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篇1

转眼间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学校里的柳树、榕树,枝上抽出了枝叶儿。草坪和一些有土的地方冒出了许多嫩芽儿,那嫩芽儿小小的绿绿的可爱极了。一些参杂着许多五彩缤纷的花儿,有红的、粉的、黄的、紫的、蓝的,这么多的小花吸引来了许多蝴蝶和蜜蜂呢。

夏天来临了,小朋友穿上了各式各样的短袖,好看极了。那树的叶子长的郁郁葱葱,小草长的密密麻麻,有一次我还被这些草扎过呢,不是很疼,痒痒的。草坪里的花儿越来越多,自然蝴蝶和蜜蜂也就多了许多。一些不怕热的女孩和男孩在操场上玩耍,那些怕热的就站在树荫下乘凉喝水。我还看到操场旁边的河上有许多蜻蜓在上面飞,尾尖偶而沾一下水面。

秋天到了,同学换上了长袖,来到学校。操场上树的叶子落到地上就像给操场盖上了一条金黄色的毛毯,让它不那么冷,同时也像金色的海洋,美丽极了。

冬天,同学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小草钻回了土里冬眠去了,树上的叶子掉光了,小朋友的小脚丫踩在叶子上发出“咔嚓咔嚓”的声音好听极了。

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篇2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熔炉,但作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的主要问题。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有相当一批老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那些有作文教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大多只做——出题目、打分数、写评语,这个过程中没有教学,只有要求和结果。作文教学的普遍问题是没有真正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写作过程中需要字、词、句、段、篇、逻辑等“硬件”,还要调动社会阅历、生活感受、写作情感等“软件”。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目前在整个初中作文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很多困惑。很多同学一提作文就头痛,缺少作文素材、词语积累不够,不知道怎样描述、表达,也就是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写作技巧和手段“我叙我事”、“我写我心”。于是,作文课上有的同学记流水账、东拼西凑、假编乱造,使得作文内容假大空,毫无情感。如此,不仅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学习的时间,加重学生的负担。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提醒广大考生,记叙文必须强调三个基本要求:1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2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3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抒情和议论应当压缩到最小的篇幅中,甚至不发议论。其中第三条是作为作文的“亮点”出现的,有了它,往往能提升作文档次。那么如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营造“亮点”呢? 学生练习好描写,巧写细节,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二、细节描写的要义和特征

细节描写指的是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某些细微的举止动作,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生动、细腻的描写。它可以是人物行动方面的, 也可以是神情方面的、心理方面的,还可以是环境方面的,但更多情况下,其是一种综合性描写。巴尔扎克说:“唯有细节才组成作品的价值。”好的细节,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写人则如见其人,写事则生动传神,写景则如临其境,给人真切的感受。

记叙文细节描写有以下特征:

(一)主体性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学生是这项活动的真正主体,记叙文中细节的描写必须通过学生的脑子想、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和手操作才能完成,必须用自己的身体经历,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细节的描写只是一句空话。

(二)差异性

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智能、经历、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等各不相同,因此,细节描写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并且最终成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三)开放性

既然细节描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训练时应允许和鼓励不同的方式存在,应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有利于细节描写的具有开放性的学习气氛。

(四)实践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细节描写训练中,学生不能单纯依靠老师的单向灌输,更不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更多的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体验。只有与学生的亲身实践相结合才是真正意义的提高,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学生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

三、记叙文细节描写的具体教学策略

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 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的学生习作内容离不开事的叙述,而事离不开人,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不像一棵活树,作文没有细节就显得平淡,不生动,不真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赵树理说:“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 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到以后印象更深刻。”细节的作用就在于加强真实感和形象感。我认为在记叙文细节描写训练中要以生活的细节观察入手,多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同时学习细节描写练笔,由点及面,由段及篇,循序渐进。

(一)观察生活细节,种种发现遍地生花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艺术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认为真正的好作文都是来自原味的好生活,生活中有的是作文事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水之源,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帮助学生积累素材。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生活,是写好细节的前提。

1.出 亮招——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 。

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生活中从不缺乏写作的材料,但同学总抱怨生活太单调,我是不同意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让学生懂得,那些生活中的看似平常的人事物景都存在美,都是精妙的写作素材。

【例如】《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我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里的情况:有哪些人? 各有什么经历、嗜好、习惯? 家人之间、亲戚之间、邻里之间关系好吗? 从你记事以来,有哪些事最能表达家人对你的爱? 你觉得家里有什么“秘密”没有? 你最爱家里什么人? 有什么心愿?

学生作文片段——母亲轻声叮嘱我:“就要中考了, 你也挺辛苦的。去玩就玩高兴些,放松些吧,别总担心考试,玩过了就认真学习,妈妈相信你会是最美的朝阳。”我点点头看着母亲,好久没有这样近距离看母亲了。母亲的头发不再有光泽,而是冒出了些许白发,脸上的红润也已褪去,眼角也出现了皱纹蔓延的痕迹。只是那声音依然动听,那眼神依然慈爱,那叮嘱依然深情。

2.出 绝招——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事物的特征 。

要写好文章,就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特别之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写人记事的时候,要指导学生观察人或事物的差异处,发现人或事物的特别之处,细致描绘出来,就是独特之处。

【例如】我在七年级第一学期组织过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选择一位新同学作为描写对象,从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着手,抓住人物特征说说那位新同学,不能出现人物的真实姓名。然后把每位同学的文章展示出来,要求全班一起猜猜描写对象的姓名。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写作时着眼于事物的特征,发现描写对象的特别之处,不能千人一面。

一位学生描写一个特别爱好体育的女生片段: 如风一般的女子便是形容此时正冲向操场的她。看到那一米六的个头,跑起来像屁股着火一般,快到沙坑时突然飞身跃起,轻盈的身子如同一条美丽的抛物线,完美落地,还不忘回过头来伸出剪刀手,大声喊着:“耶! ”

3.出妙招——引导学生调动所有感官去观察 。

观察不仅仅指用眼睛“观”。生活中不仅有有形的人、事、物,还有无形的声音、味道、色彩,等等,有时仅凭双眼是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的。朱自清先生正是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才将春描绘得那么美丽。只有观察时五官齐用,观察的生活才是立体的、完整的,写出来的文章才形象、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因此,在写作指导中不断引导学生训练感官,灵敏、准确地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 是指导学生摆脱混沌的写作状态,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寻找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特征》的案例。

(1)五官并用观察法:调动各种感官去观察。

(2)作用 :运用“五官并用”观察法 ,往往能更全面地了解景物。

(3)要求:请同学们用“五官并用 ”的观察方法 , 完成你所观察的植物报告,记下你所选植物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质地、味道,等等。

(4)根据你的报告,写一个片段介绍这种植物。

学生作文片段——窗前那树上浓碧的枝叶总嬉笑地越过保险窗铁栏间的缝隙,伸长胳膊逗着玻璃窗户。关窗时候,紧贴着透明玻璃片,赌着劲儿想窥探房间里面的世界。人瞅着,就有一股绿色扑面而来的生机盎然。深绿浅绿浓绿碧绿橄榄绿,仿佛试探似的微微蜷着,映着光线镶着一圈金边,缀成一片。这时候普普通通的桌面上就会有阳光慷慨施舍细细碎碎撒的一把碎金。我轻轻地用手触碰它的枝干,斑斑点点,有点些微的凹凸曲致, 然而绿叶却滑得腻你的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整棵树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清香,在空气里酝酿着,渐渐弥漫了整间屋子。忍不住心软将窗户打开了罢,树枝变大了胆子放肆了,精致的叶片连带着嫩嫩的枝干,探入房里。颇有些冒失毛孩儿无赖的小脾气,亦是舍不得再关上窗了,怕伤了那能掐出水来的小臂。

