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2024-12-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推荐8篇)

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篇1

贷款业务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业务之一。贷款是信用社的最主要的资产,也是信用社收入的主源。农村信用社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信贷风险,且目前仍在继续增加。如何防范化解这些风险是信用社一直谈论的问题。笔者拟从人的因素谈点肤浅的看法。

目前信用社信贷现实

从信用社的贷款对象来看主要是两类,一是以家庭为主的自然人贷款,占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二是以初级组织为主的中小企业贷款,且向民营企业方向发展,成为信用社的业务新领域;

从信用社贷款的数额,信用社单户贷款小的只有几百元,大的却达数千万元,给贷款的管理拉长战线

从信用社贷款的管理成本来自,信用社贷款对象为千家万户,现实中一个信贷员只能管理300—500户农户,以每户农户5000贷款元,年管理贷款200万元,这样的管理成本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来比肯定高;

从信用社贷款的管理方式来看,对信用社的贷款管理信用社目前主要仍与信用方式为主,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管逐步在推行抵押贷款,但进展不算顺利。

产生的风险与原因

产生信用社信贷风险的外部因素:

一、政策因素。主要是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抗灾工作、农业技术试行、农业产业调整以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中产生的风险,政策的风险转嫁给贷款。在小额农户贷款推广中,由于有关机构及工作人员执行非道德行为,把小额农贷视为国家安抚百姓,稳定农村的“民政救助性”贷款,在工作中人为地违反小额农贷核定、发放、使用、管理、收回的政策、制度、规定,造成小额农贷风险。这种风险源于人类的劣根性—自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风险。

二、农业因素,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的的单户组织形式、农业生态环日益严峻,农业生产的风险转嫁给贷款。农业自然灾害导致的风险。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它的到来往往使农民血本无归。

三、农民的因素。由于农民是弱势群体,其抗风险能力十分弱。主要是两点,其一农民没有医疗保障,许许多多好不容易已脱贫农民,因没有医疗保障,一旦发生重大疾病,一下以回到“解放前”。其二农民没有失业保障,可以说农民是一日 不做就会一日不得食。其三农民没有养老保障,老一辈农民的养老负担直接地压在新一代农民的身上。这些风险都极易直接或间接转移到信用社的贷款上。除此之外还有农户主观因素。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绝大多数农户都

能贷好、用好、还好。可也有不少的农户曲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故意违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规定,既不讲社会道德,也不顾国家法令,拒不偿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借、挪用于非法用途等,造成小额农贷无法定全运行。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拒不还贷。这种人,借贷款时就打算不还,主要用于超过自己生活水平的消费。二是转借贷款证,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这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一时无法禁止的坏风气。这里既有农村“助人为乐”的风气所致的原因,也有少数互相得利的“互惠互利”的合作贷款。尽管农村信用社户主本人到堂办理贷款手续的制度,但贷款户一出信用社的门就将现金给谁,无法监督。三是农村一些染有坏习的人(但派出所没有案件记录),贷款后用于非法用途。如有养猪的贷款用于赌博、购肥的用于吸毒。四是有的农户只想投入扩大生产,不算收益,不守信用,不按时归还。

四、社会信用环境因素。保障因从内外环境来分万物之灵,风险是人为的,它必须用人为的办法来解决。一方面乡村组织(党政)及个人的主观风险。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和帽子工程的因素,出现了不少乡级下指标,村级两委干部贷款交税费的不良现象。以我县赤岸乡为例,全乡20个村委全部以村级干部或群众的名义,在信用社借款缴交税费,共涉及160多名村干部,共结欠借款200余万元。另一方面其他人员的主观风险。主要是在小额农贷的清收中既有不明道理群

众的不理解,还有乡村干部的不支持,最为令人不解的是执法不严、诉讼难、胜诉难、执行难,并且有的司法人员自己的贷款都不还。以我县为例,到2002年底,全县共有86名国家干部和职工在信用社借款222万余元未归还,其中执法机关15人,借款金额33万余元。

四、市场体系所带来的客观风险。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针对的服务对象是以农户(家庭)为前提的小生产者,受信息质与量的影响,其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目前又缺乏相应的机构扶助,其生产经营易产生市场风险。

产生信用社贷款风险的内部因素:

一、制度与现实的缺陷和滞后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信用社信贷制度本身的不足,导致贷款产生风险,例如有的制度不能体现相关法律的规定,;二是由于制度的时效性差,导致贷款产生风险,现行的信贷制度往往缺乏执行、信息反馈、修订的程序;三是制度的实用性导致的贷款风险。如现有的信贷制度没有关于新概念资产抵押担保的的内容,导致基层难推广其他资产抵押担保。

二、信用社工作人员主观风险。农村信用社农贷信贷员是贷款调查、核贷发放,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果动机稍有不纯,就很容易制造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信贷员与贷款户内外钩结,收受贷款户的小利、回扣。二是信贷员不合实际情况,机械地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三是信贷员不按制度

操作给贷款带来的风险。四是信贷员对小额农贷和个体工商私营企业贷款实行级差管理。认为小额农贷的成本高于企业贷款成本,小额农贷收益率低于企业贷款,小额农贷点多面广,手续繁锁,收息小而散,不如工商个体户的贷款额度大,却因培训、人员更新跟不上而低估工商企业贷款发放、管理、评估重放轻管而造成风险。

