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共8篇)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篇1

文史学院汉语言文学11102班33号 苏雪谦

.调查目的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时你终于放下了高中的的重担,第一次开始追逐你自己的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加团体和社会活动;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理生活方式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属自己的时间,所以大学三年每个人只有一次,不能虚度。那么我们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活饮食,日常消费、娱乐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喃?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又有多少了解喃?怎样的生活方式又才算健康合理喃?基于以上问题我借此五一假期,特意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询问和调查。旨在了解更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并作进一步思考研究。以便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健康合理生活方式方面的指导性意见。.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本院学生为主,兼顾一部分数计学院学生。

.调查数据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方式为总体,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本次的问卷由20个问题构成,采用随机调查的方式。主要询问一些大学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情况。以下是我们的问题设置:

·调查问卷

单项选择:

1.你吃早餐的情况怎么样?()

A.经常不吃B.随意,想吃的时候吃C.偶尔不吃D.每天按时吃

2.平时的就餐地点一般是哪里?()

A.食堂B.校外餐馆C.酒店D.其他

3.你对你的三餐安排有没有意识?()

A.很确定有B.大概有一点C.不清楚D.没有

4.日常饮食通常受什么影响?()

A.心情B.学习或工作C.经济能力D.影响很小或无

5.每个月的生活费够不够用?()

A.很充足B.还好C.勉强可以D.不够

6.你觉得你的消费观是哪种?()

A.适度消费B.盲目消费C.绿色消费D.勤俭节约

7.你是否经常运动?()

A.没有B.偶尔C.经常D.每天

8.你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有多少?()

A.很多B.一般C.几乎没有D.不清楚

9.多久去一次图书馆?()

A.几乎不去B.至今为止没想过要去C.偶尔D.常常去

10.上网时间一般在几小时左右?()

A.1-3小时B.4-5小时C.6-7小时D.不管多久都可以

11.平常会自觉整理内务么?()

A.自觉整理B.检查前才整理

12.平时在寝室里一般几点睡觉?()

A.9-10点B.11点前C.12点前D.12点以后

多项选择:

13.零花钱一般怎么花?()

A.加餐、买零食B.出去玩C.购置衣物等D.买书

14.平时上网都干些什么?()

A.玩游戏B.听音乐、下歌C.查资料D.聊天E.看视频

15.喜欢看哪类小说?()

A.言情B.武侠C.玄幻D.纪实E.传记F.名著G.其他

16.晚自习以后的活动一般是?()

A.回寝室洗漱睡觉B.散步C.吃宵夜D.继续看书

17.周末出行一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A.公交车B.出租车C.步行D.其他

18.一般什么情况下选择出租车出行?()

A.嫌搭公交麻烦B.不认路C.和3-4个好友一起搭短程D.几乎不用出租车

19.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一般会怎么解决?()

A.问老师或学姐B.问同学或家长C.自己想办法上网等寻求解答D.放着不管

20.平时的假日里一般会选择做些什么?()

A.逛街购物B.寝室睡觉C.泡图书馆D.锻炼出游E.抱着电脑F.上课外班G.啥都没做

·调查结果

(1)生活饮食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5%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20%%的同学只是在想吃的时候才吃,20%的同学只有偶尔才不吃,55%的同学每天按时吃早餐。就餐地点90%的同学选择学校食堂,另有10%的同学选择校外餐馆,酒店及其他或许是因为不符合学生的经济、思想状况,目前没有人选择。对于三餐安排的意识,65%的他同学只是模糊地有一点,而很确定有三餐安排意识的只有25%,不清楚有没有以及没有意识的同学各占5%。日常饮食不规律的因素,35%的同学认为是心情,15%的同学认为是学习和工作,20%的同学认为是经济能力,30%的同学则基本不受任何因素影响。这些调查结果表示,大部分同学能保证自己的饮食健康,但仍有不容忽视的数量的同学不注意自己的饮食。

自觉整理内务方面,70%的同学表示已经做到,但仍有30%的同学没有做到。这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同学自理能力稍有欠缺、懒惰、不爱整洁。

休息方面,50%的同学会在11点以前休息,25%的同学在11点至12点之间休息,25%的同学在12点以后休息。该项调查结果显示,一半的同学会正常作息,另一半同学习惯熬夜。这也许也是影响饮食的因素之一。

(2)日常消费方面

对于月生活费的问题,35%的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费很充足,55%的同学觉得比较充足,10%的同学觉得勉强,认为不够的同学为0%。对于消费观的调查,70%的同学认为自己是适度消费,15%的同学自觉自己是盲目消费,另有15%的同学勤俭节约。从这个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同学们的消费水平很不一样。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同学都将钱用于零食和逛街买衣服方面,很少有同学选择买书和出去旅行的。

周末出行,36%的同学选择优惠但稍显不便的公交车,9%的同学选择便利但昂贵的出租车,40%的同学选择步行,另有15%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调查乘坐出租车理由,50%的同学是因为不认路,20%的同学是因为和朋友