(二)赏析经典细节,浓厚兴趣跃 然欲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由此可见,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水平的提高与阅读是分不开的。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典型性,是学生体验生活、积累语言不可缺少的好材料,更是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能开拓学生想象力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经典细节描写,引导学生用他山之石攻玉。

1.品味经典细节,体悟魅力 。

教学中,我们要与作者的节奏合拍,跟随作者的视线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品味课文经典细节,让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进而让学生感受到细节描写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 ,重点安排了学生分析“父亲买橘”片段:“蹒跚”,说明父亲身体肥胖 ,走路摇摆。两手的动作用“攀着”,两脚的动作是“向上缩”,上身的动作是“微倾”,爬上月台,多不容易。通过典型性的动作描写,表现出的父亲形象确实栩栩如生。如果写成“父亲很困难地爬下月台,买了橘子又很费劲地爬上月台,走回来”,我们就不可能体会到他流眼泪的心情。

学生作文片段:每当在卫生间时,妈妈照着镜子,一边梳着头发,一边会像小孩似的抱怨:“怎么会这样,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白头发呢? ”于是踮起脚尖,把头贴近镜子,瞪大眼睛,伸手一根一根地拔掉,拔着拔着,似乎觉得越拔越多,竟懊恼地把头发揉做一团, 似乎这样就可以让黑发把那讨厌的白发遮住。

此生通过“照”、“疏”、“抱怨”、“踮起”、“贴近”、“瞪大”、“拔”、“揉”一系列典型性的动作描写 ,把妈妈讨厌白发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精读经典细节,模仿学习。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儿童模仿前人, 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学生模仿性、创造性极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提供练笔的平台, 是锻炼学生理解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学生展开智慧翅膀、拓宽创新空间的舞台。学生作文是在“由仿到创”的过程中提高的,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式。我的做法是学习课文中经典细节必定让学生仿写文中的句子或片段,这样既积累了知识,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训练。

【例如】教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要求学生学习莫泊桑对人物的描写方法,运用肖像、语言或动作描写,介绍一个或几个你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作文片段——我们的班主任吴老师,她的穿着打扮,就如她对教学一样——一丝不苟,头上的马尾辫,随着轻盈的脚步,一颤一颤地,张扬着青春的活力,脸上随时浮现出微笑,总让人想到那和煦的春光,使人心情愉快。

我们的英语老师,她长得微胖,皮肤有点黑,脸上很少有笑容,总是一副严肃的神情。只要她一走进教师,全教室立刻鸦雀无声,她总能制造出一种安静的气氛,静谧得让人敬畏。她一说话就像连珠炮一样,让人胆战心惊。

我们的语文老师,生就一张娃娃脸,微微一笑,就会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她戴副眼镜,更透出文人气派。她的课堂总是引经据典,娓娓道来,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学的海洋。

(三)明晰细节技巧,片片思绪促成 提高

细节描写赋予人物以生命,赋予情感以活力,赋予中心以光华。杂乱无章的细节描写是不可取的。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文章,形容词一大堆,细节画面一连串,但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一旦学会写出细节中的细节,笔下的文字,就会一下子变得透彻清晰生动,有了深度和新意。

1.真实点——符合生活的逻辑 。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应该是生活中会存在的情景。失真的细节描写只会令自己的作文褪色。

【例如】有个同学写“深夜我发烧了 ,母亲不顾外面的狂风大雨,背着我向医院冲去”,作者的本意是表现母爱的深挚,但由于这个细节失真,按照现实的生活条件,母亲不可能背着高烧的孩子直接冲向雨中,可以开车,也可以坐车,结果让母爱大打折扣,被人怀疑真实性。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生活。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绝不能凭空想象。这是恰当运用细节描写的基础。

2.独特点——着眼人物的个性。

细节描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 特别要描写能展现人物所独有个性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

【例如】《故乡》一文 ,写迅哥儿在回到离别十多年的家乡时,与儿时最好的伙伴闰土相见时,作者没有写他俩一见面就热情拥抱,或没完没了地叙离别后的相思、各自的生活,而是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这里对闰土动作、神态和语言的细节描写,非常形象地表现了中年闰土在生活重压下自卑、麻木的形象,引发了读者的无限同情和感慨。

学生作文片段——外婆露出早已没了牙齿的牙床, 笑呵呵地看着我,脸上虽然显得疲惫,但她全然没有抱怨。想不到,又苦又累的外婆竟然笑得如此灿烂。也许,对外婆来说,能为孩子分担生活的重压,那是她最大的享受。即使再苦再累,她也是快乐的。”

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把外婆的高兴快乐描写得活灵活现,也写出了外婆对孩子独特的爱。

3.仔细点——留下传神的片断 。

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学生作文片段——风习过耳际, 把我从回忆中唤醒。眼前,祖母倚在藤椅上,已经睡熟了。那安详的神态却掩映不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前额上细细密密的皱纹,深深浅浅地纵横沟壑着;一头短发被打理得井然有序,却抹不掉夹杂其中的丝丝银发;曾经红润泛着淡淡光泽的皮肤,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松弛下垂。一阵秋风起,祖母身上遮盖的衣物轻轻滑落到地上,瘦弱的身体不禁微微颤抖,我的心也随之一颤,猛然间我发现祖母老了。

(四)练笔细节描写,点点智慧绽放异彩

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在展现具体环境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等细微之处塑造人物形象,彰显个性。好的细节描写,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1.细化动作,增加内涵 。

老舍说:“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立起来, 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人物的动作可以说是反映人物精神、性格的一面镜子。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人物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分展示,使笔下的形象活灵活现。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进行动作描写时要注意细化动作,写出行动的过程;要抓住特点,写出行动的情态;要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要抓住下意识的动作,揭示内心活动;要描摹人物肖像的动态,把握人物性格。

【例如】下面是一生《学游泳》的动作描写:

今年夏天,爸爸带我到南湖去学游泳。爸爸带着我骑着自行车去南湖。路上瞧见建筑工人在造房子,听到树上的蝉儿在不停地鸣叫。到了南湖,从自行车上面跳下来,放好自行车,脱下衣服,走到水里,就开始游泳。吃力了,休息一会儿,再游。过了一个小时,我们就回家了。游泳真开心。

“带着”、“骑着”、“瞧见”、“听到”、“放好”、“脱下 ”、“走到”等动词很多, 但读来枯燥无味, 好像工厂流水线在做机械运动。动作描写,并不是动作堆砌,而是要选择那些关键性的动作写,就是要选择最生动、最精彩的动作,选择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动作。

下面是经过指导后修改的动作描写:

终于下水了,可不像岸上,两腿发软,身体好像飘来飘去。我急忙紧紧地抱住爸爸的脖子,两腿夹住爸爸的腰部。口里直喊着“我要回家”。爸爸说:“别害怕,一步一步地学,总是能学会的。”过了一会儿,我才壮着胆,两脚稍微向后伸了一下,觉得没事,接着两脚再用力一前一后地伸了几下,好像后半身浮了起来。反反复复,终于学会了用脚游水。这时,我脸上露出了笑容。

