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精选8篇)

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 篇1

(试行)》的通知

(总工发[2005]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试行)》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

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试行)

为了履行工会在国家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中的“群众监督参与”职责,进一步规范和推动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职工的安全健康合法权益,根据《工会法》、《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订本责任制。

一、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是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各级工会组织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法律赋予工会组织的权利与义务,独立自主、认真负责地开展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活动,切实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

二、各级地方总工会主席对本地区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副主席负直接领导责任;劳动保护部门负直接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1、监督和协助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

2、开展调查研究, 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汇报,研究安全生产方面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

3、独立或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对于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应当实行建档备查,发放隐患整改通知书,并跟踪督促企业整改;对拒绝整改的,应及时报告上级工会及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4、参加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工作,对不符合“三同时”规定的,向有关方面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建议。对劳动条件和安全卫生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不予签字。

5、按照国家伤亡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相应的地方总工会派员参加伤亡事故和严重职业危害的调查处理。

6、指导企业工会开展“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劳动保护活动,总结推广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的先进经验。

7、在评选先进和劳动模范中,对发生重特大死亡事故或存在严重职业危害的企业和负有责任的个人,提出意见,落实一票否决权。

三、各级地方总工会应建立负责劳动保护的工作机构,配备劳动保护专兼职干部,为劳动保护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设备、交通和通讯工具。

四、企业工会主席对企业工会劳动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副主席负直接领导责任;劳动保护部门(或专兼职人员)负直接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1、建立健全群众性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组织网络。

2、听取工会劳动保护工作汇报和职工群众的意见,研究解决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指导工会劳动保护工作的开展。

3、监督和协助企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参与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劳动安全卫生规章制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4、参与集体合同中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条款的协商与制定,督促合同相关内容的落实。

5、参加本企业生产性建设工程项目“三同时”审查验收工作和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按规定上报伤亡事故。

6、独立或会同企业行政开展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及时督促企业整改;对重大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要建立档案,并跟踪监督整改;对本企业无法解决的重大隐患向上一级工会反映。

7、组织职工开展“安康杯”竞赛等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

8、宣传职工在劳动安全卫生方面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教育职工遵章守纪,协助企业行政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9、密切关注生产过程中危及职工安全健康的问题。坚决制止违章指挥、强令工人冒险作业,遇到明显重大事故隐患或职业危害,危及职工生命安全时,应代表职工立即向企业行政或现场指挥人员提出停产解决的建议。

五、企业工会在履行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遇到障碍、阻力,以至影响正常开展工作时,应当及时向上一级工会反映,上一级工会应给予支持和帮助。

六、上级工会在参加重特大伤亡事故和严重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时,发现下级工会有关人员没有履行工会劳动保护职责并导致严重后果的,应进行调查,提出处理建议。

七、上级工会应对下级工会执行本责任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认真履行职责,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能履行职责的,给予批评教育,并督促其改正。

八、乡镇、街道基层工会联合会,可以参照地方总工会的责任执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 2005年6月22日

主题词:劳动保护

责任制

通知

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 篇2

王某于2008年5月1日应聘到XXX公司从事产品的打磨和清理工作, 此工序为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王某的月工资2000元。双方签订了期限自2008年5月1日~2011年4月30日的劳动合同。王某入职后, 公司对其进行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包括公司规章制度的培训和岗位操作、安全方面的培训, 王某参加培训后考试结果为优秀。随后, 王某于2008年5月10日正式上岗, 王某上岗不到第15天即发生产品打磨过度, 导致产品报废, 给公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 根据公司的规章制度, 员工因工作失误给公司损失不足10万元的, 视为一般违纪, 给予口头警告处分。公司规章制度同时规定, 员工因工作失误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应按照损失金额的20%进行赔偿。因此, 公司决定给予王某口头警告处分并要求王某赔偿公司损失1万元, 根据《工资支付条例》的有关规定, 公司决定在其工资中扣除, 每月扣除其工资的20%即400元。王某对此决定不服, 公司按照规章制度的规定要求王某承担赔偿责任的要求是否合法合理呢?

{法理分析}

劳动者因工作过失, 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是否要承担赔偿责任,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明确。《劳动法》第102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事项, 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 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即劳动者应在不当解除合同和违反保密约定的两种情况下需对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劳动合同法》在《劳动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劳动者的赔偿责任范围, 《劳动合同法》90条规定:“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的, 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即增加了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的情况下应对用人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对于劳动者因工作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是否需要赔偿,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均未作规定。但是, 根据我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 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 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部分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根据这一条规定, 用人单位可以基于劳动的合同约定向劳动者主张违约责任, 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损害赔偿。

由于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承担违约损害赔偿的关系的基础是双方签定的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平等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劳动合同下的违约损害赔偿与民事法律关系中合同违约损害赔偿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现行法律及司法解释尚未对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所约定的违约损害赔偿的追责条件及赔偿的合理性予以规范, 不少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对劳动者的损失赔偿责任要求严苛, 规避用人单位作为经营者的经营风险, 损害劳动者的合法利益。实务中, 此类劳资纠纷也频频发生。笔者认为, 为规范劳动者因工作失误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立法需要明确以下追责条件:

1、劳动者只有在因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才能按照约定承担赔偿责任

首先,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律地位是不对等的, 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义务是为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且劳动者履行劳动合同义务所取得的报酬只是其创造出利润的极少一部分。如果劳动者对其任一过失行为都要承担损失赔偿责任, 劳动者所获得的收益和其承担的风险显然不对等, 这对劳动者是不公平的。劳动者一般过失行为所造成的损失应属于用人单位正常的经营风险, 在商业化如此发达的时代, 很多用人单位已借助于商业保险的形式来规避其日常的经营风险, 因此, 劳动者不应该就其一般过失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同时, 作为劳动者理应遵守用人单位规章制度, 服从用人单位的管理, 勤勉尽职地履行劳动合同义务, 劳动者的重大过失行为应视为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合同义务的行为, 对于因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合同义务的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 劳动者应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2、劳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范围的限制

对于劳动者因重大过失对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 如果劳动合同或者用人单位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且已向劳动者公示的规章制度对此有规定且约定或规定合理的, 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规章制度的规定承担损失赔偿责任。但是如何判定约定或规定是否合理, 笔者以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劳动者只承担限额赔偿责任。因为用人单位作为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 其当然在所发生的损失事实中负有管理责任, 如果让劳动者承担全部责任, 企业的管理责任就无从追究, 此外, 劳动者所获得的报酬与其所创造的利润也是不对等的, 让劳动者承担所有责任对劳动者也是不公平的。 (2) 劳动者只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程度相应的赔偿责任。在确定劳动者的赔偿责任时应综合分析用人单位对损害事实发生的责任 (如用人单位的责任主要体现在是否安排劳动者在适当的岗位工作、是否给劳动者提供了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用人单位是否给劳动者提供了足够的安全保护, 用人单位的实施是否完善等) 、此外在损害事实中还需要分析是否有其他第三者的责任等。在确定劳动者的赔偿责任时还应充分考虑劳动者的经济赔偿能力等因素。此外,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赔偿金额中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案例点评}

责任不明的保护等于不保护 篇3

辽宁省鞍山市国税局公务员李文娟实名举报本单位故意少征国家巨额税款,却遭到辞退、拘留、劳教等残酷打击,人们不禁要问:《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中纪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有关规定中,都有保护举报人的法律法规,为什么在李文娟身上却统统不适用了呢?

打击李文娟的行为有四大特点:一是快捷。举报得到国家税务总局的肯定后,李文娟即被调离、辞退、拘留、劳教。二是凶狠。每次打击都在要害处,让李“生不如死”。三是全面。不仅让李本人处处碰壁,还让她丈夫不敢出门,孩子辍学,母亲差点急死,同事怕理她……在她劳教时,电视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画面:她居室墙壁的日历上,有“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的话——这是用封建腐朽意识毒化她的心灵,从物质到精神全面迫害她。四是持久。举报后的四年多,她天天都在折磨中苦熬,不知何时才有尽头。

保护李文娟的措施又有哪些呢?李文娟至今未尝到丁点儿所谓保护的滋味,她尝到的只有“举报——打击——再举报——更重打击”。国家税务总局曾责令举报人所在单位不得打击报复举报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李的一切打击,都是在“责令”后实施的。不可打击报复的“责令”,倒成了加速加重打击的“指令”。

为何打击能做到快、狠、全、久,而保护却软弱无力、空有其名呢?关键在于打击者是违法者,如果李的举报被法律承认,这些人轻则丢官,重则成为阶下囚,因而他们有疯狂的报复欲,不择手段地“整”举报者。而保护者是谁呢?是党、政府和某一级组织。从理论上讲,保护者的力量是强大无比的,但这“强大无比”的力量要有执行才能实现。但执行保护的“这个人”在哪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指出的:“我们的法律规定太过抽象。规定公检法三机关都要保护举报人,但因责任不明,都应保护,实际谁也没有保护”。由于没有一个具体的人和具体的组织对举报者执行保护,使“强大无比”变成了软弱无力。

“打击”的“实”,使得对举报者的残酷打击实实在在发生了;而“保护”的“虚”,使得对举报者的保护若有若无,打击者却有恃无恐。难怪打击者底气十足地说:“你有本事,就去告呀!”