一起搭AA制后价钱和公交差不多,10%的同学嫌搭公交车麻烦,另有20%的同学几乎不乘坐出租车。

(3)学习方面

我们对同学的学习时间做了调查,把时间大部分都花在学习上的同学为0%,时间花的比较多的同学为80%,几乎没有的同学占10%,还有10%的同学不清楚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29%的同学选择向学姐或老师询问,26%会向同学和家长询问,42%的同学会用上网等方法寻求解答,3%的同学表示自己一般都是放着不管。

空余时间常常去图书馆的同学有15%,70%的同学偶尔才去图书馆,15%的同学表示几乎不去图书馆。令人欣慰的是,至今没想过要去图书馆的同学所占比例是0%。

(4)娱乐方式方面

根据调查显示,38%的同学在假日里选择呆在寝室里睡觉,25%的同学逛街购物,20%的同学选择锻炼和出游,上网的同学目前只有5%;但遗憾的是,选择去图书馆的一些只有10%,上课外班的只有12%。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同学在假日里选择增长知识的意识很薄弱,这向结果也影响着同学们的消费习惯。

运动锻炼方面,不运动的同学占25%,绝大部分同学表示自己只是偶尔才运动,经常运动的同学只有15%,明天都运动的同学为0%。这体现了我们同学忽视运动的重要性,不注重锻炼自己的身体。

我们也对同学的上网的时间和内容做了调查:65%的同学一般上1-3小时,15%的同学上4-5小时,而有20%的同学表示,只要是上网,不管多久都没问题;平时上网,听音乐、查资料、聊天、看视频的同学各占24%,玩游戏的同学占4%。

对于喜欢的小说内容类型,26%的同学选择了言情,6%的同学选择了武侠,6%的同学选择了玄幻,12%的同学喜欢纪实小说,9%的同学选择了传记,18%的同学喜欢名著,23%的同学选了其他。比起内容严肃真实的小说类型,同学们似乎更加钟情于情节跌宕、内容丰富的零食类小说。

该调查表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对同学的交际以及对政治的关注方面进行调查。这也许对我们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不关心时事的现象有一定的体现。思考不周到之处将会在以后改正。

.关于调查报告结果的讨论

怎样的生活方式才算合理?以下是我通过同学们的反馈的问卷调查及相关方面资料的收集得出的一个比较正确的一个标准,仅供同学们参考。

1.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大部分学生的开销来源于父母,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勤工俭学的良好生活习惯,很少有学生铺张浪费,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现象,父母之钱来之不易,即使家庭条件允许也要用之有度,这样才能提倡中国的传统美德。

有些同学由于不能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彻底倒向现代生活方式,导致身体素质的下降,甚至患上了许多老年病。这不得不令我们警醒。现代生活方式是一个大熔炉,作为有高级知识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辨别里面的糟粕与精华;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有健康的体魄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此希望广大大学生吸取现代生活方式中好的部分,创建一个适合自己的优越的生活方式,不要让生活方式病危害我们的健康。

2.合理的饮食:

所有食物中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们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所以在饮食方面,我们要对自己的三餐进行合理的安排,要注意食物品种的多样性, 注意膳食的的平衡, 保持良好的食欲, 提高消化的吸收率。绝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心情影响自己的正常饮食,要保证自己的饮食习惯绿色、健康。

3.处理好学习和活动的关系:

学习为主活动为辅,不要让活动占据太多的学习时间。我们开始选择这些参加课外活动的原因往往很简单,首先是锻炼自己。在大学利用课余时间尽力多参加集体活动,使自己的与人交往的能力,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能力有所提高,这是很多同学的想法。虽然大学里的活动确实很多,也都很吸引人,但是,毕竟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我们最好三思而后行;并且,在活动结束后,要静下心来,迅速回到自己的学习上来。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运动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反过来又能促进生命活动。大量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身心健康的手段, 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5.保持乐观的心态

心理学家把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 积极的情绪有高兴、愉快、自信热情等等,消极的情绪有悲痛、忧郁、焦虑、沮丧等。快乐的情绪有助于缓和紧张的神经, 消除疲劳, 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 , 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好的情绪能使体内免疫球蛋、血清素等。心理学家认为, 在一般情况下, 积极的情绪在调节人的行为和活动时起着积极的作用, 而消极的情绪则对人的活动起着消极的作用。

6.多多关注时政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篇2

大学时期是青少年各项身体素质不断发展、心理不断健全的成长时期,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更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 是社会的衔接点, 而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生活方式都不同程度地由传统走向了现代, 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大环境下, 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一些异变, 出现了大学生消费水平提高、身体素质下降、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力较差、自残生命、责任感下滑等现象[1]。本课题通过在体育生活化背景下对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析, 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的教育, 科学地引导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2 体育生活化和生活方式的解读