4、协管员的主观风险。由于协管员只管放贷的推介,并对其工作不负任何责任,所以协管员做老好人的现象普遍存在。

风险防范的想法

一、加强农村公民道德建设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全靠信用作支撑。道德在前,法律在后的信贷(借贷)操作,是产生其风险重要原因,所以应普遍加强诚信的社会公德建设,特别要有针对性地长期将公民道德建设纲要贯彻落实到底,并在政策与制度上进行创新,可结合信用村镇创建活动,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建设。

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风险。作为政策与制度制定者的国家及其职能部门,在政策上要考虑实际问题多样性、复杂性,多从宏观上指导,少从微观上加条条框框。对一些不符合实际和 “强加”给信用社的“政治任务”,应转移到国有政策性银行身上。如:救灾贷款;也可以开办专项保险,或联户担保来补偿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但实际操作将给农民增加难以承受的成本,难以运行。

二、、建立责任追究制防范风险。主要是指各级信用社要加强信用贷款的管理、收回检查,对造成风险的要进行责任清查,建议每三年清理一次,对信贷员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不能仅按比例扣风险金,而因视情况采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使信用社贷款损失降到最低。

三、建立违法追究机制。对主观不还贷款或故意违法贷款的。一方面司法部要加大打击力度,追缴有钱不还,帮借贷款;另一方面要防止信用社做好人,“区别对待”地将欠款户移送司法机关,而应全面移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办理。对借贷款违法消费的,可按有关法律进行“金融诈骗”定罪处罚

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篇2

一、信贷风险现状及形成原因

当前对于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而言,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即操作性风险、道德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法律风险,而这些风险都是与信贷经营紧密联系的,并且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风险往往会对用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威胁。

对于信贷过程中出现的经营性风险,主要是由于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和农业,而在我国的现阶段,农村大部分属于弱质产业,尤其是近年来,不少地方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而使一些农业生产受到了破坏和不良影响,这些项目的经营失败往往会让农村信用社出现经营性的风险。另外还有道德风险。有的贷款对象是一些农民,这些人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欠缺,因此信用观念不强,很容易出现钉子户,这样一来,就会出现有人赖账的情况,还有一些信用社的管理人员缺乏法制观念,以权谋私,同样也助长了这种情况的出现,这样很容易造成信用社信贷资产的受损。

二、如何加强对于信用社信贷风险的防范

1. 完善贷前调查预测机制

信用社在进行贷款之前,需要先对借款人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对于其资金实力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估,通过了解这些情况,对还款人的信用状况有一个大概了解,并为其建立借款人的经济技术档案,这些对于掌握还款人的经济情况,完善贷款信息网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一来,将会有助于贷款单位合理选择贷款对象,从而对于信用社的贷款风险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2. 提高业务技能,强化风险意识

在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一批素质过硬和业务过硬的客户经理队伍。从遵守纪律和法规,爱岗敬业,自尊自爱出发,逐步提高广大职工的职业和自律能力。另外,还要定期进行政策及业务方面的培训,加强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员工有了过硬的业务技能和政策理论水平,会为贷款风险的防范打下良好的基础。

3. 严格贷款的发放程序

在办理借款的过程中,坚持按照贷款“三查”制度来对贷款企业进行调查评估,而且在办理过程中,将调查和审查,及审批、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职责进行分离,由不同的经营层次来实行不同的岗位部门进行承担,实现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对于贷款投向上,按照国家产业的不同和产品结构调整来进行贷款结构的约束。优化贷款投向,对于一些农业的名特新产品实行重点支持,这样对于贷款程序会越来越规范。

4.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内审稽查工作

加大执法的力度,农村信用社要加强干部的素质管理和风险的管控,比如说离任审计就一定要做好。执行“操作性好、透明度高、实效性强”的原则,及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定。严格执行序时性的检查,并定期做好稽核工作,如果在工作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一定要逐级进行责任的追查,必要的时候给以经济行政的处罚,迫其立刻改正。

5. 定期进行岗位的轮换,实行约束机制

坚持不拘一格的用人原则,对于上岗的职工定期进行岗位的轮换。在对于中层干部的管理方面,要实行竞聘上岗,通过公开的考试、演讲、答辩等制度,好中选优,挑高水平的中层干部上岗。并实行全面的监督机制,对各级别的人员,特别是中层以上干部的职能进行适时的约束。

6. 强化推行风险排查,实行绩效考核

对于贷款的排查要切实做到,谁排查谁负责,谁对账谁负责,谁督察谁负责,并及时整理成文字材料,及时下发整改书并督促其进行整改。

对于员工推行绩效考核,来创新信贷品牌。紧跟时代,推行全员绩效考核系数差异化管理的改革,实现按劳取酬,同工同酬,不偏不倚,做到相对公平。

除了上述一些措施之外,还可以考虑建立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从而让贷款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另外,为了预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还要建立人本控制机制,从根本上去提高信贷人员的操作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总之,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在对其进行风险措施的防范时,一定要进一步做好对信贷人员的纪律管理,提高其工作要求,增强其事业心和责任感,增强其防范技能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让信贷资金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拉动和促进作用,把支持全面建设新农村信贷工作做好。