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1+6”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1”即《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即《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本规定,紧密结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创建、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红线划定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产业特点及环境质量特征等实际,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内的各自职责。

兰州新区、甘肃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坚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坚持谁决策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建立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问责制度,形成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权责一致、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

第四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环境质量负总责;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环境保护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承担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领导责任;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承担综合监管领导责任;其他有关领导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法院和检察院负责人按照职责要求分别承担相应责任。

第六条

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除按本规定履行工作职责外,要认真落实本级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生态环境保护事项,并承担相应责任。

各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可结合当地机构设置和相关工作分工,对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作出相应规定。

第二章

党委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七条

各级党委工作职责: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党委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将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学习和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推动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领导和督促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法院和检察院履行工作职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工作措施;

(三)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任务完成及工作履职情况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奖罚的重要依据;

(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力度,督促政府和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生态环境保护违法、违规行为,支持司法机关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行严格的终身追责制;

(五)加强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干部配备、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第八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职责:

(一)对各级党组织及党的领导干部、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因生态环境损害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生态环境事件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第九条

组织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部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约束性指标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三)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四)组织开展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培训工作。

第十条

宣传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做好社会與论引导,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二)指导协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媒体报道,根据與情监测,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做好应对工作。

第十一条

政法部门工作责任:

(一)监督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等部门依法行使职权,督促重大生态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工作;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有效衔接,建立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与环境行政监察执法部门之间的司法协调联动机制。

第十二条

机构编制部门工作责任:

(一)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和环境监测、监察机构改革,统筹解决改革中涉及的环保机构编制和人员身份;

(二)逐步落实乡镇(街道)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三)协调确定各部门之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划分。第十三条

机关工委工作责任: 指导基层党组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督促各级党组织依法依规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

第十四条

农村工作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制定有关政策措施,督促指导各地各部门落实各项工作,组织实施考核。

第十五条

信访部门工作责任:

各级信访部门按照《信访条例》规定,引导群众依法逐级表达诉求,登记受理、转办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信访事项,协调和督促职能部门及时妥善化解。

第三章 人大和政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十六条

各级人大常委会工作职责: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工作,推进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立法进程;

(二)加强对本级政府履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的监督,听取和审议政府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报告;

(三)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四)加强人大代表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

第十七条

各级政协工作职责:

(一)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调研视察,通过建议案、调研报告、社情民意、提案或其他民主监替形式,向党委和政府提出意见建议;

(二)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监督职能,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谅言献策,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章 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十八条

各级政府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及同级党委作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决策部署,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科技、技术等政策措施;

(二)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结合特区内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区域环境质量特征等实际,定期研究部署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工作,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完善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体系;

(三)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严格执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下达并督促下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约束性指标和重点目标任务;

(四)根据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总体部署及重大行动计划,制定本地区贯彻落实方案,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大气、水、土壤、噪声、固体废物和核与辐射等环境污染防治,加强重点区域、流域、行业和环境敏感区的污染防治,确保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五)建立健全跨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统筹解决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和重大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各项制度办法,加强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七)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促进清洁生产,推广清洁能源;

(八)严格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排查整治生态环境安全隐患,建立健全相关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各类突发生态环境损害和污染事件;

(九)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团体)依法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

(十)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人大和社会公众监督。

第十九条 发展改革部门工作责任:

(一)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在建设项目审批中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保要求;

(二)综合协调推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组织拟订并协调实施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规划及政策措施,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参与编制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规划,协调生态建设、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重大问题;

(三)协调实施主体功能区、非主要河流水电开发等规划,推动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源头上预防生态环境恶化;

(四)顽固提升和示范推广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成效,组织实施循环经济发展引领计划,加大循环经济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创新多产业复合型区域特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传统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以循环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改善,推进我省绿色经济发展;

(五)综合协调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生产有关工作,组织实施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推动油品升级;

(六)贯彻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处理、差别电价等价费政策,制定实施其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价费政策措施;

(七)统筹规划、指导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工作,督促建设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固体废物处置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

(八)会同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补偿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研究,组织制定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政策;(九)会同有关部门争取中央预算内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推动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拓宽筹融资渠道。

第二十条

教育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培训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学和社会实践;

(二)落实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有关应急措施;(三)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学校的环境管理,重点做好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的收储和无害化处理;

(四)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技投入力度,扶持现有生态环境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校院所和相关单位开展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

(二)会同有关部门拟定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学研结合相关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的创新、转化和推广。

第二十二条

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工作责任:

(一)指导督促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推动工企业产业升级和节能降耗,督促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二)监督落实工业结构调整计划和措施,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做好重点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完成淘汰落后一产能目标,配合有关部门完成本地区节能减排任务;

(三)拟订并组织实施辖区内工业、通信业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推广应用节能、节水环保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

(四)实施工业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示范推广,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广,严格煤炭经营质量管控,减少工业废水、废气、废造等污染物排放。

第二十三条

公安部门工作责任:

(一)参与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相关处置工作,依法查处涉嫌构成环境犯罪案件及因环境违法需要给子行政拘留的案件;

(二)负责黄标车及老旧车报废、淘汰、注销、登记相关工作,会同相关部门开展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督管理和机动车污染減排工作;

(三)核发剧毒化学品购买许可证、剧毒化学品道路运输通行证,并负责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四)负责放射性物品安全保卫和道路运输安全的监督管理,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

(五)落实政府《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有关应急措施,参与处置因火灾、爆炸和泄漏等各类事故引发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六)对职责范围内的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民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对生态环境保护类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管理和监督;(二)负责生态环境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记录;

(三)生态环境事件造成群众基本生活影响特别重大时,根据本级政府的决定,参与有关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的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参与有关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社会救助工作;

(四)监督管理火葬场建设污染防治设施,鼓励和引导文明、绿色祭花;

(五)会同有关部门推动“绿色社区”创建工作。第二十五条

司法行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法治宣传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的重要内容,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意识;

(二)加强行政区域内律师、公证、法律顾问等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事务的规范管理,指导设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人民调解组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纠纷的人民调解工作;

(三)开展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登记管理工作,加强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机构建设,对因生态环境损害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经济困难公民,加大法律援助力度。

第二十六条 财政部门工作责任:

(一)统筹安排环境保护资金,重点支持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及环境保护监测、监察、执法和应急等能力建设;

(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生态补偿等制度,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应用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三)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配合有关部门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相关工作;

(五)配合有关部门推进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各级环境监测监察体制改革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范围。

第二十七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作责任:(一)配合有关部门制订生态环境保护人方计划,引进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

(二)配合有关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纳入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培训内容。

第二十八条

国土资源部门工作责任:

(一)组织编制矿产资源、地质勘察和地质环境等规划,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保护等其他有关的专项规划并监督检查规划执行情况;

(二)落实矿产资源和未开发利用土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恢复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三)组织协调和监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地下水调查、评价与监测;

(四)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土壤和耕地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同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工作。

第二十九条

环境保护部门工作责任:

(一)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有关制度,协调推进环保管理制度改革,对本级政府相关部门和下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进行综合协调和统一监督管理;

(二)拟订和监督执行环境保护规划、政策、法规、标准,牵头协调重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处理处置协调解决有关跨区域环境污染纠纷,统筹协调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

(三)组织制定环境质量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监督实施,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

(四)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制定大气、水、土装等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并督促相关部门实施;

(五)按照国家环境监测体制改革要求,组织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环境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实施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执法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全面推进企业自行监测,统一发布环境综合性报告和重大环境信息,并做好调查评价和考核等工作;

(六)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环保标准化和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管理制度,对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七)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经济开发计划进行政策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做好项目,开发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八)组织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组织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的补偿与恢复工作;

(九)指导协调监督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工作;

(十)监督有关部门实施国家和上级制定的核与辐射有关政策、规划、标准,参与核事故应急处理,负责辐射环境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十一)负责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综合整治的监督管理,指导农村生态示范创建、生态农业建设;

(十二)组织实施危险固体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监督管理,妥善处置危险固体度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

(十三)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措施,指导和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及环保产业发展,参与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开展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与交流;

(十四)组织指导协调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第三十条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水平;

(二)指导各地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

(三)指导城市做好自来水水厂的建设与管理,保障供水水质安全;

(四)负责督促建筑施工工地施工扬尘污染控制,加强指导市政道路扬尘综合整治;

(五)指导各地做好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以及城市建筑垃圾的处置;

(六)指导城市集中供热及供热管网建设,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减少城区燃煤型污染。

第三十一条

交通运输部门工作责任:

(一)编制辖区交通运输规划,推进绿色交通建设;(二)监督交通建设项目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交通节能环保技术应用;

(三)依法对职责范围内的机动车船环境污染实施监督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营运类黄标车淘汰工作;

(四)加强交通公路扬生污染管控,减少道路扬生污染;(五)加强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的运输安全管理,协助有关部门处理公路、水路交通安全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第三十二条

水利部门工作责任:

(一)负责生态环境用水的统筹和保障,实施水资源统一监督管理,拟定跨区域、跨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量分配方案并监督实施,保障河流生态流量;

(二)负责水资源保护工作,组织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组织拟订重要河流的水功能区划并监督实施,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建议,组织开展地下水保护和水土流失预防及治理工作;

(三)指导农村饮水安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饮水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工作;

(四)拟订节约用水政策,编制节约用水规划,制定有关标准,指导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五)指导重点河流滩涂的治理和开发,加大对入河排污口和河道采砂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农牧部门工作责任:

(一)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拟订耕地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提升方案并指导实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二)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环境质量调查及修复治理工作;(三)指导草原、渔业水域和农业生物物种资源的保护及管理,负责农业野生植物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

(四)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推进秸秆、废旧农膜等表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第三十四条

林业部门工作责任:

(一)组织编制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对辖区林业(合国有林场、森林公园、植物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进行监者管理;

(二)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负责保护和恢复森林、湿地、沙化土地重点区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集中分布区,水源涵养区,沙尘暴策源地等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环境;

(三)负责林产品产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监督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

(四)制订和实施防沙治沙及造林绿化规划,开展荒漠化和沙化防治。

第三十五条

商务部门工作责任:

(一)严把招商引资项目环境保护准入关口,推进流通领域相关环节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负责对成品油流通市场、再生资源、报废汽车和废旧家电等处置实施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文化部门工作责任:(一)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文学艺术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社会生态文化氛围;

(二)加强文化娱乐场所的环境管理,防止噪声、震动等污染。第三十七条

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工作责任:

(一)监督管理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工作;

(二)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医用辐射设施设备监督管理,配合做好放射性污染事件应急工作;

(三)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负责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并指导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将本级供水管网末梢水水质监测结果定期报同级政府;

(四)协助有关部门处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五)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和环境公害病监测预警体系,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

第三十八条

审计部门工作责任:

(一)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二)依法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专项资金进行审计监督,提高使用效益。

第三十九条 旅游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旅游发展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科学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二)指导下级旅游管理部门加强 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第四十条

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工作责任:

(一)督促监管企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污染治理措施,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企业负责人综合考核并严格实施奖惩;

(二)督促监管企业接受环境执法检查,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做好环境隐患排查和整改。

第四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对违反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吊销环境行政许可的企业,依法变更、撤销或吊销其营业执照;

(二)将环境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接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二条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作责任:

(一)负责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行政监管,做好环境保护地方标准的立项、审批、编号和发布工作;

(二)依法负责对环境监测设备、仪器、仪表等开展计量强制检定,对危险化学品的包装物、容器实施生产许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三)加大车用油品质量的管理力度,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机动车尾气检测监督管理工作。第四十三条

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工作责任:

(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广泛宣传,发布环境保护公益广告;

(二)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根据有关规定,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三)配合相关部门加强舆论引导,对利用环境问题恶意炒作和新闻敲诈等违纪违法行为进行依法查处。

第四十四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一)依法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二)加强对非煤矿山、尾矿库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违法违规生产行为,依法作出处理;

(三)参与依法应当参加的与安全生产事故有关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工作。

第四十五条

食品药品监替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食品安全监管,督促油烟治理和餐厨废弃物的规范处置;

(二)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被相关部门责令关闭的餐饮服务经营者,其主体资格被依法终止的,注销其《食品经营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

统计部门工作责任:

(一)将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依法查处弄虚作假行为,并定期公布;

(二)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环境保护绩效考核、减排统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工作,及时提供相关数据;

(三)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第四十七条

政府法制部门工作责任:

(一)综合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及时审查修改相关草案;

(二)对本级政府审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中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查;

(三)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检查,依法办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复议案件。

第四十八条

气象部门工作责任:

(一)加强重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发布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

(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三)及时提供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气象信息。第四十九条

地震部门工作责任:

配合有关部门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工作。

第五十条

海关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对入境的固体废物、消耗臭氧层物质、外来有害物种,以及越境转移危险度物实施监督管理,加强对限制或禁止出口货物的监管。

第五十一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工作责任:

(一)在职责范围内负责进口固体度物的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二)负责进口动植物检查检疫工作,加强进出口商品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的检验。

第五十二条 金融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一)完善企业征信系统环境保护信息,加强授信管理,依照法律法规严格管控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信贷;

(二)实施绿色信贷,支持企业开展污染治理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

第五十三条

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支持保险经营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督促保险经营机构认真履行保险合同,建立健全保险理赔服务体系。

第五十四条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工作责任:

督促上市公司依法依规公开环境信息,配合有关部门查处环境违法违规案件。

第五章

检察院和法院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 第五十五条

检察院工作职责:(一)建立健全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二)加强对涉嫌环境刑事犯罪案件的法律监督和生态环境领域民事、行政案件的检察监督,促进规范执法和公正司法;

(三)依法打击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的刑事犯罪,严肃查办生态环境领域涉嫌职务犯罪行为;

(四)探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试点,保障公众环境权益。

第五十六条

法院工作职责:

(一)发挥审判机关职能作用,依法高效审理环境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及非诉执行案件;

(二)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后果或严重侵害人民群众环境合法权益的案件依照法定程序,发挥行为保全和先予执行的预防、减损功能;

(三)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库及其运行机制,制定专家证人参与制度,有效推动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沟通协调工作机制,依法审理各类环境公益诉讼案件,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将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及、责任分解落实到同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党委、政府,并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

第五十八条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落实情况纳入重点;督查范围,加大专项督促检查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和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对未完成环境保护目标责任的,环境保护部门可以约谈下级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负责人,依法实施区域限批。第五十九条

各级党委、政府对完成目标任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提拔任用;对不认真履行本规定、未完成目标任务或发生环境污染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干部,在评先选优中实行 “一票否决”,并暂缓提拔任用。

第六十条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对违反本规定、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失职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按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甘肃省实施<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办法(试行)》和《甘肃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一条

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环境保护职责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二条

本规定具体解释工作由省环保厅承担。第六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 篇5

为促进我局公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强化依法行政,确保局机关和公务人员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特制订局机关公务人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一、违诺责任追究

(一)有以下行为的,追究经办人责任,并报经局领导批准给予书面告诫:

1、首问责任人不执行首问负责制,延误办事人办事,造成不良影响的;

2、效率不高,超过承诺服务期限的;

3、不执行一次性告知制度,态度生硬,造成不良影响的。

(二)有以下行为者,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关奖惩规定处理:

1、在审批项目过程中,利用职权“吃、拿、卡、要”的;

2、在公务活动中,收取“红包”和礼品的;

3、当年被告诫三次以上的;

4、年度考核不称职的;

5、审批期限超过法定时限的;

6、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情节严重的;

7、执行公务中有重大失误的。

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

(一)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按时限办理,贻误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或工作作风粗暴恶劣,故意刁难,被投诉的;

(二)不执行、不正确执行或拖延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的决定和命令,被投诉的;

(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有欺骗领导和群众行为或违反规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损害政府形象和人民 1

群众利益,造成不良影响,被投诉的;

(四)在公务活动中,接受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或参加用公款支付的营业性场所的娱乐活动,被投诉的。

三、被诉人员的处理

(一)本制度所称执法过错责任,是指环境保护行政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务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有关条款,使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依照本制度应当受到追究的行为。

(二)环境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全局通报批评并暂扣其行政执法证,情节较重的,年度考核给予“不称职”等级。

1、因疏于职守,未及时依法受理群众举报案件,对正在进行的环境违法行为不予制止而造成严重后果的;

2、滥用职权超权限进行处罚的;

3、利用职权包庇纵容环境违法人员或组织,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

4、对当事人申请的应办事项拒绝或者拖延办理,影响经营或者生活的;

5、不如实报告案件,不严格把关致使案件错定案的;

6、在征收排污费中,违反规定,擅自减免的;

7、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的;

8、收费不按规定开具票据的;

9、违反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的;

10、不持执法证上岗执法,造成严重后果的;

11、行政执法人员应当自行提出回避而没有自行提出的,经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委托的律师要求回避,而拒绝回避的;

12、违反行政程序,造成严重后果的;

13、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当追究执法过错责任的。

(三)行政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吊销其行政执法证件:

1、违法行为已构成犯罪;

2、三年内被暂扣行政执法证件三次以上;

3、将行政执法证件交给非执法人员使用的;

4、有不再适宜从事行政执法工作的其它情况的。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首问负责制

为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管理体系,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首问负责制适用于昔阳县环保局全体工作人员。第二条 首问责任人是指在本局范围内第一个接待来电、来访、来信、来函或来人(以下简称办事人)询问的工作人员。

第三条 实行首问负责制,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必须熟悉本单位、本处室工作职能职责,有职业道德意识,具有为群众、基层服务的责任感,能自觉的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做到素质高,形象正。

第四条 首问责任人的责任和义务。

首问责任人根据不同的情况应当承担下列责任和义务:

一、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能够解决的,应当及时(在规定办事时限内)办理或一次性告知有关办事程序、要求等,热情耐心地解答有关询问。

