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共7篇)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差等。为此,必须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
职称论文发表网
文化产业发端于西方国家,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国际公认的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最具增长潜力的“朝阳产业”。
职称论文发表网
我国的文化产业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兴起和发展的。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文化发展百舸争流、各显神通,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但不可回避的是,我国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清醒地认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出对策,实现较快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态势良好,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国际国内的良好发展条件,我国文化产业获得发展,日益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平均年增加值1000亿元左右,增长幅度15%~20%,占GDP比重年均提高0.15%。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1132万,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为1.48%,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04年至200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普遍快速增长,其中北京市年均增速17.4%,上海市年均增速15%,江苏省年均增速24%,湖南省年均增速20%左右,山西省年均增速24.5%,安徽省年均增速20%以上,各地方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均高于GOP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总体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全面的增长势头雄辩地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己经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党和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根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下,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机制和途径,着力在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和加强宏观指导上下功夫。党和政府逐渐放松了对文化行业微观领域的直接的、行政性的管理,逐渐放权给企业,逐渐放权给市场,通过市场去建设文化,提升文化,政府的引导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政府开始进行文化产业宏观调控机制的建设,向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转变。
3.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高新技术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形成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高新技术日益融合,特别是与信息产业相互关联,已成为世界性潮流。近年来,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文化产业的日益融合,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造成了引人注目的产业关联效应:信息化突入传媒领域,引发“传媒热”,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部门迅速“触网”,出现了信息产业与文化产业“大汇流”的壮观景象,启动了一个又一个的消费市场,如网络游戏、手机内容产业等,推动了产业结构重组和优化升级。从相关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增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文化体制改革仍不到位。
1978年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解放了思想,创新了观念,改革了机制,抓住了机遇,成为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但同时也应看到,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变得更为复杂、更为艰巨,传统体制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目前,我国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基本上还处于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状态。各管理部门之间普遍存在着条块、部门、行业和区域的分割,管理分散,使文化企业在实践中感到难以适从,还容易产生谁都管不着的灰色地带,使得几个部门
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我国文化投融资体制落后,未突破投资主体单一的政策桎梏,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严重不畅,导致外资及民间资本难以进入,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2.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备。
不可否认,我国实施文化产业战略后,制定了许多文化产业政策,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114号文件),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然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前瞻性不足,在文化产业这样一个发展瞬息万变的新兴产业里,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必然很多,这就要求产业政策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将不能适应实践的变化,造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阻力。另外,规范文化产业市场运行的政策也不完备。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还处于对文化市场的规范管理阶段,制定政策的原则仅仅是对文化市场进行有序化的整顿,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中,在行政审批、市场准入、投资融资、市场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少有足够吸引外来资金和资源的一系列优惠措施。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诸多优势在文化产业政策上还没有体现出来。
3.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完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法制建设开始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在文化保护领域我国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和《著作权法》,在文化行政管理方面,国务院颁布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我国的文化产业法规主要是由政府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的,条块分割的痕迹仍然明显,行业和部门的利益保护色彩仍然浓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虽然又根据WTO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办法,但我国现存法规体系与WTO对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更加凸显我国对知识产权和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方面法制的不完善。
4.文化产业规模仍较小,整体实力差,竞争力弱。
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若干文化企业集团的竞争力,大的文化企业集团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文化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缺乏市场竞争力:从数量上看,目前中国文化企业虽然数量很多,但仍处于行业、区域资源与市场分割的“围棋”状态,现代大型文化企业寥寥无几;从规模上看,虽然我国目前文化企业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低,规模经济的影响力甚微,缺乏市场竞争力;从发展质量上看,今天,全球的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已经普及,高科技与文化产品结合更加紧密。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专业化水平不高,市场运作能力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薄弱,效益低下。
三、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文化产业从无到有,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了中国经济在惯性发展路径上的进程,文化产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凸显。因为经济萧条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会抑制,而精神消费会膨胀,这往往是文化产业得以发展和繁荣的机遇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加快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1.在发展认识问题上,树立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发展文化产业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文化产业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具有精神功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在追求合理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注重提升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实现经济利益。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就是一定要坚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服务人民群众、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不断推出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又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产业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各地区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中国文化产业总体上看东强西弱。东部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如资金、技术、人才等,西部发展文化产业尽管面临种种劣势和困难,但也不乏其特长和优势,比如,一些地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反映古老文明的遗迹;一些城镇包容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一些乡里村落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品种等等。这种独特的文化资源条件是一些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因而我们应该以东带西,一方面可以有效配合中国目前己经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与东部的互补,便于东西部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在发展战略问题上,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我国文化产品目前占有世界市场19%的份额,这说明我们已经具有相当成熟的文化产品加工能力,但是在文化创造力方面,我们与文化产业强国仍相距尚远,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仍有待提高。以动漫产业为例,我国动漫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原创能力弱,产业素质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在全球产业链中仍处于下游,85%以上的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文化的生命,是文化资源开发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产品的生产是智力创造活动,文化产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要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必须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我们要充分注意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用高新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信息和营销方式,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我们不仅要制定路线图,而且要制定时间表,进一步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努力把创新理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3.在发展策略问题上,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的重要贡献。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面对世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强势文化的大举入关,只有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开发宝贵资源,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才能获得真正的市场竞争力。
