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组织生活会(精选8篇)
谈问题、找差距、见思想、动真格,8月11日,永安镇田坝村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全体支部委员逐一开诚布公地查摆问题、提出意见,谈自己,单刀直入;说别人,一针见血,整个会场充斥着“辛言辣语”。 会上,田坝村总支书记朱艳霞首先代表班子及个人作了对照检查发言,并接受班子其他人员的批评意见。随后,班子其他成员也紧密结合自己分管的工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查摆自己身上的“四风”突出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最后,永安镇挂包田坝村的相关负责人对专题组织生活会作点评发言,肯定了田坝村党总支对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充分准备,同时强调班子成员要以此次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对查摆出来的“四风”问题即知即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坚持开门整改,让群众看得见变化和整改成效,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在实施上述《制度》和《办法》过程中, 我市以原面向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零户统管”班底为基础, 组建村级财务会计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按照“六个统一”的要求, 即统一设置账簿、统一会计科目、统一微机管理、统一资金专户、统一报账汇审、统一财务公开, 对全市16个乡镇251个村全面实行代理服务核算, 实现了村组合并前后、税改前后会计核算内容的有效衔接, 有效地防止了账账、账款不符和票据混乱等现象。对《制度》和《办法》实施以来的具体情况, 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 调研组一致认为, 当前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应对下面几个问题加以完善。
一、关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村级固定资产核算目前仅限于与“实收资本”相关联的实物形态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 它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原始积累的表现形式。出现村民委员会合并等可能引起固定资产价值变动情况时, 没有履行严格的固定资产清理处置程序, 而是将变动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简单相加, 作为新主体固定资产的价值, 这种做法没有反应固定资产变动后的真实状况, 也导致固定资产核算范围不全。
调研组认为, 村级固定资产的核算, 应该把握好范围界定、金额确定及实物管理三个方面。其中, 村级固定资产的的范围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村级活动场所的全部价值, 具体包括房屋及围墙的建造成本、占用土地的评估价值、景观设施以及永久性公告公示牌等的建造费用等等。
一事一议项目形成的各项资产, 如通村公路、田间操作便道、排灌沟渠、照明线路、蓄水池、堰塘等。
原有集体所有的公共设施的评估价值, 即第一轮承包时未分配到户的集体财产、公共设施等。
其金额确定和实物管理, 应该按照现行“三资”管理的有关规定, 建好固定资产台账, 充分挖掘存量资产的增值潜力, 发挥“开源”作用, 管好村集体积累, 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
二、关于林木资产的核算
对于林木资产的核算, 《制度》要求设置“经济林木”和“非经济林木”两个二级科目, 核算村集体经济组织购入或营造的林木的成本:借方核算林木资产的购买价及相关税费、经济林木投产前发生的培植费用、非经济林木在郁闭前发生的培植费用;贷方核算摊销、出售、结转等应减记林木资产的金额。
据此建议:村集体经济组织涉及林木资产的核算中, 村级公共场所绿化、观赏苗木的购买与栽种费用, 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确认情况分析确认, 未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 作为林业资产———非经济林木入账核算;沿沟渠、沿通村通组道路栽种的树木, 应作为林业资产———经济林木入账核算;未分配到户的集体林地、村组公用绿地上的林木, 作为林业资产———经济林木入账核算;由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林业血防等项目形成的林木资产, 作为林业资产———经济林木入账核算。上述林地取得的收入, 除收到的征用土地补偿费及拍卖荒山、荒地、荒水、荒滩等使用权收入, 计入公积公益金, 用于对荒山、荒滩的开发治理外, 应当按实际取得的金额计入经营收入
三、关于耕地经营权、林地使用权的确认
对于集体所有、由农户分散经营管理的耕地、林地等农村土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及农村土地第一、二轮土地承包有关的政策性文件都要求,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 登记造册, 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形成耕地、林地承包及承包经营合同, 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和乡 (镇) 人民政府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管理。
这两种权利要不要在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中予以反映、如需反映又该如何反映, 现行的法律规范尚无指导性意见。我们的想法是:为了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耕地保护政策在村一级的贯彻实施, 有必要把土地 (耕地、林地) 承包经营权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范围:对属于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 按保护区设置明细账备查登记;对保护区外的土地 (耕地、林地、水面等) , 按村民小组设置明细账备查登记。在其金额的确定上, 一种思路是借用税务部门已实施的“零申报”办法, 在备查登记时只登记面积不登记金额;另一种思路是按土地承包合同和林权证等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证明文件中载明的面积, 参照村组所属城镇建设规划级次及相应的地价标准, 汇总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入账金额。
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长江防浪林、退耕还林、低产林改造、林业血防、森林生态效益、小流域治理等使用国家投资实施的项目, 按照上级有关政策要求办理会计核算。
四、关于“专款专用”原则在补助收入核算中的运用
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 在会计核算上表现为“补助收入”, 目前的做法大致有三种:对粮食种植户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 、牲畜养殖户 (生猪规模养殖) 、农机具及家电下乡受益户的补助, 经核准后通过国库直接划转到农户个人“一本通”账户;对项目性资金, 实行项目报账制, 依项目的完工程度办理会计核算, 所需资金直达在建项目账户;对按工作的完成情况给予奖励性补助的资金, 由有权核准的部门审核批准后, 发放到该工作的完成方, 如通村公路和“一事一议”奖补。这三种做法中, 需要村集体经济组织办理会计核算的, 实际收到补助资金时记入补助收入, 期末转入本年收益。从其核算流程考察, 很难体现财政资金“专款专用”这一通行的原则。为此, 建议增设241号“专项应付款”:收到上级部门下拨的补助收入时, 贷记本科目, 使用或分解相应的财政资金时, 借记本科目。期末余额反映该项财政资金的超支或结余。年终结账时, 将已使用或已分解的补助收入, 转入本年收益。期末余额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办理, 需返还的结余, 借记本科目;需弥补的超支, 按后续资金来源进行核算。
五、关于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
关键词:人口倒挂;混居村;组织边界;协商议事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5-0043-07