摘要:当前, 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业务发展很快, 但是关于信贷方面的风险也日渐显现, 不良信贷资产额和不良资产的比率居高难下, 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已经成为农村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 风险主要体现在经营风险、道德风险和操作性风险等方面。本文对于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就如何防范信贷风险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曹凤鸣, 利率市场化与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J], 企业经济, 2005 (10)

[2]郑冲等: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面临的风险与应对措施[J].金融与财会.2003 (4)

[3]顾荣, 农村信用社改革过程中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J], 特区经济, 2005 (11)

浅谈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改革 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29-01

一、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慢。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农村信用社中发展缓慢,网络资源发展滞后,导致信用社内部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农村信用社人才队伍中缺少了解财务管理知识同时又具备信息化技能的专业人材。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管理发展缓慢。

(二)不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

因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的连续变更,所以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具有非常不清晰的财务管理目标。而且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同时又加上很多股东属于农民,相对来说股东意识十分淡薄,综上所有的因素使得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目标变得不是很明确。

(三)被严重忽视的财务风险。

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农村金融机构,又由于中国属于市场经济,农村信用社无时无刻都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其中,农村信用社在管理经营的过程中,风险因素的形成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许多农村信用社受原来的过时的观念的影响,他们只会对信用社中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稍加防范,但其他方面你的风险就不甚注意。这样的话就将风财务管理与风险管理人为的分裂开来,因此,很多的风险隐患会存在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经营中。

二、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管理科技水平。

和传统的财务会计中资料不同的是,前者不能提供财务管理对信息数据的大量需求。因此, 根据财务管理对象的不同需求,利用计算机数据库建立相应信息代码库,这样就能发挥会计核算信息化的优势作用以及网络化的优势作用。因为所有的业务都拥有一个不同的代码组合,这样就有利于电子及设备随时按照相关科目进行记录。通过扩大发展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收集功能、业务核算系统中的整理分析功能来提高会计信息加工能力。这样财务管理工作中数量巨大的数据信息处理需求就能得到满足,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制度所必须要做得选择。信用社发展的成败在于管理,财务是管理的核心所在。

(二)建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要积极协调和配合农村信用社的长远期发展战略规划。怎么才能做到完美配合众所周知,无论是怎么样的战略目标最后都要体现在可具体衡量的相关的经济指标上。比如说实现的利润、缴纳的税金、相关的成本等。所以,财务管理的形式和农村信用社战略目标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是否能协调统一相互支持,是信用社战略目标能否完成的重要因素。所以,为配合实现信用社战略目标的达成,信用社财务管理模式一定要服从于信用社整体的发展战略,在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等目标及实施方法上均服务于信用社整个的发展战略。信用社发展战略是未来发展全局的、长远的和决定性的谋化,是计划的计划。它明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信用社的方向,规定其方针,指明信用社为达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法,是经营的行动纲领,信用社生产经营活动都要围绕其展开。

(三)建立有力的财务监控和预警体系,防范财务风险。

建立财务经营监测与预警体系第一步是选择科学正确的财务经营指标,也就是在相对复杂的经营过程中,能够理智的选择反映信用社财务经营运行中重要方面运行特征和各个方面关系特征的一些相关财务经营指标。应当指出的是,这些指标应该由当前所运用的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第二点,要将财务工作中的经济变量预处理工作做好做实做出成效。我们要认识到存在观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每个不同特征变量的具体观察值的客观条件其产生是不同的。财务相关经营变量会在循环连续波动时有不稳定现象是财务经营监测依据所在。我们将筛选的财务经济测量變量看作成相关特征经济变量。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另外一个点是如何设计和选择财务经济比率。选择财务经济比率这也是建成监督和预警系统的前提所在。监督是预警工作机制的基石,财务比率又是监督工作的基石,财务比率在其中占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财务经营比率的内容有很多,但其中有着非常明确的关系。所以,我们如果要想建成比较完善合理正确的财务经济监督测量和相关风险预警系统,所需要做的相关工作就是:必须遵从一定的基础(客观理性分析组织的长远期目标、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组成方式、系统各部门的功能以及最重要的他们之间和监督测量预警风险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始分析,然后相关小组要通过对理论可实施性的讨论以及实证可实施性的认真谨慎分析,合理科学的设置、选择相互关联的经济财务比率。在此同时,在选择财务指标时应到认真考虑选择的财务指标是否灵敏性、稳定性和超前性,灵敏性能够使财务指标对经济变化迅速反应,稳定性又使其保障了经济测量的平稳运行而不至于崩溃,超前性考虑的是长远期规划,能够在未来减少变换经济指标对测量产生的损失。我们在选择经济指标的时候还应注意各个财务比率它们组合起来后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相关性。财务指标的主要构成至少应包含以下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就是,首先是否能够测量债务偿还能力、然后是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盈利能力的测量、接着对运营中能否平稳以及合理趋避风险能力,再次是资本长期增值能力最后是对社会产生贡献的能力的测量。通过以上五个方面,我们就能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综合反映出农村信用社的财务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张莉.农村信用社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