生活化就是指社会行为的形成融入个人或家庭生活的过程, 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行为, 体育生活化就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健康, 使体育活动行为渗透到个人或家庭生活中, 成家庭生活支出构成的一种日常行为。[2]学校体育生活化是在批判传统学校体育脱离生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强调的是生活之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 体育生活化的主要涵义是要使学校体育重返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学校体育中的问题。具体地说体育生活化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 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生活。学校体育生活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体育与生活的相融性;二是体育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三是体育活动的经常性;四是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总之, 体育生活化就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3]。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的指导下, 各种生活活动的形式, 它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既有外在的表现形式也有支配人们行为的内在价值观。体育发展的动力在于生活化, 在于生活主体人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之中。当生活通过体育作为自己的媒介时, 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就在体育中变得更为清晰和勃发, 这将是体育向生活化发展的生生不息的源泉。体育生活化的标志是体育融入生活,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3体育生活化背景下对湖北科技学院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3.1 学生对体育生活化理解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得知:学生对体育生活化概念理解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理解和有点了解的学生分别占18.9%和53.1%, 完全不理解的学生占28.0%。这说明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基本处于字面含义, 对于具体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理解, 并且还有少数学生从来就没听说过这个词语, 不过在涉及这个调查问卷才去打听下, 这反映出学校通过课堂及其他传播方式让学生了解现今体育知识还不全面。

3.2 学生对体育活动喜爱程度及参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统计得知:很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占38.3%, 一般的占48%, 不喜欢的占13.7%。而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仅占21%, 偶尔和很少参与体育活动的占大部分同学, 分别是:39%和40%。这些数据说明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较好, 但是参与面并不广泛, 产生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出去锻炼没有群体, 没人引导, 没有运动习惯等等。

3.3 大学生活中休闲生活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结果得知:学生业余时间的主要生活方式还是学习, 其次是上网, 然后参与部分的体育活动, 少部分的时间去跟朋友逛街, 去KTV等休闲场所。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安排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的还不是很多, 体育活动还不能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运动参与意识不强, 有些参与体育活动的也因为是班集体活动不得不参加, 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到操场去是我们体育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3.4 体育活动在学生生活方式中所处的地位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19.3%的学生生活中体育活动已经必不可少, 占有重要的位置, 32.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 48.5%的学生觉得不重要, 因为他们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 同时学习、就业的压力使他们觉得花太多的时间去玩不值得。而且有些同学已存在着或多或少心理障碍, 不愿意面对太多的人和事, 他们自己却没有感觉到而已。也这说明了学生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不足, 他们总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是健康的表现, 其实在不自觉中有可能形成了心理疾病或长时间的累积成为日后身体出状况的潜因。

3.5 体育课对学生生活方式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体育课对其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的仅占8.9%, 觉得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的占52.1%和39.1%, 占被调查人数的绝大部分, 从对部分学生的走访中了解到, 由于应试教育, 初高中的体育课很多没有正规上, 上课基本上以自己玩玩为主, 有些课也被文化老师占去补习, 根本没有时间玩, 体育课在学生中的地位和价值并不高, 大学体育课由于有学分要求, 他们也只是应对而获取学分为主要目的。至于体育课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真的不是很大。

3.6 大学体育课对学生掌握1-2门运动技术的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得知:学生大部分经过为期二年的体育课, 通过兴趣和专项选项课的学习基本能掌握1-2门课程, 有一部分同学还不能完全掌握, 通过调查得知:这部分同学大多运动能力较差, 长期不参加体育运动, 虽然对体育运动不排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不大, 觉得以前 (初高中时期) 上体育课没有这么规范, 现在突然对一些技术进行学习, 觉得很吃力, 没有信心, 所以影响其上课及锻炼的积极性。而那些基本能掌握技术的同学坚持到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也不是很多, 他们大多是因为没有这个运动习惯, 再加上现在网络世界丰富多彩, 大多学生愿意把空闲时间投入到上网方面。

3.7 应试教育体系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调查与分析

从统计的结果得知:很大部分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只有少数部分认为应试教育没有对他们体育技术的习得和体育理念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强调升学率, 家长学生都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前程努力拼搏, 所有的教育以文化课为主线展开, 对于体育锻炼, 他们觉得只要身体没有病就行了, 虽然有些家长认为也应该参加体育锻炼, 但是教育升学压力太大, 时间不够用, 所以也不会抽时间去运动。这样一个长期的习惯便养成了, 到了大学许多学生想去参加体育活动, 但由于不知道如何去运动, 思想上也放不开, 所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就少之又少, 他们会把大部时间用在其他方面, 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对其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

4 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4.1 通过体育课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新纲要》的指导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全国各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呈现出多样化, 哪种模式最好也没有定论, 但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体育课程模式应当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学生的健康教育为本, 以文化传播为导向, 以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终极目标。课程模式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就是说最合适学生的模式才是最佳的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的选择可以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依照上述原则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复合式模式;在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未来竞争社会中能通过体育项目来健身、缓解工作压力、形成交友圈子, 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上更要注意融入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教学方法要注意启发与创新相结合, 多采用分组教学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锻炼学生之间的合作、创新、自主学习和组织领导的能力。总之, 通过大学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 为学生今后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储备条件。