引 言
以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曾长期呈现出候鸟式的“迁徙”转移形态,但随着二代农民工出现和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两栖人”流动态势逐渐减弱。《中国流动人口报告2013》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体,家庭化迁移成为人口流动迁移的主体模式,超过3成的流动人口在同一流入地居住生活时间超过5年[1]。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并不全部聚居在城市,珠三角超过40%的农民工居住在城中村、城郊村为主的租赁房中[2]。随着旧城改造、拆违与城市区域规划的调整,不少原先居住在城中村、城郊村的流动人口甚至选择了相对偏远的村镇,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周边形成数量庞大、规模壮观的“人口倒挂”村。流动人口的地域迁移与村庄共同体的现代转型这两个时代命题在发达地区的村庄交汇,形成外地人进入城市、融入“村庄”的特殊现象,也带来了“人口倒挂村”的治理难题。人口倒挂的混居村庄面临着两个转向:一方面,传统联结纽带的瓦解,村落作为共同体的整合功能受到挑战;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居一地的社会联合体,如何突破建立在传统“村籍”基础上的自治组织和制度边界,探寻现代社会意义上的地方性共同体社会基础。借用韦伯的判断:前者的转向使共同体发展为独占体,而后者有可能向扩张为更大的社会结合体的方向发展[3]。如何弥合这两个转向之间的张力是混居村治理转型的关键。随着市场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市场、原有村级组织、村民及外来人口等都成为塑造混居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力量,并对这种社区类型的治理规范、原则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将在探讨混居村治理困境的基础上,以浙江省嘉善县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为分析蓝本,重点探讨如何突破以村籍为基础的自治组织边界从而重塑新型治理平台,架构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协商的制度纽带从而使得混居社区也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同时,本文也将初步讨论如何实现新自治组织平台与原有村级权力结构的衔接,从组织边界重塑入手来思考衔接保障机制,使混居村既维持村落共同体的传统联结纽带又融合新的社会成员实现治理转型。
一、混居村的治理困境
混居村不仅是一个区域空间,更是各种社会关系、交往、制度规则、文化价值、情感和习俗相互交织的实体。混居村的社会治理不仅可以发现各位置上的行动主体相关的意识、情感、态度和动机,还可以揭示制约行动主体的各种制度和规则。因此,混居村的社会治理与公共空间建设,是实现流动人口与当地社会融合的一条新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这些特殊社区类型实现自我发展与转型的有效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为城市化的路径选择提供方向。哈贝马斯认为,人们通过在公共空间里交流私人经验和对公共事务交换观点,来相互印证自己的真实性和存在感,同时,公共空间中的交往塑造了新型的公共空间[4]。本地人和外地人在混居村内持续、动态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村”和“社”两个不同场域的互相重叠与彼此渗透,有利于消解同一地域内的不同群体身份边界,形成新的生活共同体。而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状态需要着重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如何让长期居住于村庄内的外地人在社区治理中拥有话语权和组织平台,而不仅仅只是被管理或被服务的对象,即通过何种方式架构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协商的制度纽带内从而使得混居社区也成为一定意义上的“生活共同体”。第二,如何改变或打破村籍、土地权利安排等制度约束,重构新型的组织边界,进而发挥整合作用,既保持作为村落共同体的团结纽带,又通过链合外部社会发展出成为新的社会结合体。
当然,作为居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自发打破隔离的意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边界的消解及公共空间的再造需要外力的推动,从而形成新的治理机制。具体来看,混居村庄的治理困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村庄现有组织方式和自治逻辑与混居后的村务治理范围不相匹配;第二,社会流动和人口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挑战依附于集体资产的村庄的成员资格获取方式。而这两大治理困境的核心,是如何看待或重塑混居村庄的组织边界与成员资格。当前,村籍是决定村民资格及其相关权利的根本方式,也是村民自治逻辑的核心要素。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本村村民,主要基于两大条件:第一是居住关系;第二是土地所有关系[5]。拥有村籍的村民包含三个层面的意思,即户籍在本村、居住在本村且与本村发生土地所有关系。在混居村,以村籍身份为核心的组织边界与逐渐放开的社会边界产生张力,使得原先的治理结构和机制面临失效,而亟需重建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区自治组织结构。
二、一个村务协商议事会的个案
(一)Y村情况介绍
嘉善位于浙北地区,地处江浙沪三地交界处,是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全县区域面积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104个行政村,47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约73万,其中本地户籍人口38万,城镇化率为62%,是浙江省人口规模和政区面积相对适中的一个县。Y村与嘉善县城接轨,西靠交通枢纽善江公路,紧邻嘉善县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随着嘉善县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和壮大,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外来打工人数规模骤增。至2012年底,全村共有村户467户,本村户籍人口1 560人,外地人常住10 000人左右,本地人和外来打工人数比约为1∶6,集体经济年收入约400万元。2007年,Y村实行新村整治,在村庄的中心区域进行厂房置换改造成新村商业一条街,店面房的出租增加集体收入28万元,也活跃了村庄的商业氛围。随着至县城公交车的开通,不少原先租住在县城的打工者受低房租吸引也搬到Y村生活。出租经济成为Y村及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据调研统计,Y村村民的收入包括四部分: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收入,全村连同集体所属商业街的店铺共有大大小小的出租房5 400余间,每年房租收入1 000万元左右,户均年出租收入约2万元。其次,是村民打工或务农的收入。第三,是村民年底的股金分红,从2006年开始,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底一次性分红。2006年的标准是每人每年800元,2012年涨到了1 200元。第四,部分村民的养老金等其他收入。从收入结构来看,外地人已经成为本地人的“衣食父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二)Y村协商议事会产生的背景