中华文化千娇百态,博大精深,独具神奇的东方特色,我们不仅要以热情的姿态与世界文化交流,更要让东方文明走向世界,力争在世界文化市场中争得我们的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追求人类文化消费的普适性,让中国的文化产品打开国际市场,走向世界,为全人类服务。具体而言,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大力支持国内的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加大我们文化跨国公司的建设;完善我国的外贸政策,鼓励各种文化力量按照国际惯例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利用我们庞大的海外华人团体促进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要鼓励文化企业发展外向型产业,鼓励国内优秀的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与世界跨国媒体的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和全球性的网络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的成功远航。
4.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坚持文化体制改革,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完整的政策和法制体系,保证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将成为我国下一步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中的难点和瓶颈问题。因而,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今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需着力抓好以下工作:第一,积极调整结构,培育市场主体,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构建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二,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第三,通过重组、兼并、破产等形式,整合产业资源,盘活存量,提高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争取规模效益。为此,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指出:
“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
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发展必须通过依法管理,依法经营,公平竞争,才能得以实现。消费者、生产者法制观念淡漠,管理者对依法治文、依法行政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完善积极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产业法律系统。一是加强立法。为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序、健康的宏观环境,就要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立法工作,通过法律来规范文化市场,重塑文化市场秩序。二是严格执法。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强化版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盗版、伪造、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运用严厉的制裁措施。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通过依法管理,维护文化市场的健康运转,使文化企业和文化市场的经营活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温洪泉等。文化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张晓明等。文化蓝皮书: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范周。2009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产业,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之后,优生优育,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这就使得我国老年人①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据老龄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43亿,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20.42%,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高达4.37亿,达到人口总比重的31.2%。伴随着人口老龄化②的进程,老年产业应运而生。老年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那么加快发展老年产业,不仅是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的必经之路,而且是社会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首先,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很大。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根据预测,我国在未来二三十年里,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80岁及以上的人口以5%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4亿以上,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这预示着,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趋势,而且其中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低龄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为6000亿元,2010年将达到1万亿,但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消费观念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变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早已落伍,老年人在消费观念上的转变也越来越快,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为自己的健康和娱乐支出更多的花费。他们舍得花钱买美丽,买健康。“活出精彩来”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同时老年人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这就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与老年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加快发展老年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最后,由于我国地区间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为发展老龄产业提供了多种选择。总的来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老龄型,内陆和西部偏于成年型。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而部分边远省市区象青海、、西藏等省区则预计要到2010年前后才能跨入老龄行列。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1993年人口就开始了负增长。而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虽然有着共同的需求,但是由于年龄层次不同、身体状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老年人实际上又是一个内部差异比较大的群体。对于企业来说就可以实行老年人用品的多样化开发,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尽管我国老年人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消费和需求市场。但总体看来,仍然滞后于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形势,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老龄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二、当前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还不尽完善,老年产业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盲目和无序现象。象老年用品、目前我国好多大型商场没有开设老年商品专柜,老年商品大多夹杂在其他商品之中。而就老年商品来说,除了目前市场上最流行的老年保健食品和滋补药品外,很少见到其它商品。比如服装鞋帽,据调查,在服装鞋帽商店中,儿童服装占10%左右,青年人服装占70~80%,中年服装占15%,而老年服装最多也只占5%,大多数的老年服装也是颜色灰暗,品种规格不全。而老人玩具市场仍是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另外,老年商品一般多出现在夜市和地摊,这些商品不仅款式老,质量差,而且由于管理不规范,坑蒙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老人的收入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但市场却没有提供丰富的商品和应有的服务,使得老年人这个巨大的市场也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缺点”。
二是为老年人所需的劳务市场的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们缺乏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养老机构;缺乏上门服务的保健机构。虽说在2004年9月,“老年护理员”正式成为一个需要持证上岗的职业,但看看我们周围有聘用护理老人的人员,根本没什么上岗证。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没有及时构建老年学教育体系。我国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与北欧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几乎没有专门人才。在北欧从事老年护理专业的工作者均需接受护理专业或社会工作专业的正规教育,一般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发展一批主要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目的的产业,如老年家庭服务和护理业、老年日用消费品业、老年房地产业、老年娱乐业等。
三是政府对老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的过程,政府应当扶持和补贴那些热衷老年产业的企业来加入到这一新兴产业。虽然,国家和很多省都出台了与养老产业发展相关的意见。但很多市还没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扶持政策。同时,由于我国的老年产业发展也较晚,导致老年产业内部缺乏行业规范与导向,发展资金筹措比较困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也制约了老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发展我国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
第一,积极引导,改变政府单一投入的模式。加大宣传,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老年产业的建立。比如我们可以把人口老龄问题及老年产业的问题纳入党政干部的培训当中,电台、报纸、广播等新闻媒体可进一步开办老年专栏、专版、专题报道等多渠道方式来宣传老年产业这一新兴行业,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老年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负面的影响,而且有利于拉动老年人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使更多的企业能够积极投身到老年产业中来。把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结合起来,以社会资金为主,财政资金为辅,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于老年产业。同时应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争取更多外资的投入,鼓励境内外人士投资于老年产业。
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担负起责任。作为一个产业,追求盈利,获取经济效益是必然的。但是,老年产业服务的对象和其中的一些服务内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发展老年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必须兼顾社会效益,必须认真处理好福利与赢利的关系。这就需要在老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从有利于老年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出台包括产业发展所需的财政支持、税费减免、信贷优先、融资渠道等具体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为老龄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第三,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社区养老就是要充分动员社区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为老年人的安老、养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养老功能的发挥。他们在社区住宅设计中早就提出所谓“太阳系”的建筑格局。以老人住宅为中心,在周边建设为老人服务的医疗、、学习、健身的设施。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虽说已开展了不服务项目。但仍有很多服务项目没有开展起来,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以定点服务、上门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保健、文化娱乐为主要服务内容的老年服务格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就是“麻将中心”。而大力发展社区老年服务业,一方面不仅可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且还可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服务业将是我国未来社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而老年服务业又将是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老年服务业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加快我国老年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而且可以给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机遇;同时,老年产业主要是以第三产业为主,这又将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使经济更加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国敏.