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家的演讲稿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有关科学家的演讲稿(共11篇)

有关科学家的演讲稿 篇1

大家好!

说起的下半年,恐怕最令人震惊的娱乐新闻就是当下小鲜肉鹿晗公开恋情了吧,就在他公开恋情的那一瞬间,不知道多少粉丝为之伤心落泪,甚至还导致了微博的瘫痪,由此可见当红明星在现在的影响力。

因此,我们经常能够在网上、朋友圈中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将军忠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借此来调侃那些明星,进行一种所谓的为那些忠于国家、为国奉献的将军和科学家“伸冤”,明星与科学家、将军,难道我们的评判标准是一样的吗?

明星,作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对象,自然受到很多的关注,甚至可以夸张的说,受到大众的关注就是他们的工作,但是科学家也是如此吗?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他的工作甚至连他的妻子家人都不知道,他一直在默默无闻地研究,几十年来,没有人会过于关注他,但是就当核潜艇问世之后,他却受到了举国上下的尊敬,这才应该是科学家,这也是他的宿命。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和将军总是会受到过多的媒体大众的关注,过多的评判,那么他们又该如何安心的进行他们的工作?更合况那些明星同样也是在丰富我们的娱乐文化生活,也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有关科学家的演讲稿 篇2

一、科学实验室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科学课程不同于其他小学课程, 它是一种以探究性为主的课程, 在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以及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验出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掌握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提高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能力。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都离不开学校的宝贵资源——实验室。科学实验室资源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基础, 如果缺少了对于科学实验室资源的利用, 任何优异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成果都很难实现。为此, 小学科学课程老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特殊地位,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资源, 包括器材、药品等, 最大限度的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与作用。另一方面, 老师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倡导学生自制实验器材与器具,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生活物品进行实验器材制作与利用。举例来讲, 老师可以引导或者鼓励学生利用一张纸和吸管制作出风向标, 利用废旧的饮料瓶制作出雨量筒等实验器具。

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这里的人力资源主要指的是老师以及学生, 毕竟他们才是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学习的主要参与者。老师以及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人力资源, 也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课程资源, 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资源。首先, 对于教师来讲, 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教导者, 而且还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 教师的资源力量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 而且还体现在价值观念以及理论素养上, 这些都是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料。通过对于教师这些资源的利用, 可以极大地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益。另外, 其他老师也是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其他老师在科学课程教学可以起到一种整合的作用, 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 进而使得老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因此, 其他老师也是科学课程教学中的最具体、最灵活的资源。最后, 学生也是科学课程教学中的资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有着不同的生活实践背景, 学生自身不仅仅可以借鉴生活中的知识, 而且还可以将课程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 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提升上来。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近几年来,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在实际的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 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早已经进入到其中, 对于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 师生可以更加快捷更加方便的接触到丰富的信息资源, 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资源相比, 多媒体互联网不仅仅高容量、高速度, 而且还可以支持资源共享与信息互动, 可以将世界上任何角落任何时间段的信息充分的挖掘出来, 呈现在师生面前。多媒体互联网的这种巨大优势是其他教学形式以及资源都无法比拟的。为此, 作为老师, 应该充分的做好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 使之成为本学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另外, 除了老师自身整合信息之外, 老师还可以带领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主探究学习, 让学生自己徜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海洋中,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社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对于学生科学课程教育效果的影响, 除了利用实验室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之外, 还有一样很容易被人忽视的资源, 那就是社区资源。社会资源的重要性在于, 它不仅仅是学生生活的地方, 而且还是学生劳动, 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 因此, 教师以及其他教育相关者都需要注意对于社区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举例来讲, 社区资源不仅仅包括工厂、养殖场、科技馆、森林, 还包括果园、植物园、动物园等, 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院校, 这些都属于社区资源的范畴。在实际的科学课程教育过程中, 老师应该引导并鼓励学生进入社区,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填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举例来讲, 在接触电的基础知识时,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家庭用户电的调查当中, 让学生了解电力对于人们生活的重大作用, 从而在思想意识里关注电力, 进而在以后的生活中做到节约用电。再如, 让学生观察社区内的生物,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给植物挂牌, 尝试编制检索表;让学生走出校园, 了解当地的生物类群并区别不同的生物群落, 感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观察星空, 学习寻找一些知名的星座和星星, 区分恒星、行星等。

总结:

综上所述,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只要用创新的理念去开发和建设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辩证地处理好各种资源的关系, 优化各种资源的组合利用, 就能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只有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 深入发掘小学科学课程资源, 才能满足小学科学教育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此, 深入研究当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创新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策略, 是今后我国小学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要目标与课题。

摘要:近年来, 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开展越来越深入, 很多学校也已经慢慢认识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我国小学教育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很多问题仍然存在, 影响着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与程度。本文旨在研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针对出现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为小学教育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何丽娴, 陈足金, 黎绘宏, 成世清, 黄志宏, 吴毅.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现状分析[J].科学教育, 2012 (01) .

[2]蔡海军, 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

[3]刘克健.小学科学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1 (06) .

有关性爱的科学八卦 篇3

(奥利维雅贾德森 Olivia Judson,山西人民出版社)

奥利维雅贾德森 Olivia Judson的这本书让人看得欢乐,光是书名就能引人入胜:致万物的性爱建议。这就好比在时尚杂志开一篇性爱的问答专栏,只是来提问的是世上另外数十万种生物,至于人类嘛,等你看完书之后就会知道了,相比这个星球上各种千奇百怪的性爱方式,人类的性生活真是太无趣了。

现在你知道了,这是一本关于其他物种的性爱科普八卦。关于这一点,来看看你知道多少:一种生长在树干上的裂褶菌有2000多种性别;生活在地中海海底的绿匙虫,雌性比雄性大20万倍;雄蜂交配完会马上死掉,并把刺留在雌蜂体内,以阻止她与其他雄蜂交配;雌狮在发情期每半小时就要来一次,这种情况会没日没夜地持续四五天⋯⋯如果这都还不够让你惊讶,那么看看雌性蟒蛇的处女生子——科学家们最近观测到了一只雌性蟒蛇通过无性繁殖方式产下了后代,这在脊椎动物中非常罕见,这些小蟒蛇全是雌性,只分享了母亲的一半基因构成,换句话说,本质上它们不过是母亲的一半克隆。