Y村村民陈某自家房屋后面有间60~70平方米左右的库房,平时都用来堆放废旧物品。2010年租住陈某家一年多的打工仔王某嫌打工工资少,提出想把陈家后面的库房也一起租下来改建成小菜摊。陈家正处于Y村新村商业街附近,人来人往,村里人平时买菜都要去镇上,来回路程较远。王认为在此处开办个卖菜的摊位生意肯定好,于是,两人达成协议,以年租金12 000元的价格成交。果然,王的摊位正式经营之后生意红火,他的四川老乡都来这里买菜,附近的不少本地人也就地解决菜篮子问题。一到夏天,天气热,村民不愿意跑远路去镇上的集市买,很多人都到王的小摊上买菜。租金便宜,菜也新鲜,还有不少本地年纪大的村民自家种的蔬菜吃不完也倒给王的摊位。王的成功经验马上被其他人效仿,短短一年,村里又多了4家菜摊,2家是本地人经营,2家是租住在村里的外地人经营。2012年7月盛夏,天气炎热,王将几筐摊位垃圾堆放在摊位门口的村道上,而此村道也正是陈家与后面一户邻居毛某住房的交界小道。陈家与毛家前门对后门,王的摊位正好对着毛家的大门。垃圾在毛某家门前一堆就是一天,气味刺鼻、蚊蝇成堆。毛某多次找王反映,王回复白天因生意繁忙,无暇处理垃圾,到晚上空闲时将每天的垃圾运到别处。但毛认为常此以往影响自家的生活环境,故再找陈某协调,要求停止将房屋出租为菜摊,陈某不肯,两家矛盾升级。纠纷一直持续到2012年底,毛将此事反映到村委,同时,也引发了其他3个摊位的类似纠纷上诉。Y村书记、主任严某一时也难以化解,因考虑到这些问题涉及本地人可观的房租、全村人买菜的便利、本地摊主和外地摊主的收益以及对村里生活环境的干扰。这些矛盾和利益相关方交织到一起,并不是村里那些规章制度能够解决得了的。村委找街道商量,街道建议自行化解。严主任将村里5家摊主(3个外地人+2个本地人)、4家出租户(有1家是本地人用自家房屋经营)和7~8户问题反映代表、村护卫队代表及其他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叫到村委会协商,几番讨论初定了交卫生费的方案。当然,“怎么交”是问题的关键。讨价还价之后,初定按照摊位面积:每10个平方米每月10元,按年缴费,收缴到村里由村委会开收据。这个方案经村两委讨论后通过。
严某:老实说,我也不知道收费合不合法,之前是听说有村子收外地人的卫生费,但我们村以前没收过,这次要不是这个事情,也不打算收。反正我们村里集体这块还行,全村每年5、6万的卫生外包费用村里出掉就是了。这样一来,等于说是“谁污染谁出钱”,照这个思想,那我们还得摸底统计啊,不实际呀…反正大家都同意了,这个事情就这样吧,一起商量的结果,以后有问题再说吧。
王某:其他人同意,我也不想多花时间在这件事情上了,做生意要紧么,一年几百块钱,和气生财,很快就赚回来了嘛。在这里住了三、四年了,也习惯了,换个地方嫌麻烦。房东也和我说了,再不然,房租里稍微减掉点。
陈某:这个外地人和他老婆在我家住几年了,人还可以的。本来我也不打算把库房租出去的,我租给他做生意之前还把房子装修过呢。他老婆跟我说,我在这里上班也交了养老保险,我们是打算以后在这里长期住下去的,你把房子弄弄好,租金加一点也没关系。我想想也好。这样一来,我有点不好意思了,我说要么水费少收点。
这件事让严主任和其他村委成员萌生了组建协商议事会的念头。村里的已有组织和制度都有“村籍”要求,但现实中的村庄已经是人口倒挂的混居社区了。为了在某些村务讨论上能将相关的外地人也纳入进来,就需要打破原自治组织边界,建一个新的平台。
(三)Y村协商议事会的组织架构
新问题与矛盾频频出现,Y村建立一个本地人和外地人都能表达自身意愿、参与事务讨论和决策,同时也能将部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的机构需求越来越急迫。Y村退休干部胡某主动组织和发起了这一倡议,2013年5月30日,在胡某的组织下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成立,并在嘉善县民政局注册。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实行会员制,设立理事会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目前注册会员有30人,全部由Y村普通村民、村“两委”人员、两代表一委员、新居民等各个层面的群众自愿报名参选产生。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的组建也引起了嘉善县政协和县民政局的关注,成立当天两个部门的领导均出席。政府层面认为,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是Y村对基层民主管理的又一次探索,也是浙江省第一家“全民可参与型”的村务协商议事组织。
“村民自治作为一个治理过程,并非简单地局限于民主选举,除此之外,还包括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当前,在我县村级民主选举的各项制度已经相当完备的情况下,村民自治建设应该向全体村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度推进,也就是要重点解决“协商民主”问题,开展村级的民主协商,让本地人、外地人以及全体村民代表在议事会这个社会组织平台上,充分反映所代表群众的观点,通过沟通、协商、对话、合作等形式凝聚共识、消解矛盾,以更好的建言献策、汇聚力量、服务大局。”
——摘自嘉善县政协副主席在成立会议上的讲话
从Y村协商议事会的会员构成及运行来看,社团为全村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开发区(街道办事处)、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嘉善县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住所设在Y村。通过议事协商、民主恳谈和民主听证等活动,畅通各类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和社区共同利益,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民主,培养全体村民依法治村、民主协商和自治能力,从而提高解决村务的组织化程度。议事会定期召开例会,会员大会须有2/3以上会员出席方能召开,决议必须经应到会员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会员大会每届3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商议事项可涉及本村民生事业、村务管理中的重要事项,尤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活热点、难点问题,如环境卫生、公益事业等。对于土地征用、村集体资产租赁和处置等其他生产性、经济问题也可达成共识后形成协商议案提交“两委”班子。协商议事会议根据广泛、民主、高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全局性事项由全体会员代表参加。单一方面的事项由相应会员代表参加,也可全体会员参加。涉及部分群众直接利益的事项,可邀请利益直接相关人参加 摘自《嘉善县H街道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章程》。。
会员总数为30人,其中6人务农,7人打工,4名个体户,2名企业主,村医生2人,村委会2人,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公职人员4人,退休人员3人。其中男性25人,会员中有一半为党员。其中外地6名会员从事职业分别为打工4人,个体商户2人。关于会员中本地人和外地人的人数比例问题,笔者也曾询问Y村书记、主任兼议事会会长严某,严某表示:“关于比例问题,村里也曾多次商议,肯定不能从总人数的比例来简单确定会员的比例。4∶1还是基本符合报名的总体比例的。毕竟,我们只是刚刚起步,尝试着先把平台建立起来,今后的调整还是要看实际需要和运行效果。”
(四)Y村协商议事会的运行及存在问题
“以外管外”是近年来人口倒挂型社区在应对外来人口融入问题上形成的核心理念,其主要做法是从外来人口中选出服务意识强、有社会威望的精英担任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区和谐。“以外管外”的传统融合思维事实上并没有摆脱以村籍为基础的成员边界和权力界定法则,它仍是建立在传统户籍基础上的治理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化解,但长此以往,反而进一步刺激了社区成员“内外有别”的极化发展。真正做到混居状态下社区公共空间的平等转入首先必须破除依附于村籍的身份边界,按照开放社会的原则重建组织边界并形塑参与机制。Y村村务协商议事会打破了本地人和外地人的户籍区分,通过“再组织”的方式重构议事协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因组织边界而引起的参与排斥问题,更有利于建立社区水平联系,实现社区横向融合[6]。当然,如何进一步理顺协商议事会与原有村级权力结构的衔接关系,是该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Y村协商议事会作为原村级治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其基本定位是“议事”,形成的决策、建议是否采纳需由村两委(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班子讨论通过。而作为正式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通过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履行议事决策权。因此,Y村议事协商会虽然通过组织设计架构了外地人的进入通道从而有助于村级决策科学性,但由于会员人数仍以本村人为主、是否纳入决策仍由原村级组织最终决定,这极大地影响了外地人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会长的人选充分体现出“两委吸纳”色彩,长此以往也将影响协商议事的自主性。