老年消费市场的特点对策研究.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中国广播网.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3]金羊网—民营经济报.老龄产业6000亿元整体打造成为新思路.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文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0-0016-03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所以它们必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①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继续深入,文化发展异军突起。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例如: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排在出口贸易额的第二位;日本的娱乐业也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1]3-4。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各方面基础薄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潜力等待挖掘,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利润增长空间,只要我们能制定出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文化产业必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产业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产业。由此可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对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繁荣文化市场,还是对增强文化传播力、提高国家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一、加快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经济也没能幸免,沿海制造业出口出现困难,大批货物堆积,工厂由于收不回货款而纷纷面临倒闭,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而在此时,我国文化产业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中国电影产业持续七年高速增长,增幅达到49.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动漫网络以40%左右的速度上升;中国视听新媒体产业取得重大进展,网络音乐用户数较上年增长6700万,网络视频用户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000万[2]260。从这些数字里面,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化产业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增加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具有重大意义。
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起步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的,在这三十多年里,我国文化产业已从襁褓中的婴儿长成为翩翩少年,一路荆棘,一路坎坷,但也收获颇丰,尤其是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表明文化产业已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最近十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2005年以后,文化产业的增长率已经超过GDP的增长率,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中。②这个规划描述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指明了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国务院第一次将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产业来对待,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十年,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提高经济的增长,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未来社会局面的殷切期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实质的提高,尤其在近十年,中国人民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此时此刻,我们本应该在享受经济改革的成功所带来的胜利果实,但由于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时候突显出来,文化建设的不同步导致一部分人贪污腐败,诚信缺失,炫富、权色交易等不知廉耻的社会现象时有发生,精神上的空虚也使得封建迷信、吸毒贩毒到处泛滥,这些丑恶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必将损害社会、毒害人民、危害国家安全。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重要途径[2]56。文化产业在被国家提到战略层面的同时,也在政策上保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社会主义文化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触,更容易被人民大众所吸收,从而形成“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局面,让人民能思想、能说话、能创造,这不仅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而且还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化广泛传播对抵制社会不良思想有重要作用,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也积极拒绝“假恶丑”等思想毒瘤,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主流文化传播和普及的保证,是社会呈现积极向上局面的保证,是国家稳定发展、繁荣富强的保证,也是人民自由、积极、进步的保证。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文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文化和文化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美国作为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国家,其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总体实力没有任何国家可以与其抗衡。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业绩在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4]161。在美国主导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上合组织等相关国际组织,并成为这些组织里面的主要成员国,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使中国对外将变得更加开放,因此中国文化产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古老的中国曾经孕育出中华文明,但在近代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虽然是文化大国,但已经不是文化强国,而且中华文明有被世界边缘化的危险。面对这种状况,中国急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我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力度。
二、当前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定,国家目前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都是围绕着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搞文化产业的人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在目前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糟粕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体制的不完善、文化市场的不健全、文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原因。
1.文化体制不完善,文化体制改革缓慢。主要表现在:(1)所有制结构面的问题。单一公有制,演员生存没有压力,干与不干待遇一样,做多做少工资一样,没有形成竞争机制。在人事上,没有奖惩制度,演员没有竞争意识,做事没有积极性。以上两方面导致文化机构僵化,没有活力,很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存。(2)文化市场开放及文化市场主体问题。文化市场不够开放,限制性条款比较多,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动性,一些老旧思想得不到及时创新。市场主体不明确,没有清晰的市场概念,一味追求大、多,而忽视文化建设的质量。(3)文化行政职能问题。文化行政部门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严重,对文化工作不够重视。文化部门行政职能划分不清,责任不明确,出现问题相互推诿,这使得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2.文化市场不健全。(1)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来看,国内文化市场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具有浓郁乡土人情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消费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在长江以北具有很高的收视率,而长江以南却并非如此[5]231。我国城乡文化发展也不平衡,过度重视城市文化而忽略农村文化,农村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开发,而白白浪费了资源。(2)文化体制改革中,没有很好地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有的过分看重经济利益。一些文化产品样式追求新奇刺激,价值内涵流于庸俗,甚至明显背离道德底线,但由于可能获得颇为可观的市场效益,便呈现泛滥的趋势。无论是曾风行一时的某些“选秀”,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相亲”,一波接一波的热潮过后,反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3)文化产品的出口渠道单一,没有完整的配套产销链,文化产品不能及时走出国门,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对国际市场文化的走向关注不够,跟不上世界文化潮流,抓不住国际市场的脉搏。
3.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1)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文化产业结构失衡造成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十分明显,尤其是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文化资源闲置、开发不足,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一些地方文化资源紧缺,满足不了人民大众的日常需求,合理配置资源已经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2)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由于生产效率的低下,科技含量的不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利润空间非常小。所赚得的利润很难满足企业的日常开支,或者仅够维持文化企业的日常运转,一旦市场出现大的波动,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的危险。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1.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发展。(1)构建“公有、非公有、股份制”等多种文化企业共同竞争、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积极发展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2)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做好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文化公共事业。例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购书量、观赏戏剧和电影场次、电视覆盖率等[6]244,都应该一一加强落实,最后使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3)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保持企业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政府尽量做引导工作,不要经常参与文化企业的工作决策,给文化企业一定的自由度,增大文化企业的发展空间。