不过,如果仅仅为写这些八卦,让人类来看看动物界在性别关系上的多样性,那你可就小瞧了这位美女学者的学养了。(顺便说一句,她可真正配得上美女作家的名头。)就像她在本书自序里所写一样,生命中没有什么事比性更重要。如果不是为了性,大自然中绝大多数艳丽的东西将不复存在:植物不会绽放花朵,鸟儿不再歌唱,心儿也不会怦怦乱跳。

正是性,创造出了动物界令人难以置信的多样性,生命为了自己的物种繁衍不灭,演进出了万花筒一般令人惊叹的多样性,而繁衍本身则取决于稳定有效的性别之间的合作机制。万物如此折腾,不过都是为了完成最终的性行为,为了基因的组合,为了造就一个有着全新基因组合的个体。一个在酒吧把妹的男性也许不会意识到,这样的基因组合有什么值得操心的,但是他不知道,他的好色并非自然而然,而是经由人类的祖先通过性行为,把好色基因一代代传到他身上的——换句话说,那些不好色的男性祖先,都被大自然给淘汰掉了。

就像在书中,一只困惑的蜂王问道:“我是一只蜂王,有件事儿让我苦恼不已。我所有的爱人在它们的生殖器插入我的体内之后,就毙命了。这是不是很不正常?”作者回答说,因为这只雄峰为了这一次的性爱,需要和数万名雄蜂竞争,它以毙命这种惨烈的方式来把生殖器放在蜂王的体内,达到阻止蜂王再和其他雄蜂交配的目的。

这很自私,也很残酷,但这就是进化,你知道,进化并不遵循道德法则。

此情无法投递

(鲁敏,江苏文艺出版社)

宣传语上说,这是一个女人20年的灵肉流亡的故事。故事发端于22年前的圣诞夜,这一夜成了后来一切事件的根源,决定了所有人的命运,并缠绕不去。大学男生丹青那晚举办舞会,舞会上他邂逅了性格张扬、特立独行的斯佳,两个年轻人在荷尔蒙头上之下发生了性行为,但悲剧就此滋生——严打的年代将他们的行为定调成现行流氓罪,丹青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岁。然而这才只是悲剧的开始,围绕着这件事,所有人都在各自的世界里成为时代的祭品。

话语操纵术

(凯伦伯格,新世界出版社)

作者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沟通战略专家,本书即是告诉你如何琢磨你的谈话对象,一开口就牢牢抓住对方的注意力,直接击中对方内心最敏感的部位,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最终通过谈话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作者在本书中提供的话语技巧可以让你不露痕迹地掌控谈话对象,轻松达到谈话目的。从如何分析谈话对象到如何击破对方心理,凯伦伯格的敏锐洞察力和战略战术将大大提升你的话语操纵力。

旧书与珍本

(戈德斯通夫妇,世纪文景出版社)

读书人往往不甘于只有书可读,一旦有点闲钱,就会讲究起书的形式来。对万金一册的宋版虽然没有奢望,但往往也要去抢一些善本珍本,再不济的,也是一些装帧精美的头版。这本书就是一对爱书夫妇所写的淘书者入门指南,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的、复杂的,也有几分铜臭味的珍本世界。这个世界由初版、错版、抛光小牛皮封面、三面书口涂金、有故事的书、带签名的书、名家批注的书等构成,举凡版本、装订、护封、插图、开本、品相、签名,都自有一套定价系统,让爱书人爱得如痴如醉。

女孩的进化史

(杰奎琳凯利,中信出版社)

1899年的夏天,12岁的卡波妮娅发现自己疯狂迷恋上了奇妙的生物世界。母亲希望卡波妮娅成为一个传统的淑女,可她自己却渴望走一条没有女人走过的路。在充满惊喜的大自然里,卡波妮娅体会着达尔文法则的奇妙之处,也渐渐明白了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作者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写活了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期向往科学的女孩子的12岁,和她找到自我的坚定和力量。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

(苏珊B韩利,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

有关热爱科学的名言 篇4

2) 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和班主任,总是力求在集体中创造一种共同热爱科学和渴求知识的气氛,使智力兴趣成为一些线索,以其真挚的复杂的关系——即思想的相互关系把一个个的学生连接在一起。—— 苏霍姆林斯基

3)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鬚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

4)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 廷德尔

5) 科学经历的是一条非常曲折非常艰难的道路。—— 钱三强

6) 搞科学做学问,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要很严格地搞一辈子工作。—— 华罗庚

7)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 钱三强

8) 在科学里,嘲笑腐儒,也就类似宗—— 乌纳穆诺

9) 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 蒙古

10)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11) 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贝尔纳

12) 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蠢便自命为科学。—— 萧伯纳

13) 科学给青年以营养,给老人以慰藉;她让幸福的生活锦上添花,她在你不幸的时刻保护着你。—— 罗蒙诺索夫

14) 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达尔文

15) 你要知道科学方法的实质,不要去听一个科学家对你说些什么,而要仔细看他在做什么。—— 爱因斯坦

16)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17) 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李政道

18) 科学的使命,是要造福社会,而不是造福个人。—— 陶行知

19)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爱因斯坦

有关科学技术的名言 篇5

2) 各种科学发现往往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奋和创新精神。——钱三强

3)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登上宇宙的天堂。——霍金

4) 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5)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属于祖国。——巴斯德

6) 科学总是革命的非正统的;这是它的本性;只有科学在睡大觉时才不如此。——萨尔顿

7)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卡·冯·伯尔

8)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9) 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10) 不知道并不可怕和有害。任何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可怕的和有害的是不知道而伪装知道。——托尔斯泰

11)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谈空话。——爱因斯坦

12)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13) 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杜威

14)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爱迪生

15)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

16) 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17)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伽利略

18) 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

19) 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法拉第

有关科学书的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读了一本着名探险故事书,它便是史帝文生所着的《金银岛》了。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杰夫。何金斯是一个小男孩,他渴望并且热衷於出海寻宝。有一次,他到了金银岛寻宝,与海盗、水手打交道,亲身体验到船员之间真诚、忠实、虚伪、残暴的种种现象,目睹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读了这本探险故事,使我感触良多。主人翁杰夫。何金斯原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父亲去世后,他便开始了探险。在探险之旅中,初时杰夫只是一个船舱?的服务生,但他却勇於与敌人搏斗,后来更从海盗手中夺回大船,并自命为新任船长。虽然杰夫。何金斯经常易於冲动,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过人胆识,足以令我佩服不已。杰夫。何金斯凭着勇气与胆识,由一个胆小怕事的小男孩变成一位夺回大船的英雄。而我们有时遇到难题,便自乱阵脚,不努力探讨解决的办法。试想想,若我们也有杰夫那种勇於尝试和敢於探索的精神,许多难题不是都能迎刃而解吗?

