。

四、论述

1、以《三王墓》、《韩凭妻》为例,试论述《搜神记》的批判性和现实性。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导学教案 篇5

(2005.3)

一、课程性质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是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提高课。本课程按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四个部分,即《诗经》与楚辞研究、唐诗宋词研究、元明戏曲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本学期进行后两个部分。

二、教学媒体介绍

(一)文字教材

A、主教材:文字教材是《元明戏曲》(李简著、2003版)、《明清小说》(周先慎著、2003版),文字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B、辅助教材:对文字主教材所涉及的主要作品进行注释解读,使学生能够透彻地理解作品,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深度。

(二)网上辅导

1.在教学平台上开辟教学辅导栏目,及时发布教学重点与难点的解析文章,定期刊载形式多样的练习题,供学生学习参考。

2.网上活动资料中的“网上视频直播”、“网上活动文本”,讲解教学疑难问题。

3.利用BBS讨论板进行网上讨论,解答学生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4.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根据教学需要及师生反映不定期在网上发表辅导、自测及期末复习考试等有关信息,还将结合课程内容特点组织一些专稿,深入浅出地剖析一些教学问题。省电大也会制作一些相应的教学辅导材料和信息,及时发布于省电大教学平台。教学讨论主要在河北电大在线BBS讨论板进行。

(三)其它手段

主要有直播课堂、电话答疑、通讯辅导(电子邮件或信函)等。有关教学活动安排等,将随时在网上通知。

三、教师联系方式

中央电大主讲教师:褚斌杰、程郁缀、李简、周先慎;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中文系;邮政编码:100871; 主持教师:隋慧娟;联系地址:北京市复内大街160号207信箱 中央电大文法部 ;邮政编码:100031; E-maill:huijuansui@crtvu.edu.cn

河北电大主持教师:赵贵河、秦惠娟;联系地址: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处 ;邮政编码:050071;E-maill:qhj@hebnetu.edu.cn

秦皇岛电大主持教师:余慧生;联系地址:秦皇岛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联系电话:3080292 时间:每周一下午;E-mail地址:yuhuisheng2003@yahoo.com.cn。欢迎广大师生通过网络与我们联系。

四、具体教学内容及要求:

元明戏曲

上篇 杂剧的创作

第一章 元明杂剧创作综述

1、简述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2、举例简述元杂剧初、中、晚三个时期各自的特点。

3、简述元杂剧剧本的形式特点。

4、简述不同时期明杂剧创作的特点。

5、元明杂剧创作主体有什么差别?这对杂剧的创作产生了怎样影响?

第二章 关汉卿

1、简述关汉卿《窦娥冤》、《蝴蝶梦》、《调风月》、《单刀会》的故事情节。

2、试析关汉卿杂剧《窦娥冤》中的窦娥形象。

3、以剧本为例,试析关汉卿杂剧的文人色彩。

4、试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5、为什么说关汉卿是一位当行的剧作家?

第三章 白朴及元初期的杂剧创作

1、简述白朴《梧桐雨》的艺术成就。

2、以第三折为例,分析《赵氏孤儿》是如何组织戏剧冲突的?

3、石君宝的《曲江池》与唐传奇《李娃传》的主题有什么不同?造成这一不同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第四章 马致远

1、试举例说明关汉卿和马致远剧作在精神实质上的差异。

2、试结合作品分析马致远剧作在内容和曲辞上的特点。

3、如何理解马致远作品中的士人心态?

第五章 王实甫及元中后期的杂剧创作

1、试分析《西厢记》在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贡献。

2、试分析《西厢记》中张生和红娘的形象。

3、试以莺莺为例,分析《西厢记》试如何刻画爱情心理的。

4、“王西厢”对“董西厢”作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有何意义?