二、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但有关责任人因故不在的,首问责任人应当负责填写《首问负责登记表》,并将登记表及有关事项转交责任人或本部门负责人。责任人应尽快与办事人联系。

三、不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首问责任人应尽己所能告知办 3

事人。

四、首问责任人在接待办事人时应文明礼貌、热情服务,使用文明用语,不得敷衍、应付、推诿。

第五条 执行首问负责制,对存在问题和违纪的人和事要给予严肃处理。有下列情节者经查属实的,按《昔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处理:

一、首问责任人未及时为办事人办理拟办的事项,或未一次性告知有关办事程序、要求等,或不解答询问的。

二、首问责任人不填写《首问负责登记表》,未将办事人拟办的事项移交给有关责任人或本部门负责人,延误办理,造成不良影响的。

三、首问责任人对不属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不尽己所知给予解答和指导的。

第六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服务承诺制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我局机关及全体公务人员承诺如下:

一、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加强环境管理,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切实履行县党委、县人民政府赋予我局的环境保护监管职能。

二、环保审批事项实行限时服务制度,经办人员严格执行该制度,做到务实高效,不扣件,不压件,不超时限办理。

三、经办人实行文明服务,对服务对象要文明礼貌,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执行公务时,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秉公执法,依法办事。

四、在公务活动中,严格遵守勤政廉政规定,不收受“红包”、有价证券及其他支付凭证,不接受可能对公正执行公务有影响的宴请和消费,不参加营业性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娱乐活动。

五、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若接到对经办人及其他公务人员的投诉,或发现问题的,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限时服务制度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我局的实际情况,特制定限时服务制度:

一、我局收到建设单位建设项目申办材料后,符合受理条件的,自收到之日起:环境影响报告表一般在7个工作日内批复,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在10个工作日内批复,较复杂的不超过15个工作日,最多不得超过法定的审批工作日。

二、我局收到建设单位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申请材料后,符合受理条件的,自收到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

三、申请拆除或闲臵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设施,我局自接到申报之日起15日内予以批复,逾期不批复的,视为同意。

以上制度如有违反,按《昔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一次性告知制度

为方便企业和群众到环保局办事,提高机关工作效率,特制订本制度:

一、对环境监督管理的对象和服务对象以及群众的办事请求,承办人员要热情接待,主动询问,耐心解释,详细说明。

二、承办人员要一次性告知拟办事项所需要的资料、材料、依据、应具备的条件、注意事项、规定以及程序、时限等。

三、承办人员如有推诿、态度生硬、至使办事人多次往返延误办事,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按《昔阳县环境保护局工作责任追究制度》追究承办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信访工作细则

为了做好我局信访工作,按照“分类负责、归类管理、减少环节、提高效率”的原则,特制订如下工作细则:

一、来信来访的接待

县环保局法制监察股是县环保局来信来访的接待机构,县环保局所有来信来访由法制监察股统一接待,并进行编号、登记、分类,其它单位临时接待的实行首问负责制并及时移交到法制监察股编号登记。所有来信来访对外工作由法制监察股负责。

二、来信来访的处理程序

(一)由法制监察股信访工作人员对来信来访进行编号、登记。

(二)经过登记的来信来访经法制监察股股长审阅、分类后,报请分管的副局长、局长进行批示。

(三)局长、副局长根据分类,确定办理单位并提出处理意见后,6

由法制监察股转到有关办理单位和部门。

(四)法制监察股定期对信访文件进行督办。

三、来信来访办理分工

(一)对下列来信来访,法制监察股直接做如下处理:

1、来信来访涉及的问题不属于环保部门职责以及依照法律规定不由环保部门受理的,直接转到有关部门处理。

2、来信来访内容处理权限是县环保部门的,直接转到县环保局处理;跨县的信访案件由市环保局处理;跨市的信访案件由省环保厅处理;有领导批示的按批示办理。

3、来信来访不需给予实质性答复或不需由各部门做出处理的、内容程序较简单的,由法制监察股直接处理。

(二)按我局“三定”方案的职责划分和局领导的分工,各来信来访依内容类别分由下列单位和股室办理:

1、纪检监察内容的由局纪检员办理。

2、规划、计划、财务、投资、监测业务等内容由局规划财务股办理。

3、有关环保法律、政策咨询方面的有关问题由法制监察股办理。

4、有关人事、劳资、老干部等方面的问题由局办公室办理。

5、有关生态保护和建设、自然保护区方面的问题由自然生态与科技监测股办理。

6、环保项目审批、新建项目的环保管理、“三同时”问题由建设项目环评管理股办理。

7、跨省污染纠纷、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污染源限期治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问题由污染防治与总量控制股办理。

8、重大污染事故或跨地域的污染事故、纠纷由县环境监察大队办理。

9、放射性物质及电磁辐射的监督管理由辐射与应急中心办理。

10、科技标准、环保产业由自然生态与科技监测股办理。

(三)对来信来访涉及的问题难以明确办理部门或部门联合办理的,由局长或副局长指定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共同办理。

四、来信来访的档案管理

(一)各单位及部门办理的来信来访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

(二)办理单位、部门最终无论做出任何处理结果,都需立卷、分类保存,并移交到法制监察股。

(三)转到省、市的来信来访由法制监察股负责跟踪办理结果。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重要岗位监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监察,规范干部职工的行政行为,促进各个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环保总局及自治区纪委的要求,结合本局职责、机制、机构岗位等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县级环保部门实施环境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及各部门工作人员,以及提供环境保护技术服务和评估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违纪行为的责任追究。

第三条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由局党组成员、纪检监察、宣教等组成环境监察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系统内的环境行政行为和各种技术服务行为实施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形成初步意见提交委员会讨论,由委员会集体作出调查和处理决定。

第二章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及岗位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职能部门及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按国家和省、市、县有关法律、规定履行职责,组织和监督实施开发建设项目活动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若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批准建设国家和省、市、县明令禁止的建设项目或违法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

(二)对建设项目不按规定程序验收,或达不到验收标准而准予通过验收的;

(三)越权审批建设项目或越权对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

(四)在建设项目日常的监督管理中不依法履行职责,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

(五)在建设项目审批或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工作中有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五条 具有第四条规定中的行为之一的,除责令其限期改正或由有权审批的部门更正外,对尚未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者调离所在岗位;对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调离所在岗位,取消当年评选优秀、先进或晋升资格,并按有关规定给予政纪党纪处分;属越权审批的,除按上述规定处理外,由有权审批的环保部门撤消原审批行为,重新依法审批;因徇私舞弊,收受贿赂,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而致的上述行为,对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任人应加重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章 人事管理部门及岗位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人事管理部门及干部应坚持党的原则,坚持党的组织路线和组织人事工作的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牢记党的宗旨,严守法纪,思想解放,公道正派,作风端正,克己奉公,按章办事,9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履行自己的职责。若部门及个人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不按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任职资格、工作程序选拔任用干部和违反干部选拔任用纪律的;

(二)部门或单位不执行上级派进、调出或者交流领导干部决定的;

(三)以领导办公会议、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的;

(四)个人决定干部任免的,或者个人改变党组会议集体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的;

(五)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任免的;

(六)有关人事工作人员泄露党组酝酿、讨论干部任免情况或考察情况的;

(七)领导干部在工作调动、机构变动时突击提拔干部的;

(八)领导干部、人事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封官许愿的;

(九)人事干部由于工作失职造成用人失误的;

(十)从事干部考察工作的人员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真相的;

(十一)领导干部、人事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利用职权对他人打击、报复或者营私舞弊的;

(十二)领导干部、人事干部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收受贿赂的,或党员干部采取行贿手段谋取职务、职级待遇的。

第七条 具有第六条规定中第(一)款行为的,所作出的干部任免决定一律无效,由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或本局党组按照规定程序予以纠正。

具有第(二)款行为的,对该部门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通报批评,并责令执行;经批评教育或者通报批评仍不执行 10 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具有第(三)至第(九)款行为之一的,对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或者通报批评;情节较严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具有第(十)款行为的给予通报批评;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具有第(十一)款行为的,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具有第(十二)款行为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的相应规定从重处理。

第四章 财务管理部门及岗位的监督管理

第八条 财务管理部门及干部应按照国家和省、市、县的财经法规、会计制度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严肃财经纪律,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追究责任:

(一)不依法设臵会计账簿的;

(二)私设会计帐簿的;

(三)未按照规定填制、取得原始凭证或者填制取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的;

(四)以未经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登记会计帐簿或者登记会计帐簿不符合规定的;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帐,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表,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的;

(六)未按规定保管会计资料,致使会计资料毁损、消失的;

(七)未按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

(八)违反财务制度,私设小金库的。

第九条 具有第八条规定中的行为之一的,除责令改正外,尚未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对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对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调离所在岗位,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环境监察部门及岗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条 环境监察机构应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规定履行污染源排放监察、环境污染事故及纠纷的处理等环境监察职责。若单位及个人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在受理环境投诉举报和查处环境污染事件中推诿搪塞,敷衍应付或向被调查者泄露投诉人情况的;

(二)在污染纠纷调解中明显有失公正公平的;