删除了和学游泳无关的动作描写, 着力描写学游泳的动作,体现学游泳时的感受。“两脚发软”、“紧紧地抱住”、“两腿夹住”、“口里直喊”, 真实地表现出小朋友刚学游泳时害怕心理;“壮着胆”、“稍微向后伸了一下”,体现了小朋友的小心谨慎。

2.巧用修辞,画其神韵 。

成功的细节描写是客观事物(景物)与作者主观感情的有机结合,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形象的画面与生动的语言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体,使无形为有形,使读者透过生动细腻的文字表白,看到更精神的画面,真正触及内心的动情点。学生借助各种修辞就能将身边不经意的人和事写活,感觉到平淡的生活其实是那样富有情趣、生意盎然,同时文章更能散发出熠熠光彩。

学生作文中的精彩句子——祖母乐呵呵的,脸上那细细的皱纹,映衬着灿烂的笑容,就如一朵在深秋粲然绽放的雏菊。

合上书本,心满意足地伸个懒腰,回想着刚才的经历,心中就像一个可乐瓶似的,冒出许多小气泡在心中荡漾。

吊兰就像一位疯狂地舞者,在风雨中尽情地跳着、舞者、旋转着。

我细细地打量着它,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记得清晰的就是菜市口一成不变的拥挤,令人厌恶、直窜云霄的尖利叫卖声。

3.穿插环境,点缀美文 。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文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人物的思想行动,是成就一篇美文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教师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穿插环境描写,营造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例如】学生在《寂寞里的幸福》一文中 ,开头写道 :“初秋 ,已经不经意间亲吻人间。在一个黑夜,角落里,一棵树上,奶黄色的花瓣挣脱了花萼的包裹,贪婪地呼吸着潮湿的空气。当初日放射出白色的耀眼的亮光,拥抱这一树的花朵,那,是一种让人不敢相信的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让岁月都不忍心氤氲它的容颜。”

结尾写道:“一路上,心一直静不下来。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芬芳,我不经意的抬头,原来,是一棵开满了奶黄色小花的树……”

这篇文章要表现的主题是奶奶在晚年里积极向上的生活及社区为老人带来幸福生活, 这样的环境描写用在开头和结尾,就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一生在《记忆中那一抹亮色》一文中,写他萨克斯考级失利了,穿插了这样一段环境描写:“雨停了,天空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澄亮而透明。我走下楼来,想呼吸新鲜空气来缓解自己压抑的心情。楼前,一地支离破碎的花盆渣子,那盆吊兰也已被蹂躏得七零八落,东一枝、西一串,散乱地掩埋在泥土和碎渣中,黑黑的早已黯淡了先前的翠绿和生机。我拾起一枝,雨水顺着叶片滑落,吊兰啊,这可是你的泪? 是叹息老天对你的残忍,还是同情我虽努力付出却无法通过考级的厄运? 我不忍再看,只是轻轻地把它拢在旁边的大花盆里。”这样的环境描写比别的作文只是单纯的描写考级失败要出彩、生动得多。

再次考级时,写道:“我在门前徘徊着,忽然一抹清新的绿色映入眼帘, 竟然是那株吊兰, 在暴风雨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枝干上几株初生的小苗,嫩嫩的、绿绿的,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曳着,犹如一群舞者,伴随着美妙的音符翩翩起舞,炫动着青春的活力。几朵小花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白白的花瓣映衬着淡黄的花蕊,朴素却不失高贵,在微风中,袭来阵阵花香。我细细地打量它, 仿佛感受到了它那颗顽强不屈的心,它用坚强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价值。”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一片枯叶能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好文章之所以能动人肺腑,精彩的细节描写功不可没。成功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四、指导学生细节描写训练的成效与反思

实施细节描写训练写作教学的探索研究,经一年多的具体实践,我初步得出以下成果:

该课题的提出和策略构想, 出于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文章总显得干巴巴的,不形象、不生动现象进行改进,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势,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引发其习作动机、激发其创作欲望的激活素,更向学生提供写作技巧的好范本,提高初中学生语文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策略的实践研究已基本达到了这一目的。细节描写训练,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思维活跃,学习主动愉快,使全体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实际水平的学习尝试和不同程度的写作发展, 并大大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我所教的两个班的作文优秀率有所提高,这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在实施细节描写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遇到了一些阻力,比如学生的差异较大,如何分层成为一个困惑,还有待今后探究。

摘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针对目前初中学生记叙文内容虚浮空洞、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的情况,为了给记叙文营造亮点,从体味生活细节,赏析经典细节,明晰细节技巧,练笔细节描写等方面,对记叙文教学中细节描写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并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思考。

《四季》的原创与改编“研讨会” 篇3

王沪生 斯特拉文斯基出言刻薄是有名的,大师不要介意。要知道当时欧洲的音乐中心不是柏林,不是维也纳,而是威尼斯。演出的场所多、密度大,对作曲家来说压力的确不小。大众的要求又不得不满足,还有从欧洲各地来的观众,应付这种局面不容易。

靳开言 您的很多协奏曲都是那个时代的流行,不仅仅是《四季》出色。依我看,它们的流行是有道理的,至少有三个特点:活力、推动力和鲜明的节奏。旋律上口,形式清晰,处理独奏和管弦乐色彩的技艺高超,这在他之前的作曲家里不多见。《四季》开头的主题既朴素又令人难忘,这点很重要。听众为什么喜欢您?出了音乐厅就能哼出旋律。主题的再现很关键,不但把握了乐章的形式,也容易让人们记住(哼唱……)

维瓦尔第 谬赞,老夫惭愧。说起《四季》的创作,要感谢威尼斯的民众。要知道,威尼斯的生活就像一部永恒的歌剧。人们在街头巷尾唱,在贡多拉上唱,船工们甚至都有自己的一套歌曲。怎么把这些好听的旋律变成器乐曲,让音乐的形式更为丰富;怎么把过往小提琴大师的技艺吸收过来,写出新鲜的、不同以往的东西;这些是我所关心的。我仔细研究过托雷利,他当然是大师,他的独奏小提琴好就好在经常有富有特色的对比音型,但和乐队之间的唱和弱一些。我也没做多少改变,也就是突出了独奏者,让独奏者做了乐队的主宰。

里希特 前辈谦虚了,这个的确功不可没。就像歌剧中独唱演员和乐队的关系,突出独唱,歌剧就活了;突出独奏,乐队就有了灵魂。坊间有人说,有些过气的作品人们听得烂熟,不可能还再听出什么新东西,我不这么认为。好像中国有句古诗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王沪生插话:是苏轼的诗。)经典的东西自然有它的道理。为了这次改编,我听了很多遍《四季》,包括不同的版本,每次都有收获。前辈的乐思仿佛信手拈来,曲式结构轮廓比以前的作曲家更分明,和声也更为自信,织体变化繁多,节奏遒劲有力……

王沪生 里希特先生说的都是专业,我不敢乱说,只晓得好听。《冬》的那个慢乐章,美得醉人,气息悠长,宛如童话世界一般,怎么说呢?好像不是户外的冬天,而像是小时候坐在暖和的屋子里,隔着窗户看外边冬天的景色,围着炉子烤火说话。