第六章 明初至嘉靖的杂剧创作

1、为什么说朱有燉的作品贯穿着儒家道德伦理色彩?试结合作品简要论述。

2、朱有燉的杂剧《曲江池》和石君宝的《曲江池》有什么异同?试简要分析。

3、简要论述朱有燉剧作的艺术成就。

4、简述王九思和康海的杂剧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独到价值。

5、试列举三部反映科举考试的杂剧剧目,并介绍其剧情。

6、简述许潮剧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色。

7、简述《大雅堂乐府》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第七章 徐渭

1、试简单分析徐渭以《四声猿》命名其剧本原因。

2、简述《四声猿》的内容。

3、试论阳明心学对徐渭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的影响。

4、试分析徐渭的《狂鼓史》。

第八章 隆庆至明末的杂剧创作

1、简述王骥德《男王后》的剧情极其社会价值。

2、简述吕天成《齐东绝倒》的内容极其思想价值。

3、简析王衡的《郁轮袍》是如何批判科举制度的。

4、简述徐复祚杂剧《一文钱》的内容。

5、试分析自徵的《渔阳三弄》。

6、联系其理论主张,分析孟称舜《桃源三访》对爱情的刻画。

7、试联系其戏曲理论,分析孟称舜的《花前一笑》和卓人月的《花舫缘》的异同。

下篇 南戏与传奇的创作

第一章 南戏与传奇创作综述

1、什么是南戏?现存的宋元南戏作品有那些?

2、简述宋元南戏与北杂剧的差异。

3、简述南戏与传奇的差异。

4、简述传奇剧本体制的特点。

5、为什么以嘉靖、隆庆之交作为传奇真正形成的时间?

第二章 宋元南戏的创作

1、何谓“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2、简述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的剧情。

3、简述从《张协状元》到《错立身》和《小孙屠》,南戏发生了哪些变化?

4、结合作品,分析四大南戏所体现出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5、简析《小孙屠》中的李琼梅形象。

6、简述南戏《拜月亭》的艺术成就。

7、试分析高明的《琵琶记》对宋代南戏《赵贞女》作了那些改编?这些改编有什么意义?

8、试述高明《琵琶记》对后世戏曲创作的影响。

第三章 南戏向传奇转化期的创作

1、试以《伍伦全备记》和《香囊记》为例,分析明初南戏在哪些方面受了《琵琶记》的影响。

2、简述《鸣凤记》在中国戏曲上的价值。

3、简述《浣纱记》的剧情及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价值。

4、试分析《鸣凤记》“灯前修本”和“夫妇死节”两个片断。

第四章 汤显祖的创作与影响

1、汤显祖追求的“情”有什么内涵?汤显祖是如何通过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来体现自己对“情”的追求的?

2、试分析杜丽娘形象的时代意义。

3、试比较分析《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个女性形象。

4、试述《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

5、试述汤显祖剧作对后世的影响。

6、汤显祖的《邯郸记》对唐传奇《枕中记》作了哪些改编?有什么意义?

第五章 沈璟的剧作及其影响

1、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

2、简述沈璟对中国戏曲理论的贡献。

3、何谓“临川派”?何谓“吴江派”?何谓“汤沈之争”?

明清小说

第一章 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和明清小说的繁荣

1、总结寓言故事、史传文学与小说的异同。

2、为什么说唐传奇的出现标志中国小说真正走向成熟?

3、概括明清小说发展的倾向和特点。

4、明清小说的类型及代表作。

5、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传统。

第二章 《三国演义》

1、分析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的形成和表现。

2、分析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和刘备的形象特征。

3、《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和成就。

第三章 《水浒传》

1、《水浒传》是一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农民革命的兴亡史,其思想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2、怎样认识《水浒传》中的招安描写?

3、总结《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独特成就。

第四章 《西游记》

1、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2、《西游记》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论析:《西游记》虽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但它具有深刻的现实性。

4、概括《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第五章《金瓶梅》

1、《金瓶梅》题名取义。

2、《金瓶梅》在思想内容上的突出成就。

第六章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

1、分析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繁荣的原因。

2、分析《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所体现的“情”“理”矛盾这一时代特色。

第七章 《聊斋志异》

1、论述蒲松龄的生活对《聊斋志异》创作所产生的影响。

2、《聊斋志异》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说,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哪些层面?

3、如何理解《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

第八章 《儒林外史》

1、《儒林外史》是如何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批判的?