(三)在污染事故调处中未按国家及省、市、县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或对事故谎报、拖延上报或隐瞒不报,或者调查过程不细致、处臵不当,导致环境污染加重的;

(四)擅自减、缓或免征排污费,或者违反规定开具、使用排污收费票据,或将排污费私设为小金库的;

(五)在执法工作中纵容、袒护违法对象,该查处的不查处,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实施查处,私收罚款的;

(六)在上级组织的执法检查中,以各种手段干扰、妨碍或抵制上级执法部门正常工作的;

(七)在排污申报登记工作中,不按有关规定审核数据,或弄虚作假,擅自更改数据,造成严重失实,影响环境决策的;

(八)在环境监察工作存在向监察对象吃、拿、卡、要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十一条 具有第十条规定中之一条的,除责令改正外,对尚未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给予通报批 12

评,或者待岗二个月接受培训,培训期不得享受一切奖金待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考核不合格的调离所在岗位;对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调离所在岗位,取消当年评选优秀、先进或晋升资格,并按有关规定给予政纪党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提请国家环保总局吊销其监察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环境监测部门及岗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规定履行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污染事故及污染纠纷监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环境保护服务性监测、各类环境质量报告的编报及环境监测系统的业务管理、指导、质量保证等职责。若单位及个人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不按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现场采样和监测,或不按规定的检测程序方法、质控要求进行测试,或不遵守监测人员工作守则及有关规章制度的;

(二)不按技术规范、标准和职责要求进行评价和审签,造成决策失误或经济损失的;

(三)环保验收监测工作不认真负责,致使验收监测报告出现明显错误,造成不良影响或严重污染的;

(四)不按要求履行职责,谎报、瞒报、拒报监测数据或监测报告的;

(五)工作中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及其他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

第十三条 具有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的,除责令改正外,对尚未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收回监测人员合格证书,待岗二个月接受培训,培训期不得享受一切奖金待遇,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上岗,考核不合格 13 的调离所在岗位;对造成重大影响或后果的,直接责任人调离所在岗位,取消当年评选优秀、先进或晋升资格,并按有关规定给予政纪党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吊销其监测人员合格证书,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和评估的机构及岗位的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及工作人员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追究责任:

(一)将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转借给他人的;

(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不负责任,致使评价质量低劣,造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严重失实或不良影响及损失的;

(三)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及其他违法违纪行为的;

(四)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服务的机构不履行服务合同的;

(五)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技术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隐瞒真情,徇私舞弊的。

第十五条 具有第十四条规定的行为之一的,由县环保局在全县范围给予通报批评,提请国家环保总局责令其限期改正,或降低其评价资质证书级别,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包括个人评价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至三倍的罚款;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错事追究制度

(一)本局各股室、站、队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履行各自业务工作职责,严格遵守工作程序和规则,确保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二)在工作过程中,如果有下列行为的应视为错事:

1、因不服从组织,领导安排,对所承办的工作故意敷衍了事的; 2、对文字材料、数据统计等方向的拟写、校对、打印、抄写上不负责,经常粗心大意,文字错误、遗漏、数据不准确,造成严重后果的;

3、擅自改变已审定的文字材料内容,资料数据及正确的工作程序的;

4、因种种理由,未及时完成本职责任范围或领导直接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的;

5、因接听,传达工作过程中的疏忽、拖延问题,导致贻误工作的;

6、故意贻误工作的;

7、其它因失职行为,造成工作中的各种错误的。

(三)本局全体工作人员若有本制度第二种所列行为的,给单位集体和他人带来名誉、形象损害、情节较轻的,应予以批评教育或适当扣除本人当年考核分,并责令其及时行进纠正。

(四)因严重过失和失职,造在工作中的错事使单位、集体、他人的形象、声誉、资产受到严重损害的由局考核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扣出年终考核分,并适当扣发当月工资。

(五)对造成严重工作错误的工作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进行处理。

昔阳县环境保护局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度(试 行)

为规范本局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推行行政执法错案追究制,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根据《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对违法排污案件,作出行政处罚(处理)决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法定职责权限。

二、错案是指行政执法人员在办理案件中,因故意或过失,对案件基本事实或证据的收集、认定明显失实,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错误,定性不当、程序违法,做出错误处理,依法需要纠正的案件。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错案,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1、发现有违法事实,依法应立案查处而不立案或故意隐瞒不报以致超过追究时效的。

2、没有违法事实或没有证据证明有违法嫌疑而错误立案处罚的。

3、主要违法事实不清、证据不全,不能认定违法而进行处罚的。

4、违反法定程序进行处罚的。

5、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进行处罚的。

6、处罚案件不公引起行政诉讼,法院判决撤销或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7、其他依法应当追究责任的情形。

四、查处错案实行当事人回避制度,有关执法人员违法执法造成的错案,由局纪检监察领导负责调查。

五、案件承办人故意歪曲、隐瞒事实真相,弄虚作假或非法调查取证,工作不负责任,对事实认定发生错误,造成错案的,由案件承办人承担责任。

案件审核人、审批人对案件事实及证据认定、判断失误,应当发现而未发现,作出错误决定的,审核人、审批人承担一定责任;案件审批人未采纳办案人员、审核人的正确意见,造成错案的,由审批人承担责任。

六、追究错案的责任分为一般责任、行政责任及刑事责任。一般责任可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检查、减少或停发岗位津贴、奖金、调离行政执法岗位等处理;行政责任可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撤职、开除处理。

七、对错案责任人员应根据其主观过错的程度,区别情况,给予处理。因过失办错案的,主要适用一般责任;因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办错案的,应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移送司法机关,立案追查,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办案中故意行为或重大过失造成国家赔偿的,在行政主管部门赔偿损失后,应向造成错案的责任人员追究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八、主动认错、及时纠正的,过失或错误为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可从轻处理;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的,发生错案影响大、后果严重的,应从重处理。

九、追究错案责任的程序和管辖,由局纪检监察领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实施。

劳动保护工作责任制 篇6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

关于印发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主城各区环保局,市环保局北部新区分局,各有关工业企业:

为切实落实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工业企业自觉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意识,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规范工业企业环保行为,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确保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维护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我局组织编制了《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贯彻实施。特此通知。

—1— 附件: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方案

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主题词:环保

工业企业

达标

方案

通知

重庆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12年2月6日印发

—2— 附件:

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

试点工作方案

为切实落实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高工业企业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意识,依法履行环境保护义务,规范企业环境保护行为,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确保工业企业污染物稳定达标,符合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要求,维护环境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特制定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方案。

一、试点目标、范围和原则

(一)试点目标:通过开展工业企业标准化达标评估工作,完善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规范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行为,建立环境管理专业档案,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增强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守法信用,提升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实现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

(二)试点范围:2011年确定的主城九区、北部新区的408家工业企业。其它涉及危险废物产生、收集、储存、利用及处臵等行为的工业企业或单位与辖区内其他工业企业均可参照本方案执行。

(三)试点原则

1.落实工业企业主体责任的原则。污染物排放工业企业是开展工业企业环境保护标准化达标评估的责任主体,必须按照《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细则》(见附表1、2、3)的 —3— 各项指标达标,并承担环境保护法律责任。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工业企业自主选择“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的评估单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并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受委托的评估单位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禁止弄虚作假。

3.坚持行业监督、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的原则。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组织达标考核评估工作,监督和指导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试点工作,牵头指导监督市直管工业企业达标考核评估工作的实施,并对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考核评估工作进行检查;各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指导监督本辖区内其它工业企业达标考核评估工作的实施。

4.坚持及时发现、及时整改的原则。工业企业对社会、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自身发现的问题必须主动及时有效整改。

5.坚持奖罚分明的原则。工业企业在2月20日前对社会、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自身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到位,或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在本方案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且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均可免于行政处罚;对工业企业在2月20日后被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检查中发现问题而工业企业自己未发现的,依法予以处罚;对未按要求整改的,予以按日计罚并追究工业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责任,同时追朔前2年内环境污染或环境违法行为处罚。

二、试点评估内容、方法和级别

(一)评估内容

—4— 试点评估内容包括工业企业产业政策执行、清洁生产审核、物料消耗匹配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报告与维护情况、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环境风险防范、环保信访等环境保护管理专业档案。

(二)评估方法。

采取从源头、过程、结果等全面评估的计分确定评估等级的办法,实行企业自评、技术评估和考核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估分为公共类、危险废物类和环境保护管理专业档案,各按100分制计:无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公共类计分占70%,环境保护管理专业档案计分占30%;有危险废物的工业企业,公共类计分占50%、危险废物类计分占20%,环境保护管理专业档案计分占30%。

(三)评估级别

评估级别分A、B、C三个级别:

A级—环保优秀工业企业:考核评估得分95分以上(含95分); B级—环保合格工业企业:考核评估得分85分至95分(含85分); C级—环保不合格工业企业:考核评估得分85分以下的。