三、对“人口倒挂村”治理的延伸思考
“人口倒挂村”治理转型的本质是社区边界重塑的过程,边界的巩固或弥散会影响社区的治理方式。学界关于村庄转型过程中边界变化趋势的描述大致分为两种观点:以折晓叶、陈婴婴等学者为代表的 “超级村庄”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的非农化过程使此类村庄的边界变得多元,但他们认为村庄社会边界却趋于自我封闭,维系这种“封闭”的机制便是村籍制度[7]。而学者李培林在《村落的终结》一书中则指出,此类社区在开放社会的趋势下,经济边界、自然边界、行政边界、文化边界和乡土认同被动摇甚至瓦解,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村落终结时代已经到来[8]。与上述“封闭”和“开放”的两极描述不同,本文基于Y村等江浙混居村的考察发现,这些村庄一方面通过经济组织边界(股民资格的确立)固化加剧村庄集体资源分配的封闭性,而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组织边界(新型协商议事会的创设)的调整来逐步放开村级事务治理的参与权。但在放开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倒挂村“政社合一”的顶层设计,使得Y村协商议事会等地方探索面临形式化的风险。当前,村一级存在三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当前,东部集体经济发达的农村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不少混居村往往采用“党支部(或村委)+合作社”的重叠模式,组织之间高度重叠强化了政治权、自治权和经济支配权的转换关系,使社区组织边界趋于封闭。究其原因,这与当前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中政府缺位紧密相关,经济合作社是这些社区运转费用的主要承担者[9]。在一个村民、选民、股民高度一致的村庄内部采用重叠架构相对合理,但随着社会流动及人口倒挂问题的凸显,该模式存在合法性危机。尽管近年不少地区尝试“经社分离”,即经济合作社独立于党组织或村委会。表面上通过分设的方式能使组织之间的边界得以划分从而厘清了村民自治和集体经济发展的职能,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边界问题,合作社仍是反哺农村治理和社区服务的组织来源。2013年民政部印发《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明确“除拥有本村户籍的村民外,户籍不在本村,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本人申请参加选举,并且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参加选举的公民,也可参加选举” 参见民发〔2013〕76号《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但在实际运行中,这部指导性的文件受到了抵触。如前所述,居住关系其实仅仅是构成本村村民资格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所指代的土地所有关系,涉及对集体资源的分配。对混居村村民而言,外地人一旦准入村委会选举,就意味着同时获取经济合作社的组织成员资格或公共资源共享资格。因此,要实现Y村协商议事会这样的社会组织与原有村级权力结构的衔接,首先必须从源头上解决混居村公共服务的资金和财力支持来源,使经济组织与自治组织分离,从而实现村民(产权所有者)和居员(混居村成员资格)的厘清。经济组织的边界联系着产权所有者,社区公共福利以及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边界联系着社区成员权的获取。在这个意义上,“人口倒挂”村的社会治理必然要在成员资格、村籍、以土地产权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上重构社区的多重边界,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型组织结构。而这一问题的破解有赖地方政府积极介入和引导,保障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城乡社区同城同待遇和城乡一体化,在尊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封闭性特征的同时,切实解决人口倒挂背景下村域治理和服务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为人口倒挂背景下外地人参与村庄治理,提供正式的组织通道,使其真正走向可持续的治理之道。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司.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3:10.
[2] 陶然. 论“城中村”与“城郊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EB/OL].[20160128].http://news.10jqka.com.cn/20120724/c528515530.shtml.
[3] 韦伯. 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M].康乐,简惠美,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34.
[4]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王晓珏,刘北城,等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186.
[5] 唐鸣,尤琳. 村委会选举中选民登记标准的变迁逻辑: 动因、发展方向和条件——兼评新《村民委员会组织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7278.
[6] Warren Roland L.The Community in American [M].Chicago: Rand McNally &Company, 1963.(?)页
[7] 折晓叶,陈婴婴. 社区的实践——“超级村庄”的发展历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59.
[8] 李培林. 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35.
[9] 郎晓波. 农村换届选举后村级组织建设与运行问题研究——基于杭州市第九届村委会换届选举的综合分析[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2(3):1823.
Abstract:Presently, a larg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live in suburban areas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which forms lots of mixed villages with population inversion. Influx of outsiders and stable rental relationship remodel the meaning of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However,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autonomous logic based on a “village membership” cant deal with affairs of a mixed village. By a study on Y Village in North Area of Zhejiang, where the Council Conference builds a new platform, reconstructs community lateral relation, bridges the gap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members and also promotes social integration. Furthermor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dow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overlap structures, remodel selfgovernance organizations for migrants participation, and finally realize integrated governance of mixed villages.