4.2 通过体育俱乐部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提高学生休闲生活质量

通过文献资料得知:我国大部分学校体育课的时间是由教务处规定好的时间段, 大学体育课程的模式也主要以体育课的形式体现出来, 体育课又以选项的形式组成各单项教学俱乐部, 而仅仅通过一周2节的体育课是无法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1-2项目运动技术, 更无法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目标。而体育课外俱乐部是体育课教学俱乐部的一个补充和延伸,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使他们能够选择个人需要的内容和方式, 在业余的时间能充实自己的生活, 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通过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实施使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他们有了自己的活动圈子, 有了自己的朋友, 有了缓解生活学习压力的方式, 有了心灵依托的处所, 长此以后便形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并实施体育课内外俱乐部, 通过这种双轨制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改变他们以学习和上网为主导的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休闲生活的质量, 引导他们成为社会人后的生活方式。

4.3 灌输体育生活化理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生活理念和态度的形成是经过一个长期的生活习惯而沉淀出来的, 所以要改变大学生们现有的生活理念与态度是需要各种平台来改变他们因高考形成的生活习惯, 上述我们已陈述了通过体育课堂, 体育课外俱乐部来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 那么我们更要通过这些平台多灌输体育生活化的理念, 同时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宣传体育生活化理念, 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感知体育生活化理念, 使学生在形成运动习惯的同时建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理念,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通过对湖北科技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的体育生活化的调查与研究, 了解到了我校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状态, 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较好, 但是参与面并不广泛, 产生这种境况的原因很多, 主要是出去锻炼没有群体, 没人引导, 不知道如何去运动, 思想上也放不开, 所以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就少之又少, 他们会把大部时间用在其他方面, 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同时对其生活方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 我们从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俱乐部的实施几个方面提了一系列意见, 使体育贴近学生生活, 更大限度的让学生学有所得, 更科学地引导大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 为我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服务。

5.2 建议

1.大学体育课程模式设引导和体育课堂各教学环节的构建要贴近学生生活, 努力实施体育生活化教育, 指导和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形成运动习惯,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俱乐部教学更具有专业性和刺激性, 经常定期组织开展各项目的业余比赛, 鼓励学生参与比赛, 让学生形成经常锻炼、乐于锻炼的习惯,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通过各种平台灌输体育生活理念引领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通过各种平台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有效的引领学生今后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但爱兰, 罗远东, 李涛.论用体育理念引领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野外生存训练为例[J].湖北体育科技, 2012, 31 (2) :134-136.

[2]丁丰斌.论学校体育生活化趋势及实现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6, 25 (2) :245-246.

[3]焦健玮, 等.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9 (21) :122-123.

[4]梁利民.体育生活化之视角:大众体育权利和义务探析[D].广州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 2001.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体育认知;体育生活方式

A Survey of Sports Cognition and Sports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Analysis

LI Wei-jie, ZHOU Yan-jie, FAN Zong-shan

(Hena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Zhengzhou 451450, Henan)

【Abstract】A study on the sports cognition and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find out what lacks in this aspect. It can also offer theoretical and statistical support to help student develop a good habit of sports life, to carry out the program of all-people exercising, and to help authorities work out relevant polici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sports cogn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 enhanced, and that colleges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s actively and develop a good sports life style so as to ensure a healthy working life of 50 years and a life long happy lif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sports cognition

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宗旨之一就是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来,使他们学会一两项运动技能,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具有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1〕。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口号的提出,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体育锻炼是我们健康工作、幸福生活的保证。

众所周知,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形成地之一就是在学校,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其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评价大多数受父母的影响。大学生随着脱离父母的怀抱和独立生活的开始,在逐渐的培养和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评价〔2〕。研究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生活方式,有助于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和发现其体育锻炼中存在的不足,为大学生良好体育生活习惯的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郑州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600名为调查对象,其中男454人,女146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24人,城镇大学生276人,平均年龄为21.29岁,最小为18岁,最大的为23岁。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和河南省新华书店及郑州大学图书馆查阅了近十年的有关体育认知和体育生活方式的图书、期刊资料。

2)问卷调查法:采用专家访谈法对问卷进行设计,并进行了小范围的调查,经过删改后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访谈法:就调查问卷与省内部分专家进行座谈。

4)数理统计法: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然后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列出表格,并加以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体育认知状况

2.1.1大学生体育认知总体情况

在对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收入的60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有8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状况,具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85%的大学生愿意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且锻炼目的明确。以上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认知,具有体育锻炼行为的动力性基础。

2.1.2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体育认知关系

体育锻炼的认知很容易受环境和一些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来源地等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体育认知及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而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不良习惯,我们将调查对象按性别、年龄、来源地、家庭经济情况与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自觉性等体育认知因素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大学生体育认知差别不大,只有性别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年龄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体育锻炼的计划性有显著性差异,而来自农村或城市、家庭收入等因素则对大学生体育认知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2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2.2.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总体情况

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将体育锻炼行为分为有计划性和随意性两种,在调查的人群中,19%的男大学生和7%的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计划性。我们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进行了调查(见表2)。

男女大学生在体育人口、锻炼项目的选择、锻炼伙伴的选择、不参加锻炼的原因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具体区别见表3。

从表2、3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生活习惯,锻炼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意到自身的身体形象,体育锻炼成了一种可以保持和塑造身体形象的手段〔3〕。而高校扩招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体育锻炼还承担了调节情绪和改善枯燥大学生活的重任。在锻炼项目的选择方面,男女大学生存在着很显著的差异,男生喜欢多人参与的具有强对抗性的项目,女生比较喜欢节奏轻快舒缓的项目。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想借助体育锻炼增加自己与社会的接触机会,所以他们也都喜欢有同伴陪同参加体育锻炼。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高校的硬件建设跟不上学生实际需求等因素,也是部分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而不能实现的原因。