2、简述范进中举故事的深刻含义。

3、怎样理解《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第九章 《红楼梦》

1、简述曹雪芹的身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2、试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3、《红楼梦》对贵族之家的腐朽没落和必然衰亡的原因进行了揭示,试论述之。

4、简析《红楼梦》的思想局限。

第十章 晚清的谴责小说

1、总结晚清小说的特点。

2、概括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题材内容。

五、形成性考核作业

1.统一安排4次书面作业,由中央电大编辑部负责下发,平时作业成绩以15%进入期末总成绩;

2.网上讨论:师生一起探讨课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5%进入期末总成绩。

六、对学生自学的建议

1、专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史”(1)、(2)、(3)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同学们一定要先掌握好文学史的基础知识,专科阶段不是中文专业的同学必须先补修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毕业时间太长的中文专业专科生,也应该适当地进行复习;本科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对于本课程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尽量选学。

2、“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专题研究性质的课程,需要大家更多的阅读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希望同学们重视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能在教材的引导下,大量阅读相关的作品和研究文章,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篇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其中欧洲人借鉴了中国的技术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是()。

2.千年“木活字”印刷技艺现存福建宁化客家祖地(如下图)。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活字印刷开端于北宋 ②此印刷技艺属于文化和自然遗产 ③图1所刻的“木”应是反文单字 ④它的发现极具科学研究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译成拉丁文传人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四位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历史影响为题,各命了一个小题,你觉得哪些最适宜()。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5.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6.将“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作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

B.《汉书》

C.《唐书》

D.《清史稿》

7.汉献帝时修一条水渠计算土方可采用下列哪本书介绍的方法()。

A.《九章算术》

B.《黄帝内经》

C.《周髀算经》

D.《墨经》

8.1976年美国科学家弗里德曼说:“三四千年前,我们这里还是没有开化的原始森林,而中国大陆已经出现精美的天文仪器和完善的历法。”可以为此话作为例证的是()。

A.望远镜

B.浑仪

C.圆周率

D.显微镜

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夏朝时,历法《夏小正》使用 ②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八百多颗恒星的位置 ③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造出了浑仪 ④《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之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列对于盛唐时期的诗歌评述正确的是()。

①王勃的诗表达了义人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 ②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豪放③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反映了盛世闲适的生活 ④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南宋后期著名的诗论家严诩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诩认为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是唐朝()。

A.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科举制度,考查诗赋

C.知识分子队伍空前壮大

D.士人群体的刻苦钻研

12.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但二人作品的内容却大相径庭,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倾向不同

C.才学气质不同

D.所处社会环境不同

13.苏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日:“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历代词话》卷五《宋二》

苏东坡赞成幕十的形象说法,是因为他()。

A.善于恭维

B.准确理解了两人词的不同风格

C.扬苏贬柳

D.知道两人词都流传民间

14.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使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赋、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5.下列文学艺术作品按时问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①③

16.不同时期具有突出成就的巾国古典文学形式,都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作。对下列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酬训教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①它的体裁是章刚形式 ②它最早使用标点符号 ③它属于长篇白话小说 ④它是诗体解放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7.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见右图)。后人评价日:“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

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

18.元散曲是元代兴起的新诗。“不读书有权,不识字有钱,不晓事倒有人夸荐”,此例典型地说明了元散曲的特征是()。

①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 ②语言通俗易懂 ③句子长短不受规范 ④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20.徽班到京,首先“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隶》),徽班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这最能说明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四大徽班,“各擅胜场”

C.行当齐全,文武兼重

D.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8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6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请把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两种诗歌风格归类,并说明两种风格各自的特点。(8分)

(2)图二、四中诗人作品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6分)

(3)图一、二和图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哪两个时期?(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什么现象?有何意义?(6分)

(2)透过材料二,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6分)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4分)

23.中国古代艺术异彩纷呈,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请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婷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壤兮,又申之以揽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一屈原《离骚》

材料二 绘画艺术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下图是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局部)

材料三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四大名旦”。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一一梅派。程砚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形成了程派艺术,以独树一帜的发声、吐字、用嗓、润腔等综合技巧创造了风格含蓄,以深邃曲折、亢坠断续取胜的唱腔。尚(小云)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以刚健婀娜为特有风格,是四大名旦中突出阳刚挺劲的青衣唱法的旦行流派。尚小云的唱、念、做、打均不崇尚纤巧,而以气与力胜,具阳刚之关。荀慧生善于塑造天真、活泼、多情的少女形象,具有甜媚的风格,在旦行中有很大的影响,世称“荀派”。