2.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产业效益。(1)大力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要素市场。文化要素市场是文化生产所必需的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进行交易的场所,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必要基础条件。包括规范文化资产和艺术品交易,建立和完善专利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评估、质押、登记、托管、流转和变现的制度等;重点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产品市场。要鼓励发展城镇各类书店和农村各类发行点,拓展城乡出版物市场,提高文化产业效益;(2)拓展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7],提高文化竞争力。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2001年,台湾导演李安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在好莱坞电影节上赢得“最佳外语电影”、“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道具装饰”、“最佳原创音乐”四个奥斯卡奖项[8];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北美放映的头三天,票房收入达1780万美元,成为北美票房的新冠军[9]。这些例子说明,中国的文化产品只要创新好、制作好、营销得当,必然有利于提升中华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3)构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估体系。文化产品的消费价值是其文化内容和精神因素对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作用、影响,这种价值很难在文化产品市场交换中进行等价计量,它包含着一种超经济的价值诉求。因此,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除了以其经济价值指标进行衡量外,还要建立与社会价值相匹配的评估体系,以保持和促进社会精神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优质的文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提高优质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3.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文化支柱产业。(1)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整合和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原有的行业分类,文化与旅游、文化服务与文化休闲、文化与娱乐结合,促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扶持地方带有特色的文化企业,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做到资源分配合理最大化,从而带动文化企业利润最大化;(2)大力发展文化支柱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消费实际上是观念、理念和价值观的传递,需要借助一定形式和媒介来实现。当代文化产业链条上众多行业,包括文化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运营商,包括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光纤通信设备制造商等都将随着文化产业大发展而获益,使文化产业能够为相关产业扩大规模、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发展机遇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2]张晓明,等.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邹广文,等.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6.
[5]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6]熊澄宇.文化产业研究战略与对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7]苗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扩大文化消费[J].经济日报,2011,(11).
[8]《卧虎藏龙》获奖:好莱坞阴谋?[EB/OL].中国新闻网,2001-04-09.
[9]《英雄》北美票房逞英雄——3天坐收1780万美元[N].晶报,2004-08-31.
[10]邹广文,任丽梅.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文化产业实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游客对宗教文化旅游项目、内容和载体也有了更高的期待。本调研组针对湖南省常德市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认证思考,形成了具体的调研报告,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一、发展的现状
1.常德市宗教现状及发展情况。主要有三个类别的文化资源。一是核心宗教文化资源。桃花源被誉为道教“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桃川万寿宫有“华夏第二宫”之称;药山寺被誉为“曹洞正脉”,影响深远;石门夹山寺历经“三朝御修”,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二是普通宗教文化资源。澧县钦山寺曾为鉴真东渡前的习经之地,也是日本佛教一宗的发祥地;津市古大同寺历来是九澧一带具有传戒资格的选贤十方丛林,曾有不少高僧驻锡。三是其他宗教文化资源。津市市关山中武当道观相传是真武祖师飞身之地,为道教圣地,可与南北武当相比。
2.常德市旅游发展现状及特点。常德市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点和优势:一是资源品质好。常德市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有26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湿地公园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9处、国家级森林公园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二是资源独特性强。常德市目前有“中华城祖、世界稻源”--城头山遗址、《桃花源记》所在地、茶禅祖庭夹山寺、道教圣地星德山、最长的诗书画艺术墙常德诗墙以及“常德德山山有德”的善德文化等一批国家顶级文化资源等一批省内顶级自然资源。三是资源集聚度高。常德市旅游资源以市区为中心,呈南北两翼对称分布,形成了四大资源集聚板块,即沅江密集板块、澧水密集板块、壶瓶山密集板块和西洞庭湖密集板块。
3.常德市宗教文化助推旅游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旅游产品。如德山乾明寺大力开发佛教的木鱼、进香袋、佛珠等佛事活动用具;津市药山寺面向游客提供茶具、素米、素食及系列开光物品和音像资料等,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二是促进了旅游观光。随着宗教文化的传播,常德市宗教文化节日游得热度不断升高。如,桃花源“福”文化节、星德山新春拜财神、太阳山普光寺新年祈福等节事活动的举办。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近年来,常德市平均每年以宗教旅游为目的的信徒和游客数量已超过1000万人次,每年宗教旅游产业净产值超过10亿元,平均每年用于修缮和维护宗教文化资源资金达数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融合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缺乏融合发展意识。宗教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大多存在“重旅游、轻宗教”的思想,对開发和利用宗教文化资源心有余悸。另一方面,旅游氛围尚未形成。少数宗教文化景点,为吸引注意力和经济利益,聚集了一些“算命先生”“风水大师”,以所谓的“开光”“烧高香”“打卦算命”等方式骗人钱财,严重破坏了宗教文化旅游的氛围。
2.规划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缺少政策支持。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常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5)》,但是没有对宗教文化与旅游发展进行规划。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常德市宗教文化景点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区域范围内的.品牌特色亮点少。三是存在多头管理。在宗教文化景区管理中,寺庙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宗教团体和相关管理部门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3.硬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全。部分宗教场所道路、绿化、房屋等硬件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宗教场所位置交通、地势条件较差。二是宗教场所建设缓慢。大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基本都由民间自发组织修建,宗教场所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有的场所甚至出现“烂尾”的现象。三是宗教文物保护不够。由于历史原因,常德市许多宗教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损毁,宗教建筑、雕刻、美术品不复存在。
4.服务配套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旅游景区的服务配套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宗教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未形成产、供、销的旅游产业链。景区部分工作人员的宗教文化知识不够,缺少精通宗教知识的讲解人员。
5.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一方面,宗教文化保护不够。少数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旅游开发,轻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不浓。大多数宗教文化资源的价值未能被深入挖掘,武术、禅茶、斋宴等多种宗教文化内容未深入开发,宗教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三、意见建议
1.解放思想,优化宗教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要树立宗教文化旅游大有可为的发展理念,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要突破“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积极支持和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等服务。另一方面,要防止“重旅游,轻宗教”现象。政府要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作为一项文化工程和产业工程来抓,把发展规划、建设目标、政策措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有序将宗教文化寓于地方旅游发展中,对于假借宗教之名行过渡商业化之实的旅游开发项目,要加强监管,从严取缔,倡导文明旅游。
2.科学规划,打造宗教旅游品牌。要重点实施“旅游+宗教”战略。一是科学规划发展格局。要充分发挥宗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快将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重点打造品牌项目。要注重对宗教场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重点包装各区域内的宗教文化特色,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如,依托药山寺打造“禅意小镇”为契机,全面规划以佛教文化为内容的素食展示、佛教禅修等活动,增加佛教餐饮项目规划,打造“宗教养身”旅游品牌。乾明寺、夹山寺可以通过组织宗教论坛、禅修交流、宗教文化节等活动形式,打造“学习交流”“宗教养身”宗教旅游品牌。桃花源景区的桃川万寿宫,可以依托旅游景区观光优势,设立以道教礼仪为主的园区,通过增加绘画、周易、太极演示等文化活动,打造“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品牌等。三是精心编制特色路线。要着力把宗教文化参与体验式旅游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作为重点进行规划,打造宗教文化与全域旅游融合的精品路线。如,“禅修交流”旅游线路,“观光游玩”旅游路线,“休闲娱乐”旅游路线等。
3.整合力量,扩大宗教旅游影响。一要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要切实加强对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领导,明确宗教、文化、建设、旅游等部门的责任。二要拓宽载体、推介亮点。要大力协调相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宗教场所的建设与开发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合力将宗教文化品牌做大。三要加强合作、扩大影响。加强与地区旅游管理部门、旅行社、宾馆饭店等部门的合作,增加广告投放密度;加强市内外各宗教活动场所的联系和协调,扩大常德市宗教文化对外的影响力。
4.挖掘内涵,提升宗教旅游品味。要组织力量对宗教场所的历史渊源、人物、建筑风格等进行深度发掘,制作宗教文化旅游宣传节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在著名寺庙景点内有选择地开办宗教人员、宗教导游培训班,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整体素质。
文化产业课题调研组
近年来,淄博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文化大市为目标,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的重要举措,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转变,通过制定政策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资源重组、拓宽投资渠道等途径,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具有淄博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围绕市委确定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调研课题,7月10日至7月30日,按照市委办公厅统一安排,由团市委牵头,由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市广电局、市社科联、市旅游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调研组赴五区三县和市属部分单位,采取抽样调查、听取汇报、查看资料、实地考证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特点
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
1 值达到40.49亿元,占我市GDP比重为2.83%;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75%,占我市GDP比重为3.02%。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递增,文化产业开始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市文化产业单位3800余家,主要集中在文化、新闻出版、旅游和广播影视行业,其中:具企事业单位性质文化单位149个,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00余家,印刷单位700余家、出版发行单位400余家,软件开发单位20余家,打字复印机构400余家,旅行社110家,重点旅游景区40处,星级旅游饭店33家,广播影视业16家。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8.45万人。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和布局不断优化。一是制定规划和措施,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经济强市、绿色城市”,同步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颁布实施了《2003-2010年淄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提出了文化产业阶段性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了相关财税扶持政策,逐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保持了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二是建立目标决策、2 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进行了部门分工,明确责任,督促落实。三是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地域化、行业化态势。张店区积极发展书画艺术品业、古玩工艺和休闲文化娱乐业;淄川区以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为核心,积极发展聊斋文化旅游业;博山区重视陶琉文化、孝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周村区积极开发古商城,再现“旱码头”繁华;临淄区以齐文化旅游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齐文化品牌,积极建设博物馆群;桓台县、高青县、沂源县积极发展民俗、生态等特色旅游;高新区发挥财税杠杆优势,支持发展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影视创作产业。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层发展步伐加快,所占比例不断攀升。