靳开言 你想象力很丰富,可大师写作的时候未必是这样想的。我倒是觉得它更像一首柔板的歌剧咏叹调,不信你哼唱一下?没准真是什么歌剧的旋律在大师的脑海里,不经意就跑了出来,不过是声乐器乐的转换罢了,当然还要配器。唉,可惜那些歌剧现在都不怎么演了,录音更少。其实后人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都被音乐史家忽略了。谁听过?你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人云亦云。

维瓦尔第 啊,被人称赞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我那些歌剧有好几十部呢,当时可是相当受欢迎。用你们后来的术语说,在巴洛克时期之前,声乐作品拥有绝对的地位,纯器乐作品不太受欢迎,而要想提高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器乐里面大有文章可做。重视歌剧中独唱演员和乐队的关系,移花接木到管弦乐里算是我开的头。后来海顿、莫扎特有所创新,在古典协奏曲写作上又加强了戏剧性的构想。我的初衷,也就是尝试着围绕小提琴和乐队做各种各样的技法实验和不同的配器。比如拨弦的运用,在刚才说到的《冬》慢乐章中就尝试着用了,有效果。我写过一部由十二首作品构成的小提琴协奏曲集,叫《和声与创意的尝试》,说得很明白,实验嘛,尝试各种乐器和声音组合的可能性。《四季》就是其中的前四首,真不知道怎么就这几首火了呢。至于那些所谓的十四行诗,有人说是我写的,也有人否认。不管怎么说,不要拿它当回事就是了。还有什么标题音乐之类的话题,我真的没兴趣。

靳开言 我有点儿不同意见。业界有一种说法,认为《四季》的标题与音乐之间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所以才能够成为当时乃至后来最受欢迎的作品。这个只看到了事情的表面。我个人认为标题音乐和《四季》几无关系,这不是扫大师的兴,那是浪漫派的事儿。贝多芬写《田园交响曲》最多说开了标题音乐的先河,而且他明确说“感受大于描写”,到柏辽兹“固定乐思”的创作才是标题音乐。在此我不展开,话题远了。《四季》和它们不是一回事,但是提高了音乐的描绘能力。想来与生活环境、创作心情有密切联系。大师是在伦巴第的曼图亚乡间呆过的,好像是1717年吧。作为室内乐团的总监任期总要有几年,而且当时的心情很惬意。我不敢断定《四季》是在那里写的,但作品里模拟的流水声、鸟叫声、牧羊人午睡和村民丰收的景象,还有狩猎的乡野情景,都是曼图亚乡间所具有的。还有一个佐证,您在曼图亚写过的《村景》《金丝雀》《狩猎》等其他题目的作品,和《四季》的内容都很接近。宽泛些说,当时的美术、诗歌包括哲学领域有一股投向“自然”的风潮,在创作题材上,十七八世纪的一些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了四季的交替变化和人们的情感投射,弥尔顿号称是大自然的情人,弗朗索瓦·布歇的画《四季:春》充满了万物复苏、爱情萌发的生机。后来还有海顿的同名清唱剧、柴科夫斯基的钢琴曲集和格拉祖诺夫的芭蕾舞剧等等。人与自然,永恒的话题。

维瓦尔第 先生真是做研究的,考据有理有据。我是热爱生活的,也喜欢乡下,喜欢自然。创作的时候有很好的自然环境,心情肯定是愉快的,不然曲子也不会好听。我承认音乐对自然的某些模仿,但究竟在什么地方写的《四季》,具体是哪一年,天机不可泄露,不然就不成为音乐史上的谜了啊。给后人留些猜测也是好事,有争论,有疑问,我的作品就不断有人演奏,很自私的想法啊。

nlc202309031222

里希特 说到演奏,我也听过不少版本,十几个总是有的。独奏者试图拿出十八般武艺要超过前面的录音,实话说区别不大。Argo那张《四季》号称全球销量第一,录音也没的说,还邀请了西蒙·普雷斯顿(Simon Preston,英国管风琴演奏家)助阵,又是大键琴,又是室内管风琴(chamber organ),弄得挺热闹。(王沪生:我听过那张,速度慢吞吞懒洋洋的,了无生趣。)还有Philips的阿卡多“四把名琴版”,梅塔与以色列爱乐的“四大名家版”(指斯特恩、帕尔曼、祖克曼、敏茨),不说徒有虚名,也没多大意思。倒是Zagrebacki和Sreten Krsic合作的小乐队吸引我。

王沪生 那个版本我也听过,不错的。充沛的精力和热力四射的激情就不说了,没人超过。像鸟鸣等模仿的乐段很逼真,不少乐段速度、节奏相当自由,甚至有些随意,有的关键乐句有意延宕、错置,的确增加了表现力。

维瓦尔第 我对版本之类的也没兴趣,哈哈,我们当时也没有录音,都是现场。我知道皮亚佐拉写过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四季》,把我的《四季》和他本人的创作搭配穿插起来,称为《八季》,这个做法很新颖,至少是在创作上动了脑筋。本来我想邀请他一同参加研讨会的,但是在那边他比我忙,推脱说来不了,不然又多一个讨论的角度。

啊呀,冷落马克斯太长时间了,还是来说说《四季》的改编吧。很多时候,原创都有借鉴其他人的先例,只是怎么个借鉴,到什么程度。学习、模仿、引用和改写前人作品往往是创作的前提。小提琴协奏曲《回声》中,我受到蒙特威尔第《圣母的晚祷》的影响,就是那段带回声的男声独唱。“回声效果”是那个时代声乐中的精妙所在,我只是移植到小提琴上而已。还有在《秋》的第一乐章里有《波佩阿的加冕》的影子,我都不否认。实话实说,我引用了那出戏里女仆活泼的咏叹调,稍加变形,但是很好听啊。而且我引用得也很有节制。真较起真儿来,巴赫在他的键盘乐器作品中用了多少我小提琴协奏曲里的旋律,他自己知道,说引用已经很客气了。不过,把小提琴旋律改写成键盘乐,也难为他,怎么说也不够流畅。

里希特 你在嘲笑巴赫。其实引用、模仿或者改写也许都不是什么新 事,巴赫的音乐如今不也爵士化了?这些年我在实验音乐领域写了些东西,反响还行,但要拿流行度最广的古典音乐——《四季》来开刀还是要下大决心的。这次改编确实是目前所知改编曲中变动最大的,挑战很大。套用你们中国当下的一个时髦口号,每个现代音乐家都想圆一个梦,哈哈……但我希望通过改编大师的作品来阐述我自己内心深处的意识,而不光是技术和艺术层面的改编。

靳开言 我注意到唱片说明书上的英文用了“Recomposed”,翻译成中文对应“重组”更恰当些。但这个“重组”不仅仅是简单或者随意的排列组合。刚才我们听过了,马克斯把《四季》打碎重构,再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重新组合,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个新作品。他曾经打算效仿“重组系列”的其它作品,重新组合现有的录音,但是在反复聆听《四季》后决定放弃。他说的那番话让我感动——“我希望在现有录音的基础上,逐个音符地去打开乐谱,就像是在极度肥沃的土层里挖矿一样,发现了宝石怎么把它们挖出来。我想在音符的层面上进入乐谱”。