(1)材料一反映的文学体裁是什么?有何文学特色?(4分)

(2)据材料二图《山水十二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如何从当时的时代特征来理解这种文化特征?(4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京剧有哪些特点?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就如何发展京剧艺术提两条建议。(6分)

(4)从以上描述中,你能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解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主要得益于印刷术的传播。

答案:B 2.D

3.解析:结合题干所述,“中国雪”是指当时的火药。

答案:C

4.解析:④的说法过于绝对,予以排除;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有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答案:A

5.解析:雨果形象地说明了西方科技成就迅速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中国的科技成果未得到有效的应用,并且由发展转为停滞,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答案:D

6.解析:火药用于军事开始于唐朝,因此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从《唐书》中查找。

答案:C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章算术》的内容。

答案:A 8.B

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郭守敬革新浑仪,造出了简仪,可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答案:D

10.解析:注意诗人的生活时代,王勃是初唐诗人。

答案:C

11.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题要求回答“严诩认为”唐诗繁荣的原因,而不是我们的观点。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说明唐朝因为以诗赋作为科举的重要内容,提高了知识分子对诗歌创作的热情。

答案:B

12.解析: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虽然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

答案:D

13.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苏东坡对善讴的评价“为之绝倒”,反映该幕士对两人的风格理解较透彻。

答案:B

14.解析:注意不同时期文学形式的特点。

答案:C

15.解析:①是北宋时期,②是东晋时期,③是元朝,④是西汉时期。

答案:D

16.解析:我国使用标点符号和诗体解放都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②④错误。

答案:B

17.解析:题干中的评价是说元杂剧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类似于白话文。A、B、C、D四项中只有A项与此接近。

答案:A

18.解析:本题考查了元散曲的特征。结合材料分析,①②③④均是元散曲的特征。

答案:D

19.解析:理学是宋明时期对儒学的新发展,汉赋是注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的文体,这二者不是“市民文化”的表现。

答案:D

20.解析:“合京秦二腔”,“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四大徽班,“各擅胜场”是说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行当齐全,文武兼重”是指在表演方面,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题材广阔,形式多样”是指在剧目安排方面。符合题干要求的是A项。

答案:A

21.(1)图一、四反映的是诗歌巾的现实主义风格;图二、三反映的是诗歌巾的浪漫主义风格。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是以现实社会为素材,深沉、悲壮、凝重;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则是夸张、想象丰富、张扬个性等。

(2)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因为屈原、杜甫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3)图一、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奠基时期,图三、四反映的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繁荣时期。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中的现象依据陶文、甲骨文的特点归纳,其意义要利用教材知识回答。第(2)问要分别概括左右两图所反映的信息,所体现的社会风貌,也就是分别回答左右两图所出现的时代背景。第(3)问先由材料三中的关键信息“断肠人在天涯”分析作者的情感,再回答元曲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1)现象:汉字的起源。意义:促进人与人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2)信息: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风俗画开始出现。社会风貌: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队伍壮大;文化普及。(3)天涯孤旅的哀愁。元代礼会的黑暗;文人社会地位的低下;异族的压迫。

23.(1)楚辞。特色: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想像奇特,具有抒情浪漫风格。(2)构图不追求对称,景物放在画的一侧,体现文人的郁闷心情。南宋政权偏安江南,国家分裂和民众苦难压在文人心头。

(3)特点: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动作以象征虚拟为主。

建议:一是紧跟时代潮流进行变革;二是国家应加大保护力度;三是注重自身发展,包括演员素质等各方面;四是京剧团体要有市场意识等。

中国古代文学(三)教案 篇7

一、中国现代文学语境概述

184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被打破, 中国的国门从此打开, 中华儿女开始漫长的屈辱与斗争的历程。广大知识分析不堪接受侵略的屈辱, 文学界开始觉醒, 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产生。那么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哪些岁月如斯?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面临何种语境上的危机呢?笔者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娓娓道来:

(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 有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自发革新的一种文学发展形式。现代文学倡导通过直白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政治生活的期待、对民族兴亡的认知。现代文中, 字里行间流露出科学民主思想, 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创新、多样, 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都是现代文学的体裁。在抒情方式、叙述方式、描写手段以及结构特征上, 无不体现新时代的创造思维。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到郭沫若的新诗《女神》《屈原》都是现代文学的轨迹1。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十年”, 1917年到1927年之间,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期, “打倒孔家店”“反对文言文”成为这一阶段的基本思潮与核心思想, 虽然在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但是也埋下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资源衔接不当的伏笔;1927年到1937年之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十年”, 是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丰收期, 有伤痕文学、乡土小说等文学形式在这一阶段发展开来, 正式拉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1937年到1949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转折期, 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具有了一定的政治色彩2。新中国成立之后, 文化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 穿越小说、科幻小说、都市言情小说等进入人们的视野, 虽然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但是也使得中国先到文学的发展与古代文学资源的轨迹出现偏离, 而且偏离的越来越远, 所以现阶段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瓶颈期”。

(二)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面临的困境

迄今为止, 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历程, 伴随中华民族走过了苦难艰辛、走过了战争屈辱、走向了发展和平。但是纵观现代文学作品中, 却没有一部小说能够与“四大名著”相媲美, 没有一位诗人能够与李白相提并论, 没有一首情诗能够与《无题》相抗衡。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社会人文科学, 本应该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理应根据时代特征反应时下百姓的真实境遇和心声, 但是又不能过分的脱离历史的母体。在历经风霜雨雪之后, 岁月如斯带来了“大浪淘沙”般的洗礼, 然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优秀作品却鲜少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只是机械的伴随光阴荏苒, 却不知“回首往事”。因此, 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断裂”局面, 使得文学发展呈现“物是人非”的本源缺失现象3。

二、古代文学资源分析

(一) 古代文学资源阐述

中国古代文学是辉煌灿烂的, 中国古代文学资源是丰富的。从百家争鸣时代的《论语》《孟子》到汉代的《史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风骨”到唐代诗词歌赋的振兴, 从宋词的唯美到元曲的大气, 从明史上的《水浒传》到清朝的《红楼梦》, 无不展现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绚丽多姿、旖旎多彩。古代文学资源当然不仅仅局限在一本书、一行字上, 里面包含的智慧、涵盖的生活热情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和追逐的实质。或许是时代索然、或许是社会使然, 亦或是生活造就, 每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饱含了人民群众无尽的情思、历史的苍凉、社会的兴衰4。

(二) 古代文学资源传承

人类文明伴随时光任然不断发展, 但是灿烂的人类文明不应被淹没在洪流中, 我们既需要时代创新又要回首往事。所以在发展现代文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挖掘和传承。但是现阶段, 我国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资源的传承明显捉襟见肘, 所以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首先需要在理念上进行转变, 再现古代文学的辉煌和真实。同时, 对古代文学资料进行研究和梳理的过程中, 要在多角度、多维度的视野上进行评价, 对历史文学的评价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角度上进行, 切记不可将现代化的主观思维过分的应用到其中, 更不能对古代文学资源进行刻意、肆意的褒贬。

三、中国现代文学语境与古代文学资源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本是同宗同源、同气连枝的, 具有一脉相承特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中的“天人合一”何来今日的“以人为本”?没有古典诗词的寓意深刻何来散文诗的诗情画意?现阶段, 物欲横流、生活节奏加快, 返璞归真势在必行, 使得人们在嘈杂生活之间感受到心灵的净化。所以, 在中国现代文学语境的发展中, 不能摒弃古代文学资源, 应当在充分挖掘古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 保证二者没有冲突、一脉相承, 共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结语

希通过文章的讨论分析, 全面激发文学创作工作者对古代文学资源的关注力度, 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通过有私下的方式方法对古代文学资源充分挖掘、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 为我国文学辉煌的明天注入显现的血液,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注释

11.徐汉晖.现代文学中的古代文学资源[J].文艺评论, 2015, 02 (01) :79-82.

22 .吴承学.建设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J].文学评论, 2015, 01 (02) :208-218.

33 .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 06 (03) :131-136.