有关科学家的演讲稿 篇7

组合数学家陆家羲 ( 1935.06.10上海市虹口区—1983. 10. 31包头市昆都仑区, 见图1照片) 生前是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 1979—1981年笔者在包九中念高中 ( 当时的高中是2年制, 1982年起内蒙古自治区的高中才改为3年制) , 高中二年级时有幸遇见并结识陆家羲老师, 当时他担任我们高二 ( 2) 班的物理课教师 ( 见图2照片, 摄影作者: 杨洁女士) 。因有此缘分, 笔者一直致力于推介陆家羲老师的光辉事迹和伟大成就[1,2,3,4,5]。2009年最新版《辞海》开始收录“陆家羲”词条, 笔者为此曾作出过一些努力。即便是最具权威性的《辞海》, 其“陆家羲”词条所存在的错漏甚多, 本文特就包括《辞海》在内的有关陆家羲的失实史实做出以下辨析和澄清。

图2 包九中校园致知楼前的陆家羲雕像

2 有关组合数学家陆家羲的几点史实澄清

《辞海》号称是中国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 2009年最新版《辞海》打破惯例增收“陆家羲”词条是值得赞许的, 也实现了笔者盼望多年的夙愿。但十分遗憾的是, 在其仅有168.5个汉字 ( 包括姓名、生卒年和标点符号, 1个阿拉伯数或1个英文字母按0.5个汉字计算, 不计空格) 的介绍中竟出现了多处错漏或不严谨 ( 详见下表第1 ~ 7条) , 谬误已达到惊人的程度, 况且重点介绍陆家羲成就的3句话都存在错误。为了便于阅读与对比, 在此照录2009年版《辞海》彩图本第1452页的“陆家羲”词条原文如下:

陆家羲 ( 1935—1983) 中国数学家。上海市人。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曾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学校任教, 后任包头第九中学物理教师。1965年给出“柯克曼15女生问题”的证明, 但未能发表。1979年基本上完成了“斯坦纳三元系”的研究。1983年在国际性的《组合论杂志》上陆续发表“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等3篇论文, 解决了世界性难题。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辞海》的版面是金贵的, 在内容涵盖面稍作扩充的前提下, 笔者仔细推敲, 经精益求精提炼后的“陆家羲”词条 [共247.5个汉字, 《辞海》对此类词条一般有200字以内的限制, 但考虑到陆家羲的特殊身份和突出贡献 ( 中学物理教师以组合数学成就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反差何其明显) , 稍微突破此限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如下, 可供《辞海》2019年修订时参考。1994年起由华东理工大学数学教授汪嘉冈 ( 1938.11—, 江苏苏州人) 先生接替年迈的苏步青 ( 1902—2003) 教授出任《辞海》数学分科的主编。

陆家羲 ( 1935—1983) 中国数学家。上海市人。吉林师范大学 ( 今东北师范大学) 物理系毕业。曾任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1965年给出“柯克曼三元系和四元系存在性问题”的证明, 但未能发表。1983—1984年在国际性《组合论杂志 ( A辑) 》发表以“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为总标题的6篇论文, 解决了世界性组合数学难题, 首开整体解决大集存在性问题之先河。1984年发表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 取得该领域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以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其中“1984年发表遗作《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6], 取得该领域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一句话是笔者新增的扩充内容, 因为它反映了陆家羲的第四大研究成果, 绝对值得借助于《辞海》隆重推出。

关于介绍陆家羲及其成就的文献资料的准确性, 权威的《辞海》尚且错漏百出, 其他文献资料的准确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鉴此笔者特意梳理出以下汇总表。