一年来,东山村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围绕年初党委、镇政府下达的任务和目标,认真组织实施和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任务,有力地促进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主要为
一、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平时不注意理论学习,对上级精神吃不透,领会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整体水平不高,办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服务意识不强。工作缺乏主动、认真、灵活、态度消极;缺乏激情和活力,工作推进缓慢;缺乏大局,整体意识只顾片面局部完成,凡事存在畏难、厌烦情绪;缺乏闯劲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导致意识沉沦,工作严重滑坡和滞后。
三、是责任意识淡薄。工作马虎应付,拖拉现象时有发生,布置工作未能及时落实,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象,对各项工作的推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上班制度、考勤、出勤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完善。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点子不多。缺乏危机意识,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满足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理念;缺乏与经济能力企业的互动,掌握经济发展思路不多,严重制约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针对村委会班子存在的问题,现提出以下努力的方向: 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能力,一是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开发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实际出发、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二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是深入基层了解生产、生活积极实际问题。树立干部的威信,充分发挥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多为民办事、办好事。
理清发展思路。促进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立足村情,发挥区域优势,主动接受城区一体化项目辐射,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失地农民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扶持在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根据镇党委关于召开2021组织生活会的通知要求,我进一步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对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认识。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干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思想基础。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个人查摆出的问题和不足
1、在加强理论学习方面。能够围绕学习教育目标要求,跟进学、全面学,但还存在活学活用、转化运用还不够,存在以干代学的现象,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不够宽泛,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
2、在工作推进方面。统筹意识不强,不能统筹安排领导交办的工作,有避重就轻的想法,不能够做到统筹兼顾,通盘考虑整体工作,导致有些工作不能够按照计划完成;创新意识不够,紧迫感不强,不能自我加压,工作中被动应付多,缺乏系统性创造性,进取精神不足,如疫苗接种和党建工作缓慢问题。
3、在加强作风建设方面。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但在生活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存在节约意识不够的问题,没有真正把节约行为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去理解。
4、在落实从严治党管党责任方面。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强。党支部是管党治党的主体,自己负责支部工作以来,只是按照镇党委、镇政府既定工作按部就班的进行落实,工作主动性上还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治理论学习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在具体工作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只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能完成好工作就行,没有把政治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有机结合,不能与时俱进。
2、对工作的标准要求不够高。对工作的钻研不够深和精,缺乏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工作中缺乏创新精神。
3、大局观念不强。有时看问题、办事情大局意识还不够,思想深处还是局限于干好本村工作就行了,与其他村合作的力度不够。
4、执行力不够强。存在工作布置多,督促检查少,执行过程中存在抓工作不紧不细的现象。
三、改进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全面加强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增强学习的系统性,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融会贯通。
2、强化实干担当,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履行岗位职责,以肯干事体现担当,以会干事体现能力,以干成事体现落实。
3、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真抓实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严守纪律规矩,从严约束自己,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塔城市也门勒乡泉水村班子
自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中央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部署,紧扣勤政廉洁,为民务实清廉主题,严格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采取面对面、点对点,调研、登门、入户、走访以及深入开展“四必谈”谈心活动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梳理归纳对照“四面镜子”、“焦裕禄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认真查摆查找泉水村班子在政治不够坚强的问题。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地委七条意见,结合学习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经认真对照检查、分析和剖析,形成了泉水村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查找的突出问题
(一)严守政治纪律方面。
1、政治坚定性不强。没有系统的学习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确保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重大意义认识不深刻,缺乏对党的高度忠诚,信念不坚定,对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研究不够、贯彻不力,对民族团结、宗教和谐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民族宗教政策理解不深、不透。
2、政治执行力不强。对市委、乡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把握不全面、理解不深刻,执行无力度、落实不到位,在结合实际工作上不用心、不扎实,执行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执行决策部署时,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遇到困难和矛盾就回避躲闪、不敢担当。
(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
1、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理解不深不透。对市委反恐维稳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严重性估计不足,存在盲目乐观现象,对反恐维稳形势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认识不足,不能从政治上观察思考问题,不能通过现象看本质,存在麻痹松懈、盲目乐观的思想,认为泉水村不属于维稳重点区域,且民族团结基础好,各民族历来和睦相处,不会出事。
2、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礼仪了解不深。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新疆“三史”、民族风俗礼仪的学习教育,没有入脑入心,身体力行。对新形势下反分裂斗争的新变化、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认识不到位,反应不灵敏。对“三股势力”的认识不准确,不能够准确界定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不能够正确处理民族风俗习惯与宗教礼仪的关系。
(三)强化服务意识方面
1、服务群众不到位。主动和群众、百姓交心谈心次数少,没有真正亲近于民、亲近于众,未能真正理解群众、百姓的想法。进村民家中不入户,入户不谈心,听汇报多,听群众疾苦少,存在写在纸上、挂在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
2、宗旨意识淡薄。深入农户家中少,在体察民情、解决问题方面不主动,为群众出主意、关心不够。心中没有群众,对群众的疾苦没感受,对群众的困难不动情。
(四)履行岗位职责方面
1、学用脱节,知行不一。学用“两张皮”,习惯用经验主义解决问题,学用严重脱节,没有把学习同全村中心工作和部门实际结合起来,常常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还是老一套,不能活学活用。
2、安于现状。缺乏“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精神。心思不在工作上,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尽责,群众有事找不到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上级领导安排什么干什么,工作得过且过,存在“无过便是功”的思想。
(五)公道为民办事方面
1、艰苦奋斗意识减退。对照焦裕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坚持党的优良传统的意识有所减弱,怕苦、怕累,不愿参加集体劳动。每次乡里给分配劳动任务,强调班子成员都在忙于自家地里的活,总是采取其他的形式来完成,不愿亲力亲为。