(二)拓宽渠道抓投入,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初步形成。积极探索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企业经营、优势互补、多元发展”的路子。一是靠政府投入和政策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重点支持,逐年增加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贴息贷款,作为专项资金扶持列入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在立项、资金、3 用地和拆迁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对非公益性文化项目,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激励作用,建立“政策引导、财政扶持、单位自我发展”的运转机制。如对艺术表演团体、体育场馆等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将预算资金分为正常经费和奖励经费,按演出(使用)场次和演出(门票)收入等指标实行考核奖励等等。二是靠市场化运作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臵作用,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协办、市场运作”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项目推介和文企联姻等市场化手段,多元化经营文化产业。我市成功组织了3次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落实合作项目400多个,累计合作金额超过4亿元,项目领域涉及影视制作、歌舞晚会、戏曲、书画展览、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艺术比赛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由原淄博市电影公司与淄博影院重组而成的淄博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投资2000万元于2005年底建成淄博全球通电影城,2006年电影票房达360万元,2007年预计票房达400万元,成为代表顶级电影文化的高标准影城。三是靠政府引导和社会自主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政府监管和引导,鼓励社会多种经济成分成为文化业经营主体。淄博大型零售企业—淄博商厦集团公
4 司投资建设了“齐宝斋文化艺术广场”,在北京设立齐宝斋艺术研究院,全面进军文化产业。临淄闻韶街道张家社区投资700万元,维修改造了姜太公祠、姜太公广场等文化设施。四是靠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组织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形成壮大了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由北京天立禾盛文化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王渔洋》,在央视8套黄金时间播出。由张店区引进的北京荣宝斋,投资1.3亿元兴建面积3.6万平方米的荣宝斋大厦,成为我市文化艺术品市场流通经营的龙头。山东大顺集团与香港伟确公司共同投资1.5亿元,建设了齐都文化体育城。2004年,世纪天鸿书业进驻淄博,销售码洋现已达到7.5亿,占全国教辅书份额的近四分之一。
(三)突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积极打造齐文化品牌。依托丰富的齐文化资源,进行齐文化研究开发,齐国历史博物馆、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中国足球博物馆等相继建成,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文化博物馆群。临淄作为世界足球起源地的确认,成为带有突破性的世界级文化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二是积极打
5 造节庆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节庆、会展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和良好发展机遇,组织举办了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齐文化旅游节、聊斋文化旅游节、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活动,形成了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的节庆文化品牌。三是积极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不断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培植淄川聊斋文化、周村商埠文化、博山饮食文化、桓台渔洋文化及淄博陶琉文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品牌。
(四)抓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一些突破。广播电视行业加强策划,淄博广电天网视讯有限公司对现有信息网络进行升级改造和系统整合,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努力运作大品牌广告和地产、汽车类广告,不断开拓新的广告市场,2006年,广告创收超过1亿元。图书印刷出版业以山东天鸿书业和山东鸿杰印务为龙头,民营书业、印刷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实现了新突破。山东世纪天鸿书业获国家“出版物总发行权”和“全国出版物连锁经营权”,成为全国民营发行业的排头兵。山东鸿杰印务有限公司引进两条先进印刷生产线后,印务能力和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截止2006年底,全市拥有公开发
6 行的报纸6家,期刊10种,发行近30万份,所有报纸均改用彩色印刷;拥有各种印刷企业600余家,总产值20多亿元;出版物发行业户400余家,销售码洋近20亿元;软件零售业20余家,形成了“齐赛科技市场”、“中关村”两个集中销售市场,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打字复印业户400余家,光盘复制厂1家,网络出版2家,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规模。三是以齐鲁美术馆、荣宝斋、开元文化市场、齐宝斋和天乐园为龙头的书画娱乐产业呈现出新亮点,形成了有影响的艺术品市场、书画创作经营市场和民间工艺品销售市场,画廊、装裱、收藏等民营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全方位参与了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通过集中展示我市文化产业成果,体现了齐国故都、聊斋故里、陶瓷名城、足球故乡的地域特色优势,塑造并打响了齐文化品牌。文博会期间,我市共签约招商项目22个,招商总额44亿元,占全省融资总额的20.3%。目前,50%的项目已经落实。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够。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市上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认识,但有些区县、部门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7 还不全面、不系统,对当今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趋势、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不够,认识不足,没有把文化作为一个大的产业来对待,没有深刻研究和认识其内在发展规律,更没有上升到城市经营的高度来看待。在文化体制改革上,还存在畏难情绪和等待观望现象,改革的热情不高,进展不大。
(二)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完善和抓落实不够。一是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牵头负责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健全规范的领导机制和运行体制。只有组织机构健全,运行体制规范,才能制定政策,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就目前情况看,我市文化产业不断壮大、蓬勃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产业接轨的要求日益紧迫,我市区位优势发挥、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更为迫切等等,都需要尽快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文化产业管理运行体制目前不够规范,如淄博剧院曾被列为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但由于现有单位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转制迟迟未能取得进展。特殊的体制制约,使得诸如淄博饭店等民营企业望而
8 却步,想投资却不敢涉足,形成一方面国有文化资产大量闲臵,另一方面大量民营资本找不到投资对象的尴尬局面。再如蒲松龄纪念馆与聊斋园的管理开发问题,也反映出文化产业管理体制的不足。三是已经制定的部分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还停留在喊口号、以文件贯彻文件的层次上,没有形成完整、合理、科学的工作体系,缺乏可操作性的落实措施。
(三)文化产业发展投入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够健全。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是资金问题,突出表现在文体产业的投资主体相对单一,投资量小,对政府的依赖性大,投融资机制相对滞后,不能充分吸收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导致发展经费不足。一方面,造成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起点低、规模小、产出少,甚至经营负债;另一面,由于资金缺口,造成有些文化设施、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项目处于零开发和浅层次开发状态,文化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由于相关政策不够完善、灵活,投融资体制陈旧,还不能充分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没有真正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的格局。
(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人才队伍整体素
9 质亟待提高。文化产业重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淘汰。目前,我市的文化产业与数字技术、信息产业没有实现全面接轨和有效融合,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低,在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普及读物、推介形式以及文化名人的纪念、博览场所和标志性建筑等方面,出现整合性差、互补性差、优势发挥错位等现象,有的还处于零开发阶段。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人才的强大支持与参与。目前,我市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激励和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
(五)发展文化产业的高端策划需要进一步加强,龙头带动项目不多。近年来,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来看,高端策划不够,仍是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新兴文化产业,如影视传媒、软件开发、策划创意、动漫、信息资讯等在我市仍处于起步阶段或空白。目前,文化产业项目虽然不少,但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重点不突出,没有形成真正有实力、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不能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整体带动效应。
(六)文化市场需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10 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市场。目前,我市文化市场发育还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缺乏规范管理,无序竞争问题较为严重。必须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建立健全开放、统一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监管和文化管理,认真解决文化市场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
三、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构想及对策建议 当前,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提高,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及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也成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一。我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优化环境、完善体制,进一步理顺文化资源、市场、人才、产品和投融资等几大要素的关系,坚持市场化运作、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优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领导,优化环境,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1、建议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指导机构。可以参照省里的做法,成立淄博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牵头抓好全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现在,中宣部、省委宣传部均设有文化体制改革和发