注1: 在本表中, 除第7 ~8、第12 ~13、第18 和第23 ~25 条以外, 其他各条的正确内容在文献 [3] 中均有所论述或涉及。笔者以前发表过的相关文章若有与本文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一律以本文为准。注2: 今吉林师范大学 ( 坐落于吉林省四平市) 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 年的四平师范专科学校, 1973 年升格为四平师范学院, 2002 年起改为现名。注3: 陆家羲大学毕业后, 先后在包头钢铁学院 ( 今内蒙古科技大学, 1961—1962 年) 、包头市教育局教研室、包头市第八中学、包头市第五中学、包头市第二十四中学 ( 1965—1973 年) 和包头市第九中学 ( 1973—1983 年) 任教或工作, “文革”期间曾被送至教育局行政干校集训 ( 劳动改造) 过一段时间。注4: 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柯克曼15 女生问题 KTS ( 15) 是指具体 RB [15, 3, 1] 的存在性问题, 1850 年柯克曼提出后当年最先由凯莱予以解决 ( 即率先找到一个局部解) ; 柯克曼三元系 ( 存在性) 问题 KTS ( v) 是指 RB [v, 3, 1] 的存在性问题, 1971 年首先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印度裔数学家雷 -乔得赫里 ( Dwijendra Kumar Ray – Chaudhuri) 及其博士研究生威尔逊 ( 美国人) 予以解决; 抽象扩展化以后的、一般意义上的 RB [v, k, λ] 的存在性问题现常被概称为柯克曼女生问题, 1984 年陆家羲通过文献 [6] 取得此领域迄今最好和最齐整的结果, 即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 RBIBD) 存在性理论[47], 其完整解迄今尚未解决。有人曾宣称解决了 RB [v, k, λ] 的完整解[48 -49], 但证据明显不足且作者的身份和职业操守高度存疑, 况且此事也没有得到过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们的认同[50]。柯克曼四元系 ( 存在性) 问题 KQS ( v) 是指 RB [v, 4, 1] 的存在性问题, 1972 年首先由以色列犹太数学家哈纳尼等人予以解决, 它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当且仅当 v≡4 ( mod 12) , 其中 v≥4[51]。柯克曼 ( 又译为科克曼, Thomas Penyngton Kirkman, 1806. 03. 31—1895. 02. 03) 是英国数学家。注5: “柯克曼15 女生问题”只是一个引子, 是它将陆家羲吸引到组合设计研究领域的最前沿, 而绝不能说是陆家羲证明了“柯克曼15 女生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早已被前人所解决[52]。注6: 用数学语言来表述: 斯坦纳三元系 ( 存在性) 问题 STS ( v) 是指 B [v, 3, 1] 的存在性问题, 1847 年最先由柯克曼予以解决; 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 LSTS ( v) 的存在性问题最终由陆家羲于1984 年基本解决 ( 他巧妙地构建了一些基于素数因子的递归关系, 精心设计了一个等价的正交拉丁方系) , 他遗留下来的6 个例外值1991 年由特尔林克予以解决。斯坦纳四元系 ( 存在性) 问题 SQS ( v) 是指 B [v, 4, 1] 的存在性问题, 1960 年首先由以色列数学家哈纳尼予以解决, 它存在的充要条件是当且仅当v≡2, 4 ( mod6) , 其中v≥4[53 -56]。斯坦纳 ( 又译为施泰纳, Jakob Steiner, 1796. 03. 18—1863. 04. 01) 是瑞士几何学家。注7: “首开整体解决大集存在性问题之先河”这句话很重要, 因为正是它才奠定了陆家羲在世界组合数学界的崇高地位, 也是包头市第九中学陆家羲能以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 Steiner 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荣获198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最重要原因。注8: 1983 年4 月《组合论杂志 ( A 辑) 》编辑部函告陆家羲, 该杂志将发表他的另外3 篇论文[57]。注9: 作家 ( 诗人) 、书画家和收藏家张廓 ( 原名铁路, 字道生、廓之, 1944—) 先生撰写的报告文学《生命的塑像———为数学家陆家羲 ( 1935—1983) 而作》 ( 发表于1984 年11 月2 日《人民日报》第8 版) 曾获全国青年报告文学一等奖[58 -59]。注10: 《数学方法趣引》是数学家孙泽瀛 ( 1911.09.28 日本山口县, 祖籍今四川达州市开江县—1981.05.17 浙江杭州市) 为中学生创作的课外普及读物, 数学通俗读物中的经典, 该书共介绍了以下8 个世界著名数学难题[60]: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哈密尔顿周游世界游戏问题、地图着色问题 ( 即四色问题) 、十五棋子排列问题、魔方阵问题、欧拉三十六军官问题、火柴游戏问题和寇克满女生问题 ( 文中顺便介绍了斯坦纳系列问题) , 哈密尔顿 ( Sir William Rowan Hamilton, 1805. 08. 03—1865. 09. 02) 是爱尔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1843 年他首先提出四元数的概念。注11: 西尔维斯特 ( 女生) 问题 LKTS ( v) 大集的完整解难度极大, 至今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进展缓慢。注12: 文献 [61] P705“获1984 年包头市组合数学研究成果特别奖”有误, 颁奖单位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 只是颁奖地点在包头市。注13: 陆家羲的两位外国伯乐就是其论文审稿人: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国际组合数学权威埃里克·门德尔逊 ( Eric Mendelsohn) 教授和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图论专家邦迪 ( John Adrian Bondy, 拥有英国和加拿大双重国籍) 教授。埃里克·门德尔逊是组合数学大师内森·索尔·门德尔逊 ( Nathan Saul Mendelsohn, 1917.04. 14 - 2006. 07. 04) 的长子, 他子承父业, 父子均供职于多伦多大学。Mendelsohn 三元系大集 LMTS ( v) 就是以内森·索尔·门德尔逊的名字命名的。陆家羲独创的 LD 设计在 LMTS ( v) 的构造方面发挥过很大作用。

3 结束语

正如法国职业律师和数学家费马 ( Pierre de Fermat, 1601. 08. 17—1665. 01. 12, 以1637年首先提出费马猜想而闻名, 该猜想于1994年被英国数学家怀尔斯证明为费马大定理) 被英国数学家和数学史家贝尔 ( Eric Temple Bell, 1883. 02. 07—1960. 12. 21) 誉为世界“业余数学家之王” ( The Prince of Amateurs) 一样[62,63,64], 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陆家羲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业余数学家”是当之无愧的。他作为中国民间科学家的标志性人物, 其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正日益凸显, 因此国内外围绕介绍陆家羲老师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成果应用的文献资料越来越多[65], 为了避免有关陆家羲老师的错误和失实内容继续以讹传讹, 笔者特就所能接触到的有关问题做出上述辨析和澄清。此澄清并不是全面完整的或无懈可击的, 笔者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待着有识之士或知情者给予补充和完善。

科学家发现与肌肉耐力有关基因 篇8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这个基因叫做IL-15Rα(白细胞介素-15受体阿尔法)。它制造的蛋白质曾被发现与肌肉收缩有关,但此前还没有在活的动物身上对这一基因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对实验鼠进行基因改造,使其缺失这个基因,结果这些实验鼠每天晚上在转笼里跑动的路程是普通鼠的6倍多。缺少这一基因的实验鼠的肌肉里有更多的线粒体和肌肉纤维,比较不容易疲劳。

研究显示,缺少这一基因使得实验鼠腿部的快肌变得像慢肌,包括收缩性能、对能量的利用方式等都有变化。在动物的肌肉中,快肌收缩较快,负责需要速度的动作,容易疲劳;慢肌收缩较慢,不能进行快速精密的动作,但能运载更多氧气,耐力较强。

这个基因对人类可能也有同样影响。研究小组与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合作,分析了一些世界级运动员的基因数据,结果发现某些特定的IL-15Rα基因突变版本在以耐力见长的运动员中更多见。例如在长距离铁人三项运动员中,超过四分之三的人拥有某个版本的突变。这意味着,一些耐力超强的运动员可能在基因上有先天优势。

研究这一基因在肌肉疾病和代谢疾病中的作用,可望帮助寻找新的疗法。不过,该基因不僅在肌肉中发挥作用,还影响到其他多种组织,目前还不知道抑制它的作用是否会有不良影响。

与科学精神有关的一句名言 篇9

2) 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3)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科学家是属于国家的。巴斯德

4)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华罗庚

5) 在科学上进步而道义上落后的人,不是前进,而是后退。亚里士多德

6)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的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恩格斯

7) 真正的科学不知道同情,也不知道厌恶,它的惟一目的就是真理。格罗夫

8) 科学是一种强大的智慧的力量,它致力于破除禁锢着我的神秘的桎梏高尔基

9) 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假定你们每个人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来也还是不够的。巴甫洛夫

10)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11) 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象一个水手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肯定他往哪里走。达芬奇

12) 科学要求一切人不是别有用心而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以便领受冷静的知识的沉甸甸的十字勋章这个奖赏。赫尔岑

13) 科学要求每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14) 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布埃斯特

15) 太阳在哪里?在有思想的地方;寒冷在哪里?在愚昧长期驻足的地方。这事实便构成整整一套科学。---巴尔扎克

16) 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的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贝弗里奇

17) 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巴斯德

18)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爱因斯坦

19)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典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费尔巴哈

有关科学教案模板集合 篇10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植物和环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

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

教学难点

认识绿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

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

第二课时

活动(二)

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

活动(三)

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

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

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① 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② 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推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体验应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乐趣。

②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

活动

设计

意图

备注

导入新课

1、说说利用计算机可学些什么。

2、同学们见过火山喷发吗?