2、精神懈怠。缺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认为艰苦奋斗精神早已过时,渐渐把吃苦精神丢了,工作中存在慵懒松散的现象。碰到难题往外推,遇到矛盾绕着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出风头、惹麻烦,不愿作为,对上访群众有推脱现象。
3、宗旨观念淡薄。班子成员存在执政为民的主动性不强的现象,对群众关心不够,不能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个别领导心中没有群众,对老百姓的疾苦没感受,对群众的困难不动情,特别是对群众提出的医疗、村庄环境卫生的整治等问题和困难,习惯以“我们研究研究”、“再等几天”等理由敷衍推诿或简单应付,伤害了群众感情,甚至导致群众上访。
(六)严格要求自己方面
1、管理不严。对支部管理不够严格,对村支部委员工作重视不够,村队支部工作中不坚持支部管理党员的办法,导致党员开会不及时参加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村在党的基础组织建设上工作进度。
3、不思进取。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局限于上级布臵什么就做什么,产生的新想法也只是停留于心动而无行动的状态。这些主要还是自己满足现状,眼界不宽,不敢大胆开拓创新造成的。年初在制定重点工作和创新工作计划时,首先考虑的是把好完成的、能完成的列入计划,其次才考虑有难度的重点工作。
二、整改措施
1、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实际开展“三查三学”活动:即查找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党性修养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党史国史学习;查找宗旨意识、群众感情和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学习;查找思想作风、政治纪律和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加强党章和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习,不断提高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努力夯实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学习制度。紧紧围绕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学习制度。坚持班子成员以个人学习为主,专题系统地学习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新疆“三史”、学习做好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各种知识,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和抵御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四个一”学习教育和“双语”学习培训,改进培训方法,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全年完成领导干部学习笔记2万字,一般干部学习笔记达到1.5万字,撰写心得体会4篇。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的领导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地区、市的决策部署上来。
2、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强化宗旨意识
进一步增强执政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站在群众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畜牧兽医工作规划、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树立为民宗旨意识。对照“三严三实”,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更加自觉地引领班子成员,把稳定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3、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党性锻炼。时刻坚持用党章、用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的锻炼,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政治鉴别力。
4、严守政治纪律,不断增强行动自觉。
加强党章的教育培训工作,严格按照党章准则要求,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在政治上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事大非问题上认识不模糊、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保证坚决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则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要加强对党员干部执行政治纪律的教育监督管理。对违反政治纪律的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纵容。同时积极开展遵守纪律情况的经常性教育和检查,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用制度确保全站上下遵守纪律不走样。
5、对照“三严三实”当好“四强”干部队伍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好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张春贤书记在呼图壁县委常委班子专题组织生活会上讲话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各项决策部署上来,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争做“四强”干部队伍。要求党员干部都在各自工作位臵上,立足本职,把群众工作做的更扎实,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做好“三民”工作,扎实有效地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争做“政治强、能力强、作风强、心力强”干部队伍,为泉水村的各项事业发展汇聚正能量。
6、廉洁自律,遵纪守法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一切从人民利益、党的利益出发,当好公仆,勤政为民,全心全意地为基层服务,为人民服务。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不断纠正错误缺点,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既是对当前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创新解读, 更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发展乡村旅游, 能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困局,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是初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之一, 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有益之举。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 其在规划中特别是在空间组织规划方面与一般旅游区有许多不同。本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做一探讨, 以期对现阶段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理念层次不高、空间组织开发与管理混乱等问题的解决, 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要素构成
乡村旅游发展要依托一定空间组织, 这一空间组织是一个由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服务机构、旅游交通系统等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按旅游产业构成, 可以将乡村旅游空间组织划分为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子系统和客源市场空间子系统。乡村旅游资源子系统包括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酒店资源、乡村旅游企业、交通设施及其空间布局等;客源市场空间子系统包括本地市场、本国市场和国外市场三个部分。每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更小的子系统, 它们分别蕴涵着不同的层次和内容。
1.资源空间子系统。
根据旅游系统理论, 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子系统包括旅游系统中的客体子系统 (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设施) 和媒介子系统 (旅游交通和旅游服务) , 具体包括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酒店、乡村旅游经营旅行社和基础设施 (主要指交通设施) 的空间分布和结构特征。其中, 乡村旅游资源包括原赋景观 (一般包括自然遗产景观与文化遗产景观) 和人工景观 (村寨、特色农业园、游乐场、乡村主题园等) 两种类型;酒店、旅行社、乡村旅游配套企业也是属于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基础设施包括接待设施和购物设施等。
2.游客市场空间子系统。
乡村旅游客源地市场, 通常指乡村旅游者及潜在乡村旅游者长期居住的区域。关于客源市场空间子系统, 这里主要分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即来农村参加乡村旅游的休闲者和旅游者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乡村旅游业的繁荣与昌盛主要取决于该地是否有巨大的消费市场, 市场容量大,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越好, 一般以客源市场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或者时间长短来衡量, 可以将客源市场分为本地、国内和国际三大市场。
二、乡村旅游区域空间组织演变阶段
加拿大学者Bulter R.W提出的较为完善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 对于后来各种旅游演化模式的提出起到了很大作用。Bultler把旅游地生命周期分为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返阶段。[1]乡村旅游区域空间成长过程同样适用。
1.探查阶段——混杂无序空间模式。
在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 由于经济和知名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 只有零星的“农家乐”形式旅游点, [2]基础接待设施较少而且规模和档次都达不到要求, 服务设施基本没有, 仅靠村民生活设施代替, 只有少量游客自发旅游, 国外市场份额基本为零。因此, 这一阶段的乡村旅游空间较小, 其形态一般是乡村中心地结构。这个时期如果要发展乡村旅游, 必须投入基础硬件设施, 逐步提升软件条件, 引导乡村旅游业良性发展。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建设开发, 即建设基础设施和乡村特色产业, 以政策引导发展乡村旅游。我国大部分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2.参与阶段——极点中心空间模式。