三、实施步骤及工作程序

(一)工业企业自查自评主动整改阶段(2012年2月20日前)工业企业接到《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方案》后按照《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细则》立即进行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切实整改,同时委托有资质的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并向评估单位如实提供: —5— 企业基本情况、“环评”、“三同时”相关资料、污染防治设施及其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原辅材料使用清单、产品、产量生产报告表、污染物排放方式去向、工业企业内部监测报告及委托监测报告以及评估所需的其它材料。已开展环评或后环评、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业企业可不再另行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评估,原环评或后环评单位、清洁生产审核单位有义务和责任按照此方案的要求进行复核评估,并帮助工业企业制定全面、系统、科学与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工业企业应于2月20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交自查发现的问题与整改措施。

工业企业可自主选择持有环评资质、环保工程设计、污染治理资质、清洁生产审核资质之一的单位开展评估工作。评估单位接到评估委托后,应按要求及时开展评估工作,编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应对照《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细则》的要求,逐项进行调查、分析、论证和评估,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科学系统全面具体的整改对策措施,并对企业的评估级别提出意见。

(二)现场检查督促整改阶段(2012年3月31日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试点工业企业开展全覆盖的现场检查,对照《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细则》逐项提出现场检查意见,与工业企业和评估单位交换意见,并将现场检查情况反馈工业企业。工业企业要会同评估单位及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督促企业及时整改到位。

(三)环保部门考核评估阶段(2012年3月31日前)

—6— 各工业企业于2012年3月20日前提交评估报告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考核评估。各级环保部门接到工业企业的评估申请后3个工作日内开展现场考核评估,10个工作日内完成考核评估工作。评估结果在现场和媒体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天,公示期间应对反映的问题进行核实,对经核实反映问题属实的要重新进行考核评估,对经核实反映的问题不属实的,说明理由并出具考核评估意见和评估结论。考核评估结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书面告知工业企业。

四、奖励与惩罚

(一)奖励

1.被评为A级的工业企业,由考核评估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环保诚信友好工业企业称号,在项目资金安排给予优先考虑,在各级各类先进评比中予以优先推荐。无主观故意违法环保法律法规且危害后果轻微的,可免予经济处罚。

2.对在评估过程中工作认真负责和评估结论真实可靠的评估单位,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原评价单位、清洁审计等单位主动自查并纠正错误且高质量重新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免于处理,表现突出的给予通报表扬。

3.在评估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予以通报表扬。

(二)惩罚

1.被评为B级的工业企业,由考核评估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下达限期整改意见,限期整改未达标要求的企业实行停产整治。

—7— 2.被评为C级的工业企业,2年内不得安排环保专项资金;由考核评估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下达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决定,在限期治理期间发放临时排污许可证,限制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排放量,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的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上报同级人民政府予以关停并转。

3.被评为A级或B级的工业企业,出现以下行为之一的,直接降为C级:

(1)发生或引发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及环境污染事件;(2)工业企业外排污染物未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或者是连续两次监督性监测不能达标的;

(3)有直排、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

4.工业企业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提供数据或资料不实等致使环境影响评价、后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等结论错误或措施与实际不符的,或者以欺骗手段取得考核评估结果优于实际情况其评估结果无效,由此造成的后果由工业企业负责,并依法追究工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及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5.建立环境保护管理黑名单制度。环评、后环评、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等单位未按有关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后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等致使其结论与实际情况不符或有明显问题的,原环评、后环评、清洁生产审核、污染治理单位不主动自查,也不主动纠正问题,不按有关规定修正或重新编制环评、后环评、清洁—8— 生产审核报告和污染治理方案的,或评估单位在评估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评估结论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考核评估等级不符并造成危害后果或不良社会影响的,发现一次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直接给予评估单位、法定代表人与直接评估人员通报批评;发现两次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按规定降低评估单位相应资质;发现三次及以上由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报有关部门按规定取消评估单位相应资质,并将评估单位、法定代表人与直接评估人员记入环境保护管理黑名单向社会公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6.对考核评估工作不斗硬影响创模工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和个人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等纵容包庇评估单位或工业企业弄虚作假的人员,年终考核不称职,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试点工作是一项创新的工作举措,也是顺应“创模”指标考核的要求,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工业企业和评估单位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确保此项工作的按期完成。

(二)建立工作机制

1.建立现场检查制度。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工业企业要建立完善检查记录台账。工业企业加大检查、巡查力度,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现场检查发现涉嫌环境违法行为 —9— 的一律要立案调查取证,并现场发出处罚告知书,采样样品交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分析,并收集在线监控数据,市环境监测中心5日内出具监测报告。对立案的案件5日内提交市环境监察总队,除符合免予处罚条件的案件外,其他案件市环境监察总队必须在15日内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已立案又符合免予处罚的案件,执法人员要收集证据,工业企业应及时向市环境监察总队提交免予处罚的证据材料。

2.建立日通报制度:对主城各区、北部新区开展工业企业标准化考核评估试点实行每日通报,每个检查组和各区环保局于次日上午10时前将前一天的检查情况汇总反馈市环境保护局污防处。反馈的文书格式由市环保局统一制发。

3.建立周调度会制度:每周日上午9:30在市环保局一会议室召开调度会,主城各区环保局、北部新区分局、各现场检查组按时参加调度会,对本周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对本周各区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策措施。

4.建立月考评制度:每月对工业企业达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核评比排名。

本方案由市环保局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附表:1.《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

细则》(公共类)

2.《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

细则》(危险废物类)

—10— 3.《工业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档案考核评分办法》(档案类)

4.《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公示规范》

5.《工业企业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标准化达标考核评估 试点名单》

6.7.联系人:刘邮 箱:

(另行发文)(另行发文)二○一二年二月六日

潭 联系电话:89188787,*** cqhbwkc@126.com

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构建 篇7

一、耕地保护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

1.耕地保护的目标体系

我国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资源少, 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 耕地保护的目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界定为保障粮食安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耕地保护的目标在拓展。[16]首先, 解决吃饭问题是根本, 粮食安全仍然是耕地保护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 城市化是一个渐进过程, 即便实现了60%的城市化水平, 也不可能吸收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 耕地仍然是农民的重要社会保障。保护耕地是保障社会稳定的基础。再次, 耕地是土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有着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等重要作用, 是生态安全链的重要环节, 发挥着重要生态服务价值。保护耕地是实现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而且, 随着耗竭性能源的加快消耗, 生物性能源开发加快所引起的农用地乃至耕地需求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因此, 中国现行耕地保护的科学内涵是包涵保证粮食安全、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生态安全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目标体系。[17]

2.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

从实践工作来看, 由于耕地面积很容易进行量化而常被作为耕地保护考核的核心内容。而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并未得以有效应用, 耕地质量保护因缺少科学的评价标准难以量化而在长期实践工作中被弱化。但从近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 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的保护都已被认为是耕地保护最主要的内容。[18]然而, 近年来城乡发展中涌现的“马路经济”、为规避基本农田审批而进行的耕地空间调整、因水体污染或土壤污染导致的农作物食品安全等问题不断涌现, 不能不反思我们耕地保护内容的缺失。耕地空间布局和耕地环境应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耕地空间保护指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应该尽量集中连片, 避免借土地规划修编之名调整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位置, 避免交通沿线、城市工矿、集镇村庄周边耕地的过渡占用, 避免耕地破碎化。耕地环境保护指防治水、土污染, 完善水利及水土保持措施, 保障耕地生产能力及生态服务价值。因此, 耕地保护是融合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保护、耕地空间保护和耕地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内容体系。

二、耕地保护共同责任面临的主要问题

1.耕地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耕地保护共同责任的落实, 其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快速并准确地获得耕地信息, 包括数量信息、质量信息、空间信息和环境信息。耕地数据的不准确可能源于:一是较多地方土地管理部门由于受技术和资金的限制没有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或遥感监测, 无法获得耕地准确的数量。二是为应付不同部门的检查, 对数据进行了“修订”, 导致数据真实性下降。三是即便是进行了变更调查, 但由于土地利用专业软件操作技能的欠缺, 常导致图和数不一致的现象。四是虽然不少地方国土部门和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土地信息系统, 并得以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体现, 但土地信息系统的更新和维护需要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 地方国土部门可能没有专业技术力量。并且, 地方国土部门之间以及地方国土部门与国土资源部之间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标准不一, 导致信息传递和共享困难, 降低了耕地保护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五是耕地的数量、质量信息及空间信息只在政府部门内部共享, 没有向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公开。耕地数据的真伪不能被及时辨识, 错误信息得不到及时纠正。由于以上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越是上一级的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 越是掌握不到耕地的数量、质量、空间和环境的真实和及时的信息。

2.耕地保护意识淡薄

耕地面积减少及质量下降很大程度归根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耕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地方政府在规划制定及政绩考核中也强调耕地保护, 但实际工作中仍然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虽然也有农民因耕地被征收而上访, 但这种上访不是因为要保护耕地, 而是因为征收补偿过低。长期以来,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只是一种口号, 耕地保护的意识并没有植根于地方政府和广大民众之中, 耕地保护并没有像环境保护一样有自己的企业、民间组织和文化。

3.耕地占用中的“合谋机制”