2.2.2人口统计学变量与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

为了考察人口统计学变量与体育参与之间的关系,我们将二者之间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性别在体育参与的次数、强度、项目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锻炼伙伴的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在运动强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偏小的大学生运动强度高于年龄较大的学生,而在运动项目、锻炼时间、伙伴选择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大学生家庭收入的不同在锻炼时间的长短和锻炼伙伴的选择方面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从小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及生活压力不同有关;不同来源地的大学生体育参与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2.3大学生体育认知与体育生活方式

以大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态度、参与体育的自觉性、体育锻炼的计划性和体育锻炼目的作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因素,与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次数、锻炼持续时间、锻炼强度、锻炼时选择的时间、锻炼场所、锻炼项目和锻炼伙伴的选择进行相关分析(见表5)。

由表5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情况。其中体育锻炼的态度影响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锻炼时间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影响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锻炼时间的选择;锻炼的目的直接影响锻炼时间的选择和锻炼项目的选择。

3讨论

3.1大学生体育锻炼认知状况

总的来说大部分大学生有良好的体育认知,主要体现在他们有良好的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习惯及锻炼目的、锻炼计划。有80%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他们认为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能够调节情绪,丰富大学校园生活,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等。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同学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压力大,没有心情和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在关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16%的同学因为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和感觉体育运动不重要而拒绝参与体育锻炼。在访谈时也发现,部分同学对体育锻炼存在错误认知,他们认为现在还年轻,身体好,社会压力大,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体育锻炼,故而认为体育锻炼是老年人和身体柔弱者才应该参加的。

3.2人口统计学变量、体育认知、体育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

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和对体育的认知。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因素和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非常小,仅仅有性别影响、伙伴的选择、年龄影响、运动的强度和锻炼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认知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比较大,他们分别影响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锻炼的次数。从表1、4、5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变大学生体育锻炼生活方式,就应该从改变大学生体育认知入手,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和对体育功能的认识,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

4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较好,有54%和37%的男、女大学生为体育人口。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参加体育锻炼。建议高等学校增加体育课的次数和加强体育场地硬件设施的建设,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体育锻炼的机会。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大,只有性别与体育锻炼的目的、年龄与体育锻炼自觉性以及与体育锻炼的计划性等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锻炼伙伴的选择中存在显著性的差异。

3)大学生存在较好的体育认知,80%的同学认为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体育认知受不同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的影响较小。

4)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情况。其中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影响体育锻炼的周次数和锻炼时间的选择,参加体育锻炼是否具有计划性影响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和锻炼时间的选择。

5)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认知和社会压力。太忙没有时间、认为体育运动不重要、缺少体育设施,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体育认知的教育,加大对体育功能的宣传,使大学生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为健康工作50年和幸福生活一辈子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仁憨,雷雪鸣,刘伟.新时期对“人权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19-21.

〔2〕李晓光.大庆油田科研人员体育锻炼认知与行为

特征研究〔C〕.第八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3〕周晓东.高校硕士研究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53-54.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篇4

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以宿迁市三名大学生村官为例

学 院 名 称:人文社科学院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11旅游管理

姓名:徐涵

学号:11113136

关于大学生村官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报告 ——以宿迁市三名大学生村官为例

一、前言

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不仅带动了基层文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基层建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他们的生活及工作中的状况,却很少有人知道,对此,我展开了调查。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如今,共有20余万名大学生村官工作在“新农村建设”的一线,他们投身于基层,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农村的发展而努力着。

他们相对于其他村官来说,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与经历,他们能否在农村工作中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所长呢?他们能否很好地适应于基层的工作与生活,被村民所认可呢?根据这些疑问,我们在宿迁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工作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走访了农村的基层干部与村民,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活动目的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作出的战略决策。了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生活状况,掌握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现实需求,可以让我们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义,让大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来。

现下的大学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而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那么这样一个就业方式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究竟如何,我们选择这样一个就业途径又有何利弊呢?

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利用这些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来为村民服务,带动村民致富。那么这项工作到底有什么成效呢,大学生村官们到底对农村的建设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大学生村官们自己又对这项工作怎么看的呢?