随着政府逐渐重视, 一些农户在政府号召下开始重视乡村旅游发展, 酒店数量逐渐增多, 区域内除了开发利用自然、文化旅游资源外, 开始建设人工观光园、游乐场, 旅行社开始被动地经营乡村旅游业务, 开始有了简单的服务设施, 对外和对内交通也有所改善。区内客源市场逐渐固定, 国内客源市场开始缓慢增长, 国际客源市场也开始启动。这时区域以有限的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 这个唯一核心吸引物将旅游者吸引到区内, 产生了空间上呈点状的经济活动集聚地。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增强节点的聚集能力和扩散效应, 形成乡村旅游增长极。我国已有一定数量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3.发展阶段——点轴分区空间模式。
在发展阶段, 乡村旅游区域知名度明显提升, 旅游区开始实施整体宣传和营销, 服务设施以及酒店数量和档次迅速提升, 区内除了有形的旅游资源, 还增加了节事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等, 旅行社开始主动招揽乡村旅游团体业务, 三大客源市场都迅速增长并达到最大。旅游经济是规模经济, 在单点聚集发展过程中, 从周围获得所需要资源的同时也使周围从增长极中增加了经济效益, 增长极在开发周围市场的同时也给周围输送了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伴随着旅游经济的增强, 产生越来越多的增长极, 形成乡村旅游开发的增长轴线。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培育乡村旅游精品, 形成乡村旅游开发的增长轴线。我国已有部分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4.巩固阶段——网络竞争空间模式。
在巩固阶段, 乡村旅游区知名度和美誉度达到高峰, 酒店以及服务设施拓展速度放慢, 旅行社经营乡村旅游的业务也达到饱和并增长缓慢, 以前专业的服务设施开始成为二级设施满足不了需求, 三大客源市场增长速度开始变慢。这个阶段, 乡村旅游空间结构向多极化发展, 原有的单极分区模式被打破, 形成了旅游空间上的网络聚集现象。这种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性的乡村旅游结构。这一阶段主要通过空间的合理分区来形成全方位、开放性乡村旅游结构。我国几个旅游业发展比较好的乡村处于这一发展阶段。
5.停滞阶段——圈层集群空间模式。
在停滞阶段, 出现酒店、服务设施和旅游服务企业过剩, 三大客源市场开始萎缩, 企业竞争加剧, 各旅游区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形成区域联合圈层竞争模式。这种空间模式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完美形式, 一旦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模式, 乡村旅游经济会相应提升, 在中国还没有这一类型。
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字方针涵盖了区域空间组织诸多要素建设目标, 为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方向。按二十字方针要求, 乡村旅游发展首先要搞好规划建设, 规划内容要充分反映二十字方针要求, 做到理念层次高、系统性强、可操作, 既要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又要具有前瞻性, 还要符合空间组织演化规律。
地理学认为, 区域空间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点、线、网络、域面和流:①点——指一定地理空间经济活动内聚力极化形成的中心;②线——指区域内点与点之间的道路或水电设备等综合性重要通道、系统和组织;③网络——由相关点和线相互连接形成;④域面——指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影响形成的, 包括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广阔地域;⑤“流”——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是无所不在的动态要素。由此可以看出, 乡村旅游空间组织是由以上5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要素构成的完整区域。
结合新农村建设目标、我国乡村旅游空间组织演变所处阶段, 对乡村旅游空间组织基本要素提出以下规划建议。
1.点——因地制宜, 打造特色旅游项目。
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旅游点, 体现区域个性特色, 是旅游规划目标之一。乡村旅游区“点”规划内容是通过乡村旅游区内某个或者几个景点或者项目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依据消费者心理, 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要素往往是与其常住地异质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 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和环境。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所依托资源的差异性很大, 所以乡村旅游区域空间组织的规划必须符合乡村本身的特色, 与乡村的自然、人文、历史相吻合。现阶段乡村旅游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的“农家乐”为最基本形式, 要引导“农家乐”的发展, 做到“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 避免简单地模仿照搬。[3]
特色项目打造过程中, 在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原真性基础上, 要实行滚动式开发。将区域内开发比较成熟且档次较高的乡村旅游点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 通过乡村旅游氛围的营造、活动的策划以及线路的包装, 集中打造品牌形象;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次重点发展项目, 通过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完备配套设施, 拓展市场空间, 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和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 通过合理规划, 确立区域乡村旅游储备发展项目。
2.线——科学合理, 规划动线视线。
“线”的规划是指区域内景点与景点之间的重要通道、系统和组织, 通过通道将单个景点进行合理地组合, 形成动静结合、内容丰富的线路组合, 这是影响乡村旅游区建成后市场吸引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之一。
成功的乡村旅游区在“线”规划时, 常常在调查旅游者旅游过程心理特性基础上, 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有效动线视线, 实现顺应人性化的顺序推进, 从而建立理想的空间结构, 实现最佳效果。[4]
乡村旅游区内部交通网络高效且布局优化十分重要, 要建立公共交通系统, 提倡步行或无污染交通方式, 限制高速行车, 路径与园林景观要进行有效配置, 使行走与休息成为享受。对于相距较远的景点之间配备公共汽车, 邻近景点间设置人行道、缆车或畜力, 可使内部实现低污染的交通优化。[5]
3.网——集中整合, 合理功能分区。
乡村旅游区“网”规划的主要任务, 是将“点”和“线”构成的乡村旅游区进行合理功能分区, 形成乡村旅游网。
乡村旅游空间开发布局应以乡村旅游主导功能为纽带, 通过将主导功能一致的旅游区进行集中整合, 使其成为旅游功能性组团。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功能单元, 如度假、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功能单元采取相对集中布局, 并在其间布设快捷方便的道路系统, 能使各类旅游服务综合体在空间上形成规模集聚效应。
现阶段乡村旅游产业存在“散、小、弱、差”问题, 因此集中功能单元可以防止布局散乱, 亦可防止对主要自然景观的视觉污染。另外, 集中布局有利于主题形象的形成, 规模集聚效应对举办各种促销活动可以产生整体规模优势。从节约成本方面看, 功能单元的集中布局能使基础设施低成本、高效益, 而且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入与市场规模的扩大, 新的旅游后勤服务部门更易生存。
4.面——综合协调, 优化空间布局。
乡村旅游区“面”规划主要是通过整体空间优化布局达到区域整体发展。旅游发展空间布局谋求的是区域的最佳均衡发展, 亦即充分发挥区域内不同地域之间的功能导向, 实现其功能定位的最优组合。在进行总体布局设计时, 区域的资源、空间、产品和市场状况是必须考虑的关联要素。
乡村旅游整体空间布局规划是在对区域开发进行功能分区前提下, 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框架, 提出产业布局、乡镇体系重构、生态系统支撑、旅游业整合发展、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等方案。[6]确定旅游业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需综合考虑下列原则:①地域性原则——各旅游分区应突出各自优势与特色, 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求最大共同利益, 实现资源互用、产品互补、客源互送、信息互通、利益共享;②全局性原则——将整个面作为一个系统, 实现多要素、多维联动, 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空间上的均衡, 推动全区经济协调发展;③综合性原则——以行政区划为框架, 以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 以交通干线为脉络, 以产业发展为纽带, 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 构建乡村旅游经济圈。
5.流——区域联动, 搭建市场平台。
我国乡村旅游游客主体流向基本是单向的, 主要以城市流向乡村为主。所以, 在乡村旅游发展初始阶段, 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在乡村旅游发展壮大阶段, 乡村旅游客源构成趋向多元, 一些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7]全球化进程加快, 乡村旅游国际化也随之加快, 乡村旅游区“流”的规划由近及远, 逐步从近郊的主体市场扩展到国际化的辅助客源市场。
现代经济的竞争合作趋势和旅游活动的综合性质, 决定了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乡村旅游要走向市场, 仅靠单一农户或旅游景区是难以实现的, 要搭建乡村旅游发展的政府推动平台、产品互动平台、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形象共塑平台, 实现区际间要素流的畅通流动和区域联动发展。
区域联动分为区域内点与点的合作、区域间块与块的合作。前者主要是为了实现区域旅游资源联动开发, 形成互补性旅游产品;后者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实现乡村旅游产品联合开发, 旅游线路搭配组合, 能够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 通过整合不同区域乡村旅游资源, 使乡村旅游形象得到进一步丰富, 对旅游者产生更大吸引力。
四、结语
旅游区域空间组织规划研究始终是旅游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 更是地理学背景下旅游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新农村建设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命题, 加强将旅游规划的空间理论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实践, 对于现阶段我国新农村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勇, 赵蕾, 宋鸿, 郭清霞, 刘名剑.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 2007, (03) .
