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特色成果(推荐8篇)
一.办学特色研究促成了新的办学理念:提供适合教育,奠基美好人生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灵魂。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是学校成员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培养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校训等精神类文化要素的提炼、概括与升华,是用来指引学校建设、教育教学与管理等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文化的基础、中心和灵魂。学校办学理念就像是学校办学行为的航标灯,一只无形的手,在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统领着办学的全局工作。
“提供适合教育,奠基美好人生”,在这一理念引领下,东营区三中全体师生立于思,重于行,追求真知,探索真理,形成“博学、诚信、创新、笃行”的校训,“文明、和谐、务实、卓越”的校风,“德艺双全,敬业奉献”的教风,“勤学善思,践行活用”的学风,构建起了促进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依法执教,促进学生的人格自律、行为规范、全面发展“的行为文化。
同时,学校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了《东营区第三中学办学章程》,建立健全了行政管理、教学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家长委员会管理六大类、200余项制度措施,汇编成《东营区第三中学制度汇编》,构建起了“用制度教育、用思想引领、用文化熏陶”的制度文化。
作为学校文化的有效载体,校报、校歌和校园网是东营区三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东营区三中报》连续三年获“全国最佳校报特等奖”,东营区三中校园网获全省学校网站评比一等奖,校歌《神采飞扬》获东营市校歌评选金奖第一名。中国教育学会授予学校“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荣誉称号。二. 特色办学促进教师的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不断提高,构建了学校内涵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能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高素质、有特长的教师队伍是特色学校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个体素质是就教师个体而言,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教师的群体素质包括教师群体的学科群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我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更多的教师自觉进行信息技
术与课程的整合。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效益进一步提高。
教师专业化发展迅速,涌现出大批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学校骨干教师形成梯队。利用共享、交互的特点实现教师小组共同体的备课和教学研讨,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适应新课程和教师发展需要的民主、开放、有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探索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以当代信息技术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学习理论给我们以明确的昭示: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是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教师得以跳出本学科的狭小视角,借别人的头脑丰富自身积累,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交流与协作。与此同时,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不断地激励并引导教师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有助于教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其自主发展,提高学习效率。在这过程中,提高了施教者批判性分析与吸收反馈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施教者创造性应用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能力。
在教育科研领域,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纲要》强调指出:“要把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信息工作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才能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创办特色学校的动力。
学校努力构建以校为本的教科研体系,全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每周半日教研活动时间,开展的“读好一本书、做好一本教育理论摘记、写好一篇教学论文、参加学校开展的一个研究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五个一”活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教科研先导意识。以教学中的“小问题、深研究、大文章”为重点的“草根教研”,成果丰硕。
2011年,我校教师就取得各类教科研成果348项;有138篇教研论文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发表;“十一五”期间,学校有22项市级以上课题结题。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山东省首批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在2011年的山东省课题实验开题会议上,区三中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二五研究课题实验学校”。
学校以培养“特长型、科研型、专家型”名教师为目标,搭建起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名师培养对象——市、区名师”五级成长阶梯,形成了以名师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为中坚,以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名师培养体系。
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典型带动”作用,组织实施了师带徒“青蓝工程”、青年教师“成长计划”,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示范课、教学研讨课等形式,推进青年教师“三年打基础、五年挑大梁、十年成名师”,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265名教师中,有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6名,市级优秀教师8名,东营名师3名,东营区名师5名,市级教学能手41名,区级教学能手58名,市、区级名师培养对象27名,名优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9%,可谓是“名师荟萃”。三.特色办学,注重基础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取得文化与艺术的双赢。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探索能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发展需要的途径、方法,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而有特长地发展,我校近几年按照科学性、差异性、发展性、激励性原则,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不失时机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发展学生这些积极的个性与特长。因势利导,发展个性。为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平时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对学生的教育,扬长避短,树立科学全面的教育思想,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多样化的发展。
学校以发挥学生特长为原则,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兴趣课。兴趣课指导教师的配备充分发挥了我校教师的专业特长优势,并外聘优秀教师为兴趣课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选择,旨在尊重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帮助他们逐步把爱好变成特长。截至目前,我校以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为突破口,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开设了篮球、武术、舞蹈、书画、剪纸、器乐、少儿美术、古诗文诵读、快易网球等二十余项特色科目,成立了校园国旗护卫队(男女队)、校园小交警队、百人管乐队、腰鼓队、古诗文唱诵团、校园合唱团、志愿者服务团、艺术体操团、小记者团、少年模拟法庭等20个学生社团,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特长发展搭建起了广阔的平台。“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学生社团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东营市网球特色学校”,这些沉甸甸的荣誉,书写着区三中特色教育的闪光足迹,见证着区三中特色教育的辉煌成。
四.特色办学优化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机制,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现代学校管理就是要尊重、关心校内每个人的发展和需要。校长必须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此我校始终奉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始终坚信"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教师、培养学生,就是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充满人性、张扬个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确立教师为本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人翁”的地位,经常召开教代会,重视支持工会工作。实行校务公开、政务公开、财政公开,在评先、评优、职务职称晋升上,增加了透明度,增强了监控的力度,教师满意率达90%以上。充分尊重教师的权利,倾听教师的呼声,大事集体决策,小事倾听意见,经常召开教师座谈会。成立了教代会、工会,财务上都有经审小组,评优、职称评定都成立了考核小组。校长定期进行述职报告,每年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测评,各校校长基本上都实行民主选举。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管理,首先是思想管理,其次才是行政管理。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决定着学校的目标取向,规范着教师的行为方向,协调教师的行为方式,因而学校的精神激励首先必须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