在耕地被占用过程中, 至少有四个利益相关者: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用地者和失地农民, 而前三者是明显而固定的受益方。用地者获得了想要的土地;地方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不仅控制了耕地占用中的经济收益, 还获得了税收、就业以及GDP所代表的政绩;而失地农民虽然在短期内能获得一定得补偿, 但从长期来看并不一定获益。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地方政府、村民委员会和用地者将形成“利益集团”, 促使耕地流失。这种“利益集团”一旦形成与存在, 必将对耕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可以抗衡来自上级的压力, 压制公众意见, 对上对下加以隐瞒;另一方面, 还通过一定的利益分配设计使农民利益与“利益集团”利益一致, 使耕地保护失去群众基础。

4.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内容和责任追究

目前对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主要是从数量上进行考核, 且考核依据是被考核对象自己提供的数据, 而考核者又难以判断被考核对象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所以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效果甚微。显然, 数量上的考核指标仅仅是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内容的一部分, 耕地质量和耕地空间布局也应是考核内容的重要内容, 而对这方面的考核没有做出相应的规定。此外, 耕地保护考核时, 不仅要考虑现有耕地利用的状况, 还要考虑耕地新近转用的情况, 如用地单位是否占而不用, 是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实际工作中, 只注重耕地数量的考核容易造成了考核内容的缺失。

三、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的实现途径

1.完善耕地动态监测及耕地保护监督制度

为获得耕地的准确和及时的信息, 必须加强对耕地的动态监测和耕地保护的监督检查,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规范和健全耕地调查制度。包括健全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抽查制度, 并对调查误差和调查造假严格区分;出台严惩耕地调查作假和统计作假行为的制度;建立“本地调查、异地核查”机制, 将耕地调查制度和区域间互查制度相结合。

(2) 建立耕地利用现状数据发布系统。使公众了解耕地的数量信息、质量信息及空间信息, 以方便耕地保护监督检查。

(3) 加强培训机制。加强地方国土部门土地信息技术的培训, 促使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的有机结合。

(4) 建立耕地保护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将公开信息分为主动公开内容和申请公开内容, 对于主动公开内容, 实现网上即时查询, 对于申请公开内容, 根据信息涉密程度进行公开。

2.培育耕地保护内在意识, 构建耕地保护文化

(1) 加大耕地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宣传。

针对市民、农民、政府干部、科教人员、学生等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将专业性宣传策划公司引入耕地保护工作中, 并实施耕地保护宣传策划的市场化运作;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 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灌输耕地危机意识和耕地保护的必要性。

(2) 创立致力于耕地保护的企业及其市场化运作机制。

大力发展农场、农垦企业, 积极培育农产品产销、储运及中介合作组织;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中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促进企业对耕地保护的投资。

(3) 建立致力于耕地保护的社团。

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土地管理部门的资源创建“耕地保护学会”, 加强耕地保护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并为政府耕地保护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借鉴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 成立“耕地保护志愿者协会”, 联络有志于耕地保护公益事业的个人、企业、单位, 为提高公众的耕地保护意识, 维护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3.构建部门联动管理制度

占用耕地的各类项目需要得到多个部门的审批才能得以实施。因此, 耕地保护工作需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完成。从耕地被占用的过程构建部门联动机制, 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实施各类规划的耕地保护影响评价。由于各部门在进行项目审批时把有关规划作为其审批的重要依据。因此, 应当将耕地保护责任嵌入各类相关规划, 使得各类规划在编制、实施以及规划评价等各个环节中均能考虑到耕地保护需要。在实施耕地保护影响评价过程中, 要评估各类规划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相关程度, 确定需要进行规划的耕地保护影响评价的规划种类和范围, 明确各类规划的耕地保护影响评价文件的编制和审查。

(2) 实施用地审批联动监管。将耕地保护责任纳入涉及用地的项目审批的各个环节和阶段, 明确涉及建设项目以及非建设但涉及用地的项目各审批环节中所涉及到的单位的责任, 并指出其均有责任和义务贯彻落实耕地的保护。用地审批联动监管并不意味着涉及项目审批的各部门负有同等的耕地保护责任, 而是应当建立“共同但有区别”的审批监管责任制度, 明确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对本辖区内耕地保护、审批事项的合法合规性负责, 其他相关部门负有协同监管的责任。

(3) 建立联合土地执法机制。土地管理部门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以及工商、税务、银行、电力、供水等部门配合, 共同制止土地违法。当前已有部分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在联合土地执法方面开展了一定的工作,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但目前土地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联合执法行动只是建立在部门之间友好关系基础上或者当地政府支持及要求联合执法的基础上, 还没有从制度上明确各部门联合土地执法的要求。因此, 可修改完善《土地监察暂行规定》, 明确规定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土地执法中, 可提请纪检、公安、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电力、供水等部门协助的责任及义务。

4.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的委托代理机制

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掌握的耕地信息不对称, 导致了双方耕地保护过程中的委托——代理目标不一致, 代理人 (地方政府) 往往利用信息优势做出对委托人 (中央政府) 的“不利选择”, 从而对委托人的利益构成侵蚀, 由此形成了委托——代理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委托人设计一套激励机制, 抑制代理费用, 扩大代理效果。作为委托人的中央政府应该合理制定地方政府 (代理人) 报酬, 并使其与之行为结果挂钩。[19]因此, 国家首先要解决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 采用先进的技术加强对耕地的动态监测, 从而使委托人能够准确地观测代理人行动的结果, 增加代理人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风险;其次, 实施耕地保护行为的经济补偿, 重构耕地保护的利益分享机制;[20]再次, 将耕地保护工作的成效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 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耕地保护委托代理中的合谋行为进行惩戒, 加大代理人的风险和违约成本。

5.完善耕地保护考核体系及责任追究制度

进行耕地保护考核时, 首先要明确考核内容。针对耕地保护的内容体系, 不仅要考核数量信息, 还要考核质量信息、空间信息, 甚至环境信息;不仅要考核变化量, 还要考核变化率;不仅要考核现有耕地状况, 还要考核被占用耕地的利用情况;不仅要考核年度的耕地保护情况, 还要考核规划期内耕地保护情况。

责任追究制度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一是追究谁的责任。二是由谁来追究。三是如何追究。不少研究和调查表明, 当前土地违法的主体有地方政府、农民、用地者, 而主体是地方政府。[21]即使违法主体不是政府, 如果没有政府或者地方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默许和纵容非法占用耕地, 普通老百姓或者法人要占用耕地用于建设并非易事。由此把责任的主体划分为“官”的责任和“民”的责任。比较而言, 大多为个体的“民”的责任比较容易追究, 而涉及多个部门的“官”的责任则较难追究。为使耕地保护责任追究具有可操作性, 追究责任的主体应当具备权威性、中立性、专业性。可考虑在国家及各省市层次组建由国土部门、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联合组成的耕地保护责任追究机构, 由国土资源部门会同监察部门负责耕地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估, 由组织部门负责责任追究。

6.构建用地者节约集约的信用评价制度

试论国际法上的保护责任 篇8

关键词:保护责任;人权;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D9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094-03

一、保护责任的历史沿革

保护责任的产生源自于对人道主义干涉理论的革新与修正,人道主义干涉理论起源很早,早在19世纪的欧洲,欧洲列强就以保护基督教徒免遭人道主义迫害为由对土耳其以及东欧国家进行武力干涉[1]。但是自联合国成立以后,联合国宪章下规定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以及禁止使用武力原则等,对人道主义干涉理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联合国宪章下仅允许联合国安理会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而采取的集体强制和国家在遭受侵略时的自卫行为。宪章中没有人道主义干涉可以自发使用武力干涉他国的正当性合法性根据。人道主义干涉既不是国际习惯法,也不是国际实在法的一部分。为了应对和解决人道主义干涉的合法性问题,响应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所要求达成人权保护新共识,2000年 9月加拿大政府会同部分基金会成立了干预和国家主权问题国际委员会。

干预和国家主权问题委员会2001年向联合国提交了《保护的责任》的报告,首次提出了保护责任的概念。保护责任是指主权国家有责任保护本国公民免遭大规模屠杀、强奸、饥饿等灾难,当这些主权国家不愿或者无力这样做的时候,国际社会必须承担这一保护人权的责任。保护责任的提出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权保护新模式的广泛思辩与讨论。2004年12月,在第59届联大会议上,“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 提交了《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共同的责任》的报告。该报告重申了主权国家在保护国民人权问题上的责任与义务,明确了主权国家无力或不愿承担人权保护责任时,国际社会为此应积极开展工作保障人权。2005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大第59届会议上做了《大自由:实现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与人权》的报告,报告再次肯定了主权国家的责任,呼吁各国接受保护的责任。2005年9月联大《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中要求各国应增强人权保护的能力建设,协助国际社会履行人权保护职责,保障人权。2009年1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履行保护的责任》的报告中,提出了贯彻落实保护责任的三项支柱,使得保护责任的内涵与具体标准更加具体与明确。至此,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实践与发展,保护责任凝聚了国际共识,传播了人权保护理念,与此同时保护责任的理论框架得到了建构与发展。