倾听、讲解

为本课教学铺垫

学习新课

1、阅读火山喷发资料并思考:

A.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

B.火山喷发物有什么,喷多高?它们是从哪里喷出来的?

C.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与学生一起分析研讨。

培养学生的想像、分析、推理能力。

2、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A.地球内部有什么?B.地球内部温度怎样?C.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D.岩浆是一种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冲出地面?

3、认识火山的成因。

4、利用计算机网络了解火山喷发时的状况。

5、思考火山喷发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指导学生利用课件自己学习。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总结评价

1、说说自己学习的体会。

2、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倾听、总结

反思、总结、激励、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

1、放大镜2个,手撕的报纸(有图片)、计算机屏幕、布料、记录表。

2、放大镜片1、放大镜片2、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记录表。

滴管、玻璃片、烧杯、水、装水的矿泉水瓶、。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这是什么?”生:放大镜。师板书并问:“大家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吗?”“你们平时玩过放大镜吗?”

2、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你还知道放大镜有哪些用途或者哪些工作需要用到放大镜吗?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展示图片。

4、小结:用放大镜观察比肉眼观察有什么好处呢?

二、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出示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出示:

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报纸的字、图片和边沿、布料和电脑屏幕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记录单上。【拿出放大镜,报纸、布料、记录表】

3、分组观察

4、交流,师小结: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我们注意到它的特点了吗?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些物品,请同学们找一找。完成实验记录表。

2、带着实验记录表分组实验。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

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作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教学反思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收集调查各种有关桥的资料,了解桥的历史、种类、功能、造型、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参与桥的文化的传承。

(2)通过观察、回忆桥的特征,收集各种废旧的材料,利用剪、折、挖、捆、搭建等多种方法,运用对称、节奏等组合原理创作一座造型美观独特、功能强而适用的桥。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知道不同的桥在工农业和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拱形桥承受力最大,是最结实的一种桥。

2、情感目标:

欣赏讲述收集来的桥的资料与图片,并能对自己对他人设计的桥进行合理性的评述,并且课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3、能力目标:

(1)通过欣赏中外名桥,体会桥的造型美,并感受人类创造的伟大;通过课前的调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师准备:各种类型的桥梁图片课件、拱形瓜皮、钩码。

学生准备:方便筷子、胶带、厚书、搜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国桥梁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为了战胜大自然设置的交通障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的劳动,在江河上架设了无数座千姿百态的桥,给人们的出行、交通带来了便利。你看,我国人民在桥梁建筑方面的贡献多大啊!(课件出示我国古代桥梁的图片)

2、桥梁分类

(1)课件介绍赵州桥、钱塘江大桥、金门桥、立交桥、铁索桥、木桥等国内外著名大桥。

(2)让学生说出把桥进行分类,可以有哪些标准。(按材料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

(3)你能说出桥不同的类型和不同的作

3、比较它们的坚固程度。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建桥?需要哪些材料?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三座桥的坚固程度?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学生制作.(4)学生展示桥梁并测试承重。

(5)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三座桥的承受力不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的知识解答。

(6)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实验结论

4、总结

(1)教师出示瓜皮拱,向学生介绍下节课任务。

(2)你认识哪几座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记下它们的名字,了解这些桥梁的类型、建造历史、所在位置和桥梁特征。

板书:

梁桥

建桥梁 : 拱桥

吊桥

反思:

本节课自我感觉不太成功,缺点很多。第一、紧张。本来在桥梁类型介绍后应该是桥梁的分类,结果这个环节被忘掉。第二、课件出示的不够及时,桥梁分类的总结课件和后来的桥梁实验结论的课件出示的都不及时。第三、实验指导不够到位。在这之前,用一节课来指导学生先做桥梁了,但是真的听课时,效果没有预期的好。总之,还是自己准备不充分。

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在日常生活中,鸡蛋和鸡是经常吃的。于是我们利用设疑“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蛋?哪些喜欢吃鸡?都知道有哪些鸡?”引发小朋友回忆生活经验,以此来激发小朋友的兴趣,同时也将活动切入正题。这样,小朋友的兴趣也容易被吸引过来。

活动目标

1.通过为小朋友讲解和观察小鸡孵化从蛋到鸡的转变,从而知道鸡生蛋、蛋变鸡的由来以及生命起源和生命周期,从而帮助孩子培养和建立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从未能孵化出的鸡蛋中,让小朋友学习到生命的宝贵,学会照顾幼小生命,培养他们的耐心和爱心。

3.通过讲解过程中的互动,让小朋友知道每个人都有公平、平等的权利。

活动准备

数字孵化器、已孵化两周的鸡蛋、制作雏鸡盒的设备、相关的活动主题卡,电源插座、彩色记号笔、白板、温水、食物(如:蛋黄、用水泡过的米或饭、新鲜洗净的菜叶)

活动过程

1.通过设疑激发小朋友的兴趣

师: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蛋?哪些小朋友喜欢吃鸡?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有哪些鸡?

师:鸡蛋和鸡小朋友们都见过,有谁知道鸡蛋是怎样变成鸡的?

评析: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以此来激发小朋友的情趣,是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

2.了解鸡蛋的不同

通过图片的展示与讲解,让小朋友有感性的认识孵化小鸡的鸡蛋和日常吃的鸡蛋的不同之处。

评析:让小朋友们知道生命的起源。

3.介绍孵化过程中的主要孵化因素

小朋友用手触摸孵化器的观察窗,观察孵化器的构造。在通过讲解,让小朋友知道孵化的三个关键因素:即温度、湿度、翻蛋。并启发小朋友寻找生活中旋转加热的东西。

4.大家一起给三个将孵化出壳的小鸡起名字

将小朋友们说的喜欢的名字都写在白板上,然后通过举手评选,选出三个小朋友最喜欢的名字,作为三只小鸡的名字。

评析:通过为小鸡起名字,让小朋友们学会参与、公平评选、自己做决定。

5.制作雏鸡盒

教小朋友们如何制作雏鸡盒,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小朋友们思考回答

师:为什么要在盒子上开几个洞?