建师德建设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简称《规范》)为准则,加强师德建设,相应制定了《规范》的实施细则,以《规范》要求教师,以《规范》激励教师,以《规范》考核教师。以各级行政法律法规为准绳,加强师德建设。在师德评价时,坚持教育活动为参照,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准绳,反对简单的行政手段、量化手段来评价教师,取消简单按统考成绩排序。对于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过多地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对没完成作业的学生采取罚站、罚抄等变相体罚,对于品行差的学生进行殴打、侮辱等,都实行一票否决,从而规范了教师的行为。教师的道德评价最直接的目的是满足教师精神的需要,促进教师师德责任意识的形成。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自我定位,承认各自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在教师的考核、接受聘任等方面,充分尊重教师的自我选择,从而提高了教师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责任感。为了加强师德建设,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对教师定其心,培其智,用其人,引其进,实行多元性、多彩性、针对性培训,做到以情达理,以爱动心,以严导行。
学校以“三爱”(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三做”(做实事、做主人、做表率)为核心,通过师德讲座、师德承诺、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结合“社会评校”、“家长评校”、“学生评教”、“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评选表彰等活动,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监督机制,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园内师风正、学风浓,师德高尚。2010年,东营市教育局接连授予这个优秀的群体“东营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东营市师德建设示范学校”两项荣誉称号。
同时,长期以来,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及东营市教育局“八要,八不准”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行为。组织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进行了学习和讨论,力争培养一支自尊、自信、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职业思想过硬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学要取得高效,务必奏响和谐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的课堂,优化教学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执教者的共识。创设良好的教
学机制是激发鼓励学生的方式方法,也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种素质,更是刺激学生产生亢奋的学习情绪,创建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改浪潮中,本着打造人文课堂、和谐课堂、高效课堂的宗旨,经过不懈的研究探索,构建起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共同进步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师生和谐互动、平等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互助、体验成功”,充溢着理解、尊重、合作、互助与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2011年,“共同进步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东营区教科研成果的代表,被市、区教育局推荐参评山东省第三届教学成果奖。“全国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凝聚着三中人的心血与智慧,闪耀着三中人追求和谐、卓越的理性光芒。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如下。
第一章导论——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
第三章我国私立大学发展定位、办学特色的历史考察与民办高校发展定位、特色的现状调查
第四章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的评价标准研究
第五章民办高校的组织属性、特色形成机制研究
第六章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研究
第七章美日私立大学发展定位与特色的比较
第八章民办高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建设的策略研究
(二) 研究方法
第一, 通过对民办高校进行访谈与个案研究, 获得客观的研究素材和数据, 真实地反映、分析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发展现状。
第二, 利用文献资料法, 收集、遴选民办高校定位、特色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调研报告、政策文本, 获得充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分析依据。
第三, 借助定量和实证研究方法探索民办高校定位、特色发展的现状、评价指标、属性识别模式和形成机理等, 填补对民办高校定位、特色发展进行定量研究的缺憾, 提高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第四, 从历史的考察和国际比较中总结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指导我国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发展, 加快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进程, 全面提高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研究结论
1. 民办高校定位、特色的应有之义
民办高校定位是学校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及学校所处的环境, 从办学条件与办学现状出发, 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建设重点以及办学特色等, 以履行自身的社会角色和职能。民办高校定位包括两个层次、四个方面。两个层次是指民办高校的社会定位和行业定位;四个方面包括民办高校的社会需求定位、个人需求定位、职能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民办高校特色主要指的是办学特色, 是在民办高校之间形成的具有鲜明异质性 (个性化) 、极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异质性和比较优势。
民办高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 从外部来说, 深受国家和地方的政治制度、行政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就内部而言, 学校的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状况、经费收入水平、历史积淀、地理位置等对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至关重要。不同时期不同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特色差别明显。
民办高校的定位目标是要在高等教育系统甚至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寻求合适的位置, 占据并扩大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在理论上, 民办高校定位所要涵盖的总体的服务对象和消费者空间是较为宽阔的, 但是学校的分层分类、质量和特色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单个民办高校的市场空间是有限的。面对这种挑战, 民办高校要发展, 在定位的时机选择上实现全程多段定位是一个较为理性的选择:既事先定位, 保持和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和教育领地, 同时拓展新的教育发展空间, 实行移动定位、弹性定位, 根据需求变化作出选择。民办高校的这种全程多段定位特征对于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2. 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关系
民办高校的教育服务属性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发展定位和特色形成方面围绕和坚持培养合格专门人才与获得合理回报的双重动机, 实行低本高效, 质量与成本双控, 这影响着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结构、服务面向和资源配置方式。
民办高校在发展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培养规格等方面的定位及其形成的特色与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产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密切相关。多元化的经济所有制催生了民办高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股份制高校、 (中外) 合作型高校、独立学院、研究型民办高校、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学性民办高校等。对于民办高校而言, 在国家与地方不可能制定和实施倾斜政策的背景下, 其发展定位于与社会经济发展保持均衡的正面互动, 在发展规模、结构、类型等方面全面适应, 形成特色, 充分满足经济发展的多元需求, 也是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的必然要求。
政府及其政策在民办高校发展定位与特色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一, 政府及其政策作为认证者, 发挥法律地位的认定作用, 引导民办高校在发展定位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依法办学, 形成不同于公办高校的独特内部管理模式。其二, 作为资助者的政府及其政策, 对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的资助作用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公共性程度, 降低民办高校对学费的依赖, 改变民办市场资源配置由单一的市场配置方式向市场、政府等双重及多元配置方式转变, 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形成更加理性。政府对公立高校财政资助的过度偏好、对民办高校资助的极度匮乏, 导致了民办高校定位的艰难与摇摆不定, 既基于政府资助的不足为避免出现办学经费的匮乏, 采取市场营利导向办学, 又囿于教育的公益性而需保障基本的教学投入, 公益办学。其三, 政府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规划者, 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办学特色保障不可或缺。在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 没有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规划和指导, 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就可能盲目多变, 被动片面适应市场的需求, 存在办学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办学特色的随意性。
在民主、科学的分类管理政策导向下, 民办高校发展类型、办学目标与层次、组织结构等必然出现多元化的定位和办学特色。统一管理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使得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人才, 办学类型为教学型、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 经费来源于单一的学费收入, 普遍走规模效益之路, 办学特色单一、趋同。民办高校二元分类管理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 加剧了民办高校明确发展定位的观望心理和跨属性的办学特色, 依然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办学之间游离, 在办学的理念与目标上崇尚公益、为民造福, 在办学的行为上寻求回报、为己谋利。实际上, 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这种矛盾的定位和扭曲的办学特色, 所带来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 即民办高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混乱 (控制成本与办学质量的充足性资源相冲突等) , 办学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办学质量的下降, 以及片面的办学特色, 在现实层面始终难以迈过公益办学、提升办学的品位这条坎。