谈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篇4

近年来,随着巴塞尔委员会《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银监会《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的发布,以及省联社一系列合规管理规章的先后出台,我省农信社在全系统内部开展了以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合规风险管理责任、培育合规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为核心的合规机制建设,并取得初步成效,逐步改变长期以来的粗放管理模式,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但合规机制的有效性、合规管理的科学性仍然无法适应不断深化的体制改革需要。

一、我省农村信用社合规管理现状

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我省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产权进一步明晰,经营机制逐步转换,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正在日趋显现出生机与活力。尤其是流程化管理改革实施后,对管理制度、监督体系、激励体系、企业文化、领导及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根本性改造,在重构管理模式的同时,初步搭建起合规风险管理架构,逐步形成规范化的经营环境,促进了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但必须承认,与现代银行的标准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合规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合规文化的培育亟待加强。合规是农信社稳健运行的基本内在要求,培育和完善良好的合规文化是农信社提高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实现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目前,我省农信社的合规文化建设仍然不适应现代银行管理模式的要求,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让全体干部员工自觉认同和遵从的合规文化氛围。突出表现在:一是合规文化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员工对先进管理理念存在抵触情绪,依旧习惯于旧有的落后的粗放管理思维,重业务拓展,轻合规经营,片面追求指标任务、追求金融创新,而忽视了风险管理,忽视了合规管理,甚至将合规与发展割裂或对立起来,似乎要发展就必须采取违规的方法和手段,要规范就必然会阻碍业务的发展,或习惯于“走捷径”、打“擦边球”,加大了农信社合规经营风险。二是合规意识淡薄。部分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行为与合规要求貌合神离,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等现象仍然存在,个别领导甚至依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依法依规治社的基本原则还未能充分体现。三是合规文化建设存在偏差。将合规文化建设局限于文教宣传活动,未深刻体会到合规理念、行为准则必须要在现实的工作中以责、权、利均衡的方式体现出来,才能将自觉合规、主动合规的理念真正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促进农信社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优良的经营绩效。四是合规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包括建立健全合规监督管理机制、合规考核问责机制、合规教育培训机制等。

(二)规章制度的合格性有待提高。合规中“规”是前提,有“规”才能“合”,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农信社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和核心。随着流程化管理改革的推进,我省农信社逐步构建起基本覆盖各项业务流程、组织流程和管理流程及相应的机构、部门、岗位和人员,能有效揭示和控制相关的关键环节和风险节点的流程化管理制度体系。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仍存不足之处,核心是流程化制度是基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而言的,与农信社落后的管理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实现流程化制度科学、顺畅、高效的运行仍有待时日。一是现有的制度体系滞后于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要求,风险管理范围未能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的一切风险,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及各项要求统筹落实到制度体系中仍任重道远。二是制度流程不够合理,或过于粗糙,或过于繁复,或不够科学,不能适应现实管理的需要。如客户管理细分不足,难以满足专业化服务和专业化管理需要;部分业务流程过于繁复,影响工作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绩效考核体系不够科学,偏重业务考核,合规考核力度不足,容易形成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略内控风险的情况。三是制度持续优化改进相对滞后,未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客户需求以及内部发展的需要,出现阶段性制度盲点,造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三)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合规管理,执行是关键,再好的“规”,如果不去执行,就形同虚设。近年来我省各级农信社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步,但执行力不够、控下不控上、合规意识薄弱的缺陷依然明显,导致内控约束效能不足,引发违规违章甚至违法事件的发生。突出表现在:一是受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长期惯性思维的约束,部分农信社领导大局观念不强,只考虑自身利益,依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为人情、或为私利,对规章制度臵之不理,自行一套,我行我素,导致辖内管理混乱、内控失效、风险凸现。二是法人治理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会一层” 权责不明确或有权无责现象仍然存在,导致对决策机构监督制约机制的有效性严重不足。三是规章制度培训学习不足,加上管理部门监督指导力度不够,导致对规章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执行中失之偏颇。四是部分干部员工合规意识不强,不去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而是“人情大于制度”,对违规行为见怪不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五是监督纠正不到位,一方面对监督检查人员的考核评价与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导致监督检查容易流于形式或走过场;另一方面责任追究力度不足,导致规章制度起不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六是考核不科学,绩效考核往往注重最终指标的完成情况,而忽视过程的合规性等。