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创新 篇8

关键词 古代文学 困境 创新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鲜明人文色彩学科,能够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精华、沟通古今、通古察今,在人文精神的传承与精神品格的塑造方面能发挥巨大的经世致用的功能。

一、古代文学以文化人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作家与思想家们内心思想情感和心灵情操的反映。古人生活态度、价值观念与审美取向等皆蕴含其中。文学大师们的性格气质、精神境界也通过作品折射出来。充分利用好古代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熏陶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已成为古代文学教学课程义不容辞责任,其它课程根本无法替代,传承与创新就在这种学习中得以实现,“人类知识的增长不是一种积累式的新知叠加旧知的过程,而是一种对原有知识不断修正乃至全部抛弃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最灿烂辉煌、最令世界瞩目的部分。从原始歌谣与神话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代戏曲与小说,文种繁多并源远流长。可以说,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人文传统演变史。同时,文学实质是“人学”,它不仅表现人们展示人之本质力量、反映人争取自由与解放,也表现出人们丧失自我、迷失自由的内在精神痛苦,回荡着不同时期社会人对自我灵魂拷问之声,贯穿深刻而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性意蕴。

二、古代文学的教学现实误区

对各高校现实行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调研发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与误区。一是面临教学内容丰富而学时量遽减困境。古代文学囊括先秦至近代5000年多年间中国文学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过程。几千年传统古代文学与几十个学时博弈,造成古代文学教学课堂走马观花与蜻蜓点水。加上古代文学内容距当代现实较远,在语言表达方面与当代有差异,由此面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困难。二是教师口若悬河与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在教授这门课,基本还是因袭传统,从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但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而生厌。大学生缺乏对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认同,认为是遥不可及的“故纸堆”,古诗文难理解,古人生活难贴近。三是存在以史为纲而忽视文学原典的误区。目前,很多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主要讲授文学史,各种类型涉及古代文学考试仍以文学史为主。这其实是舍本逐末以偏概全。古代文学史是文学历史,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等,但不能代替文学作品本身。五四之前对中国文学学习历来以直接讲授、背诵文学原典进行,中国人撰写第一部文学史是东林书院教授无锡人窦士镛在1906年油印出版的《历朝文学史》。四是存在只读不悟的误区。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不仅是为积累知识,还要从古圣先贤丰富经典文学作品中体悟人生与陶冶情操,并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古代文学学习,要使大学生明白文学作品中所包含深层道理,并引导将这些道理应用于自身。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选烂,秀才半”,强调学习与模仿经典范文的重要性。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与古人对话,读古代高品大德文学作品,将使大学生受益良多,除“文章之艺”外,对人生、事业、家庭诸端都有可取法之处。五是存在讲授内容片面的误区。

古代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但某些教师任意选择某些文学史内容作为讲授重点。古代文学教学应遵循一个原则,要把各个历史时期最有代表性作品、最主要文学思潮、最重要文学家及最基本文学体裁讲清楚,使学生全面了解。但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只讲传统名篇,对自己不感兴趣或不太熟悉篇目不做讲解或略作讲解;多以讲授贵族文人所创作传统诗文为主,对俗文学不太重视。

三、创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古人云,“切磋琢磨,屡治而益精”,此乃中国古代文学创新的核心要旨。一是应重视古代文学与国学的关联度。先秦时期,文、史、哲以及艺术之间界线不甚分明,如《周易》、《老子》、《庄子》、《墨子》既是哲学著作,也是文学著作;《诗经》、《礼记》、《荀子》既是文学作品,也有大量音乐、舞蹈等方面论述;《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是文学著作和历史著作。二是注重以文化人熏陶与仿照写作。编出内容全面且雅俗比例得当,重点突出且应用性强并有针对性的文学史教材。教师要大力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感受中国文学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典雅气质与高尚的情趣,体悟中国文化深厚底蕴”。在课堂讲授同时辅以背诵与模仿训练,学习和借鉴古典名篇语言艺术,转化为实用文学技能。三是建立开放型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文学对人类心灵历程的记录,了解永恒而普遍的人性,以作品为依托,以人为基点透析文学关于“人”的观点,师生平等交流非常重要。打破由教师垄断课堂话语局面,搭建师生自由交流平台,引导大学生跨越古典与现代鸿沟,帮助形成深刻人生感悟和心灵体验。四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诗词,意境浑融一体,很耐人寻味。多媒体教学技术可展示诗意词意并配以音乐,能更好促进学生对诗词意境体悟,培养审美能力。还可播放《百家讲坛》精彩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上一篇:尽心尽力下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