王沪生 这个改编版本也许超出了预期。从改编的初衷来说,唱片公司恐怕是不得已而为之。当代作曲家写不出大众喜爱的作品,不要说录音,就连现场演奏都少。塞蒙·莱托每次演出都带一个英国新作曲家的作品,观众还是不买账。对唱片公司来说,用老作品推新人、新录音来获取商业利益的旧有方式已经不那么有效。

靳开言 王沪生先生说的商业利益问题古已有之。早年《四季》的标题也和商业推广有关。当时大师在曼图亚有很多王公贵族前来委约,把几首乐曲合在一起加上一个标题会更受欢迎。这四首协奏曲合成《四季》不也合情合理的?所以我还是坚持《四季》创作于曼图亚。DG公司不愧是百年老字号,高瞻远瞩,从2005年就开始推出“重组系列”。

王沪生 我倒是愿意叫“改编系列”,因为听来听去,《四季》的基本格局还在那里,总体情绪走向也和原作一致。重组感觉变动大些,或者说有解构的趋向?其实叫法无所谓,重要的在于改编或者重组是否成功,哪怕颠覆了原作。也有反对的声音,说这种借前卫音乐家之手改编古典名作的做法是妥协,向时下的流行艺术伸出橄榄枝。

靳开言 这要看怎么说。头一张“Recomposed”的确没有引起太大反响。虽然请来了1990年代开始就一直走在Techno(高科技舞曲)音乐前沿的大师级人物卡尔·克雷格(Carl Craig)和莫里兹·冯·奥斯瓦尔德(Moritz von Oswald),但原则上讲,改编版本有新意,有新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扩大影响,这种做法应该提倡。在流行音乐领域,改编的做法司空见惯。

王沪生 流行音乐一直走在前列。麦克菲林在2000年主导的“摇摆的巴赫”的录像我看过,其实这里已经有了改编、改变,音乐还是巴赫,但是已经爵士化了。现场的爆满最说明问题,那么多人冒雨站在莱比锡的广场上,很多年轻人连雨伞都不打,就那么跟着音乐摇摆。后现代的精神就是解构、重组与新释,这是潮流和方向。

维瓦尔第 所以唱片公司也好,作曲家也好,是顺应潮流的。据我所知,这个“重组”系列已经出了五张,顶数《四季》的改编受欢迎。马克斯的改编版似乎比我的《四季》多了一个开头,好像标记为《春天 0 》,这是不是序曲,有导引整个作品走向的意味?而且小提琴之外的有些声音很怪异,似乎我在世的时候没有听到过,效果有些混沌初开的意味。在《冬》的最后一个乐章,这个背景音乐又渐渐退潮,慢慢弱下去,似乎从远古来又回到自然中去。

里希特 前辈耳朵好使,背景音乐用了电声。引子算是给第一乐章的进入做铺垫,很多乐章中都用电声与低音做背景,有节制地用,不希望被察觉。我的诉求是让某些音乐和整个电子宇宙相连接,也许和大师说的自然往复的意思暗合?《夏》的第一乐章,我营造了类似勃拉姆斯鼓声的效果。《秋》的第二乐章,我让竖琴演奏家以古旧的方式演奏,听起来就像一个钟摆的摆动。怎么说呢,就是想找到季节的自然节奏。

nlc202309031222

靳开言 里希特先生在描述“夏”的第一乐章时说它是“对于管弦乐队来说的重音乐,它是持续不断跳动的音乐,这是当代舞蹈和音乐所具备的特质”。把电子乐与古典音乐合为一炉是你的一贯风格,包括这张改编版的《四季》。

里希特 先是脑海里长期有《四季》的印象,并且很清楚自己最喜欢哪几段。对于普通人来说,《四季》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超市里、手机上或者电视广告里都能听见。这个改编项目对我而言就像是回收《四季》,让我重新剖析、发现它,通过经典做出创新。因为《四季》是用有规律的图案形式组成的,倒是可以和极简主义,准确地说是和后极简主义相互连接,感觉两者的连接很自然。

靳开言 马克斯的发现很有见地,原作的音乐是很模块化。总的感觉马克斯的改编版本不是《四季》的另一个模写,而是对原作的回应,把极简主义的美学坐标带入改编,让它成为一个新作品。其实整个后现代艺术都在“重组”。很多形式发展到头了,走不下去了,只好打碎重来。

王沪生 改编本我听过很多遍,很喜欢。听上去是一个完整的东西,融合度很好,在情感的大脉络也和原作一致。旋律有绵长舒缓、疾风劲走、高声呼喊等不同风格,都很有特点。最有感触的是《夏》,第二乐章是那么的静谧,让人们在原作的慵懒闲适之外,听到了原始的、未被破坏的意味,这是很好的铺排。接下来的快板乐章,在乐队模拟暴风雨的迅疾中,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不断重复一个乐句,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喊和泣诉。

靳开言 主观的感受因人而异,作曲家不一定认可,但听者可以任意想象。马克斯的改编张弛有度,电声和管弦乐队结合得很融洽,内敛时收得很有节制,奔放时又热力四射,心胸很开阔,

里希特 最后我要说说霍普(Daniel Hope,改编版本中的小提琴演奏家),改编版本给演奏者出了不少难题。无法想象他一年要演出多少次《四季》,脑子里的烙印该有多顽固,对他来说,再把我平行创作的这个文本演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凭心而论,霍普完成得非常出色,他带给作品与原作的联系,既有创新的精神,同时又做到了在演奏时不失原作的本色,难能可贵。

维瓦尔第 感慨,感慨。大家都知道我活得很潇洒,死得很落魄。死后我的音乐在威尼斯老家不再有人听,威尼斯人品位多变,音乐就是快餐,随听随忘,很快就会被新的风尚替代。还有人说闲话,不过是仁爱孤儿院的那些破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怎么不说我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女子管弦乐队?好在历史很长,世界也比威尼斯大太多,有那么多人演奏《四季》,有那么多人喜欢我的作品,我真的心满意足了。如今又有了马克斯别开生面的改编版本,江山代有才人出,我还能说什么呢?感谢三位到场和我一起讨论《四季》和它的改编版本,老夫先行一步,后会有期。

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篇4

春天,花朵争奇斗艳。桃花穿上了粉色的衣裳;迎春花张开了笑脸;小草使劲地钻啊钻,终于钻出了泥土;树上的芽儿也披上了绿衣裳,使劲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夏天,动物们异常热闹!知了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青蛙蹦上了荷叶,向人们展示它嘹亮的歌声;小狗一边吐着舌头,一边“汪、汪”呼唤着主人;蜻蜓飞来飞去,把荷叶当成了停机坪!

秋天,田里果实累累。又大又红的西红柿人见人爱;长在地里的小土豆一直在和农民们玩捉迷藏;茄子穿着紫色的衣裳舞动着;奶奶们又开始播种油菜籽,准备明年夏天的收获!

冬天,到处冰天雪地。冬伯伯来做客了!大树披上了雪白的衣裳;雪花将房子重新装修了一遍,家家户户银装素裹;松柏换了件绿白相间的长袍;小伙伴们在雪地里嬉戏玩闹,好不快活!