(四)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合规机制建设的不断深化,尤其是流程化管理改革以来,我省各级农信社相继组建了合规风险管理部门,并搭建了相应的合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初步引进并实行了现代金融企业的合规风险管理模式。但由于农信社合规风险管理长期缺位,管理理念存在偏差,加上缺乏合规风险管理人才,导致合规风险管理职能履行不到位,合规风险管理体系运行不畅。一是缺乏与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合规风险管理战略和长远目标,主动性、预见性的合规风险管理行为较少,加上日常合规风险管理监督力度不强,合规风险治理环境总体尚不健全。二是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或落实不到位,独立性差,运转效率低,被动式、形式化活动多,导致合规风险管理浮在面上,深度和广度不足。三是建立了基层机构合规员制度,但人员兼职兼岗,对一些违规违纪行为缺乏主动报告意识,影响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二、加强合规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积极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合规文化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建立相应的合规机制的基础上,必需通过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让合规文化的管理理念浸润到农信社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中,因而积极推进合规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坚持人本管理原则。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第一要素,“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培育合规文化的基点,只有从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去挖掘员工的潜能,引导员工的心智,才能从源头上激发员工对“合规”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把合规文化建设与转变经营管理机制,以及建立积极向上的制度文化环境结合起来,在有效确保员工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的同时,通过正向激励考核,使合规理念、风险意识完全渗透到日常管理决策和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员工自觉地将合规理念作为共同的习惯和行为取向。三是要加强合规教育活动,由高层率先垂范,积极倡导,认真践行合规职责,营造良好的合规氛围,促进广大干部员工深刻理解合规文化的内涵,切实树立起“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全面合规理念和行为准则。四是要建立常态化的合规培训考核机制。通过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合规政策和合规职责的培训考核,使全体员工熟悉并掌握本岗位的业务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和岗位职责要求,提升业务素质和合规操作意识,确保内外部的相关规定得到贯彻落实。五是要加强合规文化的对外宣传。目前,我省农信社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大宣传农信社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合规文化,树立信用社诚实、守信、合规经营的外在形象,对于获得社会认同,增强社会公信力,提升核心竞争力,顺利推进产权体制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六是要建立有效的合规经营激励约束机制,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绩效激励,轻视合规激励的观念。通过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全方位促进广大干部员工“合规经营、合规操作”,有效推进合规文化的建设。

(二)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坚持“合规”、防范“风险”、促进“发展”的基石。对此,各级农信社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创造条件强化制度建设,用制度来体现工作标准、工作程序、岗位职责、考核指标,进而推动全面合规管理目标的实现。一是要加强流程化体系制度建设。随着流程化管理改革的推进,流程化体系制度建设成为我省农信社当前制度建设的重心。对此,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管理要求,理顺各项业务的处理渠道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要将农信社所适用的合规政策、合规意识和合规职责等,有效地融进流程制度之中,贯穿于内部的业务政策、行为规范和操作程序,直至每个岗位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做任何一项业务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并力求流程简约、操作方便、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监督有效和适应外部监管需要;其次要做好流程体系运行中各环节存在的缺陷及风险隐患的跟踪揭示工作,并及时加以修正,从而以达到流程运作科学、顺畅、高效的目的。二是要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对于提升农信社核心竞争力、转变经营机制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目前,我省农信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仍然严重滞后于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的需要,因此各级农信社要强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方法及各项要求融会贯通到制度体系中去,从而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管理的水平,逐步建立健全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三是要加强制度后评价工作。要明确制度体系评价、梳理、整合和修订的操作规范,使制度体系持续优化工作能得到长期性、持续性、综合性的全盘规划,及时和定期对各项政策、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等进行后评价,排查现行规章制度中的缺失、缺陷、瑕疵,并按照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修补、充实和完善,在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适应农信社业务创新和改革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制度体系的自我更新、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

(三)强化制度执行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农信社内控有效的保障,也是防范案件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执行力渗透到农信社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中去,才能使制度建设与执行力两相兼顾,从而夯实全面合规的根基。一是要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领导示范,身先士卒,带头执“规”守“纪”,强化制度约束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员合规观念。二是要强化岗位自我约束。进一步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业务流程执行制度的程度和要求,都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让每位员工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违规后果,使员工不想违规。三是要落实岗位监督职责。一方面对各级农信社负责人要建立起严格的权力制约机制,实行规范的授权管理和民主集中管理,通过制度分权,防止“一权独大”或一人说了算等违规事项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复核、授权、审批、审核等控制关口,使员工不能违规。四是要强化监督检查。紧紧围绕内控管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拓宽检查面、强化要害岗位审计、创新稽查方法、提升稽查效能,使员工不敢违规。五是要加大纠错整改力度。检查发现问题和评价结果,要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各业务部门及业务条线及时加以落实,及时堵塞制度漏洞和纠正操作上的偏差等。六是要严格追究责任。明确“零容忍”理念,对那些不执行规章制度的违规行为和人员要严格问责,按照“双线问责”,“上追两级”,“一案四问”原则进行责任追究,以增强震慑力。七是要加强考核激励。将制度执行与员工利益挂钩,让各级员工都能高度重视规章制度的执行,层层落实。八是要提高技防水平。通过科技手段在业务操作和监督环节中进行制度管理和合规控制。九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协调联动。积极主动地接受外部监督,与当地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及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弥补内部监督、制衡机制可能失效后而产生的违规行为的监督。

(四)加强合规机制建设。要确保农信社长期的合规管理、合规经营、合规操作和合规运行的有效性,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根本保障。一是要强化理事会、合规风险管理委员会(或相应机构)的合规管理职责,制定与发展战略相配套的合规风险管理战略和长远目标,并在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中加以体现,同时做好监督实施和评价改进工作,从而使合规风险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的治理环境。二是要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流程化组织架构及管理体系。第一,要彻底摈弃以往承传多年的条块分割的风险管理模式和理念,减少外界干扰和相互扯皮现象,真真正正使流程化管理理念落到实处,有效增强合规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提高运行效能;第二,要强化对基层机构合规员的履职监督,促进合规员认真落实合规自检和违规报告制度,真真正正实现合规风险全员全方位全程管理的理念;第三,要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制定“三个办法”,就是制定合规绩效考核办法、违规问责办法和诚信报告办法;建立“四项制度”,就是建立重大违规报告制度、合规政策报备制度、合规管理评估制度和合规管理联动制度;第四,要强化内审部门对合规风险管理部门落实合规职责的定期和独立的检查。三是要加强合规风险管理人才的培育。通过引进、选拔金融法律专业人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合规风险管理人员对各类金融风险的识别、度量和控制的能力,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合规风险管理队伍。

再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 篇5

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金融大森林里,农信社要想更好、更稳的站住脚,改革发展势在必行。而农信社改革发展中最大的“绊脚石”则是“不良贷款”,许多农信社是“谈不良色变”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正视、透彻的的分析它,怎样才能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呢!