3.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发展定位与特色
民国时期知名私立大学定位并立足于社会现实需要的办学理念, 利用自身办学的特点, 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作用,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复兴民族、富强国家、抵御外侮、教育为先”, 救国是民国时期许多私立大学创办者的基本指导思想。他们本着立足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办学理念, 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在办学的类型上趋于多元化, 主要有以官助学、以学养学、以产养学和中外合作办学四种。
在管理方面,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在内部管理上实行了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外部管理上, 注重发挥差会、校友会和基金会的管理职能;在常规管理上, 实行严格高效的管理。私立大学受到西方教学方法与风气的影响很大, 提出了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思想,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强调学以致用, 重视英语教学, 科研强调实用并为祖国发展服务, 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私立大学非常重视师资建设, 严格把关, 把尽可能好的教师聘进来, 并且注重提高教师素质, 使学生能接受较好的教育。
民国时期私立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 是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首先, 校长矢志兴学的理想、信念促成了私立大学独特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其次, 校长负责制和严格的教学管理, 是民国时期私立大学成功的制度保证;第三, 多渠道的经费筹措和高效率的经费使用, 使学校得以长足发展;第四, 实用和西化的特色办学方略, 是民国时期私立大学能够屹立的内在动力;第五, 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推动了民国时期私立大学的发展;第六, 公私立大学师生被公平对待, 使公、私立大学地位相对平等, 私立大学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
4. 民办高校定位、特色现状的调查与归因
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市场导向非常明显, 满足市场需求, 依据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该课题调查显示, 在民办高校社会需求方面, 民办高校普遍要求增大办学规模, 大部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定位于“特色+热门”, 服务区域定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 服务行业定位则集中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民办高校个人需求定位方面, 民办专科高校生源质量仍普遍处于劣势、民办本科高校有所提高,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依托实训基地为主的实践教育;民办高校职能定位主要集中在“教学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方面, 特色定位依托民办高校已有办学条件, 学科能级定位集中在“扩大深化特色学科群”。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我国民办高校定位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基础;民办高校的地理区位;办学的回报与经济效益;教育行政部门现有政策导向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发展机会和生存质量。
根据调查, 目前绝大多数民办院校有较为强烈的特色意识。通过对34所民办院校的调查, 有33所院校强调“以特色求发展”或者“树立办学特色塑造品牌”等特色办学理念, 其中30所民办院校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理念、专业特色、校园规划建设等有关学校办学、发展层面。它们在办学理念上强调以特色求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注重实践教学模式, 寻求校企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管理体制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学校招生工作中开辟多渠道、采取多种手段措施保障生源规模足额;在学校规划与发展方面, 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 选择与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地区经济发展的职业需求为依据, 针对地方具体的经济建设、地方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 逐渐发展成为本校特色专业, 并不断地推进将“特色建立在班上”, 越来越重视特色班级的建设;在科学研究方面重视学校自身研究和区域文化与经济研究。
调查发现, 民办院校特色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包括办学特色口号化色彩浓厚, 某些民办院校的办学特色仅仅是该校招生的噱头, 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体现并不明显;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等“特色”趋同, 校际之间在专业设置、管理体制及办学特色整体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资源配置不充足, 学校对市场的高度依赖性;特色形成缺乏长远规划, 在特色发展方面急功近利, 民办院校发展特色方面比较流行的做法是通过短期的特色发展项目, 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5. 民办高校定位与特色的科学评价
分类是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并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 民办高校既可以定位高等职业教育, 坚定“特色保持”, 避免盲目“升格转制”, 也需依据自身状况, 作出合理的选择, 避免陷入片面追求“高、大、全”的单一化办学模式。为便于对民办高校定位的评价, 可以将民办高校定位的分类主要划分为七大内容:办学层次定位、办学规模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学科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办学质量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根据全面、准确 (科学) 、简易 (可行) 原则, 从长期性、认可度、差异性与独特性、持续的稳定性等4个方面检测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4种类型的指标——总体上的办学理念、治学方略;特色专业、人才特色等育人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实训等教学系统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教学管理特色。在设计的方案中, 对4类指标中的每项指标 (特别强调观测点) 分A、B、C、D共4个等级检测, 根据学校类型确定4类指标的权重, 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测度值。
评价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特征, 是引导民办高校在公益性方面各具特色而又发展为完整意义的高等教育机构的有效途径。通过TOPSIS方法、单属性测度、综合属性测度, 利用3个一级指标 (资源投入、培养和管理过程、产出效益与影响) 、10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 使用DPS软件计算, 对民办高校公益属性予以综合评价和公益程度等级识别。从总体指标来看, 样本民办高校的公益性程度普遍不高, 在许多公益性指标上如财政补助、政府奖助学金比例、社会捐赠支持、学费占比、教师劳动强度等方面极不乐观, 最低的公益性评价指数仅0.1321 (最高为1) 。民办高校的整体公益性程度也并不理想。对此, 民办高校的办学者、管理者需要想方设法改善有关公益属性指标, 不断推进学校发展的个性化公益特色。
6. 民办高校的组织属性、特色形成机制研究
民办高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组织, 它既是教育组织、学术组织, 同时也是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 而且某些民办高校还类似于营利组织。总体上, 民办高校兼具教育属性、学术属性、民间属性、公共属性、产业属性等多重属性。这种属性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在学校类型定位选择的游离和办学特色异于公立高校而接近于企业。这种跨属性或多属性状态增加了各级政府对民办高校进行属性识别和公共财政支持的难度, 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准确定位和特色形成。在世界范围内, 大众模式的私立高校大多具有明显的营利办学动机, 精英模式的私立高校一般在公益性办学的目标上极为突出, 对办学质量的无限追求与达成也必然要求充裕的教育投入, 削弱民办高校的市场行为、营利导向与能力。我国许多民办高校在办学实践中定位于培养人才与获得合理投资回报的矛盾状况不利于有特色的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
民办高校特色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首先, 科学定位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前提。定位准确, 方能构建特色, 形成优势。其次, 文化个性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节点所在。第三, 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建设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 并具有以此确立学校的地位和影响, 带动学校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特性。第四, 人力资源是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支撑和基础。有了一流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才能确立起学校的声誉。第五, 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这个模式应该是多样化、多元化的一种模式, 不应是“千校一面”的模式。第六, 服务社会的科研及成果转化与技术开发是办学特色形成的载体。大学办学特色必须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形成。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决于其为社会发展作出的被社会广泛承认的实际贡献的大小。加强民办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水平是形成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措施。
7. 民办高校定位、特色与资源配置优化