二、保护责任的理论内涵

保护责任由预防责任、反应责任、重建责任三部分组成。预防责任是保护责任的核心与基础,在策划干预之前应始终穷尽各种可供选择的预防措施,并提供相应的承诺资源。

(一)预防责任

预防责任是指消除使人民处于危险境地的内部冲突和其他人为危机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通过根源性预防与直接性预防,运用国家或地区等组织的合力,并承诺提供更多的资源,加强预防提供者与预防接受者之间的合作基础,进而将冲突性破坏以及其他人为灾难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以避免人权灾难的发生。

(二)反应责任

做出反应的责任是指采取适当措施以便应对涉及人类紧迫需要的局势做出及时反应,例如其可以采取包括像禁运、国际公诉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军事干预等强制性措施。保护责任意味着对迫切需要保护的人权局势做出反应的责任。当预防责任不能解决或者遏制人权危难的局势,而发生人权危难的国家没有能力或者不愿解决处理这种危难局势时,那么就有必要采取更为广泛的国际人权保护措施。必要的国际人权保护措施中就包含了武力干预措施。

(三)重建责任

重建责任是指武力干预之后,应当提供恢复、重建以及和解等全方面的援助,以消除伤害,恢复人权。武力干预之后,被干预国各个方面亟待恢复和建设,国际社会要为被干预国建立和强化国家机构、监督选举、促进人权、恢复发展等创造条件,以巩固和平和防止武装冲突的再次发生,尽快恢复被干预国的国内秩序,保障被干预国的人权。

三、保护责任的法理基础

(一)源于宪章、条约、宣言规定的义务

联合国宪章第二十四条规定:“为保证联合国行动的迅速有效,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理会在履行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时,代表各会员国。”根据宪章可知,各国应在加强自身建设、保障民生、建立国内人权保护新秩序的同时,履行保护国民人权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联合国向国际社会负责,达到共同保护人权的目的。

保护责任的义务也是国际人权公约、国际法原则、宣言以及其他人权保护文件、国际习惯规则中的应该有之义。联合国成立以来,以《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代表的国际人权保护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尊重人权保障自由,禁止种族歧视、侵略战争、种族清洗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已经成为国际人权保护的共识。保护责任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了保护人权,保护人类免受战争屠杀、种族清洗、种族灭绝等威胁,实现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保护责任的产生是国际人权公约、宣言中的应有之义,也是国际人权公约、宣言中保护人权义务现实化的表现。所以保护责任与国际人权保护在目标与宗旨上具有一致性,保护责任也是国际人权条约、宣言中的应有义务。

(二)源于国家主权的责任

保护责任理论首先肯定了主权国家对于国民人权保护的责任,承认国家在保护人权上的主权责任是促进国际人权合作,扩大人权保护共识的前提与基础。传统主权认为主权是绝对主权,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但是主权是不断发展的,主权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主权理论是对国际法乃至国际社会的否定。正如奥本海国际法所言主权是独立的,但独立不是一个国家无限的自由[2]。因此主权是相对的,主权国家既要互相尊重彼此,又要共同遵守国际法及宪章等,要受到国际法及宪章等的约束。

现代主权认为主权是人民的主权,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家主权即人民主权。主权是国家的权力,也是国家的责任。保护人权既是主权国家的义务,也是主权国家的责任。履行主权的责任,是巩固国家主权应尽的义务,是保护国民人权的基本需要。主权的本质是国家利益,主权的责任是保护国家利益,履行主权的责任,保护人权,保护人民的利益,进而才能在实现保护人权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维护国家主权与统一。

四、保护责任的国际实践

保护责任从提出到相对完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2011年保护责任在利比亚危机中的适用被认为是保护责任的第一次正式实践。2011年2月,利比亚国内发生骚乱,利比亚总统卡扎菲针对反对派武装进行了血腥镇压,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招致来自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国际社会要求利比亚当局保护平民,履行其对平民的保护责任[3]。面对利比亚境内不断恶化的国内局势,2011年2月26日安理会通过了第1970号决议。决议指出利比亚当局有责任保护平民的安全,国际社会强烈谴责针对平民的袭击行为,明确反对利比亚当局领导煽动的针对平民的敌意和暴力行为。但1970号决议中规定的措施未能起到遏制危机恶化的效果。2011年3月17日,安理会通过了针对利比亚的第1973号决议。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空中禁飞区,将利比亚境内针对平民的袭击行为定性为反人类罪,并认为利比亚当局的国内局势已经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决议授权以本国名义或通过区域组织或安排采取行动的会员国视需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之后多国部队武力介入利比亚危机,经过8个月战争,最终以卡扎菲的死亡、反对派夺取政权而告终。

就保护责任在利比亚危机中的实践来看,北约及相关国家在利比亚危机中履行保护责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未能切实充分履行预防责任;(2)反应责任履行过程中未能遵守比例原则,坚守中立立场;(3)未能客观评价各方的侵权责任。

联合国1970号决议中定性利比亚危机可构成危害人类罪以及1973号决议中授权会员国视需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显然或者当然性地表明决议为北约及相关国家启动保护责任提供了正当性理由和正当性授权[4]。综合利比亚危机全案来看,短短的十几天内,安理会连续通过1970号和1973号决议显得有些草率,国际社会对于预防责任是否充分履行未能作出适当判断以及在未用尽非军事措施的情形下就启动进入了反应责任阶段[5]。针对利比亚的武力干预开始以后,利比亚外交部长曾宣布停火,接受禁飞决议,但北约等国家以利比亚当局诚意不足为由不予理睬继续实施军事打击,致使和平解决冲突的希望至此绝灭。北约等国的军事干预不仅针对军事目标进行袭击,对于非军事目标、疑似军事目标也展开了军事打击,这样一来不作区分的军事干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也直接违反了反应责任中军事干预的正确意图、均衡方法的标准化要求,同时也违反了相称、谨慎与合理性的干预原则[6]。北约等国在针对利比亚危机的武力干预中,未能坚守中立立场,偏向反对派一方,致使反应责任中保护平民的目标发生了偏移,这种不中立的军事干预直接导致了利比亚政权的更迭。在利比亚危机中,卡扎菲政权与反对派武装针对平民均实施了屠杀行为,侵犯了平民的人权,但国际社会仅注意到卡扎菲一方的侵害,却未能顾及反对派的恶行,没有追究反对派的相关责任,有失公允。

五、保护责任的启示

(一)建立预防责任评估机制

保护责任首先是主权国家的责任,国际社会介入保护之前,针对主权国家保护责任的履行状况的评估显得尤为必要,评估不当势必造成对于主权国家主权的侵犯。主权国家履行保护责任的状况、能力等应该结合该国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以及对于国际社会的影响等综合考量,应该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和评估,不应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判断和评价。评估判定主权国家无力履行或者不愿履行方可启动预防责任。在预防责任阶段要评估是否切实用尽了和平手段,因为预防责任的目标在于查明原因消除原因以恢复主权国家的履责能力,在评估各项和平手段已经用尽或者说没有意义时综合判定预防责任失败,进而进入反应责任阶段。

(二)廓清保护责任授权范围

联合国的决议应当具体明确被授权的主体、范围、干预时间等因素,量化反应责任中的各项标准化要求。联合国决议中应该就被授权的具体会员国做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细化会员国在对发生人权危难国家干预时的各项内容,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指出有哪几个会员国以何种方式在何种区域进行多长时间武力干预,以保障履行保护责任公正高效。授权范围方面,应该就授权的程度进行明示,例如授权会员国应当中立地介入冲突各方,终止冲突,维持秩序,恢复人权,与授权无关的行为均应禁止。时间方面,在履行保护责任的后期重建时期,当被干预国当局局势稳定之时,授权的会员国应当立即撤出,以保障和尊重被干预国主权,促进被干预国履责能力的恢复和发展。军事干预过程中,超出军事干预的标准化要求,非为必要适当合理之需,造成平民伤亡的,应该追究责任。对于会员国超出授权范围所为行为也应在干预之后由国际社会对其问责,以保障干预的公平与正义,实现人民权利。

保护责任继承了人道主义干涉中保护人权的宗旨与目标,摒弃了人道主义干涉中的缺陷与不足。作为保护人权的新型运作模式,其有效地缓和国家主权与人权的紧张关系,促进了人权保护理念的广泛传播,推动了国际人权保护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保护责任作为新生理论,其在国际实践中缺乏具体化、明确化、机制化的实践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只有在联合国框架下,不断完善规范保护责任的运行机制,规避保护责任的内在缺陷,才能有效地助力于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人权保护新秩序,保障和实现人民权利。

——————————

参考文献:

〔1〕迟德强.从国际法看人道主义干涉[J].武汉大学学报,2006(3):226.

〔2〕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295.

〔3〕汪舒明.保护的责任与美国对外干预的新变化——以利比亚危机为个案[J].国际展望,2012(3):70.

〔4〕杨永红.从利比亚到叙利亚——保护责任走到头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2(3):75.

〔5〕杨永红.论保护责任对利比亚之适用[J].法学评论,2012(2):125.

〔6〕宋新平.利比亚战争中的国际法问题[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2(1):91.

上一篇:中学教师研修计划英语下一篇:后勤岗位工作总结