“不良贷款”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笔贷款在它的到期之日,未及时得到清收、偿还,进而过了一定的期限形成为不良。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不简单的含义,有效防范“不良贷款”才是硬道理。一是从思想上抓起。切实让每个员工都能了解、认识到“不良贷款”给农信社发展带来的阻力,不要在坐等央行二次票据置换,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中央二次“埋单”是几无可能;二是从严抓起。全面从严对待每笔贷款,切实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对新发放的贷款,加强管理。并做到合法合规,坚决杜绝以贷收贷,以贷收息,以防止不良贷款前清后增。三是从责任抓起。加大不良贷款的责任追究力度,坚持“谁发放、谁负责”,做到每笔不良贷款都能落实到人,并限期清收。四是从奖励抓起。把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对信贷员清收任务完成的优劣进行挂钩机制奖励。同时把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情况作为年度评选先进的重要参考。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化解清收不良贷款,是我们当前的重任,要从“五个实行”做起。一是实行责任清收制。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度,按照“新陈划段,落实责任。锁定基数,动态监控”的管理原则,对五级分类存量不良贷款实行新老划段管理:2005年12月30日之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采取积极措施清收和处理,确保绝对额下降;2005年12月30日以后形成的不良贷款,责任人要全额包赔,否则下岗、停薪、限期收回,确保不出现人为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对已落实责任、限期收回的要兑现处罚措施,坚决不能一拖再拖、姑息迁就,该停薪的停薪、该包赔的包赔、该下岗的下岗、该法办的法办。二是实行协调清收。对政府机关财政贷款、受政府干涉、村社集体承贷、企事业贷款等多年形成的不良贷款,各社要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或主管部门协调,通过财政拨补、政府及村社的财产进行抵债等方式,协调清收。三是实行依法清收。对于有偿还能力但拒不还款的赖债户、非受益企业和个人,要依法维权,运用法律手段清收不良贷款。四是实行招标清收。可采取向社会招标的办法清收不良贷款。五是实行自行清收。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各社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采取有效措施,只要措施依法合规,效果明显,有利于调动信贷营销人员的积极性。

浅谈农村信用社执行文化建设 篇6

要求办理,执行结果出现偏差;制度制定了不少,但违规违制行为仍然屡禁不止。每当进行责任追究时往往会出现高层怪中层,中层怪员工,员工怪中层,中层又反过来怪高层这样一个怪圈,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的负责。究其根源,我个人认为根本的问题是一些干部职工责任心不强、敬业精神缺乏,导致管理不到位、执行不力,是属执行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一、我们当前执行文化现状分析(一)政令时有不够畅通现象。主要是部分管理人员在传达贯彻规章制度和联社的工作要求不及时、不安排部署,或不安于要求落实。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基层社传达会议精神迟缓,甚至不作传达、不按会议精神安排工作。致使联社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得不到贯彻,一些干部职工跟不上联社的经营管理思路,不知道联社最近在抓那些工作,工作中常产生茫然现象。二是有的基层信用社甚至将文件及规章制度丢在一边,放任不管,没有及时组织职工学习、贯彻。由于对工作安排、规章要求传达学习不及时、不到位,对规章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致使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执行。该让员工知道的具体操作要求得不到贯彻落实,致使一些基层社员工风险意识淡薄,防控意识不强,操作风险时有发生。(二)部分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差、责任心不强。联社统一法人后,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实行了扁平化管理。这对各级管理部门及负责人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导致执行力现实软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社主任管理意识、执行意识淡薄,工作中执行不到位。二是部分基层社主任责任心不强,对执行内容理解不透,对工作措施、内容有抵触情绪。没有真正把联社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要求落实到工作中,落实在执行中。上级要求紧的时候,抓得就紧,执行得就及时,否则就采取拖的措施来应付。(三)各级管理部门在贯彻制度和落实工作要求等方面措施不够具体,后续指导、督促、检查不到位,导致执行被弱化、结果出现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执行的措施缺乏针对性。在传达有关的精神时照抄照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较为普遍,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落实执行,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使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二是执行表面化。比如在执行sc000的操作方面,从表面上看,省联社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县联社也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实施意见。但由于部分基层社负责人思想认识不到位,对执行工作重视不够,执行还仅停留在面上,没有真正落实到位。部分柜员密码公开化,离柜不退系统、不检印章习惯化还在部分社存在。三是选择性执行。部分基层信用社对制度和联社的工作要求有极大的执行偏好,主观上认为合适的就执行,不合适的就不执行;或对制度和工作要求的执行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为我所用,随意性较大。四是应付式执行。有的基层信用社不推不动,缺乏主动负责的精神,敷衍应付,对联社的要求只是消极贯彻执行,满足于应付相关检查,严重存在走过场、应付交差的现象。五是联社管理层缺乏及时的指导、督促、检查。以致安排的工作不能按时、保质的完成。工作在执行中出现偏差,执行不到位。(四)有些工作安排和制度本身有不尽完善地方,客观上造成执行不力,执行不到位,执行过程中有抵触情绪。执行力不强,从一定意义上说,就出在领导者自身,对规章制度或工作安排“想当然”“昏昏然”“飘飘然”以致工作执行虎头蛇尾,或朝令夕改,或者本身缺少认同感。再者,我们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往往还发现有的制度本身就有一定问题,制度本身就缺乏有效执行的条件。曹操的割发代首的故事就说明有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缺陷,这些缺陷使得员工无意中破坏制度成为必然。这给实际农村信用社的工作造成很大的不方便,客户也不理解。不仅影响声誉,也导致员工对部分制度的不满情绪,也影响到其他制度的执行。(五)内部执行文化缺失。执行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被很多管理层忽视。主要表现在:一是考核激励机制中缺少对执行过程的考核,不要过程只要结果的思想在我们管理人员中还大量存在。二是执行文化还没有真正体现在基层社管理人员的意识和行动上,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等不良文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执行文化中人的因素没有充分发挥,执行文化还没有真正建立在依靠人、尊重人和激励人的基础上。最近我们在开展新业务时,切实感觉到员工缺乏对信用社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员工的行为、思想、情感、信念习惯与整个组织不能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基层社员工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执行出现偏差,执行不到位现象还大量存在。