三、活动调查方法

(一)、问卷调查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现状、工作现状、对工作的理解与感受以及对聘用期满后的规划与想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们的真实想法。

(二)、实地考察和采访

我们来到镇政府和村子里,对大学生村官们的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

他们的工作内容与现状。

我们对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了他们对自己工作、生活的感受,直面解了他们工作生活的现状。我们又对村干部进行了采访,进一步了解到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搜集问卷资料

我们通过在互联网上收集资料,更全面地了解到相应的政策,更好地认识大学生村官的现状,使研究更加地全面、深入。

四、活动结果及分析(一)、被调查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

1、根据调查访问,被调查的大学生村官在生活上都总体感觉比较习惯。他每月工资1200元左右,由县里直接发放。没有住在各任职村,住宿是镇里免费提供的,统一安排在临近街道的两层楼房里住,家具也是镇里借房东的,不付费;镇里还为他们装了有线电视和宽带,收视费和网费自己支付;伙食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可以说,他们的住宿条件相对于农村平均水平,还是比较优越的,但是对于城市里来的大学生村官就感觉有点不习惯。

2、当问到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哪些?”时,他们都提到 “交通出行不方便”、“住房条件差”、“生活单调娱乐少”、“饮食不习惯”和“缺少朋友感到孤独”的问题。同时还了解到,家住在城市里的大学生,开始时不习惯农村生活,特别是感到生活单调,除了用电脑看电影、上网外,基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由于有时需要到村民家中路程较远,而且没有公交车直接到,他们只能是走路去,不方便,感觉很累,遇到恶劣天气更是不便。

由上可以看出,这三位大学生在生活总体感觉比较习惯。但是由于农村生活本身的单调,娱乐场所少,所以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感觉有些无聊,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里的大学生来说,在生活上有更多的烦恼。而交通条件的落后地方,公交车不能到达的,就只有步行,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上也添加了劳累和困难。笔者认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较大变化,生活上的困难和烦恼总是有的,大学生村官需要进一步适应农村生活,以便更好的开展工作。在访谈中,大学生村官们都表示,生活上的困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最难的的,他们有决心也有能力克服。

(二)、被调查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状况

1、这些大学生村官到任后,他们利用自己所学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

(1)走访群众、了解村情,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2)积极参与村内各项工作,协助村委工作。

(3)充分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员。

(4)学以致用,发展大棚技术,做农民科技知识的辅导员。

(5)协助镇里做好“关爱工程”工作,同时,尽自己所能关爱村民。

2、在调查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的时候,他们均积极提供了先前为镇里做的工作成果展的相关资料。通过查看提供的资料,笔者认为,大部分大学生村官都能利用自己知识面宽,思维活跃,掌握信息技术等优势,结合各任职村的实际情况,切实地做了一些工作。

五、活动总结

资金短缺是这三位大学生村官都提到的问题之一。由于大学生村官任职的都是经济薄弱村,村里自有资金基本没有,本镇也属于经济薄弱镇,不能向大学生村官提供所需资金。市里为大学生村官提供的创业启动资金,每个村实际能拿到的只有一万元左右,而且手续过于繁琐,实际拿到启动资金的大学生村官很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条件太多,轻易贷不到款。对此,这些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村官毫无办法。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大学生村官创业和开展工作的瓶颈。

对于此,大学生村官普遍表示,希望再出台并切实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解决大学生村官融资难问题,特别是能增加创业基金的数额,并适当放宽条件限制。最好县镇两级也能拨出专款,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能出台针对与大学生村官的专项服务,在合法前提下,简化贷款程序,便于大学生村官贷款。

另外村民关系复杂一方面是受宗族势力矛盾的影响,大姓家族排挤小姓家族,不支持当上村领导的异姓家族的工作,私下搞破坏等。另一方面是深受贫富差距的影响。当地农民有很强的“仇富心理”和嫉妒心理,特别是对于那些靠不正当手段发财的人,有的村民还很愤恨。在普通村民眼里,村中的有钱人一般是干了多年的村官与基层领导有亲近关系的搞养殖办厂子的人、建筑队包工头等,用学术语言说,就是先富的都是靠近权力中心的人,真正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而发家致富的很少,而且,有钱人大都“为富不仁”,在村里也缺少威望,不愿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对村里的公共事务如集资修桥修路捐款等不积极。所以,村民之间,特别是有钱人与普通人之间关系不好,村民心不齐。

对于上述复杂的农村社会关系,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村官一时了解不够,应付不过来。也正是由于农村中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而大学生村官不能洞察清楚并处理协调好,导致很多情况下,工作得不到支持。大学生村官往往有很好的想法和项目,村民的致富想法也很强烈,但是村领导大多数只想为自己谋利益,不带领大家一起干,村里还有所谓的“能人”从中作梗,最终,缺少带头人,人心不齐,有劲不往一处使,好的工作项目也难以开展。

最后专业知识结构不适合农村,组织协调能力欠缺、信心干劲不足等等也是导致支持偏少,难以工作的重要原因。现实中,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伊始,大都踌躇满志,信心百倍。但是,经过一段不顺心的工作时期后,发现农村原来不是他们原先设想的那样简单,农民朴实的个性中也带有特有的实在和“狡猾”;广阔的农村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农村天高地广,大学生大有作为”,做成实事还是很难的;待遇落实也不尽如人意,加之未来去向不明朗,决心动摇了,信心不足了,有的甚至离开了,留下的大学生也没有多少干劲了。

对于这些问题,大学生村官表示,要加强自身的能力锻炼,特别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还要加强对农村基本情况的了解。同时,他们还普遍认为,政府和高校的政策宣传不能简单地以鼓动为主,要向有志于当村官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农村真实情况的信息。还有,政府或高校最好能提供专门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以帮助大学生村官更好的适应农村工作。