11 展办公室,临沂等市也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机构。由于文化产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目前看,我市非常有必要设立这样的机构,其职能可定位为宏观指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调研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协调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计、分析与评估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档案,可按照行政许可法行使职能,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
2、健全和规范各类文化产业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同行企业自发成立的民间组织,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与内在要求,有利于以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代替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干预,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突破部门与地区界限,把同行业企业联合起来,整合文化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臵。建议健全和规范各门类文化产业协会建设,在新型文化产业如动漫、会展、咨询等成立同业协会,加强产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和交流;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每年命名表彰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单位,并进行重点扶持。
3、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政策推动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近期省将出台一系列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参照
12 省里的政策,进一步优化梳理原有政策措施,制定更加适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税务、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真心为文化产业业户保驾护航。
4、打造淄博文化城市名片,提高竞争软实力。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拍摄制作集淄博历史、文化、风光、旅游、风俗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于一体的城市宣传片,突出淄博的文化特色,通过电视专题、报纸广告、互联网等进行广泛宣传。以组织举办齐文化、聊斋文化、旱码头和饮食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宣传推介淄博,扩大淄博的影响。同时,争取中央和省级媒体支持,深入宣传推介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淄博的知名度。二是建议借鉴深圳市的经验,聘请文化名人作为我市文化研究开发顾问或文化形象代言人,以提高文化研究开发的水平和档次。三是集中力量改造和新建特色鲜明、与城市特点和生态环境相融合的文化设施,在中心城区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标志性文化工程。四是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生产。围绕厚重的齐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大力进行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歌曲等文学艺术精品的创作,实施和完善精品的申报、立
13 项、备案和动态管理制度,做到储备一批、立项一批、生产一批,并不断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当前,要重点抓好大型乐舞诗《齐风韶韵》的整体编排、包装和宣传推销。
5、组织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淄博文化艺术节。借助中国陶瓷科技城这一大型平台,适时组织举办淄博市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淄博文化艺术节,集中宣传推介淄博文化资源和形象,提升淄博城市形象,充分展现我市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资源及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为大型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构建平台,加速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
(二)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扶持一批文化产业龙头项目和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能有效地整合利用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提高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形成合力,促进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产业升级。因此,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应该放在论证建设几个大的产业项目上,在土地征用、税收、金融投资、审批手续和市场运营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快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产业带和企业集团。
1、论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能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实现文化资源共享,14 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议在充分调查论证基础上,采取新建、其他建筑物改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一是以齐国故都临淄为中心,建设齐文化旅游园区;二是以淄川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为中心,建设聊斋文化旅游园区;三是以荣宝斋、开元文化市场、齐宝斋、东方艺术会馆为中心,完善书画古玩交易、旅游商品市场园区;四是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以天乐园、齐王府、“璀璨中华文化影视园”(待建工程)为中心的文化娱乐园区建设,规范娱乐园区管理,提升服务档次;五是以博山陶瓷商贸城为中心,建设陶瓷琉璃及工艺美术品文化产业园区;六是以周村大街为中心,建设古玩商贸、旅游商品一条街;七是以淄博中国陶瓷科技城为中心,建设陶瓷贸易园区,努力推进我市会展经济发展;八是进一步优化全市新闻出版产业,培植以世纪天鸿、鸿杰印务等为中心的淄博市出版印刷工业园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2、做强一批文化品牌。发挥资源优势,培育产业品牌。在巩固发展好现有的节庆文化品牌和地域文化品牌的同时,以齐文化为重点,精心培育“世界足球运动起源地”、“东周殉马”、齐长城等历史文化品牌;以陶琉为代表,精心培育工艺美术品牌;以北方溶洞为代表,精心培育自
15 然生态旅游文化品牌。
3、壮大一批文化产业企业集团。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支持淄博日报社、淄博广播电视总台(局)等通过整合行业资源,采取共同投资、相互参股,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滚动发展,形成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大型产业集团带动,优化资源配臵,形成我市文化产业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
(三)畅通渠道,形成文化产业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有大投入才会有大产出,投资渠道的多元化、社会化,能最大限度地吸纳资金注入,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1、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力度,创造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经营环境。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艺术创作与人才培养、文化遗产保护、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6
2、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采用合资、独资、股份合作、租赁、承包和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开发经营文化产业;聚集社会各界力量,吸纳社会各方资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3、加强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及创新能力,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注重科技创新和应用的前沿性,并及时利用传统产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将之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按照“文化创新优先”的原则,确定文化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列出文化创新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采取措施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意与高科技技术成果的结合。
4、适时设立淄博市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扶持、文化产业宣传、专业人才培养、表彰激励等。今年7月,常州市政府出台政策,鼓励软件、动漫新兴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建立常州软件园,每年安排软件发展专项资金2500万元,动漫专项资金2000万元,重点支持企业优秀动漫原创作品生产和服务外包以及公共平
17 台、研发中心、培训机构建设等。最近,省里已初步确定设立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用来扶持文化产业项目。我们也可参照省里和其他省市的做法,设立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捐赠,吸收社会资金,采取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扶持示范性文化产业项目。在这方面,可依照工业经济领域的奖励措施、办法,对重点文艺作品,如“五个一”、省市精品工程等文化成果进行重点奖励。
(四)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新兴文化产业能更好地转化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1、进行高端策划和创意,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邀请高层次策划机构和专家学者,突出特色地域文化,制定行之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策划和创意方案,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可借鉴北京“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和深圳构建“创意设计之都”的发展理念,依托我市人才、区位及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浓郁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2、突出重点,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出版、包装装潢和印刷业。目前,我市出版发行、包装装潢和印刷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达60%。下一步要发展壮大
18 一批以天鸿书业、鸿杰印务、山东齐旺达为龙头的支柱企业。建议建设淄博市出版印刷工业园区,加快建设淄博现代物流印刷基地,逐步建成鲁中出版物批发和零售交易中心,拉动全市造纸、出版、印刷、邮政、运输、发行、信息、物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以荣宝斋为龙头,大力发展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等文化艺术服务业。近年来,我市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一直呈上升趋势,交易额逐年扩大,已经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古玩、书画、工艺品交易市场。建议借鉴北京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淄博古玩旧货市场,把经营民间旧货、文物书画、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的业主集中起来联合经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立足地域文化特色,研发高附加值的文化艺术产品。如我市陶琉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陶瓷之乡、琉璃名城,仅博山、淄川就有400多家陶琉生产经营企业。建议学习国际上文化产品和旅游纪念商品开发的有益经验,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设计、开发、销售陶瓷琉璃、仿古蹴鞠、淄砚、鼻烟壶内画、刻瓷、周村丝绸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产品。同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核心,推动五音戏、聊斋俚曲、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相关文化资源的开发
19 利用,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衍生产品和产业的开发。
3、抓住亮点,大力扶持发展信息咨询、创意策划、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动漫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成立于2004年的山东卓创资讯有限公司(临淄区)---卓创资讯(chem99.com),是国内著名的大型网络资讯服务机构,在全国石化咨询行业中列山东第一,国内前五。经过3年的发展,公司规模迅速膨胀,资讯平台由1个发展为13个,网站在全球点击率名列国内同行网站之首。服务形式由网站成立之初的单一网上信息浏览服务,发展到以网上信息浏览和手机短信为主,以VIP定制、市场调研、研究报告、会议会展、软件开发、网络广告等为辅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大型网络资讯机构,网站的日均流量近70万次,拥有在线用户近50万家。以卓创资讯为代表的网络信息产业和创意产业在我市方兴未艾,目前,全市有此类公司近10家,规模和竞争力列全国同行之首,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成为我市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建议充分发挥我市文化资源优势,借助网络资讯平台,开发一批动漫产品,积极与全国知名动漫制作公司联合,开发以齐文化为背景的动画、网络游戏等,同时,举行全国性的齐文化经典故事动漫及flash创作大赛,通过这些措