描写四季的初中作文 篇5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无不各带着一番韵味。

春姑娘穿着一身绿色的裙子,一手拿着画笔,一手端着调色板,一双大眼睛水汪汪的,但却透露着调皮。她笑嘻嘻地跑向了大地,左瞧瞧,右瞅瞅,一切事物都在吸引着她。突然,她停在了一棵光秃秃的树前,放眼棕色,毫无生机,春姑娘眉头紧皱,绕着这棵树转了几圈,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只见她拿起那支神奇的画笔,沾了点颜料,就开始装扮了,不一会儿,原来光秃秃的树哪去了?眼前怎么是长满嫩叶的树,似乎感觉缺点儿什么,“对了!”春姑娘大叫一声,她又在这棵树上添加了点儿什么,噢,原来是花蕾呀!这回看着好看多了,似乎是这棵树给了春姑娘灵感,她一边跑着,一边用画笔装扮什么,一会近看看,一会远瞧瞧,似乎这是一件艺术品,好似著名画家罗丹似的,时间过得飞快,睁开眼,就看见春姑娘气喘吁吁地躺在云上,再一看地面,竟完全变了样儿,不禁揉了揉眼睛,不相信地看着这一切: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衣裳,草坪上,一群孩子在踢足球,在那打着、闹着、昔日光秃秃的树林也穿上了嫩绿的衣裳,那潜藏在树叶里的花蕾也露了出来,给无边的绿毯点缀上了几朵大花,整个世界仿佛都是绿色的。

夏姑娘提着一条长裙飞奔过来,缺少了文静,更多的则是火辣辣,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夏姑娘也不例外,她看这满山遍野的绿,单调极了,粗心的她,拿上了属于她自己的画笔和调色板,别看她粗心大意的,作画时可是十分细心的,走到那棵绿树前,构思了一会儿,拿起画笔,将部分绿色涂改成彩色,又将那一个个羞涩的花骨朵拽了出来,将她们那贴身的.小衣服,改成了宽大舒展的衣服,就这样,一棵嫩绿色的树变成了彩色,花朵比绿叶等于3比1了,近处一看,缺少了那份单调,更多地是热闹,花朵们在互相争夺生存空间,比谁开的花更大、更艳、更惹人喜爱。这样,一棵热闹的树便诞生了,再看看周围,简直是天壤之别呀,为了好看,夏姑娘不得不奋笔勤书,努力去改变春姑娘的杰作,时间如流水般流逝,放眼望去,不禁打一下自己是否还在梦境里,不过感觉到疼了,是在现实中,眼前的情景实在让人难以至信,整个世界完全变了模样,大地妈妈穿上了一件花衣,草坪上,开满了花朵,完全没有草的生存空间了,花们竟相开放,树们也穿上了一件五彩缤纷的彩衣了,放眼望去,真美。

秋姑娘穿着一件金黄的纱衣,轻飘飘地飘向了大地,一切好似是无声无息的,那么安静,风婆婆都不知晓,这次例外,她的手中是一个魔术棒儿,是那么的小巧玲珑,让人不禁赞叹,不过文静的她似乎看不惯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不禁叹息了声,无奈的她,挥了一下魔术棒儿,只见整个世界都被雾给笼罩了,根本不看不清里面,原来,秋姑娘有个习惯,自己变魔术的时候不希望别人看见,而里面的情况呢!只见秋姑娘手拿着魔术棒,一挥,五彩的颜色没了,一挥,全部穿上了金黄色的衣裳,不过,金黄配送彩色的花朵不好看,配什么呢?秋姑娘沉思了一会儿,对了,用沉甸甸的果实,她一挥魔术棒,所有的花朵都变成了果实,不过,颜色还是原来的,有句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嘛,草地呢?自然也应该用金黄了,“呼”的一声,雾便散去了,带着好奇心看了一眼,“嘛”好漂亮,大地妈妈换上了一件金黄的纱衣,显得格外的美丽,大树呢,也换上了金黄,树上结满了各色的果实,它的腰,似乎快被压弯了,草地上的花,已经凋谢,只剩下金黄的草,整个世界仿佛也是金黄的了。

冬姑娘披着一件风衣,手中拿着一把琴,迈着四方步,满脸笑容地飞过来了,那把琴,堪称举世无双,精致到了极点,让人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看,高贵的她,轻轻地落在了地上,那个金黄的世界让她不太适应,出于本能,她不禁“唉”了一声,不过,很快她就开始动手了冬姑娘熟练地弹着那把精致的琴,传出优雅的琴声,让人彻底沉醉其中,看着一切到陶醉在琴声时,她一边弹着琴,一边开始变幻,突然她波动了第一根弦,就看见第一根弦轻轻地经过了每个“人”身边,一会儿,整个世界就变成了白色,不过,似乎沉甸甸的果实与白色不太符合,聪明的冬姑娘一下子就想到了,她又波动了第二根弦,第二根弦将所有的果实送去了人类的家里,还有,善于发现问题的冬姑娘又发现太多的树叶反而不好看,她波动了第三根弦,只见第三根弦将树叶传送到树根,还有,将草埋在地下。琴声嘎然而止,所有“人”都清醒过来,“哇”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白色,大地妈妈披上白色的风衣,大树全变白了,只有松树还仅有一点绿色,放眼望去,一片雪白。

描写校园四季的作文 篇6

春天,校园里操场上的雪融化了,草从土里伸出来,树长出新的枝条,大雁从南方飞回来,在天空中欢快地叫着,仿佛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夏天,花草长得更茂盛。校园里有一个大花坛,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校园周围的树叶又厚又密。下课后,我们在树下追逐嬉戏,乘凉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好像在说:热了,热了!

秋天,树木渐渐变黄,校园里的杨柳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地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金色地毯,我们一脚踩上去就嘎吱作响。我们喜欢在树下玩耍,选择最美丽的树叶放在书里作为书签。

冬天,花草被雪淹没,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银白色的世界。操场上建了一个溜冰场。每当我们上体育课,我们就可以在溜冰场滑冰,享受冬天的乐趣。

与描写四季的作文 篇7

一、金色的秋———凄凉

秋季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收获的季节,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者把这样一个五谷丰登、果实累累的季节置于最前, 有何用意呢?文中的人们并没有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喜悦, 相反他们感到的是忧郁, 是秋天的凄凉。“我们住的房子是绿色的, 又旧又冷”, “弗里达, 找些旧布把窗户缝堵上。弗里达把窗户缝又堵了一遍”。主人公佩克拉家的经济状况较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更惨, 她父亲把房子烧了, 全家人无家可归, 而她只能寄住在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里。后来她们终于找到地方住了, 一个废旧的库房, 屋子布局不合理, 房中更没有什么摆设可言。乔利和布里德洛夫太太就像仇人似的, 打架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早晨因为谁应该去搬煤球就拼得你死我活。所有的这些让佩克拉没有体会到秋天里一丝丰收的喜悦, 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秋天在她的眼中不是金灿灿的季节, 而是灰暗的季节。