二、提高

执行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今天省联社审时度势地提出打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那核心竞争力由什么来保障来?答案是执行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执行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力的保障。针对执行文化缺失,存在政令不畅通、制度执行不落实、管理不到位、操作风险隐患大的实际状况,我们应该切实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一)把执

浅谈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创新 篇7

一、稽核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信用社稽核工作也提高了许多, 但是, 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经营风险仍然不可低估, 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力度还需要加强, 防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 针对目前信用社的工作状况, 我们应该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一) 稽核目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适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社的稽核目标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 传统信用社的稽核目标主要针对于“事后稽核”, 以查错纠弊为主, 很少涉及业务经营成本、业务经营的风险、业务经营的效益等方面, 更没有事中监控以及事前分析;而许多的金融机构已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稽核目标确定为风险稽核、效益稽核、事前稽核等多个领域, 农村信用社应该创新理念, 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先进的稽核手段和稽核方法, 全面发挥稽核的职能。

(二) 稽核制度不健全, 人员素质需要提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农村信用社的稽核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

稽核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 稽核制度也需要按照新时期的发展不断完善, 落后的管理方法和不规范的操作程序严重影响着稽核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另外, 在稽核人员方面, 稽核人员大多数是当地农村信用社挑选或聘任的, 而且多半是一线的会计和信贷人员, 其业务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稽核人员没有经历过专门的稽核知识的培训, 其业务能力不能够适应复杂的稽核工作需要,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差, 信用社在选拔稽核人员时, 没有考虑到稽核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 在稽核人员的思想道德以及人品等方面重视不足, 稽核人员的素质影响着信用社的稽核质量。

(三) 稽核执行力不够, 缺乏创新精神

在稽核工作中, 由于涉及的人事关系比较复杂, 因此, 对于检查出来的一些问题, 执行力有待加强, 有些稽核人员怕查出问题影响到同事之间的关系, 对于查出的问题缺乏执行力度, 或者将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避重就轻、抓小放大, 导致稽核处罚与稽核结论不相一致, 稽核整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问题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造成屡查屡犯, 屡教不改。另外, 稽核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有些稽核项目久查不清难以定论,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稽核方法落后, 许多的稽核制度流于形式, 事后稽核比较多, 达不到稽核的目的和效果, 在稽核手段和稽核方法上摆脱不了传统的观念, 在稽核工作中缺乏创新, 稽核工作没有与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创新方法

(一) 转变稽核观念, 加强监督管理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金融管理体制, 使信用社的稽核工作更加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我们必须转变稽核观念, 用新的稽核服务理念去工作和创新, 转变传统的稽核思想, 从“事后稽核”的观念里走出来, 稽核工作要以服务农村信用社科学经营管理为指导思想, 转变职能, 从科学的发展角度出发, 预防为主、规避风险, 帮助信用社主动解决实际问题, 从传统的“事后稽核”转变为事中、事前预防的方向发展, 从稽核的监督职能转变为稽核管理控制职能, 对于可能出现的为题提前预防, 促进农村信用社稳步发展。

(二)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稽核效用

在稽核管理工作中, 人的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稽核人员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稽核效果, 高素质的稽核团队是提高稽核效率的有力保障。因此, 加强队伍建设, 是创新工作的一项和重要任务;首先, 要配备精良的稽核人员, 充实稽核队伍。根据管辖机构业务量合理配备专职稽核人员, 稽核人员要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 不但业务要精湛, 还必须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另外, 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 还要加强稽核人员的业务培训, 变干边学, 现场培训, 组织培训与个人自学有机的结合, 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提高业务技能, 并且稽核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作用, 提升稽核效用。