大学生的生活规划 篇5

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我们,终于迈着富有朝气的步伐进入了华立的校门。为此,我们都应该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对未来的几年大学生活,我们更应该有规划、有目标。而我,早已经做了明确的生活规划,分别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学习方面,要刻苦、努力,要把专业的知识学懂学透,对于其它科也要争取优秀;争取能拿到奖学金,并且在大一考取基础计算机一级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大二考取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和助理会计师证书;大三主要把学习精力放在专业知识上,主攻专业,做到精益求精的效果。除此之外,我也要在空闲时间多点泡图书馆,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素养内涵。

二、在日常生活方面,一日三餐,作息饮食都健康正常;不熬夜,保证有充足的睡眠,以备第二天能够更好地学习;不暴饮暴食,也不为了减肥而不吃饭,以保证身体健康。

三、在闲暇娱乐方面,在搞好学习之余,平时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不能老宅在宿舍,不做“居里夫人”。有时间就听听歌、跑跑步,做到生活愉悦、身心健康。

四、在社会交往方面,要懂得怎样与同学朋友和谐相处。多与同学、社团的朋友聊聊天,倘开心扉。将心比心,待人友善,这样既可以帮助别人,也可以广交好友。

五、在日常消费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节约、俭朴,不与别人攀比,做好自己,购物是要事先思考、谨慎,需要的东西才买,不当购物狂,也不乱吃零食,不“花天酒地”。在周末,用空可以做周末兼职,以减轻家人的负担。

以上几点则是我的大学生活规划,希望通过这些来督促自己,使得自己在大学中能够学到更多,使得自己的大学生活更有意义、更充实、更完美!

11会计16班

大学生的暑假生活总结 篇6

转眼之间暑假生活即将结束,短暂的生活磨练让我学会了不好东西。回过头来对自己的暑假工作做一个总结。由于我本身学的是计算机,因此我选择在网络公司上班,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的理论能否跟实践相结合,学习到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结交人脉。

新人刚进去都要培训的,我们培训了一礼拜,主要是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部门职责、业务流程等。培训完之后就上岗,我做的是美工,因此就把我在学校所学的PS、DW、FLASH等软件用上了,刚开始的时候真不知道怎么做,因为在学校接触的都是皮毛,而自己也没有好好听过课,为了能够留在这里我每天都利用下班时间去图书馆看书或者在网上看教程,就这样过了半个月,渐渐地也摸清楚该怎样去做了。在公司里我努力和每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没事的时候请他们吃饭,我工作有困难的时候请教他们,他们都很乐意帮我。不知不觉一个多月过去了,做的作品也慢慢成形了,得到了客户的好评。

这次的假期活动实践,我学会了自学,学会了思考问题,这是我一生的财富。以后我会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篇7

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1.1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

所谓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客观条件制约下, 大学生为满足多层次需要所进行的全部体育生活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1.2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内涵

1.2.1 大学生多层次需要的必然性

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其它职业群体以及同龄青年的生活方式最明显的差异, 在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校园”特征, 是一定的大学校园文化的产物。当大学生认识到体育与他们的学习效果、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能够满足他们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以及成功体验的需要时,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就成为当代大学生多层次需要是必然结果。

1.2.2 大学生体育活动稳定形式的可靠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及他们参加的社会体育活动等, 这些体育活动使他们亲身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 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它的价值, 使大学生养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生活习惯, 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生活、运动健身活动形式, 即体育生活方式成为可能。这种稳定生活形式将潜移默化陪伴其一生。

1.2.3 大学生体育生活行为特征的主体性

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于他们更加注重身体价值需求, 更加追求美、更加关注生活、关爱生命﹑关心自我。不同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人生目标的追求产生巨大的冲击, 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和行为, 在大学生体育活动行为形成过程中, 是否选择体育或体育锻炼成为他们闲暇时间有意识的主要活动内容, 大学生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2 形成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环境要素

高校的体育环境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它不仅受到社会体育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制约, 同时也体现了其相对的独立性、可操作性和文化优势, 高校体育环境包括物质、制度、舆论三大要素, 从而体现了养成教育、强化约束、激励导向三大功能;物质要素是高校体育环境的外在标志, 是硬件部分。良好的场地设施, 功能齐全的运动器材是构成高校体育环境体系的重要物质要素, 是进行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 它可以让大学生一踏入校门就受到良好的体育环境的熏陶, 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和身体力行的参与,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是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重要条件。

制度的强化约束功能, 即通过各种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实践强化体育的行为, 习惯和能力。如《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学生体质锻炼健康标准》等来实施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奖罚制度、学籍管理等, 确保体育生活的正常开展, 促进了大学生参加早操、课外锻炼的热情, 形成了良好的锻炼风气, 从而为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形成提供组织与制度的保障。

3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过程中的教育对策

3.1 调整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阶段任务和具体内容

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都步入工作岗位, 直接面临复杂的社会生活,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校体育教育关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还是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是使学生有效社会化的过程,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强化体质与体能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功能多种组织形式, 开展能广泛满足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项目、活动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培养方面的体育社会学与健康教育学理论研究, 建立起高校学生体质锻炼监控与评价体系, 制定出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科学体育运动量指南, 这对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方法上, 必须辨证地坚持基本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体育教学的主体, 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作用。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坚持和强调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引导作用, 在教育组织形式中注意加强体质教育与其他非体能性质的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措施, 这也就涉及到体育教育与学校其他形式教育间的协调与配合问题, 如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 这些都需要其他形式的学校教育共同完成, 需要各相关教学部门相互配合。体育意识教育应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 这是培养和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基本原则, 这一点必须在体育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