在科学定位基础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形成办学特色, 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由规模发展走向质量提高和内涵发展道路。民办高校的定位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定位主体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微观层面的定位主体是民办高校自身。目前民办高校教育资源配置过度商业化阻碍了民办高校定位于培养合格人才服务社会、文化立校的个性化风格和特色的形成与彰显。在另一方面, 部分民办高校未找准自身定位, 盲目追求规模效益, 追求大而全;盲目提高办学层次;盲目跟随市场, 争办热门专业;盲目投入资源, 造成资源浪费, 配置效率低下。
民办高校是高度自主办学的社会组织, 其资源的配置效果取决于其市场行为准则的选择。追求高额利润的营利办学导向下, 民办高校的资源配置必然采取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 减少机构、减少人力甚至减少必要的教学投入, 办学的商业化特征极为突出。对于那些坚持公益办学的民办高校, 它们遵循的是综合效益办学导向, 强调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充分投入, 资源配置重在保证和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在内部资源的分配结构如提高专任教师比重、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形成和凝练特色, 同时促进办学特色形成。民办高校不同导向的资源配置,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常的市场行为分化, 各自以特定的方式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公办高等教育发展基础等的差异, 我国民办高校资源配置也呈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中西部地区的民办高校, 经费来源最为单一, 以学费为主甚至是唯一来源, 以学养学, 自我积累, 滚动发展, 追求办学的规模效益, 学校在校学生规模2万人以上的占很大比重。在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 由于地方经济强有力的支持, 民办高校办学的起点较高, 资金来源形式相对较为多元化, 除了学费来源外, 民间捐资、私人投资、股份集资、政府资助等形式的办学也较为突出, 更加注重办学资产的增值及资本的高额回报, 强调办学的产出效益。
8. 美国、日本私立大学定位与特色的分析
多层次的分类定位是美国私立高校的典型特征。美国的私立大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型大学、四年制高校和两年制高校。在此基础上又可细分为: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文理学院、专业学院、社区学院。定位于不同层次的私立高校, 有不同的服务面向定位, 具有不同的办学精神定位和学科专业体系定位。日本在大学、短期大学以及专修学校这三种类型的高校中, 私立大学在校生人数都占据了适龄受教育人口的大多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私立大学占有很大优势, 与主要集中于理工科的国立、公立高校分工合作, 相互补充, 受制于当时的政府管理, 私立研究型大学从私学发展之初数量就较少。相比较而言, 美国私立高校定位的是提供优质的精英教育与市场主导下多元化的大众教育并存。而日本私立高校的绝大多数是为青年人提供上学机会的, 以大众高等教育为主。
美国的私立大学具有突出的市场性、独立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群体特征和个性化特色。日本的私立大学诞生于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中, 其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变化过程, 形成了私立院校群体的办学特色——私立院校的多层次性、教育理念的多元化、科类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多元定位, 分类发展, 府校合作, 自主创新, 突出优势, 是我国民办高校从美国、日本两国私立院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获得的可供借鉴和参考之处。
(二) 研究对策
1.制定和完善积极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策, 加大对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支持, 政府与民办高校建立良好的发展合作关系, 促进民办高校科学定位, 建设鲜明特色
积极的民办高等教育政策遵循“自治、平等、效益”的高等教育理念, 给予民办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在法律上民办高校享有与公立高校相同的待遇, 鼓励和保障有序竞争, 引导民办高校准确定位, 形成突出的、有竞争力的办学特色与品牌。
全面积极满足民办高校的政策需求, 是我国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形成多元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需要差异化的产权政策, 有效的风险防范政策, 多元分类的合理回报政策, 开放公平的招生政策, 规范、合理的税收政策, 系统完善的资助政策, 按质收费的差异收费政策, 促进民办高校遵循教育规律办学的评估政策, 自主独立的教师发展政策等。这些政策可为民办高校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建设提供广阔的政策空间与市场发展空间。
在民办高校科学定位与特色建设中, 政府需要转变职能, 主动服务与宏观指导民办高校自主定位, 自我发展。要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从直接干预民办高校具体办学为主转向扶持、服务和管理民办高校为主, 从而真正建立起有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服务型政府”。公平对待民办高校, 通过完善的、多元化的民办高校激励机制, 促进民办高校准确定位, 在与公办高校公平竞争中形成特色。
2.实施民办高校三元分类管理, 推进民办高校在办学目标、性质等方面的准确定位与办学特色的形成
积极开展民办高校的属性识别, 建立充满活力的现代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 引导民办高校分类、规范发展。通过属性识别, 区分营利性民办高校、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和跨属性民办高校, 分别借助约束机制、补偿机制、互惠机制等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多元民办高校管理政策, 调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根据地方实际, 实施动态、弹性分类, 实行差异化授权, 促进区域民办高校发展特色形成和质量的提升, 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政策的效能。立足公共政策理念, 依法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市场, 有区别、有选择地向不同类型的民办高校提供高等教育信息、民办高校行业规范、委托管理、属性识别制度、公共财政资助、民办高校免费补贴等, 改善民办高校办学条件, 规范民办高校办学行为, 促进不同类型民办高校共同发展。
3.扎实推进民办高校自主办学, 加快内涵发展, 深化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增强办学的公益性色彩, 改革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拓宽民办高校工作职能
加强制度环境的建设, 扩大学术权力和学术自由的空间, 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校重大事项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 实行民主管理, 为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制度保证和相对稳定的环境。要建立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在评价的指标上区别于公立高校, 在评价的方法上实行线性评价和非线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在评价的主体上实行社会机构、专家、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评价, 引导我国民办高校科学定位和特色建设。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管理, 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教学管理特色体系, 创建办学特色。打造民办高校品牌, 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面向未来、面向市场确定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通过优秀人才的培养、特色学科及知名教师、校长等核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将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推动学校进步。以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本校的历史传统、现实状况、发展前景、社会需求等为依据, 在发展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准确定位, 并有选择地适度培植和拓展民办高校的科研职能, 促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全面提高民办高校的综合办学效益。
4.适度均衡, 重视效率, 优化民办高校资源配置, 以特色求发展
理念,即理想和信念。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由学校全体成员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追求结合而成的复合体。办学理念必须明确“学校是什么”、“学校具有什么使命”、“学校具有什么作用”等基本问题。办学理念来源于学校办学传统的积淀与升华;校长经过长期办学积累的大量的成功经验的思想基础;在广泛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办学理念的提炼要总结、反思与研究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学校发展环境,广泛研讨与论证上来完成。办学理念一旦提出,必须落实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用理念来指导、规范办学的一切行为。为此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具体表述为: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就是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一切着眼于调动和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即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就是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
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风貌和风格。它既是学校的亮点、卖点,也是学校的导向和办学水平的标尺,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殊魅力。特色就是影响力,就是竞争力。办学特色的建设一般分三个阶段:选择和孕育、组织和发展、完善和巩固。或者可概括为孕育、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它是一个实践——发展——再实践——再发展,不断得到师生、社会认可的过程。办学特色可以是多维度的。如:以管理为特色,实行情感管理、人文关怀,学校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和谐力,学校充满温暖,似家园、乐园;以培养目标为特色,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文明修养和德才皆备;以培养名师为特色,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在学科有建树的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和“名教师”,以课程资源开发和学科建设为特色,在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外,结合实际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重点突出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特色;以教科研为特色,如衡水中学“以考代练、以考促学”,我校的“五问式高效课堂”等;……总之,办学特色多种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学校发展,满足社会、时代需要,特色可以建立,就可以保持与发展。在此过程中,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坚强的意志和开拓奋进的精神不可缺少。