师:为什么要放电灯?

师:为什么要在盒子底部铺上报纸?

6.小朋友们喂小鸡

小鸡出壳毛全部干后,将小鸡放入制作的雏鸡盒内,让小朋友们抚摸、观察。

有关科学家的演讲稿 篇11

我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以下称《条例》)颁发已经30年了,实践证明,该《条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笔者亲身经历了它的产生、实践过程,感受了它对我国科技档案事业发展所起的有力作用。

我是在1959年“大连技术档案会议”的“东风”中走进了科技档案和情报工作行列。20年后,又有幸参加了1980年的“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大会”。此次大会,是由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召开的。会议总结了我国此前20年来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经验,讨论并制订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可以说是全国经济、建设、科技、档案部门向科技档案工作进发的总动员、总进军的大会。

《条例》的颁发,受到了全国广大经济、建设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拥护和支持,当时,就有二三十个部、委制定了本系统更具体、更实际的科技档案管理规定,使全国科技档案工作得以迅速发展。在教育方面,《条例》公布后,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开设了科技档案专业,南京大学招收了科技档案双学士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也加强了科技档案系的建设……,科技档案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在《条例》的实践方面,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笔者曾走访了十多个城市的上百个单位,所到之处,科技档案机构建立完善,工作开展顺利,尤其科技档案的利用取得了明显效益。以我单位为例,我们做了一次面向科技专家的科技档案利用效益问卷评估,收回有效问卷107份(高职57人,中职50人)。统计结果表明,利用科技档案可节约科研总经费的比率为6.9%~25.8%;同时,或可节约研究时间的比率为12.8%~28.6%。我工作的单位是个多学科、近千人的大单位,科技档案工作开展了近30年,参与评估的人员均是经常利用科技档案,懂得定量分析的专家,我相信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从笔者大量走访的情况看,这个数据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1983年,中国档案学会在沈阳召开了“全国科技档案学术讨论会”,讨论了科技档案的任务、范围和经济效益问题。这一时期,即1980至1990年,共发表了科技档案学术论文2300多篇,讨论的问题也由广度逐渐向深度发展。其标志:一是由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二是由经验总结性研究向规律性研究发展。具有代表意义的定量研究是经济效益系数a概念的提出和讨论;深度研究的代表议题是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价值规律,如:科技档案的有意识还是自然形成的讨论,科技档案现行作用衰减规律的研究等。但进入90年代后期,定量研究越来越少,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淡化科技档案概念的论述,还有人断言科技档案概念的式微带有必然性……。这些虽是学术讨论问题,但冲击的是我国科技档案事业和《条例》,是曾三的“国家全面档案思想”。

应该说,全国科技档案事业仍在发展,尤其在基层,特别是现代化方面,并未被脱离实际的“淡化论”、“取消论”所削弱。以我工作的单位为例,过去的科技档案室一直保持4~5人,最近几年,不包括外围人员,稳定在6人。看来,陈兆禊教授讲的“生产、建设、科学技术越发展,科技档案工作越会得到重视、越发展”的规律并没有被“颠覆”。“发展是硬道理,回头路是‘死胡同’”。

2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有意识形成论”

《条例》的第二章是“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和归档”,这是该《条例》中最有创新和实践意义,也最有理论意义的一个篇章。其实质是从科技工作的源头上抓科技档案质量,它与“以收集为起点”的档案学理论有重大区别。

传统的档案学理论有“以收集为起点”的观点,它在普通档案管理中或许有些道理。在普通档案管理中,档案“收集”之前,有文书工作环节,它就是档案的源头工作,但是,这两个环节的分离也是存在问题的,谁能保证文书工作环节都能按照档案工作要求形成和管理文件呢?所以,许多学者都在提倡文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科技档案在形成规律上不同于普通档案,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不存在一个文件管理部门,而且形成周期长、量大、形式多样,相互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复杂,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在任务忙、时间紧的情况下,往往凭头脑中的构思进行工作,而不形成或只形成简化、草稿性文件。例如,一项设计,在施工进行现场改造时,可以凭口头指令或草图完成任务,事后又可能不进行施工图和竣工图修改。这就是说,在科技工作自然进行状态下形成的文件,可能不符合档案工作要求,而不能达到完整、准确和规范的标准。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在科技档案工作未产生,特别是《条例》未颁布以前,是没有什么有效办法的。那时,有些重大的科技项目任务完成了,但却没有形成合格的档案,甚至连最后的总结报告都没有形成,或没有保存下来。科技档案工作的产生和日益完善,尤其是抓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和及时归档,使得科技档案质量有了根本保证。

由于科技项目在自然进行状态下,形成的文件与在科技档案工作要求下形成的文件不一致,也就是档案工作要求形成的文件更加完整、完善和规范。所以,《条例》规定:“各单位应当把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技工作程序和生产、科研、基建等计划中,列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这就是著名的建档工作“三纳入”管理机制。有了“三纳入”机制,建档工作就从任务、职责、完成时间上得到了保证,科技档案人员也可理直气壮地参与和干预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和归档工作。

我们单位的做法是,每年初,根据科研实验计划,挑选重大项目,在开题时就与研究室协商,确定建档负责人,并发给档案用纸和文件积累袋,提出归档要求并开始指导文件的形成、积累工作。当然,这种指导只是形式、完整性和书写方面的要求,文件的真正形成是科技人员根据科技工作的逻辑程序进行的。比如,开题阶段要形成调研报告、开题报告、论证报告、经费预算等文件;实施阶段要形成试验大纲、工作计划、试验记录(试验环境、条件)、补充实验、试验数据等;总结阶段要形成试验总结报告、领导审查意见等。在我国,还存在一个申报奖励阶段,一般形成成果奖励申请书、鉴定报告和批准文件等。至此,科研试验成果研究的形成、积累工作告一段落。后面还有一个推广应用过程,也形成一些文件。这就是科研试验工作的基本过程,也是文件形成、积累的过程。但是,有些科研人员为了急于完成任务,就只形成开题报告、成果总结报告、奖励申请报告等领导必须过目的文件,其他文件就简化、草化,甚至做了工作不保留记录。档案工作的任务就是按照科研工作程序指导、监督科技工作中本来应该形成的文件,要求使用规范化、耐久性的纸张和其他记录载体,同时,要求形成的每份文件和记录件都要有形成时间、地点,形成人、负责人签字,等等。至于归档文件整理的系统性和最终的质量把关,更是档案人员的职责。