3.2 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育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 教师处在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位置上, 这是一个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 所以教师的能力与作用就必须根据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得到强化。教师的教包括了知识内容的传授、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教法的运用, 以及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加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的继续培养和可持续开发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化教育过程, 高校体育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就必须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其中包括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文化素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高校体育教师应始终站在体育教育发展的前沿。

另外, 加强课余体育文化生活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举措, 而推行辅导员队伍骨干年轻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因为, 不论从身体运动的示范影响作用和教育方法的使用以及生活情趣特征上讲, 青年教师有活力、易沟通, 与大学生有着很好的亲和力, 大学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与辅导比较感兴趣, 这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3.3 建立科学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参照其它学科的社会技术方法对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行监测和评估是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重要环节, 其中包括对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体育素养的评价。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系就得注重全面地评价效果。例如:采用一定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分阶段对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 (包括健身愿望、健康状况、健身人数、内容、次数、强度、持续时间) 、环境、促进因素以及教育干预后的效果进行诊断和评价, 以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 考虑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把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锻炼能力、心理素质、思想品德与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技术的掌握情况相结合来衡量和引导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 并在整个高校体育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和激励性, 以促进学生对体育文化生活兴趣的增加。建立科学的体质监测和体育行为评价体系, 是以后高校体育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

结束语

综上所属, 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适应高校发展, 符合个人与社会需要的产物, 推行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 将为其终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面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进一步推动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熊曼丽.高校体育环境系统特点及建设[J].体育科学研究, 2007.2:24-25.

学生积极生活方式培养的实践研究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培养;积极生活方式;实践

学生的素质不仅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学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由于网络的不断发展,中学生中触网、厌学等问题严重,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学生消极的生活方式导致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如果能够在学校中开展对学生的积极生活方式教育,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应该怎样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在班级中,难免会有些学生没有生活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多为混日子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对学生的发展非常的不利。如果学生不能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动力,使学生在比较懒散的生活模式下学习。因此,老师想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要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

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结合生物学家的基本事迹来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掌握生活中的重要道理,引导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当老师发现学生没有学习动力的时候,可以结合孟德尔经过八年的研究才得出孟德尔遗传定律来引导学生。孟德尔在研究的时候就是因为没有放弃,追随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在不断地研究与探索中才发现了孟德尔定律。学生在学习的也要树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学生也要向孟德尔一样坚持下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达到预期的成功。当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就会逐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树立下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二、引导学生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学生形成积极生活方式的基础。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壮的体魄,使学生免受病痛的困扰。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进行引导。

为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首先要做到按时进食。结合生物课程的基本内容,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将人类营养学的知识贯穿到教育中。在发现学生有不良生活习惯的时候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不断地改善。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时期,如果学生的饮食不能够保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因此,在讲授生物知识的时候,老师要将合理膳食的章节重点探讨,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养成良好的习惯。老师要着重声明学生挑食、偏食的习惯带来的影响。此外,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膳食结构和自己的身体状况来设计日常的饮食。通过学生自主动手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强化学生珍爱生命意识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打开教材就会出现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小生命。在学习的时候,学生牙可以感受到地球的美好。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声明生命的美好和重要性。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在平时尊重生命、享受生命的重要意义。

由于生物教材中包含了多种多样与生命相关的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不同内容,通过生命的重要性这一条主线进行连接,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首先,通过来接地球中的众多的生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重要意义。然后,老师可以结合胚胎的形成过程讲解母亲的不易和生命的可贵。最后,老师可以结合生物链来讲解人在生物链中的重要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形成一个完整体学习体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人知道生命的重要意义,在生活中形成珍爱生命的意识。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的生活方式离不开学生的良好的心态。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皆可以利用赏识教育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打好基础。在对学生回答问题开展评价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问题。然后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此外,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让学生明白遇到挫折并不是什么坏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如果有必要,老师还可以找一些患有生物学中难以根治的疾病的人快乐生活的例子。通过这样的房还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抗挫能力。即使在今后的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学生也会迎难而进,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给与的挫折。

五、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

在中学的时候,学生正处于人生中的叛逆期,有些人会出现吸烟、酗酒、生活无规律等情况。这样的情况会严重的限制积极生活方式的培养。为了能够在生物教学中恰当的引导学生,老师可以结合生物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不良习惯的害处,进而引导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在课前导入阶段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自己睡眠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生物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探讨,找出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并从教材中找出这样做的不利影响。此外,老師还可以结合现实中的例子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老师还可以结合不规律生活方式对学生造成的危害来引导学生健康生活。通过老师的不断讲解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中学生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生物老师要明确自身的使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生物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渗透积极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的整体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洁.如何培养学困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3(11).

[2]包泽金.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2(20).

备注:总课题: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入党的思想汇报下一篇:网站制作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