在这一部分中也有两件使人感到高兴的事, 但为后面的不幸埋下了伏笔。第一件, 佩克拉来月经了。这件事在丑陋的佩克拉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件事使她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了, 应该有人爱她。她意识到自己的丑陋, 开始渴望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佩克拉发现, 这些受到社会恩宠的白人都有一双又大又蓝的漂亮眼睛, 因此坚信白人女孩的蓝眼睛一定有神奇的作用, 只要能得到那双漂亮的蓝眼睛, 就能得到美, 就能得到幸福。那时, 一切将会不同, 父母会爱她, 老师同学会喜欢她, 店主也会殷情相待。于是, 为了这个荒诞的愿望, 她日夜向上帝企盼能赐给自己一双漂亮的蓝眼睛。殊不知她的这种想法正是对她自己身份的否定, 对黑人身份的否定, 成为她后来精神错乱的导火索。另一件事是亨利先生作为房客来到克劳迪娅和弗里达的家里, 为克劳迪娅全家带来了许多乐趣。“我们又惊又喜。我们把他全身摸了个遍, 用手指掏他的袜子, 翻他上衣的内衬。如果快乐意味着充满信心的企盼的话, 那我们当时非常快乐。我们企盼硬币再现, 我们知道这种游戏让爸爸妈妈也感到有趣。爸爸笑了, 妈妈的目光变得柔和了, 随着我们的手在亨利先生的身上搜寻”。这与最后亨利的狼狈离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银装素裹的冬———寒冷

第二部分是冬季。描写冬天的词语很多:冰天雪地, 银装素裹, 寒风刺骨, 寒气逼人, 寒风飞雪……一言蔽之, 对世间万物来说, 冬季是段艰难的日子。对于佩克拉来说, 肉体的寒冷不是最痛苦的, 精神上的冬天则使她不寒而栗。混血儿莫丽恩·皮尔对她的蔑视使她感到羞愧和愤怒, 莫丽恩的话则更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漩涡:“我就是可爱!你们就是难看!又黑又丑。我就是可爱。”这深深伤害了她那脆弱的心灵, “她好像又把自己蜷缩起来, 像折叠起来的羽翼”。

与莫丽恩相比, 杰萝丹和她的儿子裘尼尔对佩克拉的打击更大。杰萝丹是一个肤色较浅的黑人, 为了显示自己与下层黑人的不同, 她一遍又一遍向儿子灌输有色人种和“黑鬼”的概念, 她告诉儿子前者整洁安静, 后者肮脏喧闹。她不准儿子与黑人小孩玩耍, 在儿子的着装上极力模仿白人小孩的装扮, 生怕露出一点点黑人的痕迹。杰萝丹对黑人的藐视对儿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裘尼尔以捉弄女孩子为乐。他骗佩克拉到家里看猫, 趁其不备, 将黑猫扔向她, 抓破了她的脸。后来黑猫被裘尼尔虐待致死时, 杰萝丹进来, 裘尼尔把全部责任都推在佩克拉身上, 杰萝丹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佩克拉滚出她的屋子。虽然杰萝丹呵斥自己出去, 佩克拉还是羡慕这位漂亮优雅的太太, 她感到自卑伤心的是自己的丑陋, 自己怎么没有机会住在这样的地方。殊不知杰萝丹对“黑”的恐惧比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实际上这是她不敢也不愿正视自己黑人身份的真实写照。这正是黑人的可悲之处, 他们用白人的审美标准来看待与审视自己与周围的同胞, 走上自我否定与自我毁灭的道路。佩克拉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也不知不觉地被同化了, 觉得自己的丑是因为没有蓝眼睛的缘故。

三、绿色的春———幻灭

春天是草长莺飞, 大地恢复生机的大好时光, 佩克拉的一家显然与此格格不入。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作者开始向我们讲述了佩克拉父母的故事, 由最初对生活充满希望到现在的理想破灭, 自暴自弃, 麻木地生活。他们的人生也曾充满着希望。

乔利有着不幸而多舛的人生经历。当母亲怀上他时, 他的父亲———一个黑人矿工不愿承担责任, 偷偷地溜走了。当他还在襁褓中时, 母亲又把他丢弃在铁轨边, 之后自己也离家出走。但是乔里的悲剧命运还远远没有结束。14岁时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与另一位黑人姑娘发生了性关系, 却被两个白人撞见并加以羞辱, 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事后他担心姑娘会怀孕, 所以他也像当年的父亲那样偷偷地跑了。可不幸的是, 这个在人格和精神上都渴望楷模的孩子, 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寻亲之路后, 换来的却是父亲的嘲笑和当众羞辱。对这个毫无责任感的父亲来说, 亲生骨肉的存在还比不上一场赌博来的重要, 父子亲情也抵不过一时输赢带来的快感。这下乔利崩溃了, 也“自由”了。如小说里所说的, 他“已经自由到不再惧怕任何事情”, 他看不到生活的任何希望。直到他遇到佩克拉的母亲波莉。他以为他能找到幸福, 确实有一段短暂的时光, 他是幸福的。但童年的不幸遭遇, 以及后来的认父失败, 使他通过对家庭没有明确的概念, 无法承担起为人父与为人夫的责任。正如文中所说:“他不知道怎么抚养小孩, 也没有看到自己父母抚养过自己, 所以他根本不理解这种关系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与波莉日益紧张的夫妻关系加上他自身心灵的创伤迫使他酗酒来寻找片刻的解脱, 最终变成了一个酗酒成性、游手好闲的寄生虫。“只有饮酒能让他忘却这一切, 给予他一线希望。而当那一线希望也消失时, 剩下的只有默然”。

佩克拉的母亲波莉年轻时喜欢幻想, 喜欢看浪漫的爱情电影, 尤其是好莱坞的影片。她羡慕电影中白人的浪漫爱情, 向往他们优雅的生活, 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除了幻想浪漫爱情, 她又多了一种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破坏力的幻想。两者皆起源于忌妒, 越缺乏安全感幻想越滋长, 最后以幻想破灭而告终”。现实粉碎了她的梦境, 丑陋的外貌, 贫困的生活, 酗酒的丈夫, 丑陋的孩子, 这一切都使她自卑自贱。她经常和乔利打架, 也时常拿山姆和佩克拉出气, 只有在白人主人家里她才能找到自我。主人对她的服务的赞扬和肯定, 使她感激涕零, 尽心尽力为这家人干活。“看着他们的大房子, 闻着床单的香味, 摸着真丝窗帘, 她对一切都喜欢备至”。她从没有对自己的子女留露出半点慈爱之情, 哄主人家的小女孩则轻声细语, 仿佛变了个人。

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 乔利终日酗酒, 波莉则对白人主人家鞠躬尽瘁, 丝毫不考虑自己的生活。他们内心的春天其实早已过去, 纷繁的外界生活与他们无关, 他们过着一种近似行尸走肉的生活, 内心早已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乔利在这暖意洋洋的季节里唯一一次复苏竟为他的女儿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酒后的他强奸了佩克拉。对乔利来说, 他是想对女儿表达关爱, 但又不知如何表达, 如我们前面所提到过的那样, 他不知如何做一个父亲。文中写道:“那简单而微小的举止那时却让他充满了柔情蜜意, 不是强行用他的腿分开紧挨的双腿的肉欲, 而是一种温情, 一种护卫之情。”“恨使他不去把她抱起来, 而爱迫使他给她盖上被子。”他没有什么可给予女儿的, 只有身体, 但这种爱是毁灭性的, “一个无法无天的自由人的爱是危险的”。佩克拉就在这样的一个季节里被彻底地摧毁了, 她比以往更期望有一双蓝眼睛。她天真地认为只要她虔诚地祈祷, 她的愿望就会实现。