先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的活动方式活动结果。先进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平台,也是规范办学行为的重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建设上要优化育人环境,让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楼都孕育人文特色,要体现出校园的清洁、安静、优美、意境的理念。制度文化建设上要以人为本,既要建章立制,依法治校、按章办事,又要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管理文化建设上要以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为基础。简单地说要管顺、管好,但不能管死、管乱。教师文化建设要以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学能力、治学方略、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学生文化建设要以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方法与学习成绩、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为主要内容。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中,贵州仁怀紧紧围绕一个抓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一个主题(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认真落实“十项行动”,深入推进“五化”建设,巩固提升区域党建品牌,基层组织建设年半年工作取得“四项”成果。
建立“五库双网一平台”——摸清家底。在“双晋”工作调查摸底、分类定级阶段,仁怀通过大调研、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清底数,扎实抓好分类定级工作,总结形成了“五库双网一平台”(即党员队伍管理库、空中课堂资源库、党内关怀信息库、党员服务承诺库、后备村干部管理库;党员服务网和项目服务网;“一信通”短信平台)的分类定级成果。建立“五库双网一平台”,将党员情况、队伍情况、“十项行动百项任务”、“双晋”工作及“五化”建设进行全面整理,分类建立档案,摸清底数、盘清家底、建立项目,形成一份明晰的党建工作网络架构,同时找准了党建信息化的有效途径。
拓展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做亮名片。探索实施党员创业带富——领头雁工程;党员创业带富——支部创业带富工程;党员创业带富——党员家庭就业工程,积极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沙滩乡美酒河村、学孔乡上寨村、三合镇街道社区等党支部领头、规划创业带富项目自主经营或者招商引资,党员和群众以土地、资金或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方式,实施白酒生产销售、种植、养殖等多种生产经营项目,努力推动村脱壳、群众致富。党员创业带富由个体带动深化 为团队带动,投融资方式由单一的资金投入转变为以土地、技术、信息等多元化投资模式,创业项目由种养殖转变为白酒生产销售、酒类包装加工、物流等多产业发展。目前,全市党员或支部共实施745个重点项目,各部门协调解决社会帮扶资金900万元;建立了有机高粱、生态烤烟、养殖、白酒酿造等35个党员创业带富基地,受益群众达10余万户。
推动党内关怀“三关”工程全覆盖——激活队伍。为激活农村党员、解决发展党员难的问题,今年,仁怀把党内关怀“三关”工程延伸到21个乡镇(街道),实现了党内关怀全覆盖、常态化。针对农村党员的状况和需求,按照创业帮扶、激励关怀、困难扶助和救济救助分类建立信息台帐,积极为创业党员提供项目扶持资金、为贫困党员提供产业扶持、为老党员排忧解难的立体式“套餐服务”。另外,不断丰富内涵、扩大外延,将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纳入党内关怀范围,进一步扩大党内关怀“三关工程”覆盖面。长岗镇启动实施65岁以上老党员每月发放35元的生活补助政策;合马等乡镇分别为每个村支部筹集了2万元以上的关怀基金;民政、卫生、计生、农牧等部门积极行动,提出并启动健康快车、产业策划等关怀项目,切实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和优越感。目前,全市各乡镇(街道)筹集党内关怀基金300多万元,实施党员帮扶项目178个。通过党内关怀“三关”工程深入实施,激励了广大农村老党员,他们纷纷行动起来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帮助宣传党的方针和惠民政策,积极为基层化解矛盾纠纷。创新非公企业党建模式——企地双赢。按照“企业需要、党员欢迎、职工赞成”的工作原则和“双强六好”工作要求,采取扩面提质强组织、三重并举增活力、企地共建促发展、同心同行惠民生的工作措施,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实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通过广泛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的“双找”活动,找出了一批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按照“组建与规范并举、组建与发展并重”的思路,对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均单独建立了党组织;只有2名正式党员的,采取从镇或村增派1名党员作为党建指导员的方式满足3名正式党员要求,再单独建立党组织;不足2名正式党员的则依托“村居、园区”共同组建党组织。目前,全市1064家非公企业共有党员1826名,建立党委6个、党总支和党支部156个,其余均采取企地联建和企企联建的方式组建;已派出党建指导员564名。党组织覆盖率达100%,实现了“哪里有企业和经济活动,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开展”。此外,按照省及遵义市“企业助村帮户”活动要求,以党员形象为核心突出经济统战典型示范的表率功能,充分发挥“同心行动”引领作用。全市非公企业采取“一对一”或“多帮一”的方式,与173个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积极投身“百企助村帮户、同心同行惠民”行动,实现了企地双赢。
吴为群 何远海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编而成为《弟子规》。其内容取自《论语·学而篇》中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文体方式编纂而成。然后再以《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部分来加以演述。列举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瑰宝。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重要内容,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思想认识之中,落实到学生言行举止之上。芒市幼儿园于2010年引进“弟子规”系列教材《卡布来啦》活动课程。
为了更好的探讨“弟子规”课程在幼儿园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成立了“弟子规”课题研究小组,并于2012年3月申报了德宏州州级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幼儿园弟子规家园共育有效性组织形式的研究》,通过近三年的课题研究,初步取得了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成果。在德宏州精神文明单位评选和德宏州“善行义举榜”创建活动中,芒市幼儿园由于“弟子规”课题研究成果在引导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传递正能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等方面成果显著,被评为德宏州2014-2016年度精神文明单位,2014年9月,芒市幼儿园作德宏州“善行义举榜”活动示范单位,接待了全州各精神文明单位的观摩和学习,并进行全州交流。“弟子规”课题现已成为幼儿园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载体和内容。
一、开展“弟子规”课题研究的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普遍存在人格缺失、道德沦丧、家庭教育缺乏正确价值观等问题。我们能够感觉到人心浮躁,许多孩子不懂老幼尊卑,目无尊长,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兄弟反目成仇,朋友背信弃义,假货泛滥,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网络的发达,父母溺爱,导致交往障碍的人群不断增多,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道德教育已成为中国未成年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弟子规》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从五个方面,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学习、修养品德的礼仪和规范,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学习《弟子规》有利于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为奠定孩子完美人生打好基础。
幼儿期是一个人人格发展、意志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期,也是关键期,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绘画,画什么就是什么。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人类认识世界的“心灵白
板说”:“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比如说是白纸,没有一切文字、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际的想像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的?它从哪里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心灵是白板,意味着儿童是通过感知觉认识这个世界的,儿童经验到什么,就学习到什么。这也证明了孩子生活的环境和成人的榜样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看似枯燥的“弟子规”实际上都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片段,以及做人心态。如:父母呼、应勿缓。爸爸妈妈叫你,你应该马上答应。人有短、切莫揭。生活中,别人有不足的地方,不应该当众揭发。这些都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幼儿时期孩子的学习方式是以游戏为主,孩子可以在游戏中、生活中快乐的学习“弟子规”,并形成言行习惯,而“弟子规”的内容其实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幼儿园开设“弟子规”课程,并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幼儿园”弟子规”家园共育有效性组织形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通过开展此课题,芒市幼儿园已研究出一套关于幼儿园“弟子规”情景教学、课程流程、日常行为规范、家园共育等方面的成果。在帮助孩子提高道德修养、陶冶情操,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文明行为养成上具有很大的作用。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弟子规”,因此,课题成果对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幼儿园老师的“弟子规”教学能力、对提高家庭“弟子规”
实践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实现小手牵大手,大手牵小手,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成长,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出必告、返必面”,现在,幼儿园的孩子都养成了,出门告知父母,回家报平安的习惯。
二、课题开展之后取得的成果。