至此,不但可以认识到科研工作最基本的逻辑过程,也可以看到科技档案人员对文件形成、积累的参与或干预过程。可以肯定地说,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特别是及时归档及系统整理等,没有档案人员的参与或干预,是不可能达到完整、准确、系统和规范要求的。这种要求,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科技人员的自觉行为。实践证明,在科技档案工作好的单位,任何科技人员都有项目任务完成后必须归档以及按归档要求形成和积累文件的概念。这种概念可以称之为“档案意识”。档案意识,实际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档案人员对科技文件形成、积累的参与、干预意识,二是科技人员的档案思想和实践行为,这便是档案“有意识形成论”的实践和认识基础。当然,这种意识,是要服从主要任务的,形成的文件是从属的,也要受科技工作的逻辑程序制约,这又是一种客观规律。档案的有意识形成性或“有意识形成论”,可以用1981年时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档案学会名誉理事长于光远同志的一句话概括:“档案是处理事务的有意识的副产品”。这就是说,处理事务形成必要的文件是第一位的,而按归档要求形成档案是副产品,是第二位的,但它却是有意识的,不是“自然”的。

目前,档案界对档案的形成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是“自然形成论”,一种是“有意识形成论”。“自然形成论”认为档案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不需要人为因素,它来自于“自然形成规律”这一命题。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这一命题最初是由曾三同志提出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大跃进”,是全民搞档案,甚至是人为编档案。“自然形成规律”的提出,有利于抵制“大编”等违背档案工作规律的做法。但“自然形成规律”的提出,只是一个命题,并未谈及具体的内涵。因而,“自然”二字的含义是“自然而然”,就是规律本身的内涵,还是指“客观”,没有人能说清。如果其含义是“自然而然”,是存在问题的,因为它与实践中的“抓形成、抓积累”以及档案形成的业务指导,甚至档案意识的作用相悖;如果指后者,即“档案形成存在客观规律”,当然是正确的。现在,我们从曾三的整个档案学思想体系看,作为后者,因为《条例》正是在曾三的档案工作思想指导下形成的。

“有意识形成论”最早由笔者提出,当时,是在论及科技档案形成规律时提出的,没敢涉及普通档案。后来,有人把它泛指“整个档案”。现在,我认为,就整个档案而言,也是具有“意识性的”,不过,科技档案形成的意识性更强,总体说包括科技文件形成、积累和整理、归档,可以用“科技档案是有意识形成的”一语。普通档案形成的意识性就弱些,尤其是在文件形成上自然性更强些。但是,从整个普通档案的形成过程看都离不开档案意识。当然,如上所述,档案形成的“意识性”也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至于有的学者提出的档案形成的前半段也就是文件的形成是“自然的”,后半段即整理、归档却是有意识的,即“双段形成论”,我认为也不一定就恰当。事实证明,就是普通档案的文件形成阶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档案工作较好的单位,也是受档案意识支配或受档案工作干预的。例如,起草文件规定不能用圆珠笔、铅笔,字迹要清楚、规范,要用耐久性纸张,而且每份文件都要求有时间、有领导签字,同时,文件在制发时就考虑到“归档”份数,文后印有“存档×份”。特别是现代社会文件归档的“双轨制”,文件起草人员也是熟知的……。这不都是档案形成的有意识性吗?

3科技档案与普通档案的综合管理问题

《条例》第四章规定:“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要设立直属的科技档案机构;小型企业、事业单位可以设立单独的科技档案室,也可以设立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统一管理的档案室……”。根据我们的经验,基层单位成立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本单位的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为最佳选择。

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有重大区别,但是,由于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的密切联系,在一个单位往往要产生许多综合性档案或“两不管”档案,如果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分别成立机构就很难达到工作协调,从而造成漏管或重复管理,同时给档案利用带来不便。

我工作的单位于1964年在情报资料处下成立了技术档案科,编制5人。现在,科技档案室隶属情报资料研究室,编制为6人。几十年来,科技档案工作做得很好,从建档、整理、归档、保管利用等方面在原国防科工委,甚至全国均属一流。但是,文书档案工作较弱,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不大理想。现在看来,科技单位重视科技档案工作是对的,但也不能轻视文书档案工作。从管理上讲,科研试验综合规划,特别是党委工作计划、总结、会议纪要,以及各上级单位的文件,等等,都是通过保密室进行文书处理和归档的。这部分档案的现实应用性,特别在历史意义上与科技档案相比更强,但其工作未得到强化。更严重的是,科技、文书档案室的分设,使单位某些双重性文件的归档极易造成空白区。例如,历年来,由政治部门主持拍摄的大型合影,包括与中央领导的合影、“党代会”合影、大型纪念会议合影等,均由有关业务部门自行管理。由于业务部门人员交替频繁,保管条件也差,或因个人爱好变成私藏,已经残缺不全,甚至成为空白区。究其原因,是科技档案部门认为政治部门产生的文件材料,不是自己的工作范围,无权干涉;而文书档案部门,即保密室只管有密级、编号和有领导签名的文件收发;至于科研试验经费的预算、决算,是财务部门直接对上级财务部门的,科技档案、文书档案部门均不过问,等等,也造成空白区。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在管理上的分离,即体制问题。因而,根据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的联系性,以及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在基层单位应设立综合的档案室,统管整个单位的档案工作。这样做,不但工作容易协调,也能节省人力和设备。

设立综合的档案室,重要的是不能抹杀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的各自特点,而应该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管理。换句话说,应分成两个分支进行管理。凡属独立的科技项目,应按《条例》要求进行管理,在登记编号上应单独排列;凡属党政机关文件应按文书档案登记管理。除此之外,应设综合类、声像档案类、实物档案类,等等。

综合档案室更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设立一个档案分类表。分类表不宜过细,一般一级类应分为综合类、文书档案类、科技档案类、专门档案类、名人档案类、声像档案类、实物档案类和其他。二级类按专业分,如科技档案又可分为组织计划类、科研项目类、推广应用类、工程建筑类、电子文件类。这种一级、二级的粗分,每个类别设一个编号序列,主要用于排架和组织馆藏。分类过细,会给排架和存取档案带来许多不便。至于检索,可按主题词、任务和项目号、形成单位、形成人员姓名、题名、形成时间等入口进行检索。分类表的另一作用是以此为依据,进行建档业务指导和分工。