20 施,吸引非公有资本投资,将传统文化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我市标志性的新兴文化产业亮点。
(五)强化管理,完善文化市场建设。文化资源的优化配臵,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健康有序的市场。
1、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文化产业的重组改造。
2、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构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体系, 定期发布相关政策导向信息、市场信息,为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采取高科技手段加强市场监管,对依法经营、管理规范的文化企业,给予积极支持和激励,对各类非法经营活动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处罚,形成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加大各类文化产品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市场升级,为文化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环境。
4、加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对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着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养、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廉政建设,教育文化市场管理、稽查人员树立管理就是服
21 务的思想,把服务渗透到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到管理的各个方面,逐步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文化市场管理、稽查队伍。
团市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社联、市广电局、市旅游局、市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联合调研。
关键词:数字音频广播,DAB,DAB+CMMB,HD Radio,DRM,DRM+DRA
0 引言
我国有关数字音频广播的研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 1996年12月, 我国第一个DAB先导网在广东开通, 1997年7月正式投入试播, 2000年后又很快进入DMB多媒体广播的科研试验, 为我国开展数字广播技术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数据。
DAB/DMB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 始终未能形成统一的商业运营和广泛应用, 世界范围内也进行着各种制式的数字音频广播运营, 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尽管我国也进行了多种不同制式的数字广播试验, 但有关数字音频广播的标准一直处在研究和发展当中。
1 浅析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发展历程
1.1 DAB发展初期的难点
1996年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建立了DAB实验室和无线发射先导网;2006年5月,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30MHz~3000MHz地面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技术规范》, 欧洲的DAB标准正式成为中国数字广播行业标准。虽然一些大城市的DAB试验网正在进行广播, 但由于一直未能形成与DAB配套的产业链, DAB的推广举步维艰。虽然在国内销售的DAB收音机大多数是国内生产的, 但都属国外品牌, 价格高达1000元以上, 很难吸引广大的听众用户。DAB终端的技术门槛高, 其中核心技术属国外专利, 无法得到国内电子企业的亲睐, 世界几家著名电子企业曾花巨资开发DAB芯片, 均以功耗太大和价格高而失败告终。数字接收机长期处于价格较高和缺乏的状态, 无法使听众用户产生浓厚的兴趣。相对于FM调频广播优良的音质, 以及廉价收音机的高度普及, 听众用户宁愿选择了后者。
1.2 数字音频广播与多媒体广播之争
我国DAB广播还未获得市场广泛认可时便迅速过渡到DMB数字多媒体广播, 从商业应用角度看, DMB提供的多媒体业务比DAB单纯的音频广播更有市场应用价值, 似乎更能吸引用户, 但经过几年的发展, 这种SDTV标准清晰度的电视服务并未得到市场广泛认同, 一方面接收终端价格难以使人们接受, 即便定位在公交移动视频广播, 也因缺乏市场有效投放, 使得运营难以为继。
2006年10月,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颁布了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CMMB, 面向手机、PDA等小屏幕便携手持终端以及车载电视等终端提供广播电视服务, 并得到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推广, 迅速在全国各地组建CMMB广播系统。无论从系统架构还是终端服务, CMMB都比DMB更加优异, 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CMMB取代DMB成为必然的选择。
无论是DMB还是CMMB, 都属于多媒体广播, 从系统的构建到商业运作, 都没有呈现出要逐步取代现有模拟广播而向数字音频广播发展的态势, 在管理和运营模式上使得数字多媒体广播与数字音频广播分属两个不同的数字广播体系。在我国, 无线广播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拥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播机构, 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是国家重要的宣传工具。我国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应当要有自己的模式专属发展。
1.3 来自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进步, 3G技术方兴未艾, 4G技术将粉墨登场, 通讯运营商以强有力的制高点迅速占领所有涵盖多媒体业务的传播领域, 广播媒体也籍此纷纷构建自己的新媒体系统, 实现智能手机移动接收广播节目的应用。从某个意义上讲, 流式数字广播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中呈现出来, 丰富的内容和可选择性, 以及有效的互动更贴近用户需求, 而智能终端 (如i Phone和Android系统) 更是日益普及, 因为人们并不介意花数千元购买性能优异的智能手机, 合理的资费和流量并不阻碍用户使用手机收听流式广播。面对移动互联网流式广播的冲击,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处在关键时期, 若不加快发展, 听众市场将会受到不断挤压。
1.4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发展应理性回归
在我国, 广播有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属性, 以及广泛的受众基础, 广播信息的权威性和大众性, 使得广播有着其他新兴媒体所不具备的生命力, 但是广播仍然亟需新技术新标准的出现, 以赋予广播新的使命和生机。
笔者认为,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和定位, 还需回到原本逐步取代当前模拟音频广播的道路上来, 旨在实现全国各地250多家广播电台由模拟向数字广播的发展目标, 制定一套更加符合我国广播国情的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 实现更加清晰的、无干扰的、多元化的、以及满足高速无线移动接收的数字音频广播体系, 使人们充分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高品质声音广播的魅力。
2 世界主流数字音频广播制式对比分析
2.1 DAB/DAB+
DAB起源于欧洲, 是最早应用于我国的数字音频广播制式, 采用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方法, 数据率约1.8Mb/s, 音频编码技术最初采用MUSICAM格式, 能提供最多9套接近CD音质的数码节目, 满足250km/h高速移动接收能力。2007年2月欧洲电信标准协会颁布了最新版本的DAB+, 采用了先进的音频编码技术 (HE-AAC Plus V2) , 其最大特点是在较低码率播出时能获得同等或更好的主观评价, 使码流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可扩展到最大28套接近CD音质的数码节目, 还能实现环绕立体声的广播。
DAB工作频段在30MHz~3GHz, 实际上涵盖FM频段, 但由于RF频带太宽 (1.536MHz) , 相当于15个连续的FM频道, 对现有的FM频段影响较大, 因此通常选在空闲的Ⅲ波段和L波段, 因此与FM调频系统是无法兼容的;从信源编码、发射机、到天馈系统都需要全新构建, 不能实现由模拟向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 而且DAB/DAB+是完全数字化的系统, 没有数据同播机制。由于DAB/DAB+许多技术属于国外专利, 从过去十几年的发展来看, DAB并不适合在我国推广应用。
2.2 HD Radio
HD Radio源于美国, 是基于带内同频IBOC技术方案, 由i Biquity Digital公司开发并注册为HD Radio, 经过十几年不断发展和完善, 于2005年9月美国国家广播制式委员会 (NRSC) 发布了IBOC/HD Radio系统标准规范文本, 分为FM HD Radio和AM HD Radio。
HD Radio最大特点是利用现有AM和FM频段, 将新的数字信号放置于现有AM和FM频带的两边, 同时播放原有模拟信号和3~4套数码节目, 并可提供天气、交通、新闻等附加数据信息, 实现模拟广播向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 大大降低了模拟广播数字化的成本。FM HD Radio设计了三种发展模式:混合模式、扩展混合模式和全数字模式。大多数广播商都会先采用模/数兼容的混合模式过渡, 最终将发展为全数字模式, 能提供300kb/s的数据率, 满足6套以上接近CD音质的数码节目。
FM HD Radio采用COFDM调制技术和HE-AAC V2音频编码技术, 支持单频同步网运行, 能满足300km/h移动接收要求。FM HD Radio发射功率只需原FM发射功率的1%, 就能覆盖与FM广播同样大的范围, 因此具有很高的效率, 被称为绿色广播。
FM HD Radio是基于在相同覆盖范围内, 两个调频发射台的中心频率相差800k Hz, 带宽±200k Hz, 频率间隔为400k Hz而设计的, 即使中心频率相差仅为400k Hz, 只要欲接收信号的电平不低于相邻信号的15d B, 就能有效避免干扰 (图1) , 否则覆盖范围会受到限制。
由于国际电信联盟 (ITU) 规定欧洲和我国的FM频率间隔为100k Hz, 中心频率相差300k Hz, 理论分析认为FM HD Radio应用在我国会与现有的调频频率规划相冲突, 将会出现相邻频道干扰。最大问题是部分核心技术属于i Biquity Digital公司专有, 任何要生产和使用HD Radio系统的前端设备、芯片和接收机, 必须与该公司签定协议, 而生产的芯片也只能售予与之签定协议的伙伴, 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尽管HD Radio有着许多优点, 但综合以上因素, HD Radio并不适合在我国推广应用。
2.3 DRM/DRM+
DRM是Digital Radio Mondiale的缩写, 即 (世界) 数字广播组织, 由德国之声、美国之音等发起,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等组织参与, 于1998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成立, 由ITU、IEC、ETSI等国际联盟和组织共同制定数字广播标准。DRM最初的目标是要实现长波、中波/AM (调幅广播) 、短波的数字化而设计的, 为弥补在FM频段的空缺, 2009年DRM联盟发布了DRM+的ETSI标准, 将工作频率最高扩展到120MHz, 涵盖了当前的FM频段。
DRM+采用COFDM编码的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方法, 频率带宽限制在100k Hz以内, 与欧洲和我国的FM频段规划的频率间隔相一致。DRM+可传输186.6kb/s的数据率, 同样采用HE-AAC V2音频编码技术, 可传输4套数码节目, 有传输环绕声的可能性, 能满足300km/h移动接收要求, 具有同步网运行能力。DRM+可充分利用现有FM广播的频率空隙插入数字信号, 两个中心频率最少相距150k Hz, 就可以进行模拟与数字节目同播 (图2) , 实现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 特别适合地区性FM广播的数字化, 而不需要大的频率调整。理论测试结果显示, 现有的FM发射机一般都可以转换为DRM+发射机, 当FM发射机都变为DRM+纯数字广播时, 发射功率只需原有功率的1/3, 就可达到原有的覆盖范围。
我国很早就开始对DRM/DRM+进行跟踪和研究, 建立了多个试验系统, 积累了很多经验, 取得了很多成绩, 但也发现不少问题, 同样因为一些核心专利技术问题, 一直未能在国内推广应用。
3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发展探索
3.1 FM频段广播数字化的优势
过去十几年, 我国FM调频广播进入大发展时期, 以各大中城市为主的FM广播成为应用最广泛、发射台站数量最多、用户最广泛、接收机最普及的广播制式, 特别是近年来全国各地许多广播电台不断地对发射系统进行更新换代, 装配性能更优异的FM调频发射机和天馈系统, 这些发射机往往还需要使用十多年才可能被淘汰。如果采用完全不能兼容原有FM发射系统的数字广播, 只能在原有机房和发射塔上安装新的数字广播发射机和天馈系统, 系统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 设备所需的位置、空间和用电容量都会造成诸多障碍, 甚至无法装配。
笔者认为, 基于当前FM频段, 保留原有的FM发射机和天馈系统, 采用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先进的音频编码技术, 借鉴HD Radio或DRM的成熟模式, 在原有频率基础上以最小的投入实现FM模拟和数字信号同时播出, 进而实现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的平滑过渡, 一个频点还能提供4套以上数码节目, 既保留了FM频谱资源, 又大幅扩展了节目套数;这一方案应该更符合我国250多家广播电台调频广播数字化的发展需求。
一方面与其他波段相比, FM频段有着更好的覆盖和绕射性能, 在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环境中, 采用COFDM技术使得多径反射能获得更好的接收效果, 对于覆盖盲点, 更可采用COFDM单频同步网进行覆盖, 有效解决FM调频同步广播难以解决的同步问题。另一方面, 模拟广播完全数字化后, 在保持原有覆盖面的条件下, 发射功率都可大幅降低, 能有效改善空中电磁波环境, 为人们提供一个优良的收听绿色广播的空间。
3.2 附加数据广播的合理应用
无论是HD RADIO还是DRM+, 都是为了逐步取代模拟AM和FM广播而设计的, 最大特点是同一频率能够提供多套数码节目和附加数据服务, 声音广播仍是主要载体, 这与DMB或CMMB多媒体广播有很大不同。因此, FM广播的数字化无需过多考虑多媒体业务, 避免重复建设, 而应当充分利用数字广播的附加数据服务提供与节目相关的内容提要、天气预报、新闻、广告、实时路况等图文信息, 并在数字接收终端以图文形式显示出来, 以丰富数字音频广播内容的可听性和可读性, 这样更加符合广播媒体以音频节目广播为主的业务需求。而广播媒体有关视音频多媒体业务的开展, 应当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来实现。
3.3 自主知识产权是唯一出路