(三) 完善稽核制度, 树立稽核权威

对于稽核工作进行创新, 逐步完善和健全稽核制度, 使报送稽核制度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细节化, 建立科学性的稽核操作规程, 发现问题, 查明原因, 及时纠正, 整之必改, 处罚措施和整改意见一定要落实到位, 树立稽核权威, 加大内部员工的违规成本, 保持稽核监督的连续性。

三、结语

对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创新, 有利于促进信用社的稳步发展, 在新的形势之下, 充分发挥稽核工作的监督职能, 建立科学的稽核管理机制, 全面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加强信用社稽核监督已经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信用社稽核工作的质量关系到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 本文结合稽核工作的实践, 就信用社稽核工作的创新问题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稽核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顾智.基于内部控制的我国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J].大众商务, 2009 (12) .

浅谈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缺陷;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基本涵义

所谓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者为了维护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调整和评价而制定的制度、组织、方法和手续的总称。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是农村信用社强化管理的一种自律行为,它是管理层为有序、有效地开展资金营运,维护资金安全完整,确保其稳健经营而采取的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

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完善的内部自我约束机制、自我监控机制、自我防范机制,并将这套机制贯穿于农村信用社营运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它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农村信用社经营行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也是衡量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内部组织结构的控制

组织结构是指农村信用社计划、协调和控制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设置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內部控制环境。首先,农村信用社要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全部经营管理决策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保留可核实的记录,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超越或违反决策程序;其次,农村信用社的各级经营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上级的决策,并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行使职权;最后,农村信用社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对内部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有效防止内部的侵吞、挪用和外部的盗窃、诈骗。

(二)信贷风险的控制

1.对各类贷款的发放和使用必须实行严格控制。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所确定的支持重点。要遵循贷款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建立管理和对操作人员行为控制的信贷管理制度。

2.建立以风险评估和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对贷款实行贷前风险评估和风险测定,根据风险程度确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以及相应的放贷方式。要建立监测信贷风险的报警系统、考核指示体系及监测借款企业经营风险的报警系统。

3.要建立对贷款的立项、调查、审核、决策,以及对贷款的检查监督为内容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逐级负责,任何人不得超越职权和违反程序发放贷款。

(三)会计系统的控制

会计系统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指农村信用社为了汇总、分析、分类、记录、报告经营情况,并保持对相关资产与负债的受托责任,而建立的方法与记录。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要求会计记录、账务处理和经营成果核算都完全独立,严格遵循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会计人员进行账务记录必须是经严格审定的有效的会计凭证,能够确定业务活动发生的时间,并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得到反映。通过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录入会计数据时,必须保证只有在识别特殊密码状态下才能进入该系统。修改会计记录必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得到适当的授权,并详细记录在案。

会计系统的控制主要是对会计账务处理须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实行分级授权、岗位分工、严禁一人兼岗或独自操作全过程,会计人员不得超越权限范围处理会计账务和增删改会计账务事项或参数,授权处理的事项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有效依据如业务用章、密押、压数机、空白重要凭证等应实行专人分管;资金与实物应分别核算与管理。会计部门对重要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要进行表外登记,应由独立于会计部门之外的部门管理现金、有价单证及其他实物形态的资产。会计部门须妥善保管密押、压数机、凭证、业务用章及会计档案,严格会计资料的调阅手续,防止会计数据散失。还应严密内部凭证传递环节,防范借以偷换、伪造内部往来划款凭证,骗取大额资金的现象发生。农村信用社只有在内部组织结构、信贷风险、会计系统等各个方面加强控制,才能保护金融资产的安全完整,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

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对此,必须从思想上有足够的认识,标本兼治,力克顽症,处理好“五大关系”,努力开创内控建设新局面。

对策之一:处理好内控优先理念与提高员工素质之间的关系。最大可能地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和利润最大化是每一个金融机构的经营核心,也是公司治理、强化内控优先理念、提高员工素质的共同目标。内控优先理念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也贯穿于信用社经营管理与提高员工素质完全融合,内控优先理念与提高员工素质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要抓好教育经常组织员工学习信用社经营管理的目标、方针、政策,传达管理者的意图,保证信用社在良好的内部环境下健康运行;其次是着力培育良好的内部控制文化。要通过持续宣传、培训、教育,引导员工熟悉岗位职责,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防范风险。再次是从提高员工素质、完善流程、掌握规律、营造环境、拓展业务五个方面入手,高度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加大对规章制度和新业务流程的学习培训力度,坚持岗位练兵,注重业务实践,突出培训效果,培养员工严密的制度观念和严谨的执行意识,避免员工因不熟练、不掌握、模糊不清,在无知和盲目中出差错、出事故。引导广大员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珍惜生命,提高职业修养,彻底根除以信任代替管理、以习惯代替制度、以情面代替纪律的陋习。

参考文献:

[1]林永军.农信社内控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3,(02).

[2]张杰.新形势下加强农信社内控管理[J].中华合作时报,2007.

上一篇:生活部干事心得下一篇:高中教师个人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