4科技档案人才要求和自我提高

《条例》对科技档案人才要求专有一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科技档案干部的基本要求:一是具有科技档案专业知识;二是懂得有关科学技术:三是有一定工作能力。

《条例》对科技档案人员的要求,只是一个基本要求,科技档案人员要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还必须在工作中努力提高自己。提高的关键在于爱岗敬业,有目标、有追求。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从事科技档案工作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因某些原因被动而来。以我个人之见,不管如何,既然进了档案工作大门,就要在这个舞台上全力演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是学物理的,原从事技术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开始筹建情报资料工作。1964年,我国进行首次核试验时,被派往核试验现场从事科技档案工作。那时从零做起,匆忙地带了一份《1959年大连技术档案现场会议文件集》作为老师,进入了科技档案大门。以后40年虽担任了基层情报信息工作的领导,但从未离开科技档案的实践和研究。本来,我在起点上有多种选择,可以从事文献、情报、编辑,甚至重回研究室,但我却被科技档案工作牢牢吸引。“文革”期间,曾在枪声中整理档案,在最危急的时刻,单人持枪住进了档案室。1971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总结经验,起草了两万多字的《科技档案管理规定》。1993年,我退休时,为了参加某大型成果鉴定会,忍着腰椎间盘突出的疼痛挪到会场,由他人搀扶着进行档案评定发言。2007年,我出门复印《反科技档案概念“淡化论”》的文稿,在离家30多米的路上晕倒10多分钟,经人发现抢救才苏醒过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来自两个字——“追求”。在几十年中,我的主要认识和体会是:

第一,实践和研究相结合。我从事科技档案工作实践和研究40年,前20年是老老实实的实践,做好任何一件实际工作,同时,还非常注意总结经验,一类工作往往这样做了又那样做,寻找最佳答案。比如,案卷整理、馆藏组织就是这样,初时,反复多次,最终找到满意的方法。20年后,凭借有关经验,写出了相关论文近十篇,如《科技档案案卷组织的理论和方法》等。档案利用工作也是如此,不过,这不光是经验的总结,而主要是凭借30年积累的利用数据上升到理论。我们科技档案科从上世纪60年代初,在借阅上就有正规的登记制度,而且登记项目完善。每年借阅量近1500卷次,包括一万多条数据,其记录年终均装订成册。这件事情看似不大,但几十年从无间断。这些数据是工作记录,以后又成了理论研究的素材。1992年,凭借这些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形成了《利用统计方法研究科技档案现行作用衰减规律和进馆时间》一文。以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数学方法形成了用数学公式表达的规律性论文;同时,利用这些数据,还证明了科技档案利用也符合[印]拉维昌德拉·芳著的《图书情报学定量方法》中的文献利用分布规律。我们利用几十年形成的几十万个数据,找到了两个规律性的东西,这是档案学定量研究具有开创意义的典型事例。利用统计数据还能显现取得高成就者(包括数个院士),几十年或一生中利用科技档案数量的统计曲线,它形象具体地说明了科技档案利用的状况和意义,很具有研究和“观赏”价值。通过我们的实践和研究,还找到其他规律性的东西,例如:科技档案的形成规律、科技档案利用的指标体系、科技档案的投入与产出比,等等。我的体会是,档案人员若无实践和研究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干起工作来,不但感到重复、乏味,提不起精神,而且,也无法走进科技档案工作的深处。实践和研究的结合,还会给本单位的实践带来更好的发展,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是它的另一重要意义。

第二,要勤于学习、善于观察思考和积累资料。基础的业务知识需要学,甚至哲学方法也要学。我们曾邀请档案工作领导、著名学者王明哲同志参加科技档案成果鉴定会。当我们走进王老书房时,王老正在看毛主席的《实践论》等哲学著作。当时,我们还不十分理解,以后遇到一些研究性问题,才懂得利用哲学方法进行研究。档案学参考书要看,档案学刊物也要看。我每次到京,档案出版社要去,人民大学出版社,甚至档案学院资料室也都要去,尽量购买和寻找有关资料。仅科技档案专著我就买过十多种,只要发现书讯,我都想办法买到。除自己要总结实践经验外,还要学习别人的东西,不但可以开阔思路,还可以增加素材。参观访问、走走看看是个人提高的又一重要方法。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到过十几个城市的上百个单位,他们都各有特点和好东西,可以借鉴和学习;相反,也有一些引以为戒的东西,我都记录下来。这样,我虽在基层一个点上工作,但不做“井底之蛙”,而是经常爬出井口,不但验证了自己的经验,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依据。

第三,心态要平凡,追求要执着。科技档案工作是一项平凡的事业,在这个岗位上不大可能轰轰烈烈,但如果你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非常执着地走下去。我1994年退休,但就是离不开科技档案工作和研究,办公室没搬,带病和往目的同事一样上班、下班,甚至下班后,楼内空无一人时,才知下班号早已吹过了。在原来的办公室,我写了两部专著,几十篇论文。2000年,离开原单位到军休所,我个人订了数份档案学刊物,同时与原单位同事们继续联系,继续研究,又写出了几十篇论文。退休后,我的研究成果是在工作岗位时的两倍有余。这种执着给我带来的是生活的充实与欣慰。

5结束语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是我国科技档案管理的总依据、总原则,它来自实践。经过30年实践证明,它是一部好法规、好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继续强化、执行。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改变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内容,或主要工作环节,更没有改变其原理。不过,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科技档案信息的储存、利用提供了极大方便,在管理上必然需要进一步发展。所以,它应该修改,但是它的修改应是局部的。它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如“总则”、“科技文件的形成和归档制度”、“科技档案的人才培养和统一管理原则”,只能强化、提高。在档案管理特别是信息利用方面,应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使科技档案在形成单位、本系统,甚至社会上发挥作用。至于,有的学者提出的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论”、“取消论”,实践证明,是没有社会实践和理论依据的。它带来的后果是对《条例》的直接冲击,对我国科技档案事业的冲撞。我国老一辈著名档案学家吴宝康教授讲过:“科技档案和文书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两张翅膀”。科技档案概念的淡化、取消,将会削弱整个档案事业。

本讲座稿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张瑞梅同志的有力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上一篇:考试心得作文300字下一篇:藤野先生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