(一)选择恰当内容,汇编成《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是文化精髓,其文化宗旨源远流长,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和品质养成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弟子规”的关键时期,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必须精学,我们认为,作为中华文明传承,幼儿期如能学会父母叫着会答应、出门回家会报平安、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说别人的坏话、不讲丑话等最基本、最粗浅但又受用终身的这些言行并养成习惯就可以了。通过实践研究,幼儿园精选每学期三至四课的内容,制定出适用于家园共育的言行规范。如:
小班上学期我们选择的原文有:1.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3.出必告,反必面。
下学期的原文有:1.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2.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3.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中班上学期选择的原文有:1.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2.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3.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4.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下学期选择的原文有:1.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2.是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3.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
渐跻。4.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大班级上学期选择的原文有:1.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2.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3.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下学期选择的原文有:1.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2.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3.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4.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弟子规”教材《卡布来了》共有“弟子规”原文72条,课题组又从中选出了21条作为精选课程,制定出了适用于家园共育的《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包括原文、德教点、日常行为规范、和语言指导,让老师和家长一看就明白这条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做。例如:小班的第一课,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德教点:父母叫你,应立刻答应;父母叫你做的事,应立刻去做。不要懒惰,推辞,尽快地完成任务;日常行为规范:1.父母叫你,应立刻答应。2.父母有事要你做,应立刻去做。语言指导:妈妈:“小明,快起床了!”小明:“哎!妈妈,我起来了。” 妈妈:“小明,快来帮妈妈拿东西!”小明:“哎!妈妈,我来了。” ;
又如中班第二课,原文: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德教点:穿衣要注重整洁,考量(考虑)场合,不攀比。日常行为规范:1.幼儿每天到园衣服都要干净、整洁。2.着装得体,同伴之间不攀比。语言指导:妈妈:“衣服只要干净、整洁,就是最漂亮的。”小丽:“妈妈,我要穿公主裙。”妈妈:“小丽,我们现在要(去参加运动会)出
去散步,应该穿运动装。”
课题组汇编出的《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首先,幼儿园印制了《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小册子,教师人手一册,作为教师设计课程,创编小剧目的教学指南;其次,《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家长“弟子规”家庭情景互动的言行范本;第三,幼儿园将此规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云层展板,悬挂在各楼层走廊上,让人们随时抬头看看,时时温习“弟子规”言行。
每个精选课程实施完成后,教师都要发放问卷给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反馈及时了解家长的想法和认识,对家长进行指导,鼓励积极配合的孩子和家庭,争取家长支持。学期结束时,幼儿园会组织各班进行精选课程实施情况汇报观摩活动,课题组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幼儿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着课题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孩子的喜爱,家长的高度认可。
(二)情景教学法将抽象的“弟子规”生活化、游戏化。抽象难懂的“弟子规”如何让幼儿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情景表演。于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根据“弟子规”原文,创编适合本地特色的“弟子规”教学情景剧,研究出了两种情景表演方式:大剧目和一分钟小剧目。
大剧目是指能够登上舞台,时间为5分钟左右,相对完整的情景剧目表演,它的内容包含自我介绍、原文诵读、剧情表演、韵文儿歌、问答互动等。幼儿园专门购买了专业的录音设备,将每学期选出的优
秀《弟子规》剧本,进行录音、剪辑,参与全园情景剧表演和竞赛;将优秀作品拍摄、剪辑为“芒市幼儿园优秀情景剧DVD”,作为全园的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共享。“弟子规”大剧目经过三年的收集和整理,编写了二十多部适合孩子的情景剧剧本,拍摄了十八个大剧目,“弟子规”剧目可让小、中、大三个年级的孩子们即可观赏,也可跟学,继而创编,最终运用于生活。同时,好的剧目也会选入每年的六一晚会、运动会表演、读书节小剧场等活动中,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社会认可度也很高。
一分钟小剧目是芒市幼儿园“弟子规”课题组的创新成果,它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让孩子在一分钟内完成的情景剧表演。它的优点是简短、易学、易互动,可直接使用于生活中,而且非常易于家庭使用。如,小班小剧目《我是孝顺的好宝宝》,原文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德教点为:父母叫你,应立刻答应;父母叫你做的事,应立刻去做。不要懒惰,推辞,尽快地完成任务。教师将其编成四个一分钟小剧目,涵盖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道具准备也相当简单。四个一分钟剧目只准备了:一把椅子、一个口杯、一张报纸。
第一个小剧目:
妈妈:“红红,你在哪里?” 红红:“诶!妈妈,我在这里。”
妈妈:“红红,去抬给妈妈一条椅子,好吗?” 红红:“好的,妈妈。”
(红红抬给妈妈一条椅子)红红:“妈妈,请坐。”(妈妈竖起大拇指)妈妈:“我家红红真能干呀!” 红红:“谢谢妈妈!”
现在很多人和父母说话没大没小,充满火药味,这个剧目的关键点在于孩子会回答“诶”、“好的”,通过这样的对话,让孩子尊重父母要从小事做起,如果人人都会和父母说“诶”、“好的”,家庭将是多么的幸福、和谐。这个剧目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小朋友分角色到台前表演,也可以是老师扮演妈妈和全班小朋友互动,还可以是小朋友扮演妈妈和全班小朋友互动,每次小剧目表演的内容,我们都会告知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和父母互动。角色和内容都可以变换,如:第二个小剧目:
爸爸:“强强,你在哪里?” 强强:“唉,爸爸,我在这里。”
爸爸:“强强,爸爸的背好痛呀,你帮爸爸捶捶吧。” 强强:“好的,爸爸。”(强强给爸爸捶背)(爸爸竖起大拇指)爸爸:“我家强强真能干呀!” 强强:“谢谢爸爸!” 第三个小剧目:
奶奶:“红红,你在哪里。”
红红:“奶奶,我在这里。”
奶奶:“红红,去帮奶奶倒杯水来喝吧。” 红红:“好的,奶奶。”(红红帮奶奶端来水)红红:“奶奶喝水。”(奶奶竖起大拇指)奶奶:“我家红红真能干呀。” 红红:“谢谢奶奶!”
第四个小剧目:
爷爷:“强强,你在哪里。”
强强:“爷爷,我在这里。”
爷爷:“强强,去帮爷爷拿份报纸来看看吧。” 强强:“好的,爷爷。”(强强帮爷爷拿来报纸)强强:“爷爷,给你报纸。”(爷爷竖起大拇指)爷爷:“我家强强真能干呀。” 强强:“谢谢爷爷!”
从以上三个小剧目,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主题《我是孝顺的好宝宝》,只是变换了角色和事件,关键词“诶”、“好的”都相同,让孩子非常容易掌握,基本不用排练,当场就能学会并互动。这个形式作
为一种教学方法,深受孩子、老师和家长的喜欢,现在已经成为“弟子规”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组织孩子们进行“弟子规”情景剧表演。让孩子在情景剧中直观的感受和学习“弟子规”,这样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剧,不论是大剧目还是一分钟小剧目,不管是表演的孩子还是观看的孩子都从中有了很大的收获。在表演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自信的笑脸和对角色扮演的兴趣,不仅帮助孩子养成孝顺长辈、诚实守信、仁爱待人等做人的基本准则,还激发了孩子们对“弟子规”表演的浓厚兴趣;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中体会《弟子规》的内涵,无形中得到了教育,最终内化为孩子的日常行为。
(三)家园共育,共同关注孩子的养成教育。
“弟子规”开展初期,我们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有家长质疑“弟子规”作为古文太难,孩子不能理解,家长因为工作紧张,不知道该如何配合老师完成《弟子规》的教学目标。幼儿园利用家长学校宣讲“弟子规”内容,组织家长进行参与式培训“弟子规”与幼儿品德教育,让家长了解“弟子规”内容,组织家长进行参与式培训家长“弟子规”情景表演让家长通过表演理解幼儿园的“弟子规”情景教学法。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探讨、交流“弟子规”家庭教育实际经验。
通过家长开放日让家长现场观摩“弟子规”的教学成果,家长们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的小剧目表演和大剧目表演;看到孩子热情高涨、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原文诵读;通过老师与孩
子的互动,看到孩子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水平。每次家长开放日,我们看到的是家长开心、满意、自豪的笑脸。家长们都觉得经过“弟子规”的学习,孩子变得懂事了,有礼貌了。
每一个精选课程,教师都必须进行幼儿园、家庭全方位的打造,同时着力,在教学中情景中学习,生活中运用。各班教师通过家园联系栏、幼儿园网站,短信介绍课程内容、言行要求、小剧目内容,要求家长在家庭中与幼儿园同步实施,仿照小剧目进行实际演练,将”弟子规”运用到生活中;只要家长认真配合,坚持练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出必告、返必面”,很多家庭和幼儿园一同坚持练习,现在,大部分孩子都养成了,出门告知父母,回家报平安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家长们逐步了解什么是“弟子规”,什么是“弟子规”精髓,那就是“弟子规”必须“应用于家庭,应用于生活”。有一天,一位家长非常兴奋的和老师说:“儿子看到爸爸醉酒了,就对爸爸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有小朋友看到同伴拿幼儿园的东西后,就会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在家长的大力配合下,幼儿园的“弟子规”课程开展的十分有序,家园共育效果显著,芒市幼儿园的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做一个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孩子,让“弟子规”真正走入孩子的生活。
(四)初步形成有效的“弟子规”教学模式。