〔2〕贺小荣.我国乡村旅游的起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01) .
〔3〕李德明, 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 2005, (03) .
〔4〕郑群明, 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 2004, (04) .
〔5〕罗明义.云南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特点[J].旅游学刊, 2005, (05) .
[关键词]女干部;思想政治;制度建设
以对某街道下属16个村进行调查研究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每个村至少有1名女干部,有的村还配备两名以上,妇女进两委率达到100%。16个村两委成员总计81人,其中女干部22人,占有率达27%。进支委人数为12人,村委17人,同时进两委7人。16个村党员总数1333人,女党员192人。进两委的22名女干部中14人为党员,2人任村书记。按年龄划分,30-39岁3人,40-49岁12人,50岁以上7人。这些女干部主要负责妇联、计生、卫生、民政及党务工作。具有跨度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如何做好这些女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教育,提高女干部综合素质
做好工作人员的思相政治工作,让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去,是我们从事政工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一是从思想政治上二是从业务能力上,不断提高基层女干部的能力水平。根据某街道女干部队伍的年龄情况,22人中30-39岁3人,40-49岁12人,50岁以上7人。4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仅为3人,普遍存在队伍老龄化,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在工作中老同志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也难免出现效率较低、现代办公软件应用不熟练的影响进度的现象。对于年龄偏大,现有能力己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大龄女干部。第一要有计划地组织大家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女干部素质。第二提高专业技术知识。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注重现场操作对动手能力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女干部提供培训的机会,增强其业务能力。让女干部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更好地适应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将先进的技术和好的工作方法带到女干部中来。集中培训的同时,鼓励女干部自学成才,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电大、远程教育等方式及时充电,提高专业技能。第三增强女干部的归属感。将基层工作的现状、发展路径、前景展现在她们面前,让她们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是相辅相承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女干部的贡献,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同时发扬老同志对基层情况了解,群众基础比较好的特点,主动协调帮助办事群众诉求。
二、加强制度建设,体现女干部自身价值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在调动女干部工作热情,挖掘她们的工作潜力上下功夫。一是要创造机会让女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增强女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念、振奋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以主人公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当中。二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女干部争取合法的权益,使女干部受到尊重和帮助,树立女干部“自尊、自立、自强”的信念。女性是社会的半边天,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组织应当关心她们的成长和职业诉求,同工同酬,帮助规划职业愿景,积极选拔合格的女干部走向重要的工作岗位。利用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契机,举行评选和表彰活动。这样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还带动一大批热爱工作、尽职尽责的女干部。强化各项工作制度建设,明确职责,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再配合各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女干部工作潜能,增强其成就感,一定能促使她们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三、人性化管理,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關系
与男性相比,女性除了职业角色外,还充当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在工作之余,还要照顾老人、抚养孩子、料理家务,是家庭生活的重要成员和主要承担者,生活中往往需要处理很多实际困难。所以,关心帮助女干部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也是做好女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首先是在生活上,针对女性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认真做好生理保护工作。如让其享有法定婚产假,和女性补贴等。设身处地为她们着想,让她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使她们有存在感和归属感。其次是尊重个性,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工作开展中充分考虑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女干部面对社会、家庭、工作的多重压力,往往会体现出情感脆弱的一面,所以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要以人为本,换位思考,尊重个性,考虑到女干部面临的实际困难开展工作,能有效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工作所具有的作用。开展必要的定期访谈活动,通过谈心、拉家常、文体娱乐活动、技能展示等活动,了解女干部特长,发挥个人专长优势,激发工作兴趣。同时通过访谈活动了解女干部的心理和工作、生活中的困难阻碍。对有困难的女干部,组织一定要及时开展帮扶救助工作,发挥工会、妇联等部门的作用,采用集中帮扶或者结对子的方式,帮助困难女干部走出困境。
四、推举典型,发挥带头作用
定期实施各项评比与座谈活动,以“巾帼建功”、“双学双比”为载体,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女干部岗位立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为中国的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带动广大妇女群众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做好女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方法、创新形式。尤其是基层女干部处理的问题,具有重复性高、类别单一的特点。通过定期开展一些具有新意、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女干部参与性和创新性。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具进,将最新最快的资讯传递给工作人员。倡导女干部结合新形势、新政策的,积极创造出新的成绩。
综上所述,要做好新时期基层女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提高她们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她们的生活,提升她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必须建设好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企业的发展与女职工的工作贡献不可分离,因此,做好女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田醒东.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05)
【村组织生活会】推荐阅读:
村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发言材料12-16
村两委民主生活会06-27
马厂村民主生活会记录07-28
村“作风年建设”民主生活会会议记录06-08
如何组织组织生活会06-28
团员组织生活会07-01
组织生活会流程09-29
组织生活会开展10-27
组织生活会会务手册05-29
提高组织生活会质量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