随着我国近年来高端电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许多行业都力求自主创新, 着力制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标准。我国有关数字电视、高清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等技术标准相继出台。笔者认为, 我国是世界上FM调频广播应用最广泛, 拥有世界上最多听众的国家, 如此巨大的受众资源, 有必要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无论是广播信道制式还是音频编解码技术, 都应当发展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掌握核心技术, 打破技术垄断, 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的数字音频广播事业快速发展。
3.4 浅析关键技术的突破
世界主流数字广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信道调制技术、信道编码和音频编码等关键技术。根据我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系统标准 (DMB-T) 和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CMMB) 显示, 我国在这些关键技术中已经取得重大突破。
当前, 国内外数字广播的信道调制技术都采用COFDM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 调制技术, 这种传输方法可以避免移动接收时出现的“衰落”, 和多径传播引起的码间串扰, 抗窄带干扰性很强, 频谱利用率很高, 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 很容易实现单频网 (SFN) , 既节约频谱, 又节约发射功率。与其他数字传输相比, COFDM传输方法是迄今最好的, 也是最成熟的信道调制技术框架。因此, 我国的数字音频广播的传输方法采用COFDM技术是最佳选择, 不存在任何技术瓶颈。
我国DMB-T和CMMB中的信道编码技术, 都采用LDPC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 技术, 这是基于随机编码与迭代译码的新一代高效信道编码技术, 也是信道编码领域热门的研究课题。LDPC的性能优于Turbo码, 有逼近Shannon极限的良好性能, 译码复杂度更低, 我国对于LDPC技术的掌握已经很成熟, 可以有效地应用在数字音频广播技术中, 不存在大的技术难点。
音频编码技术是信源编码领域的重要课题, 我国有关科研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经取得重要成果。2007年1月, 由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研发, 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被批准成为中国电子行业标准, 简称:DRA, 已在国内外申请了33项发明专利, 其最大特点是用很低的解码复杂度实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音频压缩效率, 每声道32kbps码率下的能获得优良的立体声主观评价, 大大提高了频率资源的使用率。DRA可应用于数字电视、激光视盘机、网络流媒体、IPTV及移动多媒体等领域, 打破了数字音频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对提升我国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DRA凭借先进的技术性能以及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 已成为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必选的音频编码标准, 因此, DRA同样具备应用在数字音频广播的巨大优势, 音频编码技术选择DRA应当是最佳选择。
因此, 我国实际上已经掌握了数字音频广播各项核心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完全有能力制定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音频广播标准。
3.5 加快我国数字音频广播产业化的构想
我国的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首先要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得到国家广电部门的大力支持, 才能有效地推动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才能更好地鼓励电子企业向市场大量推出价格廉宜、丰富多样的数字接收机;同时利用广播媒体巨大的影响力, 在各自广播节目中宣传数字音频广播的相关知识和接收方法, 将会获得很好的社会效应, 有效地促进和实现数字音频广播产业化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对加快我国250多家广播电台的数字化进程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升级, 各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达到空前规模, 汽车移动接收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最主要的广播受众群。在国外, 车载接收系统已成为先进广播技术的终端体现, 同时也是环绕立体声的最佳聆听场所, 具有无法抗拒的市场需求, 因此, 汽车是数字音频广播的最佳载体, 也是推广数字音频广播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图文信息的发布, 应充分利用数据同播技术, 将与广播节目有关的交通路况、天气预报、新闻和广告, 以及歌曲资料等图文信息同步传送到车载数字接收机中, 为车主提供可听可读的丰富信息, 这将大大提高数字音频接收机的推广和应用。
因此, 一方面我们可以联合有关部委和汽车生产企业, 将具有环绕立体声功能的数字音频接收机作为新车出厂的标准配置;同时还可针对车载音响系统推出相应的多功能车载数字接收机, 使老用户也能进行更新换代。另一方面可联合知名手机生产企业, 集成必要的接收硬件, 配合相关的应用软件, 必要时开放部分源代码, 推动多元化应用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提高用户的接受力, 进一步推动数字音频广播的发展和普及。
4 结束语
我国数字音频广播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 经历了许多波折, 不断摸索和发展, 当前已成为广播业界关注的热点, 而有关的研究也逐渐呈现出令人可喜的状态, 我们真诚地期待着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能被我国广播行业广泛认同的, 适合全国250多广播电台构建和运营的数字音频广播标准的出台, 使人们早日能享受到数字化广播带来的高品质声音魅力和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转型;时期;发展;创新;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234-1
文化产业既是文化的积淀,也是经济的发展体现,它不仅仅能反映一国的综合实力,还是一国综合竞争力的体现。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转型时期,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刺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优化。另一方面,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还可以刺激消费,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创造社会更多的财富,提升任命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与此同时,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激活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实现更多的创新,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一)长时间受政府控制
我国的文化虽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这个悠久的文化历史时间流程中,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很大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文化长时期以来都收到政府的控制,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也经常受到政府的左右,而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没有对其有过多的重视,因此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始终没有多大的进步。
(二)认识观念的差误
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人们并没有将文化产业当作产业来发展,在人们的眼中,文化历史终究是一种消耗品,而不是消费品。它不同于人们每天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因此人们往往带着一种错误的观念在对待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就直接导致了文化产业无法实现其真正的市场价值。
(三)发展极不均衡
我国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产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均衡加之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连雏形都还没有形成,我国农村占比较大,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气氛,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质量较低。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
(一)强化宏观调控
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干预,但是政府并没有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调控职能。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支持,这将是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一种保障,也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健全管理体制
长时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发展机制,在传统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往往是通过强行的政府手段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干预,并没有遵循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有的发展规律,资源不能得到更好的优化配置,在这样的一个不健全的文化产业管理机制之下,文化产业的效益低下,发展畸形,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只有在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之下才能真正实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良好发展。
(三)增加科技含量
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型的经济体,新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有坚强的科技作为其后盾。我国文化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因此,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发展的道路中还必须注重科技含量的提升,只有充分地依靠科技,实现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
(四)整合文化资源
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严重的发展壁垒,这种发展壁垒不仅仅来源于国内不同地区的保护主义,还来源于我国文化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愿意借鉴别国的良好发展方法,固步自封。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包容性和个性十分突出的社会,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想走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学会如何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五)加强扶持力度
我国目前虽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一些相关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文化产业历史悠久,而基础却较为薄弱,如果没有足够的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其发展势必受到许多的限制,因此继续加大政府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是必要的,这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获得政府的足够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才会如鱼得水。
四、结语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但是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上却十分薄弱,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提也在不断地涌现。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同时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梦”的历史转型时期,实现我国文化产业飞跃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探究的重要课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在不断地创新和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也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更好发展,才能更强有力地助推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卢文涛.转型时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1,(10).
[2]张发钦.论文化相互激荡背景下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培育[J].理论界,2008,(03).
作者簡介: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
发展我国网络经济的思考11-14
促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05-30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思考06-07
关于加强我国海洋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06-03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06-03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09-06
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10-20
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重大意义09-26
加快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