如何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更有效的把“弟子规”的德育精华释放给孩子们,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一个重点,通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幼儿园形成了有效的“弟子规”教学模式。老师们在组织“弟子规”活动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以故事、诵读、游戏、表演为主要学习形式,寓教于乐,特别是教学中的1分钟小剧目,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到剧目互动和表演中,孩子们非常喜欢,家长们看到孩子的进步也非常喜欢。
在具体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们总结出了多种教学模式,模式一“听、吟、说、演、咛”:流程1.“听”。教师出示挂图讲述故事,理解故事道理,学习小剧目对话,引出“弟子规”原文;流程2.“吟”。进行“弟子规”原文诵读,对原文进行浅显的解释;流程3.“说”。边做动作边读相关的韵文儿歌,并以句子为单位讲解韵文儿歌意思,以巩固“弟子规”的德教点;流程4.“演”。回顾故事内容,表演小剧情,幼儿分角色进行一分钟小剧目表演(表演形式可多样);流程5.“咛”。让孩子回家和父母一起进行小剧目实际演练(教师会通过多种形式告知家长配合),进一步家幼共育。通过这样的模式,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这一课的“弟子规”德教点,并通过表演来明白在生活中的应用,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文明人”。
模式二“辨、听、演、吟、咛”:流程1.“辨”。教师提出大量相关的日常行为的判断是非题,让幼儿进行判断,由此引出“弟子规”的德教点;流程2.“听”。根据德教点,教师进行故事讲述;流程;3.“演”。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情景小表演,巩固德教点;流程4.“吟”。引出“弟子规”原文并诵读;流程5.“咛”。
让孩子回家和父母一起进行小剧目实际演练(教师会通过多种形式告知家长配合),进一步家幼共育。
还有,模式三“演、辨、听、吟、咛”等,这些教学模式是课题组教师通过实践而总结出的一些较科学的适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弟子规”教学活动的设计程序。教学模式虽然是一般“弟子规”教育活动设计时遵循的总体设计程序,但教师不能将这一程序视为不变的、固定的模式,应结合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与变动。
除了幼儿园精选的课程需按照课题组研究出的模式家园同步、全方位打造外,为了让孩子体验“弟子规”的完整性,原文要求全部诵读,“弟子规”的其它非精选内容,只需教师带领孩子听听故事,理解原文,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自选表演,幼儿园不做硬性规定。
三、今后的打算。
(一)做“弟子规”公益广告,发挥辐射作用。
中央电视台曾经播过的一个公益广告“公德比赛。”由此,幼儿园引出创意,将我们的课题成果小小剧目编辑成“弟子规”微剧目,形成一系列的小小公益广告,广告预计今年5月份播出,相信公益广告的播出定能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让“弟子规”真正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二)继续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许多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 1.继续完善《弟子规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做到《弟子规日常
行为规范》小册子家长人手一册,让家长能够更自由、随机的运用小剧目的进行实际演练。
2.在情景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方面,我们将不断的优化小剧目的内容,拍摄出更加精简、实用的剧目,重点在大剧目的班级共享和小剧目的实用性。
3.继续做好“弟子规”家园共育工作,多种形式争取家长支持。举办“弟子规”家庭情景剧沙龙活动,为家庭小剧目表演提高展示的舞台;每学期结束幼儿园将对“弟子规”家庭实践内容进行评估。
4.进一步加强“弟子规”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创新,让教学流程更加清晰,更加科学,让新教师更容易上手。
徐州市王杰中学始创于1956年,与革命烈士王杰同志生前所在部队——王杰部队仅一墙之隔。1985年,为纪念英雄王杰烈士,弘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徐州市王杰中学”。2006年8月以来,学校逐步确立了“弘扬王杰精神,践行励志教育,培养报国之才”的办学理念,并始终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以实施新课程改革工作为契机,努力形成学校励志教育特色,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近两年的励志教育特色活动总结汇报如下,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注重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一所合格学校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一所优秀学校的基本要求。“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怎样做人更为重要”,这个观点在我校已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从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都把德育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并且将初、高中三年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为“千日工程”,常抓不懈。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高度重视王杰精神的浸润作用,大打“王杰牌”,形成了“王杰精神育人”的鲜明励志教育特色。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确保励志教育全员参与。
(一)学校领导和全校教师通过认真学习,明确了加强学生励志教育是提高未来公民道德和心理素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因此学校把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摆上了重要位置,使全体教师形成共
同的教育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进而成为学校励志教育的推动者和励志资源的开发者。
(二)学校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把实施“师德工程”作为建设教师队伍、践行励志教育的战略核心。切实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弘扬王杰精神,认真开展了“师德师风大讨论”、“三风一训主题大讨论”,深入落实了“千校万师进家庭”、“党员五个一”等一系列活动,极大的提高了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法治,健全制度。制度建设是学校实施励志教育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建立了一系列励志教育制度。如励志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励志辅导员例会制度、励志成果奖励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二、拓展励志教育渠道,形成学校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励志教育特色。
(一)紧紧围绕“王杰精神”和学校优秀的革命传统开展教育。旨在通过励志教育,以王杰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学校优秀的革命传统,激发学生树立“理想愿景”,感召学生“让英雄走进心灵,用理想雕塑人生”。我们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励志主题,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如在起始年级除狠抓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三风一训”教育外,还具体指导新生进行三年高中自我励志;初
二、高二阶段,深入进行学风教育和感恩教育;初
三、高三阶段,结合中高考重任,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二)充分利用“王杰班”的品牌进行励志教育。学校在各个年
级遴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王杰班”,并举行隆重的“王杰班”命名大会,与部队“王杰班”搞共建,王杰部队的历任“王杰班”班长均为我校“王杰班”校外辅导员,以此激励“王杰班”的学生,并进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校各年级、各班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三)积极组织以“王杰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如开展了 “王杰在我心中”、“王杰的枪我来扛”、“走近军营,感受军魂”、“励志教育”、“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再如每年的军训、前往王杰部队等德育基地进行社会实践;又如定人、定时、定点前往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这一活动已经坚持开展了十多年。
(四)积极利用特有的德育资源,努力拓展德育空间,注重德育课程的开发,并逐步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学校把《王杰的枪我们扛》作为校歌;先后开发了《王杰在我心中》、《励志教育系列》等特色性校本德育课程;顺利完成市级课题《中学生励志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立项研究任务,并以此课题为载体,把学校的励志教育推向深入;举办了励志教育成果展,励志教育进社区等活动,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节目组专程到我校进行以《奇异的书》为主题的拍摄。
(五)紧密围绕励志教育这一主题,做好校园(教室)的美化、亮化工作,做到“让每一块墙壁说话”。校园环境布置力求人文化、生活化、个性化。同时,对学校的公共设施管理、绿化带的养护提倡集体或个人认领化。校园音响系统也力求配合励志教育,播放有关音
乐、介绍名人励志故事。
(六)建全有效的保障机制以确保励志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先后制定了《班主任量化考核实施细则》、《“王杰奖学金”发放办法》,确保了励志教育的有效开展及形成。
三、构建励志课堂,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课堂是培养学生坚强人格的主阵地,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我们提出构建励志课堂的设想,设定了“励志课堂”的标准,即:
(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
(二)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建立健康有效的交流方式;
(三)教师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四)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自主权,教师应提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面对自己选择的结果。
(五)学生有健康的学习习惯、课堂常规和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是我们对学生评价的指导思想。评价功能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另外,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注重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教育功能。总之,通过推行“励志课堂”,实现评价多元化、多层次化,从而让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生长环境中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以上是我校在实施励志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还不成熟,还较为粗浅,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