四、多彩的夏———崩溃

佩克拉怀上了她父亲的孩子, 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黑人社区流传。周围的人除了克劳迪娅和弗里达, 没有一个人安慰她, 都嘲笑她。他们嘴上是说“可怜的姑娘”或者“真是造孽啊”, 但是伴随这些话的只有摆动的头颅, 你找不到一丝关切之情。这一骇人听闻的乱伦新闻“让他们感到恶心, 好玩, 吃惊, 憎恶, 或者更多的是刺激”。佩克拉得不到周围人的谅解, 甚至连母亲都不相信她的话, 只是打骂她。佩克拉彻底崩溃了, 她精神失常了。她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蓝眼睛, 沉浸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 在这个世界里她也并未完全解脱, 她担心自己的蓝眼睛不够蓝, 不够漂亮。“是我看到的最漂亮的眼睛。———真的吗?———真的。———比蓝天还漂亮?———对, 比天漂亮多了。……你敢肯定?———我当然敢。———听上去你不是十分肯定。”蓝眼睛这个梦想就像噩梦似地萦绕在她的心头, 背后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佩克拉本应在这烈日炎炎的季节里快乐成长, 享受生活的乐趣, 而她竟枯萎了。克劳迪娅和弗里达对于佩克拉的悲惨遭遇心有余而力不足, 她们只能用她们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她。她们放弃买自行车的钱, 把它连同金盏菊花籽一起埋在地下, 为佩克拉及她的孩子祈祷。令人失望的是, 象征希望的金盏菊自始至终都没有开花。成年的克劳迪娅最后总结说:“当年我并未将种子埋得太深, 而是土地的原因, 镇上土壤的原因。我甚至认为当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花存有敌意。”土壤的寓意恐怕应该指的是整个黑人社区, 她们没有给予弱者应该的帮助与同情。佩克拉在这样的季节里枯萎不是偶然, 而是必然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最蓝的眼睛》按照秋冬春夏的时间顺序编写, 是莫里森刻意为之, 它与人物命运形成鲜明的对比, 象征着主人公佩克拉混乱无序的一生。无论是硕果累累的秋天, 还是枝繁叶茂的夏天, 都与佩克拉无关, 在她的世界里人情冷漠, 生活绝望。家庭、社会都没有一丝温情可言, 从朋友那里得到的帮助也是微乎其微。

周围环境是造成佩克拉悲剧的直接原因。身为黑人的她时刻盼望有一双像白人那样的蓝眼睛, 即使最后疯了也还在一直念念不忘, 究其根源是黑人团体被异化了。黑人社区其实是以白人的标准来评判其自身和同胞, 例如杰萝丹。随着社会的发展, 一部分人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 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把过去所受的痛苦发泄到比自己更贫穷的同胞身上, 他们从更贫穷更无助的佩克拉身上找到安慰, 从黝黑丑陋的佩克拉身上看到还有比自己更丑的, 自己还不是最低劣的。“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虽是同胞, 却要伤害、漠视对方。虽然法律已经宣布黑人人身自由, 但他们已经难以摆脱精神枷锁。法律对他们的灵魂的不平等无能为力。莫里森借助《最蓝的眼睛》旨在呼吁黑人同胞找回自我价值尊严感和自豪感, 重塑黑人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从精神上彻底摆脱黑人的被奴役地位, 获得真正的平等。

参考文献

[1]Tony Morrison.The Bluest Eye[M].NewYork:Penguin/Plume, 1994.

[2]Jean Strouse.Toni Morrison’s Black Magic[M].Newsweek, 1981-3-30.

[3]胡俊.《最蓝的眼睛》中非裔美国人的自我憎恨[M].山东外语教学, 2006.

[4]梁婷.《最蓝的眼睛》之佩科拉悲剧[J].安徽文学 (文教研究) , 2007, (09) .

[5]托尼.莫里森著.陈苏东译.最蓝的眼睛[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5.

[6]许芳.托妮.莫里森笔下的黑人世界[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6) .

[7]章汝雯.佩克拉.布里德拉夫的悲剧根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05) .

四季风与疾病 篇8

春天是冬季和夏季的过渡季节,冷暖气团、东西气流交替活动,天气时而呈冬冷型,时而为夏热型,忽干、忽湿,风沙也大,故人们称其为“妖风”。人体对这种多变的“妖风”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诱发疾病。

医疗气象研究表明,每年的 3-5月份,精神病患者复发率极高,占全年的700%以上,特别是在油菜花飘香的4月份达到高峰。这主要是由于精神病人对气温、气压、湿度、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所致。尤其是多变的大风更是诱发各种精神病的重要因素。据研究,超过6米/秒的大风会令人感到烦恼,卷起的风沙、尘土及污染物会刺激鼻腔和咽喉粘膜,使人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即使是2~3米/秒的微风,也会将散落地面的花粉扬起,给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由于春季空气干燥,风沙大,容易产生低频(次声波)的风,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在多風的春天,交通事故、犯罪行为以及自杀率都有增加。

多风的春天,风道上的负氧离子大大减少,让人感到紧张、压抑、疲劳;婴幼儿、年老体弱者、怀孕妇女,由于生理机能调整速度缓慢,更易受“妖风”侵袭致病。“倒春寒”还会让人伤风感冒,易得皮肤风疹,并导致消化不良。风热、风寒或风湿三气共同侵袭人体时,会得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症。

为防“春风”致病,人们一定要注意防寒保暖。

夏日的“干热风”

干热风又名“火风”。气象学上,通常把日最高气温在32℃~ 35℃,下午2点时相对湿度小于 30%,风速在2米/秒以上时称“轻干热风”: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下午2点时相对湿度小于25%,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称“重干热风”。

干热风对人体皮肤、眼睛、神经都有严重危害,使人出现皮肤酸痛、红肿,眼睛发红、视力受损,神经紊乱,心情烦躁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虚脱、中暑。干热风尤其会损害面部皮肤,这对年轻女性最为不利。因此,这个时节,外出时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可戴上墨镜,涂上防晒霜。1965年,在荷兰一个村庄,天空突然飘过一阵乌云,随后,刮起一股灼人的热风,竟使利民们的皮肤被烧伤,牲畜和庄稼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我们不要掉以轻心。

秋日的“贼风”

秋天是夏、冬季风活动的过渡时期,气旋频繁活动,冷暖气团互有进退,从而导致了秋季多变的气候。这个季节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外邪乘虚而入,容易生病。这里的外邪就是人们所说的“贼风”。

秋季户外活动,当大汗淋漓时,全身汗孔开泄,外邪就会进入体内。秋季有“秋老虎”的说法,白天仍然很热,一旦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如果开窗睡觉或野外露宿,就易受“贼风”侵袭,常会引起咽炎、气管炎、腹泻、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等。“贼风”还常常招来蚊子吸食血液,使人易患疟疾、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病,有时还会发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过敏性疾病。夜间的“贼风”还易使肌肉处于紧张性收缩状态,不能充分松弛休息,使肌肉代谢酸性物质堆积,第二天命身酸痛,疲乏无力,人们爱用“多事之秋”来比喻秋天多变的天气,就是这个道理。

预防贼风侵袭,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另一方面也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要适当地冻一冻,以增加抵御寒冷的能力。

冬日的“寒风”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下一篇:中学数学教学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