一如既往的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扩大励志教育的辐射面,不仅对学生励志,对教师、对家长也要励志,弘扬英雄意志、毅力和理想,起到以励志影响人生的目的。为此,我们将继续打造“王杰”品牌,利用这一特有的的与资源,充分挖掘王杰精神的内涵,发掘王杰精神的时代特点,寻找历史和现代的结合点,以使王杰精神和励志教育更完美的融合,使我校的励志教育品牌化、特色化、精细化。谢谢大家。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于2004年4月创建, 建校以来,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 抢抓机遇, 积极改革, 办学条件逐步完善, 办学实力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提高, 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学院占地面积1390亩, 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151.4万册, 现有在校生15247人;建立了经管实验中心、动画实验中心等6个实验中心91个专业实验室;另建有与学科专业相应的教学实践、实习和实训基地107个。学院注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狠抓教学质量, 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目前, 学院拥有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五大学科门类, 涵盖85个本、专科专业。学院师资力量雄厚, 有专任教师784人, 由众多教授、博士、留学归国者等高级人才组成, 有外籍教师16人。学院着力打造学术团队, 营建科研平台, 建立了杜甫研究所、杜甫与河洛文化研究室, 开展杜甫文化、河洛文化、书院文化研究, 举办高水平学术活动, 有力推进了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学院获国家级、省部级、厅级科研项目立、结项多项, 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获得各项科研经费资助近百万元。学院以本科教育为主, 辅以专科教
教育十佳特色学校、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有多名学生取得注册会计师、软件工程师、艺术设计师、心理咨询师等中高级资格证书, 在国家级和省级大赛中屡获殊荣。
第一部分:“学科建设的指导原则”论述了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应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进行学科建设。
第二部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指导原则”论述了为成功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应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从严要求,不卑不亢,凸显中国学者优良的气质与风范。
第三部分:“二十多年来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历程的简短回顾”指出其历程可大致细分为:破冰之旅,凸显中国特色,从更深层次上凸显中国特色以及2005年集大成之作。
关键词:国际学术交流 开创性成果 破冰之旅 凸显中国特色 综合性研究成果
笔者从1985年起,应美国国家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会”、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美国会计学会、法国会计学会以及美、加、法、英、日、澳等国一些大学的邀请,曾先后十次走出国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在大学演讲或进行合作研究,致力于在会计专业学术领域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积累了经验,也提高了认识。下文拟对此作一简要的回顾与论述。
一、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进行学科建设
三十年来,笔者进行教学、科研的学科——现代管理会计是西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决策性管理会计为主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笔者遵循“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无到有,在我国率先致力于对这一学科的引进、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富有开拓性的成果。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笔者坚定地认为:
(一)“以我为主”是我国引进、借鉴外国企业管理原理、方法和经验的出发点
吸收、借鉴外国的东西,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和模式。
(二)“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是正确的吸收、借鉴方法
为便于借鉴,必须对外国的东西客观地、全面地、认真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集百家之长,融合提炼,为我所用。
(三)“自成一家”是我国建立现代管理会计学科的目标
我国学习、借鉴外国的企业管理方法、经验和成就,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管理学科体系(包括“现代管理会计”在内)服务。
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应遵循的三项原则
(一)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中国学者绝不能怀着低人一等、“月亮也是外国的圆”的心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而应首先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其闪耀着“东方智慧”灿烂光芒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许多历久常新的内容。因此,中国学者应当加强自己的民族自尊、自重、自信感,不断地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吸收、总结其所蕴含的许多可以超越时空的管理理念、智慧、理论和方法,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学术成果,开展对外交流。这就是笔者所说的自主性原则。与此同时,还应放眼世界,虚心学习外域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合乎科学原理的管理理念、智慧、理论和方法,为我所用。这就是笔者所说的开放性原则。
(二)坚持从严要求
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人员应提出能为人信服的“精品”进行交流,才能达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任何粗制滥造甚至弄虚作假,有损人格和国格、使国人蒙羞的丑事,尤应坚决防范。
(三)维护学者的尊严和气度
学者在国际学术交流全过程中,应不卑不亢、从容大度、求同存异、凸显其应有的人文气质。
三、二十年来的简要回顾
(一)破冰之旅
1985年,根据“美中高级学者交换计划”,笔者应美国国家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换委员会”的邀请,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为主的接待单位)、纽约州立大学、伊利诺大学和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每到一处,笔者都围绕“The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Accounting”(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管理会计的演变)为主题,作专题报告和座谈、讨论,产生了广泛影响,并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授予研究生院“荣誉成员”证书。此行堪称笔者此后持续进行的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破冰之旅”。
(二)如何凸显中国特色
198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的邀请,笔者参加由该中心主持的以“远东会计与经济的新发展”为主题的“会计国际学术讨论会”,笔者在会上宣读了题为《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Chinese and U.S. Management Accounting and Analysis of the New Chinese Management Accounting Style》(论中美管理会计的共性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的论文。1988年,笔者再次应邀参加上述“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以“变动中的国际金融市场对会计的影响”为主题的“会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会上宣读了题为“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und Market in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Accounting – Emphasizing on Theoretical Thinking on How to Establish A New Accounting Model of China”(中国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对会计的影响——侧重于如何建立中国新会计模式的理论分析)的论文。
那么,这两篇论文是如何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论点,以取得国际相关学者的认同和肯定的呢?
在第一篇论文中,笔者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是一个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线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在中国现实经济条件下,这二者既直接为企业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服务,同时也为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服务。即:提高微观经济效益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础,而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又要以着眼和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前提,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统一性。
在第二篇论文中,笔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会计模式,包括建立“企业主体会计(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破产会计)”和“横向联合会计(企业集团会计)”,为“微观搞活”服务。较具体地说:宏观资金流量会计是以国民经济总体为主体、以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集中反映社会资金总量及其在各部门间的流向和流量,形成着重为“宏观控制”服务的宏观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通过编制“社会资金流动流量总表”来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企业主体会计是基础,横向联合会计是其发展,而宏观资金流量会计则是这两者的综合、扩展和延伸,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促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得以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办学特色成果】推荐阅读:
办学成果汇报01-05
特色美育办学01-01
学校办学特色01-13
办学特色经验材料11-28
国际象棋办学特色09-27
小学办学特色汇报材料12-11
民办小学办学成果简介12-17
星村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06-01
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研究01-08
小学办学特